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下古诗词赏析

2024-09-01

苏教版八下古诗词赏析(共8篇)

苏教版八下古诗词赏析 篇1

苏教版八下古诗词复习习题

班级 姓名

1、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参考: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以及对现实不满的激愤。(2)赏析“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参考:直抒胸臆,表现出诗人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3)赏析“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两句。

参考:十分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4)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两句。

参考:前句运用比喻的修辞,用生活中的现象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后句道出了不能解忧,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一句中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相呼应。

(5)诗人在“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运用了两个典故,说说“蓬莱文章” “小谢”分别在这里分别指什么?诗人运用典故意在说明什么。

参考:“蓬莱文章”原指汉代文章,这里是借指李云的文章,“小谢”原指谢脁,这里是诗人自比;作者赞美李云文章风格刚健,自己的诗句清新秀发,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6)这首诗的情感抒发有何特色?(或:你能说说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吗?)参考:情感跌宕起伏,诗人感慨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2、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分别概括上下阕表达方式及主要内容。

参考:上阕描写,描绘了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事态的严重(“孤城闭”)。下阕抒情,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功业未立和自己及戍卒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词人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情感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描写加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悲凉、奇异、肃杀。这样写出了塞外奇异的(秋)景;反映宋守军薄弱,军情紧急,为下文抒情铺垫。

(4)“霜满地”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参考: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参考:因为没能建立破敌的战功,归家无计,所以辗转难以入眠,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6)从这首词中的“长烟落日”“羌管悠悠”你能想到哪些相似的景物描写的诗句?请摘录下来。

参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7)“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是全词的总纲,总领全篇,以“风景”二字引出下文,接着从三方面来描写塞下秋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写气候; “四面边声连角起” 写战争的形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当时的地形。“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可见“生活艰苦”,此时饮酒,战士们是在“借酒销愁,表现了戍边将士思乡心切的惆怅的心情。“燕然未勒归无计”用了汉代窦宪的典故,其作用是:透出归家无期的悲伤,为国戍边的责任感。“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作者从幽怨的羌笛中想象的情景,是虚写,从“将军白发”可见战争持久;由“征夫泪”,可见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8)赏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及艺术风格。

参考:将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请用简洁的语言为作者在这首小令中所摹画出的画面拟个恰当的名字。参考:、秋郊夕照图、天涯游子思乡图„„

(2)这首小令运用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一幅 秋郊夕照图,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断肠人。

(3)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参考:写景的句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抒情的句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7)首联和颔联的具体赏析

参考:凄凉、萧瑟、毫无生机的景象

首联写暮春时与所爱的人别离时的伤感情景。前一个“难”指困难,后一个(5)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难”指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残”使参考:第二句描写的是恬静、安逸的家居生活,与一、三句凄凉、萧瑟的景色对人有凄楚之感。将离别置于暮春百花凋落之时,更加重了伤感气氛,情景交融。比,反衬“断肠”。颔联写自己的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6)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此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诗人借助“春蚕”、“蜡炬”表达了对明知无望,仍愿背负终生痛苦作执着追求的参考: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思乡之情 断肠人在天涯 殉情精神。以象征手法将别后相思写得缠绵悱恻。(7)描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画面:

5、赵翼《论诗》 参考: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鸦,声声哀鸣。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在萧瑟的秋风中,(1)这首诗阐述了什么道理? 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参考:文学创作要有时代性,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而行。(2)诗人在诗中提到“李杜诗篇”,是否是贬低他们的艺术成就?你是如何理解(8)写两句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似的诗句: 诗人的这一说法的? 参考:日暮乡关何外时,烟波江上使人愁。参考:否。诗人并未否定李杜的杰出成就,他所说的“不新鲜”,是从读者的审美(9)赏析这首小令的艺术手法(或:这首小令的景物描写有何特色?)。角度来说的:尽管李杜的诗篇万口传诵,但人们仍然需要欣赏新的作品,欣赏各参考:这首小令写景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的景物,动静相衬,巧妙地组合起来,个历史时代中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景物描写不仅(3)诗歌的主旨:作者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点染了“秋”,而且也表现了“思”(如:栖息树上的乌鸦能引起旅人思归之念、6、李商隐《夜雨寄北》 “小桥流水人家”加重了旅人触景生情的思乡愁绪,旅途劳顿的瘦马唤起旅人羁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旅漂泊的伤感,借景言情,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1)诗歌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了什么作用?

4、李商隐《无 题》 参考:渲染了一种孤寂凄凉气氛。(赏析诗中的第二句: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写客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愁旅况。)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2)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表达的情感,说说“剪烛西窗”的含(1)“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既指“蚕吐的丝 ”,又暗指相思,属双关语。义。(2)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及感情色彩。参考:表达思念亲人渴望团聚的感情。参考:运用谐音双关、象征手法和生动的比喻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精彩感人。(3)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

这两句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原意略,这里的意思是:我的爱至死不渝)参考:这两句由眼前遥想异日重逢的情景,在回环映照中融凄清与温煦、黯然与(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表达思念亲人渴望团聚的感情。现在常用来比喻什么人?(4)简析写作特色。

对工作或事业忠诚执著、无私奉献的人,如教师。参考:既写出了空间的殊异,又写出了时间的变迁,还从空间、时间的相互变化(4)“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丰富地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参考:情景交融,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7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晓镜但愁云鬓改”一个“改”字的表达作用?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参考:别离之久,相思之苦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6)结尾两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两句表达了什么愿望?(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参考:表达了诗人希望有人能帮他们互递信息的美好的期待。参考:诗人因被贬谪,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朝廷弃用。(2)“闻笛赋”指晋代的向秀所作的《思旧赋》,诗人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表达对8.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已故朋友怀念的感情。答:(3)“烂柯人”指晋代人王质,诗人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表达被贬太久,恍如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人世沧桑之感的感情。

(4)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沉舟侧畔” 有“千帆”竞渡,“万木前头”有“万木”争春,说明他对未来并不失望,表现了 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9.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5)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答:参考:这一联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流露出长期被贬的忧伤,但展望未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舟侧畔千帆竞渡,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 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_(6)这首诗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渔家傲》(范仲淹)参考: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达了内心的不平。(或 诗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 城闭。

