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精选7篇)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 篇1
哲学世界中的金庸武侠人物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设计思路:
哲学高度抽象、概括、凝练,理论性极强,加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很少接触,因此,理解、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本节内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也就是进行矛盾分析法的教学,在整个哲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便于学生理解、参与学习,一定要本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设计教学,力求整个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通俗化。所以本家教学的理论支撑是建构主义,寻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贯穿任务型教学、整体性教学原则,通过导学案、教学情境具体实施。整个教学按照:“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自主探究,把握知识点——学生成果交流,梳理主干知识——问题生成,理解、内化新知——迁移、运用知识”的思路进行。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学生能全面、深入理解矛盾的内涵、属性。2.学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辩证关系。能力目标:
1.通过矛盾知识学习,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认知事物的能力。
2.在学习中,学生辩证思维,深入、全面理解事物的能力得到提高。
3.学生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继续得到增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自觉树立矛盾分析法认知、分析事物,在生活上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五、教学难点:
矛盾、矛盾的属性。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部分金庸武侠小说、视频片段
七、教学方法:
导学法
情境教学法
八、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谈话导入新课,你看过那些金庸的武侠小说?好看吗?印象深刻是哪几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归纳。(共14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印象深刻的是《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等)
老师继续设问: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什么好看呢? 学生简要回答,老师归纳。
金庸的小说大气、气势恢宏、情节紧张、有历史凝重感;其实,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有这样一个特点:富有哲理,有什么哲理呢?
学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学生结合导学案,自主预习教材。
1.学生探究新知,把握知识点,梳理主干知识。
2.学生可重点学习以下知识:
(1)矛盾的内涵。基本属性有哪些?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2)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二者有什么关系?
(三).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梳理主干知识,把握知识点,整体感知知识。老师略加归纳、小结。
(四)学生结合问题生成单探究、内化新知。
1.学生回答印象最深的是金庸的哪部武侠作品?如《倚天屠龙记》。主人公叫什么?什么出身?什么身份?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张无忌;武当派“张五侠”的儿子,可谓是根正苗红。后来成为明教教主,也就是魔教教主,在他的身上体现了身份的对立、统一)顺势引导学生归纳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学生列举小说中矛盾着的事物(注意角度,适时引导)(1)社会层面:
A.张无忌明教教主PK妻子赵敏元朝郡主。B周芷若峨眉派掌门PK邪教武功。
C在金庸的其他作品中不胜枚举:学生列举,(2)自然层面:
A少林功夫至刚——武当功夫至柔。B倚天剑——屠龙刀。
C其他作品中比比皆是:化骨绵掌——吸星大法;
七伤拳——伤人伤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3)思维、认识层面:
作品中很多人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
学生自己归纳: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方面。哲学矛盾是对具体矛盾形式的概括、总结、升华,哲学矛盾与具体矛盾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3.明教被称之为什么?与名门正派是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归纳(魔教。势不两立、你死我活、水火不容。
结论: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具有斗争性的属性。
4.没有正、邪势力的江湖存在吗?为什么?正邪势力较量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正、邪势力虽然水火不容,但相互联结,共同构成江湖。)
结论: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具有同一性。内涵:
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没有正何谈邪,没有邪何谈正,正、邪相对而存在,正邪双方共同构成血雨腥风的江湖——同一性是相对有条件的)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张无忌正派出身,担任明教教主,本身亦正亦邪;当张无忌离开周芷若时,周芷若立马转化为邪恶势力的化身;赵敏则恰好相反。再看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同一性是相对、有条件的。)小结,归纳:总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本身固有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有人不禁要问:正、邪势力同时存在的江湖能安宁吗?亦正亦邪的张教主不崩溃吗?
正是正、邪势力的相互较量才推动者江湖的发展;正是张无忌集正邪于一身,才可化干戈为玉帛,推动者江湖的发展。顺势归纳: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5.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常有江湖儿女想退隐江湖,却事与愿违,这是为什么呢?
矛盾具有普遍性。学生结合《倚天屠龙记》分析说明、理解。(1)事事有矛盾,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空间。(2)时时有矛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间。既然矛盾具有普遍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想问题、办事情呢?
