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分析

2024-05-19

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分析(精选12篇)

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分析 篇1

摘要:为规范会计核算,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财政部于2006年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准则。新准则对债务重组的定义、方式、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会计处理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修订。新的债务重组准则不仅极大地规范了企业的债务重组行为, 防止了企业借重组之机操纵利润、粉饰会计报表, 而且是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转折点。本论述主要对新债务重组准则中债务重组的范围界定、计量模式、损益确认以及会计业务处理等方面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债务重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重组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 因此会面临各种经营风险, 尤其是财务风险。债务重组的提出, 为债权人和债务人找到了走出困境的最好方式, 一方面债务人可以暂缓支付债务, 缓解资金周转困难, 另一方面债权人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债权损失。

我国为适应会计国际趋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使会计信息能够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各种复杂的现实经济业务, 2006年财政部再次对准则进行了修订, 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新准则较旧准则在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计量模式和收益确认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 对债务重组进行了重新定义, 同时对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也进行了修订。

1 债务重组定义的重新界定

新准则将债务重组重新定义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 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将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作为重组的前提条件, 着重说明了是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和债权人最终让步下发生的债务重组的业务实质, 排除了债务人在非财务困难条件下的、处于清算或改组时的债务重组, 以及虽修改了债务条件, 但实质上债权人并未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事项。新准则对债务重组的定义适用范围有所缩小, 其业务处理范围也有所缩小。正是这种严格的定义对企业的债务重组有了新的界定, 摒除之前有些企业存在的实质上并非是重组的业务, 对避免企业利用债务重组操控利润有很重要的意义。

2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新会计准则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 不再强调历史成本, 而是全面引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公允价值, 是指“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采用公允价值对债权人、债务人所受让或收到的资产或资本进行计量, 体现了一定时间上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 而公允价值的引入也是最终在会计处理中确认资产转让损益和债务重组利得或损失的根本原因所在。无论采用的是哪一种重组方式, 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以公允价值作为重组资产的计量基础。公允价值计量能合理、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 债务重组损益的确认

新准则在业务处理时规定将债务重组的收益和损失均计入当期损益, 将债务人发生的债务重组收益列为营业外收入, 将债权人发生的债务重组损失列为营业外支出, 都记入“损益”科目。

以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或者债务转为资本方式进行的债务重组, 就债权方而言, 债务重组形成的损益主要指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与受让的资产、股份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一般为损失;就债务方而言, 债务重组形成的损益主要指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 (或转出资产公允价值或转出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 之间的差额, 一般为收益。

以修改其它债务条件进行的债务重组, 债务人应将修改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 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 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 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应将修改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新的入账价值。

4 债务重组的方式

新准则中将债务重组的方式分为以下四种。第一, 以资产清偿债务;第二, 将债务转为资本;第三, 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第四, 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

4.1 以资产清偿债务

以资产清偿债务, 是指债务人转让其资产给债权人以清偿债务的债务重组方式。债务人可用现金资产和非现金资产来清偿债务。非现金资产包括存货、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

4.1.1 以现金清偿债务

以现金清偿债务时, 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作为营业外收入确认为重组利得, 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营业外支出, 计入当期损益。对债权人已计提减值准备的, 先冲减减值准备, 冲减后仍有损失的, 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债务重组损失二级科目;如冲减后减值准备仍有余额的, 则转回并抵减当期资产减值损失。

4.1.2 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

新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 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出资产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 作为重组收益, 确认为当期损益。”转出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作为重组收益处理。

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现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中的营业外收入科目。债权人将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现时公允价值计入企业资产, 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本期营业外支出计入债务重组损失。对已计提减值准备的重组债权, 先将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冲减该债务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冲减后仍有损失的, 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债务重组损失的二级科目;如果冲减后仍有余额, 转回并抵减当期资产减值损失。

4.2 将债务转为资本

将债务转为资本, 是指债务人将债务转为资本, 同时债权人将债权转为股权的债务重组方式。企业债务重组后会使债务人的股本或实收资本增加, 债权人的长期股权投资增加。

债务人的债务重组业务处理可分为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业。如果债务人为股份有限公司, 股本的确认为债权人放弃债权从而获得的股份的面值总额, 该公司股份的公允价值与股本之间的差额则确认为企业资本公积。债务人重组债务的原账面价值与用于重组后股份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如果债务人为其他企业时, 对债权人放弃债权而获得的股份的面值总额债务人应确认为实收资本, 获得的股权的公允价值的总额与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本企业的资本公积。债务重组后的的账面价值与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本企业的当期损益。债务重组采用债务转为资本, 债务人发生的有关相应的税费计入当期损益。

如果债权人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因发生债务重组而放弃的债权而获得的股权的公允价值间的差额, 先冲减减值准备, 对不足冲减的减值准备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计入债务重组损失。

4.3 修改其他债务条件

修改其他债务条件, 是指不包括上述两种方式在内的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方式, 如减少债务本金、减去或免去应付未付债务利息等。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包括两种方式, 即不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和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

4.3.1 不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

不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 是指在债务重组中不存在或有应付/应收金额, 该或有条件需要根据未来某种事项出项而发生的应付/应收金额, 并且未来事项的出现具有不确定性。

修改其他条件的债务重组, 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债务人的入账价值, 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 (即公允价值) 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的营业外收入二级科目。

债权人重组后债权账面价值确认则为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的债权的公允价值。债权人重组债权前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权的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 。债权人计提减值准备的, 应当首先冲减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4.3.2 有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

附有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 是指在债务重组中附或有应付条件的重组。或有应付金额, 是指依未来某种事项出项而发生的支出。未来事项的出现具有不确定性。

对债务人而言, 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如果附带或有条件或者或有应付余额, 则应将符合或有事项中有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或有应付金额确认为预计负债。债务重组后债务人重组债务的原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 (即修改重组条件后的公允价值) 和预计负债两者之和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作为债务重组利得。

对债权人而言, 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并有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 如涉及或有应收余额, 不得计入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

4.4 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

(下转9页) (上接94页)

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 是采用三种方式共同清偿债务的债务重组方式。根据组合方法不同, 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式。

三种方式组合下的债务重组, 应先考虑以现金清偿, 接下来是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或以债务转为资本方式清偿, 最后是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由于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的债务重组其实质还是债务的延续, 因此将其放在最后考虑。

新准则的颁布是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趋于一致的表现, 也是国际竞争下的必然结果, 新债务准则极大的规范了企业的重组行为, 防止了企业借重组之机操纵利润、粉饰会计报表。在债务重组业务的处理中, 新准则对债务重组的范围做了严格的界定, 改变了原有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 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 对债务人及债权人的重组损益处理以及信息披露做了进一步完善。新准则的颁布可以说是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的转折点。

参考文献

[1]曹阳, 支春红.新企业会计准则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关宏超.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债务重组业务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差异分析[J].新西部, 2008 (15) .

[3]谢克宝.企业债务重组的会计和所得税处理探析[J].现代商业, 2008 (15) .

