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改变我的课

2024-09-09

一堂改变我的课(共13篇)

一堂改变我的课 篇1

一堂改变我的课

---------于大师《学写人物对话》(三年级)

何山川

一、回顾于老师上课内容(整理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上课了,同学们到齐了没有?(生:到齐了。)于老师对小朋友们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欢迎我吗?”同学齐声们说:“欢迎”于老师高兴地说:“谢谢!那,我们就上课吧!”

二、出示幻灯片段: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对小朋友们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欢迎我吗?”

小朋友们齐声回答:“欢迎!”

于老师高兴地说:“谢谢!那,我们就上课吧!” 生:读。

师:有几个自然段? 生:三个。再出示幻灯片段: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对小朋友们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欢迎我吗?”

“欢迎!”小朋友们齐声回答。

“谢谢!”于老师高兴地说,“那,我们就上课吧!” 师:看看跟刚才有什么变化?

生:(一开始不大明白,再读之后)说话语言的位置有变化。生:说话的人位置有变化。师:说话人,这叫什么? 生:不知道。

师:这叫提示语,提示语的位置变化了。板书:提示语。

三、抄写刚才的一段话。

师:拿起笔来,把于老师这段话抄一遍,不能抄错,原原本本的抄,抄错了打屁股,你们俩不要碰头啊,我看你俩 碰到一起了。看准了,标点符号不能错,注意写字的姿势。抄完了自己检查,对自己负责,看谁抄得一点不差。要会抄,看一句抄一句,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抄。

四、展示学生抄写的那段话,并进行点评和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展示,提醒我们要注意两点:

1、人物对话要分段。

2、提示语的位置可以变化。

五、出示对话素材。

1、出示对话片段:

小猴子:妈妈,我想吃桃子。猴妈妈:一天吃三个,够不够? 小猴子:不够不够!太少太少!猴妈妈:三天吃九个,够不够? 小猴子:够了,够了!谢谢妈妈!

2、学生读上面这段话。学生上台读,教师读。选拔演员。

3、表演。师:扮演猴妈妈。生:扮演小猴子。

(教师重在表情、动作、语调的指导)师:扮演小猴子。生:扮演猴妈妈。

(通过这种角色互换的表演,学生对小猴子和猴妈妈的表情动作和对话有了深刻的体会,特别是老师在表演小猴子时的童趣示范让在场听课师生捧腹开怀。)

六、让学生将刚才表演的过程写下来。

1、注意事项。第一,要分段。第二,要注意提示语的变化。第三,注意第一段话的写法。

师:第一段话一般要交代什么?

生:时间、地点、场景、人物、事件起因。师:可以怎么想象?

生:太阳快下山了,在外面玩累了的小猴子气喘吁吁地跑回家,对猴妈妈说。

师:还有一天。

2、动笔写作。

师:开头:一天,一只小猴子在外面玩得很累了,请大家展开想象写,按刚才的对话提纲来写。生:(开始写)师:每位同学都要随时提醒自己,坐姿要端正,端正写字,端正做人。师:(一个一个同学面前去指点,从书写、开头的空两格、标点符号、分段、提示语的变化,表情和动作词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指点及纠正。)

七、评改有意思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对学生的要求过全、过严,对学生作文的评分也总是比较严格。这样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还会因此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际上学生平时作文主要是练笔,需要一点一点地学,一项一项地练,一步一步地提高。于老师巧妙地处理好了这一点,改作文给学生100分是常事,高的给200、300,甚至给500分。他能用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关注每一滴进步,用喜悦的心情赞美每一点成功。我们不时听到:“看到的,听到的,都写了,有声有色,这篇作文90+5,为你大声地朗读加5分。”,“叽叽喳喳的声音让我们的脚步停下来了,好,加5分”,“ 四年级的小朋友能写出这样的散文诗,有才啊,100分+20分。”,“他写了整整一页啦。好啊,100分+20分汽车说话声+10分朗读分。最高分了,掌声鼓励。”,“你看,这就是孩子的世界,童真童气,100分+30分”。他的每一句语言,都充满了对学生的鼓励、赏识,如春风拂面,使人愉悦,使人舒畅,激发潜能,启发心智,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一堂课下来,于老师已经成为了学生的知心朋友,浓浓的信赖、依恋之情,连听课的老师都感到亲切、温馨,更何况学生呢?

