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简历

2024-06-19

钟南山简历(精选10篇)

钟南山简历 篇1

钟南山,福建厦门人,1936年10月出生于南京,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曾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会长。

为什么还是他

17载,两次关乎生死的重大疫情,是他,为什么还是他?总结起来,让钟南山院士始终如一的是这四大特质:有本事,讲真话,敢担当,医天下。我们在书里首次公开的前的院士自述中,可以看到这些特质。

钟院士是一段跨越的传奇,让我们记住这位不老的民族英雄,这位抗疫战士的青春之路。

最美逆行,不怕牺牲

他建议公众 “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做了“逆行者”,义无反顾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满满的行程安排,风尘仆仆。

他两鬓斑白,满脸皱纹,虽已高寿,但依然不忘被病痛折磨的人们。他像是一柱火炬,哪怕在生命的尽头,也不忘散发余热。他挺身而出,勇敢地逆行,奔赴疫情灾区,带领医护人员,与病毒做抗争,与死神争分夺秒,毫不客气地在他的镰刀下抢走一个个生命,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拯救重危病人。他的话犹如定海神针,让中国成千上万的人民看到了战胜病毒的希望。

坚持真理,敢说真话

,钟南山坚持己见,发表不同于其他专家的观点,最后被采纳。

会后,有朋友悄悄问他:“你就不怕判断失误吗?有一点点不妥,都会影响院士的声誉。”钟南山平静地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

武汉不收泪,我们不后退

钟南山院士说,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此话不无道理。武昌首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自此,武汉就成为了英雄城。本次疫情,武汉封一座城,护一国人,这种“壮士断臂”,必然也会意味着牺牲。对此,我们不能旁观,全国上下都在援助,武汉不收泪,我们不后退,湖北不晴空,我们继续冲。

钟南山简历 篇2

如果不是这次公共卫生事件,另一起事件或许不会广为人知:5年前,劣质奶粉侵害阜阳婴儿事件的发现者和反映者也是刘晓琳。

在当地,人们把她称为“阜阳的钟南山”,视为孩子健康的“保护神”。

良知——“无论周围怎么变化,我都要守住自己的内心”

1977年,刘晓琳刚参加完高考,父亲便动员她填报医学院校,母亲是护士且从小在医院长大的刘晓琳欣然接受了。二话没说,她填报了“蚌埠医学院”的高考志愿,并如愿以偿。

在大学里,临床专业的刘晓琳认真学习知识和技能,并决心将来做一名心系病人的好医生。

1982年,刘晓琳进入阜阳地区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儿科医生,性格温柔的刘晓琳很快胜任了这一角色。她至今仍然记得,在上班的第一年,科里来了一名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救治的闲暇之余,刘晓琳常常守候在患儿身旁,帮助他吸痰,给他安慰,让孩子很快恢复了健康。

出院后,充满感激的患儿家长,拎着四瓶罐头登门道谢。刘晓琳坚决婉拒了这份礼物。尽管这是一件小事,但给了刘晓琳莫大的人生启迪:面对病人,哪怕只是多一次微笑、多一句安慰的话语,都会给他们巨大的温暖和勇气。

当然,医患之间并不总是和谐。2006年,一名青年农民带着孩子来到门诊,诉说孩子不好好吃饭。经过初步的检查了解后,刘晓琳认为,孩子没有病,不好好吃饭是因为孩子喜好吃零食,建议改掉这个不良习惯。家长坚持要为孩子开药。刘晓琳为孩子开了点“食母生”,仅让家长花了几毛钱。这位家长火了,“我跑几十里路来到这里,几毛钱就打发了我,什么狗屁专家。”

闻听此言,刘晓琳一笑置之。“用药要有针对性,能开一种决不开两种,能开普通的决不开高级的,千万要注意药物对孩子的副作用,应该想方设法为患者节省费用。”这是刘晓琳常说的一句话。

也因此,刘晓琳从不跟药厂代理商打交道,所开的处方用药价格平均值也相对低许多,儿科药品收入仅为业务收入的不到三成。

责任——“作为儿科医生,我不能看到如花的生命逝去”

20多年来,刘晓琳面对的病人一直是孩子。“他们都是如花的生命,我不能有丝毫的人为失误。”刘晓琳一直告诫自己。本世纪发生的两件事,无不印证了这一点。

时光回溯到2003年夏季。刘晓琳在这段时间值班时发现一个现象:前来儿科看病的许多患儿头比较大,经检查都是营养不良引起,但这与一般的营养不良特征不同。

细心的刘晓琳感到蹊跷,就问患儿家长孩子吃的是什么奶粉。家长们的回答是,奶粉价格大多是五六块钱一袋,孩子一个月要吃七八袋。当时,商店里稍稍知名一点的品牌奶粉价格都在12元钱以上,孩子吃的奶粉量也是足够的。这就存在一种可能,“大头娃娃”食用的奶粉质量有问题。

刘晓琳动员家长去化验奶粉的成分,不过这个化验费要200多元钱,对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而言不是个小数目。为了尽快查明原因,刘晓琳自己拿钱让患儿家属把奶粉送去做质量鉴定。

鉴定结果让刘晓琳大吃一惊。“蛋白质含量只有2%,国家规定的是在12%以上,连米粉的营养价值都没有。”

刘晓琳觉得劣质奶粉的情况很严重,就向当地媒体反映了这一情况,希望以此告知群众,不要因为贪图便宜上当受骗。随后,国内众多媒体迅速予以报道,引起了中央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整治劣质奶粉生产和销售的活动,挽救了一批重症患儿的生命。

2008年3月底,同样是基于一个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以及由此而来的敏锐,让刘晓琳成为手足口病(EV71病毒感染)疫情上报的第一人。

3月28日下午,医院重症监护室住进两个孩子。病情一模一样,呼吸困难、吐粉红色痰。

“这到底是什么病,为什么有肺炎症状,但在另外一些症状上面,又与肺炎相矛盾?”这两起重症病例让刘晓琳迷惑不解。

她来不及多想,马上实施抢救,但两个小生命仍相继离开人世,“我们医院儿科是重点科室,肺炎抢救成功率达98%以上,可一天倒下两个,经验和直觉告诉我,这很不对劲……”刘晓琳说。

