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任务课程开发法

2024-10-01

工作任务课程开发法(通用4篇)

工作任务课程开发法 篇1

作为国家级的青少年科技发明示范基地,我校在创新教育方面和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根据教学实践体验,我认为利用“双向解构法”整合开发物理创新校本课程是其中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

学校培养目标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出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相统一的学生。基于以上理解,我与其他物理老师一道,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旨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的教育内容,将物理学科与创新教育理论整合起来,开发新的校本课程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我们之所以选择物理学科和创新教育的整合,是基于充分的教科研论证,其主要的理论支撑点有三个方面。

其一,物理课程理念企盼创新教育。在新课程标准中,物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学科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等。改变物理学科本位要从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创新素材入手;从物理走向社会就是利用科技创新将物理知识服务于社会;学生动手动脑搞发明应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创造发明,成为学校评价学生重要手段。

其二,物理学科教学模式渗透创新教育。皮亚杰等认知心理学家创建的建构主义理论已经成为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核心要素是: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创建必要情境,通过学生主动的意义构建而形成的。从这个理论出发,物理学科课堂中,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创建情境,学生的任务则是进行主动的意义构建。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创设创新任务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也是一种突破。在教师提出的创新任务中,学生积极运用物理原理、主动使用物理方法,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知识,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认知方式解决问题,通过创新的思想或产品外显新知识的“增长点”,从而实现以知识为载体的能力增长。

其三,物理学科教学方法蕴含创新教育。引导探究是体现物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通过“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心求通而未得之意”要引导,在“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要引导,教学中掌握重点要引导,突破难点要引导。更重要的是,引导要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将思维引导引向利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向上去,将创新思维引向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全面性和独特性上去。借助课堂探究实验、课后探究活动和学校专题研究项目等,达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重要、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就更应该,也更容易找到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点。物理学的发展史本来就是一部人类征服自然的创造史。

从课程设计思路上来说,我们采用了“双向解构”的方法来进行物理创新校本课程的教学,即:从物理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和科学思想中解构出创新教育的结合点;同时也充分利用我校成功的创新产品,从中挖掘解离出能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创新思想,其具体做法如下:

1. 深度挖掘物理教材,寻找创新智慧种子

打破物理学科本位的思想,从发明创造发展历史的角度重新定位物理教材,深度挖掘教材中涉及创新教育的人物、事件、装置和物理模型,在课堂教学中,将它们独立出来,作为创新智慧的素材,注入学生的头脑中,融入到学生的生命中。我校精心提炼出来的素材有“从牛顿的苹果到月亮为什么不往下掉?——学会提出问题”“控制变量法的核心思维方法——共变法的运用”“感受理想状态的智慧——伽利略斜面小车实验”“简单机械装置”“并联电路的双工装置”“电磁继电器的复合装置”“微小现象的放大装置”“信息追踪的反射装置”“水泵 - 管道模型”“平动-转动模型”“传动模型”,等等。由此可见,物理教材每章甚至每一节都富含着创新教育的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这些创新智慧的种子播撒到接受物理课程学习的学生头脑中,加之学校的创新项目和日后的学习,这些种子肯定会被唤醒、激活和发展。

2. 解构本校成功创新产品,建立物理科技双向促进机制

经过我校师生六年来不懈的努力,我校创新教育成果丰硕,在株洲市、湖南省甚至全国都享有盛誉。在物理教师的眼中,这些创新教育成果和产品又是很好的校本课程资源,等待我们二次开发和利用。通过物理组和劳技信息组老师的通力合作,物理教学已实施了创新产品的解构工作,分解后的创新设计已运用到相应的物理教学中。例如:在光学教学中,由我校陈砚卿同学发明的“高空不见处安全卫生清扫机”(获株洲市第3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湖南省第3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全国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获全国第五届劳动技术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全国第十九届发明展览会二等奖)中潜望镜装置被用作光的反射教学。由我校陈钰娉同学发明的“火灾事故逃生自救防盗窗”(获湖南省第3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七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金奖)的自动解锁装置,被用来进行热学中双金属片的教学。由我校冯瑶同学发明的“环保校园能源装置”( 获株洲市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湖南省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中垃圾分拣装置被用来进行力学中惯性现象的教学等。

通过课堂实践,学生体验到了利用物理知识进行创造的实例,发觉物理学习十分有趣,促进了物理学科的学习,从而迸发出强烈学好物理的愿望。同时,学生对创新教育不再望而生畏,感受到了发明创新就在身边,在文化学习中就能获取创新的思想和灵感,因此,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学生。这种跨学科联合教学,形成了双向促进机制,这也正是我校创新教育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秘密所在。