二、于老师把作文课上得非常有意思(个人见解)

5月15日,我有幸在广州体育馆聆听了有中国“苏霍姆林斯基”之誉的全国著名语文教师于永正老师上的一堂精彩的习作示范课。

于永正老师朴素、儒雅、谦恭,尽管已过花甲之年,却仍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那幽默亲切的教学语言、精湛的驾驭课堂的技巧以及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第一印象给我很深。

于老师把作文课上得非常有意思。现在的小学生对作文普遍存在恐惧心理,一提到作文就脑子一片空白,慨叹“作文难,文难作,难作文”。而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孩子们愿意写、喜欢写、乐于写,是新课程标准的重点,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于老师就认为写作很简单,教写作并不难,只要教师把作文课上得有意思,他强调有意思和有意义并不同,有意义的东西不一定有意思,而有意思的必定是有意义的。教师要把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作文课在四个方面上得生动活泼有趣,学生自然会喜欢上写作文。

一、选材有意思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足的材料,就无法写好作文。材料是作文的基础,它不仅是形成观点的基础,而且是表现主题、说明观点的支柱。如果孩子们对素材不感兴趣,就很难愿意提笔写。一个语文教师自身要有素材意识,教师喜爱写作,喜爱观察周围的事物,寻找别人易忽视的东西,就能带动他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发现新奇生动有价值的素材。我们都记得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精心选材的典范。作为一名随军记者,他在朝鲜战场生活了很长时间,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他曾写过一篇未发表的通讯《自豪吧,祖国》,文章中用了二十几个事例。但在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只精心筛选了三个材料,就把主题充分地表现出来了。那么怎样去选择有意思的材料呢?

1、注意观察

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搜索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从自己的概念出发去写,生搬硬套,比如写“好人好事”总是写捡到皮夹交还失主,让座,扶盲人过马路这类事,不管自己是否亲身经历过,是否有感触。这样的内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其实我们的周围,我们的大自然都是有声有色的,平时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积极体察,就可以发现生活是一切素材的重要源泉。

2、注重积累

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单调,发现不了新颖、独特的事情,真的是因为学生的生活圈子小就导致思维受限吗?不是的,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同时也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读报刊书籍,拓宽选材的范围,开阔我们的视野。

3、立足有趣。选取的材料要生动有趣,才会读起来引人入胜,听起来妙趣横生,嚼起来有滋有味,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4、真实可信

古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真则朝日夕月,伪则朝花夕槿也;真则精金美玉,伪则瓦砾粪土也。”意思是说写文章贵在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真情实感的文章与日月共存,写虚伪的文章犹如开了就败、绿了就枯的花与树。古人是非常重视文章的真实性的,他们认为文章应该情真、理真、事真,否则文章就没有了生命力。所以我们选材时要注意选择那些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人和事。只有用真实的材料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例如写歌颂老师的作文,不少同学提笔就写老师带病上课、细心帮“我”补课,或者深夜还在批改作业等。这样的作文平凡且泛滥,体会不出真情。有一名学生如实记下了正月初十班主任冒雨骑着摩托车来接因无钱报名而辍学在家的“我”返校这件事。因为有真情实感,又辅以了细腻的环境和心理描写,作文写得凄切生动、感人肺腑。

二、命题有意思

好题文一半。学生应该学会自己给作文起一个好名字。命题作文往往会限制小学生的写作思路,狭小的范围怎能唤起他们平日里的所遇、所见、所闻、所事?命题作文也会扼杀小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看到题目就难上心头,作文时或言之无物,或照搬照抄,或胡编瞎造,造成了学生无能力作文。长此以往学生怎能不怕作文?命题要新颖、实在、有个性,可以是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命题,可以是有关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命题,也可以是预测未来、大胆设想的幻想类命题。本堂课上于老师就要求学生以《猴子的故事》《笨猴子》等来命题。每课结合课文设计一些小练笔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三、评改有意思

他能用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关注每一滴进步,用喜悦的心情赞美每一点成功。我们不时听到:“看到的,听到的,都写了,有声有色,这篇作文90+5,为你大声地朗读加5分。”,“叽叽喳喳的声音让我们的脚步停下来了,好,加5分”,“ 四年级的小朋友能写出这样的散文诗,有才啊,100分+20分。”,“他写了整整一页啦。好啊,100分+20分汽车说话声+10分朗读分。最高分了,掌声鼓励。”,“你看,这就是孩子的世界,童真童气,100分+30分”。他的每一句语言,都充满了对学生的鼓励、赏识,如春风拂面,使人愉悦,使人舒畅,激发潜能,启发心智,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一堂课下来,于老师已经成为了学生的知心朋友,浓浓的信赖、依恋之情,连听课的老师都感到亲切、温馨,更何况学生呢?

四、教学设计有意思

每一堂习作课都要在课前精心设计,体现一个坡度,一步一步,一环扣一环地让孩子渐入佳境,由不会到会,不懂到懂。在这点上年轻教师可能经验不足,于老师的习作课就做了一个精彩的示范。

本节课,于老师在不知不觉中课就一开始。出示三段话把人物对话就基本,合格的记录下来,又通过抄写很巧妙讲述了习作的格式。后来提供一个好笑的场景来为如果还写得比较多,比较具体,做准备。多么宽松的要求呀,于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乐意表达、喜欢写的东西,实践证明,他为每个孩子提供了所写的素材,这个环节是受到学生欢迎的。最后一步写作评改环节更是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听着于老师那赏识的话语,同学们轰鸣般的掌声,台下老师啧啧的赞叹声,师生的互动走向高潮。这样的课听、看、说、写,样样俱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如此课堂,谁能不爱?

