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重组会计处理

2024-09-06

企业重组会计处理(精选12篇)

企业重组会计处理 篇1

《小企业会计准则》基本消除了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 但是还是存在个别差异, 本文浅议《小企业会计准则》下收入的会计处理及与税务处理异同

一、销售商品收入的会计处理及与税务处理

(一) 收入确认原则:

1.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五十九条规定, 通常小企业应当在发出商品且收到款或取得收款权利时, 确认销售商品收入。2.确认销售商品收入有两个标志:一是物权的转移, 表现为发出商品;二是收到货款或取得收款权利。

税务处理: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 属于当期的收入, 不论款项是否收取, 均作为当期的收入;不属于当期的收入, 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取, 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

(二) 各种销售方式下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时点。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九条规定:1.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 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2.销售商品采取预收款方式的, 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3.销售商品采用分期收款方式的, 在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4.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 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单, 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5.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 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6.销售商品以旧换新的, 销售的商品作为商品销售处理, 回收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7.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的收入, 在分得产品之日按照产品的市场价格或评估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国税函[2 0 0 8]8 7 5号规定:1.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 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2.销售商品采取预收款方式的, 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3.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 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单, 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4.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 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5.销售商品以旧换新的, 销售商品应当按照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 回收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

(三) 销售商品收入计量。

1. 计量原则: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十条规定:小企业应当按照从购买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的金额。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 应当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应当在实际发生时, 计入当期损益。销售商品涉及商业折扣的, 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税务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实施条例释义及适用指南》的解释, 企业应当按照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货物收入的金额。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 商品销售涉及商业折扣的, 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 应当按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作为财务费用扣除。

2、销售退回和销售折让处理:

(1) 会计处理: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十一条规定, 小企业已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退回的 (不论属于本年度还是以前年度的销售) , 应当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小企业已经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的销售折让, 应当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税务处理:国税函[2 0 0 8]8 7 5号规定, 企业已经确认销售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 应当在发生当期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二、提供劳务收入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

(一) 不跨会计年度的劳务: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十三条规定, 同一会计年度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 应当在提供劳务交易完成且收到款项或取得收款权利时, 确认提供劳务收入。提供劳务收入的金额为从接受劳务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

(二) 跨会计年度的劳务: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十三条规定, 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会计年度的, 应当按照完工进度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年度资产负债表日, 按照提供劳务收入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年度累计已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后的金额, 确认本年度的提供劳务收入;同时, 按照估计的提供劳务成本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年度累计已确认营业成本后的金额, 结转本年度营业成本。

税务处理: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 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 以及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其他劳务等, 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 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 企业在各个纳税期末, 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 应采用完工进度 (完工百分比) 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企业应按照从接受劳务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劳务收入总额, 根据纳税期末提供劳务收入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纳税年度累计已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后的金额, 确认为当期劳务收入;同时, 按照提供劳务估计总成本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纳税期间累计已确认劳务成本后的金额, 结转为当期劳务成本。

小企业确认的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收入包括:出租固定资产、出租无形资产、销售材料等实现的收入, 归类为提供劳务收入。

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十九条规定, 租金收入, 按照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按照合同约定的特许权使用人应付特许权使用费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三、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的混合合同或协议的处理

(一) 会计处理: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小企业与其他企业签订的合同或协议包含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时, 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能够区分且能够单独计量的, 应当将销售商品的部分作为销售商品处理, 将提供劳务的部分作为提供劳务处理。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不能够区分, 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够单独计量的, 应当作为销售商品处理

(二) 税务处理: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五条规定, 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货物又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 为混合销售行为。除本细则第六条的规定外, 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 视为销售货物, 应当缴纳增值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 视为销售非增值税应税劳务, 不缴纳增值税。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 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 应当分别核算货物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 并根据其销售货物的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 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不缴纳增值税;未分别核算的, 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货物的销售额: (1) 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行为; (2)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四、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

(一) 会计处理: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小企业以自产产品用于利润分配、以自产产品发给职工, 以及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等应做销售处理。例如,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 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应当按照换出非货币性资产的评估价值和相关税费作为成本进行计量。

(二) 税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 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 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 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收益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

(一) 营业外收入的范围及内涵, (1) 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 (2) 政府补助 (3) 捐赠收益 (不再计入资本公积) , (4) 违约金收益, (5) 盘盈收益。小企业的所有资产出现了实存大于账存的情况, 包括材料、产成品、商品、现金、固定资产等溢余。6) 汇兑收益 (不是冲减财务费用, 税法作其他收入) , (7) 出租包装物和商品 (固定资产除外) 的租金收入, (8) 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益, (9) 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 (不再计入资本公积第47条小企业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 应当计入营业外收入。 (10) 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 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应收款项如果符合规定的条件, 可以作为坏账损失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如果以后期间, 小企业又收回了全部或部分该笔已核销坏账损失的应收款项, 仍应当作为小企业的资产进行入账, 计入营业外收入。 (11) 小企业按照规定实行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先征后返的, 应当在实际收到返还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 (不含出口退税) 、消费税、营业税时, 计入营业外收入。

(二) 税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 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 为收入总额。包括: (1) 销售货物收入; (2) 提供劳务收入; (3) 转让财产收入; (4)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5) 利息收入; (6) 租金收入; (7) 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8) 接受捐赠收入; (9) 其他收入。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 其他收入, 包括企业资产溢余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汇兑收益等。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性资金, 除属于国家投资和资金使用后要求归还本金的以外, 均应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

摘要:虽然《小企业会计准则》基本消除了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 但是还是存在个别差异, 通过对比分析《小企业会计准则》下收入的会计处理及与税务处理异同, 便以更好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降低税务风险。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会计处理,税务处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2

[2]中华会计网校《小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操作指南》.2011

企业重组会计处理 篇2

一、债务重组关键术语定义

(一)债务重组定义

原准则: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新准则: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

两者差异:①新定义没有将“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作为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②新定义债务重组没有将“债权人做出让步”作为一个必备的条件,即不仅包括债权人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也包括未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

(二)债务重组日的确定

债务重组完成日简称债务重组日,是指债务人履行协议或法院裁定,将相关资产转让给债权人、将债务转为资本或修改后的偿债条件开始执行的日期。具体描述为:非货币性资产抵偿的债务重组日是指办妥有关资产转让手续的日期;债权转股权的债务重组日是指办妥股权转让手续的日期。

例:甲企业欠乙企业货款1500万元,到期日2002年12日31日。甲企业发生财务困难不能按期偿还,2003年6月1日经协商并签订协议,乙企业同意甲企业将所欠债务转为资本。2003年6月30日办妥增资批准手续并向乙企业出具出资证明。本例债务重组日为甲企业办妥增资批准手续并向乙企业出具出资证明的日期,即2003年6月30日,并非6月1日的协议签订日。

(三)债务重组方式

①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②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③债务转为资本(正常生产经营条件下)。④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如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加收利息、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减少债务本金或债务利息等。⑤混合重组方式(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 方法 组合)。

二、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

新准则改变了过去允许债务人将重组债务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并在利润中反映的规定,现在的规定为无论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均不确认债务重组收益。

一般原则:①债权人做出的让步应计入当期损益。②债权人对债务人做出的让步,债务人计入资本公积。③债权人接受的非现金资产,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

(一)以现金清偿债务

原准则:要求债务人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要求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债权的账面价值与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当期损失。

(二)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

1.债务人的会计处理。原准则:要求债务人考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将该公允价值与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同时确认非现金资产转让损益。新准则:要求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间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或当期损失。

2.债权人的会计处理。原准则:将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公允价值入账,确认债务重组损失。新准则:要求债权人将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不发生债务重组损失。

例:甲企业欠乙企业货款2180万元,甲企业短期内不能支付。经协商,乙企业同意甲企业以其持有的短期股票支付货款,甲企业短期股票的账面余额为2060万元,已提跌价准备为68万元。乙企业对该项应收账款已计提105万元的坏账准备,对收到的股票作为短期投资核算。请给出甲乙企业有关会计处理。(新准则下的业务关键点:a.债务人资本公积金额确定;b.债权人收到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

1.甲企业(债务人)的会计处理

债务人应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2180-(2060-68)=188(万元)

借:应付账款——乙企业

2180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贷:短期投资

206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88 2.乙企业(债权人)的会计处理

债权人收到抵债资产入账价值=2180-105=2075(万元)

借:短期投资

2075

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甲企业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研究 篇3

购买法是将企业合并视为一家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或几家企业的行为,它是处理企业合并的主要会计方法之一,是将企业合并视同购买一般资产来处理。合并方在对合并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将合并视为购买目标公司的净资产或股权,同时承担企业的债务,购买法就是要求并购企业在并购日,将并企业的资产、负债,按评估后的公允价值记入并购企业在并购方的资产和负债,并购或成交价格超过所确认的被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务价格的差额列商誉,在以后各分摊,计入损益或将其冲减所有者权益。

(一)并购生效日的确定

确定合并日是进行合并账务处理的前提,也是确定并购企业利润表的关键。这实际上就是确定并购日所支付给被并方的各项目的公允价值.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并购并一次性完成的,也不一定是在通常情况下的“钱货两清”交易。所以,应以不是哪一时点作为确定”“公允价值”的基准日就显得十分重要.它是确定资产评估价值和并购成本的时间依據,是进行并购账务处理的基础。为此,在美国和英国的有关会计准则中对并购日的确定方法作了规定。

在美国,APB NO.16明确提出:收购日就是收购生效日,在通常情况下,指收购方收到资产的同时放弃其它资产或发行证券的日期,然而,为了方便起见,参与收购的各方可以将收购开始日与收购完成日之间的某一会计期间的期间指定为收购生效日,所谓收购生效日通常是出于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的日期。

