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等

2024-06-07

《苏菲的世界》等(通用4篇)

《苏菲的世界》等 篇1

《苏菲的世界》独特的构思和表达手法, 使读者不知不觉之间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 将原本复杂和深奥的哲学理论融入到一个接一个的故事中, 并且通过讲义的形式展示出来, 把哲学的世界用通俗的小说和趣味化的讲义形式展现给读者。作者把一系列的哲学问题贯串成全书的一条线索, 随着问题的解决, 一部欧洲哲学史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在书的开头部分他借艾伯特之口告诉读者:知道了每一个哲学家的“课题”之后, 我们就比较容易地了解他的思想脉络。按照这样的思路, 作者一开头从“你是谁?”起, 将历史上的那些最重要的大家关心的问题、思考的方式、给出的答案娓娓道来。三千年的历程, 虽然问题并没有解决, 然而正是这三千多年的追问, 人类逐渐认识了自己、认识了自然, 变得更加智慧。

1作为小说的《苏菲的世界》

主人公苏菲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 自我意识正在不断地走向成熟, 艾伯特从“你是谁?”开始追问, 引导她对宇宙、社会和人生进行独立思考, 这与弗洛姆在《逃避自由》里引述的那个女孩艾密丽十分相似, 只不过前者是经过启发的, 而后者是自发的。心理学告诉我们, 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 但真正把抽象思维运用到哲学思考上还是需要引导的, 同时, 这样一个典型的塑造很容易使年轻人产生共鸣, 苏菲就是自己。一般来讲, 年轻人有好奇心, 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却不如成年人, 成年人有成熟的抽象思维, 但又缺乏好奇心, 面对这样一个悖论, 作者自愿为年轻人写作, 因为哲学最需要的是好奇心, 而为年轻人写作, 历史地看, 也是为成年人的。

《苏菲的世界》是梦里梦一样地美妙, 书中有一个场景:“这次他们走过所有关于超自然现象的书, 停在书店最里面一个看起来不甚牢固的架子前, 架子的上方挂着一块很小的牌子, 上面写着:哲学类。艾伯特指着架上的一本书, 苏菲看到书名时, 不禁吓了一跳, 上面写着:苏菲的世界。”如此非逻辑的虚构不发生在童话中是不可理解的。我们知道, 哲学的世界是无色无声无味的, 这使人感到它的枯燥乏味, 而文学则用形象说话, 充满了感性的力量, 《苏菲的世界》是生动的, 它以讲故事的技巧, 多处设悬, 引人入胜。当得知主人公的命运是掌握在少校手中的时候, 这足以使人陷入终极关怀的反思之中, 我们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进而达到内在启蒙的目的。最后艾伯特与苏菲解脱了, 他们永远活在波普尔的世界之中。由此我们又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黑格尔认为, 哲学的本质原是一种审美活动, 哲人必须和诗人具有同等的审美力, 一个人如果没有美感, 他做什么事情都是无精打采的。

应该说, 《苏菲的世界》成全了乔斯坦·贾德, 使他一时声名鹊起。由于《苏菲的世界》的影响, 乔斯坦·贾德的品牌打造出来了, 读者由此而喜欢乔斯坦·贾德, 于是也自然会喜欢乔斯坦·贾德的下一部, 事实上, 他又接着出版了《纸牌的秘密》、《永恒的灵性》等, 仍颇受欢迎。爱屋及乌, 这就使《苏菲的世界》有了附加值。书当如此, 而哲学教学又何尝不是呢?

2作为讲义的《苏菲的世界》

这是少校送给自己女儿席德的礼物—一本关于哲学史的讲义, 但妙趣横生, 它表明:

讲义应该常新。如果它总是处在形而上学之中, 这本身就是不哲学的。个性化的《苏菲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范例, 就是从它添加的新概念上也反映了当下的特点。比如:镭射、《联合国哲学小册》、原始汤等等。相反, 远离当下, 几年过去了, 如果讲义还是一以贯之, 学生不能满足, 这样, 乏味就从讲义开始了。

