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堂春原文及鉴赏

2024-06-20

锦堂春原文及鉴赏(共6篇)

锦堂春原文及鉴赏 篇1

锦堂春原文及鉴赏

锦堂春

柳永

坠髻慵梳,愁娥懒画,心绪是事阑珊。

觉新来憔悴,金缕衣宽。

认得这疏狂意下,向人诮譬如闲。

把芳容整顿,恁地轻孤,争忍心安。

依前过了旧约,甚当初赚我,偷剪云鬟。

几时得归来,香阁深关。

待伊要、尤云殢雨,缠绣衾、不与同欢。

尽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敢更无端。

柳永词作鉴赏

这首《锦堂春》是柳永所创作的一首典型的俗词,词中以代言体的方式塑造了一位泼辣、傲气、不拘礼法的市井女性。词人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声情毕尚地刻画了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表达了他对市民意识的认同。这也是柳永所以能赢得广大市民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坠髻慵梳,愁蛾懒画一组四字对偶句,直接表现这位妇女的精神状态。坠髻,表示发髻已松欲散了,而她慵梳:蛾即蛾眉,指妇女修长弯曲的眉,已经含愁不展了,而又懒画,加位写出她的情绪不佳。心绪是事阑珊,是对她意绪的总结。是事,犹云事事、凡事,阑珊是近乎消失的`状态。凡事都打不起精神来做,不只梳妆打扮是如此。内里意兴阑珊,外则面容憔悴了,身体消瘦了。金缕衣宽,衣裳变得宽大了,便是身体瘦下去了的证据。古人每以衣带宽松表示身体消瘦,柳永《凤栖语》词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句。她之所以憔悴消瘦,是因疏狂的年青人引起的:认得这疏狂意下,向人诮譬如闲。疏狂,即风流浮浪之意。用这字领出,则此两字又变成指称这种人物。意下向人诮譬如闲,直解就是心里对我直是视若等闲。诮,犹浑也,直也。这个人字是女子自呼口吻,用来表达女子怨恨的心情。至此,作者将抒情主人公思念怨恨的对象点明了,对方对自己的态度也已明了。

市民妇女比较注重现实的个人利益,不愿听人摆布自己的命运。所以,词中的女子并不因这个疏狂的年青人,而长久地沉溺忧伤之中。她要进行抗争,甚至可以采取各种报复行动。把芳容整顿,这是她不甘向命运屈服的第一步。芳容即自己的美貌,句意是她又感到很自信,于是重新振作精神,克服慵懒情绪,梳妆打扮起来。这与起首两句相照应。恁地轻孤,争忍心安!说如果因为这点事情,就弄得形容憔悴,轻易辜负了自己的青春,怎能心安。这是上阕词意的小结,预示着她将要发泄一腔不平的怨恨。

追思往事,使她内心不安和气愤难平的是:依前过了旧约,甚当初赚我,偷剪云鬟。依前,象从前一样。云鬟,如乌云似的头发。古代男女相别之时,有订立盟约,女子剪发以赠的习俗。赠发的意义是为了让男子见发如见人,另外还有以发缠住男子之心的神秘寓意。这句的意思是,词中抒情女主人公现怨恨疏狂的人竟又象从前一样过了相约的归期。这疏忽大意不止一次了。既然他失约而不遵守诺言,为何当初又骗取她剪下一绺秀发为赠呢?说明他确实疏狂之甚,竟把盟约忘却或当作儿戏了。恼恨之下,她盘算着他有一天归来,要设法收拾教训他。第一要香阁深关,不让他进绣房。如果他进房了,就待伊要、尤云殢雨,缠绣衾、不与同欢,不让他进被窝。以此逼使和要挟对方反省和屈服。接下来愈发充分表现了这位市井女性的泼辣性格:尽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敢更无端。她听任时间僵持中过去,等待到更鼓已深,即是半夜了,才严肃地从头到尾、有条有理慢慢数落他的疏狂,要他悔过认错,还要保证今后不能再无赖爽约。至此,全词嘎然而止,至于这女子是否会或怎么样实施她心中计划,词中不再多言,留下供人想像的余地。

