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

2024-08-06

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共9篇)

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 篇1

全员生产维修管理(TPM)实战特训营的详细信息

课程名称全员生产维修管理(TPM)实战特训营课程时间1 天(09:00-12:00 13:30-16:30)培训目的了解全员生产维修管理(TPM)体系 之 TPM的五大支柱, 解读三个“全”(全员、全系统、全效率)及设备的“六大损失”(设备的“六大损失”为设备故障、安装与调整、闲置、空转与短暂停机、减速、加工废品、试运行减产),学会全员生产维修的开展过程,建立小组,从而要达到(1)提高设备的综合效率;(2)建立一套严谨、科学的、规范化的设备管理模式;

(3)树立全新的企业形象之三个目的.培训对象设备管理员,班组长课程大纲

一、全员生产维修(TPM)管理的发展进程

二、TPM给企业带来的效益

三、全员生产维修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四、TPM与TQM、JIT的关系

五、全员生产维修的开展过程

六、全员生产维修制中的小组自主活动和激励机制

七、全员生产维修体制中的5S活动

八、实行设备点检制

九、全员生产维修的零故障工程

十、设备综合效率

十一、TPM的精髓要义

十二、TPM在全世界的影响

十三、TPM的最新发展

以上是全员生产维修管理(TPM)实战特训营的详细信息,如果您对全员生产维修管理(TPM)实战特训营的价格、厂家、型号、图片有什么疑问,请联系我们获取全员生产维修管理(TPM)实战特训营的最新信息。

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 篇2

企业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方针, 对企业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购、安装、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的一系列技术、经济和组织活动的总称。设备管理是以设备为中心, 涉及人员与生产环境的企业管理活动。在设备管理层次上建立设备管理指标的目标是控制、监督、测量、统计和分析、评价与考核设备管理各个环节的水平和效果, 指导企业设备管理活动的进行。因此, 深化企业设备管理工作, 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设备管理指标体系, 可为企业实行设备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提供依据, 促进企业提高设备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设备维护维修的效率, 促进企业提高设备管理效益, 最终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总目标。

我国企业现行设备管理指标体系是多个单项指标的集合, 这些指标主要包括:设备完好率、故障停机率、特大重大事故、设备新度系数、设备资产保值增值率、设备利用率等, 并根据设备管理的目标给定了相应的目标值。通过计算这些指标的实际值来对设备管理工作控制、监督、测量、统计和分析、评价与考核设备管理工作。这种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管理部门制定宏观调控决策和企业设备管理工作考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 随着设备管理的内涵的发展变化, 随着设备维修理念的变化, 设备管理的目标也由原来为保证完成生产任务转向为实现企业总的经营目标, 原有指标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其考核结果的片面性、局限性逐渐显露。如由设备完好率的计算公式: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台数/设备总台数×100%, 可以看出设备完好率既不能反映单台设备的效率也不能反映生产线的效率, 又与产品质量没有关系, 其反映的企业设备资产状况有限, 不能满足现代化设备管理的需要。

在生产过程中, 人、机是两个个不可分割的要素, 现场的生产活动也是二者互相作用的结果。现代设备管理尤其是全员生产维修 (TPM) 强调全员参与, 重视设备操作者对设备的维护 (即自主维护) , 认为操作者对设备的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并且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以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实现对设备良好维护, 保持设备良好性能。TPM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也说明了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其活动的可行性, 成为许多企业采取的设备管理模式。因此, 作为为现代化生产服务的设备管理, 对设备操作和维修人员的管理是设备管理与维修指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由于传统的设备管理指标缺乏对与设备管理相关的设备使用过程的指标, 没有针对设备维护和维修人员的指标, 得出的结果只能简单地反映机器单方面的客观状况。因而这种指标体系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须对其进行改进, 以建立起科学、合理、系统的设备管理指标体系。

因此, 本文基于TPM应用之上的设备管理思想, 为企业构建出一种全面、客观反映企业设备管理工作总体状况和真实水平的新的设备管理指标体系。

二、基于TPM应用的设备管理指标体系构建

1. 设备管理指标体系的确立

设备管理指标体系一般是根据设备管理的两个不同角度, 分为技术性指标和经济性指标两大类。设备的经济性和技术性要同时兼顾才能达到设备管理的目标, 即保证设备的良好性能和企业的经济效益。TPM以设备一生为对象的, 追求生产系统效率 (或设备综合效率) 的极限, 强调操作者的自主维护与设备管理的全员参与, 重视现场管理, 是一种先进的设备管理方式。

通过分析、比较, 根据TPM管理模式的特点和内容, 确立了TPM设备管理工作细化指标体系, 如图1所示。

整个设备管理指标体系就由设备管理综合指标和设备管理各项指标共同构成, 从设备管理的各项内容上反映了设备管理水平。

设备管理指标根据TPM设备管理的特点分为4个一级指标:

(1) 综合指标。从企业设备管理的最终目标上衡量设备管理水平, 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 第一是反映设备性能发挥情况的指标, 包括设备综合效率 (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 即OEE) 、完全有效生产率 (Total Effective Equipment Performance) , 即TEEP;反映生产中安全水平的指标, 包括重大事故率等;反映生产率的指标, 如企业计划产量完成率等。设备管理水平最终从这3个方面衡量, 通过3个方面关键指标的计算、比较, 可以得出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的现状及问题。

(2) 设备现场管理考核指标。反映设备生产现场的维护水平, 包括反映生产现场6S活动进展和水平的指标, 以及6S活动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 过程中发现的“6源” (清扫困难源、故障源、危险源、浪费源、缺陷源和污染源) 问题的解决情况。

(3) 设备维修管理指标。从设备维修的维修过程、维修效率质量和维修的经济性考察设备维修管理状况, 包括维修现场管理的指标、维修质量与效率指标、维修成本指标等。

(4) 员工管理指标。主要是指反映在TPM设备管理模式应用过程中与设备维护维修人员相关的指标, 主要包括员工素养水平指标 (维修培训占维修工时小时比、员工技能级别) 和员工士气指标 (员工月OPL (单点课) 教材编写数、合理化提案数、优秀提案数、提案实施率) 。该设备管理指标体系兼具定性和定量的特点, 同时又兼顾维修过程与结果, 使得设备管理评估的考察范围更广, 更全面。

