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功率初中物理

2024-05-18

电功率初中物理(共8篇)

电功率初中物理 篇1

电功率

一、知识点

1.电功

(1)电功是电流通过用电器所做的功,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2)公式:;推导公式:、;其他公式:、(3)国际单位:焦耳(J)。1J=1V·A·s。

常用单位:千瓦时(Kw·h),用于测量电能消耗多少。1kw·h=

2.电能表

(1)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的仪表。

(2)某电能表表盘上“220V

5(10)A

3000r/kw·h”的含义:

200V:电能表正常工作的电压为220V

5A:电路中允许通过的电流不超过5A

10A:电路中允许通过的瞬间电流不超过10A

3000r/kw·h:每消耗1kw·h的电,电能表表盘转3000转

(3)读数方法:

例如:

读数为:7831.6kw·h

3.电功率

(1)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它是描述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推导公式:、(3)国际单位:瓦特(W)。若W=1kw·h,t=1h,可得=1kw。

4.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1)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额定功率。

(2)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压叫实际电压,用电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叫做实际功率。

(3)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只有一个,而实际功率可以有很多乃至无数个。

实际电压大小

实际功率大小

用电器工作状态

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用电器正常工作

用电器超负荷,易烧坏

用电器

额定功率/W

用电器

额定功率/W

手电筒

0.5

计算机

约300

日光灯

6-40

洗衣机

约200

白炽灯

15-100

电熨斗

300-1200

电风扇

25-100

电饭煲

350-1300

电视机

100左右

热水器

约1000

电冰箱

80-120

微波炉

700-2000

5.焦耳定律

(1)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

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

(2)公式:。如果电能全部转化成内能,则有。

如果电能并没有全部转化成内能(即非纯电阻电路),则有,可知非纯电阻电路。

6.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电功率规律

(1)串联电路中,各电阻的电流相等,消耗的功率与自身阻值成正比;

(2)并联电路中,各电阻的电压相等,消耗的功率与自身阻值成反比。

二、例题精讲

【例1】★

关于电功和电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功越大,电流做功越快

B.电功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C.在10s内,电流做的功越多,电功率就越大

D.电功率越大,电流做功就越多

答案:C

【例2】★

某家用电能表的表盘上标有“3000R/KW·h”的字样,在电路中只接入一个用电器且正常工作时,电能表转盘在30s内转了50转,则该用电器的额定功率是_________W。

答案:2000

【例3】★

三个灯泡L1、L2、L3上分别标有“220V

100W”、“110V

110W”和“50V

25W”,当三个灯泡正常发光时,________最亮,当三个灯泡串联在220V的电源电压两端时,_______最亮,当三个灯泡并联在50V的电源电压两端时,________最亮。

答案:L2

;L1;L3

【例4】★★

将标有“12V

4W”和“18V

18W”的L1、L2串联到某个电源两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可以使电源电压为18V,此时L1正常工作

B.可以使电源电压为54V,此时L2正常工作

C.可以使电源电压为30V,此时L1、L2均正常工作

D.无论怎么调整电源电压,L1、L2都无法同时正常工作

答案:AD

【例5】★★

两只铭牌丢失的电灯L1、L2,把L1接入在某电压恒定的电源上,消耗的电功率为30W,把L2接入在该电电源上,消耗的电功率为70W,若把L1、L2并联接在该电源上,电路的总功率为________,若把L1、L2串联接在该电源上,电路的总功率为________。

答案:130W;21W

【例6】★

一根电阻丝的额定功率为200W,现截掉其的长度,在额定电压下工作10s,产生的热量为________J。

答案:2500

【例7】★★★

现有一台电风扇“220V

100W”,把这台电扇连接到电压为110V的电源两端,工作10s,产生的热量为()

A.1000J

B.500J

C.250J

D.无法确定

答案:D

【例8】★★

A、B两个电阻的U﹣I图象如图所示.将A、B串联接入电路,当通过B的电流为0.5A时,A的电阻是_____Ω;将A、B并联接入电路,当干路总电流为1A时,电阻B消耗的电功率是_____W.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率的计算

解答:

解:(1)将A、B串联接入电路时,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所以,当通过B的电流为0.5A时,通过A的电流也为0.5A,由图象可知,电阻A两端的电压为4.0V,由I=可得,电阻A的阻值:

RA===8Ω;

(2)将A、B并联接入电路时,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且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由图象可知,当UA=UB=2.5V,IA=0.4A,IB=0.6A时,干路电流等于1A,则电阻B消耗的电功率:

PB=UBIB=2.5V×0.6A=1.5W.

故答案为:8;1.5.

【例9】★★★

小灯泡L与电阻R并联在一电源两端时,电灯L正常发光,当把灯泡L与电阻R串联在另一电源两端时,灯泡L消耗的电功率是正常发光时的1/9,通过电阻R的电流为之前的一半,现已知灯泡L铭牌磨损,只能看清楚额定功率为30W。假设小灯泡的电阻不随着温度而变化,在保证灯泡不受损的情况下,将L与R串联在电源两端,电路消耗的最大总功率为________

答案:75W

【拓展题】

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6V.闭合开关S后,当滑片P从R的一端滑到另一端的过程中,小灯泡的I﹣U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______W,电源电压为______V,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______Ω.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额定功率.

解答:

(1)由电路图可知,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时,电路为灯泡的简单电路,由图象可知,电源的电压U=UL=6V,电路中的电流I=0.2A,则灯泡的额定功率:

PL=ULI=6V×0.2A=1.2W;

(2)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由图象可知,灯泡两端的电压UL′=1.5V,电路中的电流I′=0.1A,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UR=U﹣UL′=6V﹣1.5V=4.5V,由I=可得,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R===45Ω.

