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送元二使安西》有感

2024-06-17

教《送元二使安西》有感(通用12篇)

教《送元二使安西》有感 篇1

教《送元二使安西》有感

张晓惠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回想我以前的古诗教学,概括为一个字:累。教师把字、句的意思抄在黑板上,学生再抄在书上,然后把它背得熟熟的。考试的话,所有学生所写出来的意思都一样。明明知道教参上强调:注意诗句的意思不必讲得过细,学生能知道大体意思即可。可是不这样做,老觉得欠缺了什么。细想:这无非是为学生包办到底的老观念在作怪。今天,我再也不能在课堂上做这样的无用功了!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不断实现教学创新的劳动者,必须想出新的教法来。

于是,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一首诗时,我运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带给学生一次新的教学体验,从而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

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宴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为了让学生能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我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去理解。

首先,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让学生在诗中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酒”,离别在即,好朋友之间举杯话离情。“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其次,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在做了这么多的铺设之后,我觉得学生的情绪应该已经被我调动起来了,应该能体会诗人与元二之间那种浓浓的离别愁绪。所以,我设计了自认为是本课的一个高潮部分------将王维与元二离别时的对话写下来。确实,学生写得很好。在巡视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写的话很符合当时的场面,甚至有的学生写出了连我都没有想到的细节,我非常满意。于是,我找了几个我认为写得很不错的学生起来读一读他们写的话。谁知道,在这个环节却出了很大的问题。我叫起来的第一个学生,居然是笑着读出来的。而后面的学生更是笑得读都读不出来。我发火了,我严厉地批评了他们。后来,我又重新进行了情感渲染,在我的补救下,有学生在读自己的话时,带着哭音,甚至有两个女生读完后趴在桌上哭起来了。

这节课结束后,我深深地反思,这节课,我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包容学生所犯的一切错误。其实他们犯这样的错,我也有一定的责任。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有点着急,过程进行得有点快,学生的情绪还没有完全被我调动起来;也或许,是因为在前面的环节中,我在引导学生反复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融入当时的情境,以至于学生感到有点可笑。其实,在学生反复读这一句时,已经有学生在底下偷偷笑了,但当时我没有在意,也没有及时补救。所以,就出现后面的这种局面了。

这给了我一个警示,以后不管上什么课,都应该注意每一个细节,力求让每一节课都不出现今天的这种错误。在上课时,还应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总之,以后我会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经验更加丰富,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教《送元二使安西》有感 篇2

一、在“日记”要素的整理中达成对古诗的字面意思理解

请将《送元二使安西》改写成王维的一则日记,让学生整理一下诗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天气”等日记要素,达成对古诗的字面理解。从“柳色新”和“朝雨□轻尘”了解“时间”是初春的一个早晨,从中也可以了解天气是有小雨。地点呢?从古诗第一句“渭城朝雨□轻尘”中可以看出是长安的渭城。安西在哪儿呢?是不是诗人送别的地点?教师随机讲解:安西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管理西域地区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龟兹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朋友奉朝廷之命,从长安出发前往安西,唐朝时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长安渭城送别,在今天的西安渭河北岸。题目中“使”就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的。人物有谁呢?当然是诗人王维和老朋友元二。这时教师简单介绍人物关系: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日记体要素的整理,对古诗字面意思有了直白的理解,也感受到了当时送别的天气环境,为学习整首诗做好了铺垫,教学简而有效,事半功倍。诸如其他同类送别诗,我觉得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去进行教学。

二、在“日记”画面想象中理解古诗的诗情画意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有时候在教学过程中,也会觉得有些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源于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贪多必然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用学到的知识去丰富。没有过高要求,更没有过深过细的讲背,而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增长知识,达到学生轻松学习,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课件呈现美丽的大漠风情图:广袤的沙漠、绵长的驼队……配上古曲,出现这首诗歌《送元二使安西》的前一句“渭城朝雨口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然后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我的老朋友元二今天跟我告别从渭城出发,去千里之外的西域当差。恰巧天公不作美,今日清晨下起了绵绵细雨,如丝如雾,滋润了道路两旁的青青柳树,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好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啊!在学生反复交流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作第一次课堂练笔,代表王维写下送别时的典型环境。