2. 设备指标体系关键指标OEE的计算与应用

OEE即设备综合效率, 也有资料表述为总体设备效率。其本质是设备负荷时间内实际产量与理论产量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OEE=时间开动率×性能开动率×合格品率×100%。

根据OEE理论, 生产中存在六大损失, 即停机损失、切换与调整损失、故障损失、空转损失、速度损失、不合格品损失。新的指标体系用OEE和TEEP代替传统的单一的设备完好率, 对设备效率进行评价与考核。时间开动率反映了时间的利用率, 性能开动率反映了设备性能的发挥情况, 合格品率反映了设备有效工作情况。OEE不仅考察设备性能开动率而且考察设备的时间开动率, 将由于设备原因造成的停机与非设备原因造成的停机原因区分开来, 分别对待。同时通过OEE与理想的设备效率的比较, 可以了解到企业设备效率的整体水平, 而通过设备效率每一项的影响因素 (从六大损失入手) , 找到影响设备效能提高的限制性因素, 有针对性的解决, 从而提高设备管理的效率。

三、设备管理指标的评价

评价方法分为定性评价法、定量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其中:定性评价方法有加权评分法、德尔菲法、专家评议法;定量评价方法有多目标线性加权评价法、主要成分分析法、数学分析法;综合评价方法有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灰色系统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定性评价法以发挥人的智慧和经验的作用见长, 但是评价中受随机因素影响较多, 评价结果带有主观性、片面性;定量方法以科学的计算方法来评价, 有较大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但对评价内容较复杂的情况难以科学处理。对涉及设备管理人员和设备管理活动指标的评价宜采用综合评价法, 根据评价内容对各级各类指标采取不同方法给予不同权重, 计算加权平均值。

基于TPM应用设备管理体系包含有对6S活动和清除“6源”活动等项目的评价。因此, 首先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这些活动的检查标准, 再根据现场情况检查打分, 获得一个总分值, 并通过统计各种信息计算得出其他指标值。要通过这些指标对设备管理工作进行评价, 首先要做的是对所有指标进行统一处理。设n为评估体系中的评价指标总数, Pi为当前设备维护与管理工作在第i项评价指标上的得分, 假设某项指标的目标值为M, 而实际值是N, 设每一项总分为100, 那么Pi值由下列公式计算出:

设Wi是第i项指标的权重, 则设备管理总体水平指标T=ΣPiWi/n。得出其分数后, 根据下面的四类给予总体评价:

(1) 设备管理工作优秀:85≤T≤100;

(2) 设备管理工作良好:75≤T<85;

(3) 设备管理工作一般:65≤T<75;

(4) 设备管理工作较差:T<65。

四、结论

本文设计的设备指标体系在企业原有指标的基础上融合TPM应用中的先进理念进行了扩充, 既有反映设备和生产客观状况的指标, 又有与设备密不可分的操作和维修人员的指标。该指标体系反映了生产工程中的诸多方面, 企业可根据这些指标最大程度地了解生产状况, 设备状况和人员状况。需要说明的是, 适用该指标体系的企业必须是已经推行TPM的并且取得一定进步的, 具有良好的管理基础, 全员参与意识较强。运用此指标体系要求企业做好有关资料和数据的收集, 新的设备管理指标体系在工业企业的实施应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推广的过程,并在推广过程中根据实际及科技进步不断改进指标体系内容及各指标计算公式,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和实用。

参考文献

[1]李葆文.现代设备资产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傅恩.建立设备管理指标体系[J].工程机械与维修, 2002 (5)

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全员生产维修(TPM);航政管理;机务管理;船舶管理;拖船

0引言

航政管理部门有完整的船舶管理制度,企业对于设备管理一般也建有相当规范的体系。双重管理下的宝钢船队设备管理形成复合型的管理模式,即既具有宝钢特色,又符合航政管理要求的船舶管理模式。全员生产维修(TPM)管理在宝钢船舶航政管理中的运用是其特色之一。

1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设备管理者而言,设备操作、管理人员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管理效果。TPM管理要求操作人员了解设备运行原理和设备性能状态,要求设备点检维护人员全面掌握设备运行作业的特点。这对于船队设备管理工作而言十分重要。随着宝钢马迹山码头建成投产,有3艘新拖船投入运行,这意味着有30位高级船员踏上工作岗位。由于时间紧张,这批新上岗的驾驶员、轮机员尚未经过充分的实践锻练就上岗作业,如果理论知识不扎实,就很容易出现问题。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为避免设备故障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大力提高设备操作、管理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而内外部培训的结合是提高人员技术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1.1加强外部培训,拓展操作人员专业理论知识

结合有关部门对船员证书管理的要求,积极组织培训,分批对驾驶员进行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和船舶配货知识培训,对轮机员进行船舶电站、电力拖动等科目的培训。为满足大功率拖船对船员证书的要求和船员提升自身技术等级的要求,组织船员升等和升级考试培训。

1.2加强内部培训,提高操作人员动手能力

内部培训对于提高操作人员能力而言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其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针对大量新上岗人员,指定实践经验丰富的船长为其指导船教练,安排其脱产进行专业训练,以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2TPM管理与“无航修”管理相结合

宝钢船舶管理的根本是“以宝钢管理为本,以船舶管理为用”。“无航修”管理是结合TPM的管理要求和航政管理的现实,根据拖船管理实际情况确定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它是指通过一整套规范、合理、适用的管理办法,稳定和提高设备的性能状态,最终实现船舶年度“无航修”的管理目标。结合“无航修”管理要求,在推进TPM管理时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加强“管、用、养、修”一体化

应注意处理好“养”与“用”的关系,体现“管”的效益,减少“修”的任务。“养”和“用”的有效结合对保持设备状态稳定相当重要。驾驶员应经常关心机舱设备的检修保养项目和设备状态,驾驶时做到心中有数;轮机员也应掌握船舶作业的特点和非常规作业的运行特点,做到检查有侧重、保养分先后;尤其应重视“4保持”工作,力争将故障排除在萌芽状态。

