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大讲堂之

2024-07-13

医大讲堂之(通用11篇)

医大讲堂之 篇1

医大讲堂之——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林建华

我本是抱着听听看的态度前往医大讲堂的,但出乎意料之外,我收获颇多。

林教授的说话语气很是和蔼可亲,让我不自觉的想听他述说他的故事。他先是问在场观众:“什么是医学?”我的答案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林教授的回答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我很早就听说过,但发现其实我还没理解。医学总是滞后于科学。医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总会遇到治不了的病。那对待病人,必须尽力去治愈,但这并不够,还要与病人沟通交流,尽量帮助病人。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去安慰。这只是现在我片面的理解。

提到求职,我是既担心又感兴趣。说到求职,必须要提到面试。林教授说:“面试时,知识面要广,包括人文知识。不要只局限在医学课本上。要学会做人做事,必须多参加社会活动。求职前可以做这个工作的调研工作。”

说到医生,会想到治病。治病就会有医患关系。一名好医生,不仅要会治病、治好病,还要治好病人内心的担忧与不安。若有病人找你治病,却声明会录音。这是对医生的不信任。但是,我们对待病人,必须尽己所能。病人前来看病,绝大多数是前来寻求帮助的,我们对待病人,注意:解释清楚,检查充分,记录到位。每个手术都有医疗风险,这也要说明。人是需要面向未来的。展望未来,要把握时间,提高效率,并坚持体育锻炼。记住: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多开阔视野,增加阅历,尽量做到独立自主。

2012/11/9 周五于大报告厅

医大讲堂之 篇2

音乐会以民乐合奏《赛马》拉开序幕,激昂的旋律中,8位二胡演奏者走进观众席,让听众与音乐近距离接触。之后是忧伤温婉的《风居住的街道》、别有韵味的《菊花台》、灵动飘逸的《刀剑如梦》等一组新民乐的演奏。第二军医大学民乐队队员们在传统民乐的基础上,创新地将西洋古典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合起来,带给听众全新的体验。而古筝与二胡合奏的《渔舟唱晚》将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水墨画展现给听众。

接下来的独奏部分中,葫芦丝《欢乐的泼水节》、二胡《葡萄熟了》、笛子《扬鞭催马运粮忙》、古筝《战台风》等,都向听众展现了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赢得了观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之后一曲《兰亭序》歌声飘逸,水墨飞舞,将演出推向了高潮。最后,在传统民乐合奏《茉莉花》和《喜洋洋》欢乐的气氛中,演出落下了帷幕。

二军大团委主办的这场音乐会,华之韵民乐队成员均为在读本科学员。该乐队组建于2012年11月,由器乐类社团Stage乐行的一群民乐爱好者自发组建,目前有成员20人。在一年的时间里,他们由原本松散的、小规模的民乐爱好者小团体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民乐队。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排练了这场民乐专场音乐会,希望借此机会在校园传播民乐文化,同时为传统民乐注入新的活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道德讲堂之职业道德 篇3

道德讲堂之职业道德

尊敬的各位**:

大家好!欢迎来到“**道德讲堂”。道德讲堂,讲述身边人的道德故事。我是主持人**。苏格拉底说过:“人类最大的幸福就在于每天能谈谈道德方面的事情,无灵魂的生活就失去了人的生活价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丰厚的文化宝藏之一。数千年来,它一直是华夏儿女精神世界的支柱。我们的道德讲堂正是以此为主要内容,通过身边人的故事,讲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通过身边看得见、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宣传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的道德品质。我们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说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不断提升道德素养,构建崇德尚善的社会氛围,弘扬敬奉贤人的社会风气。今天道德讲堂的主题为:崇尚职业道德、感悟道德力量。主要有六个环节: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作一番点评、送一份吉祥。

(二)第一环节:唱一首歌曲

首先让我们进入今天道德讲堂的第一个环节“唱一首歌曲”。大家一起来唱《公民道德歌》。请大家起立,请工作人员放音乐。(大屏幕播放)

歌词:

公民道德歌

男:中国老百姓

炎黄好儿孙

重情重义重品行

立志先立人

女:爱国又守法

盛世享太平

明礼讲诚信

不负天下人

合:团结友善一家亲

勤俭自强万事兴

道德重如山

道德贵似金

生道路上有德才能行

说:中国好传统

大家来继承

有爱有恨有责任

是非两分明

:(男)同唱道德歌

(女)文明向前进

(合)和谐社会中

争当好公民

合:敬业奉献勇创新

建设祖国为人民

道德重如山

道德贵似金

人生道路上有德才能行

(合)敬业奉献勇创新

建设祖国为人民

道德重如山

道德贵似金

人生道路上有德才能行 人生道路上有德才能行

(结束歌曲)谢谢大家。请坐。

(三)第二环节:看一部短片《我是文明**人十大人物》 接下来,我们进入“看一部短片”的环节。

岗位,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分工,从小的方面讲是个人谋生的场所,从大的方面讲,是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展现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人生价值是指个人的人生目的与社会实践及其道德行为对他人、对社会的需要所付出的奉献。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人爱岗敬业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没有自觉的岗位实践活动,就不会有个人的价值创造,当然也谈不上人价值的实现。刚才短片里的同志们在自己岗位上奋斗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衷心的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四)第三环节:诵一段经典

1、过渡:

圣人已远,精神永存!再请孔子上讲坛已是遥不可及的梦了,就让我来为大家诵读一段孔子关于敬业的经典名言,虽然隔腹传 2

音,难免隔靴搔痒。权且当做道德讲堂为承传孔子儒家思想作的一丝努力。

2、出示语录,明理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

语出《论语〃述而第七》。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3、背景介绍

这个事情发生在公元前489年,当时孔子62周岁,正处于仕途不顺,招人排挤后,周游列国推行儒家思想的第八个年头。叶公原名沈诸梁,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因其被楚昭王封到古叶邑(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旧县乡)为尹,故史称叶公。当时,孔子听说叶公政绩显赫,特意拜访了叶公,孔子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叶公主张“大义灭亲”,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叶公论政”。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伉直好勇,敢于批评”闻名,他全程追随孔子周游列国。这段话据考据是在孔、叶政见相左的情况下,叶公对子路的追问。当时,孔子仕途受阻,儒家思想难于推行,周游列国无人问津,可以说颠沛流离,处境相当尴尬。因此子路也不好回答:贬低孔子,是让子路违心的,毕竟推行儒家思想是自己坚定的信念;褒扬孔子,又让子路担心(遭人贻笑),毕竟推行儒家思想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他,聪明的,回避了这个问题。孔子是个比较豁达的人,他与子路同样清楚处境的尴尬,但是他认为回避问题会使儒家思想的推广雪上加霜,因而呢采取了迂回的战术,我不跟你讲成绩,讲成绩 3

