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目标性监测论文

2024-08-15

ICU目标性监测论文(精选8篇)

ICU目标性监测论文 篇1

摘要:目的:为了解本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 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分析感染相关高风险因素, 及时采取有效预防与控制措施, 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依据《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规范》, 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ICU的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监测。结果:463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55例, 共58例次, 医院感染率11.88%, 例次感染率12.53%;患者日感染率9.70‰, 例次日感染率10.23‰;调整日感染人次率2.59‰, 调整日感染例次率2.74‰。感染部位以泌尿道感染为主 (53.45%) , 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 (34.48%) ;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首 (45.00%) 。结论:通过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采取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措施,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

关键词: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ICU,病原菌

医院感染是全球关注的话题, 随着侵入性操作普及, 医院感染也随之增加。ICU收治危急重症患者, 是医院感染高发和感染控制的重点部门, 做好医院感染监测是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重要手段[1]。2010年6月医院启用现代化门诊病房综合大楼, ICU也从5张床增加至16张床, 对ICU质量管理与感染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全面掌握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2011年1月起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工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ICU患者463例中发生医院感染55例, 其中男32例, 女23例, 66~89岁者45例, 41~65岁者6例, 90岁以上者4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 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附录D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相关要求[2], 由感染控制专职人员每天到ICU进行主动监测, 查看病程记录、护理记录单、体温单、侵入性操作、各种辅助检查结果等, 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 判断是否为医院感染, 监督、指导医护人员及时完成准确填写、评估监测表, 每季度统计、分析及反馈各项监测指标。

1.3 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3]进行诊断。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率

463例监测患者中, 发生医院感染55例, 共58例次, 医院感染率11.88%, 例次感染率12.53%;患者总住院日数5668 d, 患者日感染率9.70‰, 例次日感染率10.23‰;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3.74, 调整日感染人次率2.59‰, 调整日感染例次率2.74‰。

2.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医院感染部位具体如下:下呼吸道感染20例次, 占34.48%;泌尿道感染31例次, 占53.45%;血液感染6例次, 占10.35%, 其他感染1例次, 占1.72%。由此可得医院感染部位以泌尿道感染为主, 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

2.3 各器械使用及相关感染情况

呼吸机使用率53.79%,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发生率4.92‰;导尿管使用率81.37%, 尿道插管致泌尿道感染发生率6.29‰;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91.69%,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0.77‰, 见表1。

2.4 病原菌分布

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中, 共检出病原菌699株, 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占84.4%, 而革兰氏阴性杆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其次, 为革兰阳性菌与真菌, 分别占7.9%和7.7%。病原菌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中段尿, 占85.0%, 见表2。

3 讨论

3.1 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2011年1月-2012年12月ICU目标性监测463例患者中, 发生医院感染55例, 医院感染率11.88%, 患者日感染率9.70‰, 调整日感染人次率2.59‰, 调整日感染例次率2.74‰, 低于李卫光等[4]报道的感染率。感染部位以泌尿道感染 (53.45%) 为主, 其次是呼吸道感染 (34.48%) , 这与黄新华等[5]报道的以下呼吸道感染为存在区别。考虑与ICU老年患者长期卧床, 免疫功能低下, 营养状况差, 导尿管使用率高而且留置时间长有密切关系。呼吸道感染为居第2位, 这与落实有效的呼吸道感染控制措施有关, 如患者无反指征取半卧位, 定时翻身拍背、吸痰, 用银离子口腔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加强手卫生, 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1次, 有污染时及时更换等。有研究表明, 每周更换1次呼吸机管路, 既降低医疗开支, 又不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认真洗手可降低医院感染30%, 美国2002年CDC院内洗手规范所引用的大量临床报告也证实了院内洗手的有效性[6,7]。

3.2 医院感染部位

ICU最多见的感染部位是机械通气相关性肺部感染、留置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血流感染[8]。本次目标性监测3种侵入性插管导致的医院感染48例, 占相关感染82.76%, 留置导尿管使用率81.37%, 感染率6.29‰, 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为居ICU感染首位, 究其原因可能与ICU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广谱抗菌素, 造成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有关。因此, 长期接受抗菌素及激素治疗的患者, 应加强泌尿系统真菌的监测, 预防为先, 规范合理用药, 同时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增强患者免疫力, 降低真菌性泌尿道感染。呼吸机使用率53.79%, 感染率4.92‰, 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位居第2位, 与ICU医护人员感染防控意识增强, 医护人员养成良好的医疗护理行为习惯有密切相关性, 相比2009年1月-2010年6月目标监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10.9‰, 下降了5.49‰。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91.69%, 千日感染率0.77%, 较其他医院监测结果低, 与操作人员严格掌握操作规程, 操作者基本由ICU医生或麻醉科人员执行, 置管后护理得当有关[9]。深静脉置管感染与操作熟练程度、留管时间、置管部位等有密切关联, 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严格无菌操作, 并及早拨管。怀疑有深静脉置管感染时, 应及时规范送检血标本, 依据检验结果确定是否感染。

