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侵害

2024-07-08

环境侵害(精选12篇)

环境侵害 篇1

矿业是指勘探、开采和加工利用矿产资源的产业, 它对于人类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1]。我国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95%以上的一次能源均来源于矿业。作为基础产业的矿业,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 其开发就是从地下开采出有用的物质, 这就不可避免地占用和破坏大量的土地, 严重破坏原有的环境景观并使一系列的环境侵害问题一一显现。矿业环境侵害是矿业生产所导致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从而危及一定区域内的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条件的事实。

1 矿业环境侵害的原因

1.1 直接原因。

矿业环境侵害的实施者主要是矿业企业。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 矿业企业也不例外, 不进行生产经营企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但由于矿业本身的特点其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对矿区环境的侵害。

1.2 间接原因。

矿区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对矿区环境保护都提出了相关的原则性要求, 但具体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法规还不够完备。且矿区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条款分散, 缺乏有机联系, 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区环境保护的要求[2]。矿业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矿业企业是要进行成本效益核算的, 如果投入到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资金过多, 就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 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 很多矿业企业只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 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侵害置之不理、置若罔闻。政府监管不到位。在我国现行的对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中, GDP是一个量化的、敏感的指标, 导致许多地方政府主观上只注重资源开发轻生态环境保护, 使环境侵害事件屡屡发生。客观上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部门分散, 矿业环境的监督与管理执法部门众多, 使地方各管理部门责、权、利不明, 职责不清, 工作没有明确的目标, 管理和监督工作相互脱节。

2 矿业环境侵害的表现

矿业生产过程本身就是对自然生态的改变并不可避免地引发一系列环境侵害问题。主要表现为:占用和破坏大量土地, 地下开发会导致地面塌陷, 露天开发会破坏地表植被、占用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采矿选矿过程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即“三废”等。具体对环境的侵害形式和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见表1。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 如果处理不当, 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例如2010年7月紫金矿业集团公司下属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污水泄漏事故, 污染汀江;2012年1月污染源来自广西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2012年4月, 河南省济源市环宇煤炭有限公司矿业分公司违法开采钾长石, 其尾矿渣污染河水, 下游8个村庄近万人的生活受到影响, 小浪底库区的水质直接受到污染等等。近年来, 矿业企业环境侵害事件屡屡发生, 使国家经济、生态环境、人体健康遭受损失、破坏和损害, 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宗旨相悖。因此矿业企业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不让污染事件发生。

3 矿业环境侵害的控制

3.1 经济、技术控制。

对矿业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制裁措施, 促使各种规模的矿业企业自觉遵守各项环境保护制度, 认真履行各自的环境保护职责, 对正在造成和将要造成的环境侵害必须由矿业企业100%负责, 在限定的时间内治理修复并到达规定的标准, 否则处以重罚, 用罚款所得治理修复该区域的环境侵害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由国家通过适当的方式加以解决。坚持“在开发中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 走绿色矿业发展道路, 使矿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将矿业环境侵害造成的环境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4]。同时在对矿业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治理、修复、防治过程中, 坚持科学发展观, 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知识, 精准地掌握矿业环境侵害的成因。推广“清洁生产”采矿技术的开发和运用, “清洁生产是指生产技术和工艺本身在生产过程中不排放或少排放污染物, 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是一种将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和一体化实施的新技术观。”矿业方面的清洁生产技术比较成熟的有煤炭地下气化、建立地下尾矿库、溶侵采矿等等, 而大多数还处于开发和试验阶段。因此国家应大力推动比较成熟的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增加研究资金的投入, 实施以“预防为主, 保护优先”的原则, 从源头上保护环境, 防止环境侵害。

3.2 法律、法规控制。

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对矿业环境侵害实施约束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强制性措施, 规范矿业环境侵害中的权利和义务, 使其更加符合法律、法规的法定要求。必须依据“谁开发谁保护, 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 运用市场机制, 充分发挥经济手段、法律控制解决环境侵害问题[5]。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对现行法律、法规中不适宜的条款加以废除或修改, 以使新形势下矿业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矿业环境侵害的治理有法可依。

3.3 环境保护意识控制。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 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从方法和手段看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最普遍而快捷有效的方式。通过宣传教育使整个社会对矿业环境保护和矿业发展有一个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从而清醒地认识到矿业环境保护与矿业发展之间的既相互促进、协调又相互矛盾、制约的关系。

3.4 监督和管理控制。

建议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将矿业环境侵害治理的主要监管职能赋予一个由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土资源部牵头, 各有关部委配合成立的一个专门管理机构, 负责全国范围内的矿业环境侵害的治理实施、监督检查工作。

摘要:矿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 是经济发展和繁荣的保障。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 矿业环境侵害行为屡屡发生, 已成为危及矿区生物生存的事实, 因而应主要从经济、技术, 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意识, 监督、管理等方面加以控制, 以使矿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矿业,环境侵害,控制

参考文献

[1]余际从, 王伟.关于矿业产业定位的比较分析[J].中国矿业, 2005 (11) :1-3.

[2]任凤珍, 将北辰.我国矿区环境保护的法律思考[J].河北法学, 2007 (2) :116-120.

[3]张璐, 黄德林.完善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若干建议[J].资源与产业, 2012 (2) :44.

[4]胡振琪等.论矿区生态环境修复[J].科技导报, 2005 (1) :41.

[5]赵淑琴, 黄增国.走出资源和环境瓶颈的可行之路[J].资源与产业, 2006, 8 (4) :117-120.

环境侵害 篇2

关于上报整治生态环境领域漠视

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工作总结

省生态环境厅:

为切实解决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不闻不问、敷衍整改问题,坚决纠正生态环境保护平时不作为、急时“一刀切”行为,根据省生态环境厅《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专项整治生态环境领域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工作方案》和州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的整治方案》要求,现将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强化思想、认真组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紧紧围绕生态环境领域问题这一核心目标,我局及时印发《黄南州生态环境领域专项整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工作方案》(黄环督办〔2019〕4号),要求各县各部门全面排查,统一部署,规范整治,严肃查处,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污染问题。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严肃整治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不闻不问、敷衍整改问题。

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期间,全州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案件51件,其中举报不属实的17件,已经整改完成33件,正在整改1件。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期间,我州共受理转办件17件(重点关注4件、重复举报件5件),其中举报不属实的5件,已经整改完成7件,正在整改5件(含重复举报1件)。各县对已办结的案件进行了回访,回访过程中未发现问题反弹的现象。正在整改问题进展如下:

1、康杨镇全镇生活污水直排黄河的问题(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期间举报案件)。

整改情况:康杨镇污水处理厂已全面完成土建工程,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工作,预计12月底前完成验收并试运行。

2、关于尖扎县政府有关部门对群众举报打击报复,将北郊智格滩大桥封堵,并挖断麦什加村通往北郊智格滩的硬化公路,影响附近村庄学生上学和村民通行,请求给与解决的问题。

整改情况:该问题中只有智合滩大桥进行封堵的问题属实,封堵原因为存在安全隐患,为彻底解决隐患已投入621万元,实施智合滩大桥应急抢修工程。目前正在开展桥墩加固及护坡治理工作,预计2020年1月中旬完工并恢复通行。

3、尖扎县政府机关部门乱作为,政府投资的康利节能环保砖厂大量生产粘土砖,厂址距尕布村饮水河不到10米,在没有采矿证的情况下进行生产和尖扎县坎布拉镇尕布村康利砖厂,无采矿证,于2019年5月开始生产,污染周边环境的问题。(含重复举报案件1件)

整改情况:该问题属于重复举报案件,都是同一家企业,其中只有无采矿证的情况下进行生产的问题属实。经查,其经营范围为“多孔砖、空心砖、异型砖生产、销售”,与采矿无关,核查后无盗采现象。目前坎布拉镇康利节能环保建材厂已完成采矿证招拍挂工作,正在办理采矿证等相关手续,预计年底前完成整改。

4、黄南州同仁县隆务镇四合吉社区排污设施不完善,村民自建化粪池或将生活污水乱排乱放,污染地下水,请求给予解决。

整改情况:同仁县计划将未纳入污水主管的12户村民污水支管接入污水主管,目前实施过程中因村民之间存在矛盾,同仁县组织镇、社区干部正在进行调解工作,计划年底前完成整改。

5、夏卜楞铅锌矿于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治理部分污染源后,剩余污染物约70万吨,私挖农田土用于覆盖污染源应付检查,约70万吨废渣不经处理就地覆盖,套取国家专项补助资金,对当地生态水源造成污染。

整改情况:同仁县已编制完成投资500万的夏卜楞铅锌矿生态修复方案,目前处于审查阶段,待批复后实施。

(二)严肃整治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不力的问题。

为进一步巩固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成效,防止问题反弹,根据《黄南州生态环境领域专项整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工作方案》(黄环督办〔2019〕4号),各县对已办结的举报案件,按20%的比例筛选出群众反映集中的突出环境问题,开展电话或实地回访工作,掌握群众对办理情况的满意程度;对阶段性办结的,对照计划进度扎实推进,确保按时完成整治。特别要对“举报不属实或部分属实”举报案件进行再核实,查明情况,坚决纠正对群众举报敷衍应对,甚至反映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情况。各县对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和群众信访举报案件的办理情况进行全面“回头看”,截止目前未发现反弹现象。

12369环保举报热线截止11月30日共接到举报1起,不属于生态环境领域,举报人反映发生交通事故,已提供给当事人交通事故报警电话。

(三)严厉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平时不作为、急时“一刀切”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一刀切”行为是典型的环境保护乱作为,也是生态环境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必须坚决反对,严格禁止。进年来,我州严格按照生态环境部制定的《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要求,对于建筑施工、畜禽养殖业、砂石业等易出现环保“一刀切”的行业或领域,结合我州实际,认真研究,统筹推进,分类施策。截止目前全州未发生生态环境保护“一刀切”现象。

1、严禁环境准入“一刀切”。根据环境改善目标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判定依据,实施差别化环境准入政策,合理优化开发布局,控制流域、区域开发强度。对符合发展规划和规划环评“三线一单”要求的项目,简化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等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间,强化指导服务,支持项目落地。对于不符合规划、不符合产业政策,以及在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建设区域的项目,坚持生态优先、严把审批关,守住法律底线、生态红线,坚决禁止和杜绝未批先建、批建不符等违法行为。

2、严禁施工工程停工“一刀切”。对于依法依规取得施工许可的各类建筑、道路、市政等工程项目,不采取集中停工措施;在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和“两个全覆盖”要求的情况下,优先保障国家和省重点项目、扶贫易地搬迁项目和民生工程正常施工。

