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方案

2024-09-26

学情分析方案(精选8篇)

学情分析方案 篇1

学情分析方案

一、学情分析目的:

学情分析既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又是教学内容解析的依据,还是教学策略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只有真正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点、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思维情况及学生的认知状态等才能制定出更加适宜的教学目标,确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以及教具的准备,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才能做到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更好的把握教学时间,布置好有效的作业,提高学习的效率。为了了解学生认识程度,采取问卷星分析工具进行科学、客观分析,以此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和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保证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内容:

1.教学主题:PEP六年级下册Unit 3 Where did you go ?

Part B Lets try &Lets talk

2.教学对象:六年级学生

3.教学重点:利用过去式形式了解学生假期是否去参观过祖国名胜古迹,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三、学情分析方法:

我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问卷共设计 10道题,主要涉及的过去式了解学生的假期等方面的问题。在问卷统计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方法及教学活动情境创设和各活动内容所分配的时间

四、学情分析工具:

我使用问卷星编辑问卷、再将设计的问卷分享到班级英语微信群中,让学生回答问卷,再根据问卷星导出的统计结 果对学情进行准确分析。

附:调查问卷

1、How was your weekend?(你的周末过得怎么样)

A.It was good.B.It was bad.2、How was your summer holiday?(你的暑假过得怎么样)

A.It was good.B.It was bad.3、How was your winter holiday?(你的寒假过得怎么样)

A.It was good.B.It was bad.3、Did you go to Hangzhou?(你去过杭州吗)

A.Yes, I did.B.No,I didn’t.4、Did you go to Shanghai?(你去过上海吗)

A.Yes, I did.B.No,I didn’t.5、Did you go to Beijing?(你去过北京吗)

A.Yes, I did.B.No,I didn’t.6、Where did you go?(寒假你去过哪里)

I went to.7、Did you like it?(你喜欢那里吗)

A.Yes, I did.B.No,I didn’t.8、Who did you go with?(你和谁一起去的)

A.My family B.My friends.9、How did you go there?(你怎样去的)

A.By car.B.By plane C.by.10、What did you do thee?(在那里你做了什么事情)

A.I took lots of pictures B.I ate delicious food

学情分析方案 篇2

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 (包括教材分析) 的依据, 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 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此, 我们教师要从最平常的事开始做, 持续地积累经验, 这样能会成为外行不能代替的专家。

诗歌是孩子们较为直接地表达内心感情的途径之一, 是最贴近孩子心灵的文体, 诗最能激发孩子的想象, 引起一种微妙的共鸣。“诗歌在召唤孩子, 如同朝霞召唤大地, 潮汐召唤海洋。少年时期不读诗枉为少年。诗歌的幻想与灵动与少年的心灵相应。” (金戈) 但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抹杀了诗歌的这种特性, 扼杀了孩子们的独到的阅读体验。诗歌教学, 应该进行必要的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孔子曾提出育人要“深其深, 浅其浅, 益其益, 尊其尊”, 即主张“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从现在角度来看, 其意就是承认差异、进行有差别、有层次的教学。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课堂里, 有的学生没有进入思考状态, 或者没有其他人那样反应快, 还没等他们举手, 别人早就说出了答案。这是学生的差异造成的结果。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有些对诗歌有感觉的学生早就已经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而还有些孩子还在苦苦冥想而不知其终, 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教师, 就要顺势牵引, 尽量要以学生的角度考虑, 而不能粗暴地干预或是否定某些孩子与众不同的见解。

这是一堂诗歌赏析课, 赏析的是泰戈尔的《母亲》。在自由诵读、感知诗歌的内容后, 教师要求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想象、自己的体验走进悠远的意境中。大部分学生都谈了自己的看法, 而且有好几个学生谈得很有见地, 正当我沾沾自喜时, 突然, 有个学生站了起来:“老师, 我不明白:为什么诗人说‘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可又写到了母亲的歌谣、气息、母亲的眼光呢?”

在备课时, 我就料到这些孩子肯定会对这句话感动困惑。是呀, 这些十一二岁、刚从小学跨进初中大门的孩子, 怎么能体会到这句诗里所蕴含的深深的情感呢?我打算不按惯例将这个问题交给他们讨论, 因为在我看来, 这些孩子的情感经历还不能解答这个问题。正准备将精心准备好的答案端出来, 可是看到讲台下那一双双跃跃欲试的的小手, 我又犹豫了:“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体验的机会?”我改变了主意, 将发言的权利交给了学生。

“我认为, 是故意这么说的, 是他从来没忘记自己的母亲, 要不然, 他怎么会那么清楚母亲唱过的歌谣呢?”