故答案为:1.2;6;45.

【拓展题】

在图所示的电路图中,已知R1=27欧姆,R2=R3=30欧姆,R4=15欧姆,R5=60欧姆,则电路的总电阻RAB=________欧姆,R2消耗的电功率跟R3消耗的电功率之比P2:P3为________.

考点:

电阻的并联;等效电路;电功率的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

计算题;图析法.

分析:

分析电路图,画出等效电路图,R2、R3并联,R4、R5并联,然后串联,最后和R1并联,根据串并联的电阻关系求出总电阻;

R2、R3并联,知道电阻关系,利用P=得出消耗的电功率大小关系.

解答:

解:如图,R1=27Ω,R2=R3=30Ω,R4=15Ω,R5=60Ω,R2、R3并联后的电阻R23=×30Ω=15Ω;

∵=+,∴R4、R5并联后的总电阻R45===12Ω,再串联后的电阻:

R串=R23+R45=15Ω+12Ω=27Ω,再和R1并联:

∵R串=R1=27Ω

RAB=×27Ω=13.5Ω;

∵R2、R3并联,R2=R3,∴U2=U3,∴P2:P3=:=1:1.

故答案为:13.5;1:1.

电功率初中物理 篇2

因此, 问题的设计和问题解决过程的预设尤为重要.设计的问题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切合学生实际, 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层次性.而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 思维品质的优劣决定了思维能力的高低.下面以“功和功率”复习为具体案例, 从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出发, 展示设计的问题, 总结师生对问题的最终分析, 谈谈问题设计的思想.

一、注重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问题设计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内涵, 真正把握物理现象、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或对事物发展的方向作出合理预测.

问题1说到功必须明确是哪个力在哪段过程中对哪个物体做的功.下面这些功具体指的是什么力做功?

(1) 电流通过一段电路做功.

(2) 图1中, 人站在A船上, 通过绳子拉B船, 两船加速靠近, 人做的功.

分析解答:电流做功就是电场力移动电荷做功, 做功的对象是所研究电路中的所有参与移动的载流子.人做功包括人克服A船所受的摩擦力做功、人拉绳的力做功以及人内力对自己做功三部分, 通常利用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去求人做的功.

设计思想:只有确认功具体指的是什么功, 才能有的放矢地进一步求出功.对人做功问题, 学生往往不知道其含义.设计此问题能唤醒学生对物理语言内涵的仔细品味, 养成细致审题的良好习惯, 防止有口无心谈物理、糊里糊涂学物理的现象发生.

设计思想:学生计算瞬时功率通常都是套用公式P=Fvcosα=FvF直接计算, 其中α是力F方向与速度v方向之间的夹角, vF为速度v在力F方向上的分速度, 而不从最“原始”的定义出发.对于“极短时间内的平均功率可以表示瞬时功率”这句话, 学生往往只停留在识记水平上, 没有真正理解且不会具体运用.经过本题分析, 学生学会深刻理解瞬时功率与平均功率一脉相承的关系, 体会物理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 而且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舍掉小量, 这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忽略次要因素、建构物理模型的教学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注重培养思维灵活性的问题设计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自觉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能根据条件的变化适时切换分析的方向, 能将比较复杂的问题依据内在联系分解为几个子问题, 并能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引用试题1 (1993年全国高考题) 如图2所示, 小物块P位于光滑的斜面Q上, 斜面位于光滑的水平面上, 从地上看, 小物块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 斜面对小物块的作用力 ()

A.垂直于接触面, 做功为零

B.垂直于接触面, 做功不为零

C.不垂直于接触面, 做功为零

D.不垂直于接触面, 做功不为零

问题1小物块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 斜面是否运动, 为什么?

分析解答: (1) 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分析.小物块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 因为P对Q弹力的水平方向的分力是Q受到的合力, Q的初速度又为零, 所以Q将向右加速运动. (2) 从P、Q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的动量守恒分析.因为P、Q系统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作用, 所以水平方向动量守恒, 且总动量为零, P在水平方向向左运动, Q必然向右运动, 又P、Q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P重力势能在减小, 所以P、Q的动能必然都在增大, 因此Q将向右加速运动.

本题解答:如图3所示, Q对P的弹力F1方向与P的位移L1方向的夹角大于90°, 因此斜面对小物块的作用力做负功, 选项B正确.还可得到P对Q的弹力F2对Q做正功.

问题2斜面Q对物块P做的功与物块P对斜面Q做的功, 是否绝对值相等、正负相反呢?

分析解答.

思路一, 利用功的计算公式分析.

解法1:用W= (Fcosα) L计算, 括号中Fcosα的绝对值为力在位移方向分力的大小, 即做功的分力大小.如图3所示, F1、F2分别为斜面对物块的弹力和物块对斜面的弹力, 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L1是物块的位移, L2是斜面的位移;F1在物块位移方向的投影为有向线段OA (做功的分力) , F2在斜面位移方向的投影为有向线段OC.

由△OAF1∽△OBL1对应边成比例, 可得F1×OB=L1×OA.

由△OCF2∽△OBL2对应边成比例, 可得F2×OB=L2×OC.

因为F1=F2, W1=-OA×L1, W2=OC×L2, 所以W1=-W2.

解法2:用W=F (Lcosα) 计算, 括号中Lcosα的绝对值为力的方向上的分位移大小.从图3中明显看出, L1、L2在力的方向上的分位移大小均为线段OB, 所以W1=-W2.

思路二, 用能量守恒定律及功能关系分析.

解法3:物块与斜面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所以物块减少的机械能应该等于斜面增加的机械能, 而机械能的变化是用除重力以外的其他力做功量度的, 所以W1=-W2.

