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办事处建设和谐社会经验做法(共7篇)
街道办事处建设和谐社会经验做法 篇1
文章标题:街道办事处建设和谐社会经验做法
一、加强领导,强化学习,突出实效,确保和谐社区建设扎实开展
加强组织领导。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和谐社区建设列为和谐街道建设的重要内容。成立了由党工委书记任主任、相关党政成员任委员的社区建设委员会和由办事处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十个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各社区分别成立了由社区党组
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街道党工委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包社区干部深入抓,社区书记具体抓。制定了《**街道办事处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实行了机关干部分工包社区制度,明确了目标责任。修改完善了《社区考核意见》,进一步提高了和谐社区建设在年终考核的比重,严格落实奖惩机制。街道党工委多次召开社区建设调度会研究解决问题,对涉及到社区建设的问题随时提报党政联席会研究解决。
强化培训学习。召开了全街和谐社区建设动员大会,使各社区、各科室充分了解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举办了和谐社区建设标准培训班及“六型社区”档案建设培训班。组织试点社区书记、主任、负责社区建设的人员及7个城区居委会书记、主任分别到莱西、莱芜、武汉百步亭社区、青岛市内四区等地区进行了参观学习。街道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多次深入一线指导社区建设。利用多种宣传手段使和谐社区建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创造浓厚的和谐社区建设氛围。
突出工作实效。着重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把不断满足社区群众物质文化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文明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作为社区建设的着力点。二是坚持立足街情、社情实际,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从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按照社区建设的项目由少到多,标准由低到高的原则,逐步实现社区建设的各项目标。对城市社区、村改居社区、正在建设中的社区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三是坚持权责统一,管理有序的原则。对照《和谐社区标准》,杜绝各行其是、盲目发展和畏难情绪。四是坚持品牌建设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树立了刘公岛路、田横岛路、高岛路三个社区建设品牌,以三个社区为辐射,推动其他12个社区的建设工作。
二、全面建设“六型社区”,“和谐社区”创建成效显著
加强社区管理,建设管理型社区。组织各社区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发挥社区“两委”联席会、居民代表会议、居务公开监督等制度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通过“两委”联席会议集思广益,通过居民代表会议让居民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通过居务公开监督制度督促“和谐社区”建设方案的实施。同时,进一步修订完善了社区考核督查、招商引资调度、项目进场、社区财务管理等制度,以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实施了“忠诚为公,真诚为民”的“双诚”服务品牌,狠抓了民主管理、居务公开、服务承诺和责任追究等制度落实。深入开展了“群众在我心上,我在群众心中”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以活动促管理;培植了刘公岛路社区市级党的建设示范点和龙湾崖、十字路园、海南岛等9个区级党的建设示范点。加强了档案规范管理。结合区“六型社区”档案管理要求,细化“六型社区”档案,组织各社区重新分类整理,建立健全了档案管理制度,以档案建设规范社区管理工作。
强化社区民主,建设自治型社区。一是从机制上抓落实。成立了居务、政务、财务公开三个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检查考核机制、大学生包社区工作机制、将民主管理列入年终考核“一票否决”机制,组织进行了拉网式检查,增强了居务公开的制度保证。二是从内容、程序上抓规范。严格规范了社区居务公开内容、公开时间、公开程序,突出了公开重点,增强了公开实效。三是从硬件上抓统一。统一规范了26个社区的居务公开栏建设,使公开栏的建设达标,安装位置突出,防护措施全面,增强了公开设施建设的规范性。四是从档案上抓监督。将居务公开作为26个社区“六型社区”档案的重要内容列入其中,使公开内容有据可查,增强公开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五是从财务上严把关。严格了重大事项申批制度,完成了17个社区及社区所属集体企业的财务审计,扎实有序地开展了社区的债务债权摸底清查工作。
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物化型社区。一是深入开展了社区环境整治。整治社区环境卫生、拆除乱搭乱建、栽种围挡树木、清理各类卫生死角,实施了绿化、硬化、亮化、美化,在迎接省经济工作现场观摩会中受到好评。办事处以奖代补为千山南路、徐戈庄、十字路园、淮河东路、管家洼等社区拨付现金90余万元。二是建立了社区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社区活动经费办事处财政按照每年每百户拨付1750元,今年共拨付486000元。三是加大了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组织投资150余万元,新建了刘公岛路、田横岛路、高岛路、可乐石、十字路园等5个社区为民服务代理站及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其
中刘公岛路、高岛路社区还配备了触摸屏,将社区基本情况、各项制度、社区服务电话及居民需了解情况全部录入触摸屏,方便了群众查询,促进了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开展。崇明岛东路、龙湾崖、郭家台子社区为民服务代理站正在筹建中。办事处还计划投资300万元按照“六型社区”要求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城市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唐岛路、玉环岛街、湄洲岛街
三个城市社区在办公场所问题解决后也将建立为民服务代理站。
解决居民困难,建设服务型社区。一是围绕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建立了功能完备的社区服务体系。重点搞好了社会事务、劳动保障、计划生育等工作。社会事务方面:街、居两级围绕“躬政亲民,播洒爱心”的服务理念,积极建立救助长效机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在全街范围内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大病、临时困难、慈善等救济救助,今年以来共为238户低保家庭发放了最低生活保障金,累计发放51.4万余元,实现了应保尽保,切实为群众解决了生活困难,群众多次来信来访表示感谢。社会保障方面: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城乡失业人员职业指导率100,办证准确率100;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1200余人次,800人次实现了再就业;为每一位就业困难人员建立了动态管理台帐并进行跟踪服务,通过过渡性、公益性岗位开发搞好就业援助工作的做法在全市推广。计划生育方面:进一步健全了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成立了全区首家妇女权益站,为育龄妇女提供了优质服务。二是积极推广一站式服务。建立了社区为民服务代理站,健全了为民服务代理制度,代理项目分为政务类与事务类,工作流程包括代理、结转、办结、回复四个程序,对居民申办事项,按照简易事项、一般事项、特殊事项三种类别,实行直接代理制、承诺代理制、联合代理制进行代理。其中政务类代理项目22项,事务类代理项目23项,简化了居民的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得到了居民的好评。
提高居民素质,建设文明型社区。一是加强了文明社区建设。深入开展了文明示范社区、文明城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涌现出了刘公岛路、田横岛路、十字路园等一批示范社区。累计投入600万元,新建了田横岛路、徐戈庄、十字路园三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扎实推进了郭家台子、龙湾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预计10月份建成主体并投入使用。二是建立健全了社区文体队伍。建立了规范化的辅导和培训文化活动队伍制度,建立了一整套社区文艺人才档案,培育了老年文艺队、徐戈庄茂腔剧团等6支特色文艺团队。三是社区活动丰富多彩。积极探讨街企联姻方式,与国风药业、益和电器等企业联合开展了以宣传“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教育活动和“送文化、送艺术、送文明”入社区活动;进一步组织了社区漫画展、茂腔剧老戏新编演出、十字路园象棋联赛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了市民素质提高工程活动;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全街市民的文明素质。办事处获山东省文化先进单位称号。
采取有效措施,建设平安型社区。一是扎实搞好社区稳定工作。加强了反邪教警示教育,对“法轮功”重点人员建立了详细的帮教档案。整合了街道联防、社区联防、协警员等群防群治力量,加强了社区联防队伍的规范化建设。完成了十字路园、可乐石等社区的警务室建设,加强了社区治安防范防控体系、社区电视监控设施的设计以及社区GPS车辆防盗抢系统的安装。1-9月辖区刑事立案比去年同期下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侵财性案件基本上得到遏制,实现了辖区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二是信访工作成效显著。扎实开展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阳光信访等工作,1-9月群众初信初访的总数和集体访同比下降,信访形势基本稳定。历史遗留的五个重点集体访案件的调处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三是安全生产实现无事故。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重大安全隐患百日集中整治、全国第五个“安全生产月”和九小场所排查活动,创建了刘公岛路、田横岛路、崇明岛东路、十字路园等安全社区,辖区实现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街道办事处建设和谐社会经验做法》来源于,欢迎阅读街道办事处建设和谐社会经验做法。
