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意思解释

2024-10-18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意思解释(共12篇)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意思解释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悟诗情诗意,学写作方法,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3、读王维其他作品,感受诗人的情怀。

课前交流:谈话入手,了解诗人背景信息。

教学过程:

一、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板书课题,解题,质疑。

(1)今天我们要学习王维所作的一首古诗,来,齐读诗题。诗题是古诗的眼睛。谁来说说,透过诗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2)再看诗题,你觉得这首诗里会写什么内容?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过渡】这是同学们的猜想,古诗的内容真的如你们所想吗?快拿起课文纸来读读这首诗,先看看能不能把它读正确。

指名读,相机理解:“浥”。

(1)这里面有一个字,“浥”,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这首诗里有一些多音字,也要读准确。当不确定多音字的读音时,可以通过字义来判断。

(3)古诗只读正确流利是不够的,谁来试试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

3.解决问题,体会送别之情。

过渡:读了这么几遍,大家觉得诗里描写的跟你先前想的一致吗?有没有王维送别元二的环境描写?哪两句诗呢?有没有写他们送别时的情景?(生答)

接下来看你们能不能结合注释,把对诗句的理解变成一幅画面。

(出示学习提示,指名读)大家自由地读读古诗,先读古诗和注释,边读边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跟同桌交流一下。(三分钟)

(1)刚才看同学们学得很投入,一定都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真好!先来看看他们送别时的环境,谁把自己读出的画面讲给大家听?

【客舍】【朝雨】客舍洁净,杨柳鲜亮,驿道清尘不扬……这美丽的景色都融入了作者的诗句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还有谁愿意分享你读出的画面?

【柳色新】说到柳,老师想到了古代折柳送行的习俗。【生读: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因为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情。请看:【课件】

这柳,在张籍的诗里出现过:【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这柳,在白居易的诗里出现过:【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这柳,出现在李白的诗句里:【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柳,自然也出现在王维的诗句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几千年来,这柳不知见证了多少次离别,可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巧借杨柳诉心声”啊!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在古诗中很常见,叫做寓情于景。

(2)我们接着交流,从后两句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送别画面呢?

【相机理解“更尽”】在同学们的描述中,我看到了两位朋友频频举杯共饮,不忍分离的画面。多少留恋与不舍,都化作这醉人的美酒之中!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渺无人烟,满目的凄凉。岑参有一首诗是这样描述的: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在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后两句引读)

渭城这里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是——风沙漫天;

渭城这里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是——满目荒凉;

渭城这里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到了安西却是——举目无亲,难觅乡音。

(3)从繁华的渭城到荒凉的安西,要走3000多公里,200多个日日夜夜,这一路的辛苦劳顿、孤独落寞,王维是深有体会的,因为他也曾经出使过安西。这是一段资料,请你来读。

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了土蕃,唐玄宗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王维去过安西,他深知安西自然环境的恶劣和与邻国间战争的残酷,所以在送别元二时,他的内心应该是揉合了多种情感的。假如你是王维,在朋友元二临行前,你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呢?

(4)千言万语说不完,一切尽在美酒中。

① 带着王维的留恋,女生一起读。【女生读】

② 带着王维的祝福,男生一起读。【男生读】

③ 好一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啊!来,我们一起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齐读】

(5)【读得字字含情,真令人感动!】就在与元二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渭城一别锤炼出了千古名句,竟也成了两人的永别。消息传到安西,当元二再次读起王维当年为他所作的这首诗,心中一定有别样的情感。让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来纪念两人那深厚的友情吧!

这首诗里,王维借杯中的美酒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这就叫“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二、拓展读诗,感受诗人情怀。

1.读《相思》,感受诗人的柔情。

(1)同样是“借物抒情”,我们再来轻声读读王维的这首《相思》,结合注释,看看作者借助什么事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借助红豆表相思之情。

(2)【课件出示红豆图片】这就是红豆。(生读:红豆产于南方,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死于树下,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提起“相思”,很多人立刻想到了男女之间的情爱,而这首诗,又叫——《江上赠李龟年》,是王维赠与朋友李龟年的,表达的是朋友之间的相思之情。

(3)来,请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一起感受王维对朋友的想念。

(4)“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读了王维的两首送别诗,在你的心里,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重情重义、珍惜友谊……

看,大家品着诗句,慢慢走进了诗人的内心。

2.读《送刘司直赴安西》,感受诗人的豪情。

王维不但善于借物抒情,也善于直抒胸臆,这在他的边塞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来看他其中的一首边塞诗。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1)大家先看看能不能借助注释把诗读通,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同学交流。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2)老师也来读一读,请同学们仔细听,看哪一句诗人表达的情感最强烈?

(3)唐代吐蕃强盛,每争安西,中国常与之和亲,以公主嫁吐蕃,大损国威。最后一联王维希望刘司直出塞建功立业,弘扬国威。同学们,这哪里是在送别呀,分明是在抒发自己保家卫国的豪情呀!(板书:直抒胸臆)

3.读《鸟鸣涧》,感受诗人的闲静。

同学们,王维不仅善于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杨柳、美酒、红豆等事物,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他也会慷慨激昂地抒发强烈的报国之念。不过,世人对他最高的评价则是公认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我们来看他写的这首《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默读这首诗,想想从古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环境清幽,作者的心也无比地宁静,轻轻地再读这首诗,看你能从哪个字里读出诗人内心的平静?