学生归纳方法论:(1)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6.虽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经和经相同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和波一样吗?说明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方法论要求?
矛盾具有特殊性。学生结合小说理解。(小说中不同人物面临不同的矛盾;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矛盾;同一帮派中存在着不同的矛盾。)
结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具体问题集体分析。
7.“今天华山论剑,明天决战京城;今年你是天王,明年我是至尊”。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江湖恩怨、是非多吗?列举几个。这一个个的是非与这些江湖恩怨是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一个个的是非与江湖恩怨是特殊矛盾与普遍矛盾、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系。
(2)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老师设问:“明确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学生集体归纳出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四)学生畅谈学习心得,分享收获。
(五)学生结合问题训练单迁移运用知识。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九.教学反思:本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深奥的哲学知识通俗化、生活化;以武侠小说为主线将学习内容串联起来,便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导学案的设计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氛围浓厚。教学的深度不够;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个别学生没有完全参与教学;教学重、难点不突出,对教学内容应当做出取舍;知识的生成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 篇2
事实上, 新教材提供的各类材料, 无论是探究情境、相关链接, 还是名人名言、专家点评, 都经过了教材编写者的精心挑选和编排, 如能充分运用, 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学为例, 就如何利用教材材料进行高中政治课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供参考。
一、运用教材材料进行新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给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此言从一定意义上强调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精彩的课堂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顺利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开个好头。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 诸如复习已知导入法、时政热点导入法、趣味故事导入法、图片视频导入法, 等等。笔者认为, 运用教材材料作为教学情境, 是实现新课有效导入的方法之一。
例如,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教材一开始就提供了有关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的一段材料———“毛泽东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认为, 虽然攻打锦州比攻打长春、沈阳要困难得多, 但先攻打锦州是夺取这一战役胜利的关键”。在讲授该框题第一个知识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辩证关系”时, 可以先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现代史知识分析这场战役, 让学生当一回军事策略家, 分析攻打锦州的重要性:从地理位置看, 锦州是通向关内的咽喉, 是东北敌人在陆地上的唯一通道, 这里的敌人消灭了, 就可以把东北的大门堵死, 关起门来打狗。通过探究, 学生得出结论:锦州关系辽沈战役的成败, 是整个战役取胜的关键, 属于主要矛盾。辽沈战役的胜利证明, 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历史知识, 进行角色模拟, 进而引出哲学道理导入新课, 在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学习新知兴趣的同时, 还较好地实现了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加强了分析和归纳能力, 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二、运用教材材料分析新授知识———突破重点难点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每一课、每一框题都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谓教学重点, 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及思想方法, 也称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所谓教学难点, 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 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一节政治课成功与否, 受多种因素影响, 突破教学重点、解决知识难点, 是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知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基础和关键。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如保证充足的教学时间、列举大量的事例说理、整合教材的相关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等。其中, 运用教材材料分析相关知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就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一条重要途径。
《生活与哲学》教材正文部分大多是主干知识, 对刚接触哲学知识的高中生来说, 要理解遇到的哲学概念和原理有一定难度。而教材提供的名言、漫画、事例等各类具体、生动、形象的材料, 简单易懂、浅入深出, 只要运用恰当, 于突破知识重点和难点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是《生活与哲学》第五课第二框的知识重点和难点, 一些教师在讲解该知识点时通常列举的是取得巨大成就的名人成长故事, 以说明意识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而且能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水平, 但给学生的印象却往往是大而空, 以致教学出现知识与效果脱节的现象。其实, 对“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这一知识, 直接运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即可取得较好效果。如漫画———“面对石头与电脑”, 能让学生认识到“人的意识具有极大的能动作用”;列宁、毛泽东有关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名言, 能有效地说明“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帮助学生较为自然地得出“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的结论;作曲家贝多芬忍受严重耳疾的折磨, 凭着对音乐的挚爱和坚定的信念与命运抗争, 在完全失聪的状态下创作了享誉世界的音乐作品的史实, 能使学生认识高昂的精神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从而加深对“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的理解, 等等。可见, 政治课教学要突破重点和难点, 有时不必大费周折地四下查找材料, 充分而灵活地运用教材材料, 或更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运用教材材料完善教学过程———实现自然过渡
