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害生命健康权的事例

2024-05-16

侵害生命健康权的事例(精选9篇)

侵害生命健康权的事例 篇1

被告人王佳佳,化名“王江”,男,汉族,1986年8月28日出生,初中文化,农民。

6月至10月,被告人王佳佳分别伙同邹雨、王梦云(均为同案被告人,已判刑)等人共谋强迫他人卖淫,先后将被害人王某(女,时年16岁,亦是同案被告人)、周某某(女,时年18岁)、张某某(女,时年20岁)、王某某(女,殁年17岁)骗至广东省河源市,采用殴打、恐吓、逼写欠条、拍裸照等方式强迫上述被害人卖淫,卖淫所得全部由王佳佳等人支配。其间,17岁的王某某一直拒绝卖淫,并趁人不备给家人发短信求救被发现,王佳佳等人用衣架、橡胶棍、皮带等工具殴打王某某,并采用罚跪、泼冷水、勒令头顶矿泉水瓶等方式虐待王某某。王某在王佳佳的要求下参与看管王某某。同年11月2日,王佳佳殴打王某某后,两次用皮带绑住王某某的双手将其吊在卫生间的横梁上。次日,王某某因创伤性休克而死亡。强迫卖淫期间,王佳佳等人还扣留了四名被害人的手机,从张某某处劫取现金500元,并劫取张某某、王某某的银行卡,从张某某的银行卡内取款8400元,从王某某的银行卡取款1300元。

侵害生命健康权的事例 篇2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自20世纪90年代起,对生命教育的研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但对生命教育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

学界普遍认为,美国的华特士是最早(1968年)提出“生命教育”这一概念的。他认为:“孩子们所学习的是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不只是如何找到一份工作、一种职业;他们必须懂得如何明智快乐而且成功地生活,而不违背自己内在深层的需求;当然,更不会执着于金钱和权利。”史怀哲在《敬畏生命》一书中说:“……伦理学所需要解决的真正问题却是人对世界,以及他们所遇到的所有生命的态度问题。”所谓伦理,“就是敬畏我自身和我以外的生命意志。”冯建军提出:“人是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生命教育在于遵循天性、身心养护,注重体育;包括生命智育、德育和美育;以及社会化、共同生活、生存的教育。”

综合分析,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和唯一性,敬畏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并在生活中以阳光、幸福的心态创造价值的教育活动。

(二)生命教育的特征

1. 长期性、反复性。

学生成长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注定了生命教育的长期性。同时由于学生历经青春期,思想并不稳定,所以情绪极易波动,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健康的品格,生命教育要反复、长期地进行。

2.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生命教育不能只是在理论上进行传授,空谈理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很难有效接受,为巩固他们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对自身能够形成有效的影响和制约,必须能够与一些实践活动相联系,生动活泼地接受生命教育的相关理论。

3. 互动性。

首先,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生活和学习上能及时沟通,教师能及时接收到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效果反馈。其次,学生自身的升华,能将所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情感、意志和行为相结合,将生命教育知识内化为情感和态度,再以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

4. 系统性和完整性。

生命教育是涉及到学生学习、成长的整个过程,为使学生在整个学段能够系统地接受生命教育,必须要有系统的课程体系。同时,由于学生成长过程的反复性,生命教育在设置上应该具有完整的应对体系,能够足以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生命教育的内容及紧迫性

(一)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1. 生命安全。

生命安全是生命教育的基础,保证生命的安全是获得生命意义的前提。它主要包括身体安全、性安全、环境安全等内容,主要是获得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

2. 生命健康。

生命健康主要是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和精神层面的健康。主要是帮助学生强健体魄,并解决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扰和烦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 生命态度。

对待生命的态度是人生命发展历程的内在动力。生命的活力离不开对生命的热情,只有学生热爱生命,才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对生命建立起敬畏感。

4. 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促使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发现人生的真善美,鼓舞学生走向光明的人生。