八下古诗词部分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

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夫泪。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一)阅读诗歌《渔家傲》,回答问题 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写

,下阕舟。写,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1、李白,字,号,是我国 朝著名的 诗

2、“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人,文学史上誉为“ ”。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写送别情景的诗句 是。

3、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小谢”指。

4、“建安骨”又称,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 的诗文风格。

3、选出对《渔家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5、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概括,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他的怀 乡思亲的心绪。

B.边塞风光在作者笔下苍凉悲壮。“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 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四面边声连角起”一句,从视觉上进6.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___ ________。一步加深悲凉的感受。至“千嶂里”两句,又从听觉上把整个塞上荒僻的情景生7.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答C.“浊酒一杯家万里”,由写人的生活细节转入人物内心的刻画。“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去已不易,“燕然未勒”归去更无望。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D.“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之情。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4、最后两句

,直接道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出。

5、本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突出了景色的,诗中

(不少于三个)等字暗合了这种景色的基调。

6、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上片以“

”字统领,描写了“

”、“

”“

”三幅边塞特有的景色,点明了 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6.下片

,二

7、“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看似恬静明丽,与上下句凄凉意境迥异,其实,它更句,揭示全词的核心内容,表达了词人和“征夫”的矛盾心理。能反映诗人的浓浓乡愁。为什么? 7.“

”是引发征人愁思的直接原因,“

”是“归无计”的心理外现。词的意境悲凉、壮阔,真 切感人。

8、由“长烟落日孤城闭”你会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8、“天净沙”是,“秋思”是。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另外再写出与“千嶂里,长是。烟落日孤城闭”意境相近的一句唐诗:

9、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

9、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

10、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

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答: 旨的一个词语是

。10.试分析评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 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11.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三、天净沙 秋思 元代的散曲家 马致远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思想感情?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 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前三句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了 气氛。表现一个长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期漂泊异乡的人的 之情。句诗?

3、“夕阳”照应上文中的“ ”字,见此情此景,自然牵动游子的

3、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情调由前四句的“伤感低沉”,(2)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转为

。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3分)

4、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此诗感情沉郁,但前后感情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句,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意义?

五、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古诗文默写。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并答题。

①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

3、第一句重复用“难”字,并被大家认为用得巧妙,谈谈你的看法。是: ; 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

之情的诗句是:

②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

(2)古人擅长用比喻的手法来表现离愁别绪。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的“

。”又如李煜《相见欢》中的 “

。”

(3)李商隐《无题》中,原比喻对爱情忠贞,现常用来形容对事业执著奉献的诗

六、专题:鸟 句是:

1、《闻雁》(唐)韦应物 “

。”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4)歌颂和表现奉献精神的诗句有李商隐《无题》中的,(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有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

2、阅读李商隐的《无题》,回答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

”,(2)诗人直抒胸臆,发出感叹,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___ ______,_____ ____。属双关语,暗指。

2、《池鹤》(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2)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进行抒情?请简要分析。(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 _(2)写出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从而突出鹤的品格风度不是“群鸡”能比的句

3、《山中》(初唐)王勃 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3)描写鹤的外形特征的句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 _。

(4)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的句子: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 _ ,_。(2)诗人直接抒发孑然一身,客游他乡,思归不得,内心无比痛苦的诗句______(5)表现诗人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是又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的诗句: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4、《城东早春》(唐)杨巨源

3、《迎燕》(宋)葛天民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2)“诗家”与“看花人”的欣赏趣味有什么不同?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

(2)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表明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____。

(3)表现主人抓紧咫尺光阴,忙着做“迎燕”准备的诗句: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 _ _。(3)诗的前两句中哪些词表现早春:(4)描写燕子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忙碌的诗句: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_。

八、《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5)表现燕子与百姓情谊深厚的诗句:______ ____,___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____ __。1.第二句除明写了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境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感

七、专题:叶 情?

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丛丛,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2.第3、4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为什么这样写?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描写红绿映衬,娇艳动人,表现海棠花美丽的诗句:_____ ___,3.本诗构思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____。

2、《题红叶》(唐)宣宗宫人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一般要避免重复,这首诗歌却打破常规,“期”“巴山夜雨”重复出现,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是否影响了表情达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秋”字在诗中除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 _

2、如何理解诗的前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为什么?

3、诗中的“风骚”是指什么?联系整首诗的意思来看,作者是要表现什么样的 诗歌创作的主张?

7.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 什么?

8.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4、曾有人企图贬抑李杜成就,但韩愈认为这只不过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知9.诗人重复“巴山夜雨”有什么作用? 羞。”可赵翼却说李杜诗不新鲜了,你如何理解这里的“不新鲜”?

10、诗句默写

(1)常用来表达怀念亲友,盼望有时在相聚的诗句:

(2)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

5、有人说,诗人狂妄地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11.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12.“问“、“话”二字好在何处?

九、《论诗》 清 赵翼

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一、《论诗》(清)赵翼

苏教版八下古诗词赏析 篇2

(1) p87《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末“故为之文以志”一句, 书下只注了一个理解难度不大的“志”字, 而理解难度较大的“为之”却没有注, 以致造成种种误解。比如教参就将此句译为“所以为此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载它”, 这明显是把“为之”理解为介宾结构而解释为“为此”了, 而且又将“文”动词化为“写文”, 这真是想兼顾而不得。其实, 这里的“为之”二字不是介宾结构, 而是动宾结构, 即“为”为动词, 读作“wéi”, 释为“写”;“之”为代词, 释为“这”或“这篇”的意思。这与柳宗元的另一篇文章《捕蛇者说》的末句“故为之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句法如出一辙, 翻译为“所以写了这篇说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那么这一句也自然应当译为“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载这次宴游经历”了。

《必修》 (二)

(2) P71《六国论》末句“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下”字, 根据上下文气像是衍文, 宜从通行版本将其删去。

