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栋旭简历

2024-07-11

王栋旭简历(共2篇)

王栋旭简历 篇1

教师学习法律心得体会 荆家镇后刘中学 王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它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依据,它不仅对公民权力进行了确认和保障,同时对国家权力的设置和行使进行了规范,它是保持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协调与平衡的根本规范。

《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相互作用的。首先,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来源。公民权利是经过宪法确认的,而国家权力是人民通过的宪法所赋予的。其次,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目的。国家权力的设置是以公民权利为对象,以维护公民权利为目标的。再者,国家权力是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通过有组织的国家权力,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才能得到有效保护。

国家权力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有维护公民权利的作用,如果行使不当,又会侵害公民的正当权利。为了既发挥国家权力在保护公民权利方面的作用,又防止权力行使不当造成对权利的侵害,必须保持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如果权力过于膨胀,权利则必然萎缩;权力空间过大,权利空间则必然狭小;反之,如果权利过于膨胀,没有足够的权力空间,导致无政府状态,社会失去秩序,最终损害的仍然是公民权利。因此,既要防止国家之权被滥用,侵犯公民之权,以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也要防止公民之权被滥用,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正常秩序,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宪法》的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 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就明确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地位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权利,同时要履行应尽的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公平权的明确规范。对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而言,要想更好地维护公民权利,除了做到不侵害公民权利之外,更重要的是认真履行职责,严厉打击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在具体执行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时,要做到依法行政,违法必究,努力做到不让违法份子有漏网之鱼。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秩序的良好运作,保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良好环境。公民在法律上的平等权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也是宪法在保护公民权利这一精神内涵的重要体现。

总之,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保持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协调与平衡。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宪法保护公民权利的精神,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只有为人民谋取幸福和安宁的义务,没有侵犯公民权利的特权。这是我们神圣的宪法责任,也应是我们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后刘中学

2014年4月10日

王栋旭简历 篇2

2011-06-11 07:34 新京报 我说两句(加入讨论)

王栋生(杂文家,江苏省特级教师)

应试狂潮引导学生背离了社会生活,而高考作文中那些观点尖锐,抨击时弊,见解深刻,有新意的作文,又经常的在观念保守的阅卷教师那里受到压制。

每年社会都特别关心高考,但是对高考考了些什么,除了学科教师和考生,一般人是不关心的,唯一感兴趣的是高考作文题。特别是部分省区自主命题后,有了十多道可以评说“一见高低”的题目,于是街谈巷议,说三道四,应有尽有。反正说归说,下手做一篇是做不来的,否则全民写作水平将大大提高。

新京报针对“你最喜欢的高考作文题目”进行了一个民意调查。对2011年高考作文题,得分最高的是全国Ⅱ卷的“诚信”,认可率占被调查总数的18.0%,得分最低的竟是福建题,仅仅有0.4%;另有三四个省区的作文题竟然只有百分之一多一些。这个结果很可能与参与者的类型结构及分布有关。评价高考命题,和评价“春晚”不是一回事,这一调查数据也不大可能影响教育界以及命题组。比如,全国Ⅱ卷的“诚信”和2001年全国统一试卷的“话说诚信”过于接近,十年前的“高考佳作”还大量存在于各种教辅资料中;而一时颇受好评的上海题却是一道“重题”,———和一年前影响较大的某作文大赛题材基本相同。这些,接受调查的人可能不一定清楚。因此,究竟孰优孰劣,一时恐难作出评价。

语文教育界不主张以社会评价作为高考命题的依据。这是因为大多数业外人士不了解高中教学状态、命题原则以及评卷标准,不了解阅卷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比如为什么不能考陈题,为什么要“出其不意”,为什么题目既要平易又要有利于体现“区分度”,等等。当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学以致用,是语文教育的任务,从这个意义而言,从调查参与者的选择也大致可以看出社会对高考作文命题的期望。

调查数据显示,本次80%以上的受访者是经历了高考的。从他们的选择可以看出,他们的涉世意识比较强,主张作文命题紧密结合社会生活,也就是传统的“文章合为时而著”。今年的作文命题,有几个省区明显的有这样的主张,特别是课改实验区的题目“谈中国之崛起”,和时政“结合”得很紧,但以我的经验,此题未必好写;如果考生有真知灼见,那就得考验阅卷人的胆识和胸襟了,难。

以往每年的评论,也多主张“涉世”和“入时”,反对假大空官腔套话。但是,要考查学生的作文能力,命题也不得不看目前教育界的现状。比如,2010年江西题是就“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发表看法,这个是个不错的题目,可是有评论作为社会事件,已有过比较广泛的社会评论,难以考查;也有观点认为,“对农村考生不公平”,认为农村学生不看新闻,信息量不及城市学生,等等。其实,在应试教育深入人心的状态下,大多数(或绝大多数)高三学生可以半年甚至整年不看报纸,虽然生活在家里,“家事”也能不问,至于“国事天下事”,也能事事不知。现今已难得在学生作文中看到“时事评论”,一些老师在阅卷时,仅仅因为学生文章中说了几件近期社会新闻,便倍感欣喜,认为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认为“贴近生活”,从而产生好感。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应试狂潮引导学生背离了社会生活。而高考作文中那些观点尖锐,抨击时弊,见解深刻,有新意的作文,又经常的在观念保守的阅卷教师那里受到压制。

无论如何,逐渐开放的高考自主命题呈现了“十几朵花齐放”的局面,这是进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的全国统一高考,到1965年中断(1966年至1976年,中国废弃了高考制度),有兴趣的读者如果了解那一阶段的高考作文题,可能会无比惊讶。比如1953年的“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1958年的“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等等,那简直不是考查学生的作文能力,而是看“政治态度”了。假大空之风,由来已久。

上一篇:钳工应知部分试题下一篇:四上教案 珍珠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