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2024-10-01

最新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精选12篇)

最新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篇1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一、医务人员在操作(包括各种穿刺、抽血、给药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二、入院后由科室护士给患者戴上安全识别卡(手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师、护士须核对以上项目。

三、手术患者:麻醉前手术室护士、麻醉医师分别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手术前手术医师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手术部位包括左/右侧,确认即将采用的术式。

四、新生儿:新生儿出生后由科室护士给新生儿戴上安全识别卡,填写母亲姓名、出生日期、性别、床号、体重;新生儿患者入院后由科室护士给新生儿患者戴上安全识别卡,填写母亲姓名、性别、床号;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师、护士须核对以上项目。

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

一、所有急诊收治的病人必须佩戴安全识别卡(手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急诊转科病人(转至病房、手术室、ICU),由急诊科医师、护士陪同将病人送至该科室,同时与(病房、手术室、ICU)医师、护士共同识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确认无误后转至科室根据床位安排情况,重新填全识别卡所有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

二、手术室与病房或ICU的交接,手术后病人回病房后与病区护士共同交接病人的安全识别卡(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以确认病人的准确性。确认无误后转至科室根据床位安排情况,重新填全识别卡所有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

三、ICU与普通病房间的病人识别:两个科室之间的病人转科必须认真核实患者的安全识别卡(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确认无误后转至科室根据床位安排情况,重新填全识别卡所有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

四、产房与病房间的病人识别:进入待产室的孕妇,助产士必须认真核对孕妇安全识别卡(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生产后的产妇回病房时助产士必须与病房护士认真进行身份识别核对。

最新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篇2

1 临床资料

本院急诊科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共有身份信息变更患者68例, 其中更改姓名58例, 更改门诊号7例, 更改年龄3例;其中转住院49例, 急诊手术16例, 经抢救无效死亡3例;均按身份信息变更识别操作流程进行管理。结果68例均未出现由身份识别引起的护理差错隐患的发生。

2 操作流程

2.1 抢救室流程

(1) 因各种原因 (主要是神志不清、无家属的患者) 导致不能及时得到患者姓名、年龄、医保卡信息, 先以无名挂号, 开通绿色通道。主班护士用圆珠笔填写腕带, 内容包括:床号、姓名、年龄、门诊号、性别, 填写时字迹清晰, 并由第二位护士核对, 确认无误后给患者系上, 松紧适宜。检查治疗护理操作时认真做好“三查七对”。 (2) 家属提供患者真实姓名、年龄、医保卡后, 去挂号室更改患者身份信息。主班护士再根据门诊病历完整地填写一新腕带, 与第二位护士、家属一起核对无误后再给患者系上。保留第一个腕带, 不要去除。 (3) 同时建一份患者身份变更确认单, 表单内包括变更的信息、医患双方的签名等。与提供信息家属一起核对签字, 并保留在抢救病历内。

2.2 转住院流程

(1) 办理住院手续, 打印出住院条形码腕带。完善患者身份变更确认单上的住院号码、姓名、性别、年龄。护送护士与住院部接诊护士、患者家属三者一起核对患者的3条腕带和身份变更确认单。交接病情和各检查治疗化验单。身份变更确认单留住院病历保管。 (2) 住院时涉及身份变更前的后续治疗, 如输血时必须与先前抽取检验好的血型进行核对, 保留变更前腕带和身份变更确认单, 便于住院部护士核对确认。

2.3 出院流程出院时, 护士解除患者的腕带, 将身份变更确认单与住院病历一起归档保存。

3 讨论

3.1 完善的操作流程提高了护理管理水平

缺陷分析是流程再造的基础, 而规范完整、流畅的流程是预防缺陷发生的基石[2]。国际患者安全管理目标规定, 使用姓名及住院号进行身份识别是患者安全有效地接受治疗护理的基本保证。但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针对同一患者同时出现多名字或多个门诊号又存在沟通障碍这一特殊群体时, 原先的双重身份识别无法满足临床确认患者身份的需要, 建立患者身份变更确认单, 佩带多条安全标识手腕带, 是针对问题进行护理流程的再造, 由医生、护士、患者或家属参与核对与确认, 有效保证了重要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查对制度的准确落实, 保证了医疗安全, 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家属对医院的信任度。3.2提高安全护理意识在现行法律举证责任倒置的今天, 完善护理文书书写, 对维护医院的利益, 减少护理风险隐患及纠纷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患者身份变更确认单为举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魏艳芳, 邓喜红, 黎艳.双重身份识别在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7) :40-41.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篇3

