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处理新条例

2024-06-25

医疗事故处理新条例(精选8篇)

医疗事故处理新条例 篇1

护士条例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护士申请延续注册的时间应为(B)。

A有效期届满前半年 B有效期届满前30日 C有效期届满后30日 D有效期届满后半年

2.针刺伤可以传播多种血源性传染病,被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C)。

A 50% B 60% C 80% D 90% 3.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费用的支付原则(D)A 医疗机构支付 B 患方支付 C 提出医疗事故处理申请的一方支付

D 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医疗机构支付;不属于医疗事故的,由提出医疗事故处理申请的一方支付 4.以下属于医疗事故的是(C)

A 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

B 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 C 药物不良反应造成不良后果 D 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 5.以下哪项不属于专科护士的职能(D)。A 提供某一领域的临床护理服务 B 开展专科领域的护理研究

C 对同业的护理人员提供专科领域的信息和建议 D 对专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建议和指导

6.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C)级 A 二级 B 三级 C 四级 D 五级 7.对于患职业病的护士,应享受以下权利,但除外(D)。A 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B 诊疗、康复费用,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 C 被诊断患有职业病,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的,其医疗的生活保障由用人单位承担

D 用人单位除负责患职业病护士的生活保障外,不负责其他经济损失,护士不得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8.以下法规性文件,法律效力最低的是(D)。

A 《护士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D《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9.属于医疗事故赔偿的,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B);造成患者残疾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A 5年 B 6年 C 7年 D 8年 10.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A)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A 12小时 B 24小时 C 36小时 D 48小时

11.护士执业注册的有效期为(B)。

A 2年 B 5年 C 8年 D 10年 12.属于医疗事故赔偿的,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的,其陪护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A)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A 上一 B 本 C 下一 D 本季度 13.护士执业注册被撤销的含义是(C)。

A 是基于特定事实的出现,有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法定程序收回护士执业注册证书

B 不具备取得护士执业注册的条件而取得护士执业注册的,由有关行政机关予以撤销

C 具备取得护士执业注册的条件,但因执业注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废止,或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由有关行政机关予以撤销

D 护士取得执业注册后从事违法活动,行政机关依法予以撤销执业注册

14.专家鉴定组人数为单数,涉及的主要学科的专家一般不得少于鉴定组成员的(D)

A 三分之一 B 四分之一 C 三分之二 D 二分之一 15.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自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之日起(A)通知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提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材料。

A 5日内 B 10日内 C 15日内 D 20日内 16.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医学会的通知之日起(B)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

A 5日内 B 10日内 C 15日内 D 20日内 17.医疗卫生机构有下列情形的,应被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罚款(C)。A 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B 未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或未保存登记资料 C 未将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容器 D 未及时收集、运送医疗废物

18.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三级的暴露类型是指(D)。A.暴露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短 B.暴露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 C.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D.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19.对于医疗事故赔偿中的被扶养人生活费,对60岁以上的,不超过(C)。A 5年 B 10年 C 15年 D 20年 20.医疗事故分为(B)级,其中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属(B)级。A 四级;四级 B 四级;一级 C 三级;一级 D 三级;四级

21.医疗事故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D)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A 故意 B 无过错 C 过错 D 过失 22.护士执业证书由以下哪个部门颁发(D)。A 中央人民政府 B 中央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C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D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23.全国范围内的护士监督管理工作的负责部门是(C)。A 人事部

B 教育部

C 卫生部

D 监察部

24.发生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B)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A 6小时 B 12小时 C 24小时 D 48小时 25.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鉴定组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导致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责任程度分为(C)种。A 3 B 5 C 4 D 2 26.护士发现医师医嘱可能存在错误,但仍然执行错误医嘱,对病人造成严重后果,该后果的法律责任承担者是(C)。A 开写医嘱的医师

B 执行医嘱的护士 C 医师和护士共同承担

D 医师和护士无需承担责任 27.世界最早的专科护士开始于(A)。A 二十世纪初期

B 二十世纪30-40年代 C 二十世纪60年代

D 1991年

28.将“护士的沟通技巧及职业压力调试”作为培训内容的是以下哪个专科护士培训(C)。

A 器官移植专业护士

B 肿瘤专业护士 C 急诊护士

D 手术室护士 29.开具处方最长的有效期不得超过(B)。A 2天

B 3天

C 4天

D 5天

30.行政区域内护士执业良好记录和不良记录应由以下哪个部门建立(C)。

A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B 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C 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D 中央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31.《护士条例》的根本宗旨是(B)。A 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B 促进护理事业发展,保障医疗安全和人体健康 C 规范护理行为

D 保持护士队伍稳定

32.对于长期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应当颁发荣誉证书,我国目前对于护龄(A)年的护士颁发荣誉证书。A 20

B 25

C 30

D 35 33.内科医生王某,在春节探家的火车上遇到一位产妇临产,因车上无其他医务人员,王某遂协助产妇分娩。在分娩过程中,因牵拉过度,导致新生儿左上肢臂丛神经损伤。王某行为的性质为(D)A属于违规操作,构成医疗事故 B 属于非法行医,不属医疗事故

C 属于超范围职业,构成医疗事故 D 属于见义勇为,不构成医疗事故

34.凡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临床诊断不能明确死亡原因的,在有条件的地方必须进行尸检,并告知家属。尸检应在死后(C)以内;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

A 24小时 B 36小时 C 48小时 D 72小时 35.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在抢救结束后(C)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A 2小时 B 4小时 C 6小时 D 8小时 36.非法行医,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不属于医疗事故,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赔偿,由受害人向(B)提起诉讼 A人民检察院 B人民法院 C卫生行政部门 D仲裁机关

37.属于医疗事故赔偿的,当患者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其误工费按照(B)计算 A2倍 B3倍 C4倍 D6倍 38.医疗卫生机构出现下列情形且逾期没有改正,可以暂停其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的是(D)。A 未为护士提供卫生防护用品

B 对从事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护士,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津贴

C 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护士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D 允许未依照条例规定办理执业变更手续的护士在本机构从事诊疗技术规范规定的护理活动

39.关于申请护士执业注册,错误的是(D)。

A 申请人向拟执业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B 护士执业注册的受理期限为20个工作日 C 护士执业注册证书包含有效期信息 D 护士执业注册证书不包含护士执业地点信息

40.非法行医,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不属于医疗事故,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赔偿,由受害人向(B)提起诉讼 A 人民检察院 B人民法院 C 卫生行政部门 D 仲裁机关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规定的开展专业护士培训的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是(ACD)。A 手术室和肿瘤护理

B 供应室和感染控制 C 重症监护和急诊急救

D器官移植

2.关于注销护士执业注册,正确的说法是(ACD)。A 省级卫生主管部门依据规定予以注销 B 护士执业注册可以转让

C 护士执业注册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应当注销 D 护士执业注册被依法吊销,应当注销