“我听过一首歌, 歌词里有这样一句:‘从来不需要想起, 永远也不会忘记。’泰戈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母亲的形象已经深深的印在他的心里了, 根本不需要去想。”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查过资料, 这首诗是泰戈尔在母亲去世多年后写的。时间久了, 母亲的形象就渐渐模糊了, 所以才这样说。”

……

没想到这个问题, 竟然这样解决了。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思想碰撞, 竟然可以有这样灿烂的火花,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这样的课堂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上课中, 我发现自己对孩子们的基础估计过低, 于是改变策略, 展开了一系列以学生讨论为主的活动, 最后的结果表明:这样既照顾到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也兼顾了学有余力的孩子。上课后, 有个平时很少表现的学生说:“我不再是规规矩矩的坐在那里听老师讲了, 我也可以站起来提出自己的疑问了, 这种感觉真好。”另一位孩子也说:“这节课, 我提出了疑问, 同学们的回答使我的疑问得到了解决。我喜欢这样的自由。”

很多教师的诗歌教学往往是讲解诗歌应该如何欣赏, 交代几条欣赏的方法, 这样, 学生就自然顺着教师预设的思路, 表面上顺顺利利地学完了课文, 但效果怎样, 兴趣怎样, 就不知道了。

这节课, 教师没有如此套路, 没有什么赏析的知识, 甚至没有“亲自”赏析, 而是兼顾性地创造性解读, 这样的课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呵护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最大程度上呵护了学生的“诗心”。

三、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

学者皮连生等认为,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 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程晓堂等认为,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识别、处理、储存、提取信息的方式, 以及学习者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从以上对学习风格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 学习风格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先天的、持久的, 很难改变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 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 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 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对诗的理解也是如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结合诗歌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 敏锐捕捉相关信息, 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同样的教学方法面对学习水平相似的班级, 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都遇到过。本人任教的两个班级, 都属于年级学习层次较好的班级, 可是每次上课, 都感觉极不一样:九 (1) 班效果好, 自己也舒畅, 而另一个班———九 (5) 班, 效果却不是很好。学习风格不同, 给我们的教学感觉那肯定不相同, 因此,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必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符合该班级学习风格的方式, 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在诗歌教学中, 我们也是同样需要注意这点。在学习《大堰河, 我的保姆》时, 在两个班级上课时, 学生在感知课文后,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对不理解的问题, 提出来全班共同研讨。两个班级各提了10个问题, 相同和基本相同的有6个, 重现率达60%。可见, 平行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相同的教材相同的课文所提供的教学内容时, 产生的疑问会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差别也是明显存在的:九 (1) 的问题更趋向于对诗歌语言的品味, 他们更多把注意力落在了诗歌的语言上, 对诗歌中的细微的语言更有感觉, 他们的疑问更多偏向于他们对诗歌的独到的理解。而九 (5) 就更多主要注意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对细微的语言则是没有过多的关注。不同的关注, 不同的思考角度, 必定会导致不同的课堂风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对九 (1) 班我主要引导他们对诗歌情感的感悟, 从而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与灵魂深处, 实现与诗人的灵魂对话;而对九 (5) 班则是引导他们深入诗歌语言, 体会诗歌的精妙与深邃, 同时给予个体更多的鼓励与关注。这样, 就在不经意中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起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

四、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诗歌教学与平常的课文一样, 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学生们已有知识经验为起点, 要承认学生对它理解的差异性, 虽然有些学生理解是肤浅的, 甚至是错误的, 但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 只能进行适时的引导, 否则只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 从而使他们丧失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的心灵没有了诗意, 成为水源枯竭的沙漠。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 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孩子天生就是诗人,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真挚的情感, 富有鲜明个性, 无论是还是鸟语花香、湖光山色、风霜雪雨、还是人情世故等等, 都充满幻想。学生在一次次的诗歌朗读中渐渐入境, 仿佛走进了那心底最深处的那个温馨地方, 这是“以读造境”, 这是“以读入情”。读到情深意自浓!从小学升至初中的学生, 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现代诗歌, 可以说他们对新诗不是很陌生, 但是他们的思维禁锢于“老师讲, 学生记”的模式, 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地鉴赏诗歌。所以, 让学生学会鉴赏现代诗歌, 还是要从零开始, 先教会学生理解“意象”、“意境”这样的概念, 再通过举一些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以“青春课堂”的主倡者———王君的《纸船》为例。

