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工作中的困惑

2024-09-18

家长工作中的困惑(共10篇)

家长工作中的困惑 篇1

青年教师家长工作中的困惑

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和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指南》的论述无疑应该成为我们开展家长工作的指导思想。但是,我在家长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给我们在家长工作带来了新的困惑和挑战。

由于现代社会中,年轻的父母工作忙等原因,常常将孩子交给祖辈抚养。祖辈抚养固然有许多的好处,但隔代抚养的不利之处也客观存在:如祖辈的过分溺爱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同时还会接受老人、思想固定化,行为模式化的影响,表现出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和言行,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年轻的父母也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们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后还是一切事情有孩子的爷爷奶奶管,老师要和孩子的父母联系也相当困难,有时只能在电话里说上几句话。有的孩子在幼儿园生活了一个学期了,可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和老师还没有见过几次面呢?每一次的亲子活动、家长会,全有爷爷奶奶包了。我们建议的家园配合的内容,到最后的落实情况是可想而知了。

小班孩子因为年龄小,在对孩子的保育、教育上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和家长的沟通,而来园和离园时间是教师向家长沟通的最直接、最及时的沟通时间。但接送人群的老龄化使得教师和他们之间的沟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给家长工作的方法方式上有了新的要求。在保育方面:天气一有变化,祖辈带的孩子会穿很多的衣服,而且,穿着不得体。送到幼儿园时,把老师也当作他们的子孙似的叮嘱:“不要把孩子的衣服脱掉,要感冒的。”因此,这群孩子的体质特别差,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一旦孩子感冒,责任都是老师的。另一方面,家长对幼儿身体状况的关注多于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每天的接送时间就关注在孩子是否吃好,睡好,很少有家长问关于孩子交往、语言发展、动作发展等幼儿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发展的问题。也说明了家长对孩子的定位还是处于以前传统的意识上,看来要在社会和家长心中形成共识还需要我们教育系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希望在短时间内让全社会都真正的重视幼儿教育。

针对以上家长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客观矛盾,有待于我们教师的共同实践和研讨中不断的摸索具有特色的家长工作模式。

家长对教育孩子的困惑怎么应对 篇2

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焦虑

满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而这种出息的希望又大多都寄托在“上学”上。在大部分家长心里孩子成才的理想愿景仍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跳农门”,读书“升官发财”。他们心里时刻憧憬着这种美好的结果,但却不知道不了解时代已发展到了成才及就业标准向着立体化多元化的.综合平衡方向发展的时代,更不了解明白自己子女综合素质的高低情况,既不“知彼”也不“知己”,就知道人云亦云盲目攀比,不惜“投资”,只想“进攻”。

为什么父母对教育孩子如此困惑?

在孩子这方面很多的父母其实并不了解孩子,他们不了解孩子先天优势,不了解孩子性格特性,孩子的大脑容量,更不知道孩子的学习通道,孩子喜欢的什么样的沟通方式。那往往很多时候,父母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在上。给孩子安排许多的课外辅导班,不断的让孩子学习各种认为对孩子有用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教育需了解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它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那我们的父母如何来了解孩子的天赋呢?事实是大多数孩子终其一生只用了自己潜能的10%都不到,另外90%以上的潜能被白白浪费了。我们的父母不应该只想着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更多的是让孩子站对起跑线。

家长工作中的困惑 篇3

发表时间:2011-03-27 20:06:45 [查看原文]

小学生家长最困惑的十个问题

——访后记录

问题,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而现在处于成长的小学生,家长对我们有怎样的问题?我进行了访问调查。

我访问了邻居阿姨、叔叔和几位同学的家长,在访问后给出的答案有十九种,重复的有三个,特殊的有一个,现在,我把这其中最困惑的十个问题归纳如下:

1、为什么失去了童真、乐趣,成学习的机器?

2、不知道怎样去学。(特殊)

3、学到的多,但真正记住,掌握了多少?

4、为什么出现自我与家长、老师成敌人?

5、为什么不认清学习重要性,学习化为被动?(重复)

6、不听话,有时怎么说都听不进去。

7、什么事孩子所谓的兴趣?(重复)

8、为什么孩子不太爱与父母交流?(重复)

9、为什么孩子出现攀比之心?

10、为什么经常出现“三分钟热度”,干事不持之以恒?

小记者:李夏玮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工作策略 篇4

一、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孩子一起成长

一位学生做错事,遭到同学的嘲笑,其父听说后,气冲冲地赶到学校:“打他,打伤了我出医药费!”说完,掏出几张人民币重重的摔在课桌上。

真是可悲啊!在这种近乎病态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作为家长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你们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位家长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使孩子有良好的品德,就必须从小好好培养。当孩子上幼儿园时,我就要求他把大水果给别的小朋友,自己吃小的,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上小学后,又教育他要关心、帮助他人,不要事事处处总考虑自己的利益等。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时刻注意我们父母自身的一言一行,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的自私心慢慢地少了。”

家长大多是普普通通的,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来感染或教育孩子。这位家长的教育方法虽然不是最科学的,但是他注重从小培养孩子,正确引导、鼓励孩子做人、做事、成材、成长——这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