通过“双向解构”法的校本课程教学,物理老师的教学角色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一,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引路人;其二,教师成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成为了从研究教材到研究学生、研究学校、研究生活的学者型的教师;其三,教师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我们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校的特色资源,向国家级课程和地方级课程注入了生命,开拓了学生成长的空间和纬度。

通过“双向解构法”的校本课程教学,老师的学生观也发生了变化。我们视学生为具有丰富个性、生活背景、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的人。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应与其生活紧密联系,通过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充分体验、实践、感知、验证、创新物理知识、原理和方法,真正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社会走向生活”的课程目标。

摘要:利用“双向解构法”整合开发物理创新校本课程,开展基于物理课程的创新思维教育教学实践,转换继承性的物理教育模式,正向解构物理教材的创新思维教育资源,构建发展性的新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反向解构湖南省株洲市枫叶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成功的创新产品,服务于物理的创新课程教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创新思想不仅体现在物理课程里,还闪现在他们的身边。

关键词:创新,校本课程,“双向解构法”

工作任务课程开发法 篇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就告诉我们校本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学生身边、就在社区。因此我校确定了“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为校本课程开发主题。

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有课程问题意识、课程改革意识、课程开发意识以及关于课程建设的基础知识和经验,但长期以来我们推行国家课程,教师基本上没有学习过学校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方法,更没有课程开发实践的训练。面临突然到来的课程开发权力与义务,他们不知所措,感到责任重大。为此,学校派员外出学习、请教研室老师来校指导。在学校开发小组的领导下,教师中很快形成了“互动”热潮,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浓厚氛围。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校本课程开发,坚持“重视与参与并举”不动摇

1、领导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良好的组织保障。我校成立了以校长挂帅、教务处具体组织实施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负责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领导与指导;各教研组以教研组长负责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为了使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主题——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使全体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感受到“三有一心”,即有领导、有主题、有评价,从而增强开发工作的自信心。

2、全员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学校各部门、各层面教师都参与到此过程中来。学校的教务、总务、党团、工会等部门通力合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做到计划完善,全力投入。

二.校本课程开发,坚持目标明确的思想 我校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即:

1.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3.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坚持稳中求发展 教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培养一支有献身精神、有理论素养、有教育敏感、有研究头脑、有教学能力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通过教学科研,提高教师的素质,为教师的成长搭建成长的平台,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校的整个科研过程为:提出问题——确定课题——实施计划——总结反思——再提出问题„„循环往复,研究不已。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们在参与中探寻,在探寻中思索,在思索中变革,在变革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1.三课带动,岗位练兵。

通过开展三课活动,加强岗位练兵,大力度的强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优质课以点带面。为了更好的展示教师在新的课堂理念下的教学,每学期我们都组织一次校内评优课,全校所有教师都参加,每人自选内容,或组内教师同上一个课题。通过个人精心准备,组内集体备课,学校按个人抽签安排好日程,人人讲课。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评课小组,个别教师的教学标准达成度较低,领导教师进行分析帮助其对症下药,边学边改。

示范课引路。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我们要求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有自己特点的教师在校内做新课程的示范课,给其他教师开拓思路,以供学习和借鉴,起到引路的作用。使教师互相切磋技艺,博采众家之长,充实和提高自己。本学期龙开锋、安丽萍、周云等老师均上了两节以上示范课。

特色课促其提高。为了加速骨干教师的成长,学校要求骨干教师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如龙开锋老师诙谐幽默的教学特点;周云老师注重学生动手实践的教学特点。学校通过组织这种课,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改革意识,推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讲课的教师受到鼓舞,听课的教师受到启迪,实现了教学双赢,使他们能够在新课程实践中尽快成熟起来,通过以上三种讲课的形式,锻炼了教师,提升了教师授课水平,也使课堂主阵地成为我校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舞台。

2.课题带动,专题探索。

课题带动。我们将校内正在开展的教科研课题作为培训基点,使教师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为基础,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和结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活动的兴趣和能力。

