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堂剪纸课(精选7篇)
我的一堂剪纸课 篇1
我的第一堂课
转眼间,来到城轨交通学校已经两个多月了。除去军训期间的半个月,开学后真正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时间也仅一个多月。回顾这一个多月的工作,也谈不上有多么深刻的体会。作为一个刚毕业一年的“学生”来说,一切还都处在适应和摸索中,第一次接触中专生,第一次教中职语文,所以,一切都是全新的,新的学校,新的学生,新的教学工作和教学要求,而我的第一堂课也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开始。在授课过程中我不断在摸索中学习,在反思中自我总结,自己也有很多不足有待学习与提高,无论是教学还是日常管理,都需要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地克服自身的缺陷,完善自己,提高自我,但我相信我会做得越来越好!下面针对语文教学这一块,我简单地谈一下个人的感受:
一、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大部分来我校上学的中职学生学习成绩都不太理想,思想懒惰,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怎样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思想上要明确语文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起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开启学生学习之门,激发出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再比如,学生一般对于课本上的死知识“无动于衷”,但对于作者的经历故事以及文学常识很感兴趣,老师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先喜欢听故事进而喜欢上文学,也能帮助学生化解学习上的难点,例如在讲到《我的母亲》一课,我就穿插了很多老舍的生平经历,来说明母亲对他性格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生命的教育”的内涵,学生很快就能有所感悟。
二、语文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备课、备学生是关键
好的一节课,需要老师全身心把这节课的教材备透彻,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把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以及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状况,都要有一个大概的预设。另外,在上这节课之前,你的教法是怎样的?学生是否能很好接受,也要做到心中有数。有关这一点我要先做自我批评,每次上课并不是所有课备的都充分,有些只是在不断的上课中慢慢地“消化”“熟练”了起来,对于第一次上此课的班级就很不公平也不负责任。备学生这一块也做的不到位,或许我跟学生磨合的时间还有点短,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在不断的磨合中寻找更加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三、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是学生与文本的第一次对话,预习的质量对文本的学习至关重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取决于文本,更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技巧。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怎样才叫有效的预习,其实他们并不明白,大部分学生理解的预习就是提前读一读课文而已,所以要保证学生预习有效,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预习要求一定要明确、细化,在面临不同的新课内容时,所采用的预习方法也理应随教材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在预习中,可采用朗读课文、发现、提出疑问、收集资料、系统归纳、阅读理解、讨论交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将段落、生字、重点语句等勾画出来的批注符号。学生标号的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这是一个“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既然有预习就必然要检测,可以由小组长课前对组员进行检查,督导,评价结果反馈给语文课代表,老师要做点评,上课前老师还要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检测,形式可以是点名抽查回答问题等。
预习其实也是一种自学,预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学生将会一生受益。
