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平行线专题

2024-06-28

七年级平行线专题(精选8篇)

七年级平行线专题 篇1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学年:无 省份:无 城市:无

学校名称:无 学习阶段:初中 学期:下册 试卷类型:无

试卷对应的教材版本:无 学科:数学 年级:七年级 满分:无

考试时长:无 命题人:《名校课堂》丛书编写组 来源途径:习题 来源途径具体名称:《名校课堂助教型教辅》 试卷出版社名称: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原始试卷提供者所在地区:无 试卷整体难度:中等 试题解答教师姓名:田琼

题目:1.如图,要判定AB∥CD,需要哪些条件?根据是什么?

题型:解答题 分值:无 难度:基础题

考点: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

解题思路: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作答.解析:根据结论AB∥CD,补充条件可以是:∠ACD=∠CAB 依据是内错角相等,来那个直线平行.答案:∠ACD=∠CAB或∠DCF=∠CFB(答案不唯一)点拨:根据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补充条件.题目:2.如图所示,∠1=72°,∠2=72°,∠3=60°,求∠4的度数.题型:解答题 分值:无 难度:基础题

考点: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

解题思路:综合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作答.解析:∵∠1=∠2=72°,∴a∥b,∴∠4=∠3=60°.答案:60°

点拨:注意综合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题目:3.已知:如图,AD∥EF,∠1=∠2.试说明:AB∥DG.题型:解答题 分值:无 难度:基础题

考点: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

解题思路:由AD∥EFÞ∠1=∠BAD=∠2ÞAB∥DG得证.解析:∵AD∥EF,∴∠1=∠BAD,又∵∠1=∠2,∴∠BAD=∠2,∴AB∥DG.答案:略

点拨:注意本题关键通过等量代换推出∠BAD=∠2.题目:4.已知:如图,DC∥AB,∠C=∠DEB,求证:DE∥BC.题型:解答题 分值:无 难度:基础题 考点: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 解题思路:由AB∥DCÞ∠CDE+∠DEB=180°由∠C=∠DEBÞ∠CDE+∠C=180°ÞDE∥BC.解析:∵DC∥AB,∴∠CDE+∠DEB=180°,又∵∠C=∠DEB,∴∠CDE+∠C=180° ∴DE∥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答案:略

?CDE?DEB点拨:本题关键由?C DEB180 üïïýÞ∠CDE+∠C=180°,通过运用等量代换

ïïþ推出∠CDE+∠C=180°.题目:5.如图,∠BAF=46°,∠ACE=136°,CE⊥CD,问:CD∥AB吗?为什么?

题型:解答题 分值:无 难度:基础题

考点:垂线的性质判定;平行线的判定

解题思路:先求得∠ACD,∠CAB的度数,再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作答.解析:∵CE⊥CD,∴∠DCE=90°,又∵∠ACE=136°,∴∠ACD=360°-∠DCE-∠ACE ∴∠ACD=360°-90°-136°=134°,又∵∠BAF=46°,∴∠BAC=134° ∴∠ACD=∠BAC,∴CD∥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答案:CD∥AB,证明略

点拨:若需AB∥CD,只证∠ACD=∠BAC,注意这种由果索因的思考分析方式.题目:6.如图,∠ABC=∠ACB,BD平分∠ABC,CE平分∠ACB,∠DBF=∠F.求证:EC∥DF.题型:解答题 分值:无 难度:中等题

考点:角平分线;平行线的判定

解题思路:要证EC∥DF,需证∠F=∠BCE.解析:∵∠DBF=11∠ABC,∠BCE=∠ACB,又∵∠ABC=∠ACB,∴∠DBF=∠BCE 22又∵∠DBF=∠F,∴∠BCE=∠F,∴EC∥D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答案:略

点拨:若证EC∥DF,需证∠F=∠BCE,∠F=∠DBF,又需证∠BCE=∠DBF,注意这种由果索因的推理方式.题目:7.已知:如图,D是BC上的一点,DE∥AC,DF∥AB.试说明:∠A+∠B+∠C=180°.题型:解答题 分值:无 难度:基础题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

解题思路:根据平行线性质作答.解析:∵DE∥AC,∴∠C=∠EDB,∵DF∥AB,∴∠A=∠BED ∴∠A+∠B+∠C=∠EDB+∠BED+∠B=180°.答案:略

点拨:利用平行线性质,把∠A+∠B+∠C转化为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和,注意这种转化的思想.题目:8.如图,CE平分∠BCD,∠1=∠2=70°,∠3=40°,AB和CD是否平行?为什么?

题型:解答题 分值:无 难度:基础题

考点: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

解题思路:若证明AB∥CD,则需证∠3=∠D.解析:∵∠1=∠2=70°,∴∠D=180°-2×70=40°,∵∠3=40°,∴∠D=∠3,∴AB∥CD.答案:AB∥CD,理由略

点拨:注意本题关键是证∠D=∠3=40°.题目:9.如图,已知AB∥CD,∠1:∠2:∠3=1:2:3,那么BA是否平分∠EBF,试说明理由.题型:解答题 分值:无 难度:基础题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比例的性质

解题思路:由平行线性质Þ∠2+∠3=180°,由∠2:∠3=2:3,可分别求的∠2,∠3的度数,再计算∠ABE的度数,进而作答.解析:∵AB∥CD,∴∠2+∠3=180°,又∵∠2:∠3=2:3,∴∠2=180°×

2=72°.5∴∠1=72°÷2=36°,∴∠ABE=180°-∠2-∠1=72° ∴∠ABE=∠2,∴BA平分∠EBF.答案:BA平分∠EBF,理由略

点拨:注意按比例分配分别求出相关联的角是关键.题目:10.填写推理理由.如图,点E为DF上的点,B为AC上的点,∠1=∠2,∠C=∠D.试说明:AC∥DF.解:∵∠1=∠2,(已知)∠1=∠3,∠2=∠4,()∴∠3=∠4(等量代换)∴____∥____()∴∠C=∠ABD()又∵∠C=∠D(已知)∴∠D=∠ABD(等量代换)∴AC∥DF().题型:填空题 分值:无 难度:基础题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

解题思路:根据题意,结合图形,填写各步推理的理论依据.解析:∵∠1=∠2,∠1=∠3,∠2=∠4(对顶角相等)∴∠3=∠4(等量代换)∴BD∥C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AB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C=∠D(已知)∴∠D=∠ABD(等量代换)∴AC∥D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答案:略

点拨:注意所填依据必须是书上出现的公理,性质,定理,定义或已知等.题目:11.如图,AB⊥MN,CD⊥MN,垂足分别是B、D,∠FDC=∠EBA.(1)判断CD与AB的位置关系.(2)BE与DF平行吗?为什么?

