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企业的会计处理

2024-09-24

生产企业的会计处理(精选9篇)

生产企业的会计处理 篇1

生产企业的会计处理、、急!

[ 标签:企业,生产 企业,会计 ]

我们企业最初生产A产品,后来又新加一种B产品,要想单独核算B产品的成本和费用,怎么做呢?我用的是速达财务软件。请各位高手详细指点!谢谢各位!X。回答:2 人气:11 解决时间:2009-12-04 08:52

满意答案

速达财务软件3000吗?你首先确定B产品的原料组成(需要填加新品种)。然后根据数量金额开具出库单(点击领料),结转到生产成本。然后把A、B产品共同用料按%分开(点击领料)及人工(计件),结转到生产成本内。再由生产成本科目转至产成品(填加新品种)。其实和你做A产品的程序一样,只不过是多了一个品种。

提问人的追问2009-11-19 18:09

我也是半路才接手这个软件,不很了解。你是说在会计科目里增加一个“库存商品——B”,在生产成本里增加一个“B产品生产成本”吗?然后领用单的时候核算科目选“生产成本——B产品”?期末再做一张B产品费用结转的凭证? 回答人的补充2009-11-19 18:26

工业的科目是:原材料,在原材料的品种内有就不要填加了,在产成品科目内增加B产品种类。速达有一个好处是自己能调科目,比如在开具领料单保存后左上角有查询凭证小界面。

生产企业的会计处理 篇2

关键词:固定资产修理费,管理费用,制造费用

一、问题提出

固定资产修理费是指企业为修理固定资产所支出的费用, 是保证固定资产正常运行, 确保安全生产及持续经营的一项费用。它是企业为了保证各项资产在规定的使用期内能够正常使用所必须的支出。关于固定资产修理费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六条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 符合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的确认条件的, 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的确认条件的, 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该准则应用指南进一步具体规定:“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 满足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确认条件的, 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如有被替换的部分, 应扣除其账面价值;不满足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确认条件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 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更为明确地指出:“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 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在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企业生产车间 (部门) 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而在旧会计制度中, 企业生产车间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是计入“制造费用”的。

二、意见建议

笔者认为新会计准则将企业生产车间 (部门) 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不妥, 很多会计类教材对企业生产车间固定资产发生的修理费也沿用旧会计制度的做法计入“制造费用”。原因如下:

首先, 将本应该由产品成本承担的固定资产修理费计入“管理费用”, 造成了产品的成本不实, 此项规定对成本会计正确区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界限的要求提出了挑战。生产费用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均应计入产品成本, 而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毫无疑问, 生产部门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属于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范畴, 将生产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列入期间费用的做法与传统生产费用的定义和产品成本构成要求不符, 不能足额反映生产的消耗水平, 使成本信息不能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

其次, 与新会计准则规定的费用归集明细化相悖, 违反了应正确划分成本费用与期间费用的成本核算原则。新会计准则中多处规定, 企业应该根据受益对象, 将应确认的费用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如职工薪酬的规定, 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等, 旧会计制度规定计入“管理费用”, 新会计准则下则要求按照受益对象分别列支。而这种处理方法却将该由产品成本承担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 统统计入“管理费用”, 明显不妥。

第三, 资本化与费用化支出口径不一致。此项规定会造成固定资产的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终端归属产生不一致的矛盾。按照传统, 生产部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更新改造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在后续通过计提折旧的方法在剩余使用寿命内以系统分摊的方式计入制造费用, 即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生产车间固定资产发生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作为生产费用首先计入制造费用, 期末再分配转入生产成本。无论资本化还是费用化, 生产车间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的最终归属是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 生产部门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列入固定资产成本, 在剩余使用年限内系统分摊计入产品成本, 而修理费用等费用化支出直接计入管理费用, 势必造成了资本化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终端处理的不一致性。

将生产车间的修理费计入“制造费用”是符合会计相关法规和精神的, 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最重要的是将生产车间发生的修理费支出计入“制造费用”的做法不仅可以为国家税收多做贡献, 还可以增加企业净利润, 带给企业实实在在的好处。举例说明:

某工业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其拥有的设备A专门用于生产甲产品, 每月可生产甲产品1 000件, 设每月生产甲产品所耗用的材料、人工及其他辅助费用等相同, 每件产品成本均为500元, 市场售价 (不含税) 为每件550元 (设产品利润率为10%) , 假定当月生产的产品当月可以销售完毕, 该企业2011年9月设备A发生了修理费10 000元。假设之前A设备没有发生过修理, 9月的修理费也不符合资本化的条件, 企业无其他费用, 也不存在纳税调整事项, 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来看两种做法的区别:

1. 将修理费计入“制造费用”, 月

末再将其转入“生产成本”, 由此每件产品成本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10元 (10 000÷1 000) , 变成了510元, 产品利润率不变, 每件产品售价应该是561元 (510+510×10%) , 比之前的550元增加了11元, 那么企业9月份共增加销售收入11 000元 (11×1 000) , 由此带来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增加了1 870元 (11 000×17%) , 企业应交的增值税增加;同时, 9月份企业的利润总额= (561-510) ×1 000=51 000 (元) , 应交的企业所得税=51 000×25%=12 750 (元) , 企业的净利润=51 000-12 750=38 250 (元) 。

2. 将修理费计入“管理费用”, 那

么9月份企业的利润总额= (550-500) ×1 000-10 000=40 000 (元) , 应交的企业所得税=40 000×25%=10 000 (元) , 企业的净利润=40 000-10 000=30 000 (元) 。

比较上述两种做法, 在第一种做法中, 虽然企业的税负增加了, 但企业的净利润增加得更多, 相比之下, 企业更愿意采用第一种做法, 这也是新会计准则到现在还不被某些企业接受的一个原因。S

参考文献

[1].李强.加强固定资产修理资金的管理[J].晋阳学刊, 2002, (5) :109.