3、严禁畜禽养殖业关停“一刀切”。全州畜禽养殖业共有153家,禁养区需要关停的共15家(尖扎县12家、同仁县3家),已全部关停,其中同仁县完成拆除工作,尖扎县已关停或转型。对于具有合法手续并符合环保要求的,不采取关停整治措施。

4、严禁砂石业停产“一刀切”。目前全州共有砂石企业44家,其中砂石矿26家,正常生产的17家,因政策停产或采矿证到期的9家;17家河道采砂企业因没有合法手续或不符合河道管理相关规定、达不到环境保护要求已坚决停产关闭,完成生态恢复。对于具有合法手续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不采取集中停产整治措施。

三、存在的问题

生态环境领域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整治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经现场核查、综合调度,也发现部分地区和部门思想认识仍有偏差,未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仍抱有侥幸心理、持观望态度,上热下冷、上急下缓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思想上没有真正认识到整改工作的严肃性和紧迫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突出党委、政府主体责任。

全州进一步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主体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和“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要求,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污染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科学统筹,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精细制定差异化管控措施,分类施策、精准治理,实行清单式管理并向社会公开。对辖区内存在的“一刀切”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二)强化部门监管责任。

州直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分管领域工作的调查研究和监督管理,坚决杜绝通过“发通知、打招呼”等临时性“一刀切”关停方式,坚决反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刀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坚决反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虚假整改、敷衍整改、表面整改,坚决反对“一刀切”粗暴的管控措施,应付环保督察检查。对有关职能部门在贯彻落实防止“一刀切”方面工作部署不力、失职渎职,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依法依规予以追责问责。

(三)严格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

要求企业进一步提升环境守法意识,督促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引导企业开展深度治理和提标改造,切实减少污染排放。对弄虚作假、违法生产、偷排偷放、超标排放、无证排污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一以贯之地保持严查重处的高压态势,一经发现,一律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四)发挥群众和社会监督作用。

本着依法依规、公开公正、联防联控的原则,依托政府门户网站、环保部门网站、微信公众号及其他相关媒体,进一步做好差别化环境管理信息公开,加强宣传引导,普及政策法规,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积极扩大公众参与,鼓励人民群众对身边存在的“一刀切”问题进行监督。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逐一核实,及时回应,合理合法的意见诉求要积极采纳,始终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作为努力方向,始终将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根本标准,为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黄南州生态环境局

预防性侵害 篇3

首先请家长先避免以下误区:

孩子那么小,性方面的安全知识难以启齿,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就会明白。

其次,请父母了解以下预防措施,并告诉孩子:

不要让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经常一个人在家。

不要把孩子交给“半熟脸”看管。

拒绝老师的猥亵行为,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尽可能不让小女孩一个人坐出租车。

除了父母,放学任何人接都不和他走。

提防邻居大叔或其他熟人对孩子过分亲热。

对于学前孩子,为了让孩子听明白,可以通过童谣和讲故事的方式和孩子讲解:

教给孩子的歌谣:

小熊小熊好宝宝,背心裤衩都穿好。

里面不许别人摸,男孩女孩都知道。

小小秘密藏心里,谁也不会告诉你。

坏人要是欺负你,告诉妈妈要牢记。

给孩子讲个平安故事:

小猫凯特长得很可爱,大家都很喜欢她。一天,爸爸妈妈出去买东西了,凯特一个人在家写作业,这时候门铃响了,凯特从门上的猫眼一看,是邻居狐狸叔叔,就开门让他进来了。狐狸问她:“凯特在家干什么呢?”“写作业呀。”凯特说。“那爸爸妈妈呢?”“他们出去买东西了,下午回来。”

狐狸一听,眼睛眯成了一条线,笑着跟凯特说:“凯特真乖,自己一个人写作业,来,休息一会,咱们做游戏好不好?”凯特正好也累了,就高兴地答应了。狐狸伸出手说:“这个游戏是不穿衣服的,我先帮你把衣服脱掉。”凯特想起妈妈跟自己说过,“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看,不能让别人摸,因为那是坏人要对自己做不好的事情。”虽然凯特不知道这个不好的事情是什么意思,但她知道面前的叔叔想伤害自己。这时候,外面的树上有一个苹果掉进河里,发出“咚”的一声,像关车门的声音。凯特就假装喊:“是我家的车,我爸爸回来了。”狐狸一听,赶忙说自己还有事,头也不抬地跑走了。凯特赶快把门锁上了。

下午,爸爸妈妈回来了,凯特把上午发生的事情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听了脸色立刻变了,原来狐狸对凯特确实不怀好意。他们赶快报了警,警察来把狐狸抓走了。

救护篇

家长平时就要告诉孩子:

什么是猥亵儿童,比如有大人想脱你衣服、裤子或者接触自己身体的行为。

如果在外面遇到这些情况,回家立刻告诉爸爸妈妈。

报警的具体操作。

一旦孩子遭遇性侵,家长首先要做的三件大事:

第一是生理救护,孩子被性侵害之后,赶快去看医生,检查一下有没有感染性病,同时帮她保留证据,如精斑、体液,以助公安机关破案。同时,父母要以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和语言向孩子解释,要告诉孩子身体很快就能康复。

第二是法律救护,绝不能让坏蛋逍遥法外。父母的态度要平静,不要表现出愤怒或吃惊等情绪吓坏孩子,这样孩子反而不敢说出实情和具体细节。

父母让孩子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取证时,不要让孩子对公安机关或其它机构或媒体多次叙述被性侵害的过程,这会给孩子带来精神压力和多次的心理伤害,加重孩子创伤后的痛苦。

第三是心理救护。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环境侵害 篇4

近年来, 全球范围的温室效应、酸雨、泥石流、地震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对人类生命健康和财产的危害呈现扩大趋势, 从而也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 为了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 世界各国纷纷以立法的形式保护环境。但具体什么是环境侵害, 各国的立法却未有明确的说明。就中国而言, 对于环境侵害行为的界定, 法学界及环境法工作者们众说不一, 但基本上形成两种学说:一是环境侵权说, 二是环境侵害说。

持“环境侵权说”者认为, 首先, 环境侵权这一概念, 更能揭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致人损害问题之实质, 该概念作为法律上的概念更科学。其次, “环境侵害偏重于强调权益遭受不利益的状态, 对该权益不利益状态的结果———环境损害, 则无法充分包容。”[1]而环境侵权不强求有损害结果的发生, 只要有侵权行为的发生就可以主张法律救济。最后, 中国《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 “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 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 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表明已经在立法上确定环境污染致人损害是特殊侵权行为中的一种, 所以采用环境侵权这一概念更便于和传统侵权行为制度相衔接。

持“环境侵害说”者认为, 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侵权行为, 针对的是私权利的侵犯, 追究的往往是民事责任, 而环境侵害很有可能还会导致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的承担, 可见环境侵害的内涵比环境侵权更丰富。环境侵害是指“因人为的活动, 致使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受污染或破坏, 从而侵害相当地区多数居民的生活权益、环境权益及其他权益, 或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事实。”[2]环境侵害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致害状态, 如果这种侵害达到了犯罪的标准, 将引发刑事责任构成环境犯罪;如果该侵害尚不够刑事制裁却又违反了环境行政法律规范, 那么就追究其环境行政责任。笔者认为, 环境侵害的提法更为科学、全面和现实, 环境侵权的概念已日显狭隘。第一, 环境侵权说客观上限制了致人权利受损的环境问题范围, 因为导致他人权利受损的不仅仅是环境污染, 还有生态破坏, 只不过生态破坏致人权利受损比起环境污染更具隐蔽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但致人权利受损的严重程度丝毫不亚于环境污染, 因此过分注重现实和短期环境问题的环境侵权说还不能准确表达致人权利受损的环境问题范围, 而环境侵害说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量齐观, 使得致人利益受损的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较为直接和暴露的环境污染, 把生态破坏囊括其中, 既符合环境问题产生的实际, 又具有前瞻性。第二, 环境侵权说过分强调现实的个人受害者, 而忽略了集体和国家同样可能成为遭遇环境问题的受害者。个人权利受损时可以要求补偿, 那么国家利益受损怎么要求致害者承担补偿责任呢, 显然环境侵权说过分强调致害者的民事补偿责任而淡化其他责任, 这与中国现阶段环境案件的司法实践也不相吻合, 而环境侵害说扩大了受害人的范围, 突出了环境问题的“公害”性, 即环境问题的受害者既可以是需要补偿利益的自然人、法人, 也可以是需要用强制惩罚行为保护其利益不再受到侵害的国家。第三, 环境侵权说的渊源始终来源于民事侵权理论, 但是环境受损的后果除了一般民事主体能够引起外, 还可能由环境行政管理机关所致, 对于这种情况, 环境民事侵权理论将难以应付, 而环境侵害说突破了致害人的责任范围, 不再仅仅是承担民事补偿责任, 而且可能承担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3]。

二、中国环境侵害救济中存在的问题

1. 环境侵害中运用传统因果关系举证困难。

传统的因果关系理论即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理论是指环境污染或破坏行为与某损害结果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传统的因果关系理论是以相当肯定的因果关系作为判断标准, 难以理清当代社会中复杂的污染行为与侵害后果间的因果关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损害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在环境侵害中, 环境侵害的加害者多为经济基础雄厚, 有着良好风险控制能力的企业或集团, 加害人凭借其资力及对污染物知识的了解, 可动员权威业者或专业顾问加以粉饰或反驳指控。而受害人多是普通农民、渔民或市民, 按照民事举证责任规则, 受害者对污染行为的客观存在应承担举证责任, 但是由于这些受害者缺乏必要的环境、医学等方面的技术检测或调查手段和专业知识, 就很可能无力承担举证责任。在这种情况下, 仍然要求受害者证明事实的因果关系, 最终就很容易出现封闭受害者救济途径的状况。其次, 在证明污染行为与损害间的因果关系时, 运用传统的因果关系理论举证困难。“污染环境行为的结果不具有即时性, 一般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出现。这种结果出现的快慢并不取决于污染行为的实施进度, 而是取决于环境的自净与承受能力, 只有当环境自身无法负荷时, 才产生具体的危害后果。因此, 污染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时间上的隔断而难以确认。”[4]最后, 环境侵害具有间接性与广泛性。在环境侵害中, 往往加害人的加害行为并不直接作用于受害人, 而是通过排污或开发建设等活动, 先作用于周围的环境, 然后再通过“环境”这一中介对生存于其中的自然人及其财产造成损害。从地域上看, 受影响的地区可能是几个村庄、县市, 也可能跨越几个省区、国家;从受害人数上看, 此种类型的污染中, 受害人数较多。

