路口的山水诗歌(共9篇)
路口的山水诗歌 篇1
路口的山水诗歌
在路口,又和你相逢
那是夜幕降临花灯初上的时候
没有浪漫的邂逅,没有
期待,甚至没有心情
就像一颗流星,你忽然
划过,我曾经美丽的天空
但,这一切,都是
浮光掠影
就像,曾经的心情
每一秒,仿佛瞬间,都直接
通向心灵的永恒
曾经,那些快乐
或者不快的事情
就像这次邂逅,风一样
穿过路口
褐色的羽绒服,当年还是我
为你亲手购买
我穿的皮鞋,也是
你,亲自挑选
甚至,皮带
都带有,你审美的.眼光
唯有无语,甚至陌生
竟然成了路口
唯一的风景
不想说,爱情有多伟大
更不想说,真爱
能够抵挡,世俗的风沙
柴米油盐的香火
总能说明,说明
我们还是,没有禁得起
岁月的磨砺和生活
锻炼成钢,之前
那份唯一的宁静
路口,就在你我面前
陌生从而遥远
即使近在咫尺
也没有相互的
感动
路口的山水诗歌 篇2
关键词:宋朝,诗歌,生态意识
我国宋朝时期的文化昌盛繁荣,该时期的众多文化人均有着极高的文化素质、哲学修养,“民胞物与”和“林泉之志”的思想主张发挥了极大的感召力,促使许多文人士大夫们和山水自然交朋友,形成了倾心自然、热爱自然的文化传统。此种朴素的生态自然意识在众多的诗人身上得到了体现,宋朝山水诗歌更为繁荣,宋人山水诗歌中体现出的自然美、生态意识与和谐、纯净,深受后人喜爱与好评。
一、宋朝时期山水诗歌与生态意蕴
宋人喜欢亲近自然,许多山水诗歌反映了自然环境之下人类社会及其自然的环境状态,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和自然界万物欣欣向荣的情景,因此有不少人在研究宋朝时期诗歌后提出了“生态诗”的概念。笔者无意在此对“生态诗”的概念内涵等进行讨论,但“生态诗”概念本身的提出便已经表明宋人诗歌之中存在的一种生态意蕴。宋朝时期的诗人们善于通过独特的视角、审美的眼光观察体悟大自然,善于在其山水诗歌中体现出自然美与万物的灵动生机,不仅许多诗歌善于描绘自然,还有许多诗歌的内容全部用来描绘自然,只不过在描绘自然的过程中融入了诗人自己的感情。宋朝山水诗歌中涉及对自然物态的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描绘、生态伦理思想的体现等诸多内容,可谓生态意蕴十足。宋代山水诗歌的数量和质量均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和宋朝时期我国文化的繁荣昌盛,宋人热爱自然的思想观念密切关联。著名学者陈寅恪就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245
宋统治者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其虽然不可避免地具有相应的弊端,但是此种政策促使更多的社会低层人士通过科举考试而步入上层社会,众多的平民阶层的读书人通过考试在社会政治中拥有话语权。有宋一朝,刻苦攻读、参加科举考试和进行文化艺术创作成为一种浓厚的社会风气,崇尚文化、崇尚艺术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众多高素质、知识渊博的官僚人员,这些人员集官员、文化艺术家、哲学家为一身,文人的社会地位较之前朝大大提高。有宋一朝的众多文人士大夫十分关注国计民生,同时还不断进行天地哲学的思考并笔耕不辍竭力创作文学艺术作品,促使诗词艺术空间繁荣发展起来。和唐朝以及唐朝之前的诗人相比较来说,宋朝时期的诗人艺术家有着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他们所关注的对象和视野更加宏阔,诗歌艺术笔触之所到更为深远、更为细腻生动,几乎没有什么东西不可入诗,而且宋人喜欢游乐和热爱自然的特点决定了该时期山水诗歌艺术的更加繁荣昌盛。纵观宋诗便能发现,许多诗歌吟咏田园、赞叹自然、依恋山水,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表达了宋人的审美心胸和性情思想,充满生态意蕴。
二、宋朝时期山水诗歌中体现的主要生态意识
宋人的诗歌艺术极大地受到自然山水的激发,倾心自然、向往自然、热爱自然的情绪在诗歌艺术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形成了向往林泉的“林泉之志”的特别风气,几乎所有宋朝时期的诗人均创作过吟咏山水自然的诗歌。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社会政治地位较之前朝获得极大程度的提高,同时文人的素质也普遍较高。文人们普遍有着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山水诗歌艺术在宋朝时期更为繁荣,有着较高哲学修养的宋朝诗的山水诗歌艺术打破了时空界限与物我限制,将人、诗、自然融为一体,其体现的生态意识至今依然值得我们称道,其诗歌中体现的朴素生态意识和自然之美、和谐之美、生机之美极大地丰富了诗歌艺术的内涵。
