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大教育一对一怎么样
北京学大教育一对一怎么样 篇1
金鑫:当然, 对于校外教育机构, 首先有一个比较广泛的定义, 它既可以包括校外的学习辅导和培训机构, 又可以包括像博物馆、少年宫等公益机构。“学大”所从事的这个领域含义相对窄一点, 它更多是指以课外培训为主的这么一个领域, 而且是以学科知识为主线, 但是我们会赋予它更丰富的涵义。目前这类课外教育的领域, 我想含义也是非常广的, 市场非常大, 有传统的家教、课外培训班、网校, 还包括一些学习的产品 (教材教辅) , 甚至包括一些保健品。
但是这个市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没有被整合, 一直处在一种分散的状况。比如家教市场很大, 但都是以个人为主的, 培训班也更多表现为地域化色彩。从整个市场来看, 目前区域化比较严重。
这几年校外教育方面出现了一种整合的趋势, 这种整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模式的整合。如以“学大”为代表的这种个性化模式的风起云涌。“学大”创造了一种新的行业, 这种行业就是整合了原来分散的家教市场, 包括整合了许多辅导班的市场。二是品牌的整合。从2006年“新东方”上市以后, 有很多校外教育机构都拿到了融资, 开始做大做强品牌。在基础教育方面, “学大”做得比较领先。我们在融资以后, 迅速扩大到了全国30多个城市, 建立了100多个学习中心, 把区域化市场整合为一种全国性的市场。
就前景而言, 这种趋势会继续, 因为新的服务模式更加符合市场需求。这种符合客户需求的服务模式会层出不穷, 并不断冲击和整合既有的传统教育服务模式。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之下, 很多的地方品牌会变成全国性品牌, 或者说被全国品牌所整合。而校外教育, 定位将还是作为校内教育的一种补充, 并且二者之间会不断相互融合。
朱蒙:学校教育是一种均衡教育, 无法全面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大”的发展和壮大, 正是跟社会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分不开的。而网校跟“学大”这样的个性化辅导机构相比, 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金鑫:网校的优点, 首先是它能够把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较低成本的方式, 让更多的学生所享用。比如说, 通过网校可以让北京最好的老师教外地的学生。其次, 资源的丰富性。网校可以通过网络不断输入新的资源。
但是网校也有自己的缺点。首先是缺少人的互动。网校是人机间的互动, 而这对于个人的自主性要求非常高, 也就是说网校只能依靠学生自己去学。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具备学习自觉性的还属于少数, 他们还缺乏自我辨别和识别知识内容的能力, 这需要有人来帮助, 包括制订学习计划, 这些是网校做不到的。其次,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教材出现了许多版本, 并且经常更新, 网校很难继续用一种版本、一种资源去通吃天下。它必须要增强对各个版本、各个地区资源的整合和创造能力, 这一方面对网校是很大的挑战。
朱蒙:学大教育在中国校外教育这个“群雄逐鹿”的市场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换言之, 学大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金鑫:模式和人。
我们的第一个竞争力是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非常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问题。但只有模式不行, 模式是非常容易被模仿的。
我们的第二个竞争力是对模式的不断提升和优化, 并且能够高质量地执行下去。这是“学大”的一种能力——创新的能力和执行的能力, 是“学大”的一种非常强的核心能力。
我们的第三个竞争力是团队。无论在营销还是运营方面, “学大”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团队。
朱蒙:我们注意到“1对1”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是学大教育的特色, 最近两年成长得特别快。请您谈谈这个模式诞生的背景, 以及它的基本特征。是不是所有的适龄学生都适合接受“1对1”模式的教育?
金鑫:最开始, 我们建了一个互联网站, 在家长和老师之间创造平台, 他们可以在上面联系从而完成家教活动。通过运营这个平台, 我们发现, 家教更多是一种个人行为, 质量保证不了, 责任心保证不了;另外, 教师单边作战, 无法把特别系统的理念带给家长。结果, 可能过了几天或一两个月, 家长就要求换老师。当然可能是老师的原因, 也可能家长的原因, 双方出现了不匹配状况。于是我们想, 是否能够创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解决这种弊端, 而最好的解决办法, 就是我们来组织、培训和管理老师, 这就是“学大”个性化教育诞生的渊源。2004年“学大”推出个性化教育, 经过2005、2006、2007年的发展, 2007年底时这种模式已相当成熟了。中间有演变, 但它基本上是在教与学双方的需求推动下而诞生的。
个性化教育模式具有针对性、个性化、专门解决个体问题的基本特征, 它并不是解决共性的问题;包括我们的团队、我们的方案、我们的计划都是针对个体的。
我们认为, 所有的适龄学生都适合接受“1对1”模式的教育。因为所有学生都是个体, 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些个性的问题。有时候尖子生也会有问题, 他们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也很少能够每科成绩都能保持平均, 我们就是要帮他们做到进一步提高;还有大量成绩中等和较差的学生。只要作为个体, 他都会有很多问题的, 所以我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是适合于个性化辅导的。
朱蒙:“个性化”教育模式成功的关键是要调动大批优质的教师资源。然而在中国, 优质教师资源短缺是个社会性难题, 学大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整合师资队伍, 以确保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的?
