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实数》教学设计

2024-08-20

北师大版《实数》教学设计(精选8篇)

北师大版《实数》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引进无理数的概念,并将数从有理数范围扩充到实数范围。在中学阶段,大多数问题是在实数的范围内研究的,它也是进一步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实数是非常重要的。

无理数的引入,数系的扩展充满着对立和统一的辩证关系及分类思想,所以这节课不仅仅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还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感受数美的有效载体,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2、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难点:对无理数的认识。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无理数的引入,经历数系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的过程,

培养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渗透数形结合及分类的思想。

情感与态度:了解无理数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感受丰富的数学文化,

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掌握实数要求不高,但实数的知识却贯穿中学数学始终,所以我们只能逐步加深学生对实数的认识。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掌握平方根、立方根同时也初步接触过等具体的无理数。无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特别是无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实数与数轴上的一一对应关系都需要一个渐进的理解过程。要让学生充分讨论与思考,归纳与总结,历经知识发展与运用。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为了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连续性,本节课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入新课,让学生回顾认识数的过程;通过类比归纳法和探究分析法经历实数的认识过程,从而较好地完成实数概念的构建和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的认识,达到教学目标。

2.学法分析

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把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及知道实数与数轴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确定为教学重点;无理数的认识确定为教学难点。课堂上充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进行观察、类比、分析,让参与到概念的建立,真正的让学生进行探究,突出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

四、 教学媒体

教学形式上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五、课堂结构

曾经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我设计了以下课堂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探究新知,引入课题

第二个环节:自学新知,自主探索

第三个环节:探究新知,拓展深化

第四个环节:应用新知,及时反馈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反思新知

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六、教学过程

1、探究新知,引入课题

问题1 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如果将下列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师生活动:学生完成分数到小数的换算,观察小数的形式。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对小数点后数字的探究,让学生发现:任意一个分数一定都能写出有限小数或是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整数的研究,让学生得出结论:整数可以看成小数点后是0的小数。最后总结: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是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探究活动开始,体会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注重新旧知识的连贯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内容是融会贯通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自学新知,自主探索

问题2 你认为小数除了上述类型外,还会有什么类型?

师生活动:通过对数的归纳辨析,与有理数对照,师生共同归纳出前两节学过的一些平方根和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他们不同于有限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是一类不同于有理数的数,由此教师给出无理数的概念: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并指出π=3.141 592 65…也是无理数。像有理数一样,无理数也有正负之分,例如、、π是正无理数,—,—,—π是负无理数,进而给出实数的概念及实数的分类。分类如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无限不循环小数是不同于有理数的数,为教师引出无理数概念作准备。

问题3 因为非零有理数和无理数都有正负之分,那么你能类比有理数的分类方法,按大小关系对实数分类吗?

师生活动:教师在逐步引导时,启发学生类比有理数的分类,明确分类的基本原则:按照某个标准,不重不漏。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得到如下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互相的讨论和交流,可以加深对无理数和实数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明确实数的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初步形成对实数整体性的认识。

3、探究新知,拓展深化

问题4 我们知道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那么无理数是否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呢?你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无理数的点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借助第6.1节的得出和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图1)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操作,让学生知道无理数也可以在数轴上表示。

问题5 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圆上的一点由原点到达点O′,点O′对应的数是多少?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实际操作,指出无理数π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图2)。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无理数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解决了问题4,5后,教师直接给出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结论。

北师大版《实数》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学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 对北师大版数学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了专门性的教学设计, 在收获的同时与引发了相关的思考。基于此,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阐述。

一、以激发兴趣为导入点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存在心理上的畏惧甚至抵触。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学生并非是由于智力因素而学不好数学, 而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数学学习表现不佳。在教学过程中, 我利用北师大教材自身所具有的特色, 针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了重点强调。比如在进行数学定义与术语的讲解时候, 教材中会有若干提示性与熟悉的生活事件进行引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重点对这些内容进行强化, 并加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与卡通形象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教学手段的设计, 利用PPT把枯燥的数学术语变成生动的讲解, 把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数学问题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课堂, 并设置故事的亮点与悬念, 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然而然地进入数学天地。而这种与生活紧密相关,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导入点的教学方式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数学, 用数学, 观察生活发现数学。

