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争议

2024-05-16

医疗事故争议(共6篇)

医疗事故争议 篇1

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式是一种架构设计模式,它把软件系统分为三个基本部分: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2]。MVC首先被应用在SmallTalk-80环境中,是许多人机交互和界面系统的构成基础,Microsoft的MFC基础类也遵循了MVC的思想。MVC模式的构成[2]主要是指模型、视图与控制器的分离,使得一个模型可以具有多个显示视图。如果用户通过某个视图的控制器改变了模型的数据,所有其它依赖于这些数据的视图都应反映到这些变化。因此,无论何时发生了何种数据变化,控制器都会将变化通知所有的视图,导致显示的更新。这实际上是一种模型的变化-传播机制。图1是一个标准MVC模式的构成。

医疗事故争议[4]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时,医患双方发生的意见分歧和纠纷。

1 医疗事故争议系统设计

本系统是绍兴市科技局、绍兴市人民医院重点科技项目子系统。本系统主要是对医院的整个业务流程可以实现更好的管理,提高医院工作效率,使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得到更好的保证。

1.1 系统功能设计

医疗事故争议处理子系统是实现医疗事故争议处理业务,调解医患双方关系。该子系统分内部处理、行政调解、医学鉴定、司法诉讼、特殊流程五个功能模块。医疗事故争议处理子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

2 MVC模式在医疗事故争议系统中的运用

2.1 医疗事故争议处理流程

医疗投诉经过受理,被确认为立案后,进入案件处理程序,会产生一系列处理程序。主要通过受理、立项、通知、回复、调查、协商、协议、办结等途径。在医疗争议处理流程中,每走一步,产生相应的处理信息,形成文书文件形式的流程日志记录。医疗事故争议内部处理不成功,转入行政调解,医疗事故争议行政调解不成功,转入司法诉讼,医疗事故是最终医学鉴定或双方认定的结果,可以来源于医学鉴定、司法鉴定或双方认定。医疗事故争议处理是为了通过合理的有效的途径来解决医患纠纷,其处理流程如图3所示。

2.2 系统模型层

根据医疗事故争议处理流程,该系统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类应用基本功能:医学鉴定信息管理、司法诉讼相关信息管理。

通过对医疗事故争议处理过程的分析,医疗投诉进入立案阶段后变换为投诉通知,先由医疗机构开展内部处理,处理不成功则依次进入行政调解、医学鉴定、司法处理,司法机关做出判决。医疗事故争议处理数据流图如图4。

如表1所示,事故争议处理构件AccidentDisposal.dll提供接口IAccidentDisposal用于处理事故争议基本操作。

2.3 系统逻辑控制层

医疗事故争议系统主要实现的具体控制功能如下:

医疗事故投诉提交后,形成了投诉通知,投诉通知根据投诉时间可以查询医疗事项信息,用户选择接收人(可以选择多个接收人)可以生成医疗服务投诉通知单,信息可以传送到B/S网站里面的医疗投诉———立案投诉通知及回复菜单。其相关流程如图5所示。

医疗事故争议系统逻辑控制层提供接口IAccidentDisposalCtrl用于提供以上服务。

从表2中可以看出,逻辑层构件IAccidentDisposalCtrl对引擎资源进行了整合,以已经开发完成的事故争议处理引擎构件为基础,通过组合方式快速构造出相应的应用,使整个开发过程变得简单、快捷。

本系统用户界面简单美观,操作方便,便于用户使用。

3 结束语

本文结合绍兴市人民医院医疗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经过深入地调查分析,结合MVC模式设计并开发了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系统。该系统利用MVC模式数据层与表示层的分离的优点,真实反映出管理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良好的移植性、可扩展性、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已经在绍兴市人民医院投入使用,效果良好。

摘要:Model-View-Controller(MVC)是一种基于Web应用的由多个视图共享一个模型的软件设计模式,能很好实现数据层与表示层的分离,真实反映出管理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了更好地对医疗事故争议进行有效管理,该文设计了一种基于MVC模式的医疗事故争议系统,该系统应用于绍兴市人民医院,证明其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MVC,医疗事故争议,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郑力,唐疾飞,金恒光,等.从医院评审标准看医疗安全管理的改进[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12):709-711.

[2]Lindsay A,Downs D,Lunn K.Business processes-attempts to find a definition[J].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2003(45):1015-1019.

[3]Rosenthal MM.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reducing medical error[J].MJA,2004(1):27-28.