教法要有创意。在作为讲义的《苏菲的世界》里可以举出多种教法, 讲解、谈话、直观、暗示等等, 这对于我们也并不难, 但难得的是对教法进行创造性的发挥, 使学生感兴趣。试举二例:在函授阶段, 本来, 通信是极平常的, 但艾伯特却能让前一封造成对下一封的期待;在面授阶段, 当讲到中世纪时, 艾伯特设计了午夜约会的情境, 以强化对千年黑暗的亲证, 这不知运用了多少想象。

倚重哲学史。这主要是针对其他哲学课而言的。因为哲学史是丰富生动的, 既有本质、一般和必然, 又有现象、个别和偶然。可以说, 对哲学的兴趣, 有很多是通过它建立起来的。因而, 要能善于对往事进行钩沉。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具体地说, 即是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它能将图像、文字、动画、声音等结合起来表达客观事物, 非常直观, 易于接受。当然包括传统的幻灯片、录像之类。苏菲就是通过一卷录像带了解雅典的, 也正是在雅典第一次见到艾伯特的。通过营造趣味性, 使哲学通俗化, 争取读者或听众, 这就是乔斯坦·贾德的小说《苏菲的世界》给我们哲学教学提供的借鉴。

而哲学通俗化之所以现实的根据有两个:其一, 内在启蒙的需要。这在哲学界业已达成共识, 那种试图构造与人无关的哲学体系和理论教条, 宣布预设本质, 而不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思维方式是不能推进启蒙的, 进而也是不能确立符合现代要求的主体性的。这样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理论教条也是外塑式的, 往往板着理性的面孔去教训人, 结果是灌输的失效。同时启蒙不只是每一个人的启蒙, 它关联到所有的人, 诚如有论者所言, 倡导向生活世界回归, 就是给哲学重新定位, 以一种文化批判的方式内化于人的各个存在领域之中, 达到自我教化的目的。惟此, 才能真正推进启蒙这样一项未竟的事业。其二, 市场机制的调节。应该说, 哲学的价值仍然是在交往中实现的。一般来讲, 人需要哲学, 哲学也满足人, 这种供求关系是从哲学诞生后就一直存在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便出思想的。即使是思想英雄, 也不能不关心追随者的多少,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交往越是扩大, 追随者的价值取向就越是客观、公正与合理。

一种哲学只要不想把自己束之高阁或垄断为少数人的独享品, 它就不能游离于供求关系的调节之外, 就是说, 争取市场也成为哲学的课题之一, 可以说, 乔斯坦·贾德是十分重视这一点的。在《苏菲的世界》里, 他就提到了哲学市场的概念, 这显然与黑格尔的庙神之喻相去甚远了, 它本身就成了一个非神圣化的符号。而为了满足内在启蒙的需要, 促进哲学市场的繁荣, 实现读者或听众的最大化, 需要的是易懂, 此时, 通俗化尤显重要, 因为通俗与易懂是联系在一起的。

摘要:《苏菲的世界》是挪威哲学教师乔斯坦.贾德以童话的形式写的哲学史。自1996年出版以后风靡了全世界, 受到各国文学爱好者的追捧, 在此书中, 哲学不再是深奥难懂的哲理, 而被通俗化和趣味化, 使非哲学专业的人群能轻易的读懂其中的趣味。针对《苏菲的世界》中哲学的通俗化和趣味化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苏菲的世界》,哲学观,通俗化,趣味化

参考文献

[1]穆霖.用科普的手法宣传马克思主义——读《苏菲的世界》想到的[J].石油政工研究, 2002, (6) .

[2]魏果.从《苏菲的世界》看哲学教学的趣味性——兼论哲学通俗化的二重根[J].韶关学院学报, 2002, (10) .

[3]刘盛平.浅议哲学的通俗化——《苏菲的世界》的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1) .

[4]薛瑞萍.哲学原来如此美丽——《苏菲的世界》读后感[J].教育科学论坛, 2002, (5) .

