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质宗旨教育

2024-06-06

性质宗旨教育(共8篇)

性质宗旨教育 篇1

主题教育宗旨性质专题研讨发言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通过学习深刻感受到,老百姓的民心所向就是共产党的初心所在,民心是党的定心丸,是工作的指南针,是改革的计划书。我们必须以民心为已任,记于心,践于行,坚定不移做百姓的“避风港”。下面,结合实际,谈几点学习感悟,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批评。

一是深入群众,搭起“一砖一瓦”。

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必须把业绩留在一线,把口碑树在民心。只有深入群众,体恤百姓所需,才能在群众中间有效开展工作,“一砖一瓦”地搭起他们的幸福生活。我们要踏踏实实地替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基层工作杂且多,更应耐心、热心投入,关心老百姓生活方方面面,把便民服务、扶贫助困等关心到百姓切身利益的项目落到实处。群众事无小事,我们要时刻把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根植基层,守护“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如是强调。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百姓生活得更美好,美好的生活,离不开鼓起来的腰包,也离不开有颜值的美丽乡村。对各级党员干部来说,在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决不能只是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必须时刻把生态环境问题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要以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在环境保护上走在前列、干在实处,以扎扎实实的绿色政绩造福于民,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

三是开拓践行,盖起“高楼大厦”。

从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走来,今天的中国前路已明,未来可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要改革创新、干事创业,带领群众盖好“高楼大厦”。

盖“高楼大厦”需要“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决心,在改革前进的道路上有各种困难险阻,我们要牢记使命,负起人民的责任,扛起革命的重担,不畏风雨,砥砺前行;盖”高楼大厦“需要“破釜沉舟、志在必得“的信心,不仅要坚定自己的信心,更要坚定群众的信心,只要民心鼓舞、初心不忘,必能攻克难关、披荆斩棘,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盖”高楼大厦”需

要“滴水穿石、孜孜不倦”的恒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不是今年脱贫、明年返贫,社会建设、改革创新更不是一蹴而就,只有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能将伟大的社会革命深入推进下去。

总之,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初心和使命。我们要做老百姓背后的“避风港“,守住家园,开拓路径,践行使命,脚踏实地为人民着想,带领人民一同拥抱“中国梦”。

性质宗旨教育 篇2

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第二条指出“体育运动是全国教育体系内一种必要的终身教育因素”。并在第二条和第一款明确提出“必须有一项全球性的民主化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运动与体育实践得以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学校体育是终生体育的基础, 体育教育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中提出“终身体育”后, 终身教育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人们开始意识到体育是不局限于个人发展的阶段, 应是贯穿人一生的生活。因此,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 它是自发自主的教育, 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 是人体自身和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 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 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 对终身体育具有明显的影响和长远效益。所以, 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该包含对体育课的兴趣、投入以及运动持续意识三个要素。

体育课兴趣是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驱动力, 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因此, 高校体育教育要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求, 践行终身体育的理念。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会增加对体育锻炼的投入。有效的使学生更多的投入到体育锻炼, 使之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 待融入社会之后, 逐渐形成持续运动的意识, 在反复体育实践中, 加深体育情感的体验, 不断提高对体育的认知能力, 使体育锻炼成为自主化行为, 达到高校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终身体育。鉴于此, 在本文中采取样本, 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 根据调查取得的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探索性因子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本论文的观点进行研究, 并运用结构方程式模型来证明本论文的理论模型。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了证实高校体育课的兴趣, 投入和运动持续意识的理论模型, 把达州市高校在校男、女大学生为抽样总体, 进行了分层整群抽样调查。发放正式调查问卷250份, 经回收后, 统计有效问卷247份, 问卷回收率98.8%, 有效率为100%。其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2.2、调查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法, 所用问卷由兴趣量表、投入量表和运动持续意识量表组成。研究中所用量表参考先行研究者标准化了的调查问卷。将兴趣分为四个层面35个题项;投入分为五个层面28个题项;运动持续意识分为两个层面2个题项, 采用1-5分的Likert五点量分法来测定。

2.3、问卷效度和信度的分析

为了检验高校体育课兴趣的效度, 本研究采用了主因子分析。分析过程中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对问卷的题项和理论构成不一致, 各因素间的辨别力不足, 阻碍内部关联性的题项进行了删除。体育课兴趣内容35个题项中, 最终采用了课的内容 (4个题项) 、人际关系 (4个题项) 、身体效果 (5个题项) 、竞争 (3个题项) 四个维度, 共16个题项。Kaiser-Myer-Oklin的MSA数值为.827, 进行因子分析的基本假设能够满足。而且, Q (X2/df) =19.69也说明了高校体育课兴趣选定的四个维度的理论结构也在统计分析中体现出大体一致的结果。此外, 为了确保各题项一致性信度, 本文还采用了Cronbach's系数α值进行了信度检验。检验结果高校体育课兴趣组成的四个维度的Cronbach's系数α为.728-.883, 说明了相当高的信度 (表2) 。

为了检验大学生对体育课投入的效度, 本研究采用了主因子分析。分析过程中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对问卷的题项和理论构成不一致, 各因素间的辨别力不足, 阻碍内部关联性的题项进行了删除。体育课投入内容28个题项中, 最终采用了目的 (6个题项) 、内容投入 (5个题项) 、融合 (3个题项) 、挑战 (4个题项) 四个维度, 共18个题项。Kaiser-Myer-Oklin的MSA数值为.827, 进行因子分析的基本假设能够满足。而且, Q (X2/df) = 19.69也说明了高校体育课投入选定的四个维度的理论结构也在统计分析中体现出基本一致的结果。此外, 为了确保各题项一致性信度, 本文还采用Cronbach's系数α值进行了信度检验。检验结果大学生体育课投入组成的四个维度的Cronbach's系数α为.726-.927, 说明了相当高的信度 (表3) 。á

2.4、调查的步骤和资料处理方法

本研究为了证实高校体育课的兴趣, 投入和运动持续意识的理论模型, 把调查问卷分发给研究对象之后, 采取自我评价记录法填写问卷。对无效的问卷进行了删除, 把有用的资料按次序录入并使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和AMOS 7.0程序进行描述统计、探索性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方法。