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作为家长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和教育孩子。

二、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

现在,全社会都提倡“创建学习型家庭”,所谓“学习型家庭”指的是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中有较为丰富的学习材料,并不断充实、更新;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等。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必须有“三优先”: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优先;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优先;增加教育投资优先。

调查表明,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见解,但有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有固定的学习场所,(场所最好是书房,条件差的也可以是客厅或是各自的卧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有固定的学习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流。

第三、有必要的读物和学习资料。家长要积极创设条件,添置书籍,同时可以引导孩子少买玩具,多买书。

第四、家长要成为家庭学习的主体。“言传身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的永恒命题。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实际上都是在以身示范,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不仅要带头学习,成为孩子的表率,还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相互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

三、尊重、信任孩子,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亲子悲剧后,在无数次的从孩子脸上读出压抑、自卑后,我们渐渐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尊重、信任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它意味着爱护孩子纯洁的心灵、支持孩子的决定、放弃权力和优越感;也意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高尚品格。

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要了解孩子,只能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更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培养自信,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四、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引导孩子和谐发展

每个家庭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既有普遍性,又有社会性。家庭是多个亲情关系的组合,家庭教育也不是单独存在于哪一个人的身上。因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为家长,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必须多沟通、交流、互相支持,千万不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把分歧暴露给孩子,其实有分歧没有关系,关键是我们要正确面对,达成一致,这样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公务员之家

五、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孩子的潜能

人的成绩的优劣或成就的大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即我们称之的智力因素;二是实践中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及良好的个性,即我们称之的非智力因素。

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们都很重视,但对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兴趣与自信的培养,则很容易被忽视。

中国家长下班回家,见到孩子会问:“考了多少分?”而美国家长则会说:“宝贝,今天有什么发现?”从诸多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天

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所具有的天赋所致,而是他们在幼年时期的兴趣和热情的幼芽没有被扼杀,而是得到了顺利成长的结果。

高效课堂中的困惑 篇5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条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改革者有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心;既要不断创新,又要善于发现问题,努力探索新路子、新方法,尽快解决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本文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浅谈打造高效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

一、教师理念:明白容易转变难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事莫过于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和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在课改之初,教师就要面临接受新思想,实践新事物。与之俱来的是两种心理不适,一是否定自我的痛苦感。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种挑战和超越。面对这种变革,年轻教师由于在教育教学经验和理念上还没有定型,适应尚容易些,年纪稍大一点的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成就感强的优秀教师要发生这种角色转变,就不那么容易了。他们原本依靠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要他们否定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放弃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法宝”,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二是调整师生关系引发的不适感。传统教育师生关系本质是师道尊严。知识传承是一种单向性服从关系,“我主你客,我说你听”单一性说教关系。而新型师生关系的倡导的是民主、平等与和谐。

对策——

1、加强学习,不断探讨。要求教师经常学习课改的新理念、新方法,由浅入深,循循善诱。

2、“忍痛割爱”,要求教师主动接受“改造”,不能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捆住自己的手脚。

3、不要担心“邯郸学步”,只要心存课改的理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就一定能转变观念、更新方法。只要教师心存课改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从备课那刻起就立足于学生,再到上课、辅导、检测,就一定会成功的。

教师不妨先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看自主学习的情况,有些问题教师不教学生通过自学一定能够掌握的。

问题

二、学生习惯:说改容易养成难

教师改掉一讲定乾坤的习惯难,而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索取的学习道路同样阻力重重。所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不可忽视。需要教师在自身观念转变的前提下,想方设法调动激发学生自主求知的欲望,走向高投入度、善于合作、善于表达的学习道路。

对策——

1、积极引导。在过去传统的课堂上,学困生习惯于坐等老师“喂”食物,不想动口、动脑、动手,就需要老师注意引导。

2、激发兴趣。可以建立课堂教学小组活动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开展“明星小组”评选活动。

3、建立信心。学生的自信心决定学习的成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比较改革前后的效果,使学生“确信”课改的效能,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充分相信学生,逐步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问题

三、集体备课:安排容易做实难

集体备课容易流于形式,深入研讨并达成共识、形成文本难。有的教师认为集体备课是为了搞形势,结果备课质量不高。

对策——

1、形成制度。要求教师准备好导学案初稿,按规定时间到场。由组长负责组织调控,年级主任负责督查,学科主任亲临指导,教导处抽查,2、贵在坚持。集体备课一定要长期坚持!只有长期坚持,并不断总结集体备课的经验和不足,才能逐步备出高质量的“方案”。

3、强化“有效”。学校完善督察制度,除了督察教师集体备课的出勤、备课的数量等方面外,更要督察所备“方案”的质量,即是说检查教案的课堂教学的指导性强不强,这才是集体备课的根本。

4、总结评比。各种督查、检查结果计入月评比,种种措施环环相扣,确保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问题

