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生命的滋养(共11篇)
阅读生命的滋养 篇1
让阅读滋养学生的生命成长
太行路学校 董修祯
随着语文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阅读教学绝不是把学生封闭在教室内,它应当使学生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实现精神的成长。如果仅仅把阅读教学的视野局限在词句,局限在课堂,那么,学生就难以有更为个性化的阅读乐趣。因此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我们必须探索新的阅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健康地成长。
一位教授这样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教科书里有唐诗宋词,但教科书里面的成分,只是相当于母乳的成分,只能给你提供一个基本的生存条件,你如果要成为一个精神健壮的人,那你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营养结构。因此,阅读就是改善和丰富精神营养结构的最佳手段。孩提时代背诵过一些古诗词耳熟能详,由此内化而成的自身的思想、性格与修养,更是如影随形地跟随人的一生。
同样,一个人如果热爱读书,他就能从书中得到文化的滋养,找到人生的榜样,他就会变得气质高雅。虽然书中并没有直接讲修养、讲哲学,但是一种美妙的修养与哲学在阅读的过程中毫无痕迹地渗入你读者的身体,渗入他们生命的深处,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如何让孩子更好地投入到读书活动来,让他们拥有博大的胸怀,拥有丰富的智慧,让阅读滋养学生的精神成长呢?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做。
一、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书,长期坚持才能见效。要让每位教师都能鼓励学生读书,让每个家长都能支持学生读书,让每个学生都能热爱读书,必须重视读书的软、硬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走进校园,耳之所闻,皆为书声;目之所及,尽为书影。走进学校,映入眼帘的是宣传栏,汇集着学生的自己设计版面、自己编排的读书笔记、读书小报展示,教学楼的走廊墙壁上也粘贴着经典,名言、读书格言、古诗词;教室一角上的诗词壁画传播着经典文化,让师生驻足诵读;独具匠心的图书角,营造温馨的读书氛围„„学生徜徉在经典中,沐浴在书香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读书乐、乐读书,学生尽情享受读书带来的无穷快乐;同时也悄悄转化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乃至人生观念,使学校的有限空间发挥出了无限的育人功能。
二、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热爱读书的典范。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学生读书兴趣与水平直接受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授之以渔”,更是学生阅读得以进行的前提。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诸多做法中,最朴素、最有效的一条就是教师的“身先士卒”。当每一位教师津津有味地阅读的时候,学校的书香氛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苏霍姆林斯基《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书中建议教师“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它与读书有着特殊紧密的关系,那么读书对于提高语文教师教育素养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自身具备了好读、善读的读书根底,才能教育出潜心读书、爱读会读的学生。
阅读必须植根于语文学习,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在传统语文课,有效的阅读指导,逐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比如在阅读指导课上就要求要有恰当的圈划批注或选择精彩的片段写到读书笔记上,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对好词佳句提倡熟读成诵。并在此基础上扩展阅读,让语文学习的天地更宽广。第一,针对教材的训练重点进行扩读,这属于主题性扩读——围绕一个训练重点,让孩子选择课文之外的多篇文章。比如写人的文章《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师最好能够搜集人物描写精彩的若干篇文章来进行补充性的阅读,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描写人物的方法。第二,学习“节选”,扩读全文。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是从名家名作节选出来的,教学此类课文,教师可把原文找来,比如学习《香菱学诗》,教师可以介绍学生看原著《红楼梦》中有关香菱的部分,让孩子们补充阅读,这种扩读孩子们普遍比较感兴趣。第三,学习短文,扩读集子。例如,学习《丑小鸭》,我们会开展一个“走近安徒生”的集体阅读活动,借助学习《丑小鸭》所激起的阅读期待,引领孩子们系统阅读安徒生的童话集。
三、设计开展丰富活动,唤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情感,激发读书兴趣。一位学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却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读到一本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良好的教育。
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是让学生阅读得以进行的保障。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唤起他们阅读的积极情感,让学生成为小书迷。第一,以学校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课本剧比赛、讲故事比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读书知识竞赛、作文比赛、科技知识积累竞赛等。教室板报是每个孩子展示读书成果的天地;学校宣传栏更是学生展示自己诵读成果的窗口;班级的《班级日记》记录了孩子们的快乐生活。第二、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专题活动及综合实践活动。如专题辩论赛、优秀图书推介会、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会。开展每月推荐“一本好书和一篇佳文”的活动。每月请学生向全班推荐自己发现的美文佳作,并说明理由。请学生将推荐的佳文美文打印张贴,供全班阅读。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实施开展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语文擂台比赛活动。适时开展读书笔记的展评和读后感的宣讲活动。
四、凝结家长资源,形成读书合力。
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亲身力行,就能大力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良好的读书习惯更多是需要在父母的参与下形成的,在读书活动中家长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如何合理地使用这些资源,使其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呢?我们向家长发出读书倡议书,定期召开家长会,邀请家长参加班级开展的图书借阅活动,与家长聊聊读书的感受,读书的收获,引导家长投身到诵读活动中来。很多孩子家长只要有利于孩子们成长的事情他们都愿意做。我们列出名家名作的书目,动员家长按照书目配备图书,其次,帮助家长制定亲子共读经典的计划,确定基本的亲子共读数量,推动家长与孩子共读,建议家长:每天与孩子一同阅读不少于20分钟,每天听孩子背诵相关唐诗宋词,每周带孩子逛一次书店,每月浏览一本孩子阅读的书籍,做到经常性地与孩子交流。这些设计极大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他们对家长的读书感受充满了好奇,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为学校的读书行动增添了生力军。有家长的参与,学生的阅读数量和质量都大幅度提高,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前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在孩子阅读的最佳时节,就让生命感受阅读的惬意,让生命的家园绿意盎然,绽放活力,充盈生机,生成更为浓郁的生命底色,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成长岁月中点亮心灯,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中,感受到“读书之乐乐无穷”,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就能为将来积蓄厚重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我们的民族将会拥有更多高尚、文明、富有创造力的现代人。
阅读生命的滋养 篇2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 要让学生有丰富的积累, 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 不能只满足于课堂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重视儿童阅读, 要求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 还提出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1]可见,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小时候的习惯养成将影响他的一生。因此, 我们有必要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着手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 关注文学, 养成阅读的习惯, 给他们营造一个美好的精神文化的家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我们应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在小学生文学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我通过研究论述, 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小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作用, 探究如何使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发挥其美育功能, 并指导教育实践, 使理论与教育相结合, 更好地以理论指导实践, 发挥课外阅读在学生人格培养, 美感培养中的作用这一问题。
一、文学是提高人、进化人、塑造人的语言艺术。
(一) 文学是美的语言艺术