你不服,因为当时儒家思想推广确实也没有多少成绩;我就跟你讲态度,态度是内心的,你也没有事实可以反驳我。就这样,孔子讲了以上关于敬业精神的一段话,也为儒家经书注入了新的要义,丰富了儒家思想,这就是师傅比徒弟高明的地方。

讲到敬业,我们首先就要搞清楚孔子的职业是什么,这个问题我先交代一下。历史给予孔子很高的评价,叫做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这么多个“家”反而让人搞不清楚孔子到底是干什么事的人了,其实不然。只要稍观孔子生平,就可以知道孔子是一个爱国为民的人,在儒家“知行合一”的精神指导下,孔子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当官治理好国家和社会,但是事与愿违,孔子作官屡遭不顺,虽然在52岁时官至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但因政敌破坏,为官时间不长,一生中加起来也仅仅是短暂的4年。因此,退而求其次,孔子只能为治国理政爱民做些对策研究,也就是后来他首创的儒家思想。当然孔子在思想界、教育界、哲学界、史学界、美学界乃至养生方面造诣很深,他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等等,被当世称为“天纵之圣”,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他围绕爱国为民的至高理想所做的努力。因此,我认为孔子的职业去掉重叠的部分,核心就是思想家。孔子在事后向子路回答叶公的提问时,讲到自己的敬业,用了很简单的三句话,刚才大家听了原文和译文都是很简练而朴实的,其实它饱含了很深的敬业精神要义,我给大家解读一下:

一是发愤忘食。儒家思想为孔子首创。这个创作创新的工作本来就是一块硬骨头,孔子没有上过名牌大学,他的创新完全是来源于生活和政治实践,据说是遇到不懂的地方有求教于老子,可见孔子求知之心之切、求学之举之忙;再加上常年在外周游,生活风餐露宿,因此,从主客观上讲,孔子发愤忘食都是一个确 4

证的事实了。我们大家基本上都能够做到爱岗敬业,但是因为岗位的不同,有些同志基本上能八小时内解决工作,有些同志也因为忙或者额外的任务,不得不发愤忘食了;人都有不忙的时候,也都有忙的时候,因此,大家都达到孔子“发愤忘食”的敬业第一境界了,当然永远发愤忘食的人是不存在的,否则就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了。

二是乐以忘忧。做学问是很艰苦的,有时候要打圈圈、打转转,却难以绕出原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学术上、思想上要提高一个层次,往往要费很大的气力,一路遇到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这个东西就是孔子讲的“忧”,即实实在在的困难。但是,大家要注意,孔子要讲的不是忧,而是对待“忧”的态度——“忘忧”。讲的是敬业当中如何对待困难的问题,如果“因为忧所以忧”,那么不但很难有新的成就,还会打退堂鼓,使已有的研究成果付诸东流,大家都知道编箩编筐难在收尾,一个尾没收好,前面的功夫就白白浪费了。孔子正是采取了忘忧的乐观态度,甚至以忧为乐——遇到一个困难,就是找到一个突破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把畏惧困难的情绪抛诸脑后,把遇到困难转化为“踏在困难的肩膀上,结果困难,才能看得更高远”,因此,孔子在儒学研创和推广上最终超越时空,为中国多代帝王所独尊。这是敬业的第二个境界。尽管有一小部分人比较习惯“遇到问题就躲,躲不过去就绕”,但是,从美丽和谐的现代化绿色**蒸蒸日上的建设成效反推,大家基本上也达到了“乐以忘忧”的敬业境界,这是可喜的。

三是“不知老之将至”。这在孔子的讲话里是敬业的最高境界了。但是,人终须一老终须一别,如何能做到“不知老”呢?我觉得很难,近乎不可能。从养老产业的兴起,可以窥见人都是怕老的,何况乎“不知老”?我们做不到,但是孔子做到了。让 5

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么做到的呢。按照现代的话来说,孔子在为官失意的情况下,他对原来凌乱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了怀疑,于是调整为“以推广儒家思想为毕生的事业”。可以说实现了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理想追求的无缝对接,因此,他能够把整个生命融入到推行儒家思想当中去,他又能够从推行儒家思想中获取生命的动力源。尽管处处碰壁,鲜为人采用,但是只要帝王愿意采用他的儒学,哪怕是听听他讲儒学,就心情轻松,虽然年老,却也感觉事业的激情使人的生命更年轻。这是孔子讲的敬业的第三个境界,也是最高境界!孔子为什么能做到呢?因为他是圣人啊,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我们能否做到呢,我觉得太多的因素在里面了,所谓时势造英雄,或许有待时代的孕育。但是时不我待,做不成圣人,我们年长的同志就要做到老骥伏枥、老当益壮,这是退而求其次,助自己“不圣也贤”,做一个贤人!我们年轻的同志,也要以年长的同志为榜样,早早立下“贤人”梦,虽然知老,但不服老。

孔子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啰啰嗦嗦地把它化成三种境界,希望能对我们理解这段古文,践行孔子敬业精神有所帮助,以此跟同志们共飨共勉。

4、诵读经典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互动,一起诵读《公民道德歌》之爱岗敬业篇,把咱们现场观众分为两组,左边为一组,右边为一组。左边读一句,右边读一句,交替着读。准备好了吗?我左边的一组先开始吧。

《公民道德歌》之爱岗敬业篇

社会有分工,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文明新风创。

职业各不同,目标都一样。

全心和全意,为民服务忙。

爱岗忠职守,敬业情高涨。

刻苦钻业务,技术求精良。

立业在诚信,兴业德弘扬。

言利不惟利,情义播四方。

为官须勤政,廉洁莫贪赃。

为民办实事,造福在一方。

执法应秉公,明镜悬公堂。医家讲医德,救死又扶伤。

妙手能回春,爱心胜春阳。

为师重师表,丹心燃烛光。

传道并授业,桃李自成行。

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翔。

行行竞风流,处处鲜花放。

(五)第四环节:讲一个故事

听完古人的故事,我们回到我们身边的凡人道德故事。下面进入第四环节,讲一个故事。

(六)第五环节:作一番点评

我们看了一部短片,听了顾萍兰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感想,让我们来进行一下互动,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分享一下今天的道德感悟。(有请一两位职工简谈感悟)。

