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经济收入证明

2024-10-16

个人经济收入证明(共7篇)

个人经济收入证明 篇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 到2010年中国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目前作为一个经济转型期的国家, 包括分配制度在内的经济制度在近些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国, 现在人们已不再认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转型过程中个人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一定意义上是分配制度转变后出现的必然现象。中国经济的转型过程并非一直按照一条理想的轨迹运行, 其中充满了曲折和无奈。原有的收入分配的计划体制, 部分地被市场体制所替代, 部分地被行政体制所接管, 部分地演变为一种无规则状态, 使得收入分配的决定机制实际上处在一种分割的状态, 也使得收入差距的扩大的合理性受到人们的普遍质疑。我们下面不妨通过具体的数值了解一下中国的个人收入差距的具体情况。列表1分别列出了 (1990—2001年间) 中国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变动趋势、省际之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行业之间职工平均工资的不均等指数的具体数值, 进一步直观的展示出中国的个人收入差距现象。

从以上具体数值中我们可以意识到在新世纪之初的今天,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收入差距的过度扩大不仅是经济学上的效率和公平问题, 而且更多的是与社会政治的稳定相联系的, 也是与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

2.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似乎也成了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火车头”。但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我们也敏感的意识到, 居民收入和贫富差距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贫富和收入差距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个人认为, 全面、公正, 客观地评价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间题尤为重要, 不能带有过重的阶级对抗色彩, 因此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2.1 当前收入差距是相对范围

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上出现的差距, 是在全国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基础上产生的收入差距, 认识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与改革前相比,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 绝对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奠定在这个基础上的收人差距的拉大所表明的主要是收入增加的速度和幅度的差别, 是先富与后富的差别, 因而从总体上说是应该肯定的。

2.2 改革政策的必然结果。

改革前, 我们曾一度把人民共同富裕的着眼点放在建立单一的公有制和防止两极分化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国家认识到必须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让先富带后富, 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此, 党和政府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适应和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改革政策。正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个大政策的实行, 逐渐拉开了个人收入的差距。

2.3 从总的方面来说, 当今我国个人收入差距还不算太大

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国际上通常用0.4作为警戒线。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 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 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普遍采用。但有学者认为, 目前我国0.45甚至更高的基尼系数, 表明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过大, 已超过“比较合理”的范围,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进而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 这也要引起我们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3. 对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原因的分析

3.1 行业间不合理的利润水平。

由于国家某些垄断企业政策制约了行业的市场介人程度, 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市场自由转移, 平均利润率规律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由此造成行业间利润水平相去甚远, 这些垄断行业由于具有垄断性的经营权, 因而极易获得较高的利润。与此相反, 那些处在激烈市场竞争中, 承担着自负盈亏风险的行业, 其职工收人则缺乏相应的国家保障。

3.2 税制不健全

税制问题也是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遗产税和赠与税未开征, 享有大量遗产和不享有遗产的人收入差距当然明显。税收征管方面也不容忽视, 例如1995年, 北京市个人所得税80%以上来自工资薪金项目所得, 工薪阶层成了个人所得税的大户, 而真正的高收入者则成了“漏网者”。

3.3 政策性因素影响到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

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除了当地自然条件、区位优势等客观条件以影响外, 政策性因素也起了很大作用。东部地区由于率先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较早的建立了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各项倾斜政策不但使其形成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 也吸引了大量资金、物资、技术和人才。结果是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城市、特区发展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了。

4. 解决我国收入差距问题的方法及新思路

4.1 实施积极的政策增加就业

我国有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供给, 应以实现优先就业作为今后发展的最重要选择。具体做法为:一是市场的机会平等, 这需要反垄断和打破城乡分割, 建立全国范围的劳动力市场, 通过流动使得报酬平均化。二是促进劳动力身份的平等。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普遍教育, 只有提高人的基本素质, 劳动者的平等才有初步的基础。城乡户籍制度导致的身份不平等也应逐步消除。

4.2 强化税收的调节作用

规范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制止收入失控的根本保证, 既要发挥市场对初次分配的作用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又要发挥政府对二次分配的宏观调控作用, 税收无疑是一个最重要、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当前应建立和完善对高收入者在收入、消费、财产诸方面有效的税收调节机制, 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尽快出台遗产税等新税种。

