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阅读感想

2024-09-24

苏菲的世界阅读感想(共13篇)

苏菲的世界阅读感想 篇1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题记

今晚,怀着好奇的心情和同学们一起翻开了《苏菲的世界》。本以为这么厚的哲学书会很枯燥。可不知不觉间,我已沉浸在这本书中了。

书中的主人公苏菲,是一个平常的女孩。然而,一封突如其来的信注定了她的一生不会这样平凡下去。她在书信中,开始了她的哲学课程。

在第一章中,两个问题吸引了我:“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初读时对这两句话嗤之以鼻。可细细品味,似乎又另有深意。“你是谁?”我就是我啊!苏菲起初也是这样想的,但她的哲学课程给了她不一样的看法。

书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所有的生物,都是出生在兔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稀奇……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逸,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

仔细思考,我不也正是如此吗?小的时候,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惊奇,总喜欢刨根问底。是从何时开始,我对一切失去了当初的热情了呢?我想,这本书,这堂哲学课程,也会让我重向兔毛顶端攀登。

苏菲的世界阅读感想 篇2

1作为小说的《苏菲的世界》

主人公苏菲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 自我意识正在不断地走向成熟, 艾伯特从“你是谁?”开始追问, 引导她对宇宙、社会和人生进行独立思考, 这与弗洛姆在《逃避自由》里引述的那个女孩艾密丽十分相似, 只不过前者是经过启发的, 而后者是自发的。心理学告诉我们, 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 但真正把抽象思维运用到哲学思考上还是需要引导的, 同时, 这样一个典型的塑造很容易使年轻人产生共鸣, 苏菲就是自己。一般来讲, 年轻人有好奇心, 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却不如成年人, 成年人有成熟的抽象思维, 但又缺乏好奇心, 面对这样一个悖论, 作者自愿为年轻人写作, 因为哲学最需要的是好奇心, 而为年轻人写作, 历史地看, 也是为成年人的。

《苏菲的世界》是梦里梦一样地美妙, 书中有一个场景:“这次他们走过所有关于超自然现象的书, 停在书店最里面一个看起来不甚牢固的架子前, 架子的上方挂着一块很小的牌子, 上面写着:哲学类。艾伯特指着架上的一本书, 苏菲看到书名时, 不禁吓了一跳, 上面写着:苏菲的世界。”如此非逻辑的虚构不发生在童话中是不可理解的。我们知道, 哲学的世界是无色无声无味的, 这使人感到它的枯燥乏味, 而文学则用形象说话, 充满了感性的力量, 《苏菲的世界》是生动的, 它以讲故事的技巧, 多处设悬, 引人入胜。当得知主人公的命运是掌握在少校手中的时候, 这足以使人陷入终极关怀的反思之中, 我们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进而达到内在启蒙的目的。最后艾伯特与苏菲解脱了, 他们永远活在波普尔的世界之中。由此我们又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黑格尔认为, 哲学的本质原是一种审美活动, 哲人必须和诗人具有同等的审美力, 一个人如果没有美感, 他做什么事情都是无精打采的。

应该说, 《苏菲的世界》成全了乔斯坦·贾德, 使他一时声名鹊起。由于《苏菲的世界》的影响, 乔斯坦·贾德的品牌打造出来了, 读者由此而喜欢乔斯坦·贾德, 于是也自然会喜欢乔斯坦·贾德的下一部, 事实上, 他又接着出版了《纸牌的秘密》、《永恒的灵性》等, 仍颇受欢迎。爱屋及乌, 这就使《苏菲的世界》有了附加值。书当如此, 而哲学教学又何尝不是呢?

2作为讲义的《苏菲的世界》

这是少校送给自己女儿席德的礼物—一本关于哲学史的讲义, 但妙趣横生, 它表明:

讲义应该常新。如果它总是处在形而上学之中, 这本身就是不哲学的。个性化的《苏菲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范例, 就是从它添加的新概念上也反映了当下的特点。比如:镭射、《联合国哲学小册》、原始汤等等。相反, 远离当下, 几年过去了, 如果讲义还是一以贯之, 学生不能满足, 这样, 乏味就从讲义开始了。

教法要有创意。在作为讲义的《苏菲的世界》里可以举出多种教法, 讲解、谈话、直观、暗示等等, 这对于我们也并不难, 但难得的是对教法进行创造性的发挥, 使学生感兴趣。试举二例:在函授阶段, 本来, 通信是极平常的, 但艾伯特却能让前一封造成对下一封的期待;在面授阶段, 当讲到中世纪时, 艾伯特设计了午夜约会的情境, 以强化对千年黑暗的亲证, 这不知运用了多少想象。

