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工作总结

2024-10-20

精准脱贫工作总结(通用8篇)

精准脱贫工作总结 篇1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职责

一、帮扶单位职责。

1.积极开展驻村帮扶。县、乡(镇)直部门要派驻“四双”帮扶工作队,选派单位优秀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担任工作队队长、队员,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开展干部驻村包户(人)的帮扶工作。工作队与原工作岗位脱钩,常驻到村开展帮扶工作,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定期、分批到包保户开展帮扶工作,每年不少于6次。建立作战体系、帮扶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切实履行驻村帮扶工作中领导联村、工作队驻村、干部职工包户责任,实现帮扶村贫困人口包保全覆盖。签订单位与工作队、工作队与村、包户干部与贫困户帮扶责任书,落实帮扶责任人,对工作队“四双”帮扶和干部包户(人)工作进行责任制考核。

2.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按照“三年整体脱贫、五年同步小康、两年巩固提高”的要求,结合所驻村和所包保户实际,制定脱贫规划和实施方案,细化脱贫措施,按照村出列、贫困人口脱贫的时间节点,保证国家、省、市新闻媒体对村出列、户销号抽查验收达标,确保如期完成脱贫目标。

3.积极支持帮扶工作。帮扶单位要将帮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单位主要领导定期听取驻村工作队帮扶工作汇报,深入帮扶村开展调查研究,指导督导和安排部署精准扶贫工作,协调解决驻村帮扶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与所驻村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上级支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

4.主动关心驻村干部。单位党组织把关心驻村干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驻村工作作为培养、使用干部的重要途径,优先考虑驻村干部在提拔重用、表彰奖励等方面的政治待遇。定期看望、慰问驻村干部,关心身心健康,配备必须的办公设备,解决基本的生活条件,确保驻村干部扎根农村,安心工作。

二、工作队职责。

1.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队原则上由2-3人组成,与原单位工作脱钩,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工作队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天。工作队实行派出单位党组织和乡镇党委双重领导,接受县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办公室的检查督办、监督考核和日常管理。工作队长(第一书记)任期原则上一定三年不变,不脱贫不撤离。确需调整,报组织部门、县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办公室审批。

2.宣传扶贫政策。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相关会议文件精神,广泛宣传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雨露计划、扶贫搬迁、小额信贷、互助资金等专项扶贫政策以及教育扶智、转移就业、医疗救助、保障兜底等行业扶贫政策,做到政策公开、家喻户晓,增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信心,激发内生动力。

3.调查贫困状况。通过“大走访”、“大核查”、“五看五定”活动,进一步摸清贫困村贫困状况、贫困户基本情况,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对建立贫困村、贫困户信息档案,实行建档立卡贫困户动态信息化管理。

4.分析致贫原因。结合调查摸底情况,认真分析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按照“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和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进行科学分类,建档立卡,为制定脱贫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5.制定脱贫规划。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对照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标准,帮助制定村级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逐户研究确定脱贫项目和扶持政策,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和脱贫明白卡。

6.明确帮扶措施。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分类分户明确帮扶措施,有针对性的精选“五个一批”、“十个到户到人”,做到因村因户施策、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引进帮扶企业,建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动员成功人士返乡创业,领办经济实体,成立亲友协会、扶贫协会,通过土地流转、打工收益等措施,构建贫困户脱贫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7.协调项目资金。协助村“两委”积极争取各类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信贷扶贫资金、部门对口帮扶资金、社会捐助资金和市场融入资金及各类涉农惠农政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安排项目,精准使用资金,负责到村到户资金的管理、使用,确保项目资金投入及时足额到村到户到项目。

8.组织项目实施。全程参与村级项目和到户项目的实施,协助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工程进度,参与项目验收、后续管理的各项工作。

9.完成脱贫任务。负责本单位干部包户工作,组织包户干部向贫困户公开承诺帮扶措施、脱贫年限,张贴脱贫明白卡,分解落实脱贫任务,做到脱贫对象到户到人,确保如期完成减贫目标确保验收合格。

10.加强组织建设。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协助村“两委”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民主监督等规章制度,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机制,打造素质优良的村组干部队伍。

11.开展“村企共建”。动员和协调帮扶企业进驻贫困村开展帮扶活动,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组织劳务输出,开展技能培训,参与民生工程等途径,多渠道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实现村企互利双赢。

12.兴建合作组织。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因村制宜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农民规模经营,集约发展。13.开展科技服务。根据贫困村产业发展需求,协调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推广科技成果,领办科技基地、培训乡土人才、创办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等工作。

14.调处信访维稳。及时掌握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加强精准扶贫等信访突出问题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

15.推广典型做法。重点总结工作队在驻村帮扶过程中呈现出的单位包村和干部包户先进做法、取得的效果,在全乡、全县乃至全市以上范围内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

三、包户干部职责。

1.增强致富信心。通过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帮助贫困户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观念,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做到精准识别,不漏一人。

2.加强帮扶协作。包户干部每月到贫困户开展帮扶活动不少于1次,明白卡张贴上墙,做到建档立卡,不错一档。

3.制定到户规划。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实际困难,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与贫困户商定脱贫路径,有针对性地制定到户到人脱贫规划和脱贫措施,制定帮扶明白卡(明白袋),与贫困户签订帮扶承诺书,做到制定方案,不失一策。

4.协调到户政策。为所包扶的贫困户对接产业发展、小额信贷、扶贫搬迁、雨露计划等专项扶贫资金,因户制宜,协调医疗救助、教育扶智、转移培训、社会保障等政策落实到户到人,确保项目支持和政策保障,做到落实政策,不少一户。

5.组织项目实施。协助所包保贫困户按规划项目组织实施,提供手续代办、政策咨询、科技信息、技术指导等服务,确保贫困户脱贫项目顺利实施,做到如期脱贫,不落一人,并通过销号验收。

精准脱贫工作总结 篇2

1 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贫困现状

2012年重庆市出台了《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依照该《规划》, 到2017年, 我市将力争完成4个市级重点区县脱贫摘帽、1919个贫困村基本脱贫的任务, 全市现有农村贫困人口48.2万户, 169.5万贫困人口基本脱贫。改革开发以来, 按照国家2 300元的新贫困标准, 全国农村极端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降低到2014年底7 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 贫困发生率为8.5%。目前, 重庆市贫困发生率为7.1%;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一区五县” 黔江、石柱、秀山、彭水、酉阳、武隆均属于“老少边穷”地区, 一二三产业占比为13.5:45.7:40.8, 现有贫困人口11.9万户, 44.2万人。其中因病致贫占17.1%、因上学致贫占24.9%、因缺资致贫占15.2%、因缺技术致贫占15%、因灾害致贫占4.2%、因残致贫占3.1%、因缺劳动能力致贫占7.9%、因缺土地匮乏致贫占2.1%、因缺水致贫占0.95%、因交通致贫占3.5%、因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致贫占1.6%, 贫困发生率为13.6%, 60%以上分布在边远高寒山区, 贫困程度深。