四、导学案:编写容易有价值难

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是教师讲授知识点的简单罗列,更不是练习题的堆积,而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介质,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导学案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把教学的立足点、课堂的支撑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教给学生,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导学案编写得如何,是一节课成败的基础,它能体现教师的“支架”作用。使用时要求教师语言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作为教师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思想、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内容等)。

对策——

1、在编制导学案时要注意“学生化原则”、“学科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整合化原则”和“个性化原则”。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2、导学案要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每个学校或老师在课堂教学上都应该有自己相对固定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即是说课堂上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每个环节要注意哪些,在编制导学案时要充分考虑,这样就能编制出价值较高的导学案。

问题

六、小组:建立容易建设难

小组的“建立”和“建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境界。小组的建立与建设就像盖房子与装修。如果说小组建立只是拥有或存在框架,那么小组建设是装修,是心旷神怡地逐步完善。建立就是初步的组建,很容易的,建设就是用心去经营小组、完善小组。

对策——

1、培训组长。小组的建设第一要务是组长的培训,组长的培训与指导主要包括思想培训和能力培训。训练小组长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评价能力。鼓励组长有服务同学的思想,必须高度负责。消除“当组长影响自己学习”的顾虑。(“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毛泽东)

2、分工细化。劳务分工和学务分工要责任到人。做到每个人都有事做,各负其责。否则把组长累死也劳而无功。

3、团队建设。要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团队合作意识,积极开展帮扶,人人当小老师。

4、奖励机制。为了充分调动组长的工作积极性,可以在班级或者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明星小组评选”活动,对“明星组长”进行表彰。

小组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要不断总结工作得失,逐步完善运行机制。

问题

七、督导检查:评价容易长效难

这是所有教师在课改过程中遇到的老大难问题之一。一开始,奖励还起作用,可是时间一长,奖什么都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教师自己也感到疲于应付。问题何在,怎么解决?

对策——

1、完善评价体系。学校要构建有效的评价手段(即时性评价、结果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立体评价体系),包括个人评价体系、小组评价体系、班级评价体系、教学组评价体系、年级评价体系、学校评价体系。从而有效保证评价的可持续性。

2、完善管理制度。在管理上,可实行三展、六评、一奖惩制度。

三展:督察组、年级主任、学科主任每天要把检查结果在门厅公示板上公示展评,打出分数,列出优缺点。

六评:每天有六个层面的检查直指课堂,校领导、督察组、年级主任、学科主任、教学组长、班主任、各检查人员要对检查情况,做出各自的评判,形成一个高密度的评价网络。

一奖惩:每月一次综合评比,各层评价。每月兑现奖惩。

3、创新管理办法。一种好的制度、一种好的管理办法不会长期有效的,需要我们根据情况适时创新,不断完善督查系统。

评价权利下放,管理责任上移,所有评价直指课堂。

问题

八、课堂展示:泛展容易精彩难

展示即发表,即暴露,即提升。初始课改的教师遇到的的最大问题就是不知道展示什么,只要是问题全部上黑板展示。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要高度重视展示,但不可为了展示而展示。

对策——

1、明确展示什么。文科应侧重成果展示,关键在于分享成果。理科要重视问题展示,探究问题。

2、明确展示级别。展示分为组内小展示和班级大展示,小组展示就是由组长负责,把本组学生所做的练习、对于问题的讨论结论,先进行组内交流;班级展示就是由教师组织,对于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中各小组展示成果。

3、明确展示原则。展示要关注其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和创生性。

4、明确展示目的。展示的目的就是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就是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展示过后一定要有质疑环节,让学生充分发言,允许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解决。

问题

九、学习任务:设计容易完成难

对照学习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很容易,但是真正完成任务——做到堂堂清就难了。完成学习任务是课堂教学的根本,要想较好的完成当堂任务,就需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对策——

高效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要严格按照“五步三查”的流程来。各流程环环相扣,只有上个环节做扎实,才能保证下一个环节的顺利进行,进而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1、实施“五步”——课堂5个环节。

⑴ 自学。在明确“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后,要求学生紧张、高效、专注的学,也称“独学”。

⑵ 对学、群学。这一环节也是自学的过程,学生个人学习时不懂的问题、个人的困惑及自己的见解可以与本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

⑶ 组内小展示。在组长负责下,本组先展示自学效果,在组内达成共识,以备在全班进行展示。⑷ 班内大展示。在教师组织下,展示成果。要充分调动各个小组的积极性,参与面要大,要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

⑸ 整理学案,达标测评。要求学生认真参加测评——当堂完成作业,一定要独立。

2、开展“三查”。

“三查”指课堂上的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这是非常必要的,是了解学情、二次备课的前提。

⑴ 学生自学(独学)时,了解学情。⑵ 组内小展示时,了解学情。

⑶ 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了解学情。

落实好五步三查,实际上就把握了学生自学效果的命门。抓住了高效课堂的根本。

问题

十、教学质量:不升反降容易提高难

课改是一个历程,必然会经历跌宕起伏。开始的时候期望值不要很高,首先要从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状态入手,还原学校和师生的生命活力,进而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这样的环境和心境,教学质量提高指日可待。

对策——

1、坚定信念。不必担心“邯郸学步”,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2、加强学习。不断学习课改的先进理念和高效的方法,并不断创新,及时总结经验。

3、走出误区。⑴ 农村学生“素质差”不可搞高效课堂。正是由于农村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于城市差些,学校发展滞后,才要下大力气搞高效课堂。

⑵ 年龄偏大的教师不能搞高效课堂。年龄大的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学的财富,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要有一个适应过程,适应了、深入了照样可以搞高效课堂。

⑶ 毕业班不宜搞高效课堂。毕业班复习课程很紧张,更要提倡课堂的高效,要面向全体学生,深入探讨,共同提高。试想,毕业班的教学需要的是“低效”的课堂吗?

