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重组中的几个问题

2024-07-13

企业重组中的几个问题(精选12篇)

企业重组中的几个问题 篇1

有家企业被下属上市公司反向收购,下属公司的领导做了母公司的“一把手”。母公司有些人觉得不舒服,有被人“吃掉”的感觉,言语之中多了一些“我们”、“他们”这些词儿,很有些焦虑感。

在任何文化融合中,都有许多“我们”和“他们”的问题。但是也可看到,在种种现实考量中,时过境迁,有多少“我们”最终成了“他们”?又有多少“他们”变成了“我们”?在一家企业内部因结构调整而出现的这些“我们”和“他们”,其破坏性有时比外部的“我们”和“他们”更甚,应引起管理者高度重视。

企业文化管理者的素养

在一次论坛上,一位管理者谈到了“企业文化无用论”问题。他的这一疑问反映了企业文化管理者们在实践中共同的困惑。在大部分企业中,营销有“高手”,财务有“专家”,人力资源管理有“战略”,唯独企业文化管理没有既懂文化又通管理的专门人才。作为一个行家来理解本企业的文化,并能够对文化建设提出有用建议的人,真的不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较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文化的实践在许多时候“承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不好的做法,比如“空对空”,比如单纯作为“上对下”的精神引导和教育,比如听命行事,等等。

我的建议是,企业文化管理者不应仅仅是一个“操作者”,而应向文化战略方向转型。一个称职的企业文化管理者,应成为一个对组织文化的基本知识有透彻的了解,对组织管理中文化沿革和变迁有专门知识的人。比如,目前有的企业对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进行文化分析,就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好。所以,有时候不是企业文化让管理者变“虚”了,而是他们把自己做“虚”了。要想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者先成为“行家”是最重要的。

企业文化形成的几个阶段

在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有些概念容易造成困扰。比如,如何理解企业文化?如何理解文化理念?什么是企业文化建设?……对这些概念的认识模糊,使得许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及其建设中的种种问题产生了歧义。

当我们提出一些企业文化的理念时, 这些理念还不能叫做企业文化, 而只是“理念”;下一步,当我们试图将这些理念融入管理过程,并作为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原则时,就开始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最后,这些“理念”通过“建设”,在企业中形成了一种状态,就可以称为“企业文化”了。这种状态虽可以是行为方面的,也可以是思想意识方面的,但一定是企业整体而不是某个局部的,同时一定是一种风气、氛围或“下意识”。

当然,企业文化理念—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这条路径并不是完全清晰的。一些未提出“理念”和大搞“建设”活动的企业,也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如果认真研究这些企业的发展历程,那么你就可以找到隐藏在其背后的“理念”与融合在做事过程中的“建设”。因此,未明确提出“理念”、未大张旗鼓地进行“建设”,并不意味着“理念”和“建设”不存在。这个形成企业文化的过程,反而是一个更自然的过程。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是在其关键时刻,领导者拉动企业战略和价值观取向的结果。问题是,看你往哪里拉。

文化统一的问题

文化需不需要统一?需不需要融合?大家都认为需要。但是在现实中,这只是一种妄想。有些人想当然地认为,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只要有一个很好的文化理念,在企业中下大力气去宣传讲解培训贯彻,就能够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原因就在于,即使在同一个组织、同一种氛围中,因人员的年龄、出身、性格、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地位、利益取向等存在差异,每个人的想法和需求也不一样。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群体、不同管理模式、不同领导风格的情况下,文化的统一何其困难!

所以,建设企业文化,不是用你的思想统一大家,而是按照企业和员工共创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提出一些理念,以期与员工的需求产生契合感,让他们有一个确定性的预期,这是最重要的。在任何一个利益组织中,都不要期望出现“万众一心”的场景。即便有时候出现了这种场景,也要记住,它只是一种激情,是靠不住的。如果这种场景真的持久了,可能给你带来的就不是兴奋,而是恐惧———邪教组织!

企业重组中的几个问题 篇2

企业重组与并购重组的含义

不同并购重组形式下的税务处理

与并购重组相关的增值税、营业税政策

一、企业重组与并购重组的含义

(一)企业重组

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以外发生的法律结构或经济结构重大改变的交易。

(二)企业重组的表现形式

会计主体的变化:

企业法律形式改变、合并、分立

会计要素的变化:

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

二、不同并购重组形式下的税务处理

(一)股权收购

指一家企业(收购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被收购企业)的股权,以实现对被收购企业控制的交易。

涉税事项的判定:

是否涉及征税范围并产生纳税义务。

1.股权转让协议涉及的税收:

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属于印花税产权转移书据税目,按所载金额0.5‰贴花。

2.收购企业不同支付形式涉及的税收:

(1)股权支付形式

股权支付,是指企业重组中购买、换取资产的一方支付的对价中,以本企业或其控股企业的股权、股份作为支付的形式

不涉及流转税和暂不确认所得税。

(2)非股权支付形式

非股权支付,是指以本企业的现金、银行存款、应收款项、本企业或其控股企业股权和股份以外的有价证券、存货、固定资产、其他资产以及承担债务等作为支付的形式。

①货币资金

不涉及流转税和暂不确认所得税。

②存货

存货的增值税及附加税

处置存货涉及的所得税

③专利权、专利技术

专利权、专利技术的印花税

专利权、专利技术的增值税及附加税

处置无形资产涉及的所得税

④房产、土地

房产、土地的印花税

房产、土地的营业税及附加税

房产、土地的土地增值税

处置房产、土地涉及的所得税 3.被收购企业转让股权涉及的税务处理

(1)个人所得税处理

关于发布《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7号)

自2015年1月1日起,个人转让股权,以股权转让收入减除股权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按“财产转让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合理费用是指股权转让时按照规定支付的有关税费。

个人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以股权转让方为纳税人,以受让方为扣缴义务人。(2)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一般性税务处理:

①被收购方应确认股权转让所得或损失。②收购方取得股权的计税基础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

例:A公司收购B公司20%的股份,该比例股份公允价值为2000万元,其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

支付形式一:A公司全部用股权支付

B公司股东确认股权转让的所得

B公司股东持有A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

A公司收购B公司20%股份的计税基础

支付形式二:A公司用股权支付对价的40%,其余用现金支付

B公司股东确认股权转让的所得

B公司股东持有A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

A公司收购B公司20%股份的计税基础

注意:一般性税务处理下,股权收购的双方应准备以下相关资料,以备税务机关检查。

①当事各方所签订的股权收购合同或协议

②相关股权公允价值的合法证据

企业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

结合《关于促进企业重组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109号的相关内容,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如下:

自2014年1月1日起,针对股权收购,收购企业购买的股权不低于被收购企业全部股权的50%,且收购企业在该股权收购发生时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交易各方对其交易中的股权支付部分可以选择按以下规定处理:

①被收购企业的股东取得收购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以被收购股权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

②收购企业取得被收购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以被收购股权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

③收购企业、被收购企业的原有各项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和其他相关所得税事项保持不变。

例:A公司收购B公司60%的股份,该比例股份公允价值为2000万元,其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

支付形式三:A公司全部用股权支付

B公司股东确认股权转让的所得

B公司股东持有A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

A公司收购B公司60%股份的计税基础

支付形式四:A公司用股权支付对价的90%,其余用现金支付

B公司股东确认股权转让的所得

B公司股东持有A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

A公司收购B公司60%股份的计税基础

注意: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和企业合并中的各方按特殊性规定对交易中股权支付暂不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的,其非股权支付仍应在交易当期确认相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并调整相应资产的计税基础。

非股权支付对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被转让资产的计税基础)×(非股权支付金额÷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

例:甲公司共有股权1000万股,为了将来有更好的发展,将80%的股权让乙公司收购,然后成为乙公司的子公司。假定收购日甲公司每股资产的计税基础为7元,每股资产的公允价值为9元。在收购对价中乙公司以股权形式支付6480万元,以银行存款支付720万元。甲公司此项业务的应税所得为多少?

【解析】

第一步:从股权收购比重以及股权支付金额占交易额的比重看是否适用于特殊税务处理

股权收购比重=80%,大于规定的50%

股权支付金额占交易额的比重=6480÷(6480+720)=90%,大于规定的85%

适用企业重组的特殊性税务处理方法

第二步:计算公允价值中的高于原计税基础的增加值=(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被转让资产的计税基础)=1000×80%×(9‐7)=1600(万元)

第三步:计算非股权支付比例=非股权支付金额÷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720÷(6480+720)=10%

第四步:甲公司取得股权支付额对应的所得不确认损益,但是非股权支付额对应的收益应确认资产转让所得=1600×10%=160(万元)。

注意:特殊性税务处理下,股权收购的双方应准备以下相关资料,以备税务机关检查。

①当事方的股权收购业务总体情况说明,情况说明中应包括股权收购的商业目的;

②双方或多方所签订的股权收购业务合同或协议;

③由评估机构出具的所转让及支付的股权公允价值;

④证明重组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的资料,包括股权比例,支付对价情况,以及12个月内不改变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和原主要股东不转让所取得股权的承诺书等;

⑤工商等相关部门核准相关企业股权变更事项证明材料;

⑥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材料。

(二)资产收购

指一家企业(受让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转让企业)实质经营性资产的交易。

实质经营性资产是指企业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与产生经营收入直接相关的资产,包括经营所用各类资产、企业拥有的商业信息和技术、经营活动产生的应收款项、投资资产等。

1.资产收购协议涉及的税收及收购企业不同支付形式涉及的税收。

请参照股权收购形式下的涉税处理。

2.转让企业涉及不同形式资产转让的税务处理

(1)存货

存货的增值税及附加税

处置存货涉及的所得税

(2)专利权、专利技术

专利权、专利技术的印花税

专利权、专利技术的增值税及附加税

(3)房产、土地

房产、土地的印花税

房产、土地的营业税及附加税

房产、土地的土地增值税

3.转让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处理

(1)一般性税务处理

①转让方应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②受让方取得资产的计税基础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

③转让方的相关所得税事项原则上保持不变。

例:A公司收购B公司40%的资产,该资产公允价值为2000万元,其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

