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2024-06-30

浅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通用11篇)

浅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1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某教学楼为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柱网布置如下图所示,试设计该基础。

二、设计资料 ⑴工程地质条件

该地区地势平坦,无相邻建筑物,经地质勘察:持力层为粘性土,土的天然重度为18 kN/m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30kN/m2,地下水位在-7.5m处,无侵蚀性,标准冻深为1.0m(根据地区而定)。

⑵给定参数

柱截面尺寸为350mm×500mm,在基础顶面处的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由上部结构传来轴心荷载为680kN,弯矩值为80kN·m,水平荷载为10kN。

⑶材料选用

混凝土:采用C20(可以调整)(ft=1.1N/mm2)钢筋:采用HPB235(可以调整)(fy=210 N/mm2)

三、设计内容

⑴确定基础埋置深度

⑵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⑶确定基础的底面尺寸

⑷确定基础的高度

⑸基础底板配筋计算

⑹绘制施工图(平面图、详图)

四、设计要求

⑴计算书要求 书写工整、数字准确、图文并茂。

⑵制图要求所有图线、图例尺寸和标注方法均应符合新的制图标准,图纸 上所有汉字和数字均应书写端正、排列整齐、笔画清晰,中文书写为仿宋字。

浅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2

一、艺术设计专业对于绘画基础课程的态度

近几年来, 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非常迅猛。随着办学市场化进程, 不同学校占领不同的市场份额, 也表现出不同的专业教学态度;不同的艺术设计专业表现出不同的专业需求, 同时也提出了新的专业基础内容。

有的高校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注重专业应用课程的教学, 迎合社会需求, 发展热门专业, 片面追求市场效应。认为学生会“做”设计就行, 教学成果都体现在广告、包装、环艺、动画等专业表现上, 能熟练应用计算机, 就能做设计。而基础教学是个软指标, 短期难以看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而放弃绘画基础教学、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较为突出。

也有不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沿用原来的绘画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而忽略从绘画基础课到设计专业课的延伸, 致使有人认为绘画基础和艺术设计专业联系不大, 学习绘画基础课缺乏明确的目标, 在学习上不够主动。对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视觉审美的敏感度、手绘能力等缺乏培养, 而艺术眼光的高度有限。

还有一种折中的教学思想, 在教学中引入“设计基础课”的概念。比如“设计素描”或“创意素描”“设计色彩”或“创意色彩”等, 以此取代绘画性的素描与色彩课程, 认为绘画基础课是为纯艺术专业服务, 而艺术设计的基础就是此类“设计基础课”。

二、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培养目标的要求

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技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性专业。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至少有以下几点:第一, 传授坚实的广泛的人文知识是必然的教学选择,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把握力是艺术设计学科的根本性追求。第二, 对形、色驾驭能力的培养, 提高视觉感知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第三, 计算机极大地提升了设计效率、扩展了表现领域, 是便利的设计工具, 计算机运用是一项重要的操作技能, 但不能因其重要而取代其他的基础训练。“手绘”是设计师的基本能力, 强调手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专业素质的提高。设计师手绘能力缺失, 就不能迅速地手绘设计意图, 不能形象地鲜活地、形色兼备地描绘事物。

艺术设计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处理命题, 完成一项艺术设计是系统的工程, 设计中必须处理好一些基本的构成因素, 须多方运筹帷幄方能成功, 要求设计者必须具有相应的学识修养和能力储备。我们可以看到, 设计师的素养是由绘画基础、设计基础、艺术素养构成的。无论从事任何一门艺术设计, 都必须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物体的认知能力以及对物体的表现能力。而要获得这三方面能力的途径, 绘画基础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这就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清晰、定位准确后, 学科的课程与教学需求也就清楚了。如果我们认同教学有基础课程和专业应用课程之分法, 那么在设置教学内容的时候, 除考虑专业应用课程自身具有的人文属性外, 还应谨慎地设置绘画基础课程, 强化基础教学。

三、绘画基础课程的培养特点

绘画基础课训练是从具象绘画入手, 培养造型能力, 对自然空间、结构、质感、色彩、运动等造型因素的掌握和表现,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观察、感知、塑造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然的基本元素和生成规律, 并从中发现抽象元素和规律, 从而向图形设计自然过渡。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和造型意识, 训练眼手脑的协调性, 了解空间规律, 强化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增强对形和空间理解力和表达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增强对视觉艺术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 使其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得以提高, 为设计理念视觉化打好基础, 这对要从事设计领域工作应具备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绘画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特点, 其功能体现在它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 其价值是经过精神与情感的熏陶来体现的, 其造型特点表现在艺术语言渗入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审美主张, 强调的是艺术的审美性。绘画基础训练注重感性认识, 强调外在的形体构造关系和内在的精神面貌的体现, 强调观察与表现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感觉与理解的关系等。而设计基础课程除了研究绘画基础的基本内容如:透视、形体结构、明暗、造型原理与规律等之外, 更为强调的是理性、物质、功能、逻辑等特点, 在对学生艺术内涵的培养上并不能完全取代绘画基础课程。而且设计基础课这一概念引入我国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也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 应该说还处于形成与发展的阶段, 许多理论问题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检验。

四、艺术设计专业应开设一定的绘画基础课程

绘画基础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感知能力与技巧, 强化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要获得良好的设计能力, 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设计观念的建立, 一是设计技能的培养。但是技术好教, 艺术不好教。建立设计观念, 就要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展绘画基础课教学的目的, 不光是练就一手“好活”, 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艺术思维的“想法”和如何观察事物的“看法”。离开了这两点, 绘画基础课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就会沦为“技能至上”的职业培训, 所以开展绘画基础课教学,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创造力、想像力显得尤为重要。