各项朗读指导完毕之后, 王君出示了冰心写给小读者的信———《又寄小读者》, 表明了冰心心迹, 要求孩子们把她的诗改得更美些。于是王君要求学生修改冰心的《纸船》, 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下进行了修改:有人认为把“抛”改成“放”更好;也有人认为用“轮船”别扭, 用“舟”更给人一种风雨飘摇的味道;还有人觉得人称用得不妥当, 应该用“您”更能突出冰心对妈妈的敬重。而后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品味的闪光点, 修改诗歌的最后一句———载着泪水归去, 载着一船泪水归去。”告诉学生这就是诗歌创作。学生的热情被点燃了, 于是课堂里出现了许多“诗人”———

万水千山, 求它载着无数个思念的梦归去。

万水千山, 求它载着一腔愁绪归去。

万水千山, 求它载着一颗温柔的心归去。

万水千山, 求它载着这首流泪的诗归去。

……

这堂课假作者的手笔, 展示了一封来自天国的邀请函, 请学生主动改《纸船》这首诗的语句, 是一个大胆的设想。这封信是杜撰的, 假如开头就以“假设”的口吻是否更稳妥一点呢?结果显示, 学生们的感动是真诚的, 学生们的感受诗歌的童心是真切的。一封“假信”引发了一段真实的教学经历, 激发了真诚的读诗情怀, 更激活了学生们心底的诗歌能力。于是,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伦理教育课, 而是一堂纯正的“语文”课。正因为课堂上依照正确的教学方法落实了语言学习的细目, 由“诗语”而入“诗心”, 由“诗心”而入“人心”———学生的童心经受着爱的洗礼。于是, 学生们一个个都成了名正言顺的“诗人”。诗歌欣赏, 能做到这样深入, 已经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了!因为以初中生的知识经验能够进行这样分析已经值得称颂了。

写到这, 发现其实自己还是未真正进入这“学情分析”的语文课堂改革中, 自己攫取的只是沧海一粟中的一朵小浪花。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 至少让我明白了:语文课堂重构应该从确认学情开始。学情是任何课堂教学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觉”重构

[2]扈中平.多元性教学理念与创新素养的培养.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3]王君.青春课堂———王君与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艺术

“学情分析”之浅见 篇3

终于在一节课的教学反思中觉找到了原因:这学期,我们新增添了学生“课前预习”这一教学措施,有些知识孩子们可能在预习、自学时已经能理解、掌握得比较好了,如果再一味地不顾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把所有的知识再跟他们“研究一遍”而没有新的问题作为他们思维的起点,课堂出现重复现象,这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是难免的。归根到底是自己对学生在学新课前已经知道什么?熟练程度如何?对所学的知识的学习一般采取哪些思维形式(或认知方式)?学生总体的认知特点如何?这些问题没有掌握,

于是我开始关注“学情”。首先,我找到的一些关于“学情分析”的理论资料和案例进行学习,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备课中有意识去强化,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感觉到自己在这一方面有了一些收获:课堂上,对于孩子们能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思考解决的问题,我绝不再去一板一眼地分析,一般只找一两名孩子把这个知识点讲述一下便可。孩子们当“小老师”的机会多了,不但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给别人当老师,学习的兴趣也激发起来了!实践使我感受到:掌握“学情”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掌握‘学情’,必须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习过程,在分析教材内容、把握知识逻辑的同时,更要分析学生群体、个体的特点。”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一些浅显的思考和实践:

一、把握学生的知识储备

例如在教学“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前,我已经知道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1.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积累了对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一定的认识,例如:孩子对“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这个例子非常熟悉,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学生已有的知识资源了。还有就是在一年级学生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了。而学生只有掌握了“上下左右前后”,才能进一步借助这些已有知识以及方向的相对性正确的辨认方向。例如“早晨,我面向东方,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2. 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方法:借助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逐步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3. 学生可能出现的問题:受生活经验的影响,把现实生活中的方向和图上的方向混淆。例如:学生在观察图时,如果学生面向东,他就可能把所观察的图的上方定义为“东”,如果他面向西方观察图,他就会把观察的图的上方定义为“西”……通过上面的分析,在教学中,我便将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真正体验到“东西南北”具体指的是哪个方向作为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到室外找方向)

