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目标性监测分析(精选7篇)
剖宫产目标性监测分析 篇1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报告
2015年38539住院患者例中共收到3998个细菌标本,阳性率占总标的 29.23%,共1169个。从其中筛选出多重耐药菌感染191例,其中男性126例,女性65例,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50岁,60岁以上患者占64.6%。与去年相比,检出的耐药菌株呈下降趋势。
一、2015年全院分离病原菌的标本类型构成比(图1)
标本数量***0070标本数量183痰液尿液血液分泌物194胆汁6穿刺液
2015年多重耐药菌分布(图2)
2520151050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二、按照标本类型(或感染部位)进行的病原菌构成比
1、呼吸道标本病原菌构成 2748株呼吸道标本分离的病原菌构成比(饼状图)
痰液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它16%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粘质沙雷菌1%铜绿假单胞菌13%肺炎克雷伯菌34%鲍曼不动杆菌15%产气肠杆菌1%聚团肠杆菌1%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2%15%
2、泌尿道标本病原菌构成 273株呼吸道标本分离的病原菌构成比(饼状图)
尿液鲍曼不动杆菌聚团肠杆菌白色念珠菌2%1%10%阴沟肠杆菌1%奇异变形杆菌8%金黄色葡萄球菌1%铜绿假单胞菌1%肺炎克雷伯菌7%屎肠球菌5%
其它22%大肠埃希菌38%不活跃大肠埃希菌2%粪肠球菌2%
3、脓液标本病原菌构成223株呼吸道标本分离的病原菌构成比(饼状图)恶臭假单胞菌1%金黄色葡萄球菌13%脓液标本白色念珠菌生长肺炎链球菌(++)其它1%1%8%大肠埃希菌(产碱殊异株)6%聚团肠杆菌1%大肠埃希菌55% 洋葱伯克霍尔德普通变形杆菌1%氏菌1%奇异变形杆菌1%铜绿假单胞菌3%肺炎克雷伯菌7%屎肠球菌1%
三、按照两种目标细菌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的折线图
1、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折线图
大肠埃希菌检出率%***04862.959.959.4大肠埃希菌检出率%53.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2、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折线图
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037.726.516.711.8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
七、总结
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1、2015年全院共分离病原菌3998株。2、3998株菌中革兰阳性菌占23.6%,革兰阴性菌占69%,真菌占7.4%。标本分布前三位为痰、尿液和分泌物。
3、革兰阴性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真菌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但是曲霉素感染的病人数在增加,主要分布在重症医学科,呼吸科等。在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菌株比例仍然很高,特别是大肠埃希菌仍占60%左右。
4、全年共发生多重耐药菌株191人次,发生院内感染的有80次,根据调查其中社区感染占58.1%;医院内发生的感染是41.9%。
五、整改措施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实施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或床头应当有隔离标识(蓝色),在患者的医嘱中也注明多重耐药菌,提高医务人员的警惕性。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4、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 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6、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
7、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严格执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8、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9、各科室院感管理小组每月对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有落实情况记录,体现持续改进。
医院感染管理科、检验科、药剂科
2016年1月20日
剖宫产目标性监测分析 篇2
关键词: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综合干预
剖宫产手术是解决难产和抢救胎儿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手术部位感染是手术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造成痛苦甚至危及生命并增加医疗成本[1]。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是针对手术患者感染的监测,常作为优先项考虑的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可使>40%术后患者受益[2]。我院于2014年开始通过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2015年我院剖宫产手术住院患者,手术切口均为Ⅱ类手术切口。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1.2.1 调查内容:
查阅2013年剖宫产手术患者969例病历,掌握住院期间手术切口感染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通过孕产妇一卡通产后访视系统了解患者出院后手术切口感染情况。采用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方法调查2014-2015年2 238例手术患者住院期间手术切口感染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出院后30d院感科随访了解出院后感染情况。2013年手术病例为基线调查,2014-2015年为项目干预期。手术部位目标监测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临床医师和护士共同实施。
1.2.2 干预措施:
根据医院2009年《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对剖宫产手术患者实施目标性监测,掌握手术感染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各医师手术部位感染率。根据监测结果,发现危险因素,促进干预措施的落实。包括:(1)院感科每季度将监测资料分析,向手术室、妇产科及相关部门进行反馈,提出问题和整改措施;(2)医务科、院感科对手术部位感染率高的医师进行手术观察和谈话;(3)医务科、药剂科、院感科对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公示;(4)多部门合作,促进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严格手术室环境控制;术前患者教育,指导或协助沐浴;常规情况下不进行腹部切口部位备皮,必要时术前当天剪毛;术中保持体温;术中保持供氧饱和度95%以上;提高全体人员(包括医护人员、保洁人员及陪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规范手术部位消毒和换药技术操作;合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断脐后使用第1代头孢菌素1剂,若术中失血超过1 500ml或手术时间超过3h术中追加1剂,24h内停药。
1.3 评价指标
1.3.1 手术部位感染:
观察患者术后有无发热、腹痛、切口感染情况,如出现手术切口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送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感染发生于术后30d内,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诊断为手术部位感染[3]:(1)切口处有红、肿、热、痛,或出现脓性分泌物,体温升高≥38℃;(2)切口周围有浮动感,穿刺切口深部有脓液;(3)切口分泌物或穿刺液细菌培养阳性;(4)自然裂开或由医师打开的切口,临床医师诊断为切口感染。
1.3.2 抗菌药物使用合理:
根据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2015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无高危因素的剖宫产手术患者于结扎脐带后,选用第1代头孢菌素,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h。有高危因素的手术病例由临床药师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10及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3-2015年我院剖宫产手术3 207例,其中2013年回顾性调查手术969例,2014-2015年目标性监测手术2 238例,均纳入统计分析。
2.2 干预前后手术部位感染率
基线组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8例,手术部位感染率2.89%。目标性监测进行干预后手术部位感染低于基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17,P<0.01)。见表1。
2.3 干预组不同时间手术部位感染情况
随着监测工作的开展及干预措施的落实,干预组手术部位感染率呈下降趋势,由2014年1季度的2.90%下降到2015年4季度的0.20%。干预组手术患者不同时间手术部位感染情况,见表2。
2.4 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
2组手术患者均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100%。干预后围手术期用药的选用、用药时机、用药疗程合理性均高于基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2.5 2组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疗程构成比
随着监测工作的开展及干预措施的落实,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疗程由2014年1季度的48h内停药为主变化为24h内停药。2组手术患者不同时间用药疗程构成比,见表4。
3 讨论
有报道,剖宫产术后感染率为2%~23%[4]。手术部位感染是剖宫产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和医院感染,严重影响产科质量与安全,导致医疗纠纷发生,给患者造成经济损失。手术部位感染是多因素的作用结果,涉及多部位、多学科、多环节,很多手术部位感染可通过改善患者全身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改善手术技巧,规范手卫生等措施进行预防,因此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保证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各项控制措施落实到位。
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是针对手术患者感染的监测,通过监测发现感染病例,寻找感染原因,促进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本研究中,通过监测资料掌握手术部位感染病例和感染率较高的医师,多部门合作,落实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综合措施,对感染率较高的医师重点关注,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率由干预前的2.89%下降为0.76%。监测工作开展初期感染率率无无明明显显变变化化,,随随着着干干预预措措施施的的落落实实,,手手术术切切口口感感染染率率呈呈明显下下降降趋趋势势,,半半年年后后取取得得显显著著效效果果,,并并稳稳定定在在较较低低水水平平。。手手术切口口感感染染率率由由监监测测22001144年年11季季度度的的22..9900%%下下降降到到22001155年年4季度的0.20%。
为预防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发生,抗菌药物使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监管不力、医师经验局限和相关知识欠缺等,医师依赖于选用高档抗菌药物长疗程的使用,不利于产妇节省医疗资源、早期下床活动和哺乳等,同时加大护士的工作量和用药风险。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对于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5]。本研究中,通过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掌握每位医师、每例手术抗菌药物选用、用药时机、使用疗程,临床药师参与,医疗、药剂、院感部门共同协作,促进抗使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干预后围手术期用药的选用、用药时机、用药疗程合理性均高于基线组。抗菌药物疗程的控制是个较长的过程,医务人员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合理用药知识的掌握,术后用药疗程从48h、72h停药为主变化为24h内停药。剖宫产手术24h内停用抗菌药物比例由干预初期的0上升到92.08%。开展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6]。
综上所述,开展剖宫产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可及时掌握手术患者感染、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多部门合作,规范医护人员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耿贺梅,果丽明,刘运秋.外科手术感染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7):4151-4153.
[2]任南,冯丽,文细毛,等.实用医院感染监测方法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1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各国卫生部,2001.
