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作业

2024-12-17

训诂学作业(精选8篇)

训诂学作业 篇1

经济学院国贸系市场营销专业 崔雅秋 ***675 训诂学作业:

用声训的方法,释“直”

经济学院国贸系市场营销专业

崔雅秋

***675

声训,又称音训,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声训可分为四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 ”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例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在《诗经·魏风·硕鼠》中有这样一句话:乐国乐国,爰得我直。可以运用声训中同音的方法来解释“直”字。“直”、“职”古音都是章母,职部,入声,音同假借。因此,“直”就是“职”的借字。职,引申为“所”,《管子·版注释》“得春职”即“得其所”,《汉书·宣 帝纪》“毋令失职”即“毋令失所”,所以,在这里“直”与“所”同义,作”所在、去处“等讲。

训诂学作业 篇2

《训诂学导论》是一部有关于训诂学导论的著作, 从宏观上作者将此书分为两大部分, 即总论和分论, 书后又附录了一篇作者与其学生合写的一篇文章, 文章题目为《试论20世纪传统训诂学的新发展》, 总论主要包括七个部分, 涵盖有训诂的内容, 范围、实践的形式等。在总论的第一部分作者谈到了什么是训诂与训诂学, 作者总结前人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训诂就是对语言, 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言 (包括方诉词语) 是训诂的一般含义, 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在谈到什么是训诂学时, 学术界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把训诂学跟文字学, 音韵学并立起来认为“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 但作者却认为训诂学既是传统的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文字学、声韵学、语义学、历史语法学、文言修辞学及校勘学的综合运用, 在此基础上作者给训诂学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 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 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 强的技术科学。”在“训诂的内容”这一部分作者指明解释字义 (词义) 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除此之外还兼及解释文句、分析篇章、分析表达方式, 分析时空关系等内容在总论的第三部分是关于训诂的范围问题, 作者针对传统训诂学以经书为中心的局限, 提出训诂的范围必须扩大一方面要把语言的历史的每一个时代看作有同等的价值, 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方俗语词的研究。在谈到有关训诂学的原则问题时, 作者指出对于语义的训释, 单靠静态的分析是不足的, 语言的稳定性和渐变性决定了古今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总之“从事训诂, 必须有发展的观点, 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要相结合”在总论的其它部分中, 作者还谈论了训诂学的用途, 指出了从事训诂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 激励后学之恳切情意, 跃然笔端。总论最后作者列举了训诂学的常用术语, 并将之归类。为刚接触训诂学的初学者提供了便利, 是为本书一大特色。