三、在“日记”内容描绘中提炼诗人的真实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从古诗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为:诗人既兴奋又伤感,兴奋的是有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伤感的是要面临与家人、朋友的离别。教师作适当的引导: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然后再让学生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事?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又有想象的空间,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作第二次课堂练笔,再现诗人王维当时的情感世界。

《送元二使安西》解读及教后记 篇3

链接一:一个机构两个人物三个地方

诗中有这样几个词:安西、渭城、阳关。对这几个离学生陌生而遥远的词,我做了如下资料链接。一个机构:安西,它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库车县)。都护府是唐朝设置在边境地区的军政合一的最高权力机关,有完整的组织机构,都护的职责是招抚安置归附的各部族,维护本地区的统治秩序,对付外来侵扰,考察所属官员政绩,给予赏罚,镇压叛乱。由此可见,王维的朋友元二此去安西担负着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三个地方:安西,是元二要出使的地方;渭城,是指秦时的咸阳城,在今陕西成阳市东北,是王维送别友人的地方;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是元二通往安西的必经之地。当师生在地图上共同找到了这三个地方。发现元二自渭城经阳关抵安西需要历经陕西、甘肃、新疆三省区。在唐代,没有飞机,没有火车,没有汽车,仅有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路途之遥远、艰辛,令学生惊叹。学生顿时明白了此次朋友元二出使安西所要经历的艰难,离别容易见时难,离情别绪在学生心中顿生。

两个人物:王维和元二。虽然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唐代大诗人王维,但再一次深入认识他,不仅作为一种对文学知识的了解,而且会对学生感悟这首诗匠心独具的写作方法和独特的语言魅力有一定的帮助。我做了如下链接: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不仅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而且因为王维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所以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这些对王维的描述让学生对王维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元二是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元二与王维相比,我们比较陌生,但作为大诗人王维的朋友,而且被朝庭委以重任前往安西,其人品与能力也可窥见一斑。

链接二:一切景语皆情语

“渭城朝雨汜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在这两句诗中我抓住以下内容进行了拓展链接。“朝雨”:古有故事云“下雨天,留客天”。这雨是为留客,或是不舍朋友离去而落下的伤心泪,还是特为朋友饯行呢?一个“渑”字向我们透露了诗火的心迹;“渑”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恰到好处,显出这雨浩尘而不湿路,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青青柳色”从《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来,这两件事物是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通常总是和离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但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洗涤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而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至此,诗中的每处景物都无声地为学生架起了通往诗人内心的桥梁,诉说着与朋友分别时复杂的心绪。

链接三:酒是离别曲,酒中有真意

“酒是离别的曲。”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场景。一个“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语尽情遥,含吐不露,意蕴极为深厚。这每一杯酒究竟包含怎样深厚的情谊呢?对此我做了如下激情启发:我们知道“酒逢知己千杯少”是连心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是浇愁的酒,“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是壮行的酒。本诗劝君更尽的是一杯什么酒呢?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我进行了如下层进式的步步引读: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朋友终将远走他乡,怎能不因别离伤感?这是一杯伤别的酒;朋友此次出使安西,需经历长途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这是一杯祝福的酒;朋友此次所去之地陌生,那里人迹稀少,你我朋友自此一别,则知己难求,这是一杯离珍惜友情的酒;唐代国势强盛,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此去将来必定在边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来年凯旋而归,这是一杯壮行的酒;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千言万语都寄托在这一杯杯酒中,这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句缠绵悱恻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后反复诵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可谓一唱三叹,荡气回肠。学生不仅在读中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同时深刻领悟到:这劝酒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链接四:延伸拓展,意韵悠长