(3)老师很奇怪,“花落月出鸟鸣”这些不都是动态的景物描写吗?怎么大家感受到的却是安静、平静呢?谁来解释一下?(是的,这种写法叫做“以动衬静”)

(4)仅仅20个字,诗人抓住了桂花,明月,山鸟,流水等事物,为我们展现出一一幅“鸟鸣山更幽”的画面。

①你看,【轻音乐起】【课件出示】桂花飘落,明月(怎么样?)升起,山鸟啼鸣,流水歌唱。空山的夜晚是那样的安静。

②千年以前,王维就在这春山里,看桂花柔柔地飘落,看明月——(怎么样地升起?)慢慢地升起;听山鸟低低地啼鸣,听流水缓缓地歌唱。诗人的内心是那样的宁静。

③今天,我们读着这首《鸟鸣涧》,眼前仿佛看到了桂花从枝叶间柔柔地飘落,看到了明月从夜空中慢慢地升起,耳边好像听到了山鸟在树林中低低地啼鸣,听到了流水在山谷里缓缓地歌唱。我们的心中如此的沉静。

④【引导学生说完之后,师生对读】在沉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

【小结】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我们不仅读懂了这首诗,还读出了一幅清丽安谧的画面。难怪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总结升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件出示)王维的送别诗、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感受了诗人别样的情怀。王维的诗作存世400余首,【课件出示】我们今天所学的四首诗在他的创作生命中,只是沧海一粟,如果同学们想更深入地了解王维,那就在课下继续走进他所描绘的诗歌世界,走进他的诗意人生。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意思解释 篇2

一、在“日记”要素的整理中达成对古诗的字面意思理解

请将《送元二使安西》改写成王维的一则日记,让学生整理一下诗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天气”等日记要素,达成对古诗的字面理解。从“柳色新”和“朝雨□轻尘”了解“时间”是初春的一个早晨,从中也可以了解天气是有小雨。地点呢?从古诗第一句“渭城朝雨□轻尘”中可以看出是长安的渭城。安西在哪儿呢?是不是诗人送别的地点?教师随机讲解:安西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管理西域地区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龟兹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朋友奉朝廷之命,从长安出发前往安西,唐朝时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长安渭城送别,在今天的西安渭河北岸。题目中“使”就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的。人物有谁呢?当然是诗人王维和老朋友元二。这时教师简单介绍人物关系: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日记体要素的整理,对古诗字面意思有了直白的理解,也感受到了当时送别的天气环境,为学习整首诗做好了铺垫,教学简而有效,事半功倍。诸如其他同类送别诗,我觉得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去进行教学。

二、在“日记”画面想象中理解古诗的诗情画意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有时候在教学过程中,也会觉得有些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源于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贪多必然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用学到的知识去丰富。没有过高要求,更没有过深过细的讲背,而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增长知识,达到学生轻松学习,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课件呈现美丽的大漠风情图:广袤的沙漠、绵长的驼队……配上古曲,出现这首诗歌《送元二使安西》的前一句“渭城朝雨口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然后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我的老朋友元二今天跟我告别从渭城出发,去千里之外的西域当差。恰巧天公不作美,今日清晨下起了绵绵细雨,如丝如雾,滋润了道路两旁的青青柳树,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好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啊!在学生反复交流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作第一次课堂练笔,代表王维写下送别时的典型环境。

三、在“日记”内容描绘中提炼诗人的真实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从古诗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为:诗人既兴奋又伤感,兴奋的是有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伤感的是要面临与家人、朋友的离别。教师作适当的引导: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然后再让学生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事?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又有想象的空间,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作第二次课堂练笔,再现诗人王维当时的情感世界。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3

学生分析: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较流利的读出古诗,但对诗中蕴含的感情理解得不够到位,诗的韵味没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预设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孩子们,老师让大家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谁愿意把你们找的诗诵读给大家?

师:你们动手查资料的方法老师非常欣赏,老师也带来了几首送别诗,请看大屏幕: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

师:看完了这几首诗,你的心情怎样?是啊,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总是让人伤感,离别总是让人忧伤。老师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种伤别惆怅之情。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一别往往数年难以相见,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饱含别情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师:齐读课题,从这个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解诗题,知作者。

师:你怎样理解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送别?

二、初读古诗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圈圈画画,找出不懂的字词,可以采用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或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这几个字正是本课生字,下堂课老师指导书写。

2.师范读。

师:诗中王维又以什么送走友人。读完这首古诗,你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3.介绍时代背景,元二,王维及历史地位。

师:出使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可是作者与朋友为什么依依不舍?这还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两个人的友谊说起。

A:作者王维所处的朝代是唐朝天宝年间,这一时期正是唐朝从鼎盛走向衰败的时期,元二奉朝廷之命前往安西,因国家的衰败,即将出师到安西的元二更是前途未卜。

B: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元二出使安西。好朋友独自西行,又怎能让人高兴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故事。

三、体会情感,领悟诗意。

师: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读一读,我们来分一下工,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可以吗?