(3) P72《阿房宫赋》第一行“矗不知乎几千万落”中的“乎”应从通行版本改为“其”;第二行“高低冥迷, 不知东西”应从上下文的押韵角度而从通行版本作“西东”;第八行中“有不见者”应作“有不得见者”, 因为不是宫女们不想主动见到秦始皇, 而是想见而不得。

(4) P7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值得商榷的两处:

首先, 关于“强虏”与“樯橹”。根据诗词以含蓄为贵的原则, 感到“强虏”过于直白而缺乏诗味, 而“樯橹”则以借代手法, 形象地表明了在宽阔的大江上曹操的大小舰船在东吴的火攻之下灰飞烟灭的情景, 而且更能显出周瑜的儒将风度。因为遭火攻的首先是船而不是兵士, 舰船既已灰飞烟灭, 那其上的兵士还能保全得了吗?从而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的空间, 而用“强虏”则不仅不能引人遐想, 而且还不大讲得通。

其次, 关于“人间如梦”与“人生如梦”。据“诗缘情”的原则, 苏轼这首抒发个人情怀的代表作所感叹的应是自己的人生遭际, 故觉用“人生如梦”更贴近其实际, 而“人间如梦”则给人以既空泛又费解的感觉。

《必修》 (三)

(5) P39张溥的《五人墓碑记》 (以下 (6) (7) (8) 条均系此文疑窦) 倒数第五行中“丙寅”在《古文观止》等通行本中均作“丁卯”, 这应是张溥原文字样。据考证确应为“丙寅”, 但因原文已是“丁卯”了, 故还应保持原貌, 只需在文下注释中注出即可。故《古文观止》文下注释就为:“丁卯, 明熹宗天启七年 (1627年) 。但是《明史》 (《熹宗本纪》、《周顺昌传》等) 与其他文章皆作天启六年丙寅。丁卯乃一时笔误。”建议从此注。

(6) P39倒数第三、四行中“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一句, 据《古文观止》等通行本得知均无“毛一鹭”三字, 建议删去课文中的“毛一鹭”三字。

(7) P40正数第四行中“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一语, 《古文观止》《古文鉴赏辞典》等均作“买五人之脰而函之”。而“脰”在此处虽应是“头”的意思, 但随便更改之便毁了原文的面目, 况且此处又不是错误之文, 故应保持原文面貌而仍作“脰”好。

(8) P40倒数第六七行中“赠谥褒美, 显荣于身后”一语建议从《古文观止》等通行本中的“赠谥美显, 荣于身后”更好。倒数第五行中“无不有”应为“无有不”。

(9) P94《烛之武退秦师》倒数第二行“以乱易整, 不武”书下错注为“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 是不勇武的”, 因为“不武”是指“在使用武力时不合乎道义原则”之意, 因此, 这里的“不武”指的就是不符道义的“以乱易整”行为。

(10) P94魏徵的“徵”不必沿用繁体字, 而宜用简化了的“征”字, 例如文征明。

(11) P95《谏太宗十思疏》中“虽在下愚”应为“臣虽下愚”。

(12) P95《谏太宗十思疏》倒数第三行中“念高危, 则思谦冲以自牧”的书下注释有误, “念高危”不是“想到 (自己的君位) 高而危险”之意, 而只是“高”的意思, 因为“危”也是“高”的意思, 例如“危楼高百尺”中的“危楼”就是“高楼”的意思。

(13) P105倒数第九行“则与一生彘肩”中的“生”应在文下注出, 以免产生误解。“生”是“煮熟而未食用”之义, 而非“生熟”之“生”义。倒数第八行“拔剑切而啖之”的“啖”不应印成异体字“啗”, 因为全文都是用规范的简化字。

(14) P106文末最后一句“沛公至军, 立诛杀曹无伤”应自成一节。

(15) P109《庄子·秋水》 (节选) 中的“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一句在相应教参第185页将其译作“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 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此句的后半句颇让人费解。到底是两岸之间的什么让人牛马不分了?是指真的牛马不分还是指那瞬息万变的滔滔河水忽而像狂奔的牛群忽而又像狂奔的马群呢?我个人觉得应指后者。因为黄河两岸的距离不因其有水而改变, 牛马的区分也不因其无水而变得容易。也就是说“不辩牛马”中的“牛马”并非实指的牛和马, 而是庄子用它们来作描写黄河水流之大的喻体。不难想象, 那从天而来的黄河之水、那奔流不回的宏大气势、那滚滚洪涛排山倒海涛声震天泥浪翻滚千姿百态飞奔向前的骇人景象与那茫茫草原上狂奔向前的牛群马群又是何等的相似啊!这方面的例证是很多的。现从古今文章中俯拾两例: (1) 南朝梁·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形容富春江的水流之速有“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一句, 其中的“奔”就是飞马; (2) 现代散文大家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中有“初下泄滩, 看着那万马奔腾的江水, 到这里突然变成千万个漩涡”的句子, 其中那“万马奔腾”的江水与“不辩牛马”的河水又是何其相似!

《必修》 (四)

(16) P3《季氏将伐颛臾》第二行中“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2006年版) 书下注释有缺漏, 未将“是”的作用注出。而2008年版教材竟将“是”注成“尔”的复指, 且仍将“尔是过”说成是“过尔”, 这极不符合古汉语宾语前置的语法规范。古汉语中宾语前置不外乎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之”字句宾语前置 (如“句读之不知”) 和“是”字句宾语前置句几种, 此句中的“是”即为助词, 提宾标志。

(17) P3《季氏将伐颛臾》第三行末句“何以伐为?”书下注释也欠准确。因为“何以……为”在古汉语中是固定结构, 释为“凭什么……呢?”, “何以”即“以何”, 例句:“何以战?”