2 重庆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1 扶贫工作缺乏责任考核、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

一是缺乏有效的扶贫责任落实、监督和考核机制。因国家缺少对省以下贫困人口的分布统计, 县乡的贫困人口都是由各级政府自己上报的, 导致地方统计减贫效果数据不能准确地反映扶贫工作的开展效果。二是对扶贫资金的管理, 缺乏对扶贫对象的激励机制。在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扶贫行动中, 较大程度上存在着把扶贫开发与救济相混淆的现象, 不利于鼓励勤劳致富, 而是助长懒惰依赖的思想。同时, 因政府补助建设项目的产权不明晰、缺乏项目建设后期管理的措施和办法也滋长了部分贫困群众的依赖思想。三是扶贫资金的投入、管理及使用上缺乏与效果挂钩的机制。在政府扶贫资金分配上, 没有与各扶贫区县的扶贫任务完成的好坏、资金使用效率的高低、贫困群众得到实惠的多少挂钩,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开展脱贫工作效果好的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2.2 扶贫开发体系建设与精准扶贫要求存在差距

一是扶贫工作人员不足。重庆市169.5万贫困人口, 分布在18个重点区县和15个非重点区县, 1919个贫困村, 县乡两级扶贫工作人员严重不足, 特别是非重点区县, 县级扶贫机构往往只有几个工作人员, 在乡镇也未配备扶贫专干, 不能很好地适应精准扶贫工作要求。二是扶贫机构统筹能力不够。相关主管部门职能分工存在缺位、越位、错位等现象, 导致扶持重点难以突出, 各部门安排到贫困地区各种资源形不成合力, 资源分散、项目重复、多头申报、各行其是等问题时有影响扶贫资源的整体效益, 难以形成系统整体合力, 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三是部分扶贫干部开放创新意识不够。个别扶贫干部还局限于就扶贫抓扶贫, 缺乏用市场思维、改革创新、科技转化、产业发展等办法破解扶贫开发难题的能力。

2.3 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制定落实与精准扶贫要求存在差距

一是存在部门政策有效衔接不够。尽管部门之间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制定了相应政策, 但仍存在各自为政、政策重复、衔接不到位的现象。二是缺乏持续稳定的开发性工作措施。贫困人口与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利益链接机制还不够完善, 农民资产性生产要素稳定收益发展的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缺乏一套完善的开发式扶贫工作模式。三是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还不足。激励贫困人口脱贫的政策措施不够完善, 贫困人口主动脱贫意识不强, 参与项目决策的积极性不够高。

2.4 统筹城乡扶贫开发体制机制与精准扶贫要求存在差距

一是现行扶贫开发体制不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影响, 原来的城乡分割扶贫政策不能很好适应城乡统筹发展新常态。二是相对扶贫机制研究滞后。在推进扶贫攻坚过程中, 各级干部还存在完成短期任务的思想, 对扶贫工作未来发展方向不清、任务不明, 缺乏扶贫攻坚的前瞻性。三是扶贫法制建设滞后。至今全国尚无统一的扶贫法律法规, 大多依照部门规章开展工作, 缺乏建立依法扶贫的长效机制和法制建设。

3 加快推进渝东南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扶贫攻坚制度建设, 改善贫困地区人居环境

一是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渝鄂湘黔省 (市) 政府联合争取国家设立和增加武陵山区产业发展基金、生态补偿基金、少数民族发展基金及扩大信贷规模等扶持, 重点支持武陵山区生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工、民俗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争取国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 争取中央财政对武陵山生态保护发展区、长防林、天然林、石漠化治理区抚育等生态保护区域的生态补偿力度, 逐年提高补偿额度;争取国家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专项, 在武陵山连片扶贫开发区开展与生态效益挂钩的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二是加大财税政策扶持, 提高招商引资竞争力。对武陵山贫困地区生态旅游产生的税收全部留存地方使用, 逐步取消专项资金项目地方配套要求。争取国家支持在武陵山片区各区县 (自治县) 生态旅游产业实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一定年限全免政策, 在国家政策没有下达之前, 可先由省 (市) 级财政进行补贴, 在武陵山片区形成招商引资洼地, 提高生态旅游产业招商引资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产业发展, 提高地区经济发展造血功能效果。三是整合扶贫项目资源, 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树立点上开发, 面上保护的思想, 将市级财政、发改、交通、扶贫、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畜牧、教育、卫生、民族等部门出资金集中设立“渝东南产业发展基金”, 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粘合计”和杠杆作用, 专门用于该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奖励、企业银行贷款贴息、改政府项目投入资金为扶贫项目所在贫困村 (户) 入股分红, 企业和贫困村 (户) 分别占51%和49%的股权, 调动企业和贫困村双边的积极性, 撬动社会资金的投资, 促进旅游、种植、养殖、加工四大特色产业的协调发展, 做到产业发展生态化, 生态建设产业化。四是建立贫困村返贫监测、考核机制, 确保扶贫工作实效。建立和完善独立于地方政府之外的农村贫困温饱监测制度和相关机构, 以保证贫困监测统计信息客观、公正性。

3.2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有效转移和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

一是结合扶贫攻坚实际, 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针对我国贫困地区农村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差、水土流失及石漠化严重、土地资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差等实际, 建议各级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市、小城镇改造, 完善城市功能, 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需要, 特别是要提高区县、乡镇城乡结合部交通规划的前瞻性, 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和效率。二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障碍, 保障农民工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完善法律法规政策, 修改并废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取消农业和非农户口在我国城市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保等公共服务待遇上的差距和歧视规定, 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门槛, 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公共服务保障。三是优化产业布局, 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在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结构的前提下,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二三产业, 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在自然条件较好农村, 从国家供给侧改革入手, 通过流转农村土地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适度规模化经营, 降低土地、劳动力及物化成本, 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 在农村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掌握一技之长, 逐步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对非农岗位的就业竞争力。四是加强农村社保体系建设, 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管理体系, 包括因缺少劳动力和收入造成的生活困难家庭, 因病灾及残疾致贫的家庭和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和和无法定抚养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等, 通过对这部分人实施社会保障, 使之逐步脱离贫困, 同时, 对在一定的自然和市场风险下极易返贫的贫困户, 政府要加大对他们的社会保障扶持力度, 防止他们再度陷入贫困。

