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教师教学方法学习心得(共8篇)
经典教师教学方法学习心得 篇1
“魅力教师、经典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魅力教师、经典课堂”学习心得体会正文:“魅力教师、经典课堂”学习心得体会上周六和周日学校组织我们参加了“魅力教师、经典课堂”的学习,让我们亲历了和名师面对面学习的机会,感受了名师的教学魅力。支玉恒老师和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中的朴实和扎实,是我学习的榜样,真是简单中透着巧妙,平凡中闪着光彩。虞大明老师课堂教学的别具匠心,独具特色的语言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深感佩服,同时也感到有些可望而不可及。刘松老师的那节《简单推理》不但让学生学的轻松,也让我们听的轻松,他的表情,他的动作(肢体语言),自然,大方,他的语言幽默、精彩、机智,常常引得学生和听课教师哈哈大笑。他的课堂生成资源处理机智,不做作。为什么学生爱听,老师爱听,这不禁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1、课前活动为学习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简单推理》是二年级上册的一节数学课,这节课并不是很难理解,但让孩子们清晰、完整的说出推理的理由有些困难。为了在处理好这一环节,刘老师在课前活动时安排了让学生猜自己的年龄,并且要用“因为……所以……”回答。这样的设计,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不但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而且为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2、课堂上让学生感到了安全、民主。刘松老师很快熟悉了学生们,他在请同学们回答问题时,及时地给同学们以鼓励,说他们是他的老师,并与说得好的同学握手,还不时伸出大拇指表扬同学们,每次他都能给学生们新鲜感。即使有说得不好的同学,他也能关注他们,给了他们多多的机会。他在课堂上,不是总关注个别好的同学们,而是面向全体同学。即使是学困生,我想在他的课堂上也能感受到安全,不会因为答错而尴尬,不会因为不会而紧张。回想我的课堂,常常会因为学生回答不出问题而发脾气,让学生紧张,以后我应该多找自己的.原因,而不应该一味的责备学生 。3、善于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刘松老师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教学,如利用猜粉笔的方法,同学们很感兴趣。当课结束的时候,同学们都说还没有上够呢,舍不得离开。最后离开课堂时,刘松老师是以小结推理的形式让同学们离开的,我觉得刘松老师真的很有创意。他说,请不是男生的同学起立,先离开教室;接着又说,请一三五排的同学离开教室;当就剩下一排时,他又给同学们编了号,请不是三号的同学们离开,最后只剩下一个同学时,他把这个同学请到台前,让他用一句话,不能用自己的名字让自己离开,这个孩子很聪明 ,他说,请左边的人离开。最后小男孩也离开了课堂。我觉得他的这种检测的方法很新颖,值得我们学习。总之,中国大学网()
经典教师教学方法学习心得 篇2
新东方作为一个民办教育科技集团, 其发展速度是让人惊叹和佩服的。虽然其民办教育的现状目前还有很多的争议, 但是有一点引起了我的共鸣:集团生存的民办性决定了其教学必须以社会的需求为准则, 其应聘教师的工资收入是与学生的评价严格挂钩, 而教师的生存残酷又要求教师专业成长, 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实效性, 才能在竞争中不处于劣势, 不被淘汰。而且民办教师还有可以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等方式看到职业的前景。压力和希望带来了动力, 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强烈内驱力和主动性, 其教育产业的发展活力四射。二者在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方面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我认为这不是某个教育部门管理或者某个学校办学理念的问题。这个内驱力的增强问题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问题, 而是一个必须和整个人事制度的真正改革为主, 辅以教育部门的打造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关于教师内驱力的增强, 笔者有几点认识:
认识一、实现公办教师的专业成长内驱力的提升, 事业的需求为精神感召先行。教师自身要有专业成长的理念和意识, 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建立专业责任感。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公办教师更是如此。人一旦有了精神的支撑, 就会对工作学习达到忘我的状态。这种精神可以描述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勤奋好学、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观念超前、步子扎实的实干精神;知识共享、资源共用的团队精神。教师要树立并弘扬“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学校还必须加强学校积极向上的文化建设,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教师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 耳濡目染、精神向上, 努力拼搏, 为学校的进步努力提升自己, 感到自己在这样的集体骄傲, 努力去学习, 争取在这样的大集体做出更多的贡献。凭心而论, 在我们的教师中, 那种真正对工作无所谓, 主观上想把工作做差的人几乎没有, 大家都还在尽力而为。
认识二、实现公办教师的专业成长内驱力的提升, 常规的打造途径为辅。教育部门或者学校按照常规的培训途径还是有一定的作用, 教育部门或学校通过提供专业引领、同伴互助等培训活动, 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做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通过岗上培训, 离岗培训, 听课、评课、赛课、读书、外出参观学习等的办法渗透教师专业成长的意识, 诱导一定的内驱力产生。教师如果抓住这些对自己成长有利的机会实行自我加压、自我逼迫、督促成长, 成长是明显的。这条途径只能是辅助办法, 学校可以组织很多活动、提出很具体的工作要求、制定很严格的奖惩制度。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认识和需求, 就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很多东西最终只能是形式而已, 有的甚至还有相反的作用。
经典教师教学方法学习心得 篇3
两位专家的课,集学术与艺术于一体。课堂上,她们深厚的文化底蕴、规范干净的教学语言令人钦佩;对学生看似“蜻蜓点水”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诱导让人折服。尽管我还有些雾里看花,但总算明白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对照专家的示范课,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真令人汗颜,尽管我们也调整了学生的座位形式,课堂上也尽量避免“满堂灌”,但只是流于形式,做表面功夫,并未从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形式上进行彻底的“手术”。究其原因,還是不能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总觉得漏讲了某一处,就会留给学生一处空白。无法由“牵着学生走”过渡到“引着学生走”。那天,两位专家所进行的都是第一课时字、词训练和朗读训练教学,她们所采用的以朗读促进对词语的理解,再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感情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而我们在进行字词教学时,总是笼而统之认、读、记,学生死记硬背后仍然一知半解,更别说会应用。传统的教学思维在我们的大脑里根深蒂固,在这种思维控制下的课堂只能是呆板的、低效的。
俗话说:“看花容易做花难”。两位专家的示范课,给我打开了一扇窗,吹进了阵阵春风,对我们有较大的触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要仔细研读文本,寻找最佳教学突破点,并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交还给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力争创造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教师教学技能学习心得 篇4
1、要掌握某种教学技能,必须领会这种教学技能的基本知识,弄清它的本质意义和适应范围,了解其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及要领,这是技能形成的基础。其次,技能总是在练习与应用中形成和发展的。