3.3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

本次监测发现, ICU医院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 占84.4%, 肺炎克雷伯菌为最多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 其次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 革兰氏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 真菌主要为热带假丝酵母菌, 而且病原菌大多呈多重耐药、泛耐药菌株, 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和挑战。肺炎克雷伯菌与鲍曼不动杆菌多见于呼吸道感染患者, 感染率的逐年上升, 已成为ICU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 且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广泛使用, 出现全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与鲍曼不动杆菌,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医院抗感染治疗形势严峻。热带假丝酵母菌主要见于泌尿道感染, 真菌感染常出现于免疫力低下和慢性病患者, 病死率较高, 其发病率仅次于革兰氏阴性杆菌, 真菌可侵犯皮肤、黏膜、呼吸道、泌尿道等, 泌尿道是真菌的好发部位, 感染耐药菌株产生及二重感染给治疗带来难度, 这与抗菌药物的使用、耐药菌株的产生增多有密切联系[10,11,12]。应防止病原菌在医院内传播, 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制定防控干预措施: (1) 履行职责,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 强化宣传培训, 医护人员应了解ICU医院感染发生特点, 病原菌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 提高感染预防与控制意识; (3) 严格消毒隔离和无菌技术, 每天用消毒液进行环境、物表、仪器设备清洁消毒, 耐药菌患者护理人员相对固定, 物品尽可能专用, 各类有创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做好导管护理; (4) 落实手卫生,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避免手接触传播细菌; (5) 加强基础护理, 用消毒液擦浴, 减少细菌随尘埃飞扬; (6) 做好标准预防, 防范职业暴露; (7) 定时插管评估, 尽早拔除导管; (8) 加强患者病原学主动监测, 及时采取有效干预; (9) 使用合格器械和器具, 定期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0) 掌握抗菌药物用药指征, 依据药敏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传播, 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和感染暴发。

ICU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 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患者生命安全, 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完成。目标性监测是一项比较科学的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之一, ICU开展目标性监测能及时发现医院感染和感染风险隐患, 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控制措施, 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而真菌性泌尿道感染将会是ICU下一阶段管理和干预的重点。

ICU目标性监测论文 篇2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为有效预防和控制ICU 内医院感染,我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与ICU 兼职感控人员密切配合,对ICU 开展了目标性监测,现将2012年下半年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一、数据与方法

1、监测对象 2012年7-12月所有入住ICU的患者,并对转出ICU的患者有专人到相应科室随诊48小时。

2、监测方法 每日对ICU进行调查,填写ICU患者日志,再将数据汇总。

3、诊断标准 按照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感染率的比较 ICU 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ASIS)= 各等级患者临床病情分级总分/ 同期ICU被评定患者总例数;调整医院感染发病率= 医院感染发病率/ ASIS。

二、结果

1、感染率 同期入住ICU患者总数197人,医院感染16例(22例次),感染率为8.12%,感染例次率为11.17%。16例感染患者均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同期ICU患者住院日数为668日,日感染率为23.26‰,调整后日感染率为7.11‰。(详见 表一)

2、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率 ICU常用的3种侵入性操作相关日感染分别为: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VAP)89.74‰,调整后日感染率为27.44‰;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UTI)1.51‰,调整后日感染率为0.46;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0.(详见 表二)

3、部位感染率 感染发生部位一下呼吸道为主,感染率95.45%;其次为泌尿道4.55%。(详见 表三)

4、医院感染病原菌 16例(22例次医院感染)治疗用药,送检率为100%。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阳性.检出细菌为鲍曼不动杆菌10株、铜绿假单胞菌4株、真菌1株,其它(为单发少见医院感染条件致病菌)7株,故不做详细统计分析。(详见 表四)

ICU医院感染率(%)及日感染率(‰)表一

月份 调查 例数

例数 8 9 10 11 12 合计

医院感染

感染率 5.00 9.38 5.88 14.81 11.54 5.26 8.12

住院日

ASIS 评分

感染例次

感染例次率

日数

日感染率

调整日感染率 5 3 5 3 2 22

10.00 15.63 8.82 18.52 11.54 5.26 11.17

128

131

120

15.63 28.85 15.27 36.36 25.00 21.05 23.26

14.47 8.88 5.28 11.84 7.74 7.09 7.11

4.08 3.25 2.89 3.07 3.23 2.97 3.27 40 32 34 27 26 38 197 3 2 4 3 2 16

688

ICU 器械使用率(%)及日感染率(‰)表二

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

留置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

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

月 日 感使份 数 染 用

例天次 数 使

用 率

日 感 染 率 感使

调整

染用

日感

例天

染率

次 数

使

用 率

日 感 染 率 感使

调整

染用

日感

例天

染率

次 数

使

用 率

调整

日感染

染率

率 128 4 52 40.63 76.92 18.85 8 104 1 60 57.69 16.67 5.13 9 131 3 47 35.88 63.83 22.09 10 110 5 23 20.91 217.39 70.81 11 120 3 27 22.50 111.11 34.40 12 95 2 25 26.32 80.00 26.94 合688 21 234 34.01 89.74 27.44 计