(18) P3《季氏将伐颛臾》第六行“且尔言过矣”中的“过”书下注释让人无所适从, 注成了“错, 犯错”, 这样就显得不确定。根据语境, 应该将其注为形容词“错”、“错误的”, 而不应同时又注为动词“犯错”。

(19) P4《季氏将伐颛臾》第一行“君子疾夫舍欲之而必为之辞”一句书下注释部分漏注了“为之”二字的意思, 其实应在原注的“偏要”和“找借口”之间加上“为自己的想法”。

(20) P62《琵琶行》“小序”中“曲罢悯默”中的“默”应作“然”;“似诉平生不得意”中的“意”应作“志”。

《〈史记〉选读》

(21) P42《高祖本纪》第五行“因家沛焉”中的“家沛”书下注为“把家迁到沛县”, 我认为这是不妥的, 因为这里的“家”是动词“安家”的意思, 而不是“迁家”的意思。整个句子的翻译应为“于是把家安在了沛县”。

(22) P81《项羽本纪》第六行中“悲歌忼慨”的“忼”应写成“慷”, 虽然二字相同, 但全文用的都是简体字, 故不应混杂。

(23) P81《项羽本纪》最后一行“乘埶起陇亩之中”的“埶”应写成“势”, 理由同上。《唐诗宋词选读》

(24) P3书下注释 (1) 中关于王勃死因的注释与《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相龃龉。课本注为“王勃在前往交趾的途中, 因渡海坠水身亡”, 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则注为“王勃自交趾返回时, 渡海溺水而卒”;而2008年版教材 (必修四) 第69页《滕王阁序》文下又含糊地注成“在此后的途中, 王勃渡海时坠水身亡”, 这真让人无所适从了。

(25) P15《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的第一句误印成了“君不见, 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茫茫黄入天。”其实多出了一个“行”字。应印成“君不见, 走马川, 雪海边, 平沙茫茫黄入天。”因为“行”字在诗题中是作为体裁的标志而出现的, 它与“歌”“吟”都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蒿里行》《代悲白头吟》等。

(26) P36-46的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贺、李商隐等五人的画像插图实在让人有不舒服感。不是比例严重失调, 就是人物相貌相当丑陋滑稽, 以致有的学生这样形容:韩愈像个公公, 柳宗元像个疯子, 白居易像具僵尸, 李贺、李商隐则更像花花太岁。这与五人在读者心目中长期形成的美好形象相去甚远。若实在没有理想的插图, 建议大可不要。另外, 两方诗句的篆刻也大可不必印在书中。

(27) P37从课文旁《柳河东集》的书影中可以发现, 当时的封州刺使叫陈谦, 而课本注释第36页倒数第二行竟将其误写成“陈谏”了, 应统一。

(28) P54韦庄的《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 书下注释 (5) 为“凝霜雪, 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 应该说成“像凝聚的霜雪那样洁白”。

(29) P66柳永《八声甘州》中“渐霜风凄惨”一句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词鉴赏辞典》和江苏古籍出版社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中均作“渐霜风凄紧”, 且《词谱》柳词书影中也作“紧”, 故建议从此二辞典与《词谱》。

(30) P71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词中“回首向来萧瑟处”一句在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宋词鉴赏辞典》 (2003年版) (上) 第355页以及江苏古籍出版社的《唐宋词鉴赏辞典》 (1986年版) 第396页均印作此句, 而在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的选修教材上则印成了“回首向来萧洒处”而且还在书后的注释 (10) 中赫然注道:“回头往刚才的遇雨的地方看去。向来, 刚才。萧洒处, 指遇雨的处所。萧洒, 寒风冷雨吹打树林的声音。”对此详注真是百思不得其解。首先季节已是暮春时节 (农历三月七日) , 即使有点春寒, 也不会太重, 故“寒风冷雨”程度偏重;其次, 为什么遇雨的地方就叫萧洒的地方呢?且《宋词鉴赏辞典》中明明有“萧瑟, 风雨声”的解释啊?总之, 无法弄通。建议还是改成“萧瑟”更好。

(31) P72《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注释 (9) “【料峭】形容早春微寒的样子”与词意不合。因为词前小序已写明是农历三月七日, 是暮春时节了。建议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书>形容微寒 (多指春寒) 。

(32) P89李清照《醉花阴》末句“人似黄花瘦”众多辞典及通行教材均作“人比黄花瘦”, 说明“人比黄花瘦”好于“人似黄花瘦”。故课本宜从“人比黄花瘦”。至于另一版本可在书下注释注出, 亦可不注。

(33) P94姜夔《扬州慢》注 (15)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是战争灾难的见证, 人们不愿再受金兵的蹂躏”有误。此句用的是拟人兼夸张修辞, 它讲的是扬州城内连废池乔木犹且讨厌谈论战争, 至于人对战争的态度就不用言说了, 这样比直接写人对战争的厌恶效果更强烈, 语言也更含蓄而有韵味。

(34) P10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注 (6) 在引薛道衡诗句“竟夕鱼负灯, 彻夜龙衔烛”时将句中的“竟”字错印成了“竞”字。

摘要:苏教版高中古诗文有许多注释, 经过多方面考查研究, 是有失科学严谨的。本文拟举数例进行分析总结, 以期同仁考量。

苏教版八下古诗词赏析 篇3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4-001-01

我国小学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识字和阅读为主要教学任务,初中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写作等为主要的教学任务,而古诗词的教学是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部分,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是针对苏教版的高中语文诗词的特点、现状以及解决措施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和探讨。

1. 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特点

苏教版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中已经有了非常大的突破,改变了传统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局限性,将教学内容变得多样化,在教学素材上也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增添了时代气息非常强烈的创新的作品,并且还给学生提供了开阔的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环境,让学生不仅是古诗词方面有了更好的培养,更是提高了学生整个语文素养, 使其能力也得到了增强。而且苏教版的古诗词教学中,对时代气息强烈的作品进行了补充后,为高中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强大的教学资源,这使语文教学的特征变得统一,不仅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掌握,还对更多的具有文学艺术气息的古诗词有了更多的关注,除此之外对经典作品的情感和内涵也越来越重视。苏教版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主要由写作时间、本文研习以及积累与应用三个部分组成,这种组成方式对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了古诗词中的情感思想以及本身具备的语言魅力,并且在鉴赏的过程中得到古诗词的积累。