2.2实行专人专项负责制

推进设备责任制的目的在于落实设备的使用者、维护者和管理者的责任。以前的做法是将全体船员分为操作和维护2大类。这种做法容易造成责任不明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行的做法是把“大家管”改为“专人管”,把船舶上所有机器设备和船体附属结构都分配明确的责任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设备分工只是前提,不等于管理责任的落实,因此还需对所有管理项目和管理设备制定量化的管理要求,而且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进入以数据带动的主动管理阶段。

2.3拓展设备管理范畴

实施监造责任制,让拖船监造人员全程参与技术规格确定、技术谈判、配套设备监造和验收、主船体建造和试航等前期工作,使拖船在建造期间就接受宝钢的设备管理要求。由于监造人员就是拖船使用管理人员,因此这种终生一贯制的管理要求有助于增强设备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其工作质量。

2.4加强对外协船厂的管理

一方面,通过各种措施努力提高修理质量,做到“大修无返修”;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管理人员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外协修理,认识到“修理是管理的必要手段”“船厂是船队设备管理的延伸区域”。此外,对外协船厂及其修理人员的专业性也应提出一定要求。要求船厂技术人员为拖船设备建立详细的技术资料,为船队的日常维护提供依据。

3全面提升机务管理水平

机务管理是船舶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机务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船舶安全营运水平,机务成本的控制也是关系船公司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不能狭隘地把机务管理等同于设备管理和安全管理。全面提升船队机务管理水平不仅是船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构筑最具竞争力的钢铁物流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3.1更新观念,创新制度

首先要从根本上认识宝钢船舶管理的现实。例如,普通的航运船舶是以轮机部和驾驶部为分区实行管理的,而宝钢拖船是按班组和作业区进行生产编制的;普通的航运船舶是严格按照船员职责分工进行操作和管理的,而宝钢拖船是“8进8出”翻班连续作业的,船上有3/4的时间没有船长实行指挥;等等。基于宝钢拖船管理的现实,不能固守原有制度一成不变,必须将航运部门的管理规范和各类法规与宝钢的管理要求相结合,将管理对象与管理现实相结合,在理解后执行,在掌握中运用。

3.2重视技术与经营的结合

船舶机务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保证船舶安全营运、降低机务成本和提高营运效率。机务人员的各种管理活动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机务管理不仅是机舱部的轮机管理和维修保养,而是以这些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的一种提高。机务管理人员应掌握该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了解本部门的设备现状与先进同行之间的差距。机务管理人员应该是本行业先进技术的最先接受者和消化推动者。机务管理人员不但要在技术上过硬,而且在综合能力上也应不断突破。机务管理工作不同于企业其他经营活动,机务人员的管理工作必须在技术和经营之间找到平衡点,无论忽视哪一头都可能影响企业的整体利益。机务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其判断能力,而其经营意识和能力的差异决定成本高低,前者是机务管理的技术重点,后者取决于机务管理对经营活动的控制。无论是维修项目的确定还是维修项目费用的谈判,都要求管理人员不但要重视技术管理,还要加强经营管理。

4结语

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 篇4

现代社会与现代人需要现代化的管理,在日本的 TPM活动中,越来越提倡以行为科学、行为动力学作好对人的管理。在用行为科学管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人的行为是从动机产生的,因此管理要从动机的引导开始。

批评、处罚与激励相比,人更需要激励,因此领导要多给下级鼓励。

用“公平理论”指导工作。人们喜欢横向比较,公平则平静,不公平则不满,因此领导处理问题一定要公平。

承认“无形组织”。所谓“无形组织”是非企业组织行为,是自然形成的“组织”,如 “小团体”、“群众领袖”、“哥们”等,企业领导不应,也不可能解散这些“无形组织”,应把它们引导到与“有形组织”同一目标上来。

不良好的领导行为和领导艺术,可能会完全葬送小组活动,因而也葬送了TPM。在现代管理中,好的领导行为和领导艺术,越来越注重权利的下放和责任的上移。

好的领导,还应重视领导品质的培养,图1-2显示了不同层次的领导所具有的不同素质的比例。

按照日本模式,一个优秀领导应具备:

十项品德,

使命感、责任感、信赖感、积极性、忠诚老实、进取心、忍耐性、公平、热情、勇气。

十项能力。思维决策能力、判断能力、创造能力、洞察能力、劝说能力、对人理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下级能力、调动积极性能力。

优秀的领导行为应兼顾工作和关心职工生活两个方面。图1-3中三个图分别为管理四分图、管理方格图和领导管理模式图。这些图以不同方式表明了管理方面应把对人的关心、群体精神的维护与工作目标完成有机地结合起来。

图1-3 不同方式表示的领导管理图

a)管理四分图 b)管理方格图 c)领导管理模式

M—维持群体职能 P—完成目标职能 PM—强群体目标职能 pm—弱群体目标职能

四、小组活动的评价

评价小组活动是否成熟,主要看四个方面:

自我发展阶段—自觉要求掌握技术,有自信心。

改进提高阶段—不断改进工作及技术,有成就感。

解决问题阶段—小组目标与企业目标互补,活跃地解决问题。

自主管理阶段—设定小组更高目标,独立自主工作。

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 篇5

危险品类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标准,并相应出台了一些化学品管理规定和办法,这对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化学品的危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87年国务院《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其中对化学危险物品的生产、使用、储存、运输、经营都作了具体规定。

为了加强作业场所化学品的管理,原劳动部、原化工部颁布了《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要求化学品的生产单位必须对所生产的化学品进行危险性的分类,编写安全技术说明书与安全标签,向作业人员公开化学品的危害。2000年国家经贸委颁发了《危险化学品登记注册管理规定》,旨在通过化学品登记,加强我国的化学品管理。

针对化学品进出口数量增大、品种扩大、危险性增加的形势,为了加强化学品管理,执行《伦敦准则》并与国际接轨,1994年5月国家环保局、海关总署、对外经济贸易部联合颁布了《化学品首次进口及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规定》、《中国禁止或严格限制的有毒化学品名录》(第一批)。