抢救结束后,刘晓琳顾不上身心俱疲,马上打电话向领导汇报,此时,已是3月29日凌晨,在医师办公室的刘晓琳无法入睡,6点,再次打电话给市疾控中心主任。尽管当时有人担心会不会报错,但是刘晓琳义无反顾。

刘晓琳的及时预警起了作用。在她的协助下,3月29日上午8点多,市疾控中心专家就到医院采集了标本。当晚,阜阳市卫生局组织全市儿科专家会诊,分析病因,并将情况上报安徽省卫生厅。4月23日,经卫生部、省、市专家诊判,最终确定该病为手足口病(EV71病毒感染)。

卫生部部长陈竺以及国家卫生部派驻阜阳的几位专家高度赞扬刘晓琳的举动:正是由于这位基层医生的敏感,为几级政府和疾病控制部门寻找疾病元凶、控制疫情、抢救患儿赢得了时间。

敬业——“站在第一线,我就不能有丝毫懈怠”

若不是医院的同志介绍,每一个见过刘晓琳的人,都无法把她与一个癌症病人联系起来。她十分瘦弱,但双目炯炯有神,脸上始终挂着微笑。

1999年年初,刘晓琳被查出患上乳腺癌,“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生性好强的我,当时真的懵了,不知所措。”刘晓琳说,“过了好几天,我才冷静下来,去做了手术,随后进行了化疗。”

3个月化疗一结束,身体有所恢复的刘晓琳就主动回到岗位上。“见到她抱病工作,我们都被感动了,不知道如何劝说才好。”儿科副主任毛国顺说,“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让她少做重活。”

尽管如此,刘晓琳工作起来仍把自己当作没病的人。当年9月的一天,患儿张志强因突然昏迷抽搐被紧急送到医院。根据临床表现,刘晓琳怀疑孩子是意外中毒,但家长不能提供毒物接触史。万般紧急之下,她当即安排给予人工呼吸机应用、抗惊厥对症处理,但常规剂量的抗惊厥药不能控制抽搐。如果给予超剂量抗惊厥应用则可能会抑制呼吸加速死亡。

病情容不得半点犹豫,刘晓琳果断吩咐增加氯硝安定剂量,选用不常用的硫贲妥钠抗惊厥药治疗。很快患儿抽搐减轻,接着给予洗胃。证明中毒诊断结果出来后,刘晓琳连午饭也没顾上吃,又急忙护送患儿到血透室透析。直到下午血透后小志强转危为安,她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吃饭。

刘晓琳的敬业,可谓是有目共睹。按照医院规定,科主任可以不上夜班,但身为儿科主任的刘晓琳依旧坚持做儿科医生的习惯,和其他医生一样轮流值夜班。这次EV71疫情,就是她上夜班时发现的。

疫情发生初期,阜阳市确定第二人民医院作为定点医院。业务过硬的刘晓琳,作为专家被派去指导治疗工作。每天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患者的确诊和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她拍板,再加上危重患者的抢救往往还需要她亲自上阵。一同前往的阜阳市人民医院儿科医生赵永告诉记者,最忙的一个上午,刘晓琳就接诊了10多名患者,每个患者的检查、诊断需要半个小时,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

随着疫情的发展,阜阳市人民医院也开始接诊EV71病毒感染患者。刘晓琳便不时地两边跑,常常是看了二院的病人再重返市医院查房。不久,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任务加剧,她就要求调到重症病房工作,但指挥中心怕她身体吃不消没有同意。刘晓琳便打报告请假休息几天。谁知,市卫生局领导刚同意,她便立即来到重症监护病房开始了昼夜不停的工作。

“从疫情发生开始,她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6个小时左右,加上她10年前就身患乳腺癌,并做过多次化疗,真担心把她累倒了。”医院的领导、同事都为刘晓琳捏了一把汗。

同事赵永评价刘晓琳:“她是上班时无比精神,下班后疲惫得让人心疼。”刘晓琳则告诉记者:“尽管我也希望能够多休息,但是只要上了一线,我就不能有丝毫懈怠,因为我面对的是病人。”

遗憾——“亲人温暖了我,但我对家没有尽到责任”

谈到家庭时,刘晓琳内疚地说:“我虽然尽到了医生的责任,但我不是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

对于这个评价,刘晓琳的老搭档、曾经的儿科护士长仇桂华并不认同。她告诉记者:“刘晓琳会烧一手好菜,一旦有时间,她就会下厨为孩子做一桌丰盛的饭菜;一旦有时间,就会提前为父母、公婆买好过节礼物。只是,这样的机会太少。”作为一名儿科专家,在这次抗击疫情当中,刘晓琳一直忙个不停。此时,她的家里也发生了一起“医疗事件”。

刘晓琳的父亲患有视网膜脱落,去年11月份,她陪父亲到北京做了手术。根据专家的建议,今年4月份要去北京进行第二次手术。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疫病在阜阳发生。父亲希望自己做手术时女儿能陪在身边,因为女儿是医生,有她在心里踏实。然而,疫情如火,容不得刘晓琳离开。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刘晓琳决定让父亲去合肥做手术,让在合肥工作的妹妹去照顾老人。

疫病防治的关键时刻,刘晓琳整天吃住在医院,满脑子装的都是患儿,很少有时间顾及家人。可是,家人却时刻都在挂念着她。

一次,刚忙完一个抢救的刘晓琳,听到手机响了,原来是在南京上学的儿子提醒她一定要注意身体。

一说起儿子,刘晓琳总感到心中的歉意多少年都挥之不去。据她介绍,儿子小时候比较听话,学习也很自觉。到中学后,由于自己工作忙,丈夫又在外地工作,对儿子的学习、生活问得很少,正赶上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成绩急速下滑。她告诫自己,一定要把对儿子的亏欠补回来。

2004年高考的关键时期,刘晓琳本想陪陪孩子。可就在这时候,阜阳发生了“劣质奶粉事件”。作为儿科主任,她连轴转了两个月。救治工作圆满完成了,可孩子高考成绩很不理想。复读两年后,方才走进大学校门。

刘晓琳同样感到对丈夫亏欠不少。据同事介绍,2005年,刘晓琳的丈夫孙刚出差遭遇交通事故而受伤,躺在床上几个月。但是,刘晓琳始终没有请假,只是利用下班时间照顾,没有影响一天工作。

“亲人温暖了我,可我对家没有尽到责任。”回首20多年的从医历程,刘晓琳坦言,“但是,只要看到我的病人能够恢复健康,露出笑脸,我也就什么遗憾都没有了!”