(七)第六个环节:送吉祥

本次道德讲堂送出的吉祥是“**”,让我们传递道德力量,共同为创文明城区添彩。同时,希望大家今后能多读传统经典文章,用传统道德思想充实我们的头脑,指导我们的行动,就一定能带给我们人生平安、吉祥。

(一边放音乐,一边发放吉祥卡)在送吉祥的间隙,我想和 7

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最后一堂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最后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对他的学生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旷野中,旷野里长满杂草,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除掉杂草,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稻谷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草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多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发现他在书的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八)结束语: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 8

道德讲堂之学习身边好人教案 篇4

一(2)班

活动过程

(一)、小组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二)、请听雷锋的故事

(三)、各小组汇报学雷锋事迹

甲:同学们,我们身边有许多活雷锋,美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

小组轮流交流

乙:同学们的发言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雷锋其实哪儿也没去,就在我们的身边。

(六)、小组讨论

1、早上值日迟归——其它同学不愿帮忙,班集体被扣分;

2、好朋友上课违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班干部履行职责——其它同学不配合甚至搞破坏;

4、同学的课本不见——袖手旁观“看好戏”。

道德讲堂心得体会之孝道 篇5

现场,主讲人施振南老先生告诉大家,新24孝行动标准与旧24孝形成对比,就是表现时代不断向前迈进,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孝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变化,要及时调整对父母需求的把握,最准确地做到让父母真的开心。

随后,社区开展了“新24孝,你能做到几条”问卷调查,让居民在了解新24孝的同时,对自己的尽孝情况进行评分。很多居民都深刻的认识到对于“新24孝”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在自己有空的时间里,多陪伴父母,让父母快乐、健康和幸福。

营养大讲堂之钾 篇6

钾有什么作用?

※参与细胞代谢,尤其是细胞内糖和蛋白质的代谢。钾可参与细胞内糖原的合成、葡萄糖氧化及蛋白质合成。细胞内合成代谢增强时,细胞外钾将进入细胞。钾对参与细胞合成代谢的酶还有激活作用。

※钾是细胞内最主要的阳离子。与细胞内外存在的其它电解质共同维持体内体液渗透压、水分平衡及酸碱平衡的相对稳定。

※血钾含量的改变将直接影响神经、肌肉细胞的正常兴奋性。稳定的血钾浓度对心肌细胞的影响尤其重要,无论高血钾还是低血钾都可导致心脏异常活动。甚至心脏骤停。此外。某些情况下钾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保护作用。因摄入高钠而导致高血压时,在限钠的同时。注意提高钾的摄入量,可有助于增加钠的排出量。而使血压下降,有助于高血压的恢复。

另外,据有关资料提示,60%的中风病例因高血压引起,30%是动脉硬化引起的,只有10%是因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出血性疾病等引起,而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与患者的饮食有关。美国医学研究表明,进食低钾饮食者发生中风所致的死亡率高于高钾饮食者。因此,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多吃些含钾量较高的食物,有利于降低血压。减少中风所致死亡的可能性。

缺钾或高钾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轻度低血钾可以无症状,当血清钾过低时会影响身体多个系统。患者会出现肌肉软弱无力、肢体软瘫、不能翻身。严重者可因膈、呼吸肌麻痹而致呼吸困难。甚至出现软瘫:心悸、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甚至心脏停跳;恶心、呕吐、便秘、麻痹性肠梗阻;倦怠、软弱无力、精神不振。重者反应迟钝、嗜睡。以至神志不清、昏迷。

导致钾缺乏症的原因主要是营养不良、进食较少或排出量较多。在正常饮食情况下,每日所获的钾即可满足生理需要。当病人不能进食或少量进食超过2周,在静脉补液又未能完全补钾时,容易引起钾缺乏。只吃精制的食物或食物烹调方式不当也会导致钾缺乏。如蔬菜经过浸泡、烫煮而汤汁弃置时,钾就流失了。有些人虽然摄入充足而排出过多,也会出现缺钾。比如消化液中含钾量较高,长期或大量呕吐、腹泻、持续胃肠引流或肠瘘等,会因消化液大量丢失而造成经胃肠道失钾;使用排钾利尿剂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肾小管酸中毒等肾脏疾病均可使大量钾从尿排出而造成肾失钾;皮肤烧伤、腹腔引流等其他途径也会有钾的丢失。

在钾丢失增多的病理情况下,应注意及时补钾。轻度缺钾时。一般以口服钾盐最为方便、安全。重症或不能口服补钾者,需静脉补钾。补钾过程中应注意严密监测肾功能状态、神经肌肉表现、心电图、血钾浓度和尿量。并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住院补钾,逐渐矫正。不能求快。

相对于缺钾,更应引起注意的是高钾血症,因为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即可危及生命的体液电解质失衡。摄入过多含钾食物一般并不会导致高血钾,造成高血钾的原因主要有肾排钾困难,如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少尿阶段、盐皮质激素不足等;或者进入体内(血液内)的钾过多,如静脉注射时输入过多、过快,输注大剂量青霉素钾盐或大剂量库存血,服用含钾药物等;缺氧、酸中毒、大面积烧伤、严重挤压伤、持续性抽搐、大量溶血等也都会造成高血钾。

哪些食物中含有钾?