四、语文教学要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中职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课堂参与性不高,不喜欢思考更不用说回答问题了,这也是让很多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老师提问问题只有极个别同学回答。那么课堂的活跃性太低,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自然情感体验就少,学生就会感觉课堂枯燥无聊,感觉这堂课跟自己无关,听听就完事了,学生少了这种学习的经历与过程,课堂效果自然不理想。所以,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尝试让学生动起来,脑子动起来,手动起来,同桌之间动起来,简而言之就是思考、动笔与讨论。我上过一节应用文写作课,教大家怎么写请假条,之前我就在思考学生都已经写烂的东西再教怎样才能使他们愿意听、写呢?为了吸引他们的兴趣,我先找一名同学讲一下请假条怎么写(因为嘴上说来容易真正下笔的时候却错误百出),我一句一句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全班的其他同学举手发言评价补充,这时候全班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找错、补充,大家踊跃发言,最后我不做评价,拿出一张学校印刷的标准学生请假条,让他们自己对照自己说出对错,我再一条条明确正确的格式与写法,强调注意的地方以及老师怎么批假条,接下来让大家按照正确的写法随堂练写一张请假条,要求是向自己的同桌请假,同桌互批假条,当时的课堂气氛非常好,安安静静的写,积极的批假,课堂效果就出来了,学生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以上的几点感受既有自己做的不足的方面,也有积极探索的方面,淡然也有困惑,比如学生写作业总是拖拖拉拉,课下很少复习;现在学生没有早读,语文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背诵朗读的学科,早上大好的阅读时光浪费了,也不利于语文教学;老师没有教参,备课写教案很不方便,老师工作进行不顺,自然对课堂质量有一定影响;语文老师没有统一的教研,每个老师都是自己备课,每课必备,写教案,做课件,既费时又费力,老师也是疲惫不堪等,希望大家解惑。
不管怎样我一定会以高度的热情与责任心投入到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脚踏实地,积极进取,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努力。
我的一堂剪纸课 篇2
我认为自己真正的讲课是在蛟河市胜利小学实习时开始的。1994 年5 月份的一天, 我作为永吉师范实习生被分到胜利小学一年级。刚到班级就得到了班主任王老师的热情接待。王老师虽然很年轻, 但已经是学校的教学能手了, 多次在局进修学校小教部组织下作课、送课, 担任我们实习的领队兼指导教师是苗明军老师。苗老师当时是我们的微格教学的任课教师。他教我们学习了在课堂上如何导入新课, 如何设计提问等等, 讲得细致、透彻。按实习规定, 我们每人经过准备, 需要请苗老师听一节课, 并以此作为实习成绩。
我征得了班主任王老师的同意, 准备了一节语文课———《科学家的眼睛》。我以前一直没有把讲课当一回事儿, 认为学生小, 知识简单, 这是很容易的。于是用了一天的时间熟悉了教材, 编写了教案, 自己认为准备得相当充分, 也没试讲, 就请苗老师和王老师来听。
“同学们,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通过这双眼睛, 我们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 碧绿的草地, 美丽的花朵……”随着精心设计的导语, 我进入了自编自演的角色之中, 开始了我平生第一次自认为是真正的讲课。开始,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我不禁有些得意起来。可是好景不长, 讲台下的气氛仿佛凝固了起来。我提了个问题, 竟没有学生举手, 而且几十双眼睛一起盯着我。“难道是没有听懂?”我换了个角度把问题重复了一遍, 仍然无人举手。再看学生:当每一个学生的目光和我相遇后, 马上转到了别处, 而且不再看我。我这时有些发慌了, 随后把答案提示了一下, 可还是无人回答。我当时甭提有多尴尬。就在这时, 坐在班主任王老师身边的一名学生举手发了言。最终还是王老师为我解了围。但此时我的脸已经变得通红, 额头上也汗珠涔涔的了。后面的课我也不知是怎样讲下来的。等到下课铃响时, 我已是大汗淋漓, 狼狈不堪。我不好意思地向王老师点了点头, 而王老师微笑着, 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说:“不错!不错!刚上讲台, 讲到这种程度已经非常不错了!”我知道这是王老师在鼓励我。我紧跟着苗老师走出教室。而苗老师一边走, 一边不停地摇头, 说:“不成功!不成功!极———其———的不成功!”而且把极其两个字说得很重, 字音拖得很长。“不成功就不成功呗, 为什么还要说极———其———的不成功呢?我究竟差在哪呢?”我当时甭提有多么沮丧, 多么苦恼。
当天晚上, 苗老师主动找到了我。他翻开听课记录, 把教学过程中不妥当的地方一一为我指了出来。课堂提问太多, 提的问题太难, 应变能力不强等等。这样毫不客气地给我指出了许多缺点和不足。这堂课的失败使我深深地懂得: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 其中的学问大着呢!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备课时不仅要钻研教材、大纲, 研究教法, 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组织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 还要有分析教材的能力、板书能力、注意分配能力等。我真有些气馁了, 难道讲好一堂课, 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这么难吗?我陷入了困境中, 茫然不知所措。
看到我灰心丧气的样子, 苗老师诚恳地对我说:“你首先要自信, 不要灰心!正如拿破仑所说, 人生之光荣, 不在于永不言败, 而在于屡败屡起。最困难的时候, 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只要肯下工夫, 你一定会进步的, 一定会成功的!”接着他又给我讲了几个真实的例子。说是有几个往届生, 毕业前能力平平, 通过实习期间的刻苦锻炼, 能力大有长进, 仿佛换了个人似的, 毕业后很快成为当地的教学能手。苗老师跟我推心置腹地促膝长谈, 使我在困境中站了起来, 并挺直了腰板, 昂起了头。
更不能忘记的是班主任王老师对我的帮助。那堂课虽然失败了, 可王老师对我不但没有半句奚落、嘲讽, 反而一个劲儿地鼓励我, 跟我谈她的教学经验, 并且为我创造了许多锻炼机会。有些课她让我来讲, 她在下面听, 遇有不当或遗漏的地方, 她再作更正或补充。王老师对我这样的信任, 激起了我的热情, 增强了我的自信心。王老师函授学习三天, 她的课全由我来上, 班级的事儿也都由我来处理。班级的学习和其他活动没有因为王老师不在而受到丝毫影响。短短的一个月的实习锻炼, 我的收获很大, 能力有所长进, 被评为优秀实习生。通过实习, 使我对教学充满了信心, 并立志在教育战线上做出一番成就。