3.3 创新扶贫长效措施, 促进贫困村可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和完善城乡教育一体化保障机制。科学规划城乡学校布局, 准确把握城乡适龄人口及中小学在校生规模变化情况, 规划留足城乡教育用地, 在大、中、小城镇建设中, 按照城乡发展规划, 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推进城乡教育“捆绑发展”, 确保农民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享受当地城市学生同等教育, 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二是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权利。满足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服务、教育培训、灾害救援、社会保障等权利是他们生存中最基本的需求, 从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来看, 他们一方面需要有稳定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则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物质之外需求的社会环境, 政府组织开展“一对一”的就业帮扶, 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因此, 只有满足以上两个方面的农村贫困人口的需要, 才有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同时, 政府通过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和其他转户居民的自主创业, 并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荐、兴业指导、跟踪服务等扶持, 确保户籍制度改革获实效。三是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和创业培训, 促进其向非农产业转移, 由农民向市民转变。对企业新招用的农民工, 开展针对性强的岗前培训, 以区县 (自治县) 为单位, 政府为其建立农民工创业园, 提供免费培训、基础设施、厂房建设等前期投入, 拓宽转户人员就业发展空间;充分利用相关高校、农科院及相关科研机构人才资源优势, 整合农业科技队伍, 加强种养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优质种源;政府投入资金组织有关科研机构加大山地农机研发力度, 完善逐年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加强现代农业中机耕、机插、机播、机收等技能培训,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为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4 完善特色效益农业保障机制,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是加强战略发展规划研究。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及市委四届三次会议提出“五大功能区”划分的核心内容, 对渝东南的发展定好位。根据重庆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渝东南各区县“十三五”发展规划、武陵山片区发展与扶贫开发规划等, 抓住渝东南地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突出依托企业、产品研发、深度加工、循环利用等方面内容, 研究编制提升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同时, 也包括整村移民搬迁后生态恢复及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在武陵山连片扶贫开发示范区发展机遇, 根据武陵山旅游产业开发规划, 联合渝鄂湘黔四省 (市) 政府给国家提供武陵山片区交通发展规划建议, 增加交通建设投入, 在加快区域内高速公路、铁路建设投资的同时, 打通旅游环线的断头路、过境路、旅游景点连接公路, 提升公路等级, 提高运输能力;整治乌江航道, 提高武隆、彭水、龚滩等港口的通航能力, 完善黔江机场功能配套, 构建渝东南交通枢纽;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与整治工作, 解决人畜饮水安全和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三是完善农村服务体系。整合乡镇现有农技、林业、水利、畜牧等公益性职能, 充分发挥其科技推广、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 培育现有农产品流通企业, 拓展农超对接方式, 支持特色农产品批发、储运龙头企业向农村延伸, 推进电商物流业的发展, 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土地流转、劳动力、物流、生产的成本,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政府搭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提供农村综合信息发布服务, 创新政府为特色农作物及养殖牲畜保险提供保费资金补贴服务和农产品供求信息, 实现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对接服务等,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降低农产品生产、销售风险, 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3.5 拓宽融资渠道, 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精准脱贫工作总结 篇3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扎实开展挂点贫困村精准识别基础工作

崇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挂点贫困村是龙州县逐卜乡板要村和三叉村。2015年10月,崇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召开深入挂点贫困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部署会议,传达自治区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全体干部职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把挂点贫困村的农民朋友当做自己的亲人看待,真抓实干,全力以赴,坚持“以三叉村为主,同时兼顾板要村”的工作思路,做好挂点村精准扶贫工作。根据会议精神,该局举全局之力,成立了8个领导入村工作队,由每位处级干部带领2名业务骨干,每天轮流深入挂点村,协助驻村工作队采取地毯式入户调查,精准识别贫困户,为后续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由于领导重视,组织到位,精准扶贫工作部署会后,仅用了半个月时间就率先完成了挂点贫困村龙州县逐卜乡板要村和三叉村500多户贫困户的入户调查工作,在逐卜乡各村入户调查工作进度排名中位居榜首,在全市排名中位居前列。

(二)深入扶贫挂点村开展“走基层、送温暖、办实事”精准扶贫调研和慰问活动

2016年1月17日,崇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干部职工深入扶贫挂点村——龙州县逐卜乡板要村开展“走基层、送温暖、办实事”活动,把温暖和关爱送到大山深处的困难户和群众的心坎上。当天,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崇左市中医壮医医院的专家在板要村村委会开展义诊活动,免费为村民送医送药,向群众发放社保医疗宣传册,介绍疾病预防知识。还联合湘君大药房、方略集团、东方药业、宝和堂等爱心企业为村民送去一批药品,总价值56000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深入板要村贫困户家中开展慰问活动并与农户亲切交谈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向村两委干部送上新年的祝福和问候,还和群众一起冬修水利,清理蔗区排洪灌溉渠道。

(三)研究起草贫困劳动力脱贫攻坚培训就业创业实施方案

为贯彻崇左市委三届六次会议通过的《崇左市委关于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劳动力培训就业创业实施方案》,崇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研究起草了《崇左市人民政府脱贫攻坚劳动力培训就业创业实施方案的通知》。以全市7个贫困县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村为重点,依托市辖区内的职业院校和定点培训机构,对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培训就业创业愿望的贫困劳动力实施免费职业培训,落实扶持政策,促进贫困劳动力由体力型就业向技能型就业转变、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外出务工脱贫。2016—2019年,全市计划建立农民工培训基地5个,加大对贫困劳动力的创业扶持力度,计划建成自治区级示范性农民工创业园2个以上,涉及贫困劳动力的劳动监察案件结案率达100%,切实维护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后的劳动权益。该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即将出台。

(四)开展就业援助专项活动,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帮扶

2016年1月20日上午,崇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残疾人联合会在江州区人力资源市场开展以“就业帮扶、真情相助”为主题的就业援助专项活动。活动现场有就业政策宣传及咨询、现场招聘等活动,主要为符合认定条件的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贫困劳动力等需要援助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活动当日组织进场招聘的企事业及机关单位30家,提供1000个就业岗位,接待咨询人员将近680人,有就业困难人员和贫困劳动力登记等求职人员500多人进场求职,其中有200多人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或协议,发放扶贫攻坚政策宣传资料2000份。就业援助月期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干部职工分组走村入户,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对就业困难人员和扶贫对象实施“一对一”精准就业帮扶。