总结评价:思路一是从恒力功的计算公式出发进行分析.其中, 解法1没有充分利用F1、F2大小相等的关系, 将本来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力分解为没有明显关系的两个做功分力, 导致分析过程比较复杂, “数学味”特浓.解法2的变量控制恰到好处, 分析过程比较简单.相对于思路一, 思路二另辟蹊径, 用能量守恒定律及功能关系分析, “物理味”浓郁.在问题解决中, 要让学生自己探索解题思路, 亲自经历分析论证过程, 在感悟、比较中体会方法的繁简, 教师不要急于求成, 直接向学生介绍应该用何种方法, 而应该在学生自主分析思维受阻时, 适当进行点拨, 并在学生用多种方法尝试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本例中解法1, 尽管论证过程比较复杂, 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的价值.在物理教学中, 有意让学生经历“艰难曲折”的看似走弯路的分析论证过程, 对学生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学生解决问题的心智技能会因此得到充分的磨炼, 久而久之,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显著提高.

问题3从问题2的分析结果, 是否能得出,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同一过程中做的功一定都是绝对值相等、正负相反呢?请举例说明, 并分析原因.

分析解答:……所以,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同一过程中, 可能都做正功, 也可能都做负功;可能一个做功另一个不做功;可能都不做功;可能做的功绝对值相等、正负相反.

设计思想:问题1是为了化解问题难点, 为学生解决问题搭建阶梯.教学实践证明, 通过问题1的分析后, 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解答本题.问题2, 利用具体的问题情境, 分析一对相互作用力做功关系.在教学预设中, 已充分考虑到分析解答的思路和解法较多,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又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 激发学生思考, 组织学生研讨, 向学生广泛征集分析方法,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问题2的基础上, 很有必要趁势设计问题3, 从具体到一般, 从形象到抽象, 让学生对一对相互作用力做功的关系获得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引用试题2 (2005年江苏高考题) 如图4所示, 固定的光滑竖直杆上套着一个滑块, 用轻绳系着滑块绕过光滑的定滑轮, 以大小恒定的拉力F拉绳, 使滑块从A点起由静止开始上升.若从A点上升至B点和从B点上升至C点的过程中拉力F做的功分别为W1、W2, 滑块经过B、C两点时的动能分别为EKB、EKC, 图中AB=BC, 则一定有 ()

A.W1>W2B.W1<W2

C.EKB>EKCD.EKB<EKC

问题本题要讨论的功是恒力做功还是变力做功?怎样分析计算?

分析解答: (1) 拉力做功可以看成恒力做功.因为拉力大小恒定, 只要保证拉力F的方向如图4所示不变, 拉力就是恒力.显然, 题中讨论的W1、W2大小应与滑轮大小无关, 可以设想图中滑轮很小, 以至滑块在A、B、C三个位置时, 拉滑块的绳交于一点O.根据恒力功的计算公式W=FL, 其中L为力F作用的绳端点的位移大小, 得W1=F (OA-OB) , W2=F (OB-OC) , (1) 如图5所示, 以OA、OC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 则OB必为该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一半, 在△OAD中, OA+AD>OD, 即OA+OC>2OB, 移项整理得OA-OB>OB-OC, 所以W1>W2. (2) 直接用毫米刻度尺分别测量OA、OB、OC的长度, 直观发现OA-OB>OB-OC, 所以W1>W2. (2) 拉力做功也可以看成变力做功.拉绳的力F做功可以看成通过绳最终对滑块做功, 而绳对滑块的拉力是变力, 尽管拉力的大小不变, 但力的方向在变.利用微元法, 化变力做功为恒力做功, 对每一小段可以运用W=FLcosθ计算功, 因为AB段绳拉滑块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 (沿竖直方向) 的夹角都比BC段小, cosθ就大, 所以W1>W2.对选项C、D的分析略去.

设计思想:引用本题, 能巩固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的分析计算, 感受微元法、直观法以及数学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为了清晰地解答本题, 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是恒力做功还是变力做功, 然后分别沿着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两条线路分析求解, 学生经过讨论, 给出恒力做功的两种解法, 闪烁着创造性的智慧.对于变力做功, 还要通过取微元转化为恒力做功, 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三、注重培养思维批判性的问题设计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 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恰当评价, 对研究问题的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和选择.

引用试题3 (2012年江苏高考题) 如图6所示, 细线的一端固定于O点, 另一端系一小球.在水平拉力作用下, 小球以恒定速率在竖直平面内由A点运动到B点.在此过程中拉力的瞬时功率变化情况是 ()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增大, 后减小

D.先减小, 后增大

问题1下面展示的解法1, 是否正确?请你分析评价.

分析解答:

解法1:如图7所示, 当细线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时, 由瞬时功率的计算公式得

问题2下面展示的解法2, 是否有错误?请你分析评价.

解法2:如图7所示, 小球受三力平衡, 当细线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时, F=mgtanθ

分析评价:解法1中将F当成恒力, 因此错误.解法2中, 说“小球受三力平衡”错误, 小球受三力不平衡, 合力提供向心力, 拉力F与重力mg的合力必然沿着半径向外的方向, 如图8所示, 解法2中所列出的方程式客观上都是正确的.

问题3本题还有其他方法求解吗?