这就是我的第一堂课前前后后的故事, 这就是我一生难以忘怀的一堂失败的课。在这里我要诚挚地说一声:王老师、苗老师, 你们好!谢谢你们!是你们为我在茫然中指明了方向, 是你们在我沮丧的时候伸出了真诚的双手。苗老师, 我永远不会忘记您勉励我的那句话:人生之光荣, 不在于永不言败, 而在于屡败屡起, 最困难的时候, 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
摘要:每个人的第一堂语文课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枯燥, 有的有趣, 有的对于一些人来说就是一场噩梦……可是我的第一堂语文课就不一样。它让我懂得了自信, 懂得了拥有自信, 才能拥有成功。
关键词:自信,屡败屡起,了解学生
参考文献
[1]鞠玉翠.教师教育与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更新[J].教育探索, 2003 (03) .
我的一堂自主阅读课 篇3
八年级上册第19课《生物入侵者》,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上这篇课文只用了一节课,而且课堂非常从容。首先,我重视了课前预习,像其他课文的预习一样,没有给预习提纲,让学生就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在作业本上写出预习所得。课堂上,我只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在阅读中读出或划出了什么,为什么?按照座位依次交流了6个学生,就解决了这一课该解决的问题。
第一個学生:“我划出了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因为这是本文的中心句,领起了下文。”“很好”,我及时肯定,“你还能说说这两层意思中,作者用了‘不仅……而且……,强调的是哪一层呢?”学生及时补充,强调了“而且”,下文重点就在说明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第二个学生:“我划出了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因为这一句话领起了下文,说明生物入侵的原因及途径。”
第三个学生:“我划出了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因为它是本段的中心句。”这一段较短,许多学生会意地点头。
我就势引导学生,理出本文的写作思路:引出说明对象——说明其危害——入侵的原因及途径——学者们对入侵的不同态度——采取的措施,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安排内容,水到渠成地弄清了本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第四个学生:“我划出了最后一段的‘例如……因为它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美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的措施。”我顺势追问,依次往前看,还有哪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短暂地思考后,有同学说,第二段蒲公英的例子,说明了“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学生通过学习,已经能举一反三了。
我引导大家总结了本文的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这些方法的运用,使文章具体、生动、形象,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的本质特征、危害、入侵的原因途径、采取的措施等内容。
第五个学生:“我划出了第三段的一个句子——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几乎与‘全不好理解,‘几乎是差点儿的意思,‘全是完整、完备的意思,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空前活跃。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矛盾,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但对原因的解说有点模糊。”我激动地说:“问题提得很有水平,你对语言很敏感,你的回答抓住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模糊的地方可能是我们大家的难点,不矛盾是肯定的,要仔细研究语言环境。从‘全字可以看出作者要强调‘入侵者没有天敌的制约,繁衍速度快、数量多、危害大,而从‘几乎一词又可以看出作者表意的客观、严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课文像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继续找找,联系前面的所学,掌握特点、规律,学以致用。”
第六个学生:“以前提到环保,我总是认为应该治理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发等现象。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之大真是触目惊心,它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如水花生等,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在一片掌声中结束了本课的学习。
一节课学习一篇课文,而且轻松愉快、得心应手,凸显了说明文的中心、顺序、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性的文体特点,引发了我的思考。