成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 除了精彩的新课导入、有效的重难点突破, 还必须做到教学过渡自然流畅、逻辑性强。过渡是为了让教学一个环节与另一个环节衔接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过渡得好, 能使课堂教学结构严密、层次清楚、脉络贯通,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过渡得不好, 会使人感到思路混乱、杂乱无章, 影响教学效果。要实现课堂教学自然过渡, 离不开教师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导引、教学内容的自然转换和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安排。如通过揭示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 能使课堂教学从一个环节自然地过渡到另一个环节;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心理设置悬念, 能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实现过渡;根据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联想、类比, 用知识迁移实现知识的紧密衔接。此外, 笔者经常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和分析教材材料, 实现教学过程的自然过渡。
例如, 在讲授《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二框第二目“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时, 笔者先讲解了关于量变的哲学概念, 然后借助教材提供的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的两个有趣论证———“谷堆论证”和“秃头论证”, 即通过一粒谷子与一堆谷子和一根头发与一个秃子的关系的讲解、认证, 让学生在把握量变概念的基础上理解质变的内涵, 进而自然地理解和掌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这一重点知识。再如, 在讲授第九课第一框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 在讲完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要求和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种情形后, 笔者借助教材提供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两句富有哲理的名言———“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和“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 以及教材中“香蕉和苹果不是水果”的漫画, 让学生讨论“莱布尼茨的两句哲理名言是否自相矛盾”“漫画中病人言论的荒唐之处”。待学生热烈讨论之后, 笔者作过渡, 教学就很自然地进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这一新的知识点讲授。
四、运用教材材料创设德育情境———进行价值引领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强调, 高中政治课“要充分地体现思想道德和政治方向教育的要求”“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 力求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 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 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通常要通过模仿体验策略、情景创设策略、探究活动策略、多元评价策略等的实施。而运用教材材料中蕴含的资源创设德育情境, 有助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例如, 根据《生活与哲学·教师教学用书》的要求,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二: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和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对于第一个目标, 笔者在讲授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进行课堂小结时,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有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名字的由来这一“相关链接”, 思考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通过阅读和思考, 学生们理解了陶行知《三代诗》“行动是老子, 知识是儿子, 创造是孙子”的含义, 得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结论和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对于第二个目标, 笔者首先通过教材中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并未影响其他国家的航天飞行计划的史实, 导出问题———当我们在实践中遭遇失败时怎样看待已经获得的认识?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应该怎么办?让学生讨论。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我们要正确对待挫折, 不怕困难, 不怕失败, 再接再厉。其次, 笔者通过教材中有关人类不断探求对火星的认识的事例, 要求学生谈谈其中蕴含的哲理。经过分析和归纳, 学生得出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的结论和“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可见, 许多教材材料是很好的德育资源, 运用得好, 同样可以实现对学生价值引领。
五、运用教材材料进行知识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准确、系统地进行知识总结, 有助于课堂教学新知识的巩固、重难点的突破、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具有“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妙用。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总结常见方法, 有提纲图表小结法、课堂辩论小结法、实例分析小结法、随堂测验小结法, 等等。笔者认为, 运用教材材料对某一个知识点、一框题知识、一课书甚至一个单元知识进行总结, 效果甚佳。
1. 知识点归纳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的知识重点和教学难点, 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纯理论知识, 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吃力。但教材提供的“示意图” (见图1) , 对这两组关系以及两组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进行了概括, 使本来抽象的知识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用好这张图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 那么, 就能帮助学生化难为易, 比较轻松、准确地识记和理解相关知识。
2. 框题知识小结