0 0 1 0 0 0 1

92.97

93.27

0 0

0 0

0 0 0 0 0 0 0

99.22

78.85

27.48

30.00

33.33

6.3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97.71 7.81 2.70

99.09

95.83

97.89

0 0 0

0 0 0

661 96.08 1.51 0.46

324 47.09

ICU 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表三95.45下呼吸道 n=21泌尿道 n=14.55

ICU病原菌分布情况 表四

病原体 真菌 鲍曼不动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其他 合计

菌株数 1 10 4 7 22 ICU 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比(%)18.1845.4531.824.55真菌 n=1鲍曼不动杆菌 n=10铜绿假单胞菌 n=4其他 n=7

三、分析

1、ICU 医院感染现状 2012年下半年对ICU 监测显示,医院感染发生率为8.12 %,例次感染率为11.17 %,日感染率为23.26 ‰,明显低于2012年上半年ICU医院感染率(16.20%),感染的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其次是泌尿道,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占相应部位感染的95.45%,提示气管插管等相关侵入性操作是ICU 医院感染最主要的高危因素,应严格掌握指征,及时去除不必要的导管。ICU 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其中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医师应及时送检病原学,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以有效控制感染。ICU 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各种侵入性操作多、常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住院时间长等多种易感因素共同存在,增加了医院感染的风险。因此应重视对ICU 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控制,进行有效干预。

2、侵入性操作 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21例,感染率为11.73%,日感染率为89.74‰,调整后日感染率为27.44‰。较2012年上半年感染率(12.29%)有所下降,仍是ICU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引起VAP 相关危险因素一方面是由于患者本身的原因,如存在脏器功能不全、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高龄、昏迷、误吸;另一方面也与各种诊疗措施有关,如体位、机械通气时间、留置胃管、应用抑酸剂、镇静剂、免疫抑制剂、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均有可能影响到VAP 的发生。因此,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诊疗 护理操作规程;严格落实手卫生规范;随时做好室内空气、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在患者病情允许下将患者床头抬高45,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等是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的有效措施。定期评估呼吸机使用的指征,及早撤机,以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率。留置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1例,感染率为0.56%,日感染率为1.51‰。留置尿管时间长短是影响其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而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基础疾病等也影响留置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因此医护人员应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控制措施,尽可能缩短尿管的留置时间,降低感染率。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本次监测期间发生率为0,导管留置时间、留置部位、导管类型、存在感染灶等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鉴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及时拔除导管。

总之, ICU 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3 种导管相关性感染是ICU 的主要医院感染类型,需要重点监控。在ICU 内采用前瞻性目标监测可及时获得准确资料,掌握医院感染的动态变化,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对控制和预防ICU 医院感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感染科整改建议

具体整改措施:

1、每日认真执行本院制定的环境消毒隔离制度。

2、增加日常消毒频次;在监护区无患者情况下,将所有仪器、物体表面及地面、墙面(2米以下)用1000mg/L文华消毒液擦拭,有效清除杀灭多重耐药菌,防止多重耐药菌定植。

3、按要求及时清洗层流洁净系统初、中、高效过滤网。保证空气的洁净程度。

4、认真执行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5、认真执行呼吸机相关肺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标准操作规程(SOP)。

6、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落实手卫生规范。

7、定时召开科室医院感控小组会议,对照制度规范,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8、主治医生应积极送检,根据药敏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9、加强培训,科室内对手卫生规范、无菌操作原则等相关制度进行再学习。

五、目标

1、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ICU目标性监测论文 篇3

关键词:综合ICU,目标性监测,医院感染,干预

综合ICU患者病情危重,侵入性操作多,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综合性监测表明,ICU感染率明显高于全院平均水平。为了解我院综合ICU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掌握导管使用率、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有效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生率,我院自2011年7月开始对ICU进行目标性监测,现将1年来的监测结果及运用PDCA循环[P即计划(plan)、D执行(do)、C检查(check)、A改进(action)]方法的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7月—2012年6月所有入住ICU超过24 h的患者,共338人。患者转出ICU到其他病房后,追踪观察48 h,此间确定的感染仍属ICU感染。

1.2 方法

1.2.1 目标性监测

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方法》[1],感染管理小组监控护士每天填写ICU日志,发生感染时由监控医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控制感染办公室专职人员每周至少2次下病房查看工作人员操作情况、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监督、指导医务人员及时完成各类监测表的填写工作,每周评定ICU患者病情等级;每季度统计、分析、反馈,并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1.2.2 运用PDCA循环的方法进行干预

针对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干预计划、执行干预措施、检查干预效果、存在问题继续改进,进入下一个循环。