从英美的规定看,它们在此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美国的规定主要从并购交易的具体方式上认定,即相关的资产和负债等何时发生转移。英国则主要从并购的实质——取得控制权为目的进行认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购买日是指购买方实际取得对被购买方控制权的日期。购买企业应当于购买日将购买成本分摊到取得的被购企业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和符合确认标准的或有负债。购买企业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各项资产负债按购买日的公允价值全额确认。购买成本超出购买企业所占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净值的差额,应作为商誉并在购买日确认为一项资产,如差额为贷方,应重新评估被购企业可辨认资产、负债和或有负债的辨认和计量,以及购买成本的计量,重新评估后,依然存在的贷方差额应确认为当期收益。

(二)评估确定所获得可辨认资产和负担负债的公允价值

在购买法下,一个重要的要求是在并购时,对所获得并购公司可辨认资产和承担的负债按收购日的公允价值反映,且这也是确定并购商誉的一个重要因素。

采用公允价值反映的目的就是为被并购公司的资产和经营成果建立一个现实的起点。而被并公司财务报表中反映的帐面价值与该目的不具有直接相关性。因为被并公司资产、负债的帐面价值不是源自报告主体的交易;从购买法的观点来看,它们实际反映的是二手资本的原始成本。采用公允价值试图公平地处理并购交易,以说明并购方花费了多少和从所支付的代价中得到多少。因此,必须分析所获得资产和所承担的公允价值,以了解它们值得并购公司支付多少。

何为“可辨认”的资产和负债,英国1985年公司法指出“所谓可辨认的资产和负债是指那些可独立处置或偿付的项目,在处置或偿付时不需要处置该主体的经营,且是被收购主体在收购日所存在的”为了较准确地评估被并企业可辨认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1.确定可辨认资产和负债项目

首先,应当检查被并企业的确帐面记录是否正确,帐实是否相符,并核实债权债务,实物资产项目的盘盈盘亏,可直接增加或减少被并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确实不能收回的债权可冲销备抵坏帐帐户,如已无备坏帐帐户可资冲抵,应减少被并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其次,要分析被并企业的“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以及“递延资产”等项目。由于企业并购与企业破产清算有所不同,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的若干项目可能与并购企业以后的一段经营期有关。凡与以后经营活动有关的仍应保留在原来的帐户上,作为被并企业的一项资产,如预付的财产保险费、职工保险费、固定资产装修等。“预提费用”也是如此,对以后不必支付的部分可增加其所有者权益,如预提的固定资产修理费;而尚需支付的部分则继续保留如预提费用等。

最后,还要考虑被并购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所支付的费用,如员工的工资、福利费支出,设备修理费等。

2.评估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

为了较准确、公平地反映被并企业资产、负债的价值,通常要聘请独立的专业评估机构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评估,以评估出的公允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依据和基础。由于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具体类别不同,因而,必须考虑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确定其公允价值。如,有价证券按当时的可变现净值确定;应收帐款及应收票据将来收取的数额用合适的利率计算出现值。如属必要,也可减去估计的坏帐损失或催收成本,存货按其存在的形态分别确定等。只有不同情况不同方法对待,才能合理确定其公允价值。

(三)并购成本的计算

并购成本就是并购方为并购所付出的代价,也就是并购交易价格,并购交易价格应以被并购企业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同时考虑各种因素,经并购双方谈判确定。并购方在支付价款时,可支现金,支付其它资产项目或有价证券的公允价值以及在并购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等。这里最关键的是确定“公允价值”因为并购交易不象一般的商品交易,其交易价格可通过公开的市场予以确定。为了较准确地反映并购交易的价格,体现这种特殊交易的“交换价值”就是必须借助于公允价值。

由于并购所支付的资产类型不同,因而必须考虑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确定公允价值。

若支付的是现金,可按其实际支付确定,但若即若离支付日在并购生效日前后,则应考虑时间价值。

证券的公允价值应根据并购日该证券的市场价格。为了消除证券价格短期波动性影响,这一价格通常可取购买日之前一段时间内的平均价格。若某项证券无公开市价,则只有通过估计,在估计时应考虑该证券的未来现金流量贴现,类似证券的价值,价格盈余比率,产生的红利和预期可比较证券的成长率及其它任何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对可转换优先股还要考虑可转换权利的价值。一般认为,转换的可能性越大,其公运价值就越接近其转换权到期时的公允价值。

其它货币性项目,根据所支付的金额为其公允价值,但必须考虑预期支付或收到的数额及时间性;对长期项目,应考虑贴现值。非货币性项目,主要根据其市价、重置成本等。

(四)并购商誉及其处理

目前,合并商誉的处理方法存在诸多不一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记录为一项资产,然后在估计使用受命期内,通过损益帐户摊销。

2.记录为一项资产,然后在估计使用寿命期内摊销,其摊销额抵销储备帐户。

3.在收购日直接从储备帐户消除——立即注销法。

4.除非有证据表明商誉的价值永久性减值,否则,无限期地保留在借方帐户中。

5.在收购期内作一次性记作费用。

6.记录为一项资产,以后有规则地对其内在商誉进行重估价,确定其减损额。但按照国际惯例,企业合并过程中所产生的负商誉记作递延资产处理,合并企业中所确认的商誉价值应无形资产帐户予以登记,并在规定年限内分期 摊销。

7.列作所有者权益的一个减项。

二、权益结合法及其会计问题

权益结合法又称权益联营法,是负债合并的企业采取增发股票的形式,以换取被并企业原有股票并予以注销的合并方法,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主体对一个联合后的企业集团公司的经营活动,实施联合控制的经济行为。它将企业合并视为参与合并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结合,参与合并的企业共同管理合并企业权益共享,风险共担。在权益结合法下,权益继续存在,以前的会计基础保持不变,只需对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按账面价值相加,构成新实体的资产和负债,并调整股东权益,不存在商誉问题。

(一)权益结合法的适用条件

从目前的会计规范看,权益结合法的使用已越来越受到限制,为了防止滥用此法,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立法和会计准则上都严格规定了其独特的使用范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16号意见书中,对权益结合法的应用条件作了以下12项具体规定:

1.参与合并各方是自治的,即在合并计划订立前的两年内,一方不是另一方的子公司或分部。

2.参与合并各方独立于他方,即从合并开始到完成的期间内相互持有对方发行在外的有表决权的普通股不超过10%,除非所持有的股份是用来交换为执行合并计划而发行的股份,同时,不能被其他任何公司拥有全部或多数股权。

3.合并应在一次性交易中完成,或在计划订立后一年内完成。

4.该交易的实质是交换股票,即并购方支付方式主要是交换股权。至少要替换90%的普通股来交换其它参与合并的公司在合并计划完成日“几乎全部的”外发有表决权普通股。

5.每一參与合并的公司必须基本上保持有表决权普通股的同等股权。即任何参与合并的公司在收购日开始前两年,或在收购日完成日之间不得通过企图影响合并的股票交易、退回、发行及分派等行为来改变这些股权。

6.在交换股票的并购中,并购后每一普通股股东的权益比率应保持不变没有任何溢价产生。

7.并购不得剥夺或限制并购各方股东的股票权。

8.并购必须在计划完成日之内完成不允许对证券发行或其它

回报作出保证。

9.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并购完成后或在并购协议中不允许直接或间接地回购或退回普通股以影响并购。

10.被并企业不能作出针对并购前企业股东利益的财务安排,如再三并购中通过股票发行的担保,这实际上是否认了权益证券的交换。

11.被并企业在两年内不得出售并购公司的重要资产,但不包括清除重复设备或减少多余的生产能力。

12.10%规则。(除上面提到10%的数量标准外,10%规则在实务中还用于判断某交易是否违反这一数量标准,在5中要求不得回购有表决权的普通股超过合并时所发行股票的10%,在4中要求公司间相互投资不能超过10%

以上通过对参与合并企业的性质(1—2条),并购方式(3—8条),未预计到的事后交易事项(9—12条)的规定,根本目的就在于尽量堵住权益集合法的条件可能存在的漏洞,避免对权益结合法的滥用。

(二)权益结合法应注意的问题

1.权益的消除

在权益结合法下,当采用发行股票进行合并时,将被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按其帐面价值记帐所有者权益不变,但应按合并企业发行的股票价值入帐,这就需要调整和消除被并企业的原有所有者权益。对收购来说,投资成本通常是按控股公司实际合并时所发行股票的名义价值及其它支付项目记录的。但有关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合并时,必须消除子公司的股本和反映在控股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对子公司的投资。

当投资成本小于子公司股本的名义价值时,这两个项目对抵后,在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中剩下一个贷项,一般将它作为资本储备。

当投资成本大于子公司股本的名义价值时,则回出现一个借项,若出现借项利用某种方式在合并储备中消除,通常首先与最有限制性的储备项目抵消。

2.并购费用的处理

在权益结合法下,并购费用一般是作为发行费用, 从并购公司的股票市场溢价帐户中消除。然而,还有一些费用与发行费用无关,则不能采用这一方法,而是将它们作为合并期间的损益处理,通常记入“非常项目”。

3.会计期间不一致的处理

在并购中,若编制合并报存在会计期间不一致的问题,在权益结合法下,由于合并报表要追溯既往重新表述,这使得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且更难解决。

就控股公司的会计期间来说,要真实反映集团公司财务报表,就要求子公司采用的会计期间与它的母公司一致而不是正好相反。在通常情况下,母公司能改变自己的会计参考日期,但这仅仅对未来可以作到,而不能溯及既往。因此,必是在控股公司每一个有关的资产负债表日为子公司编制财务报表。