3、结果与分析

对研究中设计的研究模型适合度评价之前, 为了检验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采用Pearson的积差相关系数的分析。兴趣的从属因素身体效果, 人际关系, 课的内容, 投入和体育课投入的从属因素目的, 内容投入, 挑战, 融合与运动持续意识的从属因素运动持续可能性, 运动持续参与性之间都存在相关关系 (表4) 。

3.1、研究模型的适配度检证

适配度指标指的是假设的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的一致性程度。在模型评估过程中, 假设模型隐含的协方差矩阵与样本协方差矩阵S愈接近, 表示模型的适配度愈佳 (吴明隆, 2010) 。由表4可知, 研究模型的适配度指标Q值和CFI、GFI、RMSEA、RMR值的适配水准符合。GFI值为.928, CFI值为.955, AGFI值为.976, 大于标准值.09, RMSEA值为.078小于.08, RMR值为.030小于.05, 根据金桂洙 (2008) 的定义显示假设模式可以接。由以上结果所呈现的整体适配度指标显示出样本假设模式是可以接受的 (表5) 。修正后的路径图如 (图1) 。

3.2、假设模式整体适配度的分析

研究设定的研究模型为可接受的适配模型, 对各假设的验证结果如 (表6) 所示。

(1) 由假设1的分析结果, 大学体育课兴趣对体育课投入 (β=.937) 产生影响。接受兴趣对授课满足有影响的假设1;

(2) 由假设2的分析结果, 大学体育课投入度对运动持续意识 (β=.770) 产生影响。接受体育课投入对运动持续意识有影响的假设2;

(3) 由假设2的分析结β果, 大学体育课兴趣度对运动持续意识 (β=.040) 产生影响。接受体育课兴趣对运动持续意识没有影响的假设3;

(4) 通过假设1, 假设2, 假设3可以得出高校体育课的兴趣通过授课满足对运动持续意识 (.937×.77=.721) 有间接性影响的假设4。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研究为了证实高校体育课的兴趣, 投入和运动持续意识的理论模型, 设定达州市大学体育课的大学生为总样本, 以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男、女大学生为抽样总体, 进行了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放问卷共计250份, 最终统计有效的问卷247份,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和AMOS 7.0程序进行描述统计、探索性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方法。通过以上步骤得出如下结论:

(1) 高校体育课的兴趣, 投入和运动持续意识的理论模型符合理论———即高校体育教育宗旨的结构模型符合理论;

(2) 高校体育课兴趣对体育课投入有影响;

(3) 高校体育课投入对运动持续意识有影响;

(4) 高校体育课兴趣对运动持续意识没有影响;?????

(5) 高校体育课兴趣通过体育课投入对运动持续意识有间接性的影响。

4.2、建议

在查证本研究的目的的过程中, 发现如下的限界点。以此作为今后高校体育更深入研究的发展方向。

(1) 本研究因为是以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没有考虑到其他多样大学的体育课环境, 在一般化方面有局限性;

(2) 今后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以体育课兴趣, 投入和运动持续意识以外的多样化的因素为基础应更有深入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3) 应从整体、系统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制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高校体育不仅包括学校体系, 还应包括社会需求体系、教育要求体系和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体系;

(4) 高校体育教育不仅要提倡提高学生体质, 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锻炼, 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

摘要:本文为探究高校体育教育宗旨的理论模型, 以高校体育课的兴趣、投入和运动持续意识的结构性关系为目的。采用描述性统计, 探索性因子分析, 皮尔逊相关分析及结构模型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显示:一、高校体育课的兴趣, 投入和运动持续意识的理论模型符合理论——即高校体育教育宗旨的结构模型符合理论。二、高校体育课兴趣对体育课投入有影响。三、高校体育课投入对运动持续意识有影响。四、高校体育课兴趣对运动持续意识没有影响。五、高校体育课兴趣通过体育课投入对运动持续意识有间接性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体育,兴趣,投入,运动持续意识,理论模型

参考文献

[1]王则珊主编.终身体育[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4.

[2]袁广锋.终身体育动机、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 2000, (3) .

[4]王则珊.对终身体育的探讨[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1987, (1) .

[5]王则珊.终身体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4, 17 (1) .

教育之宗旨与灵魂 篇3

从“收费”到“高收费”,从“高收费”到部分“免费”,中国教育似乎走过了一段弯弯曲曲、一波三折的道路,这其中包括对教育公共服务性质和公共福利性质的再认识,对教育发展应适当“超前”于经济发展、方能成为经济发展助推剂的再定位,对教育体制落后于社会变革的再反思。

教育首先是政府应当提供给所有民众的一项公共服务,原因很简单,民众纳税于政府,是期望政府善用这些税款、提供社会事业领域中以公益性为主要特征、以满足公众需求为目的的公共服务。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公共安全维护被称为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是因为在现代社会,读不起书、看不起病、生活在高危度的环境中,就等于剥夺了公民的生存权。

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苏格拉底的话,反映了教育的公共福利性质:如果说人的家庭出身、自身智商等是不可选择的,那么教育有“机会二次分配”意义——通过完善而分类的教育,无论贫苦还是富裕家庭的孩子、残疾人或者智障人士,都能够通过接受教育,改善缺陷、发展自我,获得人生的发展机遇。教育为全民谋福祉的根本宗旨,是教育的首要灵魂。

清晰了教育的公共服务性质和公共福利性质,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专家学者、普通民众都在大力疾呼义务教育回归义务、摒弃教育“高收费化”倾向。教育发展应适当“超前”于经济发展,是因为前者才是后者发展的基石。日本学者桑原武夫精辟地指出:明治维新的本质是文化革命、是教育革命,明治维新时的读写能力,男人约43%,这归功于江户时代的初等教育──“寺子屋”教育的功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发端于国民素质的健康——接受过完整基础教育的国民,基础教育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颠倒两者的关系,强调所谓“先经济发展,才能支持教育发展”,是多年来陷入的误区,结果是教育发展长期滞后的恶果开始凸显——改变城乡、东部与西部二元制经济结构之艰巨、大量进城农民工的“低素质”、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关键一点是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均衡。人生起点的教育缺失影响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他丧失了在工业社会立足的基本能力;一个民族对教育发展的错误判断可能导致这个民族始终徘徊于世界之林的边缘地带——前一阵很多评论谈到“自主品牌建设”,摆脱低附加值打工的宿命,可是,我们缺乏足够数量的技能工人——职业教育的薄弱来自于高收费,让许多农村学生无力就读,所以,国家要给职业教育补血。

