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及答案

2024-10-15

九年级化学及答案(共9篇)

九年级化学及答案 篇1

九年级化学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2. 以下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 )

A. O2 B. H2O C. CO2 D. SO2

3. 九九重阳,古人有登高赏菊的风俗。黄巢曾写有赞美菊花的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浓郁的花香遍布长安的原因是( )

A. 分子的质量很小 B. 分子间有间隔 C.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分子由原子构成

4.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5. 化学物质的保存中,下列不需“密封”的是( )

A. 浓硫酸 B. 氢氧化钠 C. 澄清石灰水 D.大理石

6. 汽车安全气囊内的物质(比如叠氮化钠NaN3)能在碰撞后迅速反应,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 )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氮气 D. 稀有气体

7. 根据化学方程式A+NaOH== B+H2O推断,B,A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 )

A. 18 B. 22 C.40 D.58

8.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热量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B.100g干冰完全汽化成100g气体

C.10gNaCl溶解在90g水中,成为100gNaCl溶液

D.一定量的煤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所有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煤的原质量

9. 右图为某有机物(C9H10O3)的分子模型,该有机物是一种高效食品防腐剂。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有机物由3种元素组成

B. 该有机物能减缓食品变质

C. 该有机物分子中碳、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1

D. 该有机物中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10. 某粗盐样品中含有可溶性的氯化镁、氯化钙杂质和不溶性的泥沙。常温下,将 140g该粗盐样品溶解于水中,过滤得到不足3g泥沙和1000g溶液。取出500g溶液进行测定,其中含有镁元素1.2g,钙元素2g,氯元素42.6g。则原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约为( )

A.83.6% B. 86.3% C. 88.1% D. 91.6%

二、选择填充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先在A、B、C中选择一个正确选项填在相应的括号内,然后在D处再补充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的选择与填充各2分)

11. 下列连线前后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限制使用塑料袋——减少污染 B. 研制自清洁玻璃——研究新材料

C. 开采海底石油——开发新能源 D. ______________

12. “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毒气体。下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种原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 此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

C.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D. ___________

13. 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依据图中的信息得到( )

A.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4 B.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该元素一个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 D.___________

14. 江西赣州蕴藏着丰富的钨矿资源,被称为“世界钨都”。冶炼金属钨(W)的重要反应是

X+3H2 W+3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X的化学式为WO3

C.该反应中钨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 D.___________

15.一定质量的镁带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氧化镁,其固体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可用右图表示,则用(M2-M1)表示的质量是( )

A.生成MgO的质量 B.参加反应的Mg的质量

C.参加反应的O2的质量 D.___________

三.填空题(共48分)

16. (10分)请将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填在下表中相应的位置,并根据下表回答有关问题:[除(3)外,各小题均用序号填空]

(1)表中的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有机物的是 。

(2)表中的物质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可用于制肥皂、造纸等工业的碱是 。

(3)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分)

(4)若要测定某烧碱溶液的酸碱度,不能选用下列选项中的 。

①无色酚酞溶液 ②紫色石蕊溶液 ③pH试纸

(5)我国福建生产一种槟榔芋,芋皮上含有一种碱性的物质——皂角素,皮肤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你认为可选用下列中的 来涂抹止痒。(2分)

①食醋 ②熟石灰 ③肥皂水 ④柠檬汁

17.(4分)下列数据是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剂是__________。

(2)20℃时,向 水中加入 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得到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20℃时,向 水中加入 硝酸钾,若使硝酸钾完全溶解,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上述(2)中所得的硝酸钾溶液。若将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小心地加入到大烧杯的水中,不断搅拌,一定能够使小烧杯中有固体析出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

A. 冰 B. 浓硫酸 C. 硝酸铵

D. 干冰 E. 氢氧化钠 F. 氧化钙

18. (7分)钢铁是重要的金属材料。

(1)下列铁制品的用途中,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

(2)目前世界上已有50%以上的废钢铁得到回收利用,其目的是___________。

A. 节约金属资源 B. 合理开采矿物 C. 防止钢铁生锈

(3)为防止水龙头生锈,其表面镀有一层铬。铁生锈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

(4)将生锈的铁制品放入盛有过量稀盐酸的洗槽中,观察到溶液变黄,有无色气泡逸出。

①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氯化铁溶液可以作净水剂。欲将上述所得溶液中含铁的物质以氯化铁形式回收,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反应可生成氯化铁和水。已知每生成162.5g的氯化铁,就同时生成18g的水。则该反应的反应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2分)

19.(8分)根据以下A、B、C、D四幅元素含量示意图,试推测元素分布领域,将图下字母序号填在相应位置。

(1)分布在人体中的是 ;

(2)分布在海水中的是 ;

(3)分布在地壳中的是 ;

(4)分布在丙氨酸(C3H7O2N)中的是 。

20.(10分)消毒剂在公共场所进行卫生防疫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氢氧化钠能杀灭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等,它的俗名为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氯(ClO2) 可用于饮用水的杀菌消毒,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3)氧化钙与水反应后生成一种具有消毒能力的物质,该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

(4)过氧乙酸(CH3COOOH)是被广泛使用的高效消毒剂,它不稳定易分解放出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并生成醋酸(CH3COOH),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一瓶久置的`过氧乙酸溶液已完全分解,所得溶液中醋酸的质量分数为12%,则原溶液中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1.(9分)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7种物质,其中至少有一种物质是无色气体,且A与G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请针对以下两种情况回答问题。

(1)若A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7:3 ,F是一种红色金属,则F的化学式为________;写出反应①、③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若F与C常温下可以反应,②、③属于同一种基本反应类型,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34分)

22.(6分)炭雕(见右图)是一种集观赏与空气净化为一体的产品。这种产品可对车内及室内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甲醛等有害气体进行有效吸附。某课外小组想对炭雕产品进行初步探究。

[提出问题]炭雕产品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猜想与假设]炭雕产品中含有碳元素

[查阅资料]

①碳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

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②新鲜的人或动物血液,遇一氧化碳由鲜红变为暗红。

[设计实验]通过检验炭雕产品燃烧产物,证明炭雕产品中含有碳元素。组装所需仪器如下图。

(1)A装置的作用为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其中氧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开始后,C装置中有白色沉淀,C装置发生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E装置中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则证明 。

[讨论与评价]

(3)小红认为可以在A、B装置间,增加澄清石灰水,目的是 。

(4)小明认为可以用右图所示的装置,替换原装置中的E装置,你认为可以吗?主要原因 。

[初步结论]炭雕产品中含有碳元素。

[继续探究]请你对炭雕产品准备进一步探究的内容,提出合理的建议 。

参考答案:

1.B 2.A 3.C 4.C 5.D 6.C 7.B 8.D 9.D 10.A

11 C;杜绝非法开采矿山——节约资源

12. C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等

13 A;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4个电子等

14 B;该反应中钨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15 A;生成氧化镁中镁元素的质量

16.(8分)P205 (1)② ① (2)④ ③ (3)CH4+2O2 ====2H2O+CO2:

(4)①② (5)①④

17.(1)水 (2)饱和 (3)加水(或升温) (4)ACD

18.(1)B (2)A (3)与潮湿的空气接触

19. (1)B (2)C (3)A (4)D

20.(1)烧碱;(2) 4;(3)Ca(OH)2;(4)2CH3COOOH== 2CH3COOH O2↑;14.7%

21.(1) ① ③

(2) 复分解反应

22.(共6分,每空1分)