三、两种方法的比较

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各有利弊,从准则指定的角度看,这两种会计政策的利弊应从合并业绩计量、并购决策优化和收益操纵防范三个视角进行分析。

就合并业绩计量而言,购买法明显优于权益结合法。购买法能显著地提高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的透明性。并且,购买法在价值交换基础上对企业合并进行记录,能够向投资者提供一个公司购买另一个公司所支付价格的全部信息,从而让投资者对投资项目的后续业绩进行有意义的评价,而采用权益结合法则不能提供类似的信息。就是说,购买法以公允价值为新的计价基础,在报表上对被购买的资产和负债价值变动以及合并中产生的商誉进行确认和摊销,在合并业绩的计量上实现了投入(表现为全部购买价格)与产出(表现为合并日后实现的利润)的对称性配比。而在权益结合法下,投入与产出的配比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合并业绩往往被夸大。

从并购决策优化的角度看,购买法有助于增强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感,迫使他们在作出并购决策时,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首要标准对购买价进行审慎权衡,防止他们出于私利或为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从事“价值毁灭式”的并购行为。这是因为,购买法要求企业对合并的全部初始成本(表现为全部购买价格)进行全面反映,如果企业管理层不惜代价进行非理性并购,在个别报表或合并报表中就会出现巨额的商誉。而对巨额商誉进行摊销或计提减值准备将大幅降低企业对外报告的利润。利润的下降不仅将影响企业管理层的分红或股票期权价值,而且可能引发股票价格大幅下跌,甚至导致股东逼迫管理层辞职。

在收益操纵方面,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均存在明显的缺陷。利用购买法操纵收益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一是利用公允价值确定或资产减值计提固有的自由裁量权,蓄意低估被购买方的资产或高估其负债,以便为合并后报告较高的盈利创造空间;二是以拟采用协同效应举措(如压缩经营规模,调整业务结构,精简机构人员等)为借口,蓄意高估重组准备,并在合并后秘密转回或用于冲减经营费用。此外,采用权益结合法时,由于无需对合并另一方的净资产和相关资产及资产进行重新计价,合并后,通过出售另一方已增值但却未在账面上体现的资产即可瞬间实现经营收益或非经营收益(如处置长期资产),同样也会夸大合并效益。

可见,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会计政策。也就是说,企业合并主体有独立主体和关联主体之分。选择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逻辑基础应当以企业合并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标准。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法反映,而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除非无法辨认购买方,否则应当以购买法反映。这构成了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逻辑框架。

参考文献:

[1] 汪祥耀等著,国际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准则:研究与比较[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3月.

[2]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翻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4[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7月.

[3]李明辉,论企业合并会计政策选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3).

[4]黄世忠,陈箭深,张象至,王肖健,企业合并会计的经济后果分析――兼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计量属性的整合[J].会计研究,2004(8)

企业重组会计处理 篇4

一、购买法

购买法假设企业合并交易是在独立的主体之间进行的公平交易,交易价格公允地反映了被购买方的价值。根据历史成本原则,需要用购买价格来计量购入企业的价值。购入的各项资产和负债(包括合并前未在被购买方账上确认的项目)都按各自的公允价值进行确认,交易价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商誉。而购买方自身的资产和负债与购买交易无关,所以无需做任何调整。购买法的会计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一)认定购买方。

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首先要确定购买方。购买方是指在企业合并中取得对另一方或多方控制权的一方。认定购买方的一个关键标准是取得控制权。合并中一方取得了另一方半数以上有表决权股份的,除非有明确证据表明不形成控制,一般认为取得另一方半数以上表决权股份的一方为购买方。有时即便一个并购方未获得其他并购方一半以上的表决权,但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它也仍有可能被认为是购买方。

(二)确定购买日。

购买日是购买方获得被购买方控制权的日期,即企业合并交易进行过程中,发生控制权转移的日期。企业进行会计处理,首先必须计算在购买日购买方所支付的成本,确定被购买方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所以确定购买日就显得至关重要。判断购买日的至关重要的标准就是判断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是否转移。一般认为同时符合了以下条件即可认为实现了控制权的转移,形成购买日:(1)企业合并合同或协议获股东大会等内部权力机构通过;(2)按照规定,合并事项需要经过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审批的,已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3)参与合并各方已办理了必要的财产权交接手续;(4)购买方已支付了购买价款的大部分(一般应超过50%),并且有能力支付剩余款项;(5)购买方实际上已经控制了被购买方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享有相应的收益和风险。

应特别注意的是分次实现企业合并购买日的确定。企业合并涉及一次以上交换交易的,例如通过分阶段取得股份最终实现合并,企业应于每一交易日确认对被投资企业的各单项投资。“交易日”是指合并方或购买方在自身的账簿和报表中确认对被投资单位投资的日期。分步实现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日是指按照有关标准判断购买方最终取得对被购买企业控制权的日期。其具体判断原则和参考依据与通过单项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相同。

(三)确定企业合并成本。

购买成本是指购买方在交易日为换取被购方的控制权而放弃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以及合并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归属于企业合并直接相关的费用合计金额。如果企业合并涉及一次以上的交换交易,购买成本是购买方于每一交易日确认对被购买方的各单项投资的成本合计数。与企业合并直接相关的费用,包括支付给为实现合并而聘请的会计师、法律顾问、评估师和其他咨询人员的业务费用。

一般管理费用,包括保持并购部门的费用,以及其他不能直接计入所核算的企业合并交易的费用,不应包括在购买成本中,而应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发行债券及其他筹措资金所产生的费用,无论所筹措资金是否用于企业合并,应作为负债初始计量的减项,不应包括在购买成本中。发行权益性证券所产生的费用,无论所筹措资金是否用于企业合并,应抵减权益项目,不应包括在购买成本之中。

(四)可辨认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购买法要求,在购买日,购买方从被购买方取得的各项可辨认资产和负债,当其相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包含经济利益的资源很可能流出购买方企业,在购买日应单独确认为购买方的一项资产或负债,并以其公允价值计量。

(五)商誉或负商誉的确认。

当企业合并时,企业的合并成本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商誉或负商誉。

(六)期末合并利润的计算。

购买法的前提是把合并视同一项购买交易,因此在会计处理原则上类似于核算购买其他资产的原则。购买法认为,合并日前被购企业的利润与购买企业无关,与新实体无关。在合并当期期末,计算新实体利润时,被购企业由于是合并日(购买日)才被买入新实体,所以合并前的利润不能被并入。只有合并日后被购企业的利润才能并入新实体的利润之中。

二、权益结合法

权益结合法认为当一家企业完全以其普通股去交换另一家企业几乎全部的普通股时,其实质不是购买交易,而是参与合并的企业的股东联合控制了他们全部的或实际上是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以达到继续共同分担合并后主体的风险和利益。因此,任何一方都不能认定为购买方。

由于股权联合是参与合并企业的股东之间的交易行为,在交易中参与合并的企业本身并不参与交易。因此,从企业的角度看,没有任何有实质影响的经济事件发生。既然在合并交易中不涉及任何资产和负债的流入和流出,而且企业本身不直接参与股权交易,合并后存续的企业就可以视为是参与合并各企业的延续,即不影响持续经营假设。因此,无需确认交易价格和新的会计计量基础,合并前各企业的资产负债只需按照账面价值简单延续到合并后存续的企业报表中。权益结合法不同于购买法,没有购买行为的发生,所以其账务处理具有以下特点:

(一)参与合并的各企业资产、负债按其原来的账面价值入账,而不以参与合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权益结合法的企业合并不是一种购买行为,也就不存在购买价格,没有产生新的计价基础,因而参与合并的企业的净资产便不宜以合并时的公允市价入账,而应以原来的账面价值入账。

(二)合并时所发生的费用,作为管理费用或冲减资本公积处理。因为资产仍按账面价值记账,其不能增加资产的价值,故不能作为并购成本的一部分,而应在合并时作为管理费用或冲减资本公积。与企业合并直接相关的费用和一般管理费用,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管理费用。发行债券及其他筹措资金或发行权益性证券所产生的费用与购买法的处理相同,计入债券成本或冲减股票溢价。

(三)所有者权益中的股本、资本公积并不是按被并企业的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账面数额记账,而是按并购企业换出股票的面值和股票溢价发行收入记账。但是,被并企业的留存收益则按其账面价值直接加计到主并企业的留存收益中,因为既为股东的联合,则不论合并发生在会计年度的哪个时点,参与合并企业整个年度的损益要全部包括在合并后企业的收益中,因此,参与合并企业整个年度的留存收益都应转入合并后企业的留存收益中。

(四)被并企业的会计方法与主并企业的会计方法不一致,应追溯调整,以保持合并后企业会计方法的一致性。

(五)并购商誉的产生。采用权益结合法时,企业合并不是一种购买行为,也就不存在购买价格超过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数额,因而不会产生并购商誉

(六)合并前利润的处理。权益结合法认为企业合并只是简单的企业联合,合并后存续的企业可以视为是参与合并各企业的延续,合并前各企业的资产负债只需按照账面价值简单延续到合并后存续的企业报表中,则合并方在编制合并日的合并利润表时,应包含合并方及被合并方自合并当期期初至合并日实现的净利润

三、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差异比较

(一)具体会计处理的差异比较。

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虽说都是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但是因为其经济实质不同,所以其会计处理有很大的不同(见下表)。

(二)报告业绩的差异比较。

尽管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一般不影响企业对外报告的现金流量,但它们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以及相关财务指标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1.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购买法下是按资产的公允价值将被合并企业的资产并入合并报表中,而权益结合法下是按资产的账面价值将被合并企业的资产并入合并报表中。