钾在食品中分布很广。几乎所有的动、植物性食物中均含钾。尤以豆类、蔬菜、水果的钾来源最好。豆类中黄豆、青豆、绿豆、蚕豆等含钾量高。蔬菜中含钾多的是菠菜、油菜、山药、土豆、芹菜、莴笋、大葱、蘑菇、木耳、番茄、小白菜等。水果含钾多的有香蕉、橘子、苹果、菠萝、红枣、草莓、葡萄、柚子等。海藻中含钾亦十分丰富。尤其是紫菜和海带。因此,紫菜汤、凉拌海带丝、海带炖肉等都是补钾菜肴佳品。

一般情况下,膳食中的钾即能满足人体的需要,无需特别补充。但是。在炎热的夏季,特别是持续高温、人体大量出汗时,汗液除带走了机体的水分和钠以外。也带走了一定量的钾,因此易造成体内缺钾;同时,夏季人们的食欲减退。从食物中摄取的钾元素相应减少。造成钾的摄入量不足。而且,由于天气炎热。人体的能量消耗增多,消耗了过多参与能量代谢的钾,人们常会感到倦怠疲乏、精力和体力下降。同时耐热能力降低。临床资料表明,中暑者均有血钾降低现象。因此。夏季在饮食中补充适量的钾很重要。茶叶中含有丰富的钾,所以,茶水是夏季较好的补钾饮品。

道德讲堂之孝老爱亲 主持词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欢迎来到姚村镇中心小学“道德讲堂”!道德讲堂,讲述身边好人的道德故事,分享身边好人的道德感悟。我是主持人曹国庆。真诚的希望,今天走进道德讲堂的每个人都能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今天,道德讲堂的主题是“孝老爱亲,传承美德”。孟子曾说,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长,感恩父母,就是要孝老爱亲,就是要把父母对我们的爱传承下去。“百善孝为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数千年来,她一直是华夏儿女精神世界的支柱。我们的道德讲堂正是以此为主要内容,通过身边的好人好事,讲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通过群众看得见、学得到的“凡人善举”和“道德模范”,宣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的道德品质,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养,构建人人尚德的社会氛围。

今天的道德讲堂共有八个环节:唱歌曲、学模范、讲故事、诵经典、谈感悟、省自身、行德礼、送吉祥。

一、唱歌曲

首先,我们进入道德讲堂的第一个环节——唱歌曲

请全体起立!大家一起来学唱刘和刚的经典歌曲《父亲》 请坐!

一首《父亲》,道尽了天下所有父母的辛劳与伟大,也唱出了所有儿女对父母的爱恋与感恩。

二、学模范

下面,我们进入道德讲堂的第二个环节——学模范

今天,我们学习的道德模范是:2014年感动中国--朱晓晖。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孝顺,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我们可喜地看到,今天,像朱晓晖这样恪守孝道的善良儿女,依然大有人在,他们付出的是孝心、爱心和耐心,赢得的是尊重和敬意,让我们在感恩的心中重新发现向善的力量,让传统的孝道充满生活情味,也让我们从生活的细节中寻找到生活的理由。

三、讲故事

接下来,我们进入道德讲堂的第三个环节——讲故事

让我们一起聆听道德故事,洗涤心灵,感悟道德,让心灵在道德讲堂净化,让好心在道德讲堂滋长。

< <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他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有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无论母亲打多重,他从来没有怨言,从不掉眼泪。可是,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哭得很伤心。母亲觉得很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时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不如以前,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能忍受。”

四、诵经典

下面,我们进入“道德讲堂”的第四个环节——诵经典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悠远的传统文化对高尚的道德追求比比皆是,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名句。让我们循着先贤的足迹,倾听古人的教导,感知历史的脉搏。

今天,我们要诵读的是出自《孝经》和《论语》中的经典名句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扬名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来诵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开始,(谢谢大家!)

接下来,这段话出自《论语》里的经典名句,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說:“現在人們所說的孝,往往是指能夠赡养父母。其实,就连狗马之类都能夠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沒有恭敬之心,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有什么区別呢?”

请大家跟我一起来诵读,“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开始 为了加深对经典道德名句的理解,请大家再次诵读一遍。刚才,我们一起学唱了一首歌曲,观看了一段视频,聆听了一个故事,诵读了两段经典,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感悟。

五、谈感悟

下面,我们进入道德讲堂的第五个环节——谈感悟 听听大家的所思所想。哪位朋友愿意跟我们分享一下内心的感悟,请举手示意或者直接站起来。

(谈感悟)

谢谢!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交流环节就到这里了,非常感谢大家的发言。

爱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人生的态度;爱可以感动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感动也将因为爱而更加深刻。再次感谢刚才几位朋友的肺腑之言!

六、省自身

下面,我们进入道德讲堂的第六个环节——省自身

请大家微闭双眼,俯视自己的内心,静穆反思三个问题:

1、你知道父母最在乎的是什么吗?

2、忙碌了一天的你,有没有给父母打个问候电话?

3、你会带着父母一起去游玩散心吗?

好了,相信各位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做到的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自豪!没有做到的我们可以尽快去弥补,一切都来得及。

七、行德礼

接下来,我们进入道德讲堂的第七个环节——行德礼

现在,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深深地向“德”鞠躬。请坐!

今天,我们在这里向德鞠躬,就是要用“德”来凝聚和传递强大的正能量,在社会树立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美德,把道德建设的正能量转变为弘扬道德模范精神的实际行动,让德的力量成为中华儿女内心深处最伟大、最自豪的理想火焰。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多一份诚意,多一份诚心,尽善尽孝,将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八、送吉祥

最后,进入道德讲堂的第八环节——送吉祥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本期的道德讲堂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吉祥,这份吉祥是一张精美的卡片。

虽是一张小小的卡片,却满载着浓浓的祝愿。愿大家:厚德善行,吉祥相伴。同时,也希望大家铭记一句道德格言: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幸福安康。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从你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多一个微笑,多一声谢谢,多一份关爱,多一些奉献,多一份担当,多一点感恩。

社团文化节之法律讲堂策划书 篇8

一.活动目的: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法律体系逐步健全。作为社会未来高素质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基于大学生密切联系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大学生不仅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而且应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因此,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自身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所必需的。

二.讲座安排:

1、主讲人:林伟老师(暂定)

2、主讲题目:有关社会时事、大学生维权相关论题

3、讲座流程:

(1)主持人作开场白,感谢同学们的到来,邀请主讲老师上台。

(2)主讲老师列举触法案例(列举方式由老师自定)。

(3)主讲老师结合案例讲授相关法律知识。

(4)主持人上台感谢主讲老师,并宣布进入互动环节。

(5)老师与同学进行互动。

(6)主持人上台感谢老师、来宾及同学们的热情参与,并宣布讲座结束。

4.讲座时间安排:

10月份

5、讲座地点:

新闻演播厅

三. 宣传

1、海报:

四张海报,分别张贴在桃李苑食堂门口、八根大柱、大学生超市门口等等,介绍讲座的基本情况,吸引其他院系学生。

2、通知:

为了准确及时通知我院学生,在要求各班委通知到位基础之上制作一份通知,分别粘贴在学生所住楼栋宣传栏上。

3、多媒体:

在校园网上及时通知讲座事宜,欢迎各院系同学听取讲座,积累知识,丰富知识。讲座完后,及时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上传至校园网上。

四. 后勤

1、人员:

由秘书处、组织部具体负责。

3、设备:

与多媒体管理人员联系好场地,确认投影机、电脑、话筒、音响等设备是否具备、是否良好以及如何操作。

4、摄影:

录制讲座全过程,可以的话链接至网络上。亦需要拍照留念。

5、礼仪:

四名礼仪,方便老师与学生进场,并献上鲜花;讲座时及时倒水(水

视天气而定);提问时递话筒等事宜。

6、会场:

讲座前半个小时以内,必须确认会场整洁大方,座位安排有序,电脑正常有序,话筒音质清晰等事项。

五. 经费

1、一束鲜花100元

2、杯子和水50元

3、3条幅150元

4、海报3张 50元

5、老师礼物300元

共计650元

六.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台州学院思政部

承办单位:台州学院法学社

营养大讲堂之锰 篇9

锰的生理功能

锰是维持人体健康的一种营养素,有很多重要的生理作用。

锰是人体内多种有重要生理作用的酶的组成成分,或者作为酶的激活剂起作用。因此,锰参与、促进和增强许多重要的代谢反应,如脂类和糖类的代谢,使维生素能顺利地被人体利用等。此外,锰还与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密切相关。

锰是构成骨骼必需的物质,同时可促进骨的形成和生长发育。锰还可传递遗传信息,增强内分泌功能,维持甲状腺的正常功能,促进性激素的合成。缺锰会导致骨骼畸形、生长发育停滞、智力下降。对于成年男性,缺锰可造成精子减少、性欲减退,甚至生殖功能障碍。

锰可刺激红细胞生成素生成,促进骨髓造血。

锰还是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组成成分,MnSOD在自由基的生成和灭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锰与人体老化密不可分。

锰还可能与维持脑部正常功能息息相关,而且对早老性痴呆症具有一定疗效。

锰缺乏的危害

一般说来,以谷类和蔬菜为主的荤素搭配的膳食,基本可以满足对锰的需要量,不易出现锰缺乏。但由于现代社会食品加工过于精细,或以乳及乳制品、肉类为主食时,则往往会造成锰摄入不足。除了消化道疾病可影响锰吸收外。食物中钙、磷、铁等成分过多均可干扰锰的吸收,引起锰缺乏。当正常人出现体重减轻、性功能低下、头发早白时,就应怀疑锰摄入不足。研究发现,在骨质疏松、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癫痫、创伤愈合不良的患者中均存在锰摄入量少,血锰、组织锰过低的问题。

一提到骨质疏松,大家就会联想到缺钙,殊不知缺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一大诱因。锰是合成黏多糖不可缺少的成分之一,而黏多糖是软骨和骨组织的“支架”。如果缺锰。就会出现破骨细胞活性增强,而成骨细胞活性受抑制,妨碍成骨作用,可导致骨质疏松,并易使骨组织失去支撑,导致骨骼的畸形生长,软骨受损。其结果就是,老年人疲劳乏力、腰酸背痛、牙齿早脱、易骨折,而儿童则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骨骼畸形。

锰缺乏可影响生殖能力,严重缺锰时可致男性雄性激素分泌减少,甚至不育症。妊娠期妇女缺锰对胎儿的健康发育影响更大,可能使后代出现先天性畸形。很多研究表明,母体缺锰会使后代产生多种畸变,尤其是对骨骼的影响最大,常出现关节严重变形的畸形儿,而且死亡率较高。

锰缺乏除了可造成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和骨骼畸形外,对儿童最大的危害是干扰大脑发挥正常功能,影响智力发育,可造成儿童显著的智力低下,并易患多动症。甚至诱发癫痫和精神分裂症等。

此外,锰缺乏还将导致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降低,使糖耐量受损。影响糖代谢。

锰中毒的危害

人体内缺锰会引起锰缺乏症,但锰过多又可造成中毒。一般来说,从膳食中摄入的锰是无毒的。锰中毒多发生在长期接触锰化合物时,如采矿和精炼矿石的矿工身上。如果生活或工作环境中锰超标,则会损伤人体周围神经系统。此外,在肝功能受损、胆道不通畅或两者兼有的病人中也曾发现锰中毒的现象。

锰中毒的早期表现为疲乏无力、头昏、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肌肉疼痛、情绪不稳定(抑郁或激动)。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下肢有沉重感、无力、行走困难、走路晃动、身体前倾、步态不稳、后退行走困难。重度中毒还可出现言语障碍,语言含糊不清、吐字困难、说话不连贯,表现为“口吃”,表情呆滞,发笑不自然。晚期重症可出现面具样面容,肌肉僵直、肌张力增高,尤其是出现明显的肢体震颤、书写困难,字越写越小(又称“小字症”),有时还会出现发热和呼吸困难。

预防锰中毒的根本措施是预防锰污染饮食和环境中的锰超标。如有锰中毒应尽快到医院诊治。

锰的食物来源

锰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富含锰的食品有茶叶、小麦胚芽、坚果及干豆,蔬菜和干鲜果中锰的含量略高于肉类、奶类和水产品,一般粗粮较细粮含量多,越精制的粮食含量越少,面食较米饭含量稍多。糙米、米糠、核桃、麦芽等含锰较多;花生、木耳、口蘑、紫菜、马铃薯、大豆粉、葵花子、莲子、松子仁、榛子、麦粉、高粱等也含有较多的锰;动物肝、大多数蔬菜也含有锰。精制的谷类食品、肉类、鱼类、蛋类、奶类食物中含量较低。动物性食物虽然含锰量不高,其吸收率却较高,所以依然是机体所需锰的良好来源。

锰的适宜摄入量

医大讲堂之 篇10

文字狱作为一种文化专制政策,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延续了数千年,到清朝初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康乾盛世以来,文字狱尤多且盛。

康熙帝的开明和宽容在清朝诸帝中真可谓绝无仅有。康熙朝后期,除了废皇太子后公开爆发的各皇子党的斗争以外,似乎四海承平,盛世昌隆,朝廷上下正准备庆贺皇帝的六十大寿。当时的康熙帝,功勋卓著,踌躇满志,他要求国家稳定,社会稳定,皇族宗室内部稳定,为他将来安安稳稳地交班让位奠定基础。然而事与愿违。康熙帝历经革旧鼎新,养兵恤民,急图善治,终于创造出这样良好的政治环境,此时偏偏发生了株连三百余人,震惊朝野的文字狱大案——戴名世《南山集》案。