思考一:注重预习,事半功倍。我们知道,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必须反复备课、朗读课文、钻研教材等,即使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教师也是如此,更何况一个学生。要学好语文这门学科,课前预习很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定位于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自学开始,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并定位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学生预习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为学而教,课堂上就会精彩纷呈。
思考二:巧设问题,激活思维。只要用心读了,谁都能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中的每一段、每一句话,甚至每个词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解说文章的中心,学生经思考划出的每一句话都有研究的价值。 “为什么”又有一定的难度,只有用心读,这个“为什么”才能击中要害回答。表现的欲望促使学生用心思考,温故知新,知识掌握更活了、更牢固了,相应的阅读能力也自然形成。在不同的碰撞交流中,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提高了自主阅读的能力,同时把学生的思维也引向了深入。
思考三:开放课堂,享受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点拨者、帮助者、激励者、促进者,要试着少一些预设,顺应学生的思维,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的问题提出来后,要及时肯定。交流精彩的要及时鼓励,激发学习的热情;交流有阻碍的,要寻找时机点拨、引导、帮助,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学生用心阅读,同文本交流,同作者对话,才能悟出文句之意。这样悟出来的东西,会让学生茅塞顿开,是学生需要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在悟的过程中也会涵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的一堂剪纸课 篇4
――课堂讲授,育人为先
大凡师傅在带领新徒弟入门学习之初,一般不会采用单刀直入的方式。比如豫剧大师常香玉老师,让新收的徒弟们开始并不是直接练唱腔,而是先进行一番艺德的教育;太极名家杨振铎让新入门的弟子们开始也并不是拳脚的基本工夫,而首先注重武德的修行„„师傅带徒弟是如此,我认为老师教学生也应该是如此。
教师的天职是什么?我想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回答说:教书育人。我认为:育人应为先。现在一些教师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就直奔主题,这样的方法和效果值得讨论。其实,我们应该首先帮助学生明确一下学习的目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充分了解该课程在整个知识结构的位置和重要性,进而开始更系统深入的学习。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这种方法要比开学第一堂课直奔课本内容效果要好些。
为了整个学期的授课收到良好的效果,每学期第一堂课,我会讲一些亲身经历或听取他人有教育指导意义且生动的实例,以此来打开学生的心扉,赢得学生的共鸣,让他们发自内心的产生对授课老师的亲近与敬佩之情,为后续整个学期的和谐课堂奠定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比如,我曾告诫他们不要做一个“雷电型”的人,意思是说:雷电虽然能量极大,但不能用来为人类造福,就是废物;人也是如此,你即便很有才,如果不会掌控自己,随意发挥,也将成为一个废人。我还告诉他们说:每个人都其实是一张白纸,而且纸上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污点,有的人多,有的人少,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在看待别人的时候要一分为二,多向人家白璧无瑕地方看,不要总喜欢盯着人家的污点,这样你就可以学到人家好的方面,得到提高,要学会放大别人的优点,缩小别人的缺点。
第一堂课通过类似此种推心置腹的交流,可以极大地博得同学们的信任,让学生从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对老师的尊敬和喜爱之情。一旦达到这种效果,那么学生很快就会建立愿意接受你的教学风格及认真听你授课的良好情愫,这样一来,也容易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每个学期的第一堂课都坚持着此种方式来为新学期引路,切实起到了统一学生思想,增进师生了解,提起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意识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仍会不断努力,多多思考,希望摸索出更多、更好的促进教学的良方。
我的一堂剪纸课 篇5
南京市第一中学 黄 侃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不能停留在理念层面,而应实实在在地落实于我们的行动。最近我执教的一堂英语研究课,就是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去设计和实施的。
一、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传统教学以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新课程需要我们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有限的一次公开教学中,如何体现这样的理念?