题型:解答题 分值:无 难度:基础题

考点:平行线爱你的判定即性质

解题思路: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作答.解析:(1)∵AB⊥MN,CD⊥MN,∴CD∥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由(1)知∠MDC=∠MBA,又∵∠FDC=∠EBA ∴∠MDC-∠FDC=∠MBA-∠EBA(等式性质)∴∠MDF=∠MBE(等量代换)∴BE∥D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答案:(1)CD∥AB(2)BE∥DE,理由略

点拨:注意推理中等式性质的运用(代数中的性质对几何推理同同样适用).题目:12.如图1,CE∥AB,所以∠ACE=∠A,∠DCE=∠B,所以∠ACD=∠ACE+∠DCE=∠A+∠B.这是一个有用的结论,借用这个结论,在图2所示的四边形ABCD内,引一条和边平行的直线,求∠A+∠B+∠C+∠D的度数.题型:解答题 分值:无 难度:中等题

考点:多边形的内角和

解题思路:根据图1中提供的推理思路完成2中的求解.解析:求用小辅助线可借鉴为:过D作DE∥AB交BC于E点 ∴∠A=∠ADE=180°,∠B=∠DEC,∵∠ADC=∠ADE+∠EDC ∴∠A+∠B+∠C+∠D=(∠A+∠ADE)+(∠B+∠EDC+∠C)=180°+180°=360°.答案:360°

点拨:辅助线的添加把四个角的和转化为三角形的内角和,及一组平行线的同旁内角之和,解题中要注意这种转化思想.

七年级平行线专题 篇2

一、主要教学流程

1. 情境创设

请同学们观察右边的四幅图片, 图片中哪些线互相平行?

教室内有哪些线是互相平行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小组讨论, 为归纳平行线的概念做准备)

2. 认识平行

(1) 概念:在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表示:如图, 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记作AB∥CD, 读作“直线AB平行于CD”。

(3) 画法:想一想, 小学里怎样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3. 探究性质

(1) 读图。观察地图并思考:

(1) 图中有哪些道路与建设路平行?利用前面学习的方法加以检验; (2) 过人民广场, 并与建设路平行的道路有几条?经过青年广场呢? (3) 过人民广场, 能否再修一条与建设路平行的道路?经过青年广场呢?

(2) 画图。如图, 点A、B是直线l外的两点. (1) 过点A画与直线l平行的直线。这样的直线能画几条? (2) 经过点B呢? (3) 通过画图, 你有什么发现?

(3) 归纳。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尝试用语言来描述所发现的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4) 应用。如图, D是AB的中点。

(1) 过点D画直线DE∥BC, 交AC于点E, 画直线DF∥AC, 交BC于点F;

(2) 在所画图中, 线段AE与EC、线段BF与F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用刻度尺或圆规检验你的结论。

4. 数学实验

(1) 图中AB与CD、BC与ED、FG与HI互相平行吗?

(2) 在方格纸中过点P分别画AB、BC的平行线。

二、设计策略与意图

1. 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实例中感知平行。

对于平行线的概念, 小学里是通过实物、图片加以描述的, 未介绍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还学过利用直尺、三角尺画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基于小学已学过的平行的知识, 这里我们通过一组图片及寻找身边的平行线, 进一步丰富了对平行的认识, 唤起了学生对平行的回忆。

2. 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 定义平行线

小学教材里是这样描述的: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本课的教学中, 我们让学生思考所找互相平行直线的共同特征, 来归纳平行线的概念, 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深化了对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认识。

3. 在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中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这一部分中有四个环节:第一, 观察城市地图, 在读图的过程中, 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知平行线的性质;第二, 将建设路看成直线l, 人民广场看成点A, 青年广场看成点B, 这样就转化为一个画图问题, 把上述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在操作中思考, 让学生从数学内部感知平行线的性质;第三, 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 尝试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所发现的基本事实;第四,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让学生体会基本事实在数学内部的运用。

4. 通过数学实验, 深化平行线性质的认识。

这里的活动分为3个层次, 第一, 用直尺、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图中的有关直线是否互相平行:第二,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 探索在方格纸中画平行线的方法;第三, 是数学实验活动的核心, 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 发现在方格纸中画平行线的一般方法。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基于学生在小学里已有的经验 (学过利用方格纸中的横线或竖线画平行线) ;另一方面, 在检验图中的直线是否平行的过程中观察其特点, 能引发学生新的思考, 发现在方格纸中画平行线的简便方法, 发现借助方格纸画平行线的本质就是平移。

三、两点感悟

1. 创设恰当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

《课标》指出, 应选用合适的学习素材, 介绍知识的背景;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 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恰当地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 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 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仅仅限于直观性的识图, 以前没有学习图形的表示方法、几何语言的表述和推理, 所以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图形、概念、性质, 并用几何语言加以表述, 是比较困难的。因此, 教学中要以现实背景为素材创设情境,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思考、推理等活动过程, 积累数学思维和实践活动的经验, 让学生亲身实践、感受, 掌握概念、懂得画法、尝试用几何语言表述, 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 这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2. 立足合情推理,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

合情推理是发现结论的一个有效途径。记得华东师大王继延教授说过, 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 直观地、合情地获得一些结果, 这是数学的根本, 是得到新结果的主要途径。

七年级的学生习惯于用小学里的直观来代替推理, 对几何语言的运用, 对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 对探索、归纳、推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因此, 教学中, 我们应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实验, 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抽象的规律, 发展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学生的认识过程应当是基于操作, 又高于操作, 经过抽象、概括活动, 归纳数学对象的特征, 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

摘要:初学图形与几何时, 要尽可能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知背景, 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 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观察、操作、实验、思考等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

七年级平行线专题 篇3

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35分)

1.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形中,1和2是同位角的是()...