街道办事处建设和谐社会经验做法 篇2
提高社会建设与管理水平各地亮点纷呈
围绕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确定的“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广东各地都把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作为党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齐抓共管,探索出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归纳起来有“七个多”:
(一)多策创新管理方式,提升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当前,广东流动人口多达3000多万,居全国第一,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徙,带来了治安、劳资、教育、医疗等一系列的新问题新矛盾。广东各地,特别是外来流动人口较多的珠三角地区,在提升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如中山市在全省率先推行积分制入户,在解决了1.5万名流动人员入户与子女入学问题的基础上,以“同是中山建设者”为主题,一方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实施“百万青年技能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其素质;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把住房、社保、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纳入积分制管理,并将这些重要权益逐步向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延伸。又如,东莞市户籍人口181万人,而外来人口超过1000万人,东莞为“新莞人”成立了服务管理局,全面保障“新莞人”除了集体分红外与本地居民享有大体一致的各项社会服务,并可以参政议政,大大激发了“新莞人”的主人翁意识,“新莞人”与当地人一样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二)多方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经济社会处在转型时期,民众的诉求日趋增加,主要集中在征地拆迁、就业保障、集体利益分配、医患纠纷等方面,容易引发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影响和谐稳定。广东各地十分重视化解这些矛盾纠纷,办法多样,成效显著。例如云浮市云城区牢固树立“维稳第一责任”的意识,突出抓信访维稳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率先在全市建立全区村(居)委一级信访工作站和信息网络以及信访考核奖励机制,建立健区、镇、村三级信访维稳网络,及时掌握社会动态,及时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化解在盟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群众到市、区集体上访批数、人次逐年下降,连续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又如河源市,自2008年以来,不断试水网络问政,已经形成了“公仆信箱”、“公仆微博”、“公仆在线”等“公仆系列”平台。目前,河源网络问政“公仆系列”已成为广大网友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的网络主渠道,成为覆盖全市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的“直通车”,成为荟萃民智、辅助决策的“信息库”,成为推进数字化、信息化河源建设的“助推器”,不仅解决了一大批民生问题,而且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三)多力加强人口控制,提高人口素质。
广东常住人口1.0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7%,成为第一人口大省。据对淡水、耕地等基本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和能源、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的测算,广东的最大人口容量为1.1亿人左右,当前广东人口承载力接近极限,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相当突出。广东各地在确保人口有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例如深圳市坪山新区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区、办事处、社区三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对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育龄人群和青少年等各个群体实行全覆盖。据统计,2010年新区共出生2426人,自然增长率9.82‰,户籍人口政策出生率98.08%,流动人口政策出生率93.46%,无政策外出生的社区13个,占社区总数的56.5%。再如广州市的南沙区为全力打造“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三道防线”,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近年先后出台了《南沙区自愿参加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工作实施方案》、《南沙区免费孕检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开展优生筛查工作的通知》及《广州市南沙区奖励参加婚前医学检查人员实施方案》,大大提高了出生人口的素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出生缺陷婴儿比例由2007年的81.5/万人下降到目前的41.51/万人,下降幅度达39.99个万分点。
(四)多法确保最低工资收入,保护合法权益。
当前,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广东把提高低群体收入、确保劳动收益作为维护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来抓。例如东莞,从2011年3月1日起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1100元人民币,与上一次上调相比只有10个月时间,涨幅达19.57%。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了东莞城乡收入分配结构,缓解了物价上涨对普通劳动者的支出压力。再如惠州市,成立了处理劳动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市财政建立了处理劳动突发事件欠薪周转金账户,市、区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实行领导包案制度,市、区工会部门通过建立三方协商机制和参与劳动仲裁,从源头上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近两年来,惠州市没有发生重大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案件,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五)多思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体制既是造成农村积贫积弱的障碍,也是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障碍。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广东各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广州、深圳、佛山、肇庆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最先探索、影响最大的是中山市。中山市近几年致力于统筹城乡发展,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将公共服务由城市延伸到农村,实现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管理的“五个一体化”,把改革开放的成果不断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在教育方面,部分镇区推行12年甚至15年义务教育,全市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普及率均达100%。在医疗方面,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逐步形成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新格局。在社会保障方面,中山以“三个一”工程为基础,编织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城乡居民都有一份养老保险、一份医疗保险、一个就业创业机会,实现了城乡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六)多径大力改善民生,提高福利保障水平。
民生问题是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发展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各地在大力改善民生方面因地制宜,创造出许多新经验。例如云浮市,从2002年开始试点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7年创新筹资标准,分成2档,1档62元/年,其中农民交10元,各级财政补助52元;2档67元年,其中农民交15元,各级财政补助52元。在全面推行新农合制度的过程中,云浮市不断提高补偿比例和补偿上限,完善资金管理,加快补偿办理速度,使云浮市新农合制度稳步健康发展,为切实缓解农民治病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据统计,云浮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从2002年度的32.9%提高到目前基本全覆盖。又如江门市,把就业工作延伸到农村,大力推进“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登记、推荐和跟踪服务制度。目前,全市1050个村委会与1296家企业分别签订了劳务合作协议书。
(七)多管齐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当中承担润滑作用,近年来,广东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新模式,规模迅速壮大,每年以10%左右的幅度增长,目前广东已有社会组织28509个,数量位居全国前三位。例如珠海市在全省率先出台《珠海市社会组织评估暂行办法》,主动把部分职能放权到协会,协会主动解决企业和的困难,简化了企业办事流程,提高了企业办事效率,在方便企业、加强协会与企业的互动的同时,政府也节约了大量的行政成本。又如江门市,致力于建设“一站式”的社区服务中心(站),将政府公共服务直接覆盖到社区,服务辖区内60岁以上的老人,服务方式为免费服务、补贴服务、低偿服务和义工服务。目前,江门市区建成并投入服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点达11个,社区义工服务站161个,注册义工已超10万人,义工服务队伍纷纷走进社区,造福社区居民,服务总时间已超过70万小时。