总之, 在总论中, 作者或理论阐释或举例实证, 廓清了训诂学的理论框架。作者既借鉴了前人或同辈学者的理论成果, 又结合自身的训诂实践, 多有创见。

在本书的分论中, 作者用了十二章的篇幅来具体阐述训诂学的相关问题, 在第一章, 作者以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为例, 谈论训诂学的相关问题, 作者高度评价了俞樾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 对此书的内容、方法、体例等多有论述, 指出“《古书疑义举例》涉及训诂学方方面面, 逐例选举作证, 间加说解, 见识精湛, 新意叠出, 实言简语赅, 入木三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 作者不仅仅高度赞扬了俞氏严谨务实, 不泥旧说的治学精神, 而且也就俞氏此书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大胆地进行批评, 从而使后学者不但能从俞氏这部著作中汲取丰富的训诂学知识, 而且能够站在俞氏的高度上发俞氏所未发, 从而推动训诂学的发展。在第二章里, 作者阐述了训诂的五种方法。其一为以形索义, 也称形训, 作者针对汉字表意的特征, 指出“因形索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 也就是“依形求义”的训释方法。其二为因声求义, 也称声讯, 作者指出自汉字创立之初, 字的音义之间只存在偶然的关系, 但随着字 (词) 音的确立和汉字的演化发展, 汉字的音义之间就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于是通过声音训诂便逐步具有了科学性“这种'因声求义' (声训) 是训诂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往往成为探求和贯通语义的根本途径。”其三为据文证以, 即要重视语言环境的利用, 在汉语字 (词) 中, 一词多义的现象相当普遍如何准确地分析字 (词) 的语义, 不能够脱离当时的语言环境也不可以离开文献语言或凭字形或凭字音去妄加推测。其四为析词审义, 析词审义是指分析词的结构关系 (顾及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 以审意义。其五辨体明义, 作者指出有些古代作品由于文体风格的关系, 用词往往袭用古义, 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文体风格来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此外, 古代辞赋、骈文及律诗常用对偶形式来表达, 构成对偶的词往往是词性相同或词义相同的, 根据这一规律, 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更好的理解作品的词义。总之, 作者在此章中对训诂的方法作了较为全面的阐释, 其中既有理论分析, 有间以举例论证, 夹叙夹议, 甚得训诂之精要。在第三章中, 作者主要列举了互训, 义届, 推因三种训诂的方式, 前一章“训诂的方法”从运用上着眼, 本章从表现上着眼, 作者先对互训做说解, 什么是互训呢?互训就是指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相互解释, 互训是以古书中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在词义上的基本共同点为依据的, 作者指出互训也有其局限“互训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组词有相对的同义, 而不是指在一切语言环境中一组词有绝对的同义”因此我们不能认为, 既然可以互训便可以不加区别。然后作者对义界, 推因等其它训诂的方式作了阐述, 既指出了它们可取的方面, 也谈到了它们的局限性。第四章是词义的引深与褒贬, 在本章中, 作者首先指出词义的引申即指一个词由本义推演而形成新的意义。但词义引申的情况较为复杂“因为引申义总是该词所代表的概念的某一特点发展起来的。而任何事物特点都是多方面的。从一个本义出发就可能朝着不同的方向引申出新义。”关于词义的褒贬色彩, 或者说词语的感情色彩是与准确地训释词义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 作者指出“词的感情色彩,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一般是稳定的, 但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化的原因包括社会因素和语言因素的变迁。在第五章中, 作者强调要重视对方言俗语的词义的训释, 因为方言俗语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 历代以来, 虽然有部分学者对方俗语词作了研究, 也出了一些较有价值的著作, 但从实际要求来看, 距离还是相当大的。为什么方俗词义如此难释, 作者主要列举了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 可以作为引证的材料很缺乏, 几乎没有合适的, 字书, 词典可以查。第二, 记录当时口语的文字往往有多种写法, 而且抄写的人和刻印的人文化水平较低, 错别字不少。第三, 中古, 近古双音结构的语言单位占多数, 但是又没有固定下来, 某一语言单位是词还是词组有时会使人捉摸不定。有时合成词的两个词素的次序不固定, 有时出现不规则的缩语, 都使人难以确定词义。第四, 有些少数民族的借词, 还没有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 需要从少数民族的古代文献中找对音的词。但是方言俗语的训释在训诂学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正因为如此, 作者指出“要克服这方面的困难。首先思想上要正确对待, 重视探索, 其次是充分利用工具书及其它有关专书, 深入求证。”第六章是外来用语的词义, 我们知道汉语词汇非常丰富, 它在发展过程中和其他民族语言一样, 也会受到其他民族语言词汇的一些影响。汉语中存在着很多的外来用词, 本书作者将汉语的外来词 (包括音译和意译的) 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自国内各兄弟民族的, 另一种是来自国外的。第七章是训诂要籍的介绍, 包括专门的注释书, 还有笔记, 札记等。第八章讲训诂学的发展简史, 作者将训诂学的发展历史作了分期:萌芽期 (先秦) ——兴盛期 (两汉) ——保守期 (魏——唐) ——中落期 (宋——明) ——复兴期 (清) , 并且对各个阶段训诂学的发展概况做出了评议。例如对于汉代训诂学的成就作者就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汉代训诂的成就, 给后世语言文字的分析研究做出了范例, 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为后世语言学所借鉴。如果没有汉代人的训诂实践和理论探讨, 后世训诂学发展要困难得多”并且作者对于学术界的其它不同观点能够理性的加以批判, 提出自己的意见, 例如在评议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训诂学的发展概况时, 作者谈到“齐佩瑢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训诂学处于'训诂学的中衰' (《训诂学概论》第四章) 时期, 这话说得过头了点。其实这个时期的训诂基本上沿着两汉高潮的余波发展, 也有新的成就, 只是和汉代训诂学高峰比较起来不显得那么突出, 有些地方表现出保守倾向”当然, 对于作者有些意见, 笔者不敢苟同, 例如作者提出清代朴学的发展是受到西方发达科学的影响, 的确在明末清初时, 随着一批西洋传教士的东来, 一部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传入中国并影响到了一批开明的知识分子, 但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都很有限, 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是自然科学知识, 中国古代重视人文教育, 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来加强知识分子的伦理道德修养, 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更多的是像对待工匠的技术那样去认识的。即使后来,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 更多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 对国人的思想观念造成巨大冲击, 当时的洋务派依然力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思想, 笔者窃以为当时具有此种思想观念的知识分子依然占有相当大之比例。更何况在明末清初之际。清代训诂学规模之空前, 非有赖于相当数量之知识分子群智群力不可。而以区区零散之西洋科学断不至于此等之境界, 笔者认为清代训诂学之所以成绩斐然, 与清代学者继承前人经验, 并且在训诂学的方法论上有所创新是分不开的。所以即使西方的一些科学思想影响到了当时的学者, 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中国学者群自身思想与实践的发展使然。在第九和第十章中, 作者主要谈到了训诂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作者提出要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 在科学的语言理论的指导下, 不断开拓进取, 推陈出新, 加速训诂学的发展, 并且指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建设训诂学工作者的队伍。与此同时, 加强训诂学的学科理论建设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第十一章是关于古书的阅读, 作者主要谈论了在阅读古书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包括注意古籍部类, 注意丛书类书等, 其中牵涉到版本学、校勘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第十二章的题目是“在实践中加深和提高”, 作者列出了古书训释的二百个例子,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了空洞的说理所达不到效果。

书末附录《试论20世纪传统训诂学的新发展》一文, 系作者与卓有建树的学生徐时仪教授合写, 目前少见同类文章问世。用为附录, 似可为训诂学林园地的开掘与拓展略供参考。