院士医生钟南山 篇3

艰险的抗非战场上他立下赫赫“战功”

钟南山是国内最早觉察到“非典”蔓延的严重后果并果断向有关部门提出紧急报告的第一人。钟南山回忆第1例非典病人2002年111月底出现在佛山,而他首次接触到的非典病人则是第2例第3例、来自河源的两例病人。2003年1月初,钟南山按照常规到呼研所ICO查房,见到了刚从河源被送来的呼吸困难的垂危病人。当时他对病人进行体察、分析,发现病人发烧并不很严重,其他器官没什么异常,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肺很硬。会诊以后用了很多抗生素还是不解决问题,钟南山考虑病人患的是急性肺损伤,就试用了一下大剂量比质激素来进行静脉点滴治疗。很意外,第2天第3天病人的情况明显好转,这使得钟南山非常惊奇。后来他更惊奇地发现与河源的这两个病人接触的又有8个人感染了。

广博的医学知识与多年的行医经验告诉钟南山,这是一例非常值得关注的特殊传染病。他马上指示将情况报告给广州市越秀区防疫站,同时要求做好防护隔离工作。接着,中山市也报告出现了类似“怪病”与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情况。情况越来越严重,钟南山意识到当务之急应该弄清这种病的症结所在,找到预防与治疗方法。因为这种肺炎不明原因,所以一开始的命名为不明原因肺炎。但是由于它是“不明原因”很容易造成一些误会,特别香港有报道说这是炭疽性肺炎,或者说是鼠疫、腺鼠疫性肺炎、禽流感,其实从病人的分泌物,从血清,各方面的检查都排除了种种猜测。后来钟南山提出“非典型性肺炎”,卫生部认可了这一提法,并补充为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2月11日,广东省卫生厅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钟南山出现在这次会议上,这是他在此次“非典”期间的第1次公开露面。在这次会议上,钟南山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郑重宣称:非典型肺炎并非不治之症,而是“可防、可控、可治”,“绝大部分病人是可以治愈的”。钟南山学术方面的权威身份和从容笃定的自信,社会舆论与群众情绪日趋平稳。

随着一个个危重“非典”病人被迅速地转移到呼研所,救治的惨烈过程由此开始。由于早期危重“非典”病人传染性非常强,在病发高峰期,有时为救治一个病人,同时就会有两三名医护人员倒下。短短时间内,广医一院有26名白衣战士被感染,ICU的6名业务骨干,一下子就被放倒了4个。死神近在咫尺。然而,在钟南山带领的这个英雄集体里,没有一个人临阵逃离,没有一个人犹豫彷徨,前面的倒下了,马上就有人紧急补上;倒下的人一经治愈,立即义无反顾重返沙场。年近七旬的钟南山也始终身先士卒,不顾个人安危,坚守重症病房。在探视病人时,为了检查患者的口腔,他把自己的头凑到和病人距离不到20厘米处细细观察。钟南山肯定知道非典强烈的传染性,自己挨个儿去看病人口腔意味着什么。但是作为专家,他更是从学术的角度出发,更想知道这个病是怎么回事儿。“你不做一些了解的话,你怎么能够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另外一个我也有点相信自己,我想身体好的人(会好些),不会每个人都得病的”。

2003年4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对广东“抗非”高度评价,他们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希望找到的治疗非典型肺炎的经验在广东找到了;以钟南山为首的广东专家摸索出来的治疗经验,对全世界抗击“非典”有指导意义。

体育成为他的家庭特色

如果说钟南山是研究医学的一生,更可以说是不断追求运动的一生。

钟南山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体育获奖的历史。1954年,上了中学的钟南山第1次代表学校参加广州市的运动会,就获得了400米的第4名。1955年9月,钟南山迈入了北京医学院医疗系。钟南山在医学院读书的同时,仍没有放弃对运动的追求,成了名副其实的运动健将,田径、游泳、篮球、举重都是他的至爱。1956年,钟南山获得了9所院校的400米第1名。大学3年级时,钟南山作为北医大的运动员代表之一,参加了北京市高校运动会。以往北医大参加这样的运动会,总是名落孙山。可在这1年,钟南山在运动会中摘取了400米跑的桂冠,为北医大争了光。

对体育运动的酷爱,也成全了钟南山与夫人李少芬一段美好姻缘。上世纪50年代,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在一位共同的朋友家里,钟南山和李少芬相识了。当时,李少芬已经是“体育明星”了。1936年出生于广东省花县的李少芬,有着极高的运动天赋。1950年入选广州队,1951年参加中南区篮排球选拔大赛,人選中南区女子篮球队。1952年入主国家女篮,是个能里能外,中锋、前锋和后卫三个位置都能打的全面型运动员。她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被周总理和贺老总送去原苏联学习的运动员,曾任中国女子篮球队的副队长,在队中是绝对主力,主要得分手,有“李多分”的绰号。李少芬曾代表国家队参赛13年,电影《女篮五号》的原型就是取材于她和队友们的故事。因为有同样的乡音,共同的爱好,钟南山与李少芬一见如故,彼此间的距离很快拉近,发展了恋爱关系。没有过多地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他们相约各自在学业上互相帮助,在球场上互相鼓劲。在钟南山的影响下,李少芬还自学完了好几门医学课程。

从运动场走到了婚姻殿堂,这段似乎并不遥远的路途,不仅花费了他们9年时间,而且当年的体委负责人李梦华和荣高棠对李少芬说,如果你们女篮拿了(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冠军,你就可以结婚。两位主任竟然给了他们这么高结婚条件,好在英勇的女篮完成了主任给予她们的任务。1963年12月31日,钟南山和李少芬在北京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2003年非典肆行期间,李少芬非常害怕钟南山生病,每次他回来便首先问他有没有去病房查病人,要是有的话在门口就把他截住,“指挥”他脱下衣服先去洗澡,接着便把所有衣服拿去洗干净。让钟南山感到内疚的是,当时家里人若到其他地方,别人都不敢与他们接近,害怕他们和钟南山有过接触而接触到病菌。那时,李少芬已经退休,照顾钟南山成了她的主要生活内容。她说,那时钟南山领导着抗“非典”的工作,自己便是他的“营养师”和“贴身秘书”。在家庭抗“非典”中,她把所有能用的知识都用上了。“他病的那几天,好多天不想吃饭,体重下得很厉害,我真的很着急。过去我当运动员,当体工队副大队长,东奔西跑,他帮我;现在,该我帮他了!”