2. 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高,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是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高,对文言文等不易懂的古代文学都没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的阅读层面不够高,平时的阅读量也少,所以积累的闻言词汇也就不多,在阅读文言类作品的时候不能够完全了解其中的意思,自然会有枯燥无味的感觉,而且对文言类的作品基本上是要求学生背诵的,这就导致学生对其死记硬背,更提不起兴趣去学习和了解了 。

教师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和死板,语文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教师对古诗词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鉴赏等模式,这种教学的方式几乎是把我国伟大经典的文化进行了分解,而且是支离破碎的分解,学生根本就无法感受到其中真正的情怀,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去应对考试,这种教学方式怎么能够使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成绩得到提高?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只会让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

3. 策略

教学的方式可以采用意象式的教学方式,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或教师准备材料 对古诗词中艺术形象进行想象。教师将古诗词进行分析讲解后,让学生自我感受诗词中所附有的情感,并且将自己所感悟的情感表达出来,教师可以对其感受的情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把诗词中的虚与实、情与景相融合,从而促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故此,教师在“意象”教学的时候要先把古诗词中所写的内容讲解,尤其是实景,然后再根据学生的理解将作者自身想表达的“情志”作一个分析。比如《无题》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中的“杜鹃”源自望帝神话,每当人们漂泊在外,对故乡、故国魂牵梦萦的时候,常借其来表达难以抚平的愁思,是悲思、哀苦的载体。

古诗词中除了可以使用“意象”教学法的诗词外,还有部分诗词的“意象”不明显的诗词,比如《锦瑟》。这一类古诗词就需要教师在原作品的基础上,让学生直接自行的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解读,教师从旁引导即可,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更能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得到提高,学生的古诗词探究能力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和锻炼。

教师要从多角度进行教学的切入,在苏教版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收录的诗词不仅有经典之作,还有时代气息浓烈的创新的作品,因此,传统的单一的教学切入角度,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的教学内容,所以,苏教版的古诗词教学更应该在掌握古诗词的规律后多方面、多角度的进行教学,比如情感角度、写作背景等,将古诗词中所含有的思想情感进行教学,让学生能与其产生共鸣,并且充分的体会到其美妙的境界。苏教版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教学有了一定的区别,苏教版的教学更注重与古诗词词汇的积累和迁移,并且通过现代语言的对比教学让学生的语言逐步形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品读能力。

4. 总结

综上所述,苏教版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虽然突破了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局限性,和收录了更多的创新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但是其自身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依旧能够影响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的兴趣和状态。因此,本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进行了简单的探究,从而改善苏教版古诗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让教师能够教的轻松的同时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让学生在学的愉快时得到更多的知识,并且提高学生的品读能力,增加学生的古诗词词汇量,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苏艳. 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2011.

[2] 刘玉娟.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

苏教版八下古诗词赏析 篇4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代诗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

⒈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⒉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

3.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4.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6.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深幽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声写静(以声衬静)的手法。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

7.诗的颔联后来衍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它隐含了什么哲理?

8.“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二、《登岳阳楼》 杜甫(唐代大诗人)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chè),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诗句是:。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好在何处?。3.首联点明登临之意。有人认为表达喜悦之情,有人评价暗含抑郁悲凉。你同意哪种看法?说说理由。(中考指南)

4.这首诗历来被称为意境开阔雄伟之作,请结合颔联和尾联具体分析。5.这首诗是如何来写景的?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特点?

6.杜甫“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三、《蝉》 虞世南(唐朝)

垂绥(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1.“饮清露”象征着什么?。2.后两句隐喻的深层意义是什么?。

3、“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四、《孤雁》 杜甫(唐朝)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诗,其“诗眼”是。

2.诗歌的抒情主人翁往往是自己。这首诗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诗中“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析。4.诗人以雁自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五、《鹧鸪》 唐朝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这首诗首联咏其形,以华贵的山鸡类比,写出鹧鸪的“喜暖”的习性、斑斓的羽色。颔联咏其声,以青草湖边迷蒙的雨色、黄陵庙里飘零的落花等景物加以衬托,使鹧鸪的啼声倍觉悲凉。颈联写游子佳人闻其声而触动情怀。尾联写鹧鸪在苦竹丛中寻觅暖巢,衬托出诗人羁旅相思之愁。

2.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的啼声哀怨凄切,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句话最能体现这种感情?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六、《沁(qìn)园春 雪》 毛泽东 .【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①上阕描写的是北国雪景,用哪些语句描写北国雪景的?。②这些描写语句中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③上阕在景物描写,是以动静、虚实相结合的方式写出来的,你能找出来吗?。

④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除了以上表现手法之外,还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请你找一找。

小结: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下阕】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显然,“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①作者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②“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③那么谁是真正的英雄?为什么这么说?。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⑤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⑥、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七、《卜算子 咏梅 》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分析本诗中梅花的形象。

3.毛泽东、陆游的这两首同名词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4、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5、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附: 《卜算子 咏梅 》 宋朝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分析本诗中梅花的形象。

3.毛泽东、陆游的这两首同名词都写出了梅花的哪些共同特征?。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赏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八、《木兰诗》 选自宋朝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

2.写边塞夜景表现军旅的苦寒生活的句子:。3.写战争的激烈悲壮的诗句:。4.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5.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

6.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的句子:。7.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9.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话是:。

九、《观刈麦》 唐朝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1.表明全家人艰辛劳动的诗句:。2.表明劳作艰辛的诗句:。

3.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4.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5.体现刈麦者矛盾心理的句子:。

十、《破阵子》 宋朝 辛弃疾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写主帅军中生活的诗句:。

2.侧面表现抗金将士英雄气概的诗句:。

3.表达恢复中原大业,建立不朽功名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的诗句:。4.抒发词人一生中的事业与抱负,并抒发无尽感叹的句子是:。

5.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6.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7.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8.概括这首词的主旨。9.体味“梦回”“可怜”的表达作用。

十一、《使至塞上》 唐朝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景象的诗句:。

2.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3.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激愤和抑郁的内心的句子:。4.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

5.写出《红楼梦》中香菱所评论的《使至塞上》的两句描写塞上风光的是诗:。6.全诗紧扣题目,叙述描绘了哪三层意思?。

7.试体会“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联,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意境奇特,气象博大。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9.古诗讲求炼字,请你说说“直”“圆”的妙处。10.诗中用典的诗句是那句,这用典的好处。

