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共2篇)
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 篇1
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
在杨敏工作室的推荐下,我选择了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 华应龙课堂教学实录》拜读,没想到这本书让我像着了谜一样,钻进去就不愿出来了,恨不得一下把它看完。从来也没有一本书像它这样吸引我。整本书我细细地研读,有些地方甚至反反复复地看,还意犹未尽。
本书收录了华应龙老师的12节数学课,每节课都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每篇课例包括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等。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研读此书仿佛亲历专家如何雕琢一堂堂好课,受益匪浅。下面来谈谈自己读后的点滴感想:
一、华老师的人格魅力。
1、博学。从书中可以看出华老师博学广识,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造诣。他说到一个人要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最关键的是要多看哲学的书,多看思维科学的书,多学习、借鉴、实践。他的文章引用名家名言得心应手,极具说服力。
2、勤奋。华老师取得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勤奋。用华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只是一天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更深夜半,烛泪将近,常常是和衣而睡。一觉醒来,踏踏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 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中。华老师每次备课,都会深入挖掘教材,学习它,研究它,吃饭、走路时都对它念念不忘,有时废寝忘食。每一节课的设计,从情境的引入、教具的选择,到新知的传授方法、渗透怎样的数学思想,都有谨慎的思考。我想他的勤奋源于他对数学的执着的热爱。或许我们无法做到华老师的那种境界,但我们可以变得更勤奋些。
3、幽默。华老师的言语幽默风趣、真诚又富有情意。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
那看来我们是山重水复,找不到路了
我刚才发现,动脑子的人,算一会儿,出现问题就不算了;可不动脑子的人呢,他就一直往后算。所以老师想告诉大家一句话(板书)千金难买回头看。
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以前我们量长度的时候,就是这样从‘0’开始的。这一点你做得非常棒!量角的大小,他已经想到角来比,真不简单!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我提议大家再次鼓掌!
刚才画了角你从量角器上看到了角,现在不画角,你就看不到了?哈哈,就像一个人穿了马甲,你认识,他把马甲脱了,你就不认识了。
&&
二、华老师的课堂魅力。
1、高妙的教学设计。
在他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我印象最深的是 角的度量这节课。一般情况下教师会传授给学生二合一看等量角的要诀,但学生往往不得要领。华老师课前慎思这种概括为什么教学效果不好,原来的课堂存在什么问题?经过思考,他发现了问题所在:首先,教师让学生量了各种各样的角,但是这都是抽象的角,干巴巴的两条线所围成的图,没有让学生体验到量角在生活中很有用;此外,孩子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老师抽象概括出的要诀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因此他的对策在量角器上画角,先画90度的角,这是量角器上有的,再画60度,再画1度,再画157度。于是孩子们有了更多新的发现,我能看到180个1度的角&&于是,量角的问题迎刃而解,量角的正确方法水到渠成。还有审题这一复习课始,华老师用了一份特别有意思的测试题,设计诱学生亲历上当,从而真切体验认真审题的重要性。这比起我们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仔细审题效果不知好多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妙的课堂设计不是凭空随心所欲而来,而是潜心研究,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实施教学创新的结果。
2、精彩的评价
华老师的评价语言精辟流畅,流畅得有如荷马的诗句。在课堂上,妙语连珠的评价语言比比皆是:如说得真好,看来传播知识真得走出去!每一个简单的符号背后都有一个不简单的故事!看来我们的数学表达也像歌里唱的一样该出手时就出手!简洁是数学永远的追求!非常好有两位同学举起手又放下去了,让其他同学也想一想,自己也深入思考其他解法,了不起&&反思华老师的评价语言为什么会如此精彩与精辟?主要两点,一是华老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时刻想着评价语言为教学目标服务;二是对数学本质特征的把握。也就是他深厚的学科低蕴。这相当值得我反思与学习。
3、蕴涵哲理
读着华老师的课堂实录,我真切地体会到,他教授给孩子们的,已不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而是整个数学文化。借助数学,他不仅引领着孩子们去探索真实的数学生活,更不失时机地帮助孩子们领悟人生的真谛。
比如在我会用计算器吗?一课,华应龙给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是:我会用计算器吗?在这节课中,他不仅带领孩子们认识了计算器上一些原来不熟悉的键,还介绍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在利用计算器演算的时候,华应龙给孩子们出了一道22222222×55555555=?的题,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由于计算器位数不同等原因,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这时,华应龙请学生打开装有祖传秘方的信封:我相信你算完这三题后就会明白的:1个2乘1个5,2个2乘2个5,3个2乘3个5。学生在探索中得出答案后,也总结出化难为易的解题思路,这才是华应龙这堂课真正的教学目的。这个时候,他引用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话给出总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让孩子们自然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哲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华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华老师说的教和学是一回事,应该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作为一般的老师如果每节课都能认真思考以上四个问题,我想教学就会达到高效,教学质量也不会差到哪去。在今后的备课中我会用这四个问题来指导课前的备课。相信一定会有进步。
总之,《我这样教数学》一书是一本富有哲理,富有真情实意,富有个性,可操作性和可读性都很强的教学著作,是华老师二十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是对人生、对教师、对学生、对数学学科强烈的爱的真实感受。在华老师的书中,到处是值得我学习、研究和思考的地方。哪怕看似再自然不过的导入或是布满了重重陷阱的教学过程,都是出自华老师的精心设计。这本书值得一读,我愿与大家一起共享。
华应龙:《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情景中创造“圆”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 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的是:宝物距离左脚三米。”宝物可能在哪呢?