每周四的下午,是钟南山开专家门诊的日子,这也是钟南山雷打不动的规矩。每到这

一天,呼研所l楼的门诊室就人头拥挤,候诊区排满了,走廊也排满了,一直到外面的过道也站立着等候专家门诊的病人。人们都是冲着钟南山教授来的。每次专家门诊开诊时间是下午两点半,但钟南山每次都要提前半个小时来到诊室,做门诊前的最后准备。一切就绪后,钟南山长达7个多小时的专家门诊就开始了。从下午两点一直到晚上10点,中间一直是川流不息的病人,根本不允许钟南山休息一阵。钟南山看病的习惯,让李少芬也形成了一个习惯。等到这一天的晚上9点,她总会提着保温瓶,亲自来到呼研所给钟南山送饭。当钟南山送走最后1位病人的时候,李少芬总是赶紧抓紧时间将晚饭送到钟南山面前,她担心钟南山一会儿又因为忙起别的事情来忘记吃晚饭。

钟南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广州市科协热烈举行庆祝会,可李少芬不管怎么动员就是不愿出席会议。庆祝会散后,已经晚上9点多了。当有人问起李少芬怎么没来参加庆祝会。钟南山深情地说:“如果没有她(李少芬)操持家务,我怎么也抽不出这么多的时间来工作。她在省体工大队当副队长,训练工作也很忙。本来我也动员她来参加会议的,可是怎么说她都不肯。她说这是个‘洋玩意’,挺别扭的。这回好了,这束花就可以送给她了。”

70多岁的“中年人”谈养生

多年坚持锻炼,70多岁的钟南山看起来还像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已步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龄,担负着繁重的工作却依然神采奕奕,显得年轻又充满活力,钟南山的养生秘诀令人们非常好奇。

钟南山表示,养生第一要义就是心理平衡,这是最重要也最难做到的一点。2005年8月的一天晚上,钟南山觉得心脏不适,呼吸困难,幸而得到及时救治而无大碍。就在钟南山情绪低落之际,他接到了表哥的电话,第一句是:“祝贺你!”钟南山心里说:“我这么倒霉,还有什么好祝贺的?”没想到表哥接着说:“之所以祝贺你,第一是因为你这个病没有发生在出差途中,可以很及时地到达医院;第二,梗塞的只是很小一段血管,不是重要部位;第三,这件事正好给你一个警告:要注意身体了!”钟南山听完解释以后,感到表哥说得很有道理。他说,这其实就是要求人辩证地看待人生的挫折。谈到具体的平衡技巧的时候,钟南山引用了一句古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即要从失败与挫折中寻找积极因素,从而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作为医学专家,钟南山很注意健身,每天跑步。“但我从来不晨跑,因为人体的规律,早晨跑步对身体不好。早晨人内脏功能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如果进行锻炼特别是剧烈的活动,心脑血管会适应不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在早晨跑步会发生猝死。”钟南山跑步一般选择在下午,是在下班以后晚饭以前的时间。“我只有在这个时候有空。”如果时间宽裕,他会来到离家近的公园里跑跑步,如果时间紧,那也一定要在家里的跑步机上出出汗。已是7旬之年的钟南山每天除了坚持跑步,扩胸器和哑铃也是他经常锻炼的器械。为了加强肌肉训练,钟南山在卧室的墙壁上安了一个单杠,平时做做引体向上。鐘南山说:“我现在的状态感觉像是中年,还没有到功能减退的时候,还需要体质锻炼。”对钟南山来说,每天不运动是很难受的,“当你把锻炼身体看得与吃饭一样重要时,就能找到运动的时间。”

生活中的钟南山作息安排非常有规律。他一般是6点钟起床锻炼、学习,8点钟上班,下午6点下班,中午是一定要休息的。晚上回家吃完饭后看报,看到10点左右还要工作一会儿,11点吃宵夜。总的来讲,他的作息时间比较规律。而且,钟南山不挑食,每日吃4餐,适当补充维生素,牛奶天天喝。他的原则是:第一,不吃太饱,每顿饭都只吃七八分饱。第二,注意吃蔬菜和鱼。第三,对食物不太选择,也不太忌口。他不吃燕窝,也不喝参茶,因为他认为这些用处不大,但他一直都吃多种维生素,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逾10年。

甲型H1N1流感袭来,钟南山关注但很镇定

最近,甲型H1N1流感突如其来,引发了全球包括中国民众的高度关注。作为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钟南山如此评价这次甲型H1N1流感和“非典”所带给我们的影响的不同之处:“我想那次SARS是一次遭遇战,那么这一次我想我们现在采取的一些措施应该是个前哨战,SARS的遭遇战是什么?根本就不知道它是什么,一开始连病原也不知道,就知道它有可能人传人,当然也采取隔离措施采取很多的办法,那么那次的教训对这种人数共患的传染病,现在认识高度提高了,提高了很多。另外一个对它的警惕提高了很多,所以现在今日不同往日了,就是不能同日而语,就是说这一次不是个遭遇战,现在目前是~个前哨战,也就是说我们打前哨,马上就事先,一方面监测,另外一方面对关口,对待海关注意开始起动。对它的有关的国家的一些来往的人进行这个监测,还有就是在国内发现的一些病人,这个早点儿采取追踪,治疗无效的时候,必要的时候进行隔离等等这一套办法。这一次的话我想大家都有备而来的话,我相信会有很大的不同,就是意思就是说,基本上站在比较被动的,现在一开始就主动了,我觉得这个是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想作为公众来说,我们还是有信心来对待,哪怕它真正的变成人传人的话,我不相信它会大面积地传染。因为我们人还会采取措施的。”