1. 绘画基础课程能促进艺术感觉的培养

观察和理解有互通性, 称为“感知”, 通常笼统的说成“感觉”。为了强调视觉的感性特征, 所以这里应该用“感觉”。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都需要艺术感觉, 这种感觉的培养不仅是“纯艺术”专业教育的核心, 也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核心。

感觉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直觉训练的层面上。感觉是第一性的, 但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一定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好的感觉它”“任何‘形’, 都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或功能, 而不是客体本身就有的” (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P3页) 。有再良好的天赋, 也要有后天的严格训练, 绘画基础课程培养感知能力与理性认识, 也就是把感觉到的东西放在理性上思考, 这就是“思维”。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感觉是感知的前提;感知到的东西用心体会就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感受;长期的多层面的感受, 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在特定的情景下再感觉到, 猛然顿悟, 这就叫感悟;常常感悟, 再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就是艺术作品产生的过程。艺术设计的过程也是如此。因此, 如果说艺术感觉的培养是艺术专业教育的核

浅谈舞蹈教学的实践和分析

杨丽 (江西省吉水县文化馆江西吉水县331600)

舞蹈是广大群众自我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舞蹈也是我们群众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景观。我是一名文化馆的舞蹈专业老师, 接触到的是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舞蹈学员。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 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 并开始有意识地去培养和追求美的东西。在这些年的群众舞蹈教学中, 我深深地感到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不是随心所欲的, 而是和其它学科一样, 应依据教学对象的年龄、能力, 需求来决定。当教学方法和接受群体相适应时, 学员就能较快地、正确地掌握老师所教授的东西, 教学质量就会提高。在这里我将从学习舞蹈的年龄段来谈一谈我的教学实践和分析, 按年龄可分成四个阶段:一、幼儿时期;二、少儿时期;三、青年时期;四、中老年时期。

一、幼儿时期

喜欢歌舞是幼儿的天性, 幼儿在舞蹈中能找到一种传达情感的最生动、最直接的方式。因此, 舞蹈对幼儿的开发和审美的熏陶, 有着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但因为幼儿年龄小, 智力处于最初期, 骨骼软、易变形、易疲劳。根据这些特点, 在选音乐方面, 要求曲调要简单, 流畅, 节奏鲜明。舞蹈动作方面, 动作不宜多、难、要简明、形象、直观性强, 富有儿童情趣和故事性。还可在适当变换位置的同时进行多次反复, 这样既有新鲜感又简单活泼。在教动作时还应尽量讲清楚动作要领, 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法,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让幼儿不会因太简单而感到枯燥乏味, 也不会因太复杂而感到缩手缩脚。用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音乐来感化幼儿。让他们展开联想的翅膀, 身临其境, 在游戏中教, 在游戏中学。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兴趣, 让他们在学习舞蹈的同时又爱上了舞蹈, 相信这对他们以后的舞蹈培养是受益匪浅的。

二、少儿时期

舞蹈对少儿的智力发展、谐调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具有课堂教育无法代替的作用。良好的少儿舞蹈教育, 能让孩子们得到身心、情感的熏陶, 对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少儿比幼儿的条件要强很多。他们的智力发育在不断成熟, 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授的东西。生理上的发展也是迅速的, 个子明显高出很多, 但骨骼还是较软, 肌肉纤细, 也易疲劳。根据这些特点就要选择节奏鲜明, 旋律生动, 富有少儿时代气息, 反映少儿内心世界的音乐。在教学动作方面, 示范要求准确到位, 并要讲清动作的要求、规格和要领。特别注意要让少儿把学的每个动作熟悉后再教下一个动作, 因为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训练好学生的功底, 才能让我们顺利的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语速方面要慢, 语言要精, 尽量用生动的语言, 形象的事

心, 那么对于绘画基础课程就是艺术感觉培养的具体方式。

2. 绘画基础课程能促进审美观的形成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中, 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决定艺术价值取向, 形成一定的审美观, 直接影响具体的艺术表现。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世界观、观念、抱负、需要、动机、态度、知、情、意、行, 以及气质、个性性格特征等。开设绘画基础课程, 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提升。在绘画过程中, 通过对构图、造型、色彩、空间、体积、肌理、材质等造型元素的思考应用, 通过对客观物象的主观表达, 完成视觉形象的塑造, 有的认真、有的潇洒、有的理智、有的激情、有的柔美、有的神圣、有的厚重、有的灵巧、有的重视线、有的重视色、有的重视构成、有的重视结构、有的轻松、有的古拙、有的活泼、有的高雅脱俗等等。这样的审美经验经过长期修炼, 形成“修养”, 渗透到设计过程的方方面面, 就会形成系统、完善的审美观。审美观越是成熟的设计师越是艺术个性十足。

物去启发学生。只有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才能调动起少儿全身器官, 并能在提高他们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促进少儿的记忆力。通过舞蹈教育, 使其形体、举止方面, 得到良好的规范, 相信对其未来的艺术发展有着很好的奠基作用。

三、青年时期

那么在现代紧张而忙碌的高压社会中, 青年人学习舞蹈则是为了释放紧张的压力, 培养良好的形体气质。使他们乐观向上、充满自信, 能用更好地精神面貌去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青年时期, 人的智力已经基本成熟, 身体素质方面都处于最佳状态, 精力充沛。这个年龄, 在音乐方面也有着最多, 最广泛的选择。音乐的多样和复杂性, 他们都能接受。但由于很多青年人只是单纯的爱好, 并没有真正接触过正规舞蹈, 建议开课前先上形体和软开课, 打下一些好的基础再教, 相信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进入教动作时可以用专业的舞蹈教学方法教学, 尽量要求每个动作都要求摆到位。在熟悉舞蹈动作后, 还必须让他们了解舞蹈的来历、特性、风格等, 这样他们就能结合自己的理解舞出自己的风格, 那时候我们就能看到最有味道的舞蹈了!