1.对自然的向往。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对自然的向往似乎就是人的本能,或者说是人的一种永恒存在的难解情结之一,对自然的向往成为宋朝时期山水诗歌中体现的重要生态意识。在我国古代文学诞生之时起,包括《诗经》等经典著作中均有着许多描绘自然风景的佳句,对自然的无比向往已经成为我国古代诗人中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宋朝时期的许多低层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集团,这些来自低层的文人自小在农村长大,对自然的一切十分熟悉,其成为拥有话语权的阶层之后更加渴望回归自然、向往自然,因为正是农村地区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们。此外,宋人更加追求游山玩水,歌咏山水自然成为每一位诗人的“家常便饭”。而郁郁不得志的部分文人,也将自己的情思寄托于山水之间。比如,著名文学大家苏轼在其被贬谪之时写下诗句“子瞻性好山水”,在大自然之中寻求精神层面的慰藉。周敦颐“雅好佳山水,复喜吟咏”、朱熹“问有佳山水,虽迂途数十里,必往游焉”,体现了作者热爱和向往自然的天性,且将山水自然作为悟道的途径,将大自然与人生哲学结合了起来。宋朝时期众多诗人的诗歌中频繁出现“山林”、“林泉”、“山水”、“泉石”等词语,比如张九成“山林兴甚长”、蔡戡“水石风流有至音……量才只合在山林”等,而这些词语也成为自然的象征,体现了诗人倾心自然、向往自然、以自然为知音的生态意识。
2.对自然的亲近。学者徐复观在其《中国艺术精神》中说:“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那样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2]19我国古代哲学中亲和自然的朴素意识,这些思想意识虽然朴素却很深刻,体现了我国古人的深刻生态智慧,将自然万物作为自己的朋友对待,体现了仁者情怀。而这些亲近自然的生态意识,在宋人之中更为突出,宋朝时期许多诗人的山水诗歌中均体现了亲近自然山水的观念,该时期的山水诗歌艺术中形成了“与物为友”亲近自然的传统,将诗人的人格与精神融入了自然山水之中,许多宋人的诗歌艺术注重表现作者与自然山水无比亲密的关系。比如,宋朝时期诗人苏泂就说道:“百川我友朋,五岳我兄弟”,与百川五岳称兄道弟。有不少宋诗中将山水自然拟人化,赋予大自然以人格,比如史弥宁的“青山见我喜可掬”,诗人想象青山见到“我”之后十分欢喜,而实际上要表现的就是诗人对青山的无比亲近。更进一步的情形是,将自然比作自己的情人或者知己。比如,李曾伯的“世如春梦空头白,山似故人终眼青”,将青山比作永远不会变心的知己。宋朝山水诗歌中,喜欢将花鸟虫鱼等自然之物作为自己的朋友来描绘,表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界中各种动物植物的渴望,体现了朴素的生态意识,将自己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彰显而出。大文学家苏轼有名句曰,“几年鱼鸟真相得,从此江山是故人”,赋予自然之物各种人的思想感情,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生态意味。
3.追求自然本性。宋人山水诗歌艺术之中不仅喜欢描绘静止的山川五岳,同时还非常善于刻画各种处于运动状态的虫鱼鸟兽,将动物的各种性格特征来比喻自己的心志,表现诗人渴望突破束缚回归自然无拘状态的强烈向往,这和宋人追求本性自由和本真生活生存的特点相契合,实际上表现的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对生命自由本质的追求。宋人在不少诗歌之中极力赞扬猿猴、麋鹿等动物,并表示自己和这些动物无拘无束的特点较为类似。这表明,宋朝时期的诗人已经认识到了自然界的无羁绊和自由率真是生态自然世界最为本质的特点,走进林间、爬上崇山峻岭、步入小溪水流,能够让诗人回归自然本性,释放和舒展自我身心,较之前朝的山水诗歌,具有更加鲜明显著的追求自然本性的生态意识。宋统治者推行“崇文抑武”政策之后,该时期的知识分子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由于宋统治者极大地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文人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的同时也让他们感觉到特别压抑,感觉到精神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精神不自由的压抑之感让他们向往自然界中的各种无拘无束的猿猴、骏马等动物,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拘无束自由生活的无比向往和追求。比如苏轼的“我本麋鹿性,谅非伏辕姿”以麋鹿自喻。也有许多诗人自称“山野之人”,表露诗人渴望自由生存的本性。诗人自称为“山野之人”,非常崇尚“野性”,而宋朝时期诗人崇尚的“野性”并非是野蛮的野性,而是一种追求本真和自由的性情,体现了更为显著的“原生态”意味[3]215。