鉴于化学品运输危险巨大、事故多的特点,铁道部颁布了《铁路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交通部颁布了《船舶装载危险货物监督管理规则》、《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和《港口危险货物管理暂行规定》。

2001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职业病防治法》,该法的实施对保障作业人员健康、优化作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使化学品管理与国际接轨,完善我国的化学品管理体系,我国正在组织制定或修订一系列化学品管理法规,以适应新形势下化学品管理的需要。

为了加强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我国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建立了登记注册制度

(1)危险化学品登记制度。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依据原国家经贸委19号令《危险化学品登记注册管理规定》,对国内生产的所有危险化学品进行登记,通过登记,推行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制度,全面落实170公约,充分掌握我国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状况和重大工业危险源的分布情况,为编制国家重大化学事故应急预案提供依据。

(2)农药登记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1997),凡国内进口或国内生产的农药新产品,投产前须进行登记,否则不得生产、销售和使用。

凡经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审议证实对环境、人畜及其他有益生物有严重危害的农药,由农业部宣布限用或撤销登记。

(3)国外医药品的登记注册。国外医药研究机构、生产商在中国进行注册、进行临床试验和申请进口时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审核批准。

(4)毒物登记。为了搞清化工行业毒物的分布状况,强化化学毒物的管理,化工部依据《化学工业毒物登记管理办法》,从1988年开始在全化工行业进行毒物登记工作,登记包括理化性质、毒理学资料、人体危害资料、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等侧重于工业卫生方面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化工部分两批公布了近600种危害性大的工业毒物,参加登记的化工企业有2000多家,目前企业已完成登记任务。

2.建立了生产许可证制度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中规定,新建、扩建、改建生产化学危险物品的企业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审批,并向当地化工主管部门申请生产许可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放营业执照。

根据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1984)的规定,化工部负责发放、管理、监督化工产品生产许可证。化工部1987年颁布了《化工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了取得化工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应具备的条件。从1999年起,危险化学物品的生产许可证发放管理工作划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统一管理。

此外,对医药品、麻醉品和兽药、农药的生产与经营分别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经贸委审查批准,发放生产许可证。

3.建立了储存、运输管理制度

针对化学品的储存和运输,我国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有《常用危险化学品贮存通则》(GB 15603—1995)以及铁路、公路、水路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等。

4.建立了进、出口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我国人民的安全与健康,防止重大环境污染物进人我国,针对农药、化妆品、一般化学品的进口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进口货物经登记评审许可后方可进入我国。

5.建立了我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建立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是我国保证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1996年我国已着手建立起了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系统,依托国内科研机构的力量,建立了8大化救中心。目前已开通24h应急咨询电话,随着化学品登记工作的发展,我国将要建立起0一III级的化学事故应急服务体系。

6.安全卫生的监督监察工作

监督监察是各种规章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工作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危险化学工业的正常发展。我国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监督监察体系,各省、地市均聘有安全监察员,为保证我国各行业作业人员的安全做了大量工作。

另外,我国在有毒有害作业岗位职工的健康监护、安全培训方面以及安全卫生信息服务方面也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由于我国的机构改革,各部门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建立了这些制度,但大部分制度的执行已处于停顿状态,甚至未能全面实施,影响了我国化学品管理的进程。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安全生产是公司生产发展的一项重要方针,实行“防火、防盗、防事故”的安全生产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贯彻“安全生产、预防为主、全民动员”的方针,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认识,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保证生产经营秩序的正常进行。根据国家有关法令、法规,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制度。

第二章

安全生产组织架构

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是安全生产的组织领导机构。公司总经理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任安全生产小组组长,负责本公司的安全事务的全面工作;副总经理任副组长,具体负责安全事务的日常管理工作;各部

门负责人任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员,负责落实执行本部门安全生产事项。各部门设立一名兼职安全员,负责监督、检查、上报安全事项。车间设立义务消防员,负责对突发火情的紧急处理。

第三章

安全生产岗位职责

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人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本公司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3、把安全管理纳入日常工作计划。

4、积极改善劳动条件,消除事故隐患,使生产经营符合安全技术标准和行业要求。

5、负责对本公司发生的重伤、死亡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和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6、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制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二、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职责

1、制订本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实施细则并负责组织落实。

2、落实本部门兼职安全员、消防员(车间)人选。

3、组织本部门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

4、负责本部门的安全责任制、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安全奖惩等制度以及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并督促实施。

6、协助和参与公司职工伤亡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工作。

7、定期向安全生产负责人反映和汇报本部门的安全生产情况。

8、在每周检查公司5S管理工作的同时检查各部门安全生产措施执行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区与5S管理工作责任区的责任人相同),在例会上通报检查情况,及时做好安全总结工作,提出整改意见和防范措施,杜绝事故发生。

三、安全员岗位职责

1、具体负责相应区域(车间车辆、设备操作等)的安全管理、宣传工作。

2、每日巡查相应区域的安全生产情况,定期检查维护生产设备、消防器材、电路,确保设备器材的正常使用及安全完好,及时纠正解决安全隐患,落实整改措施。

3、了解管辖区域的安全生产情况,定期向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汇报安全生产情况。

4、及时汇报突发事故,协同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处理事故,维持事故现场,及时抢救伤亡人员,制止事故事态发展。

四、义务消防员岗位职责

1、接受安全员的工作安排,分管每一具体区域的安全生产工作。

2、由安全员组织,进行不定期的消防演习,确保掌握基本的消防技能。

3、由安全员组织对公司安全生产进行定期检查,发现安全隐患立刻制止并做好防范措施,向安全员汇报。

4、协助安全员负责事故现场的处理工作。

五、员工的安全生产职责

1、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活动,增强安全法制观念和意识。

2、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遵守劳动纪律和公司的规章制度。

3、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4、及时向公司有关负责人反映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安全会议

公司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例会制度,每月的工作总结各部门要求有安全生产方面的内容,定期分析安全生产状况,对重大安全生产问题制订对策,并组织实施。

第五章

安全培训

1、公司全体员工必须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教育。

2、本公司新招员工上岗前必须进行车间、班组安全知识教育。员工在公司内调换工作岗位或离岗半年以上重新上岗者,应进行相应的车间或班组安全教育。

3、公司对全体员工必须进行安全培训教育,应将按安全生产法规、安全操作规程、劳动纪律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

