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恨绵绵无绝期抒情散文

2024-06-16

此恨绵绵无绝期抒情散文(精选4篇)

此恨绵绵无绝期抒情散文 篇1

此恨绵绵无绝期散文

早春的咸阳大地,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红粉嫩绿相间的原生美景,舒畅中,一阵微风拂来,空气中似乎弥漫着淡淡的香粉味。偶然掠眼处是一张马嵬驿美丽传说的历史情谊,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想一睹贵妃娘娘当年遭遇不测的冤魂故地,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孽缘演绎了千古遗憾。

沐浴着三月里暖暖的阳光,带着几分慵懒的倦意,穿过嘈杂的都市人流,在兴平市一处较为平静的城乡结合地找到了贵妃墓博物馆。这是个不大的`景区,如果不是刻意寻找,你几乎不会发现它的存在。既是博物馆又是陵园,墓园依坡而建,园中四周献殿、碑廊、藏阁、池苑、画廊、望亭依次环绕,悠悠墓冢静静地掩映在翠竹青松,桃红柳绿之中,这里游人稀少,太多的幽静让整个陵园显出几分冷清。

贵妃墓呈半球形,高三米,整座墓冢都用青砖包砌,传说墓土与面粉掺和涂于面部,可以令肌肤凝润如膏,光滑如脂,后人游玩至此常揩“贵妃粉”,经年累月,贵妃墓不断缩小坍塌,失去原貌,为了还原历史,保护文物,后人便用青砖包裹,进行整体修缮,才将历经风霜剑雨的贵妃墓作为重点文物完整而体面地保存下来。历代文人骚客游侠至此,或褒或贬,在扼腕叹息中题词咏诗以明史抒怀,在大量历史记载中使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至今流传。

抚摸着青冢前“唐杨氏贵妃之墓”几个大字,徘徊在长恨歌画廊,我无限感慨!贵妃娘娘也曾“回眸一笑百媚生”,也曾令“六宫粉黛无颜色”,你也曾娇媚无双,“长令君王带笑看”。你倾国倾城的美貌深得君王的恩宠,你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却逃不脱凄惨的命运安排。从你“一朝选在君王侧”那天起,就带上了命运的桎梏,注定要你的人生要以悲剧而终结。正是你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才成为千夫所指的红颜祸水,命运多舛的红颜只是承当了李唐江山由盛而衰的替罪羊而已。其实想来也不为怪,在”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的至极荣耀中,鸡犬升天的放纵骄横,外界的嫉妒迁怒,矛头又一次指向杨玉环。否极泰来,那是自然法则,姑且杨玉环不像历代染指朝堂,干预朝政的女子那样令人生厌。她只是处心积虑,一心维护自己的爱情罢了,她责无旁贷的爱让大唐最高的统治者忘却了自己的责任,在“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积怨和问责声中,我们听到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惊天擂鼓声,李家吾皇终于在“惊破霓裳羽衣曲”中败下阵来。封建社会中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在最后的皇权面前,她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演尽一世繁华,一生的浪漫柔情在爱恨交织中拉下了帷幕。至死,她也不明白,到底是什么葬送了自己年仅三十八岁的生命。“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红颜空死处。”也许,你更多的是身不由已,也许,你与君王真是天作之和,情投意合。孰对孰错,孰是孰非,于后人已不再有考证的意义,不管你是谁,终究逃不掉“一g净土掩风流。”的世俗命运。