整个事件的导火索起自都察院左都御史赵申乔向康熙帝弹劾翰林院编修戴名世。赵申乔认为戴名世早在十年前刊印的《南山集》,又名《南山集偶抄》的书,“语多狂悖”,“倒置是非”,“十分狂妄”。如此这般扑风捉影的罪状,日后竟被演绎成一桩轰动朝野历时两年的惨案;素以宽容、开明著称的康熙帝,对待此案的态度更是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所谓文字狱就是因文字的缘故而构成的罪案,它的形成是以文字作品而获罪,与一般的犯罪行为不同,文字狱实质上市当权者为了统治需要而有意从文人的作品中寻章摘句,罗列罪名,制造冤案。文字狱是中国历史上一道十分沉重的风景线,在清朝初年达到了巅峰,其中十分巧合的是在康乾盛世这样的政权稳固,人民安居乐业的情况下,文字狱反而愈演愈烈,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方面,文字狱是清朝维护其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清朝的君主专制制度更加的成熟和晚辈,达到了政治上的统一,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然后便衍生出了文化上的极端专制政策,用来保障中央集权制度的实现。另一方面,清朝为了维护其统治推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坚持大一统,符合清初统治者的统治需求,于是清朝统治者们纷纷大力提倡尊孔读经,一切文化学术活动必须以孔学为标准,佛则就是犯禁,难逃文字狱的罗网,并且,对于违反者采取极其严酷的手段镇压,从而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加强思想专制,来实现长治久安。随着清朝逐渐走向衰败,其文字狱的发展也愈演愈烈,文字与打击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由最初的主要针对反满的汉人,到后来的针对政治异己,而到了乾隆时期,文字狱的打击范围则空前的广泛,上到官僚士大夫阶级,下到下层知识分子和平民百姓,并且获罪的缘由五花八门,真正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从文字狱的打击对象的范围就可以看出清朝统治的愈发残暴。同时,清朝的文字狱处罚十分重,诛连甚广。清初对于不慎触犯者处罚较轻,往往只将本人处死,许多案件都是从轻发落,而随着文字狱的逐渐发展,对于文字狱开始采取重罚,并且株连甚广,触犯者不但自身难保,还要累及家人,朋友以及当地官员等等,例如《南山集案》其诛连上百人,残酷程度为历代所罕见,由此可见当时文字狱的治罪之重。

文字狱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统治者巩固政权的一种手段,尽管在中国的文化史中,文字狱并不是文化发展的主流,但是它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思想文

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负面影响。

首先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言论的自由。在文字狱的高压政策下,文人们诚惶诚恐,怕文字之祸降临到自己身上,因此有关政治,现实的问题,皆闭口不谈。同时文字狱是文人的学术穿心精神丧失,严重窒息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文化学术思想界自由探讨,勇于创新的传统。文人们越来越沉醉于歌功颂德,以至于后来龚自珍发出了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叹息!其次文字狱阻碍了经济与科学文化的发展,延缓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文字狱导致了清代思想的固化和落后,正是清朝文字狱在学术界造成了禁区,是文人格外小心的闭门造车,也排斥了西方新思想的进入,是思想上的进入,是思想上愚钝落后。拒绝接受西方文明,也为清末的列强侵入埋下了祸根。

中医大讨论 篇11

常沉重。

中医发展 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

带着刚刚从瑞士归来的风尘仆仆,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的王旭东教授首先发言。作为1995年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的金奖得主,他近两年一直在国外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工作,并对

欧洲的中医药市场进行了深入调查。海外游历的亲身体验使他对中医的发展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王说,其实目前有关中医危机的问题只有国内才会讨论,在国外,是没有人考虑这个问题的,因为中医在国外的上升速度之快另人瞠目结舌。以瑞士为例,2003年,瑞士的中医从业人员不到300人,可不到一年间就翻了一番,增加到700人。至于中医诊所,更是如雨后春笋,开得人眼花缭乱。而且目前

瑞士的每一家医院都在积极筹办中医科室。

同时,欧洲人对中医理论的接受程度也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在他行医的州,每当他和病人讲气血阴阳,病人都会表示很理解,认为这是东方医学对人体和生命的独特认识。在他为当地的西医学生讲授中医时,谈到心肝脾肺肾这些中医特有的、与西医完全不同的脏腑概念时,西医们也表示出了超乎寻常的认同。“我觉得在欧洲对中医的认同度和热情甚至比国内还要多一些。”他说。“我讲课时发现,那些西医学生们很喜欢听气血、阴阳、五行这些东西,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中医的精髓。而且他们很排斥用西医的理

论解读中医的东西,对神经、细胞、分子这些现代中医的研究成果全不感兴趣。”

“所以我认为,中医的价值和生命力不是讨论出来的,也不是谁给她的。中医的价值和生命力源于她本身内在的东西,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她那种深层次的、对人、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是任何势力都压制不住的。中医用她卓越的疗效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青睐,甚至在西方的医生心中,中医也有她独特的地位,因为她确实能够解决西医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如何将中医推广、弘扬、光大,让她更健康地成长,才是我们这一代中医学者最重要的职责。”

但是在海外中医繁荣的背后,王旭东也透露出了深深的忧虑。“目前中医高级人才向海外流失的非常严重”,他说,“在欧洲各地的中医院,都有来自国内各大中医学院和中医医院的教师、医生的身影。他们都有着副教授以上的职称,都是很优秀的中医人才。”然而真正让他焦虑的还不止于此。最让他揪心的是,作为中医的发源地,中国的中医有可能被其他国家的标准取代、超越,“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一幕很有可能在中医上演。一次上课时被学生反诘的经历让他至今久久难忘。那是一次讲针灸治疗忧郁症,他讲了很多不同证型的取穴、用药。快下课时,下边的学生突然反驳,老师你讲得不对,少海也可治忧郁症。他当时一愣,反问道,少海可以治忧郁症吗?没想到学生们理直气壮,当然,因为我们德国针灸学会制订的标准中就讲了少海可以治疗忧郁症。

“西方人是非常善于制订标准的。”王说。“只要他们觉得你好,他们就会进行研究,制订出自己的标准,然后将这些标准向全世界推广。目前德国的针灸学会正在用他们制订的标准与我们抗衡,而法国耳针学会也宣称他们制订的耳针标准要比中国的耳针标准强100倍。我们教会了西方人中医,可是如果一个中国中医要在国外给人看病,却要经过那些红头发、蓝眼睛的、学问远不如你的徒子、徒孙的层层审核,怎么能不生气、窝火?我们的中医行业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在世界上为自己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结果是人家只承认中医是好东西,却不买中国中医的账。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为什么我们的有关机构不能在全世界树立起中国中医的强势品牌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中医作为最强有力的一种政治文化工具,在全世界推

广,就像美国大片一样呢?为什么我们总拿不出中医发源地老祖宗国的气势和权威呢?”