文学是什么?这是一个永恒又新鲜的命题。《辞海》是这样解释的:“文学,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中国先秦时期曾将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作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 故又称为‘语言艺术’。”[2]《文学概论》是这样定义的:“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样式, 是一种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 是一种语言艺术, 它包含着人的个体体验, 它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如果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的话, 即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 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3]不管如何界定“文学”的涵义, 文学就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 它具有语言、情意与审美三要素。
但是, 文学最主要的要素应该是审美。它讲究文质的真、善、美, 传递给人们的是它语言的美, 思想的真与善, 能给人以持久的审美的浸润、感染与回味。纵观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 从《诗经》到《离骚》, 从诗词歌赋到小说戏剧, 中国从有文明开始, 便产生了无数的文学经典, 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诗经》)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赠汪伦》) “无边落木潇潇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中国古典诗词歌赋的语言精练、含蓄, 节奏鲜明, 韵律和谐, 体现了古典美学的意蕴,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至于《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 以及《窦娥冤》等古典戏剧都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而历数国外的名著, 但丁的《神曲》,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等等, 这些作品能享誉世界, 读者遍及每个时代, 也是因为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
因此, 概括而言, 文学是美的语言艺术, 因其自身蕴含的审美价值, 而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代代传承, 风光无限。
(二) 文学是心灵鸡汤
从《辞海》一类的工具书或教科书上查阅到的有关文学的定义, 或许能够让人准确地记住它的概念, 但却难以在短时间内让人真正地领悟其中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其实文学乃是人生的构成部分。它始终与人的生命、生活、生存、生产等人生的主要内容, 与人的价值世界、意义世界、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文学本身就是人的心灵形式,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现”, 它“伴随着人的诞生而诞生, 人的发展而发展”, [4]所以刘熙载指出:“文, 心也。”高尔基把文学称为“人学”。作为美的语言艺术, 文学对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 文学能够给人愉悦。凡是文学作品都能够通过语言的描绘、人物的刻画等给人以快感, 让人沉浸其中而不自觉。当人们处于这种审美快感状态的时候, 他的身与心沉浸在文学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艺术美之中, 超脱了尘世间浮华与喧嚣, 挣脱了一切功利主义的束缚, 就真正获得了自然而然的发自心灵深处的赤子般纯净无华的愉悦。“这种快乐, 是精神自由的遨游, 是想象力无羁的腾飞, 是心灵的旅游, 是超越时光的思索。只有文字构筑的世界———书籍, 才能创造这种快乐”。[5]
其次, 文学使人心灵自由。席勒曾说:“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 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 他才是完整的人。”[6]这里的“游戏”是指与强迫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一种脱离功利的审美游戏。当整个人沉浸在优秀的文学作品当中时, 他便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犹如一个在游戏当中的孩子, 一心关注的只是“游戏”。此时, 他的精神是自由的, 心情是放松的。即便他一贫如洗, 他还是满足的, 自由的。
当然, 文学的主要功能是审美。文学作品, 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 同时也总是灌注着作家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生动感人的文字描绘, 作用于读者的感情, 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 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 使读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 在思想上受到启迪, 在实践上找到榜样, 在认识上得到提高, 潜移默化地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 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 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萌芽期。在这个阶段, 成人的引导、榜样的作用在他们的人格形成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 将美与丑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给了学生一个鲜明的标准, 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榜样, 也指出了一条条光辉的人生之路。在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中, 有很多流光溢彩的典型形象, 把握这些人物形象, 体味人物的苦辣酸甜, 是对青少年情感发展的一种有益熏陶。比如, 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廊中, 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是那些伟大的爱国者形象, 有“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古代诗人屈原, “精忠报国”的岳飞, 至死不忘北定中原的诗人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在生的荣华和死的惨烈间选择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在这些光辉的形象上, 我们看到了人的心灵中最神圣、最珍贵、最不可动摇、最无法遏止的东西, 那就是爱国的信念。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 在美好理想的指引下, 会不断地反思衡量自己, 不断地朝着优秀人物的思想境界而努力, 久而久之, 他们知道了人应当追求的理想境界, 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 内化为一种气质, 一种人格。因此, 引导小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是必需的, 也是可行的。
二、文学教育的缺失, 特别是低质量的课外阅读, 造成了童年生态危机。
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的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蓬勃开展着。培养全面发展又不失个性的人, 使学生能和谐健康地成长, 是当今素质教育坚持不懈的追求。
在此背景下,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教育界的冲击是巨大的, 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波及整个教育界, 让每一位教师都开始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个性的张扬, 良好人格的养成, 如何健康快乐地成长。语文课程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 (以语文能力为核心, 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需要情趣、思维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的形成与发展。具体而言, 人文性主要表现在: (1) 学语文与学做人并重; (2) 重视文学在情感熏陶方面的作用; (3)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涉及很多因素, 如思想道德、思维品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人格塑造等, 但哪一个方面都离不开文学教育。当今世界上各国的母语教育都在加强文学教育, 这是个大趋势。
但是, 在普通教师的语文教育实践中, 文学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落实。例如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朗读课文并能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 在具体实践中, 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 主动读书, 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 从而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且从一年级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阅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不随便否定一个学生, 不扼杀学生的每一个想法, 等等, 让学生获得全面、充分的发展。但在实践中, 许多老师不是这样做的, 迫于社会、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 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轻视课文中情感、精神、思想等蕴涵着真、善、美的事物的审美体验。目前, 也出现了另一种现象———以文学知识的获得取代文学阅读, 不注重强调语感、感受意象感情之美。结果是将经典作品平庸化, 把文学感受知识化, 以为汲取了大量的文学常识就是在进行文学阅读。其实不然, 这种读书方式并未挖掘出文学作品内含的美、感染人的地方。教育界普遍认识到, 通过文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创造能力, 形成审美个性, 塑造完善人格。随着人们对人格塑造的重视和心灵培育的强调, 文学教育将获得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振村.班级读书会:通向阅读世界的窗口——儿童文学博士王林访谈录.小学语文教师, 2008, (2) , (总245) :5.
[2]田本娜.试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语文教学通讯 (小学刊) , 2006, (2) :11.
[3]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41.
[4]黄健, 王东莉.文学与人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1.
[5]赵丽宏.读书是永远的.http://www.sh.xinhuanet.com/2005-08/12/content_4863969.htm.