通常情况下, 高中思想政治每节新课讲授的内容为一框题。在新授课结束时, 教师都会选择一定的方式, 引导学生对本框题知识进行小结。在框题知识小结时, 我们可以运用教材材料设置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总结知识, 提高能力。例如,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二框引用了胡锦涛的两段讲话:“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笔者在该框题新课教学结束时, 根据胡锦涛的讲话, 设置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并组织答案来小结新课: (1)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由此归纳出第一目知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 党和政府应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此归纳出第二目知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通过运用教材材料设置问题, 总结新课, 使学生在对知识全面、系统了解的同时, 提高了分析和归纳能力。
3.一课书或一单元知识体系构建
政治课每课书、每个单元知识讲完, 都应让学生对该课或该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了解和整体把握。利用教材每单元开始提供的知识结构图, 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课书或一个单元的知识体系。例如,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讲的是哲学的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四部分相比, 显得比较零碎。如果我们能在第一单元新课结束后, 与学生一起回顾和分析该单元知识结构图 (见图2) , 那么, 就可以帮助学生化繁为简, 明确该单元知识应从“是什么” (即哲学的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为什么” (哲学的力量) 、“怎么办”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三个纬度进行把握, 在此基础上构建该单元知识体系, 从而清晰、系统地把握该单元的知识。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 篇3
【关键词】 熟读成诵 知人论世 意象入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49-02
一、读 ——利用早读 熟读成诵
在我学校,历来都重视早读课。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黄金时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朱作仁语);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而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更应充分利用早读课这一黄金时段了。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早读课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达到强记效果。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学生在朗读时读准音,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当然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和意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在教学中,再采用读思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一读解决一问题的模式。例如,一读诗词,读准音;二读诗词,读准节奏;三读诗词,弄明诗词意;四读诗词,体会情感……这样,能使教学显得思路清晰,有条不紊,也较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设计的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符合了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所以收到了较理想的课堂效果。
二、知——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知人论世”是说要读懂前人的作品,就应该知晓作者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应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知人”“论世”两个问题互相独立而又紧密相联。知人必须从作家的家庭、身世、个性把握入手,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家不同时期不同思想風格的作品,才能更好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明白表现出来的思想以及隐含于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而作家在家庭以及个人生活的轨迹又不能脱离他当时所处的社会时代这个大背景。
而本单元的四位词人创作风格与他门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密不可分。
可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为例。她生于名宦书香之家,自小便有诗名。十八岁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共同切磋诗文,研究金石,情趣相投,生活美满。四十四岁靖康难起,夫妇南渡避难,明诚途中暴病身亡,所带古玩珍藏亦丧失殆尽。她孑然一身,在辗转流离中度过了凄苦的晚年。这一切都可在她的词里得到印证。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写少女少妇生活,反映了她对理想和情愫的追求。 词中事、景、情融为一体,全词活泼明快,风趣横生,洋溢着欢愉的情韵。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后期的词反映了词人饱经风霜的凄苦和坚韧不屈的生活意志,且或隐或显地寄寓着家国之痛,故土之思。
最值得注意的是《声声慢》。但若你不了解李清照此时正值国破、家亡、夫死、物散等不幸的变故向她袭来之时,你是不能准确理解开篇连下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如泣如诉,心神不宁,若有所失的妇人形态。接着通过把酒、望雁、看花、听雨等一系列生活场景的描绘,具体地展现她的凄苦情怀。结句煞得非常之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中抒写的愁,虽然是个人的愁,但如果联系词人所处的时代来看,其典型意义就在于个人遭遇与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苦难息息相通。
同样讲辛弃疾,你不了解他,读他的词,很难得味。
而这些时代背景需要学生预习时,应做好积累。老师再进行必要的补充。
三 、悟——意象入手感悟情感
“诗言志”,从而确定了诗词的基本功能即是抒情;而抒情的方式又往往离不开“情景交融”,这里必然涉及外在的“景 ”、“物”,我们统称它们为“物象”。实际上,“物象”除了自身的特征外,并无多少特殊的含义,只有当它们落入诗人的眼帘之内,它们才算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它们才能被称为“意象”,于是进一步构成了诗词的基本元素,成为我们体察诗人情绪、情感、情怀的一座桥梁。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在本单元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意象入手感悟情感。课后要求归纳意象象征义。本单元出现的意象: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杨柳、长亭、 酒;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残月、 鸿雁、莼羹鲈脍、楼头、佳节重阳;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流水、大江、水、落日、黄昏、暮蔼、烟波、西风;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黄花以及吴钩、风雨……
当然意象寓意理解后,还应根据具体的语境来赏析,否则给人支离破碎之感。就像一个故事所说的:太子丹认为荆轲是刺秦的最佳人选,因而太子丹对荆轲可是够好的,他听曲子,歌女弹的好,只说了句“好一双玉手啊”,转身,太子丹就派人把那人手砍下来,端给了荆轲。那是极为恐怖的事。
我们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应有的放矢,了解诗词内容结合学生的鉴赏水平,有效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古诗词的海洋在可以肆意的畅游。
参考资料:
[1]《千秋一寸心》(周如昌 著 中华书局).