支付形式一:A公司全部用股权支付

B公司确认资产转让的所得

B公司持有A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

A公司收购B公司资产的计税基础

支付形式二:A公司用股权支付对价的30%,其余用现金支付

B公司确认资产转让的所得

B公司持有A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

A公司收购B公司资产的计税基础

注意:企业发生一般性资产收购重组业务,应准备以下相关资料,以备税务机关检查。

①当事各方所签订资产收购业务合同或协议;

②相关资产公允价值的合法证据。

(2)特殊性税务处理

结合《关于促进企业重组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109号的相关内容,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如下:

资产收购,受让企业收购的资产不低于转让企业全部资产的50%,且受让企业在该资产收购发生时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交易各方对其交易中的股权支付部分可以选择按以下规定处理:

①转让企业取得受让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以被转让资产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

②受让企业取得转让企业资产的计税基础,以被转让资产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

例:A公司收购B公司60%的资产,该资产公允价值为2000万元,其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

支付形式三:A公司用股权支付对价的90%,其余用现金支付

B公司确认资产转让的所得

B公司持有A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

A公司收购B公司资产的计税基础

注意:企业发生特殊性资产收购重组业务,应准备以下相关资料,以备税务机关检查。

①当事方的资产收购业务总体情况说明,情况说明中应包括资产收购的商业目的;

②当事各方所签订的资产收购业务合同或协议;

③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收购所体现的资产评估报告;

④受让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的有效凭证;

⑤证明重组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的资料,包括资产收购比例,支付对价情况,以及12个月内不改变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原主要股东不转让所取得股权的承诺书等;

⑥工商部门核准相关企业股权变更事项证明材料;

⑦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证明。

(三)企业合并

指一家或多家企业(被合并企业)将其全部资产和负债转让给另一家现存或新设企业(合并企业),被合并企业股东换取合并企业的股权或非股权支付,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依法合并。

1.一般性企业所得税处理

(1)合并企业应按公允价值确定接受被合并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2)被合并企业及其股东都应按清算进行所得税处理。

(3)被合并企业的亏损不得在合并企业结转弥补。

注意:企业发生一般性处理下的合并,应按照税法规定进行清算。

被合并企业在报送《企业清算所得纳税申报表》时,应附送以下资料:

(1)企业合并的工商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的批准文件;

(2)企业全部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以及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

(3)企业债务处理或归属情况说明;

(4)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证明。

2.特殊性税务处理

企业合并,企业股东在该企业合并发生时取得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以及同一控制下且不需要支付对价的企业合并,交易各方对其交易中的股权支付部分可以选择按以下规定处理:

(1)合并企业接受被合并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以被合并企业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

(2)被合并企业合并前的相关所得税事项由合并企业承继。

(3)可由合并企业弥补的被合并企业亏损的限额=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截至合并业务发生当年年末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

例:2014年8月甲企业以吸收方式合并乙企业,合并业务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合并时乙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800万元,市场公允价值1000万元,弥补期限内的亏损90万元,年末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为5%。2014年由甲企业弥补的乙企业的亏损额为多少?

(4)被合并企业股东取得合并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以其原持有的被合并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确定。

注意:企业发生特殊性处理下的合并,应按照税法规定准备以下资料:

(1)当事方企业合并的总体情况说明。情况说明中应包括企业合并的商业目的;

(2)企业合并的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3)企业合并各方当事人的股权关系说明;

(4)被合并企业的净资产、各单项资产和负债及其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等相关资料;

(5)证明重组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的资料,包括合并前企业各股东取得股权支付比例情况、以及12个月内不改变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原主要股东不转让所取得股权的承诺书等;

(6)工商部门核准相关企业股权变更事项证明材料;

(7)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证明。

三、与并购重组相关的增值税、营业税政策

《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增值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13号)

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负债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其中涉及的货物转让,不征收增值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增值税留抵税额处理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55号)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将全部资产、负债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并按程序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的,其在办理注销登记前尚未抵扣的进项税额可结转至新纳税人处继续抵扣。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增值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66号)

自2013年12月1日起,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负债经多次转让后,最终的受让方与劳动力接收方为同一单位和个人的,仍适用《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增值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13号)的相关规定,其中货物的多次转让行为均不征收增值税。资产的出让方需将资产重组方案等文件资料报其主管税务机关。

《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营业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51号)

入孵化企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浅谈 篇3

孵化企业的负责人大部分是技术型的,并且是第一次创业,缺少管理经营企业的经验。许多企业缺乏从产品开发、经营管理以及到市场开拓等方面一个完整科学的发展计划,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发展目标定得不切实际。因此,造成了有的企业拿不出产品来,有的有了产品无市场,有的有一定市场而无效益,致使企业发展不顺利,使企业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我们以前曾提出了一个口号,叫“激情创新、踏实创业”。创新、创业都需要激情、热情,但仅有激情、热情还远远不够,还要有科学的态度,有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因此,企业的发展一定要想得长远一些,想得周到一些,把困难想的多一些,把目标制定的切实、可行一些。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只有用科学的态度,发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创好业、干成事。

二、要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企业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注重学习,不进步,就会落后,就要被淘汰。特别是我们这种科技型企业,面临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不学习,不进步,肯定是死路一条。当然,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的对象也是丰富多样的。读书是学习,向别人请教也是学习;听讲座学习,参观考察也是学习。总之,要有学习的意识,要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要不断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使企业处于不败之地。企业在以后的发展中,一定要注重学习型企业的建设,注重建设学习型的创业团队。

三、要注重加强与同类企业的沟通,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们的发展教训,少走弯路,避免交过多的学费。

应该说这一点对于初创企业来讲非常重要。创业肯定要付出代价,成功肯定要交学费。只有加强与同类企业的沟通,注意吸收他们在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就能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往往有些问题对于经历过的企业来说非常简单、非常明白,但对于初次遇到的企业可能就不知所措。只要抱着谦虚学习的态度,虚心请教,可能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多问一句、多学一点,可能比你整天冥思苦想省事、省力得多。

四、要注意与外部的沟通与联系,充分利用好外部资源,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重组中的几个问题 篇4

一、环境成本核算的内容及分类

环境成本指人类在一定时期内使用、消耗环境资源和维护、重置所发生的各种耗费。这里对于环境成本的阐述立足于企业环境成本。对环境成本的不同分类,构成了不同的环境成本核算内容,但是满足企业能够合理确认、计量、记录环境成本是确定环境成本核算内容的基本条件。

国际上对环境成本的分类通常有两类:一类是从环境成本效果出发对其进行分类,如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把环境成本分为环境对策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此种分类方法仅仅停留在企业内部活动的生产阶段。另一类采用环境资源输入企业和企业活动对环境输出的资源流转平衡理论来进行环 境成本的分类,如《环境管理会计的国际指南》对环境成本的分类。此种分类虽扩展到企业的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但认为资本性资产如设备、建筑物、土地等一般仅为辅助性工具, 自身物质形态并不流动,对环境污染不具有直接相关关系故不应划为环境成本。

这两种分类方法各有优缺点,针对中国目前尚未出台统一的环境成本核算准则,企业的环保支出被包含在现行会计制度的有关项目中的成本核算现状,同时结合两种环境成本的分类思想,中国的环境成本核算内容应包括:一是环境管理成本。企业在从事环境保护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成本,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公司职员进行环境教育的成本;第二, 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立、运作及环境认证成本;第三,对环境负荷监测、记录的成本。二是与环境问题相关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环境保护产品的研究开发成本;第二,在企业生产经营的物流阶段、制造阶段、销售阶段和废弃物回收利用阶段,为降低和控制环境负荷的研究开发和方案设计成本。三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与环境相关的成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产品经研发投入生产, 需按研发阶段的设计投入较高的环保支出,如环保生产设备的购置、车间的噪音消声装置等;第二,购置环保型原材料而产生的环境成本;第三,环保设备运转所增加的环保人工成本。四是在销售过程中为降低环境影响而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环保包装物的采购成本;第二,为减少运输中产生的尾气污染而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高热值清洁燃料、安装尾气净化器所发生的费用。五是在产品销售以后所发生的后续性支出。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产品包装物使用后的回收利用或处理方面的成本;第二,与不确定性环境问题相关的成本,例如,违反环境法规导致的负债成本,违法导致的罚款、场所恢复治理成本、环境损害赔偿成本等。

二、环境成本的计量

环境成本的计量是将涉及环境的各种成本费用支出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正确计量并对其间接成本进行分配是环境成本核算的前提。

对环境成本进行正确的计量,首先应建立统一的计量单位。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基础,但在环境成本的核算中考虑到资源的类型多种多样,存在着许多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物质或事项,应实行以货币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单位并用的原则。例如,对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的计量,就应该采用相应的物理、化学单位来反映,就不能直接用货币计量。当然,如果反映一定量的废气、废水处置费用时, 就需要用货币来进行计量。但采用货币和多种计量单位来计量环境成本在披露环境成本信息会导致信息缺乏可比性,可用性较差,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利用等值系数评估法把各种单位按一定的等值系数换算为货币以便进行统一的计量。

其次,应合理确定计量属性。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现行财务会计的计量模式是以历史成本为主同时采用多种计量属性的模式。在环境成本计量中,由于自然资源具有多样性价值(如经济价值、选择价值、精神价值等),因此不能完全依照现行财务会计的计量模式。对某些事项,可以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而另外一些项目,可以用非历史成本计量。比如,对消耗的矿产资源本身,是根本无法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的,因为它的形成没有人类劳动价值的凝结,我们只能根据它消耗以后所需要支付的清理费用或以它对未来的收益予以贴现等方法来进行估计。在采用多种计量属性时,应注意计量结果的可验证性和一致性。

第三,应正确选择计量方法。根据目前会计计量的一般惯例来看,企业发生的环境经济业务中,有些是可以计量的, 有些是难以计量的。由此,环境会计可以采用金额指标反映各项环境经济活动的成本与收益,也可以采用实物指标或指数甚至用定性的文字来说明对环境所做出的贡献和造成的损失。它的计量单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计量方法与传统会计计量方法不同。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机会成本法。环境资源的使用存在互斥备选的方案,每一种可供选择的用途对人们都是一种获利的机会,而这种机会所产生的获利量,就是另一种机会的成本。例如,对过量砍伐造成的森林资源短缺损失的估算,就可以参照单位森林资源创造的收入与森林的短缺数的乘积来估算。