(二)开展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部分学生沉迷于物质享受、社会道德衰落、理想信念缺失,对未来充满着迷茫和无知,心理承受能力弱化,自杀事件频繁发生,打开电视,点开网页,以及身边发生的一起起学生自杀的事件,依旧历历在目,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自己放弃了,每每发生这样的事,总让人痛心疾首。这些案例都向我们发出警示,要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为目标的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数据统计显示,近年来,中国每10万人就有23人死于自杀,中国自杀率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10人/10万),每年世界1/3的自杀死亡人数都来自中国,自杀已经成为中国年轻人最主要的死因。国内的有关报道也指出,近几年来,自杀的低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青少年已经成为自杀的高发人群之一。

三、加强生命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意义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一部分“总体战略”中,明确指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标志着生命教育正式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

(一)从宏观角度看生命教育对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意义

1. 生命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能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去认识和应对社会的变化和即将迎来的挑战。据调查显示,当下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学生极其容易在生理和心理上发展不平衡,出现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全面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有利于增强学生在未来激烈竞争中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确立人生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不断地努力。

2. 生命教育能够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各种观念和文化的冲击下,学生思想极易产生波动。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发现人生的真善美。

3. 通过家校沟通机制,学校对家长开展一系列的生命教育培训能够进一步发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的作用。家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学生生理或心理上的困扰,在家庭生活中会充分地体现出来。但是,一部分家长缺少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知,没有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做指导,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加剧了一部分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可能会产生抑郁等心理疾病,部分学生会做出如离家出走、自杀等举动。通过对家长进行生命教育的培训,强化生命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 通过学校的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学习,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二)从微观角度看生命教育对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意义

1. 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能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能够应对突发的危机,例如交通事故、两性伤害等。同时,学生通过生命教育学习能够发现生命发展规律,避免出现伤害事情发生。

2. 生命教育可以通过体育课等相关课程,让学生掌握并应用基本的体育和健康知识,培养运动兴趣,保证身体的强壮。并且让学生能够坚持锻炼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

3. 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适应社会规范,对未来人生充满信心和好奇,积极乐观地投身于社会生活之中。在生命教育过程之中,让学生深化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是个人得到满足,我们还有社会责任,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做出我们的贡献。

4. 通过生命教育教育,让学生能够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生活追求。现在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大、学业压力大、个人信仰偏失,种种的情况导致他们心理素质越发脆弱。通过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缓解压力,重新树立人生理想,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对人生充满信念,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实现人生理想的激情。

我们期待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成长,让学生的人格变得更加正直、强壮,让阳光和幸福伴随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之路。

摘要:长期以来,在人们看来学生是充满活力、积极上进的,他们是一群生活在“象牙塔”内的天之骄子,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但是近年来,学生自杀的事件频发,让人们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刻不容缓,而生命教育最先是为预防学生自杀而提出来的。人的生命不仅是肉体,肉体作为自然生命是人生命存在的前提和物质载体,真正让人有意义的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生命教育要教育学生珍爱生命、认识生命的本质,能够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并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价值。

关键词:生命教育,学生,生命的意义,身体健康,精神健康

参考文献

[1]史怀哲.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9.

[2]冯建军.生命教育论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3]杰·唐纳·华特士.生命教育——与孩子们一同迎向人生挑战[M].林莺,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5.

[4]冯建军,武秀霞.生命教育:研究与评论[J].中国德育,2008,(8).

[5]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6]肖川,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4).

浅议健康权的侵害赔偿 篇3

关键词:健康权;侵害行为;赔偿;精神损害

一、健康权的地位

健康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要由国家来保证实施。虽然健康权先于国家以法律形式进行确认之前就作为一项基本的自然权利存在,但是没有法律条文明确给予保护的权利是缺乏保障的,没有客观的法律效力。健康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权利,是每个公民必不可少、不可剥夺的权利。因此,健康权是一项基本权利。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世界各国和一些国际组织的法律文件都普遍承认健康权的存在,并且在法律中规定对其给予充分保护。《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序言规定:享受最高而能获致之健康标准,为人人基本权利之一。不因种族、宗教、政治信仰、经济或社会情境各异,而分轩轾。《世界人权宣言》第25条规定亦规定了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的服务以及在在遭到各种不能控制的情况下丧失谋生能力时有权享受保障。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将健康权作为人权的一项基本内容进行保护,在司法实践当中也正逐步得到各国的确认,例如我国台湾地区“宪法”并没有规定健康权,但“司法院大法官会议”却做出了多个有关健康权的解释,如在第414号解释中提到维护国民健康,在第476号解释中提到维护国民身心健康,在第472、550号解释中提到增进民族健康,在577号解释中提到增进国民健康。[1]同样,在美国也有相类似的司法实践判例。