问题即课题,小现象真问题。我们以问题研究为主要内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遵循“教学-问题-归因-设计-教学-反思”的研究思路,学校有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将积累和运用有效的结和起来”、“联系农村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个课题,各个学科又有小课题,如中学文科组“阅读与写作”、理科组“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实验组“优化农村实验教学”等。用教学实际充实课题研究,用课题研究的成果指导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专题探索。在课程改革中,涉及到教育观念的更新、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教学过程的变革、课程的评价等等。如果我们采取“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办法,肯定都抓不好。我们分轻重缓急,采取“话题式”教研,重点突破的办法,把课程改革分成若干个子课题,如:《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等等。每个专题的探索,我们都做到有方案、有过程控制、有总结;每个“话题”的探索,都使老师们观念上有所收获。

案例研究。我们通过组织全体教师观看课堂实录等形式进行了案例学习,请县教研室刘桂华老师到校听课、指导、分析。引导老师们边学边做,边做边创,在讨论、研究中,老师们豁然开朗,投入实践与研究之中,案例成为我们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有效攻略。

3.互助带动,反思提高。

为使教学研究 经常化,在教学研究中我们以集体备课为突破口,师师互进。集体备课需教研组长精心策划,全员教师参与,共同学习指导,避免集体讨论、交流与反思流于形式。借鉴了“个人先期备课、集体研究、形成通案、个性化修改、教后反思”的集体备课思路,浓厚了教研氛围,在集体备课中突出抓了三个重点:一抓个人研究的落实。每位教师在全面掌握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初步教学思路,形成简案。备课组长对每位教师的简案进行审查签字,并把简案纳入备课考核之中;二抓集体研究的效度。统一研究时间,统一研究地点;突出重点,突出难点,突出课堂设计,突出学法研究;加强检查和督促。三抓个性化修改操作的实效。我们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结合学情修改。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真备学生,根据学情对通案进行个性化的修改。二是结合特长修改。教师充分考虑发挥自身的特长修改通案,突出自己的特色。学校将个性化修改,作为备课考核的重要依据。

我们坚持在反思上做文章。我们要求教师每节课后写出个人的简短教学后记,促进教师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让教师及时记录自己的教学成败、启示和顿悟,记录自己实施新课程的心路历程,养成自觉学习、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努力形成在研究状态下的工作方式。达到教学与教研的同步,实现教学与教研的共进。校本教研,给教师搭建了一个成长、锻炼、展示提高的平台。

四、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不断总结 1.经验:

①我校领导班子思想解放,勇于开拓,不等不靠,大胆带领教师开发和研究适合我校需要的校本课程。

②充分利用本校教师资源,整合一批青年教师的个性特长,使之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条件,既拓宽了青年教师施展才华的空间,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又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③学生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而且纠正了自己过去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探究能力,并把好的习惯和能力迁移到各学科的学习中去,从而提高了各科的学习成绩。我校期末统考成绩良好。

2.存在问题:

①缺少专家的引领,所以造成老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底气不足,开发的深度不够。

②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

五、下步工作设想:

基本思路:继续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有效落实教学常规,科学开展课题研究,注重提高教师群体素质。

1、严格执行新课程课时计划,确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顺利实施。要开齐学科,开足课时,特别要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继续加强新课程教材研究。通过课改新理论、新经验、新方法的培训,帮助教师钻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促进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有效提高。

3、扎实深入的开展校本教研。通过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提高教研员及广大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4、培养特色典型,形成骨干梯队。要培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使他们成为教学的优秀典型;本着边实验,边落实,边总结,边提高的宗旨,充分发挥特色典型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努力达到有办学特色的学校。

工作任务课程开发法 篇3

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通过教学,应该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更要使学生能够结合实例掌握具体的开发技能。由于信息系统开发涉及到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等诸多相关知识。同时,学生基本不具备社会实践经验,对于企业的组织机构、业务流程了解甚少,对管理策略的具体应用缺乏实际体验。因此,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的教学难度很大,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采用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法很难让学生对信息系统开发的全部流程、要点有直观感受。案例教学法具有生动、贴近实际、参与性强的特点,通过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中引入案例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结合企业实际来分析、设计和实施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的教学特点

1.1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的教学难点

由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本身的性质所决定,其教学难点主要有:第一是理论和方法容易理解却难掌握;第二是相关知识点太多但体系性不强;第三是实践性强但学生知识面不够、实践经验太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学生听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如何将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1.2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师素质要求

从课程特点来看,从事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的老师应该是既懂管理知识,最好有从事企业管理的经历;又懂计算机技术,尤其要熟悉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和数据库技术;还最好是有开发信息系统项目的实际经验。然而,要全部满足这些要求,无疑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1.3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的实际教学上,很多教师或偏重于对开发方法、开发原则、流程等的课堂讲述,或偏重于数据库技术的实验操作,或强调软件编程的介绍。学生学了后,对信息系统开发认识非常模糊,理论无法联系实际,缺乏直观感受。