2、就技能的来源而言,教学技能即表现为个体的经验,又是人类经验的结晶。它源于教学经验,又高于教学经验,是个体经验与人类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教学技能需要学。教学技能和其他技能一样,熟练运用要经过选择活动方式和练习。练习:第一要明确练习的目的;第二要了解练习的结果;第三要反复练习。教学技能的形成是有规律可循的,也是可以经过科学训练而掌握的。
3、掌握教学技能要注意分析不同技能的特点。要特别提到的是,各种教学技能的难度是不一样的。教学中有些影响师生交流互动的技能,如场面控制、活动调节、诊断与评价、及时确认等教学技能,更应当受到重视。
4、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认真反思。“反思被广泛看作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说谓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的过程。反思具有自觉性、针对性、过程性、广泛性、创造性、超越性等特点。
5、教师要主动建构经验的意义。当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经验系统的变化。也就是说,学习者经过学习,其经验系统得到重组,转化或者改造,这一学习结果是学习者经由主动构建而获得。
6、教师的教学技能在一定文化脉络中习得的。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是在学校的组织环境中逐步习得的。学校里教
师之间交往与沟通,工作中的合作与切磋,实践中的观摩与互动,都是教师掌握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
总之,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在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的参与和磨砺中,通过自觉的训练和经验的反思而构建起来的。教学技能只有在实践中综合地创造性的应用,才能得到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技能的新要求
新课程提出的一些新理念并不是教师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所熟悉和运用的,这些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专业技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对其作出回应,同时也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教师教学技能包含的内容
(一)教材内容的分析和处理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2.全面掌握教材体系3.教材内容的分析和处理:分析和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尽量多地掌握知识的精华、强化能力和陶冶情操。具体要求:①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提高对教材的处理能力;②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③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寓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中,把树立远大理想和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相统一,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
(二)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是一种目标明确、有计划、有组织的“教”与“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的过程。
(三)课堂教学的导入
教师要用贴切而精练的语言,正确而巧妙地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等各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基调,使他们以高昂的探索精神和坚韧的学习毅力,愉快而生动地投入学习,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创设富有引导性的导入,以启迪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四)教具的使用与演示
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比较抽象、复杂的问题,将直观的教具等教学辅助手段,直接或用媒体传递的方式演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对象的形态、特点、结构、性质或发展变化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教学演示技能的运用,要与讲课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五)课堂教学气氛的形成与调控
课堂教学气氛是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表现,课堂教学气氛的形成与调控,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
二、教师教学技能与新课程的关系
(一)新课程理念给教师教学技能发展以新的内容新课程理念给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这种新内容是以新的课程形态以及新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理论为依据的,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也是以这个为前提而发展的。而这种发展是要在原有教学技能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的内容。
(二)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支撑新课程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改革,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新课程的实施有赖于教师教学技能的生成,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推行需要教师教学技能的支撑。这就涉及到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问题,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在原有的教学技能上停滞不前,而要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更新观念,对教学技能进行“二次开发”,即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发展新技能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去理解课程,然后将课程再解释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等。
(三)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有利于新课程的落实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技能致力于培养
教师教学行为意识、教育教学能力、转变教学方式,增加对新课程的理解,这就为新课程的落实提供了技能基础。
三、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增加教师的专业意识教学技能作为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不但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教师素质的提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教育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但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良性发展在具备大致相当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后,教师所具备的教学技能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四、教师教学技能的新要求
(一)设计教学问题情境的技能
应试教育把教学过程设计成教师按既定目标和方式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这和我们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显然是相背离的。
(二)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技能