(1)CaO + H2O = Ca(OH)2 (2)Ca(OH)2 + CO2 = CaCO3↓+ H2O 炭雕产品燃烧产物中有一氧化碳产生

(3)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尽。

(4)不可以,因在E装置中通入的为一氧化碳和氧气混合气体,高温可能会爆炸。

炭雕产品为何能吸附一氧化碳和甲醛等有害气体。或炭雕产品中碳元素以何种物质形式存在等。

九年级化学及答案 篇2

一、常出现的问题

在化学计算学习中,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有:(1)遇到计算题就不去看;(2)感觉化学计算较难,尽管学了不少化学知识,但遇到实际问题却无从下手;(3)课本上的计算题会做了,但在考试时遇到较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就会被难住;(4)考试时,认为有的题目很眼熟,一看就会,但做出来常错或者不全对;(5)在关键问题的解题思路处卡壳。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是学生在进行有关化学计算教学时,对有关的化学概念、原理没有理解透彻。九年级化学中基本概念多,相关知识分散在各章节中,不少学生会越学越觉得化学知识内容繁杂,掌握起来有相当的难度,陷入了被动学习的局面。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1. 找出化学计算的依据

为使学生能从量的方面来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进行有关化学计算时,首先要对有关的化学要领、原理理解透彻。如,最基本的相对分子量的计算,与其有关的化学概念有化学式及其写法、相对原子量、相对分子量。化学式的定义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从它的写法的规定可知,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相对分子量的定义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关键是“总和”二字。教学中应该强调:(1)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2)相对分子量是“和”,而不是积或其他;(3)与相对原子质量一样,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一”。这样,让学生全面了解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的化学知识,在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时,应该相加求和,而不是相乘。这样,求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就容易理解了,求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也就能迎刃而解,并为以后的已知相对分子质量和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求化学式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还应让学生注意,计算结果一定要准确,因为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往往是一些化学计算的第一步,它的结果若有误,直接影响后面的计算结果。

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应首先分析题目所述的化学变化过程,同时把这些变化与数据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利用定义或公式进行计算时(如有关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等),也应该强调定义和公式的含义,正确运用公式。

2. 加强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的训练

(1)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切地了解题意,搞清已知条件和欲求量,并在头脑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印象,为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做好准备。简而言之,就是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已知什么,求什么。有化学方程式的先写出化学方程式,找出解此题的有关公式。实践证明,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发生的困难或错误,常常是由于审题马虎,或者看错题目,或者疏漏条件造成的。所以应让学生注意:审题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题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句,注意找出隐蔽的条件,为弄清已知量和欲求量之间的关系打好基础,这样才能正确地解出题目。

例如,某同学在实验室里将16g高锰酸钾放在大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反应一段时间后,称得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4.4g,求:(1)生成氧气的质量;(2)剩余固体中含有哪些物质?各有多少克?

该题容易错解成,根据16g高锰酸钾的质量直接求出生成氧气的质量。

该题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该同学制取氧气时,只是反应了一段时间,高锰酸钾有可能没有反应完,显然不能用高锰酸钾的质量直接求出生成氧气的质量。

正确的解题思路是,先根据反应前后的固体质量差计算出氧气的质量,再根据生成的氧气质量计算出其他固体物质的质量。

(2)分析解题思路

在审题的基础上,进行解题思路的分析,找出已知条件和欲求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采用图示法进行推理。

例如,6.2g红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五氧化二磷多少克?消耗的标准状况下的空气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3g/L)

用框图表示解题思路(如图1所示)。

(3)解题

分析题意即可找出解题的方案,列出算式求解。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注意解题格式、步骤,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3. 多做多练

化学计算是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弄清化学概念和原理以及解题思路的基础上,应注意多动手练习,不做够一定的习题,很难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也很难提高计算的水平。

与其他的习题一样,计算题在整个化学的学习中也有阶段问题,在不同阶段作不同要求,最后达到熟练解题的目的。

如,涉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目,在刚开始学习时可以练习这样的题目:

实验室用19.5g锌跟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后,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

这样的题目可直接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得到结果。

在复习提高阶段,可以练习难度稍大的题目。

如,将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10g,点燃使之充分反应后,得到9克水蒸气,则反应前的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A.1∶1 B.1∶4 C.1∶8 D.2∶3

学生通过由易到难的习题训练,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思维能力。

九年级化学及答案 篇3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教学;问题;对策

现阶段,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和渗透,实践能力与素质教育的培养成为主要教学目标。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时间较为紧迫且受到中考考试的压力,只有教师引导他们正确学习,才能够真正解决学习问题,并深化其对化学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为此,九年级化学教师需高度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科学合理的对策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首先,部分初中学校在进行课时安排时,比较重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对化学教学则相对轻视,这导致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教师缺乏责任心,课堂教学模式枯燥乏味,要求学生对化学知识死记硬背,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且学习效果一般。其次,教学模式不够合理,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并非是化学专业出身,他们对化学知识掌握得不够充分,难以透彻理解化学教学的精髓。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传统落后,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再次,忽视实验教学,部分九年级化学教师没有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基础性作用,而且不少化学知识教程抽象、枯燥,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这就需要借助实验教学的优势,对理论知识进行阐述,帮助他们理解化学知识。

二、解决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恰当对策

1.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展开化学教学

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为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教师首先应提升个人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能够为学生传授更专业、更完整的化学知识。课堂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创新和优化,灵活展开教学。因此,九年级化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借此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渲染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更加深入直观地了解化学知识,并将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包括自主学习、情境教学和小组讨论等。

例如,在讲授“原子的结构”过程中,本课题内容较为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关联不大,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他们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了解不多且感性认识不充分,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该知识不仅是后续学习的理论基础,还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此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系列高科技图片,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内容与注意问题,让他们通过图片找出规律: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接着,教师可继续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原子中的微观世界,让学生联想和体验:假如你是原子中的一个质子,从质子的角度看待原子是怎么样的?使其利用所学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并想象原子的结构,以此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

2.關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化学教学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构成,两者相互统一、不可分割。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要想真正解决教学问题,教师需格外关注实验教学部分,在课堂上演示,或带领学生一起操作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为此,九年级化学教师可以以实际教学内容为立足点,准备好相关的实验器材和物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实验操作环境,不仅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理论知识,还具有提升课堂氛围的效果。而且实验操作可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鼓励他们自主设计和探究实验,培养其综合能力。

比如,在进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时,由于学生已有制取氧气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气体制备应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如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气体收集等也比较熟悉,已具备研究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先决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准备好以下实验仪器:锥形瓶、平底烧瓶、大试管、集气瓶、酒精灯和药匙等;实验药品:石灰石、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等。教师可先介绍二氧化碳制取的实验原理和所需仪器、药品,并进行现场演示,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操作流程、重点和注意事项。接着,教师可要求学生尝试进行实验操作,利用小组合作法制取二氧化碳,不仅可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还能够提高学生通过实验获取化学知识的能力。

总之,在九年级化学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问题教师应找到原因,并根据具体原因制定对策,这样才能实现高效教学。所以,九年级化学教师可从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和关注实验教学等多个角度切入,真正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美好.浅析九年级化学教学现状和改善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63-164.

[2]郑淑玉.九年级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0):21-23.

[3]李峰.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6).

九年级化学练习册答案 篇4

一、选择题

1—5DDCCC

二、填空题

7、固、软、难、漂浮、小于

8、三、内焰、焰心、两端、外焰、焰心、

9、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二氧化碳

三、简答题

10、能

11、(1)外焰温度、焰心温度最低

(2)玻璃片上有水珠生成,燃烧后生成水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12、(1)收集气体

(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深入两集气瓶中,木条燃烧的剧烈程度

(3)向两集气瓶中分别滴加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

(4)将干燥玻璃片置于空气中、向干燥玻璃片上哈气,玻璃片上有无水珠出现

走进化学实验室答案

一、选择题

1C8D

2D9C

3B10B

4D11B

5B12B

6C13D

7A14C

二、简答题

15、(1)压破容器

(2)酒精燃烧而失火

(3)容器炸裂

(4)液体溅出伤人

16、(1)外壁

(2)灯芯

(3)石棉网

(4)稍向下倾斜

(5)冷水冲洗

三、实验题

17、(e)(d)(a)

(c)(f)(b)

18、砝码/g50105

取用情况↓↑↓↓↑↓↓

在游码标尺1、8g处标上“∣”