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分析 篇2

一、债务人以存货偿债

例1.甲公司欠乙公司贷款23.4万元。第二年,经协商,乙公司同意甲公司以一批存货偿还债务,其账面价值19万元,公允价值20万元,增值税额3.4万元。两个公司都是一般纳税人,适用税率17%,乙公司为该项债权已计提坏账准备1万元。重组过程中不考虑其他税费。

甲公司会计处理:

借:应付账款 23.4

贷:库存商品 19

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3.4

资本公积

一其他资本公积 1

税务处理:根据《办法》规定,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除企业改组或者清算另有规定外,应当分解为按公允价值转让非现金资产,再以与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相当的金额偿还债务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因此,商品转让所得为1万元,债务重组所得:23.4-(20+3.4)=0,合计应调增应纳税所得1万元,即等于会计上计入“资本公积”科目的金额。

乙公司会计处理:

借:库存商品 19

坏账准备 1

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3.4

贷:应收账款 23.4

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分析 篇3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债务重组的制度规范及其变迁的基础上,分析了新会计准则中《债务重组》准则的主要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企业会计的可能影响。旨在通过比较分析以求正确理解新准则,平稳进行新旧准则的过渡。

关键词 《企业会计准则》 新债务重组准则 准则变迁

一、新准则的主要变化

1.定义的变化

旧准則下,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新准则下,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强调了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的前提条件,同时也突出了债权人最终作出让步的实质条件。

2.重组方式的变化

新准则中将旧准则中“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方式合并为“以资产清偿债务”方式,这虽不属于实质上的变化,但新准则的归纳显得更为完整与简练。

3.资产计量属性的变化

旧准则规定企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采用账面价值计量;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既保持了会计准则体系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也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

4.损益处理的变化

旧准则下,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金额计入资本公积;债权人接受现金资产偿还债务发生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接受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发生的损失,计入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

新准则下,债务人、债权人将债务重组利得、损失计入营业外收支,确认为当期损益。这种债务重组损益处理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对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中良性发展的重视。

通过比较新旧准则,不难发现,该准则体现了“利润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的转变。公允价值是与资产负债表观相吻合的,因为公允价值信息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企业资产和整体价值的评价,能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

二、新准则对企业会计的影响分析

任何一项改革,都会影响相关集团的利益,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有些是正负并存的(陈信元等,2003)。

1.正面影响

(1)增加了企业利润的透明度

新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与债务重组有关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所以企业想利用关联交易隐匿债务,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很难实现。如果关联方之间要实施内幕操作,关联企业愿意承担经济损失,以很低的价格进行债务重组,那么企业就必须对交易的公允价值进行披露,公允价值明显低于正常交易的价值就必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新债务重组准则对于企业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有一定的约束力。

(2)减轻了企业的纳税负担

新准则中,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后,纳税影响为两个部分:一是资产转让收益,二是超过资产转让收益的债务重组收益。与旧准则比较而言,新准则在处理债务损失时,会计和税法的确出现了偏离,当债务重组涉及固定资产时,企业便可以利用固定资产入账价值进行税务筹划。

(3)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

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将其应用在相关规定中,这些规定使得企业的资产和交易得到更为公允地反映,对于确保中国会计准则顺应国际会计准则的需要,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国际化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负面影响

新准则的实施也有可能带来以下问题:

(1)可能难以确定部分资产的公允价值

债务重组准则的立足点是公允价值,但是,在会计实务中并不是所有的债务重组都能够确认相关的公允价值,如非货币性资产抵偿债务中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债务转为资本过程中非上市公司股票或股权的公允价值等。在债务重组过程中,上述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债务重组会计实务的难点,也是准则没有具体考虑到的问题。

(2)可能成为企业新的盈余管理手段

由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改变了债务重组损益确认方法,将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列入利润表。这就意味着一些无力偿还债务的企业,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这样一些企业就可能利用债务重组蓄意包装利润,迅速改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原来亏损的企业也会因此而扭亏为盈。

(3)可能会加大相关利益者的决策难度

新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管理层、监管部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管理层,如何抵挡迅速扭亏为盈的诱惑,不是简单地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短期利益,而是从企业长远发展考虑来进行决策?作为监管部门,如何有效防止部分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另外,企业将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计入利润表,而这些损益往往缺乏相应的现金流,导致企业报表上体现的净利润与实际现金流量相背离,这样就有可能加大企业利润分配决策的难度。

三、结论

债务重组准则经过多年的会计实践和先后几次修订,使得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制定更具有科学性。虽然执行起来仍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我国准则在制定速度、覆盖面、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逐渐适应国际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韦军宁.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应用及影响分析.会计师.2009(1).

债务重组会计研究分析 篇4

站在债务人的角度上来看, 新的债务重组准则就是把债务重组收益由原先的计入资本公积金改为计入营业外收入。而对债务重组收益的确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处于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条件下, 重组债务账面价值跟入账价值两者之间的差额。二是当出现混合方式时, 就按照债务人和债权人两个方面进行确认。为了防止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利润表, 从而给投资者以虚假繁荣的现象的发生, 新的债务重组准则对企业债务重组设置了限制:一是明确规定只有在债务人的财务发生困难的条件下, 才能把债权人作出的债务让步确认为债务人的债务重组的利得。这就让那些在一定时期里连续出现严重亏损, 但还未出现财务困难情况的上市公司无法钻债务重组准则的空子,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对不恰当确认重组利得的相关行为的发生起到约束作用。二是在新的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必须对债务重组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和方法进行充分的披露, 并要求所披露的信息要真实有效并具有相关性, 要让投资者可以从报表中得到债务重组实际取得的利润, 以便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三是打消了PT和ST公司想依赖债务重组利得来达到摘帽、摘星的念头。在证券交易法规定PT和ST公司摘帽、摘星的前提条件是企业的利润总额在减去非经常性损益后所得的净利润必须为正值。而债务重组利得可以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 增加利润机会, 但是其又属于非经常性损益, 在进行摘帽、摘星时所虚增的利润会被扣除, 人为调整的利润的歪想法被识破。

二、债务重组的会计计量

债务重组准则中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 在转让非现金资产进行偿还债务时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这个计量属性。明确规定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地位, 我们从企业披露的相关会计信息中就可以准确地获取该企业的偿债能力、承担风险能力和经营能力等相关财务经济指标, 并为我们在进行相关交易时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基于债务人的角度上来看, 债务人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跟其所放弃的股权或者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两者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也就是可以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而站在债权人的角度上来看, 债权人收到的非现金资产的方式是以其公允价值进行记账, 债权人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跟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两者之间的差额可以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 也就是计入营业外支出。

三、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

1. 以资产清偿债务

以现金清偿债务, 债务人应把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跟债务人实际付出的现金两者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应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上剩余的金额跟实际收到的现金总额两者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利润。如果债权人有对债权进行减值准备计提的话, 那么还应将这部分差额跟减值准备进行冲减, 假如冲减后还有剩余的金额应计入当期损益。

以非现金资产方式来偿还债务, 债务人应把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跟债务人实际出让的非现金资产相应的公允价值两者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利润。而出让的非现金资产相应的公允价值跟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两者之间的差额, 应计入资产转让损益 (当期损益) 。债权人应对收到的非现金资产根据其实际的公允价值计入账面。把债权人的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跟接收到的非现金资产对应的公允价值两者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利润。假如债权人有对债权进行减值准备计提的话, 那么就应将这部分差额跟减值准备进行冲减, 假如冲减后还有剩余的部分应计入当期损益。

2. 以债务转资本方式清偿债务

把债务转化为资本的话, 债务人应把债权人的那部分债权转化为股份的面值总额计入实收资本 (或者股本) 。把股份对应的公允价值总额跟实收资本 (或者股本) 两者之间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把债务人的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减去股份对应的公允价值总额后所得价值, 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应把其享有股份的对应公允价值看成是对债务人的投资, 把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减去其所享有的股份的公允价值后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假如债权人有对债权进行减值准备计提的话, 那么就应将这部分差额跟减值准备进行冲减, 假如冲减后还有剩余的那部分应计入当期损益。

