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2024-08-11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共12篇)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篇1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1.护理人员在进行给药、输血或标本采集等各项护理操作等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核对床头卡和手腕带。

2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必须双人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血型。

3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辨别病人的一种必备手段,并按要求做好相关记录。

4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并与手术室护士进行双人核对。手术完毕后,由巡回护士将病人送入ICU或病房,再次与病房护士共同核对患者手腕带上的信息。

5急诊抢救室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识别病人的一种有效手段。如需收治住院,由急诊室护士与病房护士双人核对患者手腕带信息及住院证。

口头医嘱制度与执行流程

1非抢救情况下,护士不执行口头医嘱及电话通知的医嘱,2重抢救过程中,医生下达口头医嘱后,护士需重复一遍,得到医生确认后方可执行。开出口头医嘱的医师必须是患者的管床医师或现场急救职称最高,年资最长的医师。

3在执行口头医嘱给药时,需请下达医嘱者再次核对药物名称,剂量及给药途径,以确保用药安全。执行完毕后告知医生。

4抢救结束应请医生及时补记所下达的口头医嘱用药。

5在接获电话医嘱或重要检验结果时,接听护士需对医嘱内容或检验结果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能记录和执行。

6擅自执行口头医嘱行为视为违规,一经发现将给予处理。

流程

1患者发生极危重症需立即抢救

2医师开口头医嘱

3护士复述医师确认无误

5执行医嘱

6抢救结束,补记执行医嘱

危急值(口头)报告制度

1.护士接到检验科或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电话后核对患者相关信息,无误后登记在危急值记录本上。

2.护士要及时向医生准确,无误反馈检查结果。

3.临床医生接到电话后首先考虑亮点:一是该结果是否与临床症状相符;二是如果临床症状不符,样本的留取是否有问题需查找原因。如需要,马上重留标本,进行复查。4.护士要积极配合医生作出相应处理。

5.检验科必须加强与病区的沟通,病区每周到检验科了解上一周标本留取的质量问题,同时,临床实验室也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指导护士如何正确留取标本。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篇2

1 临床资料

本院急诊科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共有身份信息变更患者68例, 其中更改姓名58例, 更改门诊号7例, 更改年龄3例;其中转住院49例, 急诊手术16例, 经抢救无效死亡3例;均按身份信息变更识别操作流程进行管理。结果68例均未出现由身份识别引起的护理差错隐患的发生。

2 操作流程

2.1 抢救室流程

(1) 因各种原因 (主要是神志不清、无家属的患者) 导致不能及时得到患者姓名、年龄、医保卡信息, 先以无名挂号, 开通绿色通道。主班护士用圆珠笔填写腕带, 内容包括:床号、姓名、年龄、门诊号、性别, 填写时字迹清晰, 并由第二位护士核对, 确认无误后给患者系上, 松紧适宜。检查治疗护理操作时认真做好“三查七对”。 (2) 家属提供患者真实姓名、年龄、医保卡后, 去挂号室更改患者身份信息。主班护士再根据门诊病历完整地填写一新腕带, 与第二位护士、家属一起核对无误后再给患者系上。保留第一个腕带, 不要去除。 (3) 同时建一份患者身份变更确认单, 表单内包括变更的信息、医患双方的签名等。与提供信息家属一起核对签字, 并保留在抢救病历内。

2.2 转住院流程

(1) 办理住院手续, 打印出住院条形码腕带。完善患者身份变更确认单上的住院号码、姓名、性别、年龄。护送护士与住院部接诊护士、患者家属三者一起核对患者的3条腕带和身份变更确认单。交接病情和各检查治疗化验单。身份变更确认单留住院病历保管。 (2) 住院时涉及身份变更前的后续治疗, 如输血时必须与先前抽取检验好的血型进行核对, 保留变更前腕带和身份变更确认单, 便于住院部护士核对确认。

