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管理规范制度

2024-10-17

信息系统管理规范制度(共5篇)

信息系统管理规范制度 篇1

医院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授权管理制度

一、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权限需经分管院领导审批同意方可授予。

二、加强对信息系统数据库后台密码的管理和授权。严格控制数据库管理员密码的授权人数,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做好密码的保密工作。超级用户密码要不定期进行更换。软件开发商在项目验收移交管理权限后或其他人员因工作需要进入数据库后台操作后,密码保管人员应立即修改密码。

三、当信息系统工作人员离岗时,需安排人员进行逐项交接。

四、当网络管理员离岗时,要交接网络用户名单,权限,口令以及登记本。

五、接班人要独立掌握网络管理员的任务后,交班人方可离岗。

六、当数据库管理员离岗时,要交接数据备份方案,接班人要亲自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试验,成功后交班人方可离岗。

七、当信息系统维护人员离岗时,要交接设备维护登记本,要清点硬件设备,帐物相符后,交班人方可离岗。

八、当其他信息技术人员外出时,要把自己分管的工作交给接班人。

九、认真作好移交登记,接班人完成好交班人分管的任务。

信息系统管理规范制度 篇2

关键词:给水系统,管理制度

1 绪论

水是生命的源泉、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 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要素, 它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衰。目前, 在国际上对水的公益属性是日趋重视, 尤其是把水当成一种人的基本需求、一种人权的时候, 公益性显得更加重要。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多,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政府对供水水质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 有必要加大对我国城市给水系统管理的力度, 完善城市给水系统管理的制度, 保证我国城市给水系统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即既要做到安全供水, 又能节约社会资源, 保障降低基建造价、减少运行费用、提高供水安全性、提高城市给水系统的能力。此外, 本文的研究对社会财富进行有效利用, 提高供水企业的效益, 同时对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使社会更加稳定和协, 国家更加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给水工程中管理工作方面, 由于全世界各城市的配水系统差距很大, 因此很难定义给水系统。Fisher, Karen T.认为管理是:制定出一套基于实际情况的给水策略及费用的现实执行规划, 然后通过调查、讨论, 确定服务标准或服务水平, 最后引进新技术和方法而进行论证。

1.3 拟研究的内容

本文首先从我国城市给水系统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 引出两大给水系统, 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上如何去看给水系统, 在给水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主体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分析所收集的文献, 总结出我国城市给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得出完善我国城市给水系统管理制度的相关建议。

2 我国城市给水系统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城市给水系统的现状

我国的城市给水工程始于19世纪70年代, 自1879年旅顺引泉供水, 1883年上海杨树浦水厂投产, 至1949年, 中国给水事业发展缓慢。至1949年为止, 我国只有72个城市约900万人喝上自来水, 尤其是近几年, 随着中央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的进一步加大, 我国的城市供水出现了建设面大、规模大、工艺新、速度快的特点。配套管网的差距大, 大量的城市供水管网老化, 水质和安全性需要提高。管网及供水面积越来越大, 二次加压供水比率不断提升, 使二次污染的问题更加突出, 给卫生监督、污染治理等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目前我国城市给水系统面临的是服务人口的增长、下水道的老化、水质标准的提高、财政收入的萎缩、当地对环境标准的日益严格等。

在城市供水系统中常见的有两种, 一种是集中式供水系统, 它主要隶属于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如城市自来水公司;另一种是分散式供水系统, 它主要指在城区内分布的面广、量大的各企 (事) 业单位及个人修建的自备供水工程。由于水管理部门权威性不高、水源管理不协调、资源水价偏低和节水缺利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用水户争相自建供水系统, 加剧了统一管理城市供水和水源调配的难度。其管理方法必须采用多维手段、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才能达到水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和持续发展的目的。法律法规、行政、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综合手段在管理涉水事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依法治水是根本, 行政措施是保障, 经济调节是核心, 技术创新是关键, 宣传教育是基础。