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非常重视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生认识和发展中的作用。要求把学生的交往活动纳入教学认识活动中,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过程。认为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对方的观点,从对方的观点中得到启示,重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在多重观点的对比中产生对知识的新的洞察和更高层次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和能力,而这种精神和能力正是知识经济社会对现代人才的基本要求。
(三)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技能
教师课堂教学学习心得 篇5
教师课堂教学学习心得1
通过对高效课堂有关内容的学习,我懂得了,作为一名教师,在课上我们不仅要好好讲课,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电子琴课堂的发展是迅速,复杂多样的。不过,我认为,无论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电子琴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从高效课堂的理论中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教学目标把握要准确。
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制定每个年龄段学生的学琴目标,不能盲目教学,使学生学不到更多的知识。
二、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
就电子琴课来说,每节课都会涉及到一些乐理知识。在讲解这些乐理知识的时候就要想一些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一些正确的教学语言。
三、课堂教学提问要精当。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为了让我们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是高效课堂,教研部还多次带领着我们听一些高效课堂的讲座,听后真是受益匪浅。要想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循序渐进。这些话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作为新一代的人民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这项艰巨的任务,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不断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出一个个优秀的人才。
教师课堂教学学习心得2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作起: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觉得上好一节音乐课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地学习氛围和音乐环境,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美中,教学生演唱中外著名儿童歌曲、聆听世界名曲。教学内容不仅要完整,环环相扣,还要生动活泼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爱上音乐,喜欢上音乐课,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情。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评价,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使得他们在课堂上更加放松、投入。这样师生互动,积极配合起来每节课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二、提高乐理教学实效性。
乐理教学其实是小学音乐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内容,它也是丰富学生的音乐内涵,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方面。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一些音乐知识太过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应该用灵活的语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一些抽象的知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教二分音乐、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等,可以让学生来分辨声音的长短,用一些生活中常常能够听到的声音来举例,比如:火车声、汽笛声、骑车喇叭声,还有学生所喜欢的动物的叫声,小猫、小狗声。让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的认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体会,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节奏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学习歌曲,让学生掌握节奏最好的方式就是朗读歌词,按节拍的规律朗读。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多增加些乐理知识,但也不能死板的教授乐理知识,同样要把乐理知识渗透在游戏中教。
第三、提高歌唱教学实效性。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因此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模仿能力采取听唱、模唱教学法,引导学生把歌儿唱的动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单单要求学生把歌学会,或者背唱歌曲,还要求学生把握歌曲的艺术形象,能够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和风格,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唱歌姿势和习惯,进行歌唱技能的基本训练,提高歌唱的表现力。如何让学生唱的动听,要让学生从听歌曲中体会速度和音量的变化,感受歌曲中对音色的要求,演出时注意节奏的正确、连音与断音、旋律的起伏等等演唱的基本要求,教师再加以引导,进行有感情有方法地演唱。在低年级学生中,主要让学生对老师的演唱进行模仿,在高年级学生中,要促使他们自主参与和探索,发挥歌唱艺术的感染力,获取美的声音、美的歌唱。养成正确的发音方法,不需要在课上作枯燥乏味的发声训练,可以在学生唱歌前,先按歌曲节奏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歌词。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进行咬字吐字练习,又可以让学生在投入歌曲的同时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学生唱歌时咬字、吐字不清楚,字音走样的毛病。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运用竞赛的形式,能提高歌曲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掌握歌曲。
教师课堂教学学习心得3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展示活动,这次总共听了七节课,课文形式多样,有古诗词、科普小品文、散文等,低中高年级的课都有,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听了名师们的课,我收获颇丰,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各位名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它能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祝禧老师在教学《圆圆的世界》这一课时,她让学生联系生活,感知圆圆的事物,再品读小诗。特别是学生一边看漫画,一边听老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失落的一角》,真是一种享受。学生听入迷了,听课的`老师也入迷了......现在想来,也不知祝老师练了多少次呢,真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再者吉建和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把学生带进了那群雄纷争的年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雷燕老师课堂语言亲切优美,她带着学生走进那温暖的冬夜,去聆听一位父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陶冶,唤醒了学生求知的热情。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魏星老师所执教的《清平乐村居》一文就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这一点。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生寻找词眼这一环节,老师让同学们先分小组讨论,再推荐到黑板上写下词眼。接着让他们说出各自的理由,最后让同学们举手表决。这一过程用了将近十分钟,而结果有点出乎意料,“溪”的得票最多。魏老师没有直接说不对,而是说自己认为是“醉”字,然后交代作者的背景,引出词人爱用“醉”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还有李白也爱用“醉”,不过,一个醉得潇洒,一个醉得无奈。魏老师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以聊天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既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又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
