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报告环境保护对策

2024-06-16

环评报告环境保护对策(精选12篇)

环评报告环境保护对策 篇1

XX镇2014非公经济发展环境

建设情况自查报告

今年以来,我镇以“强化各种服务措施,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为主要措施,全镇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措施

1、加强领导,夯实工作责任

2014年初,镇党委、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我镇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由XXX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XXX任副组长,综治办、派出所、企业办、财政所、安监站、劳保所、城建所、工商所、镇纪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企业办主任XXX同志兼任,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全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同时各村也配备了工作人员,从而使我镇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形成了统一领导、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2、健全非公经济组织清册,服务企业发展。

按照县中小企业局企业建档的工作安排,我镇企业建档这项工作已基本完成任务,建档入网这对企业今后发展,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打下基础。

3、建立联系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困难和矛盾

为切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镇党委、政府建立了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分包企业制度,建立了领导每月下访企业不少二次制度。从年初至今,我镇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镇领导深入所包企业,问忧解忧,特别是县环保产业园XXX项目、XXX生态观光项目,镇主要领导能深入征地一线,现场解决企业征地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使这两个项目征地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4、加强检查力度,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由镇纪委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重点检查是否存在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三乱”现象,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查处。

5、强化安全生产,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狠抓落实。我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安全生产“三化”会议精神,层层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落实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制度。

二是加强安全生产检查,提高安全生产意识。由我镇安监站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包村干部参与,对全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安全生产大排查3次,大力宣传“平安企业”,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减轻企业损失。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镇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平稳发展,但是还存在有不少问题,主要有:

1、企业数量少,发展压力大。目前我镇非公有制企业整体上还处于数量少、规模小的局面,管理水平、科技水平、产业层次还不够高,名牌产品、知名企业基本没有,企业分布散、规模小、产业链短是普遍现象。

2、一些部门极少数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水平有待提高。

3、新办企业少,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缺;客商流转土地难度在加大。彭王村发展养牛业因流转土地困难,该项目进展缓慢,旅游路沿线流转土地难度加大也影响客商来西张堡镇投资。

4、企业落地园区后建设缓慢。XXX项目、XXX项目落地近2年,企业建设几乎未开展。

5、企业销售渠道有待拓宽,部分小微企业生产的商品滞销。

6、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回顾我镇今年以来的工作,虽然我镇为推动非公经济作了一些工作,但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迎难而上,以服务和发展为主题,突出引导民间投资、强化社会服务、创新企业机制三大工作重点,营造发展环境,健全服务体系,确保我镇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为全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4年11月

环评报告环境保护对策 篇2

关键词:环评审批,环境监察,问题,对策措施

环评审批以及环境监察都有其本身存在的程序过程, 而且非常细化, 比如环评审批可以分为项目建设的主导企业申请环评审批阶段、环境部门对相关项目进行核查的审批阶段、 对相关的建设性项目进行环评审批阶段以及对建设项目的环境进行相关的监察阶段等, 这些过程都是必须遵守的。本文主要对这些过程进行了分析。

1环评审批以及环境监察的主要实施程序

1.1项目建设企业申请环评审批阶段

在申请环评审批阶段, 项目的主要负责企业要针对项目对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总结, 并且将这些影响总结成相关的报告呈现在环境主管部门面前。而且环评报告不能为了通过率而胡编乱造, 必须与项目的实际实施状况一致。

1.2环境部门对相关项目进行核查审批阶段

当环境主管部门收到项目负责企业的环评报告书后, 要对项目所在地进行实际的调查与分析, 并且对项目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总结。

1.3对建设项目进行环评审批

通过上述的考量, 环境保护部门就可以对项目进行最终的审批, 如果发现该项目对于环境质量有较大的消极影响, 就要联合环境保护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最终审批, 也可以举办相关的听证会, 保证公开性以及公正性。

在建设项4、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监察目通过环评审批后, 环境主管部门同样要对项目进行后期的跟踪, 同时在项目竣工后以及试产阶段同样要对其进行环境监察, 在环境部门对项目进行环境监察的过程中, 项目负责企业要办理相关的试生产通知书, 对于项目中不能达到环境标准的部分及时地进行整改。

2环境审批以及环境监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项目建设的环评审批程序过分繁杂

有上述的环评审批以及环境监察程序可以看出, 项目建设的审批过程是非常繁杂的, 而且要通过相关部门的一一审批才能通过, 由于审批程序的过分复杂, 导致项目的进度缓慢, 对于项目建设单位的积极性也是一种打击, 对于企业与政府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2.2对于违反环境相关条例的企业的处罚力度较低

如果建设项目没有遵守相关环境管理政策, 环境保护部门也没有对其实施严格的处罚措施, 而是采取较轻的处罚方式, 所以使得项目建设单位出现各种违规建设的行为, 将政府制定的环境管理法规不放在眼里。

2.3对于环境的“三同时”没有进行合理的管理

因为我国在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条款上规定, 项目建设过程必须与环境保护措施同时设计、施工以及投入生产, 但是环境保护部门并没有将这一政策法规落实到实际工作过程中, 仅仅对于项目建设前期的环评审批以及环境监察比较重视, 而且没有为此配置专业的工作人员。

3为环境审批以及环境监察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

1) 对环评审批的过程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

2) 不断提升环境保护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 节省审批时间。

3) 对于环境的执法力度进行一定的加强, 并且依据相关法律进行环评审批。

4结束语

本文对环评审批以及环境监察的主要实施程序进行了分析:1项目建设企业申请环评审批阶段;2环境部门对相关项目进行核查审批阶段;3对建设项目进行环评审批, 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从而提出环评审批及环境监察的对策。环境监察部门只有严格审核建筑项目的相关材料, 并且对其进行实地考察, 才能对其进行审批, 除此之外, 在项目后期也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检查, 才能实现环评审批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晋海, 王颖芳..环评审批制度改革:进展、问题与对策[J].环境保护, 2015, (10) :32-36.

[2]夏以清.环评审批及环境监察对策措施的有关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 (10) :101-102.

环评申请报告 篇3

定西众金包装有限公司

年产3亿条塑料编织袋生产线建设项目

申请环评审批的报告

定西市环境保护局:

定西众金包装有限公司在定西市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年产3亿条塑料编织袋生产线项目,现依照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要求已做好环境影响报告表,特向贵局申请审批手续。

定西众金包装有限公司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十九日

报:定西市环境保护局 定西众金包装有限公司 2014年11月19日印发

涂料 环评评估报告 篇4

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评估报告

*****年***月****日*********在******组织召开了********5000吨/年涂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评审会,参加会议的有***************等单位代表,会议邀请了6名专家负责报告书技术评审工作,与会人员踏勘了项目现场,听取了建设单位对项目的介绍、评价单位对报告书的介绍,经认真交流和讨论,形成了专家评审意见,根据报告书专家评审意见并结合实际情况,形成如下评估报告:

一、拟建项目概况

************公司5000吨/年涂料建设项目位于*****,占地35668.5㎡。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环保投资300万元,占总投资的10%,年工作日330天,每天24小时生产,劳动定员50人。

项目以外购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颜料、助剂、填料、仲丁酯、醋酸丁酯、二甲苯、PMA等为原料通过搅拌、研磨、过滤等工序生产涂料系列产品,设计年产涂料系列产品5000吨,其中车用底漆1200吨/年、车用面漆2000吨/年、稀释剂1000吨/年、固化剂800吨/年。

项目组成包括主体工程、公辅工程、储运工程、环保工程。

主体工程新建生产车间两座,其中北面车间安装底漆生产线1条、面漆生产线1条,南面车间安装稀释剂及固化剂生产线1条。

公辅工程包括供排水、供电、后勤办公等,供水由****自来水公司提供,新建缩合办公楼一栋用于后勤办公。

储运工程设原料储罐区1处,共设7个储罐,容量均为50 m3的常压卧式固定顶罐,均采用氮封,分别贮存仲丁酯、醋酸丁酯、二甲苯、二氯甲烷、1,2-二氯丙烷、甲醇及乙酸甲酯。

环保工程包括废气处理、环境风险防控等。

二、环境质量现状

1、环境空气

项目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为二类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区域主导风向为西南风。

环境空气监测常规污染物引用用*********环评监测数据,监测时间为**年**月**日-**年**月**日,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区域SO2、NO2小时值和日均值、TSP、PM10日均值均能达到二级标准的要求,监测期间环境质量较好。

项目特征污染物中二甲苯、甲醇、甲苯、乙酸甲酯引用********环评监测数据,监测时间为**年**月**日-**年**月**日,醋酸丁酯、二氯丙烷、二氯甲烷进行了实测,设3个监测点位,监测时间为**年**月**日~**月**日,监测与评价结果:二氯甲烷、二氯丙烷、醋酸丁酯、甲醇、乙酸甲酯、二甲苯均未检

出,甲苯符合《前苏联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大允许浓度》标准要求。

2、地表水

项目生活污水经管网排入平原县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马洪干渠,马洪干渠为Ⅴ类功能,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标准。

地表水现状监测与评价采用**********环评时监测数据,监测日期**年**月**日-**月**日,监测2天4次。监测与评价结果:*******河流COD、NH3-N、BOD5有超标现象,不能够满足地表水Ⅴ类功能要求,主要原因上游来水较少,且呈季节性,河流环境容量较小,同时由于接纳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水,排水标准与河流功能标准有一定差距。

3、地下水

项目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

地下水现状监测共布设3个监测点,监测项目共13项,监测日期**年**月**日。监测与评价结果: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氨氮、亚硝酸盐氮有超标现象,其余的监测项目均达标。氯化物、总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等指标的超标主要和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有关,氨氮超标主要考虑受面源污染影响所致。

4、声环境

项目位于**,厂界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标准。

声环境现状监测在厂界布设4个监测点,厂界各监测点位昼夜间噪声值均满足3类标准要求。

评估认为:环境现状引用或监测数据符合导则要求,监测数据基本合理,能够反映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区域环境空气、声环境质量较好,地表水质量、地下水质量一般。

三、环境保护措施及主要环境影响

1、废气

(1)有组织废气:产品生产搅拌、研磨、过滤等工序会有粉尘及有机废气产生,主要为粉尘、仲丁酯、醋酸丁酯、二甲苯、甲醇、二氯丙烷、二氯甲烷、乙酸甲酯,集气罩收集后经“缓冲过滤+2级活性炭吸附”处理后通过15m排气筒排放,粉尘去除效率为90%,有机废气去除效率为80%,项目共两个生产车间,每个车间各设一套废气处理装置和一根15米排气筒,粉尘能够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的相关要求;甲苯、二甲苯、甲醇均能够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的相关要求。醋酸丁酯、乙酸甲酯、1,2-二氯丙烷、二氯甲烷排放浓度及排放速率均能够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中相关标准要求。

