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和温度计教学案例(共11篇)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案例 篇1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我认真研读了教科书及教学用书,比照了初中一年级的《温度计》一课的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成四个层次:一是比较水的冷与热;二是观察温度计,认识其结构及原理;三是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四是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教学中,我先做了一个魔术:老师双手戴着白色线手套,右手捏着青霉素瓶这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上升,换左手捏着青霉素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然后设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知道是为什么吗?当学生讲不清楚时教师就此打住并告知学生到上完课以后再来解决。这样的开头方式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情绪高昂,兴趣很浓。
我用一张冰天雪地图片和一张炼钢车间图片让学生们说出感受并引出温度的概念--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然后,再通过这种感觉来比较三杯冷热不同的水(其中1号杯是热水,2号杯是冷水,3号杯是温水,要求是让浸在热水杯中的手指和浸在冷水杯中的手指同时浸入3号杯,叫学生说出感受),引出如何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都想上去试试。接着引出温度计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让他们进行仔细的观察,然后进行汇报、交流,总结出温度计的结构,对刻度的由来、刻度线的几种类型都进行了分析,学生学得较为轻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热胀冷缩”的知识,所以我是有意回避了温度计的设计原理。
利用课件形式教学摄氏温度的读写时,我先教学0摄氏度、6摄氏度、零下1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并提醒:零下的温度越往下数字越大,但温度越低。同时结合FALSH模型来认读,比较形象和直观,学生掌握得较好。
在怎样正确的读出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手中的温度计,然后汇报读数。教师在学生汇报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告知学生是因为读的方法上有问题,然后出示了从仰视、平视和俯视三个角度来读数的ppt,让学生来判断哪种认读方法是正确的,分析了仰视、俯视两种读数方法的错误性,让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记住只有在平视时读出的数字才是正确的,同时还强调了手和口的要求,最后在小组内每人都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温度,互相评价读数方法是否正确,以加深印象。
最后结束时又回到魔术揭秘上来,教师首先说明这个装置:青霉素瓶内滴上几点红墨水,橡皮盖上插上塑料管,塑料管要插入红墨水中。同时让一学生捏一捏手套,让学生来道破真相:原来一只手套是干的,一只手套是湿的。这时老师告诉学生老师右手戴着干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将红墨水压入塑料管,并逐渐上升;老师左手戴着湿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冷收缩,红墨水又慢慢回到瓶底,我们看到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所以温度计就是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我觉得此时来得出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比较合理且整节课在结构上也表现得紧凑、连贯。
反思本课的教学,还是有许多不足。一是在教学结构方面。在引出温度概念的时候,用手不能准确的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只有一个学生到台上演示,其他同学学生体会不透,教师也没深挖,没有激起学生前概念与现实现象的矛盾冲突。二是在教学理念上方面。在刻度的认识和0摄氏度以下的读写时,教学难点解决的过于生硬,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矛盾推进教学过程,尤其是在零度一下读的时候应是从零度开始往下读,当时有的学生能够准确的读出来,但由于我没有追问,“你是怎么读的”,错过教学时机,最后是我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准确的读出来。教师重预设,轻生成。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案例 篇2
取得井筒压力、温度的途径有:
(1) 在井筒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压力计和温度计;
(2) 仅实测井底或井口压力、温度, 采用理论分析方法预测整个井筒的压力、温度分布。
然而, 对于一些高压气井及高黏度稠油井, 有时很难进行下压力计、温度计的操作, 因此切实可行的方法是采用理论分析手段对井筒压力、温度分布进行预测。
本文的内容是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部分, 通过井筒流体压力、温度分布规律的研究, 建立能够满足现场需要的准确的数学预测模型, 并将模型预测值与部分井的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 以校正理论的正确性, 从而为不能下井底压力计、温度计的井提供测试工具及管柱工作力学分析所需的压力和温度分布。本文重在预测, 通过建立精确可靠的压力、温度预测模型, 使测试工艺参数更好地符合实际测试过程, 并将为测试工具仪表的选择及测试工艺的优化设计提供技术依据。准确预测井筒温度和压力的分布将提高深气井完井测试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提供稠油热采实施方案的有利依据, 有助于提高复杂条件下测试工艺的水平, 从而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井筒气液两相流动的流动型态
(1) 泡状流。井筒内流体的压力稍低于饱和压力, 少量的气体从油中分离出来, 以小气泡的形式分散在油中。