十二、《黄鹤楼》 唐朝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感慨古人不可见,世事茫茫难预料,具有伤感惆怅之情的句子:。2.诗人从怀古的,带有惆怅的情感回到现实中来的诗句:。3.用来表达人们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4.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5.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

6.赏析颈联:。7.“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8.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十三、《归田园居》 晋 陶渊明(重点)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2.写辛勤劳动的心情和感受的诗句:。3.本诗的点睛之笔:。

4.反映劳作艰辛,但躬耕田园的志向不改,表达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句子:。5.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没有改变的句子:。6.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不懈追求的句子:。

7.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思品八下期末复习提纲苏教版 篇5

15、 从众心理的含义、表现和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

含义: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 表现:心理从众、行为从众

影响:(1)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等缺点;(2)可能抑制我们的个性发展,束缚思想,扼杀想象力,使人变得缺乏主见。

16、 如何正确对待从众心理?

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不固步自封;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迷信、不盲从。

17、 如何克服盲目从众?

①提高知识水平,扩大视野;

②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提高自制性和独立性;

④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各尽其责,用恰当的方法引导未成年人;

⑤慎重考虑他人的意见和做法,不固步自封;

⑥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迷信、不盲从。

18、 好奇心的含义及其对人的影响?

含义:与惊奇情绪相联系的,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的心理状态。

影响:(1)使人对感兴趣的新事物充满探索的欲望,激励人们去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是学习、科研不断前进的动力。(2)不当的好奇心,会让我们染上不良嗜好,抵制不住不良诱惑,严重者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9、 怎样正确对待好奇心?

一方面,我们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究,发挥其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克制难些超越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好奇心,防止其消极影响,这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20、 好奇心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和利用。

21、 嗜好的分类。

(1)本身属于不良嗜好 (2)本身没错,但把握不住“度”,而成为不良嗜好。

22、 培养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整个民族和社会的前途。

23、 青少年吸烟和酗酒的危害有哪些?拒绝烟酒我们应该怎么做?

吸烟:①可能导致早衰、早亡以及影响下一代的发育。②吸烟成瘾,可能引起思维能力的严重退化和智力功能的损失,严重的会导致思维中断和记忆障碍;③吸烟还会助长追求享乐的生活态度;④增加经济负担、促成不良交往、诱发不良行为、甚至引发犯罪;⑤破坏环境,引起火灾,影响人际关系及文明生活。

酗酒:①影响生理和心理健康;②影响家庭和谐,破坏家庭关系;③破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治安;④荒废青少年学业、影响青少年的未来发展

做法:①学习宣传有关健康知识,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②提高是非辨别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制力,正确对待好奇心和从众心理;③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④慎重交友,不把友情建立在吃喝玩乐上;⑤规劝亲友少喝酒、不喝酒、少吸烟、不吸烟。

24、 网络的利弊分别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网络?(网络文明公约)

利:①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②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③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④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

弊端:

一、 生理:

①引起人的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②导致紧张性头痛、情绪焦虑、忧郁等,甚至可能导致死亡;③导致视力下降、青光眼、脊椎病神经造成损害;

二、心理:

①忽视现实生活,引发对现实生活的畸形不满;②耽误学习、影响学习成绩;③增加家庭经济负担;④促成不良交往,甚至引发网络犯罪行为;正确对待: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利身心健康,不沉溺于虚拟时空。

25、 网络成瘾的危害。

① 影响身体健康,如:„„

② 影响心理健康,如:„„

③ 影响学习成绩,可能导致学习退步;

④ 甚至是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6、 诱惑的分类。

(1)积极向上 (2)本身无对错 (3)具有危害性

27、 吸毒违法、贩毒犯罪。

28、 简述吸食毒品、赌博、“黄毒”及邪教的危害。

毒品:消耗巨额财富,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引发各种疾病,带来一些社会问题,甚至引发各种违法犯罪行动。

赌博: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害人害己害家害国;毒化人的灵魂,泯灭人的良知。 黄毒:使人萎靡不振,无心学习,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邪教:宣扬歪理邪说,蒙骗群众;(2)敛财害命,消磨人的意志;(3)挑动制造事端,具有将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29、 拒绝毒品我们应该怎么做?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专心学习,培养高雅情趣,不盲目追求享受,不以好奇心为由侥幸去尝试,不受不良诱惑的影响。(2)不听信毒品能治病,毒品能解脱烦恼和痛苦,毒品能给人带来快乐等各种花言巧语。(3)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如发现亲朋好友有吸、贩毒行为的人,一要劝阻,二要远离,三要报告公安机关。

30、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黄毒”和邪教?

黄毒: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坚决抵制这些有害物品的侵蚀,拒一切“黄毒”于千里之外。 邪教: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拒绝邪教。

31、 邪教的特征。

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

32、 如何拒绝不良诱惑?

苏教版八下古诗词赏析 篇6

【教学目标】

1.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人们在生活中应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2.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

3.学习议论文严谨的思路、紧密的结构。【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灵魂”内涵。2.举例论证的多角度和典型性。【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这是一篇立论深刻、论证有力、语言准确概括的说理文章,所以在教授本文时,采用重点研读,自由讨论的方式,通过探究讨论点拨,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进而能深刻理解和感悟“灵魂”的内涵,学习文中有力的说理。【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谈谈感动自己灵魂的一些人或事,自然引出课题“人的高贵在于灵魂”。2.作者简介: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出版各类著作二十多种,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杂记》《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当代具有号召力的学者、作家。

二、整体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思考:(1)积累词汇。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3)理出文章的思路。2.学生讨论交流:(生依据自主学习卡回顾预习内容,交流展示)(1)词汇提示。芦苇(lú)

平庸(yōng)

赫赫(hè)

携(xié).....嘈杂(cáo)

沐浴(mùyù)缅怀(miǎn)萎缩(wěi).....平庸:寻常而不突出;(语言,行为)平凡卑鄙。恶劣:不道德。

无足轻重:无关紧要。显赫:(权势、名声等)盛大。贤哲:贤明的人。

缅怀:追想(以往的事迹)。

(2)明确:这是一篇谈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性议论文,论点是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观点是通过对名言的申说提出的。