(2)无组织排放废气

①罐区无组织排放的废气

根据报告书计算结果,拟建项目罐区有无组织排放的仲丁酯、醋酸丁酯、乙酸甲酯、甲醇、二氯甲烷、二氯丙烷、二甲苯产生,各储罐均采用氮封,无组织排放量较小,甲醇、二甲苯等废气污染物厂界最大预测浓度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无组织排放监控限值要求,正常情况下对周围环境影响较轻。

根据《油漆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8070-2000)要求,本项目的卫生防护距离为600m,最近敏感目标为荆庄村,距离南厂界为912米,能够满足卫生防护距离要求。

2、废水

项目循环冷却水产生量为1.0m3/d,全盐量标准要求,做为清净下水直接外排。

项目无生产废水产生,主要废水是生活污水,产生量为3m3/d,经厂内化粪池预处理后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

3、噪声

项目噪声源主要有搅拌机、风机、空压机和研磨机等,源强80-95dB(A),主要噪声控制措施包括:合理平面布局,基础减振,空压机全部进入空压机房进行隔声、消声,经预测,厂界噪声可基本满足(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噪声环境排放标准》3类要求。项目装置区距离村庄较远,影响较轻。

4、固废

项目生产固废包括废活性炭(23.12t/a)、过滤粉尘(5.16t/a)、原料内包装袋(2.4t/a)、原料包装桶(25.6t/a)均为危险固废,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

厂内建设专用危险废物存储设施,正常情况下,固废均可得到综合利用或有效处理,存储及处置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评估认为:经分析论证,项目废气、噪声、废水等污染防治措施和固废无害化处理措施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

四、评估结论

1、产业政策和规划符合性

拟建项目为5000吨/年涂料建设项目,根据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修正本)》中“鼓励类”第十一项“石化化工”第7款“水性木器、工业、船舶涂料、高固体分、无溶剂、辐射固化、功能性外墙外保温涂料等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涂料生产”。该项目生产涂料属于高固体分涂料,属于国家鼓励类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项目位于化工产业集中园区内,占为工业用地,符合规划。

2、清洁生产

项目生产工艺较为成熟,设备较为先进,对于污染物的产生采取了相应措施进行控制,末端治理设施较为齐全,污染物可以达标排放,项目建设符合清洁生产要求。

3、环境风险

项目涉及的物料品种较多,主要是甲醇、二甲苯、仲丁酯、二氯甲烷等,均为易燃物质,储存量较小,不构成重大危险源,对照(HJ/T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导则》附录判断,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级别为二级。

项目主要环境风险为甲醇、二甲苯、仲丁酯、二氯甲烷等泄露,建设单位应采取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主要包括:生产装置区、储罐区地面硬化防渗处理,设置围堰、导流系统和事故池(600m3),确保泄露液体可得到有效收集,准备相应的应急处理器材和监测仪器,储罐安装易燃气体泄露自动检测仪,制定完善的事故应急预案和事故监测方案以控制事故状态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具备应急监测能力。

在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前提下,项目环境风险可以接受

4、公众参与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要求,项目建设单位进行了公众参与调查,包括两次信息公示和调查问卷,并召开了公众座谈会,信息公示中包含了简单的项目组成内容、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环境风险等介绍内容简单。问卷调查主要考虑了周围村庄和生产企业,共发放问卷120份,有效回收120份,100%的被调查者表示赞成项目建设。

5、总结论 ①报告书编制质量

项目环评报告书由***********编制完成,报告书评价目的明确,评价标准适当,专题设置较为合理,评价方法正确,工程分析较为全面,环境现状描述清晰实际,环境影响预测分析及评价基本准确,提出的废气、噪声、固废污染防治措施在经济技术上较为可行。

②项目建设可行性

***************5000吨/年涂料建设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位于平原县化工产业集中区,占地为工业用地,卫生防护距离内无敏感目标,选址合理。

在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后,项目废气、废水、噪声等污染物均能达标排放,固废可以做到全部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废水、噪声、废气污染防治措施经济技术上较为可行,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环境影响较小。

项目具有一定环境风险,在各项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得到落实前提下,环境风险可以接受。

在各项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和环境防治措施得到落实前提下,项目于环境保护角度基本可行。

五、审批建议

1、项目共两个生产车间,每个车间各设一套废气处理装置和一根15米排气筒,废气处理装置采用“缓冲过滤+2级活性炭 8

吸附”工艺,粉尘去除效率为90%,有机废气去除效率为80%,粉尘排放应满足《山东省固定源大气颗粒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1996-2011)表2标准要求,甲苯、二甲苯、甲醇排放应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标准要求。醋酸丁酯、乙酸甲酯、1,2-二氯丙烷、二氯甲烷排放应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中相关标准要求。

加强管理,各储罐均采用氮封,甲醇、二甲苯等废气污染物厂界浓度应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无组织排放监控限值要求。

2、生活废水经化粪池预处理后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厂区应分区域(装卸车区、车间地面、罐区等)进行防渗处理,满足防渗要求。

3、严格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噪声治理措施,确保厂界噪声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要求。

4、废活性炭、过滤粉尘、原料内包装袋、原料包装桶、设备清洗产生的清洗溶济均为危险废物,其中设备清洗产生的清洗溶济收集后回用,废活性炭、过滤粉尘、原料内包装袋、原料包装桶委托有资质单位收集处理。办公生活垃圾由当地环卫部门收集处理。

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建设规范的危险废物暂存设施,做好危险

废物暂存工作。

5、设置围堰、导流系统和事故池(600m3),事故池前设截止阀,保证事故状态下废水可以有效收集处理。准备相应的应急处理器材和监测仪器,制定完善的事故应急预案和事故监测方案以控制事故状态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定期演练,具备应急监测能力。

6、项目卫生防护距离为600米,应禁止在项目600米范围内建设居住区等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7、完善环境管理机构,加强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落实报告书所提的环境监测方案。

六、有关附件

1、《***************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评审会专家评审意见;

2、专家组签名单。

***************

环评报告书格式 篇5

1.1项目由来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吴家坑建筑石料矿位于黄山区三口镇境内,开采矿种为建筑石料用页岩。根据《黄山市矿业权设置方案》(2012—2015年),吴家坑建筑石料矿拟扩大矿区范围。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第十五条、《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第十七条之规定“采矿权人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的,应当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并报原批准机关批准”,为此,吴家坑石子厂委托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屯溪地质调查所对该矿山重新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工作。1.2编制报告书的目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政策法规,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减少矿产资源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1.3 编制依据

1.3.1 法律、法规、规程和标准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 GB16423-2006 《爆破安全规程》 GB6722-2011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50187-1993 《重大危险源辨识》 GB18218-2005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GBT12801-2008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2010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DB11/501-2007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粉尘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 GBT5817-2009 《消防安全标志》 GB13495-1992 《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 GB15630-1995 《矿山安全标志》 GB14161-2008 《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安全生产规则》(AQ2005—2005)《非煤矿矿山企业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0号

《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管理与监督检查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9号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6号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小型露天采石场实施指南》(AQ2007.5—2006)

《关于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1999]98号。

1.3.2 基础资料和委托书

(1)关于编制《黄山市黄山区吴家坑石子厂建筑石料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委托书-黄山区三口镇吴家坑石子厂(2)黄山市黄山区国土资源局《关于同意按扩界范围开展地质普查工作的复函》—黄国土函[2013]3号—黄山市黄山区国土资源局—2013年3月7日

(3)《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吴家坑建筑石料矿普查地质报告》—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32地质队—2013年3月

(4)《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吴家坑建筑石料矿普查地质报告》评审意见书—黄金矿储评字[2013]10号—黄山市金山矿业评估有限公司—2013年5月18日

(5)关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吴家坑建筑石料矿普查地质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的证明—黄矿储备字[2014]01号—黄山市黄山区国土资源局—2014年1月23日。1.4 评价标准 1.4.1 环境质量标准(1)地表水环境

麻用河地表水环境质量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三类标准。

(2)空气环境

区域空气环境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

(3)声环境

区域声环境质量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二类标准。

(4)地下水环境

地下水环境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三类标准。

(5)土壤环境

评价区内土壤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95)中的二级标准。1.4.2 污染物排放标准

(1)本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二级标准。

(2)本项目废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的一级标准。

(3)本项目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区标准,其中施工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有关规定。

(4)本项目一般工业固废执行GB18599-200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⑤评价范围

按环境要素分别列出,简述确定的理由。给出评价范围的评价地图。⑥控制及保护目标

有无需特别控制的污染源;有无需重点保护的目标,如特殊地区 建设项目概况

①建设规模

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厂址地理位置、产品产量、投资利税回收期、占地面积及土地利用情况、平面布置图、职工人数与劳动生产率。若是扩建、改建项目,应说明原有规模。②生产工艺简介

建设项目类型不同(有工厂、矿山、铁路、港口、水电工程、水利灌溉工程等),其生产工艺不同。对工业生产项目来说:

a.给出每一个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图(原料→产品)b.排出的污染物与数量

c.加工的性质,重要的化学反应式应列出 d.说明生产工艺的先进性

e.扩建改建项目,分析原工艺及污染物防治措施 ③原料、燃料及用水量

用表列出:原料、燃料(煤、油)组成成分及百分含量,用量

用水量(年、月、日、时),包括新鲜水补给量、循环水量

有物料平衡图、水量平衡图最好 ④污染物排放量

“三废”(水气渣)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

放射性物质:种类、剂量、来源、去向

设备噪声源:噪声功率级

振动源:振动级 改建扩建项目:列出前后污染物排放量清单。⑤采取的环保措施

治理方案、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处理效果、处理后是否达标、投资运转费。

固废的综合利用、处置方案、去向。⑥工程影响环境因素分析

据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环境背景状况,分析污染物可能影响环境的各个方面,将其主要影响作为环境影响预测的主要内容。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①自然环境调查

a.地形、地貌、地址概况;

b.水文(水系分布)及水文地质情况

江、河、湖、海、水库名称,数量、发源地,评价区段水文情况。

江、河:年均径流量,平均流量,河宽,比降,弯曲系数,平、枯、丰流量流速。

地下水:水质类型,埋藏深度等。c.气象气候

气候类型及特征、温度、风速风向、降水、日照、灾害性天气等 d.土壤及农作物

土壤:类型、种类、分布、肥力特征。

农作物: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的种类及分布。e.森林、草原、水产、野生动植物、矿藏资源等情况 ②社会环境调查

a.行政区划与人口:包括人口分布、密度、职业构成、文化构成 b.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分布概况:产品、产量、产值、利税、职工数等 c.文化教育概况: d.人群健康及地方病情况:

e.景点: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名胜古迹、温泉、疗养院、重要政治文化设施 ③评价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背景)调查

监测位置、项目、时间、仪器、方法、结果,据历年监测资料和监测结果评价大气质量状况。

④地面水环境质量现状(背景)调查

监测位置、项目、时间、采样时水文参数、仪器、方法、结果 ⑤地下水质现状(背景)调查 监测位置、项目、时间、结果 ⑥土壤及农作物现状(背景)调查

关于土壤:有

土壤类型、分布状况、土地利用情况。监测位置: 监测项目:选项理由 采样方法与分析方法:

监测结果(列表):中国只有土壤中砷的卫生标准。评价时,与本省同类土壤

背景值或对照点的污染物含量对比。

关于农作物:有

主要农作物、果树及分布情况 采集种类及采集样品的部位 采集点

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监测结果(列表):与食品卫生标准或对照区同类作物污染物一般含量对比。⑦环境噪声现状(背景)调查

监测位置、时间、仪器、方法、气象条件、结果 ⑧评价区内人体健康及地方病调查

调查区域,人数、性别、年龄、职业构成,项目,方法,结果 另:死亡回顾调查、儿童生长发育调查、地方病专项调查等。⑨其它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破坏环境现状调查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①建设项目污染源预估:按生产工艺找污染源,列表(种类、数量、性质、排放方式与规律、排放途径与去向),看是否符合排放标准。②评价区内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给出调查方法、数据来源、评价方法。

给出(列表)废气、废水、废渣排放量、排放浓度、排放方式、排放途径与去向、评价结果→重在找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绘污染源分布图。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涉及方面:大气,水,噪声,生态,人群健康,对地质、水文、气象可能产生的影响 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及经济技术论证

①大气污染防治(教材讲了5条)

废气净化系统和除尘系统工艺;排放指标是否达标;废气治理措施的可行性;排气筒是否满足有关规定;建议 ②水污染防治

工艺原理、流程、效率、排放指标;排放指标是否达标;废水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建议 ③废渣处理与处置 ④噪声

⑤对绿化措施的评价与建议

绿化措施;绿化面积;绿化布局方案;树种、花类的合理性;建议 ⑥环境监测制度建议

机构设置、人员与仪器配备;布点及监测的建议;监测项目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简要分析

估算难度大,还没有较好的办法,目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利税、资金回收年限、贷款偿还期)间接经济效益:其产品为社会其他部门带来的经济效益 环保投资及运转费 ②建设项目的环境效益

项目建成使环境恶化,对农林牧渔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及污染治理费 环保副产品收益 环境改善的效益 ③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 产品满足社会需要 促进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提高 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进步 增加就业机会等

最后综合分析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权衡利弊,提出建设项目是否可行。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9 结论 附件、附图及参考文献

①附件:主要有项目建设书及批复,评价大纲及批复。

②附图:图、表特别多时,可编附图分册;没有某图,造成理解困难,该图应编入报告书中,不入附图。

③参考文献:作者、文献名称、出版单位、版次、出版日期等。

格式二:按环境要素分章

(1)总论(内容同前)(2)建设项目概况(内容同前)(3)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同前)

环评报告环境保护对策 篇6

关键词:环境评价,管理体系,法律意识,质量管理

建筑环评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对于结果的可信度有重要的影响, 当前,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 建筑项目越来越多, 但建筑环境现状调查却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建筑环评起步比较晚, 相关理论体系还不健全, 人们对于建筑环境的重视度也是近几年才提高起来的, 对影响建筑环境评价的因素统计尚不健全, 处理方法也仅停留在末端处理层面, 没有前期的预防措施。环评现状调查缺乏全面性, 尤其是对影响建筑环境基本要素如大气、噪声、地下水等监测数据的获取也并不准确, 我们通过分析发现主要是由于我国建筑环境评价体系尚不健全、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 其次对建筑环境的数据获取缺乏真实性, 检测市场也比较混乱造成的。

1 建筑项目环评的概念和重要性

建设项目环评就是我国对领域内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的一种行政审批程序。从广义上说, 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是对拟建项目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建筑项目环评实际上就是对建筑项目的环境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建项目的广义环境影响可能造成 (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也包括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的分析论证的全过程, 提出了预防措施及对策。狭义上是指该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 对建设选址、设计和建设过程中, 尤其是环境影响操作和生产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为项目选址提供科学依据的预测和分析, 以协助建筑项目顺利完成。

2 环评调查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1 建筑环评管理体系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 环评监理市场混乱。目前我国的环境评价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不健全, 相关监测单位资质和能力明确达不到具体要求, 另外由于权力下放, 将对建筑环境检测任务交给第三方检测公司, 第三方环境监测市场自由化、环境监测机构体系混乱, 出现这些情况是由于我国环境评价检测进入的门槛低、缺乏对第三方建筑环境监测公司资质的审核、个别第三方环评机构缺乏责任感、机构人员比较混乱, 甚至并非专业的环评师等造成的。因此导致我国建筑环评检测机构的能力层次不齐。建筑环评检测的项目比较多, 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泛, 包括土地、大气、水、声环境等多个环境要素, 这就要求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能力比较高, 要求建筑环评机构必须有专业的环评师, 同时也需要具备强大的监控能力和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但大多数的环境检测机构以利益为导向, 缺乏公正性和科学性的评价, 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考虑不周全, 无法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2 缺乏应有的法律意识

建筑环评工作在当前来说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因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于建筑居住舒适性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建筑环评工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建筑环境, 尽量减少因环境问题造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提高人们的居住生活质量, 但是当前由于我国建筑环评工作起步比较晚, 一些建筑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环评工作的重要性, 甚至对建筑环评的法律意识也比较淡薄, 导致了对环评的意识程度较小。那么在实际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中, 首先应该确定污染发生问题所在, 尽快提出改进措施, 从而减少污染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 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但一些企业的领导人缺乏对环境评价重要性的认识, 在对建筑环境影响评估方面的法律意识也比较淡薄, 他们不仅缺乏对环境法的相关认识, 甚至一些企业的领导为了盲目实现企业的紧急利益, 完全忽视建筑项目的环境问题, 对环境污染视而不见。

2.3 环境评价方法和体系缺乏科学性

目前, 由于我国建筑环评工作的起步比较晚, 因此在环境评价方面的方法和体系还不健全, 也缺乏科学性, 不当的环评方法必然无法对建筑环境质量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在实际的建筑环评工作中, 建筑环评标准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评价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的评价标准, 基本标准和技术方法标准评价。但这四个标准在具体的环境评价工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没有了解清楚具体情况就随意参照环境标准及评价级别, 或因为针对各种原因, 提高标准或降低标准。例如在某一个建筑项目的环评工作中, 本应作为接受污水源的污水管道, 项目评测人员将其定性为供给干净生活用水的管道, 使环境影响评估的结果被确定为严重污染的存在, 最后施工单位将其强制拆除处理, 造成对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破坏。这样不仅暴露了环境影响评价人员自身的水平和服务质量低, 更让被评价企业遭受了很大程度的经济浪费。

3 环评现状调查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教育宣传工作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实现项目环评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开展宣传教育和法制教育, 我们要加强党的建设, 企业的相关领导应该积极建立法制观念, 加强对建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重要性的认识, 制定的政策应不影响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 以积极的态度配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另外要不断提高对企业员工的相关培训, 尤其是环境保护意识, 要通过大众媒体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律工作, 引导媒体要重视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增大对积极企业的健康形象的关注以及对消极应对企业的社会舆论压力。

3.2 不断提高环评工作人员的素质

环评监测单位应该加强对环境队伍的建设, 尤其是要提高建筑环境评价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因为建筑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不仅是由企业领导者决定的, 还由环评制度和方法所决定, 环评监测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结果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起决定性作用。针对于当前我国建筑环境评价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 我们认为监测机构或单位应该定期组织对员工素质和能力的培训, 提高员工对新技术、新思想的学习, 同时也要制定健全完善的考核制度, 加强对员工的考核, 通过考核来激励员工对自身能力的提高。

3.3 环境保护部门应加强对建筑环境质量的监管

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对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统一监督管理, 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监督当地建筑项目的环境质量, 做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监测工作。环境保护负责审批项目的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估的现状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加强环境评估和监测部门统一协调, 一方面加强环境影响评估文件的质量、数量管理, 另一方面, 社会监督机构和监测机构应确定好自己的定位和责任。

4 结语

建筑项目环境评价不仅对企业建设项目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环评现状调查工作应采取科学和合理的方法来获取监测数据, 同时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加强企业领导者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 在环评工作中决不能有任何疏忽, 我们相信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必然能改善我国的环评现状。

参考文献

[1]姚坡, 徐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 2016 (1) :237.

[2]王耀琳.关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的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 2016 (4) :199.

关于申请环评验收的报告 篇7

白果镇人民政府:

一、企业基本概况:

金鹏工艺石材有限公司经政府批准于2013年初变更成立。位于白果石材工业园区,已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投资备案证。目前总投达到2000万元左右,占地面积38亩,各种加工生产设备10台套。主要加工路沿石,和工艺石本着环保为主的原则减少当地环保压力,原材料以矿山丢掉的废料加工产品,真正做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左右。

二、环保整改情况

根据2012年9月按市环保局要求,已申请办理环评报告书,因环保局诸多原因一直未验收评审,2013年4月市环保局下达的停产整改通知,我厂已严格按照整改要求,按标准已整改到位。

三、验收评审请求

目前我公司按照环保局整改要求落实到位,但由于未经验收已处于停产状态,因无法开工生产,近2000万无投资的百分之九十的民间借贷,利息不堪重负。外面市场面临流失,订单不能按时完成,承担了相当大的压力,已征地农户,无收入来源,生产工人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其他厂家已正常生产,而处在同等条件下的我公司无法开工,造成市场混乱和治安隐患,恳请政府和各部给予我们生存出路。我公司保证按照其他已生产厂家的标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请求政府及环保部门进行验收评审,尽快开工生产,为麻城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特此申请报告

环评报告环境保护对策 篇8

1 规划环评中水环境承载力发挥的重要作用

水环境承载力同资源环境承载力一样, 都是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状态下, 水环境所承受的人类活动的最大值。水环境承载力是规划环境评价中的关键环节, 同时也是规划环评不断更新完善优化的重要工具。

1.1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将重心放在一般项目的建设施工方面是中国环评工作的主要特征。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 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到项目建设环评存在的问题。对于一般项目建设来说, 政府相关部门的发展战略 (例如, 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或规划等) 涉及与资源、环境相关的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其地域影响的时间较长、范围比较广, 但由于政府政策在环境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或者是在执行战略的过程中出现的缺陷, 都会严重影响到水环境的。

1.2 判定区域开发的合理性

水环境承载力的分析, 还可以判定规划区域内开发的合理性:通过水环境承载力分析可以判断是否要削减或者优化开发区域的规模、判定规划区域产业定位是否合理、判定其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判定其排污规模是否符合区域发展要求、判定是否需要提高区域的水重复利用率等、判定规划区域排污标准是否合理、判定规划区域内排污口位置的设置是否合理等。

2 实例研究———以广东省某工业集中区规划环评为例

2.1 规划区的概况

2.1.1 规划概况

该工业集中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 是广州“南拓”的重点区域。规划总面积约2.17km2, 城市建设用地1.79 km2, 总建筑规模为268.90×104m2, 规划总人口1.81 万人, 涉及2 个街镇。整体范围北至市莲路, 南至亚运大道, 西起南浦路, 东至石清公路。