解法3:根据动能定理得, 拉力功率与克服重力做功功率相等, 所以拉力做功功率为

设计思想: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阅卷经历, 浓缩了学生错解本题可能犯的错误过程的“精华”, 精心预设的含有典型错误的解法, 让学生辨别是非, 给出评价, 然后再让学生探讨别的解法.教学实践表明, 这样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热情.如果不设置错误, 让学生自己直接去解该题, 部分学生也能勉强正确解答, 但是他们在本题设置的错误面前, 却难辨是非, 莫衷一是, 暴露了他们对概念、规律理解和应用上的不足.分析这样的问题, 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浅谈初中物理有关电功率的计算 篇3

一、理解电功率的概念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对电功率的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困惑:

1.对电功和电功率的物理量符号和单位的符号常常混淆,就是由于对各自表示的物理意义不清楚

电功是指电流做功的多少,而电功率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电功的物理量符号为W,其主单位的符号是焦耳(J)。而电功率的物理量符号为P,其主单位的符号是瓦特(W),瓦特和焦耳是人名而已。

2.将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相互混淆

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电功率有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之分,额定功率是指用电器在正常工作时(也就是额定电压下)所消耗的功率,在用电器的铭牌上标出的数值就是其额定功率。实际功率是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随实际电压而改变。实际功率可以略大于、等于、小于额定功率。而每个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只有一个。

二、掌握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电功率(P):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

电功率的两个基本公式:P=W/t P=UI(适合任何电路)

电功率的两个导出公式:P=I2R P=U2/R(只适合纯电阻电路)

纯电阻电路:电流做功时把电能全部转化成热,而不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对于纯电阻只要知道同一时刻的同一段电路的电流I、电压U、电阻R中的任何两个量就可以计算相对应的电功率P)

三、正确分析电路

对于任何一道电路分析计算题,先分析出电路的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初中电学中很少出现混合电路)。如果电路中含有电流表或电压表,我们在看电路的连接方式时,可以把电流表看成导线,把电压表看成开路,同时要确定每只表的测量对象;如果是含有开关或滑动变阻器的变化电路,也要判断出电路变化前后电路的连接方式,同时分析电路中各部分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注重相应的物理量对应同一时刻的同一段电路,并且统一单位。

总之,只要正确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分析好电路—找出各元件在某时的电压、电流电阻中的任意两个量—灵活应用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任意时刻各元件的电功率。

参考文献:

孙世雄.浅谈初中物理兴趣教学[J].教育管理,1996(06).

初中物理第二节 电功率教案 篇4

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一 教案示例二 教案示例一

《电功率》教学设计

山东省惠民县李庄镇第二中学 关学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刻理解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会用电功率的公式P=W/t=UI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两端电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有关社会实践活动,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及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学习用探究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区分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教学难点】

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分及实践意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简易家庭电路示教板:接有电能表,一个保险盒,一个开关,一个15W电灯泡和一个100W的电灯泡(包括灯座),一个插座;学生用稳压电源,直流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开关、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一个。节能型电灯一只(功率16w)。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观察家庭中常用的灯泡上面的数据;复习有关机械功率的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观察(或课件展示、实物投影)手中的2个灯泡(其中一个是100W的,另一个是15W的),看上面有哪些数据?你能从中发现什么?(PZ220-100,220是什么意思?100是什么意思?)

由学生讨论交流:15度(度:生活中常用的说法)和100度是代表了什么?

先让学生猜想:如果接入电路将会怎样?

(此时大部分学生会知道100W的比15W的灯亮,此时应引导学生的思路:为什么100度的灯泡亮?做功的快慢即消耗电能的快慢)2.实验演示:分别将15W和100W的灯泡接在电路中。注意提醒学生:要观察灯泡的亮度(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更要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谈话与引导: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跟什么有关系?(说明了什么?)

(引导得出:电能表铝盘走的快慢不同,表示用电器消耗的电能的快慢不一样)

3.谈话导入课题:可见只有做功的多少还不行,还有做功的快慢。那么我们应如何表示不同用电器的做功快慢呢? 板书:

2、电功率

二、学习新知:

(一)电功率

1.通过讨论和让学生对比第一册学过的机械功率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的知识:

投影: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启发:如果来比较不同用电器做功的快慢呢?

(应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让时间相等,看做功多少;或者让其做功相等,看消耗时间的多少;只要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理解。)

得出:电功率是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或所消耗的电能)

(特别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单位时间?在课堂中应启发学生自己说出来)

2.投影:电功率的定义公式:P=W/t 注意: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此公式的意义。

谈话:我们上一节学习的电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引导学生推导电功率的另一个公式:P=UI。

3.投影展示:电功率的单位:瓦(W)千瓦(kW)要求:应明确他们之间的进率 4.解决导入本课时的问题:

告诉学生:PZ220-100中的100就是电功率是100W,它的意义是此灯泡在1s内消耗的电能是100J(前提:在220V的电压下)。

谈话:正是因为100W的灯泡比15W的灯泡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所以转化为内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这就是为什么100W的灯泡比15W的灯泡亮的原因。(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实质:能量的转化)5.谈话:这两个公式各有什么用途呢? 如学生不能回答应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得出:P=W/t和P=UI各有其用途,当知道P、W、t中任意两个时,可以求出另一个(此时应指出: 这样我们可以求出电功率,只要知道W和t即可,而W是可以用电能表来测量的,t可以用秒表来测量,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就可以测量,也为下一环节进行电能的节约的讨论做好准备);对于P=UI也是这样,此时应让学生掌握:这又是一种测量电功率的方法,为最后一个环节:实验探究(电灯功率与电压的关系)做好准备。6.投影:

例题(做一做):一个1kW的用电器当工作1h时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此处不用课本上例题,用意在于为下一部分进行节约电能的讨论做好准备,而关于电功率的计算第四节将有专门的计算课)

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这个结果3.6×106J正好是1kW·h电能,告诉学生知道:除了用标准的国际单位以外,还可以直接用kW、h和kW·h来直接运算,这样在数值比较大时更方便。7.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口算一些生活中电能计算的题目,提高学生兴趣,为转入下一部分做铺垫,如100W的灯泡工作多长时间消耗一度电。

8.讨论(交流与合作):如何来节约电能?