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俗,也就是说,柳永这里刻意用俗语写俗事,目的就是为了给俗人看。语言上,他主要用浅近的白话,甚至市井俗语,如是事,认得、诮、恁地、争、赚、无端等表现力很强的通俗文学语言。结构上,他主要采用市民所喜闻乐见的浅型结构方式,有细节、有情节,能够紧紧抓住读者。作者巧妙地抓住抒情女主人公梳妆瞬间的心理流程,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展现了她极其复杂的内心活动,词意集中凝炼,颇能打动人心。

促织原文及翻译及鉴赏 篇2

第一,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旨;

第二,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

第三,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蒲松龄作《聊斋志异》,古书有载:“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超绝。”《聊斋志异》全书十二卷,四百八十八篇,通过花妖鬼怪故事,人神鬼相杂、幽明相间的艺术画面,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罪恶,讽刺科举制的腐朽和弊端,歌颂男女青年的纯真爱情,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作品继承和发扬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小说的艺术传统,既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又给人以现实主义的真实感。构思奇特,幻异曲折,跌宕多变,刻画细腻,文笔洗练。其思想和艺术成就,标志着我国文言短篇小说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地位。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优秀篇章,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可谓是文学精品。本文拟从情节、语言、人物三方面赏析其艺术魅力。

一、情节曲折,构思严谨 我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因此形成的艺术传统是,非常注重故事的情节,善于营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转合的完整性。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这样,全文的情节特征已经一目了然。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唯思自尽,走到了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也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虽令人匪夷所思,但文章也就从此得以急转直下,豁然开朗;此后,小说极力地以其貌不扬,来反衬促织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也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最后以大团圆结局,让人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不由得要掩卷三思…… 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关于起承转合,上面已经叙述过了。至于前呼后应,至少有两处照应非常好,一是故事起因于“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以“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为终,应了“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古话;二是成名始“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且家中“薄产累尽”,而终能“入邑庠”,且“田万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跷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可谓善有善报。

二、语言精炼,生动形象《聊斋志异》一书历数十年乃成,且不断修改增补,其语言来自民间,又经艺术加工,自然十分的精炼、生动。用词精炼主要表现在对动词的运用,十分恰当,而且经济。如第三段:“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记叙了成妻求虫的全过程。又如第四段:“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这是一段细节描写,作者去芜存杂,突出动作性,通过“逐”、“蹑 ”、“扑”、“掭”、“灌”、“视”等词,把成名捕虫的全过程描绘得纤细毕现,如在眼前。再如第七段:“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纥敌领。”这一段文字也通过“怒”、“奔”、“跃”、“张”、“伸”、“纥”等词,把斗虫过程中促织的神态和动作写得细腻逼真。文章在精炼处惜字如金,但在形象处却又泼墨如水,细致入微,生动感人。如第六段:“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描绘出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态;又巧妙地借用景物衬托,以“茅舍无烟”(正衬)、“东曦既驾”(反衬)来表现成名夫妇“不复聊赖”的精神状态。

三、神态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前面我已经讲过,我国古代小说十分注重情节性,甚至到了刻意的地步,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略显不足。但《促织》不但主人公形象刻画得很成功,就连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确属独树一帜。本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神态描写。 关于对成名的神态描写,前面已经提及,不再累述。让我们来看看对“游侠儿”的描绘吧。第七段:“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弟子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中。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纥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这一段中,少年共有三笑: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一副轻狂傲少的神态;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又笑”, 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而最终“少年大骇”,既衬托出促织的奇异,更进一步表现了人物的无知可笑的一面。此外,文中虽然对成名的妻子和儿子着墨不多,但精炼的数笔也很生动形象。若第五段:“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把成子的“恐惧”和成妻的“惊”、“怒”渲染得很成功。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再一一例举。

总之,《促织》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优秀传统,十分注重情节结构的营造;又能在语言方面推敲斟酌,做到精炼生动;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所突破,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篇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的短篇小说精品.