接下来,我想说明的一点是:上面对学生的了解只是对学情的一种“预设”。前面提到过,这学期我们学校尝试“学生提前预习”,“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到底能对新知识了解或掌握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通过提前检查学生的“预习”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我通过对孩子们预习作业的检查很快概括出他们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得比较好,哪些知识还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引导和帮助以及进一步的强化,借助这些信息我便会重新分配各个环节,把重点放在学生没有攻破的知识难点上,这样课堂上学生不但学得轻松,因为没有了“知识的重复”,思考的积极性和质量也大大提高,老师也“轻松”了许多。

二、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

“学情分析”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可能状态,也需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可能。即明确学生现实的思维状态,通过对现有状态的引导、激活,提升学习品质;明确学习内容的价值,分析借助内容可以在哪些领域或层次中提升学生能力,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升到怎样的层次要求等等,为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设计的实施提供量化的标准。

学情会商制度实施方案 篇4

2011-2012学第一学期学情会商制度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新的课改教学理念,切实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方针,让所有教师都承担起全面育人的重任,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促成素质教育的深入拓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依据潍教字[2011]30号文件,我校特制定柳疃初中学情会商制度。

一、学情会商制度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一)地位与作用

1、由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组成学情会商小组。学情会商小组既是学校的一种团队组织,又是学校基层的一种会议形式。作为学校基层的团队组织,学情会商小组承担着统一工作目标、沟通教育信息、协调教育行为等职能;作为学校基层的会议形式,学情会商小组能够解决协同育人、跨学科研讨的具体问题。

2、学情会商小组是以班级为单位召开的教育教学工作会,由分管领导组织,班主任主持,全体任课教师参与。通过学情会商小组进行管理资源的整合利用,让全体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着眼于推进班级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落实教师一岗双责、全员育人的有效措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建立和完善学情会商制度,让全体任课教师直接参与班级的管理,引导全体教师不断提升团队管理新意识;有利于形成教育、管理的合力,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有利于整合各学科管理资源,开发学校的管理潜能,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二)基本任务

学情会商小组会议要求全体任课教师针对班级管理、小组发展、学生成长等问题共同研究现状、探讨措施、制订方案,做到整合资源、信息共通、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教育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保证班级教育管理协调、科学发展。

二、学情会商制度的原则、内容及形式与流程

(一)基本原则

1、一致性原则:学情会商小组所有成员要以加强班级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统一目标,分工协作,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2、整体性原则:学情会商小组会全体成员应发挥整体育人功能,团结合作,教育与教学、班级管理紧密结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积极争创优秀班级管理工作团队。

3、生本性原则:学情会商小组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动为本、以生长为本。

4、多样性原则:应遵循教育规律,围绕教育目标,创造性的开展灵活多样的学情会商小组活动,以增强活动的鲜活性。

5、针对性原则:会议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思想状况、学科教学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提出科学对策,整体优化班级教育管理。

6、协调性原则:学校协调好教学处、班级学情会商小组工作的开展,注意教学处间的教育衔接;班主任协调好各任课教师,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7、实效性原则: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从实际出发,务实求实,研究形成教育智慧,指导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基本内容

学情会商小组应围绕班级教育教学管理的热点、重点和难点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育人措施,改进班级工作。

(三)形式与流程

为促进学校常规管理,学情会商会议可分为班级教师碰头会、班级学情会商例会、教导处学情会商大会等主要形式。

碰头会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之间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随时进行交流沟通,提高育人时效性。

班级学情会商例会一般每周开一次,交流情况,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切实提高育人实效。

教导处学情会商大会由学校或教导处分管领导参加,教导处主任负责组织,班主任和全体任课教师参加,一般于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召开,着重围绕本教学处的工作重点、难点等方面进行总结部署研讨,制定相关措施。

学情会商流程:主要包括前期准备(包括备课)、现状分析、研究对策与思路、班主任总结等环节。

三、学情会商小组的领导与管理

(一)组织领导

1、学校成立学情会商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具体协调组织活动开展。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贾可涛 副组长:徐国安 满广永