针对第1个季度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高的问题制定干预措施:①全科培训VAP预防控制措施。②呼吸机管路停止浸泡消毒,下供应室集中高温消毒烘干,不频繁更换;③制定具体的VAP预防控制实施表,每日记录,内容包括:无禁忌床头抬高30~45°;0.02%洗必泰口腔护理,每日4次;密闭吸痰;每日评估插管及机械通气必要性,及时撤机。④手卫生,每个床头配免洗手消毒液,现场培训,现场观察手卫生依从性;不定期采样监测,监测科室手卫生用品用量。⑤每周检查预防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实施表的记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锁骨下静脉插管,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穿刺点敷料,纱布敷料每日更换,透明贴每周2次,每日评估置管必要性,及时拔管。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防控措施:严格把握留置尿管适应证,严格无菌操作,不必行常规膀胱冲洗,不频繁更换导尿管,(2周1次),5日后评估置管必要性,及时拔管。

1.3 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2001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诊断。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率

共监测338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7例,52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10.95%,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15.38%;同期ICU患者总住院日数为1 874 d,日感染发病率为19.74‰,日感染例次发病率为27.75‰;病情等级评定总分值为851分,每周参加评定的ICU患者总数228人,平均病情严重程度3.73分,调正例次感染发病率为4.13%。见表1。

2.2 医院感染发生部位

52例次医院感染中,下呼吸道感染33例次,占63.46%;泌尿系感染8例次,占15.38%; 血流感染6例次,占11.54%;表浅切口感染4例次,占7.69%;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次,占1.92%。

2.3 各导管使用及感染情况

监测期间总器械使用率205%;其中导尿管使用率98.45%,尿路感染8例,日感染率4.33‰;动、静脉插管使用率64.78%,相关血流感染6例,日感染率4.94‰;呼吸机使用率41.36%,VAP 33例,日感染率42.58‰。见表2。2.4 医院感染病原菌 52例次医院感染中,标本送检51例次,送检率为98.08%。检出革兰阳性菌7株,占13.78%;其中链球菌4株、葡萄球菌2株、肠球菌1株。革兰阴性菌40株,占78.43%;其中产气肠杆菌21株、铜绿假单胞菌9株、肺炎鲍曼不动杆菌4株、克雷伯菌3株、嗜麦芽假单胞菌2株、洛菲不动杆菌1株。真菌4株,占7.84%,全部为念珠菌。

3 讨论

3.1 ICU是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重点部门

入住ICU的患者病情严重,多为昏迷患者及大手术后病情危重者,侵入性操作多,感染率较医院平均感染率明显增高,因此综合ICU是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重点部门。我院为二级甲等医院,综合ICU成立时间不长,床位8张,病区空间较小,工作人员相对不足。此次目标性监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干预措施,调整后的医院感染发病率为4.13%,低于张莉莉等报道的2006—2007的9.33%[2]和黄新华等报道的2009年的7.39%[3]。这与报道二级医院感染率低于三级医院相符。

3.2 目标性监测方法具有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本次监测结果显示,随着目标性监测的不断深入,干预措施的积极落实,各相关感染指标呈下降趋势,从季度趋势来看,2011年四季度各相关感染率指标最高。这与该季度及时发现、处置了一起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有关,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目标性监测方法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3.3 预防VAP很关键

VAP是ICU患者感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资料表明,降低VAP的发生需要采取多种干预措施进行长期干预[4]。我院通过PDCA循环的方式,采取科室全员培训,严格落实手卫生、床头抬高30~45°、0.02%洗必泰口腔护理每日4次、呼吸机管路彻底消毒烘干、不频繁更换呼吸机螺纹管等干预措施。特别在落实方面,增加护理人员,院科2级进行检查督导,现场采样、观察手卫生依从性,定期反馈,呼吸机使用率大幅下降,VAP呈下降趋势,说明干预措施是有效的,但是仍高于章华萍、张莉莉报道的32.9‰、37.1‰的水平[2,6]。VAP的预防还应从减少口咽部、胃内的细菌定植和定植菌的吸入,维持患者的口腔卫生;定期吸引口腔分泌物;严格控制制酸剂的使用;适当使用胃肠动力学药物,做好感染患者的隔离,特别是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等方面着手,降低感染率。

3.4 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很重要

中心静脉置管是重症医学科救治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但是一旦发生CLABSI,容易导致病情恶化。本次调查结果显示,CLABSI发生率为4.94‰,使用率64.78%;与张骏骥报道的2009年数据相当,但高于2010年数据[5]。分析这几例血流感染,均是危重患者,其中1人多部位感染,置管时间均超过20 d。 为预防CLABSI,尽可能采取锁骨下静脉置管、严格无菌操作、导管定期维护及每日拔管评估等措施,但是1年内感染率无明显变化。因此,在CLABSI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方面还有待加强,应开展CLABSI专项监测进行研究分析。

3.5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发病有下降趋势

CAUTI染发病率1年来逐渐下降,感染率平均4.33‰,低于章华萍等报道的数据[6];但使用率高,无明显变化,平均98.45%。CAUTI的发生与置管时间的长短、尿管维护、患者自身状况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有关,我院控感处与护理部共同组织CAUTI培训、护理查房,共同监督检查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同时增加了ICU的护理人员,使得CAUTI呈下降趋势,说明干预措施有效。

3.6 手卫生仍有差距

通过1年的监测与干预,手卫生依从性大大提高,免洗手消毒液消耗量从2011年7月的5 ml/每床日到1年后的17.5 ml/每床日,但是与张骏骥报道的30.83 ml/每床日还有很大距离[5],仍有待提高。应加强医生的手卫生依从性

3.7 建议

在医院感染高发的重点部门开展目标性监测,可以有效地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状况,及时发现各种侵入性操作存在的问题。采用PDCA循环的方法,现场培训、制定预防控制计划,采取干预措施,检查措施的落实情况,有效降低感染率。但是在监测过程中,针对器械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应采取更深层次的监测,获得更有力的数据。现场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感染控制素质[7],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更加有利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WS/T312—2009.医院感染监测规范[S].