二、以丰富内容为侧重点

小学数学五年级、六年级阶段正是小学高年级的学习阶段。与低年级阶段不同, 此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更侧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侧重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系统性的思维逻辑概念。正因为如此, 在教学中, 我针对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要求, 以丰富内容为侧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应用题的讲解以循序渐进为原则, 多用趣味性题目进行引入, 让学生去思考题目中的奇妙之处。并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 扩大学生的视野, 利用数学知识的举一反三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用处。所以, 在教学中, 笔者引入大量真实数据与生活情境。

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中的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这一教学中, 笔者首先用充满趣味性提问来开始教学, 让学生想一想地毯的花纹与图案。接下来, 笔者再利用教具展示出许多美丽的地毯图案, 并小小地介绍了其来源与风格, 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当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内容中后, 笔者用简单的虚线条来标示出地毯上图案的面积, 并介绍了若干信息, 继而开始进入正式的理论知识教学。由于学生在丰富的铺垫下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信息量, 再进入教学内容时, 反应速度非常快, 并且很容易就兴致勃勃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其次, 为了提高教学内容的含金量,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入诸多数学信息与数学史料。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仅仅只是一堆无趣的数字与理论, 在其发展研究过程中同样有着很多值得去了解的知识与内涵。

三、以构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目标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重视对学生思维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为重点, 强调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力进行教学设计。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升级到以带领学生“想一想”鼓励学生“议一议”发动学生“做一做”多让学生“试一试”的宽松教学模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 心态轻松, 同时又可以体验动手实践, 尝试着自主探索, 并与同学们一起组成学习小组, 进行交流与探讨。在这样的教学中, 学生从过去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了主动的探索。从以往被动的满堂灌, 根本没有时间去自己思考, 只能一味死记题型。到现在有了充足的时间与机会去思考与讨论, 把知识真正融汇贯通到自己的思维中去, “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特别是对教材中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技能,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逐级递进、螺旋上升进行梯度化教学设计。让学生从熟悉数学的符号感入手, 逐步深入开始熟练运用符号, 理解方程意识, 学会设计方程去解决问题。并在不断的解题实践中, 可以根据题目所列条件进行推理与应用。而在图形的学习过程中, 笔者重点在于构建学生的空间思维意识,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侧重于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演示。把传统板书所无法全面体现的空间感, 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透视图与动态演示进行教学讲解。这样的教学手段非常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 也就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度。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也会形成思维模式, 不需要过分强调, 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四、结语

新教材注重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整理信息方式的多样化, 对于不同的学生呈现出的多种策略,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多给予肯定的评价,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同时在方法多样化中, 鼓励多中选优, 择优而用。同时强调方法优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因为简洁的方法不等于是人人都会的方法, 如果学生用得方法不是最简便的, 教师也不应强求。总之,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 一方面应重视学生的年龄阶段与身心发展基础, 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阶段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应吃透教材, 多进行教学拓展与教学手段的丰富,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巨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J].小学时代:教师版, 2010 (01) .

[2]陈兴林.武都区五马九年制学校教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的“美”[N].陇南报.2009.

刍议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北师大版 教学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对北师大版数学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了专门性的教学设计,在收获的同时与引发了相关的思考。基于此,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阐述。

一、以激发兴趣为导入点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存在心理上的畏惧甚至抵触。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学生并非是由于智力因素而学不好数学,而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数学学习表现不佳。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北师大教材自身所具有的特色,针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了重点强调。比如在进行数学定义与术语的讲解时候,教材中会有若干提示性与熟悉的生活事件进行引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重点对这些内容进行强化,并加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与卡通形象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教学手段的设计,利用PPT把枯燥的数学术语变成生动的讲解,把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数学问题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课堂,并设置故事的亮点与悬念,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然而然地进入数学天地。而这种与生活紧密相关,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导入点的教学方式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数学,用数学,观察生活,发现数学。