音乐教学中的困惑 篇6

音乐是幸福的音符,是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灵丹,是事半功倍的催化剂。在当今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全面发展学生,音乐教学就尤为重要。因为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可以使学生在学唱中受到美的熏陶,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并健康成长。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音乐教学却受到较多困惑。

音乐教学受传统教学观念的阻碍。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长期影响,只重视语、数、英等科目。对音乐教学的忽视,一致相当一部分学校停开了音乐课。再者文化课老师每年都可以获得教学成果奖,辅导奖等,顺利评先,晋级。而音乐老师就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不得已也改教了其他学科。

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

由于对音乐教学的长期忽视,使之学生对音乐知识知之甚少。即使现在开设音乐课后,根本不能按音乐教材授施教,必须从开始学起,所以困难很大。再者学生受学校、家庭等的不良影响,也认为“歌唱得再好,又不考试”。对音乐学习毫无兴趣。

音乐器材不足。

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困惑 篇7

中学老师当了近20年,教学过程的各种苦乐都多少有些尝试。最令我感到焦虑的就在于学术上的困惑。简单说,就是感到自己越来越多的脱离历史学科的学术前沿,便成了纯粹的“教书匠”。这是我最怕的事,也是我诸多困惑中让我焦虑的。

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理念上不断地强调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倡中学历史老师应该经常接触学术前沿,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应该知道最新的学术资讯等。因为高考出题人大都是大学教授,高考试题的选取肯定更多的考虑它的学术性、前瞻性、研究性以及各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上。新课改前的高考试题已经初露这方面的苗头,现在更是堂而皇之了。既然高考出题人都是大学出身,又难免从学术的角度出题,那么高中老师了解学术前沿、研究高考出题人的想法和思路,研究方向,不正好可以事半功倍吗?这个思路是不错,也有很多的高考培训专家在每年的各种培训会上如此建议。但其实具体实践起来有很多困难。

日常教学中,中学与大学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也不需要什么联系。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学历史老师而言,能够了解学术前沿最便捷的途径就是网络或者各种教学杂志。通过一些历史教学的网站或杂志,来了解一些新的学术动态。但可惜的是,这些地方往往不是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各种教学经验总结,要么就是故弄玄虚的各种时髦的教育观点和词汇的拷贝,真正关于学术前沿的动态介绍则是凤毛麟角。

此外能够接触这些新观念的机会就是参加各种研讨会等。这些会议的机会很少,能够与专家面谈的机会更少。对于日常教学中经常生发的各种问题甚至困惑,都不能起到很好的解决。而通过教师进修来获取专业知识时间太长代价太高,实在不符合现代这个经济社会产出与收益中的好选择。

灵活工作制的魅力和困惑 篇8

如诸多职场新鲜事物一样,灵活工作制正在成为企业流行词。灵活工作制成为趋势已有至少,自从移动电话和宽带问世以来,灵活工作制变得愈加常见。

It seems like a win-win: employers measure employees’ output without sweating the time taken for a long lunch; employees gain a newfound autonomy that is unprecedented in postwar business practice. In some ways, it nostalgically mirrors student work styles: do it in your time, at your chosen place or indeed in your pyjamas.

这似乎是一场双赢:雇主们评定员工绩效时无需计较员工午饭时间过长;员工们也获得了在战后的职场中从未有过的全新自主权。在某些方面,它让人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功课何时做随你,在哪做随你,或实际上穿着睡衣做也行。

Agile working is increasingly popular. According to a recent UK Labour Force Survey, nearly 10m people work remotely some or all of the time, and a study in February by Lancaster University found that about half of all employers planned to adopt agile or flexible working by . But it may also be the case that agile working has hit a tipping point.

灵活办公如今越来越流行。最近一份英国劳动力调查(Labour Force Survey)显示,有将近1000万人有时或一直远程工作,另外,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 2月的一项研究发现,大约半数雇主计划在年底前采用灵活或弹性工作制。然而,灵活工作制也可能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

Today’s agile working is a far cry from the simple flexitime of the 1980s. Now it involves working wherever you like, including from home, while you are connected to the office via chat systems, intranets and emails; flexitime simply meant coming in later every so often.