2.1.2 功能定位

广东省某工业集中区功能定位为以电子、机械、品牌服装和创意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园, 同时兼顾发展商贸、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

2.1.3 产业结构和布局

规划产业结构为“一轴、两带、三区”。“一轴”是指沿路的产业发展轴, 通过该轴线的景观风貌控制, 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两带”是指围绕规划区的东西两条现状河涌设置休闲绿化带。“三区”是指位于规划区中间的产业核心区和西北侧和东南侧的生活配套区。产业布局上引进大学研发机构,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如电子、信息、医药、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2.1.4 排水规划

本规划区实现雨污分流制, 本规划区污水总量为4449.5m3/d。规划区内污废水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 《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DB44/26- 2001) 第二时段三级标准要求, 也满足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要求后, 方可排入城市市政污水管网。依据规划区地形和道路纵坡, 以及污水处理厂集污范围, 规划区污水沿现状已建主干管排往污水处理厂, 尾水排入市桥水道。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40×104m3/d, 占地面积300 亩。

3 规划区的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通过对该区域的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显示, 现阶段市桥水道中CODCr、氨氮还有环境容量, 可承载一定量的污水排放。但现状规划片区内污水管网不完善, 与市政管网接驳存在问题, 且规划区内河涌现状水质较差。应该通过一系列水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 规划区内河涌水质将得到改善, 区域水环境承载力将不会成为本规划区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因此, 提出如下区域开发优化建议:

3.1建议规划要求尽快完善区域管网建设, 采用雨污分流制, 并完善规划区内河涌的截污工程。

3.2 建议加强建设规划区的中水处理及污水处理系统, 企业在工业产品生产的过程中, 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加强中水回用系统的应用等。

3.3规划区一类工业用地宜接纳对周围生态环境干扰较小的清洁型轻污染或微污染, 甚至无污染的轻工业类型, 如电子信息、机械设备、品牌服装、创意产业等, 不宜引进水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

3.4工业园区要逐步发展绿色经济, 同时对于那些水资源重复利用效率较高的工业企业一定的经济支持。

4 结语

只有充分发挥水环境承载力分析在规划环境评价中的作用, 才能做好工业园区规划环境评价的编制工作。本文主要结合相关实例, 分析了水环境承载力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同时探讨了水环境承载力分析在工业园区的优化措施, 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爽, 周尚龙, 刘旭.规划环评中水环境容量计算和总量控制指标分析[J].山西建筑, 2014, 36:171-173.

环评报告环境保护对策 篇9

项目名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

审批机构:广州市环境保护局

审批内容:

(审批条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建设单位申报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审批意见。审批条件如下:

1、项目选址符合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与现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抵触;

2、各类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地方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3、污染物排放总量符合总量控制的要求;

4、符合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的要求;

5、项目的建设不引起污染投诉。

申报材料

1、广州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许可申请表;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一式三份);

3、申请报告;

4、专家咨询意见(按项目要求);

5、有关部门批准立项的文件、规划部门意见、建设建设项目的公众征询意见等(可在报告书中载明)。

审批程序:

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的第一阶段,程序为:经办人拟办→审核人审核→签发人核准签 审批期限:(分三类)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受理后15个工作日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后30个工作日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受理后60个工作日

审批结果 出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

收费情况:无

监督措施:内部监督实现三级审批管理制度,对于不依法行使审批职权的审批人,给予处分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外部监督:环评审批公示制度,审批结果通过珠江环境报,广州市环境保护网站,广州市建设项目申报审批子项公示。

编制环评报告表所需资料 篇10

1.填妥、盖章的有效委托书;

2.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或书面概况材料;

3.项目的立项批文;项目投资情况;

4.项目位置示意图、厂区(车间)平面布置图;

5.工艺流程图、工艺先进性和持点、排污环节和污染物名称,排污量(废水、气、声、渣),或单位产量(产品)的排污量;

6.主要原辅材料种类及年使用量;

7.主要设备清单,注明设备动力、噪音强度等技术指标;

8.项目水、电、煤、气等能源资源的年使用量及小时最大用量,水量和物料量的平衡情况,或单位产量(产品)的消耗量;

9.拟采用的污染治理措施、处理的效果,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资数,年运行费用估算;

10.人员编制,开工班次,日工作时数和年工作日数;

11.同类企业(或生产线)的排污情况。

环境影响报告书所需资料

1.有关建设项目的主要文件

●填妥、盖章的环评委托书;

●立项批文;

●项目建议书;

●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概况材料;

●项目厂址地理位置图;

●厂区平面布置图。

说明:上述文件若包括下列某些内容,不必重复提供。贵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拟建项目的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建设规模;

●项目总投资、分期投资情况;

●各类产品产量、用途;

●人员编制、开工班次、日工作时数和年工作日数;

●厂内生活设施建设内容。工程概况

4.1 生产工艺流程介绍

●各生产线生产工艺流程图;

●文字介绍各生产线的生产过程,重点是各工序的原理、反应控制条件、流入和流出物料、运行的连续性和周期性;

●工艺的先进性和特点。

4.2 主要原辅材料消耗情况

●名称(包括化学名称)、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危险特性、毒性;

●日消耗量、年消耗量,或单位产品消耗量;

●物料平衡情况。

4.3 水、电、气、油、煤等资源消耗情况

●小时最大消耗量、年消耗量,或单位产品消耗量;

●水量平衡情况。

4.4 主要生产设备及辅助设施

●名称、类型、数量、用途。

4.5 物料储运情况

●各类物料(包括原辅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废弃物)的运输、装卸、储存方式及其

污染预防和应急措施。项目污染源情况

●详细说明废水(含废液、生活污水)、废气、废渣、噪声等污染源情况,废水和废气的产

生量、排放量给出小时最大量和年总量。

●废水:各类废水来源、产生量、其中主要污染物产生浓度,治理措施,排放量、其中主要

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去向、排放规律(连续或间断等)。

●废气:各类废气来源、产生量(标准态)、气体状态(温度、压力)、其中主要污染物产生浓度(标准态),治理措施,排放量(标准态)、其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标准态)、排气筒高度、排放规律(连续或间断等)。

●废渣:各类废渣来源、产生量、其中主要污染物含量,治理或处置措施,排放量、排放去

向、排放规律(连续或间断等)。

●噪声:主要噪声设备名称、噪声值、空间位置(在平面图上标出)、每天运行时间、采取的噪声控制措施。

●同类企业或生产线的排污情况。环境保护设施情况

环评报告环境保护对策 篇11

摘要:围绕区域规划战略环评的地位,实施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建立了基于生态环境安全的区域规划战略环评的指标体系,探讨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和“压力-状态-响应”的`评价技术方法,对构筑产业生态链.强化不确定性分析、重视累积影响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作 者:蒋林明 修光利 张大年 Jiang Linming Xiu Guangli Zhang Danian 作者单位:蒋林明,Jiang Linming(苏州高新区出口加工区,苏州,215151)

修光利,张大年,Xiu Guangli,Zhang Danian(华东理工大学环境咨询研究中心,上海,37)

环评报告环境保护对策 篇12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结合我国核电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导则。

2.本导则规定了核电厂营运单位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交的拟建核电厂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所应包含的内容和标准格式。如果报告书的编写大纲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认可,其内容已为申请核电厂厂址审批、申请核电厂建造许可证、反应堆首次装料提供了充分依据,则具有不同书写格式的报告书也是可以接受的。

3.本导则适用于各种热中子堆型的陆地固定式核电厂。

4.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营运单位必须在申请核电厂厂址审批、申请核电厂建造许可证、反应堆首次装料和核电厂退役等四个阶段前分别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本导则只规定了前三个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和标准格式,核电厂退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和标准格式另有专门的导则规定。

(1)申请审批厂址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阶段报告书中,应提供足够的环境资料,特别是关于厂址周围区域人口分布、工业交通状况、自然资源与生态、气象、水文以及地质地震等资料。该报告书可以在资料调研、现场踏勘、以及利用参考电厂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这个阶段评价的重点,是从保护环境的观点出发,通过研究厂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判定所选厂址的适宜性。并根据厂址的主要环境特征,对核电厂的工程设计提出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申请厂址批准书。

(2)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阶段报告书中,通过就地调查和(或)实验的手段,提供核电厂所在地和可能受影响地区的实测环境资料。提供核电厂源项的设计参数、核电厂废弃物质的设计排放量和有关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资料,进而评估核电厂的潜在环境影响。这个阶段评价的重点,是论证厂址和核电厂的工程设计能否满足保护环境的要求,从设计上保证环境保护设施得到落实,申请核电厂建造许可证。

(3)申请反应堆首次装料和运行许可证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阶段报告书中应根据所建核电厂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其中关于环境保护设施(含应急设施)的建造性能、质量,以及那些在申领建造许可证时尚未完成但规定在试运行前完成的工作成果和现在的环境状况,预测核电厂运行后的环境影响。报告中应重点阐述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核电厂实际设计参数、环保设施以及申请废弃物质排放量有关的内容。提供完整详细的流出物和环境监测计划及监测技术规范。完成并提供核电厂运行前调查结果,重点是放射性辐射水平本底调查结果,完成核电厂场内应急计划及应急准备。这个阶段的评价重点,是检验核电厂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申请核电厂的首次装料和气、液流出物的年排放量。

5.环境影响报告书是营运单位申请核电厂各种许可证提供审查的重要文件。各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是关于拟建电厂的一套连续的、完整的独立文件。要求报告文字精练,重点突出,尽量采用图表来表达所要说明的问题。列出参考文献目录。报告书的文字、图表印刷应清楚、工整。对于与评价有关的支持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的文献资料,应以摘要或全抄形式,作为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附件收入报告书中。

6.本导则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修订。

二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和格式

第一章 概 述

本章应概要介绍核电厂工程项目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依据。1.1 核电厂名称和建设性质

说明核电厂的全称与营运者机构、建设性质。1.2 建设规模和规划

给出核电厂的堆型、功率、总装机容量和今后的发展规划。说明建设模式以及各期工程与总体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申请审批厂址阶段,有关厂址适宜性的重要因素要作整体考虑,说明总体规划与各期工程之间的关系。

1.3 建设经费

列出核电厂的建设总经费和环保经费,说明经费的筹措方式。

1.4 建设目的

从本地区的电力需求量、系统的可靠性,简要阐明拟建核电厂的必要性。1.5 建设进度

列出核电厂的建设进度计划。1.6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依据

列出国家和地方当局在涉及公众健康和环境保护方面,要求建造和营运核电厂而领取的各种许可证文件和其它批准文件,以及协商讨论的情况。

一般不需要列出上述文件的全文,但应清楚明确地注明文件的出处和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主要结论性意见。