[4]Microsoft corporation.Microsoft SQLserver2000transact-sql[M].Microsoft press,2001.

[5]charles petzold.Programming in the key of c#[M].Microsoft press,2004.

[6]Julia case brudlay.Programming in c#.net[M].the mcgraw-hill companies,2005.

[7]薛迪.医疗缺陷的成因[J].中国医院管理,2003(6):15-18.

[8]高贺通.医疗缺陷成因及防范[J].医院管理论坛,2004(5):36-38.

医疗事故争议 篇2

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的期限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对符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予以受理,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自作出受理决定之日起5日内将有关材料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对不符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有异议,申请再次鉴定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7日内交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组织再次鉴定。

医疗事故争议 篇3

关键词:医疗争议,医疗费用,新农合,补偿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以下简称“新农合”) 制度的广泛开展, 一些相关、边缘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研究, 本文拟就医疗争议相关医疗费用的新农合补偿问题提出肤浅见解。

医疗争议是指医患双方对医疗后果及其原因产生分歧而向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或司法相关部门提请处理的医患纠纷。医疗争议相关医疗费用是指医患双方就特定医疗活动出现争议时已经和后续发生的医疗费用。

医疗争议虽然不一定都是医疗事故, 但它不仅消耗医疗机构管理者的时间、精力, 也冲击医疗机构的财力、声誉, 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个别医疗机构的发展。因此, 处置好医疗争议, 解决好医疗争议相关医疗费用的新农合补偿问题, 对维护医疗机构、经办机构和参合患者三方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及确保基金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医疗争议的处置有三条途径, 一是医患双方可在自愿、平等、公平、合法的基础上协商解决;二是可提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申请;三是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因此, 医疗费用的新农合补偿应该甄别情况, 分别对待。

1 协商解决的医疗争议

1.1 一般医疗争议

1.1.1 医疗后果系疾病本身所致, 医务人员诊疗过程中明显无过错、过失的, 经协商医患双方达成协议的, 费用理应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

1.1.2 医疗后果可能与医务人员诊疗过程中的过错、过失有因果关系的, 新农合经办机构应敦促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也应主动和患者及其亲属协商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1) 经鉴定为医疗事故的, 原发病产生的医疗费用纳入新农合补偿, 因医疗事故所致的直接医疗费用和后续医疗费用均不应纳入新农合补偿。

(2) 经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 医疗费用应纳入新农合补偿。

(3) 患方放弃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 可由医患双方以协议形式约定, 医疗机构应向新农合经办机构作出书面承诺:日后患方违反协议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经鉴定属于医疗事故的, 由医疗机构在支付医疗事故赔偿金时负责追回医疗事故相关医疗费用的新农合补偿。

1.1.3 需要继续、后续治疗的医疗争议。一是由于新农合补偿有“有效期”, 通常为一个自然年度。二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从医疗终结到结果出来还有一个“等待期”。三是医患双方发生争议后, 部分患者的继续、后续治疗可能选择其他医院。这种情况下, 发生医疗争议的医疗机构应向受理继续、后续治疗的医院作出“承诺”。有了“承诺”, 医疗终结后同样能实现“出院即补”。避免了因“等待期” (等待医疗终结、等待医疗事故鉴定结果) 而错过了“有效期” ( 新农合补偿有效期) , 也能避免因执行“出院即补”导致新农合超范围列支补偿费用, 造成基金流失。

1.2 重大医疗争议

重大医疗争议是指经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讨论明确当事人负有一定责任, 最终赔偿金达到一定数额或造成的负面影响大的医疗事件。赔偿金数额可以根据当地经济条件确定。这类医疗争议未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责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及时、如实报告。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在组织讨论时, 把因当事人责任而产生的医疗费用数额 (即不应纳入新农合补偿的医疗费用数额) 列为讨论内容, 调解协议书中也应载明。医疗机构在报送给新农合经办机构的纸质资料中应包括调解协议书复印件。

2 诉讼判决的医疗争议

医疗事故争议现场调查告知书 篇4

医方:

患方:

根据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八、九、十、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三十七、四十、四十三、四十四等有关条款规定,经现场调查,特书面告知如下:

一、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后,解决途径有三条:

1、可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调后医疗机构一定自协调解决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并附具协调书。

2、可提出医疗事故鉴定:由当事人提出书面申请,申请期限为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一年内有效。申请应当载明申请人的基本情况,有关要求,具体请求及理由等,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受理委托州医学会鉴定。