首先,我让学生自主确定教学内容。接受了南京市教研室领导要我执教的英语研究课的任务后,我没有机械地按照教材编排定内容,也不是根据教师的个人好恶一厢情愿地定内容,而是把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规定单元内确定教学内容。学生议论纷纷,情绪很高,最后选定了Unit21 Lesson 82。说实话,我在内心想上的不是这篇课文,而是 Unit23 Lesson 90 A Famous Person。因为本课是关于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和电脑发展史的热门话题,不仅我本人感兴趣而且还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背景资料。但我理解学生的选择,因为Lesson 82介绍的是贝多芬如何创作他的《月光奏鸣曲》,这一题材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我尊重学生的选择,他们自己选定的教学内容,学起来一定更加投入。让学生自主确定教学内容,可以操作的范围不是很广,因为毕竟还要以教材为依据,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但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应该是可取的,因为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
其次,我让学生主动挖掘课程资源。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高涨,围绕贝多芬寻找了大量背景材料,有图片,有人物资料,有英语方面的音乐术语,还有贝多芬作品的VCD。学生寻找材料,是为公开教学作准备,实际上也是提早进入了课文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当然我也事先为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份预习材料,课堂教学的时候,凡是学生提供的材料,我都一一注明提供者的姓名,这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尊重,也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让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封闭色彩:内容是封闭的,局限于既定的教材;时空是封闭的,局限于45分钟的教室;信息流向是封闭的,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新课程倡导的教学,则是一种开放的教学。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离不开课文,但不能唯课文是瞻。在这一次的公开教学中,除了看录像、观图片、学课文以外,我还引入了拓展性阅读,让学生了解《月光奏鸣曲》的背景,提供了部分英语方面的音乐术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作为家庭作业的一项内容,要求学生浏览有关介绍贝多芬的网站。教材改革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教材不能没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有时候难免表现为一定的滞后性;教材改革的方向之一是概括、简约,突出主干,留有余地。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实教学内容。
其次是教学过程的开放。如前文所说,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学生的学习就已经开始了。他们翻阅书报杂志,登陆互联网络,向家长和朋友请教,围绕课堂教学内容作了大量的准备。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是全方位的学习能力锻炼的过程,也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准备学习过程,比后面45分钟的课堂教学更为重要、更有意义。课堂教学的时空毕竟是有限的,高明的教师应该把教学过程向学生的生活过程开放。
第三是教学过程信息流向的开放。传统教学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而实际上,随着学生学习渠道的日益多元化,师生信息反哺的现象比比皆是。坦率地说,关于音乐,学生所懂得的要比我多得多。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不是以信息传播者的身份出现,而是担当着课堂组织者的身份,调控师与生、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信息传播。例如,音乐的有关知识、世界著名作曲家的资料、音乐的有关术语,主要都是在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的。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过程信息流向的开放性,在公开教学中,我沿用了平常一直在使用的一些做法:设立Hot Seat(热椅子),让一位同学做“热椅子”,其他同学围绕教学内容向他提问;“热椅子”上的同学不会回答的,可以向其他同学或老师求助。拓展性阅读的时候,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快速阅读补充材料,然后进行相互交流,信息互补,以达到准确回答老师问题的目的。既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信息交流的习惯。
三、让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体现多元目标指向的过程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改变就课文教课文、就语言教语言的做法,体现多元化的目标指向。
首先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习语言。在公开教学的起始阶段,我就安排了一个长达2分30秒的介绍音乐家莫扎特的录像,让学生观看,了解人物介绍的基本形式。这既是学习本课内容的一个热身(Warm- up),也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习语言的一个必要环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外语教学被简单化为语法的学习和单词的记诵,教学过程仅靠纸笔和口耳展开,效果并不理想。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看录像、动画、图片,读补充材料,进行信息交流,根据教材线索填写表格,使英语学习远远超越了常规的听说。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感觉、想象、交流、归纳等方式,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其次是把语言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过程。如前所说,外语教学的课程目标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多个方面,外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指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本次公开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有意识地注意了这一点。例如,结合教学内容,我在课文内容之外补充了部分音乐的术语,以及两位著名作曲家的生平介绍,让学生略作了解。