第二,现值法。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对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确定其初始入账成本时, 还应考虑弃置费用。弃置费用通常是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核电站或油气井设施的弃置费用和恢复环境的义务。弃置费用的金额与其现值比较,通常相差较大, 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第三,预防费用法。这种方法是用控制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而支付的预防和治理费来衡量环境污染的损失。需要注意的是,在预防或治理环境污染的效果都能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的情况下,预防费用法应该是所用各种方法中费用最低的方式。因此此项费用支出有时可能只是损失的一部分。

第四,第三者裁定法。对某些不易确定或量化的资源或事项,也可采用第三者裁定法,这时的第三者主要是行政机关和法院。企业在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政府机关会对该种污染提出治理标准及要求,企业可以对此种治理支出进行预计或正式认定时入账。另外,在资源损失或环境污染方面,也可以以法院的判决结果作为计量的结果或参照。

第五,重置成本法。采用重置成本进行核算的前提是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无法得到有效治理时,将环境质量恢复到标准状况所需的费用作为该企业的社会成本。目的是将自然资源破坏的实物型影响货币化。例如,企业将有害的固体废弃物堆放于地面,长期存放会对该片土地产生明显的污染和危害,对这种损失,我们就可以用企业恢复或更新方面的支出来估计。

三、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

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有效防范国外高“环境成本”企业向中国转移。从目前来看,涉外企业特别是外商独资企业的环保意识和措施相对较差,我们应加强警惕。西方国家对环境都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对危害环境的产业与企业进行了限制。于是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不断把那些污染严重和掠夺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搬到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环境剥削”, 所以中国很有必要加强环境成本信息对外披露的力度,从而有效地遏制国外高“环境成本”企业进入中国。二是有助于推进国民经济实行绿色GDP核算。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对中国国民经济实施绿色GDP核算,所谓绿色GDP核算就是在GDP中扣除自然资本的消耗,得到经过环境调整的GDP。企业作为宏观经济中的微观个体,其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将有助于推进国民经济实行绿色GDP核算,以准确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企业重组中的几个问题 篇5

业转型以现代物流观念的形成和传统运输观念的转变为前提

观念在人的行为过程中起着内在的决定性作用,人们外在的行为方式往往就是内在的观念体系的表象。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观念上的反应制约着其行为选择。处于转型期的我国传统运输企业面临的是一个技术、经济和社会生活都发生着巨大变革的外部环境。尽管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原有资源状况的制约,但最为根本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其所持有的观念。对现有物流技术和物流方式的正确认知和有效使用决定了传统运输企业的转型方向和基本运作模式。

目前,在国内几家较成功的现代物流企业中,中国远洋物流公司定位于国际物流服务,广州宝供物流集团定位于供应链物流,北京双臣一城快运有限公司定位于快速物流服务。从这几家企业的定位可以看出,中国远洋物流公司选择国际物流服务是其传统海运服务向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延伸,它在向现代物流转型时,完全是依靠其在海上运输的优势,加入现代物流理念而形成的。宝供物流集团发展初期,我国现代物流理念和环境还不成熟,宝供物流集团并没有对物流服务市场进行明确的定位,而是基于所服务的生产流通企业的客户以及其生产、销售环节,定位于供应链物流

服务。双臣一城快运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在当时我国现代物流观念还 没有形成的时候,就立志于挑起中国快运追赶世界水平的目标,显示了其先进 的经营理念和精明的物流理念。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来自厂商的物流需求是引发当前传统的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一种趋势,而能否最终实现转型,能否促进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获得较好的市场占有份额,关键在于其所持有的观念内涵和标示方式。即传统运输企业能否在目前的市场环境变革时期形成独特的能够引领

或者领先行业发展的观念体系,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物流运输行

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2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

业转型过程中观念变革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2.1 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是物流运输市场变化后企业的必然选择,随之而来的是现代物流观念对传统运输观念和物流观念的取代

随着供应链管理日益为跨国公司所应用,是否具有高效、机动、方便、及时的物流系统成为其评价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通常,外资企业进入一个地区后都不建立独立的物流部门,而是选取若干专业的物流企业,通过合同物流、设施租赁等多种形式获得必要的物流服务。目前,“三资”企业构成了物流市

场需求的主体,随着外资的不断引入,需求还将进一步扩大。而部分国有大型工业企业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不得不扔掉沉重的“包袱” ,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格局,开始对企业物流进行全面地改造,将物流交由第三方处理,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竞争优势。中小民营企业由于产品大多数具有小批量、高增值的特点,对物流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的要求较高。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降低成本,他们对物流也多有迫切的要求。

为了适应市场的上述变化,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传统运输企业必须向物流企业方向发展,只停留在为用户提供运输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传统的运输企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增强自身的实力,扩大经营范围,从只提供货物运输服务向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方向转变已成为必然。

2.2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

型,适应传统运输企业的资源基础和社会发展基本方向,确立崭新的物流观念,具有其必要的物质基础和逻辑基础

现代物流的主要功能是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运输和仓储是物流的核心环节,其中运输成本几乎占据了物流成本的一半,在物流系统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传统运输业是以运输与装卸搬运为

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 转型中的几个观念问题 ◆徐丽娟 摘

要:观念的转变是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现有运输企业的基本概貌以及客观经济环境、市场交换关系给这种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对转型过程中观念转变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基本观念要素和内容作了阐释。关键词: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观念

!!!!!!!!!!!!!“!!!”!!!!!!!!!!!!!“!!!” 学习与研究 S tudy &Re s e a rc H 7

主要业务的行业,拥有遍布全国的运输网络和揽货体系,已经具备一定的货物运输能力。建国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

在具有物质基础作为保障的前提下所进行的运作模式的变革,作为其指导思想的观念体系发生变革符合物质与意识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哲学原理。因此,可以说现代物流观念的确立是社会物流运输市场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传统运输业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必然。2.3国家政策重视传统运输企业的发展,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国家对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变非常重视,为促进其发展,2003年交通部确定8家运输企业为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现代物流的试点企业,目的是为了总结出适合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运营组织模式。

从物流基础设施来看,城市大多已初步形成了高速、大容量的信息传输骨干网络,信息及网络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物流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业已初步具备了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条件,这些外在的技术条件为大规模发展现代物流业奠定了信息化基础。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在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观念的变革势在必行,企业经营观念的先进性决定了其所能够采用的经营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及方法,决定了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经营业绩的潜力。考察传统运输方式和现代物流方式的差异,可以知道转型时期传统运输企业必须在客户观、市场观以及物流观等方面进行变革,但是由于不同的企业所持有的现有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文化观念体系的差异,必然导致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路径的差别。

3转型期运输企业必须把握的几个基本观念 3.1客户资产观念

现代物流体系下,运输企业和客户之间形成的是较传统运输企业与客户之间更为紧密的关系,客户能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收益与企业所具有的运输资源相比,其间所反映的资源利用程度和收

益状态更为直接,客户的价值即能够给 企业带来的稳定经济收益的现实与潜在 能力成为企业进行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 前提和保障。因此,将客户作为资产来 考察和管理成为企业正确制定发展规 划、进行基本的物流需求预测的基础。只有树立客户资产观念,将客户作为资 产来管理,才能够确保企业在有限的物 流运输资源前提下取得稳定而高效的收 益。

3.2供应链观念

SCM(供应链管理是使企业更

好地采购制造产品和提供所需原材料、生产产品的服务,并将其传递给客户的 艺术和科学的结合。现代工商业在迅速 发展的通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支持下,经营运作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 为突出的就是原材料、物料采购模式以 及销售物流的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第三方物流给工商企业物流成本的降低 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供应厂商与通往客 户的通路之间的各个环节相互结成较为 稳定的联盟为供应链系统的建立和维 护,以促进物流成本的降低、市场反应 速度的加快提供了保障。现代物流业所 具备的先进管理技术给供应链管理提供 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实现途径,将客户 及自身的供应厂商视作为供应链实施管 理能够有效提高交易效率、降低市场开 发和交易成本。

3.3物流环节构成商品交换信息集成 观念

近年来,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使企业的物质资料的供应实现了科学化 管理,进而提高了社会范围的物流管理

水平,降低了工商企业的运营成本(包 括运输成本/存储成本和原材料、物料 的采购成本。因此,可以说是现代科 学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物流合理化成为 可能,从而使企业能够通过物流管理的 创新来促进企业利润水平的整体上升。现代信息技术前提下的物流与传统 的物流组织方式存在了极大的不同,其 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就是信息在物流环节 的集结,商品交换的各种关系、商品交 易的种类和数量、客户的需求特征等信 息都在物流环节得以全面展示。因此, 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的信息集成作用, 并以信息集成观念为指导充分利用信息 为供应链的稳定成长服务。3.4物流技术创造利润的观念 日本大学教授西泽修对日本战后经 济发展的历程分析得到了“物流是第三 利润来源”的观点。事实上,物流是商

业行为出现之后就存在的最为基本的用 于赚取利润的生产劳动,但是物流技 术,即用于运输和仓储技术的每一次改 进都使社会总体利润水平得到了提高。因此,并非是物流本身能够创造利润, 物流仅仅是利润实现的价值载体,而物 流技术才是促进利润增长和社会进步的 基础。

在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 型过程中,真正的动力就来自于现代物 流技术,是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促进了 现代物流组织方式的形成和发展,现代 物流企业只有充分利用现代物流技术, 实施物流技术上的创新,才是企业运作 成功的保障。参考文献: 1严新平,徐佑林.交通运输业的现代物流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华蕊,马常红.物流服务学[M].北京:中国物

资出版社,2006 3徐丽娟.观念营销—— —提高交易效率的观

念方法[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 4王述英.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M].北京:电 子工业出版社,2006.148-168 5王庆云.经济物流[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 社,2002 6佚名.运输企业转型物流四模式[EB/OL].http:///2004_8/200482516290-1.Html, 2004-08-25 7邢春.浅谈传统道路货运业向现代物流转 型的策略[J].中国储运,2006,02 8杨兆升,杨庆芳.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 企业转变的分析与对策[J].公路交通科技, 2001,5 9徐丽娟.物流与利润[J].物流技术,2007, 2