教案(人民军队性质宗旨) 篇4

(教案)

授课题目:履行性质宗旨、传承优良传统

授课对象:

授课目的:通过教育,使广大官兵深入了解和学习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深刻认知到这既是人民军队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最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又好又快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广大消防官兵要认真履行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传承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为实现消防部队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授课内容:

一、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

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

三、履行性质宗旨、传承优良传统,实现消防部队跨越式发展。

授课时间:10分钟

一、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

(一)、人民军队的性质

1989年11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军队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性质。这个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

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党的军队。

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和这支军队的性质决定的,是由中国革命的历史形成的。中国革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中,缔造了自己的军队。领导这支军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经过20多年的革命战争,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夺取了全国政权。没有党的领导,没有党领导的这支军队,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作为党缔造和领导的无产阶级军队,是执行党所赋予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2、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

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与人民保持着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是这支军队的特色。

3、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

随着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人民解放军不仅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而且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军队作为国家机器的柱石发挥着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服务国家

1的职能。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是这支军队肩负的双重历史任务。

(二)、人民军队的宗旨

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惟一宗旨,又称建军宗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根本目的,是全军行动的最高准则。它要求参加人民解放军的全体人员,都以广大人民的利益、全民族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始终为人民的解放而奋斗。

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

继承我军的优良传统,坚持党对的绝对领导是军队政治建警的最高准则,是我军建设发展的根本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护和增强军队团结统一的根本保障。

1、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努力使部队成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

2、进行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坚持用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指战员的头脑,树立革命的信仰和理想,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3、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同样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贯坚持的思想作风。

4、坚持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的制度。

5、重视军事训练和管理教育,强调严格训练,严格管理,通过勤学苦练,不断提高干部战士的作战能力、指挥能力和管理能力。

6、2007年8月1日,胡锦涛主席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上鲜明地指出,人民解放军的优良革命传统,集中起来就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

三、履行性质宗旨、传承优良传统,实现消防部队跨越式发展。

作为一名消防官兵继承我军优良传统不仅体现在观念和规范上,更重要的是一种实践和行动,我们应当紧密结合我军的优良传统,把本职岗位作为在军队建功立业的重要平台,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为部队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1、筑牢忠诚可靠的政治品质,永做党的忠诚卫士。

广大消防官兵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头脑,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胡锦涛总书记“三句话”总要求,打牢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

命的思想根基,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保证了部队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

2、锤炼科学施救的过硬本领,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危急关头不辱使命。

广大消防官兵要立足于灭大火、救大灾、打恶仗,科学施训,苦练精兵,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科学指挥、科学施救的能力水平,真正锻造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消防铁军,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3、培塑执法为民的高尚情怀,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广大消防官兵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躬身为民,不计得失,持久深入地在日常工作中竭诚服务群众,满腔热情地多做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的好事实事,时时处处向人民群众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真正做到让党委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4、务实奋勇开拓的进取精神,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宗旨 篇5

首先,对各位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表示欢迎,同时对今天有机会与各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感到荣幸。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那么多信息更新,时间的步伐走得太快太急,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明天就有可能过时,所以我们手头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学习,让自己的知识像河流一样长流不息。

‚共产党员‛是一个光荣而神圣的称号。在座的各位都是自愿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的。要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首先就应该对中国共产党的章程有所了解。今天我从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宗旨三个方面内容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学习。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只有50几名党员。93年后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在全国执政65年并拥有8260万党员的大党。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不断壮大,结构日趋合理。不仅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党员队伍中占比例较大,同时壮大了各阶层,各行各业的年轻人,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技能又有着与时俱进的思想,这使得党员队伍的数量、结构、文化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大变化,为如何保证党员的质量和保持党的性质提出了新课题。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下面就党的性质谈几方面的问题:

一、党的性质 【重点提示】

★掌握党的性质基本内容

★理解党的性质深刻内涵

★了解党的先进性具体表现 【关键概念】

一个核心 两个先锋队 三个代表

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先进性从何而来?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本质上具有非马克思主义政党无可比拟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靠坚持不懈地开展自身建设来保持和发展的。那么,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和别的政党有什么不同,这是作为入党积极分子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党的性质——是指一个政党本身所固有的质的规定性。阶级性质是政党的本质属性。党的性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建党实践的核心问题,它规定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决定着党的前途和命运。

党的性质问题的实质,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十八大新党章在总纲中把党的性质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这段话从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党的地位和作用、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四个方面阐述了党的性质。

第一节 两个先锋队

强调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从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两个方面对党的性质进行了确定。

党的阶级性是指中国共产党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党的先进性是指党必须由工人阶级和其它社会阶层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1)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

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2)阶级关系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工人阶级不仅继续保持着传统的先进性,而且还将不断发展它的先进性。

2、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历史回顾:

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瓦窑堡会议决议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1945年5月,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也曾指出,党章的总纲指出了我们党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1956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党不仅应当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应当成为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集合体‛。

把我们党规定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对党的性质的新概括,从五个方面深刻揭示了党的先进性和人民性、民族性相统一的本质。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三,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者是统一的。

第四,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执政党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五,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也是党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选择。第二节 一个核心

十八大新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党的历史任务,是从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着眼,是对党的性质的科学含义的进一步拓展。

1、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第一,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坚持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实现解放的首要条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条基本政治原则。第二,党的领导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第三,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第四,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第五,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确定一个党是不是真正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要看它是不是由工人组成而且要看它由什么人领导以及它的行动和政治策略的内容如何。只有根据后者,才能确定这个党是不是真正无产阶级的政党。

——《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6页

2、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第三,党有能力纠正自身的错误,保证革命、建设和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章明确规定:‚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同时确立党政职能分开的执政观念。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

1、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无产阶级始终代表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而且从它诞生以来的一切奋斗,都是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而进行的。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斗历史中,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重视文化建设的历史。能不能反映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一个国家、政党生命力之所在。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不朽著作就曾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且毫不动摇的长期坚持下去。‛