《苏菲的世界》等 篇2

专业:分析化学学号:51130606120姓名:朱琳嶺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小说,是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对于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比较合适的入门书。我读过此书后对哲学也有了些初步的了解,并对此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这本书它是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历,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苏菲的世界》将苏格拉底,萨特,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间接地贯穿到全文,并借用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因此此书非常生动有趣。看完此书,我将详细地描述此书对于我的启发以及我由此引发的思考。

一.学会思考

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曾说,我思故我在。人生要在永无止境的思考中度过,人类也是不断思考中向前发展的。在远古时代,起初人类只用简单的打制石器来猎取动物,吃生食,住山洞。在不断的劳动过程中,人类发现了打制的石器不能很好地猎取动物,吃生食会经常生病,住山洞光线暗等诸多问题。因此,原始人发明了磨制石器,发明了钻木取火、搭建房屋。包拯从小爱断是非,无论是大案还是小案,他都会认真思考,得出结论,从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正是他的这种认真思考的精神使他的思想更为高尚。所谓思考,就是进行比较深入、周到的思维活动,是从感性向理性的发展。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使人们的认识并不能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引导人们获得新发现。思考贵在勤。作为学生,更应多动脑筋。人类的许多伟大发现都归功于逢事问一个“为什么”。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大文学家矛盾曾经说过,“读死书是没有用的,要知道怎样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子去想才行。”蔡肖思也说过:“学习与思考,二者必须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单思不学,会变成空想妄想;单学不思又会变成书呆子。”“涉浅水者得鱼虾,入大海者擒蛟龙。”人不精思,就失去了最好的学习工具,只能做涉水者。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在书海里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无尽欢畅。学习的本质在于思索,从而使原来掌握的知识得以升华,使我们更加深刻地内化知识。懒于思索的大脑是寸草不生的荒漠。如果我们不勤于思索,那我们必将一无所获。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平坦的柏油路不会;有礁石的河流才能激起奋斗的浪花,平静的湖面不会;险峻的山峰才能挽留攀登者的足迹,平滑的山顶不会;一路坎坷、一路拼搏的人生才能唱出洪钟大悟,平凡顺利的人生不会。只有不断思考,个人才会进步,社会才会前进,人类才会进步。

二.人需要正确地认识真实的自己

《苏菲的世界》中小女孩苏菲接到的怪信中第一句就是:“你是谁?”你是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要回答出来却不知从何说起。名字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们真正认识自己的障碍,我们在思考“我是谁”的时候,总是在名字这个层面上就戛然而止了,我们似乎确信,这个名字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像苏菲那样思考一下,假如当初我们的父母没有为我们取现在这个名字,而是另一个,难道我们就变成了另一个人吗?或者说,我们把名字等等表象的符号扔掉忘掉,我们又是谁?这样思考的话,我们就会对“我是谁”感到迷茫。如果我们在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最初就抛掉一切外在的表象:名字,性别,长相等等,我们只看

我们自己这个人,直接从本质上来考虑。我想《苏菲的世界》之所以探讨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往往最易忽略的就是自己究竟是谁,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一个人认识别人也许不难,但是难就在于能否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难处就在于自己是处于“当局者迷”的地位,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揭示的道理一样。就像伊索寓言里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一样,不做那一只昏了头脑的乌鸦——因为听了狐狸的奉承而丢了嘴边的一口肥肉。然而历史上和生活中像乌鸦这样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导致悲剧的结局的人生,却又何其多矣!战国时期的赵括何尝不是一例,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结果呢,导致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连自己也死于乱箭之中。在当今,正确认识自己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和现状,了解自己应该发扬和保留的优点、应该克服和改进的缺点。正确认识自己的脾气,性格,是一件相当重要而且十分困难的事情。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这当然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我们的责任始终都在于能够正确地认清自我。自省可自明,自律促自成,自强保自信,这或许是当前在认识自己的思想转化中,应引为借鉴的行为观念。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到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充分有效地发挥个人作用,这样才可以有效地避免给国家和个人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和失误。

三.探究生命存在的意义

《苏菲的世界》中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一直都在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也就一直在思考着那些她以前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也包括生命的意义。