—— —— —— —— —— —— —— —— —— —

企业重组中的几个问题 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误区;问题;对策

企业文化是处于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并以此为核心而形成企业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经营意识、经营战略等等。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企业员工与企业风雨同舟,共同扬帆在波涛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中。

一、企业文化在认识上的误区

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企业文化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其研究和宣传一直是时冷时热,尽管党的十四大发出了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号召,并把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现状仍不尽人意。许多企业至今对企业文化理论仍然是迷惑不解或一知半解,存在着严重的认识上的误区。

1. 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

由于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在目的上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内容上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而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为了与国际接轨而取的一个新名词,其实质都是一样的。而现在是市场经济,一切向钱看,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灵了,所以企业文化也没有必要建设了。

2. 企业文化就是文体活动。

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其根源在于我们许多企业管理者在他们的讲话中或所谓的经验介绍材料里,谈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时就列举一系列文体活动的内容,而在实际工作中又把举办几场球类比赛或放几场电影、搞几次文艺演出,组织什么运动队、宣传队等一律称为企业文化建设,于是,上行下效,以讹传讹,导致许多员工说起企业文化,就是文体活动。

3. 企业文化就是标语口号。

许多企业从厂部到班组,从办公楼到工作现场,到处都悬挂或张贴诸如“团结”、“拼搏”、“进取”、“奉献”之类的标语口号,这些口号看起来颜色鲜艳、赏心悦目,念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因而大家都认为,这就是企业文化。

4. 企业文化就是规章制度。

不少管理者认为,只要把规章制度制定出来,汇编成册,发至班组,每月或每季乃至每年按此考核,兑现奖惩,企业文化建设就大功告成了。因此,在许多企业里,不惜人力财力,或千里迢迢到外面取经回来,稍加改动或一字不动就成了自己的东西,或组织一帮人闭门造车、苦思冥想,撰写成文,然后拉到环境优雅的去处一番会审,隆重推出,如此这般就是企业文化建设。

5.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标志。

许多企业认为,建设企业文化,就是要设计一个漂亮的厂徽,穿上一套整齐的厂服,悬挂一面鲜艳的厂旗,唱响一支雄壮的厂歌,仅此而已。诸如此类的认识偏差还有许多。

不可否认,上述几种观念都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他们或只看到了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或只看到企业文化的载体,因而实际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了认识的误区,对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作了片面的理解,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对实际工作也十分不利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现特征,而本质才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它决定现象,并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而现象总是这样那样表现着本质,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途径。我们许多人之所以在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上产生这样那样的偏差,走入误区,就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企业文化丰富多彩的表面现象,而对深藏于内的本质不了解,才只凭自己的感性认识对企业文化这样那样的片面理解。因此,我们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走出误区,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或者说是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的东西,而且这些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还应该在新老员工的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缓性和保持性。一个优秀的企业,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高,一个能够积极地推动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

二、当前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改革开发以后,一度对企业文化炒得很热,现在仍有不少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对此依然束之高阁,他们对企业文化缺乏学习、缺乏了解,甚至对其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所以这些企业虽然历史悠久,但是都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

1.企业领导者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作用。

大家在谈论一个企业的优良业绩时,往往偏好于经济效益,尤其是对生产规模、销售规模、实现利润、增创税收、经济增长率等数字爱之有加。而对经济效益相伴的企业内动力——企业文化却很少有人提及。有的厂长、经理喜于发号施令,人治大于法制;有的企业制度苛刻,强令下级执行。他们忽视了员工的精神与思想,企业文化难以形成。有的企业即使是管理有序、经营有方,但疏于企业文化的创造、整理与规范,企业文化停留在原始的、不系统的状态下,没有形成系统的企业文化。

2. 科学管理水平不高,管理基础较差。

我国企业还没有走完科学管理、协调性管理、现代管理三个阶段。不少企业的许多操作规程都缺乏严肃的规章制度保证。口头的承诺和约定的东西仍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发挥作用。很多企业管理观念陈旧,管理基础薄弱,机构臃肿,缺乏创新机制等等问题,也阻碍着企业文化的发展。

3. 员工价值标准失落。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市场经济文化体系尚未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体系建设滞后,价值观念与价值标准的混乱还在困扰着人们。企业生存难以为继,顾及不到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因技术落后、竞争乏力、效益低下、开工不足、职工下岗等问题,使一些困难企业经营管理者穷于应付,忽视、淡化了企业文化建设。

4. 企业文化建设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缺乏文化渗透。

对其他企业的经验生搬硬套,而不管效果如何。许多企业表述的企业精神千篇一律,如“团结、求实、开拓、创新”被许多企业引用为企业精神。一些企业在企业文化逐步形成过程中,往往是一哄而起,不哄而散,水过地皮湿,浮躁肤浅,面孔苍白,软弱无力。

5. 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这里是指消极的方面,主要是人们的封闭性、惰性思想行为。它制约了人们的思想,排斥新思维、新观念的树立。与市场行为相抵触,缺乏进取精神、创新精神,讲求平均主义、大锅饭等,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 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搞好企业的关键在领导班子,建设企业文化的关键同样在领导班子。企业经营管理者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者,也是企业文化的塑造者。大量事实充分证明,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的经营理念和意愿,往往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方向和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是企业家文化的扩大化、企业化,企业家正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策划者、设计者和组织者。所以,向企业领导者全面灌输现代化企业管理知识,尤其是企业文化理念,加强对他们的任期考核,选贤任能,充实企业领导层复合人才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2. 必须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面的要求,这是中国企业文化与西方企业文化的根本区别。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具体融合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企业文化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把培养“四有”职工的根本任务与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技术素质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结合起来,把严格的刚性管理与柔性的企业文化的规范要求结合起来。

3. 企业文化建设贵在创新。

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建设,贵在创新。要以“三个代表”为根本,继续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创新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其精髓在于充分调动企业中的文化力量,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创新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加速无形资产的积累,使企业的资本运营和扩张超越物质资本的局限,实现知识资本运营和扩张的新境界。

4. 要注重培养团队精神。

企业就像一条船,时刻会受到惊涛骇浪的考验。要想平安穿越风浪,不仅需要结实的船体,更离不开从船长到所有水手同舟共济的精神。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只有建立一个真正能够同舟共济的团队,企业才能乘风破浪,胜利抵达成功的彼岸。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人心,员工不是简单的劳动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力资本甚至比货币资本更为重要。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人是企业的最大资产。”

参考文献:

1.汪秀英著.企业形象新战略.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

2.张同全著.企业人力资本产权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 吴彬,顾天辉主编.现代企业战略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4.劳伦斯·S·克雷曼.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迈克尔·茨威尔.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华夏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华东石油局。

企业重组中的几个问题 篇7

企业并购重组活动既是资本扩张的主要形式, 也是生产要素流动的主要形式。全球来看, 资本跨国流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跨国并购。从国内来看, 近几年, 随着要素市场建设的逐步成熟和产业经济的繁荣发展, 企业并购重组活动日益频繁。并购重组活动一般地来说, 包括资产重组、业务重组、财务重组、组织重构、人员重组等5个方面内容。前三个内容, 又可以归类为业务重组活动, 后两个又可以归类为组织重构。但是, 当单独地讨论组织重构问题时, 其范围又包括了资产重组、业务重组、财务重组中牵涉组织层面的内容。

目前在企业并购重组活动实践中的组织重构主要有以下五种背景和情况:一是根据组织战略调整需要进行的组织体系重构, 以应对战略调整的需要;二是基于组织效率目的进行的组织体系重构, 其目的就是通过改善现有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制度, 提高企业各环节的能力和运作标准, 从而扭转与客户需求或行业标准的差距, 实现二次创业的目标;三是由于新的管理系统的引入通常也会引发组织重组以适应新的流程;四是企业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引发的组织重构, 以应对环境的重大变化;五是基于企业并购或重组行为, 在业务、资产发生变动后, 进行相应的组织重构和调整。上述五种情况也可以称之为组织重构情形的分类。

基于上述观察, 笔者对组织重构提出如下定义:组织重构就是对企业组织运营体系的系统性整改, 实质是关于组织的理论与组织形式的创新与再造, 是一种组织的彻底性创新。内涵通常包括重新设计调整组织的结构, 组织机构的重新组合、增减、拆并, 包括业务流程、作业制度、部门设置、岗位设置、人员调整、支撑运营的管理制度 (如绩效考核、财务制度、行政制度等) 等方面内容。

二、组织重构活动的核心目标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指出, 人的因素是各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显然, 企业并购重组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核心的组织重构。本尼斯在其组织发展理论中指出, 组织必须完成两项互相关联的任务才能存在下去, 这两项任务一个是协调组织成员的活动和维持内部系统的运转, 经由某种复杂的社会过程使其成员适应组织的目标, 而组织也适应成员的个人目标;另一个是适应外部环境, 要与周围环境进行交流和交换, 称之为“外适应”或“适应”。具备解决此两项任务的组织, 本尼斯称之为有机适应性组织。本尼斯认为有机适应性组织结构不仅解决了组织适应环境的问题, 而且解决了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矛盾冲突的问题。诺斯在其新制度经济学指出, 制度的本质是激励结构, 有效率的激励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无效率的激励结构制约经济增长。

企业并购重组行为本身就是生产要素的激励结构重构。从以上相关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1. 组织重构的内容。

全面的组织重构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组织架构的重构, 二是人员重组。所谓组织架构的重构, 指关于组织的理论与组织形成的创新与再造, 是一种组织的改造和创新, 如企业组织机构改造、建立学习型组织等。而组织是人的组织、人的集合, 组织和人之间的高度依存性, 决定了组织架构的调整必然伴随着人的调整, 也即人员重组。

2. 组织重构的实质。

包括组织体系、制度体系, 文化体系在内的组织重构, 既是剔除无效率的激励结构的过程, 也是构建有效率的激励结构的过程。

3. 组织重构的原则。

组织重构必须坚持有机适应性原则, 既要坚持成员适应组织的目标, 又要坚持组织适应成员的目标, 既要坚持组织适应内部要素环境, 又要坚持组织适应外部要素环境。

4. 组织重构的根本落脚点。

组织重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发展人、服务人、为了人、依靠人的观点。

三、组织重构的主要内容

钱德勒在其管理学著作《战略与结构》中指出:“战略性的增长来自于更加有利可图地利用现存或者扩张中的资源。如果要有效率地经营一个被扩大了的企业, 新的战略要求一个新的或至少是重新调整过的结构。没有结构调整的增长只能导致无效率。只要企业负责人不能创造出把若干行政职责有效结合所必要的行政职能和结构, 他们就不能履行其基本的经济职能。”因此, 笔者认为, 组织重构要围绕资源的结构性调整进行相应的组织架构重构、人员重组、流程再造以及相应的制度整合和重构。