4.吟咏自然之美。宋朝诗人的山水诗歌,吟咏了自然的和谐之美、纯净之美和生机之美,体现了朴素的生态哲学意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宋诗着力表达的方面。在宋朝时期的许多山水诗歌艺术之中,有的诗歌表现了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的情景,有的诗歌表现了其他动植物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在宋朝诗歌中,同时出现的各种生物之间有着和谐的关系,比如“林间禽声互答,自在飞鸣,不图人知”、“鸭鸭伴欧鸣”等,一片和谐之境。在宋人的诗歌艺术之中,飞鸟虫鱼、青山溪流均具有人的性格特点,在诗人的想象和描绘中能够与人交流,甚至成为诗人的朋友、恋人、知己,这较好地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之外的其他自然界之物的谦敬,具有朴素的生态意识。宋朝许多山水诗歌中大量地、频繁地描绘刻画了水的澄澈湛蓝,描绘了自然的纯净之美,比如张耒的“东溪何潺潺,秋水清见底”、钱昭度的“野水光如碧,澄心不觉劳”等。诗人在描写水的纯净之美时,诗人的心灵也是如水那般清澈,人心和自然相互映照,具有明显的生态意识。在诗人笔下,描绘水一般纯净的美,同时还描绘自然的生机勃勃即生机之美,静和动是相对而言的,对于大自然的美而言,静或者动都是美的。在大文学家苏轼笔下,多次出现“生意”一词,比如“兰菊有生意,微阳回寸根”,作为植物的兰花、菊花也生气盎然、生机勃勃。人虽然是万物的灵长,但是自然界的其他生物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勃勃生气,同样令人钦佩,甚至在某些时候还令人羡慕不已,甚至自叹不如,宋人诗歌中描绘自然生气之美亦体现显著的、朴素的生态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寅恪.金明馆从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中国山水诗歌中的空间 篇3
山水诗初兴于魏晋之际,脱胎于借助自然美色体悟自然之道的玄学思潮。魏晋时期,干戈不息,长期动荡,社会矛盾激烈,统治阶级集团内部明争暗斗,相互残杀,政权迅猛更替,生产力遭到破坏,经济基础为之动摇。在这种生存环境中,命运无常,得失急剧而生死不定,儒学所倡导的伦理纲常被现实无情地碾碎,导致这一时期传统信仰发生了危机。传统的名教观念在这时渐渐为人所弃,文人士大夫失去了精神信念,他们心中的郁闷无以寄托。晋室南渡后,士人大量游涉江南,南方秀丽的山川景色对这些诗人影响很大,他们在自然山水中找到了精神的依托,不少人竟日登临,有的隐居深山,创作出不少山水题材的诗歌。正是这种出世观念反映在诗歌中,呈现出空间的虚空、辽远。
清初著名诗人兼诗论家陈祚明曾说过:“康乐情深于山水,故山游之作弥佳。”作为我国古代第一位杰出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山水诗描写真切自然,新奇精美,灵秀典丽。他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写道:“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诗人采用了时空相间、虚实、详略相间的手法,通篇的空间,由实入虚,由虚转实,时而倒溯,时而顺流,时空的几度变换,使得诗歌内涵更加深广,意境更加开阔,作者不但会实写山川,甚至还会以虚写使山水产生透视感,这种虚与实的对比,展现出中国山水诗的独特空间形式感。这种空间抛开了透视中的空间,着力营造物体之间形成的简单位置关系空间以外的,不被人眼睛直接看到的意境,并且要得到意境,就要抛开意境这个符号,找到空间的存在。
经过了初唐百年的徘徊与摸索之后,至王维、孟浩然时代,诗中的山水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诗人刻画山水,不滞于山容水态,而是力求把握和表现山水的个性。对于山川空间的描绘已臻于完美、纯熟,人和大自然、情和景,契合交融达到化境。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疏朗的画面,空间朴素而简洁,以此突出人物,画面呈现出的是一种儒雅的高格品性,诗中人物淡泊避世,就以这种直白的空间表现形式突出隐者的形象。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山涧一景,整个画面看不到雄伟的山、壮丽的河,似乎一切都很平静、质朴,平远的空间表达了平和清疏的意趣,这真是诗人想要我们感受到的景致空间以外的意境,蕴含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和忧伤的情怀,以及诗人自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襟。这不可以不说是中国传统的空间观,一种“无”的遐想。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他所著的《林泉高致集》中提出“三远”的置景法,即“高远”“平远”,还有就是“深远”,不仅强调“空间”的三维性,更重要的是其所营造的意境,所传达的感情。