魏老师的语言也很幽默,当他发现有同学手没举好时,笑着问:“你是向我招手呢还是举手的呢?”同学们在笑声中明白了正确的姿势也很重要。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如徐老师在上《珍珠鸟》时,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重点词句,品读重点段落,运用“说”、“读”、“演”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宋老师在指导看图说话时,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急吼吼为什么会起不来?”“平时你是谁叫醒的?”等,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得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给了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
特级教师们在课堂上潇洒自如的风采让我羡慕;他们的文学水平使我赞叹;他们对语文教学最高境界的不懈追求令我惭愧。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是一次促进我积极向上的动力。我要向这些优秀的老师们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课堂教学学习心得4
通过8月底一个星期的培训,我感受颇深。在这些天里,有着充实,有着快乐,也有紧张忙碌之后的想家!尽管不适应、困惑、疲惫,但常常还是能感觉到紧张后的的充实和快乐!在这次培训中,我主动去思考、去领悟。心灵经历了忐忑、探索、喜悦。一路走来,专家、名师的讲座虽然我不能做到照单全收,但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这次培训之后,更增添了我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教师的信心。
1、思想认识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灵魂得到了净化
这些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已慢慢感觉到对职业倦怠,我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变的除了爱抱怨,还是抱怨。抄不完笔记,频繁的检查,刻薄的制度,一项又一项的任务以及家长的难缠,学生的厌学,领导的不理解等等。都是那么沉重,沉重得令人窒息。我早已像一台机器,不再有灵感。把教师当成了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职业。对工作有的是厌倦之意,不平之心,黯淡之境。但通过了这几天的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爱我的学生,怎样让我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
2、加强专业文化学习,做一专多能的教师
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这八天来,专题老师讲的课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他们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给学员们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深受启发。我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就像心里亮起了一盏明灯,通过各个方面的学习,让我更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3、教师要进行知识的更新
“知识也有保质期。”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伴。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对于这种学习、培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是很有价值的。
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应变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方法和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教学的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为此,教师要多给学生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这样,儿童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也就会高起来,他们的才智就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和发展。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开阔了眼界。身为教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静下心来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这就需要今后自己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
教师课堂教学学习心得5
一、高效课堂教学给我的印象。
(一)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认真讲,学生的仔细听为主,学生的一切服务于老师的教学;老师是领队,学生是队员,老师领路带学生,最终学生不认路,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而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是让教师转换角色,退到幕后;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可以说,学生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他们自觉主动的行为,预习、展示、反馈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1、预习课中,我要学习什么、了解、掌握哪些知识点,每个人都各不相同却都心中有数。学生们积极地看他们的笔记,找出不会的知识点,遇到的问题先自己去解决,解决不了的找小组长。小组中解决不了的再写在黑板上,全体想办法或老师来解决。
2、展示课中,每个学生将自己负责讲解的知识点以自己设计的方式展示在黑板上,知识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讲解时过渡自然,表达清晰,这节课中学生们不仅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知识水平也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老师很少讲话,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做一下点拨启发。当然老师在课前会提出要求,如展示时学生必须脱离课本。可以说这节课中学生各种形式的展示与点评都闪烁着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智慧。在两面都是黑板的教室里,找不到老师的影子,老师只是在“不启,不懂,不发”的关键时刻出现。这些做法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主体性,真正做到了学为主体。这些也都有利的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真正是“我要学。”我想如果我们能长期坚持这种做法,那么在学生们离开了这所学校后,不管在哪里学习,他们也都知道自己今后怎样学习,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二)为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通过愉悦的课堂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