诗已读罢,然而语浅情深,此情此境,萦绕学生心间,此时引入由本诗谱成的流传至今的名曲《阳关三叠》,让学生边听边想象,再在悠扬委婉的乐曲中人情人境地朗读古诗,诗中强烈、真挚的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尽蕴于这吟诵之中,可谓情真意切意韵悠长,诗、曲、情一起扎根学生心田。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无论是因何而离别,情却是相通的,此时顺势引导学生交流各自了解的其他表现离别主题的古诗,或者推荐一两首给学生,如《山中送别》、《别董大》等。从学生对诗的朗读中能深切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对诗的解读,此时此刻,师生、诗作、诗人的灵魂随吟咏共舞,一切尽在不言中!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雨”、“柳”、“酒”等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读题解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别诗,谁来读读题目!2.指导学生读题、解题 指生读。

评价:读得很正确,声音很响亮。

注意听老师读,你听出了什么?生回答。指读、齐读

3.你们能从古诗的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重点提醒:

谁送谁去什么地方?

元二,原名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还有一个诗人他姓董在家中排行老大,因此称为董大。使是到,出使的意思。

安西是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库车县,是唐朝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二)指导朗读,读出诗味 1.生读诗

我们学习古诗啊,第一步就是把古诗读正确。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正确。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好自由读《送元二使安西》,开始。(大屏幕出示古诗)2.指导读古诗(1)指名读

好,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有几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评价:读得很正确,把好几个多音字都念准了了。比如“朝雨”的“朝”、“客舍”的“舍”、“更”字)

老师要问一下,朝雨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时候下的雨? “朝”在这里是“早上”的意思,跟“朝思暮想”“朝发夕至”的“朝”意思是一样的。“朝思暮想”的意思就是早晨晚上都想念,“朝发夕至”是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把这两个词语抄在这句话旁边,学语文要善于积累。

再来看“客舍”的舍字,另一种读音是舍,谁会组词?

客舍的舍是房屋的意思,你看这字,上端象屋顶,下端象建筑物的基础。中间是客舍招徕顾客的酒旗。

更这里念第四声,跟更上一层楼的读音一样,是再的意思。尽是完的意思,更尽连起来就是再

喝完的意思。指生读

还有谁来!指生读(2)师生对读。

同学们,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韵味来。

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并注意看我的手势!停!读古诗,要稍微柔一点,拖一点。重新来!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3)同学们,你看,这样一读,这诗味越来越浓了。现在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古诗!(三)、品读诗歌,感悟诗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同学们,据老师了解,王维不仅是个诗人,而且是个画家,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诗的前两行,读的时候注意:看看书上的注解,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2.自由畅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谁来说一说。指生说

3.追问:他看到了雨、柳树,还有客舍,哪又是怎样的雨?(小雨、细小)你从哪里看出来?浥轻尘是什么意思?这雨还把什么湿润了呢?又是怎样的柳树呢?(嫩绿、柔软)!绿树为什么给你这样的感觉?

谁能把诗句中描绘渭城早晨的景色说完整?

4、出示图片,是啊,这雨朦朦胧胧,这雨晶莹细小,这雨飘飘洒洒,刚好湿润着尘土,这柳苍翠欲滴,这柳随风舞动,这柳细长柔软,与青砖绿瓦的客舍相映成趣,此时用一个词来概括你眼前出现的的画面?

(如诗如画、诗情画意、风光如画„„)读出这样的感觉来。指读,齐读

5、同学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肯定会勾起王维的一些美好回忆,在王维的心中,在王维的记忆里面,和元二会有怎样的快乐日子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想到看到的写下来。请你在写话纸写一写。(背景音乐《琵琶语》)

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月光皎洁的晚上,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遍畅谈着„„那也可能是鸟语花香的日子,两人人对坐在一起,喝着茶,吟诗作画„„那还可能是„„ 评价:好快乐的时光!真让人羡慕的朋友!