[2]张莉莉,左改珍.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与对策[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2):103-105.

[3]黄新华,李清华,蔡宝绒,等.综合ICU目标性监测调查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3):435-436.

[4]张译文,胡必杰,高晓东,等.综合干预措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88-1689.

[5]张骏骥,卢萍,程念开.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1,23(7):333-334.

[6]章华萍,张玉琴、郑丹,等.综合性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49-51.

ICU医院感染目标性检测方案 篇4

一、监测目的

1、监测ICU患者医院感染率。

2、发现医院感染流行和暴发。

3、减少导管留置和器械相关感染的发生。

4、评价控制效果。

二、器械相关感染定义

1、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并有胸部X线及实验室检查依据,或临床医生诊断的肺部感染。

2、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血培养至少获得1个阳性的结果,导管半定量细菌培养阳性(>15CFU/导管尖段5CM)或导管定量培养阳性(>103CFU/导管段),并且与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出的病原菌种类和抗菌谱相同,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3、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近期内留置导尿管史(通常为7天内),有或无泌尿道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数≥105CFU/ML。

三、监测方法和内容

1、监测对象:被监测的病人必须是入住ICU 48小时后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的病人。与ICU感染率计算有关的感染必须是发生在ICU,即病人住进ICU的时间≥48小时,患者转出ICU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以内发生的感染仍属于ICU感染。该感染日期为转出ICU的日期,记录转出当月感染数。

2、监测部位:监测的重点部位是由侵袭性操作所引起的响应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

3、调查登记方法:

ICU医生每天对已住进ICU和此期间新进入ICU的所有患者进行调查,观察每个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有医院感染者由医生填写“ICU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对疑似医院感染难以确诊者,应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

ICU日志填写:由ICU护士填写ICU患者日志,每日8AM或每夜12时填写,避免遗漏。每日登记进入ICU新住进患者数;每日住进ICU患者数;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插管、尿道插管患者数,上月末日住ICU患者数;上月末日住ICU患者数指上月最后一日末移除ICU的患者数。新住进患者数是指当日新住进ICU的患者人数;住在患者数指当日住在ICU的患者人数,包括新住进和已住进ICU的患者人数;中心静脉插管患者数、导尿管插管患者数和使用呼吸机患者数指当日使用该器械的患者数。

四、资料分析

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监测主要是分析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各类危险因素如留置导尿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等相关的医院感染的发病率。计算指标及方法为:

1、感染率及调整感染率的计算

感染率的表达方式2种,即病例(例次)感染率及患者日感染率。病例(例次)感染率=

医院感染患者人数(感染例次数)同期住在ICU的患者总数 ×100% 患者日(例次)感染率=

医院感染患者人数(感染例次数)同期住在ICU的患者总数×1000‰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分)=

每周根据临床病情分类标准评定的患者总分值每周参加评定的ICU患者总数患者日(例次)感染率平均病情严重程度

调整日(例次)医院感染率=

2、器械相关感染率的计算 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率=

使用呼吸机患者中肺炎人数同期患者使用呼吸机患者日数×1000‰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

中心静脉插管患者中血流感染人数同期患者中心静脉插管日数×1000‰

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率=

3、器械使用率的计算 呼吸机使用率=

尿道插管患者中泌尿道感染人数同期患者尿管插管日数×1000‰

使用呼吸机日数患者住院日数

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

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日数患者住院日数

导尿管使用率= 使用导尿管日数患者住院日数

五、“临床病情等级”评定

每月分4次(每周一次),对当时住在ICU的病人按“ICU监测病人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值”进行病情评定。在每次评定后记录各等级(A、B、C、D及E级)的病人数。在评定时按当时病人的病情进行评定,与过去的情况以及将来要出现的情况无关。有相同诊断的病人,可能不属于同一临床分类级别。为了方便定为每周进行评定。

六、监测资料的总结报告及反馈

在计算出各种医院感染发病率后,应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向ICU反馈,并向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医院感染的暴发。

3、根据ICU病人日志形成“ICU月总结”,它可提供处在某种危险因素(及ICU)的人群资料,在计算各种率时使用。包括:

“本月1日ICU病人数”指监测本月的第一天已住在ICU病人数,即上月末转出ICU的病人数。

“本月新住进病人数”指在本月新住进ICU的病人数。

“本月ICU病人天数”指本月住在ICU的病人住在ICU总天数。“本月留置导尿管病人天数”、“本月动静脉插管病人天数”和“使用呼吸机病人天数”指本月应用该器械的病人住ICU天数。