应该说,这样日积月累的过程,就是学生语言知识不断丰富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水平,我在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肯定性评价,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再比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课堂上围绕教学内容进行交流,这就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习资源策略、交际策略的训练。这样的策略是成功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同时也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础是每一个教师的每一次教学过程。只有真正在我们的每一次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改革的要求落到实处,课程改革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学生素质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附公开课简案: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Junior Two
( Teaching for 45 minutes )
Name: Huang Kan
Date: 14th April, 2003
N. sts: 53
Level: Junior 2
Introduction: This passage is a material which I chose from Ju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2B. It is an informative article that helps the Junior Two students to learn a little about Beethoven, who w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musicians in the world. Time is 45 minutes.
Aim: To learn how to talk about the past experience.
To practise and consolidate compound sentences and reflexive pronouns.
Objective: By the end of this lesson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Know how The Moonlight Sonata was composed.
2.Know some musical terms and personal files of some other famous composers such as Sehubert and John Strauss.
3.Know how to use reflexive pronouns correctly.
Topic: Unit 21 She taught herself. (Lesson 82 The Moonlight Sonata)
Procedure:
Step1: Warm up:
Watch video for 2 minutes.
A volunteer sits on the hot seat to answer ten questions raised by his/ her classmates about the video
Step2: Play CD of the music. When playing, have the students close their eyes and feel the music---The Moonlight Sonata. Then ask them to enjoy some different pictures of Ludwig von Beethoven. Then discuss what they feel, i.e. happy, sad, comforting, etc.
Step3: Ask the students to say something about Beethoven.
Step4: Listen to the tape of Lesson 82.
Step5: Brainstorming
Show the students some drawings and let them try to talk about the drawings.
Step6: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diagram according to the clue to the story.
Step7: Ask the students to do some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ep8: Use PowerPoint to do some extensive knowledge---musical terms..
Step9: Let the students enjoy some music composed by Sehubert and John Strauss and talk about them.
Step10: Summary
Today we have learned something about Beethoven. We also learned how The Moonlight Sonata was composed by Beethoven. We enjoyed some masterpieces composed by Sehubert and John Strauss. I hope all of you will like this text.
一堂探究课——《苯酚》 篇6
一、比较领悟, 导入课题
认真观察讨论, 以下6种化合物可看做是两类物质, 请给它们分类, 并指出分类依据。
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最简单的酚是苯酚, 并书写其结构简式。
二、指导自学:苯酚的物理性质, 分析结构, 预测化学性质
1 .提出假设阶段——发现问题
投影:苯酚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结构简式:
教师引导:苯酚的结构, 由两部分构成, 可以看作是苯分子中的一个H被羟基取代, 也可以盾作是乙醇分子中的烃基被苯基取代。用你已有的知识, 预测苯酚可能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讨论、预测:从乙醇的角度考虑:1.能与金属纳反应;2.能发生消去反应。从苯的角度考虑:1.能与溴、硝酸等发生取代反应;2.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教师总结:的确, 苯酚不仅能像乙醇那样可以与钠反应, 还能够像苯那样与溴、硝酸发生取代反应, 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但是苯酚不能消去 (苯环上的H不能消去) 。
因势诱导: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 你认为苯酚的性质会是乙醇、苯的性质的简单加和吗?下面就来验证我们的种种推测。
播放录像:熔融苯酚与钠反应;演示熔融苯酚溶液、水分别与钠的对比反应实验, 思考并回答:为什么现象有差异?这种差异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 苯酚可能显酸性。
2.设计、筛选方案, 实验探究阶段——分析问题
请用你现有的药品 (苯酚浑浊的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紫色石蕊试液、稀盐酸、醋酸) , 组内讨论, 拿出可行的实验方案, 验证:苯酚有无酸性?酸性的强弱如何?