第一节 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规律,他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20世纪初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成果,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的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臶上。我们党之所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因为它是工人阶级解放运动的旗臶,是指导我们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总之,党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判明国际国内的复杂局势,了解周围事变的内在联系,预察事变的进程,制定不同历史时期的正确纲领、路线;才能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始终站在革命运动和建设事业的前头,带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呢?简要说来,就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历史和科学的前进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它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违背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必须澄清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看法:

一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百多年前创立的学说,现在已经‚过时‛,已经不再能解决当今的社会问题。

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一个‚学派‛,否认它对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种错误观点的要害,在于贬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指导作用。

三是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总之,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都要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抵制各种否定和怀疑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错误思潮,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逐步使自己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第二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邓小平理论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出许多新经验和新事物,这些,就是产生邓小平理论的源泉。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对于我们党、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第三节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关于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再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精髓和活的灵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意义最突出地表现: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党的先进性以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时代内涵,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检验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把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

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是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

第一,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的主要方面。

第二,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要解决的历史课题上把握其科学内涵。

第三,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上把握其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作为立党之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建设的根本作了科学的回答;作为执政之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我们党如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作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党怎样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问题。第四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习近平同志2012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他是这样说的:‚党的纯洁性,体现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各个方面。体现在思想上,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指导思想,坚持把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作为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坚决同各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作斗争。‛我认为,习近平同志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表述党的指导思想,也具有简洁性。

三、党的宗旨

网上流传一则笑话和一个比较有讽刺意味的新闻,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某领导新官上任,为表示亲民,与众下属寒暄,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然后问身边的副职:老弟呢?副职讨好道:我也是农民的儿子啊。回头问秘书:你呢?刚好秘书长在大城市,谄媚道:我是农民的孙子耶。领导很满意,再问身边刚刚分来的一名朴实司机:你呢?该新同志答:俺就是农民。

2012年3月24日,贵州省毕节市政府驻贵阳办事处办公室主任文永东在接受贵州电视台记者采访时,爆出上述‚雷语‛:‚你是记者,你是党的喉舌,你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党服务的?‛

以上之众众反映了当前个别领导干部和党员对于党的认识的模糊,对党的宗旨的淡忘,对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错误理解,甚至将党与人民群众对立起来,也反映了个别同志将为人民服务常常挂在嘴边,但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

因此,我觉得在这期党课培训班上,非常有必要和大家一起认真学习党的宗旨,不只是要谈党的宗旨是什么?为什么是?更重要的是党的宗旨跟每一个党员系系相关。

一、党的宗旨是什么?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这里的人民指的是谁?是你?是我?还是所有人?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明确。大家说说这里的人民指的是谁?

1、首先明白这里的人民不是指张

三、李四某个个体,它是指人民群众,是一个群体的概念。究竟是哪个群体呢?(1)从党的性质说起

任何政党都有阶级基础,代表着一定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是这个阶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旦失去它的阶级基础,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存在的价值和政党的性质。

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防线,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从党章不难看出,工人阶级肯定属于人民的范畴,那农民和知识分子及其他阶层算不算人民的范畴?党章中‚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表明人民也包含广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农民和知识分子及其它阶层的广大劳动群众都在人民的范畴。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人民范畴是与敌人范畴相对应的。二者的区分取决于特定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中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对当时的政治需要和政治任务所采取的政治态度。一切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反之,则属于敌人的范畴。

在革命战争年代,一切支持无产阶级革命,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的阶级和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而汉奸、卖国贼及叛党叛国的势力集团都属于敌人范畴,不属于人民的范畴,是党应该孤立和打击的对象,而不是服务的对象。举例1 汪精卫(人民的公敌)

汪精卫(1883-1944)原名汪兆铭,字季新,号精卫,广东番禺人。

提起汪精卫,大家唯一能想起来的就是大汉奸。汪精卫一生的前半部分,应该说还是比较积极地,年少时满腔热血,以推翻腐败的满清为己志,(1910年)行刺清朝摄政王载沣。在1924年1月的国民党‛一大‛上被孙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后出任中央宣传部长。1925年7月(孙中山病逝后)出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宣传部长等职。

提起汪精卫,我们都说到得是他的后半生。他的一生在1938年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辛亥革命的英雄,变成了遗臭万年的汉奸

1938年12月离开重庆,经越南河内去南京,发表‛艳电‛,公开叛国投日。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自任主席。1944年11月10日在日本名古屋病死。

中国战胜后,1946年1月21日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奉命将汪坟炸毁,打开棺木时,见汪精卫的尸体上覆盖著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由于使用过防腐剂,尸体尚未腐烂,身穿南京政府的文官礼服,头戴礼帽。汪精卫的棺材连同尸身当晚被军用卡车运到清凉山的一个火葬场,全部被火化,火化后的灰烬不知下落。一个汉奸的下场仿佛像烟一样消失了。

在和平建设年代,一切支持和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维护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的阶级和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而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破坏安全稳定和民族团结的人都不属于人民的范畴。

举例2 西藏**集团

1959年3月,拉萨的上空阴云密布。西藏叛乱分子在西藏上层反动集团的指使下,利用西藏驻军、机关分散的特点,开始疯狂地进攻政府机关、学校、商店和解放军驻地。解放军和地方工作机关损失很大。叛匪把抓到的战士职工,剥皮挖眼,残酷杀害。与此同时,大量藏军不断涌入拉萨,布达拉宫、药王山等制高点都已被藏军占领,形势一触即发。

3月10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见叛乱时机成熟,遂将叛乱公开化,打出‚西藏独立‛的旗臶,向西藏工委、军区驻地和自治区筹委会发起进攻,开始了大规模的全局性武装扰乱。

是夜,藏军和原已叛乱的‚卫教军‛7000多人一齐出动,占领了拉萨市周围各制高点,叛军不断地向我西藏军区、西藏工委驻地开枪射击,拉萨市内火光冲天,叛匪抢劫商店,焚烧寺庙,拉萨城内一片血雨腥风。