4.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还不到10%, 与相关国家相比这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目前应以反贫困和调节高收入为重点, 尤其是要建立以反贫困为基准的社会保障体制。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 要以反贫困为基准建立“福利补偿”制度, 健全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金制度, 对低于贫困线以下的贫困者实行各种途径的社会救济。

4.4 制定长期科学的发展决策

要真正缓解和解决这个问题, 还要经过长期努力, 根本是三条:第一, 靠发展。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把国民经济蛋糕做大, 做大才能切好。第二, 靠改革。深化包括收入分配体制在内的诸多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 一个是要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还有一项重要改革, 就是要创造一个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过程平等的体制机制环境。有时候机会公平比分配结果公平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第三, 靠调节。就是要提高低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 调节高收入, 保护合法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

摘要:改革开放以前, 受我国政治体制的影响, 经济发展也以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经济发展空间萎缩, 人们的收入水平没有太大的差距,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得人们的收入得以维持基本的平衡。随着改革开放20多年,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最快的时期, 也是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由于实行党的富民政策,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近年来个人收入差距一度达到23倍, 行业收入差距尤为突出, 已经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关键词:个人收入,原因分析,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Z】中各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资料计算的.

【2】王勇刘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成因、后果与对策》【D】.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005-02-16

【3】董建文.《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与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1 (6) .

【4】郑念刘锋.《本届政府的承诺》【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01) .

我国个人收入公平分配的伦理思考 篇2

分配以生产为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决定不同的分配制度, 生产资料占有的公平与否, 最终决定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否。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及剩余价值论就包含了社会财富应该如何合理分配的伦理思想。马克思认为分配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历史的, 动态的过程, 没有绝对始终如一都适用的分配制度。一个社会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财富事实上如何分配, 是由该社会的制度性安排决定的, 是由生产资料的产权状况决定的。

在原始社会, 人类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群落单位进行物质资料生产, 在群落里对所得进行绝对的平均分配。随着人类自身的不断繁衍, 各个群落之间的交流日益广泛, 在生产力方面也有了相当的进步, 生产资料不再是为集体共同所有, 出现了生产资料的私有, 奴隶社会应运而生。在奴隶社会由于生产资料演变为奴隶主所有, 因此出现了奴隶主大肆剥削奴隶的现象, 收入差距迅速拉大。随着分工的日益深入发展, 政权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奴隶制被推翻, 进而被更先进的封建制所取代, 但此时的生产资料基本上还是掌握在封建主手里, 社会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收入分配不公现象非常普遍, 即便像孔孟老庄这些伟大的思想家, 他们的伦理思想也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哲学理想。

我国虽然只经历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短暂的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但纵观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我们不难发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资料所有者凭借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取得了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权利, 并且获取了社会财富的绝大部分。马克思《资本论》的问世让我们看清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 为了消除这种不公平, 马克思认为只有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让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所有权, 创造的财富才能归劳动者所有。

二、我国分配制度的两个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的确立到现在我们已经走过了60年的进程。在这60年里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也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平均主义严重, 生产力没有得到健康的发展,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这是由于建国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企图通过社会主义生产部门下达经济指标来统筹全国经济资源, 进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这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安排, 必须满足计划机关对于社会的一切活动拥有完全的信息;全社会利益一体化;社会人是“道德人”;能很好的解决激励问题等条件。但是这几个条件在当时并不具备, 因此就造成了计划经济的效率低下, “大锅饭”实质上是一种低层次的公平, 而这种“公平”就造成了我国建国初期的生产落后。

第二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至今。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我国要走市场经济道路开始, 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各个生产要素也得到了物尽其用, 人尽其职。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收入也有的快速的增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2004年的9422, 增长了2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2004年的2936元, 增长了近22倍。见表1。

三、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但是我们从上表中也不难发现, 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却是在逐年递增的,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从1978年的2.56:1拉大到了2004年的3.2:1, 其中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从1978年的209元拉大到2004年的6486元。差距的拉大对我国经济持续, 健康, 快速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在进入21世纪以来的这几年, 我国居民个人收入一方面在整体上有了质的提升, 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另一方面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无论从相对数还是绝对数上面都呈现逐年拉大的局面。古典经济创始人亚当·斯密在他那本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曾说到:“有一个巨富的人, 同时至少有五百个穷人。少数人的富裕, 是以多数人的贫乏为前提的。富人的阔绰, 会滋怒贫者, 贫者的匮乏和嫉妒, 会驱使他们侵害富者的财产。”我国现阶段的居民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甚至一些省市地区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5, 居民收入差距悬殊现象出现了征兆。