二、以丰富内容为侧重点

小学数学五年级、六年级阶段正是小学高年级的学习阶段。与低年级阶段不同,此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更侧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侧重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系统性的思维逻辑概念。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我针对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要求,以丰富内容为侧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应用题的讲解以循序渐进为原则,多用趣味性题目进行引入,让学生去思考题目中的奇妙之处。并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扩大学生的视野,利用数学知识的举一反三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用处。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引入大量真实数据与生活情境。

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中的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这一教学中,笔者首先用充满趣味性提问来开始教学,让学生想一想地毯的花纹与图案。接下来,笔者再利用教具展示出许多美丽的地毯图案,并小小地介绍了其来源与风格,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当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内容中后,笔者用简单的虚线条来标示出地毯上图案的面积,并介绍了若干信息,继而开始进入正式的理论知识教学。由于学生在丰富的铺垫下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信息量,再进入教学内容时,反应速度非常快,并且很容易就兴致勃勃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其次,为了提高教学内容的含金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入诸多数学信息与数学史料。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仅仅只是一堆无趣的数字与理论,在其发展研究过程中同样有着很多值得去了解的知识与内涵。

三、以构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重视对学生思维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为重点,强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进行教学设计。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升级到以带领学生“想一想”鼓励学生“议一议”发动学生“做一做”多让学生“试一试”的宽松教学模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心态轻松,同时又可以体验动手实践,尝试着自主探索,并与同学们一起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交流与探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从过去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了主动的探索。从以往被动的满堂灌,根本没有时间去自己思考,只能一味死记题型。到现在有了充足的时间与机会去思考与讨论,把知识真正融汇贯通到自己的思维中去,“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特别是对教材中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技能,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逐级递进、螺旋上升进行梯度化教学设计。让学生从熟悉数学的符号感入手,逐步深入开始熟练运用符号,理解方程意识,学会设计方程去解决问题。并在不断的解题实践中,可以根据题目所列条件进行推理与应用。而在图形的学习过程中,笔者重点在于构建学生的空间思维意识,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侧重于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演示。把传统板书所无法全面体现的空间感,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透视图与动态演示进行教学讲解。这样的教学手段非常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也就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度。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形成思维模式,不需要过分强调,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四、结语

新教材注重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整理信息方式的多样化,对于不同的学生呈现出的多种策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多给予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在方法多样化中,鼓励多中选优,择优而用。同时强调方法优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为简洁的方法不等于是人人都会的方法,如果学生用得方法不是最简便的,教师也不应强求。总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一方面应重视学生的年龄阶段与身心发展基础,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阶段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应吃透教材,多进行教学拓展与教学手段的丰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巨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J].小学时代:教师版,2010(01).

[2]陈兴林.武都区五马九年制学校教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的“美”[N].陇南报.2009.

北师大版《实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并能解决简单调动实际问题

过程方法:通过具体情景及实际操作运算,体验改商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重难点:掌握试商改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咱们学校组织了哪些大型活动了?你觉得那里最好玩,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

课件出示学校组织秋游的照片,帮组同学回忆秋游当天的美好时光,将学生引入带秋游情景里。师:还记得我们去了多少人吗?做了几辆车?引出当天乘车的方案,进入课堂状态。

二、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观察情景图,老师来告诉你们,咱们学校那天一共有144名师生去秋游,旅游公司有大客车和小客车供我们选择乘坐。清同学们收集图中信息,说一说你从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让你来帮忙学校想想乘车方案,你会怎样安排了?

2、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分车方案,并完成列式计算,前后桌讨论方案及如何计算,赶快动手吧!

3、课堂巡视,老师参与讨论,捕捉有用信息

4、方案一:全部乘坐小客车,共需多少辆? 列式 144÷24=

师:算式列出了,是不是应该算出结果呀?嗯,先在动手算算吧!算完的举手!