3. 修改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

没附加或有事项的债务重组指的是在债务重组中没有发生或者有事项的债务重组, 这类情况下, 债务人的重组债务的入账价值就是其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之后所得的债务的对应公允价值, 其实就是把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跟其入账价值两者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利润。债权人应将其营业外支出扣除债务重组损失后所得的价值, 计入当期损益, 债权人应把其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之后所得的债权对应公允价值确认为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 然后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减去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后剩余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假如债权人有对债权进行减值准备计提的话, 那么就应将这部分差额跟减值准备进行冲减, 当冲减后还有剩余的那部分应计入当期损益。

附有或有支出条件的债务重组, 或有支出是指将来可能会有某个事项发生而产生的支出费用, 这个未来的事项的发生的具有不可确定性。假如涉及到的这个或有应付金额符合第13号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中的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 那么债务人就应该将这个或有应付金额当做预计负债进行确认。在债务重组日, 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扣除预计负债金额后再减去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后所得差额, 计入债务重组收益。或有应收金额, 指的是在将来可能会出现的某种事项而产生的应收金额, 这个未来的事项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当涉及到或有应收金额的, 债权人对或有应收金额的处理是不应当进行确认, 并不得把或有应收金额计入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

参考文献

[1]赵艳君.关于新旧准则债务重组会计处理的对比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1, (17) :154.

[2]谢建.基于债务重组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探讨[J].财政监督:财会版, 2011, (8) :8-9.

[3]刘芳, 张军.中国会计国际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36) :83-85.

[4]赵冬梅, 李言作.森工企业债务重组解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9) :72-73.

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分析 篇5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财政部 点击数:4021 更新时间:2006-11-20

【字体:减小 增大】【双击滚屏】

一、债务重组的特征本准则第二条规定,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

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是指因债务人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经营陷入困境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其无法或者没有能力按原定条件偿还债务。

债权人作出让步,是指债权人同意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现在或者将来以低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金额或者价值偿还债务。债权人作出让步的情形主要包括:债权人减免债务人部分债务本金或者利息,降低债务人应付债务的利率等。

二、用以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债务重组采用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计量:

(一)非现金资产属于企业持有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确定其公允价值。

(二)非现金资产属于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其他资产且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其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其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采用上述两种方法仍不能确定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合理的方法确定其公允价值。

三、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

(一)债务人的处理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清偿债务的现金、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在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所规定的金融负债终止确认条件时,将其终止确认,计入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非现金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

非现金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非现金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损益。

(二)债权人的处理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 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在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所规定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时,将其终止确认,计入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等。重组债权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上述差额冲减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冲减后仍有损失的,计入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冲减后减值准备仍有余额的,应予转回并抵减当期资产减值损失。债权人收到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非现金

资产的,应当以其公允价值入账。

四、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涉及或有应付金额根据本准

则第七条规定,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涉及或有应付金额,且该或有应付金额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有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债务人应将该或有应付金额确认为预计负债。比如,债务重组协议规定,债务人在债务重组后一定期间内,其业绩改善到一定程度或者符合一定要求(如扭亏为盈、摆脱财务困境等),应向债权人额外支付一定款项,当债务人承担的或有应付金额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时,应当将该或有应付金额确认为预计负债。

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分析 篇6

负债经营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经营方式。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是以适度负债为条件的。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后,每一轮经济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的更新,一方面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企业或因历史遗留问题,或因墨守成规,没能适应新的游戏规则,或因内部经营管理不善,或受外部各种因素的不利影响等,致使其盈利能力下降,资金回报率很低,甚至发生经营亏损,资金周转不灵,出现资金紧缺或财务赤字,难以按双方协定的日期偿还债务, 并批量集中产生大量债务。这些债务往往成为企业、金融机构乃至国家和地区的沉重负担,与利税负担、冗员负担构成了“三座大山”,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为了不把债务人推到破产的绝境,也为了债权人自身的利益,于是就有了另外一种解决债务纠纷的方法,即债务重组。通过重组企业债务,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激活企业存量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提高企业资产收益率,为企业后续进行的资产重组、资产证券化、并购融资等活动作铺垫,从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和稳定发展。

财政部曾于1998年6月12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对企业的负债进行重新组合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并自1999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该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该准则自实施以来,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企业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对我们的会计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给我们的财务信息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该准则在执行过程中慢慢地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规范债务重组准则,财政部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该准则做了修订。并于2001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此准则(以下称之为旧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深入,为了实现我国会计处理规范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和我国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使中国真正拥有了能够与其他国家沟通的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我国又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发布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称之为新准则),自2007年1月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其中基本会计准则根据1992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进行的修改,16项具体会计准则是在2005年前已经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2项具体会计准则为全新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符合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和实施,对于进一步规范我国的资本市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新准则下债务重组的主要特征

1.新准则与旧准则下的债务重组比较

(1)含义。新准则关于债务重组的定义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将“让步”作为判断债务重组的基本标准,突出了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前提和债权人最终让步的业务实质。只有在让步的情况下才是新准则规定的债务重组, 适用债务重组具体准则。

(2)债务重组方式。新准则中将旧准则中“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方式合为’ 以资产清偿债务”方式, 这虽不属实质的变化, 但新准则的表述更为简洁易懂。

(3)会计处理。新准则允许确认债务重组损益。债务人应确认债务重组利得,债权人应确认债务重组损失,同时,对于以非货币资产进行的债务重组,债务人还要确认资产转让损益;新准则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 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而对于非现金资产抵债业务, 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债务人应当确认或有应付金额,但债权人不得确认或有应收金额。

(4)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影响分析。由于新准则与旧准则最大的差异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以及将产生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原准则计人资本公积), 所以执行新准则后, 进行债务重组将增加债务人当期利润、减少债权人当期利润。

2.新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比较

现行国际会计准则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有类似我们新准则中债务重组的规定:“现有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间交换条款存在显著差异的债务工具, 应当作为原金融负债的消除和一项新金融负债的确认进行核算。”“对现有金融负债或部分金融负债的条款的重大修改(无论是否归属于债务人的财务困难)应作为原金融负债的消除和一项新金融负债的确认进行核算。”“消除的或转让给另一方的金融负债(或金融负债的一部分)的账面金额和所支付对价之间的差额,包括转让的所有非现金资产或承担的所有负债, 应当计入损益。”国际会计准则中还规定,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这些规定与新准则的规定是一致的。总之, 新准则的计量和确认基础与国际准则一致的, 均采用了公允价值, 并引入了现值的概念, 而其定义却比国际准则的规定更具体, 更具有操作性。

三、新准则下债务重组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在债务重组过程,有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有历史的也有政策的,有企业外部的,也有企业内部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债权债务双方注意处置的方法,不能简单的凭个人的意向行事,必须综合利用各种方法,使债务重组更顺利、高效地进行。

1.力争政府支持,用足用活政策

在我国,企业都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运作,政府或多或少有一些权力,尤其是国有企业,更是有直接的管理权力,那么作为债权债务的双方要积极与政府部门协商沟通,争取政府政策支持,使债务重组获得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尤其在政策优惠、房地产、股权转让、兼并重组、税收、债务豁免等方面更需要政府的鼎力支持。例如在盘锦热电总公司的债务重组过程中,盘锦热电总公司属公共事业类,担负着200万平方米居民的供暖任务,企业的亏损非常严重,估计通过法律手段清偿或企业破产不但难度极大,而且预计效果不会好,所以债权债务双方积极与政府部门协商沟通,盘锦市政府不但注入了优良资产与盘锦热电总公司组建成新公司,盘活了债务企业的不良资产;还给予债务企业增值税地方留成增量部分返回、所得税先征后返、人员安置等优惠政策,促进了债务企业的发展;而且还积极出面协调地方债权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减免部分债务、降低贷款利率,减轻了债务企业的资金压力,就是因为盘锦市政府部门的支持,使得债务方盘锦热电总公司有了兴奋点,债务重组就能顺利地、高效率地进行。