(三)用欣赏的眼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如何调动起来的?是不是有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去影响,感染学生呢?这也是我最期望得到答复的问题。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从人格上去尊重每一个学生。”虽然简单,却正中要害,倒出了教育教学的真谛。教师不岐视每一个差生,让后进生本已自卑的心灵得到安慰。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倾向于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得到充分尊重了,学生都有了学习自信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那一切的成功就不在话下了。再有就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例如划分学习小组,小组长每天负责检查各同学的预习情况和学习掌握情况,使每天所学的知识都能及时巩固。
二、我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今后我要取高效课堂的语文教学之长,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特色。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做到:
1、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预习不充分的课不上。在学生预习的同时,我应给他们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自行建够起初步的知识结构。
2、开放课堂,自主学习。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动起来——身动、心动、神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展开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让学生养成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的学习能力。让课堂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动,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
3、教学要面向全体。以往教学只注重面向好生、中等生,忽略差生。在今后教学中,利用学生合作学习机会,让学生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使之成为小老师,形成“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好生带动中等生,中等生带动差生,生生动起来的浓厚学习氛围。
经典教师教学方法学习心得 篇6
学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心得体会:经典的文献科学的指南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重温《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这篇经典文献,就是要以它为科学指南,着力提高党委班子自身建设水平、带队能力和创新效能。
要有“当好班长”的担当。书记要潜心学习和研究当好“班长”的方法,强化责任担当,该说的话要说到,该点的问题要点到,不怕得罪人;坚持“少数服从多数”,不搞“一言堂”。同时,要尊重下级意见,确保决策更加科学、部署更加周密。
要有“五湖四海”的胸襟。各级党委委员要加强沟通、密切协作、步调一致;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不搞小动作,不搞背后议论。要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
要有“胸中有数”的底气。这些年来,我们以“两联系一蹲点”为载体,深入基层,解剖麻雀,增强了“胸中有数”的底气,出台实施了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各级党委委员要用好“基本的统计、主要的百分比”,把握好质量和数量的界限、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最大限度避免“拍脑袋决策”,使出台的每一项政策措施,最大限度符合基层实际、满足群众意愿。
经典教师教学方法学习心得 篇7
一、费曼·内姆斯“连续统一的教师学习论”
根据费曼·内姆斯教师学习的理论, 笔者认为她对教师学习的认识可归纳为“连续统一的教师学习论”。这一归纳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费曼·内姆斯对学习中的经验与外部互动的重视。她在论著中提到, 理解教师如何学习的核心是“教师认知与外部学习情境之间的互动”, 也就是教师的前见、经验与外在环境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另一方面, 她在其论著中表现出对杜威 (Dewey, J) 思想的喜好, 并作为其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杜威“相互依赖、相互联系”[1]的方法论深深影响了费曼·内姆斯, 在她对教师学习进行论述时凸显了此种思维方式。
费曼·内姆斯“连续统一的教师学习论”包含两层意思。首先, 费曼·内姆斯极其强调教师学习 (或专业学习) 必须是一个连续统一体, 这是教师学习的核心问题。这种连续统一体包括学习经验的联系、学习内容的连续及学习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统一。其中, 教师学习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联互动关系、新手教师的前见与入职后经验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体现了浓厚的“互依”“互联”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因此, 费曼·内姆斯的学习观可以归纳为“连续统一”, 它既是作者核心的学习观, 也是其看待教师学习的方法论。其次, 教师学习既是一个过程, 也是一种结果。实际上, 教学充满了复杂性、不确定性, 难以用教师提前习得的知识或预设的原理来应对变化中的教育教学情境。因此, “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 需要给新手教师提供的是———允许他们用自己的理智、敏感来觉察困境, 并作出深思熟虑、明智的决策从而指导自身的教学行动”。[2]由于教学的特性, 教师更需要主动、持续地学习, 教师作为学习者是长久的存在状态, 同时在此过程中不断形成专业身份。费曼·内姆斯提出学习教学就是要“学习像教师一样思维 (think) ”, “学习像教师一样认知 (know) ”, “学习像教师一样感受 (feel) ”, “学习像教师一样行动 (act) ”。思维、认知、感受、行动是教师学习、形成专业身份不可分割的部分, 任何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 它们在教师学习中是连续统一的。
二、费曼·内姆斯教师学习过程论
“教师学习”、“学习教学”的概念贯穿在费曼·内姆斯的研究之中, 她对职前和入职时期教师学习过程的论述可概括为“学习五阶段说”。
(一) 师范生学习教学五阶段说
好教师不是天生的, 需要外在条件的支持, 其职前准备期的学习过程可称为“师范生学习教学五阶段说”。这个理论是以师范生自身的学习过程为核心 (即内圈) , 以职前培养阶段给予的支持帮助为辅 (即外围) , 如右图1。
所谓“师范生学习教学五阶段说”分别是:第一阶段, 师范生在入校前通过课堂中长期的师徒观察形成了对教师、教学的既有经验和认识, 并带入到教师培养项目中, 这种经验既是师范生学习的起点, 也对其产生重大影响;此时教师教育者记录、分析师范生固有的经验, 从而对师范生的基础、需求和关注点具备初步的把握。第二阶段, 师范生既有的经验、认识对学习教学可能有促进作用, 也可能误导、限制他/她对教学的思考, 因此要经过批判性反思;教师教育者在前期判断的基础上, 针对师范生的教学行为提供评估和反馈, 帮助他们成为具有“改革思想” (reform-minded) 的实践者。第三阶段, 师范生不仅需审视、反思先前形成的经验和观点, 也要自觉“转变”阻碍学习教学的观念, 即概念转变;为了促进师范生发生概念转变, 应为其提供专业知识, 并进行解释, 给予有说服力的、可供选择的其他方案。在概念转变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性模型”认为, 学生就像科学家一样, 会坚持当前的观点, 除非有更好的理由来否定它们。[3]第四阶段, 经历概念转化, 逐渐培养师范生从教育的角度而非单纯经验、常识的角度考量问题, 做出判断;此时就要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教学研究能力, 提升其理性思维意识。第五阶段, 教师的教育思维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适应;教师培养阶段能提供的最好实践机会就是教学实习, 它是理论与实践互动、师范生专业反思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 职前学习五阶段突出了教师教育思维的形成和完善, 不论是师范生的学习还是外在教师教育的辅助, 都以培养教师的教育思维为指向。
(二) 新手教师学习教学五阶段说