而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我国30年改革开放一直秉承“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经济发展方针所不可避免的带来的问题。我国分配制度的主要思路是:在初次分配时注重效率, 再次分配时考虑公平。再次分配主要是指运用社会保障来控制收入差距的扩大。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社保体系也是从无到有, 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 所以它所发挥的作用必然不会达到我们当初所设想的, 也不能够很好的达到社保应有的作用。所以在优先效率, 顺带公平”的实际方针下, 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笔者认为现在是应该适当作出调整的时候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收入分配关系的核心问题, 在收入分配上充分考虑效率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生产要素, 促进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还要防止收入差距的严重扩大, 使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可承受的范围内, 以便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这就要考虑社会公平的问题。”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我们可以看到, 现在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 效率已经不再只是为矛盾的绝对主要方面, 人民、社会、国家对公平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得矛盾的另一方面公平开始发挥作用。

“经济效率与分配正义实质上是社会利益的生产与分配之间的关系, 经济效率代表社会利益的生产创造, 分配正义则代表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 两者都是衡量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尺度, 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中, 一直是在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 而很少顾及个人应得的利益。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市场经济的建立, 人们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也越来越被道德所肯定, 所以个人对社会分配以及这种分配体制是否公平的关注成为一种合理的要求。可是改革开放30年间, 中国从一个收入差距很小的国家跨入收入很不平衡的国家行列, 这期间人们的伦理观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下, 人们普遍要求公平, 实际上是一种“平均”, 这时候, 效率的高低并不在人们的关注范围;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人们开始注重效率, 为了效率甚至不择手段, 这时候, 公平与否却消失在人们的伦理观中。

在现实生活当中, 分配不公的现象屡屡发生, 罗纳德·德沃金 (Ronald Dworkin) 反对形式上的公平, 主张对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以实质的帮助, 他认为, “经济功利主义是不公正的, 因为它把贫穷当做效益的手段而使之永存。”罗尔斯 (John Rawls) 分配正义理念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是提出了补偿原则。补偿原则是建立在差别原则基础上的。由于存在着差别, 而要消除差别就应该给予处境不利者以补偿, 从而达到公平的正义.罗尔斯的思想令我们深思, 他提出应通过补偿原则的建立来弥补处境不利者的损失, 从而达到公平。

我们追求实质上的公平, 并不是要破坏市场规则来追求公平的实现, 恰恰相反, 对市场经济当中效率与公平关系的伦理探讨正是为了更好的完善市场经济的发展建设。我国之前对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一直是“又快又好”, 这当中的“快”讲的就是效率, “好”实际上就是指公平。而现在我国对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变为“又好又快”, 这一“好”“快”的位置互换, 反映出我国经济伦理思想的转变, 在这个时候就要将公平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起来。按照艾伦·布坎南 (Allen·E·Buchanan) 的理解, 理想的市场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1) 人们能够获得关于产品与服务的性能的质量的知识、关于生产它们的所有方法的费用的知识, 并且获得这些知识的费用为零。 (2) 强制人们实施契约和维护财产权利的费用为零, 并且财产权利, 包括生产资料的财产权利是确定的和稳定的。 (3) 人们是有理性的。 (4) 竞争是完善的。 (5) 市场上的产品是没有多少差别的。布坎南认为, 只有当所有这些市场条件都满足了, 市场才能产生帕累托 (Pareto) 最佳结果。一旦满足了这些条件, 生产和交换就将导致平衡状态, 在这里不可能出现一个人境况变好而令别人境况变坏的情况。

摘要:收入分配一直是我国民生的重要关注点,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 我国各项国力都显著增强, 但随之而来的是居民个人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 如何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缩小个人收入差距,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理论关注的重点。本文拟从伦理的角度来探讨我国个人收入公平分配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收入,公平,效率,伦理

参考文献

[1]、程正敏, 徐为列.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与收入分配制度的集体选择[J].经济评论, 2003, (1) .

[2]、刘丁.制度变迁与收入分配[J].社会科学辑刊, 2001, (3) .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下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4年.

[4]、郑立新.建立体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J].宏观经济管理, 2007, (11) .