几点启示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广东既处于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凸显期。切实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幸福广东、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各地的经验做法折射出以下启示:
(一)提高社会建设与管理水平是加快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
发达国家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化、现代化本身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经济发展、城市化的推进会导致社会重构。当前,广东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推动社会建设,突破生产力进步的体制、机制、政策、思想束缚,使社会结构这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那么,现代化进程会受到影响,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无法通过社会变革巩固下来。因此,提高社会建设与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广东后工业化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刻不容缓的紧急任务,这既为当前广东应对经济增速放缓风险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也为转型升级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加速广东科学发展的进程。
(二)提高社会建设与管理水平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重大战略举措。
社会建设管理与幸福广东相伴相生、与民生福祉如影相随。幸福广东建设的本质是让人人都拥有幸福美满的新生活,而能否把社会建设好、管理好,使社会更加进步文明、让生活更加和谐富足、让环境更加优良秀美,则是衡量人民群众是否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标准。可见,提高社会建设与管理水平,是幸福广东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与此同时,幸福广东是涉及千百万人的事业,只有千百万人的共同努力,幸福广东才能建设成功,才能共同分享。加强社会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有助于凝聚民心、集聚民智、激活民力,营造人人参与幸福广东建设、个个共享幸福广东成果的良好氛围,必将大大地加快幸福广东的建设进程。
(三)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工程。
当前,由于广东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利益诉求等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社会已经进入了矛盾凸显期,社会矛盾和危机多发、频发。提高社会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满足利益请诉求,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这既是新形势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程。
街道办事处建设和谐社会经验做法 篇3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林业局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决策部署,构建和谐柴河、幸福柴河、平安柴河,为我局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现结合林业局社会管理的现状和实际,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社会和谐为目标,以探索创新为动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与科学发展、富民强区要求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谋划,协调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林业局实际,正确把握形势任务,认真谋划社会管理创新,使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生态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二)坚持服务全局,统筹兼顾。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内容,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三)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性 1
化管理,努力实现由“治理型”、“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四)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充分发挥林业局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使各种社会力量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
(五)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从林业局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街道改革以来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先发优势,积极挖掘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积极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和做法,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改革创新贯穿在整个社会管理过程之中,为推进“平安区”、“和谐区”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六)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坚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把握规律,大胆探索实践,总结实践经验,健全长效机制,真正做到思路务实、措施切实、工作扎实、绩效落实,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三、总体目标
坚持以建立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为目标,以完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为保障,以有效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为关键,建立健全柴河林业局社会管理的新格局,实现社会管理型小区化、信息化、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转变,进一步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基层基础、法治基础,全面提升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整体效能和水平,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并根据工作实际,及时做好总结、提炼
工作,形成较为完善配套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当今时代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望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
四、工作任务
(一)完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
为了进一步理顺街道、社区的管理体系,强化社区在居民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功能,一是建立小区管理模式,实现基层管理服务全覆盖,依据社区所辖范围、居住人口、治安状况、工作难易、任务轻重、基础好坏等情况,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单元,形成小区责任区、楼栋责任区、单元责任区三级管理网络,确保把社会管理服务职能覆盖到社区、延伸至千家万户。二是建立和逐步完善一分钟便民服务圈,成立社区便民服务站,集法律咨询、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居家养老、社会性交费、爱心超市、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活动、信访代理、职业介绍等为一体的服务平台。三是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基层管理服务新体系,建立健全街道、社区等各级综治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其在维护基层和谐稳定中的基础平台作用。完善治保、调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区矫正等力量的协作制度,落实相应工作人员,积极探索综治工作力量向末端延伸。完善“小区化管理”载体,健全综治协管员、安全管理员、楼道长等队伍,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栋长,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组织体系新格局,达到全员和无缝隙的管理和服务,对居民小组长、楼栋长视财力情况给予一定的通讯补助,调动其参与基层社会管理的积极性,真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网络。四是健全社区志愿者队伍,在社区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建全志愿者服务机制,鼓励党员、团员、技术人员以及身体健康的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者队
伍,志愿服务活动每月不少于1次,将参与自愿者队伍和自愿服务活动作为党员、团员评先创优给予奖励。五是在社区建立起社区监督委员会,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代表会议决策权、居委会执行权、监委会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二)落实工作职责,推进基层管理服务精细化。