6、渭城的美景,温馨的回忆!然而,就在这么一个空气清新,春意盎然的早晨,元二就要奉着朝廷的旨意从渭城出发,去安西镇守边疆了。

(大屏幕出示地图)大家请看大屏幕,这里是渭城,在当时的首都长安西北,往西要经过阳关道这个交通要道,从渭城到安西整整3000多公里,相当于我们大荆到杭州距离的10倍,就算用上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日夜兼程,也得用上整整半年的时间。同学们,这就是元二一路所经之地。

(课件出示:从渭城到安西一路上地形地貌变化图片)学生看图片

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了什么词语?你来说。指生说(荒凉、黄沙漫天、遥远„„)这是怎样的一路?(辛苦、困难)

7、这一路,如此的遥远,如此的艰辛、如此的荒凉,而他们现在渭城一幅诗情画意的、如诗

如画风光,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沙漠,长途跋涉,孤身漂泊,王维心里还会油然而生什么之情呢?指生答(伤感,不舍,留恋、担忧)

(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读出你的伤感,读—— 带着你的不舍,读—— 齐读

9.同学们,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板书:柳)“柳”和“留”谐音,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然而,在这离别的时刻,肯定有很多话想说,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

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化成一句话,那就是——(大屏幕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里君是指谁?仔细读读这句话,想想,用我们现在的话,王维怎么劝元二呢?都劝了些什么呢?

他又把所有话都凝聚在哪一样事物上?那就是一杯一杯的?——板书:酒

2、同学们,此时此刻,这只是一杯简单的酒吗?王维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友谊、祝福,关怀,牵挂,恋恋不舍„„)

带着你的这份关心,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带着你的这份祝福,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不管关心也好,祝福也罢,这酒里有他们深深的惜别之情啊,板书:惜别之情,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杯一杯又一杯,不知喝了多少杯!马车就要起程了,拿起酒杯干最后一杯了,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于是,情动而辞发,《送元二使安西》就这样诞生了!(出示全诗播放,背景音乐《阳关三叠》)教师深情范读 学生齐读 师生对读

2.知道刚才的音乐是什么吗?是根据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叫《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阳关曲》,千百年来成为了歌颂友情的千古绝唱。

3.自古人生伤离别!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甚至成为永别。

古人自古重离别,因为送别留下了很多千古名句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李白《赠汪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因为离别,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写道,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因为离别,诗人王勃曾经这样写道,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因为离别,诗人白居易曾经这样写道,读——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也是因为离别,诗人王昌龄曾经这样写道,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还是因为离别,诗人高适曾经这样写道,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下课!

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元常

柳 酒

惜别之情

作业:

1.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 篇5

王维听了,泪流满面,眼睛里那晶莹的泪珠如同大雨瓢泼而下。他的鼻子忽大忽小,在不停地啜泣,悲伤地说:“那你何时再回来呀?”“可能再也不回来了!”元二低着头,闭着眼睛,绝望地说。

这时,一阵微风吹了过来,柳枝随风摆动,地上尘土飞扬,都似乎在向元二不停地招收,像是在挽留元二,依依不舍。

忽然,大风吹了过来,没一会儿,雷声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把柳枝冲得更加伤心了。把尘土冲得一干二净,仿佛东海龙王也为王维和元二朋友之间永久分离而痛苦流涕,仰天长啸。

王维双手紧紧握着酒杯,哀伤地说:“好吧,我敬你一杯,祝你顺利到达安西,路上顺风顺水。”元二也双手端起酒杯,用力一干,一仰头,把酒喝了下去。王维心想:“像以前我们一直形影不离,但是今天我们一定得分开了,希望未来还可以见到元二。”

这时,王维突然看见了自己的马和元二的马也不想分离,似乎也在说话。

过了一会,元二对王维说:“那我先走了,以后保重,王维!”“你出了阳光,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朋友了!”王维低着头说。元二坐上马车,奔驰而去,在飞扬的尘土中越行越远。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6

1 、有感情地朗读古歌,背诵古诗。

2 、认识 2 个生字,会写 1 个生字。

3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4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生分析:

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比较流利地读出古诗,借助老师的视角能知道这首诗是先写景,后抒情,但对诗中蕴含的情感理解得不到位,诗的韵味与情感没有朗读出来,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引导

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对古诗。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从咿呀学语时,爸爸妈妈就喜欢教你们背古诗,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古诗。今天老师就考考你们,我背上句,看你们能否接上下句。有信心吗?