绕过墓冢朝北走去,正殿前方是一座高约六米的汉白玉贵妃雕像,蓝天白云下,贵妃雕像栩栩如生,丰润妩媚,她正在含情脉脉东望长安,深思凝眸似乎在像人们诉说着当年的历史:自从渔阳叛乱的战鼓敲响以后,九重宫殿霎时岌岌可危,尘土飞扬中,唐玄宗在连续兵败,后有追兵的无奈中狼狈仓皇带兵西逃至现在兴平的马嵬驿,当年这里是西出长安的第一个驿站,至此,六军人困马乏,持戟相逼,愤怒不前,在军变中诛杀杨国忠,问罪杨玉环,将士威逼要求赐死杨玉环,风烛残年的唐明皇在威逼下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保护他心爱的女人,最终于江山与美人之间,也只能忍痛割爱,最终负了她的初心。何曾想名花倾国的贵妃却惨死于马嵬坡佛堂前的梨树下,那是怎样一个梨花带雨,凄凉难堪的场景。也曾刻画了“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的一幅美景。只可惜,池苑依旧,芙蓉仍在,垂柳未改,却难见昔日红颜。

杨玉环的死只是大唐帝国每况日下的一个缩影,她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统治下的一个政治牺牲品而已,她们无权掌握自己的命运,或为国或为家或为已孤独地在黑暗中独行,在刀尖上独舞,甚至要背负“红颜祸水”的骂名。古今皆然,千金一笑,倾国倾城,“玉楼宴罢醉和春”的纸醉金迷,奢华无度,我想不是她的初衷,更不是她所能掌控的,她最多只能算是皇权下一个极小的附属品罢了,深爱于她,我想谈不上,试想没有了“貌美,性聪,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吾皇认得她是谁,更谈不上“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期望。没有杨玉环,还会有无数个李玉环,赵玉环附绕在君前,以色侍君。

霓裳羽衣曲耳畔犹传,如果揩去胭脂香粉,散尽金雀玉挠头,卸去“贵妃”华丽尊荣的头衔,我想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我更愿她做一位天生丽质,聪颖慧芷的乡野姑娘,与贵妃的惊天动地的生死相比,于贫贱寡淡中度过,这更是值得庆幸的一生。

爱也罢,恨也罢,不过一场云烟而已,让我们在“此恨慢慢无绝期”的《长恨歌》中且吟且品吧。

此恨绵绵无绝期抒情散文 篇2

《雨霖铃》表达细致而含蓄、清劲而沉雄、缠绵而顿挫。作者以哀怨、缠绵又悲凉的笔触, 写就了《雨霖铃》这首抒情悲歌, 可谓对江淹的“黯然销魂者, 惟别而已矣”所作的最好阐释。这首悲歌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更是令人回味, 给人以无穷的审美感受。

意境有三个美学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及韵味无穷。柳永的《雨霖铃》恰蕴含了意境的这三个美学特点。

一、情景交融之美

这首词大致从两方面写情与景的情境之美。

1. 融情入景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中, 蝉、长亭、雨是词人和恋人离别实景, 但蝉着一“寒”字, 长亭加一“晚”字, 雨添“初歇”两字, 绘出的便是浓得化不开的“离人心上秋”, 由此别离之情陡然而生, 虚实两相映。“自古逢秋悲寂寥”, 长亭又乃伤心送别处, 更何况此时是秋风萧瑟的黄昏, 几只气数将近的秋蝉在有气无力地嘶叫, 一场冰冷的急雨刚停歇, 让人倍感凄凉的下一场秋雨也许就在眼前。这里景物凝上了浓重的萧瑟和无尽的凄凉, 分手的恋人不言别离, 离情已倍加凄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看是实写烟波浩渺, 暮霭沉沉, 天地辽阔的别后景, 实则是和恋人分别后前途难测的表达。烘托渲染了别情之长久、思恋之深沉及惜别之浓重。这里我们感受到的不是“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的志向高远, 也不是“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踌躇满志, 论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表达。此处景物虽阔大, 但涂上的黯淡色彩, 使人感受到的不单是自然的景色, 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分别后的孤寂、落寞、茫然在阔大景色衬托下更加鲜明。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自古“酒”是表达愁的意象,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作者借酒浇愁, 无奈酒醒后, 在牵惹愁思的杨柳岸边, 看到柳梢残月挂, 愁绪更浓。在这里, 景物的凄清正是人物思想情感的意象表达, 虚拟中的境界又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2. 以情会景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之佳句。古人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誉为“四美”。对柳永来说, 纵使人间美事尽有, 没有相知的人一起分享, 只能徒增感伤和悲戚。深沉的怨恨和惆怅从这几句中渗出。