让阅读滋养孩子的生命 篇3
少年时,心地纯净无滓,生命丰沛舒展,正适于汲取知识芳液,滋养生命,以成其宽,以蕴其广。
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追溯其少年时光,莫不是汲汲于书籍。阅读可以涵养心智,可以让人超脱于凡俗,拥有属于自己的心灵空间。
在高扬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个只会书本知识、只会考试的孩子显然不符合我们的培养预期。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每个生命都能焕发独特的光芒。那么,我们应该使他们爱上阅读。
如果作为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你就坚持给他读书,那真是太好了。现在,你只需要不断观察他,就像了解他爱吃什么食物一样,清楚他的阅读“胃口”,并推荐适合他看的书。当然,有时候,你也可以给他“换换口味”,儿童时期的阅读不应该集中在一个点上,而应该尽量广泛地涉猎,童话故事、寓言、小说、通俗历史、自然百科、科普读物都可以选择。
当你把一本书递给他的时候,最好是你已经做好铺垫,吊起了他的“胃口”,如果你没有把握他可以自己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不妨抽点时间陪他一起读,和他讨论讨论书里的情节,引发他的思考。最后,请你给他热情的鼓励和充分的信任。如果这些你都做到了,那恭喜你,已经为他打开了阅读之门。
当他进入了阅读的世界,并且拥有了阅读的能力之后,请不要再过多地打扰他。阅读,是一个人的朝圣路。他捧着自己心爱的书,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然后沿着他喜欢的路径,一路追寻,直至走进自己的思想深处。
如果很遗憾,你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阅读习惯,你是不是担心,你的孩子会像街上那些顽皮的家伙,在无所事事里消磨掉整个少年时光,一生都活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连转身都困难。
你不用那么悲观,只要你不用自己的世界去框定他的世界,不用自己的思维去局限他的思维,那么,经由老师去指引,他依然可以自由阅读。
阅读生命的滋养 篇4
(2012-06-17 10:21:59)[编辑][删除]
生命的滋养
――写在“父亲节”到来之际 春天到来的时候,我曾剥开过一颗皱巴巴的老蒜。那失去光泽的、干瘪得仅剩一张皮的老蒜里面,竟然包裹着一颗晶莹剔透的“小蒜珠”--它饱满圆润,像一颗极品的珍珠。
是老蒜孕育了这颗水灵灵的“小蒜珠”,而它自己却黯然失色,干瘪颓然。我的内心涌起了深深的感动:老蒜耗尽自己的生命,滋养着另一个崭新的、蓬勃的生命,这多么像我们的父母和身为父母的我们呀!
我看到过一位作家的一篇文章――《十年前我写给父亲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很打动我:
“我一天天长大,他却一天天衰老。我延续了他的生命,却挥霍了他的青春„„”
一个生命用自己的青春乃至全部,滋养着另一个生命,只为那个生命能够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青春,而这样一份甘愿拿生命去滋养生命的厚爱,现在又有多少孩子懂得?
祝全天下深爱着子女的父亲们节日快乐!
附歌曲《父亲》歌词:
父亲
――筷子兄弟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
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
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
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
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想让你再变老啦。
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
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
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喜欢
阅读(22)┊ 评论(4)┊ 收藏(0)┊转载 ┊ 喜欢▼ ┊打印┊举报
已投排行榜稿到: 圈子(精)
前一篇:[转载]让人心酸的广告 后一篇:舍不得让你难过……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商讯]我有明星气势签名 [发评论]
徐宏2012-06-17 10:56:51 [举报]
“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父爱的深情道不完!
被驴踢过2012-06-18 05:48:01 [举报]
感恩父爱!
好善先生2012-06-18 13:03:45 [举报]
父爱与母爱一样是我们永生不能忘怀的,也是我终生受益的人间大爱!
贺老师2012-06-26 21:02:08 [举报]
懂得感恩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喜欢
阅读(27)┊ 评论(4)┊ 收藏(0)┊转载 ┊ 喜欢▼ ┊打印┊举报
已投排行榜稿到: 圈子
前一篇:儿子,妈妈想吃牛肉饼怎么办嘞? 后一篇:舍不得让你难过……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商讯]我有明星气势签名 [发评论]
清儿2012-06-24 00:02:33 [举报]
孩子懂得父母的爱,就好!他(她)长大了,也会滋养他(她)的“小蒜珠”。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还是人类,这种爱无处不在。
谢谢飞飞讲述“小蒜珠”的故事,感受并赞美生命的滋养和父爱!
sanya2012-06-28 21:05:19 [举报]
喜欢您温暖的文笔,楼主是播撒爱的种子的人!
benxu2012-07-14 05:10:43 [举报]
今年父亲节已经过去很久了,我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给天堂里的爸爸,明年是他的百年寿辰,心中一股愧疚总想写点什么。
父亲的影响,更多是深层次的,溶于血脉,少感性而偏长远的,对人一生的志向可能有导向作用。
所以,当你想着一些具体的事例时,也许父亲的形象是模糊的,他需要你静心下来,与他作心灵的沟通...棠棣
寻山问水2012-07-14 20:48:31 [举报]
阅读生命的滋养 篇5
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读文学作品唯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你将出入于(他)人、我之间,物、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冥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要读名著,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不只是文学,还有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这里讲的是识字教育以上的中、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经典)”。
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名著,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
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阅读的另一个重点,应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语言(说与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对语言的敏感、驾御能力,也应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乃是对“人”(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它的魅力就在这里。因此,他人的示范性分析,无论怎样精彩,都只能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名著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像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决定于你自己。
(文章有改动)
1.下列对“传统阅读方法”和“主体投入的感性地阅读”方法进行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阅读方法主要从主题挖掘、段落划分、写作特点的分析入手;而“主体投入”的阅读方法强调阅读者的参与,“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
B.传统阅读方法往往肢解文体,它是机械的、冷漠的;而“主体投入”的阅读方法重在阅读者的“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它是感性的。
C.传统阅读方法禁锢阅读者的想像力,使其无法“思考作品的意义”;“主体投入的感性地阅读因其激发读者的想像力,因而可以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
D.传统阅读方法因其僵化、呆板,不利于文学作品的阅读;而“主体投入的感性地阅读”正好相反。
2.下列对作者认为“他人的示范性分析,无论怎样精彩,都只能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
B.文学名著的阅读应是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离开了阅读者的“感受、体验”,就进入不了文学世界。
C.名著的阅读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更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和开掘。
D.名著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像而内化为你的精神。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读文学作品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坚持读下去,你会发现,你变了,“变得更好”,变得积极进取、善于应变、充满自信了。
B.我们之所以读名著,就是因为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应是通过文学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
C.文学作品的语言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和质感,是具有生命的灵感性的,因而阅读者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
D.读文学名著既要有正确的方法,也要注意对作品语言的把握,他人的示范性分析只能作为参考,一切决定于你自己”。
1.C(传统阅读方法注重是“主题”的分析,也能“思考作品的意义。)
2.A(A项强调的是文学的核心,回答了文学是什么的问题。)
生命中的阅读 篇6
“我生命中每一天都离不开阅读。。。”这句话是我偶尔在哪里听见的也是看见的。第一次听见这句话时内心十分震撼,虽然我自己十分喜欢阅读但是还没达到这种境界:生命之中的每一天都离不开阅读。
今天听见一个好兄弟对我说了一句:宰飞,你已经钻到书本里去了吧。我笑了笑没说话,其实内心里说了很多:本来空余时间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喜欢阅读,只不过在你们眼里我有时间就在看书,所以才说我快钻到书本里去。我的自由就是在阅读中,在书中。
阅读就是在用第三者眼光去体验别人的生活经历,观看别人总结的世界,然后可以补足自己的世界。花几十元钱去换的一本书,用几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体验作者的一生经历,对我们来说应该莫大的福报吧!