[2].彭广林.生产部门固定资产修理费实务处理的讨论[J].新会计, 2010, (6) :70.

生产企业的会计处理 篇3

【关键词】 煤矿安全生产费用 三个阶段 争议 建议

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费用会计处理变革的三个阶段

2004 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三部委下发的《关于印发煤炭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建[2004]119 号)和财政部下发的《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四)的通知》(财会[2004]3 号)首次对煤矿安全生产费用核算与管理进行了规范。即按照吨煤固定标准计提安全生产费用,计入生产成本,作为负债列示,在进行费用性开支时直接核销已计提金额,用于购买固定资产,一次性提足折旧,并相应核减挂账金额。具体处理是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标准计算提取安全生产费用金额时,应借记“制造费用(提取安全费用)”科目,即:实际产量×提取标准,贷记“长期应付款(应付安全费用)”科目。企业在未来期间使用已提取的安全费用时,在相关费用实际发生时直接冲减“长期应付款(应付安全费用)”科目;如能确定有关支出最终将形成固定资产,应在“在建工程”科目下单列项目,归集所发生的费用,待有关安全项目完工后,对于形成固定资产的,应按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同时,按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借记“长期应付款(应付安全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该项固定资产在以后使用期间不再计提折旧。

2008 年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 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 号)规定: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的安全费用以及具有类似性质的各项费用,应当在所有者权益中的“盈余公积”项下以“专项储备”项目单独反映。企业按规定标准提取安全费用等时,借记“利润分配——提取专项储备”科目,贷记“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按规定范围使用安全生产储备购建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等资产时,按应计入相关资产成本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对于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的安全防护设备等,企业应当按规定计提折旧,计入有关成本费用。按规定范围使用安全生产储备支付安全生产检查和评价支出、安全技能培训及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支出等费用性支出时,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企业按上述规定将安全生产储备用于购建安全防护设备或与安全生产相关的费用性支出等时,应当按照实际使用金额在所有者权益内部进行结转。借记“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但结转金额以“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余额冲减至零为限。企业未按上述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的,应当进行追溯调整。

2009 年财政部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 号》规定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记入“4301 专项储备”科目。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时,属于费用性支出的,直接冲减专项储备。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专项储备”科目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下“减:库存股”和“盈余公积”之间增设“专项储备”项目反映。

2. 煤矿安全生产费用会计处理中的争议

从上述安全生产费用会计处理变革来看,表面上争议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煤矿安全生产费用从成本中计提还是从税后利润中计提;二是计提的安全生产费用应作为负债列示还是作为所有者权益列示。但实际上焦点是在煤矿安全生产费用从成本中计提还是从税后利润中列支,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计提的安全生产费用作为负债列示还是作为所有者权益列示问题也就解决了。笔者认为直接从成本中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专项储备在一定程度能产生所得税优惠好处,在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好的时候多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煤矿安全生产支出以丰补歉的作用。但直接从成本中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专项储备至少会带来以下几个问题:

2.1从成本中安全提取生产费用

专项储备的方法与新企业会计准则主要精神不符,会带来煤炭成本不实,会计信息失真,不利于企业科学决策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以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及其影响期间为基础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在权责发生制的条件下,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费用应先对象化为资产,然后再转作费用与收入进行配比,这对于正确计量不同期间的经营成果是十分重要的。从成本中提取安全支出储备的方法会形成当期收入和当期成本费用不配比,尤其是在当前煤矿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标准保底,不封顶,在煤炭企业形势逐步好转的情况下,有些企业提取标准过高,留存结余较大,某种程度上安全生产费用成了调节利润的手段,人为造成成本失真,不利于煤矿企业科学决策与可持续发展。

2.2从成本中提取安全生产费用

专项储备方法带来资本化资产后续计量困难,会导致煤矿企业大量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从成本中计提煤矿安全生产费用专项储备对形成的固定资产一次提足折旧,冲减相应挂账金额,从财务账面看已无资产价值,但从实物角度看资产完好在用,造成账实不符,给后固定资产后续计量带来不便。

2.3从成本中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专项储备不利于准则国际趋同和企业海外筹资

从成本中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专项储备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考虑,现阶段我国为解决煤炭企业安全投入资金来源问题所采取的权宜之计,其他国家都不存在从成本中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专项储备问题。税前提取储备势必会造成国内外企业按不同准则计算出的会计利润和股东权益存在显著差别,违背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理念。对比我国在香港上市的两家煤炭公司按照不同准则编制的两套报表不难发现,煤炭企业按国内准则计算出的利润明显低于国际准则下的利润。这进一步导致煤炭股的定价不仅低于国外同类公司的定价,也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处于折价状态,直接影响到国内煤炭企业的海外筹资能力。

3. 两点建议

3.1取消煤矿安全生产费用从成本中计提的做法,改为从税后利润中计提煤矿安全支出专项储备鉴于煤矿安全生产费用从成本中计提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考虑煤炭开采安全问题突出、煤炭生产安全投入现状和新会计准则要求,从长期看,笔者认为应取消煤矿安全生产费用从成本中计提的做法,改为从税后利润中计提煤矿安全支出专项储备。这样,第一,可以解决煤炭企业采掘过程中安全防治的资金不足问题;第二,可以限制煤炭企业的税后利润分配水平,有利于落实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加快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煤炭企业。