3.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ABCD)

A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 B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 C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 D向患者提供咨询服务

4.医疗事故的赔偿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CD)。A医疗机构的等级和性质 B医疗事故等级

C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 D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

5.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专家有下列哪些情形的应当回避?(ABCD)A是发生争议医院的医生 B是患者经治医生的亲属 C是患者的亲属 D曾经与患者发生过医疗纠纷 6.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有(ABCD)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A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

B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病理资料 C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 D手术及麻醉记录单、护理记录

7.卫生行政部门收到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后,应当对(AB)进行审核。

A参加鉴定的人员资格和专业类别 B鉴定程序 C鉴定结论是否正确 D鉴定依据 8.护士配备是否合理,有直接影响的是(ABC)。A 医院的工作质量 B 护理质量 C 患者安全 D 医院的经济效益 9.以下属于医疗废物的是(ABC)。

A 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 B传染病人的生活垃圾 C包扎伤口拆下的敷料 D 骨折病人的饮料瓶 10.关于医疗废物的运输,错误的说法是(ABC)。A 可以将医疗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 B 可以在引用水源保护区水体上运输医疗废物 C 可以通过水路运输医疗废物 D 可以通过铁路运输医疗废物

11.以下不属于护士权利的是(ABD)。A 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 B 保护患者隐私

C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主管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D 发现患者病情危急,立即通知医生

12.关于护士履行职责的条件保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D)。A 包括物化条件和非物化条件

B从事护理专业技术活动所必须的设施、设备、环境、物品等是物化条件

C 护士可承受的工作负荷是物化条件

D 工作中应当执行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是非物化条件 13.政府在促进护理事业发展中的职责包括(ABC)。A 改善护士的工作条件 B 保障护士待遇 C 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D 提升护士教育水平14.关于申请护士执业注册,正确的是(ABC)。

A 申请人向拟执业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B 护士执业注册的受理期限为20个工作日 C 护士执业注册证书包含有效期信息 D 护士执业注册证书不包含护士执业地点信息

15.政府在促进护理事业发展中的职责包括(ABC)。A 改善护士的工作条件 B 保障护士待遇 C 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D 提升护士教育水平

三、判断题

1.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2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2.非法行医,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不属于医疗事故,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赔偿,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医疗事故争议经医患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的,医疗机构不需要将有关情况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4.医疗事故赔偿费用,实行一次性结算。(√)

5.医疗机构违反《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不如实提供相关材料或不配合相关调查,导致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能进行的,应当承担医疗事故责任。(√)

6.有关胎儿死亡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被鉴定的主体是孕产妇和胎儿。(×)

7.在实践层面上,护理最根本的职业特征是人道主义精神。(√)8.对于在医疗卫生机构中殴打护士或者故意伤害护士身体的人,可以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9.国家的根本法是民法。(×)

10.收到护士执业注册申请的卫生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5个工作日之内作出决定准予注册或不予注册。(×)11.对于初次发现允许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人员从事诊疗技术规范规定的护理活动的医疗卫生机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可以作出的决定是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12.受聘人员考入普通高等院校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13.《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由卫生部发布并自2002年9月1日起实施的。(×)

14.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引起不良后果的,医院应及时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并将封存的病史及实物保存在医院。(×)15.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16.对发生医疗事故的有关医务人员,除依照相应条款处罚外,卫生行政部门并可以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

17.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也属于医疗事故。(×)

18.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条例的规定如实提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要的材料,并积极配合调查。当事人任何一方不予配合,影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不予配合的一方承担责任。(√)19.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是,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20.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21.非法行医,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不属于医疗事故,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赔偿,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2.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

23.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得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24.关于医疗废物的运输,禁止通过铁路运输医疗废物。(×)25.对于初次发现允许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人员从事诊疗技术规范规定的护理活动的医疗卫生机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可以作出的决定是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医疗事故处理新条例 篇2

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 是重大的民生和公共安全问题。2000 年4月1 日起施行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对规范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经营、使用活动, 加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 保障医疗器械安全有效、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器械产业的不断壮大, 《条例》在实行分类管理、强化企业责任、创新监管手段、推进社会共治、严惩违法行为等方面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 启动了《条例》的修订工作。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修改, 历时6 年, 修订后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于今日颁布。

新修订《条例》共8 章80 条, 《条例》的修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精神。《条例》以分类管理为基础, 以风险高低为依据, 在完善分类管理、适当减少事前许可、加大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的责任、强化日常监管、完善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较大修改。

新修订《条例》明确, 对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 按风险从低到高将医疗器械分为一、二、三类。第一类医疗器械实行产品备案管理, 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实施产品注册管理;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实行备案管理, 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实行审批管理。同时, 放开第一类医疗器械的经营, 对第二类医疗器械的经营实行备案管理, 对第三类医疗器械的经营实行许可管理。新修订《条例》加大了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在产品质量方面的控制责任, 建立了经营和使用环节的进货查验及销售记录制度, 增设了使用单位的医疗器械安全管理责任。同时, 强化了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管职责, 规范了延续注册、抽检等监管行为, 并通过增设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已注册医疗器械再评价制度、医疗器械召回制度等, 健全了管理制度, 充实了监管手段。在法律责任方面, 通过细化处罚、调整处罚幅度、增加处罚种类, 增强了可操作性, 加大了对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此外, 新修订《条例》不仅没有增设新的许可, 而且结合历次行政许可清理, 将原条例规定的16 项行政许可减至9 项。

医疗事故处理新条例 篇3

摘 要 2007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2008年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处理存在一些差异,尤其是固定资产折旧这一方面。而这些差异影响了纳税、企业会计做账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如何对这些差异进行调整,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阐述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固定资产 折旧 新税法 新会计准则

固定资产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而新的准则和新税法由于制定的出发点不同,造成了会计工作中产生了一些处理差异。下面笔者将对其中的差异进行分析说明,以求会计工作能顺利进行。

一、新企业所得税条例和新会计准则及其差别

1.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定义

纳税人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建筑物、房屋、运输工具、机械、机器和与、经营、生产相关的工具、器具、设备等。对于不属于经营、生产的主要设备物品,如果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使用的期限在2年以上,也可作为固定资产。

2.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为出租、提供劳务、生产商品或者经营管理而特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除此,固定资产还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才能确认为固定资产: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可靠计量,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有可能流入企业。

3.两者的区别

两者的法力效力不同。税法是我国法律,有强制效力;而会计准则是我国财政部颁布的,是职业规范和行政法规。其次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税法服务的是国家;新会计准则服务的是企业。最后两者的体系不同。新会计准则只是职业的规范;税法则是多部法律的总称,新企业所得税条例只是其中之一。我们还可以在1.2中看出,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固定资产进行定义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只是规定了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而税法在其基础上还规定了其价值。