四、中老年时期

对中老年人来说, 舞蹈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 坚持学习不仅可以强身健体, 减慢身体骨骼的衰老, 还能美化形体、陶冶情操、修炼气质。舞蹈以它的艺术美, 影响着中老年人的感情世界, 促进他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 生活经历丰富, 理解能力很强, 但记忆力慢慢下降, 身体功能逐渐衰退。由于这些特点, 在音乐方面就不能选择节奏太快, 律动太强的音乐。最好是优美的、喜庆的、有民族特色等中老年人喜欢的音乐。在教学前一定要注意让他们热身运动开了, 再进行教学,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因为中老年人的阅历丰富, 教学时我们必需注重他们对舞蹈的理解, 让他们熟悉舞蹈的基本动律, 了解舞蹈的风土人情, 根据他们的优势去开展教学。教动作时要语速缓慢, 语言准确, 动作到位, 做到有耐心。中老年人学舞蹈的热情非常高涨, 特别能吃苦, 一旦熟悉后, 他们将是最能感受和享受舞蹈乐趣的人。

以上是这些年来我对舞蹈教学的实践和分析。因为年龄长幼稚的关系, 我们必须注重教学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在舞蹈教学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做到知己知彼, 并充分利用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让舞蹈教学不再枯燥乏味, 从而变得充满享受和乐趣。在这里祝愿我们舞蹈艺术的魅力与价值发扬光大, 我们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开设一定量的绘画基础课程, 毕竟艺术修养对设计师的培养来说是其根本, 来不得半点随心所欲或掉以轻心。说绘画基础课程只为“纯艺术”专业服务, 设计基础课程才是为艺术设计专业服务, 下定论过早。当然, 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 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种模式, 给予宽松的学术氛围、多样的教学手段、宽泛的选择空间, 更有利于其发展。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美]: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法浅议 篇3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项目教学法案例导入一体化

基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笔者在教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时采用项目教学法,利用案例导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中应用后,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应该具有创新能力,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潜能,达成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其重要。目前的传统教学属于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由概念引入,以逻辑推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课堂上基本没有学生能力的训练,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理论后实践,很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因此,在对该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采用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原则。

二、如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

结合目前的教育实际,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可以“带式运输机”(方案简图见下图)的设计作为该课程的总项目载体,驱动学生为了完成该任务去学习本课程。当然,在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同时,传统的教学法也不可能摒弃,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才能使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结构合理、和谐统一,不至于产生理论或实训倾斜。具体可参考以下方式:

(一)教学设计:总项目和分项目相结合

“总项目”是需要结合课程的大部分知识点,融会贯通,采用系统思维来达成的综合项目,它是学生在学习完所有课程内容之后,必须完成的项目。“分项目”是针对某个固定知识点的具体项目,它是“总项目”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是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项目”是“分项目”的延伸和拓展,是“分项目”的综合应用,对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起到一个行为导向作用,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教师可在该课程授课之始即将“总项目”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去学习,汲取相关的理论知识,减小学习的盲目性;而后,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师所讲授的子项目内容都是围绕总项目的要求进行设计,为之服务;最后,在进行总项目设计时,指导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利用所学过的子项目知识进行项目扩展和延伸,完成总项目的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例如,笔者在该课程教学之始即把本课程的综合设计题目布置给学生,同时列清各项目的要求及相关的知识点(见下表),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有目标地去学习。接着,依据该综合设计题目开展教学,所有相关知识点的子项目设计都围绕着综合项目进行并且注意各分项目之间的先后顺序及衔接:如讲授带传动时,子项目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如何设计带传动,如带型的选择、根数和带轮的结构型式选择等。如此一来,学生在学完该单元知识之后即可以设计总项目中的带传动,依次类推,学生最后只需将各子项目的内容稍做修改,再做必要整合、衔接,即可以实现总项目的设计。

(二)案例导入与问题驱动相结合

采用日常生活中可见的各种机器导人。展示各个分项目的教学目标。如在讲授轴设计分项目时,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托车、自行车的前后轮轴、刹车软轴、里程表和速度表软轴等,这样学生的脑海里可以形成关于轴的概念,并且感受自身周围都有机械设计课的例子,接着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导入轴设计的项目,让学生提起学习的兴趣。

(三)启发诱导教学与自主学习结合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在采用项目教学法时可通过提出项目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到教材中寻求答案,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陈述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有新鲜感和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时,教师可适当地诱导、启发,帮助他们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讨论交流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对于一些简单的项目设计,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人自主学习解决。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项目设计,可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研究确定解决办法或项目实施方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也能充分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带式运输机的总体方案设计项目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指导学生先自定传动方案,然后讨论交流、筛选后由各小组进行阐述,教师在学生阐述后进行点评,同时引导学生在优选方案时,既应考虑方案的技术性,也应考虑方案的经济性。