1,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2,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血型.3,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蓝色纸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示,手术室护士核对腕带内容,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4,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 作为辨识病人的一种必备的手段,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5,急诊抢救室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的一种有效的手段.6,“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

患者识别制度:

1、抽血、给药、输血等操作前要认真查对床号、姓名,进行识别患者。

2、急诊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进行交接病人时,要详细核对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进行识别患者,做好交接记录。

3、手术室(麻醉)与病房、ICU之间要详细核对科别、住院号、床号、姓名、手腕带、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及部位(左右)及其标志,对术前用药输血前八项结果、药物过敏试验结果、手术医嘱所带的药品、物品(如CT、X片)等进行核查。有交接记录。

4、产房与病房之间,要详细核对产妇的床号、姓名、新生儿的性别、手腕带,进行识别,做好交接记录。

5、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新生儿等使用腕带标识,腕带上注明科室、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等,作为各种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一种方法。患者佩带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6、手术医生应在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识,并与患者共同确认与核对。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患者在麻醉开始前,应进行四方核对,再次确认手术部位及体表标识。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篇4

目的:建立和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最大限度减少诊疗操作错误。

一、来院就诊患者一律实行一人一卡一册就诊制度。患者在挂号、就诊、付费、各种辅助检查及报告领取、配药、注射、输液、打印病假单等均必须刷卡确认。

二、门诊医护人员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有创诊疗前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常用标识有: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家庭电话号码、诊断等,杜绝以床号作为识别标识。

三、门诊输液室采用条形码扫描核对系统,患者需刷卡确认,扫描后系统自动打印输液单,避免差错。

四、建立关键流程识别措施。急诊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产房之间病人的转运有专人负责,并有具体交接记录文书。急诊科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必须由急诊科护士陪同。

五、急诊手术与各种有创高危操作在患者进入手术场所前,对涉及到“左右”、“水平面”、“手指或脚趾”的手术,手术或操作医师应在手术或操作部位作恰当的标示。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篇5

1.在标本采集、给药、输液、手术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要同时查对患者姓名和住院号,不得仅以房间号、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全院各病房、重症监护室的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别病人的一种手段。

3.急诊、病房、手术室、等病人的转运交接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

4.在手术患者转运交接中除查对患者姓名和住院号,同时须有识别患者身份的纸质“腕带”标识。在手术患者进手术室前,由所在科室护士对患者使用纸质“腕带”标识,写明患者身份信息;进入手术室后,手术室护士接收时进行严格查对、记录、签名。

5.急诊科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在与病房与手术室之间转科时,须填写《患者转科交接本》,交接时严格进行查对和签名。

6.产房与病房、与ICU转运产妇、新生儿时,应采取两种以上方法识别身份,新生儿佩戴医院统一印制的“腕带”,写明住院号、床号、性别;产房与接收科室人员进行床旁交接、核对并双签名。

7.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8.患者入院后,护士按操作规程给予佩戴“腕带”,腕带填入信息准确无误,实行双人核对,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9.“腕带”上应标明患者的科室、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诊断等,要求内容清晰,项目规范。

最新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科注射室为研究科室,成立品管圈小组,由9名护士组成,年龄21~39岁,平均29岁;其中主管护师3名,护师3名,护士3名;本科1名,大专6名,中专2名。护士长担任辅导员(指导和监督整个质量控制活动),由大家选出1名高年资护师担任圈长(统一管理和统筹安排活动进度)。征集、投票确定圈名为:“蜂蜜圈”,圈徽寓意:我们是快乐、勤劳的小蜜蜂,勤劳、团结、奉献、有序。

1.2 方法

1.2.1 设定主题

圈长负责召集圈员开品管圈会议,各圈员根据自身工作经验、针对本科室目前存在有待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3个待选项目:提高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规范的执行率、降低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患者高危药物外渗率。从问题的急迫性、上级重视程度、可行性及达成的可行性等方面,圈员进行打分,得分最高的主题为“提高护士对患者识别规范的执行率”。因此,确定活动主题为“提高护士对患者识别规范的执行率”。

1.2.2 制定活动计划书

制定活动步骤、确定完成时间及每个步骤的负责人,活动周期为2015年11月-2016年4月,绘制成甘特图:2015年11月份选定圈名、选定主题及拟订活动计划;12月份把握现状、设定目标;2016年1月设定目标、解析、对策拟订;2月对策实施与检讨;3月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和改进;4月资料整理与发展。