师:有想法,你的桌子上有张白纸,上面有个红点,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个红点代表的是小明的左脚,如果用纸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米的话,能 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想,开始。(学生动手实践,师巡视。)师:真佩服,小朋友真棒!除了你表示的那个点,还有其他可能吗?
师:好,很多同学都想好了,我们来看屏幕。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课件演示:在红点右侧找出一距离红点3米的点]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个点,找到的同学举手。(生纷纷举手。)
师:除了这一点,刚才我看到,还有的同学找到了这一点。[课件演示:在红点左侧找出一个距离红点3米的点]还有这一点,这一点[课件演示:分别在红点上下的距离为3米的点]我看有的同学还画了这些斜点,是吗?还有其他的可能吗?[课件演示:越来越密,最后连成了圆] 师:想到圆的举手。哇,真佩服,刚才我看有的同学都画出圆了,是吗?看屏幕,这是什么?认识吗? 生:认识,圆
二、追问中初识“圆”
师:那宝物可能在哪里呢?
生:在圆的范围内,在圆的这条线上。
师:你刚才的说法很有意思,先说“在圆的范围内”,后来改成“在圆的这条线上”。如果在范围内,距离不够3米,如果在圆上,距离够3米。那你们怎么告诉小明呢?如果宝物在圆上,怎么表达告诉小明呢?
生:可以这样对小明说:“以你的左脚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在这个圆的周厂上取任意一点,这个地方也许就是埋宝物的地方”。师:同意吗?真厉害。刚才她说到两个词,一个是以左脚为“圆心”还有一个是半径多少?[板书:圆心,半径] 生:3米
师:就用上这两个词,就很准确地表达出了圆的位置,对吧。如果只说以左脚为圆心,不说半径3米,告诉小明,宝物啊就在 以你左脚为圆心的圆上。行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如果只告诉左脚是圆心的话,那圆可以无限延伸。就没法掌握圆的周长是多少。师:那个圆可以无限延伸。我理解他的意思了,你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也就是说圆的半径没定,圆的大小没定。对不对。生:对 师:这样的话,可以画多少个圆,可以无限延伸,对不对。那如果不说“以左脚为圆心”行不行?
生:不行,那样圆的位置就可以无限延伸。
师:除了说“以左脚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圆上”还可以怎么说?听说过吗? 生:也可以说直径是6米。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可以说:以左脚为圆心,直径为——” 生:6米
师:对。这个“直径:也能表达圆的大小。[板书:直径] 师:为什么 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会是一个圆呢? 生:因为在一个圆内,所有的 半径都相等。
师:哦,他说了这个。什么 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会是一个圆呢? 生:因为以他的左脚为圆心,他可以随便走一圈,就变成圆了。
师:哦,可以随便走一圈。方向没有定,是吧。这也是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刚才两个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不过要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圆的特点“来说明。你觉得圆有特点呢?
生:我觉得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师:我们说图形的特点的时候一般要和以前学过的图形作比较。一句话,有比较才有结论。[课件:三角形,正方形等]以前我们学过三角形,正方形等。我们以前说图形的时候往往从“边”和“角”两个角度来说明,那你看,从 边和角的角度来看,圆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既没有棱也没有角。
师:同意吗?同意的请点点头,她说圆没有棱也没有角,对吗? 师:没有棱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棱是说它没有边,它不象正方形有4条边。师追问:那它是没有边吗? 生:不是,有边。师:有边,几条边? 生:1条。
师:那你们说圆的边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学过的图形的边是直线,而圆的边是曲线构成的。师:同意? 生:同意。
师:看来我们从角来看,圆是没有角的。从边上来看,圆有没有边? 生:有!
师:有,几条边? 生:一条边。
师:这是圆很特别的地方。其他图形,最起码有3条边,而圆呢?只有一条边。并且它的边怎样?
生:是曲线的。
师:是曲线的。其他的是直线或者说是线段围成的。
师:圆,我们从边和角来看是这样的特点。我们的祖先墨子说:圆一中同长也[板书]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一中指什么? 生:圆心
师:同长,什么同长? 生:半径
师:半径同长,有人说直径也同长。同意古人说的话吗? 生:同意。
师:“圆,一中同长也”。难道说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行不是“一中同长”吗? 认为是的举手,认为不是的举手。为什么不是呢?
生:这些图形中心到角的距离比到边的距离要长一些。上前面指着说。师:这些图形是不是一中同长? 生:不是。
师,不是的理由就是:从这个中心到边上的点跟到顶点的点的距离就不一样。那有没有一样的?正三角形里有几条一样的? 生:3条。师:正方形呢? 生:4条。
师:正五边行呢? 生:5条。师:正六边行? 生:6条。师指圆: 生:无数条。
师:无数条?[板书]为什么是无数条?