2.恰当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

有的企业已经负债累累,没有资金偿还能力,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偿债的意向,只借不还,有的企业只顾自身利益,对债权方的偿债要求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对这种靠谈判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极少的企业,如何迫使其走向谈判桌?作为债权方,可以借助法律手段,采取诉前保全措施,查封债务方或担保方的有效实物资产,改变谈判地位,让债务方主动走向谈判桌,最终迫使债务人或担保人签订偿债协议。当然诉讼必须切中要害,触到痛处, 查封的实物资产必须对债务方或担保方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还要注重与法院的联系和交流,发挥执法机构的权威性和强制力。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在天津惠天实业公司(以下简称“惠天公司”)的债务重组案例中,惠天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企业负债高达13018万元,资产负债率为79%,无现金偿债能力,但有有效实物资产,其担保单位国投创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的子公司,同时也是惠天公司的主管单位。作为债权方,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分析,了解到担保方国投创意资产管理公司主要工作是盘活其母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内部的不良资产,其担保能力与母公司有很大的关系,如其母公司肯给予支持,其担保能力还是较强的。于是就决定先对惠天公司价值2000万元的财产进行了诉前保全,从而使惠天公司向其主管单位国投创意资产管理公司求救,不出所料,国投创意资产管理公司为了保护自己在惠天公司的1.39亿元资产,很快就坐到了谈判桌前,最终达成了由其代为偿还的债务重组意向。

3.抓住契机,寻找突破口

当债权债务双方的其中一方有债务重组的意向而另一方没有时,那么有意向的这一方就得主动出击。比如,如果有意向重组的一方是债权方,那么就可以利用债务方的集团对下属企业进行改组、改制、兼并重组的有利时机,主动与集团各级领导磋商,以发挥其主管部门的行政优势,争取一揽子解决;也可抓住担保人申请配股时害怕出意外的心理,依法诉讼冻结法人股;当债务方的上级单位或担保单位是上市公司,就利用上市公司最担心其财务问题被曝光这个弱点作为突破口;还可在债务人还款能力弱的情况下,选择有还款能力的担保单位为突破口等。有时甚至还可以找到一些特殊的突破口,如河北制药厂的债务重组,河北制药厂是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凭着“国企”的的架子,对债权人的催收贷款置之不理,总是强调自己经营困难,没有还款能力,还不时以破产相要挟,当时,债权方可谓步履维艰,后来债权方了解到其法人代表是全国人大代表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就以此作为突破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施加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舆论的综合压力,迫使“钉子户”企业履约,回收了贷款。

4.设计合理方案,找准双方利益平衡点

在债务重组具体问题的处理上面,可以做出许多精彩的方案,但万变不离其宗,债务重组的目的是要盘活债务企业资产,使债务企业脱离恶性循环而步入良性循环;使债权企业的债权得到最大程度地回收。在设计债务重组方案时,应至少考虑以下内容:(1)债务结构的调整:通过债务结构的调整,改善企业的长短期债务结构,减少近期的债务本息支出的压力和风险,使已经形成的损失得到一定的分担、消化和吸收,使企业能够赢得时间,缓解短期负担,来做不良资产的处置和盘活工作。(2)经营结构的调整:债务重组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改善企业状况,在对债务结构做出调整之后,要对企业的经营进行重新安排,改良、关闭、合并或者出售不良资产,使企业生产经营重新获得活力。(3)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利益,处理好地方政府、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关系,争取实现“多赢”的局面。对于影响国计民生的大型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还要考虑人员的安置问题。如果企业人员不合作,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是无济于事的,如果企业员工采取过急行为,即便是法院对国有企业也没有办法。对于债权债务双方,更要充分考虑到双方的利益,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即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处置办法,既为债权方收回了资产,减少了损失,实现了不良资产回收的最大化,又给负债企业减轻了包袱,企业可以轻装上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逐渐地转变机制、走出困境,步入再创业的轨道,这也是符合国家对企业进行改革的相关政策的。尤其作为债权方,如果债务方确实是因为陷入财务困境,无力偿还,那么债权方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适当让步,主动帮助企业盘活搞好,调动其积极性,这样有利于回收率的提高,实现债权方债务方的“双赢”。例如在常熟建筑陶瓷总厂(以下简称“建陶”)的债务重组案例中,因为建陶的财务状况恶劣,资产负债率高达94.3%,而且事实上已资不抵债,且担保人也无力偿还。作为债权方的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南京办事处,考虑到债务人的实际情况,不仅同意减免建陶40%的债务,其余的款项企业于一年内还清。而且还为建陶与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牵线搭桥,协调有关问题,化解双方分歧,谋求各方共识,还积极为建陶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帮助其解决财务难题,为其改制提供有价值的意见,这样建陶感觉到有必要与该办事处长期合作,从而坚定了还款的决心。

5.注意谈判技巧,灵活处置方案

在企业的债务重组过程中,无论债权方还是债务方,谈判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要取得谈判的胜利,使债务重组有利于自己,谈判技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首先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以谈判前双方必须做精心的准备,首先应做到:(1)深入对方的企业,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2)熟悉相关的政策法规,把国家政策、公司政策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在谈判时应做到:①在态度上要以诚相待,在感情上要耐心倾听,在形象上要平等对待;②贯彻中央文件精神,灵活运用有关政策法规,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全力争取对方的理解配合,打消对方的种种顾虑,拉近与对方的距离;③注意步步为营,有张有弛,有理有节,细心陈述利弊,注意揣摩对方的心理,抓住对方弱点,使自己处于有利的谈判地位;④在必要时,要敢于善于抓住要害,给对方施加压力;⑤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改变谈判对策,在谈判陷入僵持状态时,适当运用诉讼等法律手段;⑥面对许多复杂的关系,在冷静分析之后,找出使双方利益最大化的途径,既要态度鲜明,又要灵活务实。⑦处置方法不能墨守成规,应综合运用多种投资银行手段,提高资产处置的技术含量,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积极探索处置不良资产的新路子,敢于创新。

参考文献:

[1]吴文芳 颜光华:论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与债务处理.财经研究,1998,(3):18~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试论债务重组新旧准则比较分析 篇7

一、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的变化

(一) 几个重要属语定义的变化

1、“债务重组”定义的变化。旧准则第2条将“债务重组”定义为“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而新准则定义为“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 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比较这两个定义可以得出至少三点信息。 (1) 两者最大的差别就是旧准则认为只要修改了债务条件, 不管债权人有没有让步都是债务重组;新准则则认为, 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只有债权人让步时, 才能定义为债务重组。旧准则的定义没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这个前提条件, 适用范围似乎更为宽泛, 易于造成不恰当的诱导。 (2) 新准则的定义符合当前实际情况。一般来说需要债务重组的企业就是因为没有能力如约履行偿债义务, 如果债权人不作适当的让步可能会使濒临困境的企业更加雪上加霜, 反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健康运行。这样做肯定会给债权人带来损失, 但是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2、“或有支出”和“或有收益”定义的变化。旧准则在第二条分别给出了“或有支出”和“或有收益”的定义, 但在新准则中把这两个术语改为了“或有应付金额” (第七条有定义) 和“或有应收金额” (第十二条有定义) 术语名称虽经更改, 但概念却无实质性变化。另外, 新准则在第七条增加了一项内容:“修改后的债务条款如涉及或有应付金额, 且该或有应付金额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有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 债务人应当将该或有应付金额确认为预计负债。”这样规定在会计实务中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 、入账价值在计量属性上的变化