二、侵害健康权的损害赔偿

人身损害赔偿是我国在法律体系建设过程中,长期以来在各方面始终没能妥善解决的问题。[2]当前法律对于健康权损害赔偿的规定并不完善,已经支付的医疗、误工、护理等费用乃至未来将发生的医疗、康复、护理、器械等费用的赔偿都仅仅是就受害人的财产性损失所进行的赔偿,并不足以弥补受害人健康权的损失。

侵害公民健康权的行为,不仅会给受害人带来肉体痛苦和财产损失,而且给受害人或其亲属带来精神痛苦,有的甚至是严重的精神损害,特别是那些影响到一个人外观的伤残状态的人身伤害,受害人的精神损害的程度更超过人格权受到的损害。随着社会的前进和法律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精神权利,注重个人情感,追求个体存在的价值。所带来的是人们要求法律对精神利益这块过去的空白处予以更为严密的保护。因此,法律不仅应当强制加害人承担实际的损失费用,还应该给予受害人以一定的精神抚慰,以平复受害人的精神创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19条明文规定了人身损害赔偿,第120条则规定了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救济手段,但仍然存在着不完备性与不完善性的缺陷。从《产品质量法》第32条规定来看,也仅仅只是对受害人因侵权行为造成的财产性损失进行赔偿,并无健康权损害赔偿之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一条首次从立法上提出了残疾赔偿金的概念,运用精神损害赔偿救济侵害健康权的损害。这是一大进步。[3]《国家赔偿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了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赔偿金的计算方法,但也仅仅是受害人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并未对健康权进行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首次将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明确地提了出来,并且首次将精神损害的空间范围扩展到了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及生命健康权以外,几乎包括了人格权的全部领域。[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海上人身伤亡案件损害赔偿的具体规定(试行)》规定了伤残安抚费。

从上述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来看,均只对因人身损害而造成的直接性财产损失进行赔偿以及部分的精神损害赔偿,并无对因人身损害而造成的健康权损害赔偿进行认定。这使得受害人的健康权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有悖法的精神和理念。立法上规定的权利无法得到充分的救济,说明我国当前立法上保证人权确实存在问题。

(1)健康损害是否得到完全救济的问题。对受害当事人的精神赔偿是否应算入财产赔偿,一直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精神赔偿是对受害人精神层面的赔偿,精神往往比物质层面更加重要却也更加容易为人所忽视。精神损害赔偿是对健康权更进一步的保护,应与财产损失赔偿一分为二。同时,我国《民法通则》对精神损害赔偿受害人主体的规定范围从司法实践中看显然太窄,仍然有待更为周全的立法。

(2)对受害者的近亲属进行补偿的问题。日本民法与我国台湾民法都明确规定了身体健康受到侵害的受害人和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享有精神损害的赔偿请求权。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海上人身伤亡案件损害赔偿的具体规定(试行)》中也有关于对受伤致残和死亡遗属的精神损害予以赔偿的规定。受害者近亲属作为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源于其自身权利受到伤害的事实。[5]侵害生命健康权的行为可能使受害者的近亲属原有的关爱、陪伴、慰藉等一系列情感受到创伤,于悲伤、愤恨、绝望等情绪中无法自拔。如果法律和社会对这部分人的困苦冷漠相对视而不见,这与法律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目标格格不入。因而,受害者的近亲属应当成为侵害生命健康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

参考文献:

[1]焦洪昌.论作为基本权利的健康权.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1).

[2]蔡章辉.侵害健康权赔偿认定的研究.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3).

[3]贡绍海.浅议侵害生命权的损害赔偿.山东审判,2003(3).

[4]欧阳波.侵害生命健康权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福建法学,1998(4).

[5]张爱云.侵害生命健康权的精神损害赔偿.