成 员:徐国义 谭翠莲 刘克森 刘宏邦 张 敏 高祥成

2、制定计划。学期初学校依据学情会商制度基本要求,结合本校特点,制定学校学期学情会商工作计划,对本学期学情会商工作作出具体安排。计划要注重实效。

3、组织实施。学校领导小组要分级包干深入学情会商小组参与活动,加强对学情会商小组工作的指导。

4、总结提升。学校每学期要对本学期的学情会商小组工作情况,进行汇总,总结经验,提出整改措施。

(二)制度制定落实

1、建立《柳疃初中对重点关注学生的排查制度》

2、建立《柳疃初中“学情会商”领导包靠制度》

3、建立《柳疃初中“学情会商”导师考核评价制度》

(三)评价与考核

1、学校制定学情会商小组工作考核标准,建立科学完善的学情会商小组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学期末,学校领导小组对各班级学情会商小组进行检查评价,检查评价结果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

2、检查、考核和总结要制度化。每个班级学情会商小组会议的开展情况都要一一记录、总结,期末要总结出经验材料存档。

每学期末,学校要把这项工作做为年终评选先进班级和先进个人的条件之一,并与教师的绩效分数结合,跟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级挂钩,对于在学情会商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和班主任,要给予表彰。

三、实施细则

学情会商制度具体做到:

1.学期开始,要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情台账”,内容包含学生的优点、弱点、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由班主任牵头对本班学生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和评估判断,加以分类,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详细的个案育人计划。

2.每周班主任与学生成长导师研究一次“学情”,使每位任课教师都熟悉班内每位学生的思想、学习、家庭背景状况,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3.每月校长主持召开一次专题研究学生工作的办公会议,研究学生教育措施,指出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导以班主任为组长的会商小组的工作开展。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工作培训。

4.认真落实“特别关注学生”领导包靠制度,定期谈心,密切关注他们的成长,建立好“特别关注学生”成长档案。

5.班主任要有全局观念,注意通过各种手段,如召开学生座谈、走访家长等活动,掌握班级的思想动态,分析班级形势,不断发现新问题,找出每个学生的薄弱环节,并及时地与学校和任课教师联系。

6.注意开好以帮教活动为内容的主题班会,让进步突出的学生进行现身说法,让学生教育学生,以推动帮教活动深入开展,这样的班会每学期都要举行三至七次。教导处和政教处将对活动的开展情况,深入班级调查。

7.任课教师要树立“一岗双责”的观念,既教书,更育人。在促进自我专业化的同时,使自己的教育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锻炼。

8.学情会商小组会的组织,要秉持“发现”的理念,把好的做法提升为经验,大家共同学习,提升整体管理能力。

9.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结合实际,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提出具体的要求。每学期至少自行组织两次学法交流会,促成每个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良好学习方法;根据学校安排适时举行主题班会,帮助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10.学情会商活动开展要经常化、制度化,活动的内容要有计划、有安排,要特别注意开好学期初和期中考试之后的学情会商大会。学

期初,学情会商大会要结合上学期考试情况,在班主任的主持下,会同学校领导、任课教师一起分析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兴趣爱好、学习情况、性格特征、家庭环境等要素,从而对每个学生都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全体任课教师要分工明确,任务到人,并把活动内容认真记录在《学情会商记录》中,建立起学情会商会议的基础档案,作为检查、评比的一项内容。

四、工作要点

1.关注每一位学生,形成班级合力。关注的实质关心、尊重、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师的教育理念应是:班内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应关注的对象。

2.充分利用好家长学校开课机会,学校不仅是师生成长的地方,也是家校合作、家长成长的公共教育组织。树立家长是孩子生命成长的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倾听家长的呼声,从新生一入校,家长就成为学校的同盟军。

3.工作有热心,使学情会商的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

五、评价与考核

1、学校制定学情会商小组工作考核标准,建立科学完善的学情会商小组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考核标准见《柳疃初中“学情会商制度”导师考核细则》)

2、学期末,学校领导小组对各班级学情会商小组进行检查评价,检查评价结果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

3、检查、考核和总结要制度化。每个班级学情会商小组会议的开展情况都要一一记录、总结,期末要总结出经验材料存档。

每学期末,学校要把这项工作做为年终评选先进班级和先进个人的条件之一,并与教师的绩效分数结合,跟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级挂钩,对于在学情会商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和班主任,要给予表彰。