2. 行政救济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目前, 中国对环境侵害损害赔偿的行政处理缺乏法律或行政法规的统一规定, 没有专门立法。环境侵害类案件行政权力可以介入的依据仅仅只有《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2款规定,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 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 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 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起诉。”其他法条都是从宏观环境保护上规定环境保护部门的职权, 并没有对行政权力介于环境侵害的民事纠纷作出相应的规定, 即使是《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2款也受到相关立法解释的限制。具体来说, 当环境纠纷发生后, 如果侵害人违反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环保等相关部门就会对侵害人进行行政处罚, 鲜少涉及到受害人获得民事赔偿等问题。如果有此类责任的承担, 环保等相关部门按法定职责, 只能在调查事实的基础上, 召集受害者与致害者双方协调解决, 而没有任何强制手段要求任何一方无条件接受调解结果。如果环境侵害行为的致害者不愿或不服从协调解决, 或者不兑现对受害者的利益补偿, 那么环保等相关部门也无能为力, 只能建议受害者寻求司法救济。显然, 这种行政处理手段不但损害了国家的权威, 而且浪费了行政资源也浪费了当事人的时间。

3. 司法救济作用十分有限。

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环境争议是处理环境纠纷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中国现行的司法救济制度存在着诸多限制, 已越来越不适应当代环境保护的要求。目前, 中国法院审理案件解决纠纷, 贯彻的是“不告不理”的原则, 即未经起诉不得启动审判程序, 但是中国目前三种诉讼制度中关系到环境侵害诉讼的规定存在不足, 导致人民法院对此类案件审判盲区的形成。

4. 缺少规范的社会与保险救济途径。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环境补偿基金制度、强制性的财务保证金制度等一些在国外备受关注和好评的环境救济机制在中国均未建立。目前中国环境侵害案件在涉及利益赔偿时, 数量巨大的受害人索赔很可能致使侵害企业倒闭, 一旦破产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受害者利益补偿将无法得到根本保障, 另外高数额的索赔也使受害人无法在企业有限的资产中获得足额的赔偿, 就算法院强制执行, 侵害企业也没有足额的赔偿金, 受害者的利益仍然无法得到切实保障。

三、环境侵害救济的完善对策

1. 建立疫学因果关系理论。

疫学因果关系理论起源于日本, 并被大量运用于日本的公害案件中。“所谓疫学因果关系理论, 是指采用疫学上的因果认识方法, 某因子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即使不能够从医学、药理学等观点进行详细的法则性证明, 但根据统计和观察, 认为其间具有高度的盖然性时, 就可以肯定存在因果关系的理论。”[5]也就是说, 疫学因果关系在确定因果关系时, 只要能确认某种物质是产生某一疾病的原因这一结论即可, 不必再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判断疫学上有无因果关系需具备以下四个要件:一是污染因子须在发病前已发生作用;二是污染因子的作用程度越显著, 疾病的患病率越高;三是除去或减少污染因子时, 疾病的患率越低;四是污染因子发生作用的途径在生物学上可做无矛盾的说明。”[6]疫学因果关系理论提出的目的就是减轻受害人的举证责任, 只要受害人能针对上述四要件做出充分证明, 就可以认定事实上因果关系成立。与传统的因果关系理论相比较, 疫学因果关系理论具有以下积极的意义:一是疫学因果关系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由于受害者缺乏必要的环境、医学等方面的技术检测和专业知识, 无力承担举证责任, 所以运用传统的因果关系理论解决不了问题, 使得环境侵害受害人得不到救济, 这显然违背了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义, 疫学因果关系理论的出现, 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二是疫学因果关系理论有助于提高诉讼效率。在一些复杂的环境侵害案件中, 传统因果关系理论无法证明案件中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 这无形中就拖延了诉讼时间和增加了诉讼成本。而在疫学因果关系理论中, 只要根据疫学和统计学的原理, 认定患者患病与污染行为之间存在有高度盖然性, 就可认定存在因果关系, 从而结束了无休止的举证活动, 提高了诉讼效率, 减少了诉讼成本。

2. 加强环境侵害救济中的行政作用。

要加强环境侵害救济中的行政作用首先应该完善相关立法, 授予行政机关处理环境侵害案件更大的权力, 行政机关对环境侵害案件的“处理”不应仅仅是“调解”, 而应是具体的行政行为。笔者建议中国建立环境侵害行政裁决制度。“行政裁决, 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 处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相互之间发生的与其行政职权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的活动。”[7]中国环境侵害行政裁决制度的重点应是赋予行政裁决以执行力, 强调行政机关对其裁决具有强制执行力, 运用行政权力的高效性解决环境侵害索赔的拖延赔偿或拒不赔偿等问题。当然, 建立环境侵害行政裁决制度并不意味排斥行政调解的存在, 而是把行政调解包含在行政裁决制度当中。当发生环境侵害事件时, 受害人向环保等相关部门申请行政裁决, 环保等相关部门先进行调解, 如果调解成功, 那么制定相关协议书, 该协议书具有法律执行力;如果调解不成功, 那么由环保等相关部门做出责任认定, 并依法做出裁决, 裁决具有法律执行力。该裁决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在法定时间内没有提起行政诉讼的, 该裁决正式生效。

3. 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鉴于中国现行司法救济制度存在诸多弊端, 已越来越不适应当代环境保护的要求, 笔者建议引入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以利于更好的保护环境, 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国外已普遍建立起来, 是以新的诉讼方式来满足新的社会要求, 并经多年实践证明它绝不是孤立现象, 而是一种更具广泛性的全球现象。“所谓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社会成员, 包括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据法律的特别规定, 在环境受到或可能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情形下, 为维护环境公益不受损害, 针对有关民事主体或行政机关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8]也就是说, 环境公益诉讼承认公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具有原告的起诉资格, 例如, 当发生环境侵害案件时, 环境公益诉讼承认环保组织具有原告的起诉资格, 这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只有受害主体独享起诉权情况的突破。当环境侵害由私害转化为侵害集体或国家利益的公害时, 按照传统的司法救济制度对起诉人资格的限定, 可能无人有权起诉致害者, 这就有可能导致致害者逃脱责任, 集体或国家的利益受损。如果建立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那么在集体或国家的环境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时, 每个公民或社会团体都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国家提供法律保护, 这样就可以避免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 无人干预、无法救济的状况, 这也是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核心所在, 它使环境侵害诉讼原告资格得到了扩张, 最大限度的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维护环境公益和公民权, 弥补政府在维护环境公益和公民环境权方面的不足, 从而切实保护环境公共利益不受侵害, 维护社会生态文明。

4. 建立环境侵害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针对环境侵害案件中, 受害人无法获得补偿或补偿数额明显不足的状况, 笔者认为, 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建立中国的环境侵害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环境侵害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就是把保险引入环境侵害之中的一种救济制度, 利用保险的特点, 在保护受害人利益的同时也降低了侵害企业的经营风险。“该制度的优点在于保险机制为企业的环境污染风险对策提供了有力支撑。首先, 通过保险制度能够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 并保障受中、小企业污染的受害人能够获得赔偿,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赔偿资力, 赢取周边居民的信赖, 减少企业无力支付引起的社会问题。其次, 通过建立保险制度, 发挥保险公司的监督作用, 促使被保险企业加强污染物处理能力, 否则保险公司拒绝承保或者续保, 企业将无法获得经营行政许可和银行贷款。最后, 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企业环保设施运行状况灵活调整企业保险费用, 通过市场调节促使被保人增加投资环保设备, 提高企业自觉履行环保义务的内在动力。”[6]

四、结束语

环境侵害纠纷是现实中大量存在的一类纠纷, 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 其数量和种类还会进一步增多。环境侵害与传统的环境侵权不同, 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传统的法学理论以无法适应环境侵害这一现代社会新型的侵害行为。因此, 唯有促进传统的法学理论进一步发展, 才能适应这种新型的侵害行为。首先, 在法学理论上引入疫学因果关系理论;其次, 在行政救济领域中建立环境侵害行政裁决制度;然后, 在司法救济领域中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最后, 在社会救济领域中建立环境侵害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只有立足于中国实际, 吸收国外先进经验, 才能逐步完善中国的环境侵害救济制度。

摘要:日益严重的环境侵害问题引发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环境侵害是现代环境损害行为之一, 它具有与传统侵权行为不同的特性, 主要体现在环境侵害的法律特征、行政救济、司法救济和社会救济等方面。通过分析中国现阶段环境侵害救济中所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完善救济制度的法律对策。

关键词:环境侵害,行政救济,司法救济

参考文献

[1]王明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5.

[2]陈泉生.环境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86.

[3]向前.论中国环境侵害救济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生产力研究, 2009, (22) :129.

[4]杜澎.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邓建志, 陈杨, 陈凌.试论环境犯罪中的疫学因果关系[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4) :46.

[5]谢治东.“疫学因果关系”与中国刑法理论的借鉴[J].湖北社会科学, 2005, (9) :118.

[6]傅剑清.论环境侵害救济的立法困境及其突破[J].法律适用, 2010, (21) :46-47.

[7]周伯煌.林权争议中的行政裁决方法研究[J].求索, 2010, (9) :174.