(2) 弹状流。在流动过程中, 随着压力的降低, 小气泡逐渐膨胀, 互相合并成大气泡。最后大气泡成为顶部凸起的炮弹形气泡。
(3) 段塞流。井筒内流体的压力进一步降低至低于饱和压力, 气体继续分离出来, 并且进一步膨胀, 且炮弹形气泡形成气体柱塞, 井筒内出现一段液体, 一段气体的柱塞状流动。
(4) 环状流。随着气体的继续分离与膨胀, 气体的柱塞不断加长而突破液体柱塞, 形成中间为连续气流, 管壁附近为环状液流的流动型态。
(5) 雾流。当气体的量继续增加时, 气柱几乎完全占据了井筒的横断面, 液体呈滴状分散在气柱之中。
2.1 井筒中流体的能量平衡及温度分布
油层产出的油气混合物从井底上升时, 历经散热、脱气及气体膨胀、析蜡等过程。井筒上取dl长的微元 (如图3—1) 并取l的正方向向上, 进行能量平衡的分析。假设脱气及气体膨胀做功与油气的的举升相抵消, 又假设析蜡放出的热均匀分布于全井筒, 并作为内热源, 则可写出能量平衡方程式:
2.2 空心杆掺热流体抽油井井筒温度分布
近年来有些油田开始用空心抽油杆结合掺入热流体开采稠油和高凝油。热流体由空心抽油杆引入, 在某一深度流出, 与从油管通过采出的原油一同流向井口。在这种情况下, 油套环形空间的流体是静止的, 实际上起着保温层的作用, 因此使用空心抽油杆的热损失较小, 油管中和井口产出的原油温度高度, 很适合稠油油藏的开采。本节将介绍掺热水和注蒸汽等的井筒温度分布计算。
2.2.1 空心杆掺热水采油井井筒温度分布
空心杆掺热水采油井将热水从空心杆导入, 从油管排出, 整个过程的能量平衡计算可以将井筒分为三段, 第一段为加热段, 从井口至掺水深度止;第二段从掺水深度至泵口处;第三段从泵口至油层中部。第二、三段的产液温度分布可根据常规采油时的能量平衡方程式,
在加热段,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 可列出两个热平衡方程式:
2.2.2 空心杆掺蒸汽采油井井筒温度分布
空心杆掺蒸汽多用于较浅的油层, 掺入的是中低压水蒸气。由于蒸汽在空心抽油杆中凝结, 它可以使套管保持在可以承受的温度范围内, 而又能较多的提高产出原油的温度, 并保持原油中掺入最少的水量。空心抽油杆掺入蒸汽开采稠油的工艺中, 空心抽油杆的上部是蒸汽凝结放热, 至蒸汽全部凝结, 蒸汽的干度X=0。以下就变为热水的冷却放热, 其计算方式与掺热水循环一样, 只是kl2值小一些。井筒上部的蒸汽冷凝段按下面的能量平衡方程组计算:
3 结论
采用例题所给的参数, 结合井筒温度、压力分布的理论分析, 通过对空心杆抽油机井电加热与不加热井筒温度、压力分布的计算, 得出以下结论:
(1) 井筒压力和井筒温度分布并不是呈线性分布, 井筒温度分布从井底至井口呈部分曲折下降趋势, 而井筒压力分布呈整体平缓下降趋势。
(2) 井筒压力和井筒温度之间不是两个独立的物理量, 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两个物理量。
(3) 井筒压力、温度计算的关键是求出气液两相的各相物性参数, 而这些参数同时又是压力和温度的函数, 因此整个计算过程需要运用多次迭代法。
(4) 对井筒采取加热措施可以使井筒温度下降幅度减小, 使井口温度较不加热时要高很多, 同使还能减小井筒内的流动阻力, 从而使压降幅度减小, 使井口压力值维持高位。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设计 篇3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修订版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由三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观察温度计;活动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活动三:正确读出自己手中温度计的温度。本课学习目标得以展开和落实的切入点是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能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并能正确读写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3.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实验用温度计每小组两支;装不同温度水的水杯四只。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生活中我们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2.生:冷、热、温、凉、烫。那么,怎样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呢?物体的冷热程度怎样来测量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温度和温度计。(板书:温度和温度计)
二、动手实践,感悟发现(分组实验)
1.在同学们的桌子上有四杯水,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为1号杯、2号杯、3号杯、4号杯,你有什么方法区分四杯水的冷热?
2.体验一:体验的要求是:先把左手、右手分别同时伸入1号杯、4号杯,再分别同时伸入2号杯、3号杯,谁来体验?你发现什么?师演示。
3.体验二:体验要求是:先把左手、右手同时分别伸入2号杯、3号杯,谁来体验?你有什么发现?
4.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的顺序不同,感到的冷热程度也不同,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用什么来表示?板书:温度。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那我们靠感觉得来的物体的冷热程度可靠吗?怎样能准确地测出物体的冷热程度呢?(板书:温度计)
三、观察温度计
1.那么温度计是怎样测出温度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温度计的构造。观察时要注意什么?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
2.学生观察汇报发现。
3.课件:温度计由玻璃管、液泡、刻度、液柱组成。有℃这个符号,说明这是一支摄氏温度计,最大数字100,最小数字0,中间分为100小格,每一小格是1摄氏度。
4.用手捂住液泡,又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温度计就是利用液柱的上升或下降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
四、温度计的读写
1.教师先指导读写
出示表示25℃的温度计图片。问:这表示多少摄氏度?怎么读?怎么写?(学生读,教师板演)
出示-8℃的温度计图片。问:这表示多少摄氏度?怎么读?怎么写?(学生读,教师板演)
2.液柱在零摄氏度以上较好认读,那在零摄氏度以下怎样认读?老师给同学们一首认读温度计的儿歌,看看有什么窍门。(课件:认读温度计儿歌)
3.认读温度计比赛。课件出示:每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多少?怎么读?怎么写?