[4]张小红,罗丽霞.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预防[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8(2):301-302.
[5]覃金爱,张云,黄娟,等.监测干预妇科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0(6):442-444.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篇3
资料与方法
监测对象:3083例患者来自2004年10月我院外科病房住院并实施手术的患者。
监测方法: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按预先设计的表格内容,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医师每天对手术后病人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病人出院,并做好记录。
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测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危险因素:按手术时间、切口清洁度、急诊手术、疾病类型、手术科室进行评估。
结 果
手术类别与医院感染率:I类1176例,感染2例,感染率0.17%,II类 1706例,感染20例,感染率1.17%;III类201例,感染12例,感染率5.97%;合计感染34例,感染率1.1%。
各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外1科943例,感染率1.06%,外2科821例,感染率2.80%;骨科525例,感染率0;妇产科794例,感染率0.13%。
切口感染与疾病的关系:肠道疾病感染16例(其中阑尾炎10例),感染率47%;泌尿系统疾病感染7例,感染率21%;其他疾病感染11例,感染率32%。
讨 论
从本监测中发现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低于非清洁手术,外科病人手术切口感染率高于骨科及婦产科,急诊手术切口感染率高于择期手术,在手术时间的长短上未发现明显差异。从疾病情况看,发生切口感染例数最多的是肠道疾病,其中阑尾炎占10例,其次是泌尿系统疾病。从月切口感染发病率看,2005年7月最高为2.65%,通过查找原因考虑可能为气温高,病人出汗多有关。根据此原因,我们从术前准备、手术中无菌操作、手术后换药这三个方面加强管理。以后手术切口感染率逐渐下降,10月份下降到0.41%。
监测中发现手术后换药基本上是低年资医师和实习医生,操作不熟练,对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掌握不熟练,发生漏报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对新分配人员及实习人员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严格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及掌握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外科医生手术切口专率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通过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查出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错施,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率,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卫东,袁媛,范秋萍,等.手术切口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暴露率长期趋势分析.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5,15(10):113-115
2 张卫东,范秋萍,张会芹,等.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的分布与长期趋势.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5,15(12):1349-1351
3 赵明红.普外科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研究.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4,14(5):5190
剖宫产目标性监测分析 篇4
一、目的
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
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按照调查表(表1)进行登记,月末进行汇总分析。主要登记调查科室手术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危险因素(如手术种类、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切口类型、手术医生等),并详细记录手术切口的变化情况(如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等)。病人出院后电话随访观察一个月。
监测周期为三个月,自2013年4月1日开始至2013年6月1日,进行一次调查分析,存在问题向科室反馈,并制度定整改措施。
表1 一类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病人姓名: 性别: 男 女 年龄:(岁 月 天)住院号: 入院日期: 手术名称: 手术类型:急症 择期 手术日期: 手术持续时间: 分 手术切口: 手术医生: 手术医生职称: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切口类型:清洁切口 清洁污染切口 污染切口 麻醉方式: 全麻 局麻
危险因素评分(ASA评分):0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失血: ml.输血: ml.术前外周WBC计数:。手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 二联 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 二联 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手术切口感染:是 否 若是: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红 肿 热 疼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 血性 脂肪液化 其它 外科引流: 是 否 瘘管: 是 否 脓液病原微生物名称:。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 二联 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有 无
若感染,部位名称: 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
三、资料分析
㈠感染率:即指定时间内每100例某种手术病人手术切口感染(SSI)例数。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的SSI数
感染率(%)= ─────────────────────── ×100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数
㈡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
对于外科术后病人,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危险因素即手术时间、切口污染程度、麻醉方式和是否为急症手术来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详见表2。
表2 危险因素(ASA评分)的评分标准
危险因素 评分标准 手术时间(h)≤2 0
>2 1
切口清洁度
麻醉方式
急诊手术
否 0
清洁 非清洁 全麻 非全麻 是 0
0 ㈢计算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指定手术一定危险指数病人的SSI数
感染率(%)────────────────────────── ×100 指定手术一定危险指数病人的手术数
㈣计算平均危险因素指数等级(ARIC)
危险因素指数等级不同,则不能直接比较感染率的高低,需对手术病人的危险因素指数等级进行调整。
∑(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
平均危险因素指数=──────────────
手术例数总和
㈤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
某医师在该时期手术后病例的感染病例数
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100%
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
㈥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生感染专率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病人手术的感染例数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专率=───────────────────── 某医师对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病人手术例数
㈦医师调正感染专率
某医生的感染专率
医生调正感染专率=────────────
某医生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四、资料反馈
剖宫产目标性监测分析 篇5
一、小学音乐学科学生学业考核的目的
音乐成绩的评定与其它学科相比缺乏“绝对”尺度,它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种活动,对学生音乐成绩的考评不能完全用书面的形式来评价,因此,为了使学生消除对考试的.恐惧感、厌恶感,乐于在音乐评价中展示自己的才能,体现自我价值,保持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音乐学科学生学业考核的形式、内容、操作流程
(一)在形式上我们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数
1、采用现场抽签回答问题:每个年级选出5名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一套考试题.(理论题共五道题,每名学生只抽其中一道题回答.)