(师生对古诗)

2. 板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看老师板书题目。

板: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领读课题)

3. 解诗题。

“元二”是指一个人,姓元,猜猜看,他在家排行老几?(师生互动)所以称其为元二。想想看,“使”怎么讲?(师生互动)出使,古时候,朝廷给有识之士委以重任,去一个地方完成任务,为出使。安西,是一个地方,唐朝安西都护府,是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一带。谁来说说“送送元二使安西”什么意思?(师生互动)就是王维从长安来到送别城渭城来送别他的朋友元二出使安西。想想王维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 . 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读古诗)

2 . 指明读诗,检查字音,指导读准多音字。

板:朝 舍

这有两个多音字,谁会读?(出示“朝 舍”指名读)

它们在这首古诗中怎么读?(指名读后齐读)

3. 指导写“舍”字。

4. 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我们读古诗不但要把古诗字音读准,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和味道。谁来说说怎么读出古诗的节奏与古诗的味道?

(指名回答:诗的字词间要有停顿,字音要有轻重长短)对,你如果这样读了,就读得抑扬顿挫,字正腔圆了,就有了诗的味道了!

(课件出示节奏划分线)请看大屏幕,听老师读一读。(教师范读)

谁来试一试?(指名读)

评价后(齐读古诗)

过渡,小结学法 :我们刚才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文,(板:读诗文)这是我们学校古诗的初级目标,我们还要理解古诗的意思。(板:解诗意)

三. 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 整体感知,入诗境。

(1) 学生自读自悟。

请同学们低声吟诵古诗三遍,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还可以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看一看,想一想。(学生自解诗意,教师巡视辅导)

还可在古诗旁把你仿佛看到的内容歇一歇。(学生继续自学)

(2) 小组交流。

同桌先交流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对古诗的理解与感受)

2. 分部解读,悟诗情。

(1) 想象画面悟诗情。

解读一二行诗:

出示一二行古诗(指名读)

这是什么时候的一场雨?(指名回答引出“朝雨”)

你从这两行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 )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讲诗意)

评价后(把我们带入了诗的意境!)(板:入诗境)

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行诗。(指名读)

解读三四行诗:

前两行诗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清新的美景。再看后两行诗,诗人笔锋一转,在写什么?(生回答:人)请你读读者两行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目的要达到:学生能说出感受到王维与元二两人感情深)(在学生说画面的时候,顺势板:劝酒)

评价后(板:悟诗情)

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行诗。(指名读)

(2) 从“酒”入手悟诗情。

透过你们的声音,老师不禁浮想联翩:“酒逢知己千杯少”是一种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是一种祝福的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一种浇愁的酒。在元二即将远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又是怎样的一杯酒呢?

(指名回答)(送别的酒 挽留的酒 不舍得酒......)

可是此时,分别就在眼前,元二这次可不是一般的远行啊!请看――(课件出示唐朝疆域地图)从渭城到安西相隔6000多里啊!古人远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上半年啊!

安西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课件出示安西风貌图)请你说。渭城呢?(渭城风貌图)(指名看图说)

面对此情此景,王维对元二的这份离别之情怎能不强烈,怎能不深挚呢!如果此时你是王维,象对元二说些什么呢?(指多名学生说)

教师评价后齐读――(屏幕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感情齐读诗句)

(3) 再现情景情更深。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啊!