一、充分发挥社区民警、综治协管员、楼道长等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其联系群众、掌握民情、改善民生、解决矛盾、维护稳定等方面的职责。建立健全信息平台,全面了解、动态掌握辖区居民家庭、出租房屋、流动人口、重点人群等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走访交流、信息采集、协调处理、便捷服务等工作运行机制,为群众提供更加直接、更加高效的服务,推进社会管理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二、以社区便民服务工作站为基础,广泛延伸服务,按照“一岗多责、一员多能”的原则,将社区干部、社区综合协管员落实到每一个小区,落实责任区,形成三级立体式服务体系,并公布社区工作制度、服务项目、服务时间以及社区干部联系方式。
三、全面摸清家底。建立居住人口、辖区单位和特殊群体台帐,在登记中做到清查不漏幢、摸底不漏户、造册不漏人,并建立好人户一致居民户台帐、人户分离居民户台帐和租房户台帐;摸清辖区每一个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户、社团组织的基本情况,包括名称、规模、地址、党组织设置情况、党员数、经营类别;建立特殊群体台帐,把社区党员、低保户、困难户、育龄妇女、残疾人、优抚对象、退休人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高龄老人、精神病人、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群体按片设立台帐。
四、规范完善党务、区务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公开时限、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街道、社区都要设立公开栏。
五、加强内部管理考核,提升社区的战斗力和全员的整体素质。制定出台街道机关、各社区、各岗位管理制度、考核方案和实施细则,考核实行百分制和“双考核”制度,即街道成立考核组,对各社区进行考核,社区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两级书记、主任任考核组组长,主管副主任负责具体考核,各部门人员为成员。考核分数与绩效工资对接。考核实行“两结合”,即:月份考核和平时抽查相结合,街道考核和社区内考相结合,每月核算得分情况通报公示。经考核,第一次末位诫勉谈话、第二次末位黄牌警告、第三次末位调离工作岗位。每一个街道社区人员人手一份职工手册,时时刻刻对照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守工作纪律。
(三)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一、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要进一步畅通和拓宽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夯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突出矛盾解决的工作基础,形成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强大合力。加强信访工作,实行信访代理制度。通过完善居民自治章程、居务公开、分片包户等居民自治制度,使社区成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推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培育人文精神、提升社区自治能力的重要阵地。深入开展“法制进社区”等活动,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广大群众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引导公民依法维护权益,依法表达诉求,不断提高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
二、构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健全定期排查、归口调处等制
度,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深入开展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做到“有领导负责、有专人处理、有调处方案、有解决时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做法 篇4
:
一、以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村(居)民增收问题。2001年开发区原在传统农业乡镇**镇基础上创建的,在开发区创建前的2000年农民人均收入2441元,到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4950元,年人均增长率20.56;2000年地方财政收入368万元,2005年开发区地方财政收入9229万元,增长24.1倍,年均增长481.6。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促进农业的增收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政府有力促进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开发区在增加群众收入方面主要做法:
1、大力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发展,增强城市载体功能。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就是由农村变城市、村民变居民,改变村民的生存条件。区工委、管委会以市委提出的“三十”字方针为指导,大力招商引资,自2001年以来共引进入区企业182个,现有*******等12家规模企业,产值48.34亿元,利税3.55亿元,使开发区得以快速发展,城市就业载体功能得以加强,使村(居)民在入区企业中直接就业。据不完全统计开发区村(居)民已在入区企业就业人数1.2万人,每人年收入在万元以上。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村居民增收。随着开发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入区企业的大量增加,区工委、管委会充分利用当地的区位优势,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村(居)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几年的时间就新增个体私营业户1300家,就业人数新增1.3万人,新增各类运输车辆1880辆,新组建各类专业工程承包队伍770个,就业人数达2.3万人,解决了失地农民不失业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村(居)民的收入问题。
3、大力发展村(居)集体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支持。区工委、管委会充分利用开发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引导各村搞村级开发,******等商贸城已初具规模,选择条件较好的城中村**进行了治理改造,年内完成80户的安居楼建设,通过招商以土地入股,搞合作开发,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提高为群众办事的能力。
4、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让村民增收。利用城郊的区位优势,发展城郊型农业,依据黄河滩区良好的土壤,以***为重点,发展有机蔬菜大棚生产,以**为依托加快冬枣生产,以**为基地,扩大奶牛、大棚养鸡规模,以**蔬菜批发市场为基础,大力扩大以菠菜为主蔬菜生产规模,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二、大力发展社会各项公益事业,推动新农村建设。
开发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是简单的搞一些村容村貌建设,来一个旧貌变新颜,而是侧重于解决村迫切需要各项利民工程,让村民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得到实惠,使村(居)民真心拥护新农村建设,随着开发区社会经济发展,逐步开展了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1、进一步搞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切实解决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开发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已达93,对特困家庭由政府代缴,今年争取村(居)民参合率达98以上,现正在改造两处卫生院,加强社区卫生室建设,提高卫生院的参疗水平,对大病和特困家庭开发区出台了《农村医疗救助实施意见》。
2、进一步搞好自来水工程。随着开发区建设范围的不断扩大,已有多数村已接上自来水,只要集体有收入的村对村民一律供水免费,对未按上自来水的村,实施自来水工程,成立了领导小组,专人负责自来水工程,现已立项申报省级自来水扶持项目,争取年内让全区90以上村(居)民喝上纯净的自来水。
3、全面实行了电视村村通。有集体经济积累的村,由村集体代缴电视收视费,通过电视村村通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4、实施社会救助工程。一是城镇低保由原来的150元/月,提高到180元/月,农村低保由原来700元/年,提高到800元/年,农村供养重点是提高五保供养率,现在筹建新的敬老院。二是为27户特困家庭共75人解决了吃、穿、住、医、学和脱贫问题。三是2005—2006的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区管委会每年对特困高中、大学生实行救助,让每个孩子有学上。
5、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新村居。开发区是以传统农业乡镇发展起来的,原先的村居与开发区建设极不适应,开发区即没有撒手不管任其自然,也没有急躁冒进,而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结合村庄拆迁,给拆迁户每平米140元的建楼财政补助,实行鼓励引导,对其他有条件的建房户,实行统一规划,高标准建设,即节约了土地,符合城市建设,避免了村(居)民的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又能够让群众接受,现已初步建成南街、北街、马坊、苏学官、和宝苏、胡井等居住小区,受到了广大村民的欢迎。
三、在发展政治文明中,完善新农村建设。
1、依法选好村两委班子,充分尊重村居民的民主选择,因为村居民祖祖辈辈生活在本村居,他们对本村(居)的情况最熟悉,对选谁用谁
最有发言权,在村支部、村委会选举选举过程中充分尊重党员村民的民主权力,依法进行选举,通过他们把德才兼备的人才充实到村领导班子中来,绝大部分村都能够选好两委班子,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实行能人治村,自己穿着补丁裤,怎么能够领导群众来致富,通过一个好的带头人,能够把支部村委变成一支团结有战斗力的好队伍,完善一套民主管理好制度,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好氛围,找出一个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好路,由于不断的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主管能动性,在开发区的特殊环境,即能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项目来得了、安得下,又能善于捕捉适合本村发展的致富信息,加快本村经济发展,象*****村的商贸开发,以**蔬菜批发市场为中心的蔬菜开发等,都是因为有一个好的班子,一个好的带头人。