身边同学常对我说:你天天看书又没有运用有什么用?我总是说:看书又不只是为了用才去看的,为了提升自己才去阅读,简单点阅读就是一种爱好,一种兴趣,一种探求自由的方式,是一种积累,是一种累积的过程。我阅读的书籍很杂,只有一小部分是为了运用,为了暂时必要才去阅读,更多的时间阅读的各种方面各种内容的书籍,算的上开阔自己的视野,积累自己的厚度吧。最近一段时间给自己定了个小小的规划吧,白天阅读现阶段正在学习或者要运用的相关书籍,晚上阅读自己喜欢并且随意方面的书籍。
有些人说,你看了很多书,你记得清内容吗?你记得写的什么吗?我自己阅读从来不喜欢去死记硬背,去记写了什么内容,写了什么人物故事,很少字斟句酌。只是简单去体验一次书中各个人物的人生故事。有的时候书中简单的一句话也会让自己感悟很多,也会让自己许久不明白的困惑解开了,也许某个故事会让自己哭个半天,伤心一会;也许在某个故事中找到自己迷茫的方向;也许会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坚定自己的信心,踏上自己的人生路途。
阅读是一种习惯,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阅读是一种人生路途,阅读是一种信仰。
在生活中阅读,在阅读中生活。
阅读生命的滋养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内涵,和谐发展
一、运用先进教学理念, 摆正师生关系, 扮演好课堂的引领者的角色
探究以往教育的误区, 我们不难发现, 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一味地高高在上, 一味地包办代替, 一味地一厢情愿, 课堂成了教师的课堂, 学生成了旁观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温厚而严格的、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行为的真正的公民, 我们就应该真诚地对待他。”是啊, 只有平等的心灵才能碰撞出灿烂的火花。教师在课堂上应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自己的教学, 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课上的活动, 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强化训练。总之,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 像舵手一样掌舵、领航, 课堂上真正体现的应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实质上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尊重, 是对教师和学生生命的尊重。只有真正的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才能在课前提前做好预设, 课上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才能在对学生的尊重中, 用爱、宽容、包容之心去经营课堂, 才能静心等待, 静候花开。
二、从教材和学生实际需要出发, 精心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和把握。失去了教师的宏观调控, 课堂一定是盲目的, 混乱的, 华而不实的。精心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十分必要。教师对教材应有透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 能根据课文的重点设置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问题, 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当然, 为了给学生更加广阔的思维、学习、创新的空间, 教学设计一定要本着整体设计的原则, 问题只是主线, 不要过繁、过琐, 用大问题带动若干个小问题的出现和解决。课堂要以问题为纽带, 与学生进行自主性、合作性的学习活动, 教师参与其中, 或点拨, 或欣赏、或疑问, 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当做交流的伙伴、朋友。教师定会轻松愉快, 学生定会高效轻负。例如, 在学习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 在分析文章时, 安排了两大教学环节, 即探究英子的成长历程, 初步理解成长的内涵;寻找父爱的足迹, 诠释亲情的可贵。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反躬自身, 跟随作者共赴心灵之旅。在学习《孙权劝学》一文时, 与学生共同了解了作家作品, 采用各种方式熟读课文, 接下来如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因为文章比较短小, 如果问题设计不好, 就会出现串讲课文的情况, 学生把握不住重点。基于以上考虑, 笔者最后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即读了这篇文章后, 你对文章中的故事和人物有什么看法?学了这篇文章后, 你受到什么启发?这两个简单的问题, 促使学生反复研读课文, 揣摩故事, 欣赏人物, 体味生活的作用, 可谓一举多得。所以, 对于语文教师来讲, 无论他对教材多熟悉, 学生变化了, 周围的环境也在变, 挖掘文本的切入口也应有所变化, 这样才能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又能运用在课堂上, 用潜移默化养成的学习方式更好地指导生活。
三、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 进行探究学习
陶行知曾经这样描述过真正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好的教师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而是教学生学。”所以, 要想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我们的课堂一定是这样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也就是由师生互动变为生生互动。在学习过程中, 既要尊重学生个体, 允许学生自主张扬个性, 又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内自主地、生动活泼地探讨, 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在交流展示学习成果的时候, 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尊重个性意见, 教师只是耐心地进行引导、疏导。这样的课堂, 既能赏识学生的个性, 又能激励学生的生命潜能, 是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形式, 充满了对人性的尊重和人文关怀, 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生命课堂的真正含义。比如, 在学习鲁迅的《社戏》一课时, 我们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首先由学生课前自学了如下内容: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根据需要进行了筛选;自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速读文章, 提出疑难。然后, 在课堂上进行几个环节的合作交流:课前的疑难进行小组内质疑探讨, 部分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合作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再发现新问题进行交流;最后进行归纳整理。在师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重点解决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认为在以后的日子里再也没有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了?通过积极地讨论, 我们进一步体会了作品中的风情美、人性美, 感受到了存在与每个人心中的情感体验同感, 让学生知道了如何珍惜好眼前的生活。
四、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生命课堂教学的本质体现。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的、有创建的问题、观点和情境为契机, 调整和改变教学设计, 使课堂成为展示和进行个体生命的生生不息的广阔时空。易言之, 真正的课堂是一个问题不断生成的过程。初中二年级的时候, 我们会陆续的接触到东晋文学大师陶渊明的作品。学习他的《五柳先生传》时, 学生在分析五柳先生性格特点、志趣爱好、日常生活时会问道:他为什么会这样?这些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其实, 这一问题与本课内容关系不大, 但如果解决了它, 可以让学生对陶渊明有一个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与学生把初中教材中陶渊明的文章都找了出来, 如《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等, 结合文章的主题及重点句子剖析陶渊明, 合作探究, 谈到了他能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可贵。认识到了陶渊明的意义, 不在于在诗文中构置了一个虚拟的家园, 更重要的是, 他让每一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认识到了在这样一个时刻面临选择的社会中这种品质的重要意义, 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人文教育。
在学习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 有的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有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 乐观、希望并不能改变现实时怎么办?有一名学生提到了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笔者从学生以往的日记中知道, 他们一些人对此文感兴趣, 因此曾在课下仔细阅读了全文, 正好借此机会在课上和他们探讨了这篇文章。先从海子的人生经历讲到海子的卧轨自杀, 海子的死是一个社会的痛更是海子家人永远的痛。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却在25岁时自杀了, 他为什么会自杀?笔者引导学生读出了海子面对生活的无奈和自身的人格缺陷———性格的孤僻和心灵的脆弱。其实, 对于有很多压力的中学生来讲, 有时作品中的一些消极情绪容易和他们思想中的一些情绪相契合, 从而产生不良心态。学生感悟到这一点的时候, 笔者追问道:“那么, 怎样的人格才是健全的呢?”经过上面的探讨, 他们都认为应该直面挫折, 学会坚强。正如有的学生在回答中谈到的:“生命只有一次, 我们应该好好活着。”是呀,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一旦逝去, 便无法追回, 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在这样的情况下, 坚持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就这样一次次的探讨, 使学生慢慢的去正确思考自己, 思考人生。
参考文献
[1]聂凌云.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心灵飞翔的驿站[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 (9) .