(课件再现劝酒送别的情景)(音乐画面)

是那些景物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学生看视屏后指名回答)(雨 柳)

板:朝雨 柳新

理解“柳”的古义:“柳”与“留”谐音,柳树自古以来就是离别的象征。古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以表示挽留之意。所以,飘洒的绵绵细雨,满目的青青杨柳,怎能不让人伤感离别呢!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音乐起)再次去感受诗人那依依不舍的情吧!

板:依依不舍情

(生配乐齐诵古诗)

3. 总结学法,升诗情。

这节课,我们用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学习了这首古诗。我们通过对描写景物的体会,对诗句语言的品味,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领悟了诗人那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情感!

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来背诵这首古诗吧!(配乐齐背)

四 、课堂拓展

王维的这首送别诗,不单道出了他的情,更道出了天下人离别时的情感,被推为送别诗之首。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下其它的送别诗,按今天的方法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附板书 :

送元二使安西读诗文

[ 唐 ] 王维 解诗意

朝雨 柳新 劝酒 入诗境

依依不舍 悟诗情

送元二使安西作文 篇7

在渭城早上的小雨中,我缓缓走向了那家小酒馆。想起当年我们初见时的情形。

可惜呀!可惜!这样的一位知音好友就要离去。在这时元二走了进来。他依旧如往常一样风尘仆仆。但是心中一定有什么心事。

在清新的微风下,被春雨清洗过的嫩绿的柳枝。好像也不舍元二走,正在不停用自己的柳枝让他回来,天上的鸟儿也不停地唱着“送别曲”。但是我也无心去听。因为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我们必须抓紧每一分钟。

客栈的蓝瓦干净铮亮,每一片都闪烁发光。这都是朝早的功劳。它们把每一个尘埃都带走了。直到现在还保持着那份洁净。

我们俩坐在小客栈内闲聊。从国家大事到家中小事,无不提及。一点都没有送别的感觉。正在聊得欢时,车夫说“元大人,您马上要赶路了,请上马车”。

我听到后感慨之情不禁涌上心头“元兄啊,我们再饮了这杯酒吧”。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篇8

一、谈话入,温故知

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学过一首叫《别董大》的诗吗?

二、导新课,明目标

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们要从这首诗中学到什么呢?同学们请看: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注解,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师:同学们都清楚我们的目标了吗?

三、解诗题,知作者

同学们,所谓“万诗题入手”,诗题是诗歌的眼睛,你从课题送元二使安西从中读懂了什么或有什么疑问?

先后引导学生从:

1.元二是谁?2.安西是在哪里?3.什么时候送的? 4.怎么送的?5.谁送元二去安西?

对于元二,史料没有什么记载,但对于作者王维,应该并不陌生,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王维。

下面我们进一步来了解作者王维。

四、多诵读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古诗,再放音频朗诵,接着自己范读,学生再反复读。

五、入诗境

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找出诗句中描写的景物,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谈谈自己对景物的感受。

六、悟诗情

淅淅沥沥的小雨还在下着,诗人看到满目青青的杨柳,原来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多情自古伤别离,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么在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古诗,同桌相互交流看看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自读古诗后进行交流„„。(引导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①.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②.“劝”,“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③.“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一般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原来作者与元二之间的友情确实有着深厚的友情啊!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那为什么作者面对元二好友的“西出阳关”却如此的伤感呢?

同学们,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安西距离渭城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以西还是穷荒绝域,一路荒芜人烟、关山漫漫、黄沙满天,就算按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元二也要走半年多时间才能到达,更不知何时能回到渭城了,这是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除此之外,我们再从两地生活的差异来感受这段离别之情: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 师: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

师: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师:想到朋友不仅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而且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 的情绪化作——

师:“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志同道合的酒,是情深厚谊的酒—— 是,这 “劝君更尽一杯酒”又是一杯怎样的酒?引导学生从如下品尝: 生1: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 生2: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 生3: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

生4: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师: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