师:好,那你能把你的计算过程跟同学们说说嘛?其他同学注意听哦!生:我先把24四舍五入成20,然后取7来试商,发现7和24的乘积是168大于144,所以把7改成6,继续运算,得出了结果。(教师演示其改商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说的得怎么样啊?还有不同计算方法吗? 阶段小结:在刚才讨论方案及计算时候,你们与到什么新问题,咱们的解决办法你能否用自己语言表述了?(在试商过程中,发现开始试的商和除数的乘积比被除数大了,要把商改成比原来商小1的数)

5、方案二:全部乘坐大客车,共需多少辆? 列式 144÷36=

师: 现在我再请一位同学来跟大家谈谈他的计算过程。

生:我先把36四舍五入成40,然后取3来试商,发现3和36的乘积是108,但是144-108=36,余数和除数相等,所以要把3改成4,继续运算,得出了结果。(教师演示其改商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位同学说的得怎么样啊?你们有遇到同样的问题吗? 阶段小结:在刚才讨论过程中你与到什么新问题,咱们的解决办法你能否用自己语言表述了?(在试商过程中,发现开始试的商和除数的乘积和被除数相等了,要把商改成比原来商大1的数)

三、巩固练习

1、帮忙红星小学288名师生解决乘车方案,如果他们学校要乘坐大客车,要安排几辆?

2、361÷54= 342÷43= 272÷46= 448÷89=

师:通过以上题目,你们知道为什么在试商的过程中有时候是的商会偏大有的会偏小了?谁知道其中的原因?举手回答

生:估算时候,除数经过四舍五入去近似数,导致定的商会偏小或偏大

师:那么我们的解决的办法是什么了?

生:如果是试的商太大了就改小,如果是试的商太小了就改大,知道合适。

3、提升能力,假如咱们学校144名师生既要乘坐大客车和小客车,应该如何安排车辆,你有几种方案?

《我想》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悠荡、汲取、柔软、篷帐”等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前两小节。

3、鼓励学生大胆想像,仿照课文前两节再编一段。

4、品读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情,通过幻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重点难点】

重点:多种形式朗读,理解诗人的想象,感悟诗情。难点:大胆想象,仿照课文前三节再编一段。

【教学安排】

两课时

【设计理念】

在《我想》这节课,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理念。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然后是自主合作学习,循循渐进,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课文中感受、熏陶。同时,给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及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遐想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种太阳》(开始播放)。欣赏完这首歌曲,你们知道小白兔最想干什么?小白兔的愿望可真神奇,那你们也充分发挥想象力,你们最想干什么?

你们的想法可真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首儿童诗《我想》。请大家和老师一起伸手板书课题。

大家想不想文中的我最想干什么?请大家翻开书86页,拿出笔自由的、大声的读一读这首诗歌,边读边圈出你不认识的字,然后借助课下拼音,问同学、问老师等方法

识字,开始吧。

(二)认读生字

把生字都认会了吗?那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识字情况好吗?

1、指名读生字

2、开火车读

3、抢读

大家和生字宝宝已经成为好朋友啦,那把它们放入课文中,你们还认识吗?请大家再次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读完老师要挑同学来读,看谁读的好,赶快练习吧。

(三)初步感知

1、谁能读一读这首诗歌?找五位同学指名读。其他人,你们也有任务哦,第一请你们认真听,听他们的读音是否准确。二,请你们边听边想,文中的我都想干什么?

2、谁能来评价一下他们读的怎么样?

3、谁找到了文中的我都想干什么?

文中的我想法可真多,就让我们来细细品味他这些奇妙的想象吧。

(四)再读体会

1、请女同学来读诗的第一小节,其他同学看看在这一小节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这一节写我想干什么?(同时板书)

2、根据学生喜欢的句子不同,随文指导朗读(注意指导破折号)。

3、随文指导要求会写的字“随”。

4、谁能把这一小节连起来读一读?

5、听到你们读,老师也想读了(师范读)。

6、齐读,我们再一起美美的读一读吧。

7、我除了想把手儿接在桃树枝上,我还想干什么?(板书)

8、请同学们拿出笔,自由朗读第二小节,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诗句。(指导过程同第一小节,随文指导要求会写的字“柳”。指导过程中体会汲取、湿软、篷帐的意思)。

(五)练写生字

刚才两小节同学们读的都非常好,现在老是想看看大家的字写的是否漂亮。

1、学生练写“柳”、“随”。

2、师生共评。

(六)拓展延伸,仿写诗歌。

1、我们班同学诗读的好,字写的漂亮,现在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小声把这两小节连起来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这两小节有什么相似之处。你发现这两小节有什么相似之处?你有什么大胆的想象,也模仿着这两小节的样子说一说。