(五)加大对贫困劳动力的创业支持力度,提高创业成功率

积极落地创业优惠政策,帮助贫困劳动力落实小额担保优惠贷款扶持政策。2015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市妇联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6.7万元,其中贫困劳动力获得创业贴息贷款575万元。大力鼓励和支持贫困劳动力从事种植、养殖等特色农业,从事旅游开发、创办小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加强对扶贫对象进行创业的信息指导、创业培训、技术支持、融资服务、用工支持,开辟扶贫对象创业的绿色通道。2015年全市共开展创业培训802人,其中贫困劳动力参加创业培训421人;成功培养创业典型913人,其中培养贫困劳动力创业典型355人,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015人。鼓励扶贫对象走出崇左外出创业,打造外出创业劳务品牌,进一步打造天等“桂林米粉”等创业品牌。

(六)加大劳动监察工作力度,切实维护贫困劳动者合法权益

不断加强加大劳动监察工作力度,切实维护贫困劳动者务工就业后的劳动权益和其他合法权益。2015年及2016年一季度,全市农民工劳动维权案件结案率均达到95%。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近年以来,自治区虽然出台了系列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政策文件,但有关政策规定已历时过长,过于繁琐,已不适应脱贫攻坚贫困劳动力培训工作要求,建议进行调整。

(二)部分贫困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部分贫困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生源难以组织,学员普遍年龄偏大,相当部分培训对象参加培训的目的不明确,虽然培训了,但是没有外出就业计划,培训后转移就业效果不明显。

(三)贫困劳动力创业培训后的创业成功率较低

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程序复杂,对象认定困难,反担保方面需要机关事业人员提供反担保。因家庭贫困,贫困户创业资金缺乏,创业平台建设进展慢,“互联网+”、金融、技术等方面人才缺乏,创新氛围不浓。崇左市城镇化水平低,消费能力不足,市场空间严重不足,贫困劳动力创业空间仍比较狭窄。

三、相关对策思路

(一)认真组织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规范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增强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

落实贫困劳动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政策,依托市、县各定点培训机构和具备资质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贫困劳动力普遍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提高创业成功率,带动更多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创业。

(二)继续推进“雨露计划”扶贫培训

面向贫困村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年劳动力,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并实现转移就业为目标,开展较高技术含量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使贫困地区的劳动力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增强脱贫致富能力。

(三)加强贫困地区职业技术学历教育,从源头上提高贫困劳动力的职业技术水平

以贫困户“两后生”为主要对象,通过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学历教育,培养持有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型技术技能人才,帮助他们获得职业能力的凭证,提高就业的质量和劳动报酬。

(四)继续实施贫困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加快培育专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队伍,拓宽贫困户的增收渠道,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五)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多渠道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

探索和鼓励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就业,按规定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完善农民工创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其创业载体作用。完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完善职业培训、就业创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对基层就业和社保平台建设及服务设施补助经费给予倾斜支持。

(六)做好贫困劳动力脱贫攻坚培训就业创业工作的检查验收工作

会同扶贫部门,细化检查验收指标,对精准脱贫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创业工作成效进行检查验收,加强对培训就业效果的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 篇4

因病返贫的也可申请

这次教育精准扶贫资助的对象为在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普通高校(不含研究生阶段)就读,具有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和我省户籍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在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普通高校(不含研究生阶段)就读,具有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和我省户籍的因灾因病等特殊原因返贫的农村非在册贫困户子女,经扶贫部门按“两公示一公告”程序审核后,进入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系统的可纳入资助范围。(营销方案策划书)

免费(补助)标准原则上为贵州省范围内相应学段收费项目的最低收费标准,所涉免费(补助)标准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可根据相应的收费标准变化而调整。凡具有贵州省户籍就读高中阶段及以上的学校(不含研究生阶段)的农村贫困学生凭《扶贫手册》都有资格申请资助;对因灾、因病等特殊原因返贫的非在册贫困户子女,经本人申请审批后可纳入资助范围。

新增专项助学金1000元

从年秋季学期起,在原有资助政策基础上,将对以下情况在校农村贫困生实施以下精准资助政策,具体标准为:

贵州省户籍就读普通高中的农村贫困学生,在实施国家助学金基础上,每年每名学生新增扶贫专项助学金1000元、免(补助)学费760元、免(补助)教科书费400元、免(补助)住宿费500元资助;

就读中职学校的贵州户籍农村贫困学生,在实施三年免学费和一、二年级国家助学金的基础上,对一、二年级学生每年每名学生新增扶贫专项助学金1000元、免(补助)教科书费400元、免(补助)住宿费500元;

就读普通高校本专科(高职)的贵州户籍农村贫困学生,除享受原有的国家助学金外,每年每名学生再可获得扶贫专项助学金1000元、免(补助)学费(本科学生标准为3830元、专科高职学生标准为3500元)资助项目。

如何申请资助

农村贫困学生于每年10月15日前,向就读学校、县级教育部门或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资助申请,如实填报《贵州省教育精准扶贫资助申请表》(相关申报表格可通过省教育厅网站下载)

受理单位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成评审委员会,于每年10月25日前对申请资助的农村贫困学生进行评审。

学校评审委员会由班主任、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资助中心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员组成贵州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精选策划书。评审后将资助名单交受理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之后在本地本校的电视台、网站、报纸等易于让广大群众知晓的媒体上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精准脱贫工作总结 篇5

时间上要推进,要有争分夺秒的紧迫感,扶贫攻坚,刻不容缓,不能懈怠。古人言:“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精准扶贫时间已经确定,我们要纳入议事日程,确保在规定时间完成脱贫任务;思想上要扶志,贫困地区发展既要政策扶持,也要靠内生动力。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等主观意愿。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我们要从思想上和根本上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有一技之长作为脱贫的“加速器”。

扶贫攻坚不走马观花。我们应当认识到,扶贫工作是雪中送炭,既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更需要真情实感的倾注;贫困群众更需要关心、关爱。扶贫攻坚不急攻近利。在扶贫工作中,既要迈开步子,想出点子,也不能只顾眼前,要放眼未来。既保持生态环境不破坏,又能让农民安居乐业,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扶贫攻坚不水中捞月。扶贫的要义是全面脱贫,不能只考虑关键中的少数,要考虑少数中的关键。