就在人民解放军大部队从青藏、川藏公路两个方向紧急入藏,西藏军区部队准备对叛军进行反击之际,**及其随同人员在警卫藏军的护拥下,离开拉萨,去往山南,以后又从那里又去了印度,组织‚流亡政府‛,进行分裂祖国和人民的勾当。2008年3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的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电信营业网点和政府机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18名无辜群众被烧死或砍死,造成直接财产损失近2.5亿元。这起严重的暴力犯罪事件是由**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的,是由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制造的。极大地扰乱了社会稳定,损害了西藏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总结(讨论):

人民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有着不同的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拥护祖国统一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

2、人民这个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涉及到具体事务中时,为人民服务的对象为人民群众中的个体。为人民服务与为人民群众这个群体中的个体服务的诉求是一致的。

3、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当前阶段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1)全国解放以后,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的形势和任务,为坚持和实践党的宗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他要求全党同志在工作中自觉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觉得可以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标准。当前阶段,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人民‚不高兴、不满意、不赞成、不答应‛的事情,需要值得我们反思,如何处理这些事情才能更好的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网络上有这样一则新闻:

2012龙年钟声敲响不到两小时,深圳龙岗区一家开发商雇用五百多人,对布吉市场内拒绝搬迁的数以百计商铺进行强行拆迁。在夜幕下,这些拆迁人员以燃放贺岁烟花、爆竹作为掩护,开着多辆挖土机偷偷驶近商铺,没多少时间就把商铺夷为平地,部分商户阻止时遭打伤、砍伤,多人送院救治。

辞旧迎新过大年,本来是中国人消灾祈福、阖家共享天伦之乐的大日子,即便有天大的恩怨、纠纷和争讼,也应该在春节期间暂息、搁臵,这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形成的传统,也是人之常情。可谁想到,开发商竟敢逆天而行,选择在大年初一凌晨下手,这与强盗深夜抢劫有什么两样?与其说是非法强拆,倒不如说是对社会道德底线的公然挑衅。

当然这些现象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是非常好的。2011年1月,国家颁布实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根据新法,司法强拆取代了行政强拆,地方政府没有权力直接搞强拆了,国务院也一再三令五申反对强征强拆。只是到具体执行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偏差。

(2)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用充满豪迈的语言揭示了我们党在新时期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意图: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是个关键词,服务也是个关键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做主贯穿报告始终,为人民服务也贯穿报告始终。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部分的论述和部署中,处处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全方位为人民服务,加强各方面、各领域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各方面人群的服务功能、服务效能。一句话,报告自始至终体现党的宗旨,一切为了‚人民‛。这就叫:人民报告人民听,人民政党人民爱。相信这一报告必将在我们党的发展历史中发挥里程碑的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阶段,我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党的宗旨为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服务的历史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力量的源泉

3.坚持党的宗旨,是党的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我觉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的交流到此结束

性质宗旨教育 篇6

党的宗旨是我们党一切工作和行动的出发点,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首先要坚定不移的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进一步明确党员应具备的素质、应履行的义务、应享有的权利、应承担的责任。

一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坚持党的性质的本质要求,是党的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需要。也是每一个党员所必须坚守的信念意识。

二是在工作中认真学习,克服自身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发扬和保持党的先进性,自觉履行职责,深入基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三是保持与时俱进、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拓宽学习领域,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完善物资供应知识结构、增强业务能力,强化实践锻炼,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在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

四是努力把坚守宗旨信念和开拓创新统一起来。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的义务。

五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紧密结合新形势、新要求,积极开拓物资市场调研、物资采购质量及价格把控、物资质量跟踪管理、常态化服务基层工作新思路,全面提高工作水平。

语文审美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篇7

一、语文审美教育的性质

语文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这个判断比较全面、准确地揭示了美育的本质, 并符合美育发展史的实际情况。在美学史和教育史上, 许多教育家、美学家都把美育看做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情感教育。从孔子、柏拉图、席勒到蔡元培、朱光潜等人的教育思想, 都证实了这一点。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非常重视“诗教”, 所谓“诗教”, 实际上就是这里所说的语文审美教育。孔子认为诗对个体的情感和心灵有着重要的感染和教育作用, 他指出:“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1]我国近代美育的倡导者、教育家蔡元培指出:“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养情感为目的也。”[2]他还指出:“我们提倡美育, 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3]总之, 通过以上美学家和教育家的主张可以看出, 语文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之所以把语文审美教育看成是情感教育, 还在于审美活动和美感的性质。当人们读一首优美的诗或感人的小说时, 往往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角色, 摆脱了实用功利的束缚, 对诗的韵律美或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采取了一种审美态度, 精神完全贯注于美的观照之中, 产生了审美感知、想象和理解等综合活动, 即从诗或小说中感知的审美表象, 在情感的推动下经过形象思维的创造, 在脑海中浮现出生动的形象, 产生了美的愉悦感。

这种愉悦感作为一种特殊情感, 既不同于生理器官和欲望的满足而产生的快感, 也不同于由于伦理道德和理性追求的实现而产生的精神愉快, 它是超越任何功利关系的、无所欲求的快感。这种超功利的审美快感, 是在感情中积淀着理性的精神愉悦, 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人们一旦进入这一领域, 情感就会得到净化, 精神就会得到升华, 情操也会变得高尚。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 这种审美情感对于个体的心灵净化尤为重要。