19、(1)读数偏大,实际量得液体体积偏小

(2)瓶塞倒放,污染桌面和试剂

(3)试管内液体太多,喷出伤人

元素

一、选题题

1A5B

2B6C

3C7C

4A8B

二、填空题

9、氧硅铝铁(或O、Si、Al、Fe)、

氧碳氢氮(或O、C、H、N)氧

10、(1)一个氧原子氧元素

(2)2个氢原子

11、P、C、2Ca、nS

12、Al、氖Ne(或氮N)、碳硅Si(或硫S)Mn氟F(或铁Fe)

13、活泼、不活泼、不一定

14、(1)②③、⑤、③④⑤⑧和②⑦

(2)③④⑤

15、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16、(1)Na、7

(2)3F、Na+

(3)金属

17、(1)16、32、06

(2)P

三、简答题

18、(1)质子数

(2)最外层电子数

(3)最外层电子数

(4)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19、(1)质子数

(2)不相同

原子的结构

一、选择题

1A6B

2B7D

3B8C

4C9B

5D10A

二、填空题

11、(1)分子、原子

(2)原子

(3)原子核、质子

(4)分子、原子中子

(5)电子

(6)质子、电子

(7)原子核(或质子和中子)

12、结构:=、>、<

电性:中性、带正电、带负电

表示方法:NaClNa+Cl-

相互转变:(上)失电子、失电子(下)得电子、得电子

13、1,7,8,2,离子,钠离子,阳,氯离子,阴

14、16,6,16,3

三、简答题

15、(1)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

(2)原子核体积很小且带正电,少数α粒子经过原子核附近受斥力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

(3)金原子核比α粒子质量大,α粒子正面轰击原子核被斥力作用弹回。

16、(1)略

(2)①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②氢原子没有中子(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③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不同

17、(1)55.85,63.55

(2)有办法,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和定义式可知:某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就越大,即一个铜原子的质量大

(3)铁块含的原子更多一些总质量相同,相对原子质量越小,原子的个数越多

(4)m(Fe)=56x1.66x10-27kg=9.296x10-26kg

分子和原子

一、选择题

1B6D

2C7B

3B8B

4C9A

5A10C

二、填空题

11、保持物质化学性质,很小,运动的,间隔,相同,不同

12、分子,液态,气态,水分子,

分子,化学,分子,分子,

分子,水分子,氧分子,化学性质

13、分子,原子,氧分子,汞原子

14、二氧化碳分子,碳原子和氧原子,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

15、原子,原子

三、解答题

16、(1)相同,因为都是氧气分子构成

(2)酒精挥发:宏观:液态变气态,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

微观:酒精分子间的间隔变大,酒精分子没有变成其他分子,是物理变化。酒精燃烧:宏观:酒精燃烧生成新物质CO2和H2O

微观:酒精分子被破坏,分子种类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是化学变化。

17、(1)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2)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变

(3)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分子

18、(1)糖逐渐溶解,糖分子不断运动到水分子间

(2)低,分子间有间隔

(3)混合物水分子和蔗糖分子

(4)分子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

19、解:20个氨分子中氢原子的个数为:

20×3=60

氢分子的数目为:

60÷2=30个

答:20个氨分子和30个氢分子含有相同数目的氢原子。

水的组成

一、填空题

1C6A

2A7C

3C8C

4D9C

5D

二、填空题

10、(1)氢元素和氧元素

(2)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3)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11、甲乙

12、①④,②③⑤⑥,③⑥,②⑤,②

13、(1)①②

(2)⑤⑦

(3)③④

14、(1)常温下的状态

(2)是否含有氧元素

四、实验题

15、(1)装置简便

(2)便于检验气体

(3)增强水的导电性,提高电解速率

(4)已经进行一段时间

(5)氢气,氧气

(6)燃着的小木条

16、43200ml,可供86人饮用一天,

启示:加强节水意识等

一、选择题

123456

DCAADB

789101112

CDCCBC

二、填空题。

13、苛性钠、火碱、腐蚀性、水、二氧化碳

14、(1)腐蚀

(2)除锈

;化合反应

三、简答题。

17、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坚硬的碳酸钙。

;收集到的气体是一氧化碳

(2)向一个充满的塑料瓶内加入NaOH溶液,拧紧瓶盖后振荡,塑料瓶变瘪,证明与NaOH溶液反应

19、

1紫色石蕊溶液,变蓝的是氢氧化钙溶液,变红的是稀硫酸

2二氧化碳,变浑浊的是氢氧化钙溶液,无现象的是稀硫酸

3锌粒,有气泡产生的是稀硫酸,无现象的是氢氧化钙溶液。

四、探究题

20、(1)不变红;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2)不变红;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3)变红;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4)赞同。因为所使用的溶液中含有水

五、计算题

21、0.2g

一、选择题

12345

BADBD

678910

BDCCD

1112131415

CCACC

1617

AC

二、填空题

18、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不能;能

三、简答题

19、(1)尝

(2)取一滴蒸干,有固体产生的为食盐水

(3)将青菜叶入,很快萎蔫的食盐水(其他答案即可)

20、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不能溶解氯化钠,但可溶解氯化钙、氯化镁等,一种溶剂可同时溶解多种溶质。

九年级化学及答案 篇5

一、选题题

1A5B

2B6C

3C7C

4A8B

二、填空题

9、氧硅铝铁(或O、Si、Al、Fe)、

氧碳氢氮(或O、C、H、N)氧

10、(1)一个氧原子氧元素

(2)2个氢原子

11、P、C、2Ca、nS

12、Al、氖Ne(或氮N)、碳硅Si(或硫S)Mn氟F(或铁Fe)

13、活泼、不活泼、不一定

14、(1)②③、⑤、③④⑤⑧和②⑦

(2)③④⑤

15、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16、(1)Na、7

(2)3F、Na+

(3)金属

17、(1)16、32、06

(2)P

三、简答题

18、(1)质子数

(2)最外层电子数

(3)最外层电子数

(4)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19、(1)质子数

(2)不相同

【原子的结构】

一、选择题

1A6B

2B7D

3B8C

4C9B

5D10A

二、填空题

11、(1)分子、原子

(2)原子

(3)原子核、质子

(4)分子、原子中子

(5)电子

(6)质子、电子

(7)原子核(或质子和中子)

12、结构:=、>、<

电性:中性、带正电、带负电

表示方法:NaClNa+Cl-

相互转变:(上)失电子、失电子(下)得电子、得电子

13、1,7,8,2,离子,钠离子,阳,氯离子,阴

14、16,6,16,3

三、简答题

15、(1)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

(2)原子核体积很小且带正电,少数α粒子经过原子核附近受斥力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

(3)金原子核比α粒子质量大,α粒子正面轰击原子核被斥力作用弹回。

16、(1)略

(2)①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②氢原子没有中子(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③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不同

17、(1)55.85,63.55

(2)有办法,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和定义式可知:某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就越大,即一个铜原子的质量大

(3)铁块含的原子更多一些总质量相同,相对原子质量越小,原子的个数越多

九年级化学及答案 篇6

体验中考

1.(2019百色第17题)下列实验方案中,设计合理的是()

A.用酒精浸泡牵牛花自制酸碱指示剂

B.用过滤的方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C.用燃烧木条的方法制备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D.常温下用水区分一氧化碳和氮气

2.(2020百色第24题节选)水是重要的资源,硬水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生活中用

来区别软水和硬水,生活中用

方法使硬水软化。

3.(2018百色第24题)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宝贵的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填字母)。

A.蒸馏水     B.清澈的河水

C.自来水

D.湛蓝的海水

(2)生活中为降低水的硬度并杀灭水中病原微生物,可采用的方法是。

(3)实验室中常通过的操作来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该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4)某同学在完成电解水实验时,发现正极产生了

mL气体,则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约为

mL。该实验能够说明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理论依据是。

4.(2018百色第24题节选)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宝贵的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爱护水资源从我做起,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有

(填字母)。

A.洗脸、刷牙、洗澡时随时关闭水龙头

B.用洗菜、洗衣的水冲厕所、拖地板

C.将生活废水排入河流

D.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5.(2020百色第3题)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NaCl  B.Au