2案例教学法简介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或者通过对一个典型事例的分析,启发学生思索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也叫实例,是对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或者是一个现实发生的典型事例。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方式是问答式或讨论式,有别于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方法,其目标就是训练学生的职业技巧和技能,其优点是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个人钻研、独立思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缩短学校与实际应用环境的差距,使学生以后能更容易适应自己的工作角色[l]。案例教学法在很多学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法律课程教学、商务课程教学等。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主要区别有:

(1)传统教学法内容主要依据固定模式的教科书;案例教学法使用的是实际案例,即对特定情景和实际企业应用的描述。

(2)传统教学法的组织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或演示等形式传授知识[2];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问题进行的讨论和分析,师生不分主辅,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传统教学法中教师主要任务是熟悉教材、实验;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扮演多种角色,而且要求知识面广,视角新。

(4)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气氛一般要求严肃、安静;案例教学中气氛要求活跃,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充满交流与讨论,学生要扮演相应的角色。

(5)传统教学法的教学场所主要是课堂或实验室,案例教学的教学场所可以多样化,可以是课堂、实验室,也可以是机房、模拟的环境等。

3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的案例选择

从各种公开文献来看,案例法在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如网站建设、图形图像处理、电子商务等。但是案例法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中的应用还较少。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的选择。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关键是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来进行案例的选择和准备。

由于信息系统开发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案例资源特别多,种类也非常丰富。其种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按照涉及的学科内容分:管理学案例、数据库案例和编程案例。

(2)按照信息系统开发阶段分:系统分析案例、系统设计案例、系统集成案例、系统测试案例等。

(3)按照来源分:企业案例、教程案例、网络案例、报刊杂志案例的和自制案例等。

(4)按照形式分:操作型案例、知识型案例、讨论型案例等。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案例,但是必须紧扣教学目的进行合理取舍案例,避免把案例变成故事。尤其要注意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多选择讨论型案例、操作型案例,并最好选择企业实际开发的信息系统案例进行教学。另外,由于信息技术更新很快,因此更要重视信息系统案例时间的新颖性,避免把错误信息和落后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高职教育重在技能的教育,因此学生的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广度较低。所以,在案例的选择时还要注意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选用案例要得当,应选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案例,尽量选用开发规模比较小的信息系统项目作为案例,选择中小企业作为开发背景的案例。比如选择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超市收银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作为教学案例就是比较合适的。

4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

案例教学法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探索。如何根据案例教学法的特点,结合教师、学生和课程的特点,达到教学效果,关键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4.1课前要高度重视案例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两个方面。教师准备,选择恰当的案例、弄清楚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关键。学生准备,主要是根据教师的提前布置,作好收集相关背景资料、技术知识等。比如讲述ERP相关章节时,老师可以先列出将要介绍的ERP案例,然后让学生提前收集此案例公司的相关背景资料、ERP发展情况等,再进行课堂讨论。

另外,教师还要重视日常的案例资料收集。通过案例整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这是提高信息系统开发案例教学质量的基础工作。做好案例的分类编写、修正更新,可以使案例更加系统化和案例反映学科实际状况和最新进展,保持课程活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4.2课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案例教学环境

课堂效果如何,是衡量案例教学法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中能否发挥作用的标准。教师在组织案例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3]。案例法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用举例来对学科的内容进行说明。在信息系统开发的教学中,需要尽可能提供逼真的模拟环境,以体验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步骤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情形。在给定的环境中发生的事件的结果如何,通常要由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做出判断和设想。通过一个用案例法教授的课程,学生应该体验到有过实际解决问题的经历,懂得遇到开发过程中的困难和变化时如何合理处理。

在教学中,可以模拟一个具体的开发案例,比如选取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组,让学生分别充当系统开发方(某软件公司)、系统需求方(某中学),然后在两个虚拟的组织(开发方、需求方)里又分别进行角色的细分,并根据教学的进程,让学生对每个开发阶段需要做的工作结合案例完成任务。这样,学生获得的系统开发知识将更为直观,也更能提高其实际能力[4]。

4.3注意把握案例教学的主要流程

案例教学的流程一般是:发布案例,提出要求,学生思考,引导发言,相互交流,教师总结。合理把握这些环节,可以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信息系统开发课程还有大量的实践操作环节,比如系统实施阶段的数据库设计、程序编写等,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该在计算机房进行案例模拟教学,以分组配合完成案例任务教学,此时不宜采用讨论模式的案例教学。