作者简介:

关于珍惜生命的故事事例 篇4

在一个灿烂的下午!阳光迷离地倾洒在整个大地,城市依旧是那样的繁忙,即使是这样美丽而动人的午后,因为人们都在盘算着属于自己的事情! 就在这时 ,我家楼下的十字路口发生了一场恐怖的车祸,一名男子一手把着车子的方向盘,一手拿着手机 , 疯狂野性地在马路上飞驰着似乎在玩游戏吧……这时,红灯亮了 ,小轿车依旧先前奔着,刹那间,“砰”的一声巨响,世界在这一瞬间寂静了 ……

一幅惨不忍睹的悲剧发生了!血弥漫在空中,周围是一声声的尖叫,换来的是亲人无数的痛苦和泪水,以及自己的生命。“黑色幽灵”嘿嘿地冷笑了几声,冷漠地瞄了一眼,血化作一股黑烟转身离去。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再拥有了,让我们一起来呼吁吧!

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要再让交通事故夺取一条条无辜美丽的生命……让血一次次沾染美丽的世界……

感悟生命三事例 篇5

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

“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你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在几年前的一场网球公开赛中,有一个热爱生命的故事。最后一个关键的球,甲方发球,乙方接住,双方成平局.可就在这时,一只小鸟突然飞进场内,非常不凑巧的是,小鸟被高速飞行的网球击中,当场坠地身亡。那位运动员不再关心比赛的输赢.他没有去接球,而是当着众多观众的面,虔诚地跪倒在那只小鸟面前,为自己的过失表示忏悔。乙方队员的球是输了,但他永远是冠军,他是人生赛场上的冠军,因为他热爱生命,怜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关注生命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篇6

一、让学生在感知中认识生命教育的意义

1. 建设充满生命情怀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生命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显性与隐性并重的教育资源。学校实施生命教育,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努力建设“关爱生命,创造健康”的生命教育氛围。同时,教师更要注重隐性校园文化的培养与积淀,那就是整个校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体现在校园内每个人身上的精神特质。这是一笔历久不衰的精神财富,也是学校生命教育的最佳载体与最好舞台。

2. 整合学科资源,有机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科的渗透功能。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教师还应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命教育的价值

1. 借助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珍惜生命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专题教育,既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警示教育,又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引发思考,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例如可以开展生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安全意识,帮助学生适应环境,正确处理交往、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培养学生开朗、合群、乐学、自助的人格和乐于交流、合作与分享的心理品质。

2. 发展学校社团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生命

学生社团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的重要载体。学校要重点发展绿色环保社团、生物科技社团、心理互助社团、体育健身社团等,指导学生广泛开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而欣赏和热爱生活。如在校园内组织田径队、篮球队、健美操队等,通过各种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生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举办校园艺术节、科技节活动,能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个性与特长,在活动中养成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对自己生命的认可和对他人的赏识。

3. 结合各种纪念日和节日,培

养学生形成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法定纪念日和节日,以世界环境日、禁毒日、预防艾滋病日和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为契机,从青少年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健康发展出发,关注各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需求,解决学生的各种困惑,整体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生命教育的内涵

侵害生命健康权的事例 篇7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吉首大学2012级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中筛选出健康体适能各指标无显著差异的120人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生60人,女生60人,并把男、女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名。

1.2、研究方法

工作人员经过专门培训后, 在开学第一周和第十九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统一进行健康体适能和生命质量的测试。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测试时使用指定的器材进行统一的操作。测试的内容包括:身体成分、心血管适能、肌肉适能和柔韧适能。测试项目依次为:体脂百分比、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肺活量、安静时心率、立定跳远、握力、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等共11项。如实的登记处理教学前后测试数据, 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 同时比较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所获取的两组数据并参照评价标准表。进而分析舞龙运动对人体健康体适能和生命质量的影响。

1.3、数理统计法

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采用组间比较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健康体适能的教学效果进行检验,采用单样本t检验,方差具有齐次性时,采用LSD方法比较,方差不具有齐次性时,采用Tamhane’T2方法;不同专业之间的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身体成分变化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平均取a=0.05,P<0.05表明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一般情况