3、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医疗事故争议经人民法院调解或者判决解决的,医疗机构应当自收到生效的人民法院调解书或者判决书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并附具调解书或判决书。当事人提出医疗事故鉴定后,又向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的,卫生行政部门不予受理

二、发生医疗事故后应当注意事项:

1、因抢救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2、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

3、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记录、病程记录应当在医患纠纷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病历可以是复印件,由医疗机构保管。

5、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医患双方应当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

6、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亡原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之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

7、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的,尸体应当立即移放太平间,死者尸体存放时间一般不得超过2周,逾期不处理的尸体,经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报经同级公安部门备案后,由医疗机构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安部《卫通〔2012〕7号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贵州省卫生厅、公安厅《关于维护医疗机构正常工作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就医安全的通告》有关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任何手段扰乱医疗机构的正常医疗秩序,侵害就医者合法权益,危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损坏医疗机构财产。

医疗事故争议 篇5

1 利用影像技术诊治病情存在的问题

1.1 影像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影像技术要求技术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技术素养和更广博的知识, 应用图像分割、图像配准和三维可视化等医学图像处理和分析的各种新技术, 协助临床医生更可靠、有效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保证和提高临床医疗质量。部分影像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学历不达标, 没参与临床各科轮训, 无临床实践, 不了解影像反映出来的征象为何病理改变, 不清楚诸多疾病在影像上是“同病异像”还是“异病同像”。在医疗诊治上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做出模棱两可的诊断结论, 主治医师对诊断结论也无法相信, 有时甚至酿成医疗事故, 检诊质量引起医疗争议。

1.2 影像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差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 医生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依赖于医疗设备, 尤其是影像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而这些设备所给出的数据、图像、图形是否准确可靠, 将直接关系到诊断和治疗的质量, 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基层医院部分影像技术人员存在着对脏器病变描述不清的现象, 如:脏器病变及异常征象的内部、周边、回声相关组织及形态等描述不细致、不客观, 缺乏医学术语、缺少真实性。个别影像技术人员以不规范的诊断标准报告结论, 贻误患者最佳的治疗机会, 造成终身遗憾。

1.3 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

一切围绕临床是影像科的工作, 为各临床科室服务。影像科业务工作主要是为各临床科室提供诊疗依据, 配合治疗, 直接或间接为病人提供技术服务。每一个具体的检查项目, 都关系到某一临床科室的诊疗质量。因为国家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 致使不同医院对同一病人影像检查结果的描述也不一样, 不同医生对疾病的描述和结论也五花八门, 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2 利用影像技术诊治病情的对策

2.1 影像技术人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影像科专业及跨越度大又分类多, 学科独立性强。影像技术人员应该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生理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知识和临床各学科的知识以及流行病学知识。在运用影像技术诊断过程中才会考虑周到, 提高诊断符合率。经常与临床医师沟通, 讨论病情, 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提高诊断服务质量。

2.2 加强医学影像质量控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医学影像学也随之突飞猛进, 现代扫描技术多种多样, 不同的扫描技术及成像方式可摄制出不同的人体断层影像。医学影像学科日常摄片、诊断及管理工作纷繁庞杂, 这就使得医学影像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与保障。诊断报告作为合法有效的客观证据, 必须具备客观真实性和规范性。影像技术人员必须对人体整体观和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充分了解, 提高诊断疾病的业务水平。

2.3 加强人才管理, 提高技术人员素质

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发展特点, 采取到内地或省级医院影像科进修学习措施, 加快培养高知识水准、了解临床特点、精通专业技术的新一代医技人才。使影像技术人员具有多学科的相关医学知识, 能准确使用规范化的医学术语, 建立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一定绘图能力, 综合素质得到迅速提升。

2.4 具有相应的书写诊断规范的能力

医学影像学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资料, 必要时要亲自检查患者, 以提高诊断符合率。影像技术人员出具的影像报告要达到科学化、标准化、数据化。影像技术人员对患者一般资料填写要准确无误且完整无缺, 检查名称、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学表现和诊断, 书写报告医师签名。临床对医学影像学诊断内容要阐明有无临床疑似疾病的表现或征象, 如有, 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大小、范围、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加以描述, 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的表现说明“未见”。运用相关的准确无误的影像医学术语, 达到语言通畅、逻辑性强。医学影像学诊断为整个医学影像检查的结论, 应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 (ICD-10) 做出肯定诊断。报告书写者必须根据医学影像学表现恰如其分地做出这一检查结论。

总之, 医学影像设备在整个医疗设备中, 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影像诊断能缩小诊疗范围、导航引路、基本定性及病情动态变化观察。一份高质量的影像检诊报告, 在描述中要遵循其客观真实, 在结论中要回避主观臆断, 使医学影像走出检诊质量引起医疗争议的误区。为医院资源的合理利用, 实现全面效益, 让更多的百姓受益创造条件, 将为医院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卢明莉, 柯雪琴, 高向华.医疗纠纷处理经济分析与制度安排[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 (4) :23~24.