C.NO2  D.KOH

6.(2019百色第3题)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食醋

B.牛奶

C.酱油

D.蒸馏水

7.(2018百色第7题)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KMnO4

B.SiO2

C.ZnCl2

D.C6H12O6

8.(2016百色第7题)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

A.五氧化二磷

B.石油

C.硫粉

D.空气

课堂练习

1.(2020长沙中考)今年,“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下列关于爱护水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少,所以要节约用水

B.为了节约用水,提倡直接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C.生活污水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D.为了防止水体污染,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2.(2020新疆中考)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肥皂水不能区别硬水和软水

B.蒸馏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C.生活污水可以随意排放

D.在河水样品中加入明矾可以除去水中所有杂质

3.(2020苏州中考)某净水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装置能对水进行杀菌消毒

B.该装置能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

C.硬水经过该装置后可转化为软水

D.自来水经过该装置后可得蒸馏水

4.(易错题)如图是水电解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极连接的玻璃管内产生氢气

B.产生两种气体的质量比为2∶1

C.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D.在化学变化中原子重新组合5.(2020沈阳中考)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CaO   B.O3   C.KClO3   D.ZnCl2

6.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A.硫酸锌

B.生理盐水

C.黄铜

D.红磷

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实验突破

1.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实验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电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

B.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C.实验时a中收集到氧气,b中收集到氢气

D.该反应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2.做电解水实验时,先在水中加入少量含酚酞的硫酸钠溶液(硫酸钠溶液呈中性),再通直流电一段时间,产生的现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气体a,木条上火焰熄灭

B.在此反应中硫酸钠的作用是产生氢氧根离子

C.反应结束后硫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与负极相连的电极附近溶液中存在大量氢氧根离子

3.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推断物质的组成,是认识物质的一种方法,研究水的组成就是利用了这种方法。电解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中只生成了氢气和氧气,确定了水是由

组成,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

(2)已知相同状况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通过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推求出水分子组成中

为2∶1,经进一步科学确认,得出水的化学式为H2O。

(3)写出此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可知产生氧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

课后专练

1.(2020·遵义中考)欲将硬水软化,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是()

A.加肥皂水

B.静置沉淀

C.加入明矾

D.加热煮沸

2.(2020南京中考)臭氧(O3)能杀死细菌,可用作消毒杀菌剂。臭氧属于()

A.纯净物

B.混合物

C.氧气

D.稀有气体

3.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特殊催化剂可把水变成汽油

B.活性炭能吸附水中的杂质,降低水的硬度

C.鉴别软水和硬水:加入肥皂水,振荡,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D.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

4.我国淡水资源缺乏,在生活中要注意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下列做法或想法正确的是()

A.控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B.农业上改漫灌的方式为喷灌或滴灌

C.废水只要无色透明就可以直接排放

D.大量开采地下水以满足社会对水的需求

5.(2020重庆中考A卷)课本中用加入少量Na2SO4的水进行电解水实验,从该实验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纯水的导电能力弱

B.负极产生气体的速率比正极快

C.常温下,水的pH=7

D.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6.水是生命之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水的净化过程中常加入明矾,明矾的作用是。

(2)制取蒸馏水时,在蒸馏烧瓶中需加入沸石(或碎瓷片),其作用是。

7.水是生命之源。请回答:

(1)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

①试管2中生成的气体为;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结露法空气取水器可用于野外获取淡水,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①蒸发冷凝器中发生的是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吸附剂中主要物质为SiO2和CaCl2,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CaCl2中钙、氯元素的质量比为。

8.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都离不开水。

(1)如图,其中海水属于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河水是重要的陆地淡水资源,经处理后可用作城市生活用水,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中不包括下列哪种净水方法?

(填字母)。

A.沉淀  B.过滤  C.蒸馏  D.吸附

自然界的水

体验中考

1.(2019百色第17题)下列实验方案中,设计合理的是(A)

A.用酒精浸泡牵牛花自制酸碱指示剂

B.用过滤的方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C.用燃烧木条的方法制备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D.常温下用水区分一氧化碳和氮气

2.(2020百色第24题节选)水是重要的资源,硬水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生活中用 肥皂水 来区别软水和硬水,生活中用 煮沸 方法使硬水软化。

3.(2018百色第24题)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宝贵的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A(填字母)。

A.蒸馏水     B.清澈的河水

C.自来水

D.湛蓝的海水

(2)生活中为降低水的硬度并杀灭水中病原微生物,可采用的方法是 煮沸。

(3)实验室中常通过 过滤 的操作来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该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引流。

(4)某同学在完成电解水实验时,发现正极产生了

mL气体,则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约为 16

mL。该实验能够说明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理论依据是 质量守恒定律。

4.(2018百色第24题节选)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宝贵的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爱护水资源从我做起,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有 C(填字母)。

A.洗脸、刷牙、洗澡时随时关闭水龙头

B.用洗菜、洗衣的水冲厕所、拖地板

C.将生活废水排入河流

D.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5.(2020百色第3题)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C)

A.NaCl  B.Au

C.NO2  D.KOH

6.(2019百色第3题)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D)

A.食醋

B.牛奶

C.酱油

D.蒸馏水

7.(2018百色第7题)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B)

A.KMnO4

B.SiO2

C.ZnCl2

D.C6H12O6

8.(2016百色第7题)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A)

A.五氧化二磷

B.石油

C.硫粉

D.空气

课堂练习

1.(2020长沙中考)今年,“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下列关于爱护水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少,所以要节约用水

B.为了节约用水,提倡直接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C.生活污水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D.为了防止水体污染,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2.(2020新疆中考)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B)

A.用肥皂水不能区别硬水和软水

B.蒸馏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C.生活污水可以随意排放

D.在河水样品中加入明矾可以除去水中所有杂质

3.(2020苏州中考)某净水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该装置能对水进行杀菌消毒

B.该装置能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

C.硬水经过该装置后可转化为软水

D.自来水经过该装置后可得蒸馏水

4.(易错题)如图是水电解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D)

A.正极连接的玻璃管内产生氢气

B.产生两种气体的质量比为2∶1

C.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D.在化学变化中原子重新组合5.(2020沈阳中考)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A)

A.CaO   B.O3   C.KClO3   D.ZnCl2

6.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A)

A.硫酸锌

B.生理盐水

C.黄铜

D.红磷

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D)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实验突破

1.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实验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C)

A.电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

B.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C.实验时a中收集到氧气,b中收集到氢气

D.该反应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2.做电解水实验时,先在水中加入少量含酚酞的硫酸钠溶液(硫酸钠溶液呈中性),再通直流电一段时间,产生的现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气体a,木条上火焰熄灭

B.在此反应中硫酸钠的作用是产生氢氧根离子

C.反应结束后硫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与负极相连的电极附近溶液中存在大量氢氧根离子

3.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推断物质的组成,是认识物质的一种方法,研究水的组成就是利用了这种方法。电解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中只生成了氢气和氧气,确定了水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 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或质量守恒定律)。

(2)已知相同状况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通过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推求出水分子组成中 氢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 为2∶1,经进一步科学确认,得出水的化学式为H2O。

(3)写出此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H2↑+O2↑。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可知产生氧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 8∶1。

课后专练

1.(2020·遵义中考)欲将硬水软化,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是(D)

A.加肥皂水

B.静置沉淀

C.加入明矾

D.加热煮沸

2.(2020南京中考)臭氧(O3)能杀死细菌,可用作消毒杀菌剂。臭氧属于(A)

A.纯净物

B.混合物

C.氧气

D.稀有气体

3.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C)

A.用特殊催化剂可把水变成汽油

B.活性炭能吸附水中的杂质,降低水的硬度

C.鉴别软水和硬水:加入肥皂水,振荡,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D.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

4.我国淡水资源缺乏,在生活中要注意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下列做法或想法正确的是(B)