112

221③②①

A.②③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④ ④B

342D2.如右图所示,点E在AC的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CD()A.34B.12

C.DDCED.DACD180ACE

3.一学员练习驾驶汽车,两次拐弯后,行驶的方向与原来的方向相同,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

A.第一次向左拐30,第二次向右拐30B.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

C.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右拐130D.第一次向左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

4.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同位角相等,但内错角不相等B.同位角不相等,但同旁内角互补

C.内错角相等,且同旁内角不互补D.同位角相等,且同旁内角互补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个数是()..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平行两种。

(4)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5)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A.1个B.2个C.3个D.4个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形的平移是指把图形沿水平方向移动。

B.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没有发生改变。

C.“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一个真命题。

D.“直角都相等”是一个假命题。

7.如右图,AB//CD,且A25,C45,则E的度数是()A.60B.70C.110D.80 8.如右图所示,已知ACBC,CDAB,垂足分别是 的是()C、D,那么以下线段大小的比较必定成立....A.CDADB.ACBCC.BCBDD.CDBD

9.在一个平面内,任意四条直线相交,交点的个数最多有()

A.7个B.6个C.5个D.4个

10.如右图所示,BE平分ABC,DE//BC,图中相等的角共有()DA.3对B.4对C.5对D.6对

11.如图,CD⊥AB,垂足为D,AC⊥BC,垂足为C.

图中线段的长能表示点到直线(或线段)距离的线段有()

(A)1条(B)3条(C)5条(D)7条

12.若AO⊥BO,垂足为O,∠AOC︰∠AOB=2︰9,则∠BOC的度数等于„„()(A)20°(B)70°(C)110°(D)70°或110°

13、如图,AD∥EF∥BC,且EG∥AC.那么图中与∠1相等的角(不包括∠1)的个数是()

(A)2(B)4(C)5(D)6

14.某人从A点出发向北偏东60°方向速到B点,再从B点出发向南偏西15°方向速到

B

EC

A

D

B

A

E

C

B

C

D

C点,则∠ABC等于()

(A)75°(B)105°(C)45°(D)135°

三、填空题:(每题2.5分,共40分)

1.把命题“等角的余角相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为。

=110,则2=2.用吸管吸易拉罐内的饮料时,如图①,

1互相平行)

A

BC

图①

图②

图③

3.有一个与地面成30°角的斜坡,如图②,现要在斜坡上竖一电线杆,当电线杆与斜坡成的1=°时,电线杆与地面垂直。

4.如图③,按角的位置关系填空:A与1是;A与

3是;2与3是。5.如图④,若12=220,则3=。

a

123

C

B

B’

c

ab

图⑤图⑥



6.如图⑤,已知a//b,若150,则2若3=100,则2。

‘’‘7.如图⑥,为了把ABC平移得到ABC,可以先将ABC向右平移格,再向上

图④

b

平移格。

8、如图,AB∥CD,AD∥BC,∠B=60°,∠EDA=50°.则∠CDF=

9、如图,当∠1=∠时,AB∥DC;当∠D+∠=180°时,AB∥DC; 当∠B=∠时,AB∥CD.

10、如图,O是△ABC内一点,OD∥AB,OE∥BC,OF∥AC,∠B=45°,∠C=75°,则∠DOE=,∠EOF=,∠FOD=.

第8题第9题第10题

11、在同一平面内,有五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可成 对同位角对对顶角对同旁内角。

12、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3倍少20°.则这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13、如图,AB∥EF∥CD,EG平分∠BEF,∠B+∠BED+∠D=192°,∠B-∠D=24°,则∠GEF=.

14、如图,AD∥BC,点O在AD上,BO、CO分别平分∠ABC、∠DCB,若

∠A+∠D=m°.则∠BOC=______.

CA

E

BF

D

图⑦

第13题第14题第15题

15、三条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如图⑦所示,AOD的对

顶角是,FOB的对顶角是,EOB的邻补角

是。

16、有一条直的等宽纸带,按图(1)折叠时,纸带重叠部分中的∠a=度.

四、解答题。(每题4分,共40分)

1、如图,已知:1=2,D=50,求B的度数。

E

A

B

D

GH

C2、如图,AB//CD,AE平分BAD,CD与AE相交于F,CFEE。求证:AD//BC。

3、如图,已知AB//CD,B40,CN是BCE的平分线,CMCN,求BCM的度数。

A

D

F

B

C

E

AB

N

M

C

D

E4、如图,AB∥CD∥PN,∠ABC=50°,∠CPN=150°.求∠BCP的度数.

5、如图,∠CAB=100°,∠ABF=110°,AC∥PD,BF∥PE,求∠DPE的度数.

6、如图,DB∥FG∥EC,∠ABD=60°,∠ACE=36°,AP平分∠BAC.

求∠PAG的度数.

7、如图,AB∥CD,∠1=115°,∠2=140°,求∠3的度数.

8、已知:如图,AC∥DE,DC∥EF,CD平分∠BCA.

求证:EF平分∠BED.

9、已知:如图,AB∥CD,∠1=∠B,∠2=∠D.求证:BE⊥DE.

七年级平行线专题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三个判定方法.

2、能运用所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第二、三个判定方法的发现、说理和应用.

【难点】问题的思考和推理过程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l

1如图,问l1与l2平行的条件是什么?

l2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问:三线八角分为三类角,当同位角相等时,两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具有什么关系时,也能判定两直线平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课题)

学生会跃跃欲试,动脑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将内错角或同旁内角设法转化为利用同位角相等.

二、运用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发现新的判定方法

1.通过合作学习,提出猜想.

①若图中,直线AB与CD被直线EF所截,若∠3=∠4,则AB与CD平行吗?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⑴我们已经有怎样的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⑵有∠3=∠4,能得出有一对同位角相等吗? 由此你又获得怎样的判定平行线的方法?

要求学生板书说理过程,在此基础上.将“猜想”更改成判定方法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则两条直线平行.

教师并强调几何语言的表述方法∵∠3=∠4 B ∴AB∥CD(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然后,完成“做一做”D

∠1=121°,∠2=120°,∠3=120°。

说出其中的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②若图中,直线AB与CD被直线EF所截,若∠2+∠4=180°,则AB与CD平行

吗?你可以由类似的方法得到正确的结论吗?

由此你又获得怎样的判定平行线的方法? 要求学生板书说理过程,在此基础上.将“猜想”更改成判定方法三: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两条直线平行.

教师并强调几何语言的表述方法

∵∠2+∠4=180°

∴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

当学生都得到正确的结论后,引导学生猜想: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 B D B D

三、例题教学,体验新知

例2.如图,∠C+∠A=∠AEC。判断AB与CD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分析:延长CE,交AB于点F,则直线CD,AB被直线CF所截。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判断内错角∠C和∠AFC是否相等,来判定AB与CD是否平行。C C

F

板书解答过程。

提问:能否用不一样的方法来判定AB与CD是否平行?