总而论之, 作者在本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训诂学相关理论和中国传统训诂学的发展概况, 而且作者不是空洞地理论说教, 而是结合大量的训诂实践来阐述的。除此以外, 本书体例严谨, 论证翔实, 虽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但无疑有助于后学者得训诂学之精要。

参考文献

颇具特色的《训诂学》 篇3

贯穿于全书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一切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从训诂实践中来阐述训诂的原则、方法,来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往往是在简单介绍一条方法后,列举大量的实例来说明问题,给人以方法上颇多启示,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很有益处,象对“因声求义”这一训诂学上的重要方法,作者从理论上阐述的并不多,却从《段注说文》、《广雅疏证》、《小学述林》等书中选取了几十个例子来说明,如本书七十七页“无虑,叠韵字也,或体亡虑;诸妄犹诸凡,诸凡犹都凡耳。无与亡虑之亡声相近,诸妄亦叠韵也,无虑转为孟浪,孟浪犹莫洛,孟浪无虑皆一声之转,皆都凡之意也。”象这样的例子读上几条,自然而然对什么是“因声求义”及如何应用这个方法了然于心了。这比之于那些不厌其烦地大量引用名家的说法,使人读了仍不明所以的做法,实在有足多者。

本书广泛吸收了段王以来的训诂成就,并不时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多发前人之所未发,如象“训诂”一词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较有代表性的,象段玉裁认为,训诂是支配性词组,即解释古语。作者通过分析《毛传》、《尔雅》中训访两字的用法,指出“古人用此二字均有名词、动词之别,致言谓之访(名词),解释致言亦谓之诂(动词);解说谓之训(动词),解说的词语亦谓之训(名词)……诂与训,《尔雅》以之称所释的词语,《毛传》以之称词语的解释句……解诂’与‘训诂’同,是并列式,不是支配式”,令人有耳目一新,疑云全扫之感。还有象对“中寿”一词的考释,深为陆宗达、徐复先生所赞赏。一本理论著作能做到这样,确实不多见。

讲训诂而不通语法,则往往不能贯通全文,并直接影响到对词义的理解,因而讲训诂决不能离开语法,而这一点往往为许多训诂学专著所忽略。本书则专辟“句法规律”一书,详论语法对训诂的作用。作者认为,有些词语,单从训诂角度有时很难讲清楚,因而必须从语法入手来进行阐述。如《孟子·梁惠王上》中一句很常见的话,“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一般很容易把“宜乎”理解成“难怪……”而这样似乎也讲得通,而如果从语法上追究一下,就会发现先秦时并无这类句法。作者指出,这是感叹句的谓语前置,“宜乎”是“百姓之谓我爱”的谓语。如此,则涣然冰释矣。象这类例子,书中尚有许多。

唯一可说遗憾的是,此书是在洪诚教授病重时完成的,来不及详加修订,因而显得尚不够系统严整。

训诂学要籍名家序选注 篇4

《周易大传》、《孟子》、《庄子》、《史记》、《通鉴》、《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哲学笔记》、《西方哲学史》(罗素)、《邓小平文选》。

●季羡林最喜爱的书:

《史记》、《世说新语》、陶渊明的诗、李白的诗、杜甫的诗、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苏轼的诗文词、纳兰性德的词、《儒林外史》、《红楼梦》。

●张世英最喜爱的十本书:

《理想国》、《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哈姆雷特》、《少年维特之烦恼》、《海德格尔诗学文集》、《》、《唐诗三百首》、《红楼梦》、《古文观止》、《中国哲学史》(冯友兰)。●饶鑫贤推荐书目:

《三字经》、《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史讲座》、《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中国历史要籍序论文选注》(雷敢)、《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周密推荐书目:

《共产党宣言》、《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实践论》、《矛盾论》、《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国通史》(范文澜)、《中国史稿》(郭沫若)。

●陈仲庚介绍几本基础和人格心理学入门书:

《心理学导论》(希尔加德)、《西方心理学史大纲》(唐钺)、《心理学方法学》(周谦)、《人格心理学》(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伯格)、《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人格导论》(米谢尔)、《人格的生物学基础》(艾森克)。

●汤一介最喜爱的书:

《论语》、《庄子》、《陶渊明集》、《绞刑架下的报告》、《生死》。

●邵津我最喜爱的书:

《冷战后国际关系》(宫少朋)、《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王逸舟)、《国际法》(邵津)、《案例与资料》(M.Dixon&R.McCorquodele)、《千首唐人绝句》(富寿荪)、《徐志摩经典》、《名曲的诞生》(崔光宙)、《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A Practical English Grammar》

(A.J.Thomson&A.V.Martinet)。

●萧超然推荐书目:

《左传》(木刻本)、《孟子》(木刻本)、《古文观止》(木刻本)、《唐诗三百首》(木刻本)、《郑板桥家书、道情十首》(铅印本)、《毛泽东选集》、《列宁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楼梦》。

●祝总斌推荐书目:

《资治通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廿二史(答刀)记》(赵冀)、《周礼正义》(孙诒让)、《人间词话》、《论语集释》(程树德)、《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吴荔明)、《思痛录》(韦君宜)。

●白化文推荐十种引人入胜的中文经典著作:

《史记》、《杜甫诗》、《世说新语》、《陶渊明集》、《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西厢记》、《桃花扇》。

●乐黛云“影响我的十本书”:

《简爱》、《罪与罚》、《怎么办》、《庄子》、《陶渊明集》、《十九世纪文学主潮》(奥尔格·勃兰戴斯)、《近代文学批评史》(雷纳·韦勒克)、《管锥编》、《文心雕龙》、《后现代主义与文化逻辑》(杰姆逊)。

●刘方(木或)最喜爱的十种书:

《政治经济学批判》、《邓小平经济理论(摘编)》、《经济学》(萨缪尔森)、《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刘国光)、《陈岱孙文集》、《短缺经济学》(科尔内)、《第三产业经济学》(李江帆)、《灾害经济学》(何爱平)、《消费力经济学》(尹世杰)、《未来之路》(比尔·盖茨)。●谢冕爱读的几本理论书:《万历十五年》、《剑桥中国晚清史》、《第三帝国的兴亡》(威廉·夏伊勒)、《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雅各布·布克哈特)、《艺术哲学》(丹纳)、《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普列汉诺夫)。●钟哲明最喜爱的书:

《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怎么办》(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斯大林)、《新民主主义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褚斌杰最喜爱的书:

《庄子》、《红楼梦》、《鲁迅全集》、《论语》、《史记》、《白香山集》、《儒林外史》、《契诃夫小说》、《培根论说集》、《负暄琐话》

●严家炎推荐书目:

《阿Q正传》、《清代学术概论》、《西潮》、《白鹿原》、《尤利西斯》、《风庐故事》、《白杨木鼻子》、《成年人的童话》、《半山半水书窗》●张翼星向青年朋友推荐的十本书:

《论语》、《孟子》、《老子》、《古文观止》、《中国哲学史新编》、《共产党宣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历史与阶级意识》、《小逻辑》、《思痛录》

●马振方推荐自己喜爱的书:

《论语》、《庄子》、《世说新语笺疏》、《唐诗选》、《聊斋志异》、《中国小说史略》、《月牙儿》、《白鹿原》、《西方美学史》、《外国现代派作品选》

●段宝林刻骨铭心的几本书: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怎么办》、《楚辞》、《水浒传》、《鲁迅小说集》、《放声歌唱》、《童僧》、《帆》、《邓小平文选》

●孙钦善推荐古文献学书目:

《中国古文献学史》、《文字学概要》、《说文解字》、《训诂学》、《十三经注疏》、《四库全书总目》、《汉书*艺文志》、《目录学的发微》、《校勘学》、《中国目录学史》、《文献学讲义》、《中国古代文化史》

●陈启伟推荐书目:

《小逻辑》、《逻辑哲学论》、《世界的逻辑构造》、《西方哲学史》、《大众哲学》、《楚辞》、《古文观止》

●唐沅最喜爱的书:

《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边城》、《骆驼祥子》、《金锁记》、《围城》、《白毛女》

●郑家馨最喜爱的书:

《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吴于廑学术论著选集》、《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翦伯赞历史论文集》、《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鲁迅全集》、《红楼梦》、《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孙凤城推荐几本对自己有影响的书:

《重访英伦》、《英人,法人,中国人》、《子夜》、《高老头》、《欧也尼·葛朗台》、《复活》、《罪与罚》、《贝多芬传》、《变形记》、《审判》、《现代绘画史》、《论艺术中的精神》

●沈仁安推荐书目:

《日本史》、《日本历史》、《日本--从史前到现代》、《日本近代史纲》、《日本书记》、《中日关系史资料汇编》、《日本史辞典》、《中国日本学文献总目录》

●阎国忠推荐书目:

《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美学散步》、《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生活的艺术》、《美学四讲》、《判断力批判判》、《人性论》、《歌德谈话录》、《审美特性》

●徐昌华最喜爱的书:

《语言与文化》、《汉语口语语法》、《现代汉语八百词》、《语法讲义》、《修辞学发凡》、《语用学教程》、《汉语社会语言学》、《学海泛槎--季羡林自述》、《关于所谓日语助词的研究》、《言外之意的语言学--日语语用学》●梁柱推荐书目:

《毛泽东选集》、《鲁迅全集》、《李大钊文集》、《共产党宣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红楼梦》、《毛泽东传》、《周恩来与他的世纪》、《五四运动史》、《苏联兴亡的沉思》

●周先慎最喜欢的十种书:

《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学院文学研究所选注)、《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全本新注聊斋志异》(朱其恺主编)、《儒林外史》、《红楼梦》(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整理)

●冯国瑞推荐书目:

《科学的丰碑--20世纪重大科技成就纵览》(陈建礼主编)、《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编写组编)、《系统科学》(许国志主编)、《现代科学的哲学探索》(赵光武主编)、《系统科学辩证法》(苗东升著)、《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冯国瑞著)、《信息科学与认识论》(冯国瑞著)、《信息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孙小礼、冯国瑞主编)、《毛泽东哲学思想神髓》(宋一秀主编)、《中国系统思维》(刘长林著)、《思维科学研究》(赵光武主编)

●林被甸推荐书目:

《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丛书》《现代化新论》、《现代化新论续篇》、《美洲史论》、《罗荣渠与现代化研究》、《从“西化”到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现代世界体系》、《全球分裂--第三世界历史进程》

●刘煊推荐书目:

《学海泛槎--自述》、《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一般系统论》、《六祖坛经》、《<梦溪笔谈>导读》(胡道静、金良年著)、《创造的秘密》、《印度古典诗学》、《五十奥义书》、《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东方的美学》

●李伯谦推荐考古学书目:

《考古学一百五十年》、《考古学是什么》、《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考古学专题六讲》、《中国远古人类》、《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仰韶文化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考古学与科技史》、《中国历史考古学论丛》、《中国石窟寺研究》、《中国陶器史》

●吴慰慈喜欢读的几本书:

《大科学观》、《逃避自由》、《科技经济结合论》、《唐诗三百首详析》、《现代西方哲学》●许抗生最喜爱读的书:

《老子》、《孙子兵法》、《论语》、《启论》、《论坛》

●李思孝推荐书目:

《呐喊》(鲁迅)、《牛虻》、《红楼梦》、《金蔷薇》、《居礼夫人传》、《英雄和英雄崇拜》、《西方的没落》、《西方的智慧》、《历史在这里沉思--1966-1976纪实》、《歌德尔、艾舍尔、芭赫--集异璧之大成》

●钱理群推荐“真的书”:

《鲁迅全集》、《顾准全集》

●何顺果推荐书目:

《改变世界》、《美国新经济》、《知识价值革命》

●葛晓音最喜爱的书:

《居里夫人传》、《唐诗丛论》、《空间的驰想》、《艺境》、《温湿通义校注》、《论语新解》、《拉奥孔》、《东坡乐府》

●赖茂生最喜爱的十种书:

《科学交流与情报学》、《科学引文引索》、《情报检索词汇控制》、《现代情报检索导论》、《信息管理:八十年代的机会与战略》、《信息社会的社会结构》、《信息经济论》、《信息趋势:从你的信息资源中获益》、《国家信息政策:问题与进展》、《知识管理》

●李强推荐的读书杂忆:

《社会契约论》、《历史理性批评文集》、《论自由》、《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

●苏力推荐书目:

《毛泽东选集》、《乡土中国》、《普通法》、《司法过程的性质》、《法律的经济学分析》、《法理学问题》、《法律与文学》、《性与理性》、《惩罚与规训》、《法律、立法与自由》BR>●王余光喜爱的十种书:

训诂学学习心得 篇5

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话说上课几周之后,我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首先是关于训诂学的学习内容。在我的观念中,我以为训诂学就是把古代那些常用的字列举出来,然后一条一条的讲它的意思。这样多没意思呀!后来上过课才知道,训诂学是根据情境和语境,来推敲那些字在古文中的意思。这样一来,就不是硬生生的讲字的意思,而是有情境有思考,同时也容易记住字的意思。

我感觉到,老师每节课讲一些历史故事,其中有人物对话,故事情节,可能最后还能告诉人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老师在讲解字词的意思时,或而引经据典,或而信手涂鸦,将那些需要训诂的字意讲得清楚明白,一目了然,这让我学起来更加轻松。另外,老师会抽同学起来标点,这一点我也觉得很大的考验了同学们的文言文能力。

扪心自问,老师讲过的也没记住多少,主要是课前没有预习,课后也没有复习。不过还是有认真记笔记,知道了训诂方式的一些术语:有一般形式的义训、义界,还有特殊形式的互训、形训、声训,推原。而训诂的方法有观境为训、因声求义、据形索义、词素分析,以及其它几个不常用的方法。

总的来说,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确实很有必要来上训诂学这个课。

训诂学研究方法有:

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

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一、指导中学语文教学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的字义、词义,它跟讲授中学文言文的关系十分密切。

1、帮助准确解释古书的词义

2、帮助取舍进行决断 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决断,以决定取舍,避免盲从

3、帮助弥补注本的不足。

4、帮助纠正误注。

5、使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指导古籍整理。古籍整理不外乎对古籍进行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训 诂知识、1、训诂与校勘 通校勘是校读古籍的先决条件。

2、训诂与标点 正确理解古书的文意,是对古书进行断句和标点的前提,而要正确地理解古书的文意,必须通训诂。

4、训诂与翻译近代学者严复论翻译,有信、达、雅之说。翻译古文亦然。

三、指导辞书编纂

1、参照体例,吸收成果,引用方法

2、纠正旧辞书在释义上的谬误。掌握了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懂得了训诂的条例和方法,可以发现和纠正字典辞书在释义上的个别失误。

药物美容学作业 篇6

答:药物美容学是研究以药物作用为主要手段以达到美容目的的—门医学学科。

2、药物美容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a.用药物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哪些人使用何种药物最好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b.药物的选择;

c.用药时机。

(1)遵循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应用中药,不唯成分论。避免陷入单纯依据提取中药有效成分,以有元有机成分、微量元素含量多少、化学结构如何去评价应用中药。

(2)实施中药美容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严格进行辨证沦治,按中药药性及美容目的的不同选择用药。使用中成药或新药也要结合具体人区别对特,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认真如实评价效果,不断总结提高。

(3)具体使用中药时,不论单味药还是复方,认真分析该药及处方的组成是否符合中医药理法方药的规律,有无毒副作用及禁忌证,以利于发挥最佳治疗效果、保健效能,避免医源性、药源性疾病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4)使用中药美容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吸取现代科学及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对临床反复验证有效的方剂深人探索、提高疗效、改进剂型,同时结合实际将中药外治、内治同其他美容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中医药美容特色。

3、口服药物美容和外用药物应如何选择?