展开激烈的交流, 争论, 由各小组代表发言, 陈述本组设计, 相互补充, 共同完善形成方案。
验证有无酸性:
方案1 (1) 苯酚浊液+石蕊试液, 看是否变红;
(2) 苯酚浊液+NaOH溶液, 看是否有明显现象;
方案2 苯酚浊液+Na2CO3溶液, 看是否有气泡生成 (强酸制弱酸) 。
验证酸性强弱:
方案1 苯酚浊液+Na2CO3溶液, 看是否有气泡生成 (强酸制弱酸) 。
方案2 用盐酸和苯酚钠溶液反应, 看能否制出苯酚。
方案3 用醋酸和苯酚钠溶液反应, 看能否制出苯酚。
各组统一方案, 发放学习卡片, 动手实验。
小组代言人陈述本组观点, 出现争议;
(1) 石蕊试液加碳酸钠, 反应方程式不同, 有的说生成CO2, 有的说生成NaHCO3。
小组之间, 展开辩论, 得出结论:苯酚有弱酸性, 比盐酸、醋酸都弱, 没有生成气泡, 说明比碳酸也弱。
教师引导, 如果苯酚比碳酸酸性弱, 可用“强制弱原理”。用碳酸制出苯酚, 事实如何?
播放录像: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请同学们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再次出现争议;产物是碳酸钠不是碳 酸氢钠呢?同学们再次展开争论, 依据共存原理很快得出结论:反应产物为Na2CO3, 且与通入的CO2的量无关。
学生讨论的结果:不可能生成碳酸钠, 因为碳酸钠与苯酚反应, 而不共存, 所以苯酚、碳酸、碳酸氢根的电离的程度是:H2CO3>因势诱导:由上面闯羟基的一系列反应知苯酚和乙醇虽然都有羟基, 便性质差异很大, 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说明;受苯基的影响, 羟基氢变得活泼了, 使苯酚表现出了酸性。
继续诱导:那羟基对基有影响吗?有什么影响?你猜测表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几乎不假思索说出“相互活化?, 并立刻想到另一个推测:苯环上的取代可能变得容易。
教师演示实验:苯酚的溴代反应 (浓溴水有毒且挥发性很强, 建议教师做成演示实验, 避免严惩污染) 。
取3-5滴苯酚溶液, 加水2-3ml, 进行稀释, 向其中滴入浓溴水, 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苯酚的溴代比苯的溴代更容易, 这是由于羟基使苯本上的邻、对位氢变得活泼了。
3.对比总结, 提升认识——解决问题
教师归纳:有机中重要的化学思想, 就是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但不同基团 之间又互相影响, 使相同的官能团在不同的结构中又有着不同的性质。
苯酚与溴的反应很灵敏, 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 除此之外, 我们也可以利用苯酚的显色反应来检验苯酚的存在。除了上面的性质外, 苯酚还很容易被高锰酸钾氧化, 氧气中氧化变成粉红色。所以苯酚比苯和乙醇的性质更活泼, 并不是二者性质的加和。
三、巩固小结, 创新应用
根据苯酚的性质掌握其检验方法和主要用途。图片可加深对用途的理解。
一堂好课从新课导入开始 篇7
一 顺手牵羊,巧妙联系
一般来讲,对新课的导入,我们大多在备课中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是必需的,也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往往有许多难以预料的因素,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难以按照先前的设计按部就班地实施。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变通和调控,使新课导入更加切合实际,更富有针对性。比如,上课伊始,学生人在教室,但心大多还在课间活动之中,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的现象常会出现。此刻,教者大都以语言的提示和神情的暗示来安定课堂,而如果把课堂的“喧闹”与新课导入结合,借用课堂这种特殊的情境,往往可收到一石三鸟之效。如:一教师来到教室前,发现不少学生心不在焉,甚至有人叽叽喳喳,他便灵机一动,笑容满面地走上讲台,对同学们说:“看你们这么高兴,老师更高兴了。你们为什么这样高兴呢?老师可以说是一清二楚。”此刻,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一个个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老师。