费曼·内姆斯尤为关注新手教师学习教学, 她认为新手教师的独特性是从事教学和学习教学必须同时进行。在美国, 新手教师流失率很高。“据调查, 在美国, 15%的教师在第一年教学后即离开学校, 15%的教师在第二年结束时离任, 超过50%的初任教师在工作7年内放弃教师职业”。[4]因此, 对新手教师学习教学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教学主要发生在工作场中, 工作最初的5~7年间可以说是新手教师学习教学的阶段。作为新手教师, 入职第一年是他们开始迈入课堂、面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真正学习教学的时期;第一年的教学是紧张的、不断发现和适应教学的时期;[5]是从职前向实践转变, 从学生向教师转变的时期。此时初任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获得学生、课堂和学校情境的地方知识;设计回应性课程和教学;创设课堂学习共同体;形成专业身份;从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习。”[6]可见, 不论是获得地方知识还是设计教学, 新手教师都聚焦于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如何教学。初始教学提供了一条自然路径, 新手教师的学习将注重于核心教学的任务———计划、教学、评估学生学习、反思教学等, [7]在此过程逐渐形成教师的专业身份和专业实践。具体如下图2所示。
图2中显示了初任教师学习教学的五阶段:第一, 教学过程的计划。计划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目标、学生、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系统规划;在此过程中初任教师要学习做计划, 做决策。第二, 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学习, 此过程就如同探究, 教师产生疑惑, 形成问题, 尝试对策, 采取行动, 培养开放的态度, 拓展对教学的认识, 逐渐形成改善教学的技能和素养。第三, 评估。教师通过学生的表现、目标的达成程度等评估学生的学习, 从而获得对自身课堂教学的反馈。第四, 反思。教师以评估的结果为依据, 反思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考改进的方法。第五, 教学理解。教师对学生、教学内容、自我三角关系的理解, 教学理解的层次不同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要学习用教育的思维理解教学, 形成专业身份。新手教师在所有这些活动中的学习, 从个体的角度而言是形成专业实践、专业身份;就教师学习型组织而言, 这一过程更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 (a process of enculturation) 。不论职前职后, 费曼·内姆斯都重视教师学习中教育思维能力的养成。
三、费曼·内姆斯教师学习影响因素论
未来教师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 如教师教育项目的连续性、学校是否提供教师学习的条件、教师候选人的信念等。本文重点分析以下几项影响因素。
(一) 共享身份假设 (presumption of shared identity) 的阻碍
所谓“共享身份假设”, 特指教师以自我的立场、经验、思维方式为出发点想当然地推测他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教学过程中, 这种假设表现为教师不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忽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个性发展, 以自身经验为尺度衡量学生。面对日益多样化的学生, 现代社会呼吁教师要具备超越“共享身份假设”的意识和能力, 真正形成教育思维, 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因此, 费曼·内姆斯提出“教师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帮助教师候选人克服‘共享身份假设’, 以便学习关注其他人的思维和行动”。[8]为了搭建学生与学科之间的桥梁, 教师需要知道他们的学生在学习什么、如何思考, 关注其他人的思维意味着尝试通过他们的眼睛看世界。但是像大多数人一样, 教师通常假定共享与自己相同语言和文化的学生, 具有与自身相同的经验。[9]正因为此, 师范生和教师时常会以自己为出发点来审视学生, 面对学校中日趋多样化的学生和文化, 未来教师保守、同一化的教育教学思想就成为令人担忧的问题。
“共享身份假设”之所以是未来教师学习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有两点原因。首先, 未来教师“狭隘的经验框架”对学习教学的影响。研究者认为, 教师个体在接受正规教师教育之前所形成的各种有关教师职业的个体经验, 是影响教师社会化的重要因素。[10]个体的有限经验与学生快速发展的多样化间的差距是未来教师在面对教学实践时的一项复杂难题。也正因为教师经验的顽固性, 他们易于固步自封。加之教师教育项目“提供与民族上、文化上不同与己的人接触的机会有限, 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也很少思考其他人可能的不同学习方式、理解方式和体验方式”。[11]于是, 未来教师不仅在审视、开展课堂教学时会无意识地使用以前自己学生时代教师所用的方式, 也会不经意间视他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己相同。如此, 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狭隘的经验框架会阻碍教师换位思考和从教学中学习并拓展视野。其次, 美国学生日益多样化, “近来人口的变化加速了我们的思考, 虽然学校的学生更加多元化, 但教师并没有如此多样化。因此,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学生, 教师评估运动与教师教育改革似乎加强了趋同化的教学力量”。[12]学生不同的文化、学习风格、行为习惯等都要求教师学习关注多样化, 具备多元文化意识, 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差异, 从而能真正以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开展教学。但是, 由于绝大部分未来教师缺少多样化的经验, 所以个体经验对教学发挥着主要影响;还有些教师认为学习教学是一个独立的“试误”过程, 故缺乏教育思维和思考教育问题的理论自觉意识。研究者琳恩·佩 (Lynn Paine) 提供了“多样化”的四种取向来分析未来教师的多元意识。它们分别是:个体差异取向、类型差异取向、情境差异取向和教育差异取向。所谓“个体差异取向”, 主要是从心理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解释多样化。类型差异是以个体共有的某种显著特征分类, 归属类型有社会阶级、种族、性别等。情境差异建立在第一、第二种差异的基础上, 强调个体间的差异存在于与社会情境, 或更广阔、动态的情境相连的不同行为模式中。教育差异指教与学的差异。以四种多样化取向为分析框架, 研究发现, 未来教师的观点是理想化的, 仅停留于思想层面而不贯穿于具体实践;他们/她们的差异性主要是心理取向关注个体差异;其次是类型差异。[13]显然, 研究的结果表明:未来教师多元文化意识、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 他们/她们很少关注情境差异性和教育差异性。相应地, 当未来教师缺乏“多样化”的意识, 就意味着他们/她们很少真正关注学生的差异、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此, 在多元的社会中“共享身份假设”是未来教师学习成为一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重要阻碍因素。
(二) 女性学习独特性的忽视
费曼·内姆斯通过分析“未来教师是谁”表明在教师学习的过程中对女性的认知方式重视不足。“典型的教师候选人是女性, 75%的中学教师候选人和93%的小学教师候选人是女性”。[14]显然, 未来教师群体中绝大部分是女性, 但是“未来教师作为女性的经验”[15]似乎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女性学习具有何种独特性?
首先, “关心”取向女性经验的分析。对女性经验展开研究, 就是试图追问女性是否具有不同于男性的独特经验。20世纪80年代, 吉利根 (Gilligan) 在《道德方向与道德发展》一文中, 借助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说明了女性道德选择和行为的独特性。[16]女性的经验不同于男性, 但长期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而是把男性的道德衡量标准强加到对女性的衡量中。吉利根批判以往研究中对女性经验的忽视, 呼吁要重视女性的声音, 肯定女性独特的道德体验———关心、关系、母性关怀。而关怀的本质是一种关系, 女性正是在关系中认识自我。自我是一个联系的自我, 一个人不是越与他人分离就越有自我, 而是越与他人联系就越有自我。自我处于人际关系网络的中心向四周发散, 网络的范围越大, 自我就越有价值。[17]因此, 女性的自我是体验的自我, 是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给予彼此尊重、关怀和自由。相应地, 女性的认知就带有性别色彩, 正如诺丁斯在基于女性经验提出的道德处理模式中所指出的:“关心者的意识本质上是一种直觉的 (intuitive) 或接受的 (receptive) 模式, 有点神秘、内在和非连续性。”[18]正因为此, “许多职前教师, 尤其是那些女性, 选择教学是因为它养育和关心的特性。在一个400多名小学教师候选人的调查中, 布克、布尔斯 (Book, Byers) 等人发现许多人把教学视为养育孩子的拓展形式, 教师依赖本能与直觉从经验中学习”。[19]