我国城市给水系统中存在着三种关系 (见图2.1) 。宏观系统主要研究给水工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及这些因素如何作用于给水行业, 它是中观和微观系统运作的基础。中观系统是给水行业的核心部分, 它受宏观系统的制约和影响, 并在这种背景下对微观系统产生决定性作用。给水行业中观系统指的是社会大系统中直接参与给水活动的各种组织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组合 (见图2.2) 。以存在形式分, 该系统中包括政府、供水单位和消费者三个主体;按功能作用者分, 包括供水单位所有者、供水单位经营者、政策制定者、管理监督者、消费者五种要素。

2.2 我国城市给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城市给水系统的管理存在诸多弊端, 首先我国的城市给水企业长期以来被视为公益事业建设靠政府拨款, 运营管理费用靠财政补贴, 城市给水企业内部缺乏安全责任生产意识和经济责任意识。其直接结果是供水设施建设和维护不力。其次我国政府对给水系统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相关政策的建立来完善城市给水系统的管理制度。

3 完善我国城市给水系统管理的制度分析

完善给水系统管理的制度, 必须考虑对城市给水系统的管理进行有效监督管理, 其目的就是使城市供水水质达到与其使用目的相适应的水质标准。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根据我国的现状, 要规范城市给水系统的政府管制, 其根本途径是政府对给水系统管理工作应该制定方针、政策, 建立法规、颁布标准, 对全社会给水活动实施组织领导、行政决策和监督协调的管理。如调节水资源的分配, 促进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限制和惩罚损害水资源及其环境的行为, 以及浪费水的行为, 奖励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行为。

目前, 中国在涉及给水方面的立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利产业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城市水务市场的建管原则》等。城市给水, 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其水质应能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使用需要;作为一种商品, 其水质应符合法定的质量标准。这是城市供水水质管理的核心问题。

但是, 我国在城市给水系统中的法律法规还是很欠缺的。我国需要制定一部全国性给水系统法规, 这是优化给水系统管理的制度保障, 也是关乎人民百姓生产、生活的一件大事。在拟订这样的法规时, 应吸收给水行业的工程技术专家、法学家、经济学家、企业界人士和人民百姓的意见, 各地召开诸如水价、水质等方面的听证会, 在综合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实施。

3.2 完善相关政策

3.2.1 产业政策

产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决定采用何种方式去分割和营运产权。政府对城市给水系统产业制度的建立, 形成区域内竞争, 即地方政府或者“联合政府”将自来水经营权授予几个水务集团 (最好不超过5个) , 由它们在特定区域展开供水竞争从而提高内部效率的一种方式。展开这种区域内竞争的前提是重组市场结构, 形成有效竞争格局 (如图3.1) 。在这一组织结构中, 地方政府部门与水务集团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打破以往政企高度合一的局面。这一职能主要通过处于监控层的水量管理部门、水质管理部门和水价管理部门协调完成。对于监控层的职能, 政府可以把“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相应中介企业, 而要对核心业务进行严格监管。

在城市给水系统市场的管理中应该实行政府宏观管理与市场经济调节相结合的原则。一般情况下, 政府应坚持的原则是只要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 政府就应该不插手, 但是, 如果市场机制失去了作用, 政府也不应该甩手不管。同时政府应该完成产权主体多样化、投资渠道多元化的目标。

3.2.2 融资政策

给水系统有一部分投资如水源保护、管网建设与维护等, 需要政府以财政形式支付并体现在社会效益上, 同时政府也需要提供部分引导性资金。如管网系统关联面很宽, 属资源统筹配置为特征的项目, 必须要政府来投资和实施, 以发挥政府的协调特长和提高效率。

3.2.3 特许经营政策

政府对城市给水企业实行特许经营, 建立特许经营制度和支撑体系, 并配套相应的规范性条例文本和标准化合同文本, 健全给水系统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和服务规范, 使其成为政府监管的重要依据和标尺。同时, 建立健全履约保证制度, 投资者或经营者按合同要求提供履约保函、维护保函等履约保证, 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达不到合同约定要求的, 由监管部门依法作出处罚, 减扣相关费用;对企业通过提高管理水平以及采用先进和合理技术提高出厂水质的, 可约定相应激励措施。