2.3 出院流程出院时, 护士解除患者的腕带, 将身份变更确认单与住院病历一起归档保存。

3 讨论

3.1 完善的操作流程提高了护理管理水平

缺陷分析是流程再造的基础, 而规范完整、流畅的流程是预防缺陷发生的基石[2]。国际患者安全管理目标规定, 使用姓名及住院号进行身份识别是患者安全有效地接受治疗护理的基本保证。但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针对同一患者同时出现多名字或多个门诊号又存在沟通障碍这一特殊群体时, 原先的双重身份识别无法满足临床确认患者身份的需要, 建立患者身份变更确认单, 佩带多条安全标识手腕带, 是针对问题进行护理流程的再造, 由医生、护士、患者或家属参与核对与确认, 有效保证了重要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查对制度的准确落实, 保证了医疗安全, 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家属对医院的信任度。3.2提高安全护理意识在现行法律举证责任倒置的今天, 完善护理文书书写, 对维护医院的利益, 减少护理风险隐患及纠纷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患者身份变更确认单为举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魏艳芳, 邓喜红, 黎艳.双重身份识别在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7) :40-41.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篇3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4)所有住院和急诊留观患者均佩戴腕带。“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等信息。(5)“腕带”原则上佩戴在患者左手,患者使用腕带应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6)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7)对手术、病危、昏迷、神志不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急诊抢救患者、输血患者、药物过敏患者、传染病患者、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8)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9)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篇4

无名患者的身份识别方法

一、身份确认前

1、急诊护士接诊身份不明患者后首先确立无名氏。

2、由急诊护士给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姓名(无名氏、性别、诊断)。

3、如需急诊检查、手术、住院、各类申请单均填无名氏、性别、诊断等,并报告医院行政值班/医务科/保卫科。

4、保卫科根据患者随身携带的相关物品,证件及时联系患者家属。

二、身份确认后

1、联系患者家属,确认患者身份,并换上标有患者正确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的腕带。

2、未住院的无名患者如在离开急诊室时其身份已得到确认,急诊室护士应在急诊病历上记录,并通知医生更改患者信息,由医务科盖章确认。

3、如患者已住院其身份已得到确认,经主管医生确认在住院证更改并签字,患者凭身份证去医务科、住院处更改相关信息。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共) 篇5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患者身份进行评估、核实、确认等,以确保正确的诊疗实施于正确的患者的过程。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是执行各种检查、治疗等诊疗活动中的重要步骤,是确保将正确的诊疗实施于正确的患者的必要途径,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

一、目的:

1、患者身份识别能使医务人员正确识别与确认患者,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诊疗活动,保证患者安全。

2、防止差错、事故发生,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二、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1、制定患者身份识别工作流程,规范医务人员正确识别患者的工作程序。

2、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二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床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依据。

3、住院患者统一佩戴手腕带。使用手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特别是ICU、新生儿科、手术室、急诊室等科室,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

4、建立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5、住院患者床头挂患者身份标识牌,注明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护理级别等,以确认患者的身份。

6、对无法有效沟通者,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等患者采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的标记,并请患者家属参与核对。

7、鼓励并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核对患者身份,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8、职能部门定期(每季度至少一次)对患者身份识别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制定改进措施。

三、患者身份识别规程

1、确定识别患者身份时机:患者入院时;患者进行检查前、中、后;患者进行各项治疗前、中、后;病房与手术室交接患者时;手术前、后;患者转科交接时;患者转床时;患者出院时。

2、确定识别患者身份内容: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时,核对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等内容;新生儿身份识别内容包括床号、母亲姓名及住院号、婴儿性别、身长、体重、出生日期与时间。

3、选择识别患者身份方式:在对患者的诊疗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核对患者身份,对不同患者人群选择相应的患者识别身份方式。

(1)普通住院患者:患者在办理入院进入病区后,护士根据入院介绍书、患者本人及家属提供的确切信息填写手腕带。信息内容包含: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和疾病诊断等,并由两名护士双人核对腕带信息无误后予佩戴手腕带。护士填写患者一览表和床头卡,内容包含: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过敏史等。(2)急诊、门诊患者:意识清醒的患者予建立腕带,医务人员必须与患者和(或)家属核对患者信息;意识不清的患者且无家属或陪护到场时,予建立临时腕带(标注门诊号、性别、初步诊断等),待患者病情平稳意识清醒后,及时补充患者信息、更换腕带。(3)特殊患者人群:

1)意识不清、昏迷、无自主能力、语言交流障碍患者:入院后由患者家属填写患者详细信息,护士邀请患者家属参与核对患者腕带信息,确认无误后予患者佩戴腕带。护士填写患者一览表和床头卡,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过敏史等。