2、加强民主管理,接受群众监督。民主议政是加强农村党组织执政能力有效的方式,是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切实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起来,是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每月的5号定为开发区的议政日,党员活动日,财务公开日,凡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村里的重大问题,都要向群众征求意见,召开村民代表会,保障村民对重要事务的知情权、监督权,开发区工委和各办事处党委对活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不及时公开的和公开不实的,经调查核实,责令公布,对违法违纪的严肃处理,及源头上预防和治理村级财务活动中的舞弊行为和腐败现象,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形成了干事创业的合力。
四、在发展农村精神文明中,促进新农村建设。
街道办事公开经验交流材料 篇5
**街道以创建服务型机关和服务型社区为抓手,遵循“为民、便民、利民”服务宗旨,大力推进办事公开工作,建立了为民办事受理及时、处理快捷、结果满意的绿色通道,形成了“公开形式多样化、公开内容实用化、公开效果三满意”的办事公开环境,提高了为民服务水平。
一、加强领导,集思广益,拓宽办事公开载
体
街道办事公开的形式群众能否接受,是关系到群众参与办事公开的重要环节,只有群众参与了,办事公开工作才负有生命力。
1、强化组织领导。街道建立了办事公开工作运行责任制,形成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纪委监督协调、全员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办事公开工作纳入街道整体工作计划之中,与街道其他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实行办事公开工作“周报、月协调、季总结”制度,及时分析情况,总结经验,查摆问题,并把整个办事公开、优化服务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从组织领导上提供了重要保障。
2、广泛征求民意。社区全面实行为民办事公开听证制度。对涉及多数居民切身利益事项,召开楼院听证会、居民议事谏言会等,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推行了“两谈润心”(家庭访谈、搂院座谈、润泽民心)活动,经常到年老体弱、残疾居民家中送上各种办事指南,送去一声问候,了解居民最需要了解的公开事项。街道通过建立与办事公开成员单位双向联系制度。实行年初规划会、年中促进会、年末座谈会“办事公开工作三会制”,向单位通报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公开的形式和内容。近年来街道向居民发放各种征求意见表1万余份,入户放谈600余户,解决居民关心的水电、一户一表、搂院卫生、房屋修缮等热点问题76次。
3、拓宽公开方式。一是设立为民办事服务大厅。社区安装了交费“一卡通”、政务(来源:好范文 http:///)信息公开“触摸屏”等,配备了空调、电脑、数码相机、复印机、投影仪、宽屏电视机等设备,居民“进一扇门能办千件事”。二是设立楼道信息公开栏。将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暖等公共设施服务监督电话进行公布,居民在上下楼梯间都能够办成事。三是建立“短信平台”,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单位、楼长、居民骨干等都纳入平台内,突出信息传递的快捷。
二、完善机制,充实内容,推进办事公开规范透明
围绕居民群众最关注、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实施办事公开,在公开的数量和质量上做文章,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1、办事公开项目化。街道利用政务公开栏定期公布与居民生活相关的政策、法规、规章,公开街道、居委会办事受理范围,办事指南,处理的程序、方法、时限和要求等,开出项目清单,组织编制办事公开目录,绘制办事流程图,为居民办事、查阅有关资料提供方便。此外,街道每年都列出10余项民心工程,面向居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对居民期盼的项目快办,对居民意见比较集中的停办和慢办,使街道的民心工程都能顺民心,暖民意。
2、公开内容全覆盖。深入推进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进社区活动,把教育、医疗卫生、供水、供电、供气、住房、电信、环保、计划生育、公共交通等关系民生的事项作为公开的重点,兼顾居民的个性需求,做到公开内容全面具体。同时,加大对各单位持续改进的情况进行监督,看各单位是否“按公开的做,按做的公开”,真正把监督贯穿于公开工作的全过程,做到真公开、全公开、及时公开。
3、涉及项目全透明。街道开设办事公开专栏,对办事责任、办事人员、办事结果“三公开”,每月更新一次,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对居民关心的重大事项开支,列明细、亮成本,增强办事透明度,提高群众满意度。
三、关注热点,顺应民意,切实维护居民切身利益
街道始终坚持从居民群众最希望的事情做起、最强烈的问题抓起、最不满意的事情纠起,不断加大办事公开力度,真正把“群众利益无小事”落到实处,拉近了政府、企事业单位与居民群众的距离。
1、解决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去年冬天居民们提出老人上下楼不方便问题,街道立即对管区老式建筑安全状况进行全面排查,自筹资金为居民楼道全部安装了扶手和楼道应急灯。今年仰口路4号对楼道和门头进行装修,引起居民(35人)多次联名向市、区有关部门(16个)举报,并集体(7人以上)上访,要求其拆除。双方争议分歧较大。街道先后6次召开了该处居民听证会和对话会进行协调,并与房产部门联系,按有关政策和谐解决了这个问题。
2、着力解决居民的生活环境问题。每年年初办事处协调有关单位,对管区内的破墙残壁、卫生死角进行查看,排出顺序,逐步整治。今年按照“一门两栏三箱”的标准,建设“人文楼院”200个。其中安装单元防盗门100个,安装居民楼院报箱85个单元1215户,安装居民信息栏20块;按照“树木多、品种优、管理细、造型美”的要求,逐步对庭院、公园、广场和景点进行绿化,使基础建设实起来,内环境强起来。
3、着力健全三个服务保
街道办事处建设和谐社会经验做法 篇6
第一,着力推动思想解放,不断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内在动力。天津干部群众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 是天津快速发展的不懈动力。
第二,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进一步完善发展的思路和举措。能够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提出正确的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第三,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打造加快发展的新支撑。第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努力营造一流的投资创业环境。天津牢固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第五,层层落实责任制,有力地促进了工作作风的转变。天津市的干部工作非常细致、作风非常扎实。对每一项工作都实行精细化管理,有指标、有时限、有考核。任务一旦确定,就一竿子插到底,切实做到管住、管好、管到位 第六,立足于长远发展,大手笔拓展发展空间。天津坚持以全新的理念创新城市建设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深感到天津发展的经验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是必须牢牢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几年上一个新台阶。天津的发展就是抓住了国家关于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机遇,把老城区的改造与滨海新区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一个扁担挑两头”发展战略,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带动全市的开发开放,举全市之力支持推动滨海新区的发展,形成了滨海新区与全市发展等量齐观、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
二是必须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努力实现新区与老区、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路子。
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时始终着眼于群众利益,在加快发展时,注重改善民生;在制定改革措施时,注重群众的承受能力;在为群众办实事时,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最大限度让人民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
四是必须坚持瞄准世界发展前沿,着力打造现代化都市。天津按照建设北方港口城市、工业重镇、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中心的目标定位,坚持用高水平的规划引领开发开放,城市功能、地标性建筑、生态环境,处处体现了大气魄、大手笔,把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繁荣有机融为一体。
五是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天津的发展得益于干部群众高效、务实、敬业、细致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就是“5加2”、“白加黑”。“5加2”
就是五个工作日再加周六、周日。“白加黑”就是白天加晚上。正因为这种作风才推动和促进了天津的发展。
三、与天津相比我们工作存在的主要差距和问题
我们学习考察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比天津的发展经验、成功做法,对照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寻找差距,剖析原因,以先进为榜样,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通过全面审视、认真对照,我们感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差距。
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发展理念上有差距。这几年,我们尽管反复强调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也多次进行了解放思想讨论活动,但观念意识问题远远没有解决。因循守旧、夜郎自大、封闭保守的思想还不同程度存在。突出表现为不善于以战略眼光、开放思维,与发达地区并肩,向沿海地区看齐,习惯于与自己的过去比、与周边地区比,越比越感到自己发展不错。久而久之,丧失了不懈奋斗、只争朝夕的勇气,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动力。