3.2.4 租赁政策

对城市给水项目采用租出经营模式, 即项目由政府投资兴建, 项目的经营权由私营公司竞争获得。私营公司依靠收取费用获得合理利润, 并将部分收费交给政府, 以弥补行政性折旧开支和兑现承诺。私营公司负责项目的经营性生产和销售, 并保证项目的经营质量, 设施的运转和维护及部分或全部设施的更新改造。但是, 项目经营的价格应由政府、公司、消费者共同民主协商确定。这种运营模式不仅能使政府保持项目的产权, 得到合理回报, 而且使城市给水系统进入市场化运作, 提高运行效率。

4 结论

目前, 我国城市给水系统存在着城市给水企业内部缺乏管理制度和政府相关政策有待完善的问题。本文建议政府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做进一步完善, 以及有产业政策、融资政策、特许经营政策和租凭政策等方面的制度要更加明晰, 紧追时代的脚步经济、环保、社会和协, 使我国城市给水系统的管理更加规范、我国资源管理体制更加完善、水能源被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Fisher, Karen T.Politics and Urban water supply[J].Develop-ment, 2008, 51 (1) :30-36.

[2]王倩.我国水务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向[J].问题研究, 2004 (1) :18-19.

[3]汪光焘.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12-16.

[4]刘慧莉.输配水管网安全优质给水的探讨[J].梅山科技, 1997, (2) :23-25.

[5]傅涛, 陈吉宁.城市水业市场化的认识误区与政府角色[J].中国给水排水, 2004, (1) :88-91.

[6]陈庆秋.试论水资源部门分割管理体制的弊端与改革[N].人民黄河, 2004, 26 (9) :19-20.

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管理初探 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力资源;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8-0161-03

在企业日常发展管理的过程中,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以企业员工为主体的团体,人力资源信息不仅仅指企业管理的人事数据,还在很大程度上包括了企业生产与科研等工作信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人力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的构建应用,在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同时,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完善了企业的日常管理。此外,人力资源信息共享系统在建立的过程中,使其在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促进信息顺利流通的同时,还能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1 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的需要分析

在21世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应积极提倡“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在日常管理中,应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尽量挖掘人的潜能。若一味地使用旧的管理模式,除了无法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外,还会对企业的日常管理造成严重的影响。随着网络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还推动了社会进步。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将科学的管理手段与IT技术相结合,使其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不仅能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水平,同时还会推动企业发展,使其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企业在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着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选择适合自身的管理软件。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市场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多数是为大中型企业开发和设计的。企业作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人员素质还是知识层次要求,都比其他部门的要求还高。因而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照搬一般的管理软件,而是要结合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建立起适合自身使用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在满足企业科学管理需要的同时,还能推动企业的发展建设。

2 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在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在阻碍企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间接影响了我国人才的培养。针对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1 系统自我封闭

在当前企业现有的管理系统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各个系统之间都是独立工作的,互不影响,因而在信息自动转换与共享方面,都没有达到企业的相关需求。操作人员在调去相关信息的过程中,需要频繁地在各个系统之间进行来回切换,在浪费大量时间的同时,管理效果仍不理想。此外,企业管理人员虽然在形式上已经收集了大量的业务数据,但这些数据都没有经历过加工与整理,在带来信息的同时,还带来了大量的垃圾信息。

2.2 信息量不足

在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共享系统使用的过程中,管理与决策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分开使用。然而人们在开发系统时,往往忽略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也不例外,由此直接造成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中信息量不足,由此无法及时地给管理人员提供企业管理信息。在阻碍企业日常管理的同时,还直接阻碍了企业今后的发展。

2.3 缺乏人性化

在企业当前使用的管理系统中,不会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任何提提醒,如:某位员工的聘期已满,需要与企业进行续签;某位职工的职称评定年限已到,需要准备一些材料等等。由此造成的失误在影响双方正常工作秩序的同时,还直接影响到双方的工作情绪。

3 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共享

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共享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企业网络环境,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有效交换,使其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将信息顺利在全企业范围内进行正常、及时、准确的流通,在避免信息流失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企业的管理制度,为企业领导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这种方案在使用的过程中,其最大优势在于设计工作量较小,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信息交换、共享,同时方案中的相关功能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用途,无论在信息扩充还是在统计功能上,都比原来的系统高出很多,由此受到企业的青睐。