组织架构重构的主要任务除改组董事会和调整管理层外, 还包括职位分析、职能调整、部门设置、流程再造和人员调配, 其目标是在企业并购后形成一个融规范性和效率性于一体、传承与变革有机统一的组织体系, 形成一个开放性与自律性有机结合的权力系统, 使整合后的管理层次、管理幅度更加科学合理, 各事业部、战略业务单元和职能部门的责、权、利更加清晰。集团组织架构的设置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竞争环境、公司战略、业务组合、行业特点、企业规模、管理传统、政府政策、法律规定、集团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等等, 甚至包括经营者的风格。

人员重组整合的目的, 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做到让双方员工接受这次并购, 并能相互了解、相互理解, 接受各自的差异, 达成对未来共同的期望, 以实现并购最终的共同目标。通常, 并购发生后被并购企业员工忐忑不安, 会产生压力感、紧迫感和焦虑感, 进而出现人员流失。如果关键人员大量流失, 并购成效就会大打折扣。企业应在企业组织结构重新设计的前提下定机构、定岗位、定编制, 在此基础上根据员工的实际能力、经验、水平和个人发展目标定人员, 做到适才录用。企业还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人力资源培训, 给予员工接受指导与改进管理的机会, 注重评价员工的适应性和工作动力, 确保整合后的人力资源既具有相对连续性和稳定性, 又具有竞争力。

流程再造的出发点是企业产品和服务优化, 包括各类投融资公司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流程再造, 我们也应当视同为产品和服务优化。流程再造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要围绕结果进行组织, 而不是围绕任务进行组织。企业应当围绕某个目标或结果, 而不是单个的任务来设计流程中的工作;二是要让利用流程结果的人执行流程, 0A技术平台是调控目标型企业组织流程再造的良好技术选择;三是要将信息处理工作归入产生该信息的实际工作流程;四是要将分散各处的资源视为集中的资源, 企业可以利用数据库、电信网络和标准化处理系统, 在获得规模和合作的益处的同时, 保持灵活性和优良性;五是要将平行的活动连接起来;六是要将开展工作的地方设定为决策点, 并在流程中形成控制, 让开展工作的人员决策, 把控制系统嵌入流程之中;七是要从源头上一次获取信息;八是领导层要支持。

制度整合和重构体现为并购双方人事、财务、营销和开发等职能制度的优势互补过程。通常, 并购方会将本公司优秀的管理制度移植到目标公司, 以改善其内部管理效率。同时并购方还会充分利用目标公司优良的制度弥补自身不足。对于那些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 并购方可继续沿用其管理制度, 以便保持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大多数情况下, 被并企业中制度落后、机制陈旧、思想保守、组织涣散、管理无序的居多。因此, 将收购方的良好制度植入被并购企业就十分必要。在制度整合过程中, 要适时介入变革受到阻力的单位和部门, 积极进行引导和疏导, 使新制度得到切实贯彻和严格执行。

四、组织重构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

组织重构是组织不断适应环境和对未来环境变化的前驱性准备。面对动荡变化的组织环境以及越来越加剧的不确定性, 敏捷、柔性、高效的组织结构是每一个组织追求的目标。流行的组织减肥、组织扁平化、组织合理化可说都是属于组织重构的观点。它是影响组织及其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组织重构所针对的对象通常是公司的各部门或各阶层, 在这个观点下, 组织的主要受益者是股东, 在手段上则偏向控制, 并以效率为组织绩效评估的指标。组织重构的一个后果是增加了员工的流动性, 另一个后果是组织冲突的某种升级以及员工忠诚度的降低。目前企业需要进行组织重组的大背景在于, 现代企业所处的环境已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过去工业时代中那种依照物流流程和专业化分工形成的组织, 已不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在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 企业需要在信息流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组织。

企业重组中的几个问题 篇8

一、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中的问题

固定资产是工业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固定资产的管理, 在工业企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现实工作中, 固定资产管理往往没有引起工业企业管理者的注意, 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 没有合适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一般的工业企业都会有一些管理制度, 但合适本企业特色的管理制度就比较缺乏, 主要原因是制度的制定者对这些固定资产的性质不是很理解, 没有实际的管理经验, 造成制度成了空谈, 与管理的实际脱节、背离。

(二) 工业企业人员流动比较大,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不稳定

由于一些工业企业, 处于沿海城市或者私营企业, 员工大部分来自外地, 造成人员流动性比较大, 资产管理人员不稳定, 再加上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意识、管理观念淡薄, 是影响资产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交接的过程中没有很严格的交接制度, 对于一些已经损坏的固定资产缺乏必要的监督, 责任认清及赔偿。

(三) 缺乏固定的管理手续

对一些固定资产的在资产采购、验收、管理、使用、维修、处置、清查等过程中, 缺少相关的手续。加强固定资产档案管理, 就要建立固定资产管理档案。要定期、不定期、对使用部门固定资产进行检查、保养、检修和日常维护运行工作。要建立固定资产档案管理制度, 以便相关人员了解固定资产的状态, 方便管理和使用。

(四) 固定资产没有按时的盘点制度

固定资产不按时盘点, 造成资产管理混乱, 资产丢失、闲置都无人问津, 管理领导不知情况, 直接管理人员欺瞒不报, 给公司资产造成浪费, 甚至损失。

(五) 固定资产点检缺失

固定资产的使用人员只懂大量请购, 都只想使用好的、新的, 旧的、出故障的, 没有人维护。有的机器设备也许就是缺乏润滑油, 或者出了点小毛病, 就弃之不用, 重新采购。

二、工业企业解决固定资产管理中问题的处理方式

(一)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工业公司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责令管理部管理公司所有固定资产, 将公司固定资产按照资产类别、分属部门及进入企业的时间编制编号, 并且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方式, 将管理人员和资产绑定, 这样固定资产管理起来就比较方便, 容易查找, 容易分清各部门的管理责任, 看清楚资产的使用时间, 可以很容易知道资产的状态。

(二) 建立职责分明的交接制度

严格公司的交接制度, 无论是离职或者调离岗位, 在职责管辖内的固定资产一律要办理交接, 这样就可以分清责任, 对一些固定资产的损坏、丢失等现象彻底盘查, 杜绝推诿、扯皮。

(三) 构建科学的固定资产台账

在固定资产进入企业账目的时候要建立固定资产台账, 一般工业企业的资产可以分为办公类, 如: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投影仪等;运输工具:如汽车, 堆高机, 叉车等;工具器具, 如:测量仪器, 称重器具, 温度湿度量测工具等。将资产编号, 产地, 规格型号, 购入价格, 折旧年限, 折余残值, 归属部门, 管理者姓名等信息登记进去。在资产有异动时, 比如部门间转移, 管理人员变化, 资产报废, 出售, 资产修理等, 都需要填制固定资产异动单, 相关部门领导人员及直接管理人员签字, 确认固定资产异动方向结果, 重新填资产标签及登记台账。

(四) 完善盘点制度

完善盘点制度, 至少每年盘点两次, 年中和年末, 有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协同固定资产的分管部门一起盘点, 并且由财务部门按照固定资产账目制定盘点清册, 进行实地盘点, 将一些有毁损、丢失、闲置资产详细记录, 补充已经丢失的标签。并将盘点结果及时上报有关管理领导, 以便对一些固定资产进行合理处置, 并将处理结果记入资产异动单。

(五) 搞好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

“三分修, 七分养”, 固定资产的保养是延长资产使用时间的关键。合理建立固定资产点检制度, 防患于未然。固定资产按照资产性质定期点检, 对一些小毛小病及时检修, 不要因小故障导致大损失, 小到一颗螺丝, 如果松动脱落都会导致重大的设备故障。还要定时维护, 对一些机器设备, 及时上油润滑, 防锈蚀, 车子按行驶里程保养, 房屋建筑物及时防漏, 木制品防蛀, 防腐朽等, 并按照保养时间做保养过程的详细记录, 以便以后检修。有一些大型工业企业, 大型关键设备一直在运转, 但也要安排一些停产检修,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以前在一家大型炼钢企业工作时发生转炉掉落事件, 导致人员伤亡, 造成直接损失上百万。纠其原因, 是耳轴磨损严重, 正是销售旺季, 设备定期检修超期, 主要部件超期服役, 不能按时更换。

综上所述, 固定资产是工业企业的关键组成, 没有固定资产就无法进行生产, 所以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是工业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而合适的制度就是管理的最有效手段。但不能只将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 主要还是在领导的重视程度, 这才会有员工的执行力。只要大家都能把固定资产的管理放在工业企业管理的首要位置上来, 才能让固定资产正常运行, 从而给企业带来收益。

摘要:文章简要探讨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的划分, 工业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式。

企业重组中的几个问题 篇9

一、加强计量表计的校验及计量点的管理

线损管理非常关键的一项是电力计量。计量表就仿佛是物品商业交换中的公平秤, 需要保证计量的准确性。如果这杆秤失去了准确性, 或是被人蓄意的动手脚, 就会给电力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直接导致高线损。

针对大用户多、电量大的特点, 采取措施加强计量管理。首先, 在计量上把好计量表的校验关, 在短时间内, 请求上级部门对局范围内的所有关口表表计进行校验后, 配合计量人员对10千伏以上所有用户表计进行校验, 对超差表计进行换表, 真正做到“抓大不放小”。其次, 在大用户管理过程中, 把原有110千伏大中用户三相三线计度计费表一律改成三相四线表计, 主要是为在负荷不平衡时减少零序功率的损失, 保证计量的准确性, 并对所有大中用户计费表计二次端子及防窃电计量箱表计加贴封条, 用电检查人员不定期进行检查;加大计量装置投入, 提高计量精度, 保证计量准确性, 对电网中.国家已明令淘汰的电能表全部更换, 使用新型电子载波电能表等措施;对结算电费每个配电台区的计量箱钥匙要由专人管理, 不能让计量箱的钥匙分散管理, 严防员工和用户采取非法手段来窃取电能, 造成电量流失, 线损升高。