2)新生儿:胎儿娩出后,由助产士将新生儿抱给母亲确认性别,并口头复述一遍,助产士盖新生儿左脚印和产妇右拇指印于病历留存。助产士核对产妇的姓名、年龄、住院号,确认无误后填写新生儿床头卡和两个腕带,分别系在新生儿的手腕和脚踝部,松紧以可伸入婴儿一指为宜,床头卡佩戴在新生儿包被外。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科注射室为研究科室,成立品管圈小组,由9名护士组成,年龄21~39岁,平均29岁;其中主管护师3名,护师3名,护士3名;本科1名,大专6名,中专2名。护士长担任辅导员(指导和监督整个质量控制活动),由大家选出1名高年资护师担任圈长(统一管理和统筹安排活动进度)。征集、投票确定圈名为:“蜂蜜圈”,圈徽寓意:我们是快乐、勤劳的小蜜蜂,勤劳、团结、奉献、有序。

1.2 方法

1.2.1 设定主题

圈长负责召集圈员开品管圈会议,各圈员根据自身工作经验、针对本科室目前存在有待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3个待选项目:提高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规范的执行率、降低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患者高危药物外渗率。从问题的急迫性、上级重视程度、可行性及达成的可行性等方面,圈员进行打分,得分最高的主题为“提高护士对患者识别规范的执行率”。因此,确定活动主题为“提高护士对患者识别规范的执行率”。

1.2.2 制定活动计划书

制定活动步骤、确定完成时间及每个步骤的负责人,活动周期为2015年11月-2016年4月,绘制成甘特图:2015年11月份选定圈名、选定主题及拟订活动计划;12月份把握现状、设定目标;2016年1月设定目标、解析、对策拟订;2月对策实施与检讨;3月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和改进;4月资料整理与发展。

1.2.3 现状把握

设计护士身份识别调研表,内容包括:身份识别内容(询问患者姓名、治疗单信息)、身份识别方式(输液前双人核对)、身份识别工具(静推、静滴、肌注、贴瓶单、电脑治疗单)。调查了559例输液患者,24名护士,发现身份识别方式错误116例(20.75%),身份识别内容错误142例(25.40%),身份识别工具错误113例(20.21%)。根据柏拉图显示:身份识别方式错误和身份识内容错误占46.15%。

1.2.4 目标设定

按照品管圈目标值设定公式:目标值=现况值+(100%-现况值)×改善重点×圈员能力。最终确定目标为提高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规范目标值由活动前的74.20%上升至74.20%+(100%-74.20%)×76.20%×80.00%=89.90%。

1.2.5 解析

从方法、设备、环境、人员4个方面,运用鱼骨图进行分析。通过要因分析后,最后确定导致身份识别方式错误的要因包括缺乏监督和风险意识、人力不足及护士未养成规范身份识别习惯;导致身份识别内容错误的要因包括护士缺乏责任心和身份识别内容不够完全、清晰。

1.2.6 对策拟订对导致身份识别方式错误和身份识别内容错误的要因,品管圈成员积极献言献策,提出对策方案,从可行性、经济性、效益性3个维度以1、3、5分进行评价,5分最好。根据二八定律,108分以上为采行对策,见表1。

1.2.7 品管圈活动开展情况

(1)完善患者身份确认制度及流程,开展品管圈前无患者身份识别监督表,部分护士责任心缺乏,无完善的身份确认制度及流程进行规范。开展后,针对缺陷部分进行补偿和完善,制定了患者身份识别监督本,制定身份识别号码牌的流程指引,形成规范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2)加强人员培训、学习,对新入科护士进行学习、培训并考核,定期监督其轮科或毕业5年内工作中规范患者身份识别情况,不按流程核对患者身份识别的护士给予指正批评,并按规定说明原因并书面检讨,提高人员素质水平和责任心,提升风险防范意识。(3)纳入绩效管理,通过定期自查的方式检查落实情况,并把检查结果纳入科室绩效管理,以此激励护士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

1.3 评价指标

(1)分别抽取品管圈活动前后1200例患者实施身份识别执行情况进行对比,了解品管圈活动前后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2)计算品管圈目标达成及进步率,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改善前)×100%,进步率=(改善后-改善前)/改善前×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品管圈活动前后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比较

品管圈活动前,1200例患者中,890例患者身份识别执行内容和方式均正确,占74.20%;品管圈活动后,1200例患者中,1150例患者身份识别执行内容和方式均正确,占95.83%,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较品管圈活动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43,P<0.05)。

2.2 品管圈目标达成率及进步率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95.83%-74.20%)/(89.90%-74.20%)×100%=137.77%,进步率=(改善后-改善前)/改善前×100%=(95.83%-74.20%)/74.20%×100%=29.20%。