当今的灵活工作制与上世纪80年代的弹性工作时间制已相差甚远。现在你想在哪(包括在家)工作都行,工作时你可以通过聊天系统、内部网以及电子邮件与办公室保持联系;而弹性工作时间制仅仅是指时不时地晚来一会儿。

Agile working has attained more popularity based on the proposition that if you get your work done, you can take as much time off as you want. Compared to the old cumbersome mode of work, which involved commuting to an office, punching in, sitting at a desk, taking a break at an anointed hour and then the same in reverse, today work can be more flexible: arrive when you like, where you like, and leave when you want.

灵活工作制现已越发有人气,在你完成工作的前提下,你想休息多久都可以。相比以前通勤、打卡、坐下工作、在规定时间工休、然后倒序重来一遍的机械工作模式,如今的工作可以更灵活:随时随地,来去自由。

But herein lies a contradiction: the ability to produce work that is inclusive, fit for purpose and aligned to group goals is not always easy when you are working by yourself. Yes, withdrawing into the home office without interruptions has advantages, not least that you can think deeply through a problem without being interrupted. But the structure, rigour and discipline of systematised collaboration in a team are a prerequisite to much work.

但这里存在一个矛盾:当你独自工作时,拿出具有开放性、符合要求并与团队目标相一致的工作成果并不总是容易的事情。诚然,回家心无旁骛地工作有其优势,尤其是可以深入思考一个问题而不受干扰。但在一个团队中系统化协作的结构、严谨性以及规矩是很多工作的必要前提。

So, agile working by itself might not lead to agile thinking. Water-cooler disruptions can be annoying but they can also be creative. Workspaces can be oppressive, but a nomadic style that masquerades as agile work may lead to procrastination and thinking blocks. Regular encounters between colleagues in a safe space that is professional and nurturing can be the most productive. We call these offices.

因此,灵活工作制本身也许并不能导致敏捷的思维。饮水机旁的干扰或许令人讨厌但也可能激发创意。工作场所或许很压抑,但披着灵活办公外衣的自由工作方式,或许会导致拖延和思维受阻。经常跟同事们在一个既专业又有益的安全场所见面,可能非常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我们称这些场所为办公室。

Let us not forget that for all the braggadocio of agile working and autonomy, it can be equally hard not to burn out ― because we don’t log out. Documents are electronic, devices pocket-sized, bandwidth plentiful. But with the perpetual access comes the perpetual workday. You need never leave the office because it is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the calm moments before you drift off to sleep are snatched away by sending “one last work email”. The hard boundaries of rigid work at least kept it out of our homes and out of our beds.

我们也不要忘记,尽管灵活工作制和自主权受到大力吹捧,我们同样也难免会心力交瘁――因为我们从不下班。文件是电子版的,办公设备是便携的,带宽是充足的。然而,随时随地都能办公,也就意味着工作时间没有结束的时候。你永远都不需要离开办公室,因为它就在你的掌中;连入睡前的宁静时光也被剥夺――你总是有“最后一封工作邮件”要发送。刚性工作制的严格界限至少会让工作远离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床。

If a buzzing BlackBerry in bed is bad, unlimited paid vacation has its hurdles too. When Buffer, a software firm, introduced the policy for its employees in , the founders came to a simple realisation: “It was only over time that we noticed, in our own experience, that we weren’t taking any.” And why not? For one reason, because a high achiever could always find one more thing to do, only in this case it was not an email at 11pm at night, it was working throughout the year. The solution at Buffer was to pay people $1,000 to have a vacation.

如果床上有只嗡嗡作响的黑莓(BlackBerry)手机是不好的,那无限的带薪休假执行起来也有障碍。软件公司Buffer在为员工们设立了这项制度,几名创始人随后发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渐渐地我们才从自己的亲身体会中发现,我们根本没有休假。”为什么没有呢?一个原因是,成功人士总能发现还有一件事要做,不过在这里,这导致的不是晚上11点还在发电子邮件,而是全年无休地工作。Buffer的解决方案是付给人们1000美元去休假。

This does highlight the limits of agility: we need to have some parameters, a recognition that shutting the office door behind you and turning off your email is a necessary discipline for employees. Otherwise, agility might lead to sclerosis and fatigue.

作文教学中的困惑和解决 篇9

我在作文教学中碰到最大的难题是学生怕写作文、烦写作文、写不好作文。作文写不好主要表现在:立意不深刻;选材不感人,不新鲜;内容空泛,缺乏文采,没有真情实感,中心不突出;写法不新颖。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源于兴趣。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因此,作文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命题要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就必须把准当代学生思想的脉搏,把触角伸进学生的心灵中去,捕捉他们生活的热点和兴奋点,看他们每天是怎么想的,想些什么,喜欢什么,厌烦什么。把题命在他们心里,写他们想说、想写的东西,作文命题具有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可以拨动他们的心弦,激起他们写作的冲动,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去写,所以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因此,作文命题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

我们还须蹲下来拿放大镜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势和特长,对学生的习作要多挑大拇指,多褒奖。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文章也是夸出来的。如“小荷才露尖尖角”“你是才女” “你的文笔犹如一股清新的小溪奔流而下”“文如其人,你的文字是那么机灵睿智”„„来调动学生写作兴趣。