二、加强理论线损的计算与线损考核指标的分解

在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结束后, 网架结构、线路的长度和截面、配电变压器的数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县级供电企业把线损作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结束后, 网架结构、线路的长度和截面、配电变压器的数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县级供电企业把线损作为考核农村供电所几个重要经营指标之一。如何确定符合改造后农村电网线损实际水平的考核指标, 避免管理的盲目性, 应该借助于理论线损的计量结果。理论线损要全面搜集各种相关的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1) 线路线段的关口计量电量;2) 配变台区计量电量;3) 线路运行的功率因数;4) 改造后的配电系统的接线;5) 台区分布的详细资料;6) 导线和配变的标准参数计算结果。

导线和配变的标准参数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分为电量精算法和均方根电流法, 县级供电企业比较常见的是电量精算法, 这是一种切实可行并且在测量精度上又相对精确的计算方法。首先要计算出一个“理论线损”, 在这个基础上, 考虑到实际的运行和操作中出现的管理线损, 确定出一个修正量, 把这个修正量作为一个线损指标。通过对线损指标的分解、分析, 保证线损在各个环节都在目标内, 这是已被县级供电企业在实施线损管理过程中实践证明了的一种极其有效的管理方法。具体操作程序首先是企业确定年度总的线损目标, 第二步将理论线损、管理线损、修正量综合起来, 合成一个总的线损量, 然后对总线损量进行分解, 具体分配给各个供电所, 供电所得到自己的线损指标, 再分配给各个配电台区, 每个配电台区的职工都要分析本台区内的实际情况, 结合分配的线损量制定详细的分配计划。通过这个形式, 让每个员工都参与进来, 有目标、有计划。不过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制定总线损量的时候, 要对指标的设定认真负责的进行考察和研究, 既不可使总目标高不可及, 也不能太低导致员工没有进取精神。只有做到切实可行, 才能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目的。

三、定期开展线损分析活动

县级供电企业应定期召开线损分析会, 是落实管理降损及技术降损的具体体现。在召开线损分析会时, 各“组包线”工作小组认真准备本月工作完成情况, 将本月工作情况在会上发言, 让大家充分的交流, 共同商讨。排查出线损较高的这些线路, 认真分析原因, 寻找对策, 并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而对于线损率下降的线路, 要总结出下降的原因, 把具有可行性的经验加以推广, 以达到降低线损率总量的目的。

对各基层供电所上报的线损资料要逐条线路研究分析及时掌握全局的线损情况。在召开线损分析会时, 各供电所长事先要拿出自己所管辖线路的月度线损分析报告。开展线损分析要针对线损管理指标的有关内容做好对比和分析, 即统计线损率与理论线损率的对比、理论线损率与最佳线损率对比、固定损耗和可变损耗的对比、计量总表与分表电量的对比、现实与历史问题的对比、当前水平与年平均水平的对比、线路或设备之间、季度和年度之间、班组之间的线损综合对比。对于线损高的要从电力网结构和布局的是否合理、电力网线路是否处于轻负荷运行状态、配电变压器是否在低负荷率或者电力网长期在高于额定电压下运行。抄表人员是否消除因负载、时间、抄表时差等变化形成的线损波动现象、是否进行电能的平衡分析, 是否监督电能计量设备的运行情况等方面进行认真查找原因, 提出下一步解决的办法, 指明降损方向。

四、运用科学理论, 强化运行管理和营销管理

在县级供电企业, 对于生产技术部门的要求要更高, 要根据国家相关的技术标准, 确定出合理的供电线路半径, 尽量使配电变压器台区处在负荷中心位置;通过努力尽量减少有功、无功损失, 确保供电设备的经济运行, 降低线损;电力调度中心需要制定出科学的电力运行计划, 随时掌握负荷的变化情况, 并能够合理的安排各种电力设备的维护与检修, 避免在用电高峰停电, 减少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变电所的变电运行人员, 要及时掌握变电设备和线路的负荷变化以及功率因数高低情况, 合理投切电容器, 尽量使设备处于经济运行状态;供电所的管理人员要对每个配电台区经常进行巡查, 同时加强抄、核、收、稽查和反窃电工作, 消灭偷、漏电问题, 把不必要的损失漏洞堵住;另外要加强对电力计量装置的管理, 按照规程要求对计量表严格进行周期校验, 确保计量的准确性。

五、以人为本抓好线损管理

企业重组中的几个问题 篇10

一、企业重组所得税

(一)企业所得税

企业重组企业所得税政策按符合条件与否,可分为一般性税务处理和特殊性税务处理(即免税重组)。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的企业重组,重组资产(股权)计税基础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确认相关资产所得或损失。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企业重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且不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企业重组后的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重组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企业重组中取得股权支付的原主要股东在重组后连续12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取得的股权,收购企业购买的资产(股权)不低于被收购企业全部资产(股权)的50%且收购企业在该资产(股权)收购发生时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并不是免除企业重组各方纳税义务,实质是将纳税义务递延,相关纳税义务在以后资产(股权)转让过程中将发生。若重组后投资企业拟无限期持有被投资企业的资产(股权),则重组纳税义务将一直递延。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使重组资产会计账面价值与税法计税基础之间产生差异,但会计上不应确认相关递延所得税。

【例1】A集团公司下属控股B上市公司和控股C非上市公司(A持股比例为79%,另一股东D持有21%)两家公司及部分集团直属资产。为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集团资产整体上市,A股东于2013年启动资产重组工作,以2012年12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B公司定向增发股票购买A集团持有的C公司79%的股权和直属资产及D公司持有C公司21%的股权。

按规定,A集团持有的C公司79%的股权转让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其公允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投资收益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B公司取得C公司79%的股权计税基础以A集团原有计税基础持续计量,A集团取得B公司股票以A集团原持有C公司79%的股权计税基础持续计量。由于A集团转让直属资产不满足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A集团应按直属资产计税基础和对应取得B公司股票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资产转让所得,缴纳所得税。B公司取得A集团直属资产以对价发行股票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A集团取得对应B公司股票以其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D公司转让其持有C公司21%的股权不满足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D公司应按其持有C公司21%的股权计税基础和取得B公司对价发行股票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资产转让所得,缴纳所得税。B公司取得的C公司21%的股权以对价发行股票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D公司取得对应B公司股票以其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评估基准日和资产交割日期间产生的交割期损益亦按上述方式处理。A集团若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应在重组完成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前按国家税务总局[2010]4号公告,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相关资料进行书面备案,未进行备案不得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

(二)个人所得税

企业重组涉及个人转让资产(股权)的应按“财产转让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收政策的出台对重组个人所得税影响巨大,依据国家税务总局相关公告,“国投中鲁”重组中,张惊涛夫妇因重组中向“国投中鲁”转让“江苏环亚”61.55%的股权,需在重组协议签订并生效次月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个人所得税。因没有解决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资金来源,导致本次重组最终失败。为支持企业重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相继出台公告,规定“纳税人一次性缴税有困难的,可合理确定分期缴纳计划并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后,自发生上述应税行为之日起不超过5个公历年度内(含)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新政策出台将大大缓解企业重组中可能产生的个人所得税税款缴纳资金筹集压力。换句话说,若“国投中鲁”重组继续进行,张惊涛夫妇可在5年内分期申报缴纳重组产生的个人所得税税款,税款金额较大的亦可在股票限售期结束后,出售部分股票以筹集缴纳税款所需资金。

二、企业重组流转税

(一)增值税

2011年前有关企业重组增值税处理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多以批复方式予以明确,导致部分地区是否执行批复存在争议和差异。2011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告,明确“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负债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其中涉及的货物转让,不征收增值税”。对将部分或全部资产和债权、债务、劳动力一并转让类似于权益交易的重组,不征收增值税,有利于支持企业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企业做强做大。2012年国家税务总局再发布公告,明确企业重组纳税人增值税留抵税额的处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将全部资产、负债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并按程序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的,其在办理注销登记前尚未抵扣的进项税额可结转至新纳税人处继续抵扣”。公告的出台有利于降低重组购买方的增值税负担,进一步明确,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负债经多次转让,最终的受让方与劳动力接收方为同一单位和个人的资产重组可将尚未抵扣的进项税额结转至新纳税人处继续抵扣。

【例2】A集团实现整体上市后,C公司成为B公司全资子公司,为减少管理层级、提升管理效率,B公司董事会、股东会表决通过了B公司吸收合并C公司的决议。按规定B公司吸收合并C公司的重组行为不属于增值税应税行为,无需缴纳增值税,且C公司增值税进项税留抵税额可继续由B公司承接留抵。C公司注销前主管税务机关将对其增值税进项税留抵税额进行确认核实后,再向B公司主管税务机关传递《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产重组进项留抵税额转移单》,C公司的增值税进项税留抵税额方能由B公司继续抵扣。

承【例1】中A集团向B公司转让的直属资产,不满足[2011]13号公告规定,转让的该直属资产(房屋构筑物、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除外)应按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并区分资产是否属于2009年增值税改革前取得,若资产属在增值税改革前取得适用增值税简易征收,按3%征收率减按2%征收增值税,并将资产购置原始凭证及会计处理相关资料提交主管税务机关审批。

(二)营业税

国家税务总局在对企业重组增值税处理问题进行明确后,进一步对企业重组营业税处理进行了明确。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债务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其中涉及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企业重组中涉及的以不动产、土地使用权投资以及相关股权转让情形的,按相关规定,即“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对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

承【例1】A集团和D公司转让C公司的股权无需缴纳营业税。A集团直属资产中包含房屋构筑物、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属于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亦无需缴纳营业税。承【例2】B公司吸收合并C公司涉及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过户,无需缴纳营业税,但应将相关重组资料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取得主管税务机关的免税证明后方可办理产权过户手续。

三、其他税种

(一)土地增值税

企业重组中除涉及所得税、流转税外,还会涉及土地增值税和契税。土地增值税实行超率累进税率计税,土地评估增值较大的情况下,重组企业将会承担很重的税负。为此,如何进行筹划避免土地增值税税负过高成为重组障碍至关重要。