提示:连结AC。

例3如图∠A+∠B+∠C+∠D=360°,且∠A=∠C,∠B=∠D,那么AB∥CD,AD∥BC.请说明理由。

先让学生思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派出代表发言,学生基本上都能想

到,用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但书写难度较大,教师要加以引导说理过程

四、应用举例,变式练习(讲与练结合方式进行教学)

1、课内练习1、2

2、如图 ⑴∠

1=∠A,则GC∥AB,依据是; F ⑵∠3=∠B,则EF∥AB,依据是;

⑶∠2+∠A=180°,则DC∥AB,依据是; B ⑷∠1=∠4,则GC∥EF,依据是;

⑸∠C+∠B=180°,则GC∥AB,依据是;

⑹∠4=∠A,则EF∥AB,依据是;

3、探究活动:有一条纸带如图所示,如果工具只有圆规,请说出你的方法和依据。

提示:可尝试用折叠的方法,与你的同伴交流。

五、小结

1方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

(1)学习了3种判定方法.

(2)学习了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

(3)在平行线的判定问题中,要“有的放矢”,根据不同情况作出选择.

七年级平行线专题 篇5

1.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 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 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 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 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的发展为例, 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 了解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高考导向】

本专题是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三个部分整合而成的知识体系, 它涵盖了当今历史学习中的三大史观即全球史观 (整体史观) 、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从全球史观来看, 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从现代化史观来看, 它是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 包括政治上法制化、民主化, 经济上工业化, 思想文化上科学化、大众化进程等, 既有世界的变化, 也有中国社会的变化;从文明史观来看, 主要是指工业文明对世界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等。近年来, 高考对本专题的命题力度较大, 是命题的重点区域之一。

从考查的内容来看, 主要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以世界工业化为切入点, 考查近代以来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特别是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近代化的角度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等。

从考查的题型来看, 以选择题为主, 特别是新情境材料型选择题。

命题预测: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都会有所涉及;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是考查的重点。

【整合解读】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一) 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 原因:①经济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资产阶级渴望另辟到达东方的途径。②社会原因:14、15世纪受《马可·波罗行纪》影响, 欧洲人掀起寻金热。③政治原因:西班牙、葡萄牙君主为强化王权, 积极扩张。④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即传统的东西方贸易通道被奥斯曼土耳其阻碍。⑤宗教因素:传播基督教是重要的推动力。

(2) 条件: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罗盘针的应用, 地理知识的丰富等。

2.开辟新航路的经过

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开辟的航路和影响;支持航海的国家。

3.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1)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新航路开辟后, 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 初步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2) 贸易中心的转移:新航路开辟后, 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出现了一批国际贸易中心城市。

(3) 对亚非拉国家的影响:一是使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二是使非洲成为早期殖民者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三是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4) 走向整体世界:新航路的开辟, 使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二)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1.“海上马车夫”——荷兰的殖民扩张

(1) 贸易范围:主要包括西北欧贸易和对亚洲的远洋贸易以及对东方“新大陆”的贸易。

(2) 手段和方式:主要是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如1602年成立的荷属东印度公司等。

(3) 殖民扩张范围:在亚洲及美洲侵占重要商业据点。

(4) 影响:商贸的发展带动了银行信贷业发展, 阿姆斯特丹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

2.英殖民帝国的崛起——“日不落帝国”

(1) 原因:政府的支持和鼓励;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经济实力的增强;海上霸权的确立。

(2) 过程:早期进行海盗式劫掠, 16世纪末打败西班牙;17世纪打败荷兰;18世纪中叶打败法国, 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 并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3) 特点:①早期主要是海盗式劫掠;②进行商业战争;③进行黑奴贸易。

(4) 影响:英国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为其带来巨额财富, 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英国逐步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同时对非洲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3.罪恶的黑奴贸易

(1) 从事奴隶贸易的国家:早期主要有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 18世纪开始主要是英国。

(2) 形式:三角贸易。

(3) 影响:①为英国带来巨额财富, 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②为美洲殖民地的开发提供了大批的廉价劳动力;③严重摧残了非洲人, 破坏了非洲的社会经济。

4.殖民扩张与掠夺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1) 到18世纪, 欧洲的殖民活动和海外贸易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欧洲内地和亚洲内地也越来越多地为世界市场生产商品。

(2) 世界市场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过去, 欧洲与美洲、亚洲进行着大规模的三角贸易, 欧洲从美洲获取金银, 再用金银换取亚洲的香料、瓷器、纺织品等。到18世纪, 大西洋三角贸易突飞猛进, 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不仅把欧、亚、非、美的商业活动联系起来, 而且促进了欧洲尤其是英国制造业的发展。

(三) 两次工业革命

1.两次工业革命

(1)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首先发生在英国) ——进入蒸汽时代:

①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条件:a.市场因素:英国海外市场扩大, 手工工场日益满足不了市场需求。b.资本因素:殖民掠夺促进资本原始积累。c.劳动力因素:英国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d.技术因素:手工工场长期积累的技术 (如培养了一批能够发明机器的熟练工人) 。

②过程和主要发明:过程:从棉纺织部门 (纺与织之间相互促进) 到动力机械部门再到交通运输部门。主要发明:凯伊发明飞梭 (前奏) 、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 (开始) 、骡机、水力织布机;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富尔顿 (美) 的蒸汽轮船;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

③影响:a.动力:蒸汽动力开始代替自然力、畜力。b.工业结构和布局:纺织、机器制造、铁路运输、煤炭、钢铁等工业兴起;各国以轻工业为主导, 促进工业化进程。工厂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c.结果: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d.经济思想:自由主义思想取代重商主义思想。e.殖民扩张: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全球扩张。

(2) 第二次工业革命 (以美德为代表) ——进入电气时代:

①前提: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条件:加剧了殖民扩张, 扩大了海外市场;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成功, 削弱封建的或其他形式的人身依附关系;更重要的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大大提高, 科学理论引导发明创造。

②过程和主要发明:过程: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 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即电力的广泛应用,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化学工业的建立。主要发明: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相继问世;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19世纪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德国人本茨等成功地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制造业等也得到迅速发展, 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意大利人马可尼实验无线电报取得成功;科学家们开始从煤炭中提取化学产品;诺贝尔发明炸药;塑料、人造纤维等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应用。

③动力:电力和内燃机逐步代替蒸汽机, 成为主要动力。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2.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