中医现代化 让大象钻针眼的无奈

关于中医现代化的反思是最近一段时期中医界的焦点话题。从五四运动至今的近一百年来,“科学”一词就总如悬于中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中医屡屡面临危境。对中医的改造取代了应有的尊重,中医的精神被别有用心者借“现代”之名肆意扭曲、蹂躏,中医的发展,难道注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悖论?

“科学这个词在现代被滥用了。科学的本义是分科的学问,后来被演变为人类知识的总和,最后又成为真理的代名词。不科学就是不正确,就是伪科学,就是迷信、愚昧、落后,就应该扫荡,这种观念在我们国家已经存在了近一个世纪。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是大势所趋,但研究者不等于被研究者,不能说我们用白话文翻译了唐诗之后,就说李白的水平提高了。同时,传统又岂是我们能用现在所谓的科学思想来束缚的呢?中医的思想已经历经了几千年的考验,而现代医学的发展不过才几百年,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来剪裁中医学,那不是等于让大象穿针眼吗?”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吉文辉教授用特有风趣表达着自己的观点,而他的“一只茶杯的故事”也为中医独特、深奥的思维方式加了一个通俗生动的注脚。“中医学强调的就是取类比象,比如一只茶杯,书本上只能写他是喝茶的工具。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茶杯可不可以用来装水、装酒,甚至装酱油呢?只要体积比它小的,茶杯都可以来装嘛。那一阵风过来,茶杯可不可以用来压压纸?茶杯造得精致美观,可不可以作为工艺品来欣赏?生气时,我又可不可以顺手拿起一只茶杯来打人呢?可茶杯这些变化是书本所不能尽言的,这种变化也是无穷的,需要在实际中去悟、去用的。这种推理的变化才是中医思维的精髓,没有这种脑袋,是不能来学中医的。其中的意境,也是现

代医学所不能体会的。”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天水堂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李铁君也认为中医现代化确实有陷入科学崇拜误区。他说,“过去人们总用是否科学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的依据。可是随着后科学时代的来临,人们发现,对事物合理与否的判断不再是简单的是与非,人们开始认识到真理是多元的。”

基础医学院的沈澍农教授则通过中西医学体系的比较对中医现代化提出了异议。“中医是不能以西医先验的观点,先入为主的来研究的。中医是宏观的,她的文化的内容多于技术的内容;而西医则是微观的,其中技术的内容大于文化的内容。可现在我们的研究恰恰是用西医微观的技术的视角来寻找中医的合理内涵,如果找到了,就是科学,反之,就是不科学。在目前我们对人体认识还很肤浅的情况下,这种

用西医的尺度判断中医的方式无疑是不适合的,也是不公平的。”

对此,金鑫教授也表示了赞同,并通过知识与智慧的不同辩证地阐释了中医坚持自我的重要性。“中医现代化过程中最可怕的就是简单拿来和西化,失去中医的特色。中医特点与她的传统有关,中医的传统就是她很宏观,很模糊。在人们试图改造中医时,总希望把她宏观的优势保存下来,而抛弃她的模糊的弱点。可中医的优势和弱点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共生共亡的,如果我们把她的弱点丢掉,她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长期以来,我们希望通过现代化,简单地用现代的知识来取代中医,其实我们没有看到,中医既是传统知识的表达,更是我们传统智慧的结晶。中医与古代的哲学的关系很密切,所以用简单的现代知识来代替中医,无疑是徒劳的,因为知识代替不了智慧。智慧除了书本的学习外,还需要在实践中悟。这也是智慧是比知识层次更高,是知识所不能取代的重要原因。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其实是从现代知识中找到与中医相近的东西,但还不是相应的东西。中医现代化应该是传统的知识转化为现代的知识、传统的智慧上升为现代智慧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决不能放弃自己的智慧来简单套用别人的知识。”

可是任何人不能否认,现代化是中医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在实现现代化与保持中医特色间取

得平衡是中医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张宗明副教授认为,中医学的发展不能游离于现代科学技术之外。但是否这种研究会导致中医失去本体和特色,则应该有所区分。近代科学与中医学确有很多难以通约性的东西,用它来肢解中医是不合理的。但现代科学与近代科学又有很大的区别,关键之一就是近代科学追求简单性、还原性和线性,而现代科学是建立在还原论知识基础上的一种更高级的融合,她追求复杂性,这在很多方面正与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一致。所以研究中医,两种科学我们都不应拒绝,在学习了近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用中医学的思维

方式,或现在复杂性科学的思维方式来整合这些知识,保持中医思维方式的优势,这样既可以使中医走向现代化,也可以保持中医的特色。张说,中医的特色应该并不简单地保存在阴阳气血这些具体的概念中,中医更重要的特色是她看待人体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是相吻合的。第一临床医学院的潘立群教授则提出采用只了解“输入-输出”的黑箱式的方式来研究中医。“中医是宏观的、非定性定量的,如果要把中医定性定量,肯定会出问题。研究中医应该采用一种输入-输出的方式,即用药之前,所反映出的表象是什么,用药之后,发生什么变化,症状如何改善,结果如何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把药中的每一个成分都搞清,也不可能把每个东西都搞清。就像研究飞机的飞行,我们不需要知道这架飞机长得如何,都装了什么东西,只要通过它运行时的光点判断它的轨迹最终可以到达

目的地就足够了。中医研究的方式也应如此。”