精准脱贫工作总结 篇6

这次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和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座谈会、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会议精神,相互交流学习,查找差距不足,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强化责任和担当,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实在的行动,全力以赴推进扶贫攻坚取得更大成效。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不断深化思想认识,真正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现阶段最艰巨的使命、最重大的任务、最紧迫的工作来抓

中央和省、市委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党的以来,对扶贫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确立了精准扶贫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重要指导思想的地位,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3月30日至31日,省委王三运书记来我市专题调研精准扶贫工作,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主要精力放到扶贫攻坚这个当前的最大任务上,着力抓好领导精力、项目布局、基础设施、用人导向等“十大要件”。4月2日和5月6日,省委先后召开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座谈会、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会,提出了要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精力再集中、精准再具体、精髓再彰显的明确要求。6月9日至1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出台了“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号召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坚决打好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大决战。各级各部门要真正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关于扶贫开发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实现新一轮扶贫纲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上来,真正把全面小康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攻坚作为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把精准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一要从协调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认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现实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对我们平凉这样一个贫困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来说,深化扶贫攻坚,实施精准扶贫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与贯彻“四个全面”有着很强的工作关联性和契合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最大任务”,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全面深化改革是“最大动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需要用改革的办法突破和推动,同时,扶贫相关领域改革的推进也直接影响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和成效;全面依法治国是“最大重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需要法治营造良好的环境,并提供有力可靠的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最大政绩”,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作风是推动扶贫攻坚的根本保证,需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场上实践检验。从这些意义上讲,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关系,而且是战略与行动生动体现的关系。

二要在深入学习领会扶贫开发重要思想中明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硬性要求。党的以来,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高度重视和关心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涵盖了扶贫开发的重要地位、科学规律、实现途径、工作机制、具体要求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对精准扶贫明确提出,要“瞄准特困地区、贫困群体、特困家庭,建立健全精准扶贫机制,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要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到2020年,如果贫困地区面貌改变不大,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说不出口的”等等;6月18日,在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这些指示要求为我们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指明了方向。省委王三运书记强调,“能不能集中精力抓好扶贫工作,是对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政治的考验、责任的考验、能力的考验、感情的考验。”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增强工作的紧迫性和主动性,深刻认识到抓好扶贫攻坚工作,是同以同志为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实际行动,是落实视察甘肃时提出的“贫困地区党政主要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这一深情嘱托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政治立场、政治品格、政治觉悟的应有体现。

三要在研究分析市情实际中增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意识。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和双联行动,全市共有312个村摘掉了贫困帽子,农村贫困人口由20xx年的80.3万人减少到40.12万人,贫困面由41.54%下降到20.7%。但根据国家新印发试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测算,20xx年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65.56%,比全国低12.54个百分点,比全省低将近3个百分点,特别是目前剩余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山塬区、关山林缘区、黑河流域和少数民族乡村四大贫困片带,自然条件严酷,群众受教育程度偏低,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以往粗放式扶贫已经不能适应目前扶贫攻坚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并且事倍功半,加快转变扶贫方式,实施精准扶贫是大势所趋、任务所系、民心所向。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向和要求,带着强烈的责任,带着深厚的感情,集中各种资源和力量,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二、准确把握政策要求,进一步明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任务书、作战图和时间表

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扶贫开发的部署要求,市上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在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和县(区)重点工作督查总结会上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前一阶段,我和市上分管领导分头对各县(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行调研,听取相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以后,我们又组织了认真学习,按照省上“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经过市委会、征求各方面意见座谈会和相关专题会议的多轮讨论,最终形成了“2+19”精准扶贫工作方案,今天会上正式印发了两个《意见》和19个专

项方案的讨论稿,可以说,这套文件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集成了各方面的智慧和成果,总体上体现了上级精神、市情实际和群众期盼。各级各部门要全面学习、深刻理解、整体把握,聚焦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把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内涵要义领会好,把推进工作的思路举措谋划好,把各自的目标任务明确好、完成好。 1.紧盯目标节点,明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时间表”。精准扶贫需要精准对标。全市各级要对照国家新一轮扶贫纲要提出的12个方面的任务指标、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涉及农村的主要指标以及省上提出的“1236”扶贫攻坚行动指标体系,认真分析研判,区分清楚应当达到的、能够达到的、难以达到的,算好时间账、任务账、进度账,精确设计好年度目标。按照省上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全市脱贫目标和脱贫时序,分两步走,今年到2017年集中攻坚、到2020年巩固提高。具体就是今年全市减贫8万人,崆峒区基本脱贫,明年减贫8.5万人,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四县脱贫,2017年减贫8万人,庄浪、静宁两县脱贫,到2020年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消除绝对贫困,所有县(区)实现脱贫,基本完成农村小康主要监测指标。崆峒区今年要实现基本脱贫,任务很艰巨,区上一定要作为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市直各部门要全力支持、重点倾斜;其它县都要按照市上确定的目标全力抓好推进和落实,基础较好的要争取把步子迈得快一些,目标要定得高一些,为全市多做贡献,条件比较差的,要紧盯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力争早日脱贫。从当前的时间节点上看,首先要做的工作是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工作,针对底数不清的问题,各县(区)要对各自的工作进行全面审视和分析,紧扣贫困识别的真实、建档立卡的规范、动态变化的调整,认真开展一次“回头看”。“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精准识别贫困对象,这项工作是基础、是关键、是重点,要借鉴静宁的做法,健全完善公开公示和逐级审核制度,让群众评议、让群众监督,让老百姓说了算,真正让该进的要进来,该出的要出去,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实行挂图作战,有力有序推进精准扶贫各项措施落实。