童话———滋养儿童的生命树 篇8
一、童话滋养儿童的想象
童话中丰富的幻想,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有积极的意义,可使他们勇于进取,产生向新的世界探索的欲望,童话故事的创作把握住了儿童的思维特点,迎合了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天性,无疑是激发儿童想象和幻想能力的最好文学形式。童话作家能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特别是能用儿童的脑子去想,真是了不起。童话集中了人类最大胆、最自由、最优秀的幻想。它的读者长大后也一定是最具幻想力、最具创造力的人。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就说过:童话在孩子生活中“天天产生,处处产生”,爱童话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
二、童话塑造儿童的品性
童话对真、善、美的追寻,对良好品质的颂扬使其潜在的德育价值彰显无疑,童话开启了儿童对于道德智慧最初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儿童自主地构建自身的道德体系。儿童就像刚刚抽芽的树苗渴望着阳光雨露一样,当他们捧着一本本神奇的童话阅读的时候,当他们全神贯注听老师讲一个个动听的幻想故事的时候,他们纯洁的心灵也正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精神的营养。优秀的童话故事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并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真正的好童话是百读不厌,常读常新,能够陪伴终身的。真正的读童话不仅是读故事,更是读生活,读人生。
三、童话播下文学的种子
童话是一座桥梁,可以瞬间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童话是一个宝库,可以向孩子提供他们心灵所需要的养料;童话是一个魔术师,可以给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成就他们的梦想。童话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们拓展想像的空间,积累语言,写出富有童趣的,更有意义的作文来。
小学生作文教学应以“童话引路”,给他们一片幻想的空间,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又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想象,真是一举两得的事。首先,在童话中感受童话的色彩。童话丰富的语言,奇幻的想象,吸引儿童走近它,我们还要带领孩子去了解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童话读物。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其次,阅读童话可以先读目录和简介,大概了解故事内容,再慢慢去读懂人物,读出道理,还可以尝试写写读后感。在读故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初步的鉴赏能力。最后,学以致用,创作童话。当学生可以自觉、主动参与阅读的时候,我们应该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帮助学生在阅读之后进入自己创作的境地。阅读的童话故事多了,学生才能渐入佳境,学会创作童话。多读童话故事,不能不说是一条学写童话故事的路径。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说:“童年多阅读一些属于自已的文学书,这是种植童话。你听说过种植童话吗?就是把非常奇异的想像力、非常美妙的心愿、非常善意的爱惜……搁入自己的脑里,搁进思维和精神。它们不像一棵树成长是让你看见的,可是只要你成长了,它们也就附入了你的生命,是一大片的绿荫,鸟儿站在枝上是快乐和歌唱,阳光洒下,就总有灿烂和灵感。”这样的话语让我感动得几乎落泪。安徒生在他的自传中也说:“人生就是一个童话。充满了流浪的艰辛和执着追求的曲折,我的一生居无定所,我的心灵漂泊无依,童话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灯。”阅读童话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守护着我们的童心和爱心,使我们平凡的生命、平淡的生活焕发出非凡的亮丽。好书如良人,阅读即是与之为友。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我们有阅读相伴身边,便永不会孤单寂寞。
美好的人生从幸福的童年开始,幸福童年从快乐阅读开始,快乐阅读从童话世界开始……
《生命的品格》阅读答案 篇9
①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把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程度,那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如何提高这有限生命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
②要懂得珍惜。珍惜每一寸光阴。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花在学习上,多读一点书,多学一点东西,多了解一点世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花在工作上,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真正做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支铅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多少人辛勤劳动的汗水。我们吃饭时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却看不到农民在烈日的暴晒下赤脚在泥水田里耕种;我们用精美的铅笔学习写字,却不知道制造一根铅笔从伐木工人到油漆包装送到文具店,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因此要懂得惜福。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人海茫茫,能回首相聚是缘分。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每一份关爱,哪怕是一个招呼,一个微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③要有悲悯情怀。人生在世,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小时侯,我们离不开别人的养育,吃着母亲的奶水长大;长大了,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病了,还要别人照顾,也是别人教我们读书写字。我们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别人。所以,要尊重别人,包容别人,常怀一颗慈悲的心去帮助别人。帮助了别人,自己的心灵也会得到慰藉,境界也会得到升华;“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④要有面对困难的意志和勇气。人一生下来的啼哭就预示着人生就要经历种种磨难。关键是要有敢于面对苦难,有直面苦难的信心和勇气。当一个人从不计较受到了磨难,忍受磨难就不是一种惩罚,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有时候,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不断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以至可以无谓地直面死亡。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⑤人世间,我们都是匆匆行者,沿途的风景再好,也不可贪恋;路上的客店再舒适,也不能久留。人赤条条来到世间,又赤条条离开世间,生时没有带来任何东西,死时也带不走任何东西,无论你是君主还是囚徒,是富豪还是乞丐,概莫能外。这是造物主给人的定数,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所以,要有一个明白的头脑,把人生想透彻,只有进入无我之境,才能超然物欲之外,“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自始至终干干净净地做人,走完人生的旅程,这就是生命的品格。