3.2税后利润中计提煤矿安全支出专项储备具体会计处理

企业按规定标准提取安全费用等时,借记“利润分配——提取专项储备”科目,贷记“专项储备——安全支出”科目。按规定范围使用安全支出储备支付安全生产检查和评价支出、安全技能培训及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支出等费用性支出时,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使用提取的安全支出專项储备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待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此后该项固定资产企业应当按规定计提折旧,计入有关成本费用。企业按规定将安全支出专项储备用于购建固定资产或与之相关的费用性支出等时,应当按照实际使用金额在所有者权益内部进行结转,借记“专项储备——安全支出”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但结转金额以“专项储备——安全支出”科目余额冲减至零为限。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 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 号).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 号(财会[2009]8 号).

工业企业会计关税的会计处理 篇4

2009-3-23 15:53【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工业企业通过外贸企业代理或直接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或其他产品,按规定计算应交纳的进口关税,不通过“应交税费——应交进口关税”科目核算,而是与进口原材料等的价款及其他费用一并计入进口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借记“材料采购”或“原材料”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对于企业根据与外商签订的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合同而引进的国外设备,其应支付的进口关税在支付时,借记“在建工程——引进设备工程”科目,贷记“长期应付款——补偿贸易引进设备应付款”、“银行存款”等科目。

生产企业的会计处理 篇5

申报系统的操作流程

问:生产企业一般贸易退运(不再出口)退税会计需要怎样处理?在出口退税系统怎样操作?账务上怎样做?增值税纳税申报怎样填报?

答:(1)根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12号)第2条第12款规定:已申报免抵退税的出口货物发生退运,及需改为免税或征税的,应在上述情形发生的次月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用负数申报冲减原免抵退税申报数据,并按现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相应调整。从2013年4月1日起执行,不是以出口日期为准,是从办理退运证明业务起执行,即不管是本退运,还是跨退运,都是在当期用负数冲减原免抵退税申报数据,同时录入退运证明。如果还没有进行免抵退税申报,不需在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申报系统用负数冲减原免抵退税申报数据,只需要录入退运证明数据。

(2)在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录入退运(未退税)证明的流程:

第一步:进入向导→申报系统操作向导→单证向导 第二步:二单证明细数据采集→退运已补税(未退税)证明申请→设置标志;

第三步:三打印单证申请表→打印单证申报报表→选择退运已补税(未退税)证明申请表;

第四步:四生成单证申报数据→生成单证申报数据。注意:如果已进行免抵退税正式申报的,须在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申报系统中红字冲减该退运的免抵退税销售额。

(3)出口企业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退运(未退税)证明,需提供电子数据及下列资料:

①出口货物报关单(退运发生时已申报退税的,不需提供); ②出口发票;

③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

(4)出口退运的帐务处理

免抵退业务发生“退运”的实质是“销售退回”,而且企业在出口时已经确认了营业收入。根据会计准则,对于已经确认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退回的,企业应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同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成本。此处的销售商品成本应包括两部分:一是结转的库存商品成本;二是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转入的业务成本。

对免抵退税的处理在系统上作顺延处理即可,即应转出的进项税额和调整的免抵退税均已在当月的《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体现,在会计上对上述业务合并处理即可,只是涉及“以前损益调整”时才需要单独将对应的不得免征与抵扣税额转入“以前损益调整”科目。

继续上述例子,假设全部出口货物均在2014年9月份发生退运,且企业还未收到货款,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收账款 1,000,000(红字)

贷:主营业务收入-出口销售收入1,000,000(红字)同时冲减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650,000(红字)贷:库存商品650,000(红字)

继续上述例子,假设全部出口货物均在次年退运且属于调整事项,企业还未收到货款,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收账款 1,000,000(红字)

贷:以前损益调整 1,000,000(红字)同时冲减成本:

借:以前损益调整 670,000(红字)贷:库存商品650,000(红字)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20,000(红字)如果发生退运时,企业还未进行免抵退正式申报,则仅冲销确认的出口收入和结转的库存成本,不涉及对免抵退业务的会计调整。

(5)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填写

生产企业的会计处理 篇6

发布日期:2012年05月21日

朱莹莹

一、被合并企业会计处理的一般原则

(一)非持续经营原则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范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止或大规模削减业务。在企业被撤并时,这一基本前提已不复存在,因此必须改变持续经营核算原则,对于预提、待摊的之类跨期摊配费用,应立即予以核销,其他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的项目处理规范,也必须随之变更处理原则。

(二)尽可能与企业所得税处理规范相衔接的原则

1.《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在中间终止经营活动,应当以实际经营期为一个纳税申报纳税;企业依法清算时,应当以清算期间作为一个纳税申报纳税。会计上应与上述规范相衔接的,一是不论被合并企业终止经营、进入清算程序的时间是否已届月底年终,均应该以当年初至清算开始日为一个会计,按正常决算和年报编制规范编制财务报表,作为企业清算前纳税申报表的附件,报税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如母公司),对于应在日常会计业务中处理的事项,均应纳入最后一期年报中反映;另一方面,最后经营期“年报”报出后,企业还应以全部清算过程中的会计业务编制一套清算财务报表,凡是与合并清算相关的业务事项,如审计、评估等的清算费用、因合并而应付职工补偿金、清算所得税等,均应在清算财务报表中反映。