[5]、何建华.分配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之维[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5, (3) .

[6]、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个人职业收入证明 篇3

兹证明________(男士/女士)系:

1、我单位__________(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在我单位工作已有(大写)_____年。

2、学历为,职称为(高级、中级、初级、其它)。

3、其工作岗位(工种)是,已在该岗位工作年。

4、其职位是(普通员工、部门负责人、单位负责人、单位投资人),担任该职位已有(大写)年。

5、其缴纳公积金、补充公积金、养老金、失业险、个人调税以后的月收入:元人民币。本单位谨此承诺上述证明是正确、真实的,如因上述证明与事实不符导致贵行经济损失,本单位保证承担赔偿等一切法律责任。

以上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单位联系地址:人事部门联系电话:联系人姓名:

单位盖章:

人事部门负责签字:

个人收入证明模版 篇4

兹证明 林翰林先生为本单位职工,已连续在本单位工作壹年,目前其在我单位担任 销售部经理职务。近一年来该职工在我单位平均月收入(税后)为3500元,(大写:叄仟伍佰元整)。该职工身体状况良好。

本单位谨此承诺上述证明是正确、真实。

特此证明

年月日

单位名称: 厦门凯怡酒店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 厦门湖里区金泰路后坑前社185号

单位电话: 0592-5903666

个人收入证明补充说明

单位所开的个人经济收入证明仅作贷款证明之用,并无其他任何法律作用,特此证明。

证明人:

个人经济收入证明 篇5

一、制约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作用的因素分析

(一) 社会环境制约

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发挥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诸多因素中, 税收诚信机制的缺乏、收入分配多元化和收入信息收集系统的不完备直接制约个人所得税税制设立和征管效率。一是税收诚信机制缺乏。表现为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 履行纳税义务被动, 没有形成全面主动的申报纳税秩序, 偷税面较大, 税收流失严重。二是收入分配多元化。主要体现为收入种类多、收入渠道多、支付方式多、隐形收入多。收入分配多元化使个人所得税制度对收入分类、收入界定、征税程度难以准确定性和计量, 难以掌握纳税人的真正全部收入和判断收入类属, 征管难度加大。三是收入信息收集体系不完备。当前, 收入信息收集尚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系统, 没有专门个人收入信息处理系统, 没有形成信息系统联网, 税企、税银、税关、税警等信息互不共享, 税务系统缺乏数据采集渠道和可供核查比对数据, 对个人的真实收入情况很难确定。近年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比重达到70%, 说明对易于监控的工薪收入征收效果较好, 对难以监控的“富人”所得征收情况不佳。

(二) 税收制度缺陷

一是个人所得税法因其立法意图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摇摆不定, 导致调节收入分配效果甚微。二是分类所得税制的缺陷。现行个人所得税按照所得分项、税率分类、税款分别计算征收的模式, 计算简便, 对不同应税项目分别进行源泉扣缴, 但是难以掌握纳税人的总体收入水平和负担能力, 容易造成纳税人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 存在较多的避税漏洞。多渠道取得收入且分属不同应税项目的纳税人税负相对较轻, 收入渠道单一的纳税人税负相对较重, 累进性得不到体现, 甚至会出现累退性, 不能充分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负担的原则。三是征税项目设置过细。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征税项目设置偏多, 个人所得税法列举了多达11个征税项目。复杂的征税项目不仅影响调节收入分配功能, 也给税收征管带来诸多问题。五是费用扣除不公平, 费用扣除额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物价上涨幅度和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由于不同纳税人的收入来源、家庭结构、赡养人口与负担状况不同, 不同地区经济及消费状况差异很大。目前, 1600元的费用扣除额对实际人均所得很少、负担重的纳税人存在横向不公平, 对物价波动和消费价格指数变动难以做出反映, 存在纵向不公平。六是计税时间不合理。工资薪金所得实行按月、次计征, 势必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强化了课税的随机性, 出现相同所得税负不同的情况;二是强化了纳税人的避税动机, 扰乱了正常的工资分配程序。