2.聚焦发力重点,找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突破口”。抓精准扶贫,就是要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扭住扶贫攻坚的关键点,坚持硬件强化、软件提升并重,缺什么就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一是着力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以路、水、电、房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支持力度,改善贫困乡村基础条件。农村公路建设方面,要抢抓“6873”交通突破行动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建制村通畅、“美丽乡村”示范村道路建设、农村路网改善“三大工程”,用三年时间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2351公里,优先安排产业发展急需和人口较多的贫困村的公路项目,打通断头路、对接出境路,到2017年确保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实现县有等级站、乡有汽车站、村有停靠点、村村通客车的目标。水利建设方面,要加快推进贫困村“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启动和建设静宁甘渭河调水、引洮供水二期静宁受水区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展贫困村土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大饮水安全、农田灌溉、河堤治理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电改造方面,要用两年时间全面解决尚未通动力电的贫困村动力电覆盖问题。危房改造方面,从起,利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74090户,到2017年底,基本消除全市农村贫困户危房。大力整治偏远村、贫困村的环境卫生,加快配套排水排污设施和垃圾处理工程,加强面源污染防治,进一步美化乡村环境。二是精准培育富民产业。持续实施好现代农业“五个百万”增收工程,坚持牛果菜发展不动摇,大力发展多元富民产业,以“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为基本模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积极发展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发展生态观光、游园采摘、民俗体验、养生休闲度假等新业态,挖掘乡村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增收潜力,帮助贫困户多栽一亩果、多养一头牛、多种一棚菜、多学一门技术、多输转一名劳务,让每一户扶贫对象都有一项增收技能,有一项种植、养殖、加工等增收项目。全力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引进培育一批精深加工企业,到2017年各县(区)农产品加工总产值比20xx年增长40%,2020年实现翻番;大力扶持贫困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到2017年每个贫困村至少建立1个产业合作组织和1个资金互助协会,每个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至少加入1个合作组织,每个贫困县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最近,我们组团赴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就油用牡丹产业发展进行了学习考察。油用牡丹是我国一种木本油料作物,可观赏、可入药、可发展新型加工,产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平凉是全国油用牡丹适生区域之一,在我市推广油用牡丹种植及深加工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区域布局优势。各县(区)要认真学习借鉴两市的好经验、好做法,把发展油用牡丹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加大政策扶持,协调解决问题,优质高效服务,积极稳妥推进,使油用牡丹产业在平凉发展壮大,成为富民强县的特色产业。三是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力度。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救助等社会事业,填补贫困乡村在公共保障服务方面的“空白点”。教育扶贫方面,要统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科学合理布局完全小学和幼儿园,实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初中校舍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力争到20xx年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到65%以上,到2017年,全市有办园需求的贫困村实现幼儿园全覆盖,扩大贫困家庭学生进入职业院校的覆盖面,对贫困家庭就读中等职业学校、高职(专科)院校学生免除学费和书本费,并给中职学生每年发放2000元助学金,到2020年实现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毕业生接受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40%。加大订单、定岗、定向、菜单式劳务培训力度,推行培训、鉴定、输转一体化,今年各县(区)要建立一个综合性培训平台,每年培训贫困人口5万人以上。卫生扶贫方面,要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农村疾病防控体系,加快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2017年实现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到2020年,建立引导医疗人员到贫困地区工作的政策机制,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全科医生达到5名。社会救助方面,要推进扶贫开发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完善农村低保补差发放办法,一、二类低保户保障水平达到贫困线以上。提高医疗救助水平,从今年起,对全市贫困参合人员政策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从20xx年起,将贫困人口大病报销起付线由5000元降到3000元,使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实际报销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文化扶贫方面,要加快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乡村舞台建设,实施一批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到2017年实现贫困乡镇综合文化站、贫困村文化中心全覆盖。四是强化金融服务支撑。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研究谋划、加快跟踪对接,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政策倾斜支持,整合涉农资金,对上级各部门下达的扶贫资金要统筹使用。按照省上部署,探索建立贫困户风险补偿基金,从今年开始,按照贷款数量的3%左右,由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按7:3的比例逐年建立贫困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到2017年,各县(区)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要达到1000万元以上,确保那些真正有意愿贷、有能力干而贷不到、贷不起的贫困户能够贷到款。同时,要积极发展村级互助资金,像静宁县协调融资3000万元在司桥唐岔、界石铺崔岔等10村开展的金融扶贫试点,新增互助资金社28个560万元,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提供了资金保障,值得各县(区)学习借鉴。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发展平台,加快建立电商扶贫推进、网店服务、网货供应监管、网络物流、人才培训、考核评价等“六大体系”,到2017年底实现贫困村宽带信息网络全覆盖,争取到2020年实现县有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有电子商务服务站、村有电子商务服务点,贫困户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自产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的“三有一能”目标。

3.激发改革活力,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牵引点”。明确指出,要“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事项往前排”,对我们来讲,扶贫开发就是具有这些叠加效应的重大工作,全市各级必须把扶贫领域的改革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涉及扶贫的改革要优先研究、优先部署、优先实施,要善于用改革创新的思维去思考、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去破解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面临的体制瓶颈、机制障碍和深层矛盾,切实发挥改革对扶贫开发的牵引作用。制定改革举措要重点倾斜扶贫,扶贫开发同财政、交通、水利、卫生、教育、社保等部门工作密不可分,也同产业培育、资源配置、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改革工作密切相关。今后,无论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行业、哪一个领域制定出台改革方案,不仅要根据实际把扶贫工作纳入进来,而且要切实体现出应有的倾斜支持力度,进一步形成各方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要鼓励先行先试,“2+19”精准扶贫方案中,有很多措施本身就是改革内容,对已经确定的改革事项,有关方面要坚决有力地落到实处,方案中提出的一些原则性和目标性的要求,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出台改革性的举措,比如土地流转、资金整合、产权抵押等问题都很重大,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基层要在中央和省市的政策框架内,大胆探索和实践,争取创造一些改革和扶贫相融合的好经验好模式。

4.着眼工作全局,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组合拳”。扶贫攻坚是一项涉及各个方面综合性很强的工程,但我们的一些基层同志一谈到扶贫开发和脱贫致富,还是习惯于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就农业说农业、就农村说农村,始终在农村工作的小范围内找门道,工业的理念不强、市场的机制不熟、创新的措施不多。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统筹兼顾的方法,坚持用全局的思维和统筹的眼光谋划工作,坚持把扶贫攻坚同落实“四个全面”统筹起来考虑,同全市各项重点工作联动起来协调推进。一是把精准扶贫同发展地方经济结合起来。按照“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要求,紧扣结构调整、提质增效和创新驱动主题,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向西开发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特色优势产业、多元富民产业、区域首位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积极培育各类产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真正实现扶贫开发和县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二是把精准扶贫同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新型城镇化是深化扶贫攻坚的重要机遇,推动贫困人口向城镇聚集也是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有效渠道。目前,全市还有9.5多万人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滞后、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林缘区、深山区,必须用移民搬迁的办法来解决和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各县(区)要坚持把易地搬迁同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群众在中心村镇落户定居,积极协调解决好搬迁安置过程中土地调整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产权、户口迁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好搬迁后基础配套、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细化相关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妥善处理好搬迁群众和迁入地原住户之间的关系,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把精准扶贫同双联行动结合起来。双联行动开展三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六大任务”,全力为贫困村、贫困户办实事、办好事,凝聚了助推“三农”发展的合力,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把双联行动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推进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行动的深度融合,借助各级联村单位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的优势,切实做好联系村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技术培训等工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保障。要加快双联力量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加大内引外联力度,积极争取市内外、省内外民营企业、个体工商业者、社会组织、爱心人士与双联村结对帮扶,壮大帮扶力量,确保每一个贫困村都有单位帮扶。突出双联单位基层党组织与联系村党组织互促互建,促进双联行动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发挥更大效应。四是把精准扶贫与用好支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政策结合起来。中央和省委高度重视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反复强调,要采取特殊的政策、给予特殊的支持、体现特殊的力度,全力以赴把老区的事情办好。经过多年努力,全市7县(区)已全部纳入革命老区政策扶持范围,这是我们争取国家和省上扶持、赢得各界支持的一个特殊政策,是我们加快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的一个重大机遇。各县(区)、市直各部门、中省驻平各单位都要树立老区意识,注重打好老区牌,精研老区政策、谋划对接项目,加大向上汇报争取和对外宣传推介的力度,真正做到围绕老区争、围绕老区跑,用老区这张牌争取更多的倾斜支持,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群众脱贫致富办更多的事。要不折不扣落实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关于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意见》的各项政策措施,态度上一定要更积极一点,动作上一定要更快捷一些,真正把难得的政策机遇转化为具体的发展项目,转化为实际的发展成果。