在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共享系统中,组成信息共享系统的各个信息单元都会依据自身的功能及管理范围,储存与之相符的结构信息及内容,并能够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自身的各种交换借口,与其他单元进行信息交换,以便在实现信息交流的同时,还能加快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在信息单元结构组成的过程中,信息单元为其提供统一的信息入口,且每一个信息单元都包含一个信息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完整地记录信息单元的结构内容,在整个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信息结构的获取与内容的获取,都是通过一旦的数据引擎完成的,且数据引擎是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及其结构的唯一途径。

4 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管理

在整个系统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企业的行政、规模、发展方向以及管理目标等多个方面,开发出适合本企业使用的系统,在体现生产特色的同时,还能推动企业的发展。针对当前企业旧的管理系统,主要有两种管理方案:首先,在原有的基础上保留数据库中的相关内容;其次,将旧系统挂到新系统上,使新系统对原有的旧系统进行重组划分,并根据系统自身需要进行相应的扩充。这种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基础数据,减少冗余量,在确保数据结构简洁的同时,还能及时地对数据进行扩充。

系统包括人事管理、工资管理、培训管理、人才招聘、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报表管理、统计分析、政策法规、综合查询和系统维护几大模块:

(1)实现信息共享,完成跨库统计和查询。一方面使原有系统的数据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可以节省开支,缩短开发周期。

(2)提供与Word 2000和Excel 2000等表格和文档工具的无缝连接。既做到了功能扩充,又保证了界面统一,同时还能灵活使用文档和报表编辑。

(3)赋予人性化管理。对每年度经济师的职称评定等工作,可以做到系统提前报警,及时通知本人,做好充分准备。

(4)高度模块化,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随时随地添加数据,避免信息量不足的问题和资源的重复浪费。

在整个系统使用的过程中,统计分析作为整个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能够依据已经得到的相关信息对下一步的管理模式进行预测与辅助,且在信息日常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实时监督。管理人员在系统操作的同时,可以利用系统中的统计程序,对企业管理中的各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提高自身管理质量的同时,还能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

5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不仅关系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同时还关系着我国人才的培养。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在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由此就需要企业在运用的过程中,能够结合着自身的规模、管理,设计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系统的实际功能,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开发和应用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4,(12).

[2]李军华,谭洪波.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应用探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1).

[3]李军华,谭洪波.信息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模式的研究与开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4]刘春林,施建军.打造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来自国企的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01,(3).

作者简介:李敏(1972—),女,湖南醴陵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湖南省火电建设公司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9排水系统管理规程 篇4

目的:建立排水系统管理规程,保证车间排水系统的清洁畅通。

范围:适用于车间地漏、下水道及外排水沟的管理。

责任:生产技术部、操作工人。

内容:

1.生产车间排水管理

1.1车间的地漏、下水管道应根据岗位明确责任人,做到每个地漏、下水管道都有专人负责管理。

1.2车间地漏、下水道及车间外排水沟应经常保持清洁、畅通。

1.3洁净室内地漏必须设有水封装置。

1.4设在洁净室的地漏,要求材质不易腐蚀,不易结垢,有密封盖,开启方便,能防止废水废气倒灌,允许冲洗地面时临时开盖,不用时则盖严。

1.5禁止将纤维、难溶块状物等倾入车间地漏或下水道中。

1.6应定期对下水道及排水沟进行疏通、清理,必要时还应根据工艺需要,灌以消毒剂消毒。

2.厂区内排水管理

2.1厂区内排水沟保持畅通,不得造成淤积。

2.2排水沟盖板平整严密,定点设置铁箅利于排除地面积水。

2.3严禁将垃圾等杂物倒入排水沟,防止污染水质,堵塞排水沟。

企业信息系统管理论文 篇5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决策;信息化

摘要:当今世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户需求多种多样,企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要求企业行动必须快捷、灵敏,面对市场需求能迅速做出正确反应。对于上述要求,人力已经很难完全达到,必须借助当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知识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是我国企业在管理领域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1概述

1.1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

信息管理系统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算机用于管理领域以来,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机到网络,从功能单一到功能集成、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化.根据 MIS 发展的时序和特点,可将MIS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三个阶段.EDPS是利用计算机处理代替人操作的计算机系统,特点是面向操作层,以单项应用为主,数据资源不能共享,以批处理方式为主.EDPS 是较少涉及管理问题,它是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初级阶段.