师:交换读法,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诗读完了,你觉得作者和元二的感情怎样?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

词语积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恋恋不舍,留恋不舍,依依惜别。

1.学习3—4句。

师:是啊,离别苦,离别难,读完这首诗你从哪些诗句中看出作者和元二难舍难分?

师:“劝”“君”“更”画出重点标志,它们是什么意思?现在同学们再次同伴互助,合作学习找出答案。哪位合作伙伴愿意把你们刚才的学习方法谈一谈?

师:重温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师:“更”是“再”的意思,这里的“一”当“十”讲,已经喝了许多杯甘甜的美酒。酒逢知己千杯少,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干了一杯又一杯?

师:朋友即将远去,独自去那遥远的安西,此时王维的心情又是怎样呢?

师:是啊,朋友一人西行,今后将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又怎能不让人担心。繁华的长安只能入梦,千里之外的朋友为你牵挂,今天我们干了这杯酒吧。

师:离别依依,王维只是想让元二多喝几杯酒吗?这酒饱含着怎样的情感呢?

师:是啊,多少依稀追忆,多少离愁别绪,多少殷殷嘱托,都化作这杯浓浓的酒。这不仅是分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心连心的酒,更是一种浓浓的情。

2.学习1—2句。

离别在即,长安的一草一木是那么令人留恋,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请问是什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师:诗里的第一句“浥”字我们不常用,谁知道它怎样解释?“浥”是滋润渭城的晨雨。它落在街道上---把尘埃激起。能不能这么说:渭城的朝雨啊,轻轻飘洒;渭城的朝雨啊,把尘埃激起。

师:多美的景色啊,谁愿意把诗歌中的第一句再读一遍。

师:雨如烟,尘如雾。那么雨中的客舍,雨中的垂柳就更美了,谁来读诗中的第2句。

师:谁愿意把诗中1—2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这两句写的是送行的地点——渭城,再写送别的时间——清晨,又寫了送别的环境气氛——雨中。此时的渭城,天公作美有意拂净一路风尘,古人有折枝相送的风俗。青青柳色正是离别的象征,又映衬离别的地点客舍,这些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送别图。可是如此的美景再也看不见了,怎能叫人不伤心?让我们把1-2句连起来再读一读。

师:连读3-4句(音乐响起)真美啊,如此优美的诗句,却让我们感觉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就是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王维依旧独自坐在旅馆中看着如烟的雨丝,看着如洗的柳条,一位朋友远去了,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你可知道我为你牵挂,我为你祝福,我为你祈祷。在孤烟驼铃中我再送你一程。心潮彭拜的他挥毫写下了千古绝唱——《阳关三叠》,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人间最美的真情。

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几年后过世了,此次的告别就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在乐曲声中再次吟诵这千古名篇吧。

板书设计:(略)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改写 篇4

到了旅店,旅店旁的一棵棵柳树,被雨水冲过,显得更加苍翠欲滴了,这时候,王维可能在想:这一家的酒一定差不了,我和我的老朋友就在这个旅店吧。我一定忘不了我这个老朋友元二,元二一定也忘不了我这个老朋友。进去后,吃着吃着,元二把一杯酒喝完后,王维说:元二,我劝你,再喝一杯酒吧?我相信这里的酒很好喝,我要是不喝,等你走了,就再也没有对你这么深厚感情的`朋友了,再说了,去的路上的泥很多,也有很多坏人,我很不放心你。

元二听了王维的话,不话可说了,眼睛里面好像都流出了深厚的眼泪,只听他说:行,我喝了这一杯醇香的好酒,我不会再忘记你了。喝完后,王维又让他的老朋友元二,喝了一杯酒,元二喝了,又喝了一杯。喝完后,王维把他的老朋友元二送走了。

这就是我的创意,很好吧!做可乐鸡翅。

今天,妈妈告诉我说:文思老师叫你学习做某道菜或饭的做法,你想做哪道菜或饭呢?我想了想说:我最喜欢吃可乐鸡翅,那我就做可乐鸡翅吧!

奶奶从菜市场买来鸡翅,再从小店里买一瓶可乐,然后回来,准备其它材料。奶奶从橱柜里拿出油、葱花、盐,还有老抽。我先把锅里的水接一半,再把鸡翅放在锅里,点火。如果有很多泡沫的话,就把水倒掉,把水开得小小的,把鸡翅洗干净。

把油倒在锅里,把葱花切一切,也放到锅里,接着炒一炒,翻一翻,这才把老抽和可乐放在锅里。然后再炒一炒,大约15到20分钟,我感觉到一股香喷喷的味道向我吹来。我用筷子戳一下,里面鲜嫩的肉已经熟了。我赶快拿盘子把可乐鸡翅装到里面。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意思解释 篇5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者介绍】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孟浩然合称“王孟”.【全文翻译】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考试范围】