于老师之所以能把一堂课设计得有生命活力,与他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细心观察、历经磨练、潜心研究是分不开的。

有人曾这样形容于老师:如同一幕充满儿童生活情趣的轻喜剧,一首清新雅致情景交融的儿童诗,一篇文笔洗练隽永耐人寻味的优美散文,一支由几个乐章组成的行云流水般的乐曲,他以他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征服了千万个听过他的课、欣赏过他的京剧的老师们。的确,好老师就是一本好书。我们听课的老师将深刻领悟其教学思想,并逐渐渗透于自己的日常教学中,不断增强教学的艺术性、感染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我欠缺的大师风范(努力方向)

1.体现人性化关怀 2.体现大师级素质 3.体现渐进式教学 4.体现开放性视角

一堂灵动的课给我的启示与反思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启示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2-007-2

闻一多先生在20年代就提倡现代诗歌应该具有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新格律诗的代表,具备了闻一多说到的三美。这样一首很有魅力的诗怎样教给初一的学生、在教学上怎样定位教学的重难点确实有难度。初一学生对现代诗有着怎样的认识基础,教师究竟该教他们什么呢?教师如果教学目标定高了,担心学生不理解,目标定低了,学生没有提高和收获。

前不久,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师李庾南老师带她的团队来到了我校,我有幸听了南通市启秀中学顾凯华老师《再别康桥》的一堂课。她的课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和醍醐灌顶的启发,引发了我自己对现代诗教学的启示与反思。

一、我的几点启示

1.教学重点落实在整首诗的音乐美。顾老师的这堂课围绕“三美”来教学,并把教学的重点落实在整首诗的音乐美上,所以从课堂的导入开始,顾老师就直奔诗歌的“音乐美”。她通过把《凉州词》一诗运用不同标点带来不同含义,让学生明白诗歌节奏的重要,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擅长写新诗、旧诗和新格律诗的现代诗人——徐志摩。在介绍诗人时,她也是有选择的,选择和课堂教学有关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她特别强调了徐志摩的诗“声调流利好听,形式轻盈柔美”,而与教学无关的不涉及。介绍完作者,顾老师叫了一名学生来朗读诗,学生在读的同时,她把学生读错的和她自己认为容易读错的字一一写在了黑板上,并在该生读完后进行简单指导。这样她简单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和班级学生的朗诵水平,对接下来的教学做到了心中有数。随后她请大家推荐了一位朗诵水平较好的男生读了这首诗,并让学生从节奏的角度来点评,然后就自然地过渡到带领学生鉴赏这首诗的音乐美。

为此,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诗歌的哪些地方体现了徐志摩的诗‘声调流利好听,形式轻盈柔美’呢?”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但是由于前面有了很好的引导,再加上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结果回答得很好。有从押韵的角度来说的,有从叠词的角度来讲的,还有从诗歌的节奏的划分来谈的。顾老师不仅对学生的回答一一作了精彩点评,还对他们的朗读作了指导,比如怎样读韵脚,怎样处理诗中叠词的朗读,一些句子的节奏怎样处理。她读得优美,指导得细致,经她这样一点拨,学生自己都迫不及待地在座位上读起来。于是顾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三个字“音乐美”,然后很自然地指定7个小组读这首诗,读出其“音乐美”。学生们很高兴地在座位上你一句,我一句地读起来,有的男女交叉读,有的一人读一句,有的一人领读,其他跟读,总之形式各样,顾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认真朗读,还编排了很多样式,也为我们听课老师展现了他们的朗诵水平,课堂进入到一个小高潮。七个小组的学生朗读完,顾老师也为大家朗诵了这首诗,并问学生她读得怎样,她和学生朗读的区别主要在哪里。继而引导到诗歌惆怅、眷恋的感情,然后投影作者的创作背景,并让学生找出体现这种感情的段落、词语,并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在顾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诗歌更理解了,朗读得也更有水平了。

在落实《再别康桥》这首诗的“音乐美”的这一教学重点上,顾老师主要采用的是朗读的教学方法,从读准字音到读准节奏,读出音乐美,再到读出感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朗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指名读,小组读,教师范读,学生自己读,齐读等。在朗读形式的选择上,她紧紧地从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的角度考虑,让每一次朗读都有效果,这样的效果我们都看到了,学生不仅朗读的水平在顾老师的指导下一次又一次地提高,而且对这首诗,从形式上到内容上也更了解,并初步具备了鉴赏诗歌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她把自己的范读和创作背景的介绍放在中间环节,而不是形式化地放在开头,她这样安排是从教学实际出发,这样更科学,更能让学生接受,自然也更有效果。她的一切教学设计从学生和课堂的实际出发,不教条,不盲从的思想是很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学习。