120名12级公共体育课大学生中,男生60名,女生60名。

2.2、健康体适能与生命质量状况测试结果比较

注:组间后测独立样本 T 检验,* 表示 P<0.05,** 表示 P<0.001组内前、后测配对样本 T 检验,# 表示 P<0.05,## 表示 P<0.001

(1)身体成分。

实验组和对照 组在实验 前后测试 的体脂百 分比和腰 臀围比(WHR)结果如表1。对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测试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通过十八周的舞龙运动训练体脂百分比明显下降(下降了3.6),同样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WHR虽然值均变小,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舞龙运动训练对减少外周脂肪作用明显。

由于在相同课程时间内舞龙运动在强度上要明显高于其他普通课程,其中特别是上肢,因此舞龙运动才会在减少体内外周脂肪所产生的效果优于其他体育课程。

(2)心血管适能的比较与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测试的肺活量和安静心率结果如表1。对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测试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为期18周的舞龙运动训练实验组平均肺活量提高了359.71毫升,比对照组平均高出377.81毫升, 检验结果显示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实验组通过舞龙运动训练后平均安静心率下降了3.12次/ 分,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舞龙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肺活量。

(3)肌肉适能的比较与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测试的立定跳远和握力结果如表1。对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测试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通过18周的舞龙运动课程教学和训练, 立定跳远平均成绩提高了18.21厘米,比对照组平均高出18.63厘米,且检验结果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握力实验组平均成绩提高了9.32kg,检验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比对照组高出8.87kg,检验结果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表明实验组的练习内容与方法对于提高肌肉适能显著性效果。

(4)柔韧适能的比较与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测试的坐位体前屈结果如表1。对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测试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经过18周的舞龙运动训练,两组学生的柔韧性都有所提高,但实验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学生前后平均提高了1.56厘米,检验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实验组需要加强柔韧性练习,促进体适能综合发展。

3、结论

健康体适能是人们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和有足够的能量完成各项活动任务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本次舞龙教学是以健康体适能的理论为依据,在学生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水平。实验表明健康体适能舞龙教学方案,对降低外周脂肪、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均有显著效果。其中通过18周舞龙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握力水平最显著,但柔韧素质的发展存在相对欠缺,舞龙运动训练同样不可避免在发展力量素质的同时柔韧素质得不到较好发展。本次研究是对舞龙教学效果的实验验证, 对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好适应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1)目的:通过舞龙运动课实验分析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和生命质量的变化,为少数民族舞龙运动项目的发展寻找更好途径;(2)方法:随机抽取吉首大学公共体育课大一学生120名,其男女各一半,舞龙课为实验组,公共体育课组为对照组。经18周的体育课练习后,测试两组学生实验前后体脂百分比、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肺活量、安静时心率、立定跳远、握力、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等共11项变化情况,分析并评价在其高校的开展状况;(3)结果: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体脂百分比明显下降,肺活量平均增高,安静心率下降,立定跳远平均成绩提高,柔韧性平均提高,握力实验组平均成绩提高,坐位体前屈提高,而WHR值变小;(4)结论:舞龙运动教学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对降低大学生外周体脂百分率、提高肺活量和肌肉力量有积极影响,但应注重加强柔韧素质的练习,使舞龙运动更加全面提升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和生命质量。

侵害生命健康权的事例 篇8

关键词:糖类,油脂,蛋白质,饮食,营养,健康

人类为了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和健康, 每天必须从食物中摄取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食物中的有机化学物质如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成分在人体中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转化为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因此正确认识这三大营养物质与饮食健康的关系, 能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三大营养物质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知识点。