(三) 税收征管问题

一是税收执法不公正。有的地方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和吸引人才”, 违反税法制定优惠政策, 如变相提高工资、薪金所得的费用扣除额、擅自扩大免税项目, 导致个人所得税名义税负与实际税负严重背离, 存在区域间、群体间税收横向不公平。二是征管方式单一。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以支付收入者代扣代缴为主和纳税人个人自行申报为辅的征收方式。“规范运作”的扣缴义务人对个人所支付的工资、补贴、津贴等货币收入能履行代扣代缴义务, 但对以购物券形式补贴、给个人购买的商业保险、公款组织的旅游以及实物等非货币收入和隐性收入, 没有严格履行代扣代缴义务, 致使税收流失。三是征管手段落后。在个人所得税中, 来自工资薪金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的部分呈上升趋势, 相应地, 来自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的部分呈下降趋势。这种现象表明征管手段相对落后, 没有有效监控个人收入, 这既不能适应个人所得税快速增长的要求, 也不能为个人所得税改革提供支持。四是缺乏全国统一的个人所得税信息管理系统。个人所得税管理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管理系统平台, 使得个人收入信息的汇集、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汇总和个人收入和税金缴纳稽核比对处于分散、无序状态, 个人所得税管理缺乏效率, 致使税收流失严重。五是征管范围划分不合理。个人所得税的征管范围按征税项目由两个税务机关征收, 不利于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税制的改革。

二、强化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作用的建议

(一) 完善配套的个人所得税社会环境

一是构建我国税收诚信体系。我国应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税收的诚信观念, 加快税收诚信体系的建设, 通过立法建立内涵丰富的税收诚信评估体系。建立税收诚信惩罚机制, 将税收诚信用于相关领域如商业信用、官员考察, 激励或约束纳税人, 使诚信纳税成为公民基本观念。二是完善收入信息监控体系, 应从金融领域、个人收入支付方面和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交换制度进行完善, 实现收入透明化、收入数据集中管理。金融领域在储蓄存款实名制的基础上, 以居民身份号为唯一代码 (并作为个人终身惟一税务代码、社会保险号) 推行金融实名制, 增强银行功能, 发展个人信用业务, 减少经济生活中的现金流量, 逐步实现交易、收支、个人消费采用信用卡或支票结算。

支付个人收入方面, 首先要规范工资薪金管理;个人受雇、任职取得的所得, 企业和单位不管以什么名义和什么方式支付, 都要纳入工资管理, 通过个人银行账户向职工支付报酬, 提供支付凭据作为个人报税资料。其次, 对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承包经营和个体工商户, 都必须健全核算制度, 如实核算其经营所得, 合理区分经营费用和个人生活费用, 严禁把个人生活费用作为经营费用。第三, 对其他所得, 实行通过银行支付, 使税务部门能够掌握其收入情况, 掌握税源。第四, 对收入和支出与其个人收入来源不符的个人, 税务机关有权质疑、调查并对其实行核定税额。

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交换制度建设, 应建立税务系统个人收入监控系统, 通过立法使税务个人收入监控比对系统与银行联网, 解决银行信息不反馈问题、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 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

一是选择分类综合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最能体现公平, 但它需要拥有现代化征管手段, 有效地对个人收入进行监控, 具备个人收入货币化、便利的个人收入核查手段等条件。在我国目前不完全具备实行综合所得税制条件下, 笔者认为可先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 并逐步过渡到综合所得税制。二是改革个人所得税计征方式。基于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按月、按年、按次等多种征收方式存在的弊端, 从公平负担角度和减少税制漏洞, 个人所得税应当全面实行按年计征方式。对综合所得以年度作为纳税期限, 解决因收入季节性和收入取得不平衡等造成的税负不公问题。三是简化和降低税率。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 必须进行税率改革, 科学设计个人所得税率。“降低税率、扩大税基”是世界各国所得税法改革的共同趋势。应当对工薪、劳务报酬等劳动所得综合征收项目通过简化级距, 调整中间税率, 降低最高边际税率。适当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 降低劳动所得的边际税率, 达到提高调节收入的实际效果。四是合理设定费用扣除标准。费用扣除设计不但要考虑纳税人本人生计需要, 也要考虑家庭的生计需要。首先根据全国居民基本生活水平和支出确定费用扣除水平。其次, 要体现国家宏观政策, 即费用扣除应体现我国的教育政策、社会福利救济政策等。比如, 对子女正在接受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个人职业发展费用的纳税人可给予较多生计费用扣除, 对缴纳的基本社会保险基金应予以扣除, 对慈善捐助的税前扣除等。再次, 个人生计费用扣除应实行指数化调整, 以减少物价上涨对个人生计的影响。通过这些因素综合考虑, 确定出全国统一的基本费用扣除标准。五是减少个人所得税减税免税政策。当前个人所得税减税免税规定过多, 特别是减免税政策破坏了公民纳税的基本义务原则, 侵蚀了个人所得税税基。从税收公平性和个人所得税政策取向看, 个人所得税法的减免税政策应缩小、规范。