人的出生就像是沉睡了几千年的灵魂在某一刻苏醒过来,用迷茫天真的眼眸望着这个世界。在那一刻,那个灵魂被覆上了蓝色的生命,注定要接受人生的洗礼。一个存在的意义,并不在于功名利禄,也不在于被世人所敬仰的荣誉,要无愧于自己,坦然面对灵魂,才是对生命的尊敬,生命才有存在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生命的意义自然也就因人而异。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每个人都在忙碌着。为自己的生存而奔波,为家庭的维持而奔波,为社会的发展而奔波,也都在为这个世界而奔波。在这诸多的奔波的人中,有少年,有青年,有壮年,有老年;有知识分子,有目不识丁者;有高尚的,有低俗的。不同年龄的人,不同知识层面的人,不同道德修养的人都囊括于其内。总之,整个人类在不停地奔波劳累。从生命的整体上来看,每一个生命都是相同的,因为生命具有的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为生存而奔波。生命在广义上的意义就在于生命本身。当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就值得敬畏,值得重视,值得平等对待。而当生命丧失了这些基本的权利:被束缚了自由,被他类所蔑视,被强者所虐待;也即是生命不再掌握于自己的手中,他已无法为自己、为其他一切奔波时,生命也就丧失了存活的意义,只能走向灭亡。命的存在是偶然的,但也是必然的,总之是幸运的;生命的过程是漫长的,但也是短暂的,总之是艰辛的。一个生命既然存在了,就要释放出他的能量,挥洒出他的光芒;就要奋力拚搏,奉献自己;就要用他的行动来证明他的存在、他的意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

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

四.哲学通俗化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哲学教师乔斯坦·贾德以童话的形式写的哲学史。读《苏菲的世界》会不知不觉地被作者匠心独运的“戏中戏”结构设计所深深吸引。这本书是将哲学通俗化的显著代表。我将由此说说哲学通俗化的可能性及必要性。① 可能性

此书以一系列的哲学问题贯串成全书的一条线索,随着问题的解决,一部欧洲哲学史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在书的开头部分他借艾伯特之口告诉读者:知道了每一个哲学家的“课题”之后,我们就比较容易地了解他的思想脉络。按照这样的思路,作者一开头从“你是谁?”起,将历史上的那些最重要的大家关心的问题、思考的方式、给出的答案娓娓道来。其次,此书的写作方式很符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这本书把艰深枯燥的哲学史作情节化了。为了让身为中学生的苏菲能理解哲学思想,作者努力把一些思想的文化情景形象地呈现出来。这种介绍方式书中比比皆是,所有这些设计将哲学思想变得生动起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哲学史能被非哲学专业的人喜欢,实属不易,作者的制胜法宝就是“通俗化”。运用它,作者在哲学著作与畅销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也就告诉了我们哲学是可以通俗化的。

②必要性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篇3

乔斯坦·贾德所写的畅销书——《苏菲的世界》非常适合那些未接触过哲学的人们来作为启蒙教材,引导人们步入哲学的殿堂。该书主要讲述了小姑娘苏菲在神秘导师通过书信的诱导下,开始接触哲学,思考哲学问题,并且了解了整个哲学史的发展和一些著名的古今哲学家。先从如“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导苏菲产生哲学性的思考,接而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还有一些自然哲学家的议题思考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等等涉及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的哲学,神秘导师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这本书涵盖了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内容之多,思想之深刻。不仅如此,更加值得人们称赞的是作者以故事性的方式讲述了哲学家的故事和他们的思想,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哲学揉碎以另一种更加细腻的方式注入读者的头脑中。哲学家们往往确实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不平凡的人生,他们的生活经历不会像行侠者那样惊险离奇,不会像军事家那样波澜壮阔,不会像男欢女爱那样情意绵绵,而他们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他们特有的言行蕴含着哲学的深邃,会给你留下深深的思考和悠远的回味,哲人的人生往往就是故事。这种“灌输”的效果显然要比在哲学课堂上那些单一乏味的概念讲解要生动得多,这样的哲学知识将会有血有肉、有滋有味,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心灵。