柳宗元的《江雪》:远景,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山无鸟飞,径无人踪,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万径;近景,江面上一叶孤舟,船上一渔翁披蓑带笠,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是画,是景也是情,大片的留白,似“无”,却蕴含着往日曾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如今因冰雪送来的寒冷而成的一个白茫茫、冷清清的世界,这不就是作者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所面临的政治冰雪吗?隐约的空间留给我们更多的是遐想,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空间成就了一种与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
上下四方指的是空间,古往今来指的是时间,读中国诗中这种空间变换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无论如何,在这种变幻莫测的空间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与情感,是特有的中国文化中的空间。中国诗歌所表达的空间观是对传统的世界观或者说是本体论的发挥。这种本体论把世界的根源等同于“无”,也把世界的终极等同于“无”。无中生有,有建立在无的基础上,这便是传统中国诗歌对空间的独特认识。在中国诗歌中,实写与虚写,到底哪个是主题,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产生无穷的美感。在“无”和“有”的混沌里隐含的是诗人的艺术智慧,是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
赞美祖国山水的诗歌 篇4
诗歌一:游永嘉山水
寻幽探胜入东瓯,甫见山水顿忘忧。
欲得禅机访野寺,清音总在更上头。
诗歌二:泼墨山水
沏一壶灵感,空气瞬间变得、婉转
思绪锁定书桌的情愿,亲近狼毫和生宣
起承转合,喂养一句诗,显得万般、自然
正如这一行,矜持许配给了一得阁吐出的、流动线
画一道山峦,让它简单得如潮汐般
在你留下痕迹的从前,上岸
再画小桥,竹院,流水弯弯
今生围着你的`滴滴点点,委婉的旋转
笔刚走完,磨痕未干
寂静的屋檐,紫微星留恋,摘一颗作为落款
这一生不管有多少改变
我都会用上一万年的时间,为你、搁浅
诗歌三:寄山水
青霄九重望天门,
碧水连天潮海平。
我欲青春寄山水,
不理尘世愁苦情。
诗歌四:山水黔城
一汪春水
洒满点点繁星
河面上下
有两座山水黔城
一座在岸上
一座在水里
弧形的彩光
在小河里照镜
长的是我
短的是你
你是我的偶像
我是你的唯一
没有了我
你也会悄然离去
只留下一条
寂寞的河流
在黑夜里
冲刷我
路口的山水诗歌 篇5
关键词:柳宗元 永州时期 山水田园诗歌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永州时期,柳宗元创作了大量以山水为题材的诗文,素为人称道,山水文学也一直是柳宗元研究中的热点。本文试图从柳宗元对永州山水自相矛盾的描述和他寄情山水,以及佛理渗透等几个方面来体察永州时期柳宗元备受压抑、忧乐交替、渴望自我抒解的处境。
一 自相矛盾的永州山水描写
柳宗元于永贞元年(805年)年末来到永州,当时,这里还是比较荒僻的地方,是远离中原政治、经济中心的南荒。据《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三》记载,这里天宝年间有户二万七千四百九十四,口十七万六千一百六十八。而经历安史之乱后至元和初,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九记载,仅有户八百九十四。显然,在柳宗元的时代,永州是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地方。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亦云:
柳子厚云:“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以妙语记其可游者,读之令人悠然有出世之意。然子厚别云:“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似。仆闷则出游,游复多恐,涉野则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虫,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疠。”子厚前所记黄溪、西山、钴铒潭、袁家渴,果可乐乎?何言之不同也?