A.控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B.农业上改漫灌的方式为喷灌或滴灌

C.废水只要无色透明就可以直接排放

D.大量开采地下水以满足社会对水的需求

5.(2020重庆中考A卷)课本中用加入少量Na2SO4的水进行电解水实验,从该实验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C)

A.纯水的导电能力弱

B.负极产生气体的速率比正极快

C.常温下,水的pH=7

D.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6.水是生命之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水的净化过程中常加入明矾,明矾的作用是 明矾溶于水后形成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2)制取蒸馏水时,在蒸馏烧瓶中需加入沸石(或碎瓷片),其作用是 防止液体暴沸。

7.水是生命之源。请回答:

(1)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

①试管2中生成的气体为 氧气(或O2);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

2H2↑+O2↑。

(2)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结露法空气取水器可用于野外获取淡水,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①蒸发冷凝器中发生的是 物理(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吸附剂中主要物质为SiO2和CaCl2,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4,CaCl2中钙、氯元素的质量比为 40∶71。

8.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都离不开水。

(1)如图,其中海水属于 混合物(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河水是重要的陆地淡水资源,经处理后可用作城市生活用水,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中不包括下列哪种净水方法? C(填字母)。

关于九年级化学课本的阅读 篇7

那么, 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好化学课本, 培养化学阅读能力, 养成良好的化学阅读习惯?

一、明确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重要性

据教育心理学家研究:中学生70%—80%的学习时间都用在阅读上, 但阅读的水平并不高, 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化学学习中, 阅读好课本应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课本是老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又是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因此, 学生阅读好化学课本能充分发挥化学课本的作用, 主动获取化学知识, 培养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把阅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并持之以恒, 久而久之, 对其自身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理清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内容

化学课本所展示的基本内容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依据, 其大致可以概括为标题、概念和定律、例题、实验等几部分。所以, 学生要根据不同的课本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

1. 标题。

“标题”是章节的概括、本节的宗旨, 由此入手阅读可以把握学习目的。如“奇妙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要学习的具体物质, “奇妙”指出了学习二氧化碳这一具体物质的内容是二氧化碳发生的奇妙变化 (奇妙之一:空气中的CO2保持相对稳定;奇妙之二:CO2的“三态”变化;奇妙之三:CO2与H2O发生的“变化”) 。这样的阅读目标明确、内容具体。

2. 概念、定律。

“概念和定律”的表述具有文字简洁明了、精炼准确的特点, 阅读时要咬文嚼字, 细心琢磨, 并注意勾、划、圈、点。例如“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这一概念中, 只要抓住句中要点“生成新物质”, 就容易把握“化学变化”的本质, 对物理变化的概念就不言自明。让学生这样逐字逐句地理解, 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 例题。

“例题”主要展示解题步骤、关键词语、解题格式。例如“计算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书中解答道:先查出“H、O”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再计算出“H、O”元素的质量比。从“先”和“再”两个字可以看出:第一步依据的是化学式和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第二步依据的是构成水分子的各原子质量关系, 就是组成水的各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这里的关键是要读懂“H2O”的含义, 它能表示每个“H2O”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也应当是说每18份质量的水中含有2份质量的氢元素和16份质量的氧元素。这样的阅读能让学生分清步骤, 找出关键词语, 弄清各步骤的依据。

4. 实验。

“实验”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可以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供感性材料。所以, 虽然课本中的实验内容一般用小字, 但并不是说明它不重要,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真阅读使用仪器、操作过程、观察的内容和部位这几方面。

三、熟悉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程序

化学课本的阅读程序与一般阅读程序一样, 学生在阅读时需要积极思维, 有的甚至要反复阅读直到充分理解。另外, 还需要高度概括所阅读的内容, 用易于接受的或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所以, 化学课本的阅读程序可概括成“整体—部分—整体”的程序 (即整体感知、部分探究、整体理解) 。

1. 全面读。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全面粗读教材, 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 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全面印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本质问题上, 要做到能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来。

2. 抓关键。

在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学生要抓住关键重点研究, 特别是教材中的重点和关键词语要认真琢磨。例如,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 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这一概念, 只要抓住“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这几个关键字, 就容易掌握“氧化物”的定义了。如“KMnO4”和“MnO2”是氧化物吗?显然, “KMnO4”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MnO2”是氧化物, 它符合氧化物的定义。

3. 理思路。

学生在读书时要积极思考, 逐步突破难点, 掌握重点, 阅读后要掩卷而思, 进行系统回忆, 理出一章一节教材的纲要, 即知识线。例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一节可提炼成分子的存在—分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观点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这三个知识点组成的知识线。根据知识线去回顾, 形成网络, 有利于复习和作业时知识再现。

四、分析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方法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 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和不同程度的学生, 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 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常见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语意式”阅读。

这种方法适合于新授课的预习, 要求对课本内容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 对重要概念、结论, 以及关键的字、词、句作出必要的标记, 并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例如, 学习“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元素”这一节内容时, 学生阅读后, 应把本节内容分成三大段: (1) 元素的概念及其引入; (2) 运用元素的概念讨论物质的组成, 建立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3) 从单质、化合物的角度认识元素的存在形式。经检查, 通过这种阅读方法,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 较系统地掌握课本内容。

2.“提纲式”阅读。

这种方法适合于课堂学习, 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 分清主次、重点和难点、列出提纲, 学生可依提纲阅读。例如, 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的内容时, 教师可列出下列阅读提纲:“ (1) 原子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2)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 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 原子核是有哪些粒子构成的? (4) 原子、质子、中子和电子有没有质量?质量各是多少? (5) 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怎样确定相对原子质量?”这样列提纲可为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提供线索, 指明自学的方向, 暗示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实验式”阅读。

这种方法适用于实验内容, 可边实验、边阅读。例如, 铁生锈条件的研究性实验, 学生可先阅读实验内容, 然后亲自做实验, 在观察实验现象后, 再阅读与实验有关的课文。学生通过实验式阅读可以改变做实验时心中无数, 手忙脚乱, 不注意观察现象的不良习惯。

4.“图文结合式”阅读。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教材中的大量插图。阅读教材时, 学生要把插图同文字叙述结合起来, 学会读图并理解意义, 做到有图必用, 以文释图, 借图释文。例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一节中, 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形象直观地说明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原子不可以再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这种插图把微观的、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使很难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生动有趣。这样的图文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

九年级化学及答案 篇8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教学实践;理论;实验现象

在教学九年级化学下册P48的“实验10-1”及P55“活动与探究”中有关NaOH溶液与无色酚酞溶液的反应时,正常现象应是在NaOH溶液中加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并保持红色,但在实践中,往往在溶液变红后很快又变为无色。

还有在教学九年级化学下册P58的“实验10-9”时,在NaOH溶液和酚酞溶液的红色混合溶液中滴加的稀盐酸,正常现象应是随着稀盐酸的加入,原来溶液的红色逐渐变浅,直至变成无色,但在实践中往往是刚开始滴加的稀盐酸,不但没有使原溶液的红色变浅,反而红色加深了,继续加盐酸,红色才变浅直至变成无色。

以上两个实验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是相同的,现分析如下:

酚酞是一种弱的有机酸,在溶液里,随着溶液的酸碱性的变化,酚酞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而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酚酞的变色范围是PH8.0~10.0,在酸性溶液中,H+浓度较高时,它形成无色分子;随着溶液中H+浓度的减少,OH-浓度的增大,酚酞结构发生改变,并进一步电离成红色离子。

这个转变过程是一个可变过程,如果溶液中H+浓度增加,上述平衡向反方向移动,酚酞又变成了无色分子。因此,酚酞在酸性溶液里呈无色,溶液中H+浓度降氏,OH-浓度升高时,呈红色。

而酚酞的醌式盐或醌式酸盐,在碱性介质中是很不稳定的,它会慢慢地转化成无色的羧酸鹽式。

因此,做NaOH溶液使酚酞显色实验时,若所用NaOH溶液为浓溶液(pH>10),加入酚酞溶液后出现的红色会很快消失,若再加一点酸,会重新出现红色,若继续加酸,红色又会消失。