小题1:请你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⑤段画线句子是用什么方法阐明道理的?结合内容说说这样阐明道理的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从下面备选的名著中任选一部,从中概括出一个相关的事例,仿照示例为第④段补写一个论据。(4分)
示例:《老人与海》——桑地阿果为了带回自己捕获的一条大鱼,与鲨鱼、与自然、与自己的心灵搏斗,无畏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为他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备选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要提高有限的生命质量(要使有限的人生更有意义)。
小题2:通过比喻论证来论说道理。运用了比喻论证,将人生优越的物质条件比喻成“沿途的风景”,“ 路上的客店”,证明了人生短暂,不应贪图物质享受的论点,将抽象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
小题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历尽战争的艰险,饱受病痛的折磨,凭借顽强的意志在病榻上写作,他成了青少年学习的楷模。
小题1:试题分析:本文主要从“要懂得珍惜、要有悲悯情怀、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这三个角度来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只有做到了这些,你的人生就会更有意义。
小题2:试题分析:为了论证“人生不能贪图享乐”这一观点,作者用了形象的比喻,将人生优越的物质条件比喻成“沿途的风景”,“ 路上的客店”,让这一观点变得通俗易懂。
阅读生命的滋养 篇10
青田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生活在这穷山恶水中的百姓“梯山为田”,于稻田中养鱼,其历史可追溯至1300年前。青田人以他们的生活智慧将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梯田,青田也以其“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世界农业遗产,成为全球第一个挂牌的保护区。
每年金秋之际,稻香鱼肥,百姓喜悦。他们在家门口或田间地头摆一张八仙桌,烧一盘肥田鱼,置一碗新米饭,祭祀天地,并祈愿来年风调雨顺,年年有余。这一“尝新饭”的习俗,是产生鱼灯舞的源泉。后来,青田百姓依据淡水鱼的形象扎制鱼形灯笼,于春节、元宵时悬于自家门口。再后来,青田百姓开始将鱼形灯具拿在手中随意摆动,并伴以跳跃、舞动。而鱼灯舞从雏形渐渐发展成熟,据说与青田人、明代开国元勋刘基有关。相传,元末群雄竞起,刘基在当地招募义兵,将十大军事阵图融入鱼灯舞,以操习兵阵。如今,在鱼灯舞瞬息万变的“箍桶阵”“龙门阵”“关门阵”“开门阵”中,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古代将士行兵布阵的猎杀之风。
青田鱼灯模仿江河溪涧中鲫鱼、草鱼、鲢鱼、塘鱼等淡水鱼类制成,杉木作灯柄,竹篾扎骨架,皮纸糊鱼身,彩纸贴鱼鳞。整个鱼灯着色大胆、图线精细、栩栩如生。金红翠绿的颜色,赋予鱼灯浓郁的乡土感。喧天的锣鼓声中,身着传统服饰的舞者手持鱼灯,在“红珠”的带领下,模仿淡水鱼的习性动作,热烈起舞。“春鱼嬉水”时,舞者参照“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等,渐次演绎出两鱼频频相交、时时“泛白”、跳跃摇摆的情景。“夏鱼跳滩”时,外围舞者做小跳跃,中央舞者做大跳跃,互“派”相交而过,鱼群跃过湍急滩流的热闹景象,如在眼前。“秋鱼显籽”时,舞者均以弓箭步,将灯朝向中间侧身贴地“泛白”,做摇头摆尾之状,像极了正在安逸产卵的鲤鱼。虾、豚二灯点缀其中,时嬉时闹。“鲤鱼跳龙门”是整个舞蹈的高潮,在疾风骤雨般的鼓点声中,众鱼以排山倒海之势,依次高越跳过由双珠组成的“龙门”,立即左右“泛白”,沉入水底。舞者快步如飞,以磅礴的气势完美地再现了“鲤鱼跳龙门”的景象,诠释了青田人勤勉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冬鱼结龙”是高潮后的尾声,鱼儿抱团成群,沉入深潭,抵御严寒,寓意不管能否跳过龙门,族人都要团结一致,同心同德。青田人操舞鱼灯,再现了春夏秋冬各个季节鱼儿的习性,将自己对五谷丰登的期盼,对太平盛世的渴求倾注在活灵活现的鱼灯舞之中。凡是鱼灯舞过处,灯火辉煌,鱼腾人跃,欢声雷动,一派欢乐吉祥。
2008年,青田鱼灯舞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2011年,青田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鱼灯)之乡”。2015年,青田鱼灯舞亮相意大利米兰世博会,11位意大利籍青年为游人奉上了一场极具民族特色的鱼灯表演。这一表演,契合本届世博会“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的主题,有力地宣传了我国宝贵的农耕遗产和传统文化。早些年,意大利籍青年曾专门来青田学习鱼灯舞,青田方面除了给予悉心指导外,还赠以服装行头、表演道具等。他们回国后,又将鱼灯舞技艺传授开去,此次表演便是承续。
米兰世博会的表演并不是青田鱼灯舞第一次走出国门登上国际大舞台,它早已在中国西班牙建交50周年暨青田民间艺术节、意大利中国文化年、远东国际电影节等重大国际交流活动中舞出中国特色。
青田多山的地理环境,锤炼了青田人坚毅耿直、勤劳勇敢的性格,也赋予了他们敦厚诚信、艰苦奋斗的品质。这里,孕育了多姿多彩的鱼灯舞,也催生出创业天下的华侨大军。这些华侨带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乡愁,将鱼灯舞带往他们奋斗的地方,将中国的传统发扬光大。青田鱼灯舞饱含着人类对古老农业的呵护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它是全世界人民爱之惜之的文化财富。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阅读生命的滋养 篇11
探寻教育本真,把握教育规律
刘军说:“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教室里几十个天真无邪的孩童,我常常在想,‘我要给学生些什么呢?’‘我正在做的对他们的成长有意义吗?’‘我的语文课堂能给学生以生命的滋养吗?’”在24年的教师生涯中,刘军一直在思考、探索着,他是一位对语文教学如醉如痴的教师。
1988年,刘军毕业于天津市第二师范学校,踏上实验小学这块教育的沃土,从校领导到每一位老教师都非常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刘军学到了很多。刚开始工作时,他任教四年级一个班的语文课,而当时学校的教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李德华也带教四年级的一个班,刘军有幸拜李校长为师,成了李校长班上的常客,一周至少听三四节课,回到办公室,师傅会给刘军讲解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以及课后的反思。师傅还经常听刘军的课,课后开诚布公地指出问题。“在课堂中学习”的方式使刘军在教育教学专业方面成长很快。