而写作兴趣的持久浓厚又依赖于写作成功感的获得。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优秀习作,可在班上开展作文展览,交流写作经验念,可编成集子传阅,让大家阅读作文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从而达到学生对作文教学的自觉参与与借鉴,增强写作能力。可推荐到报刊发表等,达到激励效应,激发中学生写作热情。

二、广泛阅读积累词汇

学生作文水平不高还往往因为语言不生动,缺乏个性,没有穿透力。北大教授王尚文先生说:“人在语言中发展,人在语言中提升,人在语言中创造。”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应想方设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有意识地摘抄积累、感悟和运用,指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使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都得到相应提高。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数量,就能形成语感,积累了丰厚的词汇,为以后写作打下基础。我们可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在习作中选词炼句,如运用修辞,变换句式,运用格言警句等。

开学初我就要求学生拓展阅读范围,向学生推荐阅读中外名著、《青年文摘》《读者》等报刊杂志,每周写《文集》(摘记格言警句句 摘记精彩中外经典名著语句片断 写阅读感悟 精彩片断的仿写 编写童话寓言 写生活札记等。)每节课用三分钟让学生讲一个寓言、童话故事、名著精彩片断、人物介绍、人物故事。提高学生阅读写作兴趣。

三、走进生活搜索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因此实际的生活体验才是作文的源泉。可是一些学生不注意观察积累,因此缺乏生活体验,无法下笔行文。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温室长大, 生活圈子比较小,生活面太窄,不会关注社会。没有了夏天下河洗澡的乐趣,没有了冬天打雪仗的经历,没有了感受邻居关心的体验,而这些又恰恰是喜怒哀乐最鲜活的体验。既然脑袋空空如也,他们只能胡拼乱凑,苦思冥想,瞎弄一篇应付了之。因此,鼓励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尤为重要。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手段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要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生动的具体事例。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要让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在观察时,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我就让学生在《文集》中写《生活札记》要求学生:从日常的普通现象中悟出生活的哲理。从多彩的自然现象联想到纷繁的社会生活。积累感悟生活。学生只有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意,才能搜索到写作的素材,学生有了积累,有了材料,写作时就会情到文至,思到章出。

四、要善于选取素材抒写真情实感

学生文章乏味内容空洞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因为没有新鲜的感人的事情。学生写作要写真事。要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事,我手抒我情。要说心里话,说实话,说非说不可的话。这样,文章才会情真意切,才会感人。作文应该是描绘“我”眼中的生活,抒写“我”内心的世界。什么样的作文内容才能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人一腔,而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与众不同呢?应该是学生最熟悉,最擅长的内容。我们去引导学生发现独特的生活体验,与众不同的写作材料。教育部在2000年在对中、高考的作文考试指令中要求: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写真就好,有情更佳,扬善则美。

学生有了写作的材料,教师还应该指导他们怎样布局谋篇,合理地组织和安排材料。要求学生有朴实的文风努力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他们写真话、写实话。因为作文除了传播信息、说明事理、描述形象之外,还要以情动人。正确抒情,应该借助于文中的叙述或议论。只有带着情感反映的生活和写出的感受,才能动人。使文章产生强烈的抒情效果。只有这样才会领悟生活,陶冶性情,进而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

五、大胆展开想象创作。

想象是作文的翅膀,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使作者文思泉涌,浮想联翩,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文章形式更多样,文章的主题更深刻,思路更广阔。因此,在写作训练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思维的形象性,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以此来指导作文。在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提几个这像什么呢?看着这些,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怎样的场景呢?促使学生从实际的事物出发,由此及彼,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作。

六、改变批改方法,指导学生善于修改。

评改作文历来为众多教师所头痛。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力争做到教师的面批、精批与师生互批、学生共批相结合,提倡写、评、改一次性处理。这样趁热打铁,学生就会兴致勃发,信息反馈快,评改质量高,批改费时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通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采用学生互评互议的方法,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学生相互批改时,我不仅要求他们找别人作文里的病句和错别字,还要求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给别人的作文评分和写上评语。通过修改自己或别人的文章,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浅析《落叶归根》中的诚信困惑 篇10

《落叶归根》是张扬导演执导的一部贺岁电影,讲述了一个由“承诺”引发的故事。一起打工的东北农民工老赵与重庆民工刘全有因担心日后遭遇意外无法回家,成为孤魂野鬼,便约定“你死了,我就是背也要把你背回家”。后来刘因饮酒过量诱发心脏病死亡,老赵牢记约定,将刘全有的尸体运回其老家。

虽然影片内容涉及国人忌讳的“死人”“尸体”等字眼,却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究其原因,源于影片现实性题材的感染力。片中涉及很多社会现实问题——农民工权益维护、大学生道德教育、农村孤寡老人、地下黑心血站、城市流浪人口管理等。在影片的众多情感元素中,最令观众动容的是老赵对“承诺”的坚守,这也是本片探讨的主题——诚信。诚信是中华民族一直推崇的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诚”即诚实诚恳,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是主体内诚的外化。诚信的基本内涵就是诚实不欺、讲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相待。

