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古诗原文及鉴赏(共9篇)
相思古诗原文及鉴赏 篇1
宋代: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译文
看吴山青青,看越山青青,钱塘两岸青山相对迎。怎忍心分手有离情。
你泪儿盈盈,我泪儿盈盈,香罗带未结成同心结。江潮已涨,船儿扬帆要远行。
注释
①吴山:指钱塘江北岸的山,此地古代属吴国。越山,钱塘江南岸的山,此地古代属越国。
②争忍:怎忍。
③罗带句:古代结婚或定情时以香罗带打成菱形结子,以示同心相怜。南朝《苏小小歌》:“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④江边句:通过潮涨暗示船将启航。
鉴赏
这首小词这首词用复沓语,离情于山水物态之中,流畅可歌而又含思婉转,具有很浓的民歌风味。
上阕写景,景中衬情。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开篇用语复沓,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钱塘江两岸青山相对迎客,渲染出钱塘江两岸优美的风光,借以托物寄怀。接下来两句采用拟人手法,写两岸青山相送迎,但它却并不能真正理解情人离别的痛苦,“离情”二字,既点明主题,又转入人间离别愁苦。
下阕抒情,以情托景。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承上片离别,写情人离别难舍难分,无语凝噎,泪眼相视。离别之时总易睹物生情,难以自已,而此处写到离别时的表现是泪水盈眶,却不是哭泣,显示出了双方都是在有意地压抑自己的悲痛,以免给对方造成更大的悲痛和感伤。一方面要承受着分别的痛苦.一方面却要假意宽慰,不要过多牵挂,可见双方相互体贴入微,相爱之深。古代民间男女定情,常用香罗带打成心状结,送给对方作为信物,表示双方同心,永远相爱,但这对男女分手在际却“结未成”,暗喻未能定下终身。末句“江头潮已平”,以景作结,写江潮涨满,船儿正该启航了,景中寄情,蕴藉深厚。
相思古诗原文及鉴赏 篇2
一.存在的误区
1、重专题复习, 轻平时积累
当前高三古诗鉴赏的复习思路, 通常是一轮复习阶段集中1个月的时间进行专题复习。这1个月的教学安排, 主要是按照考试说明要求, 把古诗鉴赏板块分解为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题材内容、情感观点等几个具体的考点, 逐点进行讲解、训练。经过1个月的专题复习, 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 因此复习也就到此为止了, 今后古诗鉴赏这一块基本就不碰了。
事实证明, 这种一劳永逸的做法完全脱离学情, 效果是比较差的。要知道, 没有平时的积累打基础, 作铺垫, 单靠1个月的集中突击, 一下子就可以大幅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是根本不可能的。学生真正缺的还是积累, 除了做了部分题目以外, 学生读了多少古诗?读懂了多少?能背多少?读了多少古诗鉴赏文章?有多少收获?可以说少得可怜!没有必要的积累, 读懂都是个问题, 何谈鉴赏?现在有些老师可能在专题复习方面动了不少脑筋, 下了很大功夫, 但是恰恰忽视了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 除了零星的训练以外, 没有设计具体有效的阅读内容。因此尽管老师讲得不少, 但是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依然脆弱。比如,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
鹧鸪天赏荷
秀樾横塘十里香, 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熏沉水, 翡翠盘高走夜光。山黛远, 月波长, 暮云秋影蘸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 分付西风此夜凉。
题:这首词善于运用侧面烘托, 请作简要分析。
什么叫侧面烘托 (侧面描写) , 平时是重点讲的, 学生都知道, 按理答题应该没问题。但事实恰恰相反:词的上片着重写荷花的香味、色彩, 荷叶的形态, 这是直接写荷花本身, 属正面描写, 学生却理解成是侧面描写。词的下片着重借山容水态、月色云影, 是借助其它事物来烘托荷花, 属侧面描写, 学生却根本没有注意。这说明一味灌输空洞抽象的概念术语, 脱离针对性训练, 学生往往似懂非懂, 一知半解, 好多知识点不能真正落实到位。
2、重理论灌输, 轻有效训练
现在, 有些老师热衷于讲理论, 讲概念, 讲名词术语, 在一些根本考不到的知识点上反复纠缠, 做了不少无用功, 这主要源于对“高考考什么”心中没数。比如, 有老师仔细辨析“形象”和“意象”的区别, 结果越讲学生越糊涂。其实, 对高中生而言, 形象和意象完全可以看成一回事, 简单交代一下就可以了。再比如, 有老师讲情与景的关系, 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缘情写景、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等等。其实这几个词意思大同小异, 学生只要懂“借景抒情”就可以了, 完全没必要分得这么细。07年和11年江苏卷都考了借景抒情这种表现手法, 学生作答时只要写出“借景抒情”就得分。
再有, 学生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概念术语烂熟于心, 一套一套的, 但碰到具体的题目, 却束手无策。这主要是因为老师讲得多, 练得少, 或者没有练到点子上。只讲不练, 纸上谈兵是要不得的。例略。
3、重方法指导, 轻文本解读
应该说, 目前在答题方法、答题规范方面大家已经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套路。比如根据高考常见考点, 建立了多种答题模型, 有形象型、意境型、炼字型、炼句型、手法型、感情型、观点型等等。每种答题模型都有固定的答题步骤, 学生有章可循, 就不会乱答一气。但是有了方法, 就有了一切, 就大功告成了吗?事实不然, 掌握方法还仅仅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读懂文本, 读懂诗歌, 否则方法就是一个徒具形式的空架子。而现在不少老师上课言必称方法, 却很少花功夫耐心引导学生去认真解读文本, 似乎讲方法才是老师的事, 而读文本自然是学生自己的事。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 学生虽然依葫芦去画瓢, 但难以画出像样的瓢来。例略。
4、重形式技巧, 轻思想内容
诗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方面主要就是表达技巧 (艺术手法) , 包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现在不少老师在复习中喜欢大讲特讲表达技巧, 分得很细, 讲得很全, 不厌其烦。讲到具体的题目, 也总是把分析表达技巧放在第一位, 似乎不讲表达技巧, 古诗就没有东西可讲。事实上, 这与高考动向是相背的。纵观江苏历年高考古诗鉴赏题, 虽然表达技巧几乎年年考, 但考的几种手法都很简单, 修辞手法考的是比喻和借代 (应该说, 这是符合古诗特点的, 因为古诗中用得较多的修辞就是比喻和借代) , 表现手法考的是对比、反衬、借景抒情, 都是最常见的。而且考查表达技巧, 都是只要求指认, 不要求分析, 这就又降低了难度。由此可见, 高考古诗鉴赏的考查, 并不在表达技巧上做文章, 基本上是淡化处理。在这一块, 不必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那么, 高考古诗鉴赏着重考什么?应该说还是在思想内容方面。高考命题者意图很明显, 首先检测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 因为读不懂就谈不上鉴赏, 再有就是防止有些考生投机取巧, 不是认真审读诗意, 而是用现成的名词术语瞎套。思想内容方面的考查, 局部而言, 就是看诗中每一句写了什么, 先写了什么, 后写了什么, 前后有什么关系;总体而言, 就是看诗中写了什么景, 叙了什么事, 抒了什么情, 表达了什么观点。例略。
二.应对的策略
1、在积累上下功夫
提高古诗鉴赏能力的根本在于平时大量的阅读积累。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古诗鉴赏的复习可以适当前移, 不要全部压到高三, 高一高二就可以讲点理论, 高一高二的阅读任务中穿插古诗词及鉴赏文章, 每周让学生研读一些篇幅较为短小, 内容不是太深的古诗鉴赏短文, 一方面建立对鉴赏的感性认识, 一方面学习诗歌鉴赏中的概念术语, 积累一些文体知识、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2) 用好教材。教材中有不少古诗词中的经典篇章, 高三应杀一个回马枪, 温故而知新。要利用课文熟悉古诗的常见题材和思想感情, 要特别注意用好教材中的范例,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术语, 教会学生“以诗解诗”, 实现知识积累和能力迁移。 (3) 高三依然要注重积累, 每周都要读一些古诗鉴赏方面的文章, 一直到高考, 做到“长流水, 不断线”, 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古诗的“热度”。 (4) 引导学生做好已做试题的整理归纳, 安排时间让学生经常回头看, 这也是一种积累, 必不可少。
2、在“读懂”上做文章