玉楼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3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译文

饯行的酒席前就想先把归期说定,一杯心切情切,欲说时佳人无语滴泪,如春风妩媚的娇容,先自凄哀低咽。人的多愁善感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情结和风花雪月无关。

饯别的酒宴前,不要再按旧曲填新词,清歌一曲就已让人愁肠寸寸郁结。一定要将这洛阳城中的牡丹看尽,继而才能与春风轻松地告别。

注释

尊前:即樽前,饯行的酒席前。

春容:如春风妩媚的`颜容。此指别离的佳人。

离歌:指饯别宴前唱的流行的送别曲。

翻新阕:按旧曲填新词。白居易《杨柳枝》:“古歌旧曲君莫听,听取新翻杨柳枝。”阕,乐曲终止。

洛阳花:洛阳盛产牡丹,欧阳修有《洛阳牡丹记》。

始:始而,表示某一情况或动作开始(后面多接用“继而”、“终于”等副词)。共:和,与。

赏析:

《前出塞》原文及鉴赏 篇4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这两句是说,一个征夫思家念亲,心绪不宁,在陇水中磨刀,突然发现水色变红,原来是刀刃割破了自己的手。伤心失神之态,从字行间传出。

出自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三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注释

呜咽水,指陇头水。《三秦记》:“陇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陇头流水,呜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这以下四句即化用陇头歌。

轻是轻忽,只当没听见。肠断声指呜咽的水声。

这句是上句的否定。心绪久乱,而水声触耳,想不愁也不行。心不在焉,因而伤手。初尚不知,见水赤才发觉。刻划人微。

丈夫,犹言“男儿”、“健儿”或“壮士”,是征夫自谓。誓许国,是说决心把生命献给国家。这以下四句征夫的.心理有了转变,但是出于无可奈何的,所以语似壮而情实悲,口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仍有矛盾。

这句承上句。既以身许国,此外还有什么值得悲愤和留念的呢?

西汉宣帝曾图画霍光、苏武等功臣一十八人于麒麟阁。

当字很有意思,好像甘心如此,其实是不甘心。末两句也是反话。所以有此矛盾现象,是由于这个战争不是正义的战争,人民也是被强制去作战的。

陇西行翻译及原文鉴赏 篇5

陇西行

誓扫匈奴①不顾身,五千貂锦②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③边骨,犹是春闺④梦里人。

【注释】

①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

②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③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④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白话译文】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

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

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赏析】

《陇西行》是陈陶的传世名篇 ,共四首 ,这里所选为其二 。诗中通过对爱国将士在前方勇敢战斗、为国捐躯的感人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他们英勇为国殉身的精神和征人思妇的情怀。

首句“誓扫匈奴不顾身 ”,是写征人的内心世界 和战斗表现,成功地揭示出戍边将士不怕牺牲、英勇战斗、敢于消灭来犯之敌的坚强信念和气冲霄汉的爱国豪情。次句“五千貂锦丧胡尘 ”,则描绘出了爱国将士慷慨激昂 、英勇悲壮 、以身殉国的壮阔悲剧画面 ,从这幅悲剧画面中 ,我们可以看到战斗的激烈、残酷,想象到将士视死如归的情态。三、四句“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是用通感的方法写 这些爱国将士虽然血染沙场,抛尸边疆,其家属却并不知道他们的死讯,他们的复活也仅仅是在其年轻遗妻的睡梦中。

这首诗虽然仅有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其容量却远非一般短诗所能比拟。从这首诗中,我们既可以触摸到爱国将士那勇于为国捐躯、泼泼跃动的赤心,又可以感受到征人思妇的痛苦之甚;既可以体味到人民对边境不宁、战乱经年不息的怨艾,也可以倾听到诗人渴望和平,盼望征人团聚以安居乐业的呼声。。

诗歌的.容量大小与否,除受诗人思想境界的制约外,与诗人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技巧也大有关系。善于巧妙地措置时、空观,当是这首诗得以扩大容量的重要手法。从时间的角度讲,战争发生于昔日,而白骨却是现存的,其间时距久远;从空间的角度看,征人在边庭 ,“春闺”在故乡,其空间跨度迢遥;从人物 心灵“ 空间 ”来考察,将士是“誓扫匈奴不顾身”,“春闺”少妇则是梦里犹思做古人。正由于诗人在有限的笔墨中能够纵横捭阖,结想神思,所以诗中就能容进无限的内涵。

【作者介绍】

《水龙吟》原文及鉴赏 篇6

《水龙吟》

辛弃疾

用些语再题瓢泉,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为之釂。

听兮清珮琼瑶些。

明兮镜秋毫些。

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

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

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路险兮山高些。

块予独处无聊些。

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

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

古人兮既往,嗟子之乐,乐箪瓢些。

鉴赏

上一篇:溧水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2012)下一篇:运转队三工转换具体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