通常情况下,资产的公允价值会大于其账面价值,这就使得购买法下的资产价值高于权益结合法。另外,由于购买法下可能确认商誉,也会导致购买法下的资产价值高于权

益结合法。

2.对合并当期损益表的影响。

购买法下合并前被合并介业的收益作为购买成本的组成部分,而权益结合法则直接将这部分收益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因此,只要被合并企业合并前有收益,权益结合法下合并后的收益必然大于购买法下报表中的收益。

3.对合并以后各期损益表的影响。

由于购买法下资产的价值比权益结合法下资产的价值高,而这些资产在合并后会由于计提折旧、分摊等原因转化为成本和费用,因此购买法合并以后的利润小于权益结合法。另一方面,权益结合法按账面价值计价,而账面价值通常又低于公允价值,这表明这些资产存在未实现的价值,因此,合并企业可以通过出售这些资产以增加合并后的利润。

4.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权益结合法下,利润较高,股东权益较低,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每股盈利(EPS)通常也较高。而在购买法下,利润较低,股东权益较高,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盈利一般也较低。如果出现负商誉或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则结果正好相反。此外,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在购买法下往往优于权益结合法,主要原因是被并企业的负债评估后的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往往不大,但资产的评估往往高于账面价值。

企业重组会计处理 篇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推陈出新,传统的依靠报表数字的会计信息系统无法提供体现企业价值的完整信息,促使人们对企业商誉进行了持续而长久研究。

一、传统的企业商誉理解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基本都在定量上承认商誉有助于企业比其它同行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而在定性上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各国学者针对商誉的内涵在会计领域进行了长久的激烈讨论,主要的观点有以下三种:

1.商誉是良好企业形象产生的价值。这种观点基于社会对企业的良好印象,例如企业在劳资关系、产品性能、地理位置、产品口碑以及独占特权等方面的良好表现。然而由于目前会计可以确认一些“好感”因素,将这些能为企业带来利益的因素划入商誉将导致重复计价的问题。例如,现在会计可以确认并计价土地使用权,地理位置好则表现出无形资产大,又如产品口碑即是品牌效益,体现在企业的商标上,现在会计可以计量商标价值并将其计入企业的无形资产。由此可见,这种观点不符合现代的要求。

2.商誉是企业总价值与有形、可识别无形资产的差额。这种观点综合持续经营和未记录资产两种价值观,将企业的协调效率作为商誉的表现形式之一,却没有考虑企业并购时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抬高价格产生的多支付部分。由于多支付部分属于被收购企业的投机性收益,已经偏离市场规律,和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无关,所以不应该计入企业价值中。这种观点将人力资源、售后服务、经营道德以及客户的忠诚度等至今无法准确计量的潜在资产作为商誉的形式,由于这些因素能够使企业获得高于其它企业的超额利润,故在财务状况报表里予以体现。

3.商誉是预期利润和正常投资报酬的差额。这种观点即是超额收益观,将商誉建立在企业长期经营的基础之上,暂时性的收益不属于商誉。由于人们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商誉便是由于它能长期获得高于同行的利润,因此这种观点认为未来的超额收益贴现便是企业的商誉,其理论依据来自于货币具有的时间价值,将商誉作为预计净收益与正常报酬率下预期利润的差值。由于商誉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效益,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定成本和收益,因此将其纳入无形资产中。

二、现代企业的商誉理解

商誉是不可识别的无形资产,商誉的构成要素与选择性资源、产业要素、理性管理选择等有关。一方面,由于环境资源不是无限的,无法供应所有的企业消耗,因此能够得到大量资源的企业便拥有更大的利润,资源盈利是受要素市场、历史环境、特殊能力等因素决定的,这方面可以归为企业的硬件基础,受客观环境所影响;另一方面,资源的稀缺引发了资源的争夺,然而受有效信息、认知能力等影响,只有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发挥所长,依靠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不断提升业绩,才能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资信级别不断上升、社会形象不断美化,因此企业的协和效益需要考虑人力因素。具体来讲,现

代企业的商誉理解包含以下特点:

1.在现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商誉依附于企业但并不依附于某项具体资产。商誉的价值表现于商誉依附于企业,通过有效组合客户对企业产品的偏好等企业个别资产和员工素质、组织文化、对市场的把握、管理层素质等因素,从而发挥整体协和作用,这些因素协作的有效性越高则商誉价值越大。因此,研究商誉应将商誉置于企业的整体中。

2.商誉属于无形资产。因为商誉没有实物形态,成本却可以有效计量,商誉能够带来经济利益,收益也可以有效计量,因此商誉是企业资产的组成部分之一,能够如固定资产一样创造利润。但是固定资产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损耗,而商誉可能在持续经营中不断增值。

3.商誉体现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的盈利能力,即商誉是一种能够使企业持续获得超额利润的资源。因此,企业获得的暂时性收益不属于商誉范畴,短期性的收益仅仅是投机性收益,一般是信息不对称、政策、财务等方面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无法对企业产生持续的影响,不能为企业未来的经营业绩提供持续的、有实质意义的帮助。

三、商誉的会计处理

1.商誉的确认商誉会计的相关问题中,商誉确认是讨论时间最长、程度最激烈的问题。自创商誉方面,虽然会计领域认可自创商誉,但各国会计界通常确认合并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然而自创商誉能够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模式加以计量,应加以确认。合并商誉方面,由

于企业合并中合并商誉的价值比重不断增大,必须保证合并商誉的真实和完整,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确认合并商誉,非同一控制的合并方式中将合并成本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合并商誉。

2.商誉的计量自创商誉的计量通常采用直接计量法和间接计量法,其中直接计量法有超额收益现值法和资本化法两种,三种计量方法各有特点,考虑到商誉的性质和方法的可行性、经济环境,自创商誉的计量可以主要采用直接计量法,辅助采用间接计量法。合并商誉的计量通常采用减值测试法、直接冲销法、永久保留法和系统摊销法四种,其中以减值测试法的采用范围最广。

3.商誉的会计处理我国颁发的新准则要求取消系统摊销法,对商誉的处理采用减值测试法,这对于国内习惯将商誉等同于无形资产的会计人员而言尚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我国市场环境中的“面子”等的准确定价给会计理论研究提出了高难度的挑战。由于国内的市场还不够发达,市场报价不够公允,难以保证商誉处理的准确性。另外,减值测试法坚持谨慎性原则,冲销收益缺乏确定性的商誉,并且需要主观判断,要求会计人员慎重处理。

四、结束语

企业重组会计处理 篇6

摘要:财政资金是指以国家财政为中心,它不仅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_府的财政收支,还包括与国家财政有关系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货币收支。财政资金是一个国家社会资金的主导,它对社会资金的运作有巨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财政资金的主体是税收收入和国家企业上缴的一部分税后利润,对于企业来说这部分资金的处理有一定的特殊性,根据新企业准则的规定,这里对财政资金的会计处理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财政资金会计处理

0引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经国务院批准,(财税[2009]87号)进一步明确。对企业在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从而取代了财税字[1995]81号。新规定与旧规定相比对适用范围、适用时间以及后续管理进行了细化,更具操作性。

1财政资金的分类

1.1国家投资,应当作为权益,计入并增加企业实收资本或股本,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

1.2资金使用后要求返还的本金,会计处理应当作为负债,计入借款或其他应付款处理,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借款或其他应付款。

1.3企业取得的除上述两种情况之外的其他财政资金,会计处理作为损益,原来有计入补贴收入的,现在全部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营业外收入。

此外,为准确把握“财政性资金”的内涵,应关注以下几方面:①企业取得的来源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资金都是财政性资金,不局限于财政拨款的单一形式;②直接减免应并入应税收入的只有增值税。其他税种的直接减免额不并入应税收入;③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属于税收优惠的具体形式,即由税务部门先足额征收,然后由税务部门或财政部门退还已征的全部或部分。只要是享有此类形式优惠的所有税种,均应计八企业当年收入总额;④出口退税款不并入收入总额,因为出口退税退的是上一个环节的进项税,是企业购进货物已负担的部分,不是本环节实现的税收:⑤某些地方政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采取各种财政补贴等变相“减免税”形式给予企业优惠,均应计入企业当年的应税收入。⑥“乱收费”项目不得税前扣除。

2新会计准则下财政资金的会计处理

根据政府补助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第二十条的规定,企业收到的财政资金的会计处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2.1企业收到的属于国家直接投资、资本注入性质的财政资金,如基本建设投资、国债投资项目,这类资金属于国家以投资者身份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应当增加“实收资本——国家资本”,对于超过注册资本的投资则应增加“资本公积一资本溢价”。增加实收资本的,应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

2.2属于投资补助性质的财政资金,如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补助、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项目补助等,这类资金是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补助,但是与前一类资金最大的区别是国家不一定以投资者身份投入,主要是政府为了贯彻宏观经济政策或实现调控目标,给予企业的具有导向性的资金,企业应当根据政府部门下达的文件规定增加“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或根据文件精神由某个单位持有或享有。增加实收资本的,应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

2.3企业收到的大部分财政资金如粮食定额补贴、鼓励企业安置职工就业的奖励款、贷款贴息、税收返还(先征后退、即征即退)、科技三项费用、挖潜改造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国有企业亏损补贴、关闭小企业补助等,这类资金一般是对企业特定经济活动支付的成本费用的补偿,应按照政府补助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费用或损失的,在取得时先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递延收益”,然后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费用或损失的,在取得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营业外收入”。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企业应在收到款项时,按照到账的实际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递延收益”。将政府补助用于购建长期资产时,相关长期资产的购建与企业正常的资产购建或研发一致,通过“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等科目归集,完成后转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自相关资产可供使用时起,在相关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时,按照长期资产的预计使用期限,将递延收益平均分摊转入当期损益,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或结束前被处置(出售、转让、报废等),尚未分摊的递延收益余额应当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营业外收入”,不再予以递延。