2.税务上清算申报表主要设主表(内容为清算损益)和附表一《资产处臵损益明细表》、附表二《负债清偿损益明细表》,会计上清算财务报表的格式,也应尽可能与税务上清算申报表相衔接。因为:(1)由于清算结果资产负债都转销为0,资产负债表的“期末余额”都应以0填报,“年初余额”在清算时又应以清算开始日余额填报,实际不填“年初余额”,因此清算结果的资产负债表以不报为宜;(2)原来以持续经营假定为前提设臵的利润表,已无法适应以非持续经营为前提的清算内容,比如利润表上“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是主要项目,但清算时已不再“营业”,其他项目与清算内容也难于对口衔接。因此,清算时不宜再按原利润表的格式编制清算损益表,而宜按“资产处臵收益+负债清偿收益-清算费用-清算税金及附加+其他收益(或支出)=清算收益”的公式来设臵清算损益表,这样设臵清算损益表与税收上清算所得税申报表的设臵原理则是一致的。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9]59号文件将企业合并所得税处理分为一般性税务处理和特殊性税务处理两类,采用一般性税务处理时,被合并企业移交的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应以公允价值计算,这与会计上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时被合并企业移交的资产负债应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是一致的;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吸收合并,可以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合并企业接收被合并企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以被合并企业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这与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方接受被合并方资产负债按其账面价值确认的规定是一致的。做好这方面的衔接,就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财产清查也可以从简处理。

(三)简便原则 吸收合并,被合并企业移交其资产负债后即告撤销。由于企业所有账户在合并后均应转销为0,因此,对于能够留给合并企业的会计事项,或者是可以通过移交表处理的业务事项,一般可不必先行调整尔后再转销为0。比如按评估价值调整资产、负债账面价值这一比较麻烦处理程序,就可以省略,直接按评估价值移交资产负债即可;另外,对于被合并企业资产转让损益的核算也应采用这一原则。

二、被合并企业的合并准备工作

公司合并,除在工商行政管理上应按参照《公司法》第一百七十四条的规定办理企业合并相关手续外,在财务会计上还应作如下的清算或合并准备工作:

(一)财产清查

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确定企业接受合并方案,被吸收合并企业即限期转入解散清算(或特殊性税务处理的相应准备工作,下同)。

在转入解散清算前,首先应以合并所在年初至合并清算开始日(终止经营之日)为一个会计,按日常年报编制规范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同时进行所得税纳税申报和汇算清缴,尔后再转入解散清算并终止全部账务:

1.对于盘盈、盘亏、毁损、报废的各种类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其升溢或损失的价值应先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过渡,待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审查并决定处理时,损失的,分别转入“其他应收款”(应收责任人及保险公司赔款),“管理费用”(存货一般损失)、“营业外支出”(非流动资产损失和非常损失)等科目;盘盈升溢的,存货价值冲减管理费用,盘盈固定资产净值先转入以前损益调整,尔后再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对于经清理核实并认定不可能收回的债权,经税务机关批准核销的,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尔后,以清理核实时发现其余应收款项很可能无法收回的预计损失为准,调整坏账准备余额,调增的,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调减的,作相反分录。

3.对于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应按其公允价值与其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其账面价值,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的“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对长期股权投资、持有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也应按清查结果进行账务处理,发现减值的,应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相关项目的减值准备科目。

4.转销跨期摊配收支和应核销债务:(1)预提费用、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或记录在“其他应付款”“预付账款”等科目的预提待摊费用,清理时均应核销,其对应价值计入“管理费用”等科目;(2)如果这时账面上还有递延所得税余额,也应核销,按其余额,借记“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科目;(3)债务清理中发现确实无需清偿的债务,经批准核销的,借记“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等科目。

(二)资产评估 20号会计准则在规范“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时,列举了“审计费用、评估费用”,可见企业合并仍需要进行审计和资产评估,特别是税务处理时按规定要以公允价值作为被合并企业向合并企业移交的各项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还有,通过评估、合并各方及税务部门对评估结果的确认,即可以用评估确认价值为公允价值或交易价格,计算被合并企业的清算所得和申报清算所得税;或者在采用特殊性税务处理时,用于计算和确认“非股权支付对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但是,鉴于被合并企业在合并后即告解散,资产、负债交出,账务终结。这样,不论资产评估的结果如何,也不论合并企业接收其资产、负债是按什么价值入账,被合并企业按评估确认价值调整被合并企业的账面价值,都没有实际意义。因此,根据节约合并成本和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作者认为被合并企业都无须按评估结果调整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

(三)清算及企业终结前臵工作的会计处理

1.资产、负债的转让税收和应交清算所得税的确认。企业合并,被合并企业向合并企业(在20号准则中,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双方分别称为被购买方和购买方)转让全部资产、负债,现行税制下税收政策是:(1)流转税和契税。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13、51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8]175号文件分别规定,转让企业产权(或整体或部分转让企业资产、债权、债务及劳动力)涉及房地产、无形资产和货物转让、受让的,不征收营业税、增值税和契税,因此转让的资产不开具销售发票和计算流转税。(2)企业所得税。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9]59号、财税[2009]60号文件的规定,对于采用一般性税务处理的吸收合并,应按公允价值作为合并企业接收被合并企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因此被合并企业也应按照以公允价值(清算所得税申报表上称为“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出售资产、负债,来计算清算应纳税所得额并据以申报缴纳清算所得税;对于采用特殊性税务处理时,其中非股权支付的部分确认的清算所得,也应按以上原则处理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和确定合并企业取得资产的计税基础。