医疗事故争议 篇6

某区卫生监督所对柳某桂西医妇科诊所进行卫生监督检查, 发现该诊所医生周某在诊疗日志中有患者赖某玩诊断为中孕3个半月给予米非司酮引产术和抗感染治疗的登记, 并查见赖某玩的相应处方和收费收据各两张, 说明该诊所超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的核准诊疗科目西医妇科开展了终止妊娠手术。该区卫生监督所在充分收集证据、依法查明违法事实后,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第四十条的规定, 给予该诊所警告、没收违法所得271元, 罚款人民币2万元的行政处罚, 同时责令立即改正违法行为。

2 本案法律适用问题

本案在处理该西医妇科诊所超出核准的登记范围开展终止妊娠手术的违法行为上, 事实认定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 法律适用正确, 处罚基本适当。本案认定该西医妇科诊所超出核准登记范围开展终止妊娠手术,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第四十条“医疗、保健机构或者人员未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许可, 擅自从事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终止妊娠手术和医学技术鉴定或者出具有关医学证明的, 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 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 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的规定给予了行政处罚。

终止妊娠手术属于节育手术, 可分为医学需要和非医学需要两类, 《母婴保健法》及《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都有关于终止妊娠手术的相关法律规定。依照《母婴保健法》及《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相关规定, 医疗机构擅自开展医学需要的终止妊娠手术违法行为查处适用《母婴保健法》及《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但执法实践中对医疗机构擅自开展非医学需要终止妊娠手术的法律适用则有不同理解。

有的观点认为, 处理医疗机构擅自开展非医学需要的终止妊娠手术这一违法行为时应选择适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 依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 未经批准擅自扩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的, 由原发证部门责令改正, 给予警告,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 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 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 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执业资格”的规定进行处罚。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母婴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是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项工作, 终止妊娠手术是两者的一个交集, 虽然《母婴保健法》及《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都有相关规定, 但本案应选择适用《母婴保健法》及《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活动的机构及其人员应当遵守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包括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 个体医疗机构不得从事计划生育手术。关于终止妊娠手术的处罚条款, 第三十四条规定,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医疗、保健机构以外的机构或者人员违反本条例的规定, 擅自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据职权, 责令改正, 给予警告, 没收违法所得和有关药品、医疗器械;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 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 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九条规定,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 未经批准擅自扩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的, 由原发证部门责令改正, 给予警告,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 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 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 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执业资格。

结合《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全文, 第三十四条中“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医疗、保健机构以外的机构或者人员违反本条例的规定, 擅自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关于医疗、保健机构的表述并没有在前面加定语“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 该条对医疗、保健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擅自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未作规定。第三十九条则是对已经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未经批准擅自扩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进行处罚的规定, 对未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许可的机构擅自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的情形未作相应的规定。综上所述, 不能依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对未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执业许可的医疗、保健机构擅自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行为进行处罚。

为什么本案对该诊所超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的核准诊疗科目西医妇科实施终止妊娠手术的违法行为最终只依据《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第四十条的规定进行处罚?本案是否存在以下违法情形: (1) 该诊所超范围开展终止妊娠的行为违反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和《母婴保健法》第三十二条“医疗保健机构依照本法规定开展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以及施行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的, 必须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 并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规定, 同时违反了两个不同法律的不同条款; (2) 该诊所使用妇产科专业医师周某从事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违反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规定; (3) 妇产科专业医师周某从事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违反了《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医师经注册后, 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 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规定。

笔者认为, 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只是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妇产科诊疗科目妇科专业内的特定一类诊疗服务项目, 只不过需要特别许可, 不是某一级别的诊疗科目。同时, 《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第三条“在医疗机构中执业的临床医师以妇产科专业作为执业范围进行注册的, 其范围含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专业”的也印证了这一点, 因而, 本案不存在超一个核准的科目从事另外一个科目的违法情形, 只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第四十条规定的一种违法情形。