顿了顿教师又说:“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生活在远离大海的苏北农村,大多数同学没有到过海边。可是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一望无际、美丽无比的大海边去旅游,去那里欣赏美丽的景,感受神奇的画,倾听大海的歌。”(板书课题:大海的歌)这下,同学们发出了一阵爽朗的笑声。很快,学生就凭着老师的引导,循着课文的描述,开始了海边之旅。其实,课前学生的分心,与教者所说的“到海边旅游”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正是老师煞有介事的话语,不仅使学生安静下来,而且使他们兴奋起来。这样,课前的风波通过巧妙的导语,而转化成了教学资源。这说明,新课导入语言不仅要在备课时精心设计,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巧妙变更,以寻求新课导入的最佳效应。
二 引入情境,诱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决定了情感因素在阅读教学中的特殊作用。小语课文,大多有自己的情感基调,或喜或忧,或悲或愤,或低沉或高昂,或明快或凝重。充分挖掘和运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精心导入新课,带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使他们通过情境的感受而形成与课文对应的情感,可激活学生身心,激发学生情感,以促使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与作者和文中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共振,以深切感受课文情境,体会课文内涵,领悟课文情感。如:《听爷爷说汉字》(苏教版第7册),内容比较简单,没有生动的情节,学生一般不感兴趣,为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激活学生的身心,一教师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孤身一人在外国求学,在那里的日日夜夜,你所处的是陌生的世界,面对的是陌生的人群,听到的是陌生的语言,你是多么寂寞,多么孤独啊!有一天,你正无聊地在大街上散步,突然间,一面雪白的墙上醒目出现了一行汉字。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呢?能说说吗?
生:看到汉字,我好像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看到了祖国妈妈的笑脸。
生:看到汉字,我仿佛回到了家乡,回到了家乡的小河边,回到了家中温馨的房间里,回到了妈妈的身边,心中是那么高兴,是那么激动!
……
师:是啊!如果是老师,在遥远的异乡他国,看到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心中的激动一定难以描述。为什么呢?这里有一句名言,你读了以后一定会有所理解。(出示名言,学生朗读:我们称自己的国家为祖国,我称自己的语言为母语。)为什么汉字具有如此神秘的魅力呢?课文《听爷爷说汉字》这篇课文就具体向我们介绍了汉字的基本特点。
《听爷爷说汉字》之类的课文,内容简单,缺乏情节,学生阅读一般不感兴趣。为激活学生身心,让学生用心去阅读,用心去感受,从而变课文阅读为精神生活的参与,教者通过巧妙的语言叙述,引导学生进入“远离家乡的异乡它国”,让学生在孤独寂寞中看到祖国的语言文字,去感受汉字在特定的环境中给自己带来的温暖和亲切,给自己带来的慰藉和温暖。这就最大限度地缩小了学生与课文内容的情感差,使学生从以往并不怎样注意的汉字中看到了神情的力量和丰富的情感,为课文阅读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朝阳小学)
【我的一堂剪纸课】推荐阅读:
我的第一堂课10-02
我的第一堂乒乓球课作文200字07-03
难忘的一堂课 一堂课作文500字05-21
第一堂课08-22
评价一堂课10-30
一堂课教育09-09
如何上好一堂课07-11
小学剪纸课教案09-09
一堂改变我的课09-09
如何上好一堂公开课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