在不开销售发票和不征收流转税的情况下,账务处理上就可以采用简便方法,即通过填报《清算所得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在申报表上结出清算所得额和计算清算所得税。这种方法下除计算所得税外,完全无须通过账面记录处理,但向合并方移交资产、负债时,则必须按照清算所得税申报表附表一的“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附表二的“清偿金额”填写资产负债移交表。

2.收取、支付清算费用和职工安臵费用:(1)合并企业支付的作为合并对价的资产,应由被合并企业接收,以用于支付清算费用、安臵职工、缴纳税款。收到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2)支付清算费用,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3)确认职工补偿金及清理补提尚未计入损益的欠付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支付相关费用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3.按税法规定计算清算所得,计算和缴纳清算所得税,借记“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借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继而结转损益科目和“本年利润”科目后,应编制清算终结的清算损益表,并作为清算所得税申报表附表报上。这一程序,也可在资产负债移交后实施。

(一)资产、负债移交的书面资料准备

1、试算平衡。作为清算结束和交接工作准备,被合并企业应将账务试算平衡,将各科目明细账余额合计与总账、资产负债表核对平衡。

2、编制资产负债移交表和移交清册。不论是采用清算程序或者是采用特殊性税务处理,被合并企业都必须向合并企业移交资产负债,而移交清册则是资产、负责交接的必备资料。移交清册可按总账科目分明细账户编制,实物资产清册还应设臵“计量单位”、“数量”栏目;编制移交清册时还应注意:留在被合并企业准备用于支付清算费用和分配给股东的财产,应从相关资产项目中扣除,对应的价值应保留在所有者权益中。

(二)移交资产负债

移交分为实物资产移交和产权移交两方面,实物资产移交应由经办、经管人员逐项点收、计量、测试;产权移交只是由合并双方代表(有时还加上监交人)在资产负债移交表上签字盖章,表示合并企业已对被合并企业移交的净资产取得了全部所有权。

(三)分配剩余财产、缴纳自然人股东个人所得税

被合并企业股东如果不是采用“换股”方式而是采用现金转让等方式出售被合并企业产权,被合并企业终结前有剩余现金的,还应按程序分配剩余财产,自然人股东分得剩余财产,扣除其投资成本的余额应计征个人所得税,被合并企业作为扣税义务人应代扣代缴,具体会计处理不另介绍。

(四)转销账户余额

所有上述程序完毕时,被合并企业应结束旧账,即按各账户所有余额,借记负债、所有者权益及资产备抵科目余额,贷记资产及所有者权益备抵科目余额。

(八)移交会计档案

被合并企业解散后,属同一控制下吸收合并的,会计档案可移交其母公司管理,也可以经母公司同意移交给合并企业代管;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有母公司的,其会计档案应移交其母公司管理,没有母公司的,经原股东会同意,可移交给合并企业代管。

会计档案的移交,也应编制档案目录作为交接清册,由交接双方代表签字点交。

对生产性生物资产会计处理的探讨 篇7

(一) 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概念

生物资产, 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具有生物转化的能力, 这种能力导致生物资产质量或数量发生变化, 通常表现为生长、蜕化、生产和繁殖等。生物资产的形态、价值以及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 随其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等自然规律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企业从事农业生产的目的, 主要是增强生物资产的生物转化能力, 最终获得更多符合市场需要的农产品。农产品与生物资产密不可分, 当其附在生物资产上时, 构成生物资产的一部分。收获的农产品从生物资产这一母体分离开始, 不再具有生命和生物转化能力, 或者其生命或生物转化能力受到限制, 应当作为存货处理。

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 包括生长中的大田作物、蔬菜、用材林以及存栏待售的牲畜等;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 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

(二) 生产性生物资产的特征

与消耗性生物资产相比较, 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最大不同在于:生产性生物资产具有能够在生产经营中长期、反复使用, 从而不断产出农产品或者是长期役用的特征。消耗性生物资产收获农产品之后, 该资产就不复存在;而生产性生物资产产出农产品之后, 该资产仍然保留, 并可以在未来期间继续产出农产品。因此, 通常认为, 消耗性生物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存货的特征, 应当作为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而生产性生物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固定资产的特征, 应当作为非流动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

与公益性生物资产相比较, 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最大不同在于:生产性生物资产的目的是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而公益性生物资产主要是出于防护、环境保护等目的, 尽管其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但具有服务潜能, 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获得经济利益。

(三) 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分类

生产性生物资产按照其是否具备生产能力 (即是否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 , 可以分为未成熟和成熟两类。前者指尚未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 还不能够多年连续稳定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的生产性生物资产, 例如尚未开始挂果的果树、尚未开始产奶的奶牛等;后者则指已经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所谓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 是指生产性生物资产进入正常生产期, 可以多年连续稳定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

二、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

生物资产准则规定, 生产性生物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一) 外购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

外购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 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保险费以及可直接归属于购买该资产的其他支出。企业外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 按应计入生产性生物资产成本的金额, 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二) 自行营造或繁殖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

自行营造或繁殖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 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1) 自行营造的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 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 (2) 自行繁殖的产畜和役畜的成本, 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 (成龄) 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 是指生产性生物资产进入正常生产期, 可以多年连续稳定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

自行营造的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自行繁殖的产畜和役畜, 应按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必要支出, 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时, 按其账面余额, 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 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 已计提减值准备的, 还应同时结转减值准备。

三、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

(一) 成本模式

根据生物资产准则的规定, 生物资产通常按照成本模式计量, 但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除外。生产性生物资产采用成本模式进行计量的情况下, 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按成本减累计减值准备计量, 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按成本减累计折旧及累计减值准备计量。