实际上, 正因为词人感伤于离别才有了想象中美好景物的描写, 景随情生。作者把想象中的欢乐场面与现实中惜别的痛苦、孤独落寞与相会遥遥无期等情绪融为一体, 渲染了孤寂深沉的情怀, 烘托了“剪不断, 理还乱”的离愁别绪。

二、虚实相生之美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意到笔不到”, 就是“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 传统音乐追求“弦外之音”, 寻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韵味。与此相比, 传统诗词更为注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在柳永的词作《雨霖铃》中就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妙用。

1. 景为实, 情为虚

“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因景生”, 诗词中情与景, 虚与实, 两者不可偏废。只有情没有景, 情感就会苍白。有景无情, 景物就没有生命, 只不过是单纯的物象罢了。只有一虚一实, 两者结合、映衬、互补, 既交代客观现实, 又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才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词中的蝉、长亭, 若没有离情的渗入, 只能是没有活力的物象。兰舟若不是作者的恋恋不舍情感的表达, 就不能彰显出无比的艺术魅力。杨柳、晓风、明月, 只有和作者那“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情绪相融合, 才能成为经典意象。景语皆情语, 景因情存, 离开了情感, 景物就成为物象, 没有了艺术价值。同样, 情缘景而生。情感脱离物象, 就失去蕴藉及回味无穷的特点。若作者单写离别情略去离别景, 尤其是想象之虚景, 《雨霖铃》就不会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 就不能产生“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效果。

2. 眼前景为实, 想象景为虚

《雨霖铃》上阕, 作者先写离别前的自然环境, 用来渲染气氛, 助凄凉。然后写离别时的难舍难分, 及刻画分离情态。这些为“实”, 是离别诗词不可缺少的内容。接着作者就由离别写到了别后的想象, 由实写到了虚。试想此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天高地迥, 再次相见不知何年何月。

下阕浓墨重彩, 通过想象, 极力渲染别离之痛。料今宵酒醒, 杨柳岸边、晓风之中、残月之下, 纵有痴心一片、风情万种, 又能向谁倾吐。作者因思而痛, 因痛而引发的想象, 营造出一个耐人寻味的想象空间, 极具艺术张力, 妙不可言。该词之妙, 妙在虚实相映。如果就实写离别, 写得再深、再细腻, 也难不落入俗套。作者在写实前提下, 另起波澜, 由实转虚, 让虚来反衬实, 虚实结合恰到好处。

三、韵味无穷之美

明代陆时雍说:诗有韵则生, 无韵则死。有韵则雅, 无韵则俗。有韵则响, 无韵则沉。有韵则远, 无韵则局。物色在于点染, 意态在于转折, 情事在于犹夷, 风致在于绰约, 语气在于吞吐, 体势在于游行, 此则韵之所由生矣。可见韵味是诗词美不可缺少的因素, 更是意境的一个突出特征。而所谓“韵味”则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柳永的《雨霖铃》的韵味所构成的美感效果就非常明显。寒蝉、长亭、骤雨等几个简单的物象却让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产生了凄美哀婉的韵致, 伴之以烟波雾霭, 和之以晓风残月, 其缠绵哀伤令人回味无穷。令古往今来的读者, 无不为之所感染, 无不为之所动情。

都门设宴, 本欲多留恋片刻, 无奈“兰舟催发”, 欲留不得, 欲饮无绪, 矛盾之极。对一催船老翁的描写把词人的矛盾心理揭示得淋漓尽致。“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两句虽为白描手法, 勾勒出的是恋人分别的情态, 这里却把惜别之情推向高潮。分别时的那种无奈, 那种“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的情景就这样生动地出现在每位读者的面前。其抒情之凄、之切, 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悄然而出, 令人回味。