5.树立鲜明导向,用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指挥棒”。省委明确提出,要把考核和用人引导到扶贫攻坚上来,建立激励机制,树立良好导向,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我们按照这一指导思想,结合省上的《意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制定了市上的《意见》和《考核办法》,对精准扶贫的激励约束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今后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些规定要求,充分运用好选人用人这一“指挥棒”,在全市上下树立起“干得好受表彰奖励、干不好受警示惩戒”的鲜明导向,严格兑现奖罚,鼓励大家在扶贫攻坚的实践中展现作为。一是正向激励要认真兑现。把重要岗位的指标和额度腾出来,每年从扶贫工作先进地区优秀干部中提拔重用一批靠实干实绩比选出来的干部,哪一个县(区)、乡镇脱贫的贫困村多、贫困户多、贫困人口多,谁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就优先提拔谁,予以重用,接任者原则上优先从原有班子中选拔产生;对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充分、表现优秀的市、县直部门各级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同时要建立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资金分配与贫困发生率、减贫人口、扶贫绩效和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效果挂钩,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二是惩戒约束要严格执行。把扶贫开发成效作为考核县(区)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主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对那些在扶贫攻坚上认识不到位、精力不集中、措施不聚焦、作风不扎实、效果不明显的党政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要进行问责,完不成任务的,该惩戒的要坚决惩戒,年度任务完不成的要做出调整,特别是对在扶贫工作中弄虚作假的领导干部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要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严重损害国家和群众利益、严重浪费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要记录在案,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组织处理,触犯法律的要追究法律责任。三是“逢提必下”要完善实施。“逢提必下”是保证干部接地气,真正参与扶贫攻坚的好措施,也是检验干部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的好办法。这次《意见》中明确,对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已经提拔的要补课,拟提拔的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每年要从市、县(区)机关和事业单位中选派一批45岁以下,基层工作经历不满两年或经历单一的科级优秀干部和副县级后备干部,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对新考录没有基层经验的公务员,要全部安排到贫困乡村挂职锻炼;对完不成扶贫任务、考核不合格的干部,一律不提拔、不重用。

三、切实强化推进措施,全力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任务落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今年是省、市委确定的“工作落实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以此为契机,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工作落实年”的重点内容,大力弘扬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促进各项任务按进度、按要求落到实处。

一要认真对接细化。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和操作性强、含金量高、覆盖面广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这次省上出台的“1+17”工作方案和市上印发的“2+19”工作方案,内容丰富、惠及面广、配套程度高、支撑力度强,在扶贫开发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要认真研究政策,吃透精神实质,敏锐把握政策中蕴含的机遇,结合编制“十三五”规划,加强对扶贫攻坚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研究,把扶贫攻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专项规划和部署。要对照省市方案要求,主动认领任务,积极履行职责,该支持的全力支持,该争取的合力争取,抓紧做好细化目标、细化任务、细化举措、细化责任的工作,进一步制定完善好各自的工作方案,努力将原则性的要求细化为操作性的措施,将概括性的内容细化为精准性的办法,做到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实现什么目标,各级党政一把手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二要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关键是要加深资源聚集的程度、加大资源倾斜的力度、提高资源使用的精度,形成扶贫开发合力,具体要处理好“四个关系”:首先,要处理好资金争取与资金整合的关系。省上要求今后省级和片区县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市级按10%以上、插花县按15%以上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并且各级财政都要单列民生改善、项目建设、社会保障等领域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当年清理收回存量资金中可统筹使用资金的50%以上用于扶贫开发,这么大规模地增加扶贫投入是空前的。各县(区)各部门要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和省上的倾斜支持,积极筹措市内资金、大力引导社会资金,尽可能地扩大扶贫资金总量。要统筹安排使用扶贫专项资金与双联帮扶资金,有效整合扶贫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使用效益最大化。省上今年整合了389亿元,市上也要集中整合一批资金用于扶贫开发,各县(区)各职能部门要细化工作责任,落实建设任务,做到投资一批见效一批。其次,要处理好重大项目与到户项目的关系。省上明确要求要把各类资源优先向贫困地区摆布,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各类生产基地、示范基地要优先向贫困地区安排,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带动致富能力。在到户项目上,要根据每一个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精确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和资源,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发展多元增收产业,形成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产业项目走的产业扶贫格局。再次,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配置使用好政府资源的基础上,开拓思路、创新举措,探索市场化扶贫新机制,创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模式,加大宣传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把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植入扶贫开发,放大扶贫资源效应。第四,要处理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整合外部力量的关系。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是重点。一方面,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引导贫困群众充分认识到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不等不靠,自主创业,勤劳致富,不断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调动、整合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抓好双联行动和对口帮扶工作,寻求更多的扶贫“帮手”和资源,不断充实扶贫力量,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三要强化保障措施。重点在五个方面抓落实:精力要再集中,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扶贫攻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省委的整体部署,市县两级要全力抓落实,以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要把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全面落到实处。各级党政“一把手”是抓扶贫攻坚的第一责任人,既要自己重视也要抓好压力传导,既要指挥部署也要亲临一线作战,一级抓好一级,一把手抓好一把手。要亲自进村入户,亲自调查研究,亲自掌握第一手资料,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抓扶贫攻坚上,对每个贫困村的贫困特点、成因、解决措施和办法都要有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做到心中有数,真正把工作要求体现在思想行动上、组织领导上、时间安排上、决策部署上和脱贫效果上。合力要再聚集,各级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要发挥好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明确各成员单位的目标任务,细化靠实责任,形成“上下衔接、左右联动、加大倾斜、合力推进”的工作体制。各级各部门都要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按照各自职能分工,组织实施好本部门的扶贫攻坚项目,确保将精准扶贫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扶贫部门要主动与相关部门衔接,保障各项重点工作有序开展。要从县级以上单位选派干部组成驻村帮扶工作队,整合双联干部、到村任职(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和乡镇包村干部,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常驻干部,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要切实发挥好作用,重点帮助贫困村落实“六个精准”、协调实施扶贫项目、监督扶贫资金使用、宣传各项惠农政策、指导基层组织建设,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宣传要再强化,新闻宣传部门要牢牢把握精准扶贫舆论导向,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地宣传我市精准扶贫政策、先进典型等方面情况,激发和调动全社会参与精准扶贫的热情和积极性。各级各部门要重视典型培育工作,对精准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干部,要认真加以总结,形成一批立得起、站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先进典型,培育和建立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工作。督导要再严格,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市委农工办、市扶贫办要把精准扶贫作为“工作落实年”的核心内容,通过跟踪督查、随机抽查、定点检查等方式,重点督查各级党委政府是否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攻坚上、扶贫政策和资金是否得到严格落实、扶贫措施和办法是否精准到位、扶贫成效评价是否科学有力、贫困群众对扶贫工作是否满意,以严格的督查确保精准扶贫各项目标任务落地生根。作风要再改进,坚持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深入查找扶贫开发方面“不严不实”的问题,用精准扶贫的实际行动来检验落实“三严三实”的实际成效。要以专题教育成果助推精准扶贫,引导各级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提升能力素质,激发内生动力,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抓实见效、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沉下身子、深入一线、久久为功,切实推动精准扶贫任务全面落实。要加强廉洁自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的各项规定,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也是“高压线”,要进一步健全制度机制,严格资金监管,对扶贫资金绝不能截留挪用、更不能中饱私囊,对扶贫项目绝不能暗箱操作、粗制滥造,一定要管理好、使用好、建设好。审计、监察和财政等部门每年都要进行专项审计和随机抽查,对在扶贫资金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实行零容忍,对贪污侵占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惩不贷,确保扶贫资金充分惠及扶贫对象。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 篇7