2、歌曲演唱:每位老师选出所任年级的一个班接受考核,并按照指定的歌曲学生进行演唱,所任教师进行伴奏,师生共同完成.
(二)在内容上进行了拓展
1、感受与鉴赏:对欣赏曲目及音乐家生平简历与作品的了解
2、演唱歌曲:规定必唱歌曲和背唱歌曲,低年级加入表演,高年级加入合唱.
3、器乐演奏:认识并能演奏
4、识读乐谱:敲打节奏或视唱曲谱(1~2年级拍节奏;3~4年级字母谱;5~6视唱简谱或五线谱)熟知常用音乐记号,理解并能运用已学的音乐知识
(三)操作流程:
开学初,安排省市区音乐骨干教师根据教材按年级对全区音乐教师进行辅导、培训,帮助全区音乐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及课时安排,并针对期末的考评进行了布置.
三、优点
(一)歌曲演唱形式多样
大部分学校表演形式多样服装整齐,歌曲演唱完整;部分学校演唱时还加入了打击乐器(如:湖南钢都常青)声情并茂(如:烈士山)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六年级的歌曲演唱二声部效果很好(如:风光新华街),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得能动性,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的主旨.
(二)团结协作全面提升
1、低年级学生(1---3年)对乐理知识掌握的好:如力度记号、拍号及其它记号,能够准确熟练的拍击节奏,对欣赏曲目及演奏乐器、形式连线准确无误,尤其是三年级的字母谱演唱比较好.
2、高年级学生(4---6年)对乐理知识掌握的很好:如力度记号、拍号及其它记号,能够准确熟练的视唱《doremi》的曲谱,熟练的掌握乐器的名称,对欣赏曲目及演奏乐器、形式连线准确无误.
四、存在的问题
1、个别学校在歌曲演唱中没有按照要求,歌曲表现形式单一,没有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个别音乐教师伴奏不够娴熟.有个别学生对歌曲演唱不够准确.
2、音乐家、音乐欣赏曲连线不够准确(高年级)
3、部分学生对乐器认不准,对名称模糊:如大管、圆号、长笛混淆;部分学校的学生对乐器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掌握的不够准确.
五、
改进措施
1、加强教师理论知识学习,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的准确性
2、各校教师对中年级学生加强视唱字母谱训练,对学生的节奏,视唱曲谱练习要重视,尤其是高年级.
3、加强教师注重欣赏教学,搞一次示范引路课,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4、提倡各校1、2年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给孩子提供使用打击乐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及名称.
5、提倡歌曲教学中应以不同表演唱形式表现,让学生在表现中更好的体会歌曲的情感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建议各校为每位任课教师配备一台电子琴,以促进教学任务更好的完成.