4.学生把认读的温度计计数写在题板上,提示学生写清两项内容:一是读作什么,二是写作什么。
5.学生举题板。教师统计结果,都做对小组奖励小星。
6.现在同学们都能熟练认读温度计上的温度了,我们来看一下你桌子上的温度计的读数。
7.提问:同样一个屋里的温度,为什么读的数不一样呢?
8.学生自由发言。
9.课件:读温度计的方法有仰视、俯视、平视。正确的方法是视线与液柱平视。有的同学朝着温度计用嘴呼气,呼出的热气也会一定程度影响温度计的读数。人们对正确认读温度计做了哪些规定呢?
10.课件出示:(1)手不要触摸温度计的玻璃泡;(2)呼出的热气不要对着温度计;(3)液面静止后,平视液面读数。
五、系统回顾,小结整理
1.提问:通过以上学习,用一句话总结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2.探究在继续:我们学习了用温度计来测温度的方法,那怎么精确地知道这四杯水的温度呢?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探究,怎样用温度计来测一杯水的温度。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案例 篇4
三年级科学 谢世荣
《温度与温度计》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中的内容。教师分四个活动组织教学;活动一:观察温度计。先以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分别用手指比较四杯不同冷热的水这个游戏引出温度和温度计的概念。活动二:观察温度计的结构,通过观察和汇报课前预习资料,让学生们充分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其原理,活动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读和写摄氏温度。活动四:正确读出自己手中温度计的温度。这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
教学中,我先安排学生做了一个对比四杯水冷热的游戏:用双手食指分别先插入1号和4号杯,然后再快速分别插入2号和3号杯,对比四杯水的冷热情况,通过这个活动即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科学课堂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带领大家投入到科学探究过程中,同时很自然了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了温度概念,进入到本节课的知识学习中来;了解了温度之后,又通过游戏的第二部分改变顺序,用手指感觉水的温度,学生逐渐认识到手指不能准确判断温度,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出温度计的教学,进入到第二部分学习。
学生可能听说过温度计,也曾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真正使用温度计测量过其他物体的温度的学生估计极少。本课学习时,对许多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使用温度计。因此,本课的学习,重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案例 篇5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设
计
第二节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3.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技能,以及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
.我国一月平均气温挂图
2.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挂图
3.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
4.用小黑板或投影片绘制以下表格
我国各温度带≥10℃的积温表
我国温度带分布地区的填充表
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品种表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可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复习已学知识,引入新课。具体步骤如下:
[提问] 我们在初一学过“世界的气候和自然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复习] 教师提示,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承转] 那么,我国气温分布有哪些特点,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同学们知道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这节课也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教师讲述:第四章的标题为“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天气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我国的气候。首先,让我们看看我国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板书] 第二节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一、气温的分布
[展示图片] 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的照片(也可让学生看课本封页彩照16和17)。
[提问] 这两张照片都是春节前后拍摄的。从照片上看,冬季我国南北两地的气温有什么差异?
[讲述] 哈尔滨的冰灯中外闻名。当地人利用冬季封冻的松花江天然冰块,精心雕刻成各种奇异壮观的冰雕艺术品,在各色灯光的映照下,色彩缤纷。冰灯游园会一般从元旦开始,一直延续到春节以后。每年都吸引很多游人冒着严寒前来观赏。而南国的广州,素有“花城”的美称。但花色最多、品种最齐、赏花人最多的要算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了。迎春花市从春节前三天开始,一直到除夕之夜。虽然这时正是我国最冷的季节,但在这里却是百花盛开,春意浓浓。可见,冬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十分悬殊。
[板书] 1.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展示挂图] 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图4•5)。
[读图回答] 1.黑龙江省最北部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约为-30℃)
2.海南省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20℃左右)
3.计算一下,我国南北一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相差约50℃)
4.自北向南,我国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愈往南,气温愈高)
5.在图上找出0℃等温线,在课本图4•5上用色笔描出,看看它大体与哪条河流和山脉的分布一致。(教师向学生说明,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要求学生记住)
[归纳] 从一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冬季气温自北向南增高;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那么,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如此悬殊呢?