还有三位良师对刘军的进步、成长影响巨大。实验小学的原校长陈文彰是小学作文教学专家,他在全国讲过很多精彩的作文观摩课,刘军听他的当面教诲,拜读他所写的指导学生作文的书籍,学习他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1999年,刘军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举办的第三届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德高望重的杜蕴珍老师和天津市的几位小语专家一起帮助他研读教材,研究教学方案。特别是参赛的前一周,杜老师利用空余时间对教学细节给他指点,并多次鼓励他,使他自信地走上了两千人的赛课讲台……靳家彦老师执教的《有这样一个村庄》的录像课,刘军看过六遍,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或思考设计框架,或关注教学细节,或习得教学艺术,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收获。在那次参赛前,靳老师认真地帮刘军梳理了一遍教学设计流程,重要的环节他先让刘军说一遍,再针对问题悉心指导。
从参加工作开始,刘军就一直比较重视语文教学的情趣,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快乐。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是学习到的、自己想到的有情趣的内容、方法均运用到课堂中,看到学生们的张张笑脸、篇篇美文,刘军的欣喜之情难以言表。上世纪90年代初至中期,他开始进行“读故事、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的中年级趣味作文实验研究,旨在激发兴趣,书口并重,多读促写。后来,刘军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作文教学专家张化万老师的一节以科学实验为内容的作文课《保护鸡蛋》,他很受启发,在思考和实践中开始了活动作文的探索。如,和学生一起做“空纸显字”的实验,一起玩“掰手腕”的游戏,然后忆活动、精指导、速习作,让学生习作活动有生活、有体验、有情趣,解决了学生写作无材料及作文无情感的问题。新世纪初至今,在反思自己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刘军归纳提炼出“情趣作文”这一概念。在“情趣作文教学”实践中,他总结出“五个注重”,即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语言、教学评价的情趣化。2009年,刘军在天津市教科院胡振京主任的帮助下进一步把“情趣作文”提炼升华为“情趣态作文”。“情趣态作文”在强调“情趣”的基础上,更加强化“情趣作文教学”的“生态”、“状态”与“常态”。
难能可贵的是,从参加工作至今,刘军从未停止探索、钻研、实践的脚步。他满腔热情地探寻教育本真,把握教育规律,以涓涓知识清泉滋润学生的心田,教滋养学生生命的语文。
学生写字,当他们的小脑瓜儿过低或握笔姿势不正确时,刘军总会走过去轻轻抬起他们的头,做个示范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拿笔;学生回答问题,刘军总会微笑地看着他们,还时不时用风趣的语言点拨一二;学生发言异常精彩时,刘军还会走到学生身边,或热情地与学生握手,或竖起大拇指说一句“你的发言让老师佩服”……他教过的学生都说:“刘老师很爱我们,是我们的知心朋友。”“刘老师课讲得很有趣,很有意思。”刘军说:“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交知心朋友,打开和学生沟通的渠道,让关爱似春风一般吹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情文并茂,相映成趣
刘军说:“语文教师应做到目中有生,教中有趣,课中有情,情趣相融。”刘军的语文教学风格是质朴、扎实、情趣、智敏,他倡导“上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课,教滋养学生生命的语文”。他研究的“情趣态作文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智特点出发,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情趣的生态场,构建出优良、和谐的生态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一种有情有趣的学习状态,让“情趣”成为一种学习常态,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持久的学习志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促进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目的。刘军提出,“情趣态作文教学”的四个要素是导情趣、促体验、触心灵、乐写作。“情趣态作文教学”的原则包括情趣体验原则、多维互动原则和全程评价原则。“情趣态作文教学”中所追求的课堂是生命关怀的课堂,润泽和谐的课堂,体验穿越的课堂。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首先,“情趣态作文教学”应更关注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努力营造具有生命关怀的课堂。“曾经有一首歌的名字就叫《我的眼中只有你》,而在“情趣态作文”课堂上,教师的眼中应该只有学生,不要只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要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并根据学生的状态、学情做好教学环节和情绪的调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态的心理状态与感受是最容易被教师忽视的,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而不良的心理状态不但会影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质量,更会影响学生整体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心理的健康。因此,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浸润学生的心田。”刘军如是说。
作文导写课“加加减减”,刘军曾经在太原、铁岭等地上过多次课。在录制天津市特级教师风采录的教学现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在课即将结束时,一个女生宣读完自己的习作片段后,教师开始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一学生:小红,你在习作最后说,“比拼结束,第一、二、三组获得了优胜,而我们组只得到了优秀”。我觉得这时还应该再写一写你的心情。
师:说得好,是啊,小红,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红:(咬了咬嘴唇,顿了一会儿,有些伤感地说)我觉得挺沮丧的……(道出了真实心态,她的眼神中确实写满了不开心)
师:(关切地问)现在心情好些了吗?
小红:还是那样……
师:(如何抚慰这个要强的女孩?大屏幕出示句子)我们在快乐的时候应当做加法,让生活更加甜蜜;在痛苦的时候应当做减法,让阳光永远照耀心田。在取得佳绩的时候应当做加法,使自己进步更大;在失败伤心的时候应当做减法,树立信心,争取下一次的成功……(伴着轻柔的音乐,教师动情地朗读)
师:(走到小红身边)孩子,在生活中确实会遇到很多不开心的事情。老师告诉你,这是很正常的!(指着屏幕)你看,在失败伤心的时候应当做什么法?(因势利导、动态生成)
小红:减法。
师:一次失利,没有关系。我坚信只要你能树立信心,和你们组的同学齐心协力,下一次你一定能成功!能给全班同学一个自信的微笑吗?