二、新企业所得税条例和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入账值得差异

(一)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固定资产

1.新企业所得税

企业以物换物不管涉及的货币性补价占多少的比例,都视为出售旧资产、购买新的资产。所以交易的双方都应该按照出售资产的公允值来确定与资产有关的计税成本,除非是属于符合条件整体资产置换。按照应支付的和公允价值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成本的情况下收到补价,换入资产成本收到与换入资产账面价值和补价的,应支付有关的税费之和的差额,然后记到当期损益。

2.新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第7 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只有采取公允价值计价的情况时(一定要符合两个条件)才可以确认损益,不管涉没涉及补价,企业都应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交易损益。采用新准则账面的价值法时(不符合公允价值计价),企业绝不能确认交易损益。

(二)固定资产的取得

1.新企业所得税

《关于企业补贴收入征税等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5】81 号)规定:企业所取得的国家财政性补贴、其他补贴收入,除了国务院、财政部以及国家税务总局所规定的不计入损益者以外的,都应一律并入实际收到该补贴收入年度的应纳所得额。

2.新会计准则

外购的资产成本包括:相关税费、购买价款、以及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可归属于该资产的装卸费、运输费、专业人员服务费以及安装费等。实际支付价款和购买价款现值之间的差额,除了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还应该在信用期间内记入当期损益。

三、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差异

(一)计提折旧范围

新企业所得税和新会计准则两者对计提折旧范围的差异主要在于是否同意企业对除建筑物、房屋以外未进行投入使用的固定赞成计提折旧的扣除。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范围的规定,即要考虑固定资产的无形消损,又要考虑固定资产的有形消损,即使固定资产没有进行使用,也要进行计提折旧;而新企业所得税规定建筑物、房屋以外的没有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和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折旧费与经营收入没有关系,所以不在税前扣除。可以看出两者在计提折旧范围上的目标差异。

(二)折旧年限

新企业所得税条例规定:火车、飞机、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没备为10年;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房屋、建筑物为20年;电子设备为3年。而新会计准则规定是:企业要根据固定资产预期经济利益的使用情况和实现方式,来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新企业所得税条例规定的是具体的时间,而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原则性的规定。

(三)折旧提取

按新会计准则企业应该根据和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折旧方法,比如可以采用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平均年限法、年数总和法等。而税收则规定在折旧费的计算原则上采用直线折旧法,加速折旧的不能用年限总和法或者余额递减法。

四、总结:

新企业所得税条例和新会计准则制定的角度不同,造成了固定资产折旧等方面要求的不同。但从某些程度来讲,两者部分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会计人员和税收人员之间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那么就可以减少税收人员的工作量,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志明.《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比较——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与税法差异比较.会计之友.2005(05).

[2]赵红英.新会计准则体系下固定资产核算的差异比较与分析.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07).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释义 篇4

二、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是制定条例的第二个目的和任务。任何事物从大的方面划分,都有两个方面。制定法规,两方面都要考虑,不能有所偏废,或者重此轻彼。对于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都要得到法律保护,条例所规定的医患双主实际上是由四个主要方面组成的,医方应当主要包括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患方应当包括发生医疗事故的患者及其亲属,所以,条例中所称的“患者”实际上是包括其亲属的。根据医疗事故处理的实践情况,一般来讲,患者外于“弱势”,更需要法律的帮助,同时也要求依法办事。条例与1987年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相比,加大了对患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的内容,有的是在条文中明示的,如对医疗事故的赔偿标准的规定是最好的体现。有的是通过规定医疗机构、鉴定组织的义务,加大行政机关的责任的条款来体现的,如,(1)规定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都配备专(兼)职人员,监督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接受患者的投诉;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外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发生或者发现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2)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等等。这些制度、措施是从规范角度提出要求,做到了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他人的保护。总之,条例通过完善各项制度、措施,达到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的目的。

三、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

医疗事故处理新条例 篇5

第701号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已经2018年6月20日国务院第1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

总理

李克强

2018年7月31日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因诊疗活动引发的争议。

第三条 国家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范诊疗活动,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预防、减少医疗纠纷。

在诊疗活动中,医患双方应当互相尊重,维护自身权益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第四条 处理医疗纠纷,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实事求是,依法处理。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工作的领导、协调,将其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立部门分工协作机制,督促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第六条 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医疗机构做好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引导医患双方依法解决医疗纠纷。

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公安机关依法维护医疗机构治安秩序,查处、打击侵害患者和医务人员合法权益以及扰乱医疗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

财政、民政、保险监督管理等部门和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 国家建立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发挥保险机制在医疗纠纷处理中的第三方赔付和医疗风险社会化分担的作用,鼓励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鼓励患者参加医疗意外保险。

第八条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常识的宣传,引导公众理性对待医疗风险;报道医疗纠纷,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恪守职业道德,做到真实、客观、公正。

第二章 医疗纠纷预防

第九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以患者为中心,加强人文关怀,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相关规范、常规,恪守职业道德。

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相关规范、常规的培训,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第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实施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加强对诊断、治疗、护理、药事、检查等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疗风险管理,完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控措施,定期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隐患。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展与其技术能力相适应的医疗技术服务,保障临床应用安全,降低医疗风险;采用医疗新技术的,应当开展技术评估和伦理审查,确保安全有效、符合伦理。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执行药品、医疗器械、消毒药剂、血液等的进货查验、保管等制度。禁止使用无合格证明文件、过期等不合格的药品、医疗器械、消毒药剂、血液等。

第十三条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或者开展临床试验等存在一定危险性、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在患者处于昏迷等无法自主作出决定的状态或者病情不宜向患者说明等情形下,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紧急情况下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

第十四条 开展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等具有较高医疗风险的诊疗活动,医疗机构应当提前预备应对方案,主动防范突发风险。

第十五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填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

因紧急抢救未能及时填写病历的,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篡改、伪造、隐匿、毁灭或者抢夺病历资料。

第十六条 患者有权查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医疗费用以及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属于病历的全部资料。患者要求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复制服务,并在复制的病历资料上加盖证明印记。复制病历资料时,应当有患者或者其近亲属在场。医疗机构应患者的要求为其复制病历资料,可以收取工本费,收费标准应当公开。

患者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查阅、复制病历资料。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机制,对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提出的咨询、意见和建议,应当耐心解释、说明,并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对患者就诊疗行为提出的疑问,应当及时予以核实、自查,并指定有关人员与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沟通,如实说明情况。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投诉接待制度,设置统一的投诉管理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在医疗机构显著位置公布医疗纠纷解决途径、程序和联系方式等,方便患者投诉或者咨询。

第十九条 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督促医疗机构落实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医疗质量安全评估,分析医疗质量安全信息,针对发现的风险制定防范措施。