2.4企业收到的属于政府转贷、偿还性资助的财政资金,如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资金等。这类资金使用后要求归还本金,因此企业收到时应当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

2.5企业收到的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款项时,应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专项应付款”。将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拨款用于工程项目时,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工程项目完工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资本公积一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对未形成长期资产需要核销的部分,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在建工程”等。拨款结余需要返还的,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上述资本溢价转增实收资本或股本,借记“资本公积一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

2.6企业收到的先征后退、即征即退的税收返还款时,应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营业外收入”。

2.7企业收到的增值税出口退税时,应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应收款——出口退税”。

3财政资金的税务处理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明确规定了三种类型的收入为不征税收入:一是财政拨款;二是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三是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另外,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对“财政拨款”做了详细解释:“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第(一)项所称财政拨款,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拨付的财政资金,但国务院以及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可见,属于不征税收入的财政拨款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各级人民政府拨付的财政资金;二是必须是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的拨款。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企业收到财政资金如果属于政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投入的资金、政府转贷项目需要偿还的资金则不需要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 篇7

1.1 定义

所谓企业合并, 主要是两个单独的企业或者是多个单独的企业合并, 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企业的交易交换活动。在企业进行交易交换的活动中, 由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和合并后最终受一方还是多方进行控制, 所以将企业合并过程按照其控制方的不同分为了两种形式, 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

1.2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

1.2.1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 合并方所取得的被合并方的资产和负债要按照原账面价值进行确认和计量, 在此过程中不产生新的资产和负债。如果合并方所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与被合并方所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不符, 那么就要相应的对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做适当地调整。

1.2.2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要以购买法对会计处理来核算。其合并过程分为一次交易交换能够完成和多次交易交换能够完成, 其中一次性能够完成合并的, 合并方向被合并方直接支付资产, 同时承担相应的负债;其中是多次才能完成合并的, 其最终是每次交易交换所产生的会计成本累计相加。

1.2.3 企业合并中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的会计处理

在同一控制下进行的企业合并中, 合并方为了企业合并其中会产生一系列费用。这些费用的计算分为三种情况, 其一, 合并过程中所发生的审计费、评估费以及法律费等, 这些要在当时就算入当期损益;其二, 在企业合并中发行的债权以及偿还其他的债务, 这些费用应该计入计量金额;其三, 企业在合并中所发行的权益性证券, 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手续费等, 这些费用应该进行溢价收入或者留存收益。

在非同一控制下所进行的企业合并中, 合并方为了企业合并其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费用, 包含审计费、评估费、法律费等, 这些都要计入合并成本中。

1.3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企业在进行合并的过程中, 对于财务表报的编制有两种, 其一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其二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下面分别简单阐述在不同控制下企业合并的财务报表编制。

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对于财务报表的编制。企业合并后所形成的新的企业建立了母子公司的关系, 其中母公司应该在合并日时对其合并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进行报表的编制。对于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内容应该包含被合并方的各项资产、负债等, 如果在合并过程中, 遇到合并方和被合并方的会计政策不相同的, 则应该以合并方的会计政策对其进行相关的调整, 其最终的计量以调整后的账面价值为准。对于利润表的编制, 内容应该包含合并过程中合并各方, 从合并初期到合并日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的费用, 如收益和亏损等。对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应该包含合并过程中合并各方, 从合并当期期初至合并日期间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对于财务报表的编制。企业合并后所形成的新的企业建立母子公司的关系, 其母公司在合并日进行报表的编制时, 内容仅仅只包含合并资产的负债表, 不含其他。

2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

2.1 企业合并日的确定

在同一控制下, 企业合并过程中, 合并方取得被合并方的控制权的日期, 该日称之为企业合并日。

企业合并日时, 合并方取得了被合并方的控制权, 所谓控制权的取得, 指的是被合并方的净资产以及生产经营的决策权统一交由合并方, 转移给合并方, 被合并方将净资产和生产经营的决策权转移给合并方, 要满足几个方面的条件:其一, 在企业合并中, 合并合同中的条款内容应该已经通过股东大会;其二, 在企业进行合并过程中, 相关的事项内容应该已经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复;其三, 企业合并的各方办理了相关财产的转移手续;其四, 企业的合并方应该已经交付了超过一半的价款, 且尾款应该有计划、有能力完成支付;其五, 企业的合并方应该已经掌握并控制了被合并方的各项经济财务以及决策权, 与被合并方的利益和风险并存。

2.2 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合并日的会计处理

在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中, 企业在合并前以及在合并后, 其企业的管理者不变, 都受同一管理者控制, 由于受到了同一方的控制, 从这一层面进行考虑, 其合并前和合并后的资产和负债不会有任何变化, 企业在合并的过程中产生的资产和负债应以被合并方的原有的账面价值进行确认, 此过程中不应该产生新的资产和负债。

对于在企业合并中产生的问题, 比如, 合并方与被合并方的会计政策不同, 遇到这种情况, 应该按照合并方的会计政策对相应的资产和负债进行调整, 并最终进行确认和计量。

在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的过程中, 如果合并方所支付的账面价值与被合并方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不相同, 应调整资本公积或者留存收益, 因为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中, 不应该产生收益或者是相应损失。例如, 上海某公司在合并杭州某企业时, 向其支付了8000万元人民币, 但是到杭州某企业的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仅仅为7500万人民币, 其中所产生的500万元的差额, 应该调整资本公积或者留存收益进行处理。

3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

(1) 在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中, 主要有合并账目和合并报表。其中合并账目, 即对长期的股权初始投资成本进行的确定。企业在合并日, 合并方根据已确定的合并成本, 来进行对被合并方的长期股权初始投资成本的确立。对于购买日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过程中, 应该在购买日就编制财务的资产负债表。其具体的编制过程如下:首先应该将被合并方的所有资产和负债要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调整, 调整后的资产负债表作为企业合并的最基础的资产负债表;在企业合并过程中, 要将合并方和被合并方的一些资产负债表进行累计相加, 再将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与母公司的股权投资两者做抵消处理。

(2) 一次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 合并成本为购买方付出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以及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之和。

举例说明:香港某公司与杭州某公司 (投资者是温州某公司) 是两个不同的集团企业, 两个公司之间没有任何关系。2014年1月1日, 香港某公司发行了2000万股股票, 其中每股面值是1元, 市价是3元, 以此作为对价来取得杭州某公司的全部的股权, 同时保留杭州某公司的公司法人资格, 这其中所产生的律师费用为1万元, 股票的公允价值是6000万元。本次企业合并属于在非同一控制下的, 在发生控股合并时, 香港某公司的账务应作如下处理:

(3) 对于多次交换交易才能实现的企业合并, 其成本是其中每次交换交易的成本总和。合并方在合并日所进行的相关步骤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其一, 被合并方所投资的账面价值应该调整到初期的成本, 对于所有者的权益项目要做相应的调整。其二, 要对每一项的交换交易所发生的成本和交易后自身享有的净资产份额进行比较, 以此来对应每一项交换交易发生的所有商誉金额。其三, 合并方在合并日将每一单项交换交易中所产生的商誉进行累计, 最终结果之和确认为最终的商誉。其四, 对于被合并方而言, 在购买日与原交易日之间可以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所发生的变动进行分析查看, 这之间如有差额部分, 就要进行相应的留存收益和资本公积的调整。

参考文献

[1]李静, 邓越.浅谈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J].经济视角 (中旬) , 2014 (03) .

[2]徐世伟.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4 (15) .

企业搬迁会计处理探讨 篇8

一、对企业搬迁处理规定的解析

解释3规定:企业因公共利益进行搬迁, 收到政府从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 应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对企业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损失、有关费用性支出、停工损失及搬迁后拟新建资产进行补偿的, 应自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 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进行会计处理。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扣除转入递延收益的金额后如有结余的, 应当作为资本公积处理。企业收到除上述之外的搬迁补偿款,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等进行处理。

分析上述规定, 可以发现: (1) 对于那些为了公共利益而进行的、所获补偿款由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的搬迁 (以下简称“政策性搬迁”) , 解释3进行了类似预算会计的双分录处理:一方面要反映企业因拆迁发生的财产损失、重建等业务, 另一方面要反映搬迁补偿款的使用与结余情况;对于那些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搬迁 (以下简称“非政策性搬迁”) , 就要按照转让资产与获得政府补助处理并一次性确认资产转让损益。 (2) 解释3突破了政府补助准则只允许采用收益法的规定, 而是同时采取了收益法和资本法:专项应付款余额转入“资本公积”, 这属于资本法 (这一处理延续了财企[2005]123号文的规定, 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操纵利润或作为结余用对股东分配) ;对企业因政策性搬迁发生的损失与新建资产支出, 自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 这属于收益法。 (3) 解释3强调以企业经营业务为主线, 将政策性搬迁补偿作为非经常性损益事项处理, 不在搬迁当期一次性确认损益, 反映的会计信息更加清晰真实。

二、解释3存在的问题

1. 如何认定损失存在争议。

虽然解释3对政策性拆迁补偿款的会计处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但对如何认定损失存在如下两种意见:

(1) 按照搬迁资产账面价值确认损失。这种方法的要点包括: (1) 按照搬迁资产的账面价值确认搬迁损失, 同时冲减专项应付款并计入递延收益, 同时将递延收益转入营业外收入。 (2) 搬迁后新建资产的, 按支出金额冲减专项应付款并计入递延收益, 随着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将递延收益逐期转入营业外收入。 (3) 上述业务办理完毕后, 搬迁补偿款如果还有剩余的, 转入资本公积。 (4) 在搬迁环节不确认搬迁补偿损益。