其次, 女性的认知方式分析。费曼·内姆斯在分析女性认知方式时多次引用贝兰基 (Mary F.Belenky) 的研究。贝兰基以《女性的认知方式:自我、声音和思维的发展》 (Women's ways of knowing:The development of self, voice, and mind) 一书闻名, 此书针对女性如何学习提出了独到的观点。贝兰基的思想建立在对威廉·佩里 (William Perry) 于1970年主要依据男性的采访数据提出大学生发展阶段理论的批判基础上形成。贝兰基发表了女性的认知方式的观点, 勾勒了一个不同于男性的理智发展体系, 更加精确地反映了女性的经验, 如沉默 (silence) 。女性认为语言是不可信任的, 它既不能表达内心的自我也不能准确地传达外部的信息;接受性认知 (received knowing) , 女性认为权威是真理的源泉、有传播力, 一个人可以理解、回答每一个问题, 但是作为接受性认知者的女性不相信自己有创造答案的能力, 因此往往只是响应权威的声音而不是坚持自己的声音等观点。[20]贝兰基的理智发展理论与威廉·佩里的观点争锋相对。贝兰基唤醒了人们对大学生中不同于男性的女性认知方式的关注。因此, 在绝对以女性为主的教师群体中, 教师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女性教师学习的不同特征。
最后, 学习取向分析。许多选择教师职业的学生具有勤奋、认真的学习特点。她们成长在一个期望赢得奖赏、被动、服从而不是自我导向的学习体系中。师范生获知教师和教材是权威知识的来源, 而很少被鼓励建构自己的知识、重视自己的观点和疑惑。[21]如此, 她们/他们就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种认识, 学习是接受的、被动的、沉闷的, 没有创造力。这些大学的学习经历直接影响未来教师学习教学的状态, 影响她们/他们对教学的认识, 甚至对自身作为学习者的认识。不仅如此, 此种学习取向也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 学生的学习及发展, 甚至会一代代延续。
总之, 面对女性为主的教师群体, 由于她们关心取向的经验、接受性为主的认知方式、被动服从的学习倾向给教师教育者形成了挑战———如何在教师学习过程中关注女性学习的独特性, 给予她们发展理性的自信, 加强她们的理智、逻辑思维、推理等能力, 从而让学生在一个更加丰富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三) 新老教师的文化壁垒
教师究竟在何种文化氛围中成长对其专业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艾瑞克森 (Erikeson) 解释到“凭借文化, 人类共享经过定义的意义系统, 并且在一个实践行为的特定领域中人们似乎已经创造了相似的意义解释方式”。[22]新手教师进入到教师群体, 就要经过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 就要学习一种不同于己的新文化, 而学习一种新文化会使新手教师把自身置于熟悉的意义系统之外。在学习时, 新手教师也许会发现自身熟悉的意义解释系统和行为是不可信的。与此同时, 其他的意义解释系统和行为方式又不能即刻完全习得。因此, 学习一种新的文化意味着开始分享其他的理解方式, 而不是受益于彼此共享的历史。[23]也就是说, 新手教师在学习新文化的过程中要学会分享、理解经验丰富的教师形成的文化。当然, 学习一种文化并不是要新手教师放弃自己的文化, 全盘采取他人的理解方式、行为方式, 而是学会更多意义解释的方式。在一所学校中只有新手教师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之间保持文化开放的态度, 相互理解与接纳、批判性地吸收, 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文化环境和一个有助于教师专业学习的沃土。费曼·内姆斯的研究归纳出了几种阻碍新手教师学习的文化。第一, 新手教师的“文化孤岛”生活。很多新手教师认为教学是一个可以完全靠自己, 通过不断地尝试、出现错误、纠正错误而习得如何教学的过程。她们/他们由于担心被外界视为教学无能或需经受外界评价的压力, 而不愿公开、分享自身在学习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因此, 新手教师认为不需要或更确切地说不愿意寻求外在帮助、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在她们/他们的选择排序中, 待在自己的舒适地带和维持与其他人的和谐关系比在学习教学中发现问题、寻求证据、解决问题更具有优先性。因此, 新手教师就如生活在一座孤岛上默默地独自煎熬, 逐渐封闭自我。第二, 经验丰富教师为导向的文化。一些新手教师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以经验丰富教师为导向的文化中, 在这里经验丰富的教师以牺牲集体互动交流为代价, 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从而使新手教师感到孤独和无援。[24]在此种文化中, 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以“长者”自居, 不轻易接受新人的思想、观点、行为, 甚至排斥新手教师以免自己的权利受到影响, 新手教师同样处于独自摸索的情形中。第三, 新手教师为导向的文化。这是与经验丰富教师为导向的文化相对。一些教师发现所在学校是以新手教师为导向的文化, 在这种文化导向的学校中充盈着高度的热情和理想, 但是没有人为新手教师的成长提供帮助。[25]在此种文化情境中, 经验丰富的教师既对学校的发展漠不关心, 也不愿承担帮助新手教师成长的责任。新手教师作为一股新鲜血液注入学校, 带着满腔热情学习教学, 他们/她们之间相互交流摸索、自主探究。从以上几种文化可见, 它们都不利于新手教师学习教学, 会阻隔教师的学习与交流。只有新手教师文化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文化相互敞开, 相互交流, 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持续的专业学习, 新手教师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其实, 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新手教师学习, 也有利于新手教师身份的形成。“学习不仅仅是成为成员的条件, 它本身就是成员身份的演变形式, 自我、认知和社会成员身份都彼此需要”。[26]在教师最有可能流失的初任期间, 给予新手教师提供有益的学习环境, 是她们/他们将来继续从事教师职业, 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前提条件, 也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经验丰富的教师易于固守经验, 形成对教育教学的刻板认识, 而新手教师的文化对促进教师反思自身文化、完善自身经验具有积极作用。
概括而言, 费曼·内姆斯教师学习的思想从观念上重视经验及其与外部的互动;从过程上凸显职前职后教育思维的养成;从因素上重视教师的思维习惯、女性学习的独特性及教师文化壁垒的影响。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 这些思想对我国思考教师学习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春玲.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统一的观点——杜威教育哲学方法论的核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1, (2) :10.
[2]S Wassermann.Shazam!You’re a Teacher:Facing the Illusory Quest for Certainty in Classroom Practice.The Phi Delta Kappan, 1999, 80 (6) :466.
[3]R·基思·索耶主编.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徐晓东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321~313.
[4]李拉.美国初任教师支持体系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8, (5) :58.
[5][6][7][24][25]Sharon Feiman-Nemser.Teacher as Leaners.Harvard Education Press, 2012.119.120~122.154.158.158.
[8][9][11][14][15][19][21]Sharon Feiman-Nemser&Janine Remillard.Perspectives on Learning to Teach.education.msu.edu, 1995.8.8.8.6.7.6.6.
[10]欧路莎.实习教师社会化过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15.
[12][13]Lynn Paine.Orientations towards Diversity:What Do Prospective Teachers Bring?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April, 1988-02-20.
[16][17]肖巍.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其实践[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80.65.
[18]郭芳.20世纪下半叶美国教师哲学思想研究——基于本体论视角的考察[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13, 100.
[20]Janis Tedesco.Women's Ways of Knowing/Women's Ways of Composing.Rhetoric Review, 1991-Taylor&Francis.Spring, 1991, 9 (2) :248~250.