1.7 评价遵循的法规和标准

列出环境影响评价所依据的国家和地方主要法规和技术标准,包括放射性的和非放射性的环境保护标准。

给出核电厂运行工况下的公众剂量管理目标值和核事故辐射后果评价的剂量接受准则。

给出核电厂放射性废气和废液的年排放量控制值。多堆厂址应给出公众剂量管理目标值及其年排放量分配值。给出厂址地区环境功能区划分级。

第二章 厂址与环境

本章应提供厂址地区有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性的基本资料。资料应尽可能反映出包括最新时期在内的、较长时段的调查和实验的结果,并能够充分反映厂址及其周围区域的环境特征,以满足环境影响评价的需要。

2.1厂址地理位置

说明核电厂厂址所在的地理位置(省、市、县、乡),并给出反应堆堆址的经纬度。

说明拟建电厂的场地规划,提供适当比例的厂址区域平面图。图上应清楚地标明电厂边界、非居住区边界、规划限制区外边界,并说明厂区征地范围的面积和各边界半径的大小及其确定依据。在该图中还应标明排放口的位置,并说明排放口和受纳水体的相对位置与距离。

对于厂区征地以及厂址周围设置非居住区和规划限制区,在申请审批厂址阶段应提供省或市级有关政府部门的意向性文件,在正式立项后应提供具有法律效应的正式许可文件,文件应明确项目申请方对厂区的管辖权、对非居住区的许可以及外围规划限制区的限制条款。

提供以厂址为中心,5km半径范围适当比例的地形图和100km 半径范围的地图,并说明厂址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状况,以及厂址周围地区主要设施的位置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状况。

2.2人口分布

2.2.1厂址近区域的人口分布

说明厂址附近5km范围内人口分布的详细情况,列表给出上述范围内居民点的方位、距离和人口数量,并将上述内容表示在适当比例的地图上。说明距离电厂最近的居民点的位置和人口数量,以及在规划限制区范围内的学校、医院或疗养院、监狱和企事业单位等设施的有关情况,包括这些设施的位置、规模和人口数量。

说明厂址附近区域15km范围的人口分布状况,列表给出上述范围内万人以上的重要城镇和居民点的方位、距离、人口数量,并将上述内容表示在适当比例的地图上。同时应给出该范围现有人口平均密度。

2.2.2半径80km区域内的人口分布

说明厂址半径80km区域范围的人口分布状况,给出厂址半径80公里区域范围内各子区的人口数,各子区的划分,径向分别以1、2、3、5、10、20、30、40、50、60、70、80公里为半径,辐向以罗盘方位为扇形区中心线,划分为16个方位。同时应给出电厂运行第一年、电厂寿期内每隔十年的预期人口数,并提供相应的表格和图件,对提供的表格和图件应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其中包括确定预期人口的依据。

说明厂址半径80km区域内的人口中心的有关情况,包括十万人以上城市、县城和乡镇的方位、距离和人口数。同时应给出该范围现有人口平均密度,并与电厂所在区域范围的平均人口密度进行比较。

2.2.3 流动人口

说明厂址半径15km范围内非户籍人口或流动人口的有关情况,包括流动人 4 口的性质(经商、旅游等)、年平均数目、活动位置及季节性变化特点等,并应结合当地的规划发展,说明该范围内可能存在的人口机械增长的趋势与状况。

2.2.4 居民的年龄构成及饮食习惯

说明厂址半径15km范围内各年龄组的人口数或比例。列表给出电厂附近居民(特别是可能的关键居民组)和各子区、各年龄组的食谱及其消费量和来自评价区域的份额。在半径80km评价区域范围内,若城市和农村的居民上述情况分别大致相同,则可给出他们各自的区域平均数据,并说明各子区属于城市还是农村地区。

2.3土地利用及资源概况 2.3.1 土地和水体的利用

说明厂址周围区域土地和水体的利用情况,其中对于土地利用应说明土地类型,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牧场、林地、待开发区或荒地等。

对于厂址周围的水体利用应说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利用,包括地表水的类型、水量、用途、分布以及水环境功能区划结果。如果为居民生活饮用水源,应说明取水口距厂址的距离及相对位置、饮用水量和居民数量。灌溉水应说明灌溉面积和水量、灌溉方式、灌溉作物的品种及产量等;地下水应说明类型、水量、用途、居民取水点的位置、饮水量及人数。

说明厂址周围区域是否存在自然保护区、历史古迹以及风景名胜等情况。2.3.2 陆生资源及生态概况

说明厂址区域与环境及人类活动相关的生物资源状况,包括农牧业资源、林业资源以及自然资源开发情况。

农业生产状况要说明评价区域内粮食、油料、蔬菜(叶类、根茎类、果实类)、瓜果以及饲料作物的生长期、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要说明农产品的贮存期、本地消费量等。

牧业生产状况要说明评价区域内牧场和饲养场的数量和分布,蓄禽饲养方法和饲料消费量、蓄禽数量或存栏量、产肉量、产奶量、产蛋量,以及蓄禽产品的储存期和本地消费量等。

林业资源与自然资源开发,应着重说明自然保护区和珍稀物种保护状况等。

列表给出16个方位距反应堆最近的种植区、饲养场、自然保护区和珍稀动 5 植物生长和栖息地。

2.3.3 水产资源及生态概况

说明厂址区域及其相关区域水产资源和生态系统状况,包括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来自陆地的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状况;评价区域水域中的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的种类、分布与数量,以及生物多样性指数;水产资源状况,包括品种和捕捞量,主要经济鱼类和保护性水生生物的品种、生活习性、栖息地、产卵场、洄游路线、分布,以及人工养殖场的数量、分布、养殖品种和产量等。

说明主要经济鱼类和保护性水生生物活动区以及主要人工养殖区与厂址的相对位置。包括方位和距离。

2.4厂址附近的工业、交通和军事设施

简要说明厂址附近的工业、交通和军事设施的有关情况,包括这些设施的分布、规模、未来发展状况等,并给出与上述设施相关的外部事件源的评价结果。

2.5气象 2.5.1区域气候

应描述厂址所在区域气候的一般特征,包括气团类型、天气学特征(高压、低压系统以及锋系、一般的气流类型)、温度、湿度特征、降水以及天气学大尺度与当地气象条件的关系。并给出最新时期在内的、较长时段的各气象要素(风、温度、湿度、气压、日照、降水、结冰、云、雾、雷电等)的统计平均值、极值、年际变化。提供观测这些气象资料台站的位置,说明这些气象台站的地理和环境特征、距厂址的方位与距离、台站类型以及记录气象数据的有关情况。

2.5.2 当地气象条件与现场气象观测

应说明中小尺度气候特征与厂址当地气象条件的关系。当选址阶段厂址缺乏实测资料的情况下,可利用能够代表厂址气象条件的气象观测台站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设计阶段应提供至少一年逐时的现场气象观测数据;在首次装料阶段应提供至少两年的现场气象观测数据,其中包括最近一年的数据。提供的气象要素包括温度、露点、湿度的月平均值和极值,风速的平均值和极值、风速和风向随高度、时间的变化特征,降水的月平均值、降水小时数等。提供风玫瑰图、降水风玫瑰图。描述低空风场和温度场的特征。

2.5.3 设计基准气象参数

简要说明设计基准气象参数,这些设计基准气象参数应根据能够代表厂址气象条件的区域气象台站最近30年以上记录数据统计分析(常规气象)或其他相关资料的分析(极端气象现象)得到。给出用于工程设计的气象参数评价依据和评价结果,包括区域常规气象参数和极端气象现象参数的极值。

2.5.4 联合频率

在选址阶段,可视资料情况适当简化,可利用有代表性气象台站的数据给出三维联合频率分布。在设计阶段和首次装料阶段,应提供厂址实测的不同风向(16 个方位)、风速、稳定度和雨况(有雨和无雨两种)的四维联合频率表。同时给出地面上方10 米和气载流出物排放口高度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时风向、风速和雨量的资料。如果没有厂址实测资料,则应提供能代表气载流出物释放点及气载流出物输送的风特征的气象条件的观测台(站)的数据,并说明其代表性。

2.5.5 大气稳定度

给出大气稳定度特征,说明所使用的资料来源、稳定度分类方法及适用性。2.5.6 混合层高度及扩散参数值

给出不稳定和中性稳定度条件下混合层高度的值,提供计算混合层高度的方式和资料来源。给出各类大气稳定度下适宜于该厂址及其周围的大气扩散参数值,并论证其适用性。

应当说明电厂周围地形、水域及其它因素可能对大气弥散条件的影响,如逆温、山谷风、海陆风环流、热力内边界层等。在必要时,应当提供为研究流出物大气输运和弥散的规律所进行的风洞实验或其他大气扩散实验的细节和结果。

2.5.7厂址气象观测

说明电厂运行前和运行期间进行的现场气象观测计划,包括观测项目、观测位置和高度,观测所使用的仪器和性能,定标和维修程序,数据的输出和记录系统及分析程序。

2.6 水文

说明厂址区域的水环境特征,特别是可能受到电厂运行影响的水体的弥散条件以及与电厂设计相关的工程水文特征。

2.6.1 地表水

描述厂址区域地表水体的类型,包括江、河、湖、海、水库等自然水体和人工水体。说明水体与厂址的相对位置。

对于内陆地区濒临江、河的厂址,应描述流域及支流概况、沿岸水体利用情况、岸边特征等有关情况,并提供下列水文参数的平均值和极值:水温、流速、流量、水位、河宽、河深、水力坡度等。

对于滨海厂址,应描述潮型、潮位、潮流速度、流向和持续时间、盐度以及波浪等情况。

对于封闭水体(包括湖泊与水库),应描述水体大小、容量、水位、补排水、沿岸流以及置换期等情况。

应说明电厂与水体的相对位置以及取排水的有关情况,并给出受纳水体的平均宽度和深度、扩散系数以及稀释的不均匀因子等。说明受纳水体与生活、生产用水的相互关系。

2.6.2 地下水

说明厂址区域地下水的基本特征,包括地下水类型、水量、水位、地下水的径流、补给与排泄途径以及水文地质单元的有关情况。

说明厂址区域地下水的弥散特征,包括不同水文地质单元间的水力联系、水力坡度,地下水的流向和流速,含水层的孔隙度,隔水层的特性与分布以及岩土的吸附特性等。同时应说明可能被污染地下水体与生活、生产用水的相互关系。

2.6.3 洪水

说明可能对核电厂产生影响的洪水特征,并提供设计基准洪水确定的结果。2.7地质与地震 2.7.1 地质

简要说明区域地质概况和厂址地质条件,并提供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评价的基本结论。