1.2.3 现状把握

设计护士身份识别调研表,内容包括:身份识别内容(询问患者姓名、治疗单信息)、身份识别方式(输液前双人核对)、身份识别工具(静推、静滴、肌注、贴瓶单、电脑治疗单)。调查了559例输液患者,24名护士,发现身份识别方式错误116例(20.75%),身份识别内容错误142例(25.40%),身份识别工具错误113例(20.21%)。根据柏拉图显示:身份识别方式错误和身份识内容错误占46.15%。

1.2.4 目标设定

按照品管圈目标值设定公式:目标值=现况值+(100%-现况值)×改善重点×圈员能力。最终确定目标为提高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规范目标值由活动前的74.20%上升至74.20%+(100%-74.20%)×76.20%×80.00%=89.90%。

1.2.5 解析

从方法、设备、环境、人员4个方面,运用鱼骨图进行分析。通过要因分析后,最后确定导致身份识别方式错误的要因包括缺乏监督和风险意识、人力不足及护士未养成规范身份识别习惯;导致身份识别内容错误的要因包括护士缺乏责任心和身份识别内容不够完全、清晰。

1.2.6 对策拟订对导致身份识别方式错误和身份识别内容错误的要因,品管圈成员积极献言献策,提出对策方案,从可行性、经济性、效益性3个维度以1、3、5分进行评价,5分最好。根据二八定律,108分以上为采行对策,见表1。

1.2.7 品管圈活动开展情况

(1)完善患者身份确认制度及流程,开展品管圈前无患者身份识别监督表,部分护士责任心缺乏,无完善的身份确认制度及流程进行规范。开展后,针对缺陷部分进行补偿和完善,制定了患者身份识别监督本,制定身份识别号码牌的流程指引,形成规范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2)加强人员培训、学习,对新入科护士进行学习、培训并考核,定期监督其轮科或毕业5年内工作中规范患者身份识别情况,不按流程核对患者身份识别的护士给予指正批评,并按规定说明原因并书面检讨,提高人员素质水平和责任心,提升风险防范意识。(3)纳入绩效管理,通过定期自查的方式检查落实情况,并把检查结果纳入科室绩效管理,以此激励护士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

1.3 评价指标

(1)分别抽取品管圈活动前后1200例患者实施身份识别执行情况进行对比,了解品管圈活动前后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2)计算品管圈目标达成及进步率,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改善前)×100%,进步率=(改善后-改善前)/改善前×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品管圈活动前后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比较

品管圈活动前,1200例患者中,890例患者身份识别执行内容和方式均正确,占74.20%;品管圈活动后,1200例患者中,1150例患者身份识别执行内容和方式均正确,占95.83%,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较品管圈活动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43,P<0.05)。

2.2 品管圈目标达成率及进步率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95.83%-74.20%)/(89.90%-74.20%)×100%=137.77%,进步率=(改善后-改善前)/改善前×100%=(95.83%-74.20%)/74.20%×100%=29.20%。

3 讨论

上世纪90年代“品管圈”被引进到医院管理领域,并逐渐在护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地开展,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护理质量,更进一步激发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管理热情。临床研究表明,在工作中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工作效果[5,6,7]。近几年,随着国内品管圈活动的不断开展,“品管圈”管理模式已经在护理质量管理、临床护理、护士素质、健康教育、仪器管理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8,9,10]。