学情分析1 篇5

学生对祖国的风景名胜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此方面接受的信息比较多,课外书会接触一些、听别人介绍也会了解一些,还有电视电影中也能看见一些,还有不少学生去旅游,亲眼见过一些。本组课文都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风景美不胜收,而且语言丰富多彩,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本单元教学中还要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 野,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二单元学情分析

这几篇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的美景、奇景,画面感很强,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同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精彩的语段应让学生熟读成诵。另外,应建议学生运用课上获得的阅读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七月的天山》,并引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其他资料,通过相互交流,丰富见闻,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第四单元 【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似乎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剧电影中见到过,那是遥远的彼时的回忆了。电视新闻中的战争场面虽然发生在此时,但是在遥远的彼地。因此学习本组课文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章中的几篇课文,那样学生是难以真正体会到编写本单元的主旨“了解战争,呼吁和平,为世界和平做点事情”的。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详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真正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进而从内心深出发出和平的呼唤。

第六单元

学情分析

和写人叙事的文章相比,学生学习写景的文章有一定难度。因为十岁左右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身边的景物不太关注,很少有人去仔细观察。尤其是《乡下人家》中的平凡景物、普通场面,加之我们的学生大多对乡村景物比较陌生。所以,在上课之前,可带领学生到附近的乡村去走一走,看一看,让他们对乡村生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或者让学生搜集乡村风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为教学课文做准备。

《牧场之国》全文紧紧围绕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来写,展现了荷兰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因此我根据文本特点,在教学中实施了美的教育,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其灵感与顿悟。

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

第七单元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基本可以领会“认准目标,不懈努力”这个道理,但往往在挫折中选择放弃,因此,应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来感受年轻人勤奋、专注的品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伽利略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实验过程,体会伽利略追求真理的精神。《全神贯注》注意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语句,从而体会罗丹全身心投入、精神高度集中的艺术创作状态。再让学生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鱼游到了纸上》可抓住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场景来理解。《父亲的菜园》要指导学生了解父亲是怎样开垦菜园的,并启发他们思考从这件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第八单元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本组以“故事长廊”为主题,选编中外著名故事,包括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学习本组课文,要求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讲述的道理。训练的重点是: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并练习复述课文。四年级学生在复述能力上比较弱,仍需教师不断的引导和训练,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把握主要内容——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本组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无论是提出不懂的问题还是提示重点句子,都是举例性质的。暗含着阅读方法的引导和迁移,目的是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知道哪些句子表情达意。因此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都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组织编写教学内容,其中包括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以及一个综合性学习、一个语文园地。本组教材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选编本组教材,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本组四篇课文有叙事性文章,也有说明性文章。有的是讲大自然给 人类的警示,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有的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

在实施教学时,请注意以下几点:1.联系以前所学过的“保护环境”等相关专题课文,在教学内容上统筹安排,把“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有机整合起来;2.要加强学科整合意识,密切与科学课教师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3.学生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现或发明,重在播下兴趣的幼芽。他们的发现或发明可能是前人已经有了的,但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实践所得,也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新意”,保护他们的“创新精神”;4.本组多篇课文涉及到一些科学常识,在课上,对这些科学常识不要做过深的探究和拓展,要依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不要把语文课上成自然常识课。

第一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以及《忆江南》都是名家写大好河山的,画面感强,有拓展的空间。

教学时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桂林山水》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七月的天山》中的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对他们的发言作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够到位的则加以点拨,引导他们再次回文探究。

第二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课文的内容生动、感人,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使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比金钱、财富更重要;要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个人的尊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想想等。整组课文充满丰富的人文内涵。本组4篇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叙事条理清楚,尤其是对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十分逼真,这些都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好材料。除课文之外,还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让学生积累有关诚信方面的古诗文名句和由“信”字组成的词语,这不仅能丰富语言积累,而且能使学生受

tob_id_4299 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让学生通过说和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加深对“诚信”这一专题的理解;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第三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组围绕“大自然的启示”这个主题取材。启示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要保护好生态平衡,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二是要从大自然获得启示,从而进行发明创造。本组的几篇课文,通过具体而生动的事例说明了大自然所给人的一些启示,具有深刻的启发性。这些课文,都表明了一定的道理,比较适合默读训练,可引导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通过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