3 讨论

上世纪90年代“品管圈”被引进到医院管理领域,并逐渐在护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地开展,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护理质量,更进一步激发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管理热情。临床研究表明,在工作中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工作效果[5,6,7]。近几年,随着国内品管圈活动的不断开展,“品管圈”管理模式已经在护理质量管理、临床护理、护士素质、健康教育、仪器管理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8,9,10]。

品管圈活动以全员参与的方式,采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并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具体针对性解决措施[11,12]。品管圈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地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其宗旨是提高员工的素质,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3]。在活动过程中,圈员自动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将其所学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总结归纳后,再次运用到工作中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仅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使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还能够提高工作效果[14,15,16]。护理安全是护理服务底线,是护理质量永恒的主题。2008年《中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中提出的首位安全目标即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是保障治疗护理安全性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品管圈活动,发现缺乏监督及风险意识、护士未养成规范身份识别习惯、护士缺乏责任心、身份识别内容不够完全和清晰是注射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可通过制定身份识别监督表、将身份识别纳入科室规范培训考核中与绩效挂钩、加强人员培训及制定身份识别流程,以提高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通过此次活动,结果表明品管圈活动前,1200例患者中,890例患者身份识别执行内容和方式均正确,占74.20%;品管圈活动后,1200例患者中,1150例患者身份识别执行内容和方式均正确,占95.83%,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较品管圈活动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品管圈活动在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中应用后,患者身份识别流程不规范情况明显减少,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证明了品管圈活动的有效性。这对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降低护士对患者给药错误及由这产生的对患者精神、身心上的伤害,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17,18,19,20]。同时在品管圈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不仅圈长积累了管理的初步经验,提高了护理管理能力,圈员也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自我,个人的潜能得到了更大程度地激发,从被动管理者变成了主动自我管理者。在科室内部建立起帮助式和平等朋友式的工作关系和管理指导方式,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动性、责任心和事业心,进一步提高了护理人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21,22]。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加强品管圈活动在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品管圈”活动中尚存在一些缺点,体现在:部分计划实施重点模糊、个别圈员未按时完成预定的计划、数据收集不够完整、品管圈手法运用不明确、各种分析结果欠全面等方面。今后需要更加努力,通过准确收集数据、持续保持各项对策实施及持久有效,并将对策推广到其他科室,以解决临床护理工作问题。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设定主题、制定活动计划书、现状把握、设定目标、解析、对策拟订等,对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错误进行分析、干预和改进,分别抽取品管圈活动前后1200例患者实施身份识别执行情况进行对比,了解品管圈活动前后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结果:品管圈活动前,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为74.20%;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为95.83%,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较品管圈活动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活动目标达成率为137.90%,进步率为29.20%。结论: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中能够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有利于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和减少医疗纠纷,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ICU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篇7

一、所有入院患者均采用双重身份识别即住院号及腕带,腕带上准确填写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经两人核对后填写手腕带,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若损坏需更新时,需经两人重新核对。腕带佩带舒适,松紧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二、新入院患者如有家属陪同,让家属确认患者姓名与其身份证,医保卡或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农村医疗合作卡一致。

三、新入院患者有家属陪同,陪同者不确定其姓名与身份证、医保卡或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卡一致者,嘱其3日内带好相关证件到办理入院处确认或更正准确,由责任护士负责跟踪督促完成。

四、若入院患者无家属为无名氏者则由床号、住院号、性别为其主要识别标识。若有2名或2名以上无名氏者则由床号、住院号、手术与否,男患者与女患者为确认标识。

五、在医院的管理信息中,除原有的床号、姓名等信息外增设患者住院号信息,打印的给药单、注射单、输液单等执行单中醒目显示患者住院号及姓名、年龄、性别。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篇8

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尤其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患者,以确保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特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标示的制度及程序:

1.凡住院病人,在病房办理住院手续时,均需配带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及有效核对依据,并告之病人目的,防止自行取下。

2.腕带上应注明患者住院病区、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及诊断。

3.“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需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二人核对,给患者带前要经有效确认,无误后方可带上。

4.在进行与病人一切相关操作、交接等处置时,必须使用两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问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开展请病人说出自己名字,再次核对的确认病人姓名的方法。