1、旧准则中按账面价值入账。在旧债务重组准则中希望回避“公允价值”, 按账面价值入账:“以非现金资产/债务转资本清偿某项债务的, 债权人应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股权的入账价值”。但是又在第十条提出“如果涉及多项非现金资产, 债权人应按各项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占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 对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进行分配, 以确定各项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可见, 旧准则想极力回避“公允价值”但仍躲不开它, 这有些矛盾。

2、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新准则弥补了这一点, 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从而保持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事实上, 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具有很多优点, 它能合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更有效反映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尤其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有利于企业实物资本保全等。

(三) 、债务重组中损益处理方法的变化

1、重组收益确认的变化。旧准则规定, 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确认为资本公积。并且, 债权人一方亦不能确认重组收益。应该说, 这一规定体现了财政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公平规则, 少数企业将无法借债务重组达到操纵损益欺骗利益相关人的目的。新准则规定, 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这就明确肯定了债务重组利得可以计入当期损益 (对债务人来说一般为营业外收入) , 企业或公司可以因此而获巨额利润。

2、重组损失处理方法的变化。对于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所受的损失, 旧准则认为债务重组属于企业偶发的经济事项, 债权人因此而发生的损失属于与其日常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损失, 应在“营业外支出”科目下单独设置“债务重组损失”明细科目加以核算。新旧准则在表述上有些差异, 新准则要求“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的现金/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股份的公允价值/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 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 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 计入当期损益。”虽然说法有变化, 但在实际账务处理中无较大差异。

(四) 、披露要求的变化

不管是新旧准则都要求债务人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以下信息: (1) 债务重组方式。 (2) 将债务转为资本所导致的股本 (或者实收资本) 增加额。 (3) 或有应付金额/或有支出。不同的是新准则增加了两项披露要求: (1) 确认的债务重组利得总额。 (2) 债务重组中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由债务转成的股份的公允价值和修改其它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

新准则关于债权人在附注中披露的信息也增加了一项披露要求:“债务重组中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由债权转成的股份的公允价值和修改其它债务条件后债权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更加符合国际惯例, 也更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但是我们要看到不足之处, 在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不能兼顾的情况下, 优先考虑相关性可能会降低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程度, 误导中小投资者。希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健全, 新准则真正成为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制度。

摘要:通过对企业债务重组新旧准则的比较分析, 得出二者的几方面的变化主要为:几个重要的术语的变化、入账价值在计量属性上的变化、债务重组中损益处理方法的变化、披露要求的变化。新准则比旧准则更加符合国际惯例, 更适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

关键词:新旧准则,比较,债务重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汪祥耀, 最新国际会计准则 (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田明, 债务重组界定、计量、披露操作指南 (M)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9.

[4]、财政部, 中级会计实务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1.

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分析 篇8

一、“债务重组”新旧 (2001年与2006年) 准则的主要差别

1、债务重组定义及范围的差别:

旧准则为: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新准则为: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财务困难的情况下, 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 是指因债务人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经营陷入困境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等, 导致其无法或者没有能力按原定条件偿还债务的情况。“债权人作出让步”, 是指债权人同意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现在或者将来以低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金额或者价值偿还债务。“债权人作出让步”的情形主要包括:债权人减免债务人部分债务本金或者利息、降低债务人应付债务的利率等。

新准则当中的债务重组概念, 强调了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的前提条件, 并突出了债权人做出让步的实质内容, 从而排除了债务人不处于财务困难条件下的债务重组、处于清算或改组时的债务重组, 以及虽修改了债务条件, 但实质上债权人并未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事项, 如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时, 债权人同意债务人用等值库存商品抵偿到期债务, 但不调整偿还金额, 实质上债权人并未做出让步, 不属于债务重组准则规范的内容。而旧准则所定义的债务重组既包括债权人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 也包括债权人未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

2、债务重组计量属性及重组损益确认方法的差别:

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 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 确认为资本公积或当期损失;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 债权人应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

而2006年在对2001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进行修订完善而成的新债务重组准则中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 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 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 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举例如下:

2007年6月13日, 日光工厂因购买材料而欠红星公司材料款及增值税351 000元, 由于日光工厂发生财务困难, 不能按合同规定归还欠款。2007年12月20日, 经双方协定, 日光工厂以其生产的产品归还其全部欠款, 该产品的不含税销售价格为200 000元, 实际成本160 000元, 双方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按2001年规定的会计处理:

按2006年规定的会计处理:

如果按旧的债务重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对债权人及债务人来讲, 不能准确核算资产成本, 造成资产负债表的不真实。如上例, 对债务人来说, 债务重组中“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57 000”, 其实是包含了资产转让损益40 000元以及债务重组利得117 000元, 在纳税环节上要适当进行纳税调整;而对于债权人来说, 债务重组中“原材料317 000”, 破坏资产的实际成本, 因为原材料的实际公允成本只为200 000元, 其中多出的117 000元实为债务重组损失。但如果按新的债务重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税法上按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计税基础, 而会计上按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资产的入账成本, 同时把资产转让损益以及债务重组利得分别确认, 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相同, 因此无需作纳税调整。

二、“外购存货 (商品) 成本计量”中新旧 (2001年与2006年) 准则的主要差别

旧准则为:企业外购存货 (商品) 的成本即存货的采购成本, 指企业物资从采购到入库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 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如采购过程中发生的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等) 。而商品流通企业购入的商品, 按照进价和按规定应计入商品成本的税金作为实际成本, 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 不计入商品的实际成本, 应作为进货费用,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新规定为:企业外购存货 (商品) 的成本计量方法基本不变;取消了原准则中“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的规定, 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 应计入所购商品成本。在实务中, 企业也可以将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先进行归集, 期末, 按照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销售商品的进货费用, 计入主营业务成本;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 计入期末存货成本。商品流通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 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销售费用。举例如下:

2008年1月13日, 甲批发企业向乙公司购进A商品一批, 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进价金额120 000元, 进项增值税额20 400元, 购进过程中发生装卸费3 000元, 商品同时验收入库。根据仓库转来的“收货单”和供货单位“发货单”及转账支票存根, 作如下会计处理:

甲批发企业按2 0 0 1年规定的会计处理:

假设甲批发企业“库存商品——A商品”账户1月份期初余额为385 890元, 本期增加金额为358 960元, 期末余额为389 250元;“进货费用---A商品”账户期初余额为4536元, 本期增加金额为4 253元。分摊本月份A商品进货费用如下:

A商品进货费用分摊率= (4 536+4253) ÷ (385 890+358 960) ×100%=1.18%

结存A商品应分摊进货费用=3 8 9250×1.18%=4 593.15 (元)

已销A商品应分摊进货费用=4 536+4 253-4 593.15=4 195.85 (元)

根据计算结果, 作以下会计分录:

从上面例题可以看出, 新的存货准则要求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存货的采购成本构成与其他企业的采购成本核算思路是一致的。

新企业会计准则, 将理念基础、指导思想、体系设计、内容安排、技术标准等融为一体, 整个体系逻辑严密、首尾一贯, 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诸多重要创新。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讲解.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2006

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分析 篇9

一、债务重组新旧准则的差异分析

(一)限定了债务重组范围

旧准则中债务重组的定义是:“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而在新准则中对债务重组的规定是:“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从定义上看,新准则增加了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即“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限定了债务重组范围,将非财务困难条件下的债务重组、清算以及改组时的债务重组排除在外。另外,新准则中的债务重组强调“债权人做出让步”,比如说用等值的非货币资产取代货币资产偿还债务在旧准则中属于修改债务条件范畴,也就属于债务重组,而在新准则中,由于债权人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让步,不属于债务重组。由于新准则中限定了债务重组的范围,那么在债务重组方式上,新旧准则也略有差异,主要体现在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上。在旧准则中债务展期以及债务展期并加息属于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而新准则中仅包括减少债务本金、降低利率、免去应付未付的利息等。