影片呈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失信状态——汽车抛锚的车主违背让老赵搭便车的承诺,工厂老板给刘的五千元“善心钱”是假钞,一起投宿的司机偷走老赵身上的救命钱,野味店老板凭暴力讹钱还打了老赵一顿;地下血站欺骗老赵患过肝炎也能献血;无良女子对卡车司机失信„„电影通过对这一众形形色色的人的描写,揭露了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提出了对社会诚信现状的困惑,引起观众对当今道德状况、文化现状的焦虑和反思。困惑一:坚守诚信为何不易

(一)个人坚守的不易

作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老赵没有钱也没有可以利用的资源,仅仅为了一个酒后约定,他就不顾艰险,毅然决然地背着、拉着、滚着尸体踏上了回家的路。他被劫过、被偷过、被讹过,困难重重,却从未放弃和停止,支持他走完全程的就是要兑现自己说过的话,完成承诺。

老赵坚持背刘全有回家也是为了省下兄弟用命换来的五千块钱,在他心中,把钱完整地带给刘的家人也是承诺的一部分。面对凶悍的劫匪,并不胆大的他却坚定地说出了“这五百是我的你拿去吧,这五千是他的你不能拿”。被偷光了钱后,饥寒交迫的他宁愿混进哭丧队伍讨饭吃,也没想过动用那笔钱。最无助的时候,他翻出了刘藏在鞋底的私房钱,却没有直接动用而是和刘“商量”了半天,并保证自己以后一定会还后才拿着钱去吃饭、雇车。得知那些钱是假钞后,老赵还在轻生前将所有钱烧给了刘。仅从这几个关于五千元钱的细节,就可以看出老赵对于刘全有是坚持诚信以待的。

老赵的诚信不仅是对刘全有的。在背尸回家的过程中,他虽然采取了醉酒、心脏复苏、让尸体扮稻草人等不诚实的手法,但是只要对方诚心询问事件真相,他都会说出实情,真诚以待。他冒着会被赶下车的危险向大卡车司机表明刘已死;多次被拒载后,一辆小轿车看到他手中的钱停了下来,明知说实话会被拒他还是说出了实情;面对采血工作人员的询问,他承认自己患过乙肝;从拾荒妇女口中得知自己的血不能献之后,他放弃赚钱向血头讲明实情并拒绝挽留坚持离去。

影片中,老赵被塑造为坚守诚信的典范,但他这份坚守并不容易:背尸还乡的过程艰苦而曲折,期间还有各色人等的欺压、为难。在被黑店老板讹诈又挨打后,老赵也有了放弃的念头,甚至有了轻生的举动。虽然后来老赵继续实践诺言,但是从头至尾他遭遇的各种困难,都反映了当今社会中个人坚守诚信的不易。

(二)群体对坚守诚信的“漠然”

老赵周围的大众对坚守诚信是“漠然”的。影片开头劫匪放弃抢劫离去后,受益的乘客忘恩负义地将老赵赶下汽车。片尾时老赵背着刘的尸体艰难地行走在前端塌方的公路上,两

旁的人群都静默地注视着老赵,他们好奇、不解、看着热闹却没有人施以援手。前一幕中被抛弃的老赵背着尸体在道路旁静默,在沉闷的墨绿色山脉和悲伤的大提琴声的映衬下,一种压迫感和悲伤随之袭来,像在拷问观众老赵坚守诚信为何却落得被抛弃的下场,众人背信弃义为何却得到好结果?后一幕中在人群形成静止的画面中,老赵成为其中惟一前进的动点,他缓慢、蹒跚却执著的移动节奏也在质问,为什么坚守诚信这么困难,为什么没有人愿意施以援手?

通过这种个体与群体、静态与动态的对比,影片用寄予在老赵身上的道德评判众生的道德:社会整体冷漠疏离,在所有人的道德都停滞不前的时候,一个小人物让我们感受到卑微生命对诚信的坚守所带来的震撼。这种震撼源自我们业已消失的乡村社会的传统中,因此也携带着我们对自身过去记忆的一种决然,试图想忘记过去的人们只能以貌似“冷漠”的态度来无望地回首过往,以掩盖内心的无奈与彷徨。

困惑二:谁才是诚信的真正的坚守者

(一)劫匪的仗义与乘客的无义

劫匪头目被老赵的义举感动,放弃了抢劫并将抢来的钱财送给老赵,但劫后余生的乘客们却毫不留情地将老赵赶下了车。假仗义的劫匪做了仗义的事,本应仗义相助的乘客却做了不仗义的抛弃;被社会一般观念所摈弃的卑微的小人物仍然保留着道义,真正背离道德底线的反而是那些本应良善的乘客。

劫匪背上的“假仗义”三字极具讽刺。它是劫匪头目出卖兄弟的罪证,是耻辱。老赵对兄弟的仗义让他敬重,从老赵身上他找回了自己遗失的重要品质,所以他告诉全车人“这就叫仗义”。劫匪头目干的是不仗义的抢劫,他被兄弟评价为不仗义,心里念着那是耻辱却依旧继续着抢劫行为,没有真正的反省。老赵的仗义之举,给了他新的震撼,让他明白了真正的仗义并尝试重回正途,放弃了抢劫。