语文审美情感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是与生俱来的吗?回答是否定的。人的审美情感不是生来就有的, 而是靠后天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得来的, 也就是说审美情感是通过审美教育这一途径得来的。所谓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一定手段, 引导受教育者进行审美活动, 使个体的感觉、感性逐渐失去了狭窄的维持生存的功利性, 而成为积淀着理性的东西, 以提高感官的审美能力。具体说来, 就是通过诗歌、小说、戏剧等语言美的教育训练, 使个体的外部器官 (主要是耳朵和眼睛) 艺术化, 亦即马克思所说的, 塑造与培养能欣赏“音乐美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这样, 个体的外部器官经过语言美的环境的长期熏陶和语言美艺术活动实践的训练, 形成了一种融感性和理性于一体的对语言美的直接观照力, 对美有着极强的辨别力和共鸣感, 对外部形式美的信息有着极其敏锐的辨别、捕捉和接纳的能力, 能立体全方位地把外界语言美的信息输入到大脑。这种外部感受器官, 是艺术化的、融感性和理性于一体的美的感受器。没有经过长期审美训练的耳朵和眼睛, 对优美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名作, 往往辨别不出美与丑, 对美缺乏敏感性, 和“牛闻琴声”没有差别。而艺术化的懂音乐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却能从听和看中敏锐地辨别、捕捉和接纳形式美的信息, 并把它输入到右脑, 这就是艺术化的外部感受器官与未经过审美训练的外部感受器官的不同之处。个体在外部感受器艺术化、感官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 情感也必然逐渐理性化。也就是说, 对个体的心灵世界进行陶冶和塑造, 就是使个体的“七情六欲”这些自然性的东西获得丰富的理性内容, 使个体感性的、直观的东西成为社会的、理性的、历史的东西, 从而使个体的自由感受能力得到提高和塑造。所以语文审美教育的过程是个体情感美化的过程, 其最终目的是建立一种“新感性”, 即审美化的感性, 塑造完美的审美心理结构,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塑造完美的审美心理结构是语文美育最重要的目的。审美心理即美感的心理形式, 它是一种结构, 即审美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由理性积淀而成的一种普遍心理结构形式——自由感受。如果对它展开剖析的话, 它表现在三个基本方面。其一是审美个体的能力, 如审美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和创造力等。其二是个体的审美经验, 是审美能力的实现, 即审美功能活动形成的情感体验, 它是多种心理功能的活动, 即由感知、想象、理解、意向、情感相配合而产生的审美满足或愉悦。这是一种积淀着理性的感性, 是个体的自由感受。其三是审美态度, 这主要是由审美需要、审美目的而形成的审美立场、审美注意, 要求审美主体把自己当做审美者, 而非实用者或研究者。审美注意实际上是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审美指向或选择, 它与一般心理学所研究的“注意”不同之处在于, 它只专注于对形象或结构的选择与感受。

总之, 语文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在外部培养懂音乐的耳朵和能够欣赏形式美的眼睛, 即对个体外部感受器的艺术化;而在内部塑造完美的审美心理结构;外部的审美感受器与内部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对应协调的, 是共同肩负着个体的审美活动的。

二、语文审美教育的任务

语文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 即通过语文审美教育培养个体对于语言的形式美、语言性文艺作品的艺术美、语言交际中的社会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以树立个体崇高的审美理想、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 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 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1. 语文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所谓审美感受力就是指外部的审美感受器官 (耳、眼) 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基本上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审美对象外在形式因素的感知能力;二是对审美对象的情感表现和象征意义的感知能力。在这二者中, 后者比前者更高级, 它要求审美个体不仅观其形, 更要见其神, 即从外在形象中透视内在精神, 从感情起伏中体验出深刻的内涵来。

审美感受力是个体进行审美活动的出发点, 只有通过审美感受这个“大门”, 才能把丰富多彩的审美信息输入大脑, 而且在个体大脑的相应部位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 遇到语言文字信息的刺激, 就会“自动化”地感知词语、句子的含义与情味, 这就是语感的全部内容了。语感是由多层面内容构成的有机体, 这个有机体包含着许多不可或缺的环节和要素。

(1) 语言的协调感

所谓协调感就是指对语音、音调、停顿、发音、语势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联系的敏感程度。契诃夫在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指出:“我通常在校样上最后完成我的小说, 而且不妨是从音乐性一面来修改它。”我国的语音学家和文论家沈约指出:“文章之音韵, 同管弦之声曲”。这都说明, 语义内容借助于语音的表现化而达到传情表义的审美效果。法国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词语的声音变化本质上是属于心理的, 正因如此情感内容才能借助语音、语调的变化而得到强调。”朱自清在他的散文《绿》的开头这样写道:“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这句话成为作品情感蕴蓄的特有基调, 它是作家经过大喜大悲之后心里产生的一种独特物化形态, 显得极其率直淳厚、诚挚动人。总之, 作为语言美, 只有当语音形式与语义内容协调一致时, 其审美效果才能体现出来。

(2) 语言的分寸感

所谓分寸感是指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感受与把握。说话或写文章用词必须得体, 恰如其分, 不能过头, 否则便失去分寸, 因而也就失掉了语言的准确性。岑参有两句诗:“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这里用“直”和“圆”来写大漠的孤烟和落日就十分准确, 有分寸感。一位研究地理学的学者指出, 很多书上对岑参的这两句诗的解释都是错误的, 不准确。原因之一是他们没去过大西北海拔三四千公尺以上的茫茫戈壁;原因之二是他们不懂地理, 只是凭主观臆断猜测而已。其实岑参这两句话是说, 在海拔三四千公尺以上的大漠由于空气稀薄, 气压小, 所以点起火来烟笔直向上 (如同生煤球炉子的拔火罐作用) ;又由于荒漠几乎没有人烟, 所以谓之“孤烟”, 因为大漠极其开阔, 几千公里坦平如镜, 无任何物体遮挡落日, 所以“落日”可以“完整”地照在河面上, 显得“圆”。这两句诗极其准确地状物写景, 是体现语言分寸感的典范。

(3) 语言的通畅感

所谓通畅感, 主要指对语言文字的通顺以至畅达的敏感。说话写文章, 都是由压缩的语言信息——“语点”联结而成的。这些语点通过修饰、加工, 又形成一种连续的线性的意义体系, 使说话或写文章的人思路清晰、语言畅达、不罗嗦、杂质少。语言的通畅感对于语言的准确表达, 减少语病十分重要。

(4) 语言的情味感

所谓情味感, 是指对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的敏感。语言传达感情有时是直接的, 通过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强烈的抒情, 让读者直接受到感染;有时在叙述或描写中蕴含着一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需要读者经过咀嚼品味后才能领悟。语言情味感是语言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具有对语言情味的敏感性, 才能感受到语言美。

总之, 对语文审美感受力的培养是语文审美教育的基础和最根本的任务。语感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因素的感知能力, 又包括对语言符号所蕴涵的情感和象征意义的感知能力。

2. 语文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语文审美鉴赏能力指审美鉴别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个体对美的鉴别能力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美与丑的分辨能力;二是对美的性质、类型和程度的识别能力。所谓审美欣赏力, 主要指个体对美的事物的领悟和评价能力, 即对美的事物的形式与内容进行整体把握与审美评价的能力。