古典诗词是用文言写成的, 并且它有自身的语言特点, 因此读懂“诗家语”实属不易。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首先要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在格律方面, 古诗要注意平仄、押韵、对仗;在语法方面, 古诗中经常有倒序 (因平仄和押韵的需要) 、省略、词性的改变;在表达技巧方面, 经常运用典故。古诗自身这些特点, 都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难度。很有必要让学生看看一些浅易的讲解诗歌语言特点的文章, 老师适当点拨, 使学生对“诗家语”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有些老师怕麻烦, 或者认为没必要, 常常回避这个问题, 这是不明智的, 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功”。 (2) “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要读懂古诗, 还是要注重平时的积累。这儿不再赘述。 (3) 具体解题时, 要注意“六抓”:抓题目, 题目是切入点;抓作者, 作者是链接点;抓意象, 意象是关键点;抓情感语, 情感语是突破点;抓注释, 注释是支撑点;抓题干, 题干是辅助点。
3、在训练上求实效
古诗常见类别及鉴赏思路 篇3
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形成一个流派,所以单独列出(至于山水田园诗之外数量更多的写景诗,反倒不很突出了)。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类诗歌的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诗人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的鉴赏,首先在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最终把握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柳宗元、范成大、杨万里等;当然,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比如欧阳修的《琅玡溪》:“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这就是一首山水诗。景中的情怀是什么呢?在了解写作背景(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后,便不难发现,该诗是借题咏琅玡山的佳丽景点,来表现作者淡看仕途失意而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其中“不知溪源来远近”两句,虚实结合,有暗示美景更在山中幽深处之意。
二、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比如刘孝绰的《咏素蝶诗》:“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此诗先描写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联系诗人刘孝绰的生平,当可看出此诗并非泛泛咏蝶之作,而是寄予了诗人的身世之感:一方面借洁白的蝴蝶以表示自己品质的高尚与纯洁,另一方面借蝶之口表示自己在遭受到官场的多次沉浮后,依然对仕官怀有渴望与追求。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例如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更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当然,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三、边塞诗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比如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有范仲淹、陆游等)。
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但是,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作品,像为后人广泛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所写的事情(“凭君传语报平安”)极小,传达的情意却很深重。
四、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所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这类作品如果扩而大之的话,几乎可涵盖所有的抒情诗。由于“诗言志”的关系,咏怀的作品相当繁多,略举一例加以说明。陈与义的《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诗的开篇写时间变化,一夜之间,春水已涨,尽向东流,顿生怀友、访友之意。但笔意至此,先出一折,从自己写起——安于贫贱,甘于淡泊,在吟诗作赋的生涯中,看到杏花春雨又送来一个春天,心中充满顺适之感。自己如此,友人也是一样,所以下面写到禅伯(“禅伯”,即诗题中的“智老”)之多病,儒生之固穷,实则写己即写友,写友即写己,二者交相为用,互为生发,以见出心灵的相契,见出溪涨思友的心理依据。有了前面的铺垫,末二句就顺理成章地写踏上了访友的路途。至于见到友人后的情形,全都忽略了,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五、咏史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后的沉思,蕴涵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有刘禹锡、杜牧等。刘禹锡的咏史诗名篇有《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杜牧的咏史绝句被称为“二十八字史论”,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足见其艺术造诣之深,其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题乌江亭》等。仔细品味这两位代表人物的咏史佳作,对于鉴赏同类别的其他作品不无裨益。
鉴赏咏史诗应注意的问题是: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了解其本身的内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目的);然后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进一步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最后归结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堪称咏史、用典的范例,考生可以此为例体会咏史诗的鉴赏思路和方法。
《相如琴台》古诗原文及鉴赏 篇4
《相如琴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卢照邻。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闻有雍容地,千年无四邻。
园院风烟古,池台松槚春。
云疑作赋客,月似听琴人。
寂寂啼莺处,空伤游子神。
【鉴赏】
卢照邻和他的放逐同伴王勃一样,是最早运用这一形式表现真正个人目的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变得更直率,诗意更统一,而主题则丰富多样。
诗题中的“相如”指汉代最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他是四川人,曾经偕富商的女儿卓文君私奔。卢照邻访问了与这一对著名情侣相关的古迹,在那里深沉地感怀自然持久与人生短暂的对照。烟霭、长青树、灌木丛(与坟墓相关)、鸟啼,这一切都一如往昔。大自然确实好像在模仿这一对古代恋人的形象,而眼前的莺啼提醒了诗人:司马相如的琴声已经沉寂。直到最后一句,诗篇的整体效果都是唐诗所特有的:含蓄、自然、动人。但是结尾又回复到早期怀古诗的.直陈感情。
一百年后,羁旅四川的杜甫也访问了琴台,并与卢照邻一样,写了一首怀古诗《琴台》,纪念这一古迹。杜诗的最后两联“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归凤求皇意,寥寥不复闻”很接近地模仿了卢诗的相应诗句,但杜甫甩掉了“这一切使我忧伤”的古老结尾反应。
相思古诗原文及鉴赏 篇5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解题】
此诗相传为白居易十六岁时所作,并以此诗在长安谒见顾况,顾为之延誉而声名大振(见《唐摭言》卷七、《旧唐书》本传、《幽闲鼓吹》等),实不可能。因白居易十六岁时在江南,未至长安。赋得:赋诗得到某题目之意。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及应制之作和诗人集会分题之诗多于题前冠以“赋得”二字。被指定题材、主题的“试帖诗”及即景赋诗者亦往往冠“赋得”二字。古原:古代著名的平原。全诗用《楚辞·招隐士》意象,以比兴手法,由春草而及送别情怀。其中颔联二句,描写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富有哲理,历来传为名句。