此恨绵绵无绝期 篇3

一部《诗经》,不仅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更是真切地反映了人民的爱情生活,有“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千回百转的相思苦,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相思急,更有“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的戏谑之辞。这些诗篇发乎自然,出自天籁,最真实、最坦率、最健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原始、纯朴、自然的爱情,道出了爱情发展中那份恼人的急切等待,绵长相思。

至汉代,乐府歌辞继承了《诗经》的精神内质。在《有所思》中,主人公初始时以“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来“问遗君”。异地遥思,虽有其苦,但却为幸福的光环所笼罩。及至“闻君有他心”时,毅然决然地将那份别出心裁地选择,百般地巧饰的礼物“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展现出一个从幸福之巅跌落下来的女子的决绝心态。但果真是“勿复相思”吗?“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唏,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将这位少女复杂而婉曲的内心通过具体的描写和环境烘托得以刻画。内心重重的矛盾,外界肃肃的氛围铺就了一条凄苦的相思路。就在你尚为这女子扼腕叹息时,一声霹雳冲天动地而起。另一女子忠贞不渝的爱情誓言,一个发自肺腑的海誓山盟会激活你每一个沉睡的因子。“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起句突兀,指天而誓,主人公的那份决心已让人动容。“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一连五个不可能的情景作为“与君绝”的前提,单就这气势而言,已足以感人,而这份感情的坎坷,这份相思的深切就更让人震撼了。这就是中华女子的本来颜色。她们有美好的希望,有忠贞的感情,更有自尊的意识。“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尽管她们会面对诸多矛盾,但她们宁可承受相思的煎熬,也不愿固守一份破损的情感。乐府歌辞以其质而不理,浅而能深的朴质传唱至今。当“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被琼瑶搬上荧幕时,又岂只有一个尔康、一个紫薇为之泣下?在汉朝,除乐府歌辞外,尚有另一组诗为人所喜。它们中抑或有淫鄙之嫌,却不是淫词。因为它们都反映了一种真切的感情,这就是《古诗十九首》,因增加了文人创作的成份更将相思演绎得悲苦而动人。《迢迢牵牛星》这首诗是最早借天上牛郎织女星抒写人间男女相思之情的一首。诗的开篇两句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即先用“迢迢”二字将牵牛推远。“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却又道出他们实际上近在咫尺,只是这种身处河汉两边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境地使他们的感情愈发显得急切,有着急切的情感而不得相聚,自然觉出“迢迢”。看来“盈盈一水间”却“脉脉不得语”,相近而又不能达情,更是觉得境地的“迢迢”。万千心事,难以诉说,只能在内心煎熬。这首诗以近写远,不着议论,而咏叹深致,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咫尺天涯的哀怨刻画地淋漓尽致。

社会在发展,封建的伦理纲常也在完善,它们终于将女性囿于一笼之中。诗篇中的那种相思,除了秦汉时代那种压抑感情的苦楚外,还隐隐地透出一种无奈。“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将闺中之人孤独和思念的痛苦情怀显现出来。对于“淹留寄他方”的“君”,“守空房”的“贱妾”是绝然不敢忘的。这“不敢忘”比不能忘,不愿忘更为真切。它不仅表现了思妇的忠贞,同时也表现了男女不平等的制度。而就是在这种不平等之下表现出的那种“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的卑微而低沉的相思更让人的心灵有着丰富而沉重的背负。