(二)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在1998年制定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中引入过公允价值,由于当时市场经济不够成熟、法制不健全,易操纵债务重组以达到粉饰报告或其他目的,因此,在2001年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中规定以非货币性资产清偿债务时,以账面价值为基准,即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的不断完善,2006年新制定的债务重组准则中又重新引入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是建立在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基础上的,是面向过去,由此导致的记录、计量、报告都是面向过去,而不是面向未来。由于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历史成本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失去与经济决策的相关性。英国百年老字号巴林银行,在1995年3月份倒闭,可是到了4月份公布上一年年报时,十分滑稽的事情出现了,该银行上年的经营结果是盈利。FASB指出,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自愿的双方在当前的交易(不是被迫的或清算销售)中据以购买(承担)或销售(清偿)资产或负债的金额。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对“现行经济情况对资产或负债影响”的市场评价,交易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因此,公允价值更符合“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三)损益确认更为合理

在旧准则中,将债务重组过程发生的损益部分计入损益、部分计入资本公积中,业务处理存在不一致性,内在逻辑混乱。新准则中,债务重组损益不再计入资本公积而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损益的确认更为合理。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以后,对于债务方来说,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重组损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债务重组过程中,债权人做出的让步而取得收益,一部分是转让资产的利得或损失即转出资产原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之差作为资产转让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四)披露的信息更为充分

对债务人而言,新准则增加了两项信息披露要求,一是确认的债务重组利得总额:二是债务重组中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由债务转成的股份的公允价值和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对于债权人而言,新准则增加了一项披露要求:债务重组中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由债权转成股份的公允价值和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权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由于一些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的确认存在一定的操纵空间,增加了信息披露,提高了债务重组交易的公允性、真实性。

此外,新旧准则对或有事项的表述也有所不同。新准则使用“或有应付(应收)金额”,旧准则使用“或有支出(收益)”。新准则中的或有应付(应收)金额指因未来某种事项出现而可能发生的应付(应收)金额,其概念表述更直接,便于理解。

二、债务重组新准则存在的问题

(一)准则内在冲突

在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交易时,只有交易满足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才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否则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也就是说如果涉及到非货币性交易,即使具有商业实质,但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确定时,要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而在债务重组新准则中,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债权方对取得的非现金资产应该按照公允价入账。因此,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和债务重组准则在关于如何确认换入非货币性资产的入账价值上存在冲突。

(二)财务困难的界定

在新准则中,债务方发生财务困难是债务重组的前提。财务困难是个宽泛的概念,新准则对财务困难的界定不够具体,这势必影响债务重组范围。什么状况下视债务方处于财务困难亟需探讨。

(三)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确认交易价格时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资产存在活跃市场,该资产的市价为公允价值;二是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资产的公允价值参照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三是如果该资产和类似资产都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资产的公允价值通过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然后以一定的折现率贴现来确定。这三种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方法存在层级性,活跃市场上相同资产的报价信息优先度最高,通过估值的价格信息优先度最低。然而,我国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相当一部分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这就使得公允价值的确定不具备可操作性。如果完全采用估值技术,公允价值可能就不公允了。

(四)忽略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新准则中,修改债务条件进行重组时涉及到了未来金额的问题,对未来或有事项金额的估计上,新准则没有规定进行贴现,忽略了资金的时间价值,直接把两个不同时间点上的金额大小进行比较,如果债权人的账面价值大于将来应收金额,将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如果账面价值大于将来应收金额不做会计处理。

三、完善新准则的建议

(一)确保会计准则的内在一致性

在债务重组中,采用非货币性资产进行清偿债务时,债务方提供的资产有可能不存在公允价值,这时用公允价值入账不具备可操作性,且与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冲突。因此,有必要采用账面价值入账,确保准则的内在一致性,也更为稳健。

(二)制定财务困难的标准

财务困难是进行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因此有必要制定何种情况下属于财务困难范畴。财务困难至少要满足三个标准:一是亏损金额要大:二是缺乏周转资金:三是在未来可预见的期限里有偿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与债权人协商,让债权人做出一定的让步,进行债务重组。

(三)提高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首要的交易价格确认方法就是资产存在内活跃市场,因此,要加快市场发展的步伐,真正做到价格由市场来定。另外,重视现值估值技术,有些资产即使在发达的市场情况下也不存在活跃市场,需要借助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因此,还要大力发展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人才以及评估技术,以满足经济业务发展的需求。

(四)引入现值

债务重组准则的合理性分析及建议 篇10

一、1998年与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比较

1998年的某些会计处理在2001年被新的处理方法代替,却在2006年被重新应用。最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的应用和重组收益的确认这两个方面:

1. 公允价值概念的引入

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1 9 9 8年的准则较多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概念,但是由于当时我国的市场不是很完善,相关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使得一些企业利用准则调节利润,为了防范类似问题继续发生,并及时解决已经存在的有关问题,在2001年取消了公允价值计量,可以说旧准则是实践中的结果,虽然不大符合国际惯例,但却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或者说其针对性更强。而2006年的新准则又开始运用公允价值计量。

2. 关于重组收益的确认问题

1998年准则在债务重组业务中允许确认两类损益。一是债务重组的利得或损失,二是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的转让损益。为了防止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获取额外的重组收益及巨额利润,以使亏损减小或是扭亏为盈,维持报表利润,使会计报表不真实,所以2001年准则不允许重组利得进损益,只允许将其进入资本公积。2006年的新准则采用1 9 9 8年准则的做法,允许确认两类损益。

笔者认为1998年准则的制定过于超前,它的实行并不适合中国当时的经济环境。现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实行1998准则中一些处理办法成为必然。

二、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的合理性

1. 运用公允价值的合理性

1998年的准则较多的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概念,而我国当时的产权、生产要素市场还不是很活跃,相关的公允价值和现值的计算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不少问题,大多数时候,公允价值的确认只能由双方协商,那么公允的程度就有待提高了;同样,现值利率的取得也会存在具体困难,从而给一些企业利用准则调节利润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准则的实施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助于公允价值应用的环境已初步实现。

(1)证券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在强化公司治理,提高运作透明度,清理违规行为,构建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2)生产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也不断发展和完善,比如房地产交易市场在很多城市都很活跃,为资产评估中市场价格的取得提供充分的资料。加入WTO以后,大量外国资本涌入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活跃,产生了数量众多、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只有公允价值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FAS133(美国金融会计标准委员会的衍生会计准则)中指出,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最佳的计量属性,对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公允价值是惟一的计量属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公允价值应用的环境已初步实现。

(3)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正在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使公允价值的运用更加容易。

2. 重组收益确认的合理性

1998年,按照当时的准则,一些亏损的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获取额外的重组收益及巨额利润,以使亏损减小或是扭亏为盈。为了防止操纵利润的事件发生,2001年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现行准则再次允许将其确认为当期损益,是因为如今的环境使企业不容易操纵利润。

(1)披露差异。新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与债务重组有关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所以上市公司想利用关联交易隐匿债务,美化财务报表的目的很难实现。如果关联方之间要实施内幕操作,关联企业愿意承担经济损失,以很低的价格进行债务重组,那么上市公司就必须对交易的公允价值进行披露,公允价值明显低于正常交易的价值就必然引起关注。因此,新准则对于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有一定的约束力。