【鉴赏】
从诗题看,这是一首预先定下题目的诗作。因为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例要在题目上加 “赋得”二字。但就是这样一首颇受限制的遵题之作, 却成了白居易少年时代的成名作, 成了名重一时并传诵千古的佳制。
限题作诗,其所写之事本不必真有。然在诗人笔下,那一幅芳草萋萋、古原送别的情景,却表现得十分真切。首句 “离离原上草”,写眼前景,出语坦易。其功用,却未可轻看。它既扣紧题面“古原草”,又极简炼地交待出送别的.特定环境与时序:古原之上,青草茂盛,不正是一派春天的景象么?接下去,诗人没有进一步刻画渲染古原春草,却掉转笔锋,去揭示原草的生长规律:秋枯春荣,年年踵接,岁岁循环。由原草之荣而想及其枯,原是很自然的对比联想, 但说 “枯荣”而不说 “荣枯”, 又有作者的用意。以 “荣”字作结, 不仅为了叶韵,似亦意在表明, 本诗所要重点歌唱的对象, 正是由 “荣”字所表征的原草的无限生命力。循着 “枯——荣”的脉络, 第三、四两句诗对原草展开了有声有色的描绘。“野火烧”,其焰烈烈可见; “春风吹”,其声呼呼可闻。“烧”而 “不尽”,野火之虚弱本质已现;“吹”而 “又生”,春风之温润强劲与原草之坚韧性格、强大生命力亦赫然在目。要之,野火肆虐, 固可逞威于一时,然一旦春回大地,原草那深藏于泥土之中的不死之根,又会顽强破土,勃然吐绿。如果说诗的首句重在摹写原草之貌的话,那么这两句则重在传达原草之神,亦即在形象的画面中突出原草的精神与性格。曾有人认为,刘长卿命意相似的诗句 “春入烧痕青”在艺术上较 “野火”二句为佳。其实即以艺术性而论, 白诗无论在境界的阔大, 风力的遒劲,气韵的生动等等方面,都显然优于刘句, 尽管后者也自有其风致。可以说, “野火”二句气势不凡,形神兼备,确属千古佳句。还应指出,原草的精神,其实不仅为原草所独具,乃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积极精神。由于典型地体现出这一精神,原草形象遂潜在地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性。它后来在中国现代革命斗争中常被赋予的那种深刻的象征意义, 正根源于此。
第三联,在进一步具体表现原草旺盛生命力的同时,笔调暗转, 引入送别情意,并为送别备下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这里,有仿佛从天边飘来的清香 ( “远芳”), 有一直铺向远方的秀色 ( “翠”), 有明媚的光亮( “晴”), 更有鲜明的动感与丰饶的情趣 ( “侵”)。“接”与 “侵”再度点染出原草的蓬勃生气, “古道”与“荒城”则在暗传着送别的意绪。诗人就是要在这样一派辽阔壮美、生机盎然、诗意浓郁的古原春色之中去送别他的友人。第四联再一次扣住题面, 并正面描写送别。“王孙”, 贵族, 借指诗人的朋友。“萋萋”, 草盛貌, 此以春草之盛喻别情之 “满”。一般认为,“萋萋”语出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在白诗中系衬托送别的愁情。更有人认为,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乃是“令人断肠的佳句”。其实,由于此诗与《招隐士》在整个情感色调上迥异,似不必将两个 “萋萋”作硬性的牵合比附。联系全篇来看,诗人的别情似乎并不见怎样的 “愁”, 更不 “令人断肠”, 反倒显得开朗而积极。这一点,观下自明。
在此诗的流传中,常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前四句妇孺尽知,且能背诵, 并常常误以为即是全诗,后四句则不那么为人所知。据传说,唐代名士顾况就曾因激赏此诗前二联而为白 “延誉”,使白 “声名大振”。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此诗是由关联甚少或者结构松散的两个部分拼凑而成?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来解释这一现象呢?
首先, 前二联咏草, 形神兼备, 神完气足, 完全可以独立成篇。其脱离全诗而广为流传, 乃情理中事。其次,置诸全篇,前二联实际上与后二联意脉紧属,情调一致,浑然一体。首句 “离离原上草”, 虽是即目所见,却潜藏着多向发展的可能。其后或咏草或送别,都入其笼罩之中。可谓一句统领, 二水分流。然二水又非全然分流。诗的后半部分, 写 “古道”却不显悲凉, 写 “荒城”却不觉凄清, 写 “别情”却不带愁绪,就与其前半部分密切相关。诗人那饱满开朗的别情,正与伸向天边的芬芳晴翠的古原春草互相谐调映衬; 而 “远芳”的弥漫与 “晴翠”的无边, 又是直接根源于原草那万劫不死、蓬勃再生的精神与性格,亦可说正是这一精神与性格的形象写照。于是, 情满古原, 绿遍古原, 春漫古原, 盎然生机, 无尽诗意, 全诗就在这样一种情思色调上达到了完全的浑融统一。
相思古诗原文及鉴赏 篇6
【解题】
原诗共六首,此处选其中第三首。作于贞元十四年(798)前后,时卢纶正被召入内殿,令和御制诗,并超拜户部郎中。张仆射:指张建封,时为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加检校右仆射。贞元十三冬,张建封入觐京师,德宗礼遇加等。十四年春,建封将还镇,特赐诗。张建封当时有《塞下曲》,但原诗已佚,卢纶此组诗即为和作。前首写将军的武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射石故事。后首写战争胜利和艰苦。两诗语言精练,剪裁巧妙,意境含蓄,耐人寻味。
【全诗】
相思古诗原文及鉴赏 篇7
一、高考关于古代诗词鉴赏的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词鉴赏提出了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景物,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容,就是要分析、判断它们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诗歌都是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的,鉴赏诗词不能抛开诗歌的形象,只有分析诗歌形象,才能把握住诗人的感情脉搏,找出它暗示或启迪读者的意蕴。其屮重点是应该领悟诗歌的意境。这里的“意”指思想感情,“境”指生活画面。
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诗歌的语言是简洁、凝练、含蓄又富有韵律的,因而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要抓住对词语句子的理解,然后才是“修辞”层次上的“鉴赏”,即从词语的锤炼、句子的选择、修辞格的运用、语言的个性化、语言的风格上去理解诗的内容,体味作者诗中表达的感情,进而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志向,把握诗的主题。
3、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从材料的选择、详略的处理、结构的安排,到各种因素的配合、变化,都有“技巧”问题。在诗歌中,材料方面的有无相关、虚实结合、虚实相衬、以小见大,结构方面的断与续、伏笔与照应、对比、映衬、悬念等等,这些都能体现技巧的表达效果,也都是我们在鉴赏中应思考的方面。
4、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时要求实事求是、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关于古诗词思想内容的鉴赏,古人早有“诗言志”的说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更提出了“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这都说明,诗人的创作绝非“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而是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有志可言。那些直抒胸臆的“抒怀”、“咏怀”、“感怀”诗自不必说,就是那些写景诗、咏物诗说到底也莫不寄情言志:可描绘自然风光,表达恬适安闲的心境;或颂扬壮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挚爱;或描写花鸟虫鱼,表达生活的高雅情趣;或叙写亲情友情,抒写人类情感的至真;或抒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表达深沉的哲理思索。凡此种种,可谓千姿百态,是无尽的思想宝库。
二、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
1、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
任何情感,任何内容,均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表达,因而弄清作品的字面意义是理解作品深层意义的第一步。理解作品表层含义需要注意两点:
(1)明白词语的含义。这里词语的含义并非指一般的意义,而是指特殊的含义。其一是诗、词、曲中使用的典故,只有理解典故的意义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用意。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此句中“封狼居胥”即用了典故,原指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的事,此隐指南宋张浚隆兴元年北伐而败于符离之事。