综上所述,前面两个实验所产生的异常现象根本原因是所用NaOH溶液太浓。

预防产生异常现象措施为要用NaOH稀溶液,而不能用浓溶液,最好实验时取少量NaOH溶液,加水稀释一下再做实验。

九年级化学及答案 篇9

一、单选题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的学问,生活中充满着变化。下列之“变”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玉石“变”印章

B.树根“变”根雕

C.葡萄“变”美酒

D.铁杵“变”细针

2.下列关于气体受热膨胀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构成气体的粒子的体积变大

B.构成气体的粒子的质量变小

C.构成气体的粒子的种类改变

D.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变大

3.用下列几个步骤转化为可饮用水:①化学沉降(用明矾)②消毒杀菌③活性炭吸附④加热煮沸。以上处理过程合理的是()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

4.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与冰块混合得到混合物

B.水的蒸发和水通电分解都属于物理变化

C.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D.水电解时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5.2010年2月19日德国重粒子研究中心宣布原子序数为112号的元素符号为Cn,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77.下列有关112号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77

B.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65

C.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112

D.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2

6.图中①、②分别为锂元素的结构示意图和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③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正确的是()

A.③属于非金属元素

B.锂元素和③所属元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C.锂元素化学反应中均易得电子

D.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g

7.铬是制造高铁的重要材料,工业上可用镁铬矿(MgCr2O4)冶炼铬,镁铬矿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

A.+3

B.+4

C.+5

D.+6

8.类推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则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B.金属元素有正化合价,因此非金属元素一定没有正化合价

C.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同种元素可以组成纯净物,则不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纯净物

D.原子和分子均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则分子也不能再分

9.碳酸乙烯酯(C3H4O3)可用作锂电池电解液,下列有关碳酸乙烯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88g

B.碳酸乙烯酯中C、H、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16

C.碳酸乙烯酯是由 3 个碳原子、4 个氢原子、3 个氧原子构成的D.碳酸乙烯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0.9%

10.下列有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中的红磷不可以用硫粉代替

B.该实验能够证明氮气的物理性质是:不易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C.该实验中瓶底放水的目的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D.如果没有等到装置冷却就打开止水夹,会导致进入集气瓶的水大于15

11.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B.光亮的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后表面变黑

C.蜡烛在足量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黑烟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12.某密闭容器中有X、氧气、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的数据记录如下:

第!Unexpected

End

of

Formula页,共11页

物质

X

O2

CO2

H2O

反应前的质量/g

128

0

反应后的质量/g

0

待测

在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物质X由碳、氢元素组成B.物质X由碳、氢、氧元素组成C.充分反应后剩余氧气质量为16克

D.生成CO2与H2O的质量比是89:54

13.下列有关物质的除杂、鉴别的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A.除去CaO固体中的CaCO3

加水溶解、过滤

B.除去CO2中少量的CO

通入氧气后点燃

C.除去FeSO4溶液中少量的CuSO4

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Mg粉,过滤

D.鉴别CaCO3、NaCl、CuSO4三种固体

分别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观察固体是否溶解以及所得溶液的颜色

A.A

B.B

C.C

D.D

14.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才安全

B.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吹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C.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D.由图b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15.下面是某同学进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A.在Ca(OH)2 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变化

B.在NaOH 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C.在Ca(OH)2 溶液中加入几滴石蕊溶液,溶液呈蓝色

D.在NaOH 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16.将下列物质同时加入到水中,能大量共存且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FeCl2、NaCl、KNO3

B.K2CO3、Mg(NO3)2、NaOH

C.CaCl2、HCl、NaNO3

D.NaCl、KOH、(NH4)2SO4

17.欲将粗盐提纯并用所得精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粗盐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加快过滤的速度

B.蒸发滤液时,待蒸发皿中滤液蒸干时停止加热

C.配制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等步骤

D.配制溶液时必须使用的仪器有托盘天平、酒精灯、量筒、烧杯、玻璃棒等

18.下列图象不合理的是()

A.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向一定质量二氧化锰中不断加入双氧水

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19.茜茜同学体检时发现骨密度偏低,应该服用

A.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B.维D钙片

C.乳酸亚铁糖浆

D.维生素C

第!Unexpected

End

of

Formula页,共11页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区别羊毛纤维、棉花纤维,用灼烧、闻燃烧产生的气味,观察燃烧后的灰烬进行区分

B.糖类、蛋白质、脂肪是人体内基本的有机物

C.废旧轮胎没有回收价值,可以直接烧掉

D.可利用乙炔和氧气燃烧产生的氧炔焰焊接和切割金属

二、填空题

21.春节期间我国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公共场所常用“84”消毒液或75%酒精溶液消毒杀菌。

(1)“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其中Cl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阴离子的符号为______;

(2)酒精(C2H5OH):其中碳、氢原子个数之比是______,酒精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______;

(3)如图是酒精完全燃烧的微观示意图。

酒精燃烧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如果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分子个数比为3:2,则它们的质量比是______。

22.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监测报告揭露了这样一个事件,不法奸商为使腌肉制品的色泽更吸引顾客,用超量的亚硝酸钠(NaNO2)腌制。亚硝酸钠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过量或长期食用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由于亚硝酸钠有咸味,外观与氯化钠相似,曾多次发生过因误食而导致中毒的事件。经过查阅有关资料,我们了解到以下信息:亚硝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亚硝酸钠能将Fe2+转化为Fe3+。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亚硝酸钠(NaNO2)所属物质类别是________,其氮元素化合价为________;

(2)下列方法中,能用来区别NaNO2与NaCl固体的是________;

A.观察颜色

B.品尝味道

C.用水溶解

D.分别溶于水,测其pH

(3)人体正常的血红蛋白中含Fe2+。若误食亚硝酸钠,就会导致血红蛋白中毒(失去运输氧的功能),服用维生素C可以解毒。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亚硝酸钠腌肉时发生了化学反应

B.维生素主要存在于蔬菜与水果中

C.维生素C可将Fe3+转化成Fe2+

D.亚硝酸钠可代替食盐作调味剂

三、推断题

23.如图所示,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和B可发生中和反应,X常用作食品干燥剂,Y为单质。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B的俗称为___________。(2)H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流程题

24.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联合制碱法”主要原理是:

Ⅰ.向浓氨水中通入足量的CO2,使氨气、水和CO2发生化合反应而生成NH4HCO3溶液;

Ⅱ.向所得溶液中加入食盐细粒,充分搅拌,会析出溶解度较小的小苏打固体并得到化肥溶液;

Ⅲ.加热析出的固体制取纯碱。

此法经过调整并应用于化工产业,某化工企业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请完成下列填空:

(1)“联合制碱法”原理

第!Unexpected

End

of

Formula页,共11页

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能够发生的原因是______。

(2)在如图所示的流程中,先加过量的Ca(OH)2溶液是为了除去______离子(写符号),再加入A溶液的化学式是______,两种溶液加入的先后顺序能否颠倒?说明理由______。

(3)“操作1”需用的玻璃仪器有______,“氨化溶液”后,溶液的pH______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从而有利于吸收“气体B”。

(4)该工艺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为______。

五、实验题

25.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来探究炼铁的原理,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为避免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并回收利用一氧化碳,方框中连接的是C和D,导管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______→______→______。C装置中NaOH的作用是______。

(2)实验开始时,应______(填“先加热再通CO”或“先通CO再加热”),目的是______。

(3)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中出现的现象为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除CO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还原Fe2O3______(请写一物质的化学式)。

六、探究题

26.某化学小组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

(1)写出A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A、B两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烧杯中出现蓝色沉淀。小组同学将烧杯中的物质进行了过滤,对滤液中成分有如下猜想:

【提出猜想】甲: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

乙: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H2SO4

丙: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

丁:滤液中的溶质是______。

【交流讨论】同学们对以上的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______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设计实验】同学们通过以下的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请你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预计现象