宋人汪藻曾游永州,亦探访过黄溪,并记之: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号称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此为最善,然在子厚当时,以地远即少游,客更不易到此。至宋绍兴间,汪藻来零陵,访子厚遗迹,如愚溪、钴鳃潭、南涧、朝阳岩之类,可得见者不少,独黄溪为峒獠侵耕,嶝危径塞,无自而入,以远故也,汪浮溪以后,不闻更有人谈黄溪。
可见宋时的永州依然是山高林密、幽深荒僻的,也可以间接印证永州在柳宗元的时代确为“涉野则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疠”。然而,柳宗元在“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观念下,努力寻找着永州山水的美丽之处,以证明荒僻之景有美感,被弃之人亦有用。这种心态又以初贬永州时最为明显,如《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构法华寺西亭》、《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等诗创作于元和元年(806年)至元和四年(809年),其共同特色是精心营构、铸词精确,对山水景色摹写穷形尽相,这种铺排细致的手法,虽构造了永州山水诗幽峭、僻远的特殊风貌,却有着过于细碎和缺少蕴藉的不足,有些长篇山水诗中还充斥着理语议论,如《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云:“小劫不逾瞬,大千若在掌。体空得化元,观有遗细想。喧烦困蠛蠓,局 疲魍魉。寸进谅何营,寻直非所枉。探奇极遥瞩,穷妙 清响。”读之令人不耐。
直至元和四年(809年)左右,柳宗元被贬初期的怨愤才渐渐平复,他利用闲居时间,开始大量读书、思考、漫游,以寄托情思。而“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的壮志也悄然瓦解,开始大量创作山水诗文。永州虽地处南楚,其境内有著名的九疑山、湘潇二水,山陵起伏,景致幽清深奥,还是有许多可观之处的。由于心境悄然变化,柳宗元的山水性情也开始占据上风,一些在永州中后期创作的山水诗以其明净清幽的诗美风格深受世人喜爱。
如《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
磴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风篁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黃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这些描绘山水的小诗极为精确传神,择取幽谷荒村的冷寂、雨后渡头的撩乱来描绘,将当地的风光、情景写得历历如画,又有瞬间有悟的情趣,而这一类型的山水小诗最为清润流动的是《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声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小诗在动态中传神写照,有一种神超意旷的性灵之美。从上述分析可知,随着柳宗元心态的变化,对山水的观感也发生着变化,因此导致对永州景致描述的矛盾,当然统观柳宗元永州山水诗的创作,总体上仍是以幽险峻峭的山水气貌来象征和隐喻其幽愤不平的内心。
二 情有独钟的永州山水描写
从上文可知,柳宗元在永州经常出游并大量创作山水诗文,这并不完全因为永州当地的自然风景如何美丽所引发了诗思,而是借山水来舒解诗人心中郁结的情感,来表达贬谪生活中的寂寞与痛苦,所以柳宗元的山水诗文总是强烈地彰显着诗人的主观情感。元好问云:“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元好问认为柳宗元不仅学习了谢灵运模山范水的创作方法,更重要的是领会了谢灵运意在山水的不得已与哀伤寂寞,故其诗深得谢灵运的神韵。柳宗元确有一些山水诗的谋篇布局如谢灵运山水诗一样讲究精细刻画、模山范水,在一些长篇山水诗中学习谢灵运的痕迹还非常明显,如前文曾引过的《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但究其根本,柳宗元的山水诗是抒发骚人意。柳宗元的遭遇、心情与屈原相似,柳宗元在贬谪永州途中即作《吊屈原文》,至永州后又有骚体文十篇,如《乞巧文》、《骂尸虫文》、《斩曲几文》等,借骚体以寓怨,其文章中也多有哀怨之意。观其在永州的山水诗创作,也透露了这种心境,如:
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
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云:“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耳?”而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则论述,对山水的大量描述实出于《楚辞·九歌》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未尝不可将楚辞视为山水描写的先声”。至永州后,柳宗元受楚地风物影响,深谙屈原来此后的徘徊苦闷的心情,在诗歌创作中有意识以楚地山川风物入诗,情感上也以骚怨为主,虽偶有闲情逸致欣赏山水,但仍是一瞬间而已,如《构法华寺西亭》云“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但登高望远之后,景色怡人,“割如判清浊,飘若升云间。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因而“神舒屏羁锁,志适忘幽潺。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然而这种快乐仍是暂时的,强烈的悲哀迅速将诗人拉回现实,“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如果联系柳宗元在永州所作的山水游记,这种希望在山水中寻得解脱的心理路程就更为明晰了。柳宗元在“贬”且“窜”之后,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情感,仍然悲愤哀伤于人际世事,这也就是屈原的情操傳统。柳宗元在永州时期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执著、愤懑的强烈情感,孤峭严峻、冰清玉洁式的艺术风格传达出来的正是类似于屈原的深情美丽。可见,长期生活在楚地的柳宗元,应该是有意识地借永州山川风物营造浓郁的楚骚情调,用以反复咏叹失志之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陆时雍《诗镜总论》云:“刘梦得七言绝,柳子厚五言古,俱深于哀怨,谓骚之余派可。”失时违志,悦山乐水,是中国古代文人普遍的心理选择。却没有一个像柳宗元那样把描写山水的美也作为一种抗争,作为隐含的自矜和孤傲不屈的精神的外化。
三 佛理渗透的永州山水描写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文化交流最发达的时期,尤以佛教为媒体的中印文化交汇融合最为活跃。柳宗元以儒者而崇佛,对汉译佛典有精深的钻研,与佛徒亦有长期的交往,《柳河东集》正集四十五卷诗文中,佛教碑文约占两卷,有关游访寺庙、赠答僧侣的文字各近一卷。
柳宗元一生试图寻找儒佛相合的一面,不仅在诸多文章中反复论述,曾说“退之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如认为佛教义理“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柳宗元则推许学佛之人脱世俗之桎梏,追求心性自由的高尚思想与行为。柳宗元反复申明的是以儒统佛。
柳宗元对佛理的研究亦盛于永州时期。他贬永初期寄居佛寺,直接感受佛学氛围,更重要的是求助于佛理以减轻心灵痛苦。柳宗元在永州的嗜佛显然是借助于佛学这一外物来抒解心中的悒郁。
柳宗元永州诗中纯粹宣讲佛理、体认佛理的作品并不多,直接与佛徒交往而写的诗篇亦不算太多,检点柳集亦不过十来首。这些诗在艺术表现上,明显分为二类:一类为纯粹言理,带有浓郁的佛教理趣意味,主要是《巽公院五咏》中其一《净土堂》、其二《曲讲堂》、其三《禅堂》;另一类诗篇则是以景托理,景理相融,有着空灵洁净的美感,有《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戏题石门长老东轩》及《巽公院五咏》中其四《芙蓉亭》、其五《苦竹桥》诸诗。
柳宗元所作的纯粹宣讲佛理的诗并不是泛泛而论,通常都带有诗人自己对佛教理论的态度与倾向,是诗人内心的体悟以及对佛理的精深认识,是把佛理渗透于山水田园诗之中。如巽公院五咏》之三《禅堂》:
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万籁俱缘生,杳然喧中寂。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此诗用山水田园的景物描写淡化了佛理的枯燥感,虽然用鸟飞无迹的意象象征心灵无碍的自由活动,本是佛家之语,有着浓郁的佛家气息,但用在此诗中,令原本清幽静寂的境界中增添了一点灵动的色彩,富于艺术韵昧。与另一类佛理诗有相似之处。其它各篇以佛理入诗的诗歌都是与这相似的佛理与情采相融的佳篇,比较著名的是《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此诗以极为清冷的笔调描绘自己读佛经的情景,向来为世人所喜: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诗人于佛寺禅院中忘却了世间烦恼,也消隐了生活的悲情和伤感,心境平和冲淡,风格也自然冲淡。
《赠江华长老》一诗赞赏江华长老精熟佛理,亦以清逸之笔写景述怀,在语言上不雕琢刻画、用字用典不求乖僻深奥,明白如话,风格与《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相似。除去上述这些直接宣讲佛理、描述与佛徒交往的诗歌外,柳宗元永州诗中还普遍存在着佛理对柳诗的渗透,尤其在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的诗歌中,给柳宗元的永州诗歌融入了独特的美感。这就说明贬至永州的诗人企求从乐山水、嗜闲淡中超脱自己,从心理上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于是借助于佛学。由于佛学讲求通过静滤思维,使心体空明,不粘不滞,祛除妄念,追求心灵的感悟,对于山水亦以幽清景致为美,恰巧暗合柳宗元追求山水之美以解心灵之忧的需求。当心物俱无的佛学作用于他进行审美活动时,就必然以距离世俗的情趣为其诗美追求。如《郊居岁暮》:“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诗中写田家农事自然生动,且心无挂碍、悠然自得,读来自有一份冷静与平和。其它诗歌如《夏昼偶作》、《雨晴至江渡》以及愚溪诸诗,都体现了这种闲淡的、物我相忘的特殊美感。对佛理的嗜好应在无形中帮助柳宗元形成清新简淡、重视理趣的美学观,因而柳宗元永州诗中具有的明净幽清的风貌是得益于佛学的,也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文榜:《柳宗元及其诗歌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2] 陈松柏:《柳宗元初到永州的心态解读——以〈谪龙说〉〈江雪〉〈首春逢耕者〉为线索》,《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3] 徐翠先:《柳宗元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其艺术渊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巴西的路口 篇6
罗塞夫的讲话没有起到作用。抗议者们不理睬总统针对“破坏了巴西海外形象”的暴力行为的警告,继续举行示威。圣保罗一条通往该市机场的公路被封堵,迫使乘客不得不拖着行李步行5公里到机场航站楼。100多个航班被延误或取消。集会活动将继续进行。圣保罗 被调查的民众中,有三分之二表示希望抗议活动继续进行。在走上街头成功迫使公交票降价后,民众现在想要更好的医疗和教育。有人号召把7月1日作为全国抗议日。
多方面的不满推动着抗议,包括公共服务质量低劣而政府投巨资建设足球场馆,以及对政客阶层的极度反感(这个阶层被视为基本上是腐败而且服务于自身利益的)。这一切导致逾100个城市爆发集会活动,其传递出的最主要信息是对巴西改革节奏缓慢的一种深深的无奈感。这种情绪在那些走上街头的年轻新兴中产阶级中尤为强烈。这些人是20年民主制度外加经济稳定的受益者,当初他们接受了国家领导人鼓吹的更加繁荣更加平等的“巴西梦”愿景,如今他们在说,是时候开始兑现这一承诺了。