(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无论是设计单元教学还是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都应遵循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原则,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案例导入,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和任务,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训练。如在讲述如何测绘机构运动简图项目时,先通过教师行动演示某个机构的运动简图测绘过程。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去测绘另外的机构运动简图,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通过采用项目教学法授课,对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项目教学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而且使学生懂得怎样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

浅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4

《中国艺术简史》 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工程系 谢恩 信静

2010年9月5号

《中国艺术简史》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名称:中国艺术简史

二、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动漫)、动漫专业、装饰设计

三、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四、计划学时:总学时60学时;

第二部分 大纲正文

一、教学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各个时期的艺术现象、艺术流派、主要艺术家和具体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介绍、讲解和欣赏,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中国艺术史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加深对民族传统艺术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历史的坐标上寻找艺术发展的参照系,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的学习和美术创作与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的:通过逆流而上,对我们艺术审美实践的航程的探寻, “在历史的坐标上找到今天艺术发展的参照系, 以使我们的艺术之舟一往无前地奔向未来”;总之,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开设中国美术史课程,也是生动形象地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教学要求:

⑴ 概括掌握中国美术史上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

⑵ 熟悉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美术家和他们的美术作品,能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⑶ 掌握或了解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艺术主张、美学思想;

⑷ 初步学会欣赏中国美术史上的美术佳作。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相结合;讲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五、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1章 绘画艺术史(16课时)第2章 雕塑艺术史(8课时)第3章 建筑史及园林史(8课时)第4章 纺织工艺史(4课时)第5章 工艺美术史(8课时)第6章 音乐史(6课时)第7章 书法艺术史(10课时)

第1章 绘画艺术史(16课时)

2课时1.1 史前绘画

1.1.1 彩陶画

1.1.2 岩画、线刻画、壁画和地画 1.2 商、西周、春秋、战国绘画

1.2.1 壁画

I.2.2 青铜器纹饰 1.2.3 车服旗章

1.2.4 图画文字 1.2.5 帛画

1.2.6 漆器装饰绘画 1.2.7 画论

2课时1.3 秦汉绘画

1.3.1 画像石 1.3.2 画像砖 1.3.3 壁画 1.3.4 帛画

1.3.5 漆画

2课时1.4 魏晋南北朝绘画

1.4.1 著名画家及其作品

1.4.2 现存画迹

1.4.3 敦煌莫高窟及新疆地区石窟壁画

1.4.4 绘画理论著作

2课时1.5 隋唐五代绘画

1.5.1 1.5.2 1.5.3 1.5.4 隋唐绘画 隋唐画家 五代绘画 壁画

1.5.5 绘画史论的发展

2课时1.6 宋代绘画

1.6.1 两宋的山水画及代表画家与作品 1.6.2 两宋的人物画及代表画家与作品 1.6.3 两宋的花鸟画及代表画家与作品

1.6.4 壁画

1.6.5 画学著述

2课时1.7 元代绘画

1.7.1 山水画

1.7.2 花鸟画 1.7.3 人物画 1.7.4 壁画

1.7.5 绘画史论著述

2课时1.8 明代绘画

1.8.1 明代前期画家及作品 1.8.2 明代中期画家及作品 1.8.3 明代晚期画家及作品 1.8.4 民间绘画

1.8.5 绘画著论

2课时1.9 清代绘画

1.9.1 清代早期画家及作品 1.9.2 清代中期画家及作品 1.9.3 清代晚期画家及作品 1.9.4 民间绘画 1.9.5 画论

第2章 雕塑艺术史(8课时)

2课时2.1 原始社会时期的雕塑

2.1.1 雕塑艺术的起源

2.1.2 造型特点及艺术风格 2.2 奴隶社会时期的雕塑 2.2.1 青铜器艺术的概述

2.2.2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及形式法则 2.2.3 玉器装饰图案的形式法则

2课时2.3 春秋战国、秦时期的雕塑

2.3.1 制作工艺及造型风格

2.3.2 春秋、战国、秦朝的雕塑作品 2.4 两汉时期的雕塑

2.4.1 两汉时期的陵墓雕塑 2.4.2 汉代陶俑

2.4.3 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

2课时2.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2.5.1 陵墓雕塑艺术

2.5.2 佛教雕塑艺术 2.5.3 其他雕塑艺术

2.6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雕塑

2.6.1 陵墓雕塑艺术

2.6.2 佛教雕塑艺术

2.6.3 其他雕塑艺术

2课时2.7 两宋、辽、金时期的雕塑

2.7.1 陵墓雕塑艺术 2.7.2 佛教雕塑艺术

2.7.3 其他雕塑艺术 2.8 元、明、清时期的雕塑

第3章 建筑史及园林史(8课时)

2课时3.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3.1.1 中国建筑艺术的概述

3.1.2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特点

3.1.3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著名作品

3.1.4 中国古代桥梁设计

2课时

3.1.5 明代万里长城的设计

3.1.6 中国住宅设计实例 3.1.7 中国古塔设计

3.1.8 中国陵墓建筑

2课时3.2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

3.2.1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特点

2课时

3.2.2 皇家园林的设计特色颐和园

第4章 纺织工艺史(4课时)

2课时4.1 中国古代纺织艺术 4.1.1 古代主要的丝织品种 4.1.2 纺织品设计发展史

2课时4.2 中国古代服装设计

第5章 工艺美术史(8课时)