(3)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把本文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提出论点——人的高贵在于有灵魂。第二部分(第2—5段):列举事例证明——贤哲及平常人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第三部分(第6段):表达期望——愿人们保持着纯正的追求。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文章是如何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从论证方法上,并抓住重点事例,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1)第二段,举例阿基米德和第欧根尼进行说理。两个例子的角度又各有侧重,一是生命将被别人夺取的时候,一是在地位显赫的人物要提供帮助的时候,这样就丰富地展示了贤哲们灵魂的内涵。精要的议论揭示了所举事例蕴含的道理:在这些有着丰富内在世界的伟人面前,无论是夺取生命的屠刀,还是至高无上的亚力山大大帝,都是那么无足轻重;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

(2)第三段举一位作家的例子进行论证。它不是单纯的举例,而是把举例和引用紧密相结合。既以王尔德本身的行为为例,又以他的名言为据。侧重阐述献身于文学艺术的人,总是把它们看作寄托灵魂的所在。

(3)第五段先叙说一个少女在车厢中专心读书的例子。

3.教师总结:文章举例注意选取事例的典型有力,注意事例的角度各有侧重,事例的叙述突出重点,并且运用简要的分析,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独立思考,然后讨论问题:(1)“布鲁诺因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广场。”这例子同样能证明本文的论点,把第三段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例子换成布鲁诺的,好不好?为什么?(2)有人说,第五段少女读书的例子鲜为人知,做事实论据不合适,你认为呢?(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不好。因为作者选取的三个事例,有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非常典型,有代表性,且注重角度的变化。换成布鲁诺的就和第欧根尼的例子重复了。且第三段的事例既是用来做事实论据,又引用他的名言作道理论据。论证很严密。

(2)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重点让学生明白运用事实论据应注意典型性、代表性和全面性。

四、合作探究,能力迁移 1.研读赏析第一段。

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①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瞿秋白有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位思想家的名言?试加以阐述。

②你认为人的高贵体现在哪里?你能说说具有哪些特点才能称得上高贵吗? ③从平时阅读过的文章中,摘录几句论说人的灵魂生活、精神世界的文字。(小组讨论交流后代表发言)

①这两位思想家都强调了人最可宝贵的是有能思想的灵魂。与之相比,肉身是脆弱的。是不足道的。

②人的高贵主要体现在精神的高贵。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不为名利缠身,不惧权势,不畏强暴邪恶,关注自身修养,追求精神世界的崇高。

③例:“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实的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2.学完课文,你觉得假如把“高贵”改为“高尚”,好不好?(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A.有思想;B.有丰富的精神财富;C.有一种纯正的追求。把“高贵”改为“高尚”不好。因为“高尚”一般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高尚,而本文内容主要不是提倡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或较高的审美趣味,“高贵”虽然也指人的品质,但说人的高贵,又不限于品质这一个方面,本文的“高贵”主要强调的是人要“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3.说说你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过的“动人的光彩”。

引导学生理解“动人的光彩”即能够坚守住自己的灵魂。比如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想,在物质的竞争中享有丰富的精神追求等。

五、布置作业

练笔:从自己的记忆里,选取一则“会闪放出动人的光彩”的平凡事例,写成小文章,字数300字左右。附:板书设计

生活。

教学反思: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周国平

提出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列举事例证明-----贤哲及平庸人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

苏教版八下古诗词赏析 篇7

案例呈现

片段一:创设情境, 复习引新

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能说说这两天的气温情况吗?

(略)

师:学校气象小组同学测得4月19日这天的气温, 并把它制成一张统计表。

师:请仔细观察, 你能从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气象组每隔两小时测量一次气温, 还发现9时到11时气温升得最快。

师:你是怎样确定9时到11时升得最快的?

生:我是先计算, 再一一比较得出的。

师:能不能不用计算的方法, 换一种方式直观地看出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

生: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

(电脑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从图上你知道, 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气温升得最快的是9时到11时。我们不要计算了, 直接比较直条的长短就能看出来。

师:4月19日18:00有气温吗?

生:肯定有的。

师:大约是多少摄氏度呢?

生:大约在9℃至15℃之间。

师:如果请你预测一下20:00、22:00的气温, 你觉得会是多少?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能看出来吗?

生迟疑了片刻, 都又摇起了头。

师:要更好地表示出4月19日这天的气温变化趋势, 如果还用条形统计图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这就要用到一种新的统计图, 叫做折线统计图。

【赏析1】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气象组测量温度入手创设情境, 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引领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由计算发现, 统计表中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不计算, 换一种方式直观地看出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 引出条形统计图→估计18:00气温, 预测20:00、22:00的气温, 条形统计图中不能看出来, 再引出折线统计图。这样经过深层次的挖掘, 层层递进, 巧妙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自然引入新知的学习。

片段二:引领探索, 获取新知

(一) 画法教学

师:让我们一起看大屏幕, 静静观察折线统计图是怎么画的。

课件演示:在原条形统计图上出示网格图, 将直条缩并成线段;描点、标数;闪烁线段隐去, 依次连接数据点。

师:我们再来完整地看一遍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师演示)

师:你看懂这个过程了吗?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这个过程。

(生汇报交流)

师:想一想在画图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要找准数据点, 连线时要依次用直尺顺次连接。

师:现在, 老师把折线和数据点都隐去了, 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完成这幅折线统计图。

(实物展台反馈学生的练习, 请学生点评)

【赏析2】画图的方法虽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但是教师摒弃了传统的说教, 基于学生已学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 借助电脑演示由条形图演变成折线统计图, 演示画法。让学生观察, 汇报交流画法, 想象自己画图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们各抒己见, 相互补充, 共同完善。最后放手让学生画折线统计图, 一切水到渠成,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二) 读图教学

师:图画好了, 我们还要真正地读懂它。这幅折线统计图中, 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你能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

生:横轴表示时间, 纵轴表示温度, 从图中我知道温度最高是13时24℃, 最低是19时9℃, 还能看出气温升得最快的时间是9时到11时。

师:你是怎样看出9时到11时温度升得最快的?