倚重哲学史。这主要是针对其他哲学课而言的。因为哲学史是丰富生动的, 既有本质、一般和必然, 又有现象、个别和偶然。可以说, 对哲学的兴趣, 有很多是通过它建立起来的。因而, 要能善于对往事进行钩沉。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具体地说, 即是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它能将图像、文字、动画、声音等结合起来表达客观事物, 非常直观, 易于接受。当然包括传统的幻灯片、录像之类。苏菲就是通过一卷录像带了解雅典的, 也正是在雅典第一次见到艾伯特的。通过营造趣味性, 使哲学通俗化, 争取读者或听众, 这就是乔斯坦·贾德的小说《苏菲的世界》给我们哲学教学提供的借鉴。

而哲学通俗化之所以现实的根据有两个:其一, 内在启蒙的需要。这在哲学界业已达成共识, 那种试图构造与人无关的哲学体系和理论教条, 宣布预设本质, 而不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思维方式是不能推进启蒙的, 进而也是不能确立符合现代要求的主体性的。这样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理论教条也是外塑式的, 往往板着理性的面孔去教训人, 结果是灌输的失效。同时启蒙不只是每一个人的启蒙, 它关联到所有的人, 诚如有论者所言, 倡导向生活世界回归, 就是给哲学重新定位, 以一种文化批判的方式内化于人的各个存在领域之中, 达到自我教化的目的。惟此, 才能真正推进启蒙这样一项未竟的事业。其二, 市场机制的调节。应该说, 哲学的价值仍然是在交往中实现的。一般来讲, 人需要哲学, 哲学也满足人, 这种供求关系是从哲学诞生后就一直存在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便出思想的。即使是思想英雄, 也不能不关心追随者的多少,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交往越是扩大, 追随者的价值取向就越是客观、公正与合理。

一种哲学只要不想把自己束之高阁或垄断为少数人的独享品, 它就不能游离于供求关系的调节之外, 就是说, 争取市场也成为哲学的课题之一, 可以说, 乔斯坦·贾德是十分重视这一点的。在《苏菲的世界》里, 他就提到了哲学市场的概念, 这显然与黑格尔的庙神之喻相去甚远了, 它本身就成了一个非神圣化的符号。而为了满足内在启蒙的需要, 促进哲学市场的繁荣, 实现读者或听众的最大化, 需要的是易懂, 此时, 通俗化尤显重要, 因为通俗与易懂是联系在一起的。

摘要:《苏菲的世界》是挪威哲学教师乔斯坦.贾德以童话的形式写的哲学史。自1996年出版以后风靡了全世界, 受到各国文学爱好者的追捧, 在此书中, 哲学不再是深奥难懂的哲理, 而被通俗化和趣味化, 使非哲学专业的人群能轻易的读懂其中的趣味。针对《苏菲的世界》中哲学的通俗化和趣味化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苏菲的世界》,哲学观,通俗化,趣味化

参考文献

[1]穆霖.用科普的手法宣传马克思主义——读《苏菲的世界》想到的[J].石油政工研究, 2002, (6) .

[2]魏果.从《苏菲的世界》看哲学教学的趣味性——兼论哲学通俗化的二重根[J].韶关学院学报, 2002, (10) .

[3]刘盛平.浅议哲学的通俗化——《苏菲的世界》的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1) .

苏菲的世界 篇3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如果我们问某一个正生活在饥饿边缘的人,他的答案一定是“食物”。如果我们问一个快要冻死的人,答案一定是“温暖”。如果我们拿同样的问题问一个寂寞孤独的人,那答案可能是“他人的陪伴”了。

然而,当这些基本需求都获得满足后,是否还有些东西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呢?哲学家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他们相信人不能只靠面包过日子。当然,每一个人都需要食物,每一个人都需要爱与关怀。不过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些东西是人人需要的,那就是:明白我们是谁、为何会在这里。

▲人唯有运用他所有的能力与才干,才能获得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有3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接着,他强调,人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我不希望你成为这些人当中之一。我将尽我所能,让你熟悉你在历史上的根。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唯一方式,也是我们避免在虚空中漂浮的唯一方式。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正反两面的作用。文艺复兴时期展开的技术革命虽然带来了纺织机,但也造成了失业;虽然带来了新的药物,但也带来了新的疾病;虽然提高了农业效率,但也榨取了许多自然资源;虽然带来了洗衣机、电冰箱等实用的器具,但也导致了污染与工业废弃物处理的问题。今天我们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使得许多人认为,技术革命乃是人类尝试调整自然环境的一种危险做法,而且已经失败,有人指出,这场革命最终将会走向失控的局面。