珍惜生命,远离侵害 篇5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901班

主题座谈会

任何一个生命都是珍贵的,来到这个世界是一种幸福。,“生命”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只有一次。我们这些大学生,已经不是被天天圈在校园里的娇娇鸟。我们离社会这个熔炉更近,我们身边的危险也随之多种多样起来。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我们不论是思想上还是生理上都应该学会及时调整,爱护自己。让自己快乐幸福,健康的活跃在阳光下。

我班团支部应团委指示,为进一步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提高“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避免或减少安全事件、事故的发生,以“大学生身边的安全隐患”,“防火,防盗,防诈骗主要常识”,“校园安全之我见”等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召开此次以“珍爱生命,远离侵害”为主题的座谈会。全班同学都积极配合,收集相关材料,整理相关事迹等准备工作很好的进行,座谈会大家踊跃发言,讨论,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我们身边的安全隐患1、2、3、4、大学生节假日在外打工的安全保障问题。

大学生与社会人的往来应具备和注意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方法。食品安全隐患。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5、6、7、运动损伤,宿舍烧烫伤,化学物质灼伤,火灾等。旅游途中特殊情况的自救。被关在电梯里的自救。

10.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心理健康问题。

二、防火防盗防诈骗

防火:

1、不乱丢烟头,不躺在床上吸烟。

2、不乱接乱拉电线,电路熔断器切勿用铜、铁丝代替。

3、明火照明时不离人,不要用明火照明寻找物品。

4、切勿在走廊、楼梯口等处堆放杂物,要保证通道和安全出口的畅通。

5、明火,并迅速通知专业维修部门来处理。

宿舍防盗措施:(1)锁好门、关好窗。(2)不要留宿外来人员。(3)注意盘查形迹可疑人员。(4)防止推销小商品人员顺手牵羊。(5)宿舍内不放大量现金。(6)贵重物品不要放在明处。(7)安装防盗门窗。(8)及时修复损坏的防盗设施。(9)保管好自己的钥匙。(10)积极参加宿舍楼内的安全值班。• 犯罪分子骗学生的招术

1、伪装身份,直接骗钱。

2、推销紧俏商品,以假钞骗真钞。

3、假装销”黄”,乘机敲诈。

4、故意撞人,勒索钱财。

5、骗取信任,掩盖作案真相。

6、利用关系,寻机盗窃。

7、投其所好,引诱上钩。

三、安全之我见

1、集体外出安全

(1)体外出时,最好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2)结伴外出时,不要相互追逐、打闹、嬉戏;

(3)时要专心,注意周围情况,不要东张西望、边走边看书报或做其他事情。

(4)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强行。

2、互联网对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影响 互联网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1)、色情信息容易导致性犯罪。(2)、暴力游戏容易促生暴力犯罪。(3)、网络虚拟性容易导致诈骗犯罪。

预防互联网对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1)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意识。(2)慎交网友。(3)建设网络文明。

(4)不登陆色情网站,不下载色情软件,不观看色情信息,不到不规范网吧。

(5)举报网络违法犯罪。

四、珍爱生命,安全伴我成长——生活委员简短报告 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具魅力。安全构筑了我们美好的家园,成为连接亲朋好友的纽带。在安全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麻痹和侥幸,在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要防范在先、警惕在前,必须要警于思,合于规、慎于行;必须要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必须要筑起思想、行为和生命的安全长城。曾几何时,校园内外,我们周围,都发生过许多危害同学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事例。娇艳的花朵在瞬间凋零,留下的只有血的教训以及亲人的悲痛欲绝和朋友的扼腕长叹。让我们珍爱生命,沐浴阳光下的一方平安,让生命的清泉永流不息,让安全的春雨滋润你我,让生命之树四季常青,让安全永远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

五、携手共你共创美好生活——班长总结

我们在这不到两个小时的座谈会中,大家相互交流,相互探讨,让我们每个人更清楚、更深入的认识到我们大学生活中存在的安全,危害,隐患等等。在此期间我们也学到了很多的预防措施,处理特殊事故的方式方法。对于侵害我们要加强防范,时刻要有安全意识。我们在生活中要及时反映问题,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别让“花朵”遭到性侵害 篇6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孩子自我保护的知识匮乏,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隐私部位,遇到性侵害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不知道这是危害自己的行为。作为家长,在防范性骚扰的问题上,该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呵护他们的身心安全呢?“中国儿童性教育第一人”胡萍提倡:“我们必须从孩子0岁起,就给予他性方面的关怀与照料。”

痛苦的妈妈:我该怎么办?

一封读者来信——

编辑老师你们好:

我心里有一件事难以启齿,不知该怎么办?去年5月份我和老公离婚,随后我带着4岁的女儿到广州打工。9月份的时候我认识了同乡阿辉,他是做保险的,离过婚但没有生育,经济条件不错,对我和女儿都好,经常给女儿买玩具和零食。后来我们住在了一起。因为我在超市上班,工作时间要求很严格,女儿上幼儿园后,经常是阿辉接送她。今年过年后我和阿辉开始商量结婚的事。今年6月份的时候,女儿跟我说:“妈妈,我尿尿的时候很痛。”我查看后发现女儿内裤上有粉红色的白带,下身有点红肿,我以为是书上说的“性早熟”,我和阿辉说了这件事,阿辉说可能是性早熟,以后不能给小孩吃炸鸡块了。我给女儿清洗了一下,原以为很快就会好起来,谁知道几天后,阿辉不在家的时候女儿对我说叔叔用药膏抹她尿尿的地方,并且让她不要告诉妈妈。我打开抽屉发现了有一盒达克宁药膏。我心里一惊,因为去年我有妇科炎症,医生给我开了这种药膏,辉是知道这件事的。我问女儿叔叔平时有没有摸你“咪咪”和“尿尿”的地方。女儿说有,她还说叔叔经常摸,还把手指头伸到尿尿里去,还有好几次叔叔压在她身上,尿尿很痛很痛。我听了非常愤怒,立刻打电话给阿辉,阿辉骂我是神经病,说小孩子的话怎么能相信,他说给女儿抹药膏是因为担心我的妇科炎症传染给小孩,所以用药膏试一试,完全是关心女儿。我们为这件事吵了起来,我说要去报警,阿辉说你想报就报吧。感觉他的态度很坦荡,不像做了坏事的样子,我很困惑,担心错怪了他。我该怎么办?

——阿娟

2012年7月3日

我们编辑部接到这封信后,赶紧按照阿娟留的手机打过去,告诉阿娟:1、赶紧带女儿带医院做检查,一是看看是否遭到性侵害;二是看看是否有炎症,及时治疗。2、如果女儿检查有性侵害损伤,要及时报警;如果没有性侵害损伤,从女儿的表述看,应该遭到了性侵害,也应报警,及时离开那个男人。

其实,每每接到这样的信件和电话,作为编辑的我们非常愤怒和痛心,不但是因为我们自己家也有懵懂无知的小宝贝,更是因为那些实施侵犯行为的人都是所谓的熟人。

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的性侵犯教育

对于儿童性侵犯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儿童性侵犯是指儿童卷入不能够完全理解的性活动,或因不具备相关知识而同意的性活动,或因发育程度限制而无法知情同意的性活动,或破坏法律或社会禁忌的性活动。侵犯者因其年龄或身心发育程度相对处于强势地位,他既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儿童;既可以是承担照顾责任、被儿童信任的熟人,也可以是以暴力相胁的陌生人。侵犯者与儿童的性活动只是为了满足侵犯者自身的需要,包括:(1)利用或强迫儿童从事任何性活动,包括娼妓活动;(2)剥削利用儿童进行色情表演或观看色情材料。

“中国儿童性教育第一人”胡萍在《善解童贞》书中提倡父母可以利用媒体报道的案件和信息,来教会孩子辨别性伤害行为。

1、让孩子知道以下这些是性伤害的行为

把孩子带到一个隐秘的地方,叫孩子脱下衣服或裤子,摸孩子的胸部或生殖器部位;

让孩子摸他的身体的某个地方(胸部、生殖器),或者让孩子看他的裸体或者隐私部位;

带孩子看有很多成人裸体镜头的电影或者视频;

用他身体的某个部位(生殖器或者嘴巴)接触孩子身体的隐私部位;

在公交车、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摸孩子身体隐私部位。

2、学会区分好的接触和不好的接触

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辨别什么样的身体接触是好的,什么样的身体接触是不好的。父母要告诉孩子:人类会用身体接触来表达爱意,在生活中我们会亲吻拥抱,表达我们的亲密关系,父母的朋友同事在表达对孩子喜爱的时候也会与孩子有身体的接触,这样的身体接触让我们感受到爱与被爱,是好的接触。如果成人与我们身体接触的时候,成人身体的某个部位(手、生殖器)在孩子身体的隐私部位反复触摸或者摩擦,这就是不好的接触。当孩子遭遇不好的接触时,要立即想办法离开这个成人,并把事情告诉父母。

3、什么样的人会对孩子进行性伤害

对孩子进行性伤害的人,大多不是陌生人,通常正是孩子最熟悉、最信任、最尊重、最亲近和最依赖的人。侵犯者与孩子处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比如自己的亲人、邻居、老师、父母的朋友等。孩子对这样的一些人没有防范意识,从来就不会想到他们所爱的人和被他们尊重的人会对自己进行性侵害。而侵犯者利用其权势侵犯和剥夺了受害孩子自由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和意志。有关部门对性侵害事件的调查统计发现,85%的儿童性侵害事件正是熟人所为,陌生人性侵害儿童的案件仅占15%。

父母要告诉孩子:任何人都可能性侵害儿童,不论年龄、性别、职业,侵犯者可能是孩子的亲人、父母的朋友、隔壁邻居、学校老师。但是,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是爱孩子的,伤害孩子的只是极少数的那一部分人。所以,孩子要懂得辨别好的接触和不好的接触,如果遭遇性伤害知道如何应对,就能够保护自己。

4、遇到性伤害怎么办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一旦遭遇性伤害,要做到以下几点:

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如果判断出了是不好的接触,尽快冷静下来,然后想办法机智地离开。

不要激怒侵犯者,这样会给自己带来生命危险。

如果被性伤害,要做三件事情:立即告诉爸爸妈妈、报警、到医院检查身体情况。

如果力量无法与侵害者抗衡,也没有机会逃离,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先顺从罪犯,不要以跳楼等伤害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抗争,保护好自己的生命。

5、父母是孩子坚定的保护者

孩子需要从父母这里获得的信息是:一旦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你要知道这不是你的错,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会保护你不会再受到伤害。让孩子相信父母是孩子坚定不移的保护者。然而很多父母并没有这样做,导致很多孩子遭受性伤害后不敢寻求父母和亲人的保护,独自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并反复遭受性伤害。

做父母的要遵循以下原则:(1)父母发现事情的当时,如果孩子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要带孩子在第一时间进行医疗评估和创伤处理,医疗评估可以作为控告罪犯的证据之一。(2)父母要态度平静地询问孩子事情发生的具体细节,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愤怒或吃惊等情绪,那会使孩子被惊吓,不敢说出实情和具体细节,这样父母就了解不到孩子受到的具体伤害。(3)父母应该让孩子远离对孩子进行性侵害的人。(4)不要让孩子反复讲述被伤害的过程。(5)做好安慰工作,不要“追究”孩子的责任。(6)在生活和学习上更加关心孩子,及时与心理医生沟通,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孩子再次被侵害。

胡萍老师在一所小学里调研时,校长告诉她六年级一位班主任对学生性侵害的事情。班主任是位男性,上课时利用大多数学生低头做作业的机会,将一个个男孩叫到讲台上,然后把手伸进男孩的裤裆摸弄男孩的生殖器……全班有13个男孩被他这样猥亵,时间长达一年。后来有个男孩经常被他辱骂和猥亵,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将事情告诉父母,黑幕由此揭开。

后来被老师猥亵的13个男孩的父母共同将这个事情掩盖了下来,他们的理由是孩子要毕业了,不想因为撤换老师影响孩子的升学考试。父母们需要的是孩子的考试成绩和所谓的“前途”,他们没有考虑过孩子的人生将因此而承受什么样的心灵苦难!学校也没有对老师做出任何处罚,他依然给这个班的孩子上课,依然可以对孩子们任意辱骂,直到孩子们从这所小学毕业。

两首童谣要记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王大伟教授根据多年接触的案例,总结出了两首小童谣,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唱学,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平安童谣

小熊小熊好宝宝,

背心裤衩都穿好。

里面不许别人摸,

男孩女孩都知道。

专家提示: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别人不能摸。这个话题学校和家长一般讲的比较少,小朋友们要从小有这方面的安全意识。

小小秘密

小小秘密藏心里,

谁也不会告诉你。

坏人要是欺负你,

告诉妈妈要牢记。

专家提示:

1学会这类侵害是如何发生的,避免发生在自己身上。

2身上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3若受到这些侵害,或者别人对自己做一些感觉不正常的行为,及时告诉妈妈。

安全提问(家长要了解,并且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

1什么是猥亵儿童罪?