书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我是谁?”,这个问题我曾经也思考过,相信这个问题是人们一致迷惑过的。为什么会有“我”这个意识的存在?其实最开始,我并没有从书中直接得到答案,作者模棱两可的带过了。可是到后面谈到笛卡尔的时候,他所说的“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顿时让我有了醍醐灌顶的彻悟。人因为思考而存在,这句话带了点唯心主义的味道,但确实是当人们在否认在怀疑的时候,这一思考的行为就已经证实了“我”的存在。当我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心中还总是有一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神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最开始,在艾伯特为苏菲讲解自然派哲学家的时候,先谈到了神话故事对自然问题的解释方式,然后是自然哲学家们产生怀疑,他们依靠自己的理性思考来得到答案,他们相信自己的思考是不变的。在这里,他们批评了传统神话,这是否体现了神学与哲学的矛盾?后来又谈到笛卡尔的时候指出他目前发现的三件事:一、人是会思考的生物,二、上帝是存在的,三、宇宙有一个外在的真实世界。他坚持认为上帝是存在的,他宣称上帝可以保证我们用理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必然会与现实世界相符。这样看来,哲学又是为神学服务的,而不是矛盾的。如果说神学是人们的信仰属于唯心,科学是理性的探索属于唯物,那么哲学就是否包含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者,与其兼容?哲学属于逻辑理性的思考,科学的灵感源于哲学。但是哲学在某一层次上又服务于神学,那么也就是说神学是哲学的更高层次的境界,因为“神学揭示启示的真理,而哲学只是阐明自然的真理”。当然无论人们怎么认为神学与哲学的关系,总是先有神学的启示方向,后有哲学的思考,理论上而言哲学都是源于神学的。

还有一点值得思考的是,当我讀完了这本书之后,我所想到的是作者希望如今的青少年能够像苏菲一样在人类哲学的精神文明下逐步成长,到长大成人的那一天,还是能够保持一份对世界的好奇心,像哲学家一样理性思考,不要固定思维,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新的事物,即使懂得了很多的知识道理但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考究和疑问,因为“真正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无知的人”。现在的社会,虽然安定,但缺乏哲学性的思考。拿现在的网络来说,它的与人方便却造成了知识剽窃的普遍问题,不论是大学生还是学术研究者,大家似乎疲于自己去探究思考问题,而是更喜欢借用别人的想法和观点而缺乏个人的灵魂性。不仅如此,现在的许多长大成人的大人们更是习惯了这个世界,习惯了以整个社会的思考方式去想问题,像以往哲学家那样挑战神学,挑战社会等颠覆现有固定认识的想法与勇气早已消失不见。结合我的个人所经历过的一件事来讲,曾经有一位同学,他只是喜欢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某天他对我们平时用水的水质产生了质疑,然后他就借了一台简单的仪器装备将我们平时用的自来水提炼分解,发现底部沉淀了许多的红色物质。当他把这件事的结果告诉我们的时候,许多人的反应都是先是惊讶,后是接受,按照他们当时所说的一句话,“都已经用水那么多年了,我们不还是活得好好的,所以没有必要那么麻烦地去深究这种问题啊。”很多人都可能对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所产生的问题,都抱以无所谓的态度,更遑论去自我探索和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了。这就是现代人习惯于这个世界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我们虽然不可能回到那个百家争鸣,到处充满对知识真理追寻的年代,但是也不能安于现在和平舒适的生活,而疲于对人类、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哲学性思考的光辉应该不时从人们的身上闪现,那份对世界的好奇心不能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永久失去啊。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篇4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充斥着哲学和童话性质的一本小说。这本书介绍了许多历史上的哲学人物并讲述了他们各自的主义和成就。读完这本书我思考,为什么是那些人能够获得如此成就而却不是其他人,我想那便是因为他们有好奇心、他们热爱发问并有无尽的想象力。

试想,若是没有了想象力和好奇心,牛顿要如何发现万有引力、若是没有了想象力和好奇心,达尔文又如何完成他影响世界的《进化论》、若是没有了想象力和好奇心,怎么会有那么多类似“地球从何而来”一样引人瞎想令人沉思的问题、若是没有了想象力和好奇心,我们人类又如何会有至今一样的进步。不,不会有的,若是没有了想象力和好奇心,那一切的一切都不曾会存在。

想象力和好奇心是一切创造和进步的基础,我们的未来定也能在这两者的推进下不断的发展、不断的产生新的理论和概念。

在此我也向各位朋友推荐《苏菲的世界》,相信特殊的感受。

感谢《苏菲的世界》让我再次有了那无限的遐想!

上一篇:壁画设计研究下一篇:银行业监管的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