2.对诗的“绘画美”和“建筑美”点到为止。除了“音乐美”,这首诗还有“绘画美”和“建筑美”的特点。由于这两个特点不是教学的重点,所以顾老师讲得比较简单。她通过让学生找美丽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写诗歌中你喜欢的画面,欣赏康桥美丽画面的照片等形式来欣赏诗歌的“绘画美”这一特征。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中美丽的画面,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的能力。如果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训练,我想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有提高。而对这首诗的“建筑美”,顾老师仅用几句话点到为止,并没有展开。

3.抓好诗的改写。最后一个环节,是改写诗。顾老师让学生利用课上刚学的知识改写梨花体的诗,要求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完成这个任务似乎有些难度,但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竟然有学生改好了,当有两位学生站起来朗读时,所有人都给了他们热烈的掌声,连教这个班的语文老师都觉得不可思议,说实话,就是让我们听课的老师改写也不一定有这水平。看来,我们平时是小看这些学生了,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优秀。这掌声充分说明学生在顾老师的这堂课里有了提高,有了收获。

二、我的几点反思

《再别康桥》课后,我反思了自己在教现代诗歌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中重难点的设定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照搬教材,这样不是把教学目标定位高了,就是低了,造成了学生要么学得困难不想听,要么觉得简单不爱听两种极端。当然课堂效果是微乎其微了。

2.教学环节程式化,不是根据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认知来灵活安排。比如教师的范读,作者的介绍,写作背景的介绍,很多时候我都放在导入后就一一呈现了,这样把这些知识点硬塞给学生,效果自然不好。教无定法,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灵活而多样,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不能被一些范式、模式僵化了自己的头脑。

3.有的教学环节偏离教学目标。顾老师的这堂课,我深切感受到她所有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目标,无论是导入还是最后的改写,没有一个环节不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但我有时候为了导入而导入,为了朗读而朗读,为了拓展而拓展,目的性不明确,其实还是被一些所谓的课堂范式、课堂模式僵化了思维。

4.让学生读得少,写得更少,自己讲得太多。如果靠单纯的讲解和繁琐的板书来教学,在词句和技法上过分纠缠,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就会失去其原有的光彩和神韵。“诗道贵在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以后我要少讲,多让学生读、品、悟和写。

一堂难忘的课 篇3

郴州市九完小六年级225班 欧阳亨杰

在我的记忆中,有许多最难忘的事情,有的是令我高兴的一件事,有的是令我后悔的一个教训,还有的是我童年时的一个玩伴。但这一切都不是我最难忘的,在我的记忆中,最令我难忘的不是一件事,也不是一个玩伴,而是一节课,一节令我记忆犹新的英语课。

一堂有趣的课 篇4

一开始,是第一排的同学先玩,然后再是第二排,坐在第三排的我,早就迫不及待,跃跃欲试了。

终于轮到我们了,我心里十分紧张,生怕等下鲨鱼闭上嘴,王章乐妍按好了,就要轮到我了,我觉得第4颗牙齿可以按,但又觉得第3颗牙齿也行,怎么办呢?最终我选择了第3颗牙齿,我轻轻地把手指放了上去,沉住气,然后猛的一按,哇!鲨鱼没有闭上嘴,我暗自庆幸我的好运。

可第二回,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我这次按了第1颗牙齿,我刚按下去,就听“咔嚓”一声,鲨鱼就合上了嘴。“啊!好痛啊!”我的手指被夹住了。

一堂有趣的课 篇5

分成两组来玩,一组是男生队,一组是女生队。游戏拉开了序幕,紧张又激烈的比赛开始了。我们男生队有五位同学上去,后面四位同学自觉地捂上耳朵,像是怕听见什么。老师的手卷成小喇叭,小声的说出。而女生队早已响起那干扰的噪音。等传到第二个人的时候,第二位同学哈哈大笑,又听了第二遍。第二位同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转身传话,我在暗暗担心会不会传错什么。咦?怎么回事,这个句子在老师口中是很多的,为什么到了这位同学口中给缩短了呢?是不是被他吞下去了?最后我们只好对了五个字,原本是昨天下了一场雪,我被绕晕了,却说成了“我变成冰棍”。

女生队一个个胸有成竹,感觉一定会把我们给打败似的。接着女生队跟男生队一样。老师跟第一位女同学说,第一位女同学只听一遍直接告诉第二位。以这样的速度马上到了最后一位,她脱口而出。最后也只对了十一个字。