生:上升的线越陡, 升得越快。

师:如果线是平的呢?

生:线是平的表示温度不变。如果线比较平缓, 说明温度变化比较小。

师:4月19日气温从7时到13时, 折线是怎样变化的?你能用手势表示出来吗?我们一起用手势表示一下。从15时到19时呢?也用手势表示一下。

(生用手势表示折线变化的趋势)

师:18时气温大约是多少?

生1:18时气温大约是10℃。

生2:也有可能是11℃。

师:根据折线的变化规律, 你能预测一下20:00、22:00的气温吗?

生:20:00是6℃, 22:00是5℃。

师:这些只是一种合理的预测, 要想知道准确的温度, 还是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测量。

【赏析3】读图分析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是培养学生统计观念的必由之路。教师利用折线统计图的图像, 适时抓住关键信息给予指导, 及时把生活语言提炼成数学语言, 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感悟“线段陡, 变化得快”“线段缓, 变化得慢”“线段平, 没有变化”, 从而把折线统计图特征的表述上升为规范形态。同时, 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折线变化的趋势, 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 整体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片段三:实践应用, 深化理解

师:王明同学学习了折线统计图, 觉得折线统计图有很大的优点, 就去学校附近的新苗文具店作了调查, 并绘制了下面一幅统计图。请你认真观察并分析这幅折线统计图,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你感觉有不适当之处吗?

(让学生体会描述不同的事物, 可以制成条形统计图;描述同一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 制成折线统计图较为方便。)

【赏析4】通过辨析、对比, 激起学生认知冲突, 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虽有差别, 但各有所长, 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

实践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数学统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 条与条之间不相连接, 所以它表示的数量是离散的、不连续的;而折线统计图不同, 它的点与点之间是相互连接的, 它可以用来描述连续量。折线统计图在很多时候比条形统计图能更全面、更直观地反映出数量的变化趋势。

因此, 在设计教学时,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将知识串线结网, 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 学生也学得积极主动, 不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在读图、分析、判断、预测中, 学生加深了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与运用, 体会到统计的现实作用, 有效地提高了统计意识。

1. 加强新旧知识联系, 自主构建新知

数学的新知往往是旧知的发展或延伸。当旧知沟通新知, 架起连接之桥, 学生就能轻松构建新知。新课伊始, 教师设计了由统计表表示一天的气温, 为了更容易看出哪一时间段气温升得最快, 引出学过的条形统计图, 紧接着让学生预测气温变化的趋势, 揭示折线统计图。这样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识起点, 加强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三者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体会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同时也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为后面折线统计图特点的探索和画折线统计图打下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和心理基础。

新知教学, 调整了教材的顺序, 先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让学生观察由条形统计图演变成折线统计图, 再看电脑演示折线图的画法, 使学生正确地感受折线所表达的数量变化情况。从看图到绘图, 从了解方法到实际绘制, 这是学生从知识到技能的飞跃。教师放手让学生观察、交流, 自主建构新知, 在适度挑战中积极探索, 绘制方法由学生充分的过程体验到归纳小结, 水到渠成。

2. 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丰富学生体验

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让数学学习与生活接轨, 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注入生活的内容, 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如新课的引入, 就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气象组测量温度展开;绘图之后的读图教学是本课的重点, 利用折线统计图的图像, 借助学生的手势及生活经验理解折线升降变化规律的知识等, 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感悟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以真实的过程体验催生认知构建, 并使学生学会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特点及生活实际进行合理的预测、推断, 体验数学课程人文化的价值。

3. 加强知识内在联系, 深化知识理解

苏教版八下古诗词赏析 篇8

1. 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品读两首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二、 学习《游园不值》

1. 借助图画,理解词义

(1) 出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画,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曾在西湖一带长期隐居,这是他在一天雨过天晴之后去拜访友人,写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 诗人在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4)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 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图来弄明白。看看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① “苍苔”见过吗?在图中找到苍苔。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② 屐,(指图)木底鞋。

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比较枯燥,教师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6) 诗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学过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吗?那里的“怜”指什么?两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7) 师小结:理解诗文词义的方法很多,看来利用插图、联系旧知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 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 读一读前两句诗,你知道诗题“游园不值”的原因吗?用上“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2) 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境?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扫兴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一读前两句诗。

(3) 诗人是乘兴而来,现在要败兴而归了吗?教师引读后两句诗,读后提问:诗人此时心情怎样?

(4) 诗人看到什么而欣喜?仅仅是这一枝红杏让诗人欣喜?再读后两句诗。

(5)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推开这扇柴扉,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学生的思维便闪烁着灵动的光辉。一番再造想象让学生步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并生发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3. 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 园中的景美不胜收,岂是这一堵矮墙能关得住的呀!诗人顿时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吧!

(2) (多媒体展现美好春光)面对园中美景,现在你就是叶绍翁,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反复吟诵诗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换位赏读,学生兴趣盎然,整首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 引入诗题,看图知大意

(1) 这课还有一首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在这首诗里,诗人又写了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齐读诗题,相机理解“宿”“徐公店”。

(2)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看看图,再读读诗文,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的蝴蝶()的菜花()的儿童

(5)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诗人杨万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的门外,他看到……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情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教师应摒弃独白,辅以画面,从诗中找景物,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握诗的主旨,领略诗中的风光。

2. 启发想象,吟诵入境

(1) 诗文最后一句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不说“飞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寻”读起来似乎更顺口,为什么诗人要用“寻”呢?(点出了孩童追黄蝶的欢快场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

(2) “无处寻”留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透过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镜头:你仔细看,能看到黄蝶停歇、飞舞,儿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细听,能听到儿童追蝶时的欢叫声、叹息声。展开想象,把这些内容说给同桌听。

(3) 这景、这人,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四、 总结赏析,拓展积累

1. 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春天的,虽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

2. 春色是诗人笔下生生不息的主题,来读读这些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上一篇:工程咨询见习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升初中的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