ICU目标性监测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6月住院的ICU患者,转出后随诊48 h。共计248例,其中男149例,女99例;0.9~93岁,平均(42.0±20.5)岁;总住院天数为1426 d,每位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75 d;COPD 116例,多发伤7例,失血性休克12例,肺部感染36例,呼吸衰竭25例,农药中毒6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急性胰腺炎10例,体外循环术后7例,急性脑血管病10例,其它11例。

1.2 研究方法

(1)由医院感染科协同ICU共同制定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明确职责和分工;(2)对ICU医护人员进行目标性监测方案的集中培训;(3)ICU每日固定专人负责填写ICU患者日志、ICU院内感染前瞻性调查登记表,每周对患者进行临床病情等级评定,对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由主管医师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并报告感染科;(4)对转出ICU的患者随诊48 h。

1.3 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1]。

2 结果

2.1 ICU患者器械使用情况见表1。

2.2 ICU医院感染率情况见表2。

2.3 ICU医院感染中“三管”监测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见表3。

2.4 ICU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见表4。

3 讨论

3.1侵入性操作是ICU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2]。从表1可以看出,ICU患者导尿管使用率、中心静脉置管使用率、呼吸机使用率分别为85.06%、47.90%、40.67%,为此,建议ICU医护人员将每日评估患者各种导管的“去或留”或者制定ICU患者每日目标清单(包括对各种管道的评估)作为医护人员查房的重要项目之一,并将留置管道的情况列入交接班,增强医护人员管道管理意识,有效减少各种管道留置时间,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3.2感染部位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ICU医院感染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占首位。因此,控制呼吸机相关感染是降低ICU医院感染率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所在医院制定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各种干预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3.3 ICU是医院高危患者集中的区域,ICU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ICU医院感染率远远高于医院感染平均水平,本次监测ICU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4.11%(同期笔者所在医院医院感染发病率为3.14%),通过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原因,有效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至关重要。

3.4 ICU医院感染菌株流行情况与笔者所在医院ICU 2009年病原菌流行情况比较[3],菌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9年1-12月ICU主要流行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22.33%),而表4结果显示,2011年1-6月笔者所在医院ICU医院感染以鲍曼不动杆菌占首位(42.24%),且鲍曼不动杆菌为多重耐药菌株。因此,采取措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引发的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迫在眉睫。

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针对危险因素尤其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进行有效干预,可降低ICU的医院感染率。

摘要:目的:开展ICU目标性研究,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状况和原因,为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监测2011年1-6月入住ICU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目标性监测24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5例,感染率为14.11%,日医院感染率为24.54‰,调整日感染率为9.40‰;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千日发病率为39.66‰,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千日发病率为1.46‰,留置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千日发病率为9.07‰。结论: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针对危险因素尤其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进行有效干预,可降低ICU的医院感染率。

关键词:ICU,目标性监测,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81(8):314-320.

[2]邓敏.ICU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0):87.

ICU目标性监测论文 篇6

关键词:感染,病原菌,药敏试验

本研究旨在对ICU患者感染细菌种类以及耐药性进行监测分析, 对我院ICU患者各类送检标本展开细菌培养与分离试验, 并对病原菌展开相应的药敏实验,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住院患者98例, 男57例, 女41例, 年龄43~78 (62.1±14.3) 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在ICU接受住院治疗, 自愿接受临床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意识不清或昏迷状态者由家属决定。

1.2 方法

采集研究对象的各类标本, 对其展开细菌培养、分离、鉴定、耐药性监测等实验, 了解ICU患者感染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情况,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送检标本包括:痰液、血液、尿液、胸腹水、伤口分泌物、活检组织、肺泡灌洗液以及留置导管等。细菌培养采取Mueller-Hinton琼脂培养基或者Luria-Bertani肉汤培养基进行, 菌种鉴定以《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要求为依据[1], 采取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PI鉴定系统展开菌种鉴定。药敏试验采取纸片扩散法, 所有操作以及结果判定标准均严格按照CLSI规定进行[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细菌培养与鉴定结果

本组98例患者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得到病原菌136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20株, 占88.24%;真菌8株, 占5.88%;其他菌株8株, 占5.88%。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最高 (P<0.05) 。见表1。

2.2 药敏试验结果

多数病原菌对临床上常用的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氨曲南、头孢哌酮、阿卡米星、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具有较强的耐药性。见表2。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ICU病房中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较普通病房高, 这主要是受到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低、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以及皮质醇激素、侵袭性操作等因素的影响[3]。本研究中对98例ICU患者的各类送检标本检出的病原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发现, 分离得到的136株菌株中以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最高, 真菌和其他菌种仅占一小部分。在革兰阴性杆菌中构成比排在前5位的菌种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 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4,5]。本实验中对这5种菌株展开药敏实验, 结果发现, 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氨曲南、头孢哌酮、左氧氟沙星具有较强的耐药性, 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等具有较强的耐药性,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较低, 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阿卡米星等耐药性较强, 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庆大霉素、阿卡米星、氨曲南等抗生素具有较强的耐药性。

综上所述, ICU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对临床常用的几种抗生素具有明显的耐药性, 在今后的临床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应积极展开标本细菌培养、药敏实验, 并依照试验结果对抗生素种类进行合理选择, 以改善临床疗效, 减少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治敏, 潘亚萍, 吴桂华, 等.189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性检测与氨基糖苷类修饰基因的分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2) :231-233.