会议指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 要求立下愚公移山志, 咬定目标、苦干实干,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特色产业是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和收入的主要来源, 我国70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中, 有3000 万需要通过发展产业脱贫。因此, 做好产业扶贫工作, 是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重大部署、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会议强调, 要准确把握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基本特性和基本内涵, 充分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 选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 合理确定不同类型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要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 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 确保扶贫对象到户、增收时效到户、效益挂钩到户、效果考核到户, 切实改变扶贫“大水漫灌”的现象。要创新支持方式和经营方式, 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要在中央统筹、省 (自治区、直辖市) 负总责, 市 (地、县) 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下, 创新组织方式, 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责任到人、考核到位。要用活财政资金, 撬动金融资金, 聚集社会资本, 助推特色产业发展。要以贫困人口脱贫增收为目标,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确保贫困人口受益精准。

会议要求, 各地农业和扶贫开发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协调配合, 真抓实干、主动作为、务实推进、精准帮扶, 形成工作合力。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的要求, 做好科学规划。要充分结合各地实际, 创新扶贫方式, 出台扶持政策,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调动各方面特别是贫困农户的积极性, 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精准脱贫。

1 月8 日至9 日, 余欣荣还深入山西省五台县金道冷链物流公司、阳白乡现代农业循环园区、金台酿酒厂以及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顾家台村、阜平食用菌基地、阜平电商创业园等进行专题调研, 并在两县分别召开县、乡、村、户四级座谈会, 认真听取他们对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 篇8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十项工程,着力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衔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确保到2018年全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省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对象范围

—按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000元(2014年不变价)的标准,认定全省农村70.8万户176.5万人为相对贫困人口。

—按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8000元(2014年不变价)、相对贫困人口占全村户籍人口5%的标准,认定全省2277条村为相对贫困村。

目标任务

到2018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目标,即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与我省“十三五”规划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7%)的目标相衔接,有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当年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45%(7365元),符合政策的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人口纳入低保,确保全部实现稳定脱贫;相对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当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9820元),确保全部出列。

按年度分三步走:到2016年底,50万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2017年底,60万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2018年底,66.5万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部相对贫困村出列。

基本原则

—党委领导,政治保障。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新时期扶贫开发基本方略,把精准的要求贯穿扶贫开发各领域各环节,准确甄别,建档立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贫困人口实施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贫困户和贫困村实行精准化帮扶,确保脱贫攻坚精准到村、到户、到人。

—立足发展,社保兜底。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扶贫开发的立足点放在推动发展上,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推动“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切实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坚持底线思维,把处于我省低保线下的贫困人口、符合政策的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点面结合,全员覆盖。坚持共享发展、包容性发展,对所有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一视同仁,既集中点上突破,着力帮扶贫困村内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又注重面上推进,同步帮扶贫困村外分散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使帮扶资源、帮扶举措、帮扶责任覆盖全部贫困人口,做到全员受益、全员脱贫,不落一人。

—群众主体,自力更生。坚持扶贫先扶志,突出贫困群众主体地位,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树立战胜贫穷的信心和斗志,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面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依靠自己双手实现脱贫致富。

—多方共济,凝聚合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倾斜配置,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合力攻坚的大扶贫开发格局。

重点支持原中央苏区、欠发达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对接和落实中央关于支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帮扶三类地区加快发展的专门文件,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帮扶措施。落实省级财政对三类地区的转移支付政策,中央和省对三类地区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和民生项目给予支持。省“十三五”产业项目优先向三类地区倾斜布局。积极有序开发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生态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红色旅游、民族生态旅游、特色农业、林业、特色文化等产业。鼓励和引导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对三类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化解部分镇、村公益性债务。加快社会保障机制建设,足额落实“五老”人员(老堡垒户、老游击队员、老苏区干部、老交通员、老党员)的定期补助,提高优抚对象优待抚恤标准。广泛动员各类企业和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积极支持三类地区建设。

上一篇:安全交通班会简报下一篇:电焊工程合同修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