2课时5.1 中国古代漆器

5.2 中国古代瓦当

5.2.1 中国瓦当的发展

5.2.2 秦、汉、唐的瓦当设计特色 5.2.3 瓦当的设计结构

2课时5.3 中国古代铜镜

5.4 中国古代金属工艺 2课时5.5 中国古代工具

5.5.1 农业工具

5.5.2 科学仪器 5.5.3 纺织工具 5.5.4 交通工具

2课时5.6 中国古代家具

第6章 音乐史(6课时)

2课时6.1 先秦时期音乐

6.2 秦、汉时期音乐 6.2.1 秦朝音乐 6.2.2 汉代音乐

2课时6.3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

6.3.1 魏晋时期音乐

6.3.2 南北朝时期音乐

6.4 隋、唐时期音乐

6.4.1 隋朝音乐 6.4.2 唐代音乐

2课时6.5 宋、元时期音乐

6.6 明、清时期音乐 6.7 古代民间音乐

第7章 书法艺术史(10课时)

2课时7.1 商、西周、春秋时期的书法

7.1.1 文字的起源 7.1.2 商代书法艺术

7.1.3 春秋战国书法艺术 7.2 秦、汉时期的书法 7.2.1 秦朝书法艺术

7.2.2 汉代书法艺术

2课时7.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

7.3.1 魏晋书法艺术 7.3.2 南北朝书法艺术

7.4 隋、唐、五代时期的书法 7.4.1 隋朝书法艺术 7.4.2 唐代书法艺术

7.4.3 五代十国书法艺术

2课时7.5 宋代的书法

7.5.1 北宋书法艺术 7.5.2 南宋书法艺术 7.6 元代的书法 2课时7.7 明代的书法

7.7.1 明代初期书法艺术

7.7.2 明代中期书法艺术 7.7.3 明代后期书法艺术 7.8 清代的书法

7.8.1 清代初期书法艺术 7.8.2 清代中期书法艺术

7.8.3 清代后期书法艺术

浅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5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1、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及有关课程(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机械设计、公差与技术测量、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等)的知识,结合生产实践,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工艺问题,初步具备编制中等复杂程度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能力。

2、掌握查阅、应用有关手册、规范、图表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

1、根据生产类型,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绘制零件图;

2、选择毛坯种类及制造方法,绘制毛坯图(零件——毛坯合图);

3、拟订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4、选择各工序的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刀具、夹具、量具、辅具),确定各工序切削用量及工序尺寸,计算某一代表工序的工时定额;

5、填写工艺文件;

6、撰写设计说明书。具体要求:

1、零件CAD图 1张

2、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 1套

3、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1套

专题设计课程任务书 篇6

一. 项目名称、建设地点

项目名称: XX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室内设计

建设地点: 珠江电影制片厂(地铁客村站)二. 设计依据

2.《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01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05SJ811

三.项目概况(参考)

1、项目所在区域概述:南沙鹿颈度假酒店计划建造于番禺南沙大角山下正对珠江口岸地块,此区块将以旅游度假产业相托,以旅游服务业发展为重点规划的珠江口岸海洋旅游服务地块;

2、项目周边已有建筑物描述:南沙区人民政府、南沙大酒店、会议展览中心、科学展览馆;

3、项目场地描述:场地位于珠江临海主要出水口,隔江北眺虎门,隔江南望南沙经济开发区,周边主要为鹿颈下村、南横村村址、蒲州村址、厚伦围并同村民耕地,具体位置为番禺南沙区环市南路,交通路线由环市南路径直往东,与大角山海滨公园十字路口环岛交界处地块;

4、项目相关数据:占地面积23175㎡,建筑面积19625㎡,建筑高度:公共部分9米、客房部分26.8米,容积率等请参看建筑详图;

5、建筑使用功能:鹿颈度假酒店主要为休闲度假、旅游餐饮住宿功能。

四. 项目设计内容

XX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室内设计

3前台 1人 前台接待 3人、、8休息区、五. 项目设计成果要求

1. 设计方案PPT电子文件;

2.平面图,立面图打印A2。

3. A3版面每人4张,班级合本打印。

4. 电子文件光碟一张(合班),内分三个文件,其中一个为版面设计的班级合本文件,另外两个为班级文件夹,进入文件夹后,个人作业文件夹名为:学号+姓名(文件夹内容:CAD文件+ 六.1 项+ 六.2项);

1.每人排4张A3的版面,全班装订打印成册(竖版),要求,第一张是调研和概念,第二张是自己的作业的平面图分析,第三第四张是自己作品的效果图。2.每人打印一张A2的彩印,里面包含参考图以及平面分析图立面图效果图,星期二下午用来答辩。

环境艺术学部

浅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7

意见明确了当前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七大任务。

一是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案中应给学生留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修订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 强化课程教材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经验的紧密联系, 更加突出时代性, 增强适宜性, 提升课程教材的现代化水平, 突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周期修订制度。

二是要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方案, 严格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 指导学校结合实际制定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规划, 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课, 保障学生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 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个人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在达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质量要求的前提下, 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逐步提高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设置比例。

三是把教学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要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组织教学, 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 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实验, 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四是健全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方法和基本程序, 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各学科课程。逐步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结果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五是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不断改进培训模式, 大力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加大教师教育院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

六是进一步加强教材使用管理, 探索建立教材选用评估制度, 制订教材更换的管理办法, 保证教材使用的相对稳定性, 加强对校本课程教学材料开发与使用的指导。

七是把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作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要加大对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经费投入, 提供必要的办学条件保障, 保证农村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课程, 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作用, 为农村学校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网上培训、教研、专业咨询等服务。