4、本公司特种作业人员(包括电工作业、厂内机动车辆驾驶、机械操作者等),必须接受相关的专业安全知识培训,确保有资格后方可安排上岗。

第六章

安全生产检查

一、公司必须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检查制度。车间安全生产检查每月一次,班组安全生产检查每周一次。

二、公司应组织生产岗位检查、日常安全检查、专业性安全生产检查。具体要求是:

(一)、生产岗位安全检查,主要由员工每天操作前,对自己的岗位或者将要进行的工作进行自检,确认安全可靠后才进行操作。内容包括:

1、设备的安全状态是否完好,安全防护装置是否有效;

2、规定的安全措施是否落实;

3、所用的设备、工具是否符合安全规定;

4、作业场地以及物品的堆放是否符合安全规范;

5、个人防护用品、用具是否准备齐全,是否可靠;

6、操作要领、操作规程是否明确。

(二)日常安全生产检查,主要由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其必须深入生产现场巡视和检查安全生产情况,主要内容是:

1、是否有职工反映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2、职工是否遵守劳动纪律,是否遵守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3、生产场所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三)专业性安全生产检查,主要由公司每年组织对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危险物品、消防设施、运输车辆、防尘防毒、防暑降温、厨房、集体宿舍等,分别进行检查。

第七章

生产场所及设备安全措施

一、公司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和劳动卫生规定、标准,为员工提供符合要求的劳动条件和生产场所。生产经营场所必须符合如下要求:

1、生产经营场所应整齐、清洁、光线充足、通风良好,车道应平坦畅通,通道应有足够的照明。

2、在生产经营场所内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3、生产、使用、储存化学危险品应根据化学危险品的种类,设置相应的通风、防火、防爆、防毒、防静电、隔离操作等安全设施。

4、生产作业场所、仓库严禁住人。

二、公司的生产设备及其安全设施,必须符合如下要求:

1、生产设备必须进行正常维护保养,定期检修,保持安全防护性能良好。

2、各类电气设备和线路安装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电气设备要绝缘良好,其金属外壳必须具有保护性接地或接零措施;在有爆炸危险的气体或粉尘的工作场所,要使用防爆型电气设备。

3、公司对可能发生职业中毒、人身伤害或其它事故的,应视实际需要,配备必要的抢救药品、器材,并定期检查更换。

三、特种设备必须按下列检验周期进行安全性能检验:

1、溶解乙炔气瓶,每三年进行一次检验。

2、液化石油气钢瓶,出厂满四年进行第一次检验;出厂满七年进行第二次检验;出厂九至十三年的,每两年检验一次。

第八章

职工安全卫生保护措施

1、公司必须建立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职工加班加点应在不损害职工健康和职工自愿的原则下进行。

2、公司应根据生产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发给职工发需的防护用品,并督促其按规定正确使用。

3、公司禁止招用未满16周岁的童工,禁止安排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工从事有毒、有害、过重的体力劳动或危险作业。

4、公司应通过卫生部门防疫站对生产工人进行上岗前体检和定期体检,[莲~山 课件 ]采取措施,预防职业病。

第九章

伤亡事故管理

1、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员工伤亡事故,公司必须严格按规定做好报告、调查、分析、处理等管理工作。

2、发生职工伤亡事故后,公司负责人应立即组织抢救伤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和保护事故现场,做好善后工作,并报告集团公司。

第十章 附

机动车维修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篇6

一、安全生产规定 为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进行,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全体员工必须严格遵守下列规定:

1、必须按相关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作业。

2、工作时不得擅离岗位,不得干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

3、必须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不得穿拖鞋上班,车间内严禁吸烟。

4、非工作需要不得动用任何车辆,车在厂内行驶车速不得超过5km/h,不准在厂内试刹车。

5、加强对易燃物品的管理,易燃物品必须按规定使用和存放。

6、各工位应配备有充足的灭火器材,并加强维护保养使之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所有的员工应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材。

7、工作灯应采用低压(36V以下)安全灯,工作灯不得冒雨或拖水地使用,应经常检查导线、插座是否良好。

8、手湿时不得搬动电力开关或插座。电源线路、保险丝应按规定安装,不得用铜线、铁线代替。

9、下班时,必须切断所有电器设备的前一级电源开关。

二、制定和执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

1、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及国家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各工种、各机电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并定期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

2、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设置安全生产管理领导机构,生产部门和班组应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督促、教育和检查职工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3、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安全知识培训,教育职工严格执行各工种工艺流程,工艺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不得违章作业。

4、维修车辆前,应将车辆停、架牢固后方可作业。举升设备应由专人操作,非工作人员不准进入车下,举车时不准检修举升设备。

5、路试车辆必须由具有驾驶证及技术熟练的试车员进行,并在规定的路段上进行。

6、有毒、易燃、易爆物品和化学物品,粉尘、腐蚀剂、污染物、压力容器等应有安全防护措施和设施,压力容器及仪表等应严格按有关部门要求定期校验。

7、根据季节变换切实做好防火、防涝、防冻、防腐及防盗工作,并制定相关措施,配备消防器材。配电设施线路确保完好,性能可靠,使用移动电具应有安全防护措施。

8、发生事故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保护好现场,查明原因妥善处理。

机动车维修质量管理制度

为提高车辆的维修质量,加强全厂职工的质量意识,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制定如下制度。

1.质量管理机构

本厂成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由分管厂长负责。具体质量管理工作由生产技术部门负责。

2.质量机构职责

全面负责全厂质量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有关《汽车维护工艺规范》、《汽车维护出厂技术条件》、交通部《汽车维修质量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贯彻执行有关汽车维修质量的规章制度,确定质量方针,制定质量目标,对全厂维修车辆进行监督、检查、考核,对维修技术、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方案。