例1:某企业进行政策性搬迁, 被征用土地的账面余额为300万元, 已摊销60万元, 公允价值为500元。拆除的房屋原值1 000万元, 已提折旧600万元, 公允价值为800万元。收到政府拨付的搬迁补偿款3 000万元, 公司在其他地区购买了新厂房, 价值1 500万元, 预计使用年限为30年, 假定无残值。

会计处理为: (1) 企业获得搬迁补偿款, 借:银行存款3 000;贷:专项应付款3 000。 (2) 按照账面价值转销土地使用权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240, 累计摊销60;贷:无形资产300。借:专项应付款240;贷:递延收益240。借:递延收益240;贷:营业外收入240。 (3) 按照账面价值转销建筑物损失, 借:固定资产清理400, 累计折旧600;贷:固定资产1 000。借:营业外支出400;贷:固定资产清理400。借:专项应付款400;贷:递延收益400。借:递延收益400;贷:营业外收入400。 (4) 购买新资产, 借:固定资产1 500;贷:银行存款1 500。借:专项应付款1 500;贷:递延收益1 500。当年提取折旧, 借:制造费用50;贷:累计折旧50。借:递延收益50;贷:营业外收入50。 (5) 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届满, 将结余的搬迁补偿款转入资本公积, 借:专项应付款860;贷:资本公积860。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符合历史成本原则, 损失的确认依据客观真实, 搬迁补偿款分别转入递延收益和资本公积的做法也避免了企业一次性确认很高的收益, 不会造成很大的利润波动。缺点在于不符合《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对被征收房屋应按其公允价值进行补偿的规定。

(2) 按照搬迁资产公允价值确认损失。这种观点认为:依据政府补助准则, 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企业获得拆迁补偿款并不是真正无偿的, 而是以丧失土地使用权、支付搬迁费用、重新购买资产为代价的。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不能仅仅因为是政策性搬迁就将拆迁补偿款全部作为政府补助处理, 而应在考虑搬迁企业是否得到合理补偿的基础上, 确定交易事项的实质及处理方法。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 对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 不得低于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这意味着, 政府对企业的搬迁补偿至少要等于被征收房产的市场价格 (也就是公允价值) , 甚至有可能出现前者高于后者的情况。如果出现第一种情况, 实际上是政府按照公允价值购买了企业资产, 企业并没有获得政府补助;如果出现第二种情况, 拆迁补偿款高于征收房产公允价值的部分, 可以视为政府对搬迁企业的奖励, 这才是真正的政府补助。因此, 对于搬迁补偿款应区别对待: (1) 相当于搬迁资产公允价值的搬迁补偿款收入按处置资产处理, 将这部分补偿款收入与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资产处置损益。 (2) 超过部分按政府补助处理, 转入资本公积。

仍以上题为例, 会计处理为: (1) 企业获得搬迁补偿款, 借:银行存款3 000;贷:专项应付款3 000。 (2) 按土地使用权的公允价值冲减专项应付款, 确认土地使用权转让收益, 借:专项应付款500, 累计摊销60;贷:无形资产300, 营业外收入260。 (3) 按建筑物的公允价值冲减专项应付款, 确认建筑物转让收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400, 累计折旧600;贷:固定资产1 000。借:专项应付款800;贷:固定资产清理400, 营业外收入400。 (4) 购买新资产, 借:固定资产1 500;贷:银行存款1 500。当年提取折旧, 借:制造费用50;贷:累计折旧50。 (5) 搬迁完毕, 将结余的搬迁补偿款转入资本公积, 借:专项应付款200;贷:资本公积200。

(3) 笔者认为, 这两种方法相比, 第一种方法更符合解释3的原意, 但如果搬迁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获得, 采取第二种方法更符合搬迁补偿的交易实质, 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对如何确认搬迁损失做出明确规定。

2.“拆迁补偿款必须由财政预算资金直接拨付搬迁企业”的规定过于严格。

解释3对政策性搬迁适用条件进行了严格的限定:拆迁补偿款必须由财政预算资金直接拨付搬迁企业。在实际工作中, 政策性拆迁往往是地方政府委托拆迁服务中心甚至开发商进行的, 拆迁补偿款也是由上述单位拨付给搬迁企业。但审计、税务等部门对政策的执行非常严格, 很多为了公共利益而发生的搬迁也只能按照商业搬迁处理, 搬迁企业无法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笔者建议, 有关部门应对政策性搬迁的适用范围加以扩大, 只要是为了公共利益或者公共事业而进行的企业搬迁就可以按照解释3处理。

3. 搬迁补偿款计入专项应付款并不合适。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对“专项应付款”的定义为:核算企业取得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款项。据此分析, “专项应付款”是国家以投资者身份向企业投入的、有指定用途的资金。而政府向企业拨付搬迁补偿款, 是对企业为公共利益进行搬迁而遭受损失所做的补偿, 而非政府作为所有者对企业进行的投入, 解释3将搬迁补偿款计入专项应付款并不合适。笔者认为, 根据拆迁时间的长短, 将补偿款计入其他应付款或者长期应付款更为恰当。

三、资产置换型的政策性搬迁会计处理解析

在实际工作中, 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政策性搬迁:政府不拨付搬迁补偿款, 而是为企业无偿提供新资产。笔者认为, 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搬迁企业与政府进行了资产置换, 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1) 如果新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搬迁资产的公允价值一致, 就按照搬迁资产的公允价值确认新资产的入账价值, 将搬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资产处置损益; (2) 如果新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搬迁资产的公允价值, 超过部分视为政府对于搬迁企业的补助, 按照政府补助准则中的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处理, 首先计入递延收益, 然后在资产使用期限内分期转入营业外收入。

例2:某企业进行政策性搬迁, 搬迁厂房的成本为5 000万元, 计提折旧为2 000万元, 公允价值为3 500万元。政府在其他地区新建厂房后交付企业使用, 新建厂房公允价值为3 500万元 (假定无其他税费) , 预计新厂房使用年限为20年。

会计处理如下:

(1) 将搬迁厂房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3 000, 累计折旧2 000;贷:固定资产5 000。

(2) 按新厂房的公允价值确定其入账价值为3 500万元, 确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净收益为500万元。借:固定资产3 500;贷:固定资产清理3 000, 营业外收入500。

如果其他情况不变, 新厂房公允价值为4 000万元, 新厂房的入账价值就确认为4 000万元, 新厂房公允价值高于搬迁厂房公允价值的部分计入递延收益, 在20年内分期转入营业外收入。借:固定资产4 000;贷:固定资产清理3 000, 营业外收入500, 递延收益500。借:递延收益25;贷:营业外收入25。

四、非政策性搬迁会计处理解析

解释3对非政策性搬迁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未做明确说明, 只是规定应当按照资产转让与获得政府补助处理。笔者认为, 应按照下面的顺序进行处理: (1) 将搬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产处置损益; (2) 将搬迁费用、停工损失作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在当期转入营业外收入; (3) 对企业重新购建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的资本性支出作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处理, 确认为递延收益, 并在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计入营业外收入; (4) 搬迁补偿款扣除上述三项金额后如果还有余额, 在搬迁完成后一次性转入营业外收入。

例3:某企业进行非政策性搬迁, 取得搬迁补偿款7 000万元, 搬迁厂房的账面余额为3 000万元, 累计折旧为1 000万元, 该厂房的公允价值为3 000万元。企业支付搬迁费用100万元, 另支付3 500万元建造新厂房, 预计使用年限为25年。

会计处理为: (1) 收到搬迁补偿款, 借:银行存款7 000;贷:专项应付款7 000。 (2) 按公允价值确认资产处置损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2 000, 累计折旧1 000;贷:固定资产3 000。借:专项应付款3 000;贷:固定资产清理2 000, 营业外收入1 000。 (3) 支付搬迁费用, 借:营业外支出100;贷:银行存款100。借:专项应付款100;贷:营业外收入100。 (4) 购买新资产, 借:固定资产3 500;贷:银行存款3 500。借:专项应付款3 500;贷:递延收益3 500。借:递延收益140;贷:营业外收入140。 (5) 将专项应付款余额转入当期损益, 借:专项应付款400;贷:营业外收入400。

参考文献

企业重组会计处理 篇9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处理差异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企业建设日趋完善,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也在不断发展。为规范企业的综合发展,针对企业财务管理特点,实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两种制度,以实现不同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会计管理工作需要,从而确保企业的经济利益。

1 资产项目处理中的差异

关于资产项目进行会计处理工作,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发展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管理制度,以有效实现会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针对资产项目处理的差异,主要从资金、收付款方式、现存货物、投入资金、固定产价值和动产价值进行分析[1]。为实现对企业资产项目的科学处理,应针对企业运行的各项管理信息进行科学处理,以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而确保企业制定措施的科学性和完善性。

1.1 资金

在进行资金处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针对企业总体价值设置备用资金项目,以便企业在运行中实现综合调控和实现资金需要的目的。但是,资金是不包括财务库存资金和银行存款等在内的总体资金,对各项资金实现分类管理,更有利于体现会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则要求对包括财务库存资金等在内的总体资金,实行综合管理,以便财务工作进行公司估值,进而确保公司的竞争力。