职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浅议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它的不断普及,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学生自身的素质。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改进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已成为中职教学的一大难题。

1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由于地域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职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形成了很大的差异。最近几年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计算机课上,我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了问卷统计,统计的结果是有些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已经熟练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技能,另外有些学生几乎没有摸过电脑,还有一部分学生掌握了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浏览网页、收发邮件和聊天,但计算机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针对基础如此参差不齐的学生,大部分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依旧在“一刀切”,吃“大锅饭”,还在采用传统的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学习,这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产生极大的障碍,既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计算机教育的特色。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也是有增无减,计算机水平成为衡量中职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计算机基础教学担负着信息技术在各学科领域的普及与应用的艰巨任务,为了使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适应多元、多变的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人才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

2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是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现象严重

中职教育是一个聚集城乡各地学生的大学堂,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了解程度大相径庭。有的学生基础很好,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应用知识。而有的学生则毫无计算机概念。

2.2 师资力量不足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僧多粥少”的现象很普遍。计算机基础教学具有很强的层次性,通常要求新生先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二年级再开始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因此每学期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学生带有集中性,而老师却很有限,这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部分学校还存在基础授课教师教学与学生上机实习脱节的现象,这样使得学生在实习中缺乏和授课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讲授的内容非常的重要。

2.3 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所使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陈旧,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学内容也是限于学时等方面的原因,局限于只讲考纲之内的内容,没有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实用性。学生觉得学的东西没用,用的东西没学,大大降低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2.4 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中职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各个教师在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技巧上各有差异。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技巧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3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建议

3.1实施分层教学

学校应针对入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差异非常大的现象,采取分层教学。在新生入学后对学生进行分层考试,分为A、B两个层次,A班:考试成绩大于等于50分;B班:考试成绩小于50分。其中,考试成绩为60分及以上者,可以申请免修计算机基础课程,直接参加“1+1+X+Y”课程模式中后续课程“1+X+Y”的学习。

通过分层,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在确保实现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以合适的深度、广度、侧重点、教学方法等组织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得了、接受得好,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3.2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实现教学网络化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网上教学和远程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网上教学是指学生通过校园网,利用已经开发好的CAI课件,在网上自主学习,并能适时與教师、同学相互交流、探讨。远程教学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广泛地和教师之外的其他人交流。在这样一个全球信息共享、开放的大环境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如何从网络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而且还可以适时了解到现有课本上没有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网络化,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模式,目前,当务之急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树立、培养学生的网络意识,纠正其认为网络只是用来聊天、游戏、娱乐的错误意识。二是开发出体现先进教学模式适合网络教学的交互式课件及软件系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

3.3探索和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师资队伍

计算机基础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统筹规划,注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计算机基础教师除了具有教学、科研、教研等多方面的能力外,还要了解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特别要熟悉计算机技术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结合点。

4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背景下,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与巨大的机遇,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迎接这一挑战的重要环节。它关系着学生能否具备很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因此,更新观念,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我们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主要教学研究任务。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事业一定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03,(12):27-28.

[2]于平.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6).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9

一.设计题目11:可调式护颈电脑椅

二.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过程

可调式护颈电脑椅,可以通过对颈部考点的调整及靠背的调整来适应人体最佳坐姿,缓解由于长时间对着电脑功作,而造成的对腰部及颈部的损伤,实现这样一个功能,需要在椅子的靠垫部位安装一个可以调节靠背及护颈的调节装置,通过连杆机构与颈部护垫连接,通过按动电机按钮来达到调节的最佳的效果

三.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

1)动力源是作转动的或作直线往复运动的电机;

2)椅子靠背高0.5米,;

3)护颈高度为0.08米可通过滑动轨道调节其高度;

4)设计椅子整体高度为1.3米

5)通过连杆机构传动

四、设计方案提示

长期用电脑工作的人坐在椅子上面通过按动调节按钮,电机通过正反转来调节适应人对坐姿的最佳姿势而护颈,通过电机的开关按钮来实现电机的工作与否,而通过U型护颈枕更加减少头部重量对颈椎的压力,增加人在电脑工作前的工作时间。

五、设计任务

1.根据设计要求与原始数据每组考虑至少2~3种系统运动方案,并对其传动性能进行初步分析比较,画出运动方案图。经小组讨论选定一种较佳运动方案;

2.根据工艺动作顺序和协调要求拟订运动循环图;

3.进行机械运动方案的评价;

单元式住宅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10

1.设计题目

(1)单元式多层住宅初步设计(2)单元式多层住宅施工图设计 2.设计条件(1)基地自定

(2)技术条件:结构按砖混结构考虑,承重方向的开间或进深应符合模数,承重墙、外墙、内墙和隔墙厚度结合各地区情况确定,北方地区墙厚应满足相当于370mm砖墙的热工条件,南方地区满足相当于240mm砖墙的热工条件。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主导风向为北风。耐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北方地区日照间距按1:1.5,南方地区按1:1.1考虑。建筑的水、暖、电均由城市集中供应。

(3)面积指标:平均每套建筑面积100~160㎡/套。

(4)居室面积:大居室12~15㎡、中居室8~11㎡,小居室8~11㎡。每套住宅必须有一间大居室,主要居室应能同时两个方向放床,并要求每套住宅居室大小搭配恰当。

(5)辅助房间:厨房和卫生间均为每户单独使用,厨房设置洗池、案台和灶台(燃料:煤或煤气)和必要的储藏设施,卫生间设置大便器(蹲式或坐式)、浴缸或淋浴,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洗面盆。