▲有时候我们对别人好或帮助别人,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知道这样做会有好处,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最近的研究显示,我们睡着后,有百分之二十的时间都在做梦,也就是说每晚做梦两到三小时。如果我们在睡眠的各个阶段受到打扰,我们就会变得烦躁易怒。这正表示每一个人内心都需要以艺术的形式来表达他或她存在的情况。毕竟我们的梦是与自己有关的。我们既是导演,也是编剧和演员。一个说他不了解艺术的人显然并不十分了解自己。

▲我们只要眺望太空,所看到的一定是从前的太空。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现在的宇宙是什么模样。我们只知道它当时如何。当我们仰望一颗距我们有几千光年的星球时,我们事实上是回到了几千年前的太空。因为我们眼中所见的一切事物都以光波的形式出现,这些光波需要时间才能穿过太空。

小说《苏菲的世界》读书感想 篇4

读这样一本关于哲学的似乎远离生活的书,我们又该学到些什么呢?书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也刚好回答了这个问题。“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哲学的方式思考。”我觉得这句话一语中的。细读下来,可以发现哲学真的很高深莫测,众多哲学家各有着自己的见解,似乎也都挺能自圆其说。

而对于我们这些一般人有时候根本就觉得他们真的是没事找事干,你说怎么有好好的生活不过,偏要来探讨这些似是而非的道是有关哲学的问题?其实不然。就像书中所说的“大多数人都把世界当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既然我们无法做到像他们那样成为一名哲学家,那么我们应该要学的就是像他们那样,以哲学的方式来思考。

于是很多时候也许很多你所想不明白的事情也就一下子想通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已收获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知道了要学会独立思考。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他们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他们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不断地提出一系列哲学性的问题。

我称之为独立思考精神。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才让人变得深刻,有深度。也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不断的思考,才不会让自己在生活中堕落,才不至于让自己成为生活的奴隶,成为那“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深处尽情吃喝的俗人”。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而这也应该是我们所前进的方向。

苏菲的世界阅读感想 篇5

“你是谁?”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苏菲迷惑了,我也不禁哑然失笑。苏菲就是苏菲,我就是我,我就是孔韫秋呀!一页页往下翻阅,跟随着苏菲哲学性的思考,我也渐渐开始思考:那个叫孔韫秋的人又是谁呢?如果我换了一个名字,那么我是否变成另一个人了呢?

就在我为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另一个问题又接踵而至,“世界从何而来”?不用说,没有人真正知道。不过我也觉得这个问题的确是应该问的。在我的认识里,世界只不过是太空中一个小小的星球,然而太空又是打哪儿来的呢?我站起身来,在屋里来回地踱着步,望着屋外细密的雨雾,在脑海里搜寻着。也许太空是早就存在的,可现存的每一件事物都有个开始吧?因此,太空一定是在某个时刻由另外一个物质造成的。那另一种物质又是什么呢?

望着窗外的雨,心久久沉浸在书中,我琢磨着好奇心、生命的意义等哲学话题,和笛卡尔、苏格拉底等哲学家对话,感觉自己和先前的自己好像变得不一样了。以前的我关心的只是吃饭睡觉、考试分数等等,就如同寄生在魔术师帽子里变出来的兔子毛上的小小生物,坠落到了兔毛的最低端,习惯了便无心再往上爬,它自然到不了顶尖,看不见另一片更为广阔的世界。这是何其的悲哀!更悲哀的是,习惯了这一切的我们并未察觉这份悲哀。哲学也就这样远离着我们。

阅读良久,轻轻将书合上,思绪万千。此刻,我坐在书桌前,竟然会时不时地回头看自己的身后,试图搜寻苏菲的身影。苏菲会不会正站在我的身旁,手举扳钳,准备敲我的头,以便显示她的存在?但即使她确实存在,真的从少校的故事中逃脱了出来,我却无论如何看不到她。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静静地站在窗前,琢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一部哲学启蒙书,但并不仅仅是哲学而已,除此之外,还有思考。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

作者:K.YQ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篇6

哲学一直是我谈之色变,闻之避之的,总觉得太深奥、太枯燥晦涩又比较“无用”,所以除了上学时接触的那点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道那么一丁点王阳明、柏拉图,基本属于“哲学盲”。但阅读《苏菲的世界》,可谓给我补上了很好的一次哲学入门课。