承【例1】A集团和D公司转让的C公司股权过程中由于不涉及不动产、土地使用权所有权的转让,不征收土地增值税。A集团直属资产中若包含不动产、土地使用权,依据财税[2015]5号“单位重组时以国有土地、房屋进行投资,对其将国有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变更到被投资的企业(被投资企业为非房地产开发企业),暂不征土地增值税”。重组各方享受上述土地增值税优惠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相关房产、国有土地权证、价值证明等书面材料,进行备案。

(二)契税

企业重组中土地、房屋权属的受让方涉及契税。《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有关契税政策的通知》对几种情况重组契税政策予以明确。

承【例1】B公司受让C公司的股权,由于土地、房屋权属不发生转移,不征收契税。B公司受让A集团直属资产涉及的土地、房屋构筑物权属转移的按规定应缴纳契税,且财税[2007]162号规定“转让土地使用权及所附建筑物、构筑物等(包括在建的房屋、其他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附着物)转让给他人的,应按照转让的总价款计征契税”。

承【例2】B公司继承C公司的土地、房屋权属,上述文件规定,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司,依照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合并为一个公司,且原投资主体存续的,对合并后公司承受原合并各方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但应提交相关重组资料向土地、房屋所在地税务机关进行备案,取得相关免税备案回执后方能向土地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办理有关土地、房屋权属的变更登记手续。

(三)其他税费

企业重组除涉及以上税务处理外,还涉及印花税及其他税费。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关于企业改制过程中有关印花税政策的通知》对不同形式的企业重组印花税处理做了具体规定,“对企业重组改制新启用的资金账簿记载的资金或因企业建立资本纽带关系而增加的资金,原已贴花的部分可不再贴花,未贴花的部分和以后新增加的资金按规定贴花。合并或分立方式成立的新企业,其新启用的资金账簿记载的资金,凡原已贴花的部分可不再贴花,未贴花的部分和以后新增加的资金按规定贴花”。重组中涉及股权转移的,应按“产权转移书据”贴花,涉及资产转移的,按“购销合同”贴花。重组涉及以上市公司股权出资的,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规定,“投资人以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进行出资而发生的股权转让行为,不属于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的征税范围,不征收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在企业重组中是否缴纳印花税,除需了解印花税征收特性外,还应关注涉税合同(经济行为)的具体性质,而不能仅仅依赖合同名称。重组活动本身可能无需缴纳印花税,但重组结果会涉及印花税。其他税费在企业重组中有可能涉及,在此不再列举。

四、企业重组中的税务风险管控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类经济活动都会伴随着税务风险,企业重组需处理诸多问题,税务风险亦随之增加。企业重组税务风险主要包括重组各方在重组前存在的隐形风险,和重组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风险。如何降低企业重组税务风险,减少因税务政策理解、执行不当对重组造成不利影响,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管控。

(一)做好税务风险评估,整体把握重组涉税风险

首先,应做好对重组各方税务风险评估。为降低企业重组税务风险,在重组前对各方进行税务尽职调查是最有效的方法,虽然没有必要掌握重组各方的所有涉税信息,但需对各方经济活动涉税关键点进行详细地分析,了解其税务管理流程,进行涉税风险评估。其次,应重点对重组方案进行涉税评估。可查阅、借鉴相关公司重组税务处理案例,结合本企业重组实际聘请税务领域专业人士对重组方案进行涉税风险评估和税务筹划,整体把握重组涉税风险,提高税务筹划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二)加强企税沟通交流,全面降低重组涉税风险

税务机关作为国家税收征管机构,对税收政策的执行、新税收政策等信息的了解,要比企业全面及时,熟悉税务管理、审批备案流程。企业重组过程中需及时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提交相关资料,快速完成重组涉税事项的审批备案,积极推进企业重组的各项进程。当前,虽然中央没有给地方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税收立法权,但赋予了各级税收执法部门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企业在税务处理和筹划中,应随时关注当地税务机关管理特点和具体方法,熟悉当地税务机关征管具体要求,及时做好沟通,以期在企业重组中的各项税务处理,得到当地税务机关的理解和认可。

(三)加强涉税信息反馈,实时监控重组涉税风险

企业可充分利用拥有的ERP、SAP等信息管理系统,对重组税务风险进行分析、测试,设置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重组税务风险识别和税务管理流程的监控,对可能产生的税务风险及超过风险预警上限的风险事项实施信息警报,使企业能实时关注、识别相关税务风险事项,制定处置措施。企业重组推进中应设定专人处理重组税务事宜,及时进行涉税信息反馈。重组推进过程中发生的税务事项,应及时向适当层级的管理人员报告,拟定处置方案。企业重组享受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应有专人及时向税务机关提交相关资料进行审批或备案,做好信息沟通,降低由于未进行审批备案导致相关税收优惠不能享受或被税务机关稽查的风险。

(四)准确运用税收政策,切实降低重组涉税成本

政府为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支持企业兼并重组,要求税务机关要进一步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近期财政部、国税总局相继发布文件,扩大了企业重组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范围,对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给予了递延纳税政策。同一集团内100%直接控股的居民企业之间按账面净资产划转的行为,可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免税重组),这将大大降低集团企业内部重组交易的税务成本,促进企业资源整合和业务重组。企业设定重组方案应充分关注税收优惠,准确理解税收政策的适用性,用足用活税收优惠政策,合理、巧妙地运用会计技术的同时充分体现经济效益,降低重组涉税成本。

五、结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重组为企业获得了资源整合的经济效益、经营的效率效果,并保障了股东的权益。在重组过程中应准确地运用税收政策进行恰当地税务处理,使重组税务风险及税务成本降到最低。国家税收政策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有直接性、不可逆性,税收政策的不可预见性,进一步增加重组涉税风险。在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企业重组将常态化。有消息称,通过国企改革重组,未来一段时间中央企业数量将减少到30至50家。为此,研究新形势下的企业重组税务处理问题,合理规避重组涉税风险,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摘要:企业重组是企业为优化资源整合、实现快速发展、提升竞争实力的有效措施,是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税务处理问题是企业资产重组中涉及的关键部分,本文结合某上市公司重组实例,对企业重组涉及的税务处理问题以及如何有效管控重组税务风险进行探讨。

关键词:资产重组,税务处理,风险管控

参考文献

[1]周兰翔.企业重组税收问题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高金平.资产重组的会计与税务问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3]陈勇.浅议企业集团内资产重组的纳税筹划-基于财税[2009]59号文的案例分析[J].时代金融,2014(7).

[4]郭垂平.公司重组并购税务处理实务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5]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企业所得税政策指南:申报缴纳·税收优惠·征收管理.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4.

[6]易茜.浅析我国企业并购的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J].财会月刊(下),2014(7).

[7]南星恒.不同税务处理对并购双方股东的影响[J].财会月刊(上),2014(1).

企业重组中的几个问题 篇11

一、中外合资企业中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所有经营相关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销售、投资、融资业务,都必须纳入到企业财务信息系统中,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财务管理活动也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并进一步影响到各个合作方的经济利益。

在合资企业中,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性尤为明显。合资方最终的利益分配依据,大都来自财务部门提供的财务数据以及相关信息。财务管理活动的方法、过程和结果,都直接影响着各个利益相关方。因此,在合资企业中,包括财务会计核算在内的财务管理活动,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二、中外合资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由于初始投资的所有制属性,以及设立企业方式的特殊性,中外合资企业在其财务管理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同于一般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特点,并形成一些特有的问题。包括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问题,产权关系的处理,企业控制权问题,以及文化冲突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造成了影响。

(一)战略发展问题

与一般企业不同,中外合资企业在设定之初,往往会确定一个合作经营期,在临近合资经营期满时再决定是否申请延长经营期限。由于对企业未来持续经营时间的把握不一致,可能导致合资双方在企业发展战略上存在不同的看法。

另一方面,合资企业的设立动机,往往是合资双方各取所需。除了获取经营利润外,对于外方而言,合资经营能够比较有效的避免政治风险和投资风险,同时尽快的熟悉本地市场环境,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源等等;而中方更注重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这就使得合资双方在经营目的上存在较大的不一致。

实际上,合资双方不仅是合作关系,还存在一定的竞争,加上双方在对合资企业的战略规划和自身动机方面的不一致甚至矛盾,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特别是财务决策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影响,比如企业的资本结构,利益分配,以及投资方向等方面。外方投资者可能希望扩大市场规模,尽早收回投资,并在合作期内尽可能多的获取利益,短期化经营的动机比较强烈。因此可能希望有较高的利润分红比例,更高的资产负债率,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市场开发方面。而中方投资者可能希望企业能够长期经营,更注重企业的长远稳定健康发展,并在管理水平技术进步方面取得较大提高,因而可能希望采取更为稳健的财务策略,并投入更多的资金到人力资源培训和技术研发中。

(二)产权关系问题

合资企业双方在设立企业的时候,就双方的出资比例和出资形式做出了约定。双方出资形式,以及投入的资本自身的产权性质的差异,使得合资企业的产权关系明显复杂化。在财务处理过程中,由于股权性质的不同,加之双方对于会计制度和准则的理解、财务流程和纪律的把握、核算程序和方式的选择以及会计凭证的认同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外财务管理人员对于部分经济活动的认识和把握尺度并不一致。再加上外方经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对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缺乏充分清洗的了解和准确的认识,从而给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和会计核算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不仅降低了财务管理的效率,而且增加了财务活动中出现重大错误的风险。

(三)控制权问题

对于合资企业的控制程度直接关系到合资双方的利益问题,因此合资企业的控制权一直是双方争夺的焦点。由于合资企业设立形式的特殊,企业没有股东大会,不设监事会,董事会成员主要来自合资双方的任命,几乎没有独立的外部董事。合资双方对于合资企业控制权的实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股权控制,即根据双方投入资本折算的股权比例分配控制权;二是组织控制,即通过对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任命影响控制权的相对配置;三是运作控制,即运用非股权资源(如技术、管理经验、渠道等)对企业的控制权分配实施更为隐蔽的影响。