[2]陈燕青, 钱小毛, 金海勇.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 (11) :150-151.

[3]张远超, 喻莉, 何贵元.ICU鲍氏不动杆菌的感染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 (11) :156-157.

[4]张景艳, 荣幸, 郑宏图.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点与耐药性统计[J].当代医学, 2011, 1 (713) :67-68.

ICU目标性监测论文 篇7

1 ZigBe e技术及其协议

Zig Bee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低功耗个域网协议。根据这个协议规定的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其特点是近距离、低复杂度、自组织、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主要适合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 可以嵌入各种设备。简而言之, Zig Bee就是一种便宜的, 低功耗的近距离无线组网通讯技术[1]。

2 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监测系统利用基于Zig Bee技术组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来完成ICU的温、湿度监测和控制。该系统主要由智能传感器SHT11 (终端) 节点、温 (湿) 度控制节点、路由器节点和协调器节点组成, 各节点均由CC2430射频模块与之连接, 以完成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监控系统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终端节点根据需要灵活放置在ICU病房的合适位置, 完成监测信号的采集;路由器节点布置在ICU病房的某一角落或门口, 主要负责ICU内各节点的路由及简单的信息显示;协调器节点布置在监控室内, 主要负责启动网络、组织网络及把整个网络所采集的信息通过RS-232接口传到上位机, 最后在上位机上实时地显示ICU病房的温、湿度, 并保存数据, 在超出标准时发出报警信号。

3 系统硬件设计

本文设计的基于Zig Bee的温湿度监测网络由Zig Bee协调器节点、终端节点和协调器节点组成。上位监测主机通过RS232连接协调器节点, 实时显示每个温湿度传感器节点的信息。Zig Bee协调器节点是本系统的中心, 负责建立网络和各终端节点的管理, 进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发送等工作。

3.1 终端节点设计

Zig Bee路由节点和Zig Bee协调器只用来发送和接收数据, Zig Bee终端节点用来采集数据和发送数据。在路由节点和协调器节点硬件设计中只设计到电源模块和无线收发模块, Zig Bee端节点除了具有电源模块和发射模块之外, 还要具有传感器模块, 用于数据的采集。终端节点的架构如图2所示。

终端节点采用CC2430无线单片机, 该芯片是高度整合了ZigBee RF收发器、RAM、等常用电路, 供电电压2.0~3.6V, 数据接收电流损耗小于27mA, 数据发送电流损耗小于25mA。CC2430的休眠模式和转换到主动模式的超短时间的特性, 特别适合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此外, CC2430只需少量外围元器件配合就能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受功能。它的外围电路包括晶振时钟电路、天线耦合匹配电路和供电电源3个部分。

SHT11是由瑞士Sensirion公司生产的数字式温湿度传感器, 它是基于CMOSens技术的新型智能传感器, 可用来测量相对湿度、温度和露点等[2]。

3.2 协调器节点设计

协调器的节点架构如图3所示。Zig Bee协调器汇聚各子节点的温湿度数据后经RS232接口传到上位PC上显示。终端节点和协调器节点都采用3V纽扣电源供电。由于CC2430具有节电模式, 在工作中需要接收或发送数据时再唤醒终端节点, 其它时间则转入节电模式, 从而使节点功耗降到最低, 这样各节点就可以长时间工作。

4 系统软件设计

在节点的软件设计中, 主要实现协调器节点和终端节点应用程序的编写。Zig Bee协调器的主要任务是配置网络参数、启动网络并且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接收路由节点的温湿度数据。工作过程包括:首先Zig Bee协调器发出信号给同信道的节点, 自己为网络协调器, 然后广播网络PAN ID;收到其他节点的入网请求后, 则根据接收信息判断是否允许加入网络, 若符合入网要求, 则协调器发送应答通知节点加入网络, 并分配一个唯一的网络地址作为网络中的身份标识;最后, 定时发送给网络子节点相关的命令, 维护整个网络的运行。在网络搭建过程中, 唯一的身份标识网络PAN ID保证了网络的成功搭建, 使得每个节点包含一个唯一的地址[3]。协调节点的软件流程图如图4所示。

Zig Bee终端节点的软件设计过程包括询问加入网络、驱动SHT11传感器、发送温、湿度数据至协调器节点等。终端节点负责获取、处理和发送温湿度数据, 同时还具有路由功能, 接收和转发其他节点的数据。为了节省电能, 当终端节点不工作时, 通常处于节电的休眠状态。其流程图如图5所示。