(三) 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

个人经济收入证明 篇6

但是, 我们应该看到个人所得税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许多根本性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仍然没有得到最好的发挥。

一、当前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问题

1. 分类征收办法存在缺陷。

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的办法, 将个人所得分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十一个应税项目, 虽然税法对这十一项都有明确的规定, 并相应规定了每个应税项目的适用税率、费用扣除标准及计税办法。但是, 如此繁多的征收项目, 给税收征管带来了相当的复杂性, 常常使税务部门缺少足够有效的监管路径和手段, 税务登记也失去了有效的制约机制, 漏征漏管的现象比较严重。

2. 个人所得税上缴方式存在缺陷。

个人所得税其上缴方式有两种:一是源泉代扣, 二是主动申报缴纳。但两种方式, 都会对在社会博弈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工薪阶层产生不利, 使普通工薪阶层成为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主力军。工薪阶层收入结构相对单一, 计税收入相对清晰, 其刚性税负自然难以摆脱。相对而言仅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采用较为规范的代扣代缴办法, 结果必然导致个人所得税管住了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 却管不住高收入人群的尴尬局面。而高收入人群其往往占有较多的社会资源, 其工资薪金所得也许不高, 但其额外收入常常才是其“主营业务收入”, 在对其工资薪金征税的同时, 额外收入却很难被监管到, 甚至有些纳税人为了逃避税责, 产生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

此外, 个税的申报制度推行效果也不显著。截至2010年收入超过12万纳税人自行申报期结束时, 全国仅有268.9万人到税务机关办理2010年度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 与去年同期相比, 虽然增长了12%, 但与实际数额还相差较远。一些高收入者因其收人多元化、隐蔽化、分散化, 游离在个人所得税调节之外, 致使自行申报和代扣代缴的真实性难以落到实处。由此可见, 个人所得税在对富人征税方面还任重道远。

3. 费用扣除额标准固化。

针对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问题, 国际上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将费用扣除额与物价上涨水平相挂钩, 当物价上涨到一定程度时, 调高费用扣除额, 物价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调低, 费用扣除额随物价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以消费价格指数 (CPI) 作为依据进行费用扣除额的增减的风向标, 一年调整一次。而中国从设立个人所得税至今, 仅调整了三次 (包括本次改革) 费用扣除标准, 其中800元标准一直执行了二十多年。同时, 中国法律修改程序烦琐, 且必须经过全国人大的讨论和审议, 使得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时滞过长, 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经济发展需要。

4. 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国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 取得收入的来源也更加多元化、隐蔽化, 使税务机关难以控制。公民纳税意识比较淡薄, 富人逃税、偷税 (2009年2月28日刑法将“逃避缴纳税款罪”代替了“偷税”, 但《税收征管法》上还没有相应更改) 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 一些私营企业主将应由个人负担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 (汽车、住房) 等费用全部算在企业账上, 计入企业成本, 将个人消费转为公司经营性成本。由于《税收征管法》规定, 对偷税处罚仅为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所以税务部门在自由裁量权方面往往只注重税款的查补而轻于处罚, 纳税人的偷税成本很低, 致使许多人认为偷税即使被查处了也有利可图, 查不到更是逍遥法外、无本万利, 这些都客观上刺激了纳税人偷逃个人所得税的动机。

二、强化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的改革建议

1. 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向分类与综合结合的混合征收转型。

“改进个人所得税, 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是中国财税改革的方向。中国应尽快采用综合所得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所得税模式。目前中国实行的分类税制模式在公平上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且征管效率不高, 不利于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职能的发挥。而以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税制有利于体现量能纳税的原则, 真正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 防止两极分化, 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在具体分类上, 属于投资性的、没有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 如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股票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宜分类征税;属于劳动报酬所得和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 如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承包承租、稿酬、特许权使用费、财产租赁、财产转让等项目, 宜实行综合征收。