2身体那些部位不能让别人摸?

3穿衣要注意那些问题?

4如果有些平时你很熟悉的人,比如邻居叔叔、阿姨或者老师要摸你的私密部位,该怎么办?

(安全答案)

1猥亵儿童罪,是指以刺激或满足性欲为目的,用性交以外的方法对儿童实施的淫秽行为。本罪侵犯的对象是儿童,即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包括男孩女孩。猥亵的手段如抠摸、舌舔、吸吮、亲吻、搂抱等行为。

2凡是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比如胸部、腰部、阴部、臀部,都不能让人摸。

3要注意衣裤的选择,必须覆盖住自己的私密部位。

4绝对不让他们摸,迅速离开,并将这件事告诉妈妈。

女童扮性感易被不法分子盯上

现在童装中,走酷辣风的不在少数。小抹胸、吊带裙、超短裙已经见怪不怪;热裤、紧身衣包裹着女童还没发育的身体。辣妈酷爸们也越来越喜欢把自家女孩打扮得性感风情。

把孩子打扮漂亮点没错,可是走性感路线就不妥了。孩子穿着过分暴露,会被社会不良分子视为“容易侵犯的”目标,甚至被视为一种性暗示。这其实就把女孩暴露在危险中。

孩子性侵害危险自测表

1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经常一个人在家。

2把女孩交给半熟脸看管。

3异性老师对学生有猥亵行为,不相信老师会对学生做出不轨的行为,认为老师这个高尚的职业不可能有猥亵行为的发生。

4接受陌生人给的好吃的东西。和陌生人去玩。

5女孩突然不爱上学,外阴部异常。

6邻居大叔对小女孩过分亲热。

以上六条,每条五分。有一条存在,为较大危险隐患,如果达二十分以上,进入红色预警,必须马上消除。

科学常识:

男孩女孩独处一室不要超过30分钟

第三人侵害债权研究 篇7

第三人侵害债权, 指债的关系外的第三人故意实施与债务人恶意通谋共同实施旨在侵害债权人债权的行为并造成债权人实际损害。传统民法理论, 侵权行为的对象为绝对权, 债权作为相对权, 自不在侵权行为的客体之列。随着民事关系日趋复杂, 债权仅靠合同法来救济, 在某些情况下难以实现。为更好地保护债权人利益, 现代民法突破了侵权法和合同法的界限, 近代各国立法例大都确认了侵害债权的责任。

一般认为, 英、美等国突破合同相对性原则, 确立侵害债权制度是自1885年拉姆利诉吉厄一案。在该案中, 一个戏院的老板拉姆利与歌星维戈签订契约, 约定由维戈在其戏院独台演出三个月。就在约定履行前, 另一戏院的老板吉厄以高薪讲维戈拉走, 从而使维戈违反其与拉姆利之间的演出合同。于是, 拉姆利就向法院提出诉讼, 要求吉厄赔偿损失。法院判决拉姆利胜诉, 从而将侵害债权的第三人行为确定为独立的侵权行为类型奠定了基础。

法国在1908年罗德乃斯诉达维利特一案是重新界定了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典型案例。巴黎的时装设计师达威利特与罗德乃斯的饰边师理查德女士签订契约, 并同意补偿因违反契约的费用。理查德在开始履行合约之后, 罗德乃斯为留住理查德, 重新与达威斯特达成协议, 罗德乃斯为理查德提高薪水, 并支付因她违反与达威斯特之间契约而应支付的违约金。之后, 罗德乃斯向法院提出诉讼, 要求达威斯特承担他由于留住理查德所支付的费用。法院判决达威斯特对诱使理查德违约从而侵犯罗德乃斯的债权而承担侵权责任。法院认为, 被告承诺补偿债务人违反前约之损失, 从而使其违反前约, 被告负侵权责任, 从而抛弃合同排第三人的观点。

在德国法和瑞士法, 侵权行为并不以权利的侵害为要件, 违反法律规定及违背善良风俗的加害, 均构成侵权行为, 故对债权的侵害就包括在内。

在我国, 债权的不可侵犯性, 不仅未见诸立法, 而且学理上的讨论也有待深入, 只有少数著作有所涉及。有的学者认为新合同法121条实际上否定了债权的不可侵犯理论。笔者认为, 这条规定并没有否定第三人侵害债权的规定, 该条只是规定了在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 当事人一方仍然须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也就是说, 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一方违约的, 不是当事人违约免责事由。至于第三人是否向债权人承担侵害侵权责任, 合同法并没有做出特别之规定, 事实上, 第三人是否对债权人承担侵害债权的责任, 是侵权法的调整范围。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184条规定, 因故意或过失侵害他人之权利者, 负损害赔偿责任。故意以悖于善良风俗之方法加害于他人者, 亦同。王泽鉴认为故意债权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包含于此项之内, 侵害侵权的请求权基础不应前段之规定, 而在于故意以悖于善良风俗之方法。体现了对侵害债权行为范围划定的谨慎态度。王利明教授主张, 从法律上建立侵害债权制度, 必须认识到这一制度是辅助合同制度, 债权作为侵权行为法所保护的对象, 只是一种例外现象, 在债权人可以根据合同向债务人提出救济并获得满足的情况下, 则不必使用侵害债权制度。

二、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法理研究

1.从权利本质上看。债权作为侵权行为法的调整范围主要障碍是债权的性质是相对权。作为绝对权是一种支配权, 是排除他人干涉仅凭自己的意志对标的物进行处分的权利。相对权是一种请求权, 是请求他人协助实现权利人权利的权利, 如债权的实现需要债权人请求债务人履行才能实现, 这种权利的利益实现要靠义务人的积极协助。

笔者认为法律上的这种分类就给人们一个假象, 好像在债权主体之间外的第三方对债的履行不负任何义务。债的权利义务是当事人之间设定的, 第三人既然不负义务, 自无侵害债权的可能。但是, 债这种权利虽然是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 但也体现了法律的意志, 既然体现法律的意志, 在债之关系外的第三方有不得侵害债权之义务。对此, 德国学者卡尔·拉伦茨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说, 当然, 在下列的情况下, 比如不在于所请求的作为与不作为, 也不在于履行所负担的给付, 而在于法律地位时, 债权也是要受到每个人的尊重的。当然只是债务人, 而不可能是第三人, 对债务负有履行的义务。但第三人完全有可能侵害债务人的法律地位, 受领债务人的给付而引起债务人解除其负担义务的后果。如果上述情况侵害了债权人的法律地位则是违法的。

2.从法律规定上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条规定, 公民, 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第106条第2款规定, 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117条第2、3款, 损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的财产的, 应当恢复原状或折价赔偿, 受害人由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 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所以说, 债权作为一种权利, 体现了当事人的一种财产利益, 理应受到侵权行为法的保护。

3.从法哲学上讲, 传统民法之所以不承认债权的可侵犯性, 是债权是债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债的关系具有封闭性, 缺乏公示。所以让第三人承担责任, 不利于人们自由的创造。笔者认为并非任何对债权造成侵害的行为都被视为第三人侵害债权的行为, 应对债权人负损害赔偿之责。既然是第三人承担侵害债权之责, 债权之内容是给付, 给付就涉及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因此, 单纯侵害债之标的物, 或债务人致使债权受到侵害的, 不能要求第三人承担侵害债权之责。所以, 一个重要的条件是第三人的主观出于故意, 只有当事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对于债权的一种侵害, 那么才能要求其承担侵害债权的法律主责任, 否则它只承担的是对债务人的侵权责任。现代侵权法对一般侵权责任的过错要求正是适应了这种变化。让一个明知他人的债权而去侵犯, 责让其承担责任, 具有合理性, 在个案中, 这和在行为人对侵害绝对权没什么区别。这也符合哲学上对人的要求, 符合现代民法对人的经济人和理性人的假设。

三、第三人侵害债权行为的具体行态

(一) 侵害债权归属, 这是对债权的直接侵害

1. 第三人就债权的处分或行使行为, 直接使债权消灭, 例如, 代理人越权受领本人债权之清偿或代为免除债务人之债务。2.第三人直接损害债权或使债权丧失。例如, 将他人之无名证券毁损, 侵害债权的归属。3.因第三人介入他人之适法行为, 使债权消灭。例如, 第三人诱惑或强制契约当事人之雇方, 终止其契约, 将受雇人解雇。

(二) 侵害债务人人身, 致使债务人给付不能或给付延迟

这种侵害是否构成侵害债权, 要区分行为人是否明知债权的存以及行为时的主观状态。若行为时, 不知有债权人债权的存在或者虽然知道有债权的存在, 但并无损害债权的故意, 则不成立侵害债权的赔偿责任。例如, 甲在去参加演出的途中, 遭乙侵害致伤, 耽误演出, 使甲不能履行其与丙的合同, 若乙的行为目的是为损害丙公司的债权, 则在成立侵害甲身体权的同时, 成立乙对丙公司侵害债权的责任。若乙的行为仅因其与甲私人之原因, 不知甲与丙有合同关系或并无损害丙公司债权的故意, 则仅成立乙对甲身体的侵害责任, 不成立侵害丙的债权。