答:口服药物美容将美容药物通过口服途径进入体内,达到美容目的或治疗影响美容的病症;外用药物美容一类是日用化妆品,涂于面部等体表,起保湿、洁肤和护肤等作用;另一类则是对有损美容的皮肤病如雀斑、黄褐斑、痤疮等具有医疗防治作用的皮肤科外用药物制剂。

(1)针对不同的病症选择不同的用药方法,如果病症局限于皮肤,全身给药后经机体转运、分布和代谢,到达皮肤局部的药物浓度极其有限,而要使局部到大理想浓度,势必引起全身性毒性反应,所以,这时应选择外用药物比较好;

(2)有些药物如灰黄霉素等全身给药疗效好,一旦改用皮肤局部给药,由于透皮吸收性能差,对局部病变疗效甚小,甚至无效。所以此时选择外用药物比较好。

4、中医理论的两大特色是什么?

答:(a.)整体恒动观念。整体恒动,是指事物的统一性、完整性、联系性及不间断地运动变化的状态。整体恒动观念体现在中医的自然观、人体观、疾病观及辨证论治等的诸多论述中,成为临床实践的指导原则,并得以广泛应用。

(b.)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生命活动的整体联。“元气论”又称“气---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着的。认识世界的关键在于分析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相反相成的两种物质势力,即阴和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五行学说,是古人对宇宙万物的进—步认识,是与阴阳学说紧密相连。所肩“夫五十i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藏象学说是中医生理学与病理学的集中体现,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中占育极其重要的地位,“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门藏象”(《类经》)。“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形见于外的现象。藏象学说就是通过人体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研究归纳相总结人体内部各个内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活动的整体联包括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稻神话动与脏腑的关系。

5、如何理解在中医基础上的药物美容?

答:关于中药美容的理论指导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具体体现了“天人相应”、“形俱而神生”的美学观点。一般而言,美容侧重于相貌和仪表的修饰,如关面色、洁面、吴发、关手、美齿、关形、香身、驻颜等,也包括医治影响美容的疾病。现已注意到美容与心身疾病、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即发展成与调整全身状态、协调机体整体功能密切相连的现代美容学。遵循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应用中药,不唯成分论。避免陷入单纯依据提取中药有效成分,以有元有机成分、微量元素含量多少、化学结构如何去评价应用中药。

实施中药美容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严格进行辨证沦治,按中药药性及美容目的的不同选择用药。使用中成药或新药也要结合具体人区别对特,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认真如实评价效果,不断总结提高。

具体使用中药时,不论单味药还是复方,认真分析该药及处方的组成是否符合中医药理法方药的规律,有无毒副作用及禁忌证,以利于发挥最佳治疗效果、保健效能,避免医源性、药源性疾病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使用中药美容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吸取现代科学及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对临床反复验证有效的方剂深人探索、提高疗效、改进剂型,同时结合实际将中药外治、内治同其他美容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中医药美容特色。

关于美容保健的技术方法,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历代医家遵循上述原则给以发挥,早在晋代《肘后方备急方》就有讨论面部美容及疾病的处方。外用剂型有粉、膏、面膜和美容液,并将内服用药与外用方剂相结合,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及王焘的《外台秘要》均有专篇美容方法,同时将药物美容同针刺、按摩、导引、砂磨等结合起来,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搜集不少民间实用简便美容方。其后不断发展,治疗皮肤病以维持面部、肌肤之美的中医临床更为丰富。近代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中药美容的优势已被国内外医学界人士所接受,并受到美容者及大众的关注,以中药为主的美容品及美容方法正日渐深入。

6、药膳能美容吗?为什么?

答:药膳能美容;

所谓药膳,即膳食美容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已如前述,我们每天进食的粮食和菜基本上都是《本草纲目》的成员,因此,也应归属于美容中药。药膳,不局限于药店的药,包括日常的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告在《本革纲目》中载之,均有其不司的“药性”。膳食即药膳

训诂学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7

王宁老师说:“训诂学萌发于汉代,鼎盛于乾嘉,目的始终是为了解释古代文献。”“训诂学就其原有的应用价值来说,本来就承担着古代文献解读和古代文化传媒的任务。”“训诂学是对古代文献阅读有直接应用价值的学科。”“还具有充当认识古代的工具这一实用价值。”所以传统的训诂学所做的工作非常广泛,如:断句、识字、语法关系、校勘、解释古代的典章制度、说明古书的用字现象、训诂材料的整理和攥集等。