女生队传的居然是绕口令。是“小老虎上山,小老鼠上山。老虎吓老鼠,老鼠怕老虎。”却分不清是小老虎上山,还是下山了。

一堂没有上完的课 篇6

何美欢,1948年11月生于香港。1972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文学硕士学位,1977年获多伦多大学法律博士学位,毕业后加盟当时全球唯一的国际律师事务所——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作为执业律师从事跨国法律业务。1982年回港加盟何耀棣律师事务所,主持多个与中国改革开放相关的大型工程的法律工作。1988年获剑桥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香港大学法学院。2002年8月加盟清华大学法学院任全职教授,2008年8月起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学院教授和清华大学双聘教授,2010年9月3日因病逝世。

2010年3月26日晚6点半,北医三院。一辆国际SOS救援中心的推车迅速而又谨慎地从ICU病房下到大厅,一个半小时后,病人将乘机转至香港圣玛丽医院治疗,就在此时,原本嘈杂的医院大厅忽然变得安静肃穆——从电梯口到大厅,门廊,再到医院门口的道路,近百名不同年龄的人手牵手分列道旁,组成两道严密的防护线,一路护送推车通行。他们脸上有通宵熬夜的阴影,有流出眼眶的泪滴,但所有人的视线都专注地汇往一处——推车上那位眼睛蒙着纱布的瘦小老人。

她是谁?他们又是谁?周围人群配合地让开道路,留下心中这道疑问。

这个疑问,医护人员在7天前病人紧急入院时也曾有过。7天来,他们见证了中国最精英的一批法律人从全球和全国各地赶来,见证了他们以惊人的分析力、判断力和行动力排表值班看护,搜索并尝试借用北京唯一一台移动CT设备,在治疗的每个环节制定执行周密的保障方案,强忍悲痛不遗余力地挽救病床上脑干出血的62岁老人……

她是谁?何美欢,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作为一位加拿大籍华人法学家,她倾力为中国培养优秀法律人才,直至生命最后时刻。

他们是谁?学校领导、同事、亲友,尤其是她在清华工作8年间每一届毕业生、在校生的代表,最让她骄傲的人。

带领中国学生走上国际普通法舞台

来清华前,何美欢已是具有丰富执业经验的大律师、学养深厚的法学家。曾与她共同应邀设计中国国有公司在香港上市(H股)规范机制的香港资深大律师、著名法学家梁定邦先生这样评价何美欢:“她的教材博采各普通法领域之长,可以说是学界必备的参考书。”“一个大学,如果有何教授这样水平和成就的最为出类拔萃的师资,就一定会有优良的水准。”

2002年8月1日,这位“最为出类拔萃”的教授到清华法学院报到时,包里揣着一份策划多年、特为中国内地学生设计的普通法教学计划。

普通法法系又称英美法系,是以判例法为主要渊源,与大陆法系并立的世界两大主要法系之一。在当代国际贸易、投资、金融、争端解决等领域中,普通法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在国际舞台上从事法律业务必须运用的知识体系和制度。在全球化日益凸显的时代,中国要培养能在国际舞台上得心应手的法律人无不能不讲普通法,不能不为学生“武装”普通法的基本知识、制度和实践技能。而在当时整个中国大陆的法学教育体系中,还看不到系统的、特别是用英文开设的英美普通法课程。

为此,何美欢在清华创设了全新的、需要学生连续学习4个学期的《普通法精要》系列课程。这是一个大胆的创造:它不仅是在没有普通法传统的中国大陆用英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普通法教学的创举,而且是对现行普通法教学的改革一因为即使在英美各大法学院的课程设置中,也找不到这样一门没有特定专业领域、不局限于具体部门法的范围,而是着眼于对学生进行完整的普通法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运用普通法知识从事法律研究和实务能力的系列课程。

这意味着,她需要自编全新的大纲、教材,从浩如烟海的普通法判例中挑选学习资料,需要耐心而严格地指导学生进行大量原始材料阅读、小组讨论、口头报告、书面写作和模拟法庭训练。

义无反顾地,她上路了。法学院明理楼门前8根雄伟洁白的廊柱,8年里一次次目送她背着硕大的双肩包健步如飞“跑”进课堂。白衬衫或院衫、西装裙加上运动鞋,看似不搭配的装束是她一年四季不变的行头。

第一堂课她便告诉学生,课程重点不在阅读内容而在思考过程,大量反复实践才能最终获得正确方法。她给学生定下了每天保证至少10个半小时学习时间的“规矩”——她看到了学生的为难,但她决心付出一切努力,帮助他们消灭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她宽容学生不够熟练的英文。学生作报告时,她从来没有摇过头,从来都是聚精会神:说对的地方她使劲点头,用含笑的眼神示意继续;说错了她也只是轻轻皱眉,然后把错误的点记录在纸上。