[读表] 阅读课文中的“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讨论以下问题:
.比一比,在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的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读表回答)
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 纬度位置是形成我国南北温差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冬季,太阳光直射在南半球,对北半球来说,纬度愈高,正午太阳高度愈低,白昼愈短,得到的太阳光热也就愈少,因而气温愈低;反之,纬度愈低,气温则愈高。我国位于北半球,而且幅员辽阔,南北所跨近50个纬度,因此气温相差很大。
我国南北温差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冬季风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4•6。
[提问] 1.从冬季风的源地、风向考虑,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2.从图上看,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台湾岛、海南岛等地难以受冬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这是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 每年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冷空气频频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而我国南方由于距冬季风源地遥远,加之中间有重重山岭作屏障,所以受冬季风的影响弱,降温程度远比北方小。由此可见,冬季风的影响使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更加悬殊。
[承转] 上面讲述的是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情况及其形成原因,下面我们再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展示挂图] 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
[读图] 1.七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学生回答:我国大部分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2.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省南部的七月平均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黑龙江省北部约为16℃,海南省南部约为28℃,我国南北七月平均气温相差仅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青藏高原。因为这里海拔特别高,所以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归纳] 从七月平均气温图上我们看到:夏季,除了青藏高原、天山和大小兴安岭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气温均在20℃以上,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 2.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读表讲述] 为什么夏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夏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夏季,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我国大多数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都较大。北方的太阳高度虽然比南方要低一些,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因此,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练习] 请同学们完成本节课文后的选做复习题l、2。
[板书]
二、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提问] 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热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请同学们想一想:划分地球五带的依据是什么?我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教师指示,学生回答: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来划分的,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讲述] 那么,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呢?人们一般用农作物生长期内积温的多少来反映?
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或活动积温,写作≥10℃积温。
[板书] 1.温度带划分的指标:≥10℃积温
[展示表格] 用小黑板挂出我国各温度带的≥10℃积温表。让学生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温度带,从家温带到热带≥10℃积温的变化情况。
[挂图] 挂出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指图讲述] 根据≥10℃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另外,由于青藏高原海拔特别高,形成了一个天高地寒的高原气候区。
[板书] 2.主要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青藏高原气候区。
[读图回答] 阅读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或课文图4•8,回答以下问题:
.我国寒温带分布在什么地区?中温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教师指图,学生回答。)
2.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别分布在什么地区?这两个温度带之间的分界线,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的哪条等温线一致?(教师指图,学生回答。教师再补充、纠正。)
3.学校所在地属哪个温度带?
[板书] 3.温度带的分布
[填表归纳] 在以上读图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我国各温度带分布的填充表(见下表),指导学生填出各温度带的分布地区。
[讲述] 不同的温度带,积温的多少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温度和热量条件,从而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熟作也不一样。
[展示表格] 用小黑板挂出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品种表,或阅读课文中的“我国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
[提问] 请同学们说出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品种有什么不同。(学生读表回答)