剖宫产目标性监测分析 篇6
【摘 要】目的:探讨剖宫产与自然分娩子宫复旧情况。方法:在医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产妇中选取96例作研究对象,并按分娩方式不同予以分组:剖宫产组(n=48)、自然分娩组(n=48),就2组产妇的子宫复旧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自然分娩组产妇产后子宫复旧良好率是93.75%,与剖宫产组产妇子宫复旧良好率77.08%相比较高(P<0.05);②自然分娩组产妇的平均恶露持续时间是(34.89±4.68)d,短于剖宫产组产妇的平均恶露持续时间(41.59±4.86)d(P<0.05);③自然分娩组产妇产后6周内宫腔积液发生率是2.08%,与剖宫产组孕妇宫腔积液发生率14.59%相比较低(P<0.05);④自然分娩组平均宫底下降高度是(1.02±0.15)cm,短于剖宫产组平均宫底下降高度(1.65±0.34)cm(P<0.05)。结论:孕妇自然分娩后子宫复旧相对较快,剖宫产后子宫复旧存在自身规律,应严格掌握孕妇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关键词】剖宫产;自然分娩;恶露持续时间;B超;子宫复旧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volution of uterus in cesarean section and natural childbirth.Methods: 96 cases of parturients admitted in the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5 to February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odes of delivery: cesarean section(n=48)and natural childbirth group(n=48),and the uterine involution of 2 groups of women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Results:(1)the good rate of puerperal uterine involution was 93.75% in natural childbirth group,compared with 77.08%(P < 0.05)in cesarean section,and(34.89 + 4.68)d for parturients in Natural Childbirth Group(41.59 + 4.86)d(P The incidence of uterine cavity effusion was 2.08% in 6 weeks postpartum in natural childbirth group,which was lower than 14.59% in caesarean section(P < 0.05).(P < 0.05).(1.02 + 0.15)cm in Natural Childbirth Group(1.02 + 0.15),which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cesarean section(1.65 + 0.34)cm(P < 0.05).).Conclusion: the uterine involution of pregnant women after natural childbirth is relatively fast,and the uterine involution of the uterus after cesarean section has its own law.It should be strictly mastered the indications of cesarean section and reduce the rate of cesarean section.Key words:cesarean section; natural childbirth; lochia duration; B ultrasound; uterine involution
【中?D分类号】R7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6-03--01
近几年来,剖宫产作为一种解决难产、孕期出现并发症等问题的重要手段,其应用频率日益升高,但因需要麻醉、切开子宫,对孕妇以及胎儿均有不良影响,并延缓其子宫复旧进程[1]。现阶段,剖宫产术后并发症、子宫复旧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有必要加强宣传教育,降低剖宫产率,从而改善产妇分娩后子宫复旧情况。本研究为明确剖宫产与自然分娩子宫复旧情况,对一组剖宫产孕妇、自然分娩孕妇的复旧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现报道2组孕妇子宫复旧良好率、恶露持续时间以及B超检查结果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产妇共96例,均在门诊接受产后保健检查,依据分娩方式不同分成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均48例,其收治时间:2015年12月至2018年2月。其中,自然分娩组产妇年龄为21~38岁,平均年龄为(27.95±2.06)岁 ;孕次是1~3次,平均孕次是(2.11±0.26)次;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是(38.29±1.56)周;剖宫产组产妇年龄为22~38岁,平均年龄为(27.99±1.98)岁;孕次是1~4次,平均孕次是(2.19±0.23)次;孕周36~41周,平均孕周是(38.45±1.21)周;2组产妇孕次、孕周、年龄等基线资料的统计学对比结果提示其无差异(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认知与交流能力正常;③产后均应用抗生素,且母婴同室,予以纯母乳喂养;(2)排除标准:①合并子宫肌瘤、子宫畸形以及其他内科并发症者;②剖宫产产妇存在血液系统疾病;③产妇产后有产褥感染、产后出血等并发症;