1.2 现存货物

现存货物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要求企业管理部门进行存货的评估工作,并进行相关财务管理记录。在日常的现存货物管理工作中,应结合市场价格对存货成本进行评估,并针对相关盈亏情况进行入账管理和记录,但一般不考虑现存货物的跌损准备。而现存货物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往往制定投资管理合同,并结合投资管理合同进行现存货物的入账记录工作,针对其储藏期间的亏盈情况,应及时记录以便企业采取适当处理措施。在企业会计准则对现存货物的管理时,如果亏损严重,则要进行跌价处理准备工作,并计算准备工作中资金的使用情况。

1.3 投入资金

投入资金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一般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投资方式,其中长期包括长期债券和长期股权两种资金方式。因此在计算短期投资过程中,一般对其成本进行详细计算,以便短期投资的合理性和规范化。在进行长期债券投资理财时,主要利用直线法计算债券的价格变化情况。长期股权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主要进行成本估算法。投入资金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主要分为金融资产和股权投资两种形式,其中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持有性和出售性三种模式,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盈利情况,计入企业的投资效益中,具体计算方式为:结合公允价值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价值的差异比较。针对长期股权投资主要利用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计算,并针对融资情况进行日期记录,确保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性,同时针对日常亏损情况,做好减值准备。

2 负债项目处理中的差异

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处理负债项目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长期应付款处理工作中[2]。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对长期应付款采取不计算利息的方式,但是要按合同规定的金额纳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不过,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长期应付款采取计算利息的方式,在这种模式中,利率固定但是利息呈现逐渐上涨的趋势。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相关管理规定,企业在进行资产负债项目统计时,首先应针对所得税进行严密的统计工作,以为资产负债项目统计提供详实的数据参考,进而确保资产负债项目统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关于企业资产负债项目进行的全面统计,相关统计模式见表1所示。

通过对企业资产负债项目的全面统计,运用相关计算方式对企业资产负债项目进行统计工作,有利于确保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例如对表1的分析统计:企业会计折旧费用=20*2/10,即企业会计折旧费用为4万元,税收的折旧费用=20/10,即为2万元。但是,随着企业管理规定的完善,针对暂时性税收差异,由于其变化幅度明显,一般不进行分析。

3 所有者权益处理中的差异

所有者权益主要是指实收资本和公积资本两方面。其中,实收资本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没有制定具体的调理和措施去管理实收资本的记录,因此,相对来说实收资本在小企业中应用较少,主要原因是小企业流动资金相对有限,吸收这种资金会给企业资金使用带来困难。实收资本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一般按照投资管理合同制定相关内容,以进行实收资本的入账记录和管理等工作。公积资本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一般是制定资本溢价措施进行公积资本的管理工作。公积资本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往往进行资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两种管理措施,并明确划分公积资本的范围和处理权限。

针对所有者差异,运用企业会计准则处理,更为全面、科学,同时有利于维护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全面统计,确保资产统计分析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同时针对不同企业所有者权益,应合理运用企业会计准则或者企业会计准则,以实现对不同类型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科学分析,进而确保对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科学分析。同时,针对所有者权益的不同处理,是基于企业运行模式和资金流通方式实现的全面分析,运用不同的管理规定,有利于实现对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科学分析,维护企业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在客观上推动企业的稳定运行。

4 损益项目处理中的差异

损益项目,主要是指亏损和盈利两种收支情况。小企业在运行中,结合自身特点和资金使用情况,一般针对亏损情况不进行记录,主要记录相关的盈利情况,因此,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相对简单,局限于小企业的应用范围。但是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需要考虑自身企业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划,必须制定相应的完善措施,以促进企业发展。因此针对销售收入、建造合同收入以及政府补助等方面,企业在财务管理规定中,措施制定相对完善。为确保针对损益项目的科学统计分析和处理,应针对企业运行中的销售记录、劳务支出、合同支出和其他各项支出等各项财务支出进行全面统计,以确保针对企业运行的各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判断企业的亏损状况,结合具体项目的损益状况制定相应的完善措施,以实现对亏损项目的科学治理和对盈利项目的进一步推动。针对企业的运行状况,进行全面损益分析,是结合市场因素对企业运行项目的科学检验,同时有利于结合市场因素实现对企业盈亏状况的科学完善,结合相关管理规定制定完善的改进措施,以维护不同企业的利益和推动不同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5 结语

为实现对会计工作的有效管理,因此企业应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会计准则。因此,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有利于提高小企业财政管理水平,进而维持小企业的良性发展。针对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在企业中的应用,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科学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会计准则,以提高企业财政管理水平和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林.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处理差异分析--兼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与商榷[J].新会计,2013(01).

趣谈企业“看门狗”会计处理 篇10

狗作为人类最亲密的伙伴之一, 对主人可谓忠心耿耿, 自古就有忠诚的美名。养狗来看家护厂也成为许多公司的选择, 企业雇佣“看门狗”的会计处理工作该如何做呢?此文会给你带来一些启示。

如何入账

在一次粮食储备库的社会审计中, 一位审计师抽查凭证时发现一笔买狗的会计分录, 财务人员把买狗的支出计入了管理费用。审计师觉得有趣, 故在中午吃饭时, 审计师把狗的问题在饭桌上提出, 想不到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粮库主任先是一愣, 然后解释了买狗的理由:“狗的问题是这样的, 我们粮库的重要职责是为国家看管好粮食, 但粮库太大, 增加保安人员费用太高又不经济, 经研究决定买两只臧獒, 一是它夜间可以进行巡逻, 如有响动可以充当报警系统;二是狗有一种威慑力, 小偷不敢来。”

财务主管接着主任的话说:“狗买回来了, 难题也出来了, 该如何入账呢?”就此问题财务人员展开了讨论, 有人认为应入固定资产, 因为狗的寿命和受益期较长, 且两只狗能代替5、6名保安;有人认为, 应计入低值易耗品, 因为狗的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下, 应作存货处理;有人说, 进固定资产需要计提折旧, 价值会随着使用期限的延长而减少, 而狗的价值会随着时间而增加, 这不符合客观性原则, 低值易耗品也一样, 建议将狗计入管理费用进入当期损益。可谓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其实, 关于狗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因为买的是小狗, 害怕养不活, 就买奶粉买肉给它们吃, 这些支出入账又作了难, 是进“福利费”还是“业务招待费”呢?显然因买狗没做固定资产这也不能进修理维护费。狗慢慢长大了, 夜晚放在院子里值班, 白天拴在大门口, 让过往行人都知道粮库有狗, 起到威慑作用。但意外发生了, 有一天一个人到粮库办事, 不小心让狗咬了一口, 粮库承担了所有医药费不说, 还赔了人家1500块钱。接着有关部门又下文件, 说养狗必须有户口, 粮库又花了1万多元, 为狗办了户口。

再后来, 母狗生了一群小狗, 因为母狗是花国家的钱买的, 是国有资产, 小狗当然也是国有资产, 为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不能使国有资产游离于账外, 粮库对小狗的入账问题也费了不少心。

后来, 一只大狗突然病了, 粮库找医生打针吃药多天, 医治无效死亡, 因狗是病死的, 肉不能吃, 埋了, 但狗皮卖了60多元, 算是减少点国家损失吧!但国家财务制度一再要求收支两条线, 卖狗皮的钱和医药费又让粮库的财务做难!

如何纳税

几天前, 一纳税人问笔者, 单位买了3条狗用于看企业大门, 财务和税收该如何处理?关于“狗”这个问题可能很“古老”, “前人”已有“定论”。但问题很“有趣”, 因为目前的财税文件都未明确提及, 有探讨的余地。当时笔者意见是, 财务上入费用科目, 税前一次扣除, 增值税进项可抵扣。有人提出狗应入生物资产, 有人认为狗应归入固定资产, 有人认为狗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可抵扣。

那么, 到底“看门狗”的税收、财务该如何处理呢?为了叙述方便, 对问题进行了条件设定和完善。问题为:

一工业企业, 属一般纳税人。今年1月购买3条烈狗, 用于公司看门护场, 不准备一年内出售, 预计狗的寿命为10年。取得普通发票, 支付总价款20000元。问:

(1) 增值税方面, 购进狗的增值税进项税是否可以抵扣?

(2) 所得税方面, 购进狗支付的费用企业所得税如何处理?

(3) 会计核算方面, 购进的狗及支付的款项应如何归类?具体会计科目是什么?

表面上看问题涉及三个方面, 有四问, 但笔者认为根本的问题只有一个, 即购买狗的价款是入资产科目还是费用会计科目。这个问题明确了, 其他的问题应该都好解决了。

按笔者的理解, 对该问题, 会计上入“长期待摊费用”或“管理费用”科目, 费用支出可按规定在所得税税前列支 (摊销) , 增值税进项税额可抵扣。将狗列为“生物资产”或“固定资产”都不合适。为了便于大家清晰理解, 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企业支付狗的费用是否应进行财务核算?

关于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应进行财务核算。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十条规定, 企业的下列经济业务事项, 应当办理会计手续, 进行会计核算: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资本、基金的增减;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会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 公司、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 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

2.会计核算上, 购进的狗及支付的款项应如何归类?具体会计科目是什么?