[2]《名家读唐宋词》(西渡编).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 篇4
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1、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说过:“惊奇是学问之父。”也有人说过:你只要一直惊奇下去,你就可能成为一位哲学家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哲学是凭空产生的 B、哲学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2.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具体知识之间联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哲学是世界观和具体知识的统一 B.哲学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具体知识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具体知识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
4.一些考生相信“咒语”,怕遭报应犯了()A.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B.客观唯心主义错误 C.不可知论的错误 D.形而上学的错误
5.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6.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①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④ 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
A.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B.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 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D.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8.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 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 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 人们已经全面把握了自然规律 9.“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0、水往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供人使用。这表明()
A.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人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C.人可以创造规律,但不能消灭规律 D.人可以创造规律,造福于人类 11.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画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条牛。”这段话生动地说明()
A.上帝是根本不存在的,关于上帝的观念不过是人脑自生的
B.物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上帝,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C.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 D.意识有时可以决定物质 12.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理解正确的是()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② 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物质性
③人的思维是社会的产物,具有客观实在性 ④世界的统一性是指客观实在性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①②④
13.道德力量始终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社会道德建设,这是因为()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14.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B、教师讲课
C、农民种田 D、“神七问天”
15.《深圳特区报》报道,由于在非洲相继出土了被认为是最早的人类遗骸化石,人类“走出非洲”说一度占了上风。最近几年,亚洲和欧洲考古所发现的人类化石的年代并不晚于在非洲发现的那些化石。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人类起源于动物界,人类的进化演变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这表明()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 B.人类产生前的自然界才具有客观性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有区别的 D.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6.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指()
A.物质的多种形态的总和 B.原子、电子等物质形态 C.物质现象的总和 D.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17.劳动是财富之母,劳动在人的进化过程中的作用是()
①劳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劳动形成人的手脚分工
③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 ④劳动使人结成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8.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A.夸大了物质运动 B.否认了相对静止
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1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21.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真理,其最基本的属性是()A.实践性 B.客观性 C.科学性 D.革命性 20.党的十七大报告完整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说明()A.每一时期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正确的 B.科学发展观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C.认识随实践发展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D.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符合题目要求。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不选、错选、漏选均不得分,满分24分。21.下列选项中,属于世界观的是()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C.心外无物 D.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2.“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做粗活的工匠;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个供人玩乐的艺人。”这句话从一定方面或一定程度上正确地指出了()
A.哲学可以代替科学和艺术 B.科学和艺术都要受到哲学的影响
C.哲学对科学和艺术具有指导作用
D.哲学是万能的,没有哲学就没有科学和艺术
23.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一论断表明()A.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B.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C.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D.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24.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A.世界是物质的 B.物质是运动的
C.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 25.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人们一直想知道孔子究竟长得什么样子,但孔子的真实形象却无从准确考证,于是后人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加以揣摩,画出了一些不尽相同的孔子像。2006年9月23 日,中国孔子基金会正式推出“孔子标准像”,这引起了各界很大的反响和争议。面对公布的“孔子标准像”,有人说像,有人说不像。这表明()A.人们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特性 B.人们认识对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对象的过程 C.“孔子标准像”的像与不像并无客观根据
D.“孔子标准像”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 26.京剧脸谱是京剧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
在表演中,演员们把脸上涂上不同颜色的油彩,以象征角色的性格和品质,如红脸表示赤胆忠 心等,这说明
()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B.创造性思维来源于人的主观想象
C.京剧脸谱是对人们性格和品质的真实反映 D.京剧脸谱是源于客观存在的艺术