可以说,我国的古籍绝大部分都是文言作品,为了继承前人的优秀文化传统,就要求各年级学生具备相应的文言阅读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面对一大堆的训诂材料,阅读古籍既然不可缺少,训诂工具便无法舍弃。因此,拥有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解释语言现象,能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陆宗达老师也指出:“语文教师必须懂得一些训诂常识”又说:“不只是文言文的解释需要运用训诂,很多课文中的成语也需用训诂才能解释得通达流畅,还其本义”因此又说:“从更高的要求上说,语文教师学习训诂实为必要。现在我把训诂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稍做阐释。

一、正确解释词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文言文教学时,大多数老师都是一字一词的讲解,尤其是遇到一词多义现象时,把词义在具体的语境当中解释准确尤为重要。并且老师还三番五次的强调要学生尽力做到直译课文。其实,这就是训诂学知识的运用。可以说正确的解释词义,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作品。如高中语文第四册《逍遥游》:“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垂天之云”教材上解释为“天边的云”,何谓天边的云,很多学生在这迷惑。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1962年版)释“若垂天之云”为“好象垂在天空的云彩”,修订本改为“好象天空的云彩”。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释为“像挂在天空的云彩”。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解释为:“垂同陲,边;垂天犹言天边。此言鹏翼之大,如天边的一面云。”杨宝忠老师在《古代汉语词语考证》一书中,对这个字的考释结果为:“垂天,不是天边,而是边天,名词用做动词,是意动用法。也就是‘以天的边为它翅膀的边,极言其大。’‘垂天之云’,即张开翅膀好象弥漫整个天空的云彩。鹏翼虽大,不至若弥天之云。而庄周云‘其翼若垂天之云’者,是谓夸张,所谓‘汪洋自恣以适己’者也。”如果对“垂”字的意思能做准确理解,也就能给学生做深刻分析,否则只能照本宣科。

二、讲清楚语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句

可以说传统的语法分析也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训诂学对于语法的阐述,表现为对实词的分析与解说,对虚词的诠释以及对句法的分析上,不能把握词性,不能准确的分析语言结构,就不可能学好文言文。在这我主要说一下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说到使动用法、意动用法,高中语文教材总的解释是较好的。把使动用法的词译为:“使……”,学生一看就明白。意动用法一般译为:“把……当做”“认为……”“以……为”。但我认为有些意动用法的术语使用不够严格,以至很多师生感到迷茫。

如杜牧《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注释“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为“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正是用了这种格式的注释,以至于有些资料上认为“鼎、玉、金、珠”是意动用法,有的老师讲课也是这么处理的。如果再进一步考虑你会发现,如果是意动用法的话,这八个字就应当这样来解释“把铁锅看做宝鼎,把石头看做美玉,把土块看做黄金,把石子看做珍珠。”这样正好和本意相反了。如《伤仲永》里“鱼肉百姓”(把百姓当做了鱼和肉)。正因为教材注释不够明确,单这样解释恐怕有些学生就会迷惑,我认为周烈强在《“鼎铛玉石”的语法结构》一文中解释的较好,他认为这八个字是被颠倒的动宾关系,为了强调而前置,正常的语序为“铛鼎石玉,块金砾珠”。(1995年第六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铛、石、块、砾”是意动用法,这样就能讲通了,并且也容易理解了,我同意周老师的看法。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训诂学知识明辨是非,帮助自己解决一些迷惑。

三、应用训诂学,准确辨认语义注释和文意注释

王宁老师说:“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注释,具有两方面的特点:第一,它是随文释义的。也就是说,它的任务是对文章中的词句在使用时显现的具体意义加以表述;第二,它是历时语言注释,也就是说,它要寻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对当关系。这两个特点决定了,不论是作注还是读注,首先要区分语义注释和文意注释。”

综观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注释,采用文意注释的用语有(1)“指”“这里指”(2)“意思是”“这里是……的意思”(3)“言外之意是”“比喻”。学生遇到这些用语,即可知道这属于文意注释,不再探讨它与被注释词语的对当关系,也不会把这种注释搬用到其它语境中。而语义注释就直接解释这个词和这句话的意思,没有术语作标志。一般情况下,课本做得较好。但也有个别用语不严密的现象。这时老师就要帮助学生加以辨别。

以下几例虽然没有用术语做标志,但我觉得仍是文意注释。

如 (1) 《触龙说赵太后》:“赵之为赵”,注“赵氏由晋国的一个大夫之家被封为国君”。 (2) 《论语·侍坐》:“愿为小相焉”,注“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以上两例原文和译文无论是词义还是句式都不对当,却不用相关的术语,使人误以为语义注释,造成误解。

还有本来是语义注释的却用了文意注释的术语,这就需要老师严格分辨,以利于给学生做深入讲解。如《勾践灭吴》:“越国亦节矣”,注“意思是,越国已经克制够了”,可以说这句话原文和译文,不论是词义还是句式都是严格对当的,但却用“意思是来注释,好象是文意注释,容易让人误解。

四、注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

我国历来重视修辞,古代汉语中有许多现代汉语中不常见的修辞表达方式,不明白这些特殊的修辞表达,也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有人可能认为刘兰芝是左撇子,怎么用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呢?其实不然,作者在这用了一个修辞,即“互文”,明白了这点也就不至于认为刘兰芝是左撇子了。“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在古书上是很常见的,认识了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