2.7.2 地震

简要说明厂址区域地震活动背景和历史地震对厂址的影响情况,根据地震区划图说明厂址区的地震烈度级别或加速度水平,给出电厂设计基准地震评价结果。

第三章 环境质量现状

本章应提供厂址所在区域的辐射环境本底值和非放环境背景值的调查结果,评价环境质量现状。

3.1辐射环境质量现状 3.1.1 辐射环境本底

在审批厂址阶段,应充分收集整理评价区域各种来源的辐射环境本底资料,提供这些资料的详细信息,包括列表给出样品类型、取样地点和频度、分析的核素、分析方法、测量仪器的名称及其最小可探测限,列表给出环境γ辐射水平以及土壤、地表水等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浓度,说明辐射环境本底状况,分析厂址区域是否属于高本底地区,或是否已有其它辐射源的影响。应提供运行前的环境监测的设想。

在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应提供实测的辐射环境本底数据,并对审评厂址阶段的调查内容进行更新。应提供运行前环境监测初步方案。

在申请首次装料阶段,应详细描述运行前环境监测方案,说明布点原则并提供布点图,列表给出样品类型、取样地点和频度、分析的核素、分析方法、测量仪器的名称及其最小可探测限,描述航空测量方法,列表给出连续两年的环境γ辐射水平,列表给出连续两年的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淤泥和生物等环境介质中各核素的放射性水平,提供由航空测量得到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和环境γ辐射水平分布图,描述运行前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如果评价区域内已有其它核设施运行,应用图表和文字描述的方式详细提供这些核设施运行前的本底调查结果、近年来的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数据以及地方环保部门监督性监测数据,描述这些核设施的计划外排放或事故排放情况,并说明这些核设施运行以来放射性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

3.1.2 辐射环境质量现状

应根据3.1.1节的辐射本底调查资料和测量数据,描述或评价厂址所在区域的辐射环境质量现状。

如果评价区域内已有其它核设施运行,应根据3.1.1节提供的这些核设施的流出物监测数据和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价正常运行状态气态和液态流出物的辐射影响、计划外排放或事故排放的辐射影响,并将上述评价结果与有关辐射防 9 护标准进行比较,对辐射环境质量现状给出结论性评价意见。说明这些核设施固体废物的暂存情况及最终去向。

3.2 非放环境质量现状 3.2.1 非放环境质量调查

描述化学污染物、电磁辐射和噪声等与核电厂相关的非放环境质量调查方案、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说明主要污染源的情况。

如果评价区域内已有其它核设施运行,应提供这些核设施的化学污染物、电磁辐射和噪声等的监测结果。应说明温排水排放的温升分布预测和实测结果,并描述温排水的调查和监测计划及其监测结果,并简要说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2.2 非放环境质量现状

说明厂址周围的环境功能区划和执行的流出物和环境质量标准,根据环境质量调查资料,对厂址周围的非放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

如果评价区域内已有其它核设施运行,应根据这些核设施非放污染物调查和测量结果,综合分析和说明非放环境质量现状,给出结论性评价意见。

第四章 电厂

本章主要阐述电厂建设的一般概况,重点描述三废处理系统及优化考虑、工程安全设施和污染物源项。

4.1 厂区规划及平面布置

提供厂区平面布置图。标明各类建筑物,特别是反应堆、废液和废气释放点、取、排水口、固体废物暂存库等重要设施的位置和标高。

说明为合理地利用现有的地形和植被条件布置各类设施,为保护环境而作的努力。

4.2 反应堆和蒸汽-电力系统

4.2.1 概述

给出电厂的反应堆数、发电机组数和单机容量、电厂的热效率、年燃料消耗量等主要,简要给出核电厂安全设计概貌。

4.2.2核岛

给出核岛厂房布置示意图,给出堆芯部件(主要为燃料组件)的简要说明和堆本体剖视简图,给出主冷却系统和核辅助系统功能和系统流程简图。

4.2.3常规岛

给出核蒸汽供应系统和蒸汽--电力转换系统流程简图,简要说明汽轮机和冷凝器的特性。

4.2.4反应堆-蒸汽发生器系统流程图

4.3 电厂用水和散热系统

4.3.1 电厂取排水系统

说明电厂取排水系统的组成,给出系统流程图。说明散热系统的能力、用水的来源及其流量随季节变化的情况。对于采用冷却塔进行散热的电厂,则应给出空气流量、温度和水流量、相对湿度、漂流、蒸发水量等有关参数及估算方法。

4.3.2用水

说明在各种运行工况下日最大和平均用水量,并与水源供应能力比较,说明可能由于冷却水供应不足而引起电厂运行中断或启动应急系统的频率及持续时间。

4.4 输电系统

描述拟建的输电系统和有关的设计参数。说明选择拟建线路走廊的理由。4.5专设安全设施

本节着重描述与设计基准事故分析相关的安全壳系统、裂变产物去除和控制系统等的设计和性能。

4.5.1 安全壳系统

给出安全壳性能设计、安全壳热量去除系统、安全壳隔离系统、壳内易燃气体的控制和安全壳泄漏试验的资料,包括提供系统图、安全壳结构图、设计基础、运行方式和试验计划等。对安全壳泄漏试验,主要给出最大允许的安全壳总泄漏率的试验大纲,说明试验的步骤、检查的要求和试验采用的方法。

4.5.2 裂变产物去除和控制系统

提供详尽的资料,以便评估电厂在事故条件下去除放射性裂变产物的能力。4.5.2.1 工程安全设施的过滤系统

提供过滤系统的设计基础、设计方案、在事故条件下的过滤效率及其论证、试验和检查结果,以及使用的仪表和材料等资料。

4.5.2.2 安全壳喷淋系统

本节应提供喷淋系统去除裂变产物功能和计算放射性喷淋去除效率的详细描述,说明设计的基础、设计性能及其论证、试验和检查结果,以及使用的仪表和材料;设计基础包括确定设计要求的假想事故条件,所去除的裂变产物核素的名称,选用喷淋系统及其部件规格的依据,输送和混合喷淋添加剂的方法和设备,在喷淋系统运行期间供水水源,喷淋头和喷嘴的设计,系统的运行方式,喷淋所能覆盖的区域等。

4.5.2.3 裂变产物控制系统

讨论不包括安全壳隔离和裂变产物去除的裂变产物控制系统,其中包括在事故发生之前和发生期间安全壳净化系统等。

4.6 放射性废物系统和源项

本节应描述放射性废物系统和用于监测流出物释放点的仪表、设备。列表提供包括预期运行事件在内的电厂正常运行期间所产生的全部放射性废物的位置、来源、种类、形态、成分、数量、处理方法和处置方式。

描述设计中所考虑的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使电厂放射性废物产生量保持在可合理实现的最小量。

4.6.1 放射性源项

给出堆芯燃料中总放射性活度计算模型、参数及结果。给出一、二回路冷却剂中每一种放射性核素比活度的计算模型、假设条件、计算参数及结果。

4.6.2 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及源项

描述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说明在正常运行和预期运行条件下,系统控制、收集、输送、贮存和处理放射性废液的能力。提供系统工艺流程图和检测仪表示意图。

给出各种放射性废液的来源,列表给出放射性废液的预计总量和流量、预期的去污因子、滞留时间、衰变因子和稀释因子。

给出经处理后放射性废水的排放情况(包括排放点、排放方式、核素种类、设计排放浓度及数量、预计的年平均排放量等)、计算模型、计算参数和结果,以及核电厂放射性废液的产生、迁移和排出的衡算简图。

首次装料阶段的报告,按最终设计资料提供补充或修改的内容。4.6.3 放射性废气处理系统及源项

描述放射性废气处理系统。说明在正常运行和预期运行条件下,系统控制、收集、处理、输送、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废气、微粒的能力,提供系统的工艺流程图和检测仪表示意图。

给出各种废气的来源,列表给出放射性废气的估计量和流量、预期的去污因子、滞留时间和衰变因子。

给出所有放射性废气释放情况(包括排放高度、温度和排气速度、放射性核素种类、包括废气系统以外释放的排放浓度及数量、预期的年平均排放量等)、计算模型、计算参数及结果,以及核电厂放射性废气的产生、迁移和排出的衡算简图。

首次装料阶段的报告,按最终设计资料提供补充或修改的内容。4.6.4 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及源项

描述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系统。说明在正常运行和预期运行条件下,系统在搬运、贮存和运输前对放射性废物压缩、固化、包装的能力。提供系统处理、整备、贮存、装运设施的工艺流程图和检测仪表示意图。

给出各种固体废物的来源,列表给出放射性固体废物的种类、数量、比活度、总活度及处理、整备方法。

给出放射性固体废物最小化的考虑,对一址多堆的电厂,应描述固体废物的统一管理。

提供放射性固体废物最终处置的考虑。

首次装料阶段的报告,按最终设计资料提供补充或修改的内容。4.6.5 放射性流出物监测系统

描述电厂在正常运行、预期运行事件和假象事故下用于监测和控制放射性释放的辐射监测设备和取样系统。

4.6.6 乏燃料暂存系统

说明电厂乏燃料暂存设施的贮存容量和贮存方式。详细说明暂存设施的安全保护措施及监测仪表。

4.7 化学物质排放

列表给出电厂可能排入环境的主要化学物质的名称、用途、年平均和最大使用量、排放方式、排放浓度、排放去向、年排放总量及排放控制的依据。

提供化学物质处理流程图及系统处理容量。注明哪些化学物质需重复使用,哪些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4.8 生活废物

说明电厂内生活废物的种类、产生量和收集、控制及处理方法。4.9 放射性物质运输

列表给出运进运出电厂的放射性物质的种类、总重量、比活度及年总活度、包装方式及年发运次数等。

说明运输方式或方案,提供运输线路图,尽可能说明沿途公众受照方式、受照时间和人数。

第五章

核电厂施工建设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本章应结合核电厂工程建设场地的具体环境,论述核电厂施工建设过程对环境特别是水土利用方面造成的影响,并应说明哪些影响是永久性的,哪些影响是暂时性的,简要分析其影响范围、性质、特点和程度。

5.1土地利用

说明核电厂建造施工活动对土地利用方面的影响,包括建筑材料供应区的开辟、临时和永久道路的建造、土石方挖掘和填充等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说明建造施工占用土地的情况,包括占用土地类型,对周围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对厂区周围生态以及该地区历史古迹、考古场地、风景名胜等可能造成的影响。

简要说明核电厂道路施工对沿线居民的影响。5.2 水的利用

说明施工活动对该区域内水体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包括修筑围堰和暴雨地沟、疏浚作业或向水中填土、取直或挖深水道、修建护坡或码头、水库、取排水 14 构筑物等水工设施对厂址周边水体环境和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说明上述活动对航运、鱼类、野生生物资源、防洪堤坝、景观等的影响。简要说明核电厂建设期间的供水水源以及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并分析对周围用户和水体环境的影响。描述施工期间为减少对水体环境不利影响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和水质监测方案。