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对于人类来说, 属于最基本也是最廉价的能量来源。在我国居民的食物构成中, 人们每天摄取的能量中大约有75%来自糖类, 糖类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也叫碳水化合物, 而淀粉就属于糖类。淀粉在人口腔内初步水解成麦芽糖, 进入消化系统, 被肠淀粉酶、胰淀粉酶进一步水解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葡萄糖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还有部分葡萄糖转化成肌肉中的肌糖原作为能量储备储存起来, 它的含量与人体运动能力有密切关系。除此以外, 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在脂肪组织中, 因此过多食用糖类容易使人发胖。其实单纯的淀粉类食物热量并不是特别高, 往往是烹饪方式使其能量提高。如马铃薯如果和奶油一起烹饪, 热量就惊人了。有些面包一层油皮一层酥皮、油炸的面食, 这些食物含有的高能量, 就不能怪罪淀粉, 而是油脂。在日本癌症中心公布的20种抗癌蔬菜中, 含丰富淀粉的红薯就位列其中。人们大都认为吃红薯会使人发胖而不敢食用, 实际恰恰相反, 红薯是理想的减肥食物, 其所含的热量是大米的三分之一, 因其富含纤维素和果胶, 具有阻止糖分转化为脂肪的特殊功能。因此, 并非富含淀粉的食物就能使人发胖。

油脂是重要的体内能源, 其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分为固态的脂肪和液态的植物油。人体每天所需的脂肪70%来自于食用油, 食用油可以给人体提供热量和不饱和脂肪酸, 这种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必不可缺的, 如果缺少它, 就会出现皮肤粗糙, 头发干脆、易落等现象, 所以人们把不饱和脂肪酸称为“美容酸”。

油的营养价值是以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多少而定, 含不饱和脂肪酸越多, 营养价值就越高。植物油中的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含不饱和脂肪酸多, 棉籽油、芝麻油、花生油含量就少些。食用油对人体有很多好处, 可是如果长期错误用油, 可能会引起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所以正确选择使用这些食用油, 对我们人体健康很有意义。

法, 结尾的写作手法, 段落过渡的技巧, 前后呼应的技巧, 详写和略写的安排, 人物表情、心理语言的刻画, 周围景物的描写, 时间、地点、人物的引入方法等。

除此之外, 我还组织学生定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例如举行“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心得交流”“美文推荐”等, 然后进行评优,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自从对课内阅读使用整体阅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和把

那么食用油怎样吃才更科学呢?现在很多家庭已经注意饮食健康, 知道要多吃蔬菜, 但主要是以炒菜为主, 那么在加热时, 油温一般不要超过195℃ (锅里的油出现翻滚状或者呈现波纹状) 。若油温过高, 不仅会使油的营养成分降低, 而且还会破坏油的结构成分, 使油里的营养物质变成对人体有害的位置, 长期食用, 容易产生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引起肝功能受损, 甚至引起致癌的危险。所以油炒菜也是有讲究的。反复加热, 反复使用的油及油渣, 不仅吃了可以致癌, 就是涂在动物身上或者注射在肌肉内也可引起肿瘤, 因为这些物质中含有致癌物多环芳烃。私下认为街上的早餐尤其是油炸类最好不要连续长期食用。

长期食用脂肪含量高的食品, 如猪油、肉类等含较多饱和脂肪, 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 堵塞血管, 易引起心脏病、高血压, 甚至还可加速癌细胞的生长。建议尽量减少使用此类饱和脂肪酸, 尤其老年人最好使用植物油, 即含有不饱和键的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液态的植物油正因为含有不饱和键, 在空气中放置时间长了, 由于氧化生成醛类和过氧化物而变质, 带有一种难闻的“哈喇”味, 因此最好不要再食用。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 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一切重要的生命现象和生理机能都与蛋白质密切相关。蛋白质的组成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对人体的正常发育及体内组织维护都极为重要, 就如同建房子的砖瓦。当人体虚弱时, 医生往往建议多食用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以此来增强身体抵抗力, 增强组织的修复功能。

人体中共有二十多种氨基酸, 其中有几种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 必须由食物中获得, 称为必需氨基酸, 例如蛋氨酸、亮氨酸等等。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数量及成分不同, 营养价值也不同。合理搭配各种食物, 可以使蛋白质相互补充, 提高膳食中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我国传统的搭配食品如腊八粥、素什锦及芸豆高粱米饭等, 就是不同种类蛋白质互补的例子。动植物蛋白质混合摄入, 更能增强蛋白质的营养。所以补充蛋白质要注意几个原则:无腿的要比有腿的好, 两条腿的比四条腿的好……比如鱼、虾要比鸡鸭好, 而鸡鸭又比猪羊好。另外, 食物的种类越多越好, 食物的种类越远越好。因此, 餐桌上既要有肉类同时也有豆类, 也就是既有动物蛋白又有植物蛋白, 营养价值才会更高。