科学精英:钟南山简介 篇4

20,作为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

小学生作文大全

抗疫英雄钟南山主要事迹 篇5

抗疫英雄钟南山主要事迹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从 2018 年12 月 19 日起开设专栏,刊登部分受表彰人员的先进事迹,用鲜活的事例讲好改革开放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充分展现改革开放 40 年来的伟大成就,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全社会致敬先锋,见贤思齐,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汇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磅礴伟力,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这里是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工作地。17 年前,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席卷全球,这里曾是战场的前沿阵地。时年 67 岁的钟南山,就是一名牢牢坚守的战士。

2003 年,疫情来势汹汹,广州好几家专门接纳“非典”病人的医院已经不堪重负。

这时,钟南山带着他的呼研所站了出来。“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在他的指挥下,呼研所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防治“非典”的方案。这一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全世界抗击“非典”有指导意义,后来成为通用的救治方案,钟南山也成为“抗击非典的功臣”。

“非典”过后,钟南山依旧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领域。他主动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推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呼吸系统疾病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需要应对的最主要疾病。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建立了全国广泛的监测体系。”钟南山说,“非典”之后,全国陆续设立了几百个疾病监测点,能够及时监测到公共卫生事件的实况,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此后的 H1N1、H7N9 等疾病,医护人员和防疫机构都能够快速找到病原并进行防控。2015年,广东省仅用两个多小时就将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输入病例追踪到位。

“院士门诊”“院士查房”、做科研、带学生,这位精神焕发、步伐矫健的八旬院士,至今仍在看病出诊一线工作。

“接下来我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希望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像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另一个是希望自己和其他科学家一起研制了 26 年的抗癌药可以早日推出。”钟南山说。

抗疫英雄钟南山主要事迹

钟南山院士,福建省厦门市人,1936 年 10 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呼吸内科专家。1960 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79 至 1981 年公派英国进修。1984 年被授予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5 年后被指定为中央领导保健医生,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国际胸科协会特别会员、亚太地区执委会理事;同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 年任博士生导师。1996 年 5 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 年起任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会长、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钟南山院士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基础研究工作,是近10 余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水平走向国际前沿的学术带头人。通过创制的“简易气道反应性测定法”及流行病学调查,他首次证实并完善了“隐藏型哮喘”的概念,该观点为联合国卫生组织撰写的《哮喘全球防治战略》所采用。通过研究对我国慢性咳嗽病因谱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他阐明了胃食道反流性咳嗽的气道神经炎症机制。他创制的“运动膈肌功能测定法”,首次证实即使早中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s,COPD)病人也有 60%存在蛋白—能量营养不良,制定了补充其基础耗能的校正公式。迄今为止,他主持完成了国家“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863 计划”、“十五”科技攻关、国际合作等 10 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杂志上发表论文 200 多篇;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 50 余篇,其中包括NatureMedicine、Lancet 等国际刊物,被引用次数达 438 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广东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奖,吴杨特别贡献奖等 20 余项奖励。

钟南山院士献身医学教育事业。1992 年至 2002 年担任广州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从医从教近50 年,他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定期为实习生开设临床讲座,坚持每周一次全院性临床教学查房,融“教书育人”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奉献、开拓、钻研、合群”的“南山风格”和“学本领、学做人、强体魄”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他提出了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五性”,即“对学习的自主性”、“对工作的创造性”、“对病人的责任性”、“对集体的合群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领学术新风,追踪学科前沿,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迄今为止,主持完成各级各类教学研究课题 4 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10 篇,出版专著和教材 12 部;培养硕士研究生 31 名、博士研究生 30 名,博士后 4 名。其中,2 人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许多研究生毕业后已经成为各自单位的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等。

作为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钟南山院士坚定地站在维护公共利益的立场,以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和胆识,坚持真理,敢于质疑,敢于追问,发出不同的声音,提出不同的判断。如在“非典”初期,他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以非凡的勇气质疑机构发布的不实消息,维护了科学的尊严,赢得了国人的敬重。在抗击 SARS 疫情中,钟南山院士带领团队率先投入战斗,主动要求收治危重 SARS 患者,积极倡导国际大协作,组织了广东省 SARS 防治研究,创建了“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无创通气,合理治疗并发症”的方法治疗危重 SARS患者,获得了 92%的国际存活率。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视患者如亲人的大医情怀,受到世人称赞,被誉为“抗非英雄”。

钟南山院士1990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2年获得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1993 年受到广东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1995 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7 年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连任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因抗击非典功勋卓著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荣记特等功、被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抗非英雄”

称号;再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 CCTV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同年荣获“中国医学基金会华源医德风范奖”。2004 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行政奖励“白求恩奖章”。2007 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敬业贡献)奖。2008 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 年,获选中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入选“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 100 位感动中国人物”。2010 年领衔获得南粤功勋团队奖。

抗疫英雄钟南山主要事迹

2020 年的春节注定不平凡,注定让人难以遗忘,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肺炎的重灾区是武汉,多少人想逃离这个肺炎之地,而有这么一群人放弃休假时间,放弃与亲人团聚时刻,毅然决然的踏上离乡之旅,与别人背道而行,来到疫情的最前线,他们不为功名利禄,不计生死,不畏辛劳,只为心中的那一份责任与担当,为我们守卫着一方净土。他们就是最美的逆行者!

年三十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但医务人员、官兵等很多逆行者坐上离乡的车,他们有的还来不及跟家里人告别,甚至有的都没见家里人一面踏上抗“疫”征程,他们给我们留下的背影是坚毅,是无悔,是抗“疫”胜利的信念!

八十三岁的钟南山先生,本来可以避开病毒的危险,安度晚年,但是他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站了出来,就跟十七年前 SARS 病毒爆发的时候一样。十七年前,他曾坚定的说“把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斩钉截铁的话语,带给全世界无比的震撼。十七年后,这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始终未改,为人民安全的志,始终未变。他的出现安抚了很多人的心。

除了钟南山先生还有很多医护人员,为了方便穿戴防护服,她们剪下了长头发;重症隔离病房的护士平均年龄只有 25 岁,最小的刚满 20 岁,即使因长时间穿戴防护服出了一身汗,闷到不行,累到低血糖,也要坚持为患者治疗;即使他们明白自己可能会被传染,也要用尽自己全力为患者治疗,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是病毒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最后一道防线。当看到这些穿着防护服,戴着防护口罩的护士们走出隔离病房摘下口罩的那一刻,脸上被勒出的一道道印痕,手上的一道道疤痕,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心疼!