1、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以春景来烘托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或描写送别环境)的诗句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送元二使安西》中直接表现对朋友真挚感情的千古名句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本文由

索罗学院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6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流行歌曲吗?(喜欢)你喜欢什么歌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唐朝时的流行歌曲,想听吗?(放音)

2、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吗?它叫阳关三叠,是唐朝最流行的乐曲,这首乐曲就是根据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所谱写而成的。这首古诗的名字就叫(板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老师已经放在你们的桌子上了,现在同学们赶快读一读吧。

3、题目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谁愿意把题目读给大家听听。抽生读

再读读古诗,边边角角都不要放过,读过诗后,谁再来读读古诗的题目,为什么要这样读?使是出使的意思,所以要停顿,因此这首古诗的题目应该读做送元二|使|安西

4、大家齐读两遍题目。二初读诗文

1、出示古诗,这首古诗连题目带内容共37个字,同学们来读读这首古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生读)

2、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纠正舍音

前后鼻韵母的发音

3、咱们一起来读读(生读)这叫字正腔圆开始有味道了。

4、同学们这首诗中有许多表示地名的词语,自己读读古诗并把表示地名的词圈出来。谁来说说你圈出了哪些表示地名的词。(安西、渭城、客舍、阳关)共四个。如果是这是渭城,那么客舍一定在渭城里是吗?阳关和安西在渭城的什么方向,别急在诗中找找看,要有理有据的说。(阳关在渭城的西面,安西在渭城的西北方向。)(板渭城、客舍、阳关、安西)

5、了解了这些地方的位置,你们能用一两句诗来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过渡:这首诗正像同学们说的是一首送别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古老的渭城去感受王维的离别情怀

三、细品诗文

1、请大家把目光投注在一二两句诗上,自由读读这两句诗,看看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读)答春天

2、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生答)这样美的景色,谁愿意来读读这两句话?生读

3、人们都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看看这两句话中作者抓住了春天的哪两样景物来描写。(柳、雨)他为什么抓住了这两样景物来写,是想向我们传达什么样的情绪呢? 大家看到雨会有什么感受?(愁、忧伤)那么柳呢?(出示柳意)巧的是,柳的音和“留”下的留 的音非常相近,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元二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4、同学们,这一雨一柳向我们传递了淡淡的情丝。那我们该怎么读这两句呢?

5、这细细飘洒的春雨和随风舞动的柳丝搅扰了我们的情绪,渭城的春色很美,可这些美景在王维眼中却黯然失色这是为什么呢,(出示后两句)让同学们细细品读后两句诗。

6、生读,再自由读读。

7、你从这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理解“更尽”的意思,知道王维舍不得和元二分别。

8、是啊,元二这次远行不是一般的出行,而是出使安西。(出示地图)这是唐朝的疆域图,右边的这个点是渭城,左边的点是安西,两地相距3000多公里。(板书3000多公里)古人出行靠什么交通工具?马车,马车行三千多公里需要近两个月的时间。据史料记载,元二这次远行是徒步,如果步行三千多公里需要走近半年的时间。元二这一去一定是一路的风尘,一路的坎坷。那么安西又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同学们试想一下?

9、古时的安西,现在在我们新疆库车境内,(出示景图)我们来看安西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10、是啊,渭城的景色是怡人的而相对比安西的景色却是这样的荒凉,贫瘠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王维你会对元二说些什么呢?(出示元二啊句)先自己练习说说 抽生说

11、是啊,王维心中充满了不舍这时你会怎样读这两句?到了安西,连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了,想到这儿王维的心都要碎了,你会怎样读这两句呢?生再读。

三、拓展

1、其实古诗中还有许多表示送别的诗,你知道哪些?(出示)大家看,这三人的送别诗,想想看,你感受到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讲述

2、同学们,渭城的窗外细雨霏霏,客舍内两人却酒入愁肠。送君千里终需一别,据史料记载,王维自送别元二后不几年就去世了,这一送别竟成永别,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诗?(生深情读)

3、因为这份动人的友情,有人专门为这首诗谱了曲,使它成了当时最为流行的曲目。今天老师把现代版的阳关三叠也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 篇7

旅店里的柳枝被雨水洗得颜色如同刚吐出的新绿一般。它们扭动着细长的腰肢,跳着优美的舞蹈。

今天的天空灰蒙蒙的。诗人王维今天的心情如同这天空,灰蒙蒙的。他想起了前几天的一幕:好友元二找到了他,与他站在柳树下。元二张开口,却不说话,一副有言难尽的模样,终于,他长叹一口气,说:“王维兄,皇上命我去安西,我……唉!”这个消息对王维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他无法接受……

“哎,朋友,想什么呢?”元二问。王维回过神来,忙说:“好兄弟,来,再干一杯吧!”咚!他俩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王维的眼圈红了,他哽咽了:“朋友,我怕你离开了这西阳关,我就再也没有你这样的朋友了!”“不会的,不会的!”元二的泪水也落了下来,滴在了酒杯中。

扩写《送元二使安西》 篇8

不一会儿,雨停了。伴着一声鸡鸣,太阳向清晨投下了第一缕曙光。雨后的空气似乎格外清新,旅店旁的那一排排婀娜多姿的杨柳更加青翠、美丽。微风拂过,柳条轻轻的摇曳。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啊!可是王维和他的朋友元二却无心欣赏,他们马上就要离别了。

王维留恋地说:“想想以前,我们一起练武功,我们一起作诗,我们一起探讨问题——而如今,却要分别了,这怎能叫我不难过!”