这本书最与众不同的是,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体裁上算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小说。鉴于对哲学著作的敬畏之心,阅读之前先百度搜索了简介及相关资料,有评论说:“该书是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这更坚定了我认真读完的决心。

遗憾的是,一开始还是读的有些懵,一直朦朦胧胧,不清不楚的感觉。可以说是开始跟随叙事者坚持每月一本书悦读以来最艰难的一次,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无从理清思路,只能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有所认知、触动和感悟,好像真正陷入了阅读的瓶颈期,尤其是在听完周六线上书吧董艳老师的精彩分享之后,那种巨大的差距感让我更加焦虑,那种感觉真的很不爽利,也是这篇读后感一直拖到现在的原因。但我知道,我们要想真正读有所获,必须跳出阅读的舒适区,接受新的挑战。今天,尽管还是懵懵懂懂的读完全书,尽管感悟还是不系统不条理,但我想,收获还是蛮多的,有必要撷取一点呈现出来,以觞读者,顺便完成读后感的作业。

本书从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祁克果、柏拉图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很多哲学思想理论带给我很大的触动。在第一章“你是谁”一节中,涉及到苏菲自我认知、思考活着的意义时,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看到这句话,我立刻想起十多年前读过的一本书《人都是要死的》,快速翻找,竟然找到了当时手写的长长的读后感,再次捧读那些触动人心的文字,感觉好熟悉,好亲切!

生与死,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诸如此类的哲学问题一直很困扰人们。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永生是一种幸福,但书中的主人公雷蒙.福斯卡正是因为有了不死的生命才永远失去了真正的快乐!因为他的不朽而饱尝了太多的战争、流血、屠杀,看到了太多的衰老、死亡、腐朽;也正因为他的永生才使他一切的奋斗和贡献都失去了意义,甚至变得毫无价值……的确如此,试想,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我们能清楚的意识到人终将死去,那么无论是勇敢的横渡湖泊还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才会让人钦佩,因为那是在冒着生命危险,那是一种牺牲奉献的壮美!倘若你根本不会失去生命或者根本意识不到人终将死亡,即使你一样的慷慨大度,勇敢无畏的奉献和付出,但相对于你永生的生命来说,这些牺牲、付出又算得了什么?难怪作者在书中说:“永生就是一种天罚!”“人可以征服饥荒,可以征服瘟疫,人可以征服自己吗?”这样振聋发聩的叩问真的震撼人心!估计人若能征服自己,那么福斯卡也应该绝不会喝下长生不老药了!

《人都是要死的》一书中卡利埃的一句“您是谁?”让福斯卡感到一种早已忘却的灼痛,正是这一最简单又最难以解决的哲学问题使他原有的生命又在他周围形成!当然也带给他无尽的思索和探问:生与死意味着什么?一个永生的人连胆怯的权利都没有,一个永远不会死去的人,无论经历过多少、收获多少,相对于无终止的一生,也只不过是一只飞虫、一朵水花、一只蚂蚁,仅此而已!真的,没有人能和时间故弄玄虚,阻止他继续流转,没有人能跨越生死界限,没有人能穷尽自然的奥秘,更没有人能获得永生,因为你获得永生的同时也永远的远离了人类,已经孤独的死去!

正如《苏菲的世界》中,一开始的苏菲被“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问题深深困扰着,但她也清楚的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她才坚定的认为:“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也才开始在神秘老师的引领下一步步的探寻“世界从何而来”、“哲学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才开始一点点的明白:“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变化发展的”,“万物中皆含有各物的一部分(整体存在于每一个微小的部分中)”,“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当然,毫无疑问的,我也跟随苏菲,跟随神秘老师虽懵懂但也收获颇丰的开始触到了许多哲学的根须,多了许多探问和思索。

正如有人说:《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苏菲的世界阅读感想 篇7

摘要:《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涵盖了整个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其中,苏菲的故事提出真实和虚构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苏菲认识到自己的虚构身份,既存在又不存在。故事中包含了至少三个叙述者,三个不同的视角组成三重叙述层面,相互交叉,构成该小说的复调结构。乔斯坦·贾德充分运用元小说叙述策略,将《苏菲的世界》这本哲学巨著以通俗化的方式展现出来。