(1)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质量检验,进行质量分析。

(2)收集保管汽车维修技术资料及工艺文件,确保完整有效,及时更新。

(3)制定维修工艺和操作规程。(4)负责车辆档案管理工作。(5)负责标准计量工作。(6)负责设备管理维修工作。

(7)负责汽车的检验工作。提高汽车维修质量。(8)负责质量纠纷的质量分析工作。

3.对维修车辆一律进行三级检验,严格进行汽维护前检验、过程检验、竣工检验,严格执行竣工出厂技术标准,未达标准不准出厂。

认真执行汽车维修质量的抽查监督制度。

4.材料仓库应严把配件质量关,严格做好采购配件的入库验收工作。

5.严禁偷漏作业项目。一经发现,即严肃查处。

机动车维修及档案管理制度

1、机动车维修档案管理工作,是机动车维修的基础管理工作,也是机动车维修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

2、机动车维修档案由业务部门负责收集、整理、保管。

3、维修档案实行一车一档,一档一袋。对机动车进行二级维护,总成修理,整车修理的,应当建立机动车维修档案,主要内容;维修合同、维修项目、具体维修人员及质量检验人员、检验单、竣工出厂合格证(副本)及结算清单等。一级维护、专小修的资料在维护登记本中保存。

4、维修档案应保持整齐、完整,一车一档装于档案袋中,不得混杂乱装,档案袋应有标识,以便检索、查阅,同时应防止污染、受潮、遗失。

5、车辆维修竣工后,检验员应在机动车维修档案中记载总成和重要零件更换情况及重要维修数据(如气缸、曲轴直径加在尺寸)。

6、单证入档后出工作人员外,一般人员不得随意查阅、更改、抽换。

7、机动车维修档案保存期为二年。

机动车维修企业人员技术培训制度

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力中最主要的因素,人的综合素质又是人力资源中的主要因素。各种形式的培训是提高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汽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培训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1.培训形式:

上岗培训:由行业主管部门和学校联合主办,通过对本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安全知识的教育,取得上岗资格证。

技术等级培训:由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劳动部门共同举办,包括汽车修理各工种的初级、中级、高级工培训,考核合格由劳动部门发给技术等级证书。

技术专题培训:针对某项新技术的培训,由专家主讲,发结业证书。

特殊岗位培训:厂长、检验员、业务员、结算员等岗位的培训,合格者由行业主管部门发给上岗证书。

厂内业务技术性训:由厂内根据需要自行组织的培训。2.建立人员档案。编制全厂人员名册,记录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籍贯、文化程度、工种、技术等级、住址、电话等基本信息。

3.编制岗位的素质能力要求。

4.每年依据本厂人员情况及岗位能力要求,编制培训计划,确定参加培训人员的名单和培训种类及本厂自行组织培训的详细计划,并上报运管处维管科一份。

5.参加培训人员应与厂方签订服务合同,服务3年以上的,培训费用由厂方承担,不到3年由本人承担。

6.制定奖惩措施,凡外派参加培训人员,成绩合格者费用按合同规定由达方承担,不合格者,厂方不予承担(应在合同中明确),成绩优秀者应予奖励。

7.每次参加培训的资料和记录,应建立档案,妥善保管。8.服务合同期满后,人员要求调离本厂的,应在一个月前向厂方提出书面辞职报告。人员调离时应由相关业务科室签署意见,厂长批准。在没有经济纠葛的情况下,应予同意。合同期未满要求辞职的,则按合同规定办理。9.人员培训管理工作由办公室负责。

机动车维修设备管理与维护制度

1.设备操作工在独立使用设备前,须掌握该设备的操作技能。要养成自觉爱护设备的习惯。班前班后认真擦试设备及注油润滑工作,使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的润滑与清洁。

2.操作工要遵守设备操作规程,合理使用设备,管好设备附件。

汽车维修厂配件管理制度

1.自觉遵守厂各项管理制度,仓库严禁闲杂人员入内。2.及时做好供方的选择、评审工作。根据生产需要及时编制采购计划单,计划单经厂领导签字同意后即按单就近采购。

3.材料及零配件进库前要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准进库,不准使用。

4.材料应分类、分规格堆放,堆放应按“五五”法保持整齐有序。

5.保持仓库整洁,做好材料、配件的防锈、防腐、防失窃工作,做好仓库的消防工作。

6.修理工凭派工单领料,由库管员填写材料单,领料人签名,领用大总成件要经分管领导签字意,领新料必须交旧料,严格执行领新交旧制度。

7.加强对旧料的管理工作,上交旧料贴好标签,出厂时交还车主。

8.材料及零配件的领用应执行先进先出的规定,严格执行价格制度,不得随便加价。

机动车维修环境保护制度

1、认真观测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环境保护

方针,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

2、应有废油、废液、废气、费蓄电池、费轮胎及垃圾等有害物质

集中收集、有效处理和保持环境整洁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3、有害物质存储区域应界定清楚,必要时应有隔离、控制措施。

4、涂漆车间应设有专用的废水排放及处理设施,采用于打磨工艺 的,应有粉尘收集装置和除尘设备,应设有通风设备。

5、调试车间和调试工位应设置汽车尾气收集净化装置。

6、应定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和环保常识培训,教育职工严格执行各种工艺流程,工艺规范和环境保护制度。

7、严格执行汽车排放标准,全面实施在用车辆的检查/维护制度(I/M制度),控制在用车辆的排放污染、在维修作业过程中,严禁使用不合格的消声装置。

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 篇7

一、提升生产保障能力的设备维修精准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1. 设备维修管理再定义、 再评价并确定改善课题

(1) 以Tn PM专业化管理再定义设备维修管理

依据Tn PM检维修管理SOON体系的构建思路, 结合企业维修管理现状, 从维修策略、维修现场、维修组织、维修规范等方面系统重新梳理维修管理流程, 明确维修管理的节点及其输入输出, 构建了企业的检维修管理SOON体系 (如图1 所示) 。

(2) 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再评审设备维修管理

为系统科学地评价设备管理水平, 各车间形成了设备全寿命周期数据指标库, 内容包含计算公式、数据来源、指标要求、收集频次、统计分析负责人等, 按统计频次收集关键指标数据, 并形成趋势图。其中涉及检维修管理的过程指标有平均故障维修时间、维修作业标准个数、主动维修预防比例、卷包小停机次数, 效率指标有卷包设备轮保达标率、成型设备轮保达标率、卷包设备有效作业率、制丝万公斤停机时间, 教育培训方面的指标有技师及高级技师人数、维修人员年人均学分。