至唐以后,名家辈出,欣赏这些经大家调试的相思之辞,更是让人如饮醇酒,久而弥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月亮的清辉普洒着神州时,我们可以体味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的“万户捣衣声”对心灵的撞击,可以体味到“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的闺中妇相思之情对心灵的噬啮,更可体味到像杜甫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之士所有的那种千回百转的深切相思。“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本是自己思家,偏想家人思己,意韵上已进一层。“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又将这份感情推进一层。三联进一步想象妻子望月情景:雾湿云鬓,发香染雾;月色清冷,玉臂生寒。其伫望之久不难想象。最后,作者又寄托了满怀希望,“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以反问作结,交织着回忆与期望,感情尤深。立足“今夜”,寄情于“何时”;身处“独看”,拟想着“双照”,无笔不由,字字关合月夜,将那份相思之情也抛洒在这皎皎月夜,让明月充当起相思的中介者。如果说杜甫用质朴的叙述表现了自己的相思情深,那么花间、婉约词人则是“未成曲调先有情”。“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画罗金翡翠,香烛消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词围绕“长相忆”起笔,句句有景,亦句句含情。作者用不同色调的景致,勾画出其中所蕴之情:或清幽(玉楼明月),或凄婉(柳丝袅娜),或绮丽(画罗金翡翠),或哀艳(花落子规啼)。它“字字哀艳,凄凄魂销”烘托出人物深婉起伏的感情波澜。而当苏轼慨叹“十年生死两茫茫”时,当陆游怅恨“梦断香消四十年”时,我们不禁为这份感情的恒久深挚而折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相思已然成为一种情感寄托和精神支柱,但这种相思所承受的苦痛也就更为深沉,更为凝重。

世间只有情难诉,情中唯有相思苦。相思是情的升华,更是心的煎熬。只要有情在,相思之恨必是绵绵无绝期。中国古代的相思诗歌更是将这恨演绎得如泣如诉,沁人心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秋雨绵绵无绝期 篇4

秋雨绵绵无绝期秋雨它有它自己的独特个性。“秋雨绵绵无绝期”!它不像春雨的朦胧而稀有,更不像夏雨的狂暴而骤然,秋雨一旦来临将是缠绵数日!像是一位随主多年鞍前马后的家奴一样驱赶不离,像是一对若即若离的情侣一样丝丝绕绕,缠缠绵绵!又像是人们剪不断理还乱的团团愁绪一样淅淅沥沥,冰冰凉凉!难怪大词人却道天凉好个秋!

秋雨绵绵无绝期秋雨细如丝线,轻如薄雾!你不会像夏雨一样骤然而至时奔走趋避。你也不会像春雨一样还残留着冬的嘘寒问暖,你能够不拿任何雨具在雨中行走或是停顿站立,站在秋雨中你也不必担心瞬间会被淋成个落汤鸡。你如若是想在雨中去寻求浪漫和诗意,那你就选取秋雨吧!你能够站在秋雨中,双手掐腰,单脚独立,仰目苍穹,在你起舞的那一瞬这便是你最美丽和动容的时刻了。即使丝丝秋雨飘落在你的脸上、发间、外衣,你也不会觉得寒冷,只是一种丝丝凉凉的感觉。有一种香入心扉,蜜染口唇的神往。如若是你在秋雨中浪漫了好长好长一段时间,衣服、发间、脸上全湿了,到那时你也不会沮丧或失望,在你舞过之后就有另一种感觉来临了——如沐喜雨、遍体通泰!

秋雨绵绵无绝期秋雨是思念的情,是母亲思念儿子一夜间悄无声息的泪,是一首首延绵不绝的诗。儿行千里母担忧!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散文家佘秋雨曾说过: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母亲道别……!这种母子之情虽不是那么撼人心魄,虽没有风卷大海般惊涛拍岸!但它像是一场秋雨,绵长悠远,润物无声。秋雨它还是一首丈夫远在千里之外思念妻子的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作者李商隐此时的思妻之情挟裹着绵绵不绝的秋雨,经过笔转时空演绎着千古绝唱!秋雨是一场场不醒的梦……秋雨是一段段未了的情……!

上一篇:区、镇二级人大代表视察张堰镇残联下一篇:项目的工艺技术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