MIS 的特点:能够将组织中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高度集中起来,进行快速处理,统一使用.有一个中央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是MIS的重要标志.MIS的处理方式是在数据库和网络基础上的分布式处理.利用定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预测、计划优化、管理、调节和控制等手段来支持决策.MIS由EDPS发展而来,与 EDPS 相比,MIS更强调信息处理的系统性、综合性,除要求在事务处理上的高效率外,还强调对组织内部的各部门以及各部门之间的管理活动的支持.早期的MIS是指面向中层管理控制的信息系统,主要应用于解决结构化问题.DSS 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不具有管理控制的功能,但是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部分时,它使MIS具有了将数据库处理和经济管理数学模型的优化计算结合起来为管理者解决更复杂的管理决策问题的能力.它虽然不是管理信息系统,但是使得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更加完善.它与早期的MIS结合,成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高级阶段.

2信息管理系统的组织构成

2.1信息管理系统的组织构成

信息管理系统(MIS)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很多学科,是各学科紧密相连综合交叉的一门新学科.作为一门新科学,它的理论和方法正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它除了具备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外,还具备预测、计划、控制和辅助决策特有功能.

①MIS是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在合适的时间向经理、职员以及外界人员提供过去的、现在的、预测未来的有关企业内部及其环境的信息,以帮助他们进行决策.

②MIS是能够提供过去、现在和将来预期信息的一种有条理的方法,这些信息涉及到内部业务和外部情报.它按适当的时间间隔供给格式相同的信息,支持一个组织的计划、控制和操作功能,以便辅助决策过程.

③MIS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一机器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

④MIS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多元性和综合性的人机系统,它全面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及管理科学、运筹学、统计学、模型论和各种最优化技术,为经营管理和决策服务.

⑤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数据预测未来,从企业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⑥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⑦数据处理功能.包括数据收集和输入、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加工和输出;

⑧预测功能.运用现代数学方法、统计方法和模拟方法,根据过去的数据预测外来的情况;

⑨计划功能.根据企业提供的约束条件,合理地安排各职能部门的计划,按照不同的管理层,提供不同的管理层,提供相应的计划报告;

⑩控制功能与辅助决策功能.根据各职能部门提供的数据,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测、检测、比较执行与计划的差异,对差异情况分析其原因; 采用各种数学模型和所存储的大量数据,及时推倒出有关问题的最优解或满意解,辅助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决策,以期合理利用人财物和信息资源,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就其功能来说,管理信息系统是组织理论、会计学、统计学、数学模型及经济学的混合物,它全面使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技术,因此是技术系统.从社会技术系统 的观点来看,MIS和组织结构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引进MIS将导致新组织结构的产生,而现存的组织结构又对MIS的分析、设计、引进的成功与否产生重要影响,其影响要素包括组织环境、组织战略、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过程和组织文化.所以管理信息系统既是技术系统,同时也是社会系统.

3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3.1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与传统管理文化

计算机信息管理(ComputerInformationManagement,CIM)包含三个部分:计算机、信息和管理.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关键设备和基础设施;信息是计算机处理的对象;管理是一种集成手段,它包含对信息的组织、使用与管理.CIM可以描述为:利用系统工程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办公自动化技术形成综合应用,对信息资源、信息设施和信息系统的组织、规划与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物流愈来愈成为其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国内没有一家能让众企业均信服的第三方物流(简称TPC)企业,使得许多企业都拿出大量资金自己做物流.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时机,搞好自己的物流管理.现代物流是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产业,但目前的企业物流尚处于传统的传递、送货阶段.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有严格的、科学的管理系统实现事务处理信息化、信息处理电子化的能力,充分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来处理信息,以提高自身竞争力.要达到此目的,其关键就是加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