平安中的我们,与逆行在前线的他们,虽然我们在不同处,但我们的心要团结一致,我们在远方,尽自己所能,可以为他们做到的,尽量去做到,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尽微薄之力!

医人自医者钟南山 篇6

在不少人眼中,钟南山已然今非昔比,就连钟南山自己似乎也觉得所做之事没有什么不同。“悬壶济世”本无象,更何况社会和人一样,哪能没有个“三灾两病”,只是把社会这种更大的病治好了,能帮助的人就更多罢了。如此一说,年过古稀之数的钟南山这医生做的,也算臻入化境了,挺着个曾打破全运会记录的身子,以“自医之术”治世,虽是半路出家,却端的要强过三两无知政客,令看客称奇!

乱世里“自医”

生在解放前,长在红旗下,扛过批斗风,喝过洋墨水,斗过非典,骂过政府,丢过包,上过京,钟南山这一辈子算是活开了。然而却鲜有人唏嘘,这位经历过中国最怪诞时光的老者是如何活下来的,他似乎也从未对人提起过。“医者难自医”,这位出生在医疗世家的人,似乎从人生的第一幕起就是高潮,他首先要经历的就是一段漫长的自我救赎,因为当时的社会病得很重。

诞于1936年的钟南山“生逢乱世”。1948年,其父钟世藩时任广东最大的医院—广州中央医院院长,与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他们并不了然国共斗争,仅是凭着济世救人的执念留了下来。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钟世藩由于留学经历被勒令退休,并终身未能再恢复党籍。而钟南山的母亲、广东省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的廖月琴因不堪红卫兵羞辱而自杀。在当时年轻的钟南山眼中,这份痛苦的分量难以言喻。

而曾为了行医梦想放弃体育的他,也发现距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从北京医学院毕业之后,钟南山因父母身份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的后代”,先是当辅导员,后到放射医学教研室任教,后来到了农村,干过工人,做过校报编辑,其间还有一年多的文艺宣传经历。

1971年,当钟南山调回当时的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时,他已经失去了人生中最具活力的十年,“钟南山,你这么老了,还搞什么外科啊。”一位老同行同情的话语却足以令人抱膝伤感。而因为刚刚毕业就经历下放,钟南山甚至没搞过临床,在一次出诊时竟将一名有结核病史的胃出血病人,误诊为“结核性咳血”,差点铸成大错。

趟过这场社会的大病,钟南山感到“自医”或许更加重要,只有恢复自己精神的活性,才能重新上路。“从那之后的半年,我足足轻了4公斤,掉了8斤肉啊,干什么?补回自己失去的医学知识。”他从零开始,一共写了4本笔记,对每一个病例都进行仔细记录,终于跑回了迷失的起跑线,从那之后,“急诊室大多数的病人我都能应付了”。

就在43岁生日那天,他又推开了“大洋彼岸”的学府之门。在通过外派学者资格考试之后,钟南山获得了赴英为期两年的进修机会。然而刚到英国爱丁堡大学,钟南山就收到了指导老师弗兰里教授的一封信:“根据英国的法律,中国的医生资格是不被承认的,所以你不能搞临床,只能在这儿参观实验室或病房。这样的话,你来8个月就可以了,时间再长,对你对我都不合适。希望你在伦敦的时候早点联系一下,看看有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

“总的来看,这并没什么‘不友好’,只是一种合理的提醒。”这段掌故在西方的逻辑里并不奇怪,“如果国人不理解,只能说明他们思考的逻辑不同。在国外,学术逻辑并不同于政治,证明自己才是唯一的路径。”钟南山正是这么做的,他深知作为一名医生,在“学术”上的“自医”更为重要。他很快发现,自己的导师所进行的戒烟项目,与其呼吸系统研究方向一致。不过,他对弗兰里教授报告中的推导结果表示怀疑,于是他开始自己验证。

“为了做这个试验,我要不断吸入一氧化碳,然后抽血检测。其实当时吸入到15%的时候我有感觉了,但我估计要到18%报告才能完成,结果一直吸到22%。”3个月后,钟南山完成了自己的试验报告。 说起来,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当向这位英国爱丁堡大学附属皇家医院呼吸系主任报告成果时,弗兰里一把就抱住了他:“你这个试验太好了,我要把它介绍到英国医学委员会去发表!”并笑着说,“你爱待多长时间就待多长时间。”

钟南山笑着说他在爱丁堡的城堡坐了很久,很久,仿佛英伦天空中的华彩终于照醒了他“医者”的宿命。

混沌中“治世”

和很多成功的故事一样,钟南山的成功成为了一种“标识”,时过“知天命之年”,他浑身已经铺满“锦衣华服”,不仅于1985年后被指定为中央领导保健医生,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国际胸科协会特别会员、亚太分会理事。在60岁时,钟南山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广东医学界难以企及的第一人,在“医者”这条道路上,他算是走通了。

但是他很快明白过来,能救更多人命的东西远远出离医学之外。“广东应带好头,立即全面监测PM2.5。改善空气质量虽然暂时不能提升GDP,但能造福几代人!子孙后代都会感谢我们!希望一来到广东,呼吸就轻松!”三月羊城的回南天潮腻无比,在水雾中钻进钻出的人们,也许不会想到,在千里之外的朝堂之上,钟南山又在为了他们开炮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广东团的开放日上,第一个发言的钟南山一把就将广东推上了“风口浪尖”。

他的质问将南粤三步走的空气检测步伐生生向前拉了一年,此前,广东省环保部门相关人士曾透露,广东PM2.5监测将分三步走,珠三角9市3月底监测公布,到6月再增加3个城市,不过其余城市要等到2014年才可覆盖。“监测并不是很难的事,为什么不全部一起监测公布呢?是不是要等到污染重了再监测、再公布?”在钟南山看来,早一点全国监测PM2.5,不仅可以在重点区域开始先行治理,同时也可防止空气环境仍然较好的城市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大气污染没有省界、市界,监测不应等到污染了才去做,我建议今年全国都能展开PM2.5监测。”