1. 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

企业对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的生产性生物资产, 应当按期计提折旧, 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企业应当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使用情况和有关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 合理确定其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产量法等。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

企业应按期计提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折旧, 借记“农业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科目, 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

2. 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

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生产性生物资产进行检查, 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 使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应当按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计提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 并计入当期损益。上述可收回金额,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确定。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 不得转回。

生产性生物资产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 通常表明该生物资产发生了减值: (1) 因遭受火灾、旱灾、水灾、冻灾、台风、冰雹等自然灾害, 造成生产性生物资产发生实体损坏, 影响该资产的进一步生长或生产, 从而降低其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2) 因遭受病虫害或动物疫病侵袭, 造成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大幅度持续下跌, 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 (3) 因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企业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收获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化, 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 (4) 因企业所处经营环境, 如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等发生重大变化, 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导致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逐渐下跌; (5) 其他足以证明生产性生物资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企业计提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时,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二) 公允价值模式

根据生物资产准则规定, 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 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生物资产, 应当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活跃的交易市场, 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场:一是市场内交易的对象具有同质性;二是可以随时找到自愿交易的买方和卖方;三是市场价格的信息是公开的。 (2) 能够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 从而对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估计。同类或类似, 是指生物资产的品种相同或类似、质量等级相同或类似、生长时间相同或类似、所处气候和地理环境相同或类似。

在公允价值模式下, 企业不再对生产性生物资产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 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各期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一般情况下, 企业对生物资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

四、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收获与处置

(一) 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收获

生产性生物资产收获的农产品成本, 按照产出或采收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计算确定, 并采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蓄积量比例法、轮伐期年限法等方法, 将其账面价值结转为农产品成本。收获之后的农产品,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处理。

农产品收获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费用, 直接计入相关成本核算对象, 借记“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农产品收获过程中发生的间接费用, 如材料费、人工费、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折旧费等应分摊的共同费用, 应当在生产成本归集, 借记“农业生产成本-共同费用”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在会计期末按一定的分配标准, 分配计入有关的成本核算对象, 借记“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科目, 贷记“农业生产成本-共同费用”科目。实务中, 常用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通常采用以直接费用或直接人工为基础的直接费用比例法。在收获时, 企业应当将该时点归属于某农产品生产成本的账面价值结转为农产品的成本, 借记“农产品”科目, 贷记“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科目。

(二) 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处置

生产企业的会计处理 篇8

摘要:财政资金是指以国家财政为中心,它不仅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_府的财政收支,还包括与国家财政有关系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货币收支。财政资金是一个国家社会资金的主导,它对社会资金的运作有巨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财政资金的主体是税收收入和国家企业上缴的一部分税后利润,对于企业来说这部分资金的处理有一定的特殊性,根据新企业准则的规定,这里对财政资金的会计处理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财政资金会计处理

0引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经国务院批准,(财税[2009]87号)进一步明确。对企业在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从而取代了财税字[1995]81号。新规定与旧规定相比对适用范围、适用时间以及后续管理进行了细化,更具操作性。

1财政资金的分类

1.1国家投资,应当作为权益,计入并增加企业实收资本或股本,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

1.2资金使用后要求返还的本金,会计处理应当作为负债,计入借款或其他应付款处理,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借款或其他应付款。

1.3企业取得的除上述两种情况之外的其他财政资金,会计处理作为损益,原来有计入补贴收入的,现在全部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营业外收入。

此外,为准确把握“财政性资金”的内涵,应关注以下几方面:①企业取得的来源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资金都是财政性资金,不局限于财政拨款的单一形式;②直接减免应并入应税收入的只有增值税。其他税种的直接减免额不并入应税收入;③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属于税收优惠的具体形式,即由税务部门先足额征收,然后由税务部门或财政部门退还已征的全部或部分。只要是享有此类形式优惠的所有税种,均应计八企业当年收入总额;④出口退税款不并入收入总额,因为出口退税退的是上一个环节的进项税,是企业购进货物已负担的部分,不是本环节实现的税收:⑤某些地方政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采取各种财政补贴等变相“减免税”形式给予企业优惠,均应计入企业当年的应税收入。⑥“乱收费”项目不得税前扣除。

2新会计准则下财政资金的会计处理

根据政府补助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第二十条的规定,企业收到的财政资金的会计处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2.1企业收到的属于国家直接投资、资本注入性质的财政资金,如基本建设投资、国债投资项目,这类资金属于国家以投资者身份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应当增加“实收资本——国家资本”,对于超过注册资本的投资则应增加“资本公积一资本溢价”。增加实收资本的,应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

2.2属于投资补助性质的财政资金,如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补助、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项目补助等,这类资金是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补助,但是与前一类资金最大的区别是国家不一定以投资者身份投入,主要是政府为了贯彻宏观经济政策或实现调控目标,给予企业的具有导向性的资金,企业应当根据政府部门下达的文件规定增加“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或根据文件精神由某个单位持有或享有。增加实收资本的,应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

2.3企业收到的大部分财政资金如粮食定额补贴、鼓励企业安置职工就业的奖励款、贷款贴息、税收返还(先征后退、即征即退)、科技三项费用、挖潜改造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国有企业亏损补贴、关闭小企业补助等,这类资金一般是对企业特定经济活动支付的成本费用的补偿,应按照政府补助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费用或损失的,在取得时先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递延收益”,然后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费用或损失的,在取得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营业外收入”。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企业应在收到款项时,按照到账的实际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递延收益”。将政府补助用于购建长期资产时,相关长期资产的购建与企业正常的资产购建或研发一致,通过“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等科目归集,完成后转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自相关资产可供使用时起,在相关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时,按照长期资产的预计使用期限,将递延收益平均分摊转入当期损益,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或结束前被处置(出售、转让、报废等),尚未分摊的递延收益余额应当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营业外收入”,不再予以递延。