(三) 侵害标的物致使债务人给付不能或给付迟延

如甲向乙出售一幅古代字画, 由于第三人丙的侵害行为, 导致该画毁损和甲的给付不能。这种侵害形态, 应区分行为人是否知道债权人是否知道债权的存在, 是否有侵害债权的故意来确定是否构成侵害债权。

(四) 侵害债之给付

1. 恶意通谋, 指债务人和第三人恶意串通, 以损害债权人的债权为目的, 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使债权人债权不能实现, 常见的有债务人与第三人合谋非法移转个人财产伪造担保物权。

2. 引诱违约, 指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通过采取非法的方式和手段, 以损害债权人的债权为目的, 引诱债务人违反与债权人的合同, 致使债权人的债权不能实现或实现有困难。

四、第三人侵害债权的责任承担

侵害债权往往并非单独行为, 它常常伴随着债务人的违约行为, 有时以共同侵权的面目出现。由此, 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责任承担方式。

1.有侵害债权的第三人单独承担转责任。例如在侵害债权归属的情况下, 表见代理人代为受领或放弃债权的, 表见代理产生有权代理的后果, 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的法律关系消灭。对债权人造成的债权的侵害, 只有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

2.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 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在第三人直接侵害给付的情况下, 第三人对债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债务人仍然承担违约责任。这时, 债务人和第三人构成不真正连带责任。

3.第三人和债务人构成共同侵权。这时第三人构成侵权责任无疑, 债务人构成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这就产生两种情况, 一是如果债权人请求债务人承担侵权责任, 那么债务人和第三人承担连带侵权责任, 这种法律关系比较明确, 二是如果债权人要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 那么债务人和第三人是否构成连带责任?笔者认为, 在这种情形下, 如果权利人单纯要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的情况下, 第三人不应和第三人承担连带责任。因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和合同制度属于不同的范畴, 如果让第三人在这种情况下让第三人也承担连带责任, 势必混淆了侵权关系和违约关系的法律界限, 照成法律适用上的混乱。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2]王泽鉴.债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3]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浅析不法侵害行为的界定 篇8

所谓侵害, 从词源意义上来说, 它有“侵入而损害”之意。但作为构成正当防卫前提条件的要素, 侵害有其特定含义。在对其含义理解上有着不同的观点。

我国关于不法侵害行为争论的焦点在:第一, 保护的权益是否是合法权益。第二, 假如将权益遭受侵害的损害分为三个阶段, 即将发生、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且正在继续, 那么在哪个阶段的侵害是正当防卫之侵害?

对于第一个问题是不言而喻的, 法律的目的是保护合法权益的, 故作为法律制度之一的、存在几千年的正当防卫制度也不例外。

对于第二个问题, 一般的来说, 对正在进行的不法浸害进行防卫是不存在问题的, 关键是对于将要发生的侵害可否实行防卫, 法律不强人所难, 即使是善良的事项, 但如果不能, 法律也不强求。[1]在行为人面对具有强烈进攻胜的侵害, 如面对他人的开枪伤害自己的行为, 要求侵害行为正在进行才允许防卫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必要的。对于持续型侵害, 如非法拘禁, 我们认为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而且正在进行, 不能因为其持续性而否定其正在进行, 进而否定对其防卫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就正当防卫中的侵害而言, 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侵害的权益是合法的。第二、合法权益遭到损害存在三种状况, 或者正在遭受损害;或者没有遭受损害, 但是具有极大的危险;或者已经遭受损害, 但有扩大的可能性时。故侵害指的是对法律所保护的权益的具有极大可能性的、正在发生和具有扩大可能性的损害。

二、“不法”的界定

单纯从词义上说, “不法”指法律未规定的行为或者是现行法律禁止的行为。正当防卫中的“不法”是对正当防卫之侵害行为的法律性质的评价, 因而不法应当限于违反法律的行为, 也就是同违法是统一的。[2]在刑事司法领域, 判断一个行为是犯罪或违法行为, 必然会不自觉的运用主客观一致的判定规则加以判断, 因为正当防卫之中“不法”的特殊性, 因而在刑法理论界曾产生了对正当防卫中不法浸害之“不法”不同于犯罪中的“不法”的不同的理解。

从正当防卫的角度来说, “不法“的几种学说中, 主观说与主客观统一说其实质都是相同的, 前者强调责任意思与责任能力的第一重要作用, 而主客观统一则强调责任能力、责任意思与客观危害结果共同的、并列的构成不法浸害的构成要素, 两者都要求责任能力与责任意思的存在。客观说与主 (客) 观说区别在于责任能力与责任意思的有无, 那么不法侵害中是否要包括责任意思与责任能力?我们认为正当防卫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在当今乃至近代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有法律明文规定, 其实施条件中的“不法”如何进行界定, 应当以法律设立此项法律制度的目的、追求的价值和人类生物本性作为判断的标准。

第一, 尽管不法浸害包括犯罪行为与违法行为。作为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与作为正当防卫之不法浸害的社会危害性是在某些方面一致的, 如都给社会秩序与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或者损害的危险, 但是不法浸害不能等同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不法侵害在质的规定与量的范围上均比犯罪行为更加广泛, 主观说将犯罪行为中的责任能力与责任意思都纳入正当防卫之不法浸害之中, 显然是不合适的。

第二, 从法追求的价值来看, 法的价值在于正义与公平, 凡是有损于正义与公平的要求, 给法律赖以生存并竭力维护的社会秩序造成损害的行为, 不管行为人是否具有责任能力和责任意思, 都是对法律的权威和价值的破坏, 因而均应当为法律所禁止, 至少此种行为在法律上是不予认可的, 当然法律对此种行为在法律上的否定与不认可的方式是不相同的, 即可能是给予法律制裁, 也可能是在法律上赋予他人阻止行为人实施此种行为的权利, 但所有的一切都是殊途同归———维护法律所保护的权益与社会秩序。

第三, 从正当防卫制度设立的目的来看, 是为了弥补在公民突然遭遇不法侵害, 而又无法及时寻求国家公力救济使得合法权益的侵害者受到国家法律制裁的缺陷。而按照主观说则要求防卫人在实施正当防卫前查明不法侵害者的责任能力与责任意思。人们在面临各种侵害时, 一般都会进行防卫、反击, 并且往往会根据侵害的性质 (如是暴力还是非暴力) 、强烈程度 (如是致人于死还是致人于伤) 以及被侵犯权益的险质 (如危及的是人的生命权还是健康权、财产权) 等等而作出必要的、适度的反应。即在一般情况下, 人是理性人, 具有意志自由, 能够对面临的非法侵害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和辨别, 从而作出适度的反应。然而, 当人在面临人身安全遭受到严重的暴力侵害时, 加心理学应激理论的角度来分析, 防卫人往往处于高度紧张的“心理应激状态”[3]所谓“应激”是指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情况下引起的情绪状态, 是人对某种意外的刺激的适应性反应。应激状态所造成的心理高度紧张阻碍了人的认识功能的正确发挥、意志自由受到严重的束缚和抑制:紧张和惊恐使人知觉狭隘、注意局限、思维迟滞、行动刻板, 从而导致了正常处理事物的能力下降, 连正常情况下很容易做到的事都做不到了。而且与此同时还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应激能力的发挥, 诸如机体的状态, 人的个性特征、以往的生活经历及文化教育等。在这种心理状态下, 要求防卫人恰如其分地掌握好防卫的分寸, 这是不可能的、不科学的, 也是强人所难的, 因而依照主观说就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 防卫人比较熟悉不法侵害人, 再加之是非暴力侵害, 正确认识了防卫人的责任能力与责任意思, 使得防卫行为“适人”然而也完全可能发生另外一种惨状:防卫人不了解不法浸害人或者在高度紧张的状况下, 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认知能力, 在完全能够制止不法侵害的情况下, 防卫人包括受害人或第三人因为无法确认不法侵害者的责任能力与责任意思, 只能袖手旁观, 尤其是当无法采取其他方法加以避免不法侵害的损害结果发生时, 只能眼睁睁的等待着合法权益遭受不法侵害的肆意践踏, 这样法律的正义就无从说起。

第四, 从人类之生物的本性来看, 面对危险人类有两种做法, 一是逃离现场, 二是实施反攻击或者抵御行为, 如若根据主观说, 在面对不法侵害又无法确定侵害者的责任能力与责任意思, 为了防止发生触犯法律的可能性, 受害人只能选择逃离现场。更进一步来说, 如果不能逃跑的情况下, 就只有忍受不法侵害了, 这是对人性的扭曲。

综上所述, 不法侵害中的“不法”应当作客观违法理解。这正如前苏联学者基里钦科所说的:“……侵袭者的侵犯由于故意, 还是由于可以原谅的错误, 是没有区别的。侵袭者侵犯合法权益, 而这种侵犯行为又是不法的, 那么, 这种侵犯对防御者来说, 就是一种犯罪, 而对这种犯罪是容许实施正当防卫的”[4]。

参考文献

[1]姜伟, 正当防卫[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2]姜伟, 正当防卫[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3]傅顺贤, 鼓励正当防卫和自首的心理学意义[J], 律师世界, 2008 (2) .