(1) 国际贸易的发展:原因:工业革命使产品数量增多, 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和通讯技术的发明;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表现:欧洲各国内部的贸易增长巨大;欧洲与殖民地及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也有一定发展;随着欧美其他国家逐渐实现工业化, 改变了英国的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2) 人口和资本的大规模流动:19世纪, 大批欧洲移民为移入国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和制造业技术等, 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3) 资本输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输出达到空前规模。其加强了欧美投资国与资金接受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使工业国在资金接受国销售工业品和收购原料, 获得了丰厚利润, 而资金接受国沦为欧美工业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4) 军事武力逼迫:欧美工业国在向海外扩张的过程中, 还经常动用武力逼迫一些落后国家满足其通商、投资的要求, 甚至直接实行殖民统治。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除日本外, 亚洲大多数国家成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非洲大陆领土基本被瓜分完毕, 拉丁美洲各国在经济上受制于西方列强。至此, 欧美工业国可以从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原料和初级产品, 并倾销工业品或投资。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四)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影响

1.概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以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

2.形成过程

(1) 第一阶段:16~18世纪中期, 是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还不足以改造全世界, 这时的世界市场表现为资本主义早期发展中竭力开辟海外市场和贸易的跨国发展。

(2) 第二阶段:18世纪中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是世界市场的扩展时期, 起决定作用的是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 世界还未被瓜分完毕, 所以世界市场只是处于初步形成阶段。1857年发生在美国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 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是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时期, 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输出成为国际经济往来的主要特征。

3.影响

(1) 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如英国位居“世界工厂”地位。

(2) 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 如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3) 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 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这也是今天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早期表现。

(4) 破坏了亚非拉传统的经济结构, 加剧了当地的贫困和落后;在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但也限制和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 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步瓦解

1.原因

(1) 外国资本主义凭借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 大规模地对中国进行商品、资本输出, 掠夺农产品, 猛烈地冲击了自然经济。

(2)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家庭手工业, 技术水平低, 生产规模小, 分工协作不发达, 鸦片战争后, 国门被打开, 自然抵挡不住西方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

2.表现

(1)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大量手工业者和农民破产。

(2)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并大量出口, 自给自足的成分逐渐减少, 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3) 中国经济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体系, 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中国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3.影响

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等) ;其进一步解体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使中国逐步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附庸。

(二) 中国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1.中国近代工业的开始——洋务运动

(1) 背景:清朝内忧外患;有识之士要求学习西方科技。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目的:“自强”、“求富”。

(2) 代表企业: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标志着近代工业起步;1865年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上海) , 它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1881年李鸿章创办民用工业企业开平煤矿, 它是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3) 失败标志: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

(4) 主要作用:中国近代工业的正式开始, 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

(5) 性质: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但已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 产生:19世纪60、70年代前后。原因:外资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2) 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原因:清朝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放宽;“实业救国”热潮的兴起;清朝鼓励发展工商业;中国人民收回利权运动的促进。表现:涌现出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棉纺织工业发展迅速。

(3) 总体特点: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主要分布在轻工业中, 如棉纺织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发展缓慢, 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并受到清王朝的压制。

3.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曲折发展

(1) 1912~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①背景及原因:一战期间, 欧洲列强忙于战争, 对华的投资减少;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提倡国货;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②表现: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迅速发展, 重工业和新兴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 1927~1936年:民族工业获得较快发展。

原因:①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②国民政府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3)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

原因:①日伪政权在沦陷区疯狂破坏;掠夺大量劳动力等。②在国统区, 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进行掠夺,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膨胀。③战争影响。

(4) 1946~1949年: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原因:①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通货膨胀;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压制民族工业发展。②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使美国资本和商品大量涌入中国。

4.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 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①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 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③后天畸形。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 重工业基础薄弱, 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 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 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④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 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 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①西方列强的侵略, 不断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 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 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 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④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

5.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1) 从经济上看,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 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有利于中国现代化。

(2) 从政治上看, 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 从思想上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不断冲击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 从发展趋势上看,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地区分布不尽合理,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 难以独立发展。

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近代服饰风格和社会习俗的演变

首先, 注重各个时期衣、食、住、行、发式、婚俗、礼仪、称谓等方面的比较;其次, 注重上述各方面在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三个时期的变化。

2.近代服饰风格和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

(1) 从地域看, 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

(2) 从性质看, 从西方引进, 有较强的殖民色彩, 且中国与西方, 传统与现代并存, 甚至中西合璧。

(3) 从水平上看, “断发”运动发展迅速且彻底, 但不缠足运动起步早、进展缓慢, 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 从动力上看, 每一次习俗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二) 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

1.近代交通的变化

(1) 变化与表现:铁路、水运、航空等方面发展的史实。

(2) 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总之,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消极方面:便利了列强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

2.近代通讯的变化与影响

关于这一问题, 掌握有关基本史实即可。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报刊、广播、电影等方面发展的基本史实。

(四)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1) 从根本上说: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强烈冲击, 引发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 导致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变化。

(2) 具体原因:①中国为适应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变化情况, 不断推行各种改革措施, 从而导致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②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不断传播, 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冲击着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 促进了社会生活习俗的演变。③随着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在一些通商口岸的兴建, 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2.特点

(1)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

(2)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在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变化明显, 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

(4)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 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同时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5)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 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 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3.影响

(1) 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显著变化, 增添了新内容, 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2) 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 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复习方法】

1.复习中, 要准确把握工业文明的崛起, 在工业文明影响下中国近代化的曲折进程;明确世界由分散到整体、由孤立到联系加强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进而树立全球史观;把握历史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特征, 构建知识框架, 如关于工业文明的进程,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及曲折发展的历程, 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等, 可用此法复习。

2.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评价, 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商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原始积累、洋务企业、不缠足运动等概念, 并能正确运用。

3.注意运用联系和比较的方法。如对两次工业革命的个性和共性进行归纳, 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据《西方文明史》记载, 1524年有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 现在在它的中央了, 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西班牙成为世界生产贸易中心

B.西班牙逐步成为殖民帝国并开始掠夺巨额财富

C.西班牙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西班牙继英国之后, 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2.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 这一模式最早体现在

A.毛纺织业领域

B.交通运输领域

C.棉纺织业领域

D.机械制造领域

3.某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等相关资料, 你认为他要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发展

C.城市化进程

D.社会生活的变迁

4.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 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 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 拟方名曰, 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材料中省略的字最有可能是