5 上位机数据处理

温湿度检测系统的上位机监测软件由C#编写, 在检测界面上可以直接观测到各个点的温湿度参数。本系统具有多个传感节点, 所以检测界面显示的数据为采用中值滤波算法处理后的数据。

6 结论

在本文中设计了一款基于Zig Bee技术的ICU病房温湿度监测系统, 实现了无线监测, 减少了监测过程中的布线, 使数据在上位机得到了集中的处理和监测。该系统利用SHT11对ICU的温、湿度信息进行采集处理, 完成了节点的软硬件设计。通过检测结果表明, 基于Zig Bee的ICU温湿度检测系统, 具有可靠性高、抗干扰性好、功耗小和成本低的特点, 可广泛应用于其他场合。

摘要:为了对ICU的环境温湿度进行实时监控,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的温湿度检测系统。该系统由监测计算机、CC2430射频芯片和温湿度传感器SHT11搭建, 系统稳定、可靠, 在成本控制和数据检测精度上都符合设计要求, 并可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环境的温湿度监测中。

关键词:CC2430,ZigBee,ICU,SHT11

参考文献

[1]高守玮等, ZigBee技术实践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1, 123-145.

[2]张艳丽, 杨仁弟.数字温湿度传感器SHT11及其应用[J].工矿自动化, 2007 (3) :113-114.

ICU目标性监测论文 篇8

关键词:急性重症主动脉夹层,ICU监测,管理

动脉夹层是指由于内膜局部的撕裂,在强有力的血液冲击下,内膜逐步剥离、扩展,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从而导致撕裂样疼痛[1]。主动脉的内膜撕裂时,如果不采取及时恰当的治疗措施,容易造成破裂,会危及患者生命[2],所以急性重症主动脉夹层患者必须密切的在ICU监测与管理[2]。峨眉山市人民医院2008年2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30例急性重症主动脉夹层患者在ICU监测与管理,总结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2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30例急性重症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替换成主动脉手术治疗。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26~72岁之间,平均51.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的的胸背部撕裂样疼痛,伴有恶心,甚至有休克;其中高血压病史15例,糖尿病病史3例,肾功能不全5例。

2 监测与管理

2.1 血压和心率

患者的血压有可能升高也可能因为出血使血压降低,所以要严密观察患者血压的变化,定时测量并详细记录下来。测量血压时,双上肢和双下肢同时测量,并详细记录结果,为医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应用硝普钠降压时,用输液泵控制好滴数,并根据随时测量的血压值来调整滴速。关注血压的同时也要密切注意心率,当患者的心率超过正常值时可以使用β受体阻滞剂把心率控制在正常范围。

2.2 尿量

观察排尿量,准确记录24 h的排尿量,指导补液的量和性质,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必要时检测肾功能,避免急性重症主动脉夹层引起肾衰。

2.3 神志和面部情况

密切监测患者的瞳孔、意识,如患者出现烦躁、面色苍白、下肢无力、瞳孔散乱、出冷汗等,提示患者病情恶化,应立即实施紧急措施。可以采取措施稳定血压、提高血氧饱和度和物理降温来保证脑部供血供氧、甘露醇脱水减轻脑组织水肿等措施。

2.4 消化道

术后定期对腹部听诊,有无肠鸣音和腹胀表现。同时对胃管引流物进行细菌检查,确定有无炎症出现。术后3 d内常规应用抑酸剂来预防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并尽早行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

2.5 呼吸功能

密切注意患者呼吸情况、咳嗽、咳痰以及呼吸的频率、节律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对于痰稠不能自动排出者使用吸痰器吸出。对于血氧饱和度比较低,呼吸困难的患者要进行机械通气,利用呼吸机来改善患者的通气状态,必要时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

3 结果

本组由于并发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l例(死亡率为3.33%);术后并发脑梗死,持续昏迷,治疗40 d后放弃治疗1例;其余28例患者,其中并发低心排综合征1例、ALI(急性肺损伤)18例、一过性精神障碍16例、AKI(急性肾损伤)15例,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68±25.4)h,体外循环时阀(210±13.12)min,全组住ICU时间4~32(6.56±5.20)d。

4 讨论

急性重症主动脉夹层治疗的首选方法是外科手术,但由于外科手术操作比较复杂、体外循环时间长且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率比较大,所以需要完善急性重症主动脉夹层围术期的监测与管理。

在本研究中密切监测和管理血压、心率、消化道、神志、尿量和呼吸道,能够减少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如应激性消化道出血、肾衰、急性肺损伤等。对于急性重症主动脉夹层患者,控制好血压和心率至关重要。降低血压后能够降低左心室收缩的速率以此来减轻血流波动波对主动脉壁的冲击,从而可以预防主动脉夹层发生破裂,并且降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3]。

总之,对于急性重症主动脉夹层患者的ICU监测与管理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刘楠,孙立忠,常谦,.主动脉手术中不同脑保护方法效果的临床对照研究.中国循环杂志,2007,22(11):55-57.

[2]罗芳,周宪粱,惠汝太.主动脉夹层诊断进展.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7,13(2):266.

上一篇:XML数据库下一篇:幼儿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