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快,试着模仿诗的1、2小节,动笔记录下这些新奇而大胆的想象吧。

3、学生放飞想象,自由仿写。

4、让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张开梦想的翅膀,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使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同学们,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到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下课。

附板书:

我想

北师大版《实数》教学设计 篇6

课堂类型:听说课

教学目的:熟悉并掌握有关“极限运动”的词汇,能够运用“听前预测答案,听后检查预测”的听力策略完成有关“极限运动”的听力题目,能够以“极限运动”为例子表达个人的“喜好”和“选择”。

教学重点:运用“听前预测答案,听后检查预测”的听力策略进行听力训练,如何以“极限运动”为例子表达个人的“喜好”。

教学难点:学生因对一些极限运动不太了解,在听力的过程中难以预测答案。

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诱思探究”教学,实现师生以及学生间的课堂互动。

教学步骤:

一、话题导入

上课前播放一段节奏很快的极限运动音乐,为课堂提前营造一种极限运动的气氛;

上课后,播放一段三十秒左右的极限摩托视频片段,导入话题“Extreme Sports”;视频片段开头是“Face the Challenge”,告诉学生这堂听说课他们也有很多“Challenge”去面对。

二、语言、知识、技能输入

(一)关键词学习

利用图片猜词,图片的内容紧扣本课的主题以及听力材料中的难点,在猜词过程中

巧妙地呈现听力材料以及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和短语,为听力训练的顺利进行作好铺垫。关键词主要关于极限运动的名字、特点等,学生对极限运动不熟悉,图片可以使词汇学习更加形象。

关键词学习过程中,一些词仍需要带读。

(二)听力策略学习

介绍“听前预测答案,听后检查预测”的听力策略。为使听力策略的学习不变成单

一的的理论灌输,挖空两个关键词“clue”和“predict/gues让学生填,从而加深印

象。

(三)听力训练

听力训练共两段材料,课本上对第一段材料只给出了8道选择题,对第二段材料给

出了一个表格和一个“Function File”填空。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听力材

料和题目作出如下设计:

1、第一段材料听两遍,第一遍做三道选择题,这三道选择题主要锻炼学生的听力

预测能力,题目较容易,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可以增强学生对本次听力训练的信心。第二遍做五道填空信息题,这五道题既可以实践预测听力答案的策略,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关键信息词的捕捉能力,题目适中。

2、第二段材料包括两个人的不同谈话,内容相对,篇幅较长,所以进行如下调整:首先把听力材料和表格按内容一分为二,第一段材料出四道选择题,另一段材料出表格信息题,填三个空;接着整体上听一遍,进行“intensive listening”,作两道细节题,难度较大,不过一些学生可以预测出答案;最后总体上听一遍,完成Function File。

总之本课听力训练包括了六项任务,重点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以及常识预测答案的能力,并在听的过程中了解有关“极限运动”的知识。

此外,听力训练的过程中,对一些关键词和词组突出和反复呈现,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四)对听力训练进行简短评价

主要是强调一下此次听力训练的技巧和重点,以及学生在此方面的不足。

三、语言、知识、技能输出

(一) 汉译英:口头翻译

内容:用听力中Function File里面出现的表达“喜好”的词组结合学习的关键词翻译四个句子。

作用:巩固关键词和实践表达“喜好”,为下一步“小组讨论,分享观点”作铺垫。

(二) 小组交流,分享观点

内容:操练表达“喜好”,给学生一个关于极限运动的场景和相关情形下的例子,并给出一些学生表达有帮助的形容词。

作用:进一步熟悉极限运动,输出有关语言、知识和表达技能。

四、语言、知识、技能拓展

北师大版《实数》教学设计 篇7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涵泳, 潜心会文, 感受课文言语形式的美, 体悟人世间这至美的人文情操, 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这是我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把握的两个环节, 并为此做了三个板块的教学尝试。

一、联系语境, 概述故事

根据课标要求, 语文教学要注重“双基”, 培养小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字词教学自然首当其冲, 为此, 我引导学生先抓字词, 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联系语境, 从字词中体会课文内容, 概述故事。