七、入诗境

然而!历史是真实的,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后不久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这首诗蕴含着诗人太多太多的情感,所以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一边欣赏这段音乐一边跟随视频情境,用我们的心来吟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

师:同学们都看得很入情,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真情,合上课本,闭上眼睛,再一起来朗诵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吧!(学生摇头摆尾地吟诵诗文)

八、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佳句和大家一起分享: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九、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这首送别诗中,诗人将写景与叙事相结合,借景抒情,字里行间包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是啊,朋友是我们一生的财富,让我们像诗人那样珍惜友情。

十、布置作业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篇9

前苇塘小学 田玉平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里的后一首诗。本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而这首诗更凸显了浓浓的送别情。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所作的送别名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这节课上,我按照知诗人,解诗题,正确流利读文,按节奏朗读,知诗意,悟诗情,背诵积累这些环节由浅入深,一层一层引导学生学习。

知诗意,悟诗情,成为这堂课的重难点。

在知诗情环节,我先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理解诗意,在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时力求学生语言的完整。

在悟诗情环节,这首诗中,作者的情感都凝聚到了一杯酒里。我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来劝酒,诗人想说的话,想表的情都化为了一杯又一杯的酒,从而体会到“更尽”的用词巧妙。最后点出,王维在元二去安西后不满六年就于世长辞,世人作曲《阳关三叠》来纪念此段友谊,配乐诵读。情感升华。

课上完了,存在问题很多。

1、教学语言不精炼;

2、对学生的要求不明确;比如在把诗读正确环节在学生个体读之

前没提示听读要求,致使评价时,有同学评价“他读得有感情”,教师的要求明确学生才能有目的的学习。

3、“舍”“君”的多音字教学不够扎实。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篇10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板书课题。)

开头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后来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诗的异同作了一个铺垫,同时也试图创设一种情景,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别离的情绪。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诗的题目已经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信息,那诗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能说一说?(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概括领悟能力之强令老师折服,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朋友送别时心情会如何呢?谁愿意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么?(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生的表现中我更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惊喜:首先学生能够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谈话内容了,并且能够针对其发言内容补充谈的不够具体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学还能够根据他人的发言激发自己的全新体验,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像杨爽同学对“渭城朝雨悒轻尘”一句独特的理解,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又充满那种儿童对友谊的珍重。

当然,在本环节中也有着有待加强的地方,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变换一下小组发言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感受成功的机会。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师:同学们,你有过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啊?(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谈的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在有情在啊!也难怪高适和王维都能写下这样的旷世名篇,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

学生分析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

这一环节的处理正如胜利小学冯老师所说,如果能够找两名同学分别诠释不同的诗,区分的效果会更好。

师: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多少绚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种主题,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啊,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们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者学以至用也用送别诗中的佳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更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

四、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 篇11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扩写《送元二使安西》作文 篇12

初春的早晨,下着蒙蒙细雨,元二将要远行了,外面的尘土湿润了,客舍旁种的柳树就像洗了一次澡一样,显得格外的翠绿,树上的鸟儿,花上的蝴蝶由于打湿了翅膀而无法飞行,停在植物上休息,

小学生作文大全

在叮叮咚咚的雨点敲打着门窗时,空气中浮动着幽幽的花香。

但景美易生情,我转过头望着对面沉默不语只顾着饮酒的元二,不禁泪流满面,我突然莫名地站起来,不禁大叫一声:“小二,去拿一壶酒来!”酒到了,我和元二饮酒道别。这时,来接元二的马车来了,我对元二说:“元二兄,就让我再敬你最后一杯酒吧!”说着便倒了一杯酒递给他,元二双手接过我递给他的酒,眼里噙满泪水,最终,他把这杯满含着无数深情的酒一饮而尽,然后头也不回地上了马车,我望着那慢慢远去的马车,心里是多么的难过。

上一篇:英语祝贺演讲比赛胜利范文下一篇:校生活部学生干部纪律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