关键词:《苏菲的世界》;西方哲学史;元小说;通俗化

一.作为小说的《苏菲的世界》

苏菲是一个十四、五岁女孩,偶尔收到一名神秘人物艾伯特的书信,以由浅入深的方式向其简介西方哲学。将西方从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祁克果、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一一展现。从古希腊爱琴海里发源的自然派哲学光芒,到雅典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在整个欧洲所燃起的燎原的千年智慧之火;从人性被献上神权祭坛的漫长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时期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的理性主义和以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的碰撞;从启蒙运动里人权对于王权和神权的反抗,百科全书派对于自然和理性的推崇,到黑格尔三段式的辩证法以及作为一个哲学家的马克思对人类的终极理想;从基督徒康德革命性的人本主义到二十世纪无神论者萨特以人为中心的存在主义。在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这些关于人的根本性问题。

在哲学课进行的过程中,席德这个人物不断以各种方式出现。而后,席德真正出现,而苏菲却只是挪威少校艾伯特为给女儿庆祝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苏菲也在慢慢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人物,是艾伯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真实与虚构激烈冲荡。苏菲和艾伯特开始抗争,而这种抗争却使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他们最终逃出书中世界,来到席德所在世界。而席德也发现自己也面临同样问题,人生总有一天会终结。艾伯特、苏菲和席德三者视角交叉一起,使得小说具有一定魔幻色彩。从文学叙述手段而言,这其实就一种元小说叙述策略。

二.元小说叙述理论研究

“元小说”(metafiction),兴起于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拥有“后小说”、“反小说”、“超小说”、“自我意识小说”、“非现实主义小说”、“实验小说”、“自生小说”等多种称谓。(万晓燕,2011:2)“元小说”把小说本身作为对象,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有多重叙述视角,形成一种复调结构,也称为“小说中的小说”。在元小说中,人物突然意识自己并不存在,不可能有所作为。元小说创作中使用经常使用露迹、戏仿、时空变换等元小说叙事技巧与操作策略。其中,这几种策略在元小说创作中是较为常用的,当然它们并非仅在元小说中用到,有些叙述策略在传统小说中也可以看到其身影。

目前在国内学术界对探索元小说理论和方法的探索略有一些且呈上升趋势,但对元小说的理论研究还显得相对滞后。而西方对于元小说创作实践及理论研究都相对较为成熟,特别是大量优秀元小说创作作品的出现。元小说出现于当代西方社会后现代主义文化反思的思潮中,受到现代语言学理论发展的推动和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也可以说“元小说”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反思的大潮中有了现实基础,而在现代语言学与哲学思潮中找到了其理论依据。所以元小说的兴起符合文学发展的要求。

元小说质疑、考验传统并反思自身,使人们重新思考已经形成的“现实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扩大了作品再现现实的空间,有利于新的“真实观”的形成。同时也标志着小说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对于小说艺术的发展、成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苏菲的世界》元小说化叙述策略

(一)露迹

所谓“露迹”,即元小说家在文本中安排叙事者直接将叙事的人为因素暴露给读者,公开暴露小说虚构的痕迹,有时候还直接讨论叙事技巧的运用。露迹可以说是元小说文本最为显著的表面特征,是元小说家们用来揭示小说虚构性本质的最根本策略,也是各位元小说家最广泛使用的叙事策略。(万晓燕,2011:20)

在《苏菲的世界》中,一开始艾伯特少校对于苏菲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人,两个人不可能有生活交集,但是艾伯特少校却对苏菲所有行动和思想,无论巨细,一清二楚。这本来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按照当时苏菲的视角来理解,除非是魔幻事件。这实际上是元小说的露迹叙述策略,为后来苏菲一步步意识到自己其实就是艾伯特少校意识一部分做铺垫。

(二)戏仿

所谓“戏仿”,一般来说指小说家为了追求某种特殊的小说艺术效果而对前人创作出的一些经典文本的情节结构及其叙事成规进行滑稽模仿,利用传统的经典文本结构,对故事的情节和主题进行改写并加以肆意夸张,创作出完全不同的主题内容,生成一个新的元小说文本。

苏菲和艾伯特一旦知道他们身份的真相就等于走到路的尽头了,席德由此想到她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人所生活的环境是受到限制的,正如任何一个故事都有结尾一样,人生总有一天会终结。哲学家说,“我们只是历史中的过客”。苏菲问:“我们存在吗?”席德说,“存在或不存在,这正是问题所在”。(萧宝森,1996:293)这实际上借用了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To be or not to be, its’s a question”改写而来的。