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 狗不构成 (限本题的条件, 农业等涉农企业除外) 财务上的资产。原因是狗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财政部令第33号) 关于“资产”的定义。因为企业购买的狗因是用于看场护院的, 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 但可以减少经济利益的流出。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十条规定,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根据这一规定, 企业购买狗用于看门护场, 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因此不构成财务上的资产, 不能列为固定资产或生物资产。

如果将狗列为固定资产, 折旧年限的确定、是否建立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狗如果生了小狗的资产核算都成为棘手的问题。将狗列为生物资产也不合适。生物资产是农业企业的资产分类, 不适合工业企业。如果工业企业增加了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也无法归集, 也存在类似固定资产的问题。

其次, 购买狗的支出应列为费用支出。笔者认为, 狗的支出列“长期待摊费用”或“管理费用”科目 (尽管“长期待摊费用”列为资产类科目, 但仍为费用性支出) 。数量上予以登记以备查账。

因为, 购买狗的支出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财政部令第33号) 关于“费用”的定义和“费用”确认的条件。《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三条规定,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第三十四条规定, “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如果预计狗的使用寿命比较短或价值比较小, 可列入“管理费用”科目。财政部《关于物业管理企业执行<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会字[1999]44号) 文件指出, 企业所属物业管理单位在经营中发生的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及职工福利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及修理费、水电费、取暖费、办公费、差旅费、邮电通讯费、交通运输费、租赁费、财产保险费、劳动保护费、保安费、绿化维护费、低值易耗品摊销及其他费用等间接费用, 记入“管理费用”科目。购买狗用于看门护场, 与聘用保安的作用相似, 因此可作为“管理费用”列支。

另外, 购买狗的支出应列为费用支出, 就不会出现列为固定资产的存在的棘手问题。

购买狗支出会计处理

说明:普通发票的进项税额按13%计算。

第三, 购进狗支付的费用的税前扣除问题。笔者认为购进狗支付的费用可以按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费用额列支的年限可按狗预计的寿命确定。

第四, 购进狗的增值税进项税可否抵扣?笔者认为购进狗的增值税进项税可以抵扣。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狗属增值税规定的货物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条指出, 增值税条例中的货物, 是指有形动产, 包括电力、热力、气体在内。因此, 狗的买卖适用增值税的规定。二是狗为农产品, 销售狗适用增值税的减免规定。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的通知》 (财税[1995]52号) 文件额规定, 狗为农产品。如果是农业生产者销售自己养殖的狗, 免征增值税。非农业生产者或农业生产者销售非自己养殖的狗, 按13%征收增值税。三是在本题中, 狗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关, 符合增值税进行税额抵扣的规定。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 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 为进项税额。购进农产品, 除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外, 按照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才不得抵扣。

企业接受捐赠的涉税会计处理探讨 篇11

一、相关法规对企业接受捐赠资产的纳税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2003年发布的《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以下简称《通知》)中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货币性资产,须并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须按接受捐赠时资产的入账价值确认捐赠收入,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取得的捐赠收入金额较大,并入一个纳税年度缴税确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企业接受捐赠取得的资产,应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确定其入账价值。同时,企业按税法规定确定的接受捐赠资产的入账价值在扣除应交纳的所得税后,计入资本公积,即对接受捐赠的资产,不确认收入,不计入企业接受捐赠当期的利润总额。

对于企业接受捐赠的货币性资产,税法规定的入账价值即计税价值和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规定的入账价值是相同的,皆为实际收到的货币性资产的金额。而对于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税法规定的入账价值和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是有差异的。按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2003年发布的《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问题解答(三)》(财会[2003]29号,以下简称《解答》)的解答:企业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是指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计入受赠资产成本的金额,包括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不含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和因接受捐赠资产另外支付的构成受赠资产成本的相关税费。企业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及计税价值是指根据有关凭据等确定的、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和由捐赠企业代为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含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应计入受赠资产成本的由受赠企业另外支付或应付的相关税费。

二、企业接受捐赠资产的涉税会计处理方法

这里,笔者对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所得税》)所规定的暂时性差异和递延所得税的账务处理不作探讨。按《解答》的规定,企业接受捐赠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应通过“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企业应在“待转资产价值”科目下设置“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和“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两个明细科目。

企业取得的货币性资产捐赠,应按实际取得的金额,借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科目;企业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捐赠,应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确定入账价值,借记“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一般纳税人如涉及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按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接受捐赠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贷记“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科目,按企业因接受捐赠资产支付或应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金”等科目。

期末,接受捐赠资产形成的应纳税所得额应和其他法定收入与法定扣除项目之差一起,加总计算接受捐赠企业的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此时,如果接受捐赠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全部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应按已记入“待转资产价值”科目的账面余额,借记“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或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科目,按接受捐赠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与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或接受捐赠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在抵减当期亏损后(包括企业以前年度发生的尚在税法规定允许抵扣期间内的亏损,下同)的余额与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或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科目。执行《解答》后,取消了“资本公积”科目的“接受现金捐赠”明细科目,并将“资本公积——接受现金捐赠”明细科目的余额全部转入“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如果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金额较大,经批准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内分期平均计入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各期计算交纳所得税时,企业应按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当期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待转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部分,借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按当期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待转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与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或按当期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待转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在抵减当期亏损后的余额与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金额,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科目。

三、企业接受捐赠资产的涉税会计处理举例

假设某企业2004年接受现金捐赠100000元;接受捐赠不需安装的设备一台,发票上注明价款1000000元,税金170000元,企业另支付运杂费10000元;接受捐赠材料一批,发票上注明价款100000元,税金17000元。接受现金捐赠的会计分录为:

借:现金100000

贷: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 100000

接受捐赠不需安装的设备按税法规定的入账价值包含设备价款和进项税为1170000元,按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规定的入账价值还应包含运杂费10000元,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1180000

贷: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

1170000

银行存款 10000

接受捐赠原材料按税法规定的入账价值包含材料价款和进项税,合计为117000元,按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规定的入账价值不应包含进项税17000元,会计分录为:

借:原材料 1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000

贷: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117000

年末,应对接受捐赠的资产进行纳税调整处理,企业接受捐赠资产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为1387000元(100000+1170000+117000),如果企业亏损500000元,以前年度尚在弥补期的亏损为300000元,本期应交所得税应计算如下(假设适用税率为33%):

本期应交所得税=(1387000-500000-300000)×33%

=193710(元)

假设接受捐赠的现金资产已全部用于弥补亏损,则其价值应全部转入其他资本公积,不形成应交税金;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和原材料等非货币性资产,弥补完亏损后仍形成193710元的应交税金,会计分录为: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 100000

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1287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9371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00000

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1093290

假设企业申请将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1287000元,在5年内分期平均计入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已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假设企业从2004年到2008年每年的利润总额为100000元,没有其他的纳税调整事项。企业每年应转销的待转非货币性资产价值应为257400元(1287000÷5),2004年应全部转销“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100000元,计缴所得税后,应转入“其他资本公积”的“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为67000元(100000-100000×33%),2004年至2008年每年应转销的“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为257400元,每年应转入“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的金额为172458元(257400-257400×33%),企业2004年至2008年接受捐赠资产应交所得税应计算如下:

企业2004年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应交所得税=100000×33%

=33000(元)

企业2004年至2008年每年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应交所得税=1287000÷5×33%=84942(元)

2004年末转销“待转资产价值的”会计分录为: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 10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33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7000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 2574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84942

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172458

2005至2008年每年年末转销“待转资产价值的”会计分录为: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2574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84942

债务重组会计处理浅析 篇12

一、债务重组业务的会计处理原则

债务重组业务会计处理时需要区别债务人和债权人。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对价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 作为营业外收入, 计入当期损益, 其中, 相关重组债务应当在满足金融负债终止确认条件时予以终止确认。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的对价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 作为营业外支出, 计入当期损益, 其中, 相关重组债权应当在满足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时予以终止确认。如果重组债权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 应当先将上述差额冲减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冲减后仍有损失的, 计入营业外支出;冲减后减值准备仍有余额的, 应予转回并抵减当期资产减值损失。由于新准则中规定债务重组需要债权人作出让步, 这就意味着债权人在债务重组时不可能确认营业外收入, 即没有重组利得, 只有重组损失。

二、债务重组业务的案例分析

[例]A公司和B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增值税税率均为17%。2007年1月5日, A公司向B公司销售材料一批, 价款为500万元, 增值税额为85万元, 至2008年9月30日尚未收到上述货款, A公司对此项债权已计提5万元坏账准备。2008年9月30日, B公司鉴于财务困难, 提出以其生产的产品一批和设备一台抵偿上述债务, A公司同意B公司的偿债方案。用于抵偿债务的产品和设备的有关资料如下:B公司为该批产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300万元, 增值税额为51万元。该批产品的成本为200万元。该设备的公允价值为200万元, 账面原价为434万元, 至2008年9月30日的累计折旧为200万元。B公司清理设备过程中以银行存款支付清理费用2万元 (假定B公司用该设备抵偿上述债务不需要交纳增值税及其他流转税费) 。A公司收到的上述产品作为存货处理, 收到的设备作为固定资产处理。

(1) A公司应编制以下分录:

三、适用新债务重组准则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新准则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了防止企业操纵会计信息, 旧准则取消了以前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债务重组的规定, 要求企业在债务重组中以账面价值为计量基础, 不得确认债务重组收益, 而是将其计入资本公积。新准则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要求企业确认债务重组收益, 将债务重组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付出代价的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是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与旧制度有较大变化。旧制度规定, 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 如果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大于将来应付金额, 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将来应付金额, 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本公积;如果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等于或小于将来应付金额, 债务不作账务处理。债权人应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将来应收金额, 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损失;如果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等于或小于将来应收金额, 债权人不作账务处理。

新准则规定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 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 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的债权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 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先冲减该债权所计提的减值准备, 减值准备不足以充抵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三是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重组协议中附或有应付条件的重组。对于债务人而言, 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的债务重组修改后的债务条款如涉及或有应付金额, 且该或有应付金额符合或有事项中有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 债务人应当将该或有应付金额确认为预计负债, 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和预计负债金额之和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利得, 计入营业外收入。但对债权人而言, 却不应当确认或有应收金额, 不得将其计入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茂盛、刘晓霞:《浅谈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年第8期。

上一篇:控制矩阵下一篇:三角函数与三角形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