A.洋务清火汤 B.新政补元汤

C.宪政调味汤 D.革命销魂汤

5.下面是中国著名的民族企业张裕酿酒公司的部分发展大事:1892年, 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1896年, 从欧洲大批引进优质葡萄苗木, 创建葡萄园, 酿造出中国第一批葡萄酒;1912年, 孙中山先生到张裕酿酒公司参观, 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1917年, 康有为、黎元洪等社会名流前来祝贺并留下诸多墨宝手迹;1934年, 张裕酿酒公司进入中国银行的接管时期;1941年, 张裕酿酒公司被日军强行接管。从中可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张裕公司的创办得益于清朝晚期放宽投资设厂的限制

B.孙中山为张裕公司题词时的身份应该是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

C.康有为、黎元洪等祝贺期间适逢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D.张裕公司被中国银行接管表明国民党正积极为抗日做准备

6.对于中国近代化, 有人这样说:“广东人立言, 湖南人流血, 江浙人摸钱。”上述评价中“江浙人摸钱”的本质含义是

A.江浙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

B.江浙是中国人民抗争探索最早的地方

C.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江浙等地发展较快

D.江浙人具有经商发家致富的优良传统

7.下列诗词中, 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尚的是

A.簷前新叶覆残花, 席上余杯对早茶

B.西域移来不夜城, 自来火较月光明

C.雪亮玻璃窗洞圆, 香花爆竹霸王鞭

D.空巷无人尽出嬉, 烛光过似放灯时

8.“上海之有德律风, 始于壬午季夏, 其法沿途竖立木杆, 上系铅线, 线条与电报无异, 惟其中机括不同。传递方法, 只须向线端传语, 无异一室晤言。”该材料反映哪种工具的传入

A.电报 B.电灯

C.电话 D.英语

二、非选择题

9.铁路是近代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 是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

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曾就铁路建设上书奕:“将来欲求富强, 舍此莫办, 倘海有铁舰、陆有铁道, 国家之真实声威, 始能树立, 外人断不敢轻于动手, 请主持大计。”

——沈云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材料二 1876年6月, 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淞沪铁路, 不久铁路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 导致民情汹汹。清政府遂赎回淞沪铁路, 拆毁并掷入大海。1888年“紫光阁铁路”上行驶的宫廷专列, 因慈禧害怕火车的汽笛声破坏京城“气脉”, “每车以内监四人贯绳拽之”。1890年, 一位当朝官员这样感慨道:“任载之重如此, 脚费之轻如彼, 果能各处仿行, 其利于民生者正非浅显。”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

材料三 甲午战争后兴办的铁路有津芦、芦汉、沪宁、汴洛、粤汉等, 而关外铁路也修建到营口、锦州等地。沪杭、广九等铁路也签约, 京张铁路也在1908年建成通车。

帝国主义也在中国竞相修建铁路, 抢夺路权。俄国修建了中东铁路, 德国修建了胶济铁路, 法国修建滇越铁路, 日本修建了台湾铁路等。

民国时期修筑的重要铁路, 有江浙地区的杭江铁路和山西境内的同蒲铁路。前者的特色是成本低廉, 边建设边运营收效快;后者是窄轨铁路, 带有明显的地方保护色彩。

——《李鸿章和甲午战后中国的铁路建设》

(1) 材料一、二中体现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对近代铁路的哪几种态度?请阐述他们的理由。

(2) 依据材料三, 概括甲午战争后铁路修建的特点。

(3) 综合上述材料, 指出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体现了怎样的社会历史进程。并指出在此进程中中国人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B 4.A 5.C 6.C 7.B 8.C

二、非选择题

9. (1) 态度:主张兴建或欣赏近代铁路;理由:铁路是国家富强和树立声威的途径, 有利于民生的改善。态度:反对或拒绝使用近代先进的铁路设施;理由:扰民情、坏风水。

(2) 特点:兴办和修建了大量铁路;一方面中国自主兴建铁路, 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抢夺路权;采取地方保护措施;注重效益等。

(3) 社会历史进程:近代化历程。态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展。

七年级平行线专题 篇6

一、根据直线平行的条件直接证明

【例1】 如图所示,已知EC、FD与直线AB交于C、D两点,∠1=∠2,求证:CE∥DF.【思考与分析】 本题考查根据角与角之间的关系,说明两条直线平行,关键是找到与特征结论相关的角.证明:∵∠1+∠ECD=180°(1平角=180°),∠2+∠FDC=180°(1平角=180°),又∵ ∠1=∠2(已知),∴ ∠ECD=∠FDC(等量代换),∴ CE∥D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二、结合直线平行的性质综合证明

【例2】如图所示,AB∥CD,BE平分∠ABC,CF平分∠BCD,求证:BE∥CF.【思考与分析】题目要求我们证明BE∥CF,因此必须借助于角过渡,综合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证明:∵AB∥CD(已知),∴∠ABC=∠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BE平分∠ABC,CF平分∠BCD(已知),11∴∠CBE=2∠ABC,∠BCF=2∠BCD(角平分线定义).∴∠EBC=∠FCB(等量代换).∴BE∥C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三、添加条件判断平行 【例3】如图所示,(1)∠1=∠2,能得到哪两条直线平行?说明理由.(2)能否得到BF ∥DE?若不能,还需要添加一个什么条件?【解析】(1)由∠1=∠2,我们可以知道AB∥CD.理由是∠

七年级平行线专题 篇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基本格式,掌握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推理过程。

2、学习简单的推理论证说理的方法。

3、通过简单的推理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推理的习惯和方法,同时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平行线判定方法2和判定方法3的推理过程及几何解题的基本格式 教学难点: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中逻辑推理及书写格式。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叙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2、结合图形用数学语言叙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3、我们学习习近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时,有几条定理?那么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除了方法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呢?

二、探究新知

1、如下图,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有一对内错角相等,即 ∠1=∠2,那么a与b平行吗?

分析后,学生填写依据。解:因为∠1=∠2(已知)

∠1=∠3(对顶角相等)

所以 ∠2=∠3(等量代换)

所以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如下图,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有一对同旁内角互补,即 ∠1+∠2=180°,那么a与b平行吗?

分析后,学生填写依据。

解:因为∠1+∠2=180°(已知)

∠1+∠3=180°(邻补角的概念)

所以 ∠2=∠3(等式的性质)

所以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归纳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和判定方法3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 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有一对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 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有一对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4、归纳所学的三条判定方法的简单表述形式: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六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P66做一做

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拼成的四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吗?