(6)其它设施:每户可设置生活阳台、服务阳台,单元内可设置垃圾道,每户应考虑必要的储藏设施。

(7)层数及层高:建筑层数按五层或六层设计,层高由各地区自定,一般可选用2.8m或2.9m、3m。

3.设计要求、内容及深度

初步设计:套型恰当、使用方便、经济合理、造型美观。施工图设计:结构合理,各部分作法正确、完整无遗漏,投影关系正确、无矛盾,符合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和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一、第一次设计 单元式多层住宅初步设计 本次设计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

方案草图设计

方案草图设计以徒手单线绘制,图幅及表达方式自选。具体内容如下: ①标准层平面图(1:100)

a.确定房间的形状、尺寸、位置及其组合。房间内应布置家俱及设备,并且标注居室净面积及每套住宅户内使用面积。

b.确定门窗位置、大小(按比例画,不标尺寸)及门的开启方式和方向。c.楼梯应画出踏步、平台及上下行方向线,平面图还应表示储藏设施、垃圾道位置示意和阳台位置、深度尺寸。

d.标注总尺寸、轴线尺寸及必要的尺寸。e.标出房间名称、剖切线、图名及比例。②单元组合平面示意图(1:500)

要求:单线徒手绘图,单元外边线为粗实线,单元分界线为细实线。③方案说明、技术经济指标

方案说明的内容为:方案特点,与方案有关的特殊结构、构造、材料或施工方法的说明,套型及单元组合的说明,技术经济指标等。④剖面图(1~2个,比例1:100~1:150)

a.单线徒手绘图,着重表达住宅建筑内部空间的尺度,如总高、层高、屋面、室内与室外的关系等。

b.标出各层标高、屋面标高和室外地坪标高。

c.楼梯不画踏步,以斜线表示。

d.标注图名及比例。

⑤组合立面图(1:100或1:150)

a.外轮廓线画中粗实线,地坪线画粗实线,其余均为细实线。

b.窗应分扇,以单线表示。

c.能画配景和阴影者,画出配景和阴影(选作)。

d.立面图不标尺寸及做法。

e.标注图名及比例(以单元入口为正立面图)。

第二步

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是在上述方案草图的基础上进行,要求工具画图,图幅为A2,具体内容如下:

①标准层单元平面图(1:100)

a.确定房间的形状、尺寸、位置及其组合。房间内应布置活动家俱及固定设备,并且标注居室净面积及每套住宅户内使用面积。

b.确定门窗位置、大小(按比例画,不标尺寸)及门的开启方式和方向,墙画双线,剖切部分以粗实线表示,窗洞以细实线表示。

c.楼梯应画出踏步、平台及上下行方向线,平面图还应表示储藏设施、垃圾道位置示意和阳台位置、深度尺寸。

d.标注各定位轴线编号和总尺寸、轴线尺寸及必要的尺寸; e.标出房间名称、剖切线、图名及比例。

②单元组合平面示意图(1:500)

用单线工具绘图,单元外边线为粗实线,单元分界线为细实线。③技术经济指标及方案说明与方案草图内容相同。④剖面图(1:100或1:150)

a.用工具绘图,着重表示住宅内部空间的尺度,如总高、层高、屋面、室内与室外的关系等。

b.剖切部分的墙体轮廓画双粗实线,钢筋混凝土部分涂黑表示,门窗洞口用双细实线表示,未剖切部分的投影画细实线。

c.活动的家俱不画,只画固定设备。

d.尽可能表示出结构构件的相互关系。

e.标出各层标高、屋面标高和室外地坪标高。

f.楼梯不画踏步,以斜线表示。g.标注剖面图的起止定位轴线编号。h.标注图名及比例。⑤组合立面图(1:100)a.外轮廓线画中粗实线,地坪线画粗实线,其余均为细实线。

b.窗应分扇,以单线表示。

c.阳台、楼梯间花格形式可以简化,但应全部画出。

d.能画配景和阴影者,画出配景和阴影(选作)。

e 立面图不标尺寸及做法。

f.标注单元组合体两端轴线号,轴线号以整幢住宅为准。

g.标注图名及比例,图名以起止轴线号表示,即○~○立面图表示。

二、第二次设计 单元式多层住宅施工图设计

根据第一次初步设计图,进行施工图设计。因时间有限,而且没有结构、水电工种配合,要全部达到施工图深度是有困难的,因此,本次设计仅部分达到施工图深度。设计应采用工具绘图,完成A2图纸3张,具体内容如下:

①单元标准层平面图及底层单元入口局部平面图(1:50)a.标出纵横向定位轴线以及轴线编号。b.标出平面尺寸:

总尺寸——外墙外围尺寸;

轴线尺寸——轴线之间的尺寸,还应标出端轴线外边缘之间的尺寸; 门窗洞口及墙段尺寸——如果洞口之间的墙段被轴线等分,则只需标出墙段的总尺寸,如果墙段未被等分,则应按轴线分别标出;