(2)理清句子的结构。诗歌的语言力求凝练,有时还要求对仗,讲究音韵,因而不同于一般散文的语言。其句子结构的特点,一是省略跳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即此类句子。读诗时,读者须将这些互有关联的景物组织起来加以理解。二是语序有时不是正常的排列,理解时须调理成正常语序。如“碧梧栖老凤凰枝”,理解时应将语序调成“凤凰老栖碧梧枝”,句中语序调整主要是根据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
对有些句子,只停留在表层意思,是远远不能理解作者的真正意思的,这就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表现形式去深味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意,弄懂诗句的语境意义和意境意义。
(1)诗句的语境意义。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去把握:①对上下文中的有关词语要联系起来理解。如杜甫《将赴弄南寄别李剑州》中:“使君高义驱古今,寥落三年坐剑州。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焉知李广未封侯”句的表面义为“怎么知道您像李广一样不能被封侯”,那么此句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什么呢?一应弄明白“李广未封侯”的典故之义。李广,汉初抗匈奴名将,屡建战功,但终未封侯受赏,因而古语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叹。二应联系上文语境来看,李剑州“高义驱古今”,“文翁能化俗”,高风亮节,功绩卓绝,但“三年寥落坐剑州”,既未被重用更未受封,因而作者对李剑州的不公待遇深感不平。但作者更主要的是从积极角度安慰、鼓舞李剑州,以李广喻李剑州功绩显赫,虽寥落暂处剑州,但以后会有锦绣前程。②联系作者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感而发,因而联系作者的处境及作品的背景,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的内容。
古诗《迢迢牵牛星》原文翻译鉴赏 篇8
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在三字。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河汉女”就活脱多了。“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里悲伤不已。“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句子的结构。“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札札”是机杼之声。“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或者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是确切的。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汉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亦见于《古诗十九首》。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盈与赢同,古字通。”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 篇9
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
相思令·苹满溪
宋代:张先
苹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回时陇月低。
烟霏霏,风凄凄。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相对飞。
译文:
苹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回时陇月低。
溪中长满绿萍,青青杨柳环绕着岸堤。一路相送直到那溪水西。原路折回时,只有低垂的山间明月与我相伴而行。
烟霏霏,风凄凄。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相对飞。
拂晓之后,山水原野,烟霭霏霏笼罩,寒风凄凄交加。回到家中,倚靠着朱门眺望远方,只能听见路上过往的马儿嘶鸣声,天地间唯有那霏霏晓烟中飞来飞去的寒鸥与我相对。
注释:
苹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回时陇(lǒng)月低。
陇月:山间明月。
烟霏(fēi)霏,风凄凄。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相对飞。
霏霏:烟很盛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意境凄迷朦胧的送别词。
此词选取满溪之蘋绕堤之柳、低垂之月、霏霏之烟、凄凄之风、寂寒之鸥等景象,营造出一个朦胧的境界,有效地渲染、烘托出送者凄迷的心境。全词以景语结情,熔情入景,其显著特色是词调声情与词情妙合无间。词用平声,其音低抑,如诉如泣,而且句句押韵,韵脚既极密,声情便紧促。特别是过片二句,全用阴平声,尤见低抑。低抑的韵脚、字声与急密的韵位构成一部声情悱恻的凄调,与词情表里一致,相得益彰。
起首一句,写送行途中所见景象。“苹满溪。柳绕堤。”青苹满溪,其含意无异于芳草萋萋,亦是关别情。垂柳绕堤,则暗示沿曲曲溪柳送行之远。熔情入景,寓事于景,意蕴包孕很丰富,语言却极简练,只六个字。
“相送行人溪水西”承上,点明送行之事,也点明全词的词旨。千里送行,终有一别,“溪水西”就是送者不得不止、行人终于别去之处。无限凄惘,见于言外,因为水西一别,行人已经渐行渐远,则送者不得不返。
歇拍即写送者归来所见景象:“回时陇月低。”陇月即山月,山月低垂,则天将拂晓。可见,送行之时是拂晓之前。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回时”二字,写送者沿送行原路折回。方才顺此路送行,此时逆此路返回,却是孤身一人,唯有低垂之陇月,照见形单影只而已。“陇月低”三字,妙景物之特征与情感之特征相似。此句陇月之低垂,与送者心情之低沉,特征完全相同;低垂的陇月,正象征着低沉的心情。
上片描写送别情境,下片则转写别后情境。过片两句,纯为景语,写的是:拂晓之后,山水原野,烟霭霏霏笼罩,寒风凄凄交加。而送者的心灵,同样笼罩凄迷怅惘之中,这景语又正象喻着心情。这两句不但有景象吻合心情之妙,而且有声情吻合词情之妙。这两句共六字,字字皆阴平,构成凄凉之调,读来愈觉其凄楚。
“重倚朱门听马嘶”写:送者已回到家门,可是仍不能平静,因为家门反而触动了伤心怀抱,所以送者转过身来,背靠朱门,面向远方,重新举目眺望行人所去的方向,可是,只听得路上过往的马嘶声,再也不见那人的影子,声声马嘶想必紧揪着送者的心。
结句“寒鸥相对飞”将凄迷的词情推到极致:此时,天地间唯有那霏霏晓烟中飞来飞去的寒鸥,与孤独的送者相对。人鸥相对,只是一片静默而已;这静默之中,包含着无限的悲哀。此句还含蓄地点出送者为女性,行人为男性。温庭筠《河传》词云:“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可与此词参看。抒情主人公送行归家,闻路上马嘶声,犹倚门倾耳而听。一个“听”字,写出其心动神驰之状,而一个“重”字,则其念兹兹之情亦可想。骑马去者必为情郎,则“倚朱门”者自是怨女。对此作者偏不于明处交代,只从“听马嘶”一幕曲折透出。
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2长相思(二首其一)李白 唐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注释】:
①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②络纬:昆虫名,俗称纺织娘。
③簟:凉席。
④帷:窗帘。
⑤青冥:青云。
⑥绿水:清水。
⑦关山难:关山难渡。
⑧摧:伤。
【译文】:
长久思念的人,在长安城中。纺织娘秋天在金井阑旁边鸣叫,微霜初降,竹席显出了寒意。孤独的灯光昏昏暗暗,刻骨的思念不能断绝,卷起窗帘仰望明月空自长叹。像花一样的美人相隔遥远。上有迷迷茫茫的长天,下有清澈的绿水波澜。天长路远魂魄飞度都很辛苦,梦魂由于道路险阻而飞不到。长久的思念啊,摧断心肝。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回忆往日情绪时所作,豪放飘逸中兼有含蓄。诗人通过对秋虫、秋霜、孤灯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感情。表现出相思的痛苦。“美人如花隔云端”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中含有托兴意味。我国古代经常用“美人”比喻所追求的理想。“长安”这个特定的地点更加暗示“美人”在这里是个政治托寓,表明此诗目的在于抒发诗人追求政治理想而不能的郁闷之情。诗人将意旨隐含在形象之中,隐而不露,自有一种含蓄的韵味。
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3原文:
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
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云雾迷蒙,小雪飘飘。梅花枝上堆满雪,春天从哪里来?