罗塞夫的问题在于,由她的前任和导师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推行的基于消费而不是投资的增长模式已经山穷水尽。经济停滞、通胀攀升、财政和外部账户恶化,同时全球经济环境充满挑战——这一切局限了她的回旋余地。几乎没什么空间谈判达成兑现她的承诺所必需的协议了。这些承诺包括对城市交通进行全国性改革以及为“陈旧的政治体制注入氧气”所必需的“深层次改革”。这类承诺以及人民的种种诉求无法像降低公交票价那样快速兑现。有些承诺还带有争议。比如罗塞夫曾计划向巴西引进成千上万名外国医生以改善巴西的公共医疗服务,但这一计划遭到三个全国医疗协会的强烈反对。他们提醒罗塞夫,她的癌症是由巴西国内培养的医生治好的。
令局面更加困难的是,罗塞夫集中式的决策方式,以及她不愿在政治上妥协的风格,如今都被其盟友视为问题的一部分。根据抗议蔓延时媒体发表的报道,与罗塞夫联合执政的政党的领导人以及商界一些人物都在向卢拉?达?席尔瓦抱怨她的执政风格。不过这位健谈的前领导人始终隐藏在公众视线外,引人注意地保持缄默。
而原本可被炒作为新开端的内阁改组——包括撤换失去了信誉的以财政部长吉多?曼特加(Guido Mantega)为首的经济团队——现在看来不太可能,因为此举将被人解读为罗塞夫承认对其任内巴西平庸的经济表现负有责任,而且事已至此,此举对平息街头抗议也不会起到多大作用。而罗塞夫对抗议活动的回应既姗姗来迟又不能打动人,这些都让人怀疑她本人的水平。对于罗塞夫2014年10月将毫无悬念地胜选连任的感觉不复存在了。
最近,一个曾在2010年成功推动宪法修改,禁止有腐败前科的政客竞选公职的团体开始收集签名。他们需要150万人的签名,以促使国会对一场政治改革举行投票,目的是减少政党和政客数量,并使两者都接受选民问责。
诗歌「山水·思念」 篇7
老去的时光
如同瓦上的旱霜
我用记忆的情丝
为久别的你我
打了死结的断想
曾经的青涩懵懂
在心灵某个隐蔽的角落
织下了一张情网
少不更事的`男女
分不清爱的方向
过家家一样的好
苦乐与荣辱同当
还把对彼此的好感
写成了青春的诗行
新奇,迷惘,彷徨
匆促里无奈的分别
来不及互诉衷肠
走去了不同的方向
天各一方
从此云路天涯
魚燕难寄
两地书不详
记忆的深处
心灵只在感应里照望
思念成殇
总是认为
平行线永不相交
老死不相来往
却不期一头撞向这
万能的互联网
在庆幸的狂欢日子
畅谈人生
互致安康
任思念一泻千里
雨骤风狂
一网相连
鸿燕成行
这不是旧情萌发
决不会泛烂灾殃
有风轻云淡里的
自在安祥
只是在各自的国度
抒发对人生的感想
然后坚强和充实自己
唤发出对生活的热爱
山水诗歌现代 篇8
懂你的眼神渗透着整个寂节里的慈悲
当黄昏眯着谜一样的深邃
代表多晴的天空为我情不自禁的心扉
去轻拔着地平弦上那抹红色的风吹
直到天生驻扎在瞳孔里的天黑
一个人承担着两颗新新的泪水
被你的微笑打湿的从前,
即使再遥远也能闪耀着月牙般的光辉
寂续在暗夜深处点亮上天一半的容颜
正如被星辰占卜过的双眼,一眼的遇见,便已预见我的爱情姓氏名谁
是她将上天另一半的容颜泛在你甜美地轮回
轮回在当初又如今的无怨无悔
年年岁岁的吹
吹来春夏秋冬来继续她的名讳
从此山水不相逢诗歌 篇9
听说月老和孟婆是一对情人,一个牵了红线,一个断了红尘。
——题记
大成殿里,我敲击音色老钝的木鱼,勘破前世的纠缠。
须弥山下,我燃起跪求多年的符文,走进记忆的轮回。
不老殿中,传出凄凉清冷的诵经声,句句催人落泪——
“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打,只为你从桥上走过……”
惊 鸿
初见时,他坐拥万里江山,人间繁华,而她,该唤他王吧。
月色澄静,她在花雨中飞舞,仙肌玉骨,清丽绝俗,长裙拖曳。一个旋转,空灵若仙,翩跹若蝶。
柔荑轻触,他叹道“有玉微凉,是为璎琅”。
万里蔷薇为聘,他供养人间清绝美绝的一朵容颜。
惊鸿舞罢,细裁合欢扇,她又可曾想过日后自己是另一个长门冷寂恨归迟的阿娇?
桃花扇
温香软玉,素年锦时。侯郎未归,她痴等薄如纸的誓言。
青楼歌妓,却无妖媚之姿,矫情之态。
那一日的.江边小楼,满天飞花,露水氤氲,她是怀着怎样的切肤之痛,血溅桃花扇。
深宫晚妆,美人夜来,她在点点灯火中逃出重重宫闱,独自离去的侯郎,再相逢,应无言。
就此,长伴青灯泥佛,隐于深山古刹。
隔 世
“敢问大师,是否有转生一说?”她虔诚地跪在金身佛像前,只为那抹似曾相识的身影。
老僧已朽,即将园寂,拗不过她苦苦相求。
“来世,信则有;不信,则无。漫长岁月,大世更迭,一花凋零一花绽。”
古殿沉香,素筏成灰,走出山门,回首,年轻的沙弥向她施礼。泪水滑落,她看见他臂上前世遗落的齿痕。心想,自己苦寻半生,原来他也不过是那朵相似的花,故人终究不再。
她的王,她的侯郎,该是葬在了轮回途上,这漫漫风尘之中了。
佛前一叩三千年,回首凡尘不做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