3.1.1计算机管理文化的特点

①快捷文化.使用计算机,首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长期以来,计算机技术进步的核心一直是围绕着处理速度在进行.现代计算机的处理速度,相对于我们普通业务而言,其速度已几近于忽略不计了.现在普通计算机业务的效率已经不是由计算机机器本身所决定,而主要取决于我们的操作能力和业务流程的科学程度.追求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提高和业务流程的改善,就是在追求好的计算机文化.否则,对繁琐的业务流程墨守不变,操作仅停留于原始的地步,这就是在远离计算机文化了,程度甚的,可以说是没文化(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

②严密文化.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是围绕着机器的文化,在正常状态下机器运转的过程不可能出错.如果错了,只可能是使操作者先前的参数错了,或者是编程错了,或者是操作错误.它要求操作者要有严密性.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或者是在现代条件下从事现代的工作,特别要求的就是严密性.

③创新文化.计算机俗称“电脑”,它不是一般的机器.正如人是动物,但不是一般的动物一样.只要软件适宜,操作思维正确,它就可以在纷繁的数据处理中,带来创新的东西.所以说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要求精确思维,但又不能机械思维,要勇于创新.而传统文化相形之下在创新上往往体现出一定的惰性.

4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4.1商业网站的建立

WEB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网站建设的繁荣,现代商业企业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以加大企业宣传的力度.各种商业企业更应尽快利用网络来宣传自己,树立企业形象.网站的建立主要依赖网络的传播.对于现代社会,网络应用已相当普及.网络的普及,带来了新消费媒体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从网站上了解企业及商品的信息.这就给商业信息化建设带来契机.商业企业都想在网络上占领一块阵地,为企业宣传推广拓宽渠道.商业网站的建立,为商业信息化中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商业企业实现在线销售、在线支付、电话接洽、E-mail、Fax或信函,以及Web访问协调为一体,等技术提供了基础信息交流平台.

4.2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其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客户(包括最终客户、分销商和合作伙伴)作为最重要的企业资源,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和深入的客户分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保证实现客户的终生价值.客户关系管理又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要求企业从“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转移,也就是说,企业关注的焦点应从内部运作转移到客户关系上来.

4.3电子商务--流通领域的冲击波

Internet的迅速发展将整个世界经济带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速增长期,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电子商务的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电子商务正飞速兴起,电子商务大潮正在全球范围内急速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在线购物、B2B、B2C已经成为大家谈论的焦点.在未来的,电子商务的膨胀将形成指数型上升曲线.电子商务系统提供了一种商家与客户进行交流的新方式,但电子商务带来的冲击是革命性的,对传统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企业管理者以全新的思维来看待未来的客户、未来的竞争对手、未来的技术工具,仅仅把现有的商业流程实现数据处理自动化并不意味着可以在“新经济”时代取得成功.电子商务要求的是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思维的更新和革命.这对已经建立起一定规模的传统企业来说并非易事.企业要成功地实行电子商务,一定要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收集系统.通过网站的设计.建立一个良好动态数据库,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了解市场的需求动向及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企业的产品在网上受欢迎的程度等.同时能与 ERP、BPR、SCM和CRM系统进行整合,进而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最大地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益.电子商务的建设还要重基础.如今,由于技术的进步,企业经营数据信息的收集越来越细,处理方式已经由以往的静态处理变为动态处理,信息的集成、整合更加趋于实时化.一个计算机管理系统可以对企业的操作层、管理层和决策层三个层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然而在现实当中,国内的不少企业经营者却没能将企业业务流程中所产生的商业数据,通过信息系统整合成为管理信息.目前国内商业企业信息管理的计算机应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基本数据的收集层面,只能对操作层提供有限支持,企业经营数据的处理没有上升到信息层面,从而无法为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商业管理人员缺乏数据的整合意识,无法将信息系统采集到的商品数据,通过计算机重新进行整理、组合.面对浩如烟海的基础数据,得不出相应的经营结论.这种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只会给企业平添管理成本.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从一开始就明确“基础数据”与“管理信息”的不同,只有这样才会去有意识地完善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4.4有效应用商业智能软件

商业智能软件已经开始引领起一场新的信息化变革,为商业企业运营管理注入新的活力,而商业智能软件本身也成为最有力的数据挖掘、信息分析整理、辅助决策、数据管理等的综合性工具.现阶段许多商业企业已经应用商业智能技术,但目前运用不成熟,进一步促进商业智能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促进商业智能市场的健康发展,完善商业智能标准化建立,将有利于商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商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通过科学管理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工具,来提高商业企业的竞争力.商业信息化的完善,为商业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契机.随着国外商业企业的进入,国内商业行业竞争压力加剧,推行商业信息化变得尤为重要.因此,积极通过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加快商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企业管理及经营模式变革,才能赢得竞争优势.