27.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通过新的行星定义,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追求真是一个过程
C.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D.真理和谬误往往没有严格的界限 28.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梦是心头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句话说明()
A.梦境的素材来源于客观世界 B.梦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C.梦是一种意识活动,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D.梦分为美梦和噩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一小题。每小题8分,共8分。
29.恩格斯指出:“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结合此论断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运动观的理解。(8分)答案: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对宇宙间一切客观事物共同属性的概括和总结,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分)②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分)
③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2分)
三.辨析题:满分14分,仅作判断不说理由不得分。
30.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所有的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答案:(1)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分)
(2)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其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都承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题目肯定了这一点,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是正确的。(4分)
(3)对于唯心主义而言,其坚持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一切彻底的唯心主义都坚持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是可知论者。但仍有部分唯心主义者认为意识不能或不能完全认识世界,则是不可知论者。说所有的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是片面的。(6分)
(4)因此,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绝大多数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1分)四.论述题:满分14分,要紧扣题意。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31.2007年11月7日8时34分,随着嫦娥一号卫星正式进入距月球200公里的工作轨道,中国将第五张“月球俱乐部”的门票牢牢攥在了手中。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和航天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中国具备了相当的航天实力。这是中国得以迅速迈入‘月球俱乐部’的根本原因。
37年的时间!中国完成了从地球卫星上天到月球卫星成功绕月的巨大跨越。中国航天由此迈进“深空时代”。从千年梦想起飞至今,嫦娥一号首飞任务实现“准时发射,准确入轨,精密测控,精确变轨,成功绕月”,飞控精准程度和完美过程令世界瞩目。嫦娥一号卫星承担的探测任务,许多也是“月球俱乐部”其他成员没有做过或没有做全的,如探测月壤厚度、绘制月球三维图像等,在世界上都是第一次。
根据材料,分析中国成为“月球俱乐部”成员这一过程中蕴含的哲学道理。31.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中国航天技术的进步,使中国完成了从地球卫星上天到月球卫星成功绕月的巨大跨越。(4分)
②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嫦娥一号首飞任务的飞控精准程度,离不开认识和利用规律和创造必要条件,离不开工作人员坚强的意志。(4分)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国利用37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地球卫星上天到月球卫星成功绕月的巨大跨越。(3分)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 篇5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常见错误: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决定”、或“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②“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歪曲的虚幻的社会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论正确还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对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发展总是同步的”、“社会意识总是先于/落后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能先于也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注意,这里一定要强调“相对独立”而不是“完全独立”。④“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所起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即正促错阻)。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与意识: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物质和意识何为本原,划分为唯物和唯心两大阵营,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3.社会基本矛盾及解决途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注意: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解决,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注意: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常见错误:
①“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通过阶级斗争”、或“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定要强调,“在阶级社会”,是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则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适应的部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部分。②“改革就是变革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改革,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
③阶级斗争≠斗争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但社会主义社会不否认矛盾的存在,不否认矛盾和斗争。但“阶级斗争”,是在“阶级社会”。4.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注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常见错误:
①颠倒二者的前后位置,如“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②错用应用领域:在经济领域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政治领域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5.有关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
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或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阶级社会)、改革(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6.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和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的关系: 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7.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二者是统一的。
人的社会价值,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的自我价值,强调社会对个人需求的满足。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人的社会价值,即贡献。
常见错误:片面的否定人的价值的另一方面,如“否定人的自我价值”。8.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价值观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注意: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所以导向作用也是双重的,正促错阻,为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但不排斥个人利益,强调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8.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常见错误:
①颠倒关系,如“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②无标准,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无标准”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站立场不同,因人而异,但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标准是明确的,一是自觉遵循事物发展是客观规律,二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9.人生价值的实现:
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 篇6
走进哲学
部辩人生
一、@§综合探究设计意图
@§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哪些问题?哲学与我们生活是什么关系?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关系?学习哲学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这些都是学生思考和关心的问题。学习本单元后,学生对这些问题仍然会有些模糊认识。为此,本单元的综合探究进一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实例,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就是使学生明确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学习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人生的作用。因此,探究本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完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学习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学习哲学的主要目的。但在学生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很远”、“哲学与我无关”、“哲学对我将来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没有什么用处”等认识,这些都影响着学生对哲学学习的态度和哲学作用的发挥。设置本探究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澄清这些模糊认识。
3.@§探究活动本身的要求。探究活动的设置,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便于在班级形成探讨、争辩的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本探究活动,可通达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有关信息,剖析有关观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感悟的基础上,认同哲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哲学对人生的指导功能,从而自觉追求智慧,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二、@§探究活动开展建议
(一)@§探究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
(1)@§划分小组,收集资料
@§建议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或若干个小组),分头收集资料。收集资料的内容主要可分为: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和实践的关系、中国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西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哲学的功能与作用等。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借助图书馆或阅览室查阅有关书籍、报刊、杂志,运用网络上网查询,问询家长或老师,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可包括:你认为哲学的内容应包括哪些,哲学在社会生活中有什么作用,青年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哲学、怎样学习哲学等。最好将调查内容分类列成具体细目,便于人们回答)。69
(2)@§加工整理,形成观点
@§在收集或调查的基础上,各小组对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包括:判断资料的真伪、优劣,选择对活动主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淘汰与主题无关联的资料,学会归类整理资料,找出资料之间的联系和趋势,对综合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2.@§交流阶段
@§各小组归纳整理、总结提炼的结果(包括收集资料的过程、遇到的困难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由各小组选出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收集的观点、事例以及对这些观点、事例的看法。
3.@§总结阶段
@§在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
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因此,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努力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材体系,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2004年12月24日)71
2.@§运动员学哲掌
@§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退役后,进入清华大学学习进修,在学习哲学后结合自己打乒乓球的经历,写了《运动员学哲学》的文章。
@§她说:“作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我感到在中国乒乓球队,时常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芒,遗憾的是当时我对哲学理论的知识知之甚少,更没有自觉地、有意识地用哲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也没有把实践上升到哲学原理的高度来认识。所庆幸的是,在我即将结束在清华大学学习之前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一课,这对我来说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回顾中国乒乓球队称雄世界乒坛40多年长盛不衰的历史,我觉得其中重要原因是,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在重大的国际赛事中,能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作为指导,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3.@§牛顿的后半生
@§大凡有点科学知识的人,不会不知道牛顿这个英国伟大科学家的名字和他的巨大贡献。
@§他,集前人之经验建立起经典力学体系,创立了高等数学的微积分。他,还是一个研究天文学的学者。这些成就闪烁着朴素唯物论的光辉。他的主要成就都是在前半生获得的。他在这个时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光学、力学实验室中度过的,他承认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客观存在,重视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他说:“物体的属性只有通过实验才能为我们所了解。”这说明在科学实验中,牛顿是一个自发唯物论者。
@§然而,他同时又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特别是他的后半生,居然用25年的时间研究神学,写了100多万字有关神学和宗教的书稿。他力图把虚无缥缈的上帝请到他的唯物的力学体系中来,从上帝那里去寻找行星绕太阳公转的“第一推动力”。他虔诚地说:“没有神力之功,就不知道自然界还有力量竟能促成这种横向的运动”,“没有神的力量就决不能使他们做现在这样的绕太阳转的圆周运动”。他对上帝的颂词:“至高无上的上帝是一个永恒、无限、绝对完善的主宰者。他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就是说,他由永恒到永恒而存在,从无限到无限而显现”,“他浑身是眼、浑身是耳、浑身是脑、浑身是臂”,“上帝能见、能言、能笑、能爱、能恨、能喜、能怒、能有所欲、能授予、能接受、能设计、能工作、能战斗、能建造”,“我们因为他至善至美而钦佩他,因为他统治万物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敬他”。一
像牛顿这样一位具有“一流头脑”的伟大科学家,却拿出半生光阴为上帝下赌注,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可仔细分析,又能从他的成长中找到原因。牛顿出生在一个宗教式的家庭,自幼受到信奉上帝的教育,这对他的世界观影响极深。牛顿之所以能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当然和他的勤奋与超群的才能分不开。但是,如果他在科学研究中不是自觉地遵循了朴素唯物论,并承认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而是一开始就从上帝那里寻找“万能的答案”,那么,他肯定会一事无成。由于他的辉煌成就,他的自然科学著作的手稿价值千金,但当他后半生陷入唯心论的死胡同,勤奋和高才也无济于事,而那100多万字关于上帝和神力之助的手稿,方式不同,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7.@§观虫
@§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下来。这是它又一次失败的记录。
@§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回啊!我遭到了一点挫折,我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难道我还不如这只虫子?”