3 违法所得的认定问题

没收违法所得, 是指行政机关依据法律赋予的强制措施, 将违法行为人取得的违法所得财物的所有权予以强制剥夺的处罚方式。有的学者把没收违法所得定义为, 有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将违法行为人从事非法经营等获得的财物收归国有的处罚方式。不管从什么角度定义, 没收违法所得的实质内涵都是行政处罚种类中财产罚。没收违法所得是一种重要的行政处罚方式, 但是卫生领域中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界定违法所得。目前通行的观点有三种:实际收入说, 即违法所得是指违法行为人从事非法经营等获得的利益[1]。纯利润说即违法所得是指行为人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折中说认为违法所得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一些情况下违法所得应理解为全部经营所得, 在一些情况下理解为纯利润[2]。在卫生监督执法领域不同于其他行政执法领域, 纯利润说降低了违法行为人的违法成本, 不应采用。折中说, 理论上解决了违法所得的认定问题, 但并没有解决实际执法中违法所得的认定问题, 笔者认为在卫生监督执法领域应采用实际收入说。《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第十条第一款曾规定, 违法所得是指违反《食品卫生法》, 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全部营业收入, 也是对实际收入说的一种肯定。本案中提取的患者姓名为赖某玩的两张处方笺和两张收费收据显示, 患者两次交纳的费用分别是184元和187元, 总计371元, 但是本案只没收了271元的违法所得, 合议记录中也未对违法所得的计算做相应的说明, 应该说这是本案的一个缺陷。

如果违法所得在行政处罚前已全部或部分退给患者, 卫生行政机关应如何计算应没收的违法所得?有的认为, 违法所得的计算不考虑是否全部或部分退给患者的情节;有的认为, 在行政处罚作出前已全部或部分退给患者的, 在计算违法所得时应扣除相应的全部或部分, 违法所得仅指违法行为人因违法行为而所获得的, 不存在相应权利请求人的利益[3]。笔者认为, 行政处罚前已全部或部分退给患者的, 没收违法所得时不应直接在违法所得中扣除, 不能做简单的机械的加减, 而应作为行政处罚的一个裁量情节, 既可以作为决定罚款数额的裁量情节, 也可以作为决定是否作为没收违法所得的裁量情节, 进而全部或部分没收违法所得。为了呈现行政处罚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应在合议记录中体现出来。

4 裁量情节的考量问题

裁量情节是一个复杂多元的体系, 以裁量情节是否具有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为标准, 可以将其划分为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4]。法定裁量情节是指行政处罚时法律明确规定免除、减轻、从轻、从重或加重的行政处罚情节。酌定裁量情节是指行政处罚时拥有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行政处罚范围内根据各种因素予以考量的行政处罚情节。

《行政处罚法》第四章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中对裁量适用有相应的规定。如第二十四条“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 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第二十五条“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不予行政处罚, 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也有相应规定。

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也有相应的规定。例如,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 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 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 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七条等条款亦有相关规定。

法定裁量情节是法律明文规定的情节, 而酌定裁量情节不是法律明文规定的情节, 但对裁量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如卫生部关于在行政处罚决定中罚款金额计算问题的批复中指出, 对难以或无法认定违法所得的, 按没有违法所得处理, 在法定罚款幅度内, 根据情节确定具体的罚款金额。笔者认为酌定裁量情节应主要从社会危害性的角度进行考量。如医疗机构超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准登记的范围开展终止妊娠手术, 是否聘请持有“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合格证”的人员、是否配备有符合相应标准的诊疗医疗设备、是否配备有符合相应标准的急救设备等情形, 在行政处罚时应区别情况予以考量。

本案合议记录中“现我市正在开展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和医德医风建设专项整治行动, 我所已于某年11月X日召开专题动员大会, 该诊所现顶风进行非法执业, 应给予从重处罚”, 笔者认为, 《行政处罚法》第四条规定, 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原则。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该合议记录阐述裁量的逻辑推理过程是值得肯定的, 但该诊所上述违法情形既不是法定裁量情节, 也不是酌定裁量情节, 即便是考虑在法定的处罚范围内从重处罚, 应从社会危害程度这一角度进行裁量。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23.

[2]郭文清.行政处罚中违法所得的界定[J].科学之友, 2011, (1) :134.

[3]叶平, 陈昌雄.行政处罚中的违法所得研究[J].中国法学, 2006, (1) :116.

上一篇:高中物理教学模式下一篇:环境公共治理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