(3) 以精益管理理念确定维修精准化改善课题

各车间跟踪分析设备检维修管理指标, 对检维修现状进行诊断, 确立各指标的目标值, 识别各指标的影响因素, 寻找各车间设备修理精准化专题实施的改进机会和落脚点, 并根据各车间设备管理特点确定了改善课题。

2.修前按改善课题开展精准化维修准备工作

(1) 对设备进行分类分级

制丝设备机型种类繁多, 不同类型的设备对工序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为了抓住管理重点, 开展预防性维修, 根据设备功能类型及重要程度, 对设备进行ABC分类。其中A类设备为影响关键工艺参数的主机设备, 包含回潮功能、料香功能、干燥功能的筒体类设备以及拆箱机、SRC、切 (梗) 丝机、VAD、VAS等单一型设备;B类设备为起存储和输送作用的辅联设备, 包含皮带类、振动类、柜类设备;C类设备为工艺流程独立、设备附件相对封闭的管道型设备, 包含HXD、CO2线。

(2) 优化设备预防维修策略

不同类别的设备的预防维修策略不同。A类设备采取点检定修与预防维修相结合的维修模式;B类设备采取预防维修为主、辅以事后维修的维修模式;C类设备定期清理炉头和加热器, 并对压力容器定期校验和检测。

(3) 优化维修计划管理流程

维修计划管理主要是从日常维修和停产检修两方面开展。其中, 日常维修计划的来源是工艺、点检、交接班反馈, 周期维护内容, 以及突发故障, 停产检修的维修计划来源主要是通过每周的设备分析会对日常存在实施难度的维修内容进行梳理, 形成停产检修计划。在梳理维修计划来源的基础上, 形成了制丝车间维修计划安排与实施记录表, 明确维修内容、维修原因、责任人以及相应的完成情况。通过维修计划的编制和组织, 能够确保维修活动有序开展, 将隐患和问题处于受控状态。

(4) 开展设备履历管理

开展主机设备全寿命周期信息的收集, 包含设备前期的技术资料和记录、运行期间的运行状态信息、备件消耗信息、设备维修故障及改造信息以及设备处置信息等5 大模块, 囊括了烘丝机、切丝机、松散回潮机、拆箱机、切片机、加料机、加香机等16 台主机设备的相关资料, 并形成了一机一袋查询系统。

3.修中按改善课题实施精准化维修

(1) 开展维修响应管理

研发和使用维修呼叫平台, 其使用方法是:第一, 由操作工在数采终端上机台请求界面, 发出维修请求 (分包装机、卷烟机的机修、电修) , 数采系统自动发出维修请求的短信到此机台所属修理工或电工的手机上;第二, 修理工 (电工) 再根据短信提示前往需求机台进行检查并在数采终端的机台请求界面点击“确认”按钮后开始对设备进行维修, 同时系统将自动记录维修响应时间;第三, 在维修结束后由操作工点击数采终端机台请求界面的“解除”按钮, 以完成此次维修呼叫。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维修响应管理的规定, 如超过5min未进行维修响应的 (未按确认按钮) 需处罚此次维修呼叫修理工。维修呼叫平台的使用降低了维修响应时间, 提高维修效率, 形成拉动式维修。

(2) 开展轮保现场管理

对维修现场进行可视化定置化, 合理安排维修器具、拆卸下来的零部件的放置位置, 使维修工能较为方便地拿到维修器具或部件, 同时使维修现场清洁、有序, 提高维修效率。

(3) 优化维修过程记录和分析

将设备故障现象、故障原因、维修措施、维修时间和维修人员进行了汇总。同时, 每月对每个机台的维修频次、故障停机时间以及关键部位的故障频次等信息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关注高频次故障, 开展他机类比和技术攻关, 及时解决相应的故障问题。

(4) 开展设备状态参数管理

企业生产卷烟规格多, 不同牌号规格的产品参数要求不同, 设备部件所需调整的位置参数也可能不同。以成型车间滤棒生产为例, 在实施设备状态参数管理之前, 由于滤棒规格较多, 设备每次改造后调试运行时间较长。现在通过设备状态参数管理, 统计相应规格滤棒的设备最佳运行状态时各项技术运行数据, 并固化为《成型车间设备状态参数管理实施细则》, 每次设备改造时根据这些数据调整设备, 然后再进行微调, 使设备快速进入稳定运行状态, 减少了设备改造时间, 设备有效作业率得到了提高。

4.修后对精准化维修进行评价验收及成果固化

(1) 开展设备维修评价验收

形成维修过程和效果的验收标准, 形成相应的评价和验收表单, 对维修改造过程和效果两方面进行评价验收, 传导压力, 提升维修工的责任意识, 提高维修效率。

(2) 对关键设备主要指标进行分类统计

形成设备全寿命周期数据指标库, 对关键设备主要指标进行分类统计, 并画出数据指标变化趋势图, 发现维修过程的价值点和改进点, 不断提升精准维修效率。

(3) 固化维修精准化成果

将维修工的维修经验固化和标准化, 形成设备轮保标准、维修作业指导书和故障树, 方便维修后备人员学习, 同时可使维修工的维修过程专业化、标准化, 提升维修工对故障判断的准确性, 提高维修效率。

5. 设备维修精准化管理评价与考核

将设备维修精准化管理专题工作的月度计划纳入设备管理课题组绩效合约的X项重点工作, 并按照“一月一碰头, 两月一考核”的要求, 定期总结, 定期评价激励, 确保专题质量和进度。专题工作结束后, 各项指标均已达到了预期的结果, 如表1 所示。