虽然大家对这个建议的通过并不看好,但不少人仍然认为“一定会有用,因为是钟南山说的”。毕竟,这已不是医者第一次挥舞“柳叶刀”了,2006年,在两会上一句“药监局的领导来了没有”语惊四座,摆在时任药监局局长郑筱萸面前的是钟南山的一组详实的PPT,“当时我就直接向他提问,一年批1万多新药,怎么批的?”等到郑氏落马之后,人们唏嘘不已,方才念及当年的“曲突”之士。

2008年,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医改方案成功与否,关键是“谁来改”,管理过于分散的卫生体制实际上相互掣肘,“医疗卫生工作是系统工程,目前,中国防与治分开,医和药分开,医疗服务与保健分开,中医和西医分开,这情况非常不利于医改。”为此,他建议国家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建立“大卫生部”。

如果说钟南山以上两则谏言还都在医学领域,那么此后两年,这位“医者”的涉及范畴可就越来越开了。2009年,他痛批会场歪风,炮轰大会小会上的“歌德”现象;2010年,他直斥报纸刊登壮阳保健品广告,力呼整顿保健品市场;2011年,他更是抛出“广州负债2100亿办亚运”的质疑,曝出广州亚运财政缺口。2012年,三月寒冷的北京,他又提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观点。每一年,他的谏言都“刀刀见血”。

回头望,强者抗命,一切终有公断。很多医界同行坦言,当时易地相处,他们恐怕不一定会这么做。“他最大的贡献,是将整个事件还原回了‘医疗领域’,高效地完成了一个医生该做的工作。相比之下,很多地方的做法明显是缺乏医学常识的行政决策。”听一位医生回忆“非典”时期的钟南山,语气格外复杂。在这位看来,钟南山做的,每个医生都应该去做,只是在当时那种复杂的情况下,只有钟南山有这份胆气,有这个资格去完成,“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存在改变了很多事情”。

的确,穿梭于病房和朝堂的钟南山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公民意识,不管这来自他医者的使命还是被过去的时代所造就,就像同坐在一条载着十数亿人的大舟之上,混沌的前途中,钟南山属于少数大胆抬眼看前方的人。畏惧医者是“病者”的“精神亚健康”,如此,孤独的医者又能拯救多少人呢?

【记者手记】

健康在哪里?

被问,为什么对钟南山个人的“坎坷”如此有“情结”?说实在话,作为未曾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来说,没什么资格说“情结”。我只是记得一位老人家说过的话,“如果一个国家病了,我们都健康不到哪儿去。”因此,我对那个群体癫狂的年代颇为敬畏,想一想,在那个时候,就算是再好的医生也无能为力。

如此看来,作为趟过这段高烧期的“医者”,钟南山现在平和而健康的身心状况当真来之不易。因此,我才会对这位“医者”的“自医”之路颇感兴趣。“自醒、自守、自我成就”,这几个颇为烂俗的词语成就了一个“治世”的医者,而凭心而论,他的“治世”逻辑不就是将这种“自医”之道传于世人吗?

“按照我的研究,无法得出中药可以防治超级细菌的结论。”有一回,钟南山的话,令在场的企业嘉宾颇为尴尬,对着题为“某某(药品)可抑杀超级细菌”的新闻通稿,也让正在提问的我一时语塞。这一语,旁边公关的眼泪儿都快下来了。而前提是,这家企业为钟南山的课题组投入了大笔资金进行中医药研究,所图的也就是院士 “中药有效”的一句金言。

好在,钟南山缓了一句:“现在把中药与‘抗超级病菌’联系在一起还太早,但目前中国2例超级细菌的痊愈都有赖于免疫功能的提升,我只能说中药在这方面有其作用。”

就这样,所有人松了一口气。见证这一幕,我归程无语,写稿无语,一切落定,慨叹,似乎所有人都已经满足了这种皆大欢喜的局面。大家“讳疾弃医”的毛病已见容不下一个简单想说实话的医生。

致敬钟南山院士作文500字 篇7

当年,在钟爷爷的带领下医护人员攻城拔寨,连续奋战193天,终于取得胜利!钟南山爷爷还被广东省授予唯一的特等功,又被授予国内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称号——白求恩奖章,还被评为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这个春节,武汉告急,全国警报响起,前线专家因感染新型肺炎而倒下,这位84岁的老人,又一次扛起了历史的重担,肩负起国家级人民赋予他的期望。

他一边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登上去武汉的高铁,挂帅出征,因此网络上流传了一张又一张他因疲惫而在高铁上闭眼休息。

时隔,这一次,他义无反顾地再度使出全力与病毒赛跑,18日在武汉奔赴多个医院了解疫情后,19日赶往北京,参加国家卫健委会议;只休息4个钟头,便从早上6点钟开始工作……25日再匆匆赶回广州,奔赴一线救治新型肺炎重病患者。

随后,钟南山频繁出现在媒体,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该怎么办。而他说的每句话,人们都信。在大家眼里,他就代表正直,代表科学,代表权威,他那顽强、坚定的身影是一针抗击疫情强心剂,不断注入到14亿人民的内心,让人们相信疫情的阴霾定会散去。

我看见《人民日报》微博是这样评价的: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的的确确令人肃然起敬!所谓医者,妙手仁心。这世上缺回天的妙手,更缺无畏的仁心,钟南山二者兼具,所以举国敬仰。

钟南山爷爷,谢谢您!面对疫情,在职责使命和人身安全中,您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为了大家,您无所顾忌的奔赴一线!不舍昼夜,不顾安危,舍己救人!

介绍中国钟南山院士英语作文 篇8

We saw a beautiful sunset and watched the sky become resplendent with thousands of stars, including the Milky Way galaxy. This was the clearest sky that we have seen in China. The fresh air at Hua Shan is a treat!

Our guides had both been planning to get up at 4:00 AM to watch the sunrise. Fran and I made sleep a priority. We did happen to wake up a bit before sunrise (our room faced east) and went outside to watch the sky become rosy. Ironically, our guides missed the sunrise because they had stayed up late watching the European soccer championships on the television in their room.