金鑫:“学大”的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师。我们个性化教师的概念是:最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因为“学大”是个性化的服务体系、服务团队, 提供的是个性化的服务方案, 虽然教师的角色占其中的一部分, 但并不是说百分之百依赖教师。我们对于教师的要求, 就是能够充分理解“学大”个性化的教学教法和教育理念, 能够按照“学大”的个性化教育辅导系统来执行。我们会通过个性化教育辅导系统平台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科学管理学习, 以及进行后期的跟踪;教师更多是处在执行的层面。这个平台系统里有咨询师, 有学习管理师, 有学科教师, 有心理教师, 有教育专家, 他们会共同为孩子做学习规划, 学科教师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总之, 虽然我们的教师并不都是名师, 但我们会根据学生的需求, 为他们提供最匹配、最适合的教师。其实, 所谓的名师并不一定适合某一个学生, 比如说有性格匹配的问题;名师到达了一定的高度, 也很难用他的方法来为基础较弱的学生补课;而且名师本身也是稀缺资源, 不可能做到一个名师带一个学生。
“学大”打造的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教师。我们对教师会有基本素质的要求, 比如师范专业毕业, 有教师资格证, 有教师从业经验等;同时, 再经过系统的打造, 最后成为我们的个性化教师。所以我们的教师资源跟学校并不是冲突的, 而是一种互补。
朱蒙:教育是一个体验性很强的服务行业。“1对1”的“个性化”教育更强调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 既要满足个性的要求, 又要符合行业的标准与规范。在整个行业缺乏评判标准的前提下, 学大教育机构靠什么标准来评判教师教学的水平?如何让家长和社会认可学大“1对1个性化”教育模式的效果?
金鑫:这就需要具体谈到我们自己的个性化教育的平台和系统——Personalized Private Tutoring System, 简称PPTS系统。
通过这个平台和系统, 首先是给学生测评, 从测评中了解学生目前所处的知识结构状况、优势与不足, 以及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科学习中所占的比重;然后根据测定的情况给学生量身设计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学习路径等;在设计好上述项目的基础上, 这个系统和平台会针对孩子的情况, 对我们的教学团队进行分工, 通过合力使孩子的成绩提高, 从而完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比如,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为学生配备什么样的教师、什么样的课件、什么样的教材, 以及什么样的测试, 这些都是用PPTS这一个性化教辅系统来逐渐完成的。
当然, 我们在不断地完善这个系统。虽然教师和学生都是基于这个系统来完成教与学的过程, 但是, 教师也需要发挥自己很强的主观能动性, 因为系统是无法替代人的;学生的喜怒哀乐和各种情绪等变化, 也都要靠教师来把握。这个系统能够基本满足我们现阶段的需求, 但是要随着“学大”的继续发展而不断改进。原来这个系统是1.0版本, 现在即将升级为2.0, 以后还会出现3.0、4.0, 会变得越来越完善。这个系统是我们的特色所在, 也是我们支撑个性化正常运营 (100多学习中心, 十几万学生和几千名老师) 的一个核心。
朱蒙:社会上一直有人认为, 民营教育机构介入校外教育市场, 是对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公立学校的挑战, 是抢了公立学校的“饭碗”, 您怎么看待这二者的关系?究竟是狭路相逢的“冤家”, 还是可以取长补短的“朋友”?学大教育在拓展生存空间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与当地公立学校的关系的?