在合资企业中,外方往往比较重视争夺总经理的任命权,而董事长则由中方任命。但实际上,企业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往往由合资双方共同协商,董事长在企业内的地位被严重削弱,而总经理因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对企业比董事长拥有更大的实际控制作用。另一方面,中方往往掌握财务部门负责人的任命权,直接控制财务活动,而外资方很重视对市场和销售的控制,进而控制企业的发展,使合资公司对其形成依赖,从而实现对企业的控制。

在这样的境况下,中方对企业的控制能力实际上是处于弱势的,如何利用中方掌握的有限的资源对企业实施最大化的影响力,特别是通过财务手段维护中方的利益,是合资企业财务人员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

(四)文化冲突问题

在合资企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文化冲突问题。由于中外合资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社会政治法律制度不同,文化背景差异明显,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从而双方的工作人员在经营理念、决策思维方式和程序、企业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在合作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文化冲突问题,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也不例外。

在外方投资者的企业中往往实行CFO(首席财务官)制度,财务部门参与重大决策的制定并有相当高的话语权,决策的制定往往需要财务信息的支持。而在中方企业中,财务部门往往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核算和控制部门,几乎不参与决策活动,财务部门的地位也比较弱势。另外,外资方在决策过程中比中方更为重视程序的公开与合规性,财务活动也更为透明和更具可预见性。因此,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如何平衡双方的认知和习惯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积极应对财务管理活动中的问题

面对异于一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合资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在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同时注意维护中方的经济利益。

1、双方财务人员应加强相互沟通和协商,在涉及财务活动的重大问题上双方的投资人应取得一致意见,实现双方利益的均衡。在进行利润分配时,不应简单的重视短期的效益,而是考虑到企业未来的持续发展问题,确定一个适当的分配比例;在确定企业资本结构时,结合企业的经营情况,选择一个较为合适的资产负债比率;在决定财务资源分配时,兼顾企业整体发展的同时平衡双方的需求,实现双方共赢。

2、在财务管理活动中理清双方的产权关系,对经济活动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把握尺度。财务人员应当首先明确出资双方所持有股权的产权性质,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制度的学习和理解,形成共同的认识。同时制定明确的财务流程,规定财务工作纪律,确定会计核算的方式方法,统一使用规范的会计凭证。此外,还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提高财务活动的效率,降低出现重大错误的风险。

3、中方应充分利用财务控制权,扩大对于企业的影响力,增强中方对于合资企业的控制力度。由于中外双方在股权比例问题上争夺激烈,合资企业中的股权比例大多是50%对50%,中方并不占据优势,因此通过财务活动来实现对企业的控制成为中方的一个重要手段。中方应当在重大经营决策活动中积极发挥财务部门的作用,充分表达并实现己方的意愿。同时在具体财务活动中,包括投资和融资决策等方面,施加自己的影响力。

4、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应努力克服文化冲突带来的不利影响,并积极寻求融合。合资企业中文化冲突的问题是可以预见的,却也并非不可避免。企业财务人员应当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积极寻求化解冲突的方法,融合不同背景的文化,求同存异。双方应当互相了解和学习对方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发现其中的合理性并积极应用到工作中。

综上所述,中外合资企业由于其自身特点异于一般企业,其财务管理活动也与其他企业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财务管理涉及多方的利益,复杂而敏感。合资各方应当谋求共识,在相互制衡的同时也相互促进,以利于企业的整体健康发展,实现双方的利益和目的。

企业重组中的几个问题 篇12

为贯彻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 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等文件要求, 推动快递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2011年6月10日, 国家邮政局印发《关于快递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 快递企业兼并重组, 是优化产业布局, 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促进快递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切实增强服务能力, 提高服务水平, 转变竞争模式, 实现做大做强的现实选择。

2 快递企业兼并重组仍然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2.1 加盟体制弊端很多, 每个加盟商都是利益中心, 这和快递业需要一体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精神背道而驰

目前我国快递业有直营、加盟和代理三种模式。EMS、顺丰等大型快递企业主要采取直营模式, 其网点由总部直接投资。然而, 伴随着近年来快递业务的急速增长, 大部分快递公司为迅速拓展服务网点, 开始更多地选择加盟方式, 加盟商在各地承包分公司, 然后再将站点承包给个人。

然而, 快递公司的核心在于人, 快递公司在地方多以加盟为主, 任何一个加盟网点都是法人实体, 在与公司总部签订加盟许可协议并接受一定培训和指导之后, 就能够自行展开业务。如此一来, 同一快递品牌很可能成为由多个企业组成的松散型联盟。虽然凭借这种粗放的经营模式, 快递企业可以快速布局网点、共享规模效应, 但当企业之间的利益诉求发生冲突时, 例如, 加盟公司由于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良莠不齐, 可能会导致快件延误和丢失等业务瑕疵, 而业内又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补偿机制, 往往就会引发客户的不满情绪。这对于快递企业来说得不偿失, 因为虽然加盟令企业发展步伐加快了, 但是一旦出现问题则直接损坏整个公司的声誉。这就是整个快递行业目前管理比较混乱的地方, 也是《意见》指出的需要规范的地方。

2.2 企业兼并中存在许多财务风险

2011年, 星辰急便成功获得来自阿里巴巴的投资, 民营快递公司天天快递正式纳入海航集团旗下, 百世物流收购业内排名第六的汇通快递。企业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 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但同时兼并公司也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此外, 对被兼并目标企业服务的改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需要兼并公司投入相当的资金。种种的多方面资金问题就构成大型快递公司兼并小型快递公司时的主要财务风险。

快递企业在重组兼并时的财务风险主要有融资风险。在当前的企业运作方式下, 一些企业的融资方式多种多样, 通常会采用对外借款、向公众发行债券、推行股票上市等渠道来进行融资。影响并购方企业的融资风险有两个主要因素。

2.2.1 企业进行融资能力的大小

快递行业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 企业融资能力的大小是影响企业并购融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如何良好的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条资金渠道并能按时筹到需要的资金数量, 是关系到企业进行重组并购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和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2.2.2 融资的结构是否合理

这包括企业全部资本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结构配比。企业内部的融资结构是否合理, 是影响融资风险的一个主要因素。当并购后的实际经营利润率小于并购时产生的负债利息率时, 并购企业就可能产生利息支付风险和按期还本风险。另外, 一些企业的融资结构是以股票所有权资本为主, 对外发行新的股票意味着将企业的部分控制权转移给了新股东, 如果普通股发行数目过多, 企业原来的老股东就可能丧失对股票的控制操纵权, 会使企业部分老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

2.3 企业兼并重组后母子公司之间的财务核算、监管等问题

2.3.1 对子公司财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快递公司兼并重组后, 子公司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 由于财务人员对子公司的人事、工资等方面的依赖, 使集团母公司诸多的制度、规定等在子公司内部难以得到有力的实施。财务人员不能依法行使核算和监督的职能, 只能按照本企业领导的意图办事。更甚者既不按会计制度办事, 还钻财经制度的空子。

2.3.2 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

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律主体, 可在一定的范围内自行筹资和投资等资金运作。快递企业采用加盟方式比较多, 分布较散, 在资金收支方面缺少统一的筹划和控制, 随意性大, 容易导致现金流量不平衡。在投资方面, 快递子公司的投资会使整个集团的投资规模失控, 投资结构欠佳, 投资收益下降, 经营风险加大;在筹资上, 使整个集团缺乏内部资金的融通, 对外举债规模失控, 资本结构欠合理, 利息支出增大, 财务风险加大。

3 如何解决快递企业在兼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在《意见》的指导下规范快递企业的兼并重组行为

《意见》指出, 要坚持企业自主与政府指导相结合。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充分尊重快递企业意愿, 遵循市场经济规则, 依托市场机制开展快递企业兼并重组。同时, 注重发挥政府在完善配套措施、解决市场失灵以及指导、服务、规范快递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坚持做大企业与转型升级相结合, 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 扩大资本规模, 壮大运营网络, 增强竞争实力, 促进产业集中度提升, 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 整合运力及客户等资源, 实现优势互补, 提升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 打造快递品牌, 创新产品体系, 延伸服务链条。与此同时, 还要坚持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相结合, 引导快递企业在追求规模、利润、市场等经济利益的同时, 切实承担维护用户权益、保障寄递安全、促进和谐稳定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3.2 并购前的财务评价及合理的融资方式

随着快递企业之间的兼并的增多, 大型快递公司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在并购重组过程中向被兼并的企业支付与实际不符的高昂费用, 就要对目标兼并公司的每一个财务项目进行详细和全面的审查以及科学的专业评价, 首先, 是对该企业的股本分布结构展开调查, 调查是否存在几个大股东共同属于一个权利系统实际控制公司的情况。其次, 对目标兼并公司的市场价值进行评判和分析, 一家企业在市场上的价值是多少直接影响到大企业所花费的收购成本的高低。欲进行收购行为的企业应事先确定被收购企业自身所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是否能准确反映该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通过对该企业的资本产出、负债情况统计及提供的其他信息的详细审查, 对该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3.3 建立财务、审计人员委派制

由于快递公司的蓬勃发展, 有很多小型快递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 当通过兼并重组之后, 快递公司的子公司增多, 则财务上面必须进行控制, 财务人员委派制可以更好地监督快递公司子公司的运营情况, 作为集团财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子公司财务管理系统必须受制于母公司财务管理系统。为更好地确保集团总体财务目标的实现, 规范和约束子公司的财务行为, 母公司应对子公司财务人员实施统一管理, 尤其是财务负责人, 实行委派制之后, 对子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实施全过程的监控。

3.4 制定细致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 现金是企业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资金管理方面要制定细致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 以保证资金的安全, 降低财务风险。子公司分月度或季度向母公司报告资金收支计划。按资金的收入渠道和支出的用途逐项分别列示。这样可以更好地监管分公司的财务状况,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总之, 快递业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前期“攻城掠地”中获得优势的大企业将继续扩大市场份额, 可能出现“强者恒强, 弱者恒弱”的局面, 这也是排名靠后的快递公司热衷引资的原因。但是, 企业在兼并和重组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来自多方面的财务风险, 从而最终实现企业兼并重组后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邮政局.关于快递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EB/OL].[2011-06-10].http://baike.baidu.com/view/7439214.htm.

[2]王桂芳.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的财务分析[J].科学与财富, 2011 (5) .

上一篇:公平效率与收入分配下一篇:生化分析仪的性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