6、讲解P66的例题 如图已知AB∥CD,∠ABC=∠ADC。问AD∥BC吗?

解:因为AB∥CD(已知)

所以 ∠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 因为 ∠ABC=∠ADC(已知)所以 ∠ABC-∠1=∠ADC-∠2 即 ∠4=∠3(等式的性质)

所以 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三、小结与练习

1、练习P66 1至3小题

2、小结:三条判定方法的使用及性质定理的应用,注意它们的题设和结论。

四、布置作业

七年级平行线专题 篇8

临考专题训练:多边形与平行四边形

一、选择题

1.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AC、BD交于点O,E是BC的中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OE=DC

B.OA=OC

C.∠BOE=∠OBA

D.∠OBE=∠OCE

2.如图,▱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OE⊥BD交AD于点E,连接BE,若▱ABCD的周长为28,则△ABE的周长为

()

A.28

B.24

C.21

D.14

3.如图,在▱ABCD中,将△ADC沿AC折叠后,点D恰好落在DC的延长线上的点E处,若∠B=60°,AB=3,则△ADE的周长为

()

A.12

B.15

C.18

D.21

4.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是26

cm,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AC⊥AB,E是BC中点,△AOD的周长比△AOB的周长多3

cm,则AE的长度为()

A.3

cm

B.4

cm

C.5

cm

D.8

cm

5.若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等于40°,则它是()

A.正九边形

B.正十边形

C.正十一边形

D.正十二边形

6.(2019▪广西池河)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BC的中点,点F在DE延长线上,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ADFC为平行四边形,则这个条件是

A.∠B=∠F

B.∠B=∠BCF

C.AC=CF

D.AD=CF

7.如图,D是△ABC内一点,BD⊥CD,AD=7,BD=4,CD=3,E、F、G、H分别是AB、BD、CD、AC的中点,则四边形EFGH的周长为

A.12

B.14

C.24

D.21

8.(2020•遂宁)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的平分线交AC于点E,交AD于点F,交CD的延长线于点G,若AF=2FD,则的值为()

A.

B.

C.

D.

二、填空题

9.如图所示,x的值为________.

10.如图,若A表示四边形,B表示正多边形,则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

11.一个正多边形的一个外角为45°,则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________.

12.(2020·牡丹江)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情况下,请你添加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使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填一个即可).D

A

B

C

13.(2020·武汉)在探索数学名题“尺规三等分角”的过程中,有下面的问题:如图,AC是□ABCD的对角线,点E在AC上,AD=AE=BE,∠D=102°,则∠BAC的大小是____________.

14.如图,正十二边形A1A2…A12,连接A3A7,A7A10,则∠A3A7A10=________°.15.如图,小明从点A出发,沿直线前进12米后向左转36°,再沿直线前进12米,又向左转36°……照这样走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发地点A时,一共走了________米.

16.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E为BC的中点,若OE=3,则菱形的周长为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7.如图,将平行四边形纸片ABCD沿一条直线折叠,使点A与点C重合,点D落在点G处,折痕为EF.求证:(1)∠ECB=∠FCG;

(2)△EBC≌△FGC.18.如图,在▱ABCD中,连接BD,在BD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在DB的延长线上取一点F,使BF=DE,连接AF、CE.求证:AF∥CE.19.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CD,∠B=45°,延长CD到点E,使DE=DA,连接AE.(1)求证:AE=BC;

(2)若AB=3,CD=1,求四边形ABCE的面积.20.(2020·重庆A卷)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分别过点A,C作AE⊥BD,CF⊥BD,垂足分别为E,F.AC平分∠DAE.

(1)若∠AOE=50°,求∠ACB的度数;

(2)求证:AE=CF.

21.(2020·陕西)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B=∠C.E使边BC上一点,且DE=DC.求证:AD=BE.

22.已知如图所示,、、、分别是四边形的四边的中点,求证: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3.(2020·鄂州)如图,在平行四边形中,对角线与交于点O,点M,N分别为、的中点,延长至点E,使,连接.

(1)求证:;

(2)若,且,求四边形的面积.

2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是平行四边形.直线l经过O、C两点,点A的坐标为(8,0),点B的坐标为(11,4),动点P在线段OA上从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点A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A→B→C的方向向点C运动,过点P作PM垂直于x轴,与折线O—C—B相交于点M.当P、Q两点中有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P、Q运动的时间为t秒(t>0),△MPQ的面积为S.

(1)点C的坐标为____________,直线l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

(2)试求点Q与点M相遇前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相应的t的取值范围.

(3)试求题(2)中当t为何值时,S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2021中考

临考专题训练:多边形与平行四边形-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A、B、C均正确,因为OB不一定等于OC,所以∠OBE不一定等于∠OCE.2.【答案】D [解析]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OE⊥BD,所以OE垂直平分BD,所以BE=DE,从而△ABE的周长等于AB+AD,即▱ABCD的周长的一半,所以△ABE的周长为14,故选D.3.【答案】C [解析]∵折叠后点D恰好落在DC的延长线上的点E处,∴AC⊥DE,EC=CD=AB=3,∴ED=6.∵∠B=60°,∴∠D=60°,∴AD=2CD=6,∴AE=6,∴△ADE的周长=AE+AD+ED=18,故选C.4.【答案】B 【解析】在▱ABCD中,AD=BC,AB=CD,BO=DO,∵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26

cm,∴AB+BC=13

cm,又∵△AOD的周长比△AOB的周长多3

cm,∴AD-AB=BC-AB=3

cm,解得AB=5

cm,BC=8

cm,又AB⊥AC,E是BC的中点,∴AE=BE=CE=BC=4

cm.5.【答案】A [解析]

由于正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且每一个外角都相等,因此边数==9.6.【答案】B

【解析】∵在△ABC中,D,E分别是AB,BC的中点,∴DE是△ABC的中位线,∴DEAC.

A.根据∠B=∠F不能判定AC∥DF,即不能判定四边形ADFC为平行四边形,故本选项错误.

B.根据∠B=∠BCF可以判定CF∥AB,即CF∥AD,由“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得到四边形ADFC为平行四边形,故本选项正确.

C.根据AC=CF不能判定AC∥DF,即不能判定四边形ADFC为平行四边形,故本选项错误.