4.5信息管理系统在现代物流企业中的作用

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运用于物流管理,从而引发物流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现代物流业已从为社会提供传统运输服务,扩展到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物流服务.现代物流是生产营销的重要支持系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计算机网络收集、发布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决策,并控制现实物流运行.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降低物流成本,适应现代社会对物流高速、安全、可靠,特别是低费用的需求,这也是未来物流的主要发展方向.现代物流企业的现状是近20年以来, 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物流业也同国民经济一样有了较大发展.

现代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是

①我国企业在物流方面的信息化、集成化管理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水平普遍较低.基础设施能力不足,技术装备落后.交通运输能力仍不能满足运输需求,主要运输通道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②物流管理、服务水平低.由于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加上市场发育滞后,全国物流企业大多数处于小、多、散、弱的状况,没有形成有效的社会服务网络.

③物流人才和信息化是实现物流现代化的根本条件.物流行业人才培训和物流管理亟待加强.

④相关领导对物流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高效率的配送将降低物流成本.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合理安排配车计划,选择最佳的运送手段和途径,从而降低配送成本.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因此,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定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先进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将在我国的物流业中得到普遍的应用,从而缩短物流时间,降低物流成本.如:计算机系统提供的正确、及时的采购、销售信息,提供适时、适量、适价的采购、销售信息,及时了解供应商和销售商的绩效,帮助物流管理者制定科学的策略和行之有效的方案.

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最优控制,降低物流成本.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企业采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的进行;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可控制物流成本.例如,将全世界的电脑资源都利用起来,采取外包的形式将一台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产,然后通过全球的物流网络将这些零部件、元器

件和芯片发往同一个物流配送中心进行组装,再由该物流配送中心将组装好的电脑迅速发给订户.另外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比如物流配送中心向供应商提出定单这个过程,就可使用计算机,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数据交换技术,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收集下游客户的定货也可以自动完成.

物流管理智能化.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生产、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工具、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才能解决.在物流自动化的进程中,物流智能化是不可回避的技术难题.任何一种物流设备都必须接受物流系统计算机的管理控制,接受计算机发出的指令,完成其规定的动作,反馈动作执行的情况或当前所处的状况. 智能程度较高的物流设备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能更好地识别路径和环境,本身带有一定的数据处理功能.专家系统、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这为降低物流费用创造条件.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物流管理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物流存在的成本过高、时间过长、不易掌握物流车辆的具体方位等问题,不断简化物流操作流程,努力降低物流成本,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正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实时的数据采集和网状的信息传递结构,彻底改变了数据的生成方式和以往的线性传递模式,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信息的效能.信息使用效率的提高,则可以大大缩短决策时间,加快企业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因此,未来企业的竞争实力将不取决于企业的规模,而取决于企业的数据传递速度和信息的整合能力.可以说,未来商战的制高点是信息管理.无论你是大型商场,还是连锁经营,不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就无法与具有强大信息处理能力的竞争对手相抗衡.

参考文献

[1]明秀娴:试论我国物流企业的经营与发展[J].广州:中山大学学报论丛,.7

[2]秦红星:计算机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北京:中国科技信息,2006.2

[3]纪玉山:《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

[4]康晓东:《电子商务及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8

[5]吴敬琏.发展中小企业是中国的大战略. 宏观经济研究,,7

[6]黄津孚. 现代企业管理原理(第四版).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7]杨杜. 现代管理理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陈忠卫、王晶晶. 企业战略管理.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9]宋远方、成栋. 管理信息系统.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史晋川.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如何选择创业合伙人下一篇:外围PA员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