在审美鉴别能力方面, 首先是对语言的美与丑的辨别力。在现实生活中, 美与丑往往是混在一起的, 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例如, 某些学生受媒体的负面影响, 语言“病毒”颇多, 张口“然后, 然后……”, 闭口“那么, 那……”, 这种语言显然是丑的。又譬如某学生的作文, 第一段与第三段相矛盾, 第二段与第四段重复, 尽管作文的个别片段较精彩, 描写生动, 但这样的作文能算得上美吗?显然不能。能鉴别说话或文章中的美, 这只是审美鉴别能力的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便是对说话或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美的性质、类型和程度的识别能力。例如读一篇小说, 首先应鉴别出它是不是一篇“美文”;进一步, 便是要弄清楚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通过这种从两个层面上的鉴别, 便能较为公正地评价这篇小说。总之, 对于语言美的鉴别, 不仅要知其美, 还要进一步了解其为何美, 美在哪里。对于审美鉴别力的培养, 最重要的是参加审美实践活动, 多接触美的事物, 多欣赏文艺作品, 在美与丑的比较中加以鉴别。这样日久天长, 在潜移默化中个体的审美鉴别力就会逐步得以提高。

审美欣赏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 它既要求审美个体对语言美的作品进行大量的感性接触, 又要求个体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 以及一定的文学艺术的修养。

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几乎是家喻户晓, 连三岁的幼童都会背诵, 但对它的审美欣赏, 包括对全诗内容与形式的整体把握、审美内涵的领悟及审美评价, 别说幼童, 连中学生也未必到位。从形式上看,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 全诗平仄相调, 一、三、四句押韵, 由平仄相调与音韵重迭形成节奏美, 所以是一个美的形式。从内容看, 全诗把“明月”作为中心审美意象, “霜”“故乡”等审美意象都是由“明月”这一中心审美意象引发出来的。“明月”对于汉民族而言, 它载负着极其丰富的情感, 具有“原型”的意义, 它作为一个原型或情感的符号已积淀在汉民族的潜意识中了。“明月”可以把个体的人生经历诸如磨难坎坷与春风得意、悲欢离合与苦辣酸甜、失败与成功等, 与人生的各种情感诸如幸福与悲伤、希望与绝望等, 沟通、联系起来, 从而由床前的明月激发起个体全部的情感, 产生极其复杂的联想。读者心中因此会产生起一种不能用语言表述的感受, 而这种感受因个体的经历、审美修养的不同而有天壤之别。因而, 个体的经验愈丰富, 美学修养愈高, 对美的欣赏能力也就愈强。

总之, 个体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是语文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审美鉴别与审美欣赏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审美鉴别能力在于鉴别美丑, 审美欣赏是在辨别美丑的基础上, 对美的领悟和美感享受。

3. 语文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语文审美创造能力, 是指审美个体在感受、鉴别与欣赏美的基础上, 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和艺术实践活动, 按照一定的规律直接创造美的能力。就个体素质而言, 一个人创造力的大小正是其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审美教育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因为审美是个体处于最自由的状态, 它使个体的个性和想象力得以最充分的展开与驰骋。也就是说, 审美教育为个性发展、情感的陶冶和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最佳契机。

语文审美创造力大体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日常交际语言中语言美的创造;二是文学艺术作品中艺术美的创造。前者属于语言的范畴, 凡是社会中的人, 都需要彼此交流和思想沟通, 所以日常生活中的交际用语既是功利的, 又是审美的。而后者纯属于语言的审美创造, 即超功利的一种精神创造活动。虽然这种创造力从根源上来讲离不开物质生产实践, 但它作为一种精神创造活动有着相对的独立性。日常交际中语文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普遍要求;文学艺术创作则是审美创造的最高级形式, 绝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它需要创造者在个性、情感、想象力、意志、知识结构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 只有少数人才具备这样的素质。以巴金而论, 他自幼受到我国古典文学的熏陶, 长大后进入外语专科学校, 受到西方文学的熏陶, 后来又到法国留学;他知识面宽, 经历丰富, 特别是在封建大家庭中18年的生活记忆和情感记忆;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个具有青春热血型个性的人, 他的燃烧外溢的情感, 异常丰富的想象力,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韧意志和向封建伦理道德进攻的动机, 使他具备了艺术创造的一切条件。他把自己关在房子里, 差不多是日夜不停地写作, 他的眼前自然出现了许多人物和画面, 他下笔如有神助, 无数鲜明的形象在他笔下活起来。从1930年7月到1941年底, 他创作了14部中长篇小说, 十个短篇小说集, 还有十几本散文随笔。《巴金全集》中那些最精彩最有价值的作品大都是此时完成的。就审美创造而论, 不论是在日常交际用语中的语言美的创造, 还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创造, 都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 都需要长期的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践来支持。

综上所述, 语文审美教育的诸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体的审美感受力是前提, 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基础;审美鉴赏力是个体审美能力的深入与发展;而个体的审美创造力, 则是审美能力的最高体现。说到底, 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的基础上, 推动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阳货[M].长沙:岳麓书社, 2002:54.

[2]教育大辞典编篡委员会.教育大辞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742.

性质宗旨教育 篇8

亚欧会议终身学习教育与研究联盟(ASEM Education and Research Hub for Lifelong Learning,ASEM LLL Hub,以下简称联盟)成立于2005年①。联盟秘书处设在丹麦的奥胡斯大学教育系(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arhus University)。

作为亚欧高等教育机构的官方组织,联盟通过协作开展终身学习的比较研究,提供基于研究的教育政策建议,加强亚欧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联盟为终身学习研究者、实践者和政策制定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便于更好地为基于调查事实的教育改革和创新服务。联盟也促进了亚欧之间研究者与学生的交流。

联盟拥有5个研究网络,网络之间定期交流信息,开展比较研究,共同发行出版物和报告。与这5个活跃的研究网络并行的,还有联盟的大学委员会(Hub University Council)和咨询委员会(Hub Advisory Board)——前者由来自与联盟合作的大学的高级代表组成,后者由25个国家的部长级代表和5个国际组织代表构成。联盟包括3个合作机制:一是个人层面的合作,学术人员来自大学或国家级研究机构,他们是5个研究网络的成员;二是机构层面的合作,成员为大学代表(包括校长、副校长、学院院长、研究项目负责人、高级研究员等),他们也是联盟的大学委员会成员,其中很多成员是来自5个研究网络的高级研究员;三是国家层面的合作,来自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包括联盟管理部门的部长或高级官员)以及国际机构的高级代表组成咨询委员会。