钟南山缘何不吃肥大的鱼 篇9

水产养殖业滥用抗生素堪忧

钟南山认为,目前我国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现象普遍,是造成水体抗生素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钟南山介绍,去年发在“科学通报”的一篇题为《中国地表水环境中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的研究进展》的文章指出,目前我国地表水中含有68种抗生素,且浓度较高。排在前几位的是磺胺类、喹诺酮和头孢菌素,其中部分抗生素在珠江、黄浦江等地的检出频率高达100%。

钟南山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在广州石井河的一个水段,曾检出磺胺类药浓度达到1080纳克/升,是相关规定上限(100纳克/升)的十倍多。“如果喝这些地方的水,就像是吃药了。细菌对磺胺的耐药性会越来越高。”

河流中检出的抗生素从哪里来?钟南山认为,水体中的抗生素主要来源有三个:动物的排泄物、水产养殖业、未达标处理的医疗废水。其中,最让钟南山担忧的是畜牧业、养殖业滥用抗生素带来的污染。

“长得又肥又大的鱼,我是不吃的。”钟南山表示,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所滥用的抗生素转移到人体的可能路径有两种:一是直接食用肉类;二是排泄物污染水体后,经生态循环传递到人体。“这可能会使人体内的细菌耐药性增高。一些抗生素在人、畜身上共用,已经显示出令人担忧的情况。”然而,目前畜牧业、水产养殖业使用抗生素处于“都能管、都不管”的局面,他呼吁由更高层部门来破解“多头管理”的难题。

滥用抗生素引发系列严重后果

抗生素过去常被称为抗菌素,其用药范围很广,对许多微生物、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以及其他致病微生物及恶性肿瘤细胞都有着抑杀作用。目前,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在世界上依然是应用最广、发展最快、品种最多的一类药物。

但是,滥用抗生素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教授、中国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委员肖永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对其他疾病都是无效的”。他说,抗生素本身是一种药物,所以当人不需要抗菌药但服用了后,自然会导致一些药物相关的安全问题。

另外,抗菌药的目的是为了杀灭细菌,它们进入人体后,把人体内部细菌变成耐药菌,当耐药菌再次侵入人体后,先前的抗菌药就变成了无效的药。“假如不采取办法来控制细菌耐药性的话,以后就没有办法用药了,人类会回到没有抗生素的时代。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肖永红介绍,英国曾出台了一个耐药性报告指出,如果全球的耐药性再这样发展下去,到了2050年,全球每年将有1000万人因为耐药性而死亡,每年经济损失100万亿美元。

肖永红表示,之前可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抗生素用得最多的是医疗系统,“其实不是,而是与我们餐桌时刻相关的养殖业,超过国内抗生素消费总量的一半。”早在2006年,用于畜牧及饲料行业的抗生素就高达9.7万吨,占当时国内抗生素消费量18万吨的54%,有专家保守估计,现在畜牧及饲料行业抗生素用量比2006年将近翻一番。

肖永红教授分析说:“2011年我国开始整治以后,抗生素滥用的情况在大医院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从我得到的一些文件来看,养殖业这一领域却依然如故。”

据了解,养殖业中抗生素的使用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饲料企业在生产全价、浓缩、预混料的过程中添加,主要用于预防疫病及促进生长。另一部分为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使用,采用拌料、饮水、注射、灌服以及环境喷洒等多种方式,目的多为预防和治疗畜禽疫病。

由于养殖密度大、畜禽疫病复杂多样再加上监管不力等多种原因,养殖业普遍存在抗生素过量使用甚至滥用等问题,这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且细菌耐药性的逐渐提高也为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别让抗生素继续任性

钟南山说,在美国和欧盟,则已经禁止重要的人用抗生素在动物身上使用了。“他们已经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

钟南山表示,卫生部门认为细菌耐药性增加,要注意养殖业和畜牧业;农业部门则说在动物身上使用抗生素,可以促生长、预防和治疗疾病。“现在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什么标准才是合适的,如何加强监管,应该有更高层的部门来协调。”

“现在是谁都能管,谁都不管。”畜牧、水产养殖使用抗生素其实是相关方案规定的,但是没人去管理和执法。“等到问题很严重了再来处理,就来不及了。”

在监管上,肖永红建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欧盟国家已全面禁止在饲料中添加任何抗生素,中国应及时出台相应规范,对动物水产养殖使用抗生素进行严格限制。此外还应加大对于养殖领域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据《羊城晚报》《新华网》等)

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感想作文 篇10

他建议公众 “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做了“逆行者”,义无反顾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满满的行程安排,风尘仆仆。

他两鬓斑白,满脸皱纹,虽已高寿,但依然不忘被病痛折磨的人们。他像是一柱火炬,哪怕在生命的尽头,也不忘散发余热。他挺身而出,勇敢地逆行,奔赴疫情灾区,带领医护人员,与病毒做抗争,与死神争分夺秒,毫不客气地在他的镰刀下抢走一个个生命,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拯救重危病人。他的话犹如定海神针,让中国成千上万的人民看到了战胜病毒的希望。

坚持真理,敢说真话

,钟南山坚持己见,发表不同于其他专家的观点,最后被采纳。

会后,有朋友悄悄问他:“你就不怕判断失误吗?有一点点不妥,都会影响院士的声誉。”钟南山平静地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

乐观积极,心态良好

钟南山院士说:做人要有四“乐”。第一“乐”:知足常乐;第二“乐”:自得其乐;第三“乐”:助人为乐;第四“乐”:苦中求乐。

钟院士说:“1971年我下乡搞科研时,在竹料镇,过年也不能回家。我就买了点花生、糖,大家在油灯下坐着。我当时就跟大家讲,我们现在是这样,以后会好的,要懂得憧憬美好的未来。”

强身健体,健康第一

其实很早就曝出钟院士身体素质非常好,时有记者采访时,钟院士和记者一起爬步梯上十多层楼,结果到第七层楼时记者就跟不上了,之后记者采访得知,钟院士一直都有锻炼的习惯。

上一篇: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计算机系统结构试题下一篇:当时只道是寻常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