针对生字“嘿”, 学生要把握:1.这是个叹词, 读出所在句子的感情:我羞愧起来……嘿, 毕竟有人夸“我”了……2.嘿, 这个词在句子中表达什么含义? (表示“我”内心里的暗喜, 她是个聋子, 虽然夸“我”的话不能当真, 但他毕竟乐意做“我”的听众。)

针对“悠悠的小令”, 我让学生将其放在句子里体会:如何理解这个小令?“我”当时的心情如何?学生从中读到, 这“悠悠的小令”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我”逃离压抑环境后的愉快心情。

学生根据文本中的文字, 深入语境, 自然而然把握了“我”的心理感受, 对故事的整体也渐渐有了清晰的脉络。藉此, 我引导学生整理并概括故事:“我”先在家里练琴, 父亲和妹妹说“我”的琴声就像锯木腿, “我”只好逃到树林中练琴。遇到一个老人给了“我”信心, 使“我”在文艺晚会上能够面对观众从容演奏。

在这个概述故事的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要重点将“我”的内心感受表述清楚:父亲和妹妹笑“我”的琴声像锯木腿, “我”心里怎么想?老人鼓励了“我”, 后来在舞台上演奏, “我”又怎么想?

二、品读话语, 感悟变化

语文阅读贵在有一双慧眼, 能够发现文章的文眼, 从文眼中挖掘文本的精髓。《唯一的听众》通篇主旨是要写这一位神秘的听众, 但着墨并不多。如何让学生体会这位“唯一的听众”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这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为此, 我让学生抓住老人的话, 来感悟“我”内在心理的变化。

师:用心读读老人那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来体会一下, 将你自己当做“我”, 想象一下, 听了这些话, 你会怎么想?

解读老人话语需要把握几个层次:其一, 你还想溜走吗? (不想, 因为老人认为是自己打扰了“我”, 而且还认为“我拉得一定很好, 这使我的自信并没有受到伤害, 相反还得到了保护。) 其二, 你还会脸发烧吗? (不会。因为老人是个聋子, 听不到琴声, 但乐于聆听, 用心感受。) 其三, 你还会来拉琴吗? (会。因为老人乐于倾听, 希望做我的听众) 其四, 这以后, “我”发生了哪些变化? (开始在家里拉琴了。站得很直, 尽心尽力地拉琴。) 学生通过“我”的前后变化, 体验到“我”变得自信, 阳光, 而那位自称为耳聋的老人, 为何能够忍受“我”锯木腿一样的琴声折磨呢?学生体会到老人给予“我”的无尽的关爱, 温暖, 那是她独有的人格魅力所在, 也是一个成功的音乐者具备的高尚情操。

三、补写留白, 反思细节

语文阅读, 既是一种自我与文本融合的过程, 也是一个解读与创造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解读者, 区别在于, 教师是站在理论的高度, 带领着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语文内涵”。而语文的内涵, 重点还来自于欲说还休意犹未尽的留白。为此, 我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留白入手, 挖掘文本细节, 从中感悟文本, 进行个性补写。在《唯一的听众》文本中, 有几个段落使用了省略号。如何解读这些省略号呢?

学生回望课文, 从字词句再到重点的段落, 仔细反思每一个细节, 从自己的感受出发, 解读这六个点所省略的深刻意涵所在:老人那深潭似的眼睛, 蕴含着她的善意和对“我”的鼓励;之所以要编织一个“耳聋”的谎言, 是为了保护我的自信心, 呵护“我”练琴的热情和勇气;妹妹告诉我真相后, 我惊叫却再也说出来话来。那时候, 我是感动, 还有感恩, 更有对自己的鞭策和激励;当“我”有机会登上舞台, 面对越来越多的听众, 但“我”唯一难以忘记的却是那位老人, 因为她才是一个真正的听众。

透过后面三个段落, 我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其中蕴蓄的情感, 并续写可能的情节:如何面对老人?是假装不知道她是很有名望的教授, 还是依然像往常那样静静地拉琴?“我”的内心有什么想法?等等。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 篇8