二是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不强,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上有差距。同样遇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挑战,天津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而我们却遇到了严峻的困难和压力。经济下滑、财税收入减少、居民收入下降的现实充分说明,我们产业结构单
一、外向依赖度过高、抗风险能力太弱,这确实有历史的原因,但也说明我们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上缺乏新招、实招,在形势发展好的时候,没有看到潜在的危机。
三是起点不高,城市规划和功能定位上有差距。我们经常讲要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把握发展规律,但是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环境,我们无论是在产业发展、城市规划,还是功能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视野还不够开阔、规划水平不高的问题,尤其是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提得比较多,但具体的措施比较少,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再比如,我们如何把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空港工业,建设区域性物流园区等方面也始终没有突破。
四是工作不够精细,管理水平上有差距。天津在短短几年间由一个沉重的老工业基地,迅速变成一个现代化城市;让破旧和杂乱消失,使美丽与繁华成为新的代名词。个中原因,除国家重视、思路正确、高强度投入以外,更重要的是靠科学精细的管理。相比较,我们无论是在项目建设上,还是城市管理上都显得不够细致,抓工作粗放,没有建立起严格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干部的管理能力和市民文明素质方面差距很大。
五是部分干部思想不刻苦、工作怕艰苦,工作作风上有差距。再好的思路、再好的决策,没有良好的作风做保障,都是一句空话。这几年,我们在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方面下了很大气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作风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工作要求多、部署多,扑下身子抓落实不够,缺乏实干苦干的精神;对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下功夫解决还不够,影响干群关系、社会和谐的因素还不同程度存在;在处理一些棘手问题时,考虑得还不够周全,教育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理解信任支持还不够,我们一些很好的想法由于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很难推进下去,以致于错过了时机,加大了解决的难度。部分干部缺乏创一流业绩、干一流工作的劲头。尽管我们的基础和条件还是比较好的,但由于主观努力不够,一些工作还没有走在全省前列。
四、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和举措
学习借鉴天津的发展经验,最根本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市加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振奋精神、迎难而上。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不断把我们嘉峪关的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一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要求,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用创新的思路破解难题,以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勇气推动我市实现更大的发展。近期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促进大发展”的学习讨论活动。通过学习讨论,引导干部群众自觉从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和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凡是有利于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的事,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允许在促发展、干事业中出现失误,但决不容忍四平八稳、碌碌无为。通过大讨论活动,焕发新的活力,激活新的智慧,实现新的发展。
二是超前规划、优化产业。要按照提升优化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我们的产业发展。坚持用高水平的规划引领我市的发展,除编制好总体规划外,还要编制产业功能区规划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生态城市等专项规划,实现城乡控规全覆盖。要始终不渝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发挥工业城市的比较优势,扩大工业规模,提高工业效益,增强工业竞争能力。要不断把区位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培育壮大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服务业水平。
三是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认真学习借鉴天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和思路,以加快城乡一体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以土地的有序流转为载体,实现城乡土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最终实现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城乡一体。需要指出的是,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考虑现实条件和农民的承受能力,每一项决策、每一项部署都要反复征求农民意见,赢得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做细做好思想工作,不能搞强迫。
四是加强建设、注重管理。与天津相比,我们的城市无论是建设档次还是管理水平都不是很高,距现代化城市的标准和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要认真借鉴、反复比较,虚心学习天津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经营城市、管理城市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按照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适度超前的思路,精心编制城市规划,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城市建筑格局。要加大经营城市的力度,盘活城市的土地等资源。要不断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对城市保洁、园林绿化、公用设施维护等逐步实行管干分离,走政府监管、市场运作的路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要坚持铁腕管理,依法治理,有情执法。从现在开始用100天左右的时间对全市环境卫生、工程质量、市容市貌、市场管理、交通秩序、违章饲养、社会治安等进行一次集中整治,解决突出问题,提升城市形象。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加强市民思想道德、文明礼貌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引导,努力营造热爱嘉峪关、建设嘉峪关、爱护嘉峪关的良好氛围。
五是营造环境、招商引资。投资环境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第一竞争点,也是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改善投资软环境上,通过高效优质的服务,培养软实力,展示新魅力。要把我市的交通、土地等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应当看到,在各地竞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用一般的办法、传统的做法是不行的,必须以超常的思维、长远的眼光、扎实的举措,吸引资本、吸引项目。拟在7月份举办一次较大规模的招商和项目推介会,扩大开放,推动发展。要善于突破各种阻碍发展的桎梏,从各方面支持企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是改进作风、干事创业。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坚持一流的工作标准,自加压力、真抓实干、只争朝夕、锲而不舍推动工作落实。各级干部要敢抓敢管、善抓善管、真抓真管,说实话,摸实情,出实招,求实效,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做到人人有目标、有责任、有压力。要建立和完善确保工作
街道办事处建设和谐社会经验做法 篇7
(汕头大学公共管理学系,周昌勇,515063)
摘 要: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基层政权组织,直接联系社会及其民众,其权能演变反映国家治理理念与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和治理模式。街道权能的合理性、有效性直接决定整个国家政权体系的效能和社会整合能力,并对社会变迁产生深刻影响。文章以街办事处道发展为线索,就街道权能演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街道办事处,权能演变,社会影响
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区或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它是城市的基层政权组织,是政府与社会及其民众联系的桥梁、党和政府的基层工作站,是党和政府的形象窗口。在城市社区,街道办事处是政治权力的枢纽,从根本上制约着社区政治生活。街道办事处权能的演变直接体现党和政府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的发展,关系到党和政府的能力建设和社会调控体制的变革,对我国社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考察街道权能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于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推进城市社会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街道办事处权能的历史演变
(一)建国前后至文革前:街道办事处的建立与权能设置