投影展示:根据W=Pt这个计算公式,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如何才能节约电能(减小电功W的值)? 9.布置课外的调查报告:投影展示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要求同学们观察(或调查)在学校发现过哪些浪费电能的现象,你(或你班)在学习与生活中是如何节约电能的?你对我校(或我班)如何进一步节约电能有何意见或建议,请课下继续交流讨论,写出调查报告或意见建议书(汇总后将择优提交学校有关部门)。

10、简要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二)实验探究:额定功率

1.投影展示:你想过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在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这时电灯会怎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法呢?(启发学生讨论、思考)2.猜想与假设:

你的猜想:你认为当电压变化(变大或变小)时电功率如何变化呢?你的依据是什么?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此处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交流讨论)

最后由学生描述自己设计的实验思路和方法(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出思路,让每个学生都要明白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4.展示教师的实验思路:

(如学生已说出,最好,如果没有说出,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思路;但同时也应让学生理解:这不是唯一的方法,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别的方法,这只是教师设计的思路)5.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应告诉学生:实验所用的小灯泡正常工作电压是2.5V)投影出示实验表格:

提示学生:将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在如下的表格中。灯泡两端的电压(v)

经过灯泡的电流(A)小灯泡的功率(w)发光程度

1.5v

2.5v

电功率初中物理 篇5

【适用教材】

义务教育教材第二册第九章第二节《电功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刻理解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会用电功率的公式P=W/t=UI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两端电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有关社会实践活动,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及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学习用探究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区分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教学难点】

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分及实践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简易家庭电路示教板:接有电能表,一个保险盒,一个开关,一个15W电灯泡和一个100W的电灯泡(包括灯座),一个插座;学生用稳压电源,直流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开关、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一个。节能型电灯一只(功率16W)。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观察家庭中常用的灯泡上面的数据;复习第一册有关机械功率的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观察(或课件展示、实物投影)手中的2个灯泡(其中一个是100W的,另一个是15W的),看上面有哪些数据?你能从中发现什么?(PZ220-100,220是什么意思?100是什么意思?)

由学生讨论交流:15度(度:生活中常用的说法)和100度是代表了什么?

先让学生猜想:如果接入电路将会怎样?

(此时大部分学生会知道100W的比15W的灯亮,此时应引导学生的思路:为什么100度的灯泡亮?做功的快慢即消耗电能的快慢)

2、实验演示:分别将15W和100W的灯泡接在电路中。

注意提醒学生:要观察灯泡的亮度(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更要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谈话与引导: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跟什么有关系?(说明了什么?)

(引导得出:电能表铝盘走的快慢不同,表示用电器消耗的电能的快慢不一样)

3、谈话导入课题:可见只有做功的多少还不行,还有做功的快慢。那么我们应如何表示不同用电器的做功快慢呢? 板书:

2、电功率

二、学习新知:

(一)电功率

1、通过讨论和让学生对比第一册学过的机械功率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的知识: 投影: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启发:如何来比较不同用电器做功的快慢呢?(应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让时间相等,看做功多少;或者让其做功相等,看消耗时间的多少;只要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真正

用心

爱心

专心

理解。)

得出:电功率是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或所消耗的电能)

(特别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单位时间?在课堂中应启发学生自己说出来)

2、投影:电功率的定义公式:P=W/t 注意: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此公式的意义。

谈话:我们上一节学习的电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引导学生推导电功率的另一个公式:P=UI

3、投影展示:电功率的单位:瓦(W)千瓦(kW)要求:应明确他们之间的进率

4、解决导入本课时的问题:

告诉学生:PZ220-100中的100就是电功率是100W,它的意义是此灯泡在1s内消耗的电能是100J(前提:在220V的电压下,此处暂未涉及额定电压的概念)。

谈话:正是因为100W的灯泡比15W的灯泡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所以转化为内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这就是为什么100W的灯泡比15W的灯泡亮的原因。(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实质:能量的转化)

5、谈话:这两个公式各有什么用途呢? 如学生不能回答应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得出:P=W/t和P=UI各有其用途,当知道P、W、t中任意两个时,可以求出另一个(此时应指出: 这样我们可以求出电功率,只要知道W和t即可,而W是可以用电能表来测量的,t可以用秒表来测量,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就可以测量,也为下一环节进行电能的节约的讨论做好准备);对于P=UI也是这样,此时应让学生掌握:这又是一种测量电功率的方法,为最后一个环节:实验探究(电灯功率与电压的关系)做好准备。

6、投影: 例题(做一做):一个1kW的用电器当工作1h时消耗的电能是多少?(此处不用课本上例题,用意在于为下一部分进行节约电能的讨论做好准备,而关于电功率的计算第四节将有专门的计算课)

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这个结果3.6╳106J正好是1kW·h电能,告诉学生知道:除了用标准的国际单位以外,还可以直接用kW、h和kW·h来直接运算,这样在数值比较大时更方便。

7、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口算一些生活中电能计算的题目,提高学生兴趣,为转入下一部分做铺垫,如100W的灯泡工作多长时间消耗一度电。

8、讨论(交流与合作):如何来节约电能?

投影展示:根据W=Pt这个计算公式,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如何才能节约电能(减小电功W的值)?

9、布置课外调查报告:投影展示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要求同学们观察(或调查)在学校发现过哪些浪费电能的现象,你(或你班)在学习与生活中是如何节约电能的?你对我校(或我班)如何进一步节约电能有何意见或建议,请课下继续交流讨论,写出调查报告或意见建议书(汇总后将择优提交学校有关部门或向全校同学写一封关于节约用电的倡议书)!