第二十条 患者应当遵守医疗秩序和医疗机构有关就诊、治疗、检查的规定,如实提供与病情有关的信息,配合医务人员开展诊疗活动。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普及健康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疾病治疗等医学科学知识的认知水平。

第三章 医疗纠纷处理

第二十二条 发生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双方自愿协商;

(二)申请人民调解;

(三)申请行政调解;

(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途径。

第二十三条 发生医疗纠纷,医疗机构应当告知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下列事项:

(一)解决医疗纠纷的合法途径;

(二)有关病历资料、现场实物封存和启封的规定;

(三)有关病历资料查阅、复制的规定。

患者死亡的,还应当告知其近亲属有关尸检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 发生医疗纠纷需要封存、启封病历资料的,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封存的病历资料可以是原件,也可以是复制件,由医疗机构保管。病历尚未完成需要封存的,对已完成病历先行封存;病历按照规定完成后,再对后续完成部分进行封存。医疗机构应当对封存的病历开列封存清单,由医患双方签字或者盖章,各执一份。

病历资料封存后医疗纠纷已经解决,或者患者在病历资料封存满3年未再提出解决医疗纠纷要求的,医疗机构可以自行启封。

第二十五条 疑似输液、输血、注射、用药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医患双方应当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疗机构保管。需要检验的,应当由双方共同委托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双方无法共同委托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

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需要对血液进行封存保留的,医疗机构应当通知提供该血液的血站派员到场。

现场实物封存后医疗纠纷已经解决,或者患者在现场实物封存满3年未再提出解决医疗纠纷要求的,医疗机构可以自行启封。

第二十六条 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拒绝签字的,视为死者近亲属不同意进行尸检。不同意或者拖延尸检,超过规定时间,影响对死因判定的,由不同意或者拖延的一方承担责任。

尸检应当由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格的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医患双方可以委派代表观察尸检过程。

第二十七条 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的,尸体应当立即移放太平间或者指定的场所,死者尸体存放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4日。逾期不处理的尸体,由医疗机构在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后,按照规定处理。

第二十八条 发生重大医疗纠纷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卫生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引导医患双方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第二十九条 医患双方应当依法维护医疗秩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实施危害患者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

医疗纠纷中发生涉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或者犯罪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依法处置,维护医疗秩序。

第三十条 医患双方选择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应当在专门场所协商,不得影响正常医疗秩序。医患双方人数较多的,应当推举代表进行协商,每方代表人数不超过5人。

协商解决医疗纠纷应当坚持自愿、合法、平等的原则,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尊重客观事实。医患双方应当文明、理性表达意见和要求,不得有违法行为。

协商确定赔付金额应当以事实为依据,防止畸高或者畸低。对分歧较大或者索赔数额较高的医疗纠纷,鼓励医患双方通过人民调解的途径解决。

医患双方经协商达成一致的,应当签署书面和解协议书。

第三十一条 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由医患双方共同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一方申请调解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征得另一方同意后进行调解。

申请人可以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申请调解。书面申请的,申请书应当载明申请人的基本情况、申请调解的争议事项和理由等;口头申请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申请调解的争议事项和理由等,并经申请人签字确认。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获悉医疗机构内发生重大医疗纠纷,可以主动开展工作,引导医患双方申请调解。当事人已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且已被受理,或者已经申请卫生主管部门调解并且已被受理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终止调解。

第三十二条 设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规定,并符合本地区实际需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自设立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备案。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聘任一定数量的具有医学、法学等专业知识且热心调解工作的人员担任专(兼)职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不得收取费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所需经费按照国务院财政、司法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时,可以根据需要咨询专家,并可以从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的专家库中选取专家。

第三十四条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需要进行医疗损害鉴定以明确责任的,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医学会或者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也可以经医患双方同意,由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委托鉴定。

医学会或者司法鉴定机构接受委托从事医疗损害鉴定,应当由鉴定事项所涉专业的临床医学、法医学等专业人员进行鉴定;医学会或者司法鉴定机构没有相关专业人员的,应当从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的专家库中抽取相关专业专家进行鉴定。

医学会或者司法鉴定机构开展医疗损害鉴定,应当执行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尊重科学,恪守职业道德,对出具的医疗损害鉴定意见负责,不得出具虚假鉴定意见。医疗损害鉴定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司法行政部门共同制定。

鉴定费预先向医患双方收取,最终按照责任比例承担。

第三十五条 医疗损害鉴定专家库由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司法行政部门共同设立。专家库应当包含医学、法学、法医学等领域的专家。聘请专家进入专家库,不受行政区域的限制。第三十六条 医学会、司法鉴定机构作出的医疗损害鉴定意见应当载明并详细论述下列内容:

(一)是否存在医疗损害以及损害程度;

(二)是否存在医疗过错;

(三)医疗过错与医疗损害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四)医疗过错在医疗损害中的责任程度。

第三十七条 咨询专家、鉴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当事人也可以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申请其回避:

(一)是医疗纠纷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

(二)与医疗纠纷有利害关系;

(三)与医疗纠纷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医疗纠纷公正处理。

第三十八条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解。需要鉴定的,鉴定时间不计入调解期限。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调解期限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医患双方可以约定延长调解期限。超过调解期限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视为调解不成。

第三十九条 医患双方经人民调解达成一致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经医患双方签字或者盖章,人民调解员签字并加盖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后生效。

达成调解协议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告知医患双方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第四十条 医患双方申请医疗纠纷行政调解的,应当参照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向医疗纠纷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卫生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当事人已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且已被受理,或者已经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并且已被受理的,卫生主管部门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终止调解。卫生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解。需要鉴定的,鉴定时间不计入调解期限。超过调解期限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视为调解不成。

第四十一条 卫生主管部门调解医疗纠纷需要进行专家咨询的,可以从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的专家库中抽取专家;医患双方认为需要进行医疗损害鉴定以明确责任的,参照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的规定进行鉴定。

医患双方经卫生主管部门调解达成一致的,应当签署调解协议书。

第四十二条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其人民调解员、卫生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医患双方的个人隐私等事项予以保密。

未经医患双方同意,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卫生主管部门不得公开进行调解,也不得公开调解协议的内容。

第四十三条 发生医疗纠纷,当事人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四条 发生医疗纠纷,需要赔偿的,赔付金额依照法律的规定确定。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医疗机构篡改、伪造、隐匿、毁灭病历资料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给予或者责令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的处分,对有关医务人员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或者责令给予开除的处分,对有关医务人员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六条 医疗机构将未通过技术评估和伦理审查的医疗新技术应用于临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或者责令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的处分,对有关医务人员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或者责令给予开除的处分,对有关医务人员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或者责令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的处分,对有关医务人员可以责令暂停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执业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制定和实施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二)未按规定告知患者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

(三)开展具有较高医疗风险的诊疗活动,未提前预备应对方案防范突发风险;

(四)未按规定填写、保管病历资料,或者未按规定补记抢救病历;