美国中医学体系研究院首席顾问吴云波教授也对两种中医研究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代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存在两种趋向,一种是以西医学为标准来整理、吸收、改造中医,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提出的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中医客观化,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另一种趋势就是中医学的独立发展,并以传统中医的思维、理论、方法为主体,坚持自身的独立发展,其中也不排斥西医的生理解剖、仪器和实验的方法,进行信息转换为我所用。对于这两种取向,我的观点是不要互相攻击,两者的发展可以相辅相承,西医对中医的解读对中医的发展也不是没有好处,针灸是因为针刺麻醉的神奇效果才走向世界的,而针刺麻醉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成果。所以在坚持自身科学原理的同时,中医完全可以大

量吸收西医的技术成果,为我所用。”

中医教育 传统文化断层的危机

比起现代化之路的不甚明朗,与自己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土壤的割裂让中医显得更加无所适从。这种与自己生命之源的断层不仅让中医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也使中医深受各种问题困扰,而

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备受争议中医教育。

“中医教育五年是中医两年,西医两年,外语一年,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医不像中医,西医不像西医,只不过是两个中专生而矣。”盛良教授这样评价中医本科毕业生。王旭东教授也认为,现在很多的中医学生“很糟”,“谈起阴阳五行,满脸的不屑一顾;谈起现代医学,又只是一知半解。如果说临床是现代中医教育缺憾之一的话,至少这种缺憾还可以通过学生毕业后的积累弥补、再造。可如果他们连中医的科学精神都没有掌握,那就连再造的可能性都没有了。能成为大师是需要有大师的思维方式的,可现在很多

毕业生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特点都与中医方式格格不入,又怎么能成为大师?”

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薛公忱教授和张宗明教授的话一针见血。薛认为,“目前中医理论面临的最大的危害就是民族虚无主义。因为中医属于传统文化,但从五四运动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一直在遭受批判。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了信心和信仰,而结果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自信心没有了。中医现在也在拼命割断自己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可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依托的中医,就如同离开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张则更加直接地指出了中医目前正遭遇的危机,“我记得一个哲学家讲过,当一门学科的学者们关注到这门学科的基础问题的时候,当他们关注到这门学科的发展模式和方向的问题的时候,这门学科就遭遇到了危机。而这正是目前中医学所处的状态。中医的危机就在于她生存的社会和文化土壤的破坏,我们已经失去了传统中医学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和文化土壤,使人们对中医学产生信仰危机。更为可怕的是,中医的本科生、硕士生、甚至连博士生都不相信自己所学的东西,中医教育很可能培养的不是

自己的继承人,而是掘墓人。”

可是究竟该怎样才能重塑中医的自信心,让中医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呢?加强传统教育,让学生在传统中学习中医以克服文化苍白症;提高学生的医古文基础,让他们掌握与经典心灵相通的工具;增加临床实践,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中医的乐趣都是教授们提出的解决良策。

而在这些观点之中,基础医学院的黄煌教授的观点更加独树一帜,他的中医发展公式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在中医现代化的内涵目前还不甚明朗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把中医现代化理解为发展中医。而发展中医最终的目标是什么,那就是给老百姓实惠。给老百姓实惠=有效+安全+经济,这个公式就是中

医一切发展的准绳。那么有效+安全+经济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中医的规范。”

而要加强对中医的规范,黄认为,首先应该尽快为中医立法,实现中医和西医管理上的两元制。“现在很多中医看病都是西药、成药加汤药,不少中医师甚至首选的是西药,这很成问题。看好了病,到底是中药的作用还是西药的作用?这样一来,中医的经验没法总结,学术不能传承,中医生和学习者失去了对中医的信心,长此以往,怎么谈发展?因此加快中医立法,实现中医和西医管理上两元制刻不容缓。长期以来,我们的机疗卫生体制表面上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驾马车,但实际上还是西医一主天下。因此必须通过法律明确中医的责权利,中医才能真正开好业。否则再这么„眉毛胡子一把抓‟,中医的阵地还

要萎缩,因为中医生存的土壤已经没有了。”

黄教授关于中医师管理的思路是这样的:单纯中医师应该必须以中为主,其中根据他们专业的不同特点,又有具体的细分,比如以汤方为主的就是中医师;以针灸为主的就是针灸师;还有推拿师、食疗师等等。分类后,就要对各种中医师的资格进行严格认证,并明确规定他们不能用西医的处方药,只能用非处方药,否则就是就违法。而如果是中西医结合医师,应该有中医、西医两个执照。同时,法律还应规定许多中医应遵循的条款,对中医的法律职能加以明确和规范。比如肝阳上亢的诊断有没有法律价值,能不能作为法律依据;哪些病中医治疗有效,哪些病西医治疗有效,哪些病适宜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只有给了中医独立生存的空间,中医的临床和教育才能得上去,学生们才能真正喜爱、认可、信仰中医,中医

最终才能发展。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在最近一段时间成为一种热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对中医的反思更是首当其冲。这也许反映了人们在物质生活逐渐富足之后,开始寻找自身精神家园的一种回归。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中医里,记录着我们祖先艰难探索的足迹、包涵着我们民族锲而不舍的精神。如果失去了与传统的交连,孤军奋战的中医,在现代化的滚滚红尘中,注定只能节节败退,遍体鳞伤。可是如果失去了传统支撑,貌似现代的我们在通往世界的名片中将以何自居?中华民族又

凭什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西方医学的技术是先进的,但这并不能掩饰它在思想上的苍白。这么说,并不代表中医的思想有多完美,正如潘立群教授所言,那是我们祖先在“五千年前不得已而为之的智慧”。所以中医需要发展,需要现代,需要吸收一切她可以吸收的东西完善自己。但关键在于,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判断什么是应该坚持的,又有什么是可以放弃的?这不仅需要一个清醒冷净的头脑,更需要一颗坚定自信的心。可事实却是,在现代科研繁花似锦的表面下,我们看到了中医灵动的身影日益僵化,中医自由的精神正在窒息,这

就是所谓的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又怎能不值得反思?

也许回顾汉字走过的曲折迂回的历史,可以让我们把中医的困扰看得更清楚。从五四运动开始,汉字也曾惨遭口诛笔伐,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的原因是中国的文字太难,用拼音甚至英文取代汉字是那个时代学者的理想。可如今,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之后,猛然回首,人们却惊讶地发现,汉字竟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文字,她音形义俱全,便于制造新字,甚至打字的速度也快于英文。几十年,历史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地,还好,为时尚不太晚。那么中医呢?在现代车轮的倾轧下,我们又该怎样

保存中医的风骨?

上一篇:郑东新区豫兴小学小学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最字一定违反广告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