10、简要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二)实验探究:额定功率

1、投影展示:你想过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在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这时电灯会怎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法呢?(启发学生讨论、思考)

用心

爱心

专心

2、猜想与假设:

你的猜想:你认为当电压变化(变大或变小)时电功率如何变化呢?你的依据是什么?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此处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交流讨论)最后由学生描述自己设计的实验思路和方法(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出思路,让每个学生都要明白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4、展示教师的实验思路:

(如学生已说出,最好,如果没有说出,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思路;但同时也应让学生理解:这不是唯一的方法,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别的方法,这只是教师设计的思路)

5、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应告诉学生:实验所用的小灯泡正常工作电压是2.5V)投影出示实验表格:

提示学生:将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在如下的表格中。

灯泡两端的电压(V)经过灯泡的电流(A)小灯泡的功率(W)发光程度 2.5 1.5 3

分析、论证与评估:实验完毕,让学生计算有关这三次的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并让学生讨论,着重使学生理解以下问题:

(1)用电器的功率是如何随电压变化的?

(2)为何用电器的功率是变化的,但用电器上面却都标着电功率?(如100W的灯泡)通过学生讨论:引出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概念

6、投影:

额定电压(U额):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P额):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7、投影展示:小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功率(P实)U实与U额的关系 P实与P额的关系 U实= U额 U实< U额

U实> U额 P实 = P额 P实 < P额

P实 > P额

(三)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1、小结:电功率(电功率的概念;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概念;实际功率的概念)

2、谈话:除了学到的知识以外,你还有什么收获?(或你还学到了什么?)

(四)课后作业与思考:

1、课后讨论:刚才我说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

用心

爱心

专心

2、收集下列电器的铭牌,了解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STS活动)。

电冰箱 电熨斗 电视机 电烙铁 电风扇 微波炉 洗衣机

3、课外延展:

每个家庭都需要照明的电灯,目前市场上既有白炽灯,又有电子节能灯,究竟哪一种灯更好呢?某中学的同学在课外调查中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了解到的如下情况:60W的白炽灯与11W的电子节能灯发光效率相当,他们选择其中的一组进行研究,收集了如下表中的数据:

项 目 额定电压/V 额定功率/W 寿命/h 单价/元 当地电费/元 白炽灯 220 60 1000 1.5 0.58 电子节能灯 220 11 5000 30 0.58

请根据表中所列的数据,说明你应该选择何种照明灯具更经济?(要求写出所依据的物理原理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五)下课:结束语(可略,依据实际情况)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随时留意观察我们身边的现象。只要你留意,你就会惊喜的发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教学设计思路】

电功率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内容较多,计算较复杂,教材安排了三节课才能完成:这一节讲电功率的意义、公式及额定功率的意义及其适用条件,后继两节课为实验和计算。这三节课的知识内涵和深度是相同的,只是从不同方面来加强和巩固,使学生达到对电功率的理解和掌握。

这节课我从生活实际中用电耗能的差异性──不同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电能表的铝盘转动快慢不同,提出电能消耗快慢的度量问题,引入电功率的概念。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样既突出了电功率的意义,也突出了电功率和电功的区别。

在学习完电功率的公式和单位后,我没有采用课本的例题,而是另编了较浅的一道例题,使用这道例题的目的是巩固电功率的概念,因为与生活联系较紧密,所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为下一部分进行节约电能的讨论提供预备知识,接着又让学生口算1kW·h电能供用电器工作时间的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密切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而课本的例题计算较复杂,考虑到第四节将是专门的关于电功率的计算课,所以舍去了此例题。这样就使整堂课中的例题和练习,都不是无的放矢,而是为教学目标服务,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成为推进教学的有力工具。

接着通过上一环节电能的计算,让学生根据W=Pt这个计算公式进行讨论:如何才能节约用电?这个问题在生活(学习)中很有实际意义,此时在这个环节提出这个问题,不是只是相当然的怎样去做,而是给学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让学生认识节能的不同方法(可以采用功率小的用电器,也可控制用电时间,或者两者同时控制)体验科学问题与技术和社会的联系,并通过让学生调查学习(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或节电措施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使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真正从内心喜欢物理这门学科。

这节课的难点是学生对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混淆不清。我摒弃了课本上的纯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结合新课标中探究的思路,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与评估等这些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

用心

爱心

专心

探究用电过程中电功率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探究认识电功率与用电器两端电压、用电器中的电流的关系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学会认识电器上标出的功率值,活跃了学生思维,增强了学生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最后在课外练习的选择上,我根据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来源于生活,应用到社会的原则,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主要是一些开放性的、有实践意义的作业,如思考为什么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节电措施大讨论及查找有关用电器铭牌上的数据等;还有就是针对中考设计的题型,如课外延展中如何选择用电器才经济,既与生活息息相关,又紧抓中考题型(此为某市中考题)。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了一些努力和探索,但由于水平和能力有限,定有许多地方存在失误与不足,如细节的处理、教学环节的处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课堂教学效益的进一步提高等,还请各位领导予以指导和帮助。

用心

爱心

初中物理功率教学设计 篇6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确切地理解功率的概念,会进行功率的计算;会利用功率与力、功率与速度的关系P=F·v分析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测咳嗽谀持衷硕械墓β省@獾慕萄Р唤隹梢允寡Щ嵊τ没竟浇屑扑悖铱梢栽鼋云骄β屎退彩惫β实睦斫;机动车起动问题的分析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分析物理过程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运用动力学知识和功率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简单地套用公式;在建立“功率”概念中,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研究方法,体会用比值方法来建立新的物理概念,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通过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以及联系生活中实例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物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学生设计测量人的做功功率的实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常用方法

1

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可以说任何物理实验,都要按照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条件来研究。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在分别控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分别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到这“两个关系”,最终得出欧姆定律I=U/R。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控制导体的长度和材料不变,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保证压力相同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还有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等均应用了这种科学研究方法。