第四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以“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选编了几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课文。《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都是讲的战争中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儿童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越来越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祈祷未来的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第五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组以“热爱生命”为主题。选有四篇有关生命的课文,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活。本组课文以散文为主,语言优美,内含丰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细心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就重点问题展开讨论。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组课文的训练点(训练项目)。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本组课文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具体的人物和事例来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学本组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把具体的人和事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道理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认真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并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第六单元

一、教学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更是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麦哨》则侧重于描绘了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每篇文章虽然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描写方法也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即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要统筹安排,加强教材整合的意识,把读与思、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

第七单元

一、教学简析:

本组教材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课文中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具有一种执著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语文园地中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展开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具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并向他们学习。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语文园地”安排的各项训练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中要瞻前顾后,做到说写结合,读写结合,做好知识与能力迁移的工作,使本组教材形成有机的整体,教学始终围绕专题进行。

第八单元

一、教学简析:

本组教材的专题为“故事长廊”,安排的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本组教材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寓言两则》中的《纪昌学射》告诉人们学习要打好扎实的基础,《扁鹊治病》则告诉我们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文成公主进藏》突出了文成公主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做出的贡献;《普罗米修斯》盛赞了为人类盗取火种、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普罗米修斯;《渔夫的故事》展示了人类智慧的巨大力量。这一篇篇充满人文色彩、语言风格迥异的故事,一定会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学生学情分析 篇6

小学水平二的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强、情绪变化较大,运动能力有一定发展,上课喜欢玩,运动系统发育不成熟,肌肉力量和协调性较差,想象创造力丰富,学习兴趣易激发。应该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态度,掌握好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身心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在不断克服困难体验运动乐趣;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健康和愉快生活的态度,通过从事适宜的运动,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增强体质,培养坚强的意志。

水平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的五个层级 篇7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能够为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教学策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等提供依据。 《教育大辞典》中对“学情分析” (Learner analysis) 一词是这样界定的[1]:“‘学情分析 ’亦称 ‘教学对象分析 ’, 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 (包括学习者一般特征和学习者初始能力) 及学习风格的分析工作。 ”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方式, 针对教师实施学情分析的现状开展了调查和研究。 其中大部分研究者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或者访谈的形式, 少部分则是采用分析教案或者观察课堂的方式进行。 研究发现:教师在开展学情分析时普遍存在缺乏意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展分析或忽略学期以及单元层级的学习者分析、分析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分析方法缺乏科学性、分析结果利用不足等问题。

其中, 关于何时开展学情分析, 开展学情分析所应该分析的特征要素, 研究者所依据的视角并不完全一致。

一、学情分析的学期、单元、课堂层级

谢利民认为[2], 在学年或学期开始时, 对学习者各个方面的情况便需要做一个较为全面、较为完整的分析, 单元以及课堂层次则需要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进行相应的特征分析。李静通过对学情分析的分析内容以及分析流程、方法, 及如何将一般性理论学科化进行研究后, 提出[3]:不同时候需要分析不同的学习者特征要素, 学期层级的学情分析重点要关注的是共性且稳定的学习者特征;单元层级需要侧重分析学习者的单元起始能力及与单元主题相关的经验;课堂层级的学情分析应侧重分析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特征等。 钱军先也强调[4], 学情分析应该开始于学期初的教学计划拟定阶段, 体现在教学工作计划中, 有时候还要形成一定的书面文字, 另外, 在一个教学单位结束后也有必要进行学情分析, 以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

因此, 学情分析不仅仅只停留在课堂层级, 更需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包括学期、单元、课堂三个层级。

二、学情分析的课前、课中、课后层级

程胜在《如何分析学情》一书中则明确指出[5]:学情分析要体现出学习者的差异性, 才能因材施教;要体现出学科性, 才能使得教学具有针对性;要体现出情境性, 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 其中, 情境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能够将课前学情分析的结果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实时状态动态结合起来, 进而对分析结果做出判断、分析, 进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 他认为, 课堂层级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层级。

陈瑶[6]、安桂清[7]、程胜[8]均认为, 这三个层级之间各有侧重:课前的学情分析, 注重的是起始能力的分析, 以及对学习目标知识存在难点的预设;其次是课中的学情分析, 主要是分析学生的课堂进入状态以及表现状态, 即注重实时学习状态的分析, 以方便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 最后是课后的学情分析, 主要是分析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 即注重学习结果的分析, 以改进提升有效性。