2.4企业收到的属于政府转贷、偿还性资助的财政资金,如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资金等。这类资金使用后要求归还本金,因此企业收到时应当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

2.5企业收到的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款项时,应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专项应付款”。将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拨款用于工程项目时,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工程项目完工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资本公积一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对未形成长期资产需要核销的部分,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在建工程”等。拨款结余需要返还的,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上述资本溢价转增实收资本或股本,借记“资本公积一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

2.6企业收到的先征后退、即征即退的税收返还款时,应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营业外收入”。

2.7企业收到的增值税出口退税时,应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应收款——出口退税”。

3财政资金的税务处理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明确规定了三种类型的收入为不征税收入:一是财政拨款;二是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三是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另外,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对“财政拨款”做了详细解释:“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第(一)项所称财政拨款,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拨付的财政资金,但国务院以及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可见,属于不征税收入的财政拨款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各级人民政府拨付的财政资金;二是必须是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的拨款。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企业收到财政资金如果属于政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投入的资金、政府转贷项目需要偿还的资金则不需要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外贸企业申报免退税的会计处理 篇9

[摘要] 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外贸企业出口货物免退税计税依据的主要凭证, 许多内外销兼营企业为了达到既能少缴税又可办理退税的目的,在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经认证之后,先用于抵扣进项税额再申报出口免退税的“一票两用”行为,严重违背了现行出口退(免)税政策,是当前税务机关打击和防范出口骗税行为的重点内容。那么,如何分清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与退税之间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会计核算,对企业规避税收风险十分重要。

关键词:出口货物;外贸企业免退税;一票两用;会计核算;

目前,我国增值税专用发票是通过网上认证系统由企业自行认证,并经过比对相符后实现抵扣进项税额的,外贸企业取得用于申报出口免退税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属于增值税进项税额非抵扣凭证,而许多企业在实操中采用先行抵扣进项税额不做转出申报退税,或者对所抵扣的进项税额只做部分转出再申报退税,以及先抵扣进项税额全额再转出申报退税等行为存在一定的税收风险。对此,本文以外贸企业出口货物免退税的会计核算为例,根据会计准则及税法相关规定,对其重点阐述以供外贸企业参考。

一、申报免退税会计处理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39号)第九条第(三)项规定,“外贸企业应单独设账核算出口货物的购进金额和进项税额,若购进货物时不能确定是用于出口的,先记入出口库存账,用于其他用途时应从出口库存账户中转出。”这里应包括出口劳务及零税率应税服务。在具体的外贸企业会计核算中,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进行处理。

(一)采购业务的会计处理

1.采购成本核算。在购入货物时,应借记“在途物资”、“库存商品”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为了便于外贸企业划分用于内销或出口货物的核算,建议在“库存商品”明细账下设置“库存商品——出口商品”和“库存商品——内销商品”。

2.进项税额核算。对于购进货物进项税额用于抵扣的,应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项下进行核算。采购货物时,借记“库存商品——内销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银行存款”等。但对用于申报出口免退税不能抵扣的进项税额,笔者建议应划分为两种情况进行核算。一是购入货物确定当期用于出口的,其进项税额不能抵扣的直接计入购入货物及接受应税劳务的成本。借记“在途物资”、“库存商品”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而不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核算。同时,为厘清不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企业应登记备查,并与《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表二〉》中“待抵扣进项税额”各栏相匹配。申报免退税时再将在“库存商品”中核算的进项税额转入有关科目,通过 “库存商品”科目转入 “生产成本”及“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二是购入货物当期不能确认用于出口的,应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海关代征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先将进项税额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只做会计处理不抵扣),在明确用于出口申报免退税时,再将原已计入进项税额并已支付的增值税转入有关科目,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转入“生产成本”及“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从税收管理与出口免退税的角度考虑,为防止“一票两用”带来的涉税风险,笔者建议外贸企业购进货物无法明确用于出口或内销的,对进项税额应单独设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货物进项税额)”或“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待抵扣进项税额)”科目,并与《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表二〉》中“待抵扣进项税额”各栏相匹配,以明确该进项税只用于会计记账而不进行抵扣,有别于内销货物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借记“库存商品——出口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货物进项税额或待抵扣进项税额)”,贷记“银行存款”等。同时,如果在当期能明确用于出口的,也可参照进项税额单独列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货物进项税额或待抵扣进项税额)”进行核算,这样在申报免退税结转进项税额时,比从库存商品转至出口退税的会计处理要清晰明了。

(二)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

1.内销货物时,凭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等,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内销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2.外销货物时,以FOB价换算为人民币价格入账,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等,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出口收入”科目。

(三)结转成本的会计处理

1.销售成本核算。外贸企业在确定外销收入后,结转商品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出口商品”,贷记“库存商品——出口商品”。

2.结转出口货物征退税率之差额成本核算。如果外贸企业出口货物劳务(不含零税率应税服务)有征退税率之差时,其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海关代征增值税专用缴款书的计税依据与征、退税率之差的积结转差额成本,不能填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表二〉》“进项税转出额”各项下,只分两种情况进行会计核算。一是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未单独列支而在成本中核算的,应通过借记“主营业务成本——出口商品”,贷记“库存商品——出口商品”科目核算,并做好税额登记备查,无需通过贷方“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核算。二是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单独以只计账不抵扣进行核算的,应借记“主营业务成本——出口商品”,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四)出口免退税的会计核算