街道办事处是在废除国民党保甲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与“单位制”相并存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并进驻的城市中,国民党政权以及包括保甲制度在内的各种组织制度和组织方式先后被摧毁,我们党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是如何将人民组织起来,建立起新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以保持新生的政权和社会的正常运转。为此,新生的政权首先“将全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建立了“单位体制”。对大量存在的未能进入工厂矿山、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无法纳入“单位体制”的无组织的街道居民则建立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由城市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将居民组织起来。基于此,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得以建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年中,由于没有统一的法律根据和组织形式,各城市的市政当局各行其是,街道办事处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在1954年以前,全国各城市的街道组织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设街政府,为城市基层政权,如武汉市、大连市、郑州市、太原市、兰州市、西宁市;二是设街公所或街道办事处,为市或市辖区的派出机构,如上海市、天津市,以及江西、湖南、广东、山西等省的一些城市;三是“警政合一”,在公安派出所内设行政干事或民政工作组,承担有关工作,如北京市、重庆市、成都市。①当时由于“单位体制”的强大社会功能,街道办事处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城市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而存在。街道办事处建立之初不设立科室,只设主任一人,干事若干人,其职能比较单一,其主要工作是负责民政和户籍管理。
1954年12月3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法律形式统一并确定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的性质、任务、作用。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是城市辖区或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其职能包括:一是办理市、市辖区人民委员会有关居民工作的交办事宜;二是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三是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街道办事处设专职干部3-7人,其中包括妇女干部1人。《条①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管理体制50年变迁》,战略与管理,2000,1:86-87
例》颁布后,1955年全国各城市都普遍建立健全了街道办事处组织。
由于“单位体制”和街道办事处同时并存,并且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单位体制” 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单位体制”日益向街区扩展,形成了单位社会。街道办事处的地位越来越削弱,逐渐演变成“拾单位之遗,补单位之缺”的组织。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街道办事处曾一度被“人民公社”所取代。①
1958年至1960年,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共建立598个城市人们公社,大多数人民公社建立在街道层面,少数建在区一级。街道管辖范围扩大,并且实行公社党委领导下的“党政一家”、“政社一家”的管理体制,成为市、区以下的一级政权组织,实际上取代了街道办事处,在辖区内组织社会生成协作,发展社办企业和集体生活福利事业。有的地方,还撤消了居民委员会,以公社派出的“街道工作队”代行工作。②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街道权能的嬗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地街道办事处相继被造反派夺权。1968年,街道办事处被改名为“街道革命委员会”,并建立街道党委,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以上海五里桥街道办事处为例,1967年12月五里桥街道办事处被造反派夺权,街道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街道设革命委员会,其工作由对居民事务和经济事务的管理转向开展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如斗批改、大批判等,以及动员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这个时期街道的权力完全集中在革命委员会手中,行政建设完全停滞。③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政治混乱,许多市、区政府处于瘫痪状态,街道权能在这个时期急遽膨胀。当时,街道革命委员会下设政治组、居民组、企事业组、文教卫生组、人防办公室、查抄办公室等,统管党、政、财、文大权,权力范围空前扩大。其主要认为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其次是:动员居民到农村落户和鼓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负责民兵训练和征兵;处理查抄物资和组织生产管理与服务工作。④街道革命委员会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其主要工作便是搞外调、抓清队、查户口。
3、改革开放后:街道权能的扩展
1978年,文革结束,随之而来的拨乱反正对基层政权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1978年,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通过新宪法,撤销“街道革命委员会”,恢复街道办事处。1979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重新确立了街道办事处的性质。1980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重新公布了1954年颁布的《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再次明确街道办事处是市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实行街道党委、街道办事处、街道生产服务分离,统一由民政部管理。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单位体制”仍然主导整个社会,加之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在街道办事处设有派出机构:“五所一院一场”――即工商所、粮管所、房管所、派出所、环卫所、卫生院和菜场。这些机构受直接区政府领导,因此街道内事务被“条块化”,街道办事处处于“边脚料”的地位,只是做些辅助的工作,如宣传、动员和协助工商税务人员进行检查等等。
在“单位体制”还没有松动的情况下,街道的机构设置相对简单,其权限也十分有限,这与街道所能控制的资源是匹配的。但是,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这种情况有了新的发展。由单位控制下的社会结构正在向社区回归。街道办事处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职能权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1954年颁布的《条例》中规定每个街道办事处设主任1人,干事若干,必要时可设副主任1人,整个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一般在3-7人,街道下一般不设职能机构。其工作①②夏建中《城市社区基层社会管理的组织变革及其主要原因-建造新的城市社会管理和控制模式》,江苏社会科学,2002 第2期,③朱健刚《城市街区的权力变迁:强国家与强社会模式》,战略与管理,1997 第4期
④陈家喜 刘军《街道办事处:历史变迁与改革趋向》,城市问题,2002 第6期
权能主要是三项:办理市、市辖区人民委员会有关的居民工作的交办事项;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然而,这种状况随着城市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单位体制的松动,大量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向街道社区转移。80年代中期,根据部分城市的调查结果,天津市各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任务己经拓展到了30多个方面,100余项之多。北京市部分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任务有120-140多项。杭州、西安市街道办事处的任务约70-80项。①由于街道权能的扩展,街道机构和人员编制也迅速膨胀,1980年代一般为40人左右,现在则远远超过了这一数目。据统计,工作人员在50-180人的街道办事处最多。机构设置上:街道党委(或工委),由书记、副书记组成,下设组织科、宣传科(精神文明办公室)、纪律检查委员会、党委办公室、团委、妇联、工会、武装部和老干部办公室等部门;街道办事处,由主任和副主任组成,下设行政办公室、民政科、居民科、城建科、司法科、综合治理办公室、社区服务办公室、文教科、计划生育办公室、财务科等;有些街道还管理其下属企业,如街道联社、劳动服务公司、街道福利等企业。
近年来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大量工人下岗,使社会矛盾复杂化,街道办事处实际上起到了社会调和的作用。街道权能的急遽扩展,使其成为“社区总理”。但笔者在做调研时发现,街道所拥有的权力资源与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不相匹配,责任甚于权力,往往使街道行政效率十分底下。基于此,1990年代中期后,在全国范围内作出了对街道办事处权能重构的探索,形成了街道办事处的四种权能模式:即上海市卢湾区五里桥街道—-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青岛市四方区兴隆路街道—-以社区服务为突破口,逐步推动社区的功能转换和组织重构;南京市白下区淮海路街道—-设立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以撤销街道办事处为终极目标;沈阳市沈河区泉园街道—明确社区定位,合理划分社区,建立新型社区组织体系。③
二、街道办事处权能演变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基层政治权力结构是国家实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最直接载体,它是检验一个国家对城市社会控制强弱的显示器,城市基层政治权力结构的变迁可以折射出国家对基层社会控制强弱的衍变。街道办事处权能的演变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城市社会控制模式的更替