试论第三人侵害债权 篇9

关于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概念, 各国立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大陆法系国家虽有债及债权的概念和制度, 理论界和司法界也广泛承认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 但在立法上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英美法中并没有债及债权的概念, 因此在英美法上不存在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提法, 英美法将第三人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称为“妨害 (干涉) 合同权利或合同关系”。美国《侵权法重述 (二) 》第766条“第三人故意干涉合同履行”中规定:“任何人故意并且不正当地引诱他人违约或者通过其他行为造成他人不履行合同, 应当对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承担赔偿因合同不能履行而造成经济损失的责任。婚姻契约除外。”中国大陆学者做出了学理上的定义, 王利明将其定义为, “债的关系以外的第三人故意实施或与债务人恶意通谋实施意在侵害债权的行为并造成债权人的损害。”杨立新认为, “债权侵害行为是指债的关系以外的第三人故意实施或与债务人恶意通谋实施旨在侵害债权人债权的行为并造成债权人的损害。”《民商法学大辞书》中对“第三人侵害债权”这一词条的解释是:“第三人以损害他人债权为目的, 故意妨碍债务人履行义务的行为。”通过上述概念的列举, 总结各学者的观点, 将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概念表述为:债的关系之外的第三人以损害债权为目的故意实施或与债务人恶意通谋实施的旨在侵害债权并造成债权人损害的行为。

二、第三人侵害债权的立法依据

(一) 理论依据———债权的不可侵性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 第三人侵害债权的现象频繁出现。将债权作为侵权法保护的对象, 对其提供更多的保护和救济, 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在此趋势之下, 承认债权不可侵性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但是, 对于债权为何具有不可侵性的理论依据却纵说纷纭, 主要观点有: (1) 债权私权说。一切权利都具有不可侵性, 债权是一种民事权利, 当然也具有不可侵性。郑玉波指出:“债权既然属于一种权利, 即具有不可侵性。”就债权的权利属性而言, 债权与人格权、物权一样, 权利人在其权利受到损害时, 享有排除损害或请求赔偿的权利, 否则就等于否认债权是一种民事权利。债权是一种民事权利就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具有不可侵犯性。 (2) 债权对外效力说。依合同相对性原则, 债权在当事人之间发生的效力, 仅是就债权的对内效力而言的, 且仅指双方之间的合同权利义务。但就对外效力而言, 债权与其他民事权利一样具有不可侵害性, 当这种权利受到第三人侵害之后, 债权人理应有权获得法律上的救济, 使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

(二) 各国 (地区) 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规定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两大法系的立法中都有体现, 为中国立法提供了参考依据。 (1) 英美法中。英美法中没有债的概念, 也没有第三人侵害债权的说法, 其将第三人侵害债权称之为妨害合同权利或合同关系。该制度由1853年的Lumley V.Gye一案确立。对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合理性, 美国学者评论道:“好几代人已达成普遍共识, 即工商贸易方面的竞争是合理的, 这在法院判决与国家立法当中都有所体现。现在, 英美法将干涉合同关系视为一种典型的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行为, 认为故意引诱合同当事人违约或阻止其履行合同都构成对合同相对人的损害, 这种损害不仅指实际的财物损失, 还包括当事人在通常商事活动中所遭受的经济损失。 (2) 法国。法国在18世纪中期以前, 对侵害债权的第三人承担法律上的责任是持否定态度的, 但随着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案件大量涌现, 法国法院逐渐在司法上承认第三人侵害债权的存在, 并通过1908年审理Raudnitz V.Doeuillet一案, 重新界定了债权的相对性原则, 把债权纳入了侵权行为法的保护。法院可直接以《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规定:“任何行为使得他人受损害时, 因自己的过失而致行为发生之人对他人付赔偿的责任”为依据判决被告承担侵权责任。法国学者认为合同相对性并不妨碍合同具有不可侵性, 债权可以成为侵权行为法所保护的对象。 (3) 台湾地区。台湾地区民法受德国民法影响颇深, 所以对于债权能否成为侵权行为的客体在实务和学说上有争议, 但近年来已逐渐形成一致见解, 认为侵害债权可以成立侵权行为, 司法界也以判例形式确认了侵害债权应承担侵权责任。

三、中国第三人侵害债权构成要件的设置

(一) 有第三人侵害他人债权的不法行为

该不法行为表现样态主要有: (1) 以毁损或隐藏债务人履行标的物等手段使债务无法履行。 (2) 以冒领等方式非法受领清偿, 损害债权实现。 (3) 以引诱、欺诈、胁迫或与债务人通谋等手段妨碍债务的履行。这些行为显而易见都具有不法性, 但关于行为不法性的标准, 学者们的观点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笔者认为, 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作些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 同时法律规定不能涵盖的部分可借用抽象标准进行规范。具体标准如下: (1) 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律的义务性规定。此处的法律应作广义理解, 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等, 也包括司法解释。法律之间虽然存在着效力上的差别, 但都是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义务性规定表现出对义务主体的约束, 为人际互助、维持社会安全提供保障, 违反义务性规则, 就要付出代价。第三人对他人债权造成损害的行为, 如果违反了法律的义务性规定, 则毫无疑问, 其行为具有不法性。 (2) 行为是否属于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公平竞争、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与本质所在, 唯有如此, 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社会资源和利益才能朝最大化的方向进行配置, 经济才能得以繁荣和发展。但如果行为人采用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对债权人的债权造成损害, 就应当承担由此引发的侵权责任。 (3) 当上述两个标准不足以判断时, 可以考虑是否违背了“善良风俗”进行最终的判断。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在认定侵害行为是否具有不法性的时候, 还必须考虑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具有违法阻却事由。如果行为人在实施该行为时具有违法阻却事由, 则其“不法性”行为可以因该事由而合法化。

(二) 侵害债权的行为造成了债权人利益的损害

无损害即无赔偿, 损害是侵权行为必备的构成要件。该损害的范围包括债权人预期可得利益及现实的其他损失, 例如因第三人胁迫债务人未履行给付产品义务, 致债权人不但转售产品的预期利润不能实现, 同时因无产品可供而向其客户支付的违约金即为现实损失。就第三人侵害债权而言, 可以分为由侵害行为导致的债权消灭、债权行使不能、债权实现迟延和债权实现增加困难或费用等几种情形, 因此, 只要债权人的债权在行为人的行为干扰之下, 出现上述情形中的一种, 就可以认定债权人的债权受到损害。但第三人侵害债权的赔偿范围是否仅限于物质性损害?是否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对于这个问题, 不同学者持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 债权属于民事权利的一种, 在债权日益显得重要的今天, 债权对债权人而言有可能存在着他人难以想象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债权的侵害同样会造成债权人的痛苦、甚至可能因为导致债权人自杀, 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具有其合理性。但是在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中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应当严格控制, 只有在造成严重后果时才能适用。

(三) 受损害债权为合法债权

只有合法债权才受法律保护。违法债权自始无法律效力, 不能成为侵害对象。如无效合同, 由于其没有法律效力, 不产生任何合同债权, 自然不能成为第三人侵害债权的侵权客体。还有自然债务, 因为是不受法律强制力保护的自然债权, 也不能成为第三人侵害债权的侵权客体。至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部分无效合同是否可成为第三人侵害债权的客体, 就要根据其在受侵害时、受侵害的部分是不是有效的合同债权而定。

(四) 第三人主观上有过错

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故意的心理状态且以侵害债权人债权为目的。因为债权缺乏“典型的社会公开性”, 也无行之有效的公示方式, 债之关系外第三人对债权之存在无从得知, 也无一般注意义务。如果某人的行为对债权人的债权造成损害, 而行为人根本不知道他人合法债权的存在, 法律迫使其承担侵害债权的责任, 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 只有在第三人明知他人债权存在, 故意实施损害债权的行为才构成第三人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如果不严格规定其构成要件, 必定会无端扩大侵害债权的第三人的范围及第三人的义务范围, 使第三人动辄获咎。但若构成要件过于宽松, 又难以对债权人的利益进行充分保护, 因此, 构成要件的设计承载着平衡保护债权人利益和维护第三人行为自由二者关系的重要使命, 应当谨慎考虑。

(五) 因果关系

浅议第三人侵害债权 篇10

一、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提出及构成要件

(一) 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提出是在大陆法律体系1908年在法国通过的罗德里特诉德奥依莱特案 (Raudnit V Deouillet) 重新解释了债的相对性原则。债的相对性不应将侵害债权的第三人的侵权赔偿责任排斥在外, 并可适用侵权行为的法国民法典第1382。德国民法典中对第三人侵害债权也有规定:对于违反善良风俗的故意侵害也适用第823条第 (2) 款。德国民法典和法国民法典都是通过判例来扩大成文法的适用, 以解决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法律问题。所以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一些判例都已经突破了自罗马法以来的传统的债的相对性原则。上文提到的债的相对性原则就是指债权仅能对债务人 (也就是唯一的相对人) 发生效力。但是这里有一个漏洞就是当因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的行为致使债务人违约时, 而且债务人并没有过错的时候, 债权人只能请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 不得请求第三人承担责任。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合同的相对性。笔者的观点是:合同相对性是近代自由自知观念的合理产物。双方甚至是更多的当事人对自己是否参加交易, 参加交易的对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这样的法律关系充分以自己的意愿决定;当事人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 这种自由选择权不会受到外界任何条件的影响, 国家亦不能干涉。由此, 合同中债的关系确定是当事人基于自由自治的思想形成, 所以合同债权只能针对合同双方债务人产生法律效力, 合同债务也仅只对债务人而言才是义务, 从而使合同债权债务、债权人债务人都是一一相对, 这就是合同的相对性, 由此扩及到其它债, 形成债的相对性原则。 (二) 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构成要件1、存在合法有效的债权债务关系根据非法利益不受保护的法则, 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如果债权因合同无效、被撤销或不成立而不存在, 则第三人的侵害行为不构成侵害债权。2、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故意。也就是说行为人 (第三人) 应该知道或有理由知道合法的债的关系的合法存在但是还是意欲破坏这种合法关系并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这是债权侵害行为和一般侵权行为的不同之处。3、侵害行为给债权人只有则造成损害才会构成侵权行为, 如果没有损害就没有形成侵权行为, 也就是说损害是侵权行为的必要条件, 这其中也包括第三人的侵权行为。对此, 笔者要指出的是:所有债权均受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保护, 不因债权发生原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4、侵害行为具有不法性这一要件主要针对间接侵害行为而言。即第三人的侵害行为客观上违背了法律的相关规定或善良风俗、诚实信用等原则。

二、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表现形态

(一) 直接的侵害形态。这是针对债权人的债权本身而言。一般表现为无权处分人擅自处分债权, 使债权消灭。具体表现在如无权处分的第三人擅自受领债权人债权的清偿或为其免除债务。这种情形主要涉及到非债权人以债权准占有人 (无记名证券、指示证券的持有人) 的方式受领清偿以及表见代理受领被代理人债权的清偿或为其免除债务等情形。 (二) 间接的损害形态。第三人的侵害行为直接作用于债务人, 而不是债权人使债务人不能或不履行债务, 从而导致债权人债权受损。这种侵害形态因侵害行为的不同可分为使债务人陷于客观履行不能的侵害行为和引诱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侵害行为。首先是使债务人陷于客观履行不能的侵害行为。即第三人通过各种非法行为伤害债务人人身、破坏标的物、债务履行的基本工具及机器、或者以其他方式致使债务人客观上不能履行债务, 从而间接地损害债权人债权的行为。其次是引诱债务人违约的侵害行为。即第三人用各种方法使债务人自愿不履行债 (也就是自愿违约) , 这一侵害形态主要发生在劳务合同以及双重买卖合同领域。