品管圈活动以全员参与的方式,采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并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具体针对性解决措施[11,12]。品管圈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地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其宗旨是提高员工的素质,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3]。在活动过程中,圈员自动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将其所学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总结归纳后,再次运用到工作中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仅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使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还能够提高工作效果[14,15,16]。护理安全是护理服务底线,是护理质量永恒的主题。2008年《中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中提出的首位安全目标即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是保障治疗护理安全性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品管圈活动,发现缺乏监督及风险意识、护士未养成规范身份识别习惯、护士缺乏责任心、身份识别内容不够完全和清晰是注射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可通过制定身份识别监督表、将身份识别纳入科室规范培训考核中与绩效挂钩、加强人员培训及制定身份识别流程,以提高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通过此次活动,结果表明品管圈活动前,1200例患者中,890例患者身份识别执行内容和方式均正确,占74.20%;品管圈活动后,1200例患者中,1150例患者身份识别执行内容和方式均正确,占95.83%,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较品管圈活动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品管圈活动在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中应用后,患者身份识别流程不规范情况明显减少,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证明了品管圈活动的有效性。这对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降低护士对患者给药错误及由这产生的对患者精神、身心上的伤害,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17,18,19,20]。同时在品管圈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不仅圈长积累了管理的初步经验,提高了护理管理能力,圈员也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自我,个人的潜能得到了更大程度地激发,从被动管理者变成了主动自我管理者。在科室内部建立起帮助式和平等朋友式的工作关系和管理指导方式,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动性、责任心和事业心,进一步提高了护理人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21,22]。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加强品管圈活动在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品管圈”活动中尚存在一些缺点,体现在:部分计划实施重点模糊、个别圈员未按时完成预定的计划、数据收集不够完整、品管圈手法运用不明确、各种分析结果欠全面等方面。今后需要更加努力,通过准确收集数据、持续保持各项对策实施及持久有效,并将对策推广到其他科室,以解决临床护理工作问题。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设定主题、制定活动计划书、现状把握、设定目标、解析、对策拟订等,对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错误进行分析、干预和改进,分别抽取品管圈活动前后1200例患者实施身份识别执行情况进行对比,了解品管圈活动前后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结果:品管圈活动前,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为74.20%;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为95.83%,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较品管圈活动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活动目标达成率为137.90%,进步率为29.20%。结论: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中能够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有利于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和减少医疗纠纷,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市中医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篇7

为避免医疗差错事故,特制定“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请各临床科室严格遵照执行。

一、患者入院时根据病情及时佩戴腕带,腕带上标明:科别、姓名、性别、床号及住院病历号等信息,并以住院病历号作为患者住院信息的唯一标识。

二、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和住院病人一览卡。

三、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或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必须使用腕带标识,以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四、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包括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住院病人一览卡核对等。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项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确认识别无误,方可进行操作。

五、转送、接收患者时,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换新腕带和床头卡、病历牌(卡)、住院病人一览卡等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各种信息的准确性。

六、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七、在诊疗护理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八、急诊科与病房、急诊科与手术室、手术室与病房、产房与病房交接病人时,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规定,认真做好识别和交接记录。

2009

最新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篇8

签发: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门诊患者就诊须建立就诊卡,须注册患者身份证信息,确保门诊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在门诊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使用姓名、年龄、性别等进行核对患者身份,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对小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年龄等相关信息的患者,由患者亲属或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年龄等相关信息,确保核对患者身份无误后执行相关诊疗活动。

在核对患者身份过程中出现任何不确定信息均不可执行相关诊疗活动,须待确认清楚后方可执行。

2012年6月12日制定 2012年7月12日第一次修订

HLZD022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签发: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1、对抢救留观患者及病人入住病房时,佩戴“腕带”,详细填写腕带中的信息,包括姓名、科室、性别、住院号、床号、年龄、过敏史,对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应在“腕带”与“床头卡”中标识,特殊科室根据科室特点及病人情况如心理卫生科增加科室电话号码等信息。小儿科、新生儿科可制作卡通式手腕带,保证查对的有效性。

2、规范使用新式床头卡,患者的信息如姓名、年龄、民族、住院号、医保类型、住院日期、护理级别、饮食、输血病人血型、按要求填写、标识,予以警示提醒。方便医护人员更好的识别患者身份及相关信息。

3、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或提供任何其他治疗和操作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住院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并核对处置单信息与腕带、床头卡信息是否一致。

(1)对清醒的病人进行查对时,由病人自己报姓名,护理人员查对处置单、诊疗卡、腕带、床头卡等信息识别患者身份。

(2)对昏迷的病人进行查对时,由陪护报病人姓名,护理人员查对处置单、诊疗卡、腕带、床头卡等信息识别患者身份。

(3)患儿输液或各种处置等,由家长报患儿姓名、年龄等信息。

4、输血病人,认真核对输血单信息,并履行谁执行谁签名制度。输血前、输血时必须两人核对签字,完后24小时内护士长/护士长助理核实并签字。配血一次一人一管,输血一次一人一份。

5、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严格执行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1)患者转科交接时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尤其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转接。

(2)对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的身份识别,必须严格执行交接流程。

(3)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必须严格执行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4)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者,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护理部组织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落实督导,定期召开会议并有记录。

2010年3月制定

2012年12月第2次修订

HLZD023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

签发: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1、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2、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科室、病历号、性别、年龄、床号、过敏史。

4、病房护士接待新患者时,认真填写腕带的信息确认无误后佩戴,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对腕带过敏者佩戴于右足踝部。