4.4课后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

教师课后要认真进行教学效果检查和评价,一般可以通过让学生书写方案设计书或报告、案例分析书面作业等来进行,也可以找学生访谈、交流心得体会的方式来评价在信息系统开发中应用案例法的教学效果。

5结语

从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的重点应该是注重实际应用的教学,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让学生从一个个实例中来逐步了解信息系统开发的阶段和步骤,培养学生模仿实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工作做好素质能力的准备。案例教学法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中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因为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出来的能说明问题的案例为核心,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过多依赖案例教学容易造成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总体掌握,可能使学生形成一些片面的认知[5],容易根据个别典型案例所展现出来的信息出现以偏概全的认识。因此,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法还应该配合常规的课堂讲述、多媒体展示、实验实训等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邓三鸿,许鑫,王吴等.案例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2(9):120-121.

[2]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67.

[3]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80-483.

[4]田保军.软件工程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04.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总9 篇4

拉哈中心学校初中部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进展,拉哈中心学校的广大教师在市教育局的领导和引领下,以创“学习型、研究型”学校为特色的办学思路,争创一流学校的工作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敬业爱生的师德风范使学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上,我们遵照国家执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的精神,在开齐、开满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计划和省级地方课程的同时,鼓励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实施。并创编了一些校本教材,现将我校校本教材的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以学校为基地,由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利用实践――评估――开发――实践的课程开发模式,自下而上进行的。学校开发了六门个性化的课程。其中一类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如利用我校语文教学特色――课前五分钟演讲诵读活动,思想品德课的语文化及演讲和辩论活动;美术课的课前五分钟硬笔书法训练,音乐课的每周每人一首歌活动,数学、英语学科开发拓展的校本课程《趣味数学》《英语日常用语百句》。第二类课程是学校自行设计开发的课程,这些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以活动小组的形式,每两周进行一次,由校本教材开发的教师组织实施开展活动。

(一)、现状分析,课程论证。

为了达到校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今年我们在总结上一年度校本课程实施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思路,教师讨论提出了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并把课程的开发目的、意义和项目报课题开发领导小组,经过讨论论证后,征求学生意见。

(二)组织与实施,编写课程纲要。

2006年6月,学校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专题讲座,闵海泰副校长做了校本课程开发动员工作。首先,教师提出申请,全校50多名一线教师中,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提出申请,最后经过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考核、批准,其中包括班主任在内的25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校本开发的途径有学校集体主编的《创新学习方法》,有改编的《古诗词欣赏》《趣味数学》《物理科技小制作》《历史人物与成语》《齐齐哈尔市地理》《素描》《汉字书写技术》等。校本课程的呈现形式有教材、活动方案设计、光盘、资料包等。校本课程的类型既有学科拓展又有学科整合。

(三)教师开展,学生选题。

本学年度,我们在实施校本课的过程中仍是以选修课的方式,以活动小组的形式组织实施,校本课间周一次,利用周三、周四的第八节课统一时间同时实施校本课。学生自主选课,并在班主任的协调下,我们对各班选课人数有一定的限制,以防止学生将目光的焦点都集中在某一课题上。2006年12月末校本课实施结束以后,我们请学生对校本课的开设进行了评价和征求意见,初评了最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教师,学校给予了精神上的奖励。这样,学生选题既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空间,又给教师增加了开课的压力,促进教师不断地自我完善,提高教学效果。

2006-2007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我们校本课的教学也接近尾声。一年来,在广大教师的辛勤努力下,校本课教学也取得丰硕成果,由班主任负责实施的创新学习方法的渗透,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网络学习等方面有了大的进步,推动了我校课程改革工作的进程,较好地实现了以学生为主的学习理念。丁明海老师的《古诗词鉴赏》有一定的文学造诣,深受学生喜爱,激发了学生热爱文学的兴趣和诗歌创作热情,涌现出一批文学骨干,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已整理出一本诗歌专集,共收录学生佳作

篇。美术教师李鑫同志,自编汉字书写讲义,实施校本课,一度颇受学生青梾,选课学生人数多,且多能持之以恒,在李老师的精心辅导下,我校钢笔书法技艺突飞猛进,大有提高。目前他组织的“超级楷模”大赛,已拥有金牌会员

名,银牌会员 名,铜牌会员

上一篇:人员调度下一篇:投标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