但是对学生思维的淬炼,她严格甚至严苛:逐字逐句挑出学生作业的每处细小错误,在小组讨论中无情戳破他们的一次次“狡辩”,一步步将他们逼向“绝境”。每堂课上都充满了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和启发:通过强有力的质疑,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通过高明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寻找到正确答案。

她呵护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尊重每个人的想法,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课堂上被逼问到哑口无言、羞愧难当的学生,往往因为课后她一句真诚的“你有进步了!”再次激发起学习的勇气。

从那副大眼镜后亲切的笑容里,学生们读懂了她的良苦用心和期待。他们在通宵“啃”案例、赶报告和拍案辩论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能力的提升,享受着奋斗中的点滴进步。“她在那里,我们就有了挑战自己、挑战乏味生活的勇气。她的勇敢和彪悍激发了每一个人心中的勇敢和彪悍。在咬着牙熬过这些日子的同时,每一个人都在心中暗暗佩服自己:原来我真的可以这样!”

就这样,何美欢和她的学生在一片“处女地”上,艰准却坚定地培育着中国普通法教学的种子。

8年来,70余名全程修毕《普通法精要》系列课程的学生中有20名已取得美国一流法学院的法学硕士学位,数名攻读北美著名大学法律博士学位。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军曾感慨地说,他在国外几家著名律师事务所遇到的中国员工,很多都是受过何美欢普通法训练的学生。他们能把英文法律文件做得非常地道,与一般中国学生感觉完全不同,这显然得益于何老师的正确培养。而在北京外国律所云集的国贸地区,几乎每家精英律所都有(《普通法精要》课程的受益者,他们“共同分享了一种法律理念和思维方式”。

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兆杰认为,何美欢的普通法教学,为学生们打通了从中国大陆走向国际舞台非常重要的学术渠道和职业生涯渠道。

一切学术为中国而做

一堂难忘的课 篇7

一堂难忘的课正文:

小学的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上的欢声笑语,自然课上变化无穷的试验,英语课上老师甜甜的微笑,但我最难忘那节美术课。

上课铃响了,老师像往常一样,拿着棕色夹包,但今天的脸沉了下来。我想:咦?今天老师怎么了,夏天怎么下雪啦?我们那一双双眼睛盯着老师,猜想之间老师把文件夹一摔,“砰”的一声,说:“林新星、林光耀、上一次你们画什么?你看看这像样吗?”老师拿出上一节课两位同学的.画。我正笑着,老师更生气了说:“朱晨怡,你已经两节课的画没交了,你还笑,我害怕的伸了伸舌头,“朱晨怡,你这节课的材料呢?”我轻声地说:“没带。”老师气得涨红了脸。老师瞪大眼睛一拍桌子指着同学们说:“还有谁的材料没带。”一大堆同学站起来,老师一点全班三分之二的同学材料没带,三分之一的同学不仅书本每带,连材料也没带。老师手一拍桌子,桌子漏了一个大洞。老师下来把桌子都翻了。我心里十分紧张,老师一连翻了五张桌子。一节课在老师的批评声中悄悄地过去了。

一堂有趣的课 篇8

早晨,我们去上作文课。哇,一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红彤彤的大苹果摆在桌子上。我看着这些还带着晶莹的水珠的苹果,难道是给我们吃的吗?啊,真令我垂涎三尺。

这节课要做什么呢?黄老师看见我们疑惑不解的样子,就说:“这些苹果是我今天要奖赏你们的。”弄得同学们一头雾水。

开始上课了,原来,老师是让我们观察苹果,切苹果,品尝苹果。

我们首先仔细观察苹果的外形。这些苹果穿着红绿相间的外衣,长得不是很圆,但样子还是挺可爱。

过了一会儿,老师出奇不意地说:“你们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切苹果。”我们想了一会,终于开始切了。朱琳娜他们的小组一直切不好苹果,有人围着苹果在表面切了一圈,有人因为只用单手所以使不上力。过了好一会儿,最后还是一位男同学双手握刀用力切,终于把苹果切好了。

每个小组切苹果的方法真是五花八门,有的横着切有的竖着切,还有的斜着切。真令我们大开眼界!不同的切法,中心果核的形状也就不一样,有的象一颗五角星,有的还象飞机呢!