可悲的是,老赵对诚信的坚守启迪了曾迷失的劫匪,也感动不了满车乘客。劫匪走后乘客拥抢着从老赵手上拿回自己的财物,没有一句谢谢,仿佛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之后他们开始介意尸体,忘了他们正是因此才得以脱险。劫匪头目开始尝试找回遗失的诚信,乘客们却肆意地挥霍着诚信。当大多数人都开始放弃时,小部分人的坚守和醒悟显得无力。

(二)冷漠的司机与热心的司机

为了搭便车,老赵假装刘心脏病突发求助。好几辆大汽车都直接飞驰而过,只有一辆农用拖拉机停了下来。开拖拉机的农民什么都没说就下了车,得知是犯病后就帮老赵把刘搬上车。这位农民对老赵没有什么戒心,看见老赵遇上麻烦就热心地帮忙。这份没有芥蒂的信任在当今商业社会是少见的,那些飞驰而过的汽车司机也许不是没有看见老赵,他们只是见过、听过太多的欺诈事例,对陌生人的信任和热情程度都在缩减,对可能存在的麻烦选择避而不见。

那位农民不仅热心地给予了老赵帮助,更坚守自己要把他们送到医院的承诺。拖拉机行到小县城时,老赵怕暴露了刘已死的事实,说自己要提前下车,可憨厚的拖拉机司机却执意加快速度送到目的地。这份过度热情源于这位农民对“送佛送到西天,帮人帮到底”这一传统熟语的实践——即使没有明确的约定,答应你的事也一定做到。

对比热心的拖拉机司机和那位与老赵有明确约定却最终失约的抛锚司机,传统社会熏陶下的农民和商业社会风气影响下的城市人对承诺迥异的态度让人们看到了光鲜体面的商业社会下诚信色彩的逐渐暗淡。后来老赵举着钱拦车,停下来的小汽车司机得知实情后直接加速驶过,最后是工程车司机给予了老赵帮助。这也反映了商业社会对人的异化:人性随着物质的丰富而远去,有的人看似光鲜、体面,实际上却是远离了人的根本——诚信、道义的可怜虫,而那些被商业社会所轻视的弱势群体反而一直守护、坚持着最本质的道德要求。困惑三:诚信归根何处

虽然老赵在护送尸体的过程中想了不少妙招:醉酒、植物人、稻草人、轮胎、化妆、戴墨镜等来避免麻烦,不断地给观众带去护送任务有希望顺利完成的暗示,但是同时又不断地击碎这些希望——劫匪上车被迫揭露真相、板车散架,轮胎滚下山坡„„老赵的护送之旅的曲折、坎坷说明,仅靠个体的力量来坚守诚信精神是行不通的。

影片中给予老赵实际帮助和精神上安慰的除了警察多是一些社会底层、弱势群体:开拖拉机农民、情场受骗的长途卡车司机、农村孤寡老人、遭遇事故的拖拉机司机、养蜂人、发廊女、卖血供儿子读大学的拾荒妇女、道路施工工程车司机。可见诚信精神只有在弱势群体那里才能得到承认或容忍,才能寻得帮助。弱势群体处在社会的边缘,诚信精神只有在他们那里寻得“安身之处”,这也暗示着诚信正逐渐被社会边缘化。

此外,电影也把希望寄托在了青年一代的身上。老赵和年轻游客分别时,游客的乐观和对前路的坚持、探索感染了老赵,让他也不禁张开双臂,欢呼着跑了起来。在塌方堵车时,成年人对背着尸体的老赵都是沉默地围观,只有汽车上的一个小女孩给了他一瓶水。无论是游客还是小女孩,他们都给了老赵安慰和鼓励。

电影最后把希望寄托在国家身上。警察是国家力量的象征,片中警察向老赵解释了国家关于尸体运送的规定,帮他火化了刘的尸体,自掏腰包买了骨灰盒,还亲自驱车送老赵到目的地,陪着老赵走完了背尸之旅的最后一程。

虽然弱势群体、青年一代和国家让我们看到了坚守诚信的希望,但他们都没法独自承担起这一重任:社会主流人群对诚信的忽略现象并没有因为弱势群体对诚信的坚守而有所改变,强势群体还是疏远、拒绝、排斥、打击诚信精神及其守护者,片中每位帮助过老赵的底层群众所给予老赵的帮助都是有限的,只是陪他走过一段,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青年一代给予老赵的只是精神上的支持,他们并不知晓老赵背后的故事,只是天然地表达着亲近,并没有真的理解诚信或被诚信感动;在警察的帮助下老赵到达了目的地,但那里已经是一片即将被淹没的废墟,刘无法在故乡入土为安,老赵的任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失败了,他所坚守的诚信实际上也未完全实现。我们只知道老赵将赶往一座新城市,却不知道在“国家”的帮助下,老赵能否将遗骨送到刘的家人手中。影片给出的所有可能的出路都被否定了,那么坚守诚信精神的出路究竟在哪?

上一篇:发展党员工作制度简介下一篇:婚礼的红包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