5.在实施任何介入或其它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操作者都要用主动与病人沟通的方式,作为最后查对确认的手段,以确保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6.有效识别患者身份的程序:

方式一:当患者意识清、在病床上操作时:患者白报姓名,与床头牌、操作物核对

方式二:当患者意识不清、在病床上操作时:看腕带,与床头牌、操作物核对

方式三:患者意识清、不在病床操作时:患者自报姓名,与腕带、操作物核对

方式四:患者意识不清、不在病床操作时:让患者家属报患者姓名,与腕带、操作物核对

住院身份确认制度 篇9

1、认真核对参合患儿本人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照片,是否属本人住院。

2、认真核对参合患儿的户口本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户主姓名及户主身份证号码,是否一致。

3、认真查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缴费登记栏,确认参合患儿已缴纳当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用。

4、严格撑握和执行新农合住院管理制度,在确认参合患儿身份无误后办理住院,新农合管理科要跟踪检查住院治疗情况,随时对科室进行抽查,杜绝冒名顶替、挂床住院等违规现象发生。

5、对辖外就医参合患儿户籍所在地开具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转诊转院审批表认真核对,确认身份,明确转诊日期、转出医院、转入医院、当地新农合经办机构盖章等,后由我院新农合管理科确认签字盖章。

6、不得利用职务之便为未参合患儿冒名顶替参合住院,一经发现,严惩不怠。造成经济损失的,由直接责任人承担。

银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 篇10

根据2006年10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我行按照规定建立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具体条款如下:

第一条

客户身份识别,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或者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针对具有不同洗钱或恐怖融资风险特征的客户,采取相应措施,确认客户的真实身份,了解和关注客户的职业情况或经营背景、交易目的、交易性质以及资金来源、资金用途、实际收益等。

第二条

我行员工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应当做到:

(一)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或者为客户提供规定金额以上的现金汇款、现钞兑换、票据兑付等一次性金融服务时,应当要求客户出示真实有效的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进行核对并登记。

(二)客户由他人代理办理业务的,应当同时对代理人和被代理人的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进行核对并登记。

(三)了解实际控制客户的自然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

(四)禁止为身份不明的客户提供服务或者与其进行交易,不得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或者假名账户。

(五)在与客户的业务关系存续期间,应当采取持续的身

份识别客户身份识别措施; 对先前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或者完整性有疑问的,应当重新识别客户身份。

(六)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妥善保存客户身份识别过程中获取的客户身份信息和交易信息。在与任何单位和个人建立业务关系或者要求为其提供一次性金融服务时,都应当提供真实有效的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

(七)如需通过第三方识别客户身份的,应当确保第三方已经采取符合本法要求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第三方未采取符合本法要求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的,由本行承担未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的责任。

(八)进行客户身份识别,认为必要时,可以向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核实客户的有关身份信息。

第三条

我行员工在进行客户身份识别时,可以依法采取一种或多种身份识别措施,以合理确信知道客户的真实身份,以及真实的交易性质和目的:

(一)核对客户出示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

(二)要求客户补充其他身份资料或者身份证明文件;

(三)回访客户或实地查访;

(四)向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实;

(五)要求客户完整填写业务合同、单据或凭证;

(六)寄送商业信函或发送电子邮件;

(七)电话联系;

(八)关注和分析客户的资金交易情况;

(九)与已知的犯罪分子或恐怖组织、个人名单进行比对;

(十)其它可依法采取的措施。

第四条

对下列情形,我行员工应采取持续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

(一)对于高风险客户或者高风险账户持有人,我行员工应当了解其资金来源、资金用途、经济状况或者经营状况等信息,加强对其金融交易活动的监测分析;

(二)客户先前提交的身份证件或身份证明文件已过有效期的,客户没有在合理期限内更新且没有提出合理理由的,我行员工应中止为客户办理业务。

第五条

各部门要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如与其他系统内规定出现矛盾,以该办法为准执行。

第六条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篇11

1、督促在科人员在实施任何介诊疗护理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操作。

2、督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种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3、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4、强化特殊病人的识别管理:主要有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手术等患者,建立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制度。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5、核查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要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6、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检查有无因腕带使用引起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篇12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二、结合我院实际,门急诊患者以门诊号、住院患者以住院号作为患者唯一标识管理。

三、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四、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五、对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无自主能力、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使用“腕带” 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六、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实行双核对。

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科室、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填写。

上一篇:扬州市员工社保办理流程下一篇:药物制剂检验技术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