我们小组的切法跟大家的完全不一样——斜切。我先在苹果的表面对准了“苹果头”,轻轻的切一刀,确定位置没错后再用力按下去,把苹果一分为二。我拿起来一看,呀,多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小蝴蝶啊。

切好苹果后,黄老师接着把苹果削了皮给我们一起分享。哇,好甜啊!吃自己切的苹果感觉就是不一样。

通过切苹果,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采用不同的`方式就有不同发现。做任何事情,如果也能象切苹果这样,多一种方式,换一种角度思考,也就是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尝试,勤于思考,就会有新的发现,有所创新。

一堂“梦”想与现实交接的课 篇9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我所任教的班级在这次调研中,有10个男孩理论成绩勉强达到及格。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在反思后带着郁闷与焦虑的心情,晚上就做了一个关于“色彩明度渐变”的针对家长的公开课的梦,实际上“色彩明度渐变”恰好就是我第二天要上的新课内容。在梦里我焦虑、着急,却又无力,以至于醒来后浑身疲惫和沮丧,但是梦中的情景却又那么真实,上的什么内容,说的什么话醒来后历历在目。

在梦里,新授部分的过程是这样的,我安排了一组气球,让孩子通过气球完成四个游戏。

游戏一:通过红黄蓝橙绿紫找原色和间色;

游戏二:通过这组气球找明暗;

游戏三:通过这组气球进行排色;

游戏四:戴上墨镜看排好队的气球,去发现有没有变成灰色。

这个过程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趁热打铁紧接着我安排了实验探究

实验一:怎样使杯中水的色彩变浅?

实验二:怎样使杯中水的色彩变暗?

实验三:怎样使杯中水的色彩逐渐地、有规律地变暗?

想法是好的,但是这时候问题出现了,在梦里有六七个男孩不会逐渐地加白或加黑,尤其是不会逐渐加黑使色彩变暗,他们手忙脚乱,不是这个杯子水翻了就是使水一下子变得黑乎乎的,总之不管我怎么着急,那几个男孩始终做不到使色彩逐渐变化。在梦里我很焦急,因为还有那么多家长也在课堂上听课,家长也很着急,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启而不发,心情估计也很郁闷。

课程继续往下延伸,在总结什么是“色彩渐变”?可以按什么方法来解决时又遇到问题,同样有的男孩还是不予理睬,关键时刻还是女孩解了这个围。在梦里我心里那个郁闷啊,还要做到不动声色把课进行下去……

当整堂课结束和家长交流时,我清晰记得是这样说的:“全班45人,女生整体优于男生。男孩在课堂上的表现正如家长所见,有的不积极思考,有的动手能力差,有的学习习惯不理想,所以我们会主动也会经常与家长们多联系多沟通,但也烦请家长与老师多联系多沟通多配合,让我们就从改善孩子的学习习惯开始,让好习惯伴随孩子的一生,为了孩子的成长共同努力。”

梦醒后第二天一早我急急忙忙赶到学校,打开电脑调出“色彩明度渐变”的课件,就梦里容易出现的问题部分进行改进,如在游戏环节前添加自然景物逐渐变化的动图,为讲解“渐变”的意义作了前期铺垫

1.小树在不经意间越长越高,枝叶也越来越繁茂;

2.在阳光的哺育下花朵渐渐绽放;

3.春来秋去,季节渐渐改变着自然的色彩。“实物一点点的变化过程,我们称之什么?”学生:“渐变”。

这样,果真上完课后,效果确实理想,没有出现梦里纠结的情节。

同时,我之后还把实验探究改成了体验探究。

体验一:

1.加白或加黑在白纸上画色块体验立体感;

2.在电脑上排列色块体验秩序感;

3.出示自然景物体验层次感。

体验二:向自然借颜色装饰生活。

1.借太阳渐变的黄色装饰水壶;

2.借山峦渐变的蓝色装饰男孩的衣服;

3.借荷花渐变的紫色装饰沙发。在体验中还让学生说说用明度渐变的色彩装饰之后,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女孩们纷纷举手表达自己对美的欣赏,而男孩们虽然没有像女孩们那样直抒胸臆,但也明白表达了他们对画面中男孩衣服的喜爱。

啊!那种顺畅的感觉果真是爽心,一扫梦里纠结郁闷烦躁之感,整节课下来回顾,课堂气氛开放热烈,学生参与度较高,学习效果较为理想,达到我修改调整后的预期目标。

一堂令人难忘的课 篇10

一堂令人难忘的课

就在今天上午的第一节课,相当于一节政治课,因为这是老师在教我们人生哲理的课,因为我们班级的同学打了起来,其实这件事情不归老师管,可是我们都像老师的孩子一样,老师怎么能不管我们,老师说我有病在身,本不想带班,可我真的舍不下你们,可你们那?是怎么样回报我的就是用打仗回报的对吗?还讲义气,你们要是讲义气就争个班级抱成团,老师的这些话说到了我的心窝里,深深地打动着我,就感觉心要流泪似的,其实我是后转来的,为了就是老师严,能管住我。因为李迪经常说:“你啊!就是没碰到我妈那样的老师”,碰到了看你还学不学,在张老师接班的时候,我就转走了,可是到了初二这个重要的阶段我又回来了,因为我想让老师狠狠的管我,我也想考好高中、好大学,为爸妈争光,为老师争光。可是听到老师要走的这句话,顿时我的理想破灭了,心里想为什么,我是为了您才转回来的,可是转回来您又要走,为什么?班里的好学生还是占多数,为什么要为了那几个坏孩子就要走呢?我们一直听着老师的教诲,老师说:“因为我有病,不想动手,想和谐,希望你们都考上理想的大学,然后换来的是失望!你们都长大了,不能像奴隶一样让人鞭策着、前面那些好学生也做的不好,一天只看书八小时,那其余十六个小时呢?除了吃、玩、睡觉、谁认真的看过一眼书吗?口口声声说考好学校,就你们这样不努力能有好的成绩吗?有句话说的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你们到了中年就知道今天的辛苦和努力是多么的重要了,我再给你们一个月的时间,我希望我能够看见你们有进一步的成长,而不是现在这样乱七八糟。”