‘
@§第二个人注视着虫子,禁不住叹气说:“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啊!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了;可是它就是不反省,不肯看一看。咳——可悲的虫子!”“反省我自己吧: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失利,我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能再闷着头蛮干一气了——我是个有头脑的人,可不是虫子。”
8.@§关于什么是哲学
@§如果我们提出“究竟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大家可能觉得可笑。其实究竟什么是哲学,从古到今众说纷纭。下面介绍一些观点。
(1)@§哲学是“爱智之学”。这是关于哲学本性最古老的说法。“哲学是爱智之学”与“哲学是智学”有重大的区别。
(2)@§哲学是追求真、善、美的学说。
@§许多学者都试图从“真、善、美”统一论的角度建构哲学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
(3)@§哲学是人类精神的“灵光”。
@§黑格尔曾形象的把哲学比喻为“庙里的神”,他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然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4)@§哲学是追求“形而上”的学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法则、规律是无形的,故称为“形而上”;“形而下者谓之器”,器用之物是有形的,故称为“形而下”。具体科学研究人们直接感受到的“形而下”,从“形而下”的层次“问到底”。哲学固然不能脱离“形而下”的基础,但它必须作出超感觉经验的“形而上”的思考,从“形而上”的层次“问到底”。
(5)@§哲学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它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
(6)@§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7)@§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理论思维方式。74
(8)@§哲学是最高层次的价值规范。
(9)@§哲学就是人学。
@§这是近年来一些学者非常强调的观点。他们认为,“哲学是探索人及其相关存在的奥秘的人的学问、人的理论、人的学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
(10)@§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
@§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亚里士多德认为,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
9.@§有些自然科学家没有系统学习过辩证唯物主义,为什么也能在科学技术上做出卓越贡献
(1)@§辩证唯物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无疑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必然要受到惩罚,使科学研究走弯路,以至徒劳无功。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 篇7
难的。
关键词:生活与哲学;政治;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和途径
1.宏观讲解
引导学生理解上下文。在进行专题知识讲座,以及作为其主要的教科书的章节位置点来解释宏观教材,使学生了解各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形成对整本书知识的普遍看法,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一个知识体系,有利于构建全面知识网络。
2.微观距离
撕下学生的假面具,以帮助学生学习困难的知识。哲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比其他学科的知识更加抽象,学生学习和掌握难度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提供给学生,并构建了一个合适的“脚手架”,从而拉近了知识的跨度。
3.追求知识
学生初次接触的哲学知识,了解一些哲学概念不到位,或者是完全正确的,这是正常的。这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因此,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可以使用囫囵吞枣的风格。我们应该认识到,囫囵吞枣的风格,通过他们的努力,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半成品,了解现有的知识基础,全面正确地理解为过多必然要经历的混乱状态,这种状态是知识的种子,所以我们要保护。
二、教学策略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晦涩难懂,会造成许多学生感到很头痛。然而,学习哲学知识是不是没有快捷方式,比如,使用下面的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1.重视不断地复习
哲学共30个内容,学生要每一个原则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对错误的观点或错误做法,和其他方面的实践进行梳理。
2.重视提高综合能力
学生应特别注意培训的理论和实践的三种能力:首先,可以运用各种理论去分析实际的问题;其次,以提高来自实际问题的理论容量;最后,根据理论请求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描述或初步解决方案的能力。
3.用哲学思想分析内容
学生学习哲学知识,应该注意渗透经济生活,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内容,应用哲学的原因分析和理解经济生活,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理论和现象,真正的综合性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哲学的知识可以是缓慢的过程,但实际学生学习的一个链,在每一步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尊重老师的教学组织,这样的教学理念,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杨学芳.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哲学教学中的优势和运用.中国校外教育,2010(5).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推荐阅读:
高中政治_必修四_哲学生活_知识要点12-26
高中政治必修四答题07-24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梳理06-09
2008-2009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次月考试题(第一、二单元)人教版必修09-04
高中政治必修4教07-04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教案08-21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10-20
金考卷高中政治必修一06-08
高中必修一政治知识点08-31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