2

转换法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要研究它们的规律,可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如:分子的运动,电流的存在,磁场的存在等, 如: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不好研究,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它;电流看不见、摸不到,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以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磁场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它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再如,有一些物理量不容易测得,我们可以根据定义式转换成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在由其定义式计算出其值,如电功率、电阻、密度等。还有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我们测曲线的长短时转换成细棉线的长度;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大气压强的测量转换成测大气压支持水银柱算的压强;测

硬币的直径时转换成测刻度尺的长度;测液体压强转换成我们能看到的液柱高度差的变化;通过电流的效应来判断电流的存在;通过磁场的效应来证明磁场的存在;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因素时,我们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液柱上升的高度;在我们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我们将电功的多少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密度、功率、电功率、电阻、压强(大气压强)等物理量都是利用转换法测得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看小球在平面上滑动的越远则动能越大,就是将动能的大小转换成了小球运动的远近。以上列举的这些问题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3

放大法

在有些实验中,实验的现象我们是能看到的,但是不容易观察。我们就将产生的效果进行放大再进行研究。比如音叉的振动、响度的影响因素很不容易观察,所以我们利用小泡沫球或乒乓球将其现象放大。观察压力对玻璃瓶的作用效果时我们将玻璃瓶密闭,装水,插上一个小玻璃管,将玻璃瓶的形变引起的液面变化放大成小玻璃管液面的变化。

4

累积法

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我们常常将微小的量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比如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时候,我们先测量100张相同纸的厚度再将结果除以100,这样测量的结果更接近真实的值就是采取的

积累法。要测量出一张邮票的质量、测量出心跳一下的时间,测量出导线的直径,均可用积累法来完成。

5

类比法

在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如电流的形成、电压的作用通过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水压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的结论。

6

理想化物理模型

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的,涉及到众多的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对学习和研究起到了简化和纯化的作用。但简化后的模型一定要表现出原型所反映出的特点、知识。模型法有较大的灵活性。每种模型有限定的运用条件和运用的范围。

比如: 磁感线,它是不存在的线,但是我们为了便于研究磁场我们人为的引入了一些曲线,将我们研究的问题简化。液柱,求液体对竖直的容器底的压强的时候,我们就选了一个液柱作为研究的对象简化;光线,光线是一束的,而且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的见的实线来表示就是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 。还有匀速直线运动,生活中很少有一个物体真正的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匀速直线运动只是一个模型)

9

科学推理法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结论的得出,在实验中对多种结论进行分析整理并得出最后结论时,都要用到这一方法。

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在所有的科学实验和原理的得出中,我们几乎都用到了这种方法。

10

比较法(对比法)

当你想寻找两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就需要用到比较法,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和物理量很多,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进行比较,我们主要从中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 ;电动机和热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利用比较法不仅加深了对它们的理解和区别,使同学们很快地记住它们,还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11

分类法

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导体和绝缘体。

12

观察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得来的。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如长度、时间、温度、质量、密度、力、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实验中,

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实验技能。大部分均利用的是观察法。

13

比值定义法

如密度、压强、功率、电流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

14

多因式乘积法

如电功、电热、热量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

15

逆向思维法

初中物理之美与物理教学的艺术 篇7

关键词:教学艺术,物理情景,物理思维,学习乐趣

法国十九世纪著名雕塑大师、美学大师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物理也是如此, 物理本身也是一种充满了美感的科学诗篇, 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作为中学物理教师, 我们的天职就是引领学生畅游物理知识的海洋, 让他们在一节节物理课上逐渐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领会物理思维的乐趣, 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物理科学美的熏陶, 发掘出物理内在的美感, 从而爱上物理课, 爱上物理, 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物理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 而且还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造、一种美的创造。教师作为这种艺术创造中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应该掌握各种技巧, 实现创造的成功。本文希望能根据笔者在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 提供一些技巧, 和大家共勉。

一、创设物理情景, 让学生通过“生活”学物理

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阶段是思维发展的转折点, 容易引起学生的成绩分化, 影响学生道德思想的转变。同时, 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对身边所有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的阶段, 因此, 作为老师,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对矛盾, 在课堂教学中, 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说起, 一步步让学生走进物理情景中, 身临其境地学习物理。

例如在讲述“光的折射”现象时, 我们就可以先设置一个类似生活中渔民叉鱼的物理情景, 让学生自己去“叉鱼”, 具体过程如下;在一个玻璃槽中装上水, 水里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 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 然后让学生轮流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 看他们是否能如愿刺到鱼。在不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之前, 学生一定觉得自己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就是鱼的实际位置, 在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的误导下, 学生自然会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学生动手完毕, 教师再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 学生会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了鱼的上方, 学生一定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教师就可以开始告诉大家:要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情况, 你们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了。

再如, 在讲授“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两手“搓一搓”使手发热和用“哈气”使手暖和来亲身体会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等效性,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们大都表现的非常活跃。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 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他们往往就更愿意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类似结合生活实例的物理小实验还有很多, 初中物理中的很多知识都与日常生活中种种现象紧密相连, 因而教师可以通过这样设计简单, 可操作性强的小实验, 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融入物理情景实验中, 学生也会喜欢这样的物理情景小实验, 并且容易理解相关知识。而且这样的实验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且好动的特点, 能让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 为接下来的授课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学生学完相关知识以后也能很好的理解并记住这些实验、这个知识点。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多年前物理课上老师教授的内容也许现在已经忘记了, 但是那些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却因其实用性而至今记忆犹新。

物理源于生活, 也可以用于指导生活, 这大概也是物理之美的表现之一, 作为教师, 我们就应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这种独特的“美”。实验过程中, 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之下, 一个个物理情景使教学内容变美了、变活了, 物理知识深入到了学生的心灵之中, 实现了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 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了学习的动力, 物理教学也就产生了艺术的效果, 物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学习, 而是成为了一种艺术。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让学生的思维“起舞”

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常都是“给”与“收”的关系,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 只需要理解、死记老师讲授的知识点就可以了,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常常无益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物理学习是一种思维训练, 是思维的舞蹈, 而长此以往学生将难以体会这种让思维起舞的快乐, 认识不到物理学习的“美”, 失去学习的主动性。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让学生的思维“起舞”呢?