该联盟每年协同研究网络、合作大学以及亚欧国家的政府部门组织研讨会、发表著作,并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在联盟峰会上,研究报告向公众、各国部长级机构和学术界公开。

二、机构宗旨

第一,联合所有合作国家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的网络,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和亚欧间的经验交流。

第二,建立专业研究人员的网络,发起终身教育与学习领域双边和多边比较研究,提高合作大学的研究能力。

第三,建立学生与学者的交流网络,加强亚欧间相互理解和高等教育合作。

第四,将联盟视为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和有效战略、政策建议的重要来源。

第五,将相关研究和实践的信息传播给亚欧更广泛的公众。

三、运作模式

联盟主要围绕5个主题建立的5个网络开展研究活动。

(一)研究网络一:在信息通信技术能力、网络课程以及网络课程文化方面的终身学习

合作方:韩国国家开放大学(Korean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该网络涉及终身学习的在线学习网络,旨在使联盟的合作大学之间保持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沟通,交流有关在线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这一研究网络促进了信息通信技术和在线课程的信息分享、研究以及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

2013年12月,“研究网络一”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会议的主题是“终身学习中的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Lifelong Learning)。中国国家开放大学学者王丽娜发表了题为《中国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政策和实践》的论文。

(二)研究网络二:工作场所的学习

合作方: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University of Innsbruck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这个研究网络旨在揭示工作场所作为终身学习空间的本质。工作场所不仅指公司和公共服务部门,也指广泛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情形,包括第三部门(非营利性质的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等)和各种个体经营的形态,包括那些非正规和不稳定的工作。工作场所的学习意味着将学习融入到整个工作过程中。通过信息交流、研讨会和合作研究,该网络建立起一套知识分享体系,揭示了亚欧国家是如何理解、提供、实践工作场所学习的。

该网络成立于2005年,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目前,其成员来自13个国家,即中国、奥地利、捷克、丹麦、法国、匈牙利、日本、拉脱维亚、立陶宛、马来西亚、荷兰、泰国和英国。

2013年8月,“研究网络二”会议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会议的主题是“作为学习空间的工作场所学习”。

(三)研究网络三:亚欧会议国家的成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

合作方:德国成人教育研究院、杜伊斯堡-埃森大学(German Institute for Adult Education, Duisburg/Essen University)

成人教师和培训者的质量是终身学习是否能够实施的重要因素。此网络致力于交流、比较和研究这一群体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

主要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包括如下5点。第一,技能——成人教育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不同国家所要求的技能和胜任力有何相关性?第二,效果——教师培训的效果体现在哪里?第三,入职要求——教师入职规定和资质标准在成人学习领域起什么作用?第四,课程开发——教师培训课程的开设与认定的方法和准则是什么?第五,方法论——在教师培训方法上,实践导向与理论导向的方法各自扮演什么角色?

2013年11月,“研究网络三”会议在德国波恩举行。会议的主题是“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国际与比较的视角”。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学者黄健、陈辉映在会上发表了题为《中国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体系:行动者可以做什么?》的论文。

(四)研究网络四:公民继续教育和培训动力的国家策略

合作方:中国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此研究网络旨在创建欧亚国家之间对话交流的平台,便于展示及沟通终身学习政策和实践方面的思想与经验,鼓励网络参与者和相关研究者达成如下目标:反思国家在实施终身学习政策和策略方面的进展;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考察终身学习政策和实践;促进终身学习研究成果和实践的分享;探索可能合作的领域和相关行动计划。

2013年4月,“研究网络四”会议在德国汉堡举行。会议的主题是“终身学习的国家政策与战略”。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韩民副主任和许海霞博士发表了题为《中国的终身教育学习政策和策略》的报告,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黄健教授发表了题为《建设学习型社会,让城市和生活更加美好:基于上海的经验》的报告。

(五)研究网络五:核心能力

合作方:丹麦奥胡斯大学丹麦教育学院(Danish School of Education, Aarhus University)。

该研究网络汇集和总结了有关个人竞争能力的各种理论观点。一些研究者考察了个人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和全球化竞争力,探索了这些能力在多样化背景下是如何运行、调动和提高的。另外一些研究者试图通过将个人竞争力与其自身的转变联系起来,重新定义人类竞争力。通过考察研究生的课堂讨论经历,学者们认为沟通能力与个人的自我重建紧密相关。

2013年6月,“研究网络五”会议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会议的主题是“研究成果的出版和传播、寻求财政支持”。

四、信息服务

(一)电子杂志

《亚欧会议终身学习电子杂志》(ASEMagazine for Lifelong Learning)是一份发布终身学习研究成果的半年刊纸质刊物和在线电子期刊,由设在丹麦奥胡斯大学教育系的联盟秘书处于2011年开始发行。期刊内容由上述5个研究网络提供,面向对终身学习感兴趣的所有读者,包括政治家、研究人员、普通公民和实践者。

(二)出版物

联盟网站上发布的与终身学习相关的出版物有《全社会网络终身学习:关于终身学习网络合作研究的报告》(e-Learning for Lifelong Learning in Ubiquitous Society: e-ASEM Collaborative Research Paper)《解析亚欧国家工作场所学习的意义》(Decoding the Meanings of Learning at Work in Asia and Europe)《成人和终身学习教师与培训者:亚洲和欧洲的视角》(Teachers and Trainers in Adult and Lifelong Learning: Asian and European Perspectives)等。

(三)政策简报

联盟定期在其网站上发布有关终身学习的政策简报,为亚欧会议成员国、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提供新政策的分析和建议。

(四)新闻简报

联盟会在其网站上发布年度主要新闻动态及相关活动。

注释:

①亚欧会议(Asia-Europe Meeting, ASEM)系亚欧25国和欧盟委员会的政府间论坛,旨在通过对话、了解与合作,建立亚欧新型、全面的伙伴关系。

上一篇: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时一下一篇:山河智能小型挖掘机克东县宣传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