生:圆心到圆上的半径都相等。所以有无数条。师: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生:我们解决的问题是相等的半径有无数条。师:为什么有无数条?
生: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师:圆周上有多少个点? 生:无数个。
师:这些点和圆心连起来当然就有无数条,是吧。圆周上有无数点,请问:从这到这有多少个点?[指圆弧线] 生:无数个。师:这些图形一中同长的条数是有限的,而圆从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古人说的“圆,一中同长”你认同吗? 生:认同。
师:经过我们讨论更认同了,不过刚才有同学说圆是没有角的。圆只有1条边,边是曲线。究竟哪个更重要呢?我们来看[课件出示椭圆]这个图形是不是没有角的。是不是只有1条边,边是曲线。它是圆吗?它一中同长吗?所以说一中同长是圆最重要的特征。墨子的这一发现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谁能学古人的样子读一读?? 生读。
师:圆有什么特点? 生:一中同长。
师:我们来看小明的宝藏在什么范围?我们第2个问题解决完了吗?
三、画圆中感受“圆” 1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
师:孩子们,想自己画一个圆吗? 画圆用什么? 生:用圆规。
师: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家看,规就是圆规、矩就是带着直角的尺。规是用来画圆的,矩是用来画方的。
师:既然大家都回会画?画一个半径为4厘米的圆(生自己画圆)师:画好了吗?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此时的作品都不怎么标准)
师:从这些圆里,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它们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师:看来画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小组里交流一下,怎样画圆才能标准?(生小组交流)
师:大家交流完了,好了。那现在你们说一下是怎么画的? 生:用圆规
师:了解圆规的发展,现在圆规的优点在哪里?
师:用这样的圆规画圆,手必须拿着哪,圆规就不动了? 生:拿着圆规的头,捏着它的两条腿。
师:对,就是拿住圆规的头,捏着它的两条腿。*(课件出示:再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生画,师巡视
师:哎呀,老师在巡视时,我发现你们画的较规范的圆,大小不一样,为什么? 生:这里要我们画的是直径4厘米的圆。
师:你知道什么是直径吗?顾名思义,它和半径是什么关系? 生: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订好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师:孩子们,谁愿意上来画一画。这个机会老师留着了。
师:展示画圆,故意出现破绽一:没有“圆”上?破绽二:没有画完? 生:两脚之间距离变化了;粗细不均匀; 师:你们真仔细,我把汗都画出来了。2标上半径、直径。
师:学生标直径和半径;你说在画半径时特别注意什么? 生:在画半径时特别注意对齐圆的圆心,画完后表上字母r; 师:半径有两个端点,一个端点在(圆)上,另一个端点呢? 生:圆心; 师:再画一条直径;刚才他画的时候你注意到了吗?应该特别注意什么?那位戴眼镜的小伙子。
生:一定得通过圆心。
师:直径用字母d表示,数学上就是这么规定的。d和r是什么关系? 生:2倍,d=2r。
师:画圆是怎样画的?
师:先确定一条半径,也就是两脚之间的距离,然后确定一个圆心,再旋转一圈。为什么随手就能画出一个圆呢? 生:圆规画长是半径
师:为什么这么做呢?先确定圆心,半径长度。生: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就不相等了
师:圆的特点:圆一中同长。知道圆的特点太重要了。
四、球场上解释“圆” 1.出示篮球场。师:是什么?中间是什么?中间为什么是个圆?不知道篮球比赛是怎么开始的,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2.播放篮球开赛录像。
师:为什么中间要是个圆呢?
生:刚开始比赛要往对方场地传球,这样中间画圆比较公平。师:队员在圆上,球在中心。圆一周同长,比较公平。3.探讨大圆的画法。师:这个圆怎么画?
生:先找到圆心,两点间距离固定好,再画 师:大圆,再大,超大呢?没有圆规可以画? 生:用大拇指当圆心,用食指画 师:画大圆?
生:确定圆心半径再画。
师:这个大圆,没有圆规怎么画? 生自由交流
4.追问大圆的画法。
师:不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吗?怎么没有圆规也能画圆?
生:规矩不一定单独指圆规,指的应该是画图的工具。我们可用不同的工具来画。师:我们这句话还是对的。
五、回归情景突破“圆”
1.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2.追问中提升认识。
师:一定这样吗?宝物一定是在以左脚为圆心,半径是3米的圆上吗?[课件:西瓜]宝物可能在哪里? 生:地下。
师:拿西瓜说事。我们就想到球了,球也是一中同长。圆和球有什么不同? 生:圆是平面图形,球是立体图形。
六、课后延伸研究“圆”
【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推荐阅读: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01-08
看华应龙数学课反思与感悟05-21
我这样上了一节数学课12-07
我这样教英语小说12-03
我这样教《蛋壳工艺品》10-23
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08-03
读《优秀共产党员是这样炼成的》有感08-13
我期待这样的课堂05-27
数学也可以这样精彩论文01-26
绿意在课堂生长――我欣赏这样的语文课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