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因为授人以鱼只能解决一餐之需, 而授人以渔, 让对方学到捕鱼的本领, 却可以满足其一生之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物理教学也是如此, 教师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 逐渐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自己去发现身边的物理知识, 自己去体会物理之“美”。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的提问就显得至关重要。

例如, 教授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怎样才能让湿衣服尽快变干?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 答案不唯一, 办法越多越好, 于是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经历, 想出各种各样办法, 例如把衣服挂在有风的地方、用电熨斗烫、放在火上烤、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晾晒等等, 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大家想出的这些办法, 归纳一下这些办法都有些什么共同点, 学生也许就能说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中的某一个, 甚至是全部因素来, 然后教师再加以总结。

再如, 讲授热传导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装水的试管底部放一条小鱼, 用酒精灯对试管上部的水加热, 当上部的水已沸腾了, 下面的小鱼为什么还会安然无恙?像这类“煮金鱼”以及“纸锅烧开水”等生动有趣的提问, 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 当对答案求之而不得的时候, 就是教师引入相关知识的最好时机。

通过这样教师设问--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都得到了锻炼, 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教科书中呈现的都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 早已形成定论的知识, 然而在传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成为这些知识的“发现者”, 重新领略前人发现物理知识的乐趣, 一步步体会到物理的“美”, 喜欢上物理思维的过程。无论是创设物理情景, 让学生参与“发现”物理知识, 还是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找出”问题的答案, 其目的都在于此。

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 因而初中物理教师一方面要传授一定的物理知识, 然而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为以后的学习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因而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生活现象看到物理实质, 从物理意义上认识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现象, 逐步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物理情景小实验与提出物理问题让学生回答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让学生一涉足物理的世界就能感受到物理之美, 就能通过教师的物理教学艺术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从而为学生将来高中、大学阶段的物理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烨, 《物理教学的艺术性探讨》[J]考试周刊2007年53期.

[2]林崇德, 李庆安《。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一期.

浅议初中物理课堂中物理小实验 篇8

【关键词】物理课堂;小实验;教学

《新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小实验也是物理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物理小实验,可以给物理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好处。这些实验内容简单、材料易得、操作容易,在教学中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安排。

一、初中物理小实验的教学现状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设置了很多物理小实验。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物理教师忽视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物理小实验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可以很好的辅助物理课堂教学。物理小实验都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其内容与教材紧密联系,与生活密切相关,题材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内容,而且非常容易实现。如九年级课本中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一节中的硬币“跳高”比赛实验等。实验所需的器材随手可得,实验操作简便。如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等。通过物理小实验的教学,可以拉近物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可以给学生大量动手操作的机会,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我们的物理课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物理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求智的动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合理运用物理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从而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物理课堂很多原理深奥难懂,教学不当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信心。而物理小实验取材都是来自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物理小实验教学使用的时间都很短,但所起的作用却相当的大,学生完成实验可以产生一种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物理的信心和感情,从而提升物理教学的效果。如在讲“平面镜成像”这节时,过去一直采取讲述法导入新课,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现在我运用物理小实验“用水浇不灭的蜡烛”导课:将一块平板玻璃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前放一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放两只与玻璃板前完全一样的蜡烛,且使其中一只蜡烛与玻璃板前蜡烛对称,并点燃玻璃板后的另一只蜡烛,然后,用水分别去浇玻璃板后两只蜡烛,让学生看到:玻璃板后的一只蜡烛很容易被水浇灭,而玻璃板后另一只蜡烛却不能被水所浇灭,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三、利用物理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课标中明确提出,在物理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学习的创新能力。物理小实验都来自生活,可能有些实验的器材无法收集,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替代品,让学生自己动脑,开发学生的潜能。整个实验的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或者合作完成,通过实验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了“摩擦力”后,让学生在家里做“筷子提米”的实验;在学完了《杠杆》一章后,让学生做“蜡烛跷跷板”;在学了“光的反射”后,让学生制作潜望镜等等。这些物理课外小实验以其小型、灵活、生动、多样等特点,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对培养观察的敏锐性,以及意志、毅力和思维的独创性,想象的新颖性,操作的准确性等创造能力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物理小实验在教学中的实施

物理小实验的实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小实验涉及到很多教学资源,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指导学生完成小实验的实施。开展物理小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实验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实施小实验前,要对实验的主体对象——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根据教材的主体内容,制定对应的教学目标。小实验的实施前,要检查学生对小实验的准备情况,小实验的安排情况等等。完成小实验后还要对小实验进行评价,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评价发现小实验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如温度计一课小实验:首先进行观摩导入,请同学将自制温度计演示一下,比较实验的效果,分析原因。然后教师引导提出提问,调查学生对温度计的液柱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进行自制教具小实验,利用自制温度计进行实验;最后让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交流、汇报;对温度计的规律进行归纳和小结;从而得出“测温物质与量程”。

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小实验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通过小实验可以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只有充分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才能使物理教学变化多样,内容丰富充实,使学生把知识学得更加灵活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邢耀刚.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刍议[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

[2]刘锦湘.初中物理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数理化学习·综合版 2010.9

[3]陈智远.物理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新课程·上旬 2012.4

上一篇:住房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发展与协调下一篇:恋爱厚黑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