5.3 施工影响的控制

简要描述水土保持方案,给出为减少或防止噪声、尘土、水位变化、河道堵塞、交通道路的破坏等不利影响所采取的措施。

描述为修复风景区、保护天然河道、湖泊、野生生物资源和文物古迹等所采取的措施。

描述施工建设过程后的恢复情况,如为修复风景区、保护天然河道、湖泊、野生生物资源和文物古迹等所采取的措施。

说明核电厂建设拟采取的节水措施。

第六章 电厂运行的环境影响

本章着重分析电厂正常运行(包括预期的运行事件)对环境的辐射影响以及温排水对水生态的影响。

6.1 散热系统运行的环境影响

电厂散热系统散发的废热,可能改变环境的热状态。由于往往经由河流、水库、池塘、湖泊、港湾、海洋的表面或通过冷却塔的水分蒸发来实现热传导,应当描述对环境的气象、水文以及生态状态等的影响。

本节主要描述电厂散热系统运行的对水环境及其水生生物的影响。

6.1.1 物理影响

论述温排水对受纳水体的温度影响,主要包括受纳水体的温度随时空的变化,最大温升(和温降)、最高水温和混合区范围。

给出与水体有关的核电厂布置,包括所有的取、排水口的地点以及具体的取排水构筑物形式,描述取排水构筑物的物理影响。说明取排水构筑物和设施在建造前、后以及电厂运行后对水体水力特性的影响,以及随电厂运行条件变化的取水流量和流速。描述环境流场的时空变化和由于取水系统运行引起的其它物理水 15 文影响的时空变化。

将受纳水体作为整体来看,详细说明温排水混合区和温度变化的特征,包括混合区不削弱水体的完整性,生物体通过混合区没有毁坏性,考虑了可能的暴露途径后,没有重大的健康危险,以及不会危及重要区域(饮用水源、娱乐区、孵化地、生物敏感区),论述确定这些特性所进行的调查、试验和模拟工作,给出预测热羽形状的估算模式和参数及其依据。其结果以图表形式给出等温线及其包络范围。

明确提出适用于温排放受纳水体的混合区温度的监测和控制措施。

6.1.2 生物效应

说明电厂散热系统的乏热在排入受纳水体后所遵循的国家有关标准,结合特定场址的水文地理特点、受纳水体混合区面积以及温度变化等特征,分析评价温升对受纳水体生态系统和水生生物的影响。

电厂取水系统对生物影响的描述,要依据取水系统滤网设置、取水流量、流场分布等情况,说明取水系统对水生生物造成的卷吸、碰撞等危害,评价所造成的伤害程度,并说明降低或减少这些不利影响的工程措施。

说明非放污染物排放的生物效应评价所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标准。在生物效应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针对特定场址情景说明预测生态风险。

6.1.3 散热设施的其它影响

给出冷却塔、冷却池等散热装置可能引起的气象现象(如下雾、结冰、降水变化、温度变化),以及冷却塔排空和吹击、噪声等方面,对当地环境以及公路安全、娱乐活动、运输活动、机场、住房等的影响。

当采用冷却塔时,应当估算各种大气条件下的可见烟羽的尺度,说明冷却塔烟羽引起的阴影效应和景观影响。对可能出现浓雾云或结冰现象,应给出在受影响的交通线上出现的频度,次数、距离和方位,并说明为减小这些影响所采取的措施。说明可能来自厂址附近其他工业设施的雾或吹积物与大气中其他流出物混合而可能产生的协同作用的影响。

当建造冷却池或以地下水作为电厂水源时,应对地下水位的变化、补给率以及土壤渗透性加以说明。

6.2 正常运行的辐射影响

本节主要估算核电厂正常运行工况下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公众的个人和集体剂量。从而确定关键居民组、关键核素和关键照射途径。同时,对生物辐照剂量做出估算。

6.2.1 照射途径

6.2.1.1 气态途径

给出从源开始,经污染过程、污染介质、照射方式、环境利用因子,最终对人的照射途径示意图和文字描述。

给出气态放射性流出物对公众的照射途径,至少应考虑的途径有:污染空气浸没外照射,地面沉积物外照射,吸入污染空气的内照射和食入污染的蔬菜、粮食、奶、肉等的内照射。

在设计阶段和装料阶段,需说明各受纳体的位置、人口分布、食物生产、加工以及消费等与受照途径相关的数据。

6.2.1.2 液态途径

给出从源开始,经污染过程、污染介质、照射方式、环境利用因子,最终对人的照射途径示意图和文字描述。

给出液态放射性流出物对公众的照射途径,至少应考虑的途径有:饮用污染水的内照射,食入污染水灌溉的蔬菜、粮食和水果的内照射,食入被污染的水生生物的内照射,食入因食用污染作物和饮用污水的动物产品(肉、奶)的内照射,岸边沉积物的外照射,水浸没外照射和水上作业的外照射。

在设计阶段和装料阶段,需说明各受纳体的位置、人口分布、食物生产、加工以及消费等与受照途径相关的数据。

6.2.1.3 其它途径

应查明厂址周围区域对个人和集体剂量贡献可能达到或超过10%的其他照射途径。当存在这样的途径时,对于这些照射途径必须加以考虑并作出描述。

6.2.2 剂量估算 6.2.2.1 气态途径

简要说明向大气环境的释放源项,包括排放量、排放浓度、核素组成、排放方式及其参数;(对气载流出物的排放量,对在已有机组条件下扩建机组的源项应考虑已有机组排放量的贡献。)

详细说明用于大气扩散和个人剂量、集体剂量估算的模式、假设及其有关的参数,厂址阶段应说明这些模式和假设的适用性,设计阶段和首次装料阶段应说明模式的有效性。

给出各子区的年均大气弥散因子,各核素的年均干、湿沉积因子;

估算各子区各年龄组个人剂量和评价区内的集体剂量;

估算各子区空气中、与人的食物链有关的作物和动物及其产品中的核素浓度;

估算各核素、各照射途径所致剂量及其贡献大小。

在厂址阶段,用于不同厂址个人剂量水平的比较,需计算关键居民组和非居住区边界的个人剂量,剂量估算中的参数可使用缺省值;

在设计阶段应尽量使用厂址特定的参数,可以使用适当的缺省值,但需要说明其保守性;

在首次装料阶段的剂量评价应使用厂址特定参数,并说明其不确定性,可用灵敏度分析来判断在剂量计算中影响最大的那些参数,并作出详细说明。

6.2.2.2 液态途径

简要说明向水环境的释放源项,包括排放量、排放浓度、核素组成、排放方式及其参数;详细说明受纳水体的特征及其利用情况。

对于河流,需要提供的信息包括水体的月最高、平均最高、平均、平均最低和最低流速,历史上的干旱期和月流速、10年一遇的7天的低流量;重要的短期涨落(如上游水电厂运行高峰所致的日排放变化、日温度变化);

对于湖泊或水库,需要提供的信息包括湖泊或水库的几何描述,水库出口的位置和标高,抬升区的容量曲线,运行规律概述,月最高、平均最高、平均、平均最低和最低流入和流出速率,温度分布,积水的季节性变化。

对于入海口和海洋,应给出由于沉积物输送造成的海岸线和底部几何结构的季节变化,潮汐涌流的方式(速度和相位)、范围和幅度;无潮汐的循环模式,包括水流速度、方向和持续性频率分布;对入海口,月最大、平均最大、平均、平均最小和最小河流排放和潮流特性。

详细说明用于估算受纳水体的稀释因子和放射性浓度所采用的模式、假定和有关参数,如模式中考虑了放射性的沉积和积累等效应,其相应的模式也应加以 18 说明。厂址阶段应说明这些模式和假设的适用性,设计阶段和首次装料阶段应说明模式的有效性。

给出受纳水体不同地点的水体稀释因子和年均放射性核素浓度,如为间歇性排放,则应估算峰值浓度和年平均浓度;

给出与人的食物链有关的水生生物、用污染水灌溉的作物及其食用这些作物的动物产品、经济作物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

给出有关子区各年龄组的年个人剂量和集体剂量。

6.2.2.3 年辐射剂量汇总和评述

列表给出气、液态途径中各核素通过各种照射途径在最大个人有效剂量出现位置处对各年龄组所致的个人有效剂量,以及各种照射途径、各种核素的剂量贡献份额;

列表给出气、液态途径中各核素通过各种照射途径所致的集体有效剂量;

列表给出评价区域内16个方位、离反应堆不同距离处的个人有效剂量;

通过调查和计算,确定关键居民组、关键核素和关键照射途径。说明关键居民组的位置、人数和主要特征。

6.2.2.4 辐射生物影响

主要针对在第二章中介绍的各项环境条件,描述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的辐射生物效应。

基于保护环境中特殊物种的原则,辐射生物效应的评价需要针对特定场址情景,对参考生物进行甄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物种进行辐射剂量学分析,详细描述分析方法和评价模式。

6.3 其它影响

详细说明估算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浓度的模式、假定及其参数。

估算电厂化学污染物释放在环境中的浓度增量分布、最大浓度及其出现的地点,并与环境背景值、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比较;

说明化学物质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说明除上述各项以外的污染物可能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说明固体废弃物以及电磁辐射的环境影响。

如拟采用冷却塔,需要详细描述噪声的影响,特别是厂址边界处的影响分析,19 包括预期的白天和夜间的噪声水平,并与相应的噪声标准的比较分析。

6.4 退役计划

应从设施的设计阶段开始,分阶段地说明退役计划的内容。退役计划包括退役策略、退役技术研究、废物管理措施、退役经费安排、知识管理、记录保存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设计和建造阶段,应将设施设计、建造和退役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说明初步的退役计划。

在运行阶段,应根据运行的时间序列制定出完整的退役计划,落实财政安排,并依据运行经验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随时更新。

在设施运行结束,实施安全关闭后,应按照相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提交最终退役计划。

第七章 电厂事故的环境影响

本章应论述在偏保守的假定条件下,核电厂潜在事故对环境的影响,论证厂址条件和核电厂特别是它的工程安全设施的设计及性能是否满足《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GB6249及其修订版)的要求。

7.1 电厂放射性事故

7.1.1 事故描述和事故源项 7.1.1.1 事故描述

对所有典型事故进行描述,其内容应包括发生的频率,事故的起因、过程和后果,以及工程安全设施在应对事故时的作用。

选址审批阶段的事故描述可适当简化,依据有关国家标准要求,对用于选址的假想事故进行分析说明。

7.1.1.2 事故源项

对所有典型事故给出释放到环境中的源项,包括释放的分析过程,计算所采用的假定、模式、参数及其依据,源项描述应涵盖如下内容:核素名称、释放方式(释放高度、释放时夹带的热量、时间特征)以及释放的数量。

7.1.2 事故后果计算

7.1.2.1事故大气弥散条件和计算模式

用于事故后果评价的大气弥散因子的计算可以考虑采用下述方法:(1)采用实际的气象数据计算大气弥散因子。若当地气象观测资料(至少一个整年的逐时气象数据)数据可用时,可据此计算不同时间间隔、不同距离、不同方位的大气弥散因子,应选择全厂址95%概率水平和各方位99.5%概率水平的较大的大气弥散因子作为后果分析的数据。同时应重点给出非居住区边界和规划限制区边界处的大气弥散因子。