[练习] 完成课文“做一做”练习:
.读哈尔滨和广州各月气温曲线图(图4•9),算一算一月份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七月份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读图回答:一月份两地气温相差约34℃,温差悬殊;七月份两地相差约5°~6℃,温差不大。)
2.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图4•5),看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为什么四川盆地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教师提示,学生回答。从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上看,四川盆地在4℃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在4℃以下。这两个地区虽然纬度相似,但四川盆地的地形封闭,受冬季风的影响要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小得多,所以冬季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平原高。)
3.当地属什么温度带?冬、夏季气温如何?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品种?作物一年可以几熟?(学生议论,教师提示、说明。)
(布置作业)
.选做复习题3。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篇6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
昼长 (辐射时间) |
|
北 |
小 |
短 |
南 |
大 |
长 |
表一(冬季)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
昼长 (辐射时间) |
|
北 |
小 |
长 |
南 |
大 |
短 |
表二(夏季)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播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各地欢度节日的报道,结合书上的课文。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 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转折过渡〕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需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
第二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冬天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的?那里和北方在植被景观方面有什么不同?(南方郁郁葱葱,北方一片凄凉)有的同学想把南方的植物在冬天移植到北方,给北方增添点绿色,这样做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那里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
〔讲解〕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升到10度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平均气温小于10度,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因此,现在种的小麦不能今年收获。我们把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与农作物种植有直接关系。比如位于北纬45度45分的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是3.5度,比北纬51度的伦敦低6度以上。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可以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从积温上看,10度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度。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可以说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和作物种类等,划分了一些区域即温度带。根据积温情况,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1)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3)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板书〕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
〔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农作物 |
喜凉作物:小麦、马铃薯、大麦(青稞)、甜菜 |
喜温作物:玉米、谷子、大豆等 |
喜热作物:甘蔗等 |
≥10°C |
1000~°C |
>3000°C |
>5000°C |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
(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刚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板书设计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情况;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与热量状况的密切关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查找资料,包括各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每人至少查一种农作物的有关资料)
2.每人选择一种你最想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包括糖类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
3.根据温度带图和你选择的各种作物,选择最佳的种植地区。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案例 篇7
影响原油沉降脱水效果的因素除其自身性质外,主要有温度、化学药剂和沉降时间。提高脱水温度、增加破乳剂用量和延长沉降时间都可以达到提高原油沉降脱水效果的目的[1]。目前,还没有对这三个参数进行量化比较的成熟方法。在工程设计和生产运行中,往往采用定性分析的方式确定工艺参数,缺少对各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和优化的手段[2,3,4,5,6,7,8]。现在对原油沉降实验数据的分析,只得到不同沉降温度、加药量和沉降时间下的脱水效果和达到脱水效果的条件,没有对温度、药剂和沉降时间之间的等效关系开展研究,也没有对温度、药剂和沉降时间进行系统分析和优化研究[9]。
本文通过对常规原油沉降脱水实验数据的处理,归纳了达到相同分离效果的温度、药剂量和沉降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分析时间、温度、加药量的相对作用效果的方法,给出了参数之间的等效关系曲线,充分挖掘了原油沉降实验数据所包含的信息,该方法可以指导原油脱水的工程设计和已建工程的运行参数优化调整。
1 实验
1.1 实验仪器
恒温水浴、100 mL具塞比色管、旋转粘度计。
1.2 实验方法