在学习糖类油脂蛋白质时提到过酶, 酶也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对于许多有机反应, 以及人体内进行的复杂的新陈代谢反应有很强的催化作用。人体内的许多反应, 都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身体的需要去灵活控制、自动调节, 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酶。

总之, 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糖类油脂蛋白质等涉及生命基础的一些重要物质以及它们在人体内发生的一些化学反应的知识, 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饮食健康的问题,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 从饮食健康入手去学习化学知识, 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更有利于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教学。

课外阅读引进课堂后, 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而且写作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学生的日记和作文不再像以前那样空洞, 也不再为无内容可写而发愁。其日记内容变得十分丰富:有的仿写, 有的写读后感, 有的写评论和杂感随笔, 而且还可以把摘录的名言警句、诗词等适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当中, 写作思路、写作手法等和以前相比也都有所提高。

浅析不法侵害行为的界定 篇9

所谓侵害, 从词源意义上来说, 它有“侵入而损害”之意。但作为构成正当防卫前提条件的要素, 侵害有其特定含义。在对其含义理解上有着不同的观点。

我国关于不法侵害行为争论的焦点在:第一, 保护的权益是否是合法权益。第二, 假如将权益遭受侵害的损害分为三个阶段, 即将发生、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且正在继续, 那么在哪个阶段的侵害是正当防卫之侵害?

对于第一个问题是不言而喻的, 法律的目的是保护合法权益的, 故作为法律制度之一的、存在几千年的正当防卫制度也不例外。

对于第二个问题, 一般的来说, 对正在进行的不法浸害进行防卫是不存在问题的, 关键是对于将要发生的侵害可否实行防卫, 法律不强人所难, 即使是善良的事项, 但如果不能, 法律也不强求。[1]在行为人面对具有强烈进攻胜的侵害, 如面对他人的开枪伤害自己的行为, 要求侵害行为正在进行才允许防卫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必要的。对于持续型侵害, 如非法拘禁, 我们认为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而且正在进行, 不能因为其持续性而否定其正在进行, 进而否定对其防卫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就正当防卫中的侵害而言, 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侵害的权益是合法的。第二、合法权益遭到损害存在三种状况, 或者正在遭受损害;或者没有遭受损害, 但是具有极大的危险;或者已经遭受损害, 但有扩大的可能性时。故侵害指的是对法律所保护的权益的具有极大可能性的、正在发生和具有扩大可能性的损害。

二、“不法”的界定

单纯从词义上说, “不法”指法律未规定的行为或者是现行法律禁止的行为。正当防卫中的“不法”是对正当防卫之侵害行为的法律性质的评价, 因而不法应当限于违反法律的行为, 也就是同违法是统一的。[2]在刑事司法领域, 判断一个行为是犯罪或违法行为, 必然会不自觉的运用主客观一致的判定规则加以判断, 因为正当防卫之中“不法”的特殊性, 因而在刑法理论界曾产生了对正当防卫中不法浸害之“不法”不同于犯罪中的“不法”的不同的理解。

从正当防卫的角度来说, “不法“的几种学说中, 主观说与主客观统一说其实质都是相同的, 前者强调责任意思与责任能力的第一重要作用, 而主客观统一则强调责任能力、责任意思与客观危害结果共同的、并列的构成不法浸害的构成要素, 两者都要求责任能力与责任意思的存在。客观说与主 (客) 观说区别在于责任能力与责任意思的有无, 那么不法侵害中是否要包括责任意思与责任能力?我们认为正当防卫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在当今乃至近代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有法律明文规定, 其实施条件中的“不法”如何进行界定, 应当以法律设立此项法律制度的目的、追求的价值和人类生物本性作为判断的标准。

第一, 尽管不法浸害包括犯罪行为与违法行为。作为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与作为正当防卫之不法浸害的社会危害性是在某些方面一致的, 如都给社会秩序与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或者损害的危险, 但是不法浸害不能等同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不法侵害在质的规定与量的范围上均比犯罪行为更加广泛, 主观说将犯罪行为中的责任能力与责任意思都纳入正当防卫之不法浸害之中, 显然是不合适的。