(五)拒绝为患者提供查阅、复制病历资料服务;

(六)未建立投诉接待制度、设置统一投诉管理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

(七)未按规定封存、保管、启封病历资料和现场实物;

(八)未按规定向卫生主管部门报告重大医疗纠纷;

(九)其他未履行本条例规定义务的情形。

第四十八条 医学会、司法鉴定机构出具虚假医疗损害鉴定意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司法行政部门依据职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该医学会、司法鉴定机构和有关鉴定人员责令暂停3个月以上1年以下医疗损害鉴定业务,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或者责令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的处分;情节严重的,该医学会、司法鉴定机构和有关鉴定人员5年内不得从事医疗损害鉴定业务或者撤销登记,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或者责令给予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尸检机构出具虚假尸检报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司法行政部门依据职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该尸检机构和有关尸检专业技术人员责令暂停3个月以上1年以下尸检业务,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或者责令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的处分;情节严重的,撤销该尸检机构和有关尸检专业技术人员的尸检资格,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或者责令给予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解聘:

(一)偏袒一方当事人;

(二)侮辱当事人;

(三)索取、收受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四)泄露医患双方个人隐私等事项。

第五十一条 新闻媒体编造、散布虚假医疗纠纷信息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工作中,不履行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上级人民政府卫生等有关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 医患双方在医疗纠纷处理中,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第五十四条 军队医疗机构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办法,由中央军委机关有关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依据本条例制定。

第五十五条 对诊疗活动中医疗事故的行政调查处理,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

重庆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新 篇6

(2000年5月25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2年1月21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关于取消或调整部分地方性法规设定的行政审批等项目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10年7月23日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2014年8月1日重庆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设置审批 第三章 执业许可 第四章 执业规范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规范医疗机构执业活动,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公民健康,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执业许可、执业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前款所称医疗机构包括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院、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卫生室(所、站)、急救中心(站)、临床检验中心、医学检验所、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护理院(站)等医疗机构。

第三条 医疗机构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的健康服务为宗旨。医疗机构应当使用适宜的诊疗技术和药物,因病施治,防止过度医疗。

第四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促进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保障对医疗机构的经费投入,落实对医疗机构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政府补助。

第五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公平、公开、公正原则,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引导社会资本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在市场准入、用地保障、社会保险定点及管理、购买公共卫生服务、重点专科建设、等级评审、职称评定、技术准入、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等方面平等对待所有医疗机构。

第六条 市卫生计生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公安、民政、人力社保、环保、城乡规划、税务、工商、质监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依法从事诊疗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干扰或者侵犯。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依法保障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

患者在医疗机构就医,应当遵守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自觉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秩序。发生医疗纠纷时,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妥善处理。

第二章 设置审批

第八条 市、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医疗资源、医疗需求和现有医疗机构的分布状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规范、引导医疗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第九条 市、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制定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应当公开征求意见,并报上一级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审核,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实施。

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应当按照前款规定重新审核、批准。市、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三月底之前公布上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实施情况。

第十条 社会资本申请设置三级综合医院、二级以上专科医院、中医医疗机构、康复医院、护理院,以及符合法定条件的执业医师申请设置诊所,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市、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程序予以审批。

设置前款规定以外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第十一条 市卫生计生主管部门负责下列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

(一)五百张床位以上的综合医院;

(二)三百张床位以上的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三)一百张床位以上的专科医院、民族医院、疗养院和康复医院;

(四)临床检验中心、急救中心(站)、妇幼保健院(所)、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

(五)国家卫生计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应当由市卫生计生主管部门设置审批的其他医疗机构。

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

第十二条 设置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设置审批权限分别向市、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市、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设置申请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对医疗机构的类别、名称、规模、选址、申请人、诊疗科目等内容进行审核。

第十三条 经审核,市、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对不准予设置医疗机构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对拟准予设置医疗机构的,应当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五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的,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核发《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公示有异议的,应当核实后核发《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或者作出不予核发的书面决定。

第十四条 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应当在核发《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的十个工作日内,向市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卫生计生主管部门核准的医疗机构名称应当符合国家关于医疗机构命名的有关规定。

医疗机构只能使用一个名称。确有需要使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名称的,应当经卫生计生主管部门核准,并确定第一名称。

第十六条 设置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申请人应当按照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办理相关手续。设置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申请人应当按照规定到工商或者民政部门办理其他相关手续。

第十七条 申请人在取得《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后,应当在规定的有效期内设置医疗机构。

《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的有效期分别为:

(一)设置一百张床位以上的医疗机构为三年;

(二)设置九十九张床位以下的医疗机构为二年;

(三)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为一年。

《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有效期满自行失效。第十八条 申请人应当在《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有效期内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申请人不能在有效期内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可以在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原设置审批机关提出延期申请,延期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

申请人在《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有效期内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需要继续设置医疗机构的,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重新申请办理设置审批手续。

第十九条 变更《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中核准的医疗机构类别、规模、选址和诊疗科目的,应当重新申请办理设置审批手续。

变更《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中核准的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内容的,应当向原设置审批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市、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变更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决定不予变更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需要设置分支医疗机构或者分部、延伸点的,应当按照新设置医疗机构的规定申请办理设置审批手续。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设置医疗机构:

(一)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

(二)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

(三)发生二级以上医疗事故未满五年的医务人员;

(四)因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被吊销执业证书的医务人员;

(五)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有前款第二项至第五项所列情形之一者,不得担任医疗机构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第三章 执业许可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实行执业许可制度。

医疗机构执业,应当向批准其设置的卫生计生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申请执业许可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执业许可申请书;

(二)《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

(三)医疗机构用房产权证明或者使用证明;

(四)医疗机构建筑设计平面图;

(五)验资证明、资产评估报告;

(六)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以及各科室负责人名录;

(七)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有关资格证书、执业证书和聘用合同的原件及复印件;

(八)与开展业务相适应并符合规定的设施、设备名录清单;

(九)消毒供应设施配置和医疗废弃物、污水处理的处置方案;

(十)医疗机构规章制度;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四条 市、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执业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根据本条例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审核不合格的,将审核结果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设置由其统一管理的分部或者延伸点的,市、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应当在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标注新增执业地址。

医疗机构设置分支机构或者非统一管理的分部、延伸点的,市、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应当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二十六条 变更《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诊疗科目、床位的,应当向原许可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市、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变更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决定不予变更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向原许可机关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校验手续。校验结论包括校验合格和暂缓校验。

第二十八条 暂缓校验应当确定一至六个月的暂缓校验期,医疗机构应当在暂缓校验期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暂缓校验期内,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诊疗活动;设床位的医疗机构除急救外,不得开展门诊业务和收治新病人。

暂缓校验期满仍不能通过校验的,由原许可机关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歇业,应当向原许可机关办理注销手续。经许可机关核准后,收回《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三十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伪造、变造、出卖、出租、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遗失的,应当及时申明,并向原许可机关申请补发。