执行SY/T 5281-2000标准。采用室内瓶试进行评价,取100 mL新鲜原油倒入100 mL具塞比色管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1%的破乳剂,在试验温度下恒温15 min后,左右手各摇100次,置于恒温水浴中,恒温静置,记录不同时间出水量。
1.3 原油性质
以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金北某区块原油为研究对象,原油密度为0.963 8 g/cm3,粘度为1 215 mPa·s(50℃),原油粘度情况见图1,原油为重质稠油。
2 实验结果分析
在75℃、80℃、85℃、90℃下,投加0 mg/L、50 mg/L、100 mg/L、200 mg/L(按纯油量计)的现场在用破乳剂,对原油进行沉降脱水实验。
沉降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于该区块原油为重质稠油,原油脱水指标按照2%考虑。表1中带*号数据部分可以达到脱水要求。在沉降实验工艺参数的范围内,药剂量越大、沉降时间越长,越容易达到脱水要求;沉降温度越高,达到沉降脱水要求的药剂、沉降时间变化范围越宽。
各沉降温度条件下,不同加药量的沉降曲线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随着温度升高,原油脱水速度增加,而且沉降实验结束时的最终原油含水量下降。延长沉降时间,可以提高沉降脱水效果。不同温度下,药剂的相对作用效果不同,在较低温度(75℃)条件下,不同加药量的曲线之间距离最大,说明药剂的作用效果最为显著。在较高温度(90℃)条件下,不同加药量的曲线之间距离最小,说明药剂对分离效果的作用降低。另外,随着时间延长,不同条件下,尤其是在各加药情况下的沉降效果逐渐趋同,说明延长时间可以提高脱水效果,沉降时间是沉降脱水的重要参数。
各加药量条件下,不同温度的沉降曲线如图6、图7、图8、图9所示。在不加药的情况下,沉降开始时,各温度的沉降效果相差不大。随着沉降时间延长,不同温度的沉降效果逐渐产生差距,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沉降效果较好。总体上各温度的沉降脱水速度都比较慢,脱水效果也都比较差。在加药条件下,原油脱水速度显著增加,并且加药量越大,脱水速度越快。随着加药量的增加,各温度的沉降曲线间的距离减小,说明药剂的相对作用效果降低。
由上述图表和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原油沉降脱水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化学药剂和沉降时间,提高脱水温度、增加破乳剂用量和延长沉降时间都可以达到原油沉降脱水的目的。
3 各参数的效果分析
为了分析沉降温度、沉降时间和加药量对原油沉降分离的作用,将沉降实验中不同加药量条件下达到2%、5%、8%原油含水率的各沉降温度、沉降时间点,在以沉降温度为横坐标、沉降时间为纵坐标的图中连接成线,得到沉降脱水效果的温度、时间等效线如图10所示。
在图10中,温度、时间等效线上各点的原油沉降脱水效果相同,都可以达到相同的原油含水率;在这一曲线上,温度和时间是等效的,降低温度、延长时间或者提高温度、缩短时间都可以达到相同的原油脱水效果。温度、时间等效线右上方为原油沉降含水率低于等效线含水率的区域。温度、时间等效线左下方为原油沉降含水率高于等效线含水率的区域。
由图10可以看出,含水效果不同的温度、时间等效线的特性基本相同,都是呈直线特性。含水率越高,曲线在图中的位置越在左下位置;药剂量越大,曲线越在左下位置。因此以含水率为2%的温度、时间等效线为例,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其曲线如图11所示,拟合出的等效方程见表2。
在图11中作纵轴的平行线,平行线与不同加药量条件的温度、时间等效线的交点,为某一温度条件下,时间与药剂量的等效点,将其连接成线得到一定温度下的沉降时间、药剂量等效曲线,沉降温度为80℃、85℃、90℃的原油含水2%的时间、药剂量等效曲线如图12所示,拟合出的等效关系方程见表2。在这一曲线上,加药量和沉降时间是等效的,降低加药量、延长沉降时间或者提高加药量、缩短沉降时间都可以达到相同的原油脱水效果。
在图11中作横轴的平行线,与相同原油含水的不同加药量条件的温度、时间等效线的交点,为某一沉降时间条件下,沉降温度与药剂量的等效点,将其连接成线得到一定沉降时间下的温度、药剂量等效曲线,沉降时间为18 h、18.5 h、19.0 h、19.5 h的原油含水2%的温度、药剂量等效曲线如图13所示,拟合出的等效关系方程见表2。在这一曲线上,沉降温度和加药量是等效的,降低沉降温度、增加加药量或者提高沉降温度、减少加药量都可以达到相同的原油脱水效果。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加药量、温度、沉降时间情况下,各参数之间的等价关系不同,但是试验中沉降时间与沉降温度呈反比关系,沉降时间与加药量、沉降温度与加药量呈指数关系。
注:表中t为沉降时间,单位h;T为沉降温度,单位℃;d为加药浓度,单位mg/L。
在沉降效果相同的条件下,沉降温度、沉降时间、加药量这三个参数中只有两个参数是独立变量,如果两个参数确定,另外一个参数就由其它两个参数确定。
通过表2可以看到,不同等效线的参数虽然不同,但是形状相似,各等效线之间呈近似平行关系,可以在曲线间差值计算出所需要的不同参数的等效曲线,满足计算分析的需要。
4 机理分析
原油沉降脱水中,水滴的沉降运移距离决定脱水效果,水滴在原油中的运动速度服从斯托克斯公式[5],因此其运移距离如式(1)所示
undefined (1)
式中 ρw——水滴密度/kg·m-3;
ρo——原油密度/kg·m-3;
g——重力加速度,9.8 m/s2;
dw——水滴直径/m;
t——沉降时间/s;
μ——含水原油粘度/Pa.s。
从式(1)可以看出,水滴的沉降运移距离与油水密度差成正比,与含水原油粘度成反比,与水滴粒径的平方成正比,与沉降时间成正比。
油水密度差和含水原油粘度由沉降温度决定,温度升高,水滴运移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运移距离增加[10]。通过加入破乳药剂,可以破坏水滴与油的界面膜,促进水滴聚并,水滴粒径增加,使水滴运移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运移距离增加,但是药剂达到一定浓度后,其破乳效果趋近于极限值,所以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脱水效果增加幅度趋缓[11,12]。水滴运移距离与沉降时间成正比,所以增加沉降时间是提高脱水效果的重要手段[13]。
在原油脱水过程中,由于水滴粒径分布非常复杂,而且难以准确的分析和预测,含水原油粘度随含水量的不同也发生变化,因此脱水效果准确计算的难度较大,但是式(1)对原油脱水的理论描述,与实验结果是一致的:破乳剂促进水滴聚并,脱水温度、药剂量和沉降时间共同影响着沉降脱水的效果,三个参数在理论上存在相互等效关系。
5 结论
通过上述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温度、药剂量和沉降时间的作用是可以进行定量测算和比较的,三个参数之间存在确定的等价关系。
(2)温度和沉降时间之间为线性等价关系。如果提高温度,那么沉降时间可以缩短;反之,沉降时间需要延长。
(3)药剂与温度、沉降时间之间为指数等价关系。药剂量增加,脱水温度可以降低,沉降时间可以缩短,但是影响程度越来越弱;反之,脱水温度需要提高,沉降时间需要延长,但是影响程度越来越显著。
(4)相同沉降效果的条件下,温度、药剂量和沉降时间三个主要影响因素中只有其中的两个参数是独立变量,另外一个参数是两个独立变量的函数。
摘要:为了进行原油沉降脱水中温度、药剂和沉降时间等参数的优化,研究了沉降实验中达到相同脱水效果的时间、温度、加药量条件。结果表明:温度、药剂量和沉降时间对沉降分离效果的作用是可以进行定量测算和比较的,三个参数之间存在等效关系。温度和沉降时间之间为线性的等价关系,如果提高温度,那么沉降时间可以缩短;反之,沉降时间需要延长。药剂与温度、沉降时间之间为指数等价关系,药剂量增加,脱水温度可以降低,沉降时间可以缩短,但是影响程度越来越弱;反之,脱水温度需要提高,沉降时间需要延长,但是影响程度越来越显著。
温度、热量和内能的关系 篇8
关于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可以建立这样的模型,如图1将分子类比成小球,用弹簧将小球连接起来,每个小球都在一定范围内移动、转动或振动等.当分子间距离改变时分子势能也会发生变化.