这节课我认为太有意义了,老师为了我们放弃了一节课,可我们收获却很多,这节课使我很难忘记,老师,在这一个月内您会看见我们的变化,谢谢您老师!是您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

一堂改变我的课 篇11

“叮咛咛……”上课了,我们老师早已站在了讲台上,看着我们进来。“翻到《寓言四则》这一课,今天我们来一次竞赛,男女生比,哪边赢,就免作业!”老师大声说。这下可好,全班高兴得不得了,誓要赢了这场比赛。

开始抢题了,我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很多人就算半懂不懂也要为了这个机会而举手抢答,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就更不用说了,眼看着女生们的分数一次一次的增加,我们男生都急红了眼,更加疯狂地抢题了,整个教室到处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大家都全神贯注的听题、想题、抢题、答题,都忙得不亦乐乎,语文老师也是十八般武艺都使出来了,问题涉及多样化,让我们在快乐又紧张的答题中学习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叮咛咛……”下课铃已经响了很久,可教室里仍是那么热闹,很多人还将手举得高高的,希望将拉下的分数比上去……“安静!”无奈的老师只好大声的说“已经下课了,同学们,这次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次再继续,这次是女生们赢了,男生们下次加油!”听了老师的话,我们男生虽然有些遗憾,但还是觉得意犹未尽。

一堂难忘的课作文 篇12

原来,那是在五年级,老师说每个组长都可以报一篇课文来讲,课堂的主持人就是自己,在小组成员的鼓舞下,我报名讲了一篇名叫《梅花魂》的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感悟很深,不好答,不过我要的就是这样的,这样的问题多,大概的记不清了,只记得一个最难的题――题目《梅花魂》中的魂字写出了什么。

为了上台记住每一个环节,我还特地列了张和目录差不多的纸条,记住了每一张幻灯片的内容,还记住了这个题那个同学答不出来就该如何去说。

不到五天就该我上台讲了,一上来我就给大家猜了个谜语,谜底就是:梅花。大家一看题目就知道了。后面的有点尴尬了,这篇课文的作者给记成林海音了,嗨,本来可以加十五分的,结果在这里面扣了五分,紧接着,我又给大家展示了我搜集的图片,大家看的不亦乐乎。

大家太不给我展示的机会了,每一道题,上来一个就能答对,上来一个就能答对,是我们班人太聪明了,还是我的题太简单了,终于到了我的大咖,题目《梅花魂》中的魂字写出了什么,全班瞬间安静了,只有一个平时学习非常差的同学举起了手,没办法,只能叫他了,反正也答不对。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他不但答对了,而且答的非常完整,老天注定要亡我啊!终于结束了,只剩下最后一篇古诗,让朗读好的学生读了读,也就下课了。

一堂特殊的课作文 篇13

张老师又问:“你们知道父母的生日在哪一天吗?知道的,请举手。”顿时,教室里寂然无声,只有两位同学举起了手。胡洛泽说:“我妈妈的生日在观音生日那天,在四月……”老师,我来说:“我妈妈的生日在8月20日,爸爸的生日在……”老师又问陆其锴,陆其锴只是瞪着双眼,紧紧的看着张老师,又问吴航亿,吴航亿也只是低下了头,一句话也没说。我们沉默着,老师和我们一起沉默着……老师再问:“父母生日那天,你是怎样祝贺的?”胡洛泽说:“妈妈生日那天,我给妈妈做长寿面。”胡珈璐说:“我帮父母做家务。”此时,我羞愧地低下了头,心想:妈妈爸爸在我生日时,这么隆重的举行,而我连爸爸妈妈的生日都不知道,我根本没有关心过爸爸妈妈,没有回报过父母的爱……

“那我们准备怎样做呢?”象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样,那一层层逃避的浪花,又从远方地回来了。有的说:“在爸爸妈妈生日的时候,给他们一份惊喜。”还有的说:“在爸爸妈妈生日时,为爸爸妈妈服务。”

上一篇:下大雪了_小学作文下一篇:帮外公按摩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