第四章 执业规范

第三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促进医务人员恪守职业道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第三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诊疗时间、医务人员及其资质情况、收费标准等公示于明显位置。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核准的名称悬挂牌匾、标识。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上岗工作时,应当佩带载有本单位名称、本人姓名、职务、职称等真实执业信息的标牌。

第三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准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开展输液业务,应当经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主管部门批准,并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注明。

第三十四条 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严格执行医疗技术准入制度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预防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处理医疗废物和污水,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及环境污染。

第三十六条 医疗机构不得将科室或者房屋发包、出租、出借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并以本医疗机构名义开展诊疗活动。

第三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允许符合条件的医师进行多点执业。第三十八条 医疗机构组织卫生技术人员在本机构以外的场所开展义诊活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活动所在地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备案。疑难危重病症会诊、急救等除外。

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不得安排卫生技术人员超执业范围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第四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病历管理制度,妥善保存病历、处方签等医学文书以及相关资料,保持其真实、完整。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伪造、隐匿、销毁、抢夺、窃取、擅自涂改病历。

第四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使用标注本机构真实信息的处方签、药品袋等医学文书。

医疗机构不得将本机构空白处方签、药品袋等医学文书出售或者出借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第四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价格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收取医疗费用,详列细项,并出具收据。

医疗机构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或者提高收费标准。

第四十三条 医疗机构开办网站从事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保证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不得发布含有封建迷信、虚假诈骗、色情淫秽内容的信息。

第四十四条 医疗机构发布广告应当遵守广告管理法律法规,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患者。

第四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依法履行公共卫生服务、应急救援等义务,承担支援农村、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等任务。

遇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严重威胁公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服从卫生计生主管部门的调遣。

第四十六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收受患者及其家属钱物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获取不正当利益;

(二)采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招揽患者就医;

(三)假借行医进行封建迷信活动,或者以其他非法手段骗取钱财;

(四)使用失效药品;

(五)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消毒卫生用品;

(六)泄露在医疗执业活动中知悉的病人隐私;

(七)出具虚假医学证明;

(八)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七条 医疗机构暂停执业的,应当在暂停执业前三十日内向原许可机关报告,由原许可机关向社会公告。

非因改建、扩建、迁建原因暂停执业时间不得超过一年,超过一年的,视为歇业。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医疗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充实执法监管队伍,健全保障机制。

第四十九条 市、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制度,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强化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执业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五十条 市、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对医疗机构及其卫生技术人员的基本信息及执业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第五十一条 市、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医疗机构评审办法和标准,对医疗机构的执业活动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医疗机构提高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和管理能力。

第五十二条 市、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开展医疗服务质量评估。

医疗服务质量评估结果应当向社会公示,并作为医疗机构评审及校验的依据。

第五十三条 市、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制度,对医疗机构的不良执业行为进行记录和评分,定期向社会公布医疗机构记录、评分和处理结果。

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情况应当作为医疗机构校验的依据。

第五十四条 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发现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约谈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一)存在医疗质量安全隐患的;

(二)在一个内不良执业行为记分低于暂缓校验标准的;

(三)多次违法,但情节较轻的;

(四)其他确有必要约谈的情形。

第五十五条 市、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应当设立举报投诉电话、信箱、电子邮箱等,接受对医疗机构管理服务活动的投诉,并及时处理和反馈。

第五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对医德医风、服务质量、医疗安全等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第五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投诉电话、信箱、电子邮箱等,并在明显处所公布投诉管理部门、地点、接待时间及其联系方式。

医疗机构向投诉人反馈处理情况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对涉及收费、价格等能够当场核查处理的投诉事项,应当立即处理;

(二)对情况较复杂,需调查、核实或者需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的投诉事项,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完成。

第五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实行院务公开,接受职工、患者的监督,促进科学民主管理。第五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接受社会组织、行风评议代表和行风监督员、媒体等的监督。第六十条 医疗行业协会应当发挥行业指导、自律和监督作用,促进医疗机构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卫生计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卫生计生主管部门没收非法所得,处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通过购买、租借等非法手段获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诊疗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卫生计生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的,由卫生计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卫生计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处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并可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不按规定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由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处三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相应诊疗科目或者《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的,由卫生计生主管部门没收非法所得,处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对承包、租借医疗机构科室或者房屋并以该医疗机构名义开展诊疗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卫生计生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由卫生计生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的,由卫生计生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处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七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规定的,由卫生计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医疗机构购买、使用标注其他医疗机构信息的处方签、药品袋等医疗文书的,由卫生计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一条 医务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的,由卫生计生主管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四十六条第二项至第八项规定的,由卫生计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七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卫生计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三条 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医疗机构中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任免机关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七十四条 外国人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设医疗机构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设医疗机构,按照国务院卫生计生主管部门规定执行。

新形势下医疗纠纷的防范和处理 篇7

关键词:医疗现状,医患矛盾原因,医疗纠纷的防范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全国卫生行政部门不完全统计, 2002年, 全国发生严重扰乱医疗秩序事件5093件, 打伤医务人员2604人, 医院财产损失6709万元;2004年, 全国发生该类事件8093件, 打伤医务人员3735人, 医院财产损失12412万元;2006年1~10月, 此类事件增加到9831件, 打伤医务人员5519人, 医院财产损失20 467万元。河南省医师协会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 73.85%的医院出现过患者或家属在医院内拉横幅, 聚众同攻医院、影响正常医疗秩序的现象, 64.62%的医院出现过患者或家属殴打陕务人员的现象, 97.69%的医院在无过错的情况下仍给予赔付, 64.62%的医院认为当前医务人员的执业状况较差, 甚至恶劣[9]。本文旨在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从中寻找新形势下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的新特点和新观念。

1 新形势下医疗纠纷的现状与特点

目前医疗纠纷的现状可归纳为“纠纷多, 类型广, 索赔高, 处理难”[1]。具体表现为: (1) 医疗纠纷数量成倍增加, 非医疗事故者明显多于医疗事故者, 例如收费纠纷、服务纠纷等。 (2) 索赔额增高, 动辄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 (3) 以往以行政处理为主,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转向诉诸法律, 不但增加了难度和成本, 同时由于立法的滞后, 个案的判决差异较大, 同情弱者的思维方式以及参考人身伤害赔偿条款的做法往往使医院被判脱离国情和医学科学的高额赔偿, 医院难以接受。 (4) “医闹”现象:以医疗纠纷为由扰乱医院医疗秩序, 侵犯医务人员人身安全, 故意诽谤, 敲诈勒索等不良现象甚至犯罪行为也时有发生, 给医院造成损失, 更增加了处理的难度。

2 新形势下医疗纠纷的成因与分析[2]