三、我国《合同法》对第三人侵害债权的规定及其缺陷

在1998年《人民日报》公布的合同法全民讨论稿第125条中有这样的规定:“第三人明知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采用不正当手段, 故意阻碍债务人履行义务, 侵害债权人权利的, 应当向债权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该条基本规定了第三人侵害债权问题, 但遗憾的是最后通过的《合同法》却没有此条规定, 只是在第59条规定中加了有关当事人恶意患通, 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这种情况出现而取得的财产或不当得利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但是第三人侵害债权情况不仅仅是第三人与债务人串通这一种, 还包括第三人直接侵害标的物而致债务人不能履行合同等其他情形。所以该条无法全方位的涵盖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所有情形。《合同法》第121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 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 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约定解决。”此条规定包括了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情况。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第三人与债务人串通侵害债权人的权益, 这种情况下债务人与第三人应当负连带责任, 而依本条规定则只是债务人对债权人直接承担责任, 第三人则不对债权人承担责任。这样做虽然依照合同相对性原则, 但是对债权人保护不利, 对于债务人有失公平, 对第三人也没有约束力。综合以上, 《合同法》前述第59条和第121条, 仍无法圆满解决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中的问题。

四、完善我国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建议

前文提到, 中国现行立法并无具体条文明确规定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 因此随着侵害债权案件的增多, 如何完善我国立法, 将侵害债权行为更好地纳入法律规制的范围之内, 使之有法可依, 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司法实践中用现行法解决第三人侵害债权的问题以及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在现行法中是否有法律基础学术界几乎达成了一致意见:主张借鉴大陆法系国家以一般侵权行为的规定来确定第三人侵权制度的基础模式, 将《民法通则》中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 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作为法律依据。《现代适用民法词典》对财产是这样描述的:财产, 一般指金钱和物质, 也包括财、物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债权是一种广义的财产债权是一种期待的财产权利, 应当属于“财产”的范畴, 所以侵害债权行为应属于本款的规制范围之内。

五、结束语

总之,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适应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第三人侵权制度也有一定的弊端, 它是一把双刃剑, 在学科建设上必须以要严谨, 在理论实践中不断适应各种复杂的案件处理。否则会影响正常的市场交易破坏市场交易秩序。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任原则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2]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5)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3]丁道勤.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探析[J].江汉大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3年2月.

[4]张广兴.债权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

[5]赖权宏.第三人侵害债权初探[J].社会科学家, 2005, (S2)

[6]赵霞.第三人侵害债权若干问题浅析[J].南方论坛, 2007, (05) .

[7]郑伟华, 姜晓巍, 叶红, 李巍.略论完善我国合同法中的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J].当代法学, 1999, (06) .

谁侵害了我们的隐私 篇11

11年前,我们在互联网上能享受到“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匿名私密体验;然而,11年后,我们步入了一个“在网上,任何人都知道你是一条狗”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加快了信息的分享流通,但同时也一步步压榨着人们的私密空间,人们的隐私无所遁形。

9月1日,互联网上曝出用户隐私泄露事件,众多好莱坞明星艳照在网上疯狂地流传开来,而令人震惊的是,这些艳照是从苹果公司的iCloud云服务器流出的。对此事件,苹果官方给出的回复是某些名人的苹果账号受到了针对性攻击,并非苹果iCloud系统被破环。如此缺乏诚意的推脱态度,让受害者心灵更加受伤,更让每个互联网用户人心惶惶。谁还能期望互联网公司能绝对保证自己信息的安全?答案不言自明。而当我们对此感到失望的同时,我们发现,那些被流传开的好莱坞明星的艳照成了互联网网民狂欢的“宝藏”,大家都如饥似渴的想一睹为快。如果说苹果云服务是侵害这些明星隐私的元凶,那么所有围观艳照的网民就是帮凶。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公开的隐私,这样的诉求理应得到保护。然而,时常在网上看到信用卡信息被泄露,网银支付密码被拦截,某某艳照被流传等隐私被侵害的新闻。面对这些赤裸裸的新闻,有谁去反思其背后的原因?又有谁去思考如何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呢?

我们很少反思和防范,往往是事发后的措手不及。也许我们很津津乐道地讨论着某某公司用户量突破多少亿,欣赏着某某互联网公司大盈利的财报表,羡慕着某某互联网公司成为了赢家,但是我们有谁想过,这些成绩的背后都是建立在我们这些用户的个人信息的基础之上的,是我们的隐私信息浇灌了一个个财大气粗的互联网巨头。面对这样的情形,作为用户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

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安全和隐私保障是每个人都应该竭力维护的价值底线。努力捍卫隐私,拒绝旁观,一同携手共筑捍卫隐私的坚固长城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多一份反思与防范,将能避免血淋淋的隐私侵害事件发生。记住,侵害我们隐私的除了互联网公司、黑客、商业巨头等,还有我们自己本身。谁都没资格做冷眼旁观的局外人。

环境侵害 篇12

关键词:自我保护,纠纷,护患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自我意识强化, 对护士的要求不断提高。与国际水准的护理服务相比较, 突显出我国现有的护理工作水平较低, 在临床工作中容易产生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若纠纷不能及时化解, 加之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不够, 发生护士受到语言及身体的攻击就不可避免。本文对我院2007-2012年发生的多起患者或其家属对护理人员发生过激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将发生原因及其应对措施报告如下。

1 导致护患纠纷发生的常见原因

1.1 患者的自我意识强且性情急躁

我国是个人口密集的大国, 就医集中在大医院, 造成就医环境有限, 排队成为无可避免的现象, 等待时间平均为1 h, 最长可达3 h。在排队挂号、排队就医、排队检查等所有环节中,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密切, 在与患者或家属的交流时, 患者与家属总觉得受到冷落、医护人员没有同情心, 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强烈不满, 气愤情绪激增, 护士不可避免地成为第一泄愤人。

1.2 护理人员不足

在临床工作中, 70%的治疗、护理、生活服务、健康教育都是由护士完成, 少数护士又缺乏语言沟通、交流的技巧, 工作中告知不到位或解释过于简单;在时间紧迫时, 护士会不由自主地加快语速或语言中有命令口气, 从而造成患者及其家属的不理解。这些都有可能引起患者及家属情绪上的不满, 一语不慎, 激化矛盾。

1.3 患者的期望值过高和医疗费用问题

有些患者基于减少治疗费用, 直接或间接拒绝接受医生给出的最佳治疗方案或者自行选择其他治疗[1]。我国医疗制度是医疗保险制度, 患者需要承担部分费用, 患者常常将就医当做在市场买菜, 认为可以讨价还价。另外患者或家属对医务人员抱着过高的期望和对医疗高风险的不认知、对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不理解, 认为到了医院就能治好病, 希望能药到病除、解除痛苦。但由于现有医疗水平的局限, 一些疾病目前还无法治愈, 或者治疗效果不佳。此时患者和家属往往心存不满, 加之对病情恶化不理解、不接受, 当护士语言不妥或出现操作失误时, 他们就借题发挥, 迁怒于护士身上, 发生暴力侵害护士的行为。

1.4 后勤保障不到位

包括患者或其家属的贵重物品丢失, 病房、走廊、卫生间的照明灯不亮, 下水道不通, 病区不安静等也可引起护患矛盾。

2 发生暴力侵害事件时护士保护自己的对策

2.1 护士要及时退离到安全的距离

发现家属情绪激动时, 护士要及时退离到安全的距离, 此时适当的沉默可能是最好解决问题的方法, 避免家属对护士语言上的曲解而使现况加剧、恶化。此时我们要体现出应有的职业修养和素质, 规范自身的言行, 恰当地与患者和家属进行交流、沟通, 要宽容、谅解、忍让。

2.2 善于察颜观色及加强语言沟通的技巧

工作中遇到的患者多种多样, 能使用恰当的语言与患者交流, 一定要多了解患者的心理, 根据情况灵活掌握说话的分寸和艺术, 克服不良的沟通行为, 把握沟通的有效性, 要平等对待患者并尊重患者。沟通时要随时观察患者及其家属的反应, 要及时发现异常反应;谈话内容要禁用强加于人和开脱医疗责任的语言, 要充分体现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护理工作的记录应该详细、严谨、全面, 有法律观念[2], 这也是避免矛盾的重要因素。

2.3 认真履行核心制度并改善服务态度

护士要确保认真履行各项核心制度,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对待患者热情、周到, 护理操作和技术要过硬, 健康教育到位, 让患者及家属在相信我们的同时对我们的工作满意, 这是避免矛盾的主要因素。

2.4 对医疗费用要有敏感的警觉性

已发生的医疗费用要给予患者或其家属详尽的讲解, 很多时候当医疗费用过高时, 患者或其家属会迁怒于护士。我国现行医疗制度是个人承担部分费用;发生的费用较大时, 患者确实存在缴费困难。患者对部分费用产生疑问, 其情绪上已有发生护患矛盾的隐患, 这时护士要有高度的警觉性, 解释时要格外用心, 防止激化矛盾。在通知患者欠费时, 语言表达清楚, 态度要温和, 并将诊疗计划告知患者, 以减少患者及家属的不满情绪。

2.5 熟悉医院防卫体系

医院设有保卫科、护理总值班、行政总值班, 当患者家属对护士发生过激行为时, 切忌与患者或家属争执, 应及时通知保卫科并请示上级处理。要了解医院的设置,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及时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要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 同时发生护患矛盾时要保护好自己负责的患者病历, 避免家属抢夺甚至撕毁病历, 将病历及时交予同事, 放到安全的地方。要履行职责, 恪守职业道德, 强化法律意识, 知晓法律赋予护理人员的权利及义务, 日后发生法律纠纷时我们有据可依;护士要懂法、守法, 从法律角度审视护理的重要性, 懂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6 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强化对护士的医德、医风教育, 培养服务意识, 尤其是通过开展发扬南丁格尔精神的活动, 加强护理工程的建设、医院文化建设等活动, 树立忠于值守、爱岗敬业的理念, 体恤、同情、尊重所有患者[3]。

3 结论

随着护患纠纷日益增多, 护理人员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在日常的护理活动中, 遵循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加强护理安全防御, 提高医德医风和专业技术水平, 强化法律意识。时时处处做到尽心、尽责, 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每件事情, 踏实地做好每项护理操作, 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各种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翠萍, 李静.浅谈新形势下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3) :117.

[2]曾凯, 卢慧娟, 李铮, 等.护士临床沟通能力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17) :29-31.

上一篇:校园青春片下一篇:预应力砼管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