局部尺寸——包括墙厚尺寸,建筑内部的门窗洞口、壁柜、壁龛、通风道、垃圾道等的尺寸。

c.室外地坪及楼地面标高(标准层一般以第三层为准),楼地面坡度及坡向(阳台、卫生间)。d.绘出固定设备。

f.标出门窗编号(可按各地区标准图集编号),绘出门的开启方向及方式。

g.绘出楼梯间的踏步、平台、栏杆扶手及上下行方向线。

h.门洞(无门扇者)、搁板、吊柜等位置及尺寸。

i.详图索引符号(分三种情况:一是本设计中绘制的详图,二是选用标准图集中的详图,三是本设计中未设计,也无法选择标准图者,画空圈详图索引号,表示该处应有详图。

j.剖切线及剖面编号。

k.底层入口平面应画出明沟、散水、踏步、台阶、花台、平台等位置尺寸。

②门窗统计表及技术经济指标

a.门窗统计表按单元标准层六层统计,b.技术经济指标

包括:平均每套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指组合体整幢房屋面积)③剖面图(1:100)

a.承重墙定位轴线和编号。

b.标注尺寸:总高尺寸——坡屋顶为室外地坪至檐口底部,平屋顶为室外地坪至女儿墙压顶上表面或檐口上表面;层间尺寸——室外地坪到底层地面、底层地面到各层楼面、楼面到屋顶及檐口处(坡屋顶为顶棚底面);门窗洞口及洞间墙段尺寸;局部尺寸——指室内的门窗洞口及窗台高度、搁板、吊柜、壁龛等高度,如每层相同,则只标一层即可。

c.标高:包括楼地面、阳台面、室外地坪、檐口上表面、女儿墙压顶上表面、雨棚底面等处标高。

d.画出室内固定设备、装饰以及室内外未被剖切部分的投影。e.剖面详图索引:如墙身节点、檐口节点、花格等。f.标注图名和比例

④单元组合立面图(1:100)

a.房屋两端轴线(按单元组合体编号)。

b.表示门窗扇的划分(相同的门窗选一樘画出开启方式)。

c.立面上各部分采用的材料、作法(外墙面、窗台、檐口、勒脚、雨蓬、花格、线脚等)及有关说明、详图索引号(如阳台栏杆扶手、花盆、花格等)。

d.图名(按○~○立面图表示)及比例。⑤屋顶平面图(1:200或1:150)

本次设计采用平屋顶有组织排水,防水作法采用柔性防水或刚性防水,根据南方或北方地区的不同气候特点可考虑采用隔热或保温构造设计,设计要求如下:

a.屋顶平面图上所有投影线均为细实线。

b.画出屋面的排水方向、排水坡度及各坡面的分水线。

c.表示出天沟、檐沟、泛水、出水口及水斗的位置、规格、材料说明或详图索引号。

d.画出上人孔或出入口、出屋面的管道、烟囱、通风道及女儿墙等的位置、尺寸、材料作法或详图索引号(尽量采用当地标准图集作法)。

f.标注有关尺寸:各转角部分定位轴线和间距;四周出檐尺寸。g.标出屋面各部分的标高(一般确定为屋面结构层的上表面)。

h.图名、比例。

⑥屋顶构造节点详图与大样(要求3~4个详图与大样)a.详图比例为1:20、1:

10、1:50。b.大样比例为1:

5、1:

2、1:1。

浅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11

关键词任务驱动;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法;教学模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一门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起到了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而中小学推进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来,高校原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已成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什么”,“如何教”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高校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认真学习、观摩其他教师的先进教学方法,分析出任务驱动法是一种非常适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模式。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以下问题:1,参与学习的同学基础层次不同。2,各个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不同。3,学生应试心理严重,知识和技能拓展不够。4,学生偏重上网娱乐,计算机应用能力欠缺。

二、任务驱动法概述

“任务驱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引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培养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已定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基础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及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如图所示。教师首先对自己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和本次课应该掌握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活动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本次课的活动任务,任务与学生所学专业背景应尽可能吻合,这样可使学生知道学习这门课对所学专业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教学环境将活动任务呈现出来,学生得到活动任务后,首先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上的操作,有体验成功或失败,从中获得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如果遇到困难自己一时无法解决,也可以在书本、软件等上寻找帮助,实在不行才向老师提出疑问。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相应的知识留下深刻印象。当学习进入到一定阶段或遇到任务难以独立完成时,学生可采取小组协作学习。这时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意见交流以及辩论、实际操作等形式协作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聆听他人的意见,分析他人的想法和做法,学会接纳和反思。学生由此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看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开阔了自己的思路,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在学生都完成了活动任务后,进行学习交流及成果的展示。在这个阶段,同学们可以跨越小组进行交流,寻求到更加灵活多变的完成任务的方法,总结自己的不足。

在“活动任务呈现”、“自主学习、活动设计”、“小组协作学习”、“学习交流、成果展示”这几个环节中,教师处于帮助者和指导者的地位。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同时,引导他们碰到相关问题如何利用书本、网络、软件等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适当给学生提供一些信息,鼓励他们,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地去完成活动任务。在“自主学习、活动设计”、“小组协作学习”、“学习交流、成果展示”这几个环节中,教师还要不忘对他们的活动作出评价,鼓励、引导他们向完成任务的方向迈进。

接下来的环节是“教师总结评议”。由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是将新知识分解融入到具体的任务之中,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不突出,因此,在一个学习单元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完成深层次的知识建构。然后是“活动成果评价”。在学生的活动任务都完成之后,教师应对每个活动成果作出相应的评价,给学生以正确、准确的知识信息。最后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要根据本次的活动任务,任务完成的过程和成果,对活动课进行一个较全面的评价,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教学中获得的经验,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为下一次任务中的活动目标分析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四、结束语

上一篇:春秋战国下一篇:杨澜TED演讲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