总之,把训诂学知识充分利用到文言文教学当中,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使对文言文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若能熟练运用训诂学知识分析文言文,就能够使自己的教学达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1999年版

[2].王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

[3].杨宝忠《古代汉语词语考证》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训诂学作业 篇8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的重要板块,我们在阅读和讲授文言文时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词汇,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古代的字义和词义,所以,训诂学对文言文的教学至关重要,下面试着从四个方面谈谈训诂学对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一、运用形训,建立词义和字形的联系,直观其形象

形训,是训诂的重要方法,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这种训诂方法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

汉字是一种以象形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其形体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造字时字的基本意义往往可以从字形的分析中显示出来。而且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用汉字记载的古代汉语书面语言,基本上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因此,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的词,除了有音、义两个要素外,还有一个“形”的外在要素,这就是形训的理论根据。例如: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元”字,在这里是“脑袋”之义,这个字的古字形是“”,本义是头,下面是个人形,上面的圆形指示人的头部。“丧其元”就是丢脑袋。这一字形形象而生动,令人过目不忘。

(二)文言文中的常见词“及”。“及”字的古字形是“”,整个字形像一支手把人抓住,其本义是“追赶上”,引申为“达到”,再引申为“到那个时候”、“趁这个时候”、“趁着”,再引申为“涉及”、“到”、“与”等等。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孟子·粱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是“跑”,这里应解释为“逃跑”,很多学生往往受今义的影响理解为“行走”。“走”古字形作“”,像人跑时两手大幅度摆动,与现在的“行走”义不同。而“行”的古文字形作“”,本义是“道路”。“行”供人行走,因而引申为“行走、行进”。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能展示出“走”和“行”的古字形,学生便能更好地理解并加以区别这两个字的古义了。

二、运用声训,建立词义和字音之间的联系,有效掌握通假现象

声训,又称音训、因声求义,是通过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义的训诂方法,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之间往往音同或音近,或双声或叠韵。中学文言文中通假现象普遍存在,辨识通假字历来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声训帮助掌握通假现象。例如:

(一)《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归”通“馈”,赠送。“归”与“馈”韵部相同,声母相近,是叠韵通假关系。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课文未给“借”字作注,其他古文选本也未注。我们通常的理解就把“借”理解为普遍的“借进”义,联系语境,归有光为什么要把借来的书装满自己的书架呢?细细想来不合情理。《诗经·大雅·抑》:“借日未知。”《汉书·霍光传》引《诗》作“籍”,“籍”的本义是古代祭祀朝聘时陈列礼品的垫物。《说文》:“藉,祭藉也。”如《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藉萋萋之纤草。”李善注:“以草荐地而坐曰藉。”[1]“借”上古属铎部精纽,“籍”上古属铎部从纽,“借”与“藉”为叠韵通假。“借书满架”就是“置放的书排满了书架”。

三、运用训诂学的知识可以订正中学文言文教材中错误的注释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始终将字词教学确立为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对字词理解的准确与否至关重要,有时会直接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全篇的认识和理解。中学课本里的文言文注释绝大多数是正确可靠的,但仍有一些地方需要加以订正。例如:

(一)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课文解释“县官”为“官府”。这种解释显然不准确,据考察,“县官”一词出自汉代,最初是对天子的称呼。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又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后来也泛称朝廷,如《史记·景帝本纪》:“令内史郡不得食马粟,没入县官。”[2]《汉书·食货志》中晁错的《论贵粟疏》:“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3]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举手长劳劳”课文注释:“举手告别,忧伤不止。”[4]注释将“举手”就理解为今天所说的“举手”,对吗?《汉语大词典》解释“手”其中一个义项是通“首”。《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陈知其罪,授手于我。”洪亮吉诂:“惠栋曰:‘手,古首字。……今案《家语》作‘授手于我。”由此可知这里的“举手”应是“举首”,就是“抬头”。

四、运用训诂学知识可以指导我们弄清文言文中词语的确切含义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词汇和词义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中学文言文课文中,某些注释虽无大错,但仔细推敲起来却总觉勉强,利用训诂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弄清课文中词语的确切含义。例如: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课文注释为:“小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5]《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怀其宝,间行已去。”司马贞《史记索引》:“间行,犹微行也。”《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乃屏人间语。”《史记》中的“间”用在动词前面常作“暗中、秘密”的意思。所以“间至”译为“暗中回到”更好。

(二)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师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襄”课本注释为:“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6]这个注释不是很准确,按这样的注释,学生很容易认为“师襄”是姓“师”名“襄”的人。这里的“师”应该是乐官的称谓,翻译为“一个叫襄的乐师”。在这篇课文中提到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春秋时期,“师”原指“乐官”,例如《太平广记·王子年拾遗记》中提到的“师延”、“师旷”、“师涓”等,这三位都是当时的乐官,但他们都不姓“师”。这里注释应该注明这种特殊身份,以免引起学生的误解。

注释:

[1]李善等.六臣注文选[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2]司马迁.史记·孝景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448.

[3]班固.汉书·食货志[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测试一下你的观察能力下一篇:生态立市绿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