朦朦胧胧翻开悟,那时的梅景还存在吗?一树梅花,任凭羌笛声把它“催”落了。
注释
(1)霏霏:纷飞的样子。
(2)从教:任凭
(3)管:乐器。
赏析:
作者:佚名
要解通此词,须抓住两点,一是“自咏”,——她此时的处境是被判了徒刑,正待执行;二是“道此景”,——眼前之“景”是“冬末雪消,春日且至”。且看女词人是如何通过结合“自咏”而“道此景”的。
开头的“烟霏霏”乃云雾迷蒙之意。“烟霏霏”是云雾迷蒙,为“雪霏霏”前奏。《诗·小雅·采微》:“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霏霏,纷飞的样子。明明已经是“雪消”了,却偏要说雪“霏霏”,已是一奇。
下句还要加重渲染:“雪向梅花枝上堆”!眼前公庭院子里,当还有几株梅树,但说它枝上“堆”着雪,显然是借喻之法。词人这样当着知州衙门诸僚之面,“制造”出这样一幅雪压梅枝的现“景”来,自然有她的原因,为的就是引出下句“春从何处回”,就是说眼前还没有“春回大地”;结合“自咏”,是喻指她在此案中蒙冤受屈,未曾审理明白,便判了徒刑有如被雪压着梅枝,抬不起头来。“春从何处回!”用反诘的语气,加重感叹呼号的分量。咏“春日且至”而写出这样的句子,在座诸公是品词的行家,既然出了这“自咏”的题目,当然懂得她这弦外之音。
下片“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紧承上片,通过描写梅花,“道此景”而结合自己的观感。这里的“醉”和“睡”,不是实指生活中的醉酒和睡眠,而是说自己被一场官司打击得晕头转向,真是“终日昏昏醉梦间”(唐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句)。到此际睁开了“醉眼”、“睡眼”,要找寻那“疏影横斜”的梅景却已是“如今安在哉?”没有了,过去了。
这句与“春从何处回”是意同而笔不同的一种写法,是说好景不属于她:要么没有来,要么来了又去了,而她总是处在“醉梦中,从未领略到”。这一句借用了林和靖咏梅诗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不只使词语增加了文采,也使失却美好事物的意思得到了形象的体现。结句“从教塞管催”。“从教”,任使也。“塞管”,羌笛也。刘禹锡《杨柳枝》:“塞北梅花羌笛吹。”因古笛曲有《梅花落》词人想象其声可以感物,遂认为笛怨惊梅,而使之落。如戎昱《闻笛》诗:“平明独惆怅,飞尽一庭梅。”张先《醉落魄》词:“横管孤吹,……声入霜林,簌簌惊梅落。”此词也承此意,说“疏影横斜”的一树梅花,任凭羌笛声把它“催”落了,补出“安在哉”的缘故。词至此结束了,完成了“道此景”而“自咏”的任务。绝妙之笔,婉约之情,构成了一首篇幅虽短而很有包蕴的小词。
于是“诸客赏叹,为之尽欢。明日以告王公,言其冤,亟使释放”,词的手稿居然还由“治此狱”者收藏起来。女主人公先是被俗人玩弄,然后又被雅人玩弄。说是“佳话”也可以,但它毕竟是封建社会妇女生活的一幕悲剧。
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4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馀秋更清。
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翻译
短亭长亭,古今离情。高楼外清冷的月亮被罩上了一圈光晕,雨后的秋天格外凄清。
浮云淡淡,远山茫茫。秋叶落地声伴着孤雁哀鸣,远游的行人不忍听。
注释
山驿(shān yì):山路上的驿站,指作词之地。
长相思: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名。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又名《相思令》、《双红豆》、《吴山青》、《山渐青》、《忆多娇》、《长思仙》、《青山相送迎》等。
短长亭:古代驿道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此代指行旅、行程。
古今情:古今相同的离情。
凉蟾:秋月。
晕:月晕,月亮四周的光环。
馀:剩下、遗留。
横:地理上指东西向,此指远山迷茫。
和:应和。
赏析
《长相思》为万俟咏写行旅之作,上片点明时序和地点,下片含蓄表达行人的愁思。通篇萧疏冷落,情在言外。这首词全词围绕着词人于秋季雨后登亭的所见所闻,秋季雨后的凄凉孤寂的氛围,烘托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上片起首两句,写山驿望中所见,兼含旅思。两个短句,从时、空两方面着笔,而想象纵横驰骋,其感情色彩增强而意境加厚。第三句客观写景:“楼外凉蟾一晕生。”这句话写到小楼在月影下独立,月影映衬着小楼,词人将深秋月夜描述犹如画一样。用“蟾”而不用“月”、“兔”字,不仅平仄妥贴,而且因为蟾蜍这种动物喜欢潮湿而体表是冷的,更能表现出“凉”意,“凉”字又暗示了行人触景所生的感情感情。黄蓼园说此句“仍带古今情之意”,可谓善于体会。“晕”是“雨馀”景象,又是风起的征兆,此句近启“雨余秋更清”一句,远兴“几叶秋声”一句。
下片仍是写驿楼上的所见所闻,思乡的客愁表现得更强烈。过片“暮山平”两句,扣住“山驿”的“山”字,描写日暮黄昏时的山中景象。太阳渐渐西沉,暮云合拢。远远望去,群山模糊一片,山中的暝色越来越深了。云空阔而单调,使得整首词读后给人萧瑟之感。大笔地涂抹,景象开阔而沉郁,浓重的暮色有力地烘染着游子的乡愁。“几叶秋声和雁声”,则由视觉而听觉。所见既已如此,所闻更使心惊。风吹叶落,秋声萧瑟,再加上南归大雁的鸣叫,此情此景,真让人难以承受。因而词人不禁呼出“行人不要听”,把深浓的乡思推向高潮。水到渠成,收合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词人早年所作。当时词人屡试不第,羁旅异乡,几欲灰心,恰逢阴雨,彻夜难眠,雨后登亭,临亭就所望所感而发此作。
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5长相思·花深深 宋朝 陈东甫
花深深,柳阴阴。度柳穿花觅信音,君心负妾心。
怨鸣琴,恨孤衾。钿誓钗盟何处寻?当初谁料今!
《长相思·花深深》译文
花柳重重,春色盈盈。但在这繁华的花花世界里却寻觅不到心上人的消息,这时才终于明白,他早已辜负了我对他的一片真心。
琴声幽怨,孤枕难眠。曾经的山盟海誓,蜜语甜言不过是都成了空头支票,当初的当初,谁又能料到如今这番兰因絮果般的凄凉情景呢!
《长相思·花深深》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弃妇的怨词。
“花深深。柳阴阴。”起笔用联绵辞深深、阴阴,将春花杨柳之繁盛写出。初读时,可能会以为这真是描绘大自然之春光。其实不然。“度柳穿花觅信音。”原来,花柳皆为喻象,喻指两情欢娱的世界。此句,写女主人公寻觅其情人的经历。觅字下得贴当,与花深深柳阴阴相呼应,则浮花浪柳之妖冶繁盛可知。女子终于明白:“君心负妾心。”情人已背信弃义。由此可以想见女子肝肠之寸断。
“怨鸣琴。恨孤衾。”这两句写尽女子被弃后的凄凉幽怨之味。无穷永昼,唯有寄孤愤于鸣琴。漫漫长夜,终是辗转反侧于孤衾。琴、衾,是当日情好欢乐之见证,竟成为一场悲剧之象征,触物伤心,如此日月,人何以堪?词句极短,而酸楚无限。“钿誓钗盟何处寻。”寻字,与上片之觅字,道尽女子的失落感与不甘心,皆见性情语。追怀当日山盟海誓,信誓旦旦,只因为相信“但教心似金钿坚”,此时全已幻灭。寻寻觅觅惝怳迷离,遂托出女子全部痴情。“当初谁料今。”上句是旧情之回澜,结句则是返转回来,从痴迷而悔悟。弃妇心澜汹涌,千回百折,终难平息,是在意内言外。
词人对弃妇抱同情之感,设身处地为其作词,难能可贵。此词纯为女子声口,明白如话,如诉如泣,故能感染人。篇幅短小,言辞简练,却淋漓尽致地展示出爱情悲剧女子痴情,故富于含蕴。
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6原文:
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
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译文:
短亭长亭,古今离情。高楼外清冷的月亮被罩上了一圈光晕,雨后的秋天格外凄清。
浮云淡淡,远山茫茫。秋叶落地声伴着孤雁哀鸣,远游的行人不忍听。
注释:
山驿(shān yì):山路上的驿站,指作词之地。
长相思: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名。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又名《相思令》、《双红豆》、《吴山青》、《山渐青》、《忆多娇》、《长思仙》、《青山相送迎》等。
短长亭:古代驿道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此代指行旅、行程。
古今情:古今相同的离情。
凉蟾(liáng chán):秋月。
晕:月晕,月亮四周的光环。
馀(yú):剩下、遗留。
横:地理上指东西向,此指远山迷茫。
和:应和。
赏析:
这首《长相思·山驿》与另一首《长相思·雨》词意相近,写法与用韵相类,或是同时所作。
这一首词写雨后山驿的黄昏景色和词人的羁旅之思。全词语淡情深,工于写景,善于造境,读后令人觉其含无限忱恻。
上片起首两句,写山驿望中所见,兼含旅思。两个短句,从时、空两方面着笔,而想象纵横驰骋,使其感情色彩增强而意境加厚。第三句客观写景:“楼外凉蟾一晕生。”而楼带新月一痕,其景如画。用“蟾”而不用“月”“兔”字,不仅平仄妥贴,而且因蟾蜍之为物喜湿而体冷,更能表现“凉”意,“凉”字又暗示了行人触景所生的感情感情。黄蓼园说此句“仍带古今情之意”,可谓善于体会。月“晕”是“雨余”景象,又是风起的征兆,故此句近启“雨余秋更清”一句,远兴“几叶秋声”一句。过片“暮云平,暮山横”,写秋景云空阔而单调,全是萧瑟之感。加之叶声与雁声,而更添凄清。如此苦情,末句只轻淡地道一句:“行人不要听”。“不要听”而不得不听,不发听后之感而只道“不要听”,真令人觉其“含无限惋恻”(《蓼园词选》评)。
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7原文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
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注释
一、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二、采撷:采摘。
三、相思:想念。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8蝶恋花·百种相思千种恨
百种相思千种恨,早是伤春,那更春醪困。薄幸辜人终不愤,何时枕畔分明问。
懊恼风流心一寸,强醉偷眠,也即依前闷。此意为君君不信,泪珠滴尽愁难尽。
翻译
我有百种相思千种怨恨的情绪,早有那伤春情绪,无奈那春醪更使我苦闷。负心的人让我不满,什么时候才能在枕畔问个明白?