预计结论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观察

溶液呈无色

猜想

______

不成立

②继续在上述试管中加入

______

______

猜想丁成立

七、计算题

27.有两种外观类似黄金的①Cu−Zn合金和②Cu−Ag制品,若实验室只提供一瓶稀硫酸和必要仪器。

(1)你认为能测出合金________(填序号)中铜的质量分数;

(2)取上述(1)中合金粉末20g放入烧杯中,加入50g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测得烧杯内剩余物质的质量为69.8g。

求:①产生氢气的质量;

②求出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第!Unexpected

End

of

Formula页,共11页

③求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玉石“变”印章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树根“变”根雕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葡萄“变”美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铁杵“变”细针过程中只是大小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D

【解析】解:气体受热体积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构成气体的粒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增大;

故选:D。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碱的化学性质扥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B

【解析】解:净化水时,先通过自然沉降使较大的颗粒沉淀,再通过化学沉降使较小的颗粒沉淀,通过过滤把沉淀除去;利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再用漂白粉对水进行消毒,最后通过加热煮沸再次进行消毒,并且把部分钙离子、镁离子除去。

故选:B。

水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杂质,可以通过自然沉降、化学沉降等方法除去;

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用消毒剂可以杀灭水中的病菌;

加热煮沸既可以消毒,又可以把水中过多的钙离子、镁离子除去.

本题主要考查净化水的方法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注意净化水的顺序,如果顺序颠倒,则净化水的效果不好.

4.【答案】C

【解析】解:A、冰是固态的水,水与冰块混合得到的是纯净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水的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水电解时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冰是固态的水,进行分析判断。

B、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C、根据硬水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硬水的特征、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原子组成和结构,题目难度不大,明确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得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2,故A错误;

B.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12,故B错误;

C.根据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此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277−112=165,故C错误;

D.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得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2,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B

第!Unexpected

End

of

Formula页,共11页

【解析】解:A、③的核内质子数为11,为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③是原子失去1个电子得到的,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锂原子和③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锂元素和③所属元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C、锂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6.941,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A、根据③的核内质子数为11,进行分析判断。

B、③是原子失去1个电子得到的,进行分析判断。

C、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根据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A

【解析】解:镁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2x+(−2)×4=0,则x=+3价.

故选:A。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题.

8.【答案】C

【解析】解:A.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A错误;

B.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而非金属元素可以显正价也可以显负价,如H2O中氢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B错误;

C.依据物质分类可知,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同种元素组成纯净物为单质,不同种元素组成纯净物为化合物,C正确;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分子,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D错误;

故选:C。

A.依据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分析;

B.依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分析;

C.依据物质分类分析;

D.依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与原子的变化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化合价、物质分类、分子原子,主要是利用基本概念来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9.【答案】D

【解析】解:A.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故错误;

B.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4):(16×3)≠12:1:16,故错误;

C.碳酸乙烯酯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D.碳酸乙烯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2×312×3+1×4+16×3≈40.9%,故正确。

故选:D。

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来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方法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解:A、该实验中的红磷不可以用硫粉代替,因为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B、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且进入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水不再继续进入,说明氮气难溶于水,这是氮气的物理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实验中瓶底放水的目的是有利于容器内温度的降低,节约了实验的时间,同时能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D、如果没有等到装置冷却就打开止水夹,此时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会导致进入集气瓶的水小于15,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欲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实验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装置的气密性好;②所用药品必须是足量;③读数时一定要冷却到原温度;④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

第!Unexpected

End

of

Formula页,共11页

(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B

【解析】解: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烧至红热,不会发出白光,故选项说法错误.

B、光亮的铜丝在空气中灼烧生成氧化铜,会观察到表面变黑,故选项说法正确。

C、蜡烛在足量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不会产生大量黑烟,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A、根据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铜丝在空气中灼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蜡烛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12.【答案】B

【解析】解: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可以看出,二氧化碳和水都是生成物;氧气不含碳元素和氢元素,所以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和水中的氢元素都来自于X,88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88g×1244×100%=24g;54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54g×218×100%=6g,24g+6g=30g<46g,故X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A、物质X由碳、氢、氧元素组成,A错误;

B、物质X由碳、氢、氧元素组成,正确;

C、充分反应后剩余氧气质量为32克,C错误

D、生成CO2与H2O的质量比是88:54,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而碳酸钙不溶于水,加水溶解、过滤,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A错误;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B错误;

C.CuSO4、FeSO4溶液均能与过量的Mg粉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C错误;

D.分别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不溶解的是碳酸钙,能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的是CuSO4,能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的是氯化钠,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燃烧与灭火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知识即可解答、【解答】

A.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容易引起触电事故,应先关闭电源再进行灭火,故A错误;

B.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空气流通带走热量,造成蜡烛温度低于其着火点而灭火,故B错误;

C.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能充分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温度更易达到着火点,故C错误;

D.由图b的现象可知,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因此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D正确。

15.【答案】B

【解析】解:A、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现象不明显,故A与事实相符;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易溶于水,不是白色沉淀,故B与事实不相符;

C、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Ca(OH)2溶液属于碱溶液,所以在Ca(OH)2溶液中加入几滴石蕊溶液,溶液呈蓝色,故C与事实相符;

D、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有蓝色沉淀生成,故D与事实相符。

故选:

第!Unexpected

End

of

Formula页,共11页

B。

A、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再考虑实验现象;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考虑;

C、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

D、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考虑.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判断反应后实验现象时要考虑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

16.【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特定离子的颜色。

【解答】

A.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但FeCl2溶于水呈浅绿色,故选项错误;

B.Mg(NO3)2和NaOH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硝酸钠,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D.KOH和(NH4)2SO4在溶液中交换成分生成硫酸钾、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7.【答案】C

【解析】解:A、粗盐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以防止损坏滤纸,造成过滤失败,故选项说法错误。

B、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用所得精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贴标签,故选项说法正确。

D、托盘天平用于称取固体氯化钠、量筒用于准确量取水、烧杯用于完成溶解操作、玻璃棒用于溶解时的搅拌,配制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加热,则不需要使用酒精灯,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蒸发滤液停止加热的时机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进行分析判断。

D、由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根据各操作所需要使用的仪器,判断所列仪器是否需要。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粗盐提纯的注意事项、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C

【解析】解:A、取等质量的镁和铁,同时投入到同浓度且足量的稀硫酸中,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等质量的镁生成氢气比铁生成的氢气多,故正确;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反应需要一定的温度,一开始,没有氧气生成,氧气质量为0,当达到反应所需的温度时,可知生成氧气,反应停止后气体不再增加,故正确;

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所以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加入双氧水,氧气质量会逐渐增加,故错误;

D、将水通电一段时间,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故正确。

故选:C。

A、根据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等质量的镁生成氢气比铁生成的氢气多进行分析;

B、根据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一开始,没有氧气生成解答;

C、根据催化剂的特点进行解答;

D、根据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和氧气质量关系进行解答。

此题是化学反应与图象知识的考查题,结合反应的过程与图象情况的走势联系起来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1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明确骨密度与钙元素有关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解答】

体检时发现骨密度偏低,是缺少钙元素导致的。

A.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不能补充钙元素,故不符合题意;

B.维D钙片中含有钙元素,服用后能够为人体提供钙元素,故符合题意;

C.乳酸亚铁糖浆不能补充钙元素,故不符合题意;

D.维生素C不能补充钙元素,故不符合题意。

20.【答案】C

第!Unexpected

End

of

Formula页,共11页

【解析】解:A、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区别羊毛纤维、棉花纤维,用灼烧、闻燃烧产生的气味,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观察燃烧后的灰烬,羊毛纤维接近火焰时先蜷缩,燃烧灰烬为带有光泽的硬块,用手指轻轻挤压就变成粉末,故选项说法正确。

B、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糖类、蛋白质、脂肪是人体内基本的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废旧轮胎属于可回收物,有回收价值,不能直接烧掉,故选项说法错误。

D、乙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可利用乙炔和氧气燃烧产生的氧炔焰焊接和切割金属,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A、根据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废旧轮胎属于可回收物,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乙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羊毛纤维、棉花纤维的鉴别方法、乙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答案】+1