在80年代以前,整个社会被高单位化,形成了所谓的“单位社会”。社会控制通过“单位体制”伸展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与单位组织体系相比街道几乎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在单位社会中,身份制、单位制、行政制是三个相互关联的核心因素,单位社会中的每一个城市居民都有自己的一份档案,档案上都列有成分一栏,成分为干部工人、军人和学生的属于单位体制内的一员,其他成分的城市居民则被打入另册。根据彭真的观点,街道办事处所管辖的“工人阶级以外的街道居民将日益减少”,在1953年,这种人口在城市中还占到60%,而在“三大改造”和“大跃进”运动之后,在单位体制以外的城市就业人口几乎所剩无几。根据朱健刚的研究:"80年代以前街道办工作是不被重视的,区政府政策实施主要通过各职能部门,然后再由各局传达到街道各所,街道办事处只是做一些辅助性工作,比如宣传和动员,以及随同税务人员和工商人员进行检查等。”
但是这种社会控制模式在8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建设迅速发展,街道办事处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职能,相对于日益增长的职能,街道对原②①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第194页
②陈家喜 刘军《街道办事处:历史变迁与改革趋向》,城市问题,2002 第6期
③胡熙华《我国城市变革中的街道社区管理组织重构》〔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200
2有的权限感到十分的匮乏。但也正是被授予了这么多的职能,街道办事处在行政权力秩序中的地位开始受到重视,我们如果不把权力看作法律规定的条文,而是看作实际行动中的影响力,那么街道办事处的权能在这段时期实际上膨胀了,在这一时期,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已完全涵盖了一个区域性政府的全部职能。根据笔者对汕头市金平区东方街道办事处的调研,街道办事处几乎负责了整个政府权能的所有内容。从基层党政党务、劳动人事、工会妇联到统战、侨务和宣传、信访;从街道资产、财政、财务到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甚至社区科技与卫生和环境保护;从“三防”工作、社区治理、治安到计生和司法服务;从社区企业服务、咨询到代理居民身份证、证明等等,几乎无所不包。有的甚至说,一个人从生到死都始终与街道和居委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按东方街道办事处陈树峰主任的话,除了没有人大、政协以外,街道已经是一级“政府”。①
在我们做调研中还发现,居委会其实是街道下实行社会控制的更直接的组织。居委会由居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其工作受街道办事处指导,并得到来自街道的财政支持。居委会直接与城市居民接触,更能了解实情和掌握社区动态,因此居委会被吸收到了城市社区事务管理中。城市政府通过街道和居委会这一政治和社会枢纽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但是无论如何,与“单位体制”下的社会控制相比已经明显弱化了。总的来讲,这种弱控制还会随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削弱。
(二)行政秩序混乱
街道权能的扩张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地方行政秩序的混乱。在调研中,笔者发现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普遍反映他们承担了过多的责任,但并没有相应的职权保障。正如陈树峰主任所说的:我一个人就与区政府签了13份责任合同,而有些合同其实我们并没有权力执行,但是只要在这个岗位就得签。这种行政事务的强行下移并没有伴随权力中心的下移,导致街道办事处处事很被动也很尴尬。街道办事处在实际执行职能过程中常常处于执法边缘,导致与街道居民的紧张关系。
这种行政秩序混乱产生的后果就是行政合法性危机。现代社会居民的法律意识有了极大的增强,这一点在我们调研中得到了证实。许多居民学会用法律来拒绝执行或抵制街道工作。街道唯一能做的是通报职能部门并协同职能或执法部门开展在街道范围内的事务。但许多街道往往是强制执行的,结果导致了政群关系的剧烈冲突,甚至导致法律诉讼。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社会控制体系的严重削弱和公民意识的强化。
从普遍状况来看,街道权能的扩展不同程度的导致了行政秩序的混乱。有的学者指出,街道办事处权能存在以下问题:职能权限不明确,“上面千条线,下而一根针。穿又穿不起,理也理不清。”由于法律上缺乏规定,上级政府又没有统一的明确授权,使街道内部的行政秩序很混乱,具体表现为“条块冲突”,许多城市管理的任务层层落实到街道,但街道又没有明确的职权,只能是“看得见,摸得着,管不了”,而条上各机构虽有权管,但由于不与居民直接关连,又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来管理,就干脆推给街道去做。这种局面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导致政府权威的丧失和社会的对抗与冲突的加深。
(三)社区服务缺失与社区自治弱化
随着城市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使得社会活动的领域前所未有的拓展,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市政公共服务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从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考察,发达和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在整合西方社会,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从西方成功的社区治理实践来看政府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由于地方财政预算常常处于“预算饥饿”状态,一方面是收入增长有限,另一方面又不断要求改善服务,地方政府在不断增长的社会服务建
设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20世纪60年代为应付公共服务的挑战,美国各地方政府纷纷把部分职能下放或外包给私营公司或非营利性机构。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营利的社区发展公司已经成为美国城市社区发展工作的重要参与者。这些社区发展公司主要是针对城市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建筑和修复、宅第维修和供暖的计划,公共住宅区的管理,以及买卖和租赁房屋的咨询等业务。许多社区发展公司还发起了种种就业和经济发展计划。①1
与此相反,受我国政治传统和政治治理模式的影响,我国政治体系的社会控制机制从明代以来一直在不断向基层延伸。从现实状况来看,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一直在不断加强,因为社会稳定的根基在于基层政权对社会的超强控制。因此在“单位体制”解体后,街道办事处取而代之成为社区的控制实体,街道权能扩展就成为了一种必然。政府为了实行对社会的控制,就必须对社会事务的方方面面作出响应,这似乎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的一种习惯。这种政府权能的扩展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社会本身的自我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残缺,而政府由于财政预算和人力资源的不足而导致服务缺失。政府的服务质量下降和数量不足有可能引发社会的分化和政府权威的丧失。另一方面,政府权能在街道的扩展阻滞了社会自治能力的培养,也人为地导致了利益基础上的地区分割,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整合。
三、小结
有关街道办事处权能问题学术界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探讨。在国内比较盛行的认识大概有以下五种观点:一是主张把街道办事处建成一级地方政府,实现三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二是主张维持街道办事处派出机构的性质,把重点放在改革和完善现行街道管理体制以及简政放权、理顺关系、强化职能上了;三是主张把街道办事处变成政权实体,把区一级变成派出机构;四是主张取消街道办事处,把区的管辖范围划小,由区直接指导居民委员会,实行二级政权二级管理体制;五是主张因地制宜,分类管理,不搞一刀切,实行多元化的城市管理体制。②
街道办事处权能问题,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街道权能的演变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社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也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发展。总的来说,自建国以来,街道权能趋向于不断扩展,从虚变实,这是伴随着国家权能的扩展而发展的。但是这种街道权能的扩展也带来了许多现实冲突:一方面是基于政府治理结构的挑战,街道办事处只是基层政权组织的派出机构,其行政的合法性受到了局限。二是源自于社区自治的挑战。街区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不断渗透与社会力量相互交错的空间,社区行政与社区自治之间的博弈,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治理的理念和社会政治传统。三是资源限制(人力、财政、权限等)与服务效能的挑战。人民对于政府服务质量与服务数量的要求日益增长,但是囿于人力、财政和权限的限制,街道办事处并不能使人民得到很好的满足,特别是经济市场化部分地降低了政治的权威,给街道政权带来了巨大挑战。探讨如何实现街道权能的合理变革,增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能力和社会的整合能力,达到强国家与强社会的政治治理模式,对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美〕理查德D·宾厄姆等著,九州译《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239页
【街道办事处建设和谐社会经验做法】推荐阅读:
4西大街街道办事处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06-15
街道办事处文明建设主持词10-17
街道社会事务办事流程05-16
*街道办事处党员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05-12
街道办事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情况汇报06-09
五虎山街道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方案07-07
人民政府公平街道办事处2021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总结09-21
古城街道办事处07-04
街道办事处主任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