(2)对于*ST(存在终止上市风险的特别处理)及ST(其他特别处理)公司而言,摘帽、摘星的条件较以前更为严密

沪深交易所的规定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正值”2。债务人的债务重组收益也只能计人营业外收入,属于非经常性损益,在摘帽、摘星时会被扣除。因此幻想依靠债务重组收益实现摘帽、摘星将徒劳无功。

(3)广大证券投资者判断分析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都有很大的提高。证券市场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投资者盲目跟庄、任人宰割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新准则要求企业披露债务重组利得总额、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投资者很容易识别出债务重组包装获得的利润,进而做出理性的选择。因此,那些负债金额较高又有可能获得债务豁免的公司,将引起投资者关注,但并不会盲目投资,所以将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对证券投资者投资决策影响有限。

三、对实行债务重组准则的建议

1. 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社会相关各方的协作

(1)政府:加快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履行会计监管责任。政府物价部门可协同工商及市场管理部门,定期在有关报刊或电视广播上公布活跃资产的市场价格,为确定债务重组的公允价值提供依据;监督、审核重组双方公允价值的确定,保证会计信息的权威性、公正性和真实性。

(2)注册会计师:加强审计监管,把好公允价值正确运用关口。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必须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审计,而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经验和专业判断。为此,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计划实施审计工作,对濒临亏损边缘的上市公司,以及亏损上市公司发生异常波动的营运资金项目和利润表中的异常应计收益项目,予以特别的职业关注。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被审计单位对一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合理或披露不充分时,注册会计师应视其重要程度,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3)信息使用者:理解公允价值及其与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的关系。会计准则之所以被利用来操纵利润,并不是因为它本身的不公允,而是由于在实际运用中需要会计人员大量的职业判断,如公允价值由谁来确认、确认方法是否恰当等。对于实施中人的问题,并不需要修改会计准则,而是要健全相关辅助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提升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的估价能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等系统工程,把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恢复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可靠性。

2.“财务困难”应当明确界定

新准则第二条规定:“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从定义可以看出,作为债务重组确定条件的主要环节,“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明确界定首当其冲,这是债权人对债务人进行让步的前提条件。但是,新准则及其指南对债务人发生的财务困难只是说明而已,如何具体操作并没有明确。在实务操作中,财务困难的判定是不易界定的,这就给一些企业恶意滥用新准则,使得某些不法交易变成合法交易留下了空间。因此,应针对企业发生的财务困难状况和程度,设定一组明确的财务指标,由具有权威性的独立的第三方来界定,使人们对企业发生财务困难有一个定量的认识,易于实际操作处理。

3. 信息披露应进一步完善

由于债务重组不能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现金流入或流出,所以它对当期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应把债务重组的收益或损失从补充资料净利润项目中进行扣除,这样对净利润调整后所反映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才是真实的数据,笔者认为可以在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中应该增加一项“债务重组损益”,作为净利润的调整项目,专门反映债务重组产生的损益。

摘要:现行会计准则中的债务重组准则与1998年的相关准则很相似,特别是采用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和重组收益的确认几乎相同,现行债务重组准则似乎是1998年准则的反复。本文通过对比1998年和现在的环境,分析了现行准则引用公允价值的概念和确认重组收益的合理性,指出了债务重组准则的不足和现行准则在具体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债务重组准则,公允价值,债务重组收益,合理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1999.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93-2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2.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53-183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56-58

[4]向红梅、彭珏.新债务重组准则引发的思考.商业会计,2007(01)

债务重组会计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债务重组;会计处理;对策

债务重组,又称债务重整,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债务重组的前提是债务人发生了债务困难,债务重组的结果是债权人做出了让步。 我国自1998年首次颁布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至今, 共经历2001 年和2006 年两次修订,尤其是2006 年的修订,更加规范了企业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但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债务重组的方式越来越复杂,增加了准则执行的难度。因此,对债务重组会计问题进行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关键。债务重组现有的方式大有四大类(1)以现金清偿债务;(2)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3)将债务转为资本将债务转为资本;(4)修改其他债务条件。

一、企业债务重组存在的会计问题

(一)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缺陷

财政部2006 年颁布的关于债务重组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文件》,债务重组的确认条件模糊,并未明确指出什么是“当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同时虽然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要求涉及的资产或者负债满足要求则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在会计处理实务中,许多的债务重组事项涉及的资产或者负债仍然采用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和核销,很少会按照上述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资产评估,为企业调节利润提供了可供利用的手段。

(二)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中直接忽略了货币时间价值对账面价值的影响

会计准则没有对偿还期内货币的时间价值进行考虑,在企业重组中经常会涉及到延长偿债期间的情况,由于货币是存在时间价值这一属性的,因此,账面上关于债务与资产的价值是无法真实反映其真实的价值的。

(三)债务重组成为部分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工具

部分上市公司进行债务重组的目的就是在短期内通过粉饰财务报表,、以便从投资人手中获取大量投资资金,谋求不正当的股价利益。债务人和债权人双方在进行债务重组的过程,将债务重组的收益确认为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在会计期末时,都转入企业的“未分配利润”科目中,造成企业的利润增加,但是企业几乎没有任何的现金流,这样可能使误导部分财务报表的使用者盲目相信利润增长,投资失误。

(四) 缺乏规范的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涉及到会计活动赖以存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和文化等综合方面。由于会计行业诚信缺失,会计执业队伍总体素质不高,当受到经济利益诱惑时,可能会参与会计活动造假,编制虚假会计报告,导致企业的会计债务重组严重失真。

二、债务重组会计问题相关对策建议

(一)明确企业债务重组范围

《新债务重组准则》对企业发生财务困难进行没有明确的界定,应该规范债务债务重组的对象和范围。可以设定相关的财务指标,并由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独立第三方进行评估,对一些由于外部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暂时性的经济效益低下的企业,是否纳入债务重组给予相应的准则要求。

(二)正确运用公允价值

在债务重组中,对需要通过估值技术来对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的,为了提高操作的可行性以及防止滥用准则,应对公允价值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政府物价部门可以定期披露活跃资产的市场价格,为确定债务重组的公允价值提供依据。另外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并通过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给公允价值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完善相关信息的披露

债务重组的利得和损失会影响企业当期的利润,在利润表的编制时直接计入了营业外收支,但是其并不会影响现金流量,可在编制现金流量表中加入“债务重组损益”作为净利润的调整事项将使得财务报表更加全面和完整。这样可使企业的报表更加真实,有效避免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进行会计报表粉饰,同时有利于投资者作出合理决策。

(四)完善规范相关会计环境。

1.强化外部监管规范企业债务重组

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资产评估做到公正公开透明,同时政府职能需要加强对债务重组企业的监管力度,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相应的定期监管

检查制度,为债务重组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2.强化内部控制规范企业债务重组

企业要对内部控制的治理结构和制度进行完善,加大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资产重组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能够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比,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完善企业的融资渠道,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诸如制度不完善、会计环境缺失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企业、从业人员和政府共同努力,才能彻底解决企业在债务重组中的困境,使企业成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亚珩,债务重组财务会计问题的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4,(32):37-37.

[2]袁立强,企业如何应对债务重组问题[J].现代商业,2013,(21):209-209.

[3]陈海如,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会计问题研究[J].企业会计,2015(4).