(三)时空变换

所谓时空变换,指的是小说故事情节展开所依赖的时空要素没有严格的现实表征,时空转换完全取决于叙事的操作,任意变更、转换,故事中人物的出场及活动时空可以是任意的、跳跃式地进行。(万晓燕,2011:24)

《苏菲的世界》故事发展到后面的时候,几乎到处都是在进行时空变换。如当艾伯特和苏菲在书架上看到《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时,作为叙述者的苏菲和书中的苏菲则实现了时空变换。还如艾伯特将哲学内容改变成戏剧和电影故事,有一个录像中艾伯特本人身穿当时雅典人的装束,混在人群中间,并向苏菲介绍了他身边的两个人,他们分别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艾伯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实现了不同时间维度的人物出现在同一空间维度。

四.结语

《苏菲的世界》作为一部通俗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小说,为哲学的普遍意义提供了较好的媒介。同时,作为一本充分运用元小说叙述策略的代表性元小说,充分表明了文学创作的发展具有不竭创新源泉。

参考文献:

[1]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弗洛姆.逃避自由[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4.

[3]何成洲.《苏菲的世界》与元小说叙述策略[J].南京:当代外国文学,2007.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篇8

“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看上去虽然普通,甚至提问的人会被别人笑称为“呆子”但是这两个问题是蕴涵着很多的哲学意义的。我刚看到这两个问题,先是觉得简单,但后来细细一想,就觉得这两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是谁?万一我换了一个名字,我还会是自己吗?那我是谁呢?世界从何而来?什么是世界?它是怎么形成的呢?世界中包含着什么呢?这似乎有些令人头疼,但也很有意思,因为没有一种文化不关心“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这就是哲学,比较饶舌但也很有意思的一门课程。似乎在哲学课上,提出问题要比解答这些问题简单得多。当然,哲学家不光要提出问题,还要去解答这些问题。

苏菲的哲学导师艾伯特把宇宙比作魔术师突然从一顶原本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而哲学家则是想看清楚整场魔术表演的奥秘而冒险死命攀到兔毛尖儿上的人。由此看来,哲学家就是一些好奇心很重的、为了探询奥秘不怕生命危险的、与常人不同而被常人称作“捣蛋鬼的”。哲学家对一切都感到惊讶,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对所有事物感到好奇一样。但是我,并没有哲学家的精神,我是一个习惯了周围环境的人。哲学是包涵科学在内的一门课程,因为哲学家在解答一些他们所提出的哲学问题的时候,往往要用到科学来加以解释,其答案看起来便更为可靠。但哲学又不同于科学,在研究哲学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丰富的想象力去回答,就像在对大自然一无所知的时候,用神话来将它加以解说。这看上去一点儿也“不科学”。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9

刘斌 机械设计3班 0901103022

读《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首先吸引我的是叙事哲学和小说情节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当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我我就无法再移开视线了,作者在诉述哲学时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带读者进入者各小说的世界同时也使读者切身的思考哲学的意义。“这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有系统的涵盖各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谜团的解答,读者也跟着温习了一遍西方哲学史。

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本来我认为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文中的苏菲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和哲学的大门。并且,苏菲她还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才有机会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书的开头从苏菲收到的奇怪信开始,信中的一些奇怪问题引起女主角的思考,影响着她的人生,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番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

在这本书里,其实贾德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书的开始几章,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越往下读,越觉得诡异,仿佛作者也有预料不到的结尾似的;尤其是那个哲学宴会,真是个悲惨的结局,也真是个奇怪的想法.这奇怪的是苏菲和艾伯特竟然渐渐察觉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这种察觉又是通过少校的笔写出来的,这种角色的反抗,一边是虚幻的,因为它和角色一样,存在于少校的内心;一边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苏菲和艾伯特的真实情感,脱离了少校的控制,最终获得了成功.被创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创造出的世界,同时也逃出了创造者的安排,这个小小的扭结,使人有一种糊涂的感觉,真实其实就是虚幻,二者无法分开.小说原本是虚幻的,就必须用心去承认小说里所谓的现实世界,唯有这样去读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说中,体会书中任务的喜怒哀乐,激起共鸣,最大显得地去体会作者地原创动机.可是当我把小说中的世界当成是真实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竟然搞出了原来的世界也是虚幻的现实.在那一刻,冲击在心间的感觉竟是昨天已成虚

幻,一切事情在我脑海中好像都变得千奇百怪,一个又一个的版本在脑海中浮现,到底那个版本是真?这好似看美国的恐怖片,总会给人惊耸的感觉.刹那间,我不知道自己是谁,谁又该是我,最可怕的是连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证明。

读者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犹如置身于中世纪的古堡,见证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阳光,沉醉于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的大舞台。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及至。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先人把一个又一个不解的哲学命题留给了后人,把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传世佳品赐予我们。哲人用艺术的口吻教导生灵,文人用理性的笔触感染灵魂。我们的祖先在遗留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珍贵的鉴赏之道传授于世。贾德是继承者,而不是始作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的确确是崭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界。贾德使我们有幸一睹哲学之貌,愿他的后人能见哲学的精髓!