经典教师教学方法学习心得 篇8
关键词:少教多学 课堂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
名著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类书籍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水准,这些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起着重要的作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但是名著的历史厚重感又容易让学生产生敬而远之的情绪,因此,如何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执教者在备课过程中巧用课堂活动,达到既能让学生主动深入文本,合作挖掘名著内涵,同时又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取经典之于现实的启示。
一、巧入文本显大“智”
利用长文短教,集中精力解决学生最困惑的那些少数问题,突出重点成为提高课堂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智取生辰纲》作为一篇古白话小说,5000多字数,作为初中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距离感,因此,研究如何巧读课文,精选、组合教学内容,做到精炼、高效、有用,显得尤其重要。《智取生辰纲》是写“青面兽”杨志受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世杰的派遣,押送生辰纲往东京,在途中被吴用、晁盖等好汉夺取的经过。执教者在备课的过程中反复阅读文本,深入解读文本,依据文本的内容和特点,贴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提出教学重点,抓住杨志改时押送生辰纲、吴用智取等明暗两条线索,从文章的主要情节中提炼出一个“智”字——智押、智取。将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三大要素有机纳入到这一个字中。通过分析杨志押送过程中的智慧以及众好汉如何骗取信任并不费吹灰之力劫取金银担,让学生在如此长的课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理清课文主要线索性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并利用典型环境分析其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执教者在此过程中应大胆取舍课文内容,并巧妙地将提取信息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执教者只需扮演好合适的角色,以一个精准的主问题引领学生的积极性,就不难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小组学习齐参与
在既要保证一课时能抓住经典名著的精髓,又要锻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求知欲的情况下,如何设计一个教学环节,能够让学生有主动的话语权来面对这样一盘“大菜”就显得相当有难度。执教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切实贯彻“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通过精心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一课堂活动为“初三(12)班焦点访谈节目着重报道和挖掘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请栏目的记者和编辑马上行动,带领全组就此次生辰纲被劫一案探寻双方的智慧所在”。这样形式的课堂学习活动,在平时锻炼的基础上,学生对八人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非常熟悉。面对这样一篇内容丰富、情节生动的文章,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有话可说,且有专门的组员记录大家讨论的结果并进行梳理总结写在题板上,最后交由“记者”上台向大家展示本组的探究结果。组员之间的合作讨论,形成了良好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究中掌握对知识点的习得。
这样的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得益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的课堂学习模式,即在前一天的预习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设计好的学案进行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这样在第二堂课的小组合作中才能让每一位学员都积极参与、有话可说。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实就是希望学生能在自主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得到老师的启发会更有效果。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创设更具弹性的学习空间和发展空间;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具有科学的学习方式、思维品质和较高的自学能力,就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堂策略显成效
在上台交流过程中,每个组都对自己的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但在这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作为初三的学生,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很难对时间和内容有准确的把握,毕竟课堂的时间有限,学生针对杨志和好汉这两组人物的探寻大多数也都是停留在“情节”这一层面,而缺少对文本细节、一些关联性描写、伏笔的发现和探究。这样,他们在发言过程中难免有较多的内容是雷同或相似的。其次,面对展示的题板,部分学生能自如地“说”,而有些同学因为经验、临场等原因只能依靠自己的书本,大量读原文。这样一来,下面的学生就难以集中精力进入状态,导致课堂的效率被打折扣。第三,关于人物形象,学生分析得已经很到位了,那么执教者是不是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人物最立体、最鲜明的支撑呢?如文章四处写到“藤条”,都是杨志拿着藤条打,我们对这些细节进行梳理,进行关联,会发现这四处是杨志情绪由缓到急的投射,是他急功近利性格最直接的表现。教师如果能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与引导,人物可能会更加立体。
面对这样类似的问题,教师在“少教”的过程中就应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少教不是不教,而是要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教师应该在预设过程中充分重视这一情况并提前做好准备,在学生只关注到小说的大情节时,应在每组陈述完后进行适时的点拨。如在分析杨志的形象时,学生都能说到杨志改变时间押送生辰纲,拒绝军健买白酒等情节,但是学生对于文中四处藤条的描写却往往不会关注。因此,教师可在此时的点拨中启发性地试探学生,这一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的目的及其作用。问题答案的组织并不难,但经过这样生成性的点拨,学生对于文中的人物形象就会有一个更全面的感知。同时,这样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也更突显出作者写作技巧的高明之处,名著之所以成为历代相传、有口皆碑的佳作其原因就在这方方面面的细节之中。这样简短的点评,既是执教者对于小组探究的评价,同时也让学生在主动求知和教师点拨相结合中学得更有味儿。
在本课的设计与教学中,执教者尽量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退隐,努力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跃升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最大程度地实现同语言的亲密接触;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三个纬度上全面而深入地展开了对话,观点和意见彼此渗透,思想和智慧相互碰撞,学生大量地感知着语言、实践着语言。在学生积极自主的讨论交流中,不断拉近自身与名著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中由学习活动代入文本角色,自觉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说,这种对话型教学的效益是明显的,能在利用好课堂时间的同时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合作探究中提升自我学习力。
参考文献:
[1]朱芒芒.“少教多学”:实现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新转变[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2,(12).
[2]陈松梅.“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几个原则[J].福建教育:D版, 2012,(3).
[3]高德品.少教多学:课堂教学的活力与增值[J].新课程(综合版),2012,(11).
【经典教师教学方法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教师经典诵读心得体会05-11
“魅力教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有感 田悦07-04
教师的经典名言05-24
四大经典学习心得12-11
教师经典演讲稿10-22
赞美教师的经典名言07-20
经典教师工作总结09-01
优秀教师感言经典语录09-14
关于实习教师评语经典12-27
“经典诵读”活动学习心得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