5、医护人员应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6、一人一腕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条件。

7、患者出院时,病房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生活垃圾处理。

2010年3月制定

身份识别制度 篇9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住院患者权益及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院部特制定本制度。

1、医务人员在给患者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患者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2、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3、对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患者“你是XXX吗?”,而是要询问患者“请问您叫什么名字?”,让患者回答,然后将患者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4、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5、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生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7、进行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8、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9、“腕带”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等,由责任护士或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10、要求所有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所有进入手术室患者以及所有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均要佩戴“腕带”,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11、“腕带”上填写的患者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要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12、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产房之间的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13、关注重点环节的患者身份识别,细化识别流程。

岳阳市长炼医院

2017-5-18

附一

重点环节的身份识别流程

手术患者识别:采用“腕带”,“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

1、手术前一天由病房主班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主管医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

2、手术患者核对:依据手术通知书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

3、接患者之前: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还必须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

4、麻醉之前:手术医生、麻醉师与手术室巡回护士还必须共同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再次的确认。昏迷及神志不清患者:应通过“腕带”及与陪伴家属进行查对。

5、手术者切皮前:由手术室巡回护士,提请手术者实行手术“暂停”程序,经由手术者与参与手术的其他/她工作人员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最后的核对确认之后,方可切皮手术。

6、病人离开手术室前,由手术室主持,手术医师、麻醉医生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

7、在手术安全核对表上按要求规范填写,入病案保存。

输血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

1、根据医嘱,输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请单,病房护士需经二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

2、检验科须经二人核对输血申请单和配血血样,同时检查采集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并查血袋有无破裂后进行交叉配血。

3、病房护士检查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及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聚。

输血前需两人带病历、交叉配血单到床头共同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及血型(含Rh因子),无误后方可输入。

血液透析患者身份识别:对每一位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治疗前必须进行身份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治疗。

1、长期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可留取患者身份证明复印件,采取三种方法识别:⑴患者姓名、性别、年龄;⑵核对患者身份证明;⑶患者家属确认。

2、临时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采取两种方法识别:⑴患者姓名、性别、年龄;⑵患者家属确认。

3、透析室工作人员双人核对并签名。

急诊科、病房、产房之间的患者身份识别

1、患者出急诊科进入病房,由急诊科人员、病房值班护士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与“转科病人交接认定表”中。

2、产妇出产房进入病房,由妇产科双人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护理记录中。

3、其它转科病人按“转科病人交接登记本”的要求规范填写。

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手术患者、新生儿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记录。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人核对并签名。

门诊患者使用患者姓名识别,患者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作为患者识别的补充信息,当医院管理实施信息化后,使用患者姓名和就诊卡识别。

END

腕带识别身份标识管理制度 篇10

“腕带”识别身份标识管理制度

1、为使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更加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对于新生儿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和急诊抢救室患者;入院时神志不清或昏迷、无自主活动能力、急诊手术,交流障碍患者,入院时即刻佩戴腕带,择期手术患者前一天佩戴腕带作为识别身份标识。

2、腕带上标明患者基本信息: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等。为防走失患者腕带上标明病区电话号码。

3、佩戴前告知患者及家属使用腕带的目的与注意事项,腕带不可以自行解除,在转科或出院后由科室护士负责去除。

4、佩戴前须经双人核对信息,认真识别患者身份要求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对无法沟通者请在场家属陈述患者身份,无误后方可佩戴腕带,记录护理记录单并双签名。

5、腕带一般佩戴在患者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腕带松紧以放入食指为宜,多余长度可剪去,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情况,防止摩擦破溃,血液循环障碍等意外事件发生;水肿患者应观察腕带松紧度,发现不适及时更换。

6、医护人员进行各行诊疗护理工作前,须核对腕带上的信息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患者身份核实制度 篇11

为贯彻实施中国医院协会《20xx年患者安全目标》,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患者的安全,制定如下患者身份核实制度。

一、实施者在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手段,以确保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处置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法,如姓名、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三、实施诊疗过程中,对患者准确身份的识别要有具体措施、交接程序和相关文件记录。

四、对实施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别患者的一种必备手段。

最新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篇12

患者身份的确认制度、方法及其核对程序

生效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修订日期:2016年05月1日

适用范围:本医疗机构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年龄两项等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上饶县第三人民医院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上一篇:七夕朋友圈暖心表白情话下一篇:沙洋油菜花节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