悔恨情爱使我身心俱疲,灌醉自己强行入睡,也还是像之前那样苦闷。这番心意是为你,你却不信。泪流尽了,心里的愁情却难尽。
注释
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
那:无奈,奈何。
春醪:春酒。冬酿春熟之酒,亦称春酿秋冬始熟之酒。
薄幸:薄情,负心。
不愤:不服气,妒忌。
懊恼:悔恨。
心一寸:指心。旧时认为心的大小在方寸之间,故名。
依前:照旧,仍旧。
赏析
上片写伤春怨恨。首句抒情,百种相思与千种怨恨交织在一起。“早是伤春,那更春醪困。”早就有伤春之心,再加上被春酒所困而病酒恹恹。“薄幸辜人终不忿。何时枕畔分明问。”薄幸郎辜负了别人的行为,实在令人不满,要在枕边问明白。“枕畔”,“不忿”中盼着重逢相。
下片诉愁。过片“懊恼风流心一寸”,后悔为了情爱而劳役自己的身心。“强醉偷眠,也即依前闷。”强行将自己灌醉酒,以求得好入睡,也仍然像以前那样烦闷。“此意为君君不信。泪珠滴尽愁难尽。”这两句是说:这种爱恨交织的相思,全是因为你造成的,可是你却不相信。泪珠滴尽了,而愁怨却难以消尽。
这首词写一个多情女子对薄幸情郎的怨而不怒的复杂的情感。她不愤怒,但她懊恼、烦闷、愁苦、哭泣。尽管如此,她仍然抱有天真的希望:“何时枕畔分明问”。然而,“此意为君君不信”,她等待的恐怕还是失望。一首小词,感情容量却如此复杂。
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9长相思·惜梅
寒相催。暖相催。催了开时催谢时。丁宁花放迟。
角声吹。笛声吹。吹了南枝吹北枝。明朝成雪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寒冷时催促梅花开放,暖和时催促着凋落,早开便会早落。叮嘱花儿,还是迟一点开吧。
角声吹起,笛声吹起。吹落了南枝梅花,又吹落了北枝。清晨梅花就漫天飞舞,宛若飘飘白雪。
注释
丁宁:叮咛,反复地嘱咐。
明朝:清晨。
赏析
此词题为“惜梅”;上片着重在一个“惜”字上,起首两句写梅的开放和谢落,以下两句叹息寒催梅开,暖催梅落,早开便会早落,表现惜花之心。下片从惜梅引申到伤时,先写闻曲有感,再从惜花转到忧时,末句词意一转,仍归结到惜梅上。梅花开时清香阵阵,沁人心脾。梅花落时,片片花瓣,漫天飞舞,宛若飘飘白雪,使人观之不胜叹惋,欲留不能。一个“惜”字,深入骨髓。
“寒相催。暖相催。”两句写梅的开放和谢落。“寒相催”,“暖相催”是指气候转暖,促使梅花萎谢。
“催了开时催谢时。丁宁花放迟。”两句叹息寒催梅开,暖催梅落,早开便会早落,因此就叮嘱花儿,还是迟一点开吧。其惜花之心,由此可见。及到花飞春去,就感伤不已,真是惜花兼又伤春。对此作者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花儿开得迟些,甚而至于不开,那就没有谢落之事,当然也不会生惜花之心。此即所谓“无得亦无失”,也是妙参佛理的“了达”之语,由此可见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殊有悟境”。
下片从惜梅引申到伤时。先写闻曲有感,但闻角声传出《大梅花》、《小梅花》的曲调,笛声传出《梅花落》的曲子。因为汉代军中之乐横吹曲中有《梅花落》是笛中曲名。角也是军中吹器,唐大角曲就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鸣角”又有“收兵”之义,因此,边境告急,城危如卵,谁又能承担起恢复中原的重任呢?词意至此,已从惜花转到忧时。
“吹了南枝吹北枝”,此句承上两句而来;南方气候温和,寒流罕至,岭梅往往南枝花落,北枝花开,所以说角声、笛声吹落了南枝梅花,又吹落了北枝。这里暗与上文照应,隐指危机存在于偏安江南之小朝廷。
末句词意一转,仍归结到惜梅上。梅花开时清香阵阵,沁人心脾。梅花落时,片片花瓣,漫天飞舞,宛若飘飘白雪,使人观之不胜叹惋,欲留不能。一个“惜”字,深入骨髓。
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0醉中天·花木相思树
花木相思树,禽鸟折枝图。水底双双比目鱼,岸上鸳鸯户,一步步金厢翠铺。世间好处,休没寻思,典卖了西湖。
赏析
杭州西湖的旖旎风光,给文人骚客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灵感和情思。歌咏西湖的散曲作品,也如同湖山美景那样争奇斗妍,各具风致。这首《醉中天》,是其中不落常套的一首。
起首四句,剪裁出四幅不同的画面。第一句,远眺。相思树即连理树,原指异根而同枝相通;西湖岸上花卉林木互相依偎簇拥,交柯接叶,远远望去便会产生连理的感觉。第二句,近观。“折枝”是花卉画中突出局部主体,而稍取旁景衬托的剪裁性的特写,作者为各色禽鸟所吸引,伫神凝望,连同近旁枝叶的背景,不正是一幅幅绝好的折枝图吗。第三句,湖中。“双双比目鱼”,当然不是《尔雅》所说的那种唯生一目、“不比不行”的缣鲽,不过是因为游鱼成群,圉圉洋洋,所以看上去都好像是结伴成对的了。何况观鱼最容易引起像庄子于濠上产生的那种物我一体、移情游鳞的感受,而西湖的澄澈明丽,亦自在句意之中。第四句,岸上。曲中用“鸳鸯户”三字,造语新警。它既形容出湖岸鳞次栉比的人家,又会使人联想起门户内男欢女悦、熙熙陶陶的情景。这四句固是状写西湖花木之繁、鱼鸟之众、人烟之稠,然而由于用上“相思”、“比目”、“鸳鸯”等字样,便平添了热烈、欢乐和美好的气氛。四幅画面交叠在一起,本身还是静态的,而下承“一步步金厢翠铺”一句,就化静为动了。“金厢”即以金镶嵌,有富贵气象,而“翠铺”又不无清秀的色彩。这一切,自然而然引出了“世间好鱼”的考语,用今时的话语来说,这正是“人间天堂”的意思。
铺叙自此,用笔已满,作者突然一折,接上了一句“典卖西湖”的冷隽语,还特地附上了小注。细细思味,令人叫绝。从注释三所引的原注来看,台、谏分掌弹劾和规谏,所谓有“言责”;省、院制法令、行政务,所谓有“官守”;均属于“轩冕”一流。典也好,卖也好,平民百姓不会沾染,“轻视轩冕”是理所当然的。这句话从原注理解,便是说:西湖风光如此美好,可不要糊里糊涂,去争当什么台谏省院的.高官啊。当了官便不自由,不能流连山水,“无往不可”。这是避名利、乐山水的一层意思。另一方面,作者引用的是“宋谚”,宋社已屋,对宋而言,最终结果不啻是“典卖了西湖”。“休没寻思”这一句,也多少隐含着对前朝误国君臣的嘲弄,隐含着一点兴亡盛衰之感。双关之意,是颇为巧妙的。
译文及注释
译文你看那花花树树交枝接叶,像是互诉着情愫;鸟儿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幅折枝画图。湖里的游鱼成双结对,在水下快乐地追逐;岸上的人家门当户对,男男女女都是亲密相鱼。一步步镶金铺翠,到鱼见琳琅满目。真是人间的天堂乐土。你可别糊里糊涂,把西湖当了卖了,白白地辜负。
注释折枝:国画花卉画法的一种,指弃根干而单绘上部的花叶,形同折枝,故名。
厢:通“镶”。
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1原文:
长相思·其二
唐代:李白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如素一作:欲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断肠一作:肠断)
译文:
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花蕊笼罩轻烟,月华如练,我思念着情郎终夜不眠。
柱上雕饰凤凰的赵瑟,我刚刚停奏,心想再弹奏蜀琴,又怕触动鸳鸯弦。
这饱含情意的曲调,可惜无人传递,但愿它随着春风,送到遥远的燕然。
忆情郎呵、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边,当年递送秋波的双眼,而今成了流泪的源泉。
您若不信贱妾怀思肝肠欲断,请归来看看明镜前我的容颜!