小红轻轻地笑了,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为她鼓起了掌……
实施“情趣态作文教学”要融入关爱,浇灌学生的心灵花圃。它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走进教室的那一刻,不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都要抛在脑后,教师要精神抖擞,全身心投入;课堂上,教师的话语应诗意盎然,如和风细雨滋润学生的心田;教师的眼神要盈满关爱,似春风拂面,抚爱学生的心灵。
一上课,教师说:“同学们,老师在上课前只想提一个要求,上课时请同学们不要说话,能做到吗?老师也不说话。”学生愕然。教师在黑板上写课题“演哑剧”,然后又写了“打乒乓球”。学生们似乎明白了,点点头。接着,教师邀请一个学生在摆好的课桌前饶有兴致地打起了乒乓球。第二场比赛,教师收起球,示意和另一个学生打“空气球”。一会儿接一个“高球”,一会儿接一个“远球”,一会儿再接一个“回身球”……看着老师夸张搞笑的动作,教室里不时爆发出阵阵开心的笑声。
“拔河”表演最有趣。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拔河”,示意学生分成两队。出示:表演逼真的一队胜。学生表演拿起绳子(其实没有绳子),最后一个学生还表演把绳子绑在腰上的动作。“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
在第二场拔河比赛中,教师请8名高大魁梧的男生和班内最瘦小的一个女生分站两边,出示:要求女同学胜!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教师还夸张地打开教室门,示意女孩子要把8个彪形大汉“拔出”门外。女生表演十分逼真,彪形大汉们也相当“配合”,很多学生都笑出了眼泪……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说哑剧之趣,写哑剧之趣,议习作之趣……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资源的整合,再到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均注意将情感目标植入其中,将激趣激情融入教学,使学生得到知识的丰盈,人格的塑造,心灵的浸润。刘军在“演哑剧”一课中所设计创造的教学内容,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心情愉悦,师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增强了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质量。课堂上教师通过设计新异的教学活动,而让情趣弥漫在教室的空气中时,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场。这样的课堂才是生态的课堂,创新的课堂,高质的课堂。这就是“情趣态作文教学”所追求的润泽和谐的课堂。
日本学者佐藤学倡导营造“润泽的课堂”。他说,在“润泽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一词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课堂”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柔和。在“情趣态作文教学”中,刘军努力营造这种令人倾慕的“润泽的课堂”。润泽的课堂一定是充满情趣的课堂,一定是生态和谐的课堂,也一定是展现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教与学的过程都是轻松、愉悦的。
“一件令人感动的事”作文导写课中,教师巡视学生们的课堂练笔,发现普遍的问题是学生只记叙了过程,没有加入自己的内心感受,只有几个学生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这样写出的作文缺乏“感动”因素。于是,在接下来的交流、评析环节中,教师先让一个在心理感受方面写得较好的学生宣读练笔,组织全班学生评议,教师启发学生:“这个同学的习作能够感人除了选择材料好之外,有没有其他原因?”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入明白,教师还找了一个事件选择很好、但缺少心理活动描写的学生宣读作文,而后,教师帮助这个学生“锦上添花”,让习作更感人。这样,在经历“穿越”的过程中,学生懂得了心理活动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并学到了夹叙夹议的描写方法。
在“情趣态作文教学”探索中,刘军一直倡导“穿越”的课堂。刘军说:“我们教学的过程就好像带着学生去‘穿越’丛林。也许在穿越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遇到很多问题。但教师要帮助并引导学生踏过荆棘,翻越沟壑,趟过溪流……真正经历这个磨难的过程,也就是经历了学习中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时,又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也就是说,教学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是有质量的教学。”再打个比方:教学就如同教师带领学生去登山。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很多人会说:是登上山顶!诚然,登上山顶是一个目标,但刘军觉得这绝不是唯一的目标,教师还要在登山的过程中,陪同学生一起赏花草,看风景;和学生一起拍照片,寻古迹……这样,当学生登上山顶的时候,他们不仅体会了勇登山顶的乐趣,同时还感受到整个登山过程中,赏花、拍照的欢愉。这样的教学更是滋养学生生命的课堂。
为了语文课堂的春色满园
那年,刚参加工作几个月的刘军就在天津市课改研讨会上做观摩课,受到了专家和教师们的一致好评。1992年他破格晋升为天津市首批脱颖高级教师,2002年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007年他成为天津市小学语文学科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之一。随着自己的成长进步,刘军越发感到要承担起对青年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为了语文课堂的百花齐放春色满园。教学处副主任的工作岗位给了刘军一个很好的平台,除了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外,刘军非常重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指导,并注意两者的兼顾和协调。在刘军的悉心指导下,数位青年教师获得了教学评比、竞赛的一等奖。刘军也像自己的师傅一样经常听青年教师的课,每次听课后,他都要详细指出青年教师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更要根据自己近期的学习成果提出建议,与大家共享。刘军认为教研工作要提倡创新。2010年,刘军到北京大学参加“国培计划———培训团队研修项目”语文班培训,研修班组织培训活动时,除了安排专家讲座外,还创造性地安排了互动性很强的自主培训活动,在专家的精心组织下,通过小组命名、制定目标、商议创新教学案例、大组做汇报、最后专家评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了每一个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活动中学员都积极参与其中,培训学习的氛围热烈融洽,效果出奇地好。于是,刘军在学校的教研工作中也创新了形式,借用了这种名为“工作坊”的方式开展活动,新颖的内容和形式让教师们耳目一新,有的教师想在教研会上偷偷地批改作业,但合作参与、带有比赛元素的教研活动激发了他们的教研热情,他们愉快地投入其中。
学校每学期一定安排学科组内教师做一节复习研究课。以往,复习课都是讲讲卷子、捋捋知识点,学生知道复习课的教学路数,上课没劲头儿。刘军在博客上说,复习课也要创新,可以搞些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课中,教师一定要把好脉,知道学生的问题在哪儿,使复习有针对性。他带领着教师们改革创新复习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为天津市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评估验收专家组的成员,他每到一所学校,都会认真地听好每一节课,评估验收一天的工作时间非常紧张,但刘军再忙,也会主动和讲课教师交流,真诚地帮助教师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天津市“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教学实践和课题指导教师,刘军还会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专长进行讲座指导,教师们作文教学有问题了,也会和他通过博客、电话、邮件等建立联系,沟通探讨。静海县学员姚庆芹深有感触地说:“细细咀嚼刘老师的‘情趣态作文’,我想自己找到了一条作文教学的捷径。刘老师的习作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情要真,趣要足,态要久’,而且一定要做到‘趁热打铁’,那么,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这些策略,我们的作文课将成为学生们最喜爱的课。而一直参与其中的我们将和学生们一起享受这个过程。”
到各地交流时,刘军经常能看到同行们渴望学习的眼神。所以,谈及今后工作,他希望在作文教学研究上能够取得更多的成果,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起到辐射作用,引领更多的语文教师会教语文,爱教语文,教好语文,这是他最大的心愿。
实验小学的邹绍宁校长非常关心、支持刘军的学习和研究,这对他的成长与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园”中老师们的真诚帮助也使刘军增添了努力提升的动力。刘军积极、快乐地工作着,努力让自己和学生以及青年教师的校园生活每一天都能愉快、健康而有意义,这是刘军的力行和期盼,我们祝愿刘军在未来绘就更华美的精彩教育篇章,实现理想。
链接:刘军,天津市实验小学教学处副主任,天津市“小语会”常务理事,国家级骨干教师,天津市学科带头人,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首批学员,天津市中小学“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语文教学实践指导教师及科研课题指导专家,曾获得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天津市“希望杯”创优课优胜奖、天津市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优秀课评比一等奖和天津市青年教师小学语文教学论坛赛一等奖。
【阅读生命的滋养】推荐阅读:
永久的生命阅读08-16
《用阅读塑造我们的生命》阅读答案07-07
《滋养生命的数学》读后感10-21
阅读短文生命的价值07-20
生命的绝唱 阅读答案10-25
生命的礼物阅读及答案09-02
生命的价值阅读题答案09-26
超越生命的爱阅读答案05-09
《以生命呵护生命》阅读答案10-16
生命,生命阅读理解附答案05-20