金鑫:学校教育作为集体化教育, 它无法满足每个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这种需求又不能忽视, 它是现实存在的, 而且越来越高涨, 而这种需求目前只能由校外教育来解决。所以校外教育机构与公办学校一定是取长补短的互补关系。“学大”在这个方面可以被看做典型的代表。
在我们业务开展到的各个地方, 作为校外教育, 我们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寻求和学校教育的合作, 包括跟学校进行教研教学的交流。我们会把一些先进的经验介绍给学校, 学校也会帮助我们及时掌握最新的政策和考试要求。
朱蒙:近年来, 中国校外教育市场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得到了国际资本市场 (风险投资) 的青睐, 包括学大教育在内的一些知名校外教育机构陆续得到了风险投资机构注入的大额资金。但也有人认为, 风险投资的介入是一面双刃剑, 它有可能是“催化剂”, 也有可能是“催命鬼”。请问您如何看待风险投资介入后的利与弊?如何在快速扩张与稳健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金鑫:“学大”是被“风投”青睐的亲身经历者, 但是我们的头脑一直很清醒。作为民办教育机构, 首先一定要清楚“风投”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这点没想清楚就不要去融资。“风投”是资本的产物, 它是要求获得高额回报的, 将来也还是要退出的, 它不可能跟你走一辈子。“风投”的好处是能带来资金, 带来很多先进的经验, 能促进我们和国际市场接轨。所以面对“风投”一定要分析利弊, 如果你能接收这个风险, 就融资;如果接受不了, 还是要谨慎考虑。其实“风投”本身就是有风险的, 给你投的钱有可能成功, 也可能血本无归, 这些大家一定要达成共识。
其次, 要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不论来自国内还是国外, 风投公司非常多, 但要达成合作, 一定要精挑细选。要找到能够和你拧成一股劲、成为一个整体的“风投”, 而不能出现思想的不一致、行动的不一致和利益的不一致。
我说的这两点很多人都没想清楚就去做了, 所以出现了很多问题。在这些问题上, “学大”想得非常清楚:我们是要借力“风投”, 而不是让“风投”成为羁绊我们的绳索。
只有基于这两点, 才能帮助一个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很庆幸, 我们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鼎晖创投, 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支持和帮助不是用金钱所能衡量的。“学大”融资以后, 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因为“鼎晖”有很多投资经验, 包括一些连锁的管理经验, 是能帮助我们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 包括帮我们做一些战略规划、财务分析, 让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管理层面。“鼎晖”本身的心态也很好, 他们不会要求你短时间内一定要做到什么程度, 一定要上市, 一定要怎么样;而是我们自己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其实, 在“学大”的快速发展过程中, “风投”是“踩刹车”的, 是我们自己要往前冲。
所以解决好上述两点问题后, “风投”一定是一个催化剂, 帮助你在企业运营和管理水平上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让你的视野也大幅开阔。“风投”为“学大”引进了美国、韩国、日本、香港的各种优秀教育机构的合作, 我们的国际化视野也打开了。
朱蒙:听说学大教育计划2010年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市, 请您展望一下学大教育上市后的发展规划。您认为学大教育与部分同行陆续上市, 对中国校外教育市场的发展会形成哪些积极影响?
我们有这样的计划, 但是具体还要看公司当时的状况, 以及资本市场的状况, 但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不大。关于上市后的规划, 我们认为, 上市不是目的, 它是一个新的起点, 我们会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做事情。并且, 做这个事情我们将有更多的资金、更高的目标和更优秀的团队。我们希望, 上市后“学大”能整合更多的资源、团队、模式来提升和完善学大教育的服务, 能够帮助中国更多的家庭和孩子享受到高质量的个性化教育服务。
同时, 我们希望能够把我们先进的理念和教育模式带到国外去, 也就是能够帮助中国的教育走出去, 能够实现国际化的交流。成为国际品牌后, 我们会把中国的文化带出去, 因为中国教育有许多的优秀成分。在我们之前往往都是西方教育进来, 我们盲目地去崇拜, 去追随西方的教育理念;但中国还是有很多的好东西, “学大”的教育理念就是源自2500多年前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汉语越来越受重视, 中国传统的文化和国学, 包括中国的五千年的文明, 越来越产生自身的影响力。我们要帮助中国的优秀文化国际化, 让中国的这种软实力和软影响力迅速覆盖到全球去。
关于上市之后的具体目标, 我们是想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 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教育集团;但首先要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机构, 这其实将有很长的路要走。
朱蒙:您对中国校外教育未来的发展态势作何评价?您认为可能制约这个行业快速和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作为这个行业的领跑者, 学大教育希望为中国校外教育市场的良性发展作哪些贡献?
金鑫:关于中国校外教育未来的发展态势, 从服务形式来说, 我认为会越来越丰富, 越来越创新, 新的教学模式和服务模式会越来越多, 创新将成为一种主流。其原因有二。首先, 传统的东西随着历史的发展会慢慢被淘汰, 新的东西会孕育而生。其次, 将来的校外教育会有一些整合, 其中有些方面可能越来越细分, 在每一个细分的市场中都会出现领导性的教育品牌。并且, 通过这种领导性的机构进行整合, 使这部分市场从区域化变成全国化。
可能制约这个行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 首先是这个行业的一些不确定因素, 比如说大环境方面的因素、政策对课外市场的定义, 但我们相信国家还是非常鼓励和提倡校外教育发展的。其次, 可能会有一些不良机构成为这个行业的伤害者, 比如说是一种投机行为, 过多注重短期利益, 那样他们的做法会影响整个行业和领域。
在贡献方面, 首先我们会继续加强自身的建设, 包括教学质量、产品研发、技术、系统等方面,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一种高质量的行业标准。也就说将来个性化教育服务能够有一种衡量的标准, 突破现在参差不齐的局面。我们希望, 通过“学大”的努力能让这些服务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成为一种质量可量化的、可控制的高水平的教育服务。
朱蒙: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作为一个教育机构, “学大”反应迅速, 成为第一批捐款达一百万元的单位。现在将近一年过去了, 请问“学大”有哪些后续的行动?
【北京学大教育一对一怎么样】推荐阅读:
学大教育一对一02-07
北京红色教育基地11-13
读北京教育丛书有感09-22
北京教育大会学习感想11-18
北京高等职业教育12-20
北京龙文教育惠州分校简介10-22
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01-04
北京学生安全教育体验馆02-07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北京市粮食局转发教育05-24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