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量法计提折旧例题

2024-05-20

工作量法计提折旧例题(共2篇)

工作量法计提折旧例题 篇1

(2011年)20×1年11月20日,甲公司购进一台需要安装的A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设备价款为950万元,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为161.5万元,款项已通过银行支付。安装A设备时,甲公司领用原材料36万元(不含增值税额),支付安装人员工资14万元。20×1年12月30日,A设备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A设备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率为5%,甲公司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回答下列各题。

(1)甲公司A设备的入账价值是()。

A.950万元B.986万元

C.1 000万元D.1 111.5万元

『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950+36+14=1 000(万元)。

(2)甲公司20×4对A设备计提的折旧是()。

A.136.8万元B.144万元

C.187.34万元D.190万元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计算过程如下:

20×2年的折旧额=1 000×2/5=400(万元)

20×3年的折旧额=(1 000-400)×2/5=240(万元)

20×4年的折旧额=(1 000-400-240)×2/5=144(万元)。

【拓展】20×2年3月10日,A设备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20×2年年折旧额=1 000×2/5×9/12=300(万元)

20×3年年折旧额=1 000×2/5×3/12+(1 000-400)×2/5×9/12=280(万元)20×4年年折旧额=(1 000-400)×2/5×3/12+(1 000-400-240)×2/5×9/12=168(万元)

20×5年年折旧额=(1 000-400-240)×2/5×3/12+(1 000-400-240-144-50)÷2×9/12=98.25(万元)

20×6年年折旧额=(1 000-400-240-144-50)÷2=83(万元)

20×7年年折旧额=(1 000-400-240-144-50)÷2×3/12=20.75(万元)验算方法: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固定资产到期报废的时候,也就是提满折旧的时候,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一定等于累计折旧额。

应计提折旧额=1 000-50=950(万元)

累计折旧额=300+280+168+98.25+83+20.75=950(万元)

工作量法计提折旧例题 篇2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首先实施。为了广大财务人员更好地学习掌握新准则,财政部先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然后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编写了《企业会计准则讲解》。新《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4章第14条规定:“企业应当对所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是,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中,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第4章第17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但是,符合本准则第十九条规定的除外。”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第4章第19条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第5章第3节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讲到: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企业选用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将影响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间内不同时期的折旧费用,因此,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二、四种折旧方法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1. 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

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相等。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年)×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2. 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计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3.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

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金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应用这种方法计算折旧额时,由于每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没有扣除预计净残值,所以在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应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年)×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每月月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

4. 年数总和法,又称年限合计法,是指将固定

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为分子、以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之和为分母的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除工作量法外,其他三种方法都与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有关,并且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那么我们可以推出如下结论,年折旧额等于月折旧额之和(12个月),并且各月折旧额相等。但是上述结论显然对双倍余额递减法不适用。这是由于在双倍余额递减法下,《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给出的公式是月折旧额=每月月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由于企业每月计提折旧使得企业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不断的下降,账面净值也不断下降,那么根据公式计提的各月折旧额也就不断下降,而公式当中的月折旧率是年折旧率的1/12,那么月折旧额也应是年折旧额的1/12,否则在此种方法下年折旧额不会等于月折旧额合计数,显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当中的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公式计算出的年折旧额不等于年中各月折旧额之和。由此可见,《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当中的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公式存在错误。

三、几种完善方法

1. 在年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前提下,各月按直线法计提折旧。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年)×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每年年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

年折旧额=每年年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年折旧率

与《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原公式相比,只是存在一点差别,月折旧额的计算公式由每月月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改为每年年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这里每年年初指的是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每使用满1年,为下一年年初,而非会计年度的年初,下同)乘以月折旧率,由于变化后的计算公式,月折旧额以每年年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为计提基数,因此,各月折旧额相等,各月折旧额之和等于年折旧额。

2. 在年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前提下,各月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年)×100%

月折旧率=本年尚可使用月份÷本年各月份总和×年折旧率。

月折旧额=每年年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

年折旧额=每年年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年折旧率

该方法是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改进,各月折旧率不等,折旧计提基数相同,各月折旧率之和等于年折旧率,因此各月折旧额合计等于年折旧额合计。与第一种方法比较优点是,年内各月也是加速折旧的,缺点是计算各月折旧额较复杂。

3. 在年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前提下,各月也可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计算公式如下: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年)×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2

月折旧额=每月月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

年折旧额=每年年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年折旧率

该方法也是对《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的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公式的直接改进,由于各月也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折旧计提存在同样的问题(由于每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没有扣除预计净残值,不可能计提折旧数额等于应计折旧总额),可每年最后两个月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该方法优点是各月采用加速折旧方法计提折旧,缺点是须事先算出年折旧额才能得出最后两个月的月折旧额。

摘要: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以及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双倍余额递减法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应用上越来越广泛,计提折旧公式存在的缺陷也将日益显现。所以,对《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公式进行完善非常必要。

关键词:双倍余额递减法,年限平均法,年数总和法,工作量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中财政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6]张瑞君.计算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群庆讲话稿:茫茫网海下一篇:别云间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