如图2所示,物质的三种状态实际上是由于分子之间距离的变化引起的.
分子运动有快有慢,动能有大有小,用什么来描述分子动能大小呢?物理学中用温度来表征分子的平均动能,实际上温度就是物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所以温度越高代表分子运动越剧烈,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缓慢.
热量是转移的那部分内能,内能是状态量.可以说某个物体具有多少内能,不能说某个物体具有热量.热量是过程量,只有在转移过程中才有意义.
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图3来理解.
1.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温度是分子运动快慢的标志,温度改变时说明分子动能已改变,在分子势能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说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但反过来内能越大不能说明温度越高,因为还有可能分子势能有变化.由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所以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如:温度不变时,内能也有可能变化,因为分子势能有可能改变.
2.内能和热量的关系
内能是物体所具有的能量,热量是转移的那部分内能,两者的单位都是焦耳.热量和内能的关系可以类比成做功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做功是能量的一种标度,只有在过程中才有意义.可以说物体做了多少功,但不能说物体具有多少功.为什么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呢?对物体做功是直接通过撞击的方式使分子动能增加,或直接改变分子间的距离,从而改变物体内能.物体对外做功,如气体膨胀内能就会减小.热传递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是由于高温物体的分子会撞击低温物体的分子如图4,使低温物体运动比较慢的分子加快运动,从而使该物体内能增加.那么,热传递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向内能小的物体吗?不一定是,通过上面的论述知道,热传递的方向只与温度有关,内能大的物体有可能质量大而温度低.
3.温度与热量的关系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虽然冰吸收了热量,但吸收的热量都用来改变了分子势能,分子势能宏观上与物体的体积有关,所以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体积变了,但温度没有变化.反过来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吗?不一定,还有可能通过做功方式改变物体温度.如铁匠在锻砸铁器的过程中,铁器的体积没有什么变化,但温度会升高.
另外,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分子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下面通过几个练习再巩固一下上面的讲解.
例1 (多选)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越高的物体所含的热量一定越多
B.温度相同的两个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C.0℃的冰变成0℃的水,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D.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通过摩擦可增大冰块的内能
解析 A.热量是过程量,描述它的术语只能用“吸收”和“放出”,不能用“含有”,故A的说法错误;B.温度相同的两个物体间不存在温度差,说明分子运动剧烈程度相同,不会发生热传递,B正确;C.0℃的冰变成0℃的水,吸收了热量,尽管温度不变,分子动能没有变化,但分子势能增大了,所以内能变大,故C的说法错误;D.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通过摩擦,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冰块的内能增大,D正确.故选B、D.
例2 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内能增大,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
B.汽油机在做功冲程中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物体内能减少时,温度可能不变
D.锯条锯木板时,锯条的内能增加,木板的内能减少
公路路面温度分析和极端天气影响 篇9
高温、积雪、结冰等极端天气是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主要温度气象灾害.本文简要分析了路面温度理论分析与统计分析方法的进展,认为路面温度预报模型与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相结合,与复杂地形中的`公路状况相结合,与地面和太空的多个信息源相结合,将会获得更好的预防公路气象灾害效果.
作 者:景元书 王贵军 朱承瑛 作者单位:景元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10044)王贵军,朱承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8) 分类号:P4 关键词:路面 极端天气 温度★ 青海湖北岸刚察地区近半个世纪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 1961~漠河年均温与持续极端气温频数的变化分析
★ 上甸子本底站气溶胶散射系数变化特征的初步分析
★ 山西省酸雨特征分析及成因初探
★ 中学生体育消费特征分析
★ 合肥市近50年最高气温变化特征
★ 英文杂志标题语言特征分析
★ 温度说课稿
★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变化的温度》
温度计教学反思 篇10
影响课堂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课堂气氛,活跃的课堂气氛能使全部同学都参与进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学生都是孩子,他们感兴趣自然会跟着你走。什么能让学生提起兴趣来呢?一是实验,二是视频。恰好这节课有一个让学生动手的实验“测水温”。按照课本上的顺序,这个实验应该是最后一个环节。我考虑调动课堂气氛越早越好,并且学生对温度计也不陌生,可以自己操作。综合各方面因素我大胆的把这个实验安排在了最前面。实验前完全没有讲解实验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摸索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虽然没有方法,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却要交待得一清二楚。好比海上行舟,可以没有明确的航线,但行船方向万不可少。学生的操作很不规范,错误百出。我不说。就让他们错,错了再改正记得才牢固。实验完毕,大家再来一起对照其他班级的操作照片,总结出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由于学生亲手做过,憋了一肚子话要说。课堂气氛自然不必说。学生对温度计的正确使用也基本掌握。重点已被突破。
实验已经给我们这堂课开了一个好头。针对本节课的难点“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我采取的是师生讨论法。我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找出答案。下面就是这个环节的课堂剪影。
师:我们把温度计放在热水中,你观察到了什么想象?