(2)若厂址气象观测资料数据不可用时,可采用与厂址具体气象条件无关的保守方法计算大气弥散因子。

给出计算大气弥散因子的方法、模式、参数及其依据。7.1.2.2 事故剂量

给出7.1.1.1节所描述的事故不同时间间隔在不同距离的个人有效剂量、甲状腺剂量以及80公里范围内集体有效剂量和集体甲状腺剂量。详细说明事故剂量估算的模式和有关参数以及使用它们的依据。如果使用计算机程序进行估计,则同样应提供上述资料,同时要论证该程序的适用性。

7.1.3 事故后果评价

应将事故后果的计算结果与核电厂的环境辐射防护标准作出比较,明确非居住区边界和规划限制区的大小,论证它们的适宜性,对事故的影响给出结论性意见。

7.2 放射性物质运输事故

根据国家对放射性物质运输的有关规定,对于运进电厂的新燃料运输事故、运出电厂的乏燃料运输事故、固体废物运输事故可能造成的环境和人员危害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本节应重点描述放射性物质在厂内运输可能发生的事故,并对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和人员危害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如果有充分证据或资料表明申请人所采取的运输方案是安全的,则应在附录中提供必要的论证资料。

7.3 其它事故

根据电厂实际情况,对诸如化学品爆炸、火灾、盛装油或有毒物质的容器泄漏或破裂等事故及其后果作出分析和评价。

7.4 事故应急

本节内容要求分阶段对核电厂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预案进行描述。选址审批阶段,应重点描述执行应急计划的可行性。

在申请建造许可证和运行许可证阶段,应考虑对确定应急计划区所采用的严重事故的描述。

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应重点描述工程设计上所涉及的应急设施、设备,应急可能涉及的范围和组织安排等内容。

申请运行许可证阶段,应重点将申请者应急计划的主要结论性内容进行描述,主要是涉及环境和公众因素方面的内容。

第八章 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

本章应描述电厂运行期间流出物和环境监测方案、应急监测方案、非放射性污染物监测方案以及质量保证计划。

8.1运行期间的流出物监测方案

在审批厂址阶段,应提供运行期间流出物监测的设想。

在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应详细描述气态和液态放射性流出物监测系统,给出标有监测点平面示意图和监测流程图,给出在线连续监测系统的监测项目、量程和报警阈值,给出取样监测系统的监测项目、取样方法和频度、样品的制备方法、分析测量方法和分析的核素种类。应描述为配合地方环保部门监督性监测工作所做的考虑和安排。

在首次装料阶段,应描述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以后作出的修改和补充。8.2 运行期间的环境监测方案

在审批厂址阶段,应提供运行期间的环境监测设想。

在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应对可行性研究阶段提供的运行期间环境监测设想进行修改和补充,提出初步的运行期间环境监测方案。

在首次装料阶段,应详细描述运行期间环境监测方案,说明布点原则并提供布点图,列表给出样品类型、取样地点和频度、分析的核素、分析方法、测量仪器的名称及其最小可探测限。应描述环境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及其它资源的配备情况。

8.3 应急监测方案

在审批厂址阶段,应提供应急监测的设想。

在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应对审批厂址阶段提供的应急监测设想进行修改和 补充,提出初步的应急监测方案和仪器设备配备情况。

首次装料阶段,应详细描述应急监测方案和仪器设备及其它资源的配备情况。

8.4 非放监测方案

在审批厂址阶段,应描述运行阶段化学污染物的监测设想、温排水排放的监测设想、冷却塔污染物排放的监测设想,提供温排水排放、冷却塔污染物排放对生态影响的调查和监测设想。

在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应对可行性研究阶段提供的非放监测设想进行修改和补充,提出初步的非放监测方案。

在首次装料阶段,应详细描述非放监测方案,说明布点原则,列表给出取样地点和频度、监测分析项目。

8.5 质量保证计划

在审批厂址阶段,应提供运行期间的环境监测、流出物监测、应急监测和非放监测的质量保证计划设想。

在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应对可行性研究阶段提供的质量保证计划设想进行修改和补充,提出初步的质量保证计划。

在首次装料阶段,应详细描述运行期间的环境监测、流出物监测、应急监测和非放监测的质量保证计划。在质量保证计划中,应包含从方案制订、样品采集、处理、分析测量、数据处理到完成报告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以及包括组织管理、人员资格和培训、检查和经验反馈的质量管理。应描述内部和外部的质保措施,应提供实验室间的比对情况。

第九章 公众参与

本节应当完整地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的公众参与工作内容,包括保障公众环境信息知情权、环境信息传播权、环境决策参与权和环境政策监督权。说明向公众公开信息的重点内容,信息反馈和处理情况。

在选址阶段,公开所选厂址的适宜性问题,说明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在设计阶段,说明设计上考虑的主要环境保护设施,从设计上保证环境保护设施得到落实;在首次装料阶段,说明所建核电厂的实际情况和运行管理,特别是其中关于环境保护设施(含应急设施)的建造性能和质量、现在的环境状况、预计核 电厂运行后的环境影响、场内应急计划及应急准备、环境监测和流出物监测的管理和控制。

9.1 公众参与概况

描述公众参与工作目标,公众参与的方案,制定该方案的一些基本考虑。

公众参与方案应包括确定公众参与对象的标准,参与对象的组成,不同的信息发布方式、公众意见咨询方式等,并较为详细的列出位于核电厂环境影响(含事故风险)评价范围内的单位和社区组织及其它组织,特别是与核电厂建设和运行存在相关利益或承担环境风险的单位和社区组织,以及其它关心核电建设的有关组织,并适当介绍该区域内公众个体的情况,说明公众意见调查的广泛性与代表性。

说明公众参与方案的执行情况等。

信息公告的内容可作为附件给出。

9.2 公众意见的分析和评述

概述公众意见的收集与分析处理情况,按照公众参与方案把收集的公众意见与建议完整地归纳整理出来,并以图表的形式给出。

应列出公众意见调查主体对象的名单及其基本情况。

对所有征求意见,按征求意见的条款分别按“有关单位、专家、公众”进行归类与统计分析,并在归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述。

9.3专家咨询和公众意见信息反馈

对上一节中列出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其是否需要落实和反馈,逐条说明落实和反馈的情况。

对于选址阶段中难以解决的、而又不影响厂址适宜性的问题,需要明确承诺在后续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加以合理、妥善地解决,提出可跟踪检查的进度计划,并及时向公众提供反馈信息。

第十章 厂址筛选(本章内容仅适用于厂址审批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10.1选址过程与选址原则

概要说明厂址选择的过程以及选址遵循的基本原则,特别要说明选址过程中对电厂与环境相容性的考虑,选址过程的阶段划分,并提供各选址阶段相关主管 24 部门的审查意见。

10.2规划选址

说明规划选址阶段的选址范围、选址调查方法以及初步选定可能厂址的情况,并简要描述可能厂址的基本建厂条件和环境特征,列表说明对可能厂址的比选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候选厂址。

10.3 候选厂址评价与比选

说明对候选厂址评价所依据的规范标准以及调查评价工作的有关情况,描述候选厂址的建厂条件和环境特征。列表对候选厂址特征进行比较,比较内容至少应包括人口分布、交通、土地和水体利用、自然环境、大气扩散、水体扩散、工程水文、工程地质和地震等。通过各候选厂址的比较,说明各厂址的有利、不利条件及其适宜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荐厂址。

10.4 推荐厂址评价

应说明对推荐厂址进行评价的基本结论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利条件和重要环境问题,并说明拟采取的措施及其可行性与法规依据。

第十一章 电厂建设和运行的效益分析

本章应当通过对拟建核设施的代价—利益分析,说明项目的总利益超过代价总额的判断的依据。在进行代价利益—分析时,报告书编制者应考虑以前各章所描述的各项收益、各项代价。能够用货币表示的代价—利益进行定量描述,对不能进行定量描述的代价—利益进行定性分析。代价—利益分析选项力求全面。

不同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代价与利益分析内容与深度可以有所差别。在选址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主要依据采集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在设计建造阶段,依据参考电厂或设计所采用的真实资料进行评价分析;在首次装料阶段,对建设中的影响要进行归纳,对运行以及运行寿期末的退役的代价与利益进行全面分析,并承诺对运行中的各项环境影响进行跟踪调查,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

11.1 利益分析

11.1.1 核设施产品(发电)带来的利益

本节通过对产品(发电)的产生量、价格,定量说明工程运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11.1.2 设施建设运行带来的连带利益

本节定性分析设施的建设运行产生的社会效益,如改善当地就业、改善交通、核电站发电可以节省燃煤、燃油等;经济效益,如增加当地税收;以及环境效益,如减少SO2和CO2的排放等。

11.2 代价分析 11.2.1 直接代价

本节描述项目建设、运行、废物管理直到退役的各项重要开支,能够定量尽量定量化。这些项目应包括土地(海洋)购置费;项目建设费(设计、材料设备、土建、安装等);运行费(材料费、运行维护费);废物(放射性/非放)处理、处置费;退役预留费;执照申请费;应急响应准备费;环境影响调查费;对周边环境影响补偿费等。

11.2.2 间接代价

本节主要定性分析各种可能的间接影响所产生的代价。如在周边规划限制区内,由于不能随意开发所产生的影响;由于放射性流出物排放(液体)和温排水所可能引起的长期生态问题;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淡水供应的负担;局地周边交通的阻塞等。

11.3 代价利益比较

本节要求在经济层面、环境层面和社会层面分别进行比较。对经济层面的比较要尽量定量化,对环境和社会层面的分析要尽量考虑周全。

11.4 结论

在本节明确说明代价利益分析所考虑主要因素、分析或比较办法,以及在当前认识水平的最合理的结果。

对在分析中发现应予以关注或暂时难以判断需以后跟踪的问题以承诺的方式列出。

第十二章

结论与承诺

本章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标准,对核电厂运行的环境影响作出评价和结论性意见。并指出存在问题以及主要的改进措施。

12.1 核电厂工程

用结论性语言简述核电厂工程建设地点和规模,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12.2 环境保护设施

对核电厂环境保护设施(包括三废治理设施、流出物监测及环境监测设施等)的设置及性能,给出结论性的评价意见。

12.3 放射性排放

对核电厂放射性排放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和核电厂目标管理值的结论性的评价意见。

12.4 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对核电厂正常运行和事故下的辐射环境影响,给出结论性的评价意见。将核电厂正常运行和事故工况下对公众所致的最大个人有效剂量当量和集体有效剂量当量,与国家的有关标准和规定,以及该核电厂的设计目标值相比较。

明确指出核电厂运行对环境影响的关键居民组、关键核素和关键照射途径。明确说明事故工况下厂址的适宜性和执行应急计划的可行性。12.5 非放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对照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给出核电厂各种非放有害因素对环境质量影响的结论性评价意见。

12.6 承诺

上一篇:市质监站检查汇报材料下一篇:论语读后感之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