[4]衣晓青,浅谈会计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保护的相互作用机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5

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分析 篇12

一、研究背景

债务重组准则的巨大变化是新会计准则一个显著特点。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 在许多方面进行了重大修改, 更倾向于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接轨。新旧准则主要存在以下差异:

(一) 债务重组定义

新准则规定,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 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这与旧准则对其的定义“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有明显的区别。

(二) 会计处理

新准则着重体现于公允价值的使用和确认债务重组利得并计入当期损益, 而旧准则不作为当期损益,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新准则规定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债务人或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所换出或收到的资产或资本。而旧准则规定债务人清偿债务按换出资产或清偿债务资本的账面金额计算, 债权人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资产或资本的入账价值。旧准则仅在债权人涉及受让多项非现金资产、股权时, 才使用公允价值对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进行分配, 以确认各项非现金资产、股权的入账价值。

(三) 信息披露

新准则将旧准则中债务人应披露的信息“因债务重组而确认的资本公积总额”和“或有支出”分别改为“确认的债务重组利得总额”和“或有应付金额”;将旧准则中债权人应披露的信息“或有收益”改为“或有应收金额”, 并且新准则增加了“债务人 (或债权人) 在债务重组中转让 (或受让) 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由债务 (或债权) 转成的股份的公允价值和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 (或债权) 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这项应在附注中披露的条款。

新准则从2007年1月起施行, 首先在上市公司推行。执行新准则后, 对那些无力清偿债务的上市公司而言, 一旦债务被全部或部分豁免, 就会大为提高其每股收益。新准则也将提高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热情, 在公司出现或面临亏损的情况下, 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出于维持业绩或保住“壳资源”的考虑, 很可能会考虑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上市公司如以注入的优质资产去进行债务重组, 不仅能获得债务重组利得, 而且还能扩大资产转让收益。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本文采用特征变量配对t检验调查上市公司是否利用新债务重组准则在2007年上半年实施了盈余管理行为 (即扭亏或大幅调高当期利润) 。笔者认为, 公司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越差, 越有强烈的动机发生债务重组收益, 同时证券市场监管规定又加剧了这种动机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本文假定:操纵债务重组损益会被上市公司当作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以净利润/资产总额、营业利润/资产总额、经营现金流量/资产总额、净资产收益率代表公司经营业绩, 若债务重组公司净利润/资产总额、营业利润/资产总额、经营现金流量/资产总额、净资产收益率显著低于控制样本公司, 则说明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实施导致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此外, 将实施扭亏或被ST的公司与控制样本公司进行比较, 若今年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中代表公司扭亏、ST的变量与控制样本公司显著不同, 则说明债务重组准则导致了这两类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在正常情况下, 企业资产负债率越高, 越有可能发生债务重组行为, 使资产负债率降到比较合理的水平, 债务重组后资产负债率不再显著高于控制样本公司。因为, 新债务重组准则对降低资产负债率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本文假定:若不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 债务重组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控制样本公司并无显著差异。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实施高管人员持股的企业多是企业管理创新走在前列的企业, 其经营状况较好, 因此本文假定: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与控制样本公司在高管人员持股方面应有显著差异。

王跃堂 (2000) 指出,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IPO现象 (即初次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后, 业绩逐年下滑) 的客观存在, 上市公司上市年限越长, 其经营业绩越差。因此本文假定:债务重组样本公司与控制样本公司的上市年限存在一定差异。

(二) 样本选择

本文主要考察了沪市A股全部上市公司2007年度中期报告, 根据其中期报告中所披露的债务重组损益数额, 将样本选择限定在2007年上半年发生过债务重组损益的上市公司, 一共有91家公司, 其中发生债务重组收益的样本公司为68家, 发生债务重组损失的样本公司为23家。

然后以相同的CSRC一级行业分类以及近似的资产规模, 选择了另外92家没有在2007年上半年发生债务重组损益的上市公司作为控制样本, 将其以债务重组损益公司进行配对比较, 假定它们之间的差异将能够解释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的数据处理全部采用马克威软件进行, 数据来自于Wind数据库。

(三) 变量选取

选用变量如下:

盈利指标:净利润/总资产;营业利润/总资产;经营现金流量/总资产;ROE (按2007年中期报告披露数据计算) 。

虚拟变量:是否扭亏 (2007年实现了扭亏=1, 否则=0) ;是否ST (是=1, 否则=0) ;是否持股 (2006年总裁、副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等未兼任董事长或董事的高管人员持股=1, 否则=0) 。

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总负债 (按2007年中期报告披露数据计算) 。

上市年限:从公司的上市时间算至2007年。

三、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 发生债务重组收益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明显高于其控制样本, 其营业利润/资产总额也显著低于其控制样本, 并且实现扭亏, 是ST公司的可能性也明显高于其控制样本。而发生债务重组损失公司是ST公司的可能性也明显高于其控制样本, 资产负债率较之也高一些。

(二) 全部债务重组公司与控制样本公司特征变量配对t检验结果

由表2可知, 发生债务重组损益的公司, 在是否ST、是否扭亏以及资产负债率三个项目上与控制样本公司存在明显差异, 分别通过了1%、5%、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但在盈利指标各项以及高管人员持股、上市年限等方面未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实施了债务重组并从中获得收益的公司, 其财务杠杆及风险一般较高, 且大多是扭亏公司和ST公司。此次特征变量配对t检验结果支持了本文的原假设:相对于控制样本公司, 债务重组收益公司很有可能利用了债务重组准则的实施进行了盈余管理, 以达到减少负债和亏损, 降低财务风险, 迅速改善业绩以实现扭亏或“摘帽摘星”的目的。

(三) 债务重组收益公司与控制样本公司特征变量配对t检验结果

表3表明, 发生债务重组收益的公司, 与全部债务重组公司配对检验的结果基本一致, 也是在是否ST、是否扭亏以及资产负债率三个项目上与控制样本公司存在明显的差异, 分别通过了1%、5%、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不过这里资产负债率的显著性相对较差。盈利指标各项以及高管人员持股、上市年限等方面也并未存在显著差异。这同样说明实施了债务重组并从中获得收益的公司, 其财务杠杆及风险一般较高, 且大多是扭亏公司和ST公司。此次特征变量配对t检验结果仍然支持本文原假设:相对于控制样本公司, 债务重组收益公司很有可能利用了债务重组准则的实施进行了盈余管理, 以达到减少负债和亏损, 美化业绩以实现扭亏或“摘帽摘星”的目的。

(四) 债务重组损失公司与控制样本公司特征变量配对t检验结果

表4表明, 发生债务重组损失的公司与发生债务重组收益的公司相比, 其配对t检验效果不甚理想, 只在净利润/资产总额、营业利润/资产总额以及是否ST三个项目上与控制样本公司存在一定的差异, 分别通过了5%、10%、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这说明实施了债务重组但从中遭受损失的公司, 其经营状况一般较差, 且大多是ST公司, 因此也不排除其“一亏巨亏”的目的。

五、结论

本文对上市公司是否利用了2007年实施的新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了研究。2007年实施的债务重组准则与旧债务重组准则相比, 对于债务重组损益的规定出现了重大变化, 债务重组收益可以归入当期利润而不再计入资本公积, 这加大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 应该会对其盈余管理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将发生债务重组收益和债务重组损失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分类研究, 证明了2007年上半年发生债务重组收益的上市公司利用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实施进行了盈余管理, 改善了会计业绩。特征变量差异检验结果证明, 与控制样本公司相比, 发生债务重组收益的上市公司, 其资产负债率较高, 且大多是扭亏公司和ST公司, 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文的假设。

参考文献

[1]李增泉:《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实证研究》, 《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1年第4期。

[2]于海燕、李增泉:《会计政策与盈余管理—来自上海股市四项准备的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2001年第6期。

[3]Strong, John S.and Meyer, John R. (1987) , Asset Write-downs: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Security Returns[J], Journal of finance XLII;

上一篇:现代钢琴代名词下一篇:古建筑文化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