D.根据AD=CF,FD∥AC不能判定四边形ADFC为平行四边形,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7.【答案】A

【解析】∵BD⊥CD,BD=4,CD=3,∴BC==5,∵E、F、G、H分别是AB、AC、CD、BD的中点,∴EH=FG=BC,EF=GH=AD,∴四边形EFGH的周长=EH+GH+FG+EF=AD+BC,又∵AD=7,∴四边形EFGH的周长=7+5=12.故选A.

8.【答案】由AF=2DF,可以假设DF=k,则AF=2k,AD=3k,∵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B∥CD,AB=CD,∴∠AFB=∠FBC=∠DFG,∠ABF=∠G,∵BE平分∠ABC,∴∠ABF=∠CBG,∴∠ABF=∠AFB=∠DFG=∠G,∴AB=CD=2k,DF=DG=k,∴CG=CD+DG=3k,∵AB∥DG,∴△ABE∽△CGE,∴===,故选:C.

二、填空题

9.【答案】55° [解析]

由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得360°-105°-60°+x+2x=360°,解得x=55°.10.【答案】正方形

11.【答案】8 【解析】由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是45°,其外角和为360°,可得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8.【一题多解】因为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是45°,所以这个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是180°-45°=135°,设正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n-2)×180°=135°×n,解得n=8.设正多边形的边数为n,正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内角和为(n-2)×180°,每个内角的度数为.12.【答案】AD=BC

【解析】当添加条件AD=BC时,根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13.【答案】26°

【解析】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性质,平行四边形性质等,∵□ABCD,∴AD=BC,AD∥BC,DC∥AB,又∵AD=AE=BE,∴BC=AE=BE,∴∠BAC=∠EBA,∠BEC=∠BCE,∵AD∥BC,DC∥AB,∴∠DCB=78°,∠BAC=∠DCA,∵∠BEC=∠BAC+∠EBA,∴∠BCE=2∠BAC,∴3∠BAC=78°,解得∠BAC=26°,因此本题答案为26°.

14.【答案】75 【解析】∵多边形A1A2…A12是正十二边形,作它的外接圆⊙O,∴劣弧A10A3的度数=5×=150°,∴∠A3A7A10=×150°=75°.15.【答案】120 [解析]

由题意得360°÷36°=10,则他第一次回到出发地点A时,一共走了12×10=120(米).故答案为120.16.【答案】24

【解析】∵四边形ABCD是菱形,∴AB=BC=CD=AD,BO=DO,∵点E是BC的中点,∴OE是△BCD的中位线,∴CD=2OE=2×3=6,∴菱形ABCD的周长=4×6=24;

故答案为:24.

三、解答题

17.【答案】

证明:(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由折叠可知:∠A=∠ECG,∴∠BCD=∠ECG,∴∠BCD-∠ECF=∠ECG-∠ECF,∴∠ECB=∠FCG.(2)由折叠可知:∠D=∠G,AD=CG.∵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D=∠B,AD=BC,∴∠B=∠G,BC=GC.又∵∠ECB=∠FCG,∴△EBC≌△FGC.18.【答案】

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解图

∴AD∥BC,AD=BC,∴∠1=∠2,又∵BF=DE,(1分)

∴BF+BD=DE+BD,即DF=BE.(2分)

∴△ADF≌△CBE(SAS).(3分)

∴∠AFD=∠CEB,∴AF∥CE.(5分)

19.【答案】

解:(1)证明:∵AD⊥CD,AB∥CD,∴∠ADE=∠DAB=90°.∵AD=DE,∴∠E=∠DAE=45°,∴∠EAB=135°.∵∠B=45°,∴∠B+∠EAB=180°,∴AE∥BC,∴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AE=BC.(2)由(1)知AB=CE,∵CD=1,AB=3,∴DE=2.∵AD=DE,∴AD=2,∴S四边形ABCE=3×2=6.20.【答案】

解:

(1)∵AE⊥BD,∴∠AEO=90°.∵∠AOE=50°,∴∠EAO=180°-90°-50°=40°.∵AC平分∠DAE,∴∠OAD=∠EAO=40°.∵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AD∥BC,∴∠ACB=∠OAD=40°.(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O=CO.∵AE⊥BD,CF⊥BD,∴∠AEO=∠CFO=90°.在△AEO和△CFO中,∴△AEO≌△CFO.∴AE=CF.21.【答案】

解:∵DE=DC,∴∠C=∠DEC.∵∠B=∠C,∴∠B=∠DEC,∴AB∥DE.∵AD∥BC,∴四边形ABED为平行四边形,∴AD=BE.

22.【答案】

连接.

∵、分别为、中点

∴,∥

又∵、分别为、中点

∴,∥,∴,∥

∴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23.【答案】

解:(1)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BCD,OA=OC,∴∠BAC=∠DCA,又点M,N分别为、的中点,∴,在和中,∴.

(2)BD=2BO,又已知BD=2AB,∴BO=AB,∴△ABO为等腰三角形;

又M为AO的中点,∴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可知:BM⊥AO,∴∠BMO=∠EMO=90°,同理可证△DOC也为等腰三角形,又N是OC的中点,∴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可知:DN⊥CO,∠DNO=90°,∵∠EMO+∠DNO=90°+90°=180°,∴EMDN,又已知EM=BM,由(1)中知BM=DN,∴EM=DN,∴四边形EMND平行四边形,又∠EMO=90°,∴四边形EMND为矩形,在Rt△ABM中,由勾股定理有:,∴AM=CN=3,∴MN=MO+ON=AM+CN=3+3=6,∴.

24.【答案】

(1)点C的坐标为(3,4),直线l的解析式为.

(2)①当M在OC上,Q在AB上时,.

在Rt△OPM中,OP=t,所以.

在Rt△AQE中,AQ=2t,所以.

于是.因此.

②当M在OC上,Q在BC上时,.

因为,所以.

因此.

③当M、Q相遇时,根据P、Q的路程和,解得.

因此当M、Q都在BC上,相遇前,PM=4,.

所以.

图2

图3

图4

(3)①当时,.

因为抛物线开口向上,在对称轴右侧,S随t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当时,S最大,最大值为.

②当时,.

因为抛物线开口向下,所以当时,S最大,最大值为.

③当时,.

因为S随t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当时,S最大,最大值为14.

综上所述,当时,S最大,最大值为.

考点伸展

第(2)题中,M、Q从相遇到运动结束,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是怎样的?

此时,.因此.

上一篇:一趟有趣的作文课_三年级写事作文300字下一篇:听闻江南百花开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