ClO−

1:3

12:3:8

C2H5OH+O2→点燃CO2+H2O

27:44

【解析】解:(1)“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由于钠显+1价,氧显−2价,可推出其中Cl元素的化合价是+1,阴离子的符号为:ClO−;

(2)酒精(C2H5OH):其中碳、氢原子个数之比是2:6=1:3,酒精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2):(1×6):(16×1)=12:3:8;

(3)由酒精完全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可知,酒精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酒精燃烧的符号表达式是:C2H5OH+O2→点燃CO2+H2O。如果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分子个数比为3:2,则它们的质量比是(18×3):(44×2)=27:44。

故答案为:(1)+1;ClO−。

(2)1:3;12:3:8。

(3)C2H5OH+O2→点燃CO2+H2O;27:44。

(1)根据化合价原则计算出元素的化合价,根据离子符号的写法写出阴离子的符号;

(2)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分析计算;

(3)根据酒精燃烧的反应写出符号表达式,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计算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合价原则、化学式的意义、微粒模型图的意义,难度不大,准确理解其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基础。

22.【答案】(1)盐;+3;

(2)D;

(3)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化合价,物质的鉴别及亚硝酸钠的危害和维生素的作用。

(1)根据盐的定义和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计算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2)根据硝酸钠和氯化钠都是无色无味能溶于水的固体,亚硝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但氯化钠的水溶液呈中性进行分析;

(3)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分析选项是否正确。

【解答】

(1)亚硝酸钠是由钠离子和亚硝酸根离子组成,属于盐,设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所以(+1)+x+(−2)×2=0,x=+3;

(2)硝酸钠和氯化钠都是无色无味能溶于水的固体,亚硝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氯化钠的水溶液呈中性,所以可用溶于水,测其pH的方法区别NaNO2与NaCl固体;

(3)A.亚硝酸钠腌制食物时生成新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蔬菜与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维生素C可将Fe3+转化为Fe2+,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亚硝酸钠有毒不能代替食盐作调味剂,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故答案为:(1)盐;+3;

(2)D;

(3)D。

23.【答案】(1)熟石灰(或消石灰)

(2)Fe3O4

(3)CaO+H2O=Ca(OH)2

(4)2H2O通电2H2↑+O2↑

【解析】

【分析】

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考查物质的推断,完成此题,关键是找准解题突破口,直接得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然后根据框图结合物质的性质,推断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

第!Unexpected

End

of

Formula页,共11页

由题意可知,A和B可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了盐和水,初中以通电为条件的只有电解水,则C是水;由X常用作食品干燥剂,故X是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B是氢氧化钙;由A和B可发生中和反应,故A是酸,能与单质Y反应生成浅绿色溶液G,则Y是铁,铁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故H是四氧化三铁,则F是氧气,E是氢气,代入框图验证,推断合理。由此可知:

(1)B是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

(2)H是四氧化三铁,化学式是:Fe3O4;

(3)反应②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方程式是:CaO+H2O=Ca(OH)2;

(4)反应③是水通电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2↑。

24.【答案】NH3+NaCl+CO2+H2O=NaHCO3↓+NH4Cl

碳酸氢钠溶解度比较小,会形成晶体析出

Mg2+

Na2CO3

不能颠倒,否则溶液中会含有氢氧化钙(合理即给分)

烧杯、漏斗、玻璃棒

大于

CO2

【解析】解:(1)“联合制碱法”原理Ⅱ中发生反应是氯化钠、水、二氧化碳和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和碳酸氢钠,此时碳酸氢钠溶解度比较小,会形成晶体析出;故填:NH3+NaCl+CO2+H2O=NaHCO3↓+NH4Cl;碳酸氢钠溶解度比较小,会形成晶体析出;

(2)加入的氢氧化钙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即除去镁离子)和氯化钙,加入的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和过量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而除去,所以氢氧化钙和碳酸钠溶液的加入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否则否则溶液中会含有氢氧化钙;故填:Mg2+;Na2CO3;不能颠倒,否则溶液中会含有氢氧化钙(合理即给分);

(3)经过操作Ⅰ得到了沉淀,故该操作是过滤,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氨化后的溶液呈碱性,pH大于7,有利于吸收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故填:烧杯、漏斗、玻璃棒;大于;

(4)在本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故填:CO2。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氢氧化钙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碳酸钠能与氯化钙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3)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方法,根据溶液的酸碱性来分析;

(4)根据工艺流程可以判断循环利用的物质种类。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5.【答案】(1)d;b;e;吸收B中没反应掉的二氧化碳;

(2)先通CO再加热;赶尽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爆炸;

(3)红色固体变为黑色;Fe2O3+3CO2Fe+3CO2;

(4)C或H2

【解析】解:(1)一氧化碳有毒,不能够排放到空气中去,要把一氧化碳收集起来,所以导管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d、b、e,排出的氢氧化钠溶液流到D中的烧杯中去。C装置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B中没反应掉的二氧化碳;

(2)因为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氧气混合在点燃的条件下会发生爆炸,所以实验开始时应先通一氧化碳再加热,目的是赶尽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加热爆炸;

(3)红色的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能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现象是红色固体变为黑色,化学方程式是:Fe2O3+3CO2Fe+3CO2;

(4)具有还原性的物质主要有一氧化碳、木炭和氢气;

本题考查CO还原氧化铁实验,难度不大。

26.【答案】2NaOH+CuSO4=Cu(OH)2↓+Na2SO4

NaOH、Na2SO4

如果滤液中含有稀硫酸,则不可能出现蓝色沉淀

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解析】解:(1)A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Cu(OH)2↓+Na2SO4。

故填:2NaOH+CuSO4=Cu(OH)2↓+Na2SO4。

(2)【提出猜想】

如果氢氧化钠过量,则滤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钠。

故填:NaOH、Na2SO4。

【交流讨论】

猜想乙不合理,理由是如果滤液中含有稀硫酸,则不可能出现蓝色沉淀。

故填:乙;如果滤液中含有稀硫酸,则不可能出现蓝色沉淀。

【设计实验】

(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观察,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在不含有硫酸铜,猜想丙不成立。

故填:丙。

(2)证明丁猜想成立,需要证明含有氢氧化钠,继续在上述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或无色酚酞溶液等),产生蓝色沉淀(或溶液变成红色等),说明溶液中存在氢氧化钠,猜想丁成立。

故填:硫酸铜溶液(或无色酚酞溶液等);产生蓝色沉淀(或溶液变成红色等)。

(1)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2)将A、B两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烧杯中出现蓝色沉淀,说明甲中硫酸铜过量,乙中氢氧化钠过量;

稀硫酸能和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第!Unexpected

End

of

Formula页,共11页

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27.【答案】①

(2)①产生氢气的质量=20g+50g−69.8g=0.2g;

②设该合金中锌的质量为x,参与反应的H2SO4的质量为y,Zn+H2SO4=ZnSO4+H2↑

65  98

X    y

0.2g

∴652=x0.2g,982=y0.2g

∴x=65×0.2g2=6.5g,y=98×0.2g2=9.8g;

则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20g−6.5g20g×100%=67.5%;

③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g50g×100%=19.6%.

答:(2)①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2g;

②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7.5%;

③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认识,以及运用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公式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1)因为Zn的金属活动性在(H)之前,可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而Cu和Ag的金属活动性在(H)之后,不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

(2)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生成氢气的质量=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根据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生成氢气的质量,列出比例式,就可计算出该合金中锌的质量,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合金质量−该合金中锌的质量,然后根据“合金中铜的质量合金质量×100%”计算即可;

③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计算即可。

【解答】

(1)Cu−Ag合金中的Cu和Ag都不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Cu−Zn合金中的Zn可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故能测出Cu−Zn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故答案为①;

(2)见答案.

第!Unexpected

End

of

上一篇:永兴小学交通安全防范措施下一篇:卫生机构护士聘用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