注释: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yuān)鸯(yāng)弦。
赵瑟:相传古代赵国的人善弹瑟。瑟:弦乐器。凤凰柱:或是瑟柱上雕饰凤凰形状。
忆君迢(tiáo)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赏析: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一句,季节、时间、环境、情绪全出来了。春日的一个黄昏,日色将尽,夜幕降临,花辨上也似乎含着缕缕烟雾,女主人在干什么呢?月亮已经升起来了,明如镜、皎如绢,一种淡淡的愁绪让她开始感到闷倦,难以安眠。这样一烘托,一幅温婉细腻的场景率先浮现在了读者面前。
紧接着一副工整的对仗“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古代赵国的妇女善鼓瑟,故称赵瑟,蜀中有桐木宜作琴,相传司马相如曾奏蜀琴来挑逗卓文君。诗人用这两句排比在暗喻什么呢。从字面上来看,赵瑟刚弹过,凤凰状的瑟柱停下来了,又不知不觉的拿起蜀琴,准备开始奏起鸳鸯弦。而凤凰、鸳鸯都是成双成对生活,正是男女之情的一种见证!哦,原来女主人是在思念她的爱人了。
再来看下句“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男人在思念至极呐喊“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一片如火之热情。女人则如水,她不怨恨,她只是把满怀心事托与春风,希望春风能把因凤凰柱、鸳鸯弦带给她的那深切的别离之苦捎给远方的心上人。“寄燕然”一句告诉我们,原来她的丈夫是从征去了。李白在《关山月》中曾经这样描写过征客的心境“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样的思念,比起“一种相思、两种闲愁”的“闲愁”更多了几分烟火气息和现实意义。
心事已经寄予春风了,春风真的能给爱人带去自己的一片相思吗?女人心里依旧一片茫然,于是她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忆君迢迢隔青天”!山水迢迢,对你的思念如此遥远,就象隔着那苍茫的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为流泪泉”,一句想象奇特、大胆夸张的对偶把这个美丽的女子形象刻画出来了,旧日的那对顾盼灵秀、眼波如流的双目,如今却变成了泪水的源泉,可知二人分开之后,女子除了长夜无眠和深深叹息之外,竟是常常的以泪洗面。
末句“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使这个女子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了,你看她娇嗔的说道:如果你不相信我因为思念你而肝肠寸断,等你回来时,在明镜前看看我憔悴、疲惫的面容就知道了。一副天真、调皮的样子跃然纸上,让人倍加爱怜和心痛。
《长相思》第二首相比第一首,言语更加浅显易懂、音韵更加曲调化,我想,这与唐朝音乐鼎盛有关,从宫廷乐府到民间教坊,许多诗词都被谱上曲谱,四处吟唱,李白的乐府诗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第二首又用了夸张、排比、想象、暗喻等手法,从多个角度把这个美丽多情的女子对出征边塞丈夫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虽不是女子,却能刻画如此生动、细腻的女子形象,就好像曹雪芹不是女人,却能读懂天下形形色色的女人一样,我想,世间无论男女,也许不必太多的在意付出,只要能真正的读懂对方,此生足矣!
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2原文
长相思·秋风清
秋风清,秋月明。叶叶梧桐槛外声。难教归梦成。
砌蛩鸣,树鸟惊。塞雁行行天际横。偏伤旅客情。
翻译
月明风清,秋色宜人,栏杆外梧桐叶被秋风吹动,发出阵阵轻响。睹景伤情,不禁悲从中来,辗转反侧,归梦难成。
台阶旁蟋蟀的悲鸣,夜间寂静,树上栖息的鸟儿见月光而惊飞。仰首望天,映入眼帘的是大雁成行,横于天际。北雁南归,更使羁旅他乡的游子倍增伤感。
注释
槛:栏杆。
砌蛩:台阶旁的蟋蟀。蛩,蟋蟀。
塞雁:秋天雁从塞上飞回,故称。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思乡的小令。上片起首三句,月明风清,秋色宜人,栏杆外梧桐叶被秋风吹动,发出阵阵轻响。思乡的词人睹景伤情,不禁悲从中来,更增添了思乡的愁绪,于是辗转反侧,归梦难成。
下片,写户外近处的景物。传入耳中的是台阶旁蟋蟀的悲鸣,夜间寂静,树上栖息的鸟儿见月光而惊飞。两句见出环境的凄凉、冷寂,正应词人孤独的思乡心理。仰首望天,映入眼帘的是大雁成行,横于天际。北雁南归,更触动了他的乡情,使他这羁旅他乡的游子倍增伤感。从听觉、到视觉的转换,拓宽了词作的意象空间,加上烘托、反衬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游子思乡的主题逐渐深入,水到渠成,引出尾句,以“偏伤旅客情”重笔直陈作结。
全词把极寻常的思乡之情,写得含蓄蕴藉,曲折动人,移情于景,借各种具体可感的意象把无形的思乡曲曲传出,文心细密,动人心弦。
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3长相思·惜梅 宋朝 刘克庄
寒相催。暖相催。催了开时催谢时。丁宁花放迟。
角声吹。笛声吹。吹了南枝吹北枝。明朝成雪飞。
《长相思·惜梅》译文
寒冷时催促梅花开放,暖和时催促着凋落,早开便会早落。叮嘱花儿,还是迟一点开吧。
角声吹起,笛声吹起。吹落了南枝梅花,又吹落了北枝。清晨梅花就漫天飞舞,宛若飘飘白雪。
《长相思·惜梅》注释
丁宁:叮咛,反复地嘱咐。
明朝:清晨。
《长相思·惜梅》赏析
此词题为“惜梅”;上片着重在一个“惜”字上,起首两句写梅的开放下谢落,以下两句叹息寒催梅开,暖催梅落,早开便军早落,表现惜花之心。下片从惜梅引申到伤时,先写闻曲有感,再从惜花转到忧时,末句词意一转,仍归结到惜梅上。梅花开时放香阵阵,沁人心脾。梅花落时,片片花瓣,漫天飞舞,宛若飘飘白雪,使人观之不胜叹惋,欲留不能。一个“惜”字,深入骨髓。
“寒相催。暖相催。”两句写梅的开放下谢落。“寒相催”,“暖相催”是指气候转暖,促使梅花萎谢。
“催了开时催谢时。丁宁花放迟。”两句叹息寒催梅开,暖催梅落,早开便军早落,因此就叮嘱花儿,还是迟一点开吧。其惜花之心,由此可见。及到花飞春去,就感伤不已,真是惜花兼又伤春。对此作者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花儿开得迟些,甚而至于不开,那就没有谢落之事,当然也不军生惜花之心。此即所谓“无得亦无失”,也是妙参佛理的“了达”之语,由此可见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殊有悟境”。
下片从惜梅引申到伤时。先写闻曲有感,但闻角声传出《大梅花》、《小梅花》的曲调,笛声传出《梅花落》的曲子。因为汉代军中之乐横吹曲中有《梅花落》是笛中曲名。角也是军中吹器,唐大角曲就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鸣角”又有“收兵”之义,因此,边境告急,城危如卵,谁又能承担起恢复中原的重任呢?词意至此,已从惜花转到忧时。
“吹了南脾吹北脾”,此句承上两句而来;南方气候温下,寒流罕至,岭梅往往南脾花落,北脾花开,所以说角声、笛声吹落了南脾梅花,又吹落了北脾。这里暗与上文照应,隐指危机存在于偏安江南之小朝廷。
末句词意一转,仍归结到惜梅上。梅花开时放香阵阵,沁人心脾。梅花落时,片片花瓣,漫天飞舞,宛若飘飘白雪,使人观之不胜叹惋,欲留不能。一个“惜”字,深入骨髓。
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4原文
《琴调相思引·送范殿监赴黄岗》
终日怀归翻送客,春风祖席南城陌。便莫惜离觞频卷白。动管色,催行色;动管色,催行色。