2. 建立动态的费用扣除额标准机制。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民 (特别是城镇居民) 生活成本费用也不断增加, 再加上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 在一些大中城市, 百姓衣食住行以及医疗、子女教育等支出水平较以前大幅度提高。以北京为例, 3 500元的费用扣除标准, 刚刚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费用扣除额与物价水平挂钩, 随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上升, 随物价水平下降而下降, 笔者认为这是较为符合实际需要的, 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这必然会增加征税成本, 但是这使费用扣除额的变动有了一个参照物, 使老百姓的税收负担随物价变化而变化, 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税收的人文关怀。当然这需要发改委、统计局、物价局等部门的通力配合, 同时要完善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工作, 使费用扣除额的变化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依据。

3. 以家庭为单位综合征收更能体现社会公平。

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征税体制是体现税制公平的重要举措。虽然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征收会给税务部门带来征收复杂性, 增加征税成本, 但是从现实的角度考虑, 以家庭收入总和为课税对象更能体现个人所得税对收入的调节作用, 更能符合老百姓的现实需要。举例来说, 在新税收政策下, 两个家庭月总收入扣除各类保险费后都是7 000元, 其中一对夫妇, 妻子失业, 丈夫月收入7 000元, 则每月要缴纳275元;而另一对夫妇各自均有收入, 扣除各类保险费后收入各位为3 500元, 两人的收入都没超过个税费用扣除额, 因此他们不需缴税。同样收入的纳税人家庭, 交纳的所得税数额却不相同, 如果第一个家庭中有患重病者, 则其月收入不但要支付高额医药费, 还要支付税收, 显然税收加重了其家庭负担, 税收调节社会分配, 体现社会公平的作用则难以充分体现, 个人所得税“逆向调节”在所难免。

4. 完善税收征收制度和纳税申报制度, 加大对偷逃税行为的打击力度。

首先, 要充分发挥代扣、代缴义务人的作用, 强化源泉控制。建立扣缴义务人档案, 规范扣缴人扣缴税收和申报的程序, 督促扣缴义务人正确使用扣税凭证, 加大推进代扣代缴全员全额申报的力度, 加强对扣缴义务人因其不履行税法规定的扣缴税收而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宣传, 使代扣代缴税收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其次, 要加强对以高收入者为重点的税收征管, 使自行申报落到实处。为了使自行申报制度得到真正落实并收到实效, 必须建立居民收入监测体系及税收监管系统, 形成高效的税源监控机制。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制度, 加快建立和普及全国联网的个人金融身份账号制度, 增加收入的透明度, 建立具体的财产登记申报制度。再次就是要加强税务稽查并加大对偷逃个人所得税的惩处力度, 以严重的后果约束逃税倾向。可效仿国外, 建立诚信记录和公示机制, 将是否偷逃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计入个人信息档案, 进而影响其贷款、投资等经济活动, 使偷漏税者无处遁形。

5. 建立个人所得税退税制度。

个人所得税退税是指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 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情况, 退还纳税人部分或全部税款。个人所得税退税制度符合公平原则, 使公民切身体会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其本身能调动居民主动纳税的积极性, 对鼓励公民诚信纳税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国外早已有之。当纳税人因重大意外事件, 如车祸、疾病、自然灾害等造成纳税人个人经济危机或者是经济出现重大衰退, 个人收入骤减等情况时, 可以酌情考虑退还给纳税人部分个人所得税。具体的计算可以参照增值税、消费税出口退税计税方法, 以其上一年度个人所得税纳税额为计税依据乘以适当退税率计算得出。

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改革个人所得税, 充分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已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当然, 收入分配的调节不能只寄希望于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要建立以个人所得税为中心, 以财产税、社会保障税等相关税为辅助的完整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才可以有效调节居民收入差距, 理顺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利益关系, 才能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对居民收入调节功能, 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佐.中国税制概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3.

[2]付广军.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的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 2009, (56) .

[3]吴菊, 王秀勤.缩小贫富差距与比例税制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的局限及税制改革取向[J].中国合作经济, 2005, (10) .

个人工作收入证明 篇7

个人工作收入证明

兹有我公司___ 员工,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公司工作______年,任职_______(部门),年收入为____________人民币。

特此证明!

工作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办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办人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 位 公 章

年 月 日

上一篇:【热门】送给妈妈的一封信下一篇:(牛津译林版)初二英语假期综合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