1.3 研究方法(1)统计2组产妇产后子宫复旧良好率;在产妇产后6周,以B超检查其子宫三径,计算B超检测下的子宫三径之和,结合产妇临床表现以及子宫收缩情况,评估其子宫复旧效果,评价标准如下:①子宫复旧良好:子宫三径之和≤18cm,为子宫收缩良好,且自然恶露干净;②子宫复旧不良:子宫三径之和>18cm,为子宫收缩不良,且自然恶露未干净;(2)统计2组产妇产后的恶露持续时间;(3)统计2组产妇产后宫腔积液发生率;其中,产后6周内宫腔条状暗区前后径超过1.5cm,可确诊为宫腔积液;(4)统计2组产妇产后平均宫底下降高度;在产后即刻、产后第3d、产后第5d的同一时间检测其宫底高度变化;每次?y量前,应告知产妇排空膀胱,并按摩子宫,使其收缩后,以皮尺测量其宫底高度,而宫底高度即耻骨联合上缘到宫底之间距离;宫底下降高度=上次测量宫底高度与当日宫底高度之差;由专人测量并记录,减少操作者不同而导致的误差;
1.4 统计学方法
将此次研究所得数据输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使用均数±标准差()、例数(n)表示,计量资料与组间率(%)对比则实行t检验、2检验;若存在统计学差异,则以P<0.05描述。结果
2.1 子宫复旧良好率
自然分娩组产妇产后子宫复旧良好率是93.75%,与剖宫产组产妇子宫复旧良好率77.08%相比较高,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
2.2 恶露持续时间
自然分娩组产妇的平均恶露持续时间是(34.89±4.68)d,剖宫产组产妇的平均恶露持续时间是(41.59±4.86)d,2组恶露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80,P=0.000);
2.3 宫腔积液发生率
自然分娩组产妇产后6周内宫腔积液发生率是2.08%,与剖宫产组孕妇宫腔积液发生率14.59%相比较低,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
2.4 宫底下降高度
自然分娩组平均宫底下降高度是(1.02±0.15)cm,剖宫产组平均宫底下降高度是(1.65±0.34)cm,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45,P=0.000); 讨论
经既往大量临床实践,临床上对于自然分娩后产褥期的母体变化已明确,但关于剖宫产后产褥期变化的规律尚未能清楚阐述,且关于剖宫产后产褥期母体变化方面研究较少[2~4]。产褥期,指的是胎盘娩出到产妇除乳腺外全身器官均恢复或者接近孕前状态所需的时间,通常为6周;胎盘娩出后,子宫逐渐恢复到孕前状态的过程即“子宫复旧”。子宫复旧的主要变化是宫体肌纤维收缩恢复、子宫内膜再生,而产后子宫复旧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干扰,其中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均为其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自然分娩后子宫复旧效果更佳,且复旧快,临床医师应严格把握剖宫产手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促使产妇产后子宫早期复旧。
参考文献
剖宫产目标性监测分析 篇7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10年1月—6月入住我院NICU病区所有患儿共425例, 其中男272例, 女153例。
1.2 监测方法
由NICU病房监控护士每日填写新生儿日志, 按不同体重分组记录每日新入院患儿数及在住患儿目标性监测详细情况。从NICU转入其他科室的患儿由病房兼职护士通知感控办专职护士进行追踪监测。转出48 h之内的感染属NICU感染。
1.3 计算方法
以月为单位, 监测人数=每月新入院人数+上月最后1天留下人数;平均住院日数=本月每日住院人数的总和/ (当月新入院人数+当月第1日在住人数/2-下月第1日在住人数/2) ;人次感染率=本月新发生的医院感染人数/本月监测人数;患者日感染人次率=当月感染人数/住院总日数×1000‰;调整日感染人次率=患者日感染率/平均住院日数×1 000‰[1].
2 监测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2010年上半年共监测新生儿425人次, 发现医院感染病例14人次, 医院感染率为2.50%, 住院总日数5 064日, 日感染率为2.76‰, 调整日感染率为1.112‰, 见表1.
注:根据计算公式, 合计数等于2009年末留在科室人数加上半年新入院人数, 不等于各月份监测人数合计。
2.2 导管使用与感染情况, 见表2.
2.3 按不同体重组分类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见表3.
2.4 按不同体重组分类导管使用与感染情况见表4.
3 分析
3.1 我院NICU医院感染率为3.29%, 低于2009年同期全国监控网报告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率, 提高了医疗质量。原因分析是医院领导及科室全体医务人员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 工作制度落实到位的结果。特别是加强了对医生、护士、工勤人员的专项培训, 例如历年来国内外新生儿感染暴发恶性事件教育, 长鸣警钟。再者医院加大了手卫生设施的配备, 提高了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3.2 医院感染部位情况。上半年15例次医院感染中, 上呼吸道感染4例次, 下呼吸道感染5例次, 其中呼吸机相关肺炎1例次, 菌血症6例次, 动静脉插管相关血液感染0例次。菌血症占40%, 原因分析:主要为体重分布在1 001~1 500 g的新生儿, 与住院时间长、自身疾病有关。
3.3 动静脉插管相关感染率为0‰, 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率为2.8‰, 感染率均较低。原因分析:护士静脉置管、气管插管、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暖箱每周彻底拆卸消毒;每日以灭菌大毛巾对每位患儿铺成隔离带, 形成相对洁净的环境;对侵入性操作患儿医生每天评估拔管、撤机指征;从2009年底湿化液改用无菌用水, 且每天更换, 大大降低了呼吸道及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率。
参考文献
【剖宫产目标性监测分析】推荐阅读: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报告07-06
剖宫产临床分析11-14
剖宫产原因分析论文08-11
剖宫产手术指征分析08-07
剖宫产率上升因素分析10-13
护理安全目标性监测08-09
ICU目标性监测论文08-15
周氏剖宫产05-21
改良剖宫产08-13
择期剖宫产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