如果你是一位书迷,那么至此你肯定猜到了。是乔斯坦?贾德带着我们走进《苏菲的世界》探究高深的哲学。作家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年少的苏菲跟随着一封封神秘的来信,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她的哲学课。我们也仿佛如苏菲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人的精辟论述。而正当我们略显疲惫之时,本书的副线却又使人精神为之一振。我们沿着苏菲的足迹寻找神秘的老师和从未谋面的席德。主线与副线自然交织,浑然天成,足见作家艺术修养之高。但更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则是:作家灵活而娴熟的运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哲学家的故事、分析哲人的观点、探究哲学的真谛。《苏菲的世界》是将艺术与学术完美结合,通过我们熟悉的载体传达我们陌生的信息。

以前看小说总是去追求文藻的美丽,去追寻美丽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这本书看过以后,我却不为书中的人物评头论足,不为作者独具匠心而连连赞叹,而是只有恐惧.我不知道别人读完此书后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荒谬的心灵体验.”马克思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过份,纵观此书的各个哲学伟人,各个哲学流派,马克思无疑是最伟大的.书中并未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评价,这是值得学习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贡献,他在这个领域,他在那个领域,这些本来就不能相提并论的.谁能说,他们的思想不是受时代和环境的限制?谁能说,他们那一个不是用尽了心智和头脑.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没有古人的失败与缪误,又何来今天的成功与真理,这些都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都披着神圣的面纱。人们只能满怀敬仰之心,却无缘见哲学之庐山真面目。因为它博大精深,融人类千年之史,汇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赐予的精神遗产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深不可测。无数哲人前赴后继著书立传,试图为世界展现一

幅壮丽雄浑的哲学全景图。可是百家争鸣,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却为勾勒全景图又增添了新的难题。于是,千百年来,哲学似雪球般前进、壮大,而人类只得管中窥豹似地欣赏奇峰一角。

我在寻觅,寻觅一种载体、一种形式能令人毫无倦怠之感地穿梭于哲学的长廊之中。我想一部书恐怕难以担此重任,因为记录哲学、见证历史的文献题材作品对于寻常百姓而言,无疑是味同嚼蜡的。但是,有困难才有奇迹,人的智慧与力量在劳作与发展中,常常释放出超常的能量。一位从教多年的作家完全采用侦探小说的构思,却将整部哲学史清晰地、丝丝入扣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是来自欧洲哲学的源头希腊,也不是东方龙的传人,更不是好莱坞的天才剧作家。他的家乡在遥远而恬静的北欧——挪威。令人难以置信,在几乎没有任何哲学底蕴的冰天雪地,却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哲学作家。当然还有他那部震颤了哲学界的里程碑式的文学作品。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10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感觉像是专为我们这些人而写,这一代已经对生活越来越麻木,要不就开始野心膨胀,物质欲排山倒海,但内心最深处依然有不小的位置藏着对生活的本真。而苏菲,小说的主人公唤醒了我学生时代的真实。

看人类的哲学史其实就象有一个小孩子对世界态度的变化,虽然我们绝对不会那么去钻牛角尖分门别类建造体系,但书里很多出现的问题肯定是伴随过我们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我小时候就很喜欢想,甚至很入神的观察我自己的意识。时而迷惘,觉得我只不过是掌控这个躯体,我并不是我!可是这不就是我的意识在观察吗?那我怎么观察意识?我不是我那我又是谁?时而自大,觉得我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为我而造,大家绕着我转,所有人事都存在我意识之间,认为自己以后是大人物流芳百世人间传奇。虽然在中学政治课上系统学习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知道我只是浩瀚宇宙中一个像沙砾一般的小小星球上的一个偶然的生命,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当时的我依然固执,不甘心自己如此地无足轻重,不愿我来到这世间的使命只是“载着基因的船,流向下一代”。相信这也是学生时代,敦促我奋进向前,不甘人后的精神动力。