三、学情分析的五个层级

因此, 学情分析包括了五个层级, 各自的关注点, 与宏观—中观—微观层次的对应情况如表1所示。需要强调的是, 五个层级的学情分析不仅覆盖了教学设计的学期、单元、课堂层级, 同时也包括了实施以及评价环节的学情分析。学期层级的学情分析是宏观层次的学情分析, 为单元层级以及课堂层级的学情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单元层级的学情分析则是中观层次的学情分析,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为课堂层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而课堂层级的学情分析则是微观层次的学情分析[9][10], 课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预设, 课中将课前学情分析与学习者实时状态动态结合起来, 进而对分析情况进行判断、分析及调整;课后的学习者是课前学情分析的参考依据, 而单元以及学期层级也有相应的分析反思, 在这样的循环反复中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整合。

四、结语

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刘坚教授在 “首届华人数学教育会议”上所提到的:“学情分析 (学习者分析) 是一个当代的问题, 需要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在明确学情分析所包括层级的基础上, 才能进一步探讨每个层级所应该分析的特征要素, 以及相对应的分析方法, 进而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 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 (增订合编本) (下)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1821.

[2]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41.

[3]李静.学情分析研究——以小学英语为例[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12:76.

[4]钱军先.学情分析的注意点[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14 (5) :14-17.

[5]程胜.如何分析学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7.

[6]陈瑶.论学情分析的三个阶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6 (3) :6-8.

[7]安桂清.论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的整合[J].当代教育科学, 2013 (22) :40-42.

[8]程胜.如何分析学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7.

[9]陈隆升.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基于“学情分析”的视角[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9:76.

科学有效地开展学情分析 篇8

学情分析要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为“学前调查”,第二步为“统计分析”。两步有机的结合,成为有效教学的基础。

第一步:学前调查

主要考察学生的经验度、认知度和需求度。

1.经验度

考察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已具备怎样的与新知识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及能力水平。例如,在讲初一政治《防范侵害 保护自己》时,可以设置这样的学前调查:“你接受过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安全教育吗?”以此来了解学生学习新知的经验度。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因此,教学中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度则成为有效施教的“前提”。

2.认知度

考察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对新课重要知识有怎样的认知度。这主要是指学生对新课教学目标中要求达成的新知识的认知水平。例如,在讲初一政治《防范侵害 保护自己》时,可以设置这样的学前调查:“当面临外界侵害时,怎样才能有效保护自己?”以此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度。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学生涉猎知识的途径相当多。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程度,才能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有效施教。教学中了解学生的认知度是有效施教的重要环节。

3.需求度

考察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有怎样的心理需求程度。例如,在讲初一政治《防范侵害 保护自己》时,也可以设置这样的学前调查:“你愿意学习自我保护的有效方法吗?”以此来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度。

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变外在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让学生顺利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教学中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度是有效施教的“关键”。

第二步:统计分析

在充分开展学前调查的基础上,对学前调查的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是学前调查发挥应有功效的必要途径,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的必要环节。

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切忌为了学情而去分析学情,将学情分析孤立于新课教学内容之外,节节课前的学情分析大同小异。例如,有的教师每节课前的学情分析都无外乎“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水平,学习态度的端正程度,年龄特点”等。这些学情分析内容的设置,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如果每节课的学情分析都仅仅局限于此,就成了千篇一律,没有什么实际效用。

每节课老师都要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而同一个人对不同新知的经验度、认知度、需求度是不同的。因此,教师每节课前的“学情分析”都应该是学生对即将传授的新知识的经验度、认知度、需求度的分析。例如,在讲初一政治《情趣与兴趣》时,教师的学前调查内容就可以设计为:“在课余时间里,你最乐于做的事情是什么?你认为什么样的兴趣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益?‘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在这样的问题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教师便可以有针对性地施教。

总之,在科学的学前调查、准确的统计分析基础上得来的学情分析能够为有效施教导航,使学科教学凸现实效性。但是,它看似简单,想要做得到位却很难。这还需要教师们时时处处花更多的心思在学生身上,多去了解自己的学生。□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上一篇:学校物业管理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下一篇:流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