第二, 从法追求的价值来看, 法的价值在于正义与公平, 凡是有损于正义与公平的要求, 给法律赖以生存并竭力维护的社会秩序造成损害的行为, 不管行为人是否具有责任能力和责任意思, 都是对法律的权威和价值的破坏, 因而均应当为法律所禁止, 至少此种行为在法律上是不予认可的, 当然法律对此种行为在法律上的否定与不认可的方式是不相同的, 即可能是给予法律制裁, 也可能是在法律上赋予他人阻止行为人实施此种行为的权利, 但所有的一切都是殊途同归———维护法律所保护的权益与社会秩序。

第三, 从正当防卫制度设立的目的来看, 是为了弥补在公民突然遭遇不法侵害, 而又无法及时寻求国家公力救济使得合法权益的侵害者受到国家法律制裁的缺陷。而按照主观说则要求防卫人在实施正当防卫前查明不法侵害者的责任能力与责任意思。人们在面临各种侵害时, 一般都会进行防卫、反击, 并且往往会根据侵害的性质 (如是暴力还是非暴力) 、强烈程度 (如是致人于死还是致人于伤) 以及被侵犯权益的险质 (如危及的是人的生命权还是健康权、财产权) 等等而作出必要的、适度的反应。即在一般情况下, 人是理性人, 具有意志自由, 能够对面临的非法侵害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和辨别, 从而作出适度的反应。然而, 当人在面临人身安全遭受到严重的暴力侵害时, 加心理学应激理论的角度来分析, 防卫人往往处于高度紧张的“心理应激状态”[3]所谓“应激”是指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情况下引起的情绪状态, 是人对某种意外的刺激的适应性反应。应激状态所造成的心理高度紧张阻碍了人的认识功能的正确发挥、意志自由受到严重的束缚和抑制:紧张和惊恐使人知觉狭隘、注意局限、思维迟滞、行动刻板, 从而导致了正常处理事物的能力下降, 连正常情况下很容易做到的事都做不到了。而且与此同时还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应激能力的发挥, 诸如机体的状态, 人的个性特征、以往的生活经历及文化教育等。在这种心理状态下, 要求防卫人恰如其分地掌握好防卫的分寸, 这是不可能的、不科学的, 也是强人所难的, 因而依照主观说就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 防卫人比较熟悉不法侵害人, 再加之是非暴力侵害, 正确认识了防卫人的责任能力与责任意思, 使得防卫行为“适人”然而也完全可能发生另外一种惨状:防卫人不了解不法浸害人或者在高度紧张的状况下, 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认知能力, 在完全能够制止不法侵害的情况下, 防卫人包括受害人或第三人因为无法确认不法侵害者的责任能力与责任意思, 只能袖手旁观, 尤其是当无法采取其他方法加以避免不法侵害的损害结果发生时, 只能眼睁睁的等待着合法权益遭受不法侵害的肆意践踏, 这样法律的正义就无从说起。

第四, 从人类之生物的本性来看, 面对危险人类有两种做法, 一是逃离现场, 二是实施反攻击或者抵御行为, 如若根据主观说, 在面对不法侵害又无法确定侵害者的责任能力与责任意思, 为了防止发生触犯法律的可能性, 受害人只能选择逃离现场。更进一步来说, 如果不能逃跑的情况下, 就只有忍受不法侵害了, 这是对人性的扭曲。

综上所述, 不法侵害中的“不法”应当作客观违法理解。这正如前苏联学者基里钦科所说的:“……侵袭者的侵犯由于故意, 还是由于可以原谅的错误, 是没有区别的。侵袭者侵犯合法权益, 而这种侵犯行为又是不法的, 那么, 这种侵犯对防御者来说, 就是一种犯罪, 而对这种犯罪是容许实施正当防卫的”[4]。

参考文献

[1]姜伟, 正当防卫[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2]姜伟, 正当防卫[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3]傅顺贤, 鼓励正当防卫和自首的心理学意义[J], 律师世界, 2008 (2) .

上一篇:技术员工离职协议下一篇:后进村书记表态发言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