元二忧伤地说:“是啊,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多么快乐!”他停了一下继续说,“朋友,不要伤心了,渭城并不小,你以后还会交到别的朋友的!”

王维拿起一杯酒,递给元二:“啊,朋友,再喝一杯酒吧!等到出了阳关,就不会再有旧友亲人和你喝酒了!”

元二喝下最后一杯酒,便同王维挥手告别了。看着朋友的身影渐渐消失,王维这才发现,自己早已是泪流满面。他对着元二远去的地方高呼一声: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9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初步吟诵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在比较阅读中体会送别诗的特点。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环节一:以读破题,整体感知古诗

师:同学们,送别是古人经常出现的场景,送别也自然成了古人写诗的重要题材。今天咱们学习的一首古诗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来,一起读课题。(生读题)

师:预习过课文吗?

生:预习了。

师:我不相信。你再读读课题。

生读,轻重音不清晰。

师:送谁去安西?用你的朗读回答我。

生读课题。

师:送元二去哪里?继续用朗读回答。

生再读课题。

师: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

生: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查资料书知道的。

师:真好!借助工具书了解难点词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之一。同学们,元二去安西做什么?大家一起朗读课题回答。

生读。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诗题连起来可以怎么解释?

生: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很完整。不过,古人写诗题没有这么啰嗦,他们简洁地写道——

生: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请伸出金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板题)

【赏析】让理解与朗读训练融合,有效。让每一处学习均指向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观值得肯定。

环节二:强记书写,夯实语文基石

师:(课件出示诗文,生字“舍”“君”留空)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应该对课文有一定印象吧,来,谁愿意填填空?

生上台书写。

师:正确吗?

生:正确。

师:可是,不能打满分。知道为什么吗?

生摇头。

师:这么美丽古诗,咱们这样书写,还真对不住这作品。请看老师来填写。

师:(示范后)大家一起动手吧。(学生练习后)古诗就得这样用心写,汉字就得这样用心写!(展示一个)

【赏析】不仅写正确,还要求写美观,有语文味。

环节三:继承国学,尝试吟诵古诗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有谁已经会读这首古诗了?

生背。

师:字正腔圆,节奏优美。不过,这是现代人读古诗。古人读诗一般用“吟诵”的方法。想学这种方法吗?

生:想。

师:怎么吟诵呢?(教师示范)

生跃跃欲试。

师:不急。读的时候需遵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它为平长仄短。(板书:平长仄短) 在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和第二声叫“平声”,我们用短横表示。(板书短横符号)。读时需把这个字音延长。(师指着第一句诗中的“城”)来,读一读。(师做手势引导等)

生读得有模有样。

师:平声会读了,那么仄声呢?仄声,我们用一条竖线来表示。(板书短竖符号)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我们称为仄短。(范读“朝雨”)大家自由练一练。

生练读。

师:平长仄短,可是在这首诗里面有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它的读音是这样的(师读)。这种音我们称它为“入声”(板书:入声)它归在仄声字里。

生再次练习。

师:标上平仄,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课件出示标有平仄的诗)。请听——(师配上《阳关三叠》吟诵)

学整体练读。

【赏析】从学生的真实起点出发,做适当的加法,在吟诵上下工夫,让人耳目一新。对于学生而言,也是走入古诗文化的有益尝试。

环节四:咬文嚼字,体会古诗情韵

师:同学们,吟诵着这样的古诗,我们仿佛也走进了1200多年前渭城的那个清晨,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屋瓦、柳树叶子很干净。王维不停向元二劝酒,说出了阳关就再见不到他了。

师:描述能更具体,语言能更美一些吗?

生:那天早晨,古老的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原本有些灰暗的城市,立刻变得清新了许多,雾霾不见了,柳叶闪闪发光,客舍的青瓦远远望去,仿佛笼罩着一层青蓝色的烟雾。亭子里,须发花白的诗人王维正动情地举杯劝酒:“好兄弟,再喝一杯吧。你这一去,那头可没有老头子我这样的老朋友啦!”

师:谁来评评,他的描述如何?可用一个词语表达。

生:诗情画意。

生:依依不舍,深情款款。

生:具体生动,感人肺腑。

师:语言真美,评价真美!同学们,在这个柳色留人的早晨,在这个依依不舍的早晨。诗人王维就这样一杯接一杯地劝着元二。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疑惑:自古有聚就有散,分别本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王维为什么一杯接一杯地劝酒呢?