工作后,认为人生目标已经实现,前进的渴望已被暂时的满足所取代,种种的不甘心已然不复。虽偶尔触动心扉,也只是蜻蜓点水,失去了进步固执的追求。但感谢苏菲,感谢她在唤醒我本真的同时,激励我再次扬帆起航。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但是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工作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活着才是最好,知道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11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也许你可以逃避这些问题,只管享受当下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这没有什么错。况且,我认为,这样挺好。你不能指望每一个人花费大把时间去思索令人烦恼的问题,否则,我们的世界会枯燥很多。

可是,当我们尝试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世界的真谛时,这一切又都是那么让人惊讶,我们可能连我们自己都不了解自己,更何况这广袤无垠的繁空?我们会越来越感觉自我的渺小,越来越感觉自己多么的无知,也越想去揭开这些让人费解的问题的答案。

虽然这几乎是注定失败的,可就像萨特的存在主义所说,我们在追寻意义的途中不断确认自我的存在,也不断强化自身的意义。我们挑战虚无,像西西弗一般坚定,在这短暂的时刻,我们至少还明白什么。

当上帝只给你谜面时,每一个人都渴望知道那个谜底。我们以哲学的姿态向世界发问,并尝试给出答案,就是几千年来寻找谜底的过程。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12

苏非用手指着镜子里的自己说:“你是谁?”此时苏非和我的脑子里想得是一样的:我是谁?不用说,我是庄子婷,可是这个叫庄子婷的人又是谁?是我。得,又绕回去了:我是谁?我居然不知道自己是谁,这不是太可笑了吗?我甚至无法去决定自己的长相、父母、家族,我更没有选择自己是人还是兽的权利,这不是太不合理了吗?但这些却是我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世界从何而来?”我不知道,说实话,到现在为止没人真正知道不是吗?

哲学问题是永恒不能改变的吗?是,也不是。有关于宇宙之类的各种事物的来源,各种各样的类似问题在人类脑海里占据了几千几百年了,我还想不着,没有人可以解决或回答这些疑问,而人类也永远不会停止自已的思考和探索。同时,随着人类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巨大改变,新的问题每天会不断冒出来,机器人会有自知力吗?人脑是如何进行运作的?人类和机器的实质区别在哪里?

这些问题太烧脑了,来我们说些可以实时解决的。想要保护地球的多样性,我们就应该彻底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生活模式,把我们所处的时代当做生活的中心如同把地球当成宇宙的中心一样可笑。对我们来说,当下自然是最重要的,最有意义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不重要,我们应该像尊重现在一样尊重未来。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篇13

原本哲学是较为枯燥无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迥然不同。它在向阅读者叙述哲学的另外,应用了生动的语言来勾勒了一个回味无穷的小故事,使阅读者阅读文章时造成一种像读侦探小说一样的情绪。书中描绘了一个英勇,聪慧的美少女苏菲。由于追求完美哲学,就一定要有求知欲,这更是苏菲较大的特性,因此我觉得创作者描绘这一人物的用意就取决于此。

以便向大家解除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到的内容许多 。从远古罗马到当代,在每一个不一样阶段,有什么为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哲学家,她们关键探讨的题型是啥,一些哲学家的亲身经历和遭受,这本书都详尽地为大家干了解读,好像这部全球哲学史在你眼前演化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混乱,书中内容分为很多章节目录,每节题型都点出了该章节目录内容的管理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是论述好多个难题。那样的分节让人读后更非常容易消化吸收,也更非常容易了解。

书中叙述了许多的人生大道理,使我获利甚多。而它所叙述的相关哲学的专业知识,宽阔了我的视线。实际上之中的大道理许多 难题因为我曾想过,但这种难题都会大脑中一闪而过,由于我觉得它一件事而言真是太生疏。当我们念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存活当今世界的人,连全球究竟是从哪里而来的呢?也不知道,也未曾去想,未免一些孩子气。

在其中,使我体会深刻的是相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小故事。大概在公元前三四百年上下,出F了一位对欧州观念有重特大危害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超之处取决于人交谈可以持续揭秘大家思想观念的缺点,让人能够理解哲学的真理。殊不知对某些人来讲,那样的交谈毫无疑问是当众出丑,并变成许多人的笑柄,针对这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无法接纳。公元前399年,他被控告传扬新的神明,腐化年轻人而被惩处死刑。它本能够乞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可是他]有那样做,由于他高度重视良知与真理,到性命完毕也是以便真理。他那类以便真理而战,为真理而放弃的精神实质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培训。他使我更真切的感受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话的含意。

上一篇:广州市中考语文试题下一篇:学生会海报大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