生:拼命上升
师:你能提出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会上升呢?
师:能给出猜想吗?
生:不知道。
生:热胀冷缩。
师:还有没有其他猜想了?
师:好,大家都同意这个猜想。液柱上升,是热胀还是冷缩?
生:热胀。
师:那我们该怎么做?
生:做实验
师:我手中有一个自制温度计(装有红色液体的玻璃瓶子中插入玻璃管),要证明热胀,我该怎么做?
生:放入热水中。
液柱上升很明显。
师:我想看到相反的现象,该怎么做?
生:放入冷水中。
液柱下降很快。
结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案例 篇11
关键词温度计;误差;原因分析;改进
中图分类号TQ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111-0133-01
变压器温度控制器主要由弹性元件、毛细管、温包和微动开关组成。当温包受热时,温包内感温介质受膨胀所产生的体积增量,通过毛细管传递到弹性元件上,使弹性元件产生一个位移,这个位移经放大后指示出被测温度并带动微动开关工作,从而控制冷却系统的投入或退出。
变压器上的温度控制指示器是用来测量和控制变压器油温的,并通过远传向调度、运行值班人员反映变压器的运行状况,且在油温高于设定值时自动投入冷却系统,来改善变压器运行工况,在电力系统中运用相当广泛。
1设备状况
近几年,随着变电站综自改造,温度计室内、外指示不正确的情况每年都要发生几次,严重影响调度、运行值班人员对变压器的运行状况的正确判断。两表偏差超标直接影响非电量保护正确动作,不利于变压器安全运行。
2原因分析
通过对全局变电站变压器温度计维护、统计发现:
制表:司惠林制表时间:2009.1.15
制表:司惠林制表时间:2009.1.17
从上图可知:
1)温度远传不准。造成温度远传不准主要原因是变送器本身误差大,变送器在使用中烧毁,变送器投运时没有调试、安装不正确、不匹配,投运时未安装变送器。
相关二次回路异常,二次回路安装时接线错误或检修后恢复接线时疏忽将线接错。
2)温度计本身误差大。新温度计没有校验就安装,造成温度计本身和远传误差大。
3)毛细管与温包结合处进水。毛细管与温包结合处进水,造成温包腐蚀,Pt100铂电阻损坏。主要原因是施工单位安装时没有进行防水处理,或只是进行简单处理,起不到防水作用。
3改进方法
1)实施。主动和远动班沟通、使变送器安装前校验,且安装正确无误,把远传在投运时就解决好,避免投运后出现错误,把温度远传指示不准确消灭在萌芽中。
2)实施。新温度计安装前先进行试验,在根源上杜绝温度计本身误差大现象。
采用新型温度计,新型温度计(内部有变送器)在校验过程中,同时对变送器的电流输出进行了检定,减少了中间环节,保证了后台机温度显示的正确性。
3)毛细管与温包结合处进水。我们采取:①用防漏胶封堵;②加装热缩套;③用塑料带缠绑;④加装防雨罩四种解决方案。
4实施
针对毛细管和温包接合处进水。先后采取以下措施:我们首先改进安装方法,刚开始时采取加装密封垫的方法,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包还是生锈。后来又采用打胶的方法,这种方法好点,但时间一长,发现打胶的地方若处理不好,有起胶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发现水是顺着温包杆流进的,只要把这部分密封好后,生锈问题就可以解决,我们又在朱庄变、段村变等变压器检修中,对温度控制指示器温包采用塑料带从温包杆上部到底部全部包裹的方法,(或加装热缩套),另外在安装之前应先在温度计座内注满变压器油。这种方法,在段村变变压器散热器改造中得到验证:我们将温包从变压器上拆下时,发现没有生锈现象,实践证明可行。同样这种方法在50万获加变、张寨变检修中等得到验证。也可加装防雨罩但费用太高。(一个防雨罩约400元左右)。
5结论
针对变压器上温度控制指示器与后台显示误差较大原因情况分析,我们发现关键因素是变送器安装不正确,(变送器安装时接线错误或接线螺丝没有拧紧,检修后误接线)不匹配,安装时没有试验和新温度计安装前不试验,温包防水处理不好问题。
通过改进温度计室内外显示误差,为设备的状态检修提供了良好条件。防止了变压器在正常运行中由此缺陷引发非电量保护误动,有利于运行值班人员对变压器运行状态的正确判断,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节约了维护成本,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变压器温度控制器使用说明书.
作者简介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温度和收缩裂缝08-20
《温度计》物理教学教案07-05
纳米温度计10-29
温度计初中物理08-26
数字温度计设计11-16
温度计的制作原理08-14
温度计的作用及使用10-06
退火温度对薄膜的微结构和形貌的影响论文05-27
单片机温度计课程设计11-10
截止温度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