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六单元诗歌赏析

2024-06-25

八下第六单元诗歌赏析(共2篇)

八下第六单元诗歌赏析 篇1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诗五首》(3课时)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诗五首》(3课时)   30.诗五首 目标定向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4)。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      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来源:(blog.sina.com.cn/s/blog_50dae4070100jvfv.html) - 语文八(下)30.诗五首(3课时)_曹静_新浪博客 来源:(blog.sina.com.cn/s/blog_3d20ee2f0100jncp.html) -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诗五首》(3课时)_红尘如歌_新浪博客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n

 

八下第六单元诗歌赏析 篇2

篇一: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500字:徜徉在诗歌的海洋里

在童年中,我们都读过无数首诗。诗歌伴着我们一起成长。每首词,每句诗,都有着诗人独特的情感。每个人,品诗、读词,都有不一样的感觉。一篇让人朗朗上口的诗,好的不仅是它的音律,而更多的则是它的色彩与情感。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一首首诗,我们的童年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我爱诗词。我爱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让人想到了: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阳光照在那里,诗人小心翼翼地踩过了小径,生怕弄坏了这宁静、优雅的地方。再往里走,只见眼前出现了一座禅院,向前一看,原来是几个小和尚休息的地方。周围繁花似锦、绿树成阴,听不见什么喧杂声,只有几只布谷鸟在轻声叫唤着,这可真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地方、一个与世无争的天堂啊!

我爱诗人常建的“天堂”,也爱诗人马致远的“肠断天涯”。在《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为我们展现的,是与常建截然不同的。他没有常建的闲情逸致,没有常建的“天堂”,也没有常建的宁静。他有的只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有的只是满心的伤感。虽然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让人不禁眼前朦胧,但他也为我们描绘的确实十分淳朴。“小桥流水人家”这句中,他为我们所描绘的,让我们不禁联想起:这一个幽静的山谷中,没有马蹄的声音,有的只是几声清脆的鸟鸣,再向里看,远处升起了袅袅轻烟,原来是有户人家在做饭啊!他们家门前,有着一条小溪,溪里有着几条小鱼,几个孩子在溪里捉鱼,这可真是一副农家风景画啊!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虽宁静,但《天净沙·秋思》却让人又悲又喜。这两首诗,不但让人惊喜,又让人觉得有几分伤感,这真可谓是各有所长啊!正是因为我的童年有诗歌相伴,所以,我的童年生活才会如此多姿多彩。篇二: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350字:徜徉在诗歌的海洋里

月儿挂上了树梢发出一丝丝冷冽的光,正如人们悲伤地心境。古人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今昔却是思亲之日,杜牧所写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诗表达了作者的离愁同而也表现了人们的情深义重,难舍难分之情。夜随着时间迎来了新日。

火红的太阳散发出强烈的光芒直射大地,田地里的人们还在辛勤的劳作着,手中的锄头不停的挥舞着,汗珠似水般倾泻下来。这一景象不禁让人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绅所写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清风一拂,望我国大好山河。

一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它们就是我们的骄傲—长江、黄河。桂林山水之所以甲天下是因为‘行舟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如此境域怎堪不绝?‘水管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女子般的西湖。„„

上一篇:公司调动申请报告下一篇:国励个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