1.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未单独列支而在成本中核算的,在申请出口退税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贷记“库存商品——出口商品”,以此明晰退税额由此科目结转而来。同时,借记“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科目。当收到出口退税款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需注意,免退税额不能填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表二〉》第23栏“其他应作进项税额转出的情形”或《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般纳税人适用)》第15栏“免抵退应退税额”。

2.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单独以只计账不抵扣进行核算的,在申请出口退税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计提出口退税时,借记“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当收到出口退税款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

二、案例分析

某外贸公司A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经营服装内外销业务,属于非出口收汇重点监管企业,正式申报免退税时不需提供出口收汇凭证,但必须在免退税申报期截止日之前收汇。已知服装的征税率为17%,退税率为16%。在2014年2至3月,发生如下业务(假设2月份上期期末留抵为0),应做如下会计处理(单位:元,下同)

(一)2月份发生业务

1.当月从C企业购入服装145000元(不含税)用于国内销售,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已认证,其进项税额为24650元,货款已通过银行转账支付。

借:库存商品——内销商品(服装)145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4650 贷:银行存款169650 进项税额24650元应填报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般纳税人适用)》第12栏“进项税额”、《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

(二)》第1栏“认证相符的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和第2栏“其中:本期认证相符且本期申报抵扣”。

2.当月购入D企业服装360000元(不含税),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已认证,其进项税额为61200元,货款通过银行转账支付,分两种情况进行处理:

(1)假设在本月确定报关出口的

借:库存商品——出口商品(服装)(360000+61200)421200 贷:银行存款 421200

(2)假设在本月购进但未确定报关出口时间或已确定报关出口但进项税额单设核算不参与抵扣的

借:库存商品——出口商品(服装)36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货物进项税额)61200 贷:银行存款421200

出口货物所对应的进项税额61200元应填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

(二)》第28栏“其中:按照税法规定不允许抵扣”。

3.将从C企业购进的服装在国内销售150000元(不含税),已开具增值税发票并结转成本,货款通过银行转账支付。

(1)国内作价销售时 借:银行存款175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内销收入1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5500

一是当期内销收入150000元,填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般纳税人适用)》第1栏“按适用税率征税销售额”、第2栏“其中:应税货物销售额”和《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

(一)》第1行“17%税率的货物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相应“含税(免税)销售额”项下。二是销项税额25500元,填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般纳税人适用)》第11栏“销项税额”和《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

(一)》第1行“17%税率的货物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相应“销项(应纳)税额”项下。(2)结转主营业务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内销商品145000 贷:库存商品——内销商品145000

4.将从D企业购入的服装以FOB价格报关出口,出口额换算人民币为365940元,并在月底确认外销收入。

借:应收账款——应收外汇账款(客户)365940

贷:主营业务收入——出口收入(服装)365940 当期外销收入365940元应填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般纳税人适用)》第8栏“免税销售额”、第9栏“免税货物销售额”和《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

(一)》第18行“货物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相应“开具其他发票”项下。

同时结转当月出口服装外销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出口商品360000 贷:库存商品——出口商品(服装)360000 5.结转出口货物征退税率之差额成本。结转成本税额=增值税退(免)税计税依据×(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360000×(17%-16%)=3600(元),分两种情况进行处理:

(1)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未单独列支而在成本中核算的

借:主营业务成本——出口商品(服装)3600

贷:库存商品——出口商品 3600

(2)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单独以只计账不抵扣进行核算的 借:主营业务成本——出口商品(服装)36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3600 结转出口货物征退税率之差额成本3600元,不填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表二〉》“进项税转出额”栏下,也不参与应纳税额计算,仅作会计处理。6.计算应退税额。

增值税应退税额=增值税退(免)税计税依据×出口货物退税率=360000×16%=57600(元),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处理:

(1)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未单独列支而在成本中核算的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57600

贷:库存商品——出口商品(服装)57600 同时计提出口退税额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增值税)576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57600(2)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单独以只计账不抵扣进行核算的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576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57600 同时计提出口退税税额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增值税)576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57600

7.计算当期应纳税额,月末结转未交增值税。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结转留抵进项税额=25500-(24650-0)-0=850(元),需注意,其结转出口货物征退税率之差额成本3600元不参与应纳税额计算。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850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850 当期应纳税额850元应填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般纳税人适用)》第19栏“应纳税额”、第24栏“应纳税额合计”、第32栏“期末未缴税额(多缴为负数)”、第34栏“本期应补(退)税额”。

(二)3月份发生业务

该企业在3月初,申报上月计算的增值税应纳税额与出口免退税额,假设本月无其他业务发生。

1.申报增值税纳税时。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850 贷:银行存款850 2.申报出口免退税时。

一是免退税预申报。该企业应在3月10日对2月份收齐出口货物单证且信息齐全的业务进行免退税预申报,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定有相关电子信息。二是免退税正式申报。该企业应根据主管税务机关反馈的电子数据,在申报系统中生成正式申报的数据,提供出口货物报关单、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等资料,填报《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汇总申报表》、《外贸企业出口退税进货明细申报表》、《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出口明细申报表》等报表,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正式申报。

3.3月底,主管税务机关审批了该企业57600元的免退税,收到出口退税款。借:银行存款57600

贷: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增值税)57600

上一篇:[正文]职工食堂调研报告下一篇:我养小鱼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