何处投鞍风雨夕?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纵明月相思千里隔。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
翻译
何处投鞍风雨夕?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纵明月相思千里隔。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
风雨交加的夜晚你将在何处解鞍投宿?野水边的驿馆,抑或是空山上的驿馆。纵然我们相距千里之隔,只能把相思寄托给明月,但是我们却可以在梦中相聚,也可以勤写书信,传递彼此的情谊。
注释
琴调相思引:双调,七十三字,上片七句七仄韵,下片十句十仄韵,皆为入声韵,重韵形式同上。此调《词律》、《词谱》均未载。
范殿监:名字经历均不详。从词中可以看出,他是词人的好友,大概要到黄冈去做官,所以临行前方回作此词以赠之。
翻:因离别引起的种种复杂心情。
祖席:本是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的一种仪式,这里便指饯行的酒宴。
觞:酒杯。
卷白:卷白波,所谓卷白波者,盖卷白上之酒波耳,言其饮酒之快也。这句是在劝酒。
管色:指离别时奏起的音乐。
书尺:书信。
赏析
词的首句既揭示了词人现在所处的生存状态,又点出了他此时此刻具体在做的事情,即送别友人。“终日怀归”,意为每天都在思念家乡,希望踏上归途,可见词人本人也正处于羁旅行役的漂泊之中。词人本就是行役之人,又得为即将与自己踏上相同命途的友人饯行,乡愁、离愁叠加。“终日怀归翻送客”一句与王维“与君离别意,同时宦游人”涵义相近,但是却将王维诗句中的豁达潇洒变为一种沉郁的感慨。
“春风祖席南城陌”是说二人饯别的情景。“春风”点明时节,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的日子,本该是踏青郊游、对饮赋诗的好时候。然而,已经身处行役、饱受其苦的人,却要在城南的陌上长亭设宴,为另一个即将踏上羁旅,从此也可能饱尝孤寂痛苦的人送行。在此情此境下,二人除了相对无言,各饮杯中酒外,也难以再有多余的表示了
“便莫惜离觞频卷白”写得就是席间劝酒。主宾二人对坐共饮,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由此更是衬出了二人友情的笃厚以及羁旅行役的艰难。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动管色,催行色”采用叠句形式,如同袅袅不尽的管弦,催促着行人的启程。无论如何不舍,最终仍要无奈地离去。回环往复的韵律,如同离别之人的悲苦哀愁,凄婉而绝决。
词的下片,抒写分别后的情思。词人设想友人行走在路上的境况:“何处投鞍风雨夕”——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他投宿歇脚之地还是个未知,随后自问自答:“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穿越万水千山,在简单的驿馆里度过一个个无人陪伴的夜晚,这样的苦痛孤独,词人感同身受。
“纵明月相思千里隔。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一句,是词人心迹的剖白和对友情的铭誓,即使离别之后千里相隔,只能共望一片月色,也不会彼此牵念。“勤书尺”是作者对友人的嘱托:“在梦中,我与你近在咫尺,但梦醒后,不要忘记勤写书信,让我稍稍宽慰对你的记挂。”
该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叠句的运用,重复的叠句生动再现了作者临别之际依依不舍、反复嘱托的神态,也透露出临别时二人心中百转千回的复杂滋味,表现出作者与友人之间动人的友谊。
创作背景
贺铸在外作官,他乡为客。无时无刻不思念家乡,盼望着能够早日归去,恰逢要送别好友范殿监赴黄冈做官,此时心中必然集聚了一些羁宦之愁。正是在这种情境之下,要给陪伴自己多日的朋友送别,便作该词以赠别。
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5长相思·花似伊
宋朝 欧阳修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长相思·花似伊》译文
看着那花儿像你,看着那柳枝也像你;正是花柳最美的春天,人却要别离。伤心的人儿不禁垂首默默流泪。
一个长江的东边,一个住在长江的西边,好似两岸的鸳鸯在两处飞,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逢呢?
《长相思·花似伊》注释
长相思:词牌名。唐教坊曲。《古诗十九首》有“客从远方来 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作者未知)得名。又名《双红豆》、《忆多娇》。
花柳:花和柳。《楚辞·九歌·少司命》:“悲奠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唐,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步展随春风,村村白花柳。唐,聂夷中《劝酒》诗之二:“人间荣乐少,四海别离多。”
鸳鸯(yuān yāng):本鸟名,此比喻恩爱夫妻。汉·司马相如《琴歌》之一:“室迩人遐独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唐,温庭筠《南歌子》:“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几时:什么时候。唐·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宋·苏轼《儋州》诗之二:“荔枝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长相思·花似伊》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离别之情的作品。描写一对青春别离的夫妇,别后妻把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思念,并亟盼早日与丈夫相逢团聚。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还是一片痴情,人难忘怀。
词的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正是花繁柳茂的时节,花如人,柳如人,正在花柳最美的春天,人却要别离了。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但同样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伊人面若桃花眉似柳,正楚楚可怜地低头泣下,原来是因心上人即将离别而黯然神伤。
于是下在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恋人被大江分隔,一个住长江头,一个在长江尾,仿佛是两岸的鸳鸯两处飞,相逢机会知道等到什么时候?这位“花柳青春”的妻把下只好“低头双泪垂”了。绵绵相思之情,尽在结句的设问之中。
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更加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
《长相思·花似伊》创作背景
【相思古诗原文及鉴赏】推荐阅读:
《相思令·吴山青》原文及鉴赏07-14
含有相思的诗句古诗01-05
描写相思的古诗词11-09
王维《终南别业》古诗原文及鉴赏12-15
《秋风引·何处秋风至》古诗词原文及鉴赏07-26
《相思》唐诗鉴赏王维11-30
中秋节的古诗词鉴赏原文译文赏析10-22
王维的相思诗句及翻译05-24
山行留客古诗原文及翻译06-14
李白古诗《立冬》原文及翻译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