关键词:分层作业;操作性作业;开放性作业;人文性作业

长期以来,语文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日渐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根据这一理念,语文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面对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兴趣爱好、智力潜能和学习能力千差万别的学生,设计作业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研究设计分层作业

教师根据课本的难易程度,将作业设计成不同类型的分层作业。学困生做一级题目,保质保量完成生字、词语、背诵等巩固练习,达到教学目标的最基本要求;中等学生做二级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综合性简单应用;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完成难度和综合性较强的三级题目。这样的设计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都能在练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保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例如:教学《火烧云》一文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分层练习:

1.朗读全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能根据课文描写顺序和方法仿写一篇写景的作文。

二、研究设计操作性作业

教师应设计运用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才能完成的作业,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象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究,合作同完成生动活泼的操作性作业。

1.画一画。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许多多写景状物的文章或古诗,这些诗句勾画的意境如诗如画。如果能让学生拿起画笔,把课文中的语句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师何乐而不为呢?例如:学习《翠鸟》、《我爱故乡的杨梅》之后,我让学生分小组画画美丽机灵的翠鸟,画几枝让人垂涎欲滴的杨梅。学生表现得非常兴奋,绘画的积极性很高,同一学习小组的学生互相合作:有人铺纸、有人研墨、有人调色、有人执笔作画,有人落款,作业完成的过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都想象不出那种热烈的场面,作画的质量也非常高。十几分钟以后,一只充满灵性的的翠鸟飘飘然跃于纸上,几枝让人垂涎欲滴的杨梅红的发黑,这样的作业让老师爱不释手,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老师们平时就应该在设计研究操作性作业上多花些时间和心思。

2.做一做。对于一些实验性强、便于操作的课文,教师可以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设计研究操作性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运用科学的知识做实验,在观察、比较、验证中,巩固知识,延伸生活经验。例如:学习《乌鸦喝水》、《曹冲称象》、《捞铁牛》课文之后,我试着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这样一个科学实验:每组同学找一个装了半瓶水的细嘴高颈玻璃瓶,然后往瓶子里面装小石子,看瓶子里面的水能不能很快升到瓶口。实验结果所有小组瓶子里面的水都上升到了瓶口,证明乌鸦终于喝到了水。

三、研究设计开放性作业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语文学习的触角应该伸向小学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教师设计研究开放性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冲破课堂封闭的藩篱,向校内校外延伸,向社会生活延伸。让学生通过课外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课本上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预习作业,将全班学生根据学习任务不同分成数据搜集组、资源探测组、生态环保组、宇宙探秘组、字词佳句组。全班学生人人有任务,人人主动参与,在各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举办班级性的展示活动。检查预习的结果出乎意料的全面,学生搜集到许多有关太阳、地球、其他星球和环境保护的资料,有文字有图片,而且数据全面、材料详实、观点新颖、构思奇特、语言精彩。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有看有听有说,思维活跃,首先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次课堂上随机生成了许多非预期性问题,学生回答的非常准确全面,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大大超出了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科学运用教材和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双赢目的。

四、研究设计人文性作业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美育教育功能,对学生精神思想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设计研究作业时首先考虑作业的人文性,力求小时在完成作业时,既能增长见识,又能陶冶情操。纵观小学语文一直六年级的课文中,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爱国篇章,例如: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然而,至少有一半的小学生不了解中华民族辉煌沧桑的历史,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也不是那么强烈,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热爱祖国的行为。鉴于这些原因,语文课程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责任。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妨可以做一做下面这些尝试。

1.阅读爱国历史书籍,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成语故事》等,然后让学生简单讲述自己对每个故事的感受。

2.关注时事政治,通过《新闻联播》《新闻快车道》等新闻渠道,了解国际国内最新时事政治。

3.阅读伟人名人的事迹和格言,如《名人传记》、《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雷锋日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这些作业的设计,都是为了在学生脑海中构建一个清晰的民族形象,既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名篇,更是学生以后学做人的一面明镜。教师可以设计《寻找名人的足迹》、制作《名人录》等活动,还可以以板报、班会的形式话英雄、赞名人,这样,既能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得到鼓舞,找到人生道路上前进的“路标”,又能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上一篇:校本培训总结的下一篇:节约美德不可丢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