2.1 医源性因素。

某些医院领导忙于抓经济, 忽略了科学管理和医德医风教育, 导致个别医务人员素质较差、责任心不强、技术不过硬、服务不到位、甚至违章违规、擅离职守, 以至在诊疗中发生误诊误治、延误抢救、操作失误等失误, 由此引发责任在院方的纠纷。

2.2 误解性因素。

医疗本身是一种高科技高风险的行业, 由于人们对“高风险”认识不足, 期望值过高, 一旦疗效不好、有残缺或者死亡, 往往误认为必定是医务人员出了什么差错。此外, 医疗作为一种社会福利, 费用由国家或单位报销的思想根深蒂固, 一些人的潜意识里就是看病不用花钱, 现在要个人自己出一些, 心理就不平衡, 把气出在医院头上, 特别是疗效不如人意时, 更是不能自拔, 非闹一下不可。

2.3 误导性因素。

在医患关系上, 特别是在医疗纠纷中, 病人作为弱者往往受到社会舆论广泛同情, 加上有些传媒不当炒作, 整个医务人员的形象受到损害, 信任度下降。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 一旦疗效不如人意, 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可能是医务人员出了错, 甚至可能因误导诱发纠纷。

2.4 故意性因素。

个别心怀不轨的人为赖帐或敲诈, 故意挑起纠纷;个别脾气暴躁者到医院看病闹事, 甚至还有打骂恐吓医务人员和打砸医疗机构等恶性事件的报道。这种情况即所谓的“医闹”现象。

3 新形势下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

3.1 医院自律是防范医疗纠纷的主要举措。

医疗纠纷因素中, 医源性因素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因素, 即使在其他因素占主导的个案中, 也常或多或少带有医源性的问题。因此, 防范医疗纠纷的关键在于医院自律, 加强内涵建设, 努力改进工作。“救死扶伤, 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是医院的服务宗旨;“以病人为中心, 让病人放心满意”应成为医务人员的自觉行动;“科技兴院, 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以德治院, 以法治院, 做好岗位思想政治工作, 落实各项有关卫生法律、法规、规范制度”是不可忽略的工作;“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增强医院发展软实力”才能使医院工作步入正轨[3], 从而从根本上防范医疗纠纷。

3.2 建立新型医患关系以化解误解性纠纷。

医患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 相互理解, 相互配合, 平等参予合作的医患关系。医院要尊重患者的权益, 提高服务质素;患者及其家属要尊重医务人员和遵守就医道德, 调整就医心态, 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良好的医患关系来化解误解性纠纷。

3.3 多作正面报道, 提高公众信任度。

医疗行业是一个高科技高风险的行业, 医务人员的工作既要付出体力也要付出脑力, 十分辛苦。医疗队伍中有很多先进模范和感人故事, 医院应加强与媒体的沟通, 争取多一些的正面报道, 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以增进社会各界对医疗行业的理解和支持[3]。

3.4 完善法律法规, 走上法治轨道。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2002年10月1日起执行, 配套的法律法规也将逐步建立;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4月出台了医疗侵权“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 这将使医疗纠纷的防范和处理逐渐走向规范的法治轨道。

3.5 规范医疗行为, 维护合法权益。

医务人员在行医的过程中, 即接诊、转运、检查、处理、诊断、治疗、注射、发药、输血、抢救、麻醉、手术等等过程中, 以及医疗文件书写形成和整理保管等环节上, 都要有法制观念, 接受良性约束, 注意保护医院和自己, 既要认真履行救死扶伤的天职, 设法将病人治好, 又要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纠纷之中, 使自己蒙受损失。目前, 医务人员在行医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比较薄弱, 要注意教育和加强, 特别是医疗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已经实施, 一旦发生医疗诉讼, 医院要承担为自己的无过错首先进行举证, 更加不能掉以轻心的重要一条是以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为依据, 规范医疗行为[4]。如果纠纷已经发生, 医院要积极应对, 不遮掩、不回避、不护短、不施压, 以免矛盾激化, 拿起法律法规和道德舆论的武器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近, 一些医院开始聘请有医学背景的律师当法律顾问或到医院任职, 这也是医院重视维权的一项有力措施。

4 新形势下防范医疗纠纷要有新观念和新举措

4.1 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在互动换位中防范

4.1.1 强化互动式观念:

医患双方应该是彼此互动、相互配合的开放式平等关系, 但现实生活中医患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 容易造成医生处于强势、患者处于弱势的“力量悬殊”的不平等。医生要有积极开放的思维, 用宽广的胸怀对待患者, 依据知情同意、自愿选择的人性化思想, 积极让患者了解和参与医疗活动, 使医患双方都成为参与诊疗的主体。

4.1.2 强化优质服务意识:

医疗纠纷的发生与当事医护人员的态度、耐心程度和随机应变能力有直接关系。医护人员要自觉站在病人的角度, 从转变服务意识入手, 用仁心仁术真心诚意地为病人提供优质一流的服务, 把“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宗旨变为现实。

4.1.3 强化风险分担意识:

一些医患纠纷的客观事实告诫我们, 提供医疗服务一定要有风险分担意识, 强化沟通环节, 让患者知道, 患者亲人知情, 患者朋友了解, 彼此共担风险, 或在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化解和减少风险。

4.1.4 强化换位意识:

如果医患双方换个角度看问题, 作为患者, 应对医生多些尊重、理解、配合和谅解;作为医生, 更要对患者多些宽容和同情, 应以自己有病后的心情和渴望来对待患者的需求, 只有这样医患关系才能融洽, 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4.2 提升人文素养, 强化医患沟通

4.2.1 高尚的医德和敬业精神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石:

一要对患者恪守医德, 病人至上。二要对患者有真挚情感, 富有同情心。在检查、用药等诊疗活动中, 要多为病人着想, 处处为患者考虑, 带着真情下病房, 想着病人开处方, 自觉做到因病施治, 合理用药。三要学会倾听。医生仔细倾听患者叙述的过程, 实际就是医生了解病人病情及病史和患者释放心理压力的过程。

4.2.2 熟练的沟通技巧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前提与载体:

在当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 医护人员良好的语言沟通对化解及减少医患矛盾是非常重要的[6]。它不仅使病人获得欣慰, 得到力量, 消除疾病, 更是一名医护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要求和素质。要自觉做到:一要用真诚和爱心与患者进行沟通, 让病人感到温暖和放心;二要医患双方彼此平等交流, 让患者感到踏实和信赖;三要持续、多次地进行沟通。医护人员要走出沟通一次就完事的误区, 只有这样, 我们的沟通才能真正奏效。

4.2.3 高超的医技水平是医患有效沟通的保障:

娴熟而精湛的医术是医患沟通最令人信服的基础, 一些资历深、经验多、医术高的医生, 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时成功率就高, 靠的就是患者对他们的信任。与患者接触较多、沟通最频繁的往往是年轻的医生。因此, 这就要求年轻医生在刻苦钻研技术, 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的基础上, 一旦遇到一些疑难、急危重症患者需要沟通时, 要及时请专家进行重点沟通, 避免医患矛盾的发生。尤其对一些病情复杂可能出现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的患者, 医生在与患者沟通前应组织病情讨论达成共识后再进行沟通, 并在病历中及时记录, 使诊疗过程严谨、科学和规范。

4.3 尊重患者权益, 强化以法行医

4.3.1 要始终尊重患者的生命权:

生命权既是每个患者最基本的权利, 又是医学伦理的基本准则和法律保护的主体内容。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任何情况下, 也不能轻易放弃对患者的抢救和治疗, 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进行救治。

4.3.2 要充分尊重患者的身体所属的权利:

患者的身体权不管生前还是死后都不容侵犯。只要未征得其家属的同意或没有患者的遗嘱, 医护人员不论出于何种目的, 都不能擅自处置死者的身体和任何器官。

4.3.3 患者享有平等医疗和护理的权利:

在医疗活动中, 经常出现在患者手术排床、门诊患者就诊排队、各项检查等候、临床护理等环节, 医院的内部人员常有不守规矩的现象, 由此打破了患者应有的平等, 很容易激怒守规排队的患者及家属, 有可能引发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

4.3.4 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法律赋予病人的合法权益, 但有些医护人员缺乏这方面的保护意识, 在诊疗活动或在医患沟通中泄露了病患的隐私, 这都有可能引起医患纠纷和诉讼。

4.3.5 患者享有健康权和疾病认知权:

患者的健康权是指患者不仅拥有生命的健康权, 还享有心理健康权。病人到医院就诊的目的就是请求医生为其解除病痛, 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身心是每一位医护人员的神圣使命。同时, 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诊疗情况及预后有知悉的权利。因此, 医生应让患者及时知悉病情。

4.3.6 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近年来, 有些医患矛盾和纠纷的产生, 就是一些医护人员忽视了患者本人的知情同意和选择权利, 只注意患者家属的意见和选择, 用家属的意见代替了患者的意见[8]。尤其是当患者与家属的决定不一致时, 医生首先要考虑患者的选择。当患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意识不清时, 医生应尊重患者家属形成的一致决定意见。当患者家属意见不一致时, 医生应当要求患方依法确定监护人。同时, 一些医疗纠纷的现实和理性提醒我们, 自觉保护和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医护人员必须履行告知义务, 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时, 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 并取得其书面同意。让病人真正理解其诊疗方案和医疗行为的高风险性, 即使在高强度、超负荷的医疗工作中也要时刻牢记, 以避免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肖鹏.试论医患关系紧张的制度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19 (3) :46-47.

[2]王凯戎.医疗纠纷处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 23 (12) :826-829.

[3]沙志平.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医院文化建设[J].中国医院管理, 2009, 29 (5) :44-45.

[4]蒋庭玉.和谐医患关系中的媒体作为[J].中国记者, 2006, 20 (12) :34-35.

[5]时振富, 李桂玲, 彭阳, 等.医院内医疗纠纷处理的难点和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 23 (4) :270-272.

[6]华立, 田光.医疗纠纷的处理与防范[J].中国医师杂志, 2011, 2 (z2) :160-161.

[7]胡玉莲, 张志英, 刘敏.288名医护人员医疗纠纷防范认知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3, 29 (1) :45-47.

医疗事故处理新条例 篇8

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公布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将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家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用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费用的补贴。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进口电器电子产品的收货人或者其代理人应当按照规定履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基金的缴纳义务。

鼓励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自行或者委托销售者、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经营者等回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条例》规定,属于国家禁止进口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不得进口。禁止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技术和工艺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食品安全法》

主要惩罚性赔偿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食品安全法对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做原料生产食品,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等严重的违法行为,用了十多个条款详细规定了相关的刑事、行政和民事责任。

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

除了惩罚性赔偿,食品安全法还确立了“民事赔偿优先”的原则。违反本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

六部委出台《关于完善农业生产

资料流通体系的意见》

为加快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出台《意见》。

培育若干家销售额超100亿元的大型农资流通企业,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纳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和国债等支持范围。建设改造一批农资连锁门店和区域性配送中心,形成以乡、村两级经营网络为基础,以农资交易市场为平台,以大型农资龙头企业为重点,建立规范、连锁化农资流通体系。

发展农资现代流通网络。引导供销、农业服务站、邮政、农资生产企业等终端网络资源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鼓励农资流通企业在重点农业产区建设和改造农资门店,扩大连锁门店覆盖面,提高农资统一配送率。

农业部财政部要求加快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结算进度

农业部和财政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农机、财政部门加快补贴资金结算进度,减轻补贴机具生产企业资金占用压力,加快企业资金周转,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效实施。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采取“差额购机,统一结算”方式,即农户购买补贴农机产品只需支付扣除补贴金额后的差价款即可提货,补贴资金由供货企业先行垫付,后由省级农机和财政部门再统一与供货企业结算。

通知要求各级农机、财政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补贴资金及时结算,让企业满意,让农民放心。按照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2009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的要求,保证补贴资金至少每季度结算一次。

河南省出台10项举措为企业减负

河南省发改委出台利用价格和收费政策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减轻负担的10条措施。

相关措施主要包括,凡新开工项目所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除上缴中央部分外,省及省以下实行“零费制”,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项收费。

在全省范围进一步清理整顿涉企收费。凡不符合规定和未按规定审批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

全面清理商品住房购买、出让过程中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和收费性基金等。取消不符合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降低过高的收费标准。

利用价格收费杠杆积极促进结构调整,是10条举措中的一个重点。对省定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优惠电价政策,继续对农业和化肥生产用电、用气、运价进行优惠。

海南省颁发《海南经济特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

为了优化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维护其合法权益,海南省颁发了该条例,并于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资金支持。引导、鼓励社会各种资本依法设立担保机构,参与省和市、县担保体系建设。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的,享受有关税费减免的优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排资金,用于担保机构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的信贷风险补偿、资本金补充和业绩奖励。

创业扶持和创新推动。鼓励引导中小企业积极申请、保护、实施专利和商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指导和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资金支持。

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或者鼓励、支持商会、行业协会组织中小企业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商品展览展销会,举办本省中小企业产品展览、推介、促销活动,帮助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西藏设立1000万元大学毕业生

创业扶持资金

西藏从自治区创业基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款,设立“西藏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资金”,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给予最高5万元的小额贷款,在贷款期限内由自治区财政全额贴息。对合伙创业的可给予最高100万元的累加小额贷款。

同时,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免交3年的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从事农牧区经纪人职业的毕业生,免交5年的工商管理费用。

上一篇:国外风俗礼仪下一篇:溢流的发现以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