二、提升生产保障能力的设备维修精准化管理的效果

1. 设备基础管理工作得到夯实

第一, 形成了一套维修标准, 目前各车间共制定关键设备关键部位维修标准92 个, 其中制丝26 个、卷包48 个、 动力10 个、 成型8 个; 第二, 形成了一套维修管理流程, 目前各车间根据自身的设备管理需求制定了相应的维修保养制度共计43 个;第三, 打造了一个维修团队, 形成了维修人才建设规划, 确定了人才培养的中长期目标, 形成了一套技能提升机制, 通过内训师、星级员工评价、继续教育等方式激励员工提升技能, 构建了师带徒、培训和竞赛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平台, 强调一个工作重点, 建立了后备人才发展计划;第四, 形成了一套维修改造过程和效果评价机制, 编制了相应的评价和验收表单, 对设备维修改造过程进行监控, 对设备维修改造效果进行评价;第五, 形成了一套维修现场标准, 各车间根据现场清洁有序、尽量缩短维修工与维修工具和部件距离的原则, 制定了维修现场标准, 进行可视化定置化管理;第六, 形成了事后维修、计划维修/ 轮保/ 大修、状态维修、纠正性维修等多种维修策略相结合的维修模式, 逐步提高预防性维修水平。

2. 设备管理和技术创新得到加强

通过开展设备维修精准化专题活动形成了一批管理创新成果, 有效融合了多种先进管理模式和工具, 以Tn PM专业化管理再定义设备维修管理, 构建检维修SOON体系, 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再评审设备维修管理, 建立设备检维修管理的评价方法, 以精益管理理念再改善设备维修管理, 确定改善课题。同时, 企业鼓励维修人员申请发明专利、著作权, 参与科技项目, 将各类创新改善项目与星级员工评价、技能等级评聘挂钩。自2010 年以来共获批设备类专利53 项, 获批设备类科技项目11 项。

3. 设备主要指标得到改善

通过建立维修响应平台, 形成关键部位维修作业标准和故障树、维修现场标准、维修验收及监督评价机制, 开展设备数据指标分析应用, 维修精准化水平得到提升, 缩短了维修故障时间, 降低了维修备件消耗, 提升了设备运行效率, 设备各项主要指标得到改善。其中, 与2013 年相比, 卷包设备轮保达标率98.18%, 提升了11.72%, 成型设备轮保达标率96.7%, 提升了2.23%, 卷包设备有效作业率92.97%, 提升了3.03%, 制丝万公斤停机时间5.53min, 降低了0.48min, 动力设备保供率为100%。

摘要:介绍南昌卷烟厂基于精益管理的特点以及设备检维修管理现状, 围绕行业“卷烟上水平”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 以“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保证质量, 节约资源”为根本, 进行设备维修精准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以及取得的成效。

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 篇8

一、概述

对企业所有生产设备从购置、验收、安装、使用、清洁保养、检 修维护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确保设备完好, 满足企业糕 点产品质量和生产加工的要求。

二、职责

1、生产科负责生产设备管理。

2、车间负责生产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保养。

三、设备的选型

1、新增设备,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生产科进行审查并会同经济上 合理、能源有关部门进行选型。

2、设备的选型必须从生产需要出发,遵循技术上先进、消耗少、满 足生产需要的原则。

3、生产科将已完成选型的设备报厂长审批,协同供销科进行设备的 购置。

四、设备配置

直接用于生产加工的设施设备应要求:采用无毒、无害、耐腐蚀、不生锈、易清洗消毒,不易于微生物滋生的材料制成。

五、设备的档案管理

生产主管建立《生产设备台账》 ,以明确企业所有现存设备的基 本信息。

六、设备的维修

1、当发现设备出现故障或有故障隐患时,生产主管组织维修。

2、任何设备故障在修复后,生产主管均应组织进行验证 /验收,以确 认设备能否正常运行。

3、生产主管对已修复的设备组织进行清洗消毒。

七、设备的使用保管

1、设备的使用人员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独立操作。

2、设备一般应定人定机使用。多人操作的设备,生产车间应指定专 人负责保管。

3、使用人员必须严格按设备使用说明书或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八、设备的清洁、维护和保养

1、车间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维护保养,确保完好,使其性能与精 度符合生产工艺要求。

2、设备清洁、维护保养主要内容:(1班前对设备进行检查、清洁和润滑;(2班内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设备,并注意设备的运转情况,发现 有小故障时,及时排除,及时调整紧固松动的机件;(3下班前对设备进行清洗,除去设备的残留物,对各部件进行擦 拭和注油。

九、设备检修

1、生产科编制设备检修计划,确定检修的日期、内容和人员,报厂

长批准后组织实施。

2、检修人员对设备进行预检。阅读设备说明书,熟悉设备结构和性 能;进行外观检查、运转检查,找出存在的问题。

3、生产科提供检修所需材料、配件等。

4、检修人员对设备进行检修。

5、生产科会同车间进行验收并予以记录。验收合格的设备,方可投 入使用。

6、设备检修记录由生产科保存。

十、设备的报废

1、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设备可申请报废:(1超过使用年限的老、旧设备,其主要结构和部件已严重损坏, 不能修复及修复费用大于或接近新置费用者;(2因自然灾害或事故损坏致使无法修复或修复费用过大者;(3 经检查发现继续使用将严重危及安全并随时可能引起严重事故, 而且无法修复或不经济者;(4机型陈旧、效率低、能耗大、影响产品质量、备品配件困难的 杂旧设备。

2、使用部门填写设备报废申请单交生产科,生产科组织有关人员进 行技术鉴定,并报厂长批准后实施报废。

十一、相关记录

全员安全生产承诺书 篇9

2、在检查监督过程中,发现危及人员生命的作业点,必须立即组织现场作业人员撤离现场,并责令停产整改。

3、在检查监督过程中,发现“三违”行为,立即给予制止,对不听劝阻者,应认真做好思想教育,并对违章者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4、加强对采掘工程质量检查监督,对工程质量差、存在严重隐患的作业点,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负责蹲点督促整改。一时整改不了的,应及时向信息站反馈。

5、搞好自身建设,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方针、法律法规及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学习安全管理知识,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6、督促和协助包片范围的班、队开展周五安全日活动。

7、准确无误地做好安全基础资料的记录工作。

8、其它责任,按公司有关安全文件规定执行。

9、承诺期间,诚实守信,说到做到,尽职尽责,严格履行,若违反上述承诺内容且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自愿接受矿的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

xxx

上一篇:纪检部活动策划下一篇:山东可以专升本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