生:他喜欢喝酒。

生:他觉得酒最能表达友情。

师:学古诗,有时候需要知人诗论,需要了解每一个文字背后的信息。大家请看——

(课件出示图文)阳关以西,满眼荒漠,无尽荆棘。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要到哪里呢?(出示路线图)渭城在今天的陕西渭河以北,阳关在今天甘肃敦煌西南。再往西走,就是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长达三千多公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生惊讶万分。

师:如果元二是你的好朋友,他即将远行,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说: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善解人意的朋友。

生:我会说: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前路漫漫,真正的朋友总是想替对方再想周全一点,再周全一点。

生:我会对他潇洒地挥挥手,说:去吧,建功立业,我在这里替你祝福!

生:我会对他唱一首歌:《朋友》。

师:《朋友》创作得晚了点,需要穿越。

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当时,即使元二马不停蹄地返回,也要一年的时间,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回来的时间可能是一年,也可没是——

生:两年;三年……

师:黄沙漫漫,旅途艰险。异地他乡,凄冷孤单。人生无常,不要以为人与人的缘分很长,有时候,简单的分别就是一辈子。公元741年,也就是分手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渭城送别,生离即为死别。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轻雨渭城,走进新柳渭城,走进诗人不舍的心里,真诚吟诵。同桌之间,互相练习。

生互读。

指名试读,再配上《阳关三叠》,师生共同吟诵全诗。

【赏析】读出诗心,体悟诗情,是古诗学习学得诗味的重要策略。诗歌不可解,不可肢解,诗歌需要解,抓住诗眼探究个明白,这都是古诗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认识。

环节五:比较研究,探究送别诗歌

师:同学们,古人与人送别,除了用更尽一杯酒的方式,还会用哪些方式?

生:《赠汪伦》……

师:积累真丰富。还有吗?

生沉默。

师:(呈现《别董大》《赠汪伦》)。瞧,它们来了,请自由选择一首。结合下面的注解,吟诵吟诵!

师:今天,辛老师和你们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咱们也算是好朋友了,如果用诗句来表达,你准备送给辛老师怎样的句子?

生:劝君再上一节课,大同学生最聪明。

……

师:创意十足善思考,大同学生最聪明。下课!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篇10

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沙洋县马良小学的老师——刘婷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地烟凉,不诉离殇之《送元二使安西》。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重难点——说教学流程——板书”这几个方面来说一说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说教材

第六单元是一组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的文章。这组文章的主旨力在引导学生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中年段义务教育的要求,我认为古诗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走进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探索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感悟,接受情感的熏陶或思维的启迪,积累优美的诗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这首诗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技能目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想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情感目标: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通过范读、领读、讲读、指名读、离开文本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意,在读中明;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教学目标,在读中完成。

只有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才能够在接受情感熏陶的同时,品味诗歌丰富的语言,于是我把想象意境,体会诗句情意作为文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以上目标具体落实在以下教学流程中。“释题-读诗-解诗意-悟诗情—唱诗—拓诗”

(一)释题,知背景

古诗所涵盖的内容很广,加之古诗与学生的现代生活存在年代的距离,所以教学古诗前师生共同交流诗人的简介、创作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更好地走进诗中的情感世界。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首先写一个“别”字,让学生组词,在学生组的“送别、离别”的词语中,让学生畅谈当时的心情,继而引出音乐《送别》。在哀伤的音乐声中引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此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通过组词说心情、音乐渲染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拉进文本,接着我会让学生读诗题。从读中悟事,明白是谁送谁,要送到哪里去。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就学生的回答顺势了解“王维”的相关资料、“王维”与“元二”的关系,以及“元二”所要出使的地方。

(二)初读,悟诗境

语言的品味,必须伴随着大量的诵读、细细的品读。古诗词的诵读,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在这个环节中,我将指导学生把“读”放在首位,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

首先,指导学生初读,读正确,读流利。在这一环节我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学路建议一来完成读。

弄清楚诗歌的正确读音之后再教给学生“平长仄短吟古诗”的方法熟读古诗,学生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读出韵味,在平仄的音律中,预留下情感的密码。

(三)细读,解诗意

在了解诗歌大意的时候我会出示学路建议二,让学生在学路建议二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汇报完成这一任务。

(四)精读,悟诗情

多情自古伤别离,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我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让学生读诗找出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古诗后得出:

(1)、元二的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2)、“故人”就是是好朋友。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我自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引导学生品悟“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我首先出示含酒的诗句,给学生的思维以导向。“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知己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伤感的酒,无奈的酒,祝福的酒。然后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体会到了诗句深层蕴涵的真挚情谊。学生每复读一次,感情也随之澎湃。

2、从渭城的景色感受离别之情

这个环节我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找出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了些景物,使得离别的愁绪更浓?学生答出(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2)柳,表示挽留之意。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我又采取了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我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了解了两地的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我还通过灯片让学生感受两地的地域环境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由此,我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的这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也包含着对远行者的深情体贴和真挚的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环节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尤其是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唱诗,表诗情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是诗的灵魂,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情感共鸣,仅有读是不够的。在高声朗诵之后,又通过吟唱的方式,引领学生进一步入诗境、悟诗心、品诗味。因此,情到深处,我将告诉学生王维的这首诗虽然写的是1200年前朋友之间的普通送别,却饱含了朋友之间的真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意味深远而独树一帜,当时被谱曲传唱。《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阳关曲》。当读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时候,就可以轻轻地唱起来,然后,播放《阳关三叠》,与学生一起唱诗,使学生再一次领悟诗情,感受到古诗的音韵之美,感受中华经典文化的无穷魅力。

(六)拓诗,情缠绵

前几个环节,通过情景创设、角色体验、拓展想象,带动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感情诵读、师生共唱千古名曲,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魅力。于是在这一环节我进行了送别情未了的延伸:

1、将高适的《别董大》与《送元二使安西》进行比较,告诉学生我国的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继续积累类似送别诗以带动送别情。

2、口语交际:除了饮酒,他们彼此之间还会说些什么?

3、小练笔:试着把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力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设计本环节使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在精神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五、说板书

除了课题和作者之外,我为本诗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柳 ○情 客舍 酒

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篇11

固市镇中心小学 马丹

我们学校在临渭区教研室的正确带领下,进行《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研究,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主讲了《送元二使安西》一课。这也是我第一次把古诗作为公开课进行教学,当时有很多老师劝我,说古诗教学的难度很大,教学中的这个“度”很难把握,几番斟酌之后,我还是选择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课。

经过我精心的备课和课件的制作,更增加了我对讲课的信心。学习这首诗我准备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我主要是教会学生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前提下,感受作者与朋友离别时的情景,然后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离别之情,懂得珍惜友情。这节课我最大的优点就是(1)课堂条理清晰,流畅。(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了教学目标。(3)抓住了反复朗读这一专项训练,打造了高效课堂。

讲这节课前,我按照本校的课题研究假设,把学生科学分组,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学习成绩、特长、爱好相互搭配,4人为一小组。并且合理分工,分有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检查员一名,报告员一名。并且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本首诗。学习时,我把整堂课分为五部分进行。首先播放在盛唐时代广泛流传《阳关三叠》曲,导入新课,奠定送别气氛。进入学习时,我设计了学习古诗三步骤,(1)解题意,知作者。这一环节根据学生的预习及收集的资料汇报后,教师补充完成。

(2)抓字眼,明诗意。这个环节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进行自主学习,把学习的收获和小组内同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诗意。学生的这一环节完成的非常好,字眼抓的住。我记得有一组长在汇报时这样说:“我们小组同学××从“浥”字中体会到,“浥”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是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像这样细心地同学不止一个。同学们也明白了诗意,由此也让我看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是呀!作者没有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等等描写。而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朋友此去路途遥远,就此一别也再没有老朋友了,那种无奈,那种担忧都装在了满满的酒杯中。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直接表现对朋友真挚的感情。

(3)多诵读,悟诗情。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了好多读的方法,比如:集体读,同桌对读,跟伴奏读,等,去体会朋友间的这种深厚的友情。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用幻灯片的方法,把渭城和安西的环境进行对比,更加突出次去之地荒凉无比,那种友情更显得伟大而又珍贵。最后我设计了检测环节,将文本和情感都纳入了其中,同学们不但掌握了诗意,并且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篇12

T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伸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T 谁来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S 送元二到安西。T 送他去安西干什么? S 执行任务。T 执行什么任务? S 奉命前往安西

T 看来有个字阻碍了你,“使”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S 出使的意思

T奉谁的命令去?(奉朝廷的命令去治理那里。)T 谁送?完整说一遍

S 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T 现在再读课题,相信你会有不同的理解。(指名读,齐读)

二、自读古诗。

T 现在我们一起走入古诗,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S “朝”错读为“cháo”

T 这个字怎么读?(chao)为什么读作zhao? S 是早晨的意思。T 你能给它组个词吗? S 朝阳

T 还有一个字容易读错——舍,你们为什么读作shè? S shè是屋子的意思。比如 宿舍、屋舍

T 看来我们在读多音字的时候可以利用组词的方式,结合在句子中的意思来判断它的正确读音。谁再读? T 读得流利

读得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的味道

读诗讲究快慢缓急和轻重变化。谁再来试试。T 来,一起读(齐读)

三、质疑、再读古诗、汇报

T 学习这首诗,你最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 S 王维为什么要送元二去安西? T 你想知道送别的原因 S 他们为什么要更近一杯酒?

T 你真会思考,提出了这么有价值的问题。S 王维是怎样送元二的?

T 你们真会思考,我们只要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现在,结合课下注释再读古诗,边读边提起笔来,在旁边写一写对这首诗的理解和体会。(学生自学)T 这首诗写了什么?

S 渭城在早晨的时候下了一场细雨,把地打湿了。S 王维送朋友

四、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T 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呈现的是一幅幅画面,好好读读一、二两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S 我看到了柳树。T 怎样的柳树?

S 柳树的颜色很新,很绿。(板书:柳 新)T 还看到了什么? S 雨

T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 S 细雨 小雨 T 你怎么知道的? S 浥,湿润

T 只一个浥字就看出来了吗?说完整

S 浥轻尘,雨水湿润了轻浮的灰尘,并不是瓢泼大雨,所以这是一场小雨。T 还看到了什么吗? S 客舍

T 怎样的客舍呢?

S 青青的客舍。渭城刚刚下过一场细雨,青砖绿瓦的旅店被雨水冲洗得颜色更鲜亮了,更青了

T 这场朝雨湿润了这客舍,客舍的青色更加鲜明了,是吗?

T 连起来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小组讨论)汇报

S 渭城早晨的小雨打湿了尘土,客舍在雨水下更青了。T 说得不错,但要说完整,谁来补充。S 柳树的颜色也显得更加新绿了。

T 把失去的特点加上去了,形象就更完整了。T 默读,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S 看到这两句诗,我的心情也变得好起来 T 带着你的好心情读一读

T 你的朗读让我眼前浮现了绿绿的垂柳,青青的客舍,整个街道也不再尘土飞扬,雨后清新的空气也扑面而来。

S 仿佛闻到醉人的清香,清纯的风向我吹来。

T 雨后的清新的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是吗?读出来

T 我仿佛闻到一股醉人的清香,清凉的风从我脸庞吹过。T 还有吗?把你的感受大胆地说出来,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S 雨后很清爽,清新。舒畅

T 带着清新的感觉,让清新的风吹向我们。读

T 你读出了诗歌的味道。这么美丽的景色,这么清新的景物。我们不能让它只停留在文字上,要用我们的语言和声音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齐读 T 我好像置身于这美丽的景色中了

五、教学三、四两句,感受深挚的送别情怀。T 这么美的景色,元二能不能留下?(不能)

T 他还是不能不去安西,你知道安西离这里有多远吗?(出示地图)T 元二从渭城出发,经过陇山,穿过河西走廊,到达甘肃的阳关,再出阳关到安西,这绵绵延延,你知道有多远吗?三千多公里,跨越了将近半个中国。

T 这么遥远的距离,面对此情此景,前途莫测,王维对元二的这份送别之情能不深吗? S 深

T 想一想,大胆地猜一猜,安西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S 我觉得那里空气应该很清新 S 我觉得那里有草原

T 那里啊没有草原,只有高原,气候恶劣。而且是一片荒漠,漫天的风沙。(出示图片)从清新美丽的渭城去往漫天飞沙的安西,当时王维是什么感受? S 依依不舍 读 S 不愿意让元二离去 T 不走了行吗?(不行)读

T “劝君更尽一杯酒”,“更”什么意思? S 再

T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端起这最后的一杯酒,想一想作者王维怎么说的。S 请你不要走啊,元二,这里空气清新,请别走。T 想挽留他。读

S 这里风景如此美丽,空气如此新鲜,到了安西,那里空气里看着尘土,你还去那里干什么呢?

T 是啊,能留下吗?(不能)在那样沙尘漫天的地方,环境那样的恶劣,又不能不去,所以只有希望朋友在那样的环境中—— S 注意身体,希望他身体健康 T 带着对他身体健康的嘱托读一读。

T 尽情发挥你的想象,怎么想就怎么说,王维还可能会说什么? S 好兄弟,即使要走,也要慢慢地喝下这杯酒。

T 喝慢一点吧,真希望你多留一会,多留一分是一分,多留一秒是一秒。带着这种不舍读 S 元二,你一定要早日回来。

T 多么期待再次的相逢啊。读出这种期待来 S 元二,不要忘记我 T 读一读这莫相忘的嘱托

T 元二奉命去管理安西都护府,这里可能还有对元二建功立业的一种祝福 T 想象着王维的话,带着对当时送别场景的想象,一起读。齐读

T “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杯酒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吗?你觉得这是一杯怎么样的酒?酒中包含了什么?

S 这是一杯酒表示了朋友深刻友情 读 S 这是一杯依依不舍的酒。读 S 这首一杯送别的酒 T 端起它,送别元二,读 S 这是一杯有深情厚谊的酒。

T 酒中包含了二人深厚的友情,是一杯情谊的酒,读 T 让我们一起端起这最后一杯酒,来送一送元二 引读:

T 这是一杯送别的酒,朋友要离别了,是多么的依依不舍,读—— 齐读后两句 T 这是一杯祝福的酒,祝福朋友建功立业。读—— T 这是一杯满含希望的酒,希望朋友珍重,保重身体,早日重逢。读—— T 这是一杯饱含深情厚谊的酒,浓浓的情谊都融在这酒中。读——

六、再读全诗

T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

七、听《渭城曲》,加深体会。

T 后人深深感叹于王维和元二之间的深厚情谊,于是就为《送元二使安西》谱曲,一再传唱。因此这首诗又叫《渭城曲》。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这首传唱不朽的唐朝流行歌曲。播放歌曲(古语演唱的《渭城曲》)T 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

八、拓展迁移

T 古人送别,方式多种多样。今天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采取的什么方式送别朋友?(喝酒)。那你还知道哪些古人送别朋友的方式?(PPT出示以下四首离别诗,由学生答送别方式)(踏歌、折柳